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

寅三、大众茫然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是义者。无是非是之义也。终者。义所归竟。始者。义所从来。答中本是妙明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正显是义之所始。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正显是义之所终。又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则是非方始。繇是真精妙觉明性。则是非终息矣。
  
寅四、世尊安慰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此义难明。须待文殊对辩。故先以慈音安慰之也。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名如。心境相应名不诳。悬见未然名不妄。亦名不异。如来五语。大与外道四种论议不同。须是谛审思惟。方有会悟。不宜徒自辱其哀慕。此亦策以观心默体之意也。不死矫乱。解在行魔文中。
  
丑二、会通真性一理二。初文殊述疑启请。二如来垂慈示答。寅、今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若此前缘下。代众述疑。惟愿如来下。正请垂答也。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二。初示妙体绝待。二示迷悟得失。卯初、中二。初正明绝待。二引例释成。辰、今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是第四番彻底显性之文也。自住三摩地者。所谓自受用三昧。即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是也。如来究竟。菩萨分证。故皆能知法自性。彻法源底。不堕是非是妄想中也。见者。八识能缘之见分。见缘者。八识所缘之相分。此二即是依他起性。如以麻为绳。亦如依于真月。捏成二月也。所想相者。于此相见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执。名为遍计执性。如以绳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者。不惟遍计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无实蛇相。亦并无实绳相。真月不惟无影相。亦并无二相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以真如不守自性。于自证上。幻成见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证之体。

所谓正随缘时。而常不变。如绳二分。全体皆即是麻。如天二月。全体即是真月。云何可分是与非是耶。既知绳即是麻。二月惟一。则虽指蛇即麻。指影即月。亦无不可。但遍计无体。故不说之。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谓第八识之见相二分。元是大圆镜智菩提妙净明体。第七识之见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净明体。第六识之见相二分。

元是妙观察智菩提妙净明体。前五识之见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净明体。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净。寂而常照。故明。又既是菩提妙净明体。亦即涅槃元清净体。妙故即是性净涅槃。净故即是方便净涅槃。明故即是圆净涅槃也。
  
辰二、引例释成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三段。初以文殊为例。二此见妙明下。以法合释。三如第二月下。更举喻释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者。亦如文殊实无是非二相也。盖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圆成实性。妄为色空之相分及闻见之见分耳。三即举喻释云。如捏目妄见二月。岂可谓一是一非乎。但了月体本真。则是非戏论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谓若不达依他无性。观见是见观尘是尘。饶他种种发明。总名妄想。决定不能超出是非两关。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见与见缘即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达之者。即能令汝超出于有所指无所指之两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无二。所争只迷悟之间耳。可不以开圆解为急务乎。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三。初对外道简自然。二对世谛简因缘。三结显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丑、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此中文亦三节。初一节。是疑滥同外计。世尊亦曾下。为第二节。是疑违昔契经。与彼自然下。为第三节。正请开示真义也。须知佛之所说。深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妙理。与彼外道何啻天渊。外道冥谛神我。已被藏教破无不尽。何容以此而滥圆宗。但末世谈圆。有言无旨。实去外道邪计不远。亦须略示差别源流。盖佛言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者。即是真如不变之性。举全体而随缘。如举真月之全体。妄成两月。而两月之外。更无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计冥谛神我能生万物。则冥谛神我为能生。万物为所生。能生是常。所生无常。一不同也。

又佛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即是真如随缘之相。仍全体而不变。如指二月之全体。总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无两月别体也。外道所计。万物各有体相。而并推冥谛神我以为生因。则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况佛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则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灵灵境界。亦是自心一种相分。彼方昧之以为冥谛。以为神我。不达惟心。尤为大不同也。有此三种不同。所以大小乘经。咸说因缘深义以摧破之。今阿难强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弊者乎。
  
丑二、开示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此正重明不变之见性。举全体而随缘。别无自体可得也。即明暗塞空。求见性之自体。了不可得。离明暗塞空。别求一见性之自体。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计冥谛。则以空暗而为自体。所计神我。则以空明而为自体。不伦甚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二。初转计。二破斥。丑、今初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既非自然。必属因缘。此通途情计之所不免。故今还拟是因缘教。但既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得与因缘之义相合耶。
  
