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18

    「12、如听经,舍世间娱乐而来学佛,天人舍欲界即升色界,舍色界即升无色界,舍我执即证阿罗汉,舍法执即为菩萨,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并舍亦舍即成佛。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矣。处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无私,国而忘家。可知布施一切法,包括一切。」

   「如听经,舍世间娱乐而来学佛。」这都是叫你舍,叫你放下。你每天晚上到这儿来听经,大概家里面都有电视,有很多娱乐场所,也有朋友跟你约会,你都不去,都放下、都舍了,你不舍怎么行?所以,你舍那个才能学佛。「天人舍欲界即升色界。」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人要是不能把欲统统舍得干干净净,色界天他去不了。「舍色界则生无色界」,这才能到四空天。「舍我执即证阿罗汉」,我们今天证不了阿罗汉,为什么?我!「我」抓得很牢,决定不肯舍,这就没法子了。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只要执着我,你就有六道轮回。你要是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舍掉就没事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所以要有智慧,要有胆量,敢把「我」舍掉。舍掉之后真痛快、真自在,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六道没有了。


   生死六道没有了,是不是这个身马上就没有了?不一定,身还在这个世间,身虽在这个世间,没有生死、没有轮回了,因为你把「我」舍掉了。前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舍掉了,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快乐!快乐无比!在这世间时间的长短,随缘!随什么缘?众生还需要这个身体,多住几天;佛菩萨需要这个身体,多住几天。多住几天干什么?弘法利生,给众生做一个了生死、出三界的好样子,如此而已!若是自己,毫无理由再多住一天,没有理由了,完全是为众生、为佛法,这叫随缘,不是攀缘。「舍法执即为菩萨」,不但世间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那你就是菩萨。世间法舍掉了,还执着佛法,还是不行,你那个心还不清净。「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娑婆世界要舍掉。娑婆这是讲娑婆的六道,娑婆的大千世界,有一丝毫的贪念,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必须毫无牵挂,真的舍得干干净净。日用寻常之中,一切随缘,纵然是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这样才真正做到丝毫牵挂都没有,这才能生净土,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并舍亦舍」,舍到最后没有了,连舍也舍掉了,没得舍了,那就成佛了,圆满菩提。

  「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矣。」这是把布施波罗蜜,把菩萨六度万行,具体教给我们,教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如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行法,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持,不是在文字里面学,不是在言语里面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面行去」,行什么?有这个身哪有不行!像释迦牟尼佛表现,早晨起来穿衣服、托钵、吃饭,这是行!我们早晨起来穿衣服,这都是行。在家里面做家事,上班的时候你去做工,样样都在行,这就叫一面行去。我们是天天这样行,佛菩萨天天也是这么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不放在心里,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着,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个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学一个不起心、不动念。跟大家应酬的时候,学随缘、不攀缘,随缘就是自己不起心、不动念,我这个形相随缘,心里头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学佛。「即两边不着」,因为有行,不着空;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不着有;空有两边不着。

   「处事」,你办事、你工作,你每天去做工,每天都有你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处事就是你去做事,不妨碍,做什么事情都不妨碍,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什么事都不妨碍。「待人」,与别人往来应酬。「接物」,处理一切物质上的事情。你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沾染,你无论办什么事,「必然公而无私,国而忘家。」这就是在社会上第一等人物,也是我们前面一再讲的,给社会、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为什么?没有私心、没有我、没有贪嗔痴了!

    「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布施这一法,一切世间法包括在其中,一切佛法也在其中。你要问大乘佛法修什么?布施而已。所以大善知识教人看破、放下,放下就是布施,看破是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开了看破了,看破当然放下了,看破没有不肯放下的。


十三、指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在前面世尊告诉菩萨,也就是修学大乘者,「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一句是讲了一个大原则。今天我们念的这两句,略为具体一点,为我们指示出来,像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说这六桩事情,已经是将外面境界上,全部都说尽了。『色』是眼根所对的,声是耳根所对的,也就我们眼功能的范围,统统叫做色,你所能够见得到的。譬如在夜暗当中,见不到那个黑暗也是色,色里面有明、有暗,有显色,有不显的无表色,这里面的范围,包括的非常广大。耳所听的是音声,用一个『声』做代表。鼻所闻的,用一个『香』字做代表。舌尝的,用一个『味』做代表。身体所接触的,包括寒暑,我们感觉得很热,感觉得很冷,这都是『触』,都是用这个字来做代表。『法』里面的意思就更广泛,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也就是念头涵盖的范围,用这一个法字来代表。『布施』是放下、是舍。所以这一句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外面的境界统统要放下。

    「1、举『色』等六尘,摄尽一切法。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一有沾惹,即为所污。」

   「举色等六尘」,这六个字在佛经里面,叫做六尘,我们六根起作用,总不出这六大类。为什么叫做尘?尘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一天不把它擦干净,就有灰尘污染,佛用这个来做比喻。这六样东西能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污染我们的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摄尽一切法」,它这个范围非常非常广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一有沾惹,即为所污。」这个沾惹就是执着,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被它污染了。如果对六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不碍事,它对于清净心,对于真如本性,都没有妨碍。

    「2、『不住』,即不执着。一无所住,方为波罗蜜。」

   其实世尊不但是二十二年讲的般若,乃至于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甚至于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九法界众生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出「无住」两个字。这两个字我们要深深明了它的义趣,它的意义、旨趣,要认真去修学,能得到就叫做佛菩萨。由此可知,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佛菩萨在一切境界当中无住!除佛之外,九法界都叫有情众生,也就是说对于境缘还是有住,不过住的程度上有浅深不同。凡夫深重的执着,声闻那个执着比我们要浅、要薄,菩萨的执着就更微薄,他还是有。我们常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为什么有?有就是他有执着,其它的都不执着、都放下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还没有放下,所以他是等觉菩萨,他不能称为如来,道理就在此地。一无所住,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还有所住。真的到一无所住,波罗蜜就圆满,功德圆满了。

    「3、财施即前五尘,法施即法尘。皆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又何必住。」


   「财施即前五尘」,这是讲布施。财布施,有内财、有外财。佛在《华严经第六回向章》里面,讲布施讲了差不多将近有七、八十种,讲得很详细,而这一章经也相当之长。「法施即法尘。皆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又何必住。」这一段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要细细的去体会。佛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放下,我们知道了,我们懂了,我们也很认真来学了。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念头,我学佛了,我听佛的教诲,我每天都在修布施,我有财布施、有法布施,你这个念头还没断,你还没舍掉,换句话说,你虽布施,你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要紧的是不住相。为什么不能住相?佛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不住相的所以然。因为一切法是「缘生之法」,我们修一切布施也是缘生之法,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你住就错了,不住就对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佛说法都是依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佛的意思,完全依据事实真相。底下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经文的总结。


十四、结成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金刚经》上,讲「不住」这个意思,重复许多遍,句句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佛的真实慈悲。实在是因为我们凡夫,住相执着这个病根深蒂固,可以讲是太深太深了,决不是几句话能够真正提醒我们,真正叫我们觉悟,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听讲的时候一时觉悟,听完之后一出门,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现前,这才晓得习气之深,回头之难!劳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断在提醒,我们对佛的恩德,从这个地方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1、《华严》分舍为多种,最后说究竟舍。须心中些微不着,不落二边,方为究竟。」
舍就是布施。要一无所住,那才是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华严经》因为经文长,所以讲这些事情讲得很多,举的例子也很多,理事都讲得很透澈。

    「2、『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行于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

   「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这个地方的「法」是广义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与非法统统都不能住。「行于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六尘是外面境界。「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断灭就是底下讲的非法相,断灭是空,这一切六尘不要,统统把它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在事上讲,空掉了就不能度生。诸位要知道,不能度众生,这个众生包括自己。也许说不度生不要紧,与我无关,只要我得度就行了。哪里晓得,众生里头,第一个就包括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别人。这就是说六尘的事相是要的,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不住就度了。譬如我们眼见色,如果我们在色相上分别、执着,这就住了,这个色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是凡夫,这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怎样?我们要怎样跟他学?佛菩萨眼也见色,但是他不分别、不执着,色不染污他的清净心,与他的清净心毫无关涉,没有关系、没有交涉,那他就得度,眼根在色尘里面得度了。同样一个道理,耳听音声,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音声也不能染污清净心,音声与清净心也没有交涉,耳根在音声里面得度了,其余诸根亦复如是。这叫做度众生,这叫做得度,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有没有得度。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从早到晚起这些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得度了!

   真正得度了,清净心现前,到这个时候,这六样东西就不叫六尘,为什么?尘是染污清净心,它不能染污清净心了,那这六样东西叫什么?叫六性。眼见色性,耳闻声性,乃至于意知法性,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这就见了性。性在哪里?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古德开悟的时候,求老师印证,老师往往问他,在哪里?他在地上拈一把小草,或拿一个小石头,比一比,就是这个。对不对?对的,一点都没错。只要不分别、不执着,这六尘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这个事情如果诸位听了,还不能够体会的话,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说。譬如作梦,梦中有境界,作梦当然有自己,不可能你做一个梦,梦中没有自己,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事情,梦中第一个有自己,还有别人,也有山河大地。梦从哪里来的?梦就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境界,整个梦中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要是觉悟了,你反问自己:我的心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要问心是什么样子?那你在梦中随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样子。所谓是「全妄即真」,妄是什么?梦中境界是虚妄的,整个梦中的境界、虚妄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全真即妄」,心在哪里?真心变成了虚妄的境界。「真妄不二」,虚妄的境界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虚妄的境界,真妄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迷了,把真、妄分作两桩事情,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晓得它是一桩事情。虚妄境界里面,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不断的辗转在分别、执着,愈分别愈多,愈执着愈严重,病根是这样发生的、这样发展的。

   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我们迷在妄境之中,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处处执着,牵肠挂肚,永远放不下,这亏吃大了。放不下造成了六道轮回的现象,所以六道轮回那真的是自作自受,本来没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从虚妄当中超越出来。金刚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给我们就在事相当中,恢复自己的本性,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用什么方法?不住。诸位要晓得,不住不是没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才叫真受用,为什么?没有副作用。我们住相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如果不住相,受用就跟诸佛如来的受用完全相同。你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就像佛在经上讲「大做梦中佛事」,自己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怎么不能享受,千万不要执着,执着自生烦恼、自找轮回,那才叫真正的错了。所以悟了之后,决定与性德相应,不但度自己也度了别人。

    「3、修行本旨是不住,下手又不能灭境。如念佛、观想佛像,色境也。天乐水鸟,声境也。莲花香洁,香境也。饭食经行,味境也。但受诸乐,触境也。忆念弥陀,法境也。故不住二字须认清,决非断灭。断灭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摄一切法相,亦摄非法相。」

   「修行本旨是不住」,修行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不执着。说实在话,分别还不要紧,就怕执着,分别的过失浅,执着的过失重,执着有六道轮回;执着没有了,单有分别,六道超越了。阿罗汉、菩萨,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叫做四圣法界;有分别、有执着是六凡法界。「下手又不能灭境」,不能离开境界,六尘境界不能离开。「如念佛」,这举一个例子。「观想佛像,色境也。」今天我们修念佛法门,许多同修来告诉我,念了几年,心还是定不下来,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功夫不得力。有没有方法帮助我们一把?行!观像是个好方法。我们念佛看佛像,念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的佛像,这里面有观想、有观像。这个地方讲观像,观想佛像,我们塑造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都行。我平常也贡献给诸位同修,选择我们最喜欢的佛像,因为你最喜欢的,就与自己有缘,有缘成就比较容易。我喜欢这尊佛像,我供养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为你常常看就不看别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了,这是很好的方法,对于初学来讲,能帮很大的忙。这是色境。

TOP

续 19

    「天乐水鸟,声境也。」修净土的人,一般读《弥陀经》的人比较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讲得都很详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世尊在经上给我们描绘着,西方世界天乐盈空,水鸟说法,我们读经想这个境界,放下经本,我们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会往上面流,流水的音声会说法。我们看到小鸟飞,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禽鸟,都能够说法。我们想听什么法门,他就为我们宣说什么法门,这是声境。

   「莲花香洁,香境也。饭食经行,味境也。但受诸乐,触境也。忆念弥陀,法境也。」可见得净宗的修学,六尘境界全都用上,一样也没有把它舍弃,一样都没有把它断灭,样样都用上。净宗跟其它法门不一样,其它法门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纵然你有甚深的禅定,都不能算成就,这是我们同修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实在讲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到今天没出轮回,我们决不是这一生才修行,这一生才闻到佛法,不是的。要查查我们修行的经历,无量劫之前,我们就闻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这中间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到今天还落到如此地步,成就在哪里?这就是说明,不出轮回,来生来世顶多还跟现在一样,这个问题严重。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非超越不可。有没有办法超越?有!净宗这个方法,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好处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赞叹。诸佛为什么赞叹?诸佛希望我们早一天超越六道轮回,早一天得到成就。

   「不住二字须认清,决非断灭。」不是舍弃这些境界,就在境界里面去修行,就在境界里面去超越,方法就是不执着就超越了。我们一般常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就超越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上没有这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它本来没有。「断灭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摄一切法相,亦摄非法相。」我们讲布施、讲舍,一切法我们要舍,要不执着;非法也不能够执着、也要舍,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都要舍,这叫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舍,是这个意思。

    「4、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一不得扼要,二道理不明。离修说性则空谈。离性而修则盲进。」

   这一条也很要紧,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正是说的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修行为什么不得受用?我们先要了解修行怎样才叫得受用,受用什么,这个不能不清楚。修行最要紧的是清净心第一,我们的心有没有清净?果然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忧虑牵挂少了,你就得受用。你的心清净,心清净一定智慧增长,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受用。烦恼轻、智慧长了,这是说你里面的,里面一定会表现在外面,表里是一致的。外面怎么样?看相算命的都会说相随心转,现在人时髦话叫改变体质,你的体质改变了,心清净了,生理一切的组织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没毛病。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身体常常有病痛,所有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烦恼里面生的,这是病根。修行人得受用就是这病根拿掉了、没有了,所以他的生理恢复正常,恢复到自然。今天科学家说我们现在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自然生态被破坏了,不自然、不平衡了,所以常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型的宇宙,这个宇宙里面的复杂状况,跟太空、太虚空、大宇宙一模一样,不要看这个小身体,就是大宇宙的缩小,大宇宙怎么复杂,我们身体里面小宇宙同样复杂,真的是不增不减。我们今天晓得大的环境里面,自然生态破坏,后果严重不堪设想;你就晓得,我们自己的烦恼、忧虑、牵挂,破坏我们自己生理的组织,让它也不平衡了,那个后果也是严重不堪设想。这就是你要得病,严重的病,命就保不住了,一样道理。真正你修行得受用,心清净、身体健康、法喜充满。

