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呆呆板板的只学文字,知道裡面的意思,懂得善巧方便,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拿佛法的名词说,运用在我们自行化他上,自行就是我们的私生活,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私生活的修养这叫自行。化他就是入众,在大众当中度了,他还不以为你的教化他。是高手,菩萨就善于用这个方法,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你看看这个方法妙!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学习,你要是一个老师的架子摆在此地,你这个教化众生的範围就缩小。为什么?你是老师。老师怎么样?人家要来求你,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们诸位牢牢的记住这两句话,这是《礼记》裡面这个师道。我在前面也给诸位讲,希望大家将来如果是以老师的身分的话,你就坐在这个山上不要动,哪个地方要请你,一请你就去,这就糟糕了。为什么?师道没有了。师道是什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尊师重道。师道能够提高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场的权威性就提高。什么人去教?同学去,同学怎么样?可以作不请之友。
一个道场给诸位说,老师只有一个人,这是你们大家都晓得,和尚,和尚只有一个的。和尚是不出门的,和尚就老师,他不能出去,他是老师的身分。除他之外都是同学的身分,其余的称阿阇梨,阿阇梨是什么?是我们的同学,同学当中的模範,所以我们称为轨範师,学他的模範。他可以出去教,和尚可以派他,哪个地方的信徒请你去讲经,请你去打佛七,你可以派底下的人去。自己不能去,你这个道场才能够成为权威,这是要记住的。这个和尚是老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阇梨以下就菩萨,菩萨就方便,就可以作不请之友,不要说人来请更要去,不请,不请也去,你看看这多么方便,不请也去,他可以去。这裡面这就叫方便之门,又有尊严,还又有方便,老师代表的是尊严,代表是尊师重道,同学与同学之间代表的方便接引。譬如说阇梨他们这些人,底下人出去了,去讲经说法了,那边人听了很欢喜,我们的老师说得更好,你到那裡听不是更欢喜吗?就有接引的意思。
就像当年佛在世一样,佛陀在世,声闻众是没毕业的学生,那个不能离开的,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声闻众,那是表示没有毕业的。菩萨众是毕业的,经常不断的要在外面弘法,代表弘法。可是诸位要晓得,每年有叁个月的进修教育,统统要回来,这就是结夏安居。一年有九个月可以在外面教化众生,叁个月回到佛的身边来受进修教育。像我们佛学院毕业出去,到外面去弘法利生,但是每年暑假期间一定要回来,回来再集训,再做进修。你看看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太完美了,我们这个世间教育没做到这点!佛法发扬光大,世间教育应当向佛法来学习,老师也要求进步,不能叫他止于那个地方,所以老师运用假期要办进修教育。佛门裡面每年的夏安居,就是把到十方弘法的这些讲师们、教授们,统统召集回来做进修教育,叁个月进修,每年叁个月进修,九个月弘法。这个功德利益是多么的殊胜,所以夏安居不单单是避暑,不是这样的,他是从事于进修教育。
从这段我们也就了解,佛法裡面方便的义趣,所谓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例外,也像古佛同一样的模式,把一乘法展开为叁乘。叁乘裡讲大的纲领,叁乘裡面再开的时候无量乘,叁乘是大纲,诸位晓得有纲、有目,所以是有无量的方便。经文裡面这才是『是故诸佛同声印许』,十方诸佛确实是如此,未来诸佛也不例外,也是这个样。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样子实在是最完善的样子,最好的模式。所以大家是自自然然道相同的,并不是在一块商量过,我们才採取,所谓是不谋而合,为什么?尽善尽美的方法。因为佛的智慧相同,他都有这么高的智慧,所以採取这个方法不谋而合。我们古人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彼此都是英雄,他们的见解都差不多,所谓是不谋而合。不是商量以后,以前诸佛都用这个方法,我也用这个,不是,自自然然相符合。经文末后说『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这了解佛的方便门,唯有了解之后才真正的承认了「诸佛世之师」。我们今天念的时候,我们心裡面并不那么样恳切的相信,佛是一切世间的老师,我们不肯相信。我们都相信佛是佛教的老师,佛不是ji 督教的老师,佛是ji 督教老师我们不相信。这个可见得就是我们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要真正通达佛的方便门,我们才晓得,ji 督教它在世之内,没超出世间,佛还是他老师。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不晓得,肉眼凡夫不认得,也许在马路上看到,牧师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还把他当作外道看待,不知道!也许那个牧师是古佛化身的,不晓得。所以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全程肯定了,诸佛是世之师,世出世间之师。为什么?出世间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的老师。九法界的众生都在佛的慈悲光辉照耀之下,所以说不捨一人。
