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净界法师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以这三种忆念,来达到临终的正念。

    第一个,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

    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生命的原点是什么?

    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也回到空性去。

    当然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虽然我们从前生的业力来,但并不是从前生的果报来。

    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

    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无一物,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

    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会被困在这些因缘当中,转不出去,因为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

    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生命才能产生根本的扭转,才能在因缘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当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缘假相全部否定掉,这样也不对-- --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还家,该来的就让它来,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调整好你的心态,这就是转识成智。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转化生命。

    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了解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而且我们当下也在创造未来。但是面对因缘,首先把心带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马上去处理,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时,要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之后,再重新面对因缘。否则一开始就面对因缘,容易被因缘所转。

    空、假、中三观,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才开始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在《楞严经》中,佛陀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问阿难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要阿难尊者反观:你从什么地方来?

    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

    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吗?

    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不是等到临命终时再来想。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临终的时候,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只要有一个妄想生起,你的佛号就被破坏了,佛陀无法救拔一个起颠倒的人,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总是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忆念它,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

    我们的生命要从被动转成主动,就必须做到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真如。当然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因为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来,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是用事相来对治--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绝对不是妄想的对手,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会疲于奔命的。

    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建立起来,才能讲到后面: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

    总之,一定是摆脱过去,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还纠缠不清,就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

    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 --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以及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加持;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心灵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临命终时,更是重要。

    一个净土修学者,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现前,都要深信阿弥陀佛无所不在,当我们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与佛陀感应。

    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说,月亮已经存在,当水平静时,自然水中有月,所以为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la ma,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修行的山洞,给它食物、给它温暖,小老鼠又活了过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la ma上师一起修学,它活得很快乐。

    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la ma上师除了小老鼠之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它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之后,实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师求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它的师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它的那种恐惧心马上就消失了。

    但是,这只猫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一只大狗,又感觉很害怕,回来又跟它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

    它师父又把它变成一只狗,当它变成一只狗,它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但是,当这只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时,它又很害怕,再向师父请求说:师父啊,你就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吧!当它变成一只大老虎,它就觉得自己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

    但是有一天,这老只虎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突然吓得浑身是汗,它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会害怕呢?

    就去问它师父,师父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祂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

    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可以宣说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们自己去做。

    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

    换句话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诸法因缘生,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好比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堕到三恶道,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所谓的正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净界法师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具足三种主要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
    第二个,忆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忆念净土。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忆念真如;临终的正念,最大的敌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太感觉它的存在,但是临终时它一定会出现的,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任何一个妄想,全都记录下来。

    特别是我们很熟悉的妄想,经常出现的妄想,这个叫熟境界,临终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必须用智慧、用方法来突破,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妄想虽然存在,但是你不住在妄想,它对你就没有影响。

    在《楞严经》里,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

    妄想没有根,只是一个假相;如果外境可以生起妄想,那应该放诸四海皆准,事实上圣人遇到境界,他心不动,所以说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故知无生;《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是一个假相,是在业力成熟的当下,出现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所以妄想是没有根源的。

    只要我们忆念真如,忆念: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妄想自然消失,就像太阳一出来,乌云就消失掉。所以忆念真如能够让我们不随妄转,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断除妄想,但是只要能够不随妄转,这时再提起佛号,就有自在力了!

    其实,忆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们心中对妄想的执取;也就是说,对境生起妄想时,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做这件事情就好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观察,因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全是我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

    所以一个人想要保持进步,一定要经常向内回光返照。在整个修学当中,都必须经过收摄六根的过程:我们的心本来是习惯向外,心光是外泄的,现在把它拉回反观自己,一切都是业力显现出来的--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心本来是清净的;即假,因为我有这个业力,所以才会显现,当妄想出现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忏悔,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

    自觉、自省、自调,你就永远保持进步。

    佛教是重视未来的,你现在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没有关系,只要掌握了方法,不放弃努力,就有希望了。

    前面讲到心灵的力量,事实上心灵最大的力量,就是:调伏妄想、安住真如。

    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从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中,我们开始走出心中的妄想,进入阿弥陀佛的光明;虽然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但是必须走出你的妄想,才可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是我们上一堂课所解释的内容:如何发挥我们心灵的力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净界法师

    接下来,我们要说明佛陀的加持力,这是讲他力: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我们常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净土宗的所观境是什么呢?

    就是名号!