丑二、破斥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尘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此正重明举体随缘之见性。仍自举体不变。非藉明暗塞空为因缘也。因者。亲因。缘者。助缘。只是亲疏之别耳。
  
子三、结显自性二。初正示离过真体。二结责滞著名相。丑、今初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二句。是双遮双破。非不自然一句。例应先有非不因缘一句。是双照双立。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时。破立非别。离一切相句。牒上诸句。一总遮破情执。即一切法句。蹑上情执既破。当下照立法体也。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二语。贯通一切圆融道理。罄无不尽。请更拈之。头手动摇开合。见无动摇舒卷。离一切相也。非风旛动。仁者心动。即一切法也。彼不变者元无生灭。离一切相也。身后舍生趣生。即一切法也。空体无方。离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无方空。即一切法也。

指皆是物无是见者。离一切相也。微细发明无非见者。即一切法也。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离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即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离一切相也。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即一切法也。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也。循业发现。即一切法也。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离一切相也。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即一切法也。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离一切相也。是即非即。即一切法也。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即一切法。即所谓终日不变终日随缘。此是第五番彻底显性之文。
  
丑二、结责滞著名相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妙性不可思议。言思路绝。唯直下观心。庶几有相应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说议之。不啻撮摩虚空矣。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三。初引昔致疑。二对理征破。三正示见性。子、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尝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见性具四种缘者。谓眼识现行。须藉十缘方起。略但言四。此约虚妄见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见藉缘。自无实性。所以无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缘。若知无性之义。则知诸法本空。循业发现。若知循业发现。则知本如来藏。此因缘深义。所以遍为通别圆教作根本也。而阿难执文昧旨。尚未达于因缘即空。又安能知即假中耶。四缘含十缘者。

空缘明缘。含于境缘。心之一字。具含六缘。谓作意缘。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开导依也。眼即根缘。若以常途四缘收此十缘者。种子为亲因缘。自相分境为所缘缘。开导依为等无间缘。余七并本质境。皆为增上缘也。
  
子二、对理征破二。初直明昔说随情。二正显见性非缘。丑、今初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依于世谛。名随情说。依第一义。名随智说。双显二谛。名随情智说。今明向日所说。是以世谛破邪计耳。非谓第一义中。实有因缘也。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因明有见者。虚妄眼识遍计执情也。明暗俱见者。识精见分依他起性也。见分如第二月。自与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见性二。初直示真性。二腾疑细释。丑、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既为辨相分之非见分。因更点示见分之非自证也。明暗塞空等。总是相分。见闻觉知等。总是见分。于一自证体上。妄起见相二分。离却自证本体。何处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终非自证本体。如于一月。妄见二月。离却月体。何处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终非一月真体。故曰汝复应知。见性起于见分之时。见性非是见分。当知见性。犹离见分之妄。见分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时。真月非是二月。

当知真月。犹离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贴之。眼眚之时。眼非是眚。眼犹离眚。眚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也。盖见精带妄。已非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况此真见性耶。此真见性。即名清净实相。以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也。离一切相者。喻如真月无二月相。即一切法者。喻如二月唯真月体。此见见非见之性。亦复如是。惟其并见分而非之。方可并相分而即之。所当善思而深自荐取。以此即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真体。故即是一门超出妙菩提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丑二、腾疑细释二。初阿难腾疑。二如来细释。寅、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此问特求发明见见非见之义。故下答云。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的是见见非见释文。有人从此判作酬三摩请。绝不与上章相蒙。可谓昧文失旨。错谬甚矣。问中和合不和合。与因缘自然。一往似同。再研则别。一往同者。因缘是和合义。自然是不和合义。再研别者。因缘单约随缘之用。是正教所申。自然单计不变之体。是外道所昧。若谓一分不变之体。一分随缘之用。交互成事。名为和合。若谓不变者自不变。随缘者自随缘。