   一般人的生活,活得很苦,学佛得受用,生活很快乐。无论什么环境,你的环境好很快乐,物质环境不好也很快乐,确实是法喜充满。换句话说,与我们物质环境不相干,再贫穷他也快乐。我们读儒家的书,孔老夫子有一个学生颜回,家境清寒、贫苦,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茶杯都没有,你看夫子说的,他喝水用瓢,舀水的瓢,一瓢饮;吃饭用竹子编的篓子。一箪食、一瓢饮,别的人过这个生活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快乐得不得了。什么原因?他修行得受用,身心清净。对于人生,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不邪、不染,他怎么不快乐!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我们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不是,那个错了。升官发财不能断你的烦恼,不能破你的执着,那有什么用处!地位再高、财富再多,你的心态、你的生理一样被破坏,一样要受痛苦,那个富贵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说真实话,富贵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唯有不住相,能解决我们真正的问题,能带给我们这一生真实的幸福。

   「不得受用,不外二病」,这是江居士他老人家说的,「一不得扼要」,也就是说你修行不如法,你不懂得方法,「二道理不明」,理论不清楚。这也就是平常讲的,你的修行不如理、不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得受用,而且得受用还非常快、非常明显。「离修说性则空谈,离性而修则盲进。」性是讲的理,修是讲的事,要用本经世尊的话来说,性就是不住,修就是布施,修在事上讲的。「离修说性」,我不肯在事上做,单单讲理论,诸位要晓得,这个理论会落空,所谓是谈玄说妙,无济于事,讲得再好你自己不得受用;换句话说,你的业障消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生死不能解决,空洞的理论没有用处。「离性而修」,在事相上肯修,不明道理,也就是讲着相而修;进是进步,着相去修,盲进!盲目在走,虽有进步,他依旧迷惑颠倒,所修的只是福报而已,所谓是六道里面的福报,修的有漏的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以叫它做盲进。由此可知,理一定要明了,事上一定要认真去做,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5、发大愿行大行,方能入佛门。前云,降伏即发大愿。此云,行于布施即行大行。必无所住行于布施,方是大行。」

   一般的同修,尤其是初学的同修们,一看到经上讲的大愿、大行,他就莫名奇妙,什么叫大?我发的这个愿够不够大,我修的这个行大不大,大的标准到底在哪里?这要是搞不清楚,就是前面讲的盲进,纵然认真努力在修行,自己以为是精进,其实是盲进。什么叫做大?给诸位说,无住就大,不执着就大。你要问为什么?你想想看,你一有分别就有界限,就画圈圈了,一有执着这个圈圈就牢固,就不大了;离开分别、执着就大了,没有界限了,那个大是这个意思。

   大愿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尽虚空、遍法界这就大了,真能做得到吗?真做到,现在就做到,没有分别、执着,就做到了。起一点点分别、执着,小了,就做不到。口里说发大愿,我要像佛一样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际上自己有分别、有执着,心量很窄小,那个不是大愿。离相、离一切相,愿就大;一切不执着,行就大了。

   什么行?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表现给我们看的,穿衣没有分别、执着,大行!普度一切众生,做出这个样子叫一切众生看,给一切众生做示范,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吃饭也没有分别、执着,吃饭是大行!修大行。你以为大愿、大行是什么?就是这个。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要明道理,你要得法,桩桩件件都是大愿、大行。诸佛如来之行,法身大士之行,就在此地,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不明你的修行无下手之处。这也是我们在前面,不断的提醒同修们,必须念念都要想着,我们要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事上固然重要,理上更重要。理是实质,事是外表,实质重于外表,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不分别、不执着,这个真的是大愿、大行。这就是入佛门了,入大乘之门。「前云,降伏即发大愿。此云,行于布施即行大行。」布施是舍、是放下,把一切分别放下,把一切执着放下,这叫真的放下了。「必无所住行于布施,方是大行。」这个话的意思细心去体会,这句话里面意义深广无量无边,无限的深广,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都在其中。

    「6、能不执着即大智,行于布施即大悲。悲智愿行无不大,方是菩萨摩诃萨。」

   小乘人对于世间法不执着了,对于佛法还执着,所以他没有大智。大乘菩萨不但我他破了,不执着了,于一切法也不执着了,法执也放下,这叫做大菩萨,大智慧!「行于布施」在事上说,就是我们一举一动,一切的作为,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是大悲,这样度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言教,说法是言教,身体做出来的是身教,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是意教,身语意三业都在那里教化众生,度脱一切众生,这跟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悲智愿行无不大」。样样都大,这不但是菩萨,大菩萨!大菩萨我们称为摩诃萨,摩诃萨是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大菩萨。世尊说《金刚经》的对象,就是大菩萨,为大菩萨所说的。那我们现在是什么人?凡夫。如果我们念头一转过来,想学菩萨,依照《金刚经》上所讲的原则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不但是菩萨,你已经是大菩萨,虽然你还没见性,但是你的的确确走的是大菩萨走的路径,这个是没错的。

    「7、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化我见。修行则要细密。先观一切众生是缘生、同体、本寂。知自己习气之重而潜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说行于布施之精意也。」


「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化我见。」心量愈大,我执自然就化解,我执不要破,自己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心量大。心量狭小那就是坚固的执着,那才叫做真正的病根,佛这个方法是把我们的毛病、习气,从根拔除。「修行则要细密」,要细心、要绵绵密密。「先观一切众生是缘生、同体、本寂。」能这样去想、这样去观察,这是智慧,是大智慧。观察外面境界比较容易,人要反省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这很难!想想自己没有毛病,找不到,看别人的时候都是毛病,看别人的毛病,再回来反省自己,那就容易多了,不看别人,单找自己,找不到!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观察外面境界,然后回来反省自己,教给我们用这个方法。「知自己习气之重而潜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说行于布施之精意。」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的确确是从根本修,不从枝叶,枝枝叶叶太难了,太繁、太琐碎了,直截了当从根本修。枝叶上修,从事上修是枝叶上修;从理上修还算是比枝叶强一点,还不是根本;从心性上修,那才是根本。《金刚经》是直截了当教我们从心性上去修,虽然说的事,虽然说的境,到后来都归到心性上,决定是以心性作主。

   但是一定要先知道自己习气之重,怎么知道?常常想着佛在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我们不想别的,只想佛说我们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只想这个,这个话《无量寿经》上讲得很详细,《金刚经》上也讲得很明显,这不是假的。多生多劫这个因缘我们都错过了,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导我们,我们怎样错过了因缘?没放下!虽然跟着佛学,依旧执着、依旧分别,这就是习气之重,这是根本的习气,要在根本上着手。这一生因为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们这个殊胜的因缘又现前,绝非偶然,一定要珍重,一定要重视,这才能潜移,才能够修行。修行先除病根,病根就是在分别、执着。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布施要放下、要舍。佛说法的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8、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照佛讲的方法去行,就是而行布施。「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几句已经说得很透彻、很清楚。佛教给我们的应当要做的,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念过《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里面所说的就是五戒十善,佛讲得很详细,事理、因果都说到了,说得好!哪些我们要断的,哪些我们要修的、要做的,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去做,这都是讲的事,非常具体。

   而在行法的大根大本,无过于《观经》上讲的三福,世尊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就是清净心。如何能够在事修上得清净?还是《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此地讲的「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这才是。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不仅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身,许多畜生都会养父母。人为万物之灵,除养父母之身之外,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这个重要!养父母什么心?清净心、欢喜心,让他一生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生活过得欢欢喜喜。这样是不是就能尽孝了?没有。一定要帮助父母,了生死出轮回,不要再搞生死轮回,那才行!这个事情太大了,这不是我能办得到的。其实不然,你可以做得到,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父母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你才算是尽了孝道,孝养父母算是你有了成就,你要是没有把父母真的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孝养父母没做到,这是真的。第二,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三界,决定要超越轮回,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不孝!我父母希望我也脱离轮回,他到西方,你怎么还在轮回当中,你这怎么能算孝?你才晓得,你要真正懂得孝道,那个人怎么不作好人?怎么他不作菩萨?他一定要作好人,要作菩萨,他才算是尽孝。他要不作好人、要不作菩萨,他就不孝。所以孝这一个字,不可思议,在佛法里面讲,可以说这一个字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整个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就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菩萨戒、大乘戒,「孝名为戒」,世尊讲得这么清楚。什么是菩萨戒?孝就是菩萨戒,菩萨的戒条都是根据孝道建立的。我们要问,什么人把这个孝字做得圆满?成佛,成佛才做得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父母看起来还有忧虑。你还有一品无明没断,还让父母忧心,你还是不孝!成了佛,父母没话说了,一点忧虑都没有了,孝道才做到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要想做佛的学生,你要不依教奉行,那哪里是佛弟子。在孝道上讲,样样都做得圆满,样样都做得没有遗憾。

   自己做人品德要紧,生活不必求奢侈,也不必求丰厚,能过得去就行了。职业一定要正当,不能够做伤天害理之事。譬如说佛法里面讲杀生的事业决定不做,纵然赚钱,但是你要晓得,你要残害多少生命,违背理的事情,妨害众生的事业,决定不做,这是选择职业不可以不顾虑的,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庭当中,一家要和睦。我们举很简单的,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夫妻不和,父母忧虑操心,不孝!兄弟不和,不孝!如果你家族大,还有表兄弟、堂兄弟,家庭不和,不孝!朋友无信,不孝!你踏进社会,无论是公家机构、私人公司,办事不力,不孝!不能处众,不孝!不敬你的上司,不孝!你看这一个字,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你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不孝!哪一桩事情最后都归结到孝道。谁来教孝?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大。父母,小孩小还好,长大你就不能教了,你要对我孝顺,说不出口。谁说?老师说,第三者教。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师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谁教?父母教。父母教儿女要尊敬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要孝顺父母,所以那一个小孩是两方面把他教成的。

   现在这个社会麻烦了,老师不教孝,父母不教尊师重道,你说那怎么办?这天下怎么不乱?佛门里头要不从这上认真着手去修行,佛道就衰微了,佛法不但不能跟佛住世那个时候相比,跟古时候的佛教也比不上,原因在哪里?教育丧失掉了,连孝字都不认识了,这才是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文字,我常说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都没有的,我们的祖先造这些文字,是高度的智慧,教导后世的子孙,文字是符号,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这个孝字是会意,教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其中的道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来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体的,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孝的意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外国,还有一些过年的时候祭祖先,外国人感觉到奇怪,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了,你根本认都不认识,你为什么还要纪念他?这是孝道。这就是要念着是一个整体。诸位想想,古代远祖我们还念念不忘,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夫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你能够纪念远祖,现前这个父母尊长,一定是尊敬,一定是孝顺。你能够纪念孔子,这是古代的老师,你对他都尊敬,对他都纪念,现在教导你的老师,你怎么会忘掉,不可能的。你会念着老师的恩德,会记住老师的教诲,会认真去做。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中国儒家、道家,可以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术,都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佛法传到中国,为什么被中国朝野这样热烈的接受、欢迎,正因为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而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得更详细、更明白。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这些典籍,我们展开来读一读,他只讲的纲领、原理、原则,没有佛经讲得那么细密,两个合起来,真的是相辅相成。从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孝字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心量就扩大了。

   从这里面生慈悲心,这个慈悲,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为什么?没有分别、没有界限,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佛法里面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一个自性,从这里面生起慈悲。「慈心不杀」,不杀,举一条事来说明,慈心是从心上讲的、从理上讲的,不杀是从事上讲的,有理有事。「修十善业」,十善,理事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第一福,四句。

   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佛法,佛法是超越世间。第二福,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就是我在此地常常讲的,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三句话总而言之,就是这一个意思。然后再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的大愿大行,这样建立的,这样圆满的,这就是我们应当事事依照佛说去行,这是佛给我们讲的根本法。

    「9、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转凡夫观念。证性须要无念。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必并无念之念亦无。」

   「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对待就是相对的,境跟心相对的,法跟非法相对的。像《心经》里面讲的,我们人一般把色跟空相对。本经里面四相也都是相对建立的,我跟人相对,人跟众生相对,只要这个观念还存在,还没有忘掉,就不能超越世间。诸位想想,这个道理在哪里?因为他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所有一切相对的,都是从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离开分别、执着,相对就没有了,才是一个整体。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诸位要知道,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才有分别执着,一真法界就变成了十法界。我们的执着特别重,堕在十法界里面的六道里;十法界分染、净,四圣是清净法界,六道是污染的法界。我们的执着非常非常的严重,堕落在六道轮回,这是未能出世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真正想在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生死苦海,你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分别。分别心才起,就知道错了,我又搞轮回业了,天天在做轮回业,怎么能出得了轮回!那怎么办?分别的念头才起,执着这个意念才动,立刻警觉到,高度的警觉心,他警觉到了,念头马上转过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掉,给诸位说:这叫真功夫!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个分别、执着念头起来不怕,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只要你真的能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得力,那就管用了。

   所以第一个觉悟,就是觉悟生死轮回可怕,我决定不干这个事情了,不但是我来生不干,诸位要晓得,现在就不干,现在有分别、执着,现在你就做轮回业。我现在没有分别、执着,我现在就不做轮回业了。所以不要说我来生不干,我来生不干,还是继续要干,你自己做不了主,由不得你。真的来生不干的人,现在就不干,那才可以说他来生再不干了。现在就不干,这个要紧。

   「转凡夫观念」,什么叫凡夫观念?就是一味的分别、执着。在此地,已经不给你讲贪嗔痴,不给你讲五欲六尘,那是枝枝叶叶,给你讲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根本!人离一切分别、执着了,那还谈什么贪嗔痴,还谈什么五欲六尘?那都不要谈了!那些是枝叶,这是根本。像一棵树一样,要砍树连根把它拔掉,那个枝叶还管它?不必管它了!从根本上下手。念佛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转过来,把它换过来,观照就观照这个,修行就修这个,用功就用这个,就成了。

   实际上说,这是《华严经》地上菩萨用功的方法,我们读《华严》看到了,「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就这个办法。十地菩萨是从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觉,一共有十一个位次,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用这个。世尊在般若会上,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华严经》上常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华严经》上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明了地上菩萨用功那个方法,我们初学的人也能用。等觉菩萨用功的方法,这个初学的方法他也用得上。譬如佛教给我们初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觉菩萨还是要学,还是不能够离开。这就是讲圆融当中有次第,次第里头有圆融,跟我们世间教学不一样,世间教学只有次第没有圆融。大学生不会念小学课本,小学生也不能念大学课本,佛法里头不一样,它里面有次第有圆融。要转凡夫观念,先要认识什么叫凡夫观念。