    净土宗阿弥陀佛的代表者,就是你所称念出来的佛号,这叫名以召德。

    当你创造一个佛号声,这个佛号声就代表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现,比方说色尘、比方说音声、比方说各式各样的六尘…因为娑婆世界容易受音声所影响、所感动,因此佛门中持咒、念佛、唱梵…都是以音声来启发我们的善根。

    那么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祂是以名号来代表祂的功德,当我们的心跟名号接触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二种加持力:

    第一个:他力门
    第二个:果地教


    他力门,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所谓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是约着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当我们的心去聆听佛号的声音时-- --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念从心起,念佛时内心要有一种皈依的心;声从口出,要靠你嘴巴的振动,创造佛号声,然后音从耳入。当你创造一个音声,听清你自己的音声,一定没有妄想,这时候你跟阿弥陀佛已经产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

    这个佛号的相应,代表什么意思呢?表示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二种功德的加持:

    第一个,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第二个,这句佛号对你临终产生接引的力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净界法师

    关于净土宗的传承,我们在这里也说明一下:

    在龙树菩萨时代,就是佛灭度之后七百年,龙树菩萨把整个大乘佛法判成难行道跟易行道。

    难行道唯靠自力,所以修行方式是困难长久,譬如我们用步行、走路,这种修行过程很困难,时间也很长。

    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的修行过程顺利而短暂。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时代,他是鼓励大家念佛,好比《十住毗婆沙论》也强调:多障众生念佛观。

    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启动他力门,也就是说早期的念佛人,不求生净土。只是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碍,乃至于外在的鬼神障,忆念佛号帮助他破障、消除业障。所以早期的念佛思想,并没有明确的求生净土,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只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一半,只有加持这一部份。

    事实上,《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于净土的传承,应该是包括了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包括来世的解脱-- --临终佛来接引。

    那么果地教的果地是指什么呢?

    是指净土的依正庄严。

    因为到了中国北魏的昙鸾大师,他开始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昙鸾大师对于整个净土宗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他认为念佛不应该只是消业障而已,更重要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认为这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也就是说正法时代已经过去,像法时代也过去了,正式进入了末法时期。末法时代就是经上所说的五浊恶世,众生污浊的力量渐渐在增长,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个,我们之所以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浅薄,烦恼粗重,这是大家的共业。

    第二个,外在的邪恶因缘特多,包括软、硬二贼:硬贼就是用种种方法障碍你修学佛法;软贼就是恩爱的眷属,在过去生中结了善缘,他喜欢你,你也喜欢他,这也是一种障道。

    也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本身的善根浅薄,外在的环境又对我们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正如印光大师说的,譬如逆水中的鱼,因此不应该继续留在三界中,应该快到净土去,换一个好环境行菩萨道比较好。这样的思考,就把早期的念佛消业障,提升到求生净土的思想,所谓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所以他劝勉所有资粮位的初心菩萨,提出一个理由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意思是说:你只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历练,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这叫不自量力。因为我们的善根太薄弱,遇到恶因缘,很容易退转。

    所以到末法时代,昙鸾大师提出了净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 --他力门、果地教;净土宗应该包括他力的加被消业障,也包括求生净土,所以提出了:即凡夫心,投佛觉海!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念佛时,应该全心投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中,跟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启动他力门,也启动果地教。

    其实净土法门,来生比今生更重要,净土宗对于今生的经营,是为了来生做准备,所以把往生净土看得更为重要。

    因为,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个,偏重心力之修学,入道多辛苦:如果,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功德力,你都完全不采用,你不想跟祂感应道交,宁可自己去面对无始的烦恼罪业,就会修得很辛苦。

    第二个,偏重佛力之修学,修学多障碍:如果,我们一昧的向外攀缘佛陀的功德,不知道把自己准备好,你就很难解脱心中的妄想障碍,修行也就障碍重重。最理想的方式是:

    第三个,心力与佛力之结合,事半而功倍:如果,我们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观,调伏妄想不随妄转;一方面忆佛念佛,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段,正式的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出整个净土宗修学的纲要,把净土宗的因跟果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净土宗的因地是什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净土的因,我们想要感应道交必须做二件事: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

    念佛--比较偏重持名,是一种止的专注力。

    忆佛--有二个内容: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忆念名号的功德是成就信心;忆念净土的庄严,是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二个都是属于忆佛。由信愿的忆佛,而带动了持名的念佛,这三种资粮就是我们净土的因。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果地的功德: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见佛--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出来,这个见也可以说是显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所以蕅益大师说,净土宗的修学就是转他成自--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只要透过忆佛念佛,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自然能够心开意解,业障消除,开启智慧。

    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我们本来身体没有香气,但是我们到大殿去,经常跟香气接触,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气,转成自己身上的香气,这叫香光庄严。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净土宗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前面讲到作意,生命的改变来自如理作意。忆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念佛是一种禅定的专注。其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其中一章,它的忆念包括了忆念内在的佛性,就是真如。

    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忆佛应该包括了三种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忆念净土,这是整个净土宗的观照力。由这种观照的信愿,带动了持名的专注,次第上是先有观照力才有专注力,这一点要知道。

    好比一个人先有眼睛,确定要往哪里去,才有脚的开始行动。这点很重要,我再讲一次:不是念佛就等于修净土,修净土跟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心中没有信愿、对名号没有产生强烈的信心、没有想要往生的愿力,你就不可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