判然各别。名不和合。此二通于内外大小。须以三印一印等简其邪正偏圆。兹不繁述。可以意知也。阿难闻佛责云。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但因缘自然。已经破斥。和合不和合义。犹未发明。故曰心犹未开。又既未达性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则虽闻说非因缘非自然。亦未了彻。故曰心犹未开也。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于见精义。尚自领会未彻。况此更加一层深奥乎。然如来初番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已的指此见相二分所依体性。正是第一见字。是故失灯眼而不灭。得灯眼而不生。手开合而不开合。头动摇而不动摇。年迁变而不迁变。随颠倒而无减失。乃至无缩无舒。无断无续。无是无非。非自然非因缘。

而结之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皆是于随缘中。指出常不变性。无奈阿难觌面错过。仅作见精领会。仍自领会不亲切耳。然此第一见字之体。若未领会。则于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戏论。决定摆脱不出。故答文中。但以二妄合明。显此见性终日在妄。终日恒真。达此性体。则和合及不和合。皆悉远离矣。
  
寅二、如来细释三。初诃诫许宣。二合明二妄。三显示归真。卯初、中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诫许。辰、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大陀罗尼者。所谓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下文阴入处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以阴入处界七大等法。随拈一种。皆即全体如来藏性。皆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大陀罗尼。依此熏修。则为种种三昧。所谓眼根三昧。乃至意根三昧。色尘三昧。乃至法尘三昧。眼识三昧。乃至意识三昧。持地三昧。乃至唯识三昧。故名诸三摩提。一一三昧。无非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皆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十方如来一门超出。故名妙修行路也。将欲敷演者。前文显示见性。大蕴已彰。余疑无几。今将乘此。并显一切法也。盖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皆以眼见居首。见性既尔。余性可知。故当遍历诸法。备显藏性。开圆顿解。以为真修之本矣。
  
辰二、如来诫许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此责其闻法而不观心。不能通达全性之修也。奢摩他微密观照者。即是圆顿止观。始从名字。终至究竟。靡不繇之。而今但事强记。则有闻无慧。所以不了全性所起之止观。不达见见非见之体性也。
  
卯二、合明二妄二。初直示二妄。二进退合明。辰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巳、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繇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一切众生者。九法界众生也。轮回世间者。同居世间。分段轮回。方便实报世间。变易轮回也。二颠倒分别见妄者。即指别业同分二妄见也。二皆是惑。所谓见思尘沙无明也。当处发生者。有惑即必有业。所谓见思发有漏善恶不动诸业。尘沙发无漏偏真业。无明发亦有漏亦无漏二边业也。当业轮转者。有业即必有苦。所谓见思业。同居轮转。

尘沙业。方便轮转。无明业。实报轮转也。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不相暂离。又惟心所现。全体虚妄。无所从来。无所至去。故言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也。别业妄见者。唯独自见。同分妄见者。与众同见。同别虽殊。虚妄则一。一切众生。于念念中。皆悉具此同别二种妄见。所以妄受轮回。然终日在二妄中。而见性依然如故。此所谓见见非见。悟之则轮回息矣。
  
巳二、别释二。初释别业妄见。二释同分妄见。午、今初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中文有四节。从初至五色重叠。是立例以显别见。次于意云何至目见圆影。是征破以显虚妄。三是故当知至非灯非见。是结显妄本依真。四如第二月至非灯非见。是引喻更合前例。初文意者。先须以清净目喻于正智。以清净灯光喻于如如。盖见性圆满。光性圆满。无边无畔。无是无非。所谓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无如外之智。能证于如也。复次目有三义。所谓慧眼。法眼。佛眼也。灯有三义。所谓真谛灯。俗谛灯。中谛灯也。见思惑。是慧眼赤眚。妄于真谛灯上。见有同居五阴五色重叠。

尘沙惑。是法眼赤眚。妄于俗谛灯上。见有方便五阴五色重叠。无明惑。是佛眼赤眚。妄于中谛灯上。见有果报五色重叠。此约一喻竖论三惑也。又三惑当体全空。三惑皆属假名建立。三惑皆即不可思议。不达三惑本空。总名见思。不达三惑假名建立。种种药病无量因缘。总名尘沙。不达三惑体即法界。总名无明。此于竖三惑中横论三惑也。第二文者。明此圆影。既非是灯是见。亦非离灯离见。全体虚妄。毫无实法。意显三土五阴。既非正智如如。亦仍不离正智如如也。第三文中。色实在灯者。意显如如真理。本具法性五阴也。