   「证性须要无念」,证性就是明心见性,我们一般讲得道、证果、成佛,都是这个意思,须要无念。「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你是不是真的无念了?不是,你还有念,因为你觉得你现在无念,你还分别无念,你还执着无念,你还有一念,有一个无念,那还不行。无念这个念头也没有,那才叫真无念!无念,诸位要知道,这个意思的确很难体会,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我们现在的凡夫叫颠倒,哪个地方颠倒了?我们现在有妄念、无正念,这叫颠倒了。诸佛菩萨有正念、无妄念。

   我们要问,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譬如,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教给我们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到「劝进行者」,这十一句,这是正念。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行于布施,这是正念。如果这里面再加上分别、执着,就变成妄念了,你们明不明白了?无妄念就是没有分别念、没有执着念,不是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念,利益众生这个念都没有了,那还得了吗?那就变成魔,不是佛了,那还有什么慈悲?正念跟妄念要清楚,佛纵然是大慈大悲、孝亲尊师,利益一切众生天天在做,从来没有放松过,认真努力的在做,但是心里面干干净净,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那个念就叫正念。如果做这些事情,有分别、有执着,不叫正念,正是没错,跟佛菩萨讲的没错,里头掺杂着妄,分别、执着是妄,那就不叫纯真。是世间的一个好人,不能出世间,因为有分别、有执着,尚未能出世间。他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好人、好事,不能出三界,它里头带着妄,带着妄就不能叫真。

  佛法里头常有比喻,比喻醍醐。古时代食品里面最好的是醍醐,醍醐是奶制品里面精炼提炼出来的。佛在经上常讲,奶经过提炼就是酪,酪再提炼就变成酥,酥里头有生酥、熟酥,然后再提炼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食品,佛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醍醐里面要是掺杂一点毒药,整个醍醐都变成毒药,一丝毫都掺杂不得。佛法掺杂一点分别、执着在里面,所有的佛法都变成世间法了。那就是说,哪一法是佛法?一法都不是。因为你里面掺杂分别、执着,就都不是了。

   如果我们心地清净,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给诸位说,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你就懂得,佛法跟世法差别在哪里?一个有执着,一个没有执着。在《金刚经》上完全显露出来,释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持钵、吃饭是佛法,走路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为什么是佛法?释迦牟尼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法法皆是。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今天在这里念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是佛法,世间法了!诸位要懂得这一个真正的道理,世法、佛法不是在外头分,在念头里头分。转凡夫观念重要,这一转就是佛菩萨的观念,也就是转一切法成佛法,这个不可思议。在一念之间,看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所以无念的分别都没有,执着都没有。如果自己修定,定功极深,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他很欢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妄念:我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我什么都不想了。他也了不起,他生天,生到四禅叫无想天,他分别无想、执着无想,他到无想天去了,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还出不了三界。那个微细的念头,微细的分别、执着都要不得,还是有念。

   「必并无念之念亦无」,这才成功,你的心才真干净,那个时候,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智慧现前,才照见一切法。《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是事,「皆空」是理、是体,对于一切法的相,体、相、作用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什么能力?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能力,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修得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有的能力,这个能力现前了、恢复了,如此而已。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这些能力被障碍了,并没有失掉。自性本具的德能,怎么会失掉?没有失掉。佛经上常讲失掉了,那个失掉是迷失,是你迷了,不知道,不起作用;虽然没有失掉等于失掉,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正的失掉。真正失掉,那哪里能够叫做真?真就是永远不变,永远不会失掉的,真性、真智慧。现在这个失是迷失,怎么迷了?就是分别、执着。《华严经》上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分别,世尊在华严会上,在《华严出现品》上讲的,把我们众生迷失的根源,一句话说破了。我们看大乘所有一切的教诲,无论从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不离开《华严经》上讲的这个原理,就是要除妄想、要除执着,妄想就是分别。

   分别、执着,转!转过来。除掉很难,难就是难在习气太深,无量劫来就是搞这些事情,习惯成自然,想断也断不了。所以最妙的方法是转,转识成智,这是大乘所有宗派修学的原则:转识成智。当然也不是容易事情,净宗之妙,教我们转,统统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容易太多了。把这个念头转求西方净土,这就成功了。纵然我们妄想、执着还不干不净,也不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办法了,这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统统帮上忙,为什么?我们跟佛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今天在六道,习气、烦恼深重,我们求佛求不应,不是佛不慈悲,我们本身有障碍,严重的障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没有了;换句话说,随时随地都能够跟十方一切诸佛见面,都能够接受一切诸佛亲自指点,得这个好处,得这个利益。所以首先,要把这一重的障碍突破。能够相信的人有福,在ji 督教传福音说有福了,你能相信,你能依教奉行,你有福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念佛第一要紧是转念头,起分别、执着这个念头,心一动马上转成阿弥陀佛,这是我们最要紧的一桩大事。对于经教的研究随分,有这个机缘多听听,好!心地更踏实,道理愈来愈清楚、明白、更踏实,疑惑渐渐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好!实在没有机会听经教也不怕,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自自然然会念到心开意解,会念到得定,会念到开悟,因为心一清净就开悟了,开悟的秘诀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本性里面般若智慧光明现前,那就叫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10、念即是观,观即是念。当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

   这一段里面有很深的境界,要细心去体会。宗门教下修行的总纲领,叫「作观」,也就是观照,用这个观照的功夫。净宗是用「念」,念佛。净宗的念跟宗门教下的观,实在讲是无二无别,名词不一样,功夫境界实在讲是相同的。无论是观照,无论是念佛,都要在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这是最高的原则,观照跟念佛都不例外。分别都没有了,当然就没有执着了;先有分别,后才会有执着,不分别哪来的执着?如何去分别、执着,这是修行的关键。我们都想离分别、执着,因为离分别、执着,就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就是从分别、执着里面生的现象,所以分别、执着没有了,生死轮回就没有了。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成就的人,我想对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关心,也非常重视。

   底下教给我们,「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佛什么方法?就在《金刚经》上一开端表现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平常想的东西太多、太杂,都是向外攀缘,想外面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想这些东西,这叫打妄想,想了以后就执着,就生烦恼,我们搞这个。佛不是这样的,佛想什么?佛向内思惟,内是真心本性,真心没有妄念;换句话说,他们的本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照顾真心,也就是他念这个。他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真诚心,这个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念,他念这个,这叫念而无念。

这个地方的「无念」,要记住,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他有正念,无妄念。什么是妄念?分别是妄念,执着是妄念,分别、执着是无量无边妄念的根本。我们在这个经上学到的,我们要想修,从根本修,不要搞这些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就太多、太繁了,向根本上去用功,就是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没有妄念了。无量无边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他从根本上把它拔除了,妄念去了之后,就是正念现前。净宗好!净宗这个正念很具体、很明显,正念是什么?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正念;念这个,这个也叫念无念,无念是对我们娑婆世界、五欲六尘这个念头没有了,无这个念。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好办!比宗门教下用功夫,的确是方便太多了,我们念这个。

   「念佛亦然」,念佛也是这个意思,「久久相应」。这种功夫,要记得三个条件:第一、决定不能怀疑,怀疑你的功夫就破掉了,什么破掉?信心破掉了,愿心破掉了,所以不可以怀疑。第二、不能掺杂,不掺杂才专精,那个力量就大,产生的效果也就显著。第三、不能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只要坚持这三个条件,时间久了自自然然就相应。相应的样子是什么?分别、执着没有了,二六时中正念现前,那就是相应的样子。念佛人相应,可以说念念都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古德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功夫到这样的程度,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会有信心,不但有信心,而且你很有把握,这就是功夫相应了。在其它大乘法门,这就是无念,无念显示出它的正念,就是觉、正、净。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净;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这是正,正知正见;净宗里面清净心现前,净而不染,这是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心不迷了,不邪不染,不染是净,不邪是正,不迷是觉,这与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度众生,生活状况完全相同。

TOP

续 20

十五、显释其故征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从他措辞这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接着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明明是有,不是没有!由此可知,佛法决定是不取非法相,决定不落空,这有福德,福德大了,不可思量。我们看批注:

    「1、住于境则心不清净,须一无所为方可。何故处处言『不住』,又处处言『福德』乎。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托境方能起修,方能下手。」


   「住于境则心不清净」,住就是着相、执着。你修布施,你修一切善法,你有分别、有执着,你的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有没有果报?有!也有福报,有福报不是福德,是福报;福报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可思量,福报是很有限的。所以着相修福,福报是很有限的,并不很大,离相修福,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须一无所为方可」,一无所为就是不着相,心里面没这回事,若无其事;事上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不是不做。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厌在做,心里头若无其事,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情,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想学佛,要记住就学他这一点。这一下学,学不来!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起心动念,不可能心里若无其事,还认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这是我们很难想象得到的这种境界。要慢慢的学,慢慢去体会、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学,生活当中学。事情要做,天天穿衣服,天天吃饭,学着不着相,学着若无其事,学这个,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何故处处言不住」,《金刚经》讲不住讲了很多很多遍,处处都讲不住,「又处处言福德」,福德也讲得很多;讲不住又讲福德,好象是矛盾,好象这个意思是抵触,其实它是相辅相成的。「不住」从哪里见?从福德里面见;福德从哪里见?从不住里面见。两边如果说离开一边,那一边也没有了,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去领会。「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像释迦牟尼佛显示给我们看的,着衣、持钵这是境界,不是没有境界。我们从早起床,一直到晚上休息,这一天的活动是境界,离开这些境界到哪里修!「托境方能起修」,托是依靠,依靠境界我们才能够修,「方能下手」。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历事炼心,事就是境界,就要在境界里面去炼,炼心。炼什么心?真心。从境界里面把妄心除掉,真心显露那就成功了,所以不能不要境界。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种种的行门,没有一门是离开事相,就在事相上下手,就在事相上转换境界。

    「2、本经说不住六尘,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看似相反,实则相同,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

   「本经说不住六尘,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看似相反,实则相同。」初看、浅看好象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什么都不执着,一个是教你什么都执着,好象完全不一样,其实你要深观细思,它是相同的。「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实实在在高明!高在哪里?高在它即相离相。这个地方关键词眼就高,我们能不能看出它的高?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看得浅,没有往深处去看。深处去看,才晓得人家真高明!本经世尊说不住六尘,目的在哪里?在断贪嗔痴,叫你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六尘,是为了断贪嗔痴。净宗教你一切都执着,目的在哪里?也是断贪嗔痴的,这个高明!我们这个世间执着尘相,特别是稀有的物质,物以稀为贵!黄金稀有,大家都宝贵得不得了,用黄金做成首饰戴在身上,觉得很美,贪而无厌,起贪心!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铺马路的东西,你把它挂在身上,那有什么好看!西方世界用这个方法来断你的贪心,教你不用贪,太多太多了,一点都不稀奇,还贪什么?我们这里的宝石,那就更名贵、更宝贵了,人家七宝、宝石做什么用?建筑材料,盖房子用的。西方世界的物质,样样都太丰富了,没人要,那边金银七宝就像泥土一样,没人要!无论什么东西,都非常丰足,丰富满足,所以你在那个境界里,什么样的贪的念头起不来,贪的念头没有了,嗔恨当然就断掉了。嗔恨心从哪里来?贪不到才生嗔恨,贪到了他就欢喜,怎么会生嗔恨?嗔恨心也没有了,愚痴也没有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用六尘来教你断贪嗔痴,佛在此地教你离五欲六尘断贪嗔痴,目的不是一样吗?实在是非常高明,一切得其受用,而不起贪嗔痴;贪嗔痴慢,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这一个修行环境,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这才见到净土境界之高,高明在这里。

   我们世间人真的是非常愚痴,对于事实的真相,完全不了解,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天天在打妄想,在追求、在等待;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那个心真是操劳!患得患失。实际上,一样也没得到,一场空而已,确确实实一样都得不到。不要说是我们人生短暂几十年,这几十年当中我得到了,那是你的妄想,其实就是宝石戴在你手指上,也没得到!那你就是个聪明人,你真的觉悟了,为什么?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现在科学发达,人人都晓得,诸位从进到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你离开的时候,绝对不是你进来时候的那个你,不一样!你还以为进来是这个身体,出去还是这个身体,你迷惑颠倒,没搞清楚。进来的我,出去的时候,里头不晓得多少变化,细胞新陈代谢换了好多,不是那么回事情!这就说明,你这个身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佛给我们说的是真话。因为一切法不可得,才教给你不要贪着,不要分别、不要执着。

    「3、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转移。使众生心转向佛境之六尘,即脱离五浊之六尘,二边不着之下手方法,即在此。」

   降伏,怎么能降得住?降不住的。懂得转变,懂得转换,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转生死为涅槃,转娑婆为极乐,你会转那就行了,这是真的。硬是想压,压不住!没有那个道理的。净宗的法门,就是教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就是此地讲的六尘,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正报是教我们观想阿弥陀佛,观想观音、势至,这是观正报。你有观,观就是前面讲的正念,净土宗你这样的观想,心里面常常念着,这是正念,这是「不住空」。因为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娑婆世界就忘掉了,不再念了,这常讲我们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脱离五浊之六尘」,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现在我们的环境浊恶到了极处。今天联合早报里有一段报导,这个报导我们看了,真的是寒毛直竖,说明地球这个环境严重的污染,举出十大条。科学家说明,地球上每天有一百多种生物绝迹,在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断绝?生态环境破坏了,没有法子生存。将来我们人类会不会在这世界上灭绝?实在讲很有可能,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在喊环保。谁肯认真去做?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死活。工业的污染,他赚他的钱,钱是赚了,要从佛法因果上来说,他造的罪业就很重,什么罪业?破坏地球的生态均衡,让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活,你说你这个罪重不重?我没害人,我也没杀人,可是你叫人家生活上,有形无形统统受到伤害。谁肯停止?没有人肯停止!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法子制止,再不断的发展下去,科学家提出警告,地球上环保要是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意思就是说人类也跟其它的动物一样,要从地球上绝迹了。五十年不长,我们在座很多同修,你们都见得到的,五十年我见不到了,你们还见得到,这个真的叫要命的问题,没法子解决,共业所感。

   佛经上的警惕「如救头燃」,从前我们念这句话是比喻,现在不是比喻,真的是如救头燃。怎么个救法?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诸位想想看,你有什么本事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没法子!所以许许多多大乘佛法,很令人羡慕,我们很想学习,时间来不及了,不是不想学,没时间!科学家这个警告,五十年他有根据的,他不是随便说的,我们的光阴只有五十年,哪有时间再去修这些大经大论?老实念佛一门深入,那这段时间是足够用了,求生净土足够用了。念佛、读诵净土三经,「使众生心转向佛境之六尘」,这就是一个大的转移。我们现在讲移民,我们向西方极乐世界移民,净宗学会就是西方世界驻在这里的大使馆,帮助你们办移民手续的。「即脱离五浊之六尘,二边不着之下手方法,即在此。」这是净宗古大德常讲胜妙方便,最殊胜、最巧妙的方便法。