底下讲『随宜方便事』,你们如果再不相信,你念念「普门品」去,「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得度之」,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再给诸位说,我们一切众生,因为过去生中,大家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所以不要认定某人学这个法门成就了,我要跟他学一个,不一定。他害的那个病,吃那个药吃好了,我现在也一身病,看他那个病吃药吃好了,我照他那个药拿来吃一下,靠不住的,如果不对症,病还加重了,甚至吃死了,这个事情干不得。所以要晓得自己是什么根性;换句话说,自己在哪些经典对自己真有兴趣,有兴趣接触之后很欢喜,这就是你过去在这个经上下过功夫,你喜欢它。这个法门你修学的时候自己很欢喜、很得力,你从前曾经修过这个法门,你在这个法门裡头容易成就。你要是知道自己根性,选定了一个适当的法门,与自己根性相应的容易成就,不走冤枉路。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他就告诉我,他是走了迂迴圈,走了很多,费了很多冤枉的时间。他在大陆上参过八年禅,八年禅都是跟大陆上那些真正的高僧,破叁关的那些禅师跟着他们学,八年他真用功,他学东西很认真。不像我们随随便便。他用了八年没开悟,他捨弃了去学密,跟这些西藏、青海的活佛去学密,又学了八年,学了有两百多个咒子没学成功。他举了个例子,他学过咒隐身的,咒一念别人就看不到他,他用功,咒子一念,你们看到我没有?结果我们大家看到了,八年的密没有成功。最后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念佛,他这个念成功,他念得生死自在。大概在二十年前,在中兴新村刚刚建立省政府办公厅,没好久的时候,中兴新村那些官员请老师去讲经,我那个时候也跟着大家在一块听。他是在中兴大会堂当众宣布,他生死自在,愿意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愿意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这个话我们相信是真的,因为他是虔诚的佛弟子,不敢打妄语。所以他告诉我们,他会成就是念佛法门成就。这个念佛的方法有许多种,譬如有持名的、有观想的、有观像的、有持名裡头带观想的,有很多种不同,这也是随个人根性自己去选择。
我念阿弥陀佛念了不少年,念得不甚得力。我在香港讲经,念观世音菩萨念得很得力,所以我就一直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念得这个心念得很清净。并不是说念阿弥陀佛不好,念观音菩萨好,不是,大概是过去生中与观音菩萨有缘,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跟这力量结得非常融洽,能够达到一心,念阿弥陀佛念不到一心,念观音菩萨念到一心。都是修的净土法门,念观音菩萨也是求生净土,都是修净土法门。所以说个人自己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自己要知道选择来用功,必须念到心地清净、念到一心不乱才是功夫、才是得力。纵然你这个生死还不能了,有消息、有把握,有把握往生。底下这几句真正是叫我们大彻大悟了,「随宜方便事,无復诸疑悔」,不再有疑问,也不再有后悔,心定、清净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自知当作佛』,这是上根的人到这个地方大彻大悟,信心建立,不再动摇。所以方便这一品是上根人的成就。其余是中根,「身子闻开示,悟入一乘,追悔其失」,这是中根以下的,这方便品对上根的。
【观本师之言。何其谆谆。我等不能因之领悟。甘为下劣凡夫。孤负慈恩不少。】
诸位能够有这个因缘,我们在一块,虽然是没有直接来给大家讲解、研究《法华经》的经文,我们也接触到《法华经》的暖气,这个《法华经》大意。能够接到这个气氛,确实与《法华经》就有深厚的因缘;如果要是没有这个因缘的话,你就没有机缘接触到。既然接触到了,再深一步就入进去。所以说是最理想的,希望你们将来,你们喜公回来之后,你们跟他商量,他们办学校总是要听学生意见的,总是以学生为主!希望将来你们毕业出来有研究班,研究班研究什么?就是分科来专攻。专门攻《华严》的,专门攻《法华》的,专门攻唯识的,要以专攻的学习,这样才会有很大的成就,天天在一块研究讨论修学。我相信不要很长的时间,一定有悟处。我们看古圣先贤的例子,可以有这个自信,人家在几年当中能够成功,我们相信我们不会比人家差。我们今天所得不到的,就是没有人家那么好的机会,人家有专修的机会,我们没有专修的机会;人家有好的老师同学,我们今天缺少好老师指导,缺少好的同参道友切磋琢磨。如果这些具足的时候,绝不会比古人逊色。好,我们下课。
(第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12
在「方便品」说完了以后,接着看「譬喻品」,前面一品,是对于上根人说的。我们虽然没有时间详细的讲解经文,在大意当中我们也了解了个概略。这品是为中根人说的,古今中外的教学,对于譬喻都非常重视,佛法裡面所谓「诸有智者以譬喻而得开解」。所以善于教学的人都是很会用譬喻,用浅近的譬喻来比例难知的事理。譬如我们常常讲六道、讲十法界,这个事情实在是难懂,不知道它是个虚妄的。佛常以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梦幻泡影我们晓得有这个事情,但是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很容易懂得。说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假的,实在是难懂。可是如果不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这就叫迷,迷在这裡面就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也受那些无谓的果报。地狱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但是虽不是真的,受那个果报不好受。譬如说我们讲作梦是假的,如果天天做恶梦,这个梦不好受!每天一躺在床上就做恶梦,你想想看,那舒服吗?所以是一样的情形,做恶梦的时间短,如果天天做恶梦,你也会害怕。但是六道的时间长,尤其是地狱,真正是麻烦透了。所以佛要我们觉悟,就是要我们从梦中觉醒过来,梦中觉醒过来就叫做佛菩萨,做梦没醒过来这就叫做凡夫。所以从这个浅显的比喻,让我们理解到甚深的事理。