见病为影者。意显九界五阴。皆繇妄惑建立也。影见俱眚者。意显众生见有内身外境能见所见。无非是妄也。见眚非病者。意显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盖见相二分。全依自证。故自证虽举体而成见相。其体不变。如眚影二妄。全依净目。故净目。虽举体而成二妄。其目仍存。故日见眚非病。正所谓终日在妄。终日恒真也。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者。收前第二征破之文。结显无是非是之义也。第四文者。更举二月之喻以合前例。真月喻灯。二月喻五色重叠。非即月故非体。非离月故非影。犹上文所谓非是灯色。亦非离灯别有也。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者。

目仍喻目。捏喻赤眚。目本无捏。故不应说言是形。离目无捏。故不应说言非形。捏见二月。故不应说言离见。见体无捏。故不应说言离于非见。或此离字。应作是字。文更直捷。是形非形。约浮尘言。是见非见。约见精言。总犹上文所谓非是见色。亦非离见别有也。此亦如是下。举例再合月喻。结显此见惟是虚妄。文易可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午二、释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此虽正释同分妄见。然约此国。名之为同。若约彼国。依旧是别。可见若同若别。总惟一妄耳。晕者。恶气环于日月。适者。日月薄食。佩玦者。妖气近于日月犹如环佩。彗者。星芒偏指。孛者。星芒四出。飞者。星忽移去。流者。光迹相连。负耳者。阴阳之气背日如负。旁日如耳。虹者。晨朝所现。霓者。晚暮所现也。
  
辰二、进退合明二。初总示。二别明。巳、今初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见虽有二。虚妄无殊。欲以易知例彼难知。使彼难知亦成易知。故须一进一退。方明其为妄也。盖灯上圆影之虚妄无实。最为易知。以不眚者多故。不祥境界之虚妄无实。已自难知。以同见者众故。然犹赖有彼国众生不见不闻。可显是妄。至于三土依正。九界同观。若非如来自住三昧。安知一切皆同圆影。今以二事合明。方知一切能见所见。无非虚妄。而见见非见之性。则在妄恒真矣。
  
巳二、别明二。初进别例同。二退同例别。午、今初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此进目眚一人之别业妄见。以例阿难一人之同分妄见。而深明见见非见也。文亦三节。初至终无见咎。是重举前所立例。次例汝今日至觉闻知见。是正例阿难之见。三是故汝今至故不名见。是结显在妄恒真也。初文终无见咎者。咎亦是病。见若果病。云何能见于眚。犹上文所云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此正指于眚而不眚。在妄恒真之见性也。次文以目观见四字。即虚妄见分。例上眚瞩也。山河国土及诸众生。即虚妄相分。例上圆影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者。言此能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同是见家之病。超例上文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也。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追例上文虽似前境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者。例上眚即见劳。非色所造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乃至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例上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第三文者。汝今见我之见字。即上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之见字。指能见之见分。如目眚也。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指所见之相分。如圆影也。见相二分。皆即见体之眚。

而非是见此眚者之自体。如眚影皆非目也。彼见真精。虽终日在妄。而性元非眚。眚不能及。如目虽有眚。见性不失。故此见性。不得名之为见。既不名见。则亦不得名闻名嗅名尝名觉名知。然既是见性。则亦即是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此所以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此修行者。为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也。
  
午二、退同例别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此先退一国之同分妄见。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然后总退十方依正之同分妄见。皆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也。一国之人虽多。若以余国望之。可例一人。一国所造业瘴。可例一人所有赤眚。一国所见不祥。可例一人所见圆影。如此重重虚妄。俱是无始见妄所生。更无他因也。例阎浮提下。展转推至十方。一一退例别业妄见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者。例上一人之目。即前文见见非见第一见字。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者。例上目中赤眚。即前文第二见字。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