    「4、江味农居士极赞净土,见地精确,令人起敬。语在《讲义》卷二,九十三页第二行。」


   《金刚经讲义》分量很大,供给专门研究的同修们用的。诸位如果想参考,可以看《讲义》的原文,你就知道江居士虽然一生的功力都用在《金刚经》上,他对于净土法门深信不疑,一生的功夫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当然的现象,为什么?净宗法门它的当机,实在是上智与下愚最容易成就。江居士四十年在般若上用功夫,的确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因为他有智慧,所以才看出净土宗的殊胜,没有高度的智慧见不到。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华严会上,文殊菩萨选择念佛求生净土,高度的智慧,选择这个法门。所以他赞叹净宗,我们看到是一点都不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现象。



十六、喻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这是两番的问答,佛问,须菩提答,须菩提两个答复都是:「不也,世尊。」

    「1、『不也』,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

   这个意思很深,因为前面说,菩萨不住相布施,那个福德不可思量。世尊在此地举一个比喻,用虚空做比喻,这里说的是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就是平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个意思,用虚空法界来做比喻。恰不恰当?非常恰当,为什么?因为他不住,那个心量没有界限。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量没有界限,它的范围就是虚空法界;一有分别,一有执着,那就有限,那个圈子就很小。所以这个比喻非用虚空不可,唯有虚空法界才能够相比。佛问:虚空可不可以思量,能不能想象?不也。这个「不也」,不是说不能,不是说不可思量,不是这个意思,它不是一个肯定的答复词,它的意思是「不能这样说法,不可以这样说法」,含有这个意思在。不是肯定也没有否定。

    「2、佛说经,随举一法,皆赅十方。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
   赅是包含。「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虚空比,道理在此地,虚空的确是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确是大,但是还不能比,因为真性比虚空还要大。佛在《楞严经》上有一个比喻,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虚空,把十方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诸位想想看,云彩大还是虚空大?十方虚空在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一样。所以虚空也不是真的,它也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禅家有所谓粉碎虚空,这个口气好大,是不是真的?真的!一点也不假。永嘉禅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粉碎虚空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3、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


   道理就在此地。佛所说的一切法不能执着,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决定不能执着它。正是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也要把它放下,也不能够放在心里,何况一些不是佛所说的法,怎么可以执着?佛所说的法也都是假名,没有定法可得,无有法可得,所以不可住。譬如佛说的菩提,佛说的涅槃,佛说的佛果,都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不但如来果地上没有执着,后面举的例子好,初果证得须陀洹了,他有没有执着证得须陀洹?没有!如果有,他就没有证得,他还着相。佛举出这个例子,从小乘开始一直到如来地,没有一个是有执着的。未证法身以前,分别是有,执着没有,证得法身之后,虽有分别,非常的微薄。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自己才晓得应该如何用功,什么叫真正的功夫,要搞清楚。真正功夫绝对不是我一天念佛两万声、三万声,不是这个。《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他自己认为别人比不上他!见到六祖,给六袓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就问他:「你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你一定有感到骄傲之处。」法达感觉得他有骄傲的地方。六祖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念《法华经》三千遍。」那不是功夫!三千遍念下去,一窍也不通。什么是真正功夫?真正功夫是离开分别、执着,心清净了,这是真正功夫。这就说明法达三千遍的《法华经》,他有执着、他有分别,虽然经念得很熟,经义不通,但是不能说他没有好处,因为他有这个基础,六祖给他一喝斥一指点,他就觉悟了,他就明了、就通达。三千部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念不完,那就是修定;有这个基础,一指点,智慧就开了。

   《金刚经》很高明,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一切事要认真、要好好去做,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心里面若无其事,没有分别、执着,这叫做功夫,两边不着。念佛也不例外,如果你有定课,我早晨早课定了哪些课程,晚课定了哪些课程,要认真去做,一天不能缺。除定课之外,散课,散课或者是诵经或者是念佛,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放下,不要紧。也就是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把读经、念佛放下,好好去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了,这就叫不间断,与不间断那个意思相应。所以不间断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间断,那你就不能办事了。我们在工作当中,许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思考当中不能夹杂着佛号,不能夹杂着佛经,不可能的,只有把佛号放下,这是正确的。功夫要纯、要熟,你就会得受用。

    「4、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原是一个。若领会得,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一般同修也都能记得,也都能说得出,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很深、很广。心是本体、是能变;佛与众生是现象、是所变,能变是一个,所变的纵然再多,都是从一个能变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同体,同一个心。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意思很广,不能搞错了。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是这个意思,佛是圆满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都是迷,没有完全觉悟,菩萨比我们是觉悟,比佛他就迷了,他就没有觉悟,九法界都叫众生。此地讲的众生,除佛之外统统包括在其中,不但九法界有情包括在其中,无情的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无情就是我们讲的依报的环境,九法界有情众生他的生活环境,佛法里面叫无情,我们现在的名词叫植物、矿物,这是无情的;动物是有情的,我们现在这样的分法。这些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同体。这就说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本体,所以这三样没有差别,一而三、三而一。

   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作体,我们用同样一个黄金造十法界,我们把它造一个佛像,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罗汉像,乃至于做一个小狗、小猫,做个畜生像,金的成分一样的,重量一样的,价值也一样的,哪有差别?没有差别。不能说这个佛像就特别贵一点,那个小狗、小猫就便宜一点,没有那回事情,成色一样,重量一样,价钱相等,不可能因为这是佛像价钱就高一点,没有这个道理,三无差别。

   从这个比喻当中,诸位细细的去体会。体用不二,性相一如,这些话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完全相同。佛说法,许许多多这些话,可以拿来互相解释,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够明了,才能够体会到。佛用这种方法来说,他的妙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怎么说都行。「性相一如」行!「体用不二」也行!「三无差别」也行!怎么说都行,不要执着言语,不要执着名词,这就对了。所以一切方式,无非是叫我们离分别、离执着,否则的话讲一个名词就好了,何必讲那么多?他有他的用意在。这些都是《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宗旨。

    「5、十方皆在虚空中,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此显虚空虽无相,而不拒诸相发挥之理。」

   「十方皆在虚空中」,方位没有一定,这是众生假设的一个现象,没有事实,所谓是抽象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实在的。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十方没有离开虚空,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变现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出来的?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现相;无念现相就没有了,有念就现相。「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这里面有因有果,因缘果报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会错乱。善因得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真理、是定律。浅而言之,成佛之因是平等心。那个心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心还有分别,哪里会平等?

   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萨。菩萨,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金刚经》就是教菩萨的。菩萨不住于相而行布施,不住于相,执着没有了;而生其心,生心难免还有分别,不过他的分别很薄、很淡。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这么严重,没有,他很轻、很淡,所以他是菩萨。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读了十六段,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菩萨是一切都舍、都放下了。那个舍还没舍,放下还没放下,那就是微细的分别,所以他是菩萨。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因,果报是辟支佛。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是中乘,二乘法里面他是小乘,他比声闻智慧高。声闻断事,烦恼事相断了,贪嗔痴确实没有了,习气还在,还有贪嗔痴那个样子在。可是辟支佛习气都没有了,这就是他比阿罗汉高明之处。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什么因,什么果,哪里错得了?错不了的。声闻用四谛法-苦集灭道,把三界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了生死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

TOP

续 21

   六道里面,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不是含糊笼统讲一个天,那不行!二十八层里面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天人的条件,完全修的禅定,在我们一般讲,世间禅定里面高段的,果报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讲凡夫,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体是色相,他连这个东西也不要了,不要这个身体,高级凡夫!在我们中国,老子体会到这个意思,老子常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因为我有个身体。身体是大的忧患,没有身体多好!无色界里面没有身体,我们一般人称灵界,在佛法里面讲有神识,住在那个境界里面;他不要身体,是高级凡夫。低一级,色界有十八层天,这十八层天里面有身体,当然有身体就有身体生活的环境,这个身体要住,要房子住,要居住的环境。欲他没有了,色他有,他有衣服,他不要饮食;色界天人禅悦为食,他不需要饮食。

   由此可知,我们要饮食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其实这也是个错误的观念,不吃饭照样可以活下去,活得很好!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距离我们不太远,年谱里面记载老和尚常常入定,一定就十天半个月。有的时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出了定精神饱满;一般人十几二十天不吃饭,饿死了;他没死,他一出定精神饱满。证明佛讲色界天人禅悦为食,有道理!色界天人有很深的禅定,不要饮食。色界,欲没有了,欲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他没有了。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六层天人财色名食睡统统有,不过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但是他还有需要,只是很淡薄就是了;不像我们人间五欲那样的浓厚,他淡了,他还有。


   色界跟无色界要修禅定,佛跟我们讲,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才能够到色界、无色界。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修十善生天,生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欲界往上面去还有四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单靠十善不行,单靠十善顶高的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要加上禅定,他的禅定功夫不够、不到家,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真正的初禅他没有得到,他得到初禅,那就到色界,不在欲界了。未到定,加上十善业道,才能够生在欲界上四层天。

   人的业因是五戒十善。中国儒家讲五常,儒家教学是以伦常为教学的宗旨。伦是伦理,就是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这叫伦理的教育。常是讲品德的修养,常道,决定不能离开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慈、道义、智慧、礼节、信用,要讲这五条,这才算是人。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人讲究这五种德行,具足这五德,来生可以得人身;如果没有这五样,来生人身就得不到。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五戒,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讲的五常是一样的,只是名相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譬如儒家讲仁慈,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仁慈。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用,都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五戒、五常真正做到,来生才能得人身,我们自己要冷静想一想,这五条我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来生人身得不到。

   人身得不到得什么?再往下去看。畜生,畜生的业因是愚痴,愚痴堕畜生。什么叫愚痴?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搞不清楚,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这是愚痴。我们今天讲修行,佛法是正法,把正法当作邪法,邪法当作正法,这是愚痴。像这一类的颠倒,善恶颠倒了、看错了,善的看作恶的,恶的看作善的;邪正颠倒了,邪的看作正的,正的看作邪的;是非颠倒了,这叫愚痴。糊里糊涂,搞不清楚,这个因来生是畜生。饿鬼道,饿鬼的业因是贪,不管贪什么,贪是饿鬼的业因。贪财、贪色、贪名,乃至于贪佛法,也要变饿鬼;不是讲你贪的对象,是你有贪心,贪心是饿鬼心。一个人贪心很重,鬼头鬼脑,贪心就是鬼心,鬼就是贪。十法界业因,我们到底是哪一条重,就想到将来我们会到哪一道去,这都不必问人。地狱是嗔恚心,嗔恚嫉妒心重,果报就在地狱。贪嗔痴三毒烦恼,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非常可怕。佛教我们要离贪嗔痴,用布施来对治贪毒,用忍辱来对治嗔毒,用智慧来对治愚痴。

   这就是此地讲的「因果森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细说说不尽的。每一个众生因果都不会完全相同的,都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作自己受,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道理清楚了,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有能力造命,当然有能力改命,而改得最彻底的、最圆满的,无过于佛法。世间种种改造命运,纵然能改,改得很有限,不够彻底、不圆满,唯独佛法能够彻底把我们改正过来,改凡成圣,改九法界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所以要想改造命运,不能不学佛。

   「而不碍同一性空」,十方皆在虚空之中,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自性之中,不碍同一性空。自性没有一物,它的相是空相,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它的相是这个样子。虽然它空,它是虚空,它不碍诸相发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显在它里面不妨碍,这些事实我们也要很用心的去体会。《楞严经》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经典,中国古人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真的是令人开智慧。《楞严经》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说明虚空跟我们一切的现象不相妨碍,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的屏幕,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样的现象都可以在那里现,不相妨碍,彼此都不妨碍,就这个道理。性空,不拒诸相发挥。佛说了这么多的比喻,比喻的主题在哪里?底下这一句,要把它的主题给我们说出来,主题就是福德不可思量。


十七、法合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就像前面讲的虚空法界一样,不可思量。

    「1、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正似布施不住相,不住相布施,正似虚空不可思量。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尘合觉。」

   虚空没有相,心性没有相,但是能现十法界,这就好象布施不着相,不住相布施就像虚空、像法界一样不可思量。「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尘合觉。」尘是迷的、是污染,背是舍弃、远离它。破迷开悟,去染污得清净,菩萨必须要这样做,为什么?如果你无住了,你不布施,你就被无住污染,无住是空,你就被空污染。假如你布施着相,你就被布施污染,所以要不住相布施。不住相,不被「有」污染;布施,不被「空」污染,两边都离了。所以,这是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怎么是有而不有?布施是有,不着相是没有、是不有。怎么是空而不空?不执着是空,但是不执着而行布施,行布施就不空了。这叫两边不着,这才真的背尘合觉,有体有用。体是空,相是有,空也不着,有也不着,空有二边都不着,但是体相都能发挥它圆满究竟的德用。它的大用大德,完全都明显的显示出来,这才是佛法,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绝对不是消极,不是有体无用。一般人讲积极,那个积极里头都有弊病,唯独佛法是真实积极。

    「2、善男女,既发菩提心,故教以不住相布施。此处教之用功,必须达到真能无住,无一丝一毫之未尽方可。」


  《金刚经》,江居士说这是极圆、极顿的大教,他就是肯定这一个意思。上半部是为发菩提心人所说的,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发学佛之心,以佛做榜样,我向他看齐,我向他学习,我要学习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而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佛,学一点经典,学个念佛,甚至于学个法器,这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心学佛。本经释迦牟尼佛做为一切诸佛的代表,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就是向一切诸佛学习,是这个意思。我们修净土的同修,是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我们一切都要向阿弥陀佛学习,这才是真的发菩提心。你一发菩提心,佛一定要教给你,怎样能够满你的愿,帮助你成佛,帮助你证得究竟的佛果,教你用功,教你不住相布施;一切诸佛如来都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佛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不住相布施。用功从哪里下手?也教给我们,教给我们用功,「必须」这两个字是全程肯定,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也就是必定要这么作法,要「达到真能无住」,真的不执着、不分别。如果分别、执着,还有一丝一毫没有干净的话,都不行,因为你发心要成佛,你不是成菩萨,不是成阿罗汉。成菩萨、成阿罗汉,你这个分别、执着断了很多,还有一点,那还讲得过去。你是要成佛,成佛就是丝毫未尽都不可以,要断得干干净净,像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都不行,都不能够存在的,都要把它断干净。


十八、结示正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一句是这一大段的总结。『但』就是只要的意思,应当如佛所教的,你问:云何应住,这样住就行了,这是归结到住无住就对了,不可以有一个住处。

    「1、归结到无住乃是正住,正指应无所住。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为主,否则非大乘佛法。」


   「归结到无住乃是正住」,就像一切诸佛如来一样。「正指应无所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应无所住。你住什么地方?住应无所住,那就对了。「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为主,否则非大乘佛法。」这一句话就肯定了,大乘佛法就是建立在无住的基础上,如果你有住就不是大乘佛法,无住才是大乘佛法。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明白一点,住就是执着,大乘佛法不执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这叫大乘法,稍有执着就不是大乘佛法。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明白了,有分别、有执着的不是佛法,离一切分别、执着,那叫做佛法。


   《坛经》里面记载,六祖遇到印宗,印宗法师难得、很不容易,不是普通人,印宗当年在广东一带是最有名的,最得大众景仰的一位DA法师。六祖在猎人队里住了十五年,离开猎人队到广州,碰到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么一个机缘碰了头。以后印宗法师知道他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对他立刻就加以恭敬,旁人做不到。听六祖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问了一句:你在黄梅的时候,除了五祖传法给你,五祖平常有没有讲禅定解脱?六祖回答:「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二法就有分别、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没有分别、执着。印宗给他剃度,所以六祖的剃度师是印宗,印宗把他剃度之后,再反过来拜他做老师,难得!希有!你说这个心量多大,你说他的心多清净。在别人心量小的,我收你做徒弟,就很难得了,我再回过头拜你做老师。他这一拜他做老师,诸位想想看,把六祖马上就捧上去了,他本来是第一,现在六祖捧上去了,他在第一之第一。六祖的法缘那么样的殊胜,有那么样的成就,这个功德全是印宗的。六祖是非常人,印宗也是非常人,六祖遇不到印宗很难出头。他要想在那边弘法利生,达到相当的知名度,能够接引大众,你要晓得要用多少年的时间,遇到印宗不费力了,印宗把他一下子就抬起来了,等于说印宗几十年都给他做基础了,这是非常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六祖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实在讲印宗比六祖还要高明,六祖成就还要一生度化众生,还要一生教化;印宗的成就,等于说他是董事长,请一个总经理替他办,他不要管事,他就成就了,你才晓得那叫真正高人。所以印宗,实在说应当是佛菩萨再来的,因为凡夫没有这么大的肚量,没有这么高的智慧。


    又答「应无所住」,这是正式答复他。说了这么多,前面须菩提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这个地方才总结,才正式答复他。「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这就是无所住。

    「2、降伏及不住,两事即一事。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


   「降伏及不住,两事即一事。」尊者请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把两个问题合起来答复,两个问题实在讲一个意思。降伏跟不住两事,实在讲就是一桩事情。「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舍要舍得究竟,这是一句实话,所以到如来果地,真的无我了,「我」舍尽了。诸位想想,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谁没破?「我」没破,还有我!通常我们讲,阿罗汉我执已经破了,已经不再有我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我,不再把一切法当作我,微细的我念还是在,不过他不以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那就能出三界,就脱离轮回了。必须那个我的意念都没有,那才行,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能破得掉。

    「3、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必至佛果,方究竟舍。故佛法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


   这是为我们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总纲领,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行于布施。行于布施要紧的是要不执着,也就是世尊所说的应无所住,这就是舍,空有两边都舍。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别的,唯有「舍」而已。「舍」,也就是平常讲的放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执着;因为这个执着没破,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现前,所以这品无明叫生相无明。十法界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怎么发生出来的?怎么样发展变到现前这个境界?现在很多科学家、哲学家都不断的在研究探讨。而这个问题,大乘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就是一念生相无明;只要有这个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存在,这一点点执着没有了,这个现象全都不存在,所以叫它做「生相无明」。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是从这个一念生的;也有大乘经上说一念不觉,就是最初那个一念;都是指等觉菩萨最微细的这一分法执,他没有破,破了之后就成佛。


   而实际上,每一尊佛到这个境界,他这一品生相无明都不破,保留着。他有没有能力破?有!随时都有能力破,但是他不破。为什么不破?为了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要一破了,他就完全走了,那还有什么众生好度?没有了。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都空了,还有什么众生好度?度众生实在讲,佛经上讲的比喻「梦中佛事」,很有道理。梦里面觉悟了,梦里面还有众生在颠倒错乱,自己晓得我是在作梦,不妨在梦中说法,帮助那些没悟的众生觉悟,干这个事情。如果他一下醒过来,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梦里面众生就没人度。这是真正慈悲到了极处!在佛法里面,这叫留惑润生。留着一品生相无明,其它的都不保留,统统放下了,唯独这一品保留。因为保留这一品,他才能够在十法界,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示现什么身,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那就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他要留着一品。我们看佛,佛也留一品,佛要不留一品,怎么能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只要来示现的,都留一品,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都保留。但是我们要晓得,他不是没有能力断,有能力而不断,这不断是为一切众生,这叫大慈大悲。所以到果地,方是究竟舍。

    「4、心量大到无量无边,方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名词,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得很多,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这一句叫做尊重不翻。大乘佛法,在法上讲就是这一句,如果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得到这个法,就成佛了,你就证得佛果。所以佛是果地上的名称,这是果法的名称,好象一个是学位,一个是你所修的学分,是这么一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体会,这一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到究竟圆满,那就是无所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


   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诸佛如来独有,而是一切众生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统统都有。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当中,完全没有智慧,这原因是什么?心量小!心量不大,所以你的智慧不能现前。智慧是随着心量扩大的,你的心量愈大,智慧就愈大。天人比我们人道智慧就大,道理在哪里?他的心量比我们大,色界天人他们除了修禅定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的心量比我们大,智慧比我们大。声闻的心量比色界、无色界天要大;辟支佛的心量比阿罗汉大;菩萨的心量大过二乘。心量愈大,你本性里面的智慧就透得多。所以心量小不行,小心量是迷!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法执没破,所以他的心量比不上佛,佛的心量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是明白这一个事实,就晓得把心量拓开很要紧!菩萨修行叫我们舍,叫我们放下。舍什么?实在讲就是舍这个小心量,舍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心量就不大,舍尽了,那就是圆满菩提,就达到无上。


十九、更明所以问答释明



   「所以」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可以说是说得相当明白了。世尊先用虚空来说,说明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唯恐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彻底,不够彻底就有疑问,疑,那个障碍很大。在烦恼里面,贪嗔痴慢下面就是疑。疑能障圣道,是菩萨修行过程当中重大的障碍,必须把疑情断尽才可以。世尊很慈悲,唯恐我们的疑惑还没有能断尽,「更明所以」,再进一步说明所以然的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用问答的方式。叫着须菩提,问他:『于意云何』,你以为如何?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头字字句句我们都要注意,每一个字含义都非常的深广,读到后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金刚经》文字之美,文字简洁,实在是非常好的文章。

    「1、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


   假如江居士要没有这么说法,我们对这一句,就很可能把意思错会了,是不是可以身相见佛?会误会到这个意思。其实,佛的这个意思很深。《金刚经》上凡是讲如来,都是指本性,指真如本性,从性上说的;凡是说佛,都是从相上讲的;所以经上有的时候讲佛,有的时候说如来。所以这个意思是:可不可以就在身相上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这个身没有说佛身,没有说佛身就是指一切万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相分上,能不能在相上见性?实在讲就是这个意思。可不可以在相上见性?这是一句问话。

    「2、此科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复陈明不住于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


   此科就是这一小段。「上来所说之理」,前面所讲的道理。前面是反复的说,实际上往后还要继续说,不仅世尊在《金刚般若》这一分里头这样重复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不知道反复多少次。我们想想,如此重复反复,有这个必要吗?确实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再多次的反复,你还没放下!你还没有舍掉!换句话说,必须到我们真正放下了,真正到舍无所舍,佛就一句话也没得说了。只要还有一分法执存在,纵然我们是等觉菩萨,佛对我们还有话说,因为还有病,还没有完全好,还需要大夫,还需要治疗。等到一切尽舍,舍无所舍,你的病就完全恢复,也不需要大夫,也不需要治疗,就无法可说了。


   由此可知,反复对我们是好的,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贪嗔痴慢一天反复多少遍?比这个经上多!一年反复多少遍?生生世世反复多少遍?所以烦恼、习气根深蒂固,诸佛如来帮助我们,都没有办法拔得干净。佛用同样的方法,让我们在觉悟这一方面,不断重复加深印象,如果这一个印象,能够超越我们旧的那些习气,那就有办法了。这就是古人讲,要把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我们就成功了。熟处就是指贪嗔痴,贪嗔痴太熟了,我们要远离,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弃、疏远它,把它变成生、生疏,把无住生心来好好的培养。我们净宗就是培养这一句佛号,老念这句佛号,不断重复在念,培养这句佛号,希望佛号变得很熟,世缘变得很淡,你往生就决定成功,这就是生、熟把它交换一下。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这个经不长,这一部经文总共只有五千多字,能够看到世尊教化众生的手段,看到他所用的方法,从里面体会到他的巧妙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归结,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这一句。

    「3、不住于相,要在证性也。执相即着有,不执即着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着空,此空仍是相。」


   「不住于相,要在证性。」学佛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见性,不仅仅是禅宗标榜着明心见性,大小乘无论哪一个宗派,没有例外的。若不见性,那就不是佛法。什么叫见性?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见性的意思,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了,彻底明白了,究竟明了了,这就叫见性,这才能解决问题。「执相即着有」,执着在现象上,就着了「有」,心里头有了;「不执即着空」,叫你一切不执着,不执着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你已经执着空了;都在执着,不可能不执着,「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着空,此空仍是相。」六道凡夫着有,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知道身是「缘生之法」,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这个身相,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了。那个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关系就比较疏了,譬如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把身体看跟衣服一样,衣服脏了,可以换一件新的,很容易换一件;身体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没有恐惧,没有痛苦;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我们凡夫执着这个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换个身体,那痛苦得不得了,死去活来,舍不得!执着了。这叫迷惑,执着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阿罗汉比我们凡夫高明,不执着这个身,他证得空。什么叫「偏空」?偏是对圆讲的,不圆满,偏在一边,执着空。执着空那也是错,就是前面讲的「执相即着有、不执即着空」,小乘人执着空。他比我们好一些,他出三界六道轮回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不能见性,前面讲「要在证性」,他没有办法证得自性。原因在哪里?因为他执着空,空还是一个相。世尊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详细,小乘人也是有病。

    「4、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着空,即堕于断灭。性与相是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性是相(现象)的本体。这一桩事情,说难似乎不难;说不难,好象也很不容易。原因在哪里?我们无量劫以来,在这个迷惑颠倒错乱的境界里面生活,已经养成习惯,佛虽然为我们说明,虽然为我们点破,可是离开佛堂之后,还是过的老样子,还是在老习惯里面生活,这个问题就麻烦了。也就是说,大乘佛法真实的受用,你就很难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了。所以一定要再认识、再肯定,也就是像前面所讲的:不断的去重复、不断的去肯定。使事实真相能逐渐为我们觉察,这就叫功夫。首先认识事实真相的三方面-体、相、用。体是心性,本经里面讲性,有的时候也讲心,体是心性,作用它就现相,有体必有用。如果体要不起作用,体毫无意义,也不能称之为体。体必有用,起作用一定现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体能现,相所现,能现是一个,所现的无量无边。能现的永远不变,所现的千变万化,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会变的我们就叫它虚妄,不变的就是真实。说到这个地方,诸位要是略略能够领略到一点,你就晓得佛为什么要我们证性,证性就是不变。变里面苦,生老病死苦,不变就不苦了。不变的话,我们世间人常讲青春永驻,那多好、多自在!叫你证性,就是找到不变的。我们现在变的相里头有不变的性,你真能把这个性找到之后,说老实话,那个相也就不再变了,好处多!好处不可思议。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重要,性重要。相既然是虚妄的,不是重要的,你何必去执着它!可以用它,不要去执着它,这就对了。


   「如又执着空」,着空是哪些人?四空天人着空、无想定人着空,这两种人的确很悲哀,因为生到无想天,生到四空天,时间很长很长。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他就毫无作用,毫无进步可言,完全止在那个地方,不能再进一步,这是佛常讲的堕无为坑,掉到无为坑里头去了。不但是四空天人,连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毕竟是善根深厚,他有期限的,不像无想天,无想天很麻烦,出不了三界。佛告诉我们,阿罗汉堕在偏真涅槃里面,也就是住在偏空里头,时间是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头,他会觉悟。辟支佛也是堕在偏真涅槃里面,时间是一万劫,他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他就会觉悟,他就会回头。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回小向大,他能够从小乘里面觉悟去修菩萨法、修大乘法。不像四空天人,四空天人最长的寿命八万大劫,比阿罗汉要加上四倍,而且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堕落,出不了轮回。由此可知,佛法里面的禅定跟世间禅定,因与果都不相同,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同时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体,相是体之表现,表里不二。由此可知,佛问「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执着的话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执着那就不是了,一有执着,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权教菩萨以下都有分别、执着,《金刚经》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权小菩萨,佛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那个不一样。

TOP

续 22

    「5、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若着空无为,如何能度。故般若要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

   「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度众生的意思很广,最重要的要度自己,自己是众生,第一个要度的。「若着空无为,如何能度。」着有不必讲了,着有是决定不能度,当凡夫了,执空也不能得度。「故般若要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空有两边都不住,不住如何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你去修,修不住,空有两边不住,你就是修金刚般若法门。「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愈是在大乘经上说得愈透彻,不但把理论讲得透彻,同时讲心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也讲得非常透彻,像《华严经》不但说得那么样清楚,末后一品经文《入法界品》,世尊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跟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所以《华严经》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带表演的,非常难得。


   我们晓得,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四书》,现代的人几乎把它忘掉了,《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我们读《华严》之后,回头再看《四书》,可能是朱熹看《华严经》得到的灵感,因为他编的方法跟《华严经》一样,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他是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大学》讲方法,过日子的方法,生活的方法,非常亲切!《中庸》是讲道理的,它有理论、有方法。《论语》跟《孟子》是表演的,做出来给我们看,孔子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论语》里面的理论方法就是大学、中庸。孟夫子如何能将这个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表演给我们看。所以《论语》、《孟子》就很类似《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真正是高级的教科书,编撰的方法非常圆满,带表演。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的人,真正有一个入门下手之处。

    「6、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皆是此相。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

    「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皆是此相。一切众生包括无情的众生。「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的现象,「身相」这一句统统都包括了。佛的意思,可不可以就在相上见性,佛问话重要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


二十、答双明



    下面是尊者的答复,答得很妙。「双明」,答复的这句话是双关语。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

    句子要这样念法,「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底下那个不可以的「不」,是两个讲法,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所以这一句是两个意思。为什么是两个意思?这是在两种状况之下。
  