例上灯光圆影。即前文所举明暗空塞等相是也。诸有漏国者。同居国有见思漏。方便国有尘沙漏。果报国有无明漏。诸众生者。九法界众生。妄生妄死者。同居分段生死。方便果报变易生死也。历此同别二例。而见见非见之性。昭若日月矣。
  
卯三、显示归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此承上文二妄合明。既是全真起妄。在妄恒真。则知今欲返妄归真。别无他术。只须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而分段变易二生死因。即便灭除。菩提不生灭性。当体圆满。方知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非关修证之所得矣。然欲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须要达此见见非见之性。盖此见性。非但不是明暗空塞等相分。亦复不是见闻觉知等见分。如真月总非二月。而此见相二分。离于真性。别无自体。如二月实惟一月。若知正见二月之时。真月元不曾坏。

又知只此二月。实惟真月。则决不以手扭此二月。欲令和合。亦决不以手挽此二月。欲令远离矣。凡夫贪逐色香味触。如扭月令合。二乘诃弃三界五欲。如挽月令开。诸和合缘。是分段生死因。不和合缘。是变易生死因也。
  
癸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二。初责迷。二征破。子、今初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计自然者。谓相分外。别有见分可得。则成神我外道。计因缘者。谓相分外。别无见分可得。则成无我小宗。计和合者。谓不生灭性。与生灭相。两相夹杂。计不和合者。谓生灭相。与不生灭性。绝不相干。总属戏论分别。由其不了全真起妄。全妄即真。于中实无是非是义故也。佛知阿难必怀此计。故责迷而征破之。
  
子二、征破二。初破和合。二破非和合。 丑初、中二。初牒疑。二正破。寅、今初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上文所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只是世间妄想诸因缘性。所谓眚边事耳。非谓所证菩提妙心。亦藉和合起也。汝既未悟众生本证菩提心体。必将疑其和合起矣。故须还借前尘以破其非。
  
寅二、正破又二。初破和。二破合。卯、今初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和者。如水土相和。先总列四句。次单就明和广破。后例结余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汝见精与明和者。且汝观明之时。正当明相现前。何处杂有见精耶。若使见精明相。果是二物。分既各有可辨。杂又作何形像。若明果非见者。云何能见于明。若明果即见者。

云何可见其见。必其见性圆满。何处更可和明。若复明相圆满。不合更容见精相和。况见精既必异于明相。今使相杂。则双失彼见性明相二种名字。杂既失于明相见性二名。当知和明断非义矣。例结可知。盖使见精明相果有二物。方可说和说合。既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可说和合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卯二、破合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合者。如函盖相合。亦先总列四句。次单就明合广破。后例结余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见精与明合者。暗时明灭。此见不应又与暗合。盖明暗相反。如圆异方。不可圆盖更合方函也。既不与暗合。不应见暗。若许见暗不须暗合。应许明合不必见明。然既许明合不必见明。云何现在与明遇合之时。仍了于明而非了于暗耶。例结可知。
  
丑二、破非和合二。初转计。二破斥。寅、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前责迷中。业已并拂不和合义。今阿难承上破和合文。更复转计见见非见之性。迥然超于见相二分之外。故曰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缘尘。指相分。念虑。指见分。此譬如闻说真月非是二月。遂谓二月之外。别有一真月也。
  
寅二、破斥又二。初破非和。二破非合。卯、今初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两物异处。方名不和。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更非两物。说和说合。已自不可。况说不和合耶。文相易知。
  
卯二、破非合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两不相干。方名不合。文义可知。别就见精显性竟。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为二。初总示。二别明。辛、今初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此乘十番辨见。了知见性即是妙觉明体。因即遍例一切法性。一一无非妙觉明体。乃第六番彻底显性之文。广明一切因缘生法。无不即空假中也。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者。遍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皆如幻化。谓色香味触四尘。幻成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即是因缘所生法也。当处出生者。如空中华。生无来处。随处灭尽者。刹那即灭。灭无去处。所谓我说即是空也。幻妄称相者。依于世谛。说有十界依正种种差别。所谓亦名为假名也。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法法全是性体。如华性即空。