    「2、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


   「不可以相作性」,你要是把相当作性,那就错了。「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这是不可以的。「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一句话是双关语,这个答复是双关的。这种答复一般人很难明了,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在般若会上,法会里面有大菩萨,他们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参与这个法会的也有凡夫,当时舍卫国大城这些凡俗的佛弟子,他们得空也会到祇园精舍听佛讲经,这些人就难懂了,所以必须要加以解释。底下是解释。


二一、释成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1、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但看执着不执着。着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不执着,即不落二边。般若之理,全在于此,须要观照,仔细用功。」

   「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这个前面都曾经说过。「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这两句话很要紧。性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融的,任何现象都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一样,离了性决定没有相,所以从相上能见性。性要是没有相,性在哪里?我们六根缘不到,真如本性虽然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我们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不但五根接触不到,我们的心也接触不到,心是念头,念头接触不到。法相唯识家所讲,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它的功能,从内去缘,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对外它能够缘虚空法界,有这么大的功能,它缘不到自性,没有办法见性。这就是说明,性要是没有相,性就显示不出来,幸亏性现了这么多相,使那个真正明白人,性在哪里?相就是,所有一切万相就是。

   正如同我们晚上作梦,我们晓得梦是心变现的,心是能作梦,梦是所作的;心是能作,梦是所作。没有作梦的时候,你心在哪里?找不到,不晓得在哪里。这一作梦的时候,那好办了,心在哪里?梦境就是,梦中随便拈一物,那都是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你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样样都是,无有一法不是,真是随意拈来。见了性的人才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也可以学,性在哪里?我随便拈一个给你看一看、比一比,像不像?满像这个样子,其实不是,怎么不是?我们是学那个见性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见性。真正见性是什么样子?于一切现象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就见了性。我们今天不能见性,亏就吃在分别、执着上,没能离开分别、执着。果然离开分别、执着,那就对了,那是随手拈来,无有不是。所以这个东西,自己没入境界学不得。

   「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可见得性相关系之密切,因为它是一体的。「但看执着不执着」,关键就在此地。「着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佛法里面常常讲障,讲二障、三障,这个障主要就是讲障碍你见性,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意思。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学,那是从事上讲的,它的本意是障碍你明心见性。障就是执着。由此可知,执着这个病非常严重,执着这个病很深、很广,一定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痛下决心把它断除。「不执着,即不落二边」,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般若之理,全在于此。」世尊二十二年所讲大般若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须要观照,仔细用功。」这个观照前面说过,实在讲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在行门里头,也是一个总纲领,就是三皈戒。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求受三皈,受三皈的意思,就是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无论你用什么功夫,用什么方法,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再多,门道再多,都以这三个原则为标准,决定不能违背,这是总原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归依处,我们修行依靠的地方。可是现在讲佛法僧三宝,大家都错会了,说佛你就想到佛像,你就依靠它,这个错了。古人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怎么能靠得住?法宝,法宝是经典,行吗?中国历史上三武灭法,佛经不知道被烧掉多少,也靠不住!僧,出家人,出家人自己修行没成就,怎么能给你做依靠?这是我们把佛法僧三宝搞错了。传授三皈的时候,佛法僧三宝不是讲这个,是讲自性三宝,那是真的,真正的皈依处。

   这种误会,可能很久很久就发生了,不是我们现在。因为我们读《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年,他在《坛经》里面给人家传授皈依,他不用佛、法、僧,我们想他的意思,一定在那个时候就有人误会,所以他的讲法就不一样。你在《坛经》上看到,他传授三皈,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三个字,他用觉、正、净,听了这三个字不容易起误会。然后他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是皈依觉悟。要依靠觉,觉而不迷。我们现在是依迷,没有依觉。所以这个皈依叫反邪三皈,回过头来,反过来。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就连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我们要依觉不依迷,过去都是依迷,不知道觉悟,现在转过来。佛是觉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完全没有错误。依这个,这是自性法宝。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净、清净的意思。所以才叫我们要依觉、正、净,这个讲法我们很清楚,不会产生误会。

   学佛的同修很多,很多人受了三皈,不晓得皈到哪里去了?不学佛已经迷了,学了佛再加一倍的迷,这个麻烦就大了,愈迷愈深,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有个真正的依靠,晓得从什么地方回头。我们从迷惑回头,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依正知正见;从污染回头,贪嗔痴是染污,从这里回头,依清净心。这是真正三皈了,真的皈依了。一生当中,不能离开觉正净这个原则,离开觉正净,你就又回到从前的老习气的地方去了,不是佛弟子。一定要回过头来!这也是最好观照的方法,念念不忘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这个样子有没有用处?有用处,但是对什么人有用处?对真正皈依的人有用处,如果不是真正皈依的人,不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知道。真正回头,真正依靠觉、正、净,你家里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什么意思?提醒自己。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佛像摆在那里,提醒我觉而不迷,它的意思在这里。佛并不是说:我成佛,我是你的老师,你要供我的像,天天拜我。那佛不是着了相吗?佛不就分别执着了吗?佛哪有这个意思,佛没有这个意思。所以用这尊像,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放一两本经书,一看到这个经书,正而不邪,我这个心起心动念正大光明,没有邪思邪念,是这个意思。看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这个样子给我启示,常常提醒我。家里面供西方三圣,观音、势至那是僧宝,所以你们供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画的,三宝具足,要懂这个意思。他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叫你回头,不叫你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供养佛像、供养经书真正的意思。如果你没有回头,没有真正皈依,你供养佛像,你是愈迷愈深,迷信!你已经迷得够深了,现在还找佛菩萨再来迷惑你,佛菩萨可不负这个责任,这是你自己会错了意思,你自己迷惑颠倒,他并没有意思迷惑你,可是你不知不觉被这些形像迷惑了,那实在是没有法子。要仔细用功!

   皈依,如果皈依的老师,没有把三皈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讲得很明白的话,不要紧,我们这边有录音带,还有一个小册子,那个小册子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而这个录音带就在新加坡讲的,前年讲的。所以诸位要仔细去听,仔细去看,明白就好了。形式上的皈依不重要,哪一个出家人给你授都没有关系、都一样,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不要分别这个法师好,那个法师不好,那你《金刚经》就白听了,《金刚经》是叫你离一切分别、执着,你还在搞分别、执着,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任何一个法师给你授三皈仪式都是好的,只要以真诚心、恭敬心来接受,一定要明理要照做,要守住这三个原则,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

    「2、约相说是『身相』。约性说当体即空。相妄性真,故说不可。性能融相,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


   「约相说是身相」,这个身就是指一切万事万物。「约性说当体即空」,如果就它的性体上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底下这句经文就说出来了,它的体性是空的、空寂的。「相妄性真,故说不可。」因为它两个不一样,相是虚妄的,性是真的,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但是「性能融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融相,「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他这一句话答复是两个意思,怎样得见如来,怎样不可得见如来。就是说你有没有见性,见性了可以,见相就是见性;如果着相不见性不可以,你着相,相不是性,相是生灭法,相是无常法,性是真常,性是不生不灭,那怎么会一样?不一样!见了性,那就怎么说都可以;没有见性,是怎么说都不可以,道理在此地。这个答复很好,答复得很圆满。我们看底下这一句,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见解、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二二、阐义印许明性本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两句经文在本经里面也非常重要,说它重要就是这两句用它来作观,很方便、很容易。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就用这两句话来作观,很得受用。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人、物、事,乃至虚空也。」
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乃至虚空,都包括在身相的里面,可见得身相的意思很广很广。

    「2、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着。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
真正知道一切相是虚妄的,他对一切相,决定不会再追求了。现在一般人都讲求享受,不追求不就没得享受了吗?这是一般人的观念,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很大的错误。假如你要说:我的享受是我追求到的,释迦牟尼佛都要拜你做老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能力,追求不到。这个事情诸位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你一生所有的享受,不是你追求来的,是你命里头注定的,哪里是你追求来的?你要是命里头没有,你能够求得到,一切诸佛都要拜你做师父,他没有办法,你有这个办法还得了!所以真正明白的人,他不求了,不求他福报里的享受自然会来,不求就来,你说多省事!你辛辛苦苦费尽心思求来,结果还是命里有的,这是愚痴,冤枉!所以他就不操心,他不求了。他不求,怎么样?依照佛的教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能够离相再修福,他后面的福报一天一天增多,福德不可思量,那才叫真的会求!那个求是这样子求法,就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会在物质上寻枝摘叶的去追求,那个是错误的。

   「不可驰求,不可住着」,纵有福报也不执着。不执着,福报给大家享,不会把福报拿着,我要留着慢慢的享,那就错了,你就住相了。福报现前的时候大家享,你的福报就享不尽了,必然是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多,一天统统都分给大家去分享,永远不住,那个福报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如果是一住着,我要留到慢慢的享,福报就享尽了,后面就没有了,你留住了。所以不能留,不能住着,不要求,不要去执着,不可以住着。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这是讲最大的利益,对我们现前来讲,不堕轮回不是来生不堕轮回,现在就不堕。了生死,现在就了;脱轮回,现在就脱,就现在,不是明天,不是再过几个钟点,不是!现前就是,大乘法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常讲,真正觉悟的人直下承当,现前就是。



二三、明即相见性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地讲的诸相,就是前面说的一切相,前面用身相做代表,一切相非相,那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到本性,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见性。一切相都是性变现出来的,这就「可以身相见如来」。

    「1、『诸相』即一切相,祇须彻底明了皆是虚妄,则相不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犹金之于器也。相实不可断灭,因其本由性现也。」

   前面世尊这两句话很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虚妄,当然我们不要去追求它,也不要去执着它,不可以住着;不要追求、不要执着,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这就对了。我们学佛是学这个,这才有真实的受用。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是凡夫,不可能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起心动念里面不外乎两种境界,一个是贪,顺自己的意思就起贪心,不顺自己的意思起嗔恚心,一个要,一个不要,这两种心态,这都是迷。这个念头一起来了,把《金刚经》这两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心的不贪了,不顺心的也不嗔恚了,你心马上就平了,用这个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是真心。

   前面讲了,修行要在转识成智,如何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两句经文就有效。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平等了;心平等,平等性智,第七识转了;心清净,第六识转了,妙观察智。你看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妙观!不一样。众生迷观,看得迷惑颠倒;情观,情识在起作用,喜怒哀乐爱恶欲在起作用,烦恼!所以像诸佛菩萨一样,清净心、平等心,妙观,看得清清楚楚,绝不起心动念,万法皆如,万法平等,没有高下,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所有的相都是虚妄。

   「相不障性,即见如来」,见如来就是见本性了。「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不必要把相灭掉才见性;相灭掉了,性也没有了,见不到性的。像无色界天人就是把相灭掉,身都不要,没有见性,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可见得那个没有用处的,灭相见不了性的。「犹金之于器也。」这一句是比喻,好比金跟器一样,拿金比喻作性,器比喻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金造一个佛像,我不要相了,我只要金,不要相要金,那金你能得到吗?不要相,金也没有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

   「相实不可断灭」,相会变,千变万化,它不会灭;要是灭了,性就不起作用,性就没有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希望变的那个境界,有理论有方法。我们现在晓得所有一切相当中,佛的相最好最殊胜,我们现在把我们凡夫境界变成佛的境界,是可能的,只要我们依照佛教导的方法去变就可以。《金刚经》上讲原理原则,《无量寿经》、《弥陀经》上讲一些详细的办法,依据这个理论、方法,不要很长的时间,转凡入圣,不是小圣,大圣!转凡夫为诸佛如来的境界。「因其本由性现」,相不能变,它是性的作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说的华藏世界,我们现在所感得的六道轮回,都是性现的,所以这些幻相,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转变,转变之权确实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2、不执着,即不为相所转,且相反为我所转。凡夫执着,住法相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佛教人不可执着,亦不可厌恶。」

   我们凡夫最可怜的地方就是心不能作主,不但身不由主,心不由主!随着外面境界变,这个很糟糕。外面的境界,现在的境界跟从前不一样,现在这个世界讲求的是民主自由开放,实在说民主自由开放就是无法无天,种种境界都在诱huo!你看的、听的,你所接触的,都是诱huo你做坏事,不叫你做好事。里面有烦恼,外面有诱huo,你怎么不造罪业?你造了罪业,来生就要搞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觉悟,要有真实的智慧。外面五欲六尘都是妖魔鬼怪,都是时时刻刻要陷害我的,把我往地狱里头拉,你有这个警觉心,这就好!所以一起心动念,赶紧想着《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这个就可以能够抗拒它了,不受它的诱huo,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主是清净心,主是平等心,要保持得住,才能做得了主。如果我们不被外境所转,外境就被我所转,我们能叫这些妖魔鬼怪改邪归正,来接引他、来诱导他走上佛法,这就是菩萨普度众生。

   由此可知,你要想发心度众生,两个样子:一个被众生度去了,一个真的你度了众生。这两个样子就是一迷一觉,觉了才可以度众生,迷了就被众生度跑了。「凡夫执着,住法相生烦恼。」这是一般凡夫,每一个人都说:日子过得好苦,生活好辛苦!苦的原因在哪里?就是这一句话,就是因为你把这些幻相当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认为凡所有相都是真实,这是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你在这些妄相当中,拼命去追求,总希望能得到它,能保持它,殊不知全是假的。不要说年岁大,年轻也不行。我到这个地方来,有一些同修好心,每天买一份报纸给我看,我看什么东西?我都看报纸上大篇大篇的讣文。这一边的讣文,开头四个大字「敬告亲友」。二十、三十岁去的好多!人命在呼吸之间。命都保不住,你还能保住什么?你还能执着什么?你想想看,你能得到什么?佛给你讲真话,不喜欢听,骗你的就很喜欢听。我在外国讲经听众没这么多,可是有一些人在外国讲经,听众听说都是几千人,买票进去听,一张票二十块美金,讲什么经?发财经。我听了,点头很有趣味,讲经的人发了财,来听的人,破了财。卖票!连传授三皈都定价钱,灌顶都有价钱的。我在美国一些地方,有些朋友说:法师,你要定个价钱才行,有价钱,人家才会来!你不定价钱,没有人来。说明现在这个社会奇形怪状,反常!讲真的不听掉头而去,讲假的骗他,一窝蜂全都来了。所以佛跟我们讲的话,句句都是真的。凡夫为什么会有烦恼?执着,天天打妄想。

   「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我们也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人烦恼也很多,他多在哪里?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他厌恶世间法,住非法相,这是讲二乘,那还是高明的;修行人现在有很多跟在家人一样,也住法相生烦恼,那个烦恼也相当严重。所以这些过失,佛在经上全都给我们指示出来,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幸福?「离一切相」。身也不执着,身在这个世间活一天、活二天,与我不相干,我执着干什么?何以不相干?自己没事!身还在这个世间,大概是大家需要,佛法需要!自己不需要了,你说这个多自在多快乐!出家是这样,在家也一样,在家也是菩萨、也是佛。你能够看破,能够真的放下,你现在这个身在家庭,你的家人需要你,佛法需要你,佛法需要你弘扬,家人需要你度他。你现在的身,已经跟你那个命运一刀两断脱离了,你超越命运了,你现在的身乘愿再来身。就在我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之中,就在自己工作之中,这一转念头,从凡夫变成菩萨。从前是凡夫,你是来受业报的,你过去生中行善,你来受乐的,过去生中造罪业,你来受苦的,你是来受果报的。现在念头一转,业消掉了,没有了,苦乐都不受了,这个身弘法利生,普度众生。弘法利生、普度众生,从哪里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所以在家你度一家人,你自己已经得度了,现在唯一的工作,就是度你的一家人,度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度你所认识的这些人,活着就是为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还有什么理由,这个身还住在世间?没理由了。所以转凡成圣,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就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转过来,统统都转过来了。果然转过来,你就不辜负世尊为你说的《金刚般若》,真的转过来了。修行人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这个一定要懂得,不要看到修行人一定是出家人,那你这个看法就错了,自己本身就是修行人。

   「佛教人不可执着,亦不可厌恶。」处顺境,在这里面去修,修什么?把贪爱之心断掉。逆境里面一切不如意,在这里面修,修什么?把嗔恚心断掉。由此可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修行最好的境界,你怎么可以离开?离开没得修了,离开什么成就都谈不到了,就要在境界上修,所谓是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去锻炼。

   「3、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

   这是讲整个功夫过程的三个阶段。初学的人要用观照功夫,「观照」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提高警觉,常常想着佛的教训,想佛的教训一句两句就可以,不要太多,太多反而用不上,愈简单愈好。《金刚经》上随便那句经文都可以,一两句,境界现前马上就提起来,不要忘记。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方法非常之妙,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遇到的时候,才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境界恢复到平静。换句话说,时时处处、念念之中,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心里面不可以有一样东西,真正做到心地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常常保持。这个心里面只许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牵挂,什么也不放在心里,你就得大自在了。生活一切都随缘,你就会快快乐乐,那是真的快乐。这是观照功夫。

   观照久了就得定,也就是说我不要用这功夫,心都能保持清净,这个心在一切境界里头,它不会为环境所转,不会为外境所动,那这就叫得定,「照住」就是得定。到底要多长的时间?这是因人而异,每一个人不一定,我们的根性不相同,修行的环境不相同,功夫不一样,有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定,有的人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得定,这个不一定的。「照见」,这是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大乘法里面叫真正成就,得定不算是成就,照见是成就,照见就是开悟了,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这个见就是见性,就是前面讲的证得本性。

这三个阶段,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也不例外,但是名词不一样,净土宗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观照,比这个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层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再提升叫「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照见。所以在阶段上讲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字不相同而已。但是净土宗的方法,比一般大乘要巧妙太多了,它的方法简单、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修学,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句佛号你念六个字也可以,你念四个字也可以,都可以。你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快念也可以,慢念也可以。怎样念得才如法?不必问人,念得自己很欢喜、很快乐就如法,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念到不被外面环境所转,功夫就成片了。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都是佛号。还有在境界上有这个情形,确实我没有念佛,心里也没有念头,耳朵里听的有佛号,声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不要害怕,这是正常现象,表示你的功夫得力了;你也不要欢喜,也不要傲慢,继续念下去。虽然有这个境界,如果你要是三天不念,就没有了,不会永远保持的。可是你要是常常念,这个境界会常常现前,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都不稀奇。念到妄念都不生了,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着,那就得定,那就是事一心不乱。念到见本性、破无明,这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照见」,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止观圆满的境界。

   各宗用的名词不相同,其实它的境界,方法的层次,完全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印证了佛菩萨常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都是事实。然后我们对于自己修行这个法门,以及别人修行的法门,不会受到影响,不会赞叹自己,毁谤别人,不会有这个见解,自自然然自己会谦虚,会尊重别人,这个就对了。

    「4、用功最要是作观,作观即是改变想法、看法,凡夫见思皆不离执着,即是错误。」

   这一部经讲了这么多天,诸位同修若是没有缺席的话,大概这个意思都能够体会到,知道妄想执着之严重。我们不仅是现前受到伤害,无量劫来,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最严重的,无过于此。了解这一个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说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想真有一个成就,成就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就以最现实的话来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到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要把世尊的教诲,认真的去思惟,认真的去想一想,想通了当然我们就会很认真的去奉行、去照做。世法、出世法这些名相都是假名,有没有这些事实?事实有的,怎么有的?都在观念上,一个错误的观念,你就制造六道轮回,永远不能摆脱六道轮回,这叫世间,世间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看破、放下,你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叫做出世间。所以出世间、世间,在乎我们一念之间。因此,修行用功最要紧的就是作观,前面讲观照、照住、照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大小乘佛法,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什么叫做「作观」,这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古人有种种解释,但是我们愈看愈迷惑,所以名相名词的术语,正确的解释对我们初学人来说,似乎相当的困难。这个地方解释得简单,也容易明了,就是改变想法,改变看法,「观」实在就是观念。「观念」两个字,分开来讲,观是看法,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念是想法,你怎么个看法,怎么个想法。「凡夫见思」,见是见解,就是看法,思就是想法,「皆不离执着」,那个病就在此地,总离不开分别、执着,佛在这一部经,为我们指示出来这是错误,严重的错误。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一切法所说的,都不外是这一个事实真相,叫我们先要认识清楚,妄想、执着是错误的。实在讲,见思烦恼的根源就是从这个地方生出来,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之后,要认真把它转移,也就是说把它断除,断除不如说转移来得切实。

TOP

续 23

   「5、吾人终日所闻,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声,当体即空。则空有不着,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声。」

   「吾人终日所闻」,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这些话特别是我们住在都市,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没中断过,所接触的境界。「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我们听到是车声、是人声,是许许多多很多种的这些音声,我们现在讲的噪音。修行人把观念转过来之后,他们听的跟我们听的不一样,我们听的是许许多多的噪音,他们所听到的是说法的音声,法音宣流,果然就不相同了。「乃无常、苦、空、无我声」,这种情形几乎有一点像佛经上讲极乐世界的状况,这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你仔细观察音声。所以佛门用这个观字用得好,观是不用心意识,用你的清净心、真实智慧去观察,确实是无常,在这个境界里面展现出无常、苦、空、无我。


   这是举一个例子,我们所闻。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要深深体会到,不仅是所闻,我们所见到的,见到一切人,见到一切事,见到一切物,就摆在我们眼前,人事物是不是无常的,你能够看出无常,你比过去就进步很多了。过去你迷在里头,你不晓得,现在你能够看出无常,高明太多了!你看到苦空,不少人生活很辛苦,很明显的我们见到。这个世间有不少大富长者,他生活怎么样?你仔细观察,他苦不苦?他那个苦处比贫穷人还要苦,你有没有见到?不要以为他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住大房子,出门有名牌轿车,你要知道他那一点点享受,他要付出多少代价,他比一般人苦!我们一般人出门自由自在,那些有钱的人出门要请好多保镖,那根本就很苦!他哪有我们这么自由。你才晓得真苦,没有一个不苦!你有没有看出来?再往深处看,看到究竟处是一场空!这个空不是到他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才空,当下即空,你就看出来。当体即空!

   你要是把这些事实都看清楚,这些事实就在眼前。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从来没离开,从来没有中断过;换句话说,就是在眼前,就是看不出来,这叫迷惑,这叫颠倒!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迷惑。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才没有妄想,才没有执着,他才能真正彻底放下,放得那么干干净净,显示出的生活,真正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就是真实的幸福美满,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我们要学就学这些,如何能叫我们现前的生活,过得跟佛菩萨一样,你学佛才叫真的学到,你没空过,真的学到,真得受用了。

   「空有不着,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声」,声是究竟圆满智慧之声。你的般若波罗蜜,究竟圆满的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现出来。眼见色在色相里面显现出来,鼻闻香在香味里面显示出来,显示出来是无上甚深的微妙法。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在见色闻声之中。佛法到哪里去求,你想想到哪里去求?

    「6、此经经文,乃至一切大乘经,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

   不仅是《金刚经》的任何一句经文,实在讲只要是佛说的任何大乘经典,「无论何句,皆可作观」,我们都可以拿来,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佛说得太多太多了,所说的这些法里面,也可以说有总有别,「总」就是从根本上说的,基本的原理、原则,那个很好用;如果说「别」,那就是特别对治某一个毛病的。要知道世尊说法的善巧,说法的方便,我们在一些经典里面应当怎样来取舍。《金刚经》上,每一句都能作观。在本经最后,佛跟我们讲了一个总纲领,二句一偈,这就是总说,二句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它是总纲领,总治一切病,不是治一样病、两样病。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对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不要执着色相,耳闻声不要执着声相,鼻嗅香不要执着香的相,乃至于意知法不执着法相。外不着相,内如如不动,内不动心,就成功了。真的是大乘佛法自始至终,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金刚经》上两句话说出来了。

   要怎样才能达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要问,我们现在为什么会着相,为什么会动心?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外面这些相是真的,以为自己这个身心也是真的,我可以得到它,我可以享受它,以为如此!所以你见色闻声就动心,你就要执着,毛病在此地,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又说一偈,让我们从这个偈子里面,去体会到一切万法的真相。这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假的,都是比喻那个梦。露跟电短暂,说明这个假相是很短暂的,一刹那就没有了。你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就不执着,自然就不会动心。不执着,不会被外境诱huo;不动心,你才能保持你真实的智慧,因为清净心起作用是般若智慧,那是照见。晓得有总有别,我们抓住总纲领。对别说的这些经句,观察自己的毛病、习气之所在,可以针对自己的毛病,选择几条来作观,这样下手功夫就会很得力,得清净心。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一句很要紧!因为要改变我们的观念、思想,那个时间要长,要绵密不可以间断。必须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烦恼,是无量劫到今天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它的力量非常之强,我们今天念几句佛法,是若有若无断断续续,你要想把妄想执着打掉,那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坚持,决定不能放松,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你得的好处、得的利益,真是无有穷尽。什么时候得到?现在就得到,一用功夫就得到了。如果功夫不夹杂、不间断,在一般状况之下,三个月,那个境界可以说是你自己完全能够觉察得到,三个月境界就开始转了,法喜充满你就得到了。

    「7、读经,是经转我。作观,则为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则常生智慧,更为重要功夫。」

   这一段讲了两个层次的功夫效果。我们入门下手-读经,从这里下手,读经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前面讲的作观,改变我们想法、看法。用读经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这就是经转我。用经转变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初学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入门。至于「我转经」,要是入门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只看到一个人,六祖惠能大师。惠能以前没有,一个也没有,惠能大师以后,也没有发现一个,所以这个人不能学他。这三千年来,亿万人学佛才只有一个,我们怎么能跟他学?所以那是特殊的例子,不能学,我们还是要循规蹈矩,从读经下手。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也能够进入第二个层次-转经。

   所谓转经,就是教下里面所讲大开圆解。什么叫做大开圆解?大家都知道,参禅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用参究的方法,豁然开悟了,明心见性;教下教你读经,用读经的方法,读到功夫纯熟之后,也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样的。你要晓得,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那个功夫累积,那是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所以教下讲大开圆解,到大开圆解的时候,就是我转经了,那就不是经转我。我们念佛,用持名的方法,行!用观想的方法也行,用观像的方法也行,用读经的方法也行,每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都可以,念经就是念佛,也行。念到事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念到理一心不乱,开悟了,明心见性,到那个时候就转经。转经的时候是什么现象?智慧现前。智慧现前的现象,那个样子,你没有见闻的时候,你心是清净的,心是不动的,你一听统统明了了,那就是智慧现前。

   像《坛经》里面,六祖不认识字,《法华经》没听说过,法达是念《法华经》的,六祖说:「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法达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听了之后,「好了!后头不要念了」,全都明白了,那就叫「我转经」。世出世间法,今天科学家费多少心血,集多少人的力量,发现许许多多新科技的科学技术。如果是一个开悟的人,他一听、一看,他全都会了,不但会了,比你还会得多,你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他完全都晓得。我们要问,这些佛菩萨为什么不发展高科技给我们受用?佛菩萨真有能力,为什么不肯发展?这一桩事情不要问别人,问诸葛亮就知道了,我说的话是真话。

   你们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二十五史》里面的一部书,诸葛亮的确很有科学头脑,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机械化的运输,可惜没有详细记载,不知道他用什么动力。现在的车辆动力都是用石油,那个时候没有石油,他用什么东西做动力?能够用机械运输,虽然每天走的路不多,走三、四十里,那也相当可观。这一些技术,他为什么不传下来?他死了,他也把它毁掉,为什么不留给后世?这是他的大慈悲心。诸位晓得,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科技文明发展历史不到一百年,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再过五十年人类就要毁灭了。如果科技从那个时候开始不断的发展,这个地球早就完了。他们大慈大悲,所以不愿意把这些东西说出来,道理在此地。这是诸佛菩萨,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慈悲心。科技给我们带来是一些方便,换句话说,我们付出的代价,诸位要是细心想一想,得不偿失。现在表面上所看到的,地球上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严重的污染,每天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有一百多种绝迹。每天都这样子,这还得了,有增无减!再加上这个社会人心,贪嗔痴慢加速度的在增长,整个社会动乱不安,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人心惶惶,没有一丝毫安全感,哪里有生活的乐趣?这就是说我们付的代价太惨重,我们得到的便利太小,得不偿失。这就是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不肯为的所以然道理,真正是慈爱一切众生。

    「8、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若一觅真,即成为妄。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现。」

   「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若一觅真,即成为妄。」这在修行过程当中,是一句非常重要的开示。所以古人教人修行,就是说:你就一直去,不要回头,不要犹豫,自然就成功了。譬如叫你念佛,念佛会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听到了,认真念佛了。念佛求什么?先求功夫成片,念了几年,功夫还没成片,再念几年还不成片,念一辈子也不会成片。为什么原因?因为你有一个功夫成片的妄念在当中夹杂着,所以它不能成片。你有一个求一心不乱这一个杂念夹杂在里头,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不能求真!妄去掉真就现前,你何必再求真?求真就是一个妄想。你要想证果、要想成佛,有一个念头「我要成佛」,你就决定成不了佛,你有个念头「我要证阿罗汉」,你这一辈子证不了阿罗汉。阿罗汉、菩萨、佛都是成就的正果,正果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你老是还有一个妄想、妄念存在心里,你怎么能成正果?所以这个要紧,「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妄去了就是真。

   「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现。」像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就是那个妄一分一分的断,妄断一分,真就现一分。好象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盖了很多灰尘,都不起作用了,我们去擦它,我们擦掉一块脏的东西,那一块就现前,它就起作用,就照了!再多擦一点,它那光明又多透一点,就是这么个道理。只要除妄就行!妄一定是渐渐除,不可能一下就除干净,所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是这样分的。愈是高位的菩萨,他那个妄就愈少,留得愈少;愈是位次低的,他那个妄还留得很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现。

    「9、妄心是无明、妄想、烦恼。真心是觉、正、清净。」

   这个也要把它辨别清楚,哪是妄心?无明是什么意思?无明就是不明白。对人、对事、对物,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样样都不明了,这就叫无明。无明要是明了,明了就是智慧现前,就是样样都明白,样样都明了,那就叫明了。从一个自然现象上来说,因为我们有无明,真的是无明,我们的太空一片漆黑。现在航天员飞到月亮,到星球探险,知道太空是黑暗的,为什么是黑暗?无明!如果你的心明了,不需要太阳、月亮、灯光,这个天空是光明的。所以,天空为什么是黑的?我们的心黑,所以天空是黑的,因为无明!