二月之性即是真月。所谓亦名中道义也。如是乃至五阴等者。重申上文之意而广明之。所言诸幻相者。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耳。所言幻妄称相者。不过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耳。所言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以此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故耳。所言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以其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耳。略释文竟。然此为阴入处界总提纲要之文。正所谓大陀罗尼。圆解藉此而开。圆行依此而起。今须更加详释。俾一经宗趣。咸得焕然。复为四意。一明何故用阴入处界摄一切法。二明何故首列五阴。不立五阴圆通。别列七大。反立七大圆通。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
  
初意者。一真法性。惟如如理及如如智。本无能所之分。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能所二妄。一切见分。但有其名。名之为心。一切相分。有质可缘。皆名为色。当知名色二法。不出一真如心。但众生既在妄习。于此色心二法。迷情各有重轻。若二迷俱轻者。佛则为说名色法门。是色心俱合。但知一切惟是名色。则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心重迷色轻者。佛则为说五阴法门。是合色开心。令于妄心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色重迷心轻者。佛则为说六入及十二处法门。是合心开色。令于妄色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二迷俱重者。

佛则为说十八界法门。是色心俱开。令于妄色妄心。觅我我所。俱不可得。向既以此显妄无性。今还约此以显无性之性。即是实性也。且阴入处界。不过名色二法开合之殊。名色二字。摄一切法已无不尽。但说五阴。亦摄一切法尽。但十二处。亦摄一切法尽。但十八界。亦摄一切法尽。况具说耶。今既具说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更有何法而非藏性。是故备明此四科也。
 

 第二意者。五阴与十八界。既无别体。则十八界圆通。即是五阴圆通。又色心二法。虽云互有开合。只是曲晓迷情。其实性无开合。所以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如言色阴。则十八界皆色也。言受阴。则十八界皆受也。言想阴。则十八界皆想也。言行阴。则十八界皆行也。言识阴。则十八界皆识也。又六尘虽似唯指色阴。即是识家相分。即是造作迁流。即是妄想所现。即是六根所受。故一一尘皆具五阴。尘既全具五阴。则六根六识。一一全具五阴。尤可知也。故下文于第一决定义中。总示五浊妄相须破。于二十五圆通中。别明十八界真性须显。当知破五浊妄相。即是破十八界妄相。显十八界真性。即是显五阴真性。故耳根圆通中。即备明澄浊破阴功夫。而后文破五阴超五浊。仍是二十五种圆通之所通用。故不必更立五阴圆通也。又七大虽复别列。亦非阴入处界之外更有别法。

地水火风空五大。及浮尘六根。胜义五根。皆即色阴。见闻觉知。即是受阴。识大。即想行识三阴。又六根六尘中所有坚相。总名地大。所有湿相。总名水大。所有暖相。总名火大。所有动相。总名风大。所有空相。总名空大。六根见闻觉知。总名根大。六识。总名识大。既与十八界五阴元无二法。但就妄情总别不同。亦得立之为所观境。于此七大境中。亦皆圆破五阴。圆超五浊。是故须立也。
  

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者。又为三意。初总示其名。二明相皆虚妄。三明性皆真实。初总示其名者。佛法界。法性非漏非无漏五阴。所谓真善妙色。第一正受。无上妙慧。真性解脱。一切智见。佛十八界。所谓佛眼佛耳。乃至佛意。佛色佛声。乃至佛法。佛眼识。乃至佛身识。为成所作智。佛意识。为妙观察智。佛意根。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菩萨法界。亦有漏亦无漏五阴。所谓净不净色。乐无乐受。我无我想行。常无常识。菩萨十八界。所谓法眼法耳。乃至法意。漏无漏色。乃至漏无漏法。漏无漏眼识。乃至漏无漏意识。声闻缘觉法界。无漏五阴。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乃至慧眼慧耳。无漏十八界等。人天法界。善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四恶趣法界。恶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二明相皆虚妄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

何以言之。一心具足染净种子为因。染净诸法以为其缘。心外别无染净诸法。染净法外。亦别无心。不了称迷。对迷说悟。迷故非染成染。悟故非净成净。若迷染因缘和合。虚妄有九法界相生。则佛法界之相随灭。若迷染因缘别离。虚妄名九法界相灭。则佛法界之相随生。若修德始觉有功。悟净因缘和合。虚妄有佛法界相生。则九法界之根随灭。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悟净因缘别离。虚妄名佛法界相灭。则九法界之相随生。乃至三涂为染。人天为净。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偏真为染。出假为净。二边为染。中道为净。但中为染。圆中为净。又见思为迷。空智为悟。耽空为迷。道智为悟。无明为迷。一切种智为悟。如此传传论于染净迷悟。传传各有和合别离。传传说于妄生妄灭。故曰十法界阴入处界。相皆虚妄也。

问曰。九界之相。可名为妄。佛界妙相。全合性真。云何亦名为妄。答曰。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悟得两字。全无实法。不过因于迷失而言之耳。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此之谓也。三明性皆真实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且如地狱色心。六交报境。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众苦相貌。历然差别。总是惟心所现。因心成体。岂非即空即假即中。地狱尚即三德秘藏全体。况余趣耶。

问曰。佛界之性。可名为真。九界之性。全属迷染。云何亦名为真。答曰。醉见转屋。屋实不转。迷南为北。方实不移。狂走怖头。头实不失。疑绳作蛇。绳原是麻。全水成冰。冰性元湿。清水成浊。浊外无水。故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谓观性家之相。则无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若观相家之性。则无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即真。此圆修圆证极要纲宗。前文所明二种根本不离一心。后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亦得例云惟汝六尘。惟汝六识。皆谓此也。关系非轻。不辞繁辩。观者谅之。
  
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者。且如色阴。既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此藏性。从来无有分剂。无有方隅。不可割裂。不可分配。故随举一微尘色。皆即藏性全体所成。皆即具于藏性全用。如一微尘。一切微尘亦复如是。如一色阴。一切诸阴诸入处界亦复如是。譬如日轮照四天下。随一一人。各见全日之体。随其一人所见全日之体。即具遍照四洲之用。又随一刹那顷所见日之全体大用。即是亘古亘今尽未来际之体用也。惟其随举一色。即是藏性全体大用。故得色为法界。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受想行识为法界。乃至根尘识等为法界。亦复如是。又五阴为大陀罗尼者。此经虽不立五阴圆通。然四教四念处观。皆依五阴。用四念处。收今二十五种圆通。罄无不尽。而圆教四种念处。皆不思议。

一念处一切念处。一切念处一念处。尚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持十界权实一切诸义。更何法义而不以此为总持耶。六入为大陀罗尼者。如眼入即空假中。即空故名慧眼。即假故名法眼。即中故名佛眼。故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阿那律陀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即是依此眼入如来藏性而修。亦可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那律陀。岂可谓斯义独在耳门。特以阿难一向多闻。今即示以从闻思修胜妙方便。所谓只须就路还家。不用改弦易辙耳。倘胜劣情见未忘。全堕众生遍计妄想。况圆通之义。妙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知所观之境虽别。所显之谛何殊。迷时妄说有六。悟则尚不名一。

眼之实性。即余五根实性。亦即六尘实性。亦即六识实性。亦即五阴七大实性。若遇当机。亦可借阿那律陀。备显初于见中入流亡所圆超五浊功夫。亦可于眼根圆通。备显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故知即是大陀罗尼。即是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也。耳入为大陀罗尼。具如大士圆通。至文自知。无俟更说。鼻舌身意。亦可例知。六尘为大陀罗尼者。如色尘即空假中。即空故名无漏色。即假故名漏无漏色。即中故名真善妙色。尽大地拈来是一微尘。一微尘即是全体法界。妙色密圆。具足三十二应等如上说。余五尘亦可例知。六识为大陀罗尼者。如眼识即空假中。即空故名一切智眼。即假故名道种智眼。即中故名一切种智眼。见觉明圆。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