   这一个事实,诸位可以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虚云老和尚禅定是有相当的功夫,开悟不开悟我们不晓得,禅定的功夫他是真有。他常常也打坐,十天半个月,一出定的时候,他觉得才几分钟。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年前,他住小茅篷,在锅里面煮着芋头,还没烧开,他在旁边打坐入定,是真的入定了。这一入定就入了二十多天,年都过去了,他也不晓得。有一些人到他茅篷来看他,跟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了个引磬在他耳朵边敲,这一敲的时候他就出定了,出定了看到他们来,你们来得很好,我刚刚烧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那个芋头都长草、都长毛了。他想,怎么回事?人家就告诉他:年早就过了。他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里面感觉得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生平像这些事情很多,常常一入定都很多天。年谱里头记载的,有这么一桩事情。我看《年谱》是刚刚学佛的时候,喜欢看这些东西。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没有看了,不过这一段故事印象很深,诸位要去查查,不晓得它在哪一年的。

   有一年也是,有一次他是黄昏的时候,要走回去他自己的茅篷,大概路相当长,他老人家年岁也大了,慢慢走,一个人走。走到半路,遇到两个出家人,彼此都认识的。这两个出家人,每一个人手上拿了一个灯笼,看到虚云老和尚,「老法师,怎么天这么黑,你还一个人走路!」虚云老和尚一直走,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那个光明永远保持那个样子。在他没有感觉到天是黑暗的,经过他们两个人一提,说天已经黑了,他一愣住,天立刻就黑下来。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老和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那个天空永远是明亮的;人家一提,他马上又分别、执着了,就黑暗了。

   所以佛经上说,诸佛菩萨所住的大光明藏,我们相信,佛菩萨那个虚空一片光明。我们今天的光明是得自太阳、月亮、灯光,这三样东西拿出来,太虚空的真面目就显露出来了。一片黑暗,无明!无明要是断掉了,那个现象就很清楚,晚上跟白天一样明亮,不需要日月灯光,那个时候就是你的无明破掉了。这个不是普通菩萨,佛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不行,辟支佛也不行,权教菩萨也不行,没破无明,换句话说,他不藉日月灯光,他还是住在黑暗当中。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需要日月灯光,自性的光明透露出来了。光明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是自性里面本有的光明被障碍住,透不出来,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现象。所以妄心是无明,妄想是烦恼,这些东西的根都是无明。「真心是觉、正、清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见,也就是说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真实正确的,没有错误,没有偏差,这才叫做正知正见;经论里头也说之为佛知佛见,跟佛菩萨的知见完全相同。清净,清净心。这是真心,这是真实的智慧。

    「10、但不着相,则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圆融,无碍自在。」

   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真实的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迷失太久了,佛说的事实真相,我们听起来非常的生疏,要如何能够契入,也能够证得?佛教给我们,只要你不着相就行了,就像本经末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着相、不取相。能够不取相,不执着一切相,才晓得色即是空,色就是色相,包括所有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当体皆空。这个空的确不太好懂,为什么?空不当作无讲,我们一般人讲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才叫空。佛法里头这个空不是当作无,不是说没有。这个空,空是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相有体空,虽然是有相,但是它没有自体,体是空的,所有一切物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所以说万法皆空,都是从体上说的。体与用从来没有离开,体用是一不是二,体虽然永恒不变,那个相刹那转变,所以它是转变,它也不会消灭的,它只是会转变。

   所以相就是性,性相圆融,为什么说圆融?圆融是没有妨碍。不变的性,不妨碍会变的相;刹那生灭的相,刹那生灭,生灭就是变,变得太厉害,变得太快速了,不妨碍永恒不变的性体,决定没有妨碍,这叫圆融。所以清凉大师解释《华严》,为我们说出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他所讲的是「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说了四个无碍,叫「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说的什么?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现象,是四种无碍。回过头来观察我们的法界,这四样统统有碍,事有碍,理也有碍,理事当然就更有碍,事事的障碍就太大太大了,愈来愈严重。一真法界里这四个都没有障碍,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那才叫自在,有障碍都不自在。无障碍,才叫做解脱。大乘佛法里常讲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必须到无障碍,才真正的解脱。说来说去,说真的都是自己性德圆满的显露而已;一真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全是自性本有的德能,不是从外面来的。实在讲境随心转,连太虚空都是自性变现的,都随自性来转。我们自性迷了,太虚空是黑暗的,自性觉了,太虚空是光明的,连整个太虚空都随我们的心在转。修行人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


二四、生信拣示根机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尊者听佛的说法,对于这些理事自然是彻底的明白了,他得的是无量的欢喜。这向世尊请教,提出一个问题,这一问与我们大有关系。我们知道须菩提尊者是佛菩萨再来的、应化的,佛讲《金刚般若》,他一接触就完全通达,这可想而知。我们有没有资格听《金刚般若》?有没有资格学《金刚般若》?我们今天这个疑问问谁?谁能为我们解答?尊者很慈悲,三千年前就晓得我们现在的心理,他老人家代我们启请,代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了。所以他问得好,他说:有没有众生听到佛在金刚般若会上说的这些话,真相信吗?实信就是真相信,这里头不带怀疑,真实的相信。

    「1、『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说道理。『实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说之真实义。」
   「章句」,章是讲章法,我们今天讲的段落,大段落里面分中段落,中段落里面分小段落,叫章法,句是文句;通常我们称为文章。文以载道,文章里包含着许多道理在其中。这个地方「章句」两个字,就是说指前面佛所讲的道理,所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原理、原则。  「实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说之真实义。」像我们每天讲经之前,我们要唱三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礼节,表示我们不忘本。这个经典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今天研究、读诵、讲解,不能忘记他,念念不忘老师。更重要的我们的心行也要学老师,跟老师一样,希望得感应,老师来加持我们。如果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说实实在在的话,《金刚经》再有详细的批注,我们也讲不出来,不靠佛不行!要真心的投靠,这是皈依三宝。真心投靠,一定是依教奉行。佛讲的你不明白,做不到,那依靠什么?一定是我明白了,我认真努力在做,尽心尽力的在做,这样才能够与佛菩萨取得感应,感应道交。道场这么多听众,如果得不到三宝的加持,不要说我来讲经,佛亲自来讲,你也听不懂。你今天能够听懂,听得很欢喜,谁的力量?三宝加持,这个很重要。当然我们自己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这是基础,虽有善根福德,不蒙三宝加持,我们没有办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们能够听清楚、听明白,这个道场三宝加持。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虔诚恭敬的求加持。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此地讲的「实信」。我们没有把佛的意思解错,没有会错意,实信!

    「2、世尊所说,甚深、甚深。一切众生,闻者自然生信,然能『生实信』者不多,必上根利智也。」

   「世尊所说甚深」,这是真的,每一字、每一句其深无底。「一切众生,闻者自然生信。」佛是大圣人,佛没有妄语,佛不欺骗众生,所以佛的话值得我们相信。「然能生实信者不多」,这是真的。今天皈依佛门的人很多,学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你不肯依教奉行?问你信不信佛?我信佛,我是佛教徒,我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佛讲的话不知道,佛教我怎么做我没做」,这能算是虔诚的佛教徒吗?所以你才晓得「生实信」不容易!生实信一定是彻底了解,依教奉行,那才叫真的信。

   「必上根利智」,这不是普通人,上上根人,这个上根利智是两种人。上上根人是他有大福德、大善根、大福德。有一些,还真不少,自古以来就有,有没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的,一听佛这么说他就真做,不要说是净土经,《金刚经》都不少!自古以来听到《金刚经》上讲的,他真做!听说《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他从此以后再也不打妄想,他真干,他的心马上就清净,马上就生智慧。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的,古人真有。我们今天听说三心不可得,还照样打妄想,这个没有法子,无可奈何,这就是我们不是上根!所以这个上根不是指你受多少教育,你读了多少书,不是指这个,他真的一下子就能领悟,立刻就能接受。利智是真实聪明智慧的人,他一听佛所讲的全都明白了。一个是听佛所说的并没有明白,没有明白他就肯做,那是真正可贵,真正不容易,他真得受用。这两种人得大利益,他能够生实信。尊者这一问,实在讲就是替我们问的。我们看底下世尊答复的,就知道般若会上的当机,所谓当机就是有资格学《金刚般若》的,大概我们也有份。


二五、答拣能信之机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这个答复很好。佛告诉须菩提,你可别小看一切众生。不仅说现前大众,对世尊所说的能真正相信,即使到末法时期,这个后五百年指我们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没有能够真相信的?有!什么人真相信?佛在此地说出这个条件-持戒修福,这是佛所讲的条件。只要真正喜欢持戒修福,他就会真的相信。我们看底下详细说明。

    「1、『莫作是说』,不但现在大众能生实信。即『如来灭后』至『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其它即不能。」


   「莫作是说,不但现在大众能生实信。」这个现在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即如来灭后至后五百岁」。后五百岁在大乘经里面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五百年;另外一个说法,五个五百年,以五百年做一个阶段,第五个五百年叫「后五百岁」。所以这个经文不是「五百岁后」,如果说五百岁后,那当然是五百年以后。后五百岁:第一个五百,第二个五百,第三个五百,第四个五百,第五个五百,以后那就算是后五百岁了。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外国人考证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也正好五个五百年了。如果照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这些老法师们,他们都用中国记载。中国记载世尊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换句话说,第六个五百年都过去了,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去佛的时间很久了。「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其它即不能。」换句话说,不能持戒、不肯修福,对佛所讲的这些,生实信的就不可能,必须他是一个持戒修福之人,那就很可能真的会相信。

    「2、『为实』,言能明了此经道理,从此用功,全恃『以此为实』。不可轻忽众生。」


   「为实」,以此为实。「言能明了此经道理」,他读了这部经,听了这部经,他真的明白了,真正觉悟了。「从此用功,全恃以此为实。」这就是说,这个人修行,在修行的原理、原则,他完全遵守释迦牟尼佛《金刚经》上的教训。遵守这个原则,以此为实。守住这样的原理、原则,决定不会错的。「不可轻视众生」,当然须菩提不会轻视众生,怕的是我们轻视众生,须菩提代表我们。世尊告诉须菩提不可轻视众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了别人,小看了众生,这些众生里头真正了不起的,真正值得诸佛菩萨赞叹的,意思在这个地方。

    「3、『莫作是说』一语,正对弘扬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扬般若法门。」


   在大乘经当中,自古以来这些法师们讲经说法,最怕讲般若,原因在哪里?般若很难讲。讲得不好怕人家产生误会,一切都着空,那就真的糟糕了。佛门常说着有还有救,着空没救!怕的是讲般若经,意思错会了就着空。堕恶取空,堕恶取空的人,因果报应都不相信。毕竟空,一切都空的,我今天造什么罪业也毕竟空,那他就可以无恶不造,那还得了?所以古大德,从唐、宋就很谨慎,很少讲这种经。可是般若也不能不讲,般若开智慧。这是极力劝着要弘扬大乘佛法、弘扬般若。我们从世尊四十九年说法能够体会到,世尊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一生讲经一半的时间,才知道这个法门的重要性。因此善讲般若的古今大德们,都从般若导归净土,这的确是高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空有两边都不着,而能够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得真实的利益。

    「4、拣择持戒修福之根基,从实践上用功,何虑闻者不生实信。」


须菩提请问的言词的含义,是担心没有人能够真的相信,辜负释迦牟尼佛的开导。世尊选择的对象,什么样的条件能够接受如是的DA法,他选择的是持戒修福。持戒修福,都是老老实实去做,从实践上用功,这样的人不会落空,不会堕在恶取空,不会拨无因果,这样的人是般若会上的当机者。这个意思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说。

    「5、如来灭后,正法千年,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塔寺坚固。末法万年,初五百年,斗争坚固。本经『后五百岁』,正指此时。」


   这一段我们要解释五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总共是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了,进入到灭法。再要等底下一尊佛出世-弥勒佛,弥勒现在是等觉菩萨,将来他到我们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又有佛法。弥勒佛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降生?世尊有一部经说得很清楚,《弥勒下生经》就讲弥勒菩萨将来下生时候的那个状况。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能降生。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诸位想想看,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这一比较才晓得,有佛法的这个时间好短!我们能够生在这一个段落里头,那就好幸运,真的是中了特奖,怎么那么巧就生在这个时候,不前不后。前面时间也非常非常长,后面也是那么长,没有佛法。没有佛法那个时候,纵然你得人身,你也是白过了一生,原因在哪里?没有机会脱离生死轮回,闻佛法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你就没这个机会了。这是说明有佛法的时间很短,一万二千年太短太短了,我们要非常珍惜,要感觉到无比的幸运。

   世间无论什么事情,说老实话都不重要,没有佛法要紧。今天晚上这两小时,你不要来听经,有个机会今天一晚可以赚一千万,你要不要去?如果听说一千万赶紧去了,这两个小时不要紧,那你就依旧搞生死轮回,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这样的事情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搞得太多遍了,那个经验还不够吗?不能再搞了,再搞不得了!了生死重要!没有比这桩事情更重要了。所以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你要在那里面去执着,亏就吃大了,这是一定要觉悟。唯独佛法是真的,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认识一切事实真相。弥勒菩萨何以要那么久才到世间来?这是有道理的。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内院。兜率天人的寿命四千岁,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千岁,也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算,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四千岁。可是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你一算就算出来了。他那个天的寿命到了,才下生到这个地方来示现作佛,所以四千乘三百六十五,再乘四百,他们一天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诸位想一想,兜率天人看我们这个人间的人,纵然活上一百岁,要用我们这里来说才几个钟点,一天是二十四个小时,四分之一,六个小时,多可怜!朝生暮死还十二个小时,朝生暮死还要打个对折,何况你还活不到一百岁。如果是活个五十岁的话,那在兜率天看起来两个钟点。这些地方都可以作观,你想想人有什么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