余五识皆可例知。七大为大陀罗尼者。如地大即空假中。即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即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即中故果报地一切皆平。妙莲华佛知见地。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余六大皆可例知。故前文云。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此之谓也。于此会得。则性修妙旨。思过半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二、别明四。初明五阴性。二明六入性。三明十二处性。四明十八界性。壬初、中二。初总征。二别释。癸、今初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语塞犍陀。此翻为蕴。古翻为阴。蕴谓积聚。阴谓覆盖也。凡夫五法。积聚见思。覆盖真谛。二乘五法。积聚尘沙。覆盖俗谛。菩萨五法。积聚无明。覆盖中谛。佛界五法。积聚恒沙称性福慧。覆盖法界一切众生。皆名为蕴。亦皆名阴。
  
癸二、别释五。初明色阴即藏性至五明识阴即藏性。子、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五阴文。一一皆有四节。从初至亦复如是。是举因缘生法。即总示中所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是诸狂华至号清明眼。是明因缘即空。即总示中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一句。是明因缘假名。即总示中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也。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句。是明因缘即中。即总示中所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也。初文中。清净目。喻本觉真智。晴明空。喻真如妙理。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喻寂光真境。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喻真如无始觉力。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喻寂光真境之中。

妄见果报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故结合云。色阴当知亦复如是。形质可缘。名之为色。共十一法。即外六尘及内五根。依此虚妄色法生灭分位差别。便有国土劫数正报寿命种种延促不同。总名劫浊。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喻妙晴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乃超劫浊。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喻于空华。微尘劫数修短之相宛然。总名劫浊也。次文者。就喻简责无性。显其即空。若法说者。应云九界妄色。非真如出。非正智生。若如出者。既从如出。还从如入。若有出入。即非真如。如若非如。自不容其色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智出者。既从智出。还从智入。即此色性从智出故。当合有知。若有知者。去既为色于如。旋合自知其智。若无知者。出既障于真如。旋当自障其智。

又见色时。智应无障。云何寂光名为种智。第三文。点示十法界色。总属假名。以华喻九界妄色。迷空为华。华无生相。以空喻佛界真色。华灭空生。空无生相。故皆是虚妄也。第四文。非因缘非自然性者。直指如来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今十界色阴。皆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也。下皆准知。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聊举手掌相摩一种触受。以例九界触缘生受。同此虚妄也。据法相宗。受是遍行五心所之一种。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遍与八识心王相应。若约六根领纳六尘。则有六受。一一各有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成十八受。凡夫领纳同居六尘。二乘领纳方便六尘。菩萨领纳果报六尘。总是因缘生法。依此虚妄受阴。便有见浊。盖所受是尘。能受是托根之心。不了六受用根。本如来藏。

所以凡夫起有我见。二乘起无我见。权教菩萨起亦我亦无我见。非我非无我见。总名见浊也。此文本是举例。不是举喻。若欲作喻释者。则以性无违顺。喻九界中佛界正受。以涩滑冷热。喻佛界中九界幻受。涩喻三涂苦受。滑喻人天乐受。冷喻二乘枯受。热喻菩萨荣受也。次文显受即空。但破幻触无性者。触尚不可得。安得有受。言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者。要字。训作方字。谓既有一物身中往来。则何待掌合有知之时。方名为触耶。余并可知。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亦聊举梅崖二境界想。以例十法界皆从想生也。想亦遍行五心所之一种。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若约六识取六尘境。则有六想。一一各有善恶无记三想。成十八想。凡夫于三界六尘起贪嗔痴。名恶。无贪嗔痴。名善。非善非恶。名无记。二乘沈空名恶。出假名善。菩萨分别二谛名恶。了达中谛名善。此等诸想。总无实境界性。惟是妄想以为因缘。更非异因。依此虚妄想阴。成烦恼浊。盖凡夫不了三界惟想。故生染著。有见思烦恼。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故生取舍。有尘沙烦恼。菩萨不了十界惟想。故缘理断九。有无明烦恼。总名烦恼浊也。

若妄计想外有境。便于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如本无酢梅。口水妄出。若了达境惟是想。便于九法界中显佛界真想。如知崖本无。酸涩何有。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次文中想蹋悬崖与说相类者。当云。如是思蹋。非悬崖来。非足心入。若从崖来。崖合自思。何待人思。若从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独心想。何故并足亦觉酸涩。余可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