这品也是这样的情形,前面所讲的叁乘、一乘,佛在过去以及在法华会上所演的,可以说是甚深之方便。根性已经成熟了的人,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情,他一听就能够觉悟,能够领解,领是说领纳,解是理解。可是中根的人免不了还有疑惑,于是佛不得不以浅近的比喻,来教导中根之人。在这品经裡面具足了四悉檀,这是大家要晓得的,这个悉檀翻作中国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四种遍施,普遍的布施。诸佛说法都不离开这个塬则,菩萨效法如来,当然也是守住这个塬则。四悉檀裡面第一个叫世界悉檀,简单的说,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真正是菩萨所在之处。在本经裡面,佛是将世间父子的关係,诸位想想看,父母对于子女慈爱之至,总是希望儿女能够欢喜,生活都能够很美满、很自在,关心备至;比喻出世间法裡面的师生,老师与学生。这品经裡面将世尊比作一个慈父,将众生比作子女,这就有了世界悉檀的意思。父母对于子女的习性,那是再清楚也不过,这个小孩他喜欢什么,他的性情如何;换句话说,教导一定要投其所好。顺着他的习性容易成就,违背他的习性就不容易成就。
如来的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讲应机施教。教学裡面给诸位说,最困难的就是观机,这点很不容易,就是观察众生的根性。这点诸位要特别留意,为什么?将来你们都负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弘法要不能观机;换句话说,你就得不到效果,甚至于收到了反效果。观机要着重于叁个重点,第一个是人,就是说你是对什么人说法,而人裡面这个也不是容易事情,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心裡想法都不一样。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是学过佛的人、还是没有学过佛的人,是程度高的人、还是程度低的人,还是初学、还是老参,他过去学些什么,都得要了解,你要不了解说法就不契机。你看看这个人裡头就要分!世间法讲的懂得心理学,在佛法不讲心理学,佛法讲观机,观机比心理学包括的还要圆满。这第一个观人,你对什么人说法,譬如佛学院的学生说法又是个讲法,到外面讲经大众之下又是个讲法,到人家学校裡面讲演那又是个讲法,不一样的。就是一样的教材,讲法不一样,为什么?对象不相同,他们的需要不一样。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时间,就是时的机,人是机,时也是机。时间,譬如说我们以一天来讲,早晨讲跟晚上讲不一样,早晚一个人的情绪不相同;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也不相同;你从时代上来说,承平的时代跟乱世又不相同;从前我们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现在是工业社会又不相同;过去帝王的时代,现在民主时代也不相同。你要是对这些不了解,你讲东西怎么能契机?这是第二层要注意到的。
第叁层处所是机,你在哪个地方讲,都市跟乡村不一样,寺院跟学校不一样,这处所不相同,你就不能一个讲法。今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区跟共产地区不一样,为什么?社会背景不同。中国跟外国不一样,在中国我们这样的讲法,你要拿到日本、美国这个讲法就失败。所以有些法师们,他们对这个没有加以考虑到,到外国去弘法,搞了多少年都没有办法,大概就是没有顾虑到这些事情。在中国讲惯了,依照古人的註解来讲,不知道观机,对于人、时、处都没有注意到,只是照古人註解讲没错,我照古人是这么讲的,我也是这么讲的。那裡晓得,唐朝人的註解,是为唐朝人讲的,我们要到外国去,把外国人当作我们中国唐朝时候的人,怎么行?你叫外国人要他做中国人,又还做中国唐朝时候人,这个怎么能契机?他怎么能够接受?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这点。你要是到美国弘法,必须对于美国的歷史文化知道得清清楚楚,你到他那个地方讲佛法给他听,叫他做现代的美国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他听起来舒服,他高兴。你叫他不要做美国人,做中国人,还做中国古人,那他当然就不会再来了。也就像此地所讲的五千人煺席,他煺席而去再也不来了,所以诸位要想到这点。你要到日本去讲经,日本的歷史文化、思想背景、生活习惯统统要了解,你在那裡讲佛经的时候,叫他做现代的日本人,这样才行。
所以说是不能观机,这个说法往往产生了反效果。今天我们佛法不能兴盛,主要的也就是说法的人不懂得观机,人家听了一遍,就不想听第二遍。有些法师到美国弘法,初去的时候法缘很盛,为什么?美国人好奇,凡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到那裡去,都一窝蜂来学习,叁个月以后人家不来了,为什么?不希奇。他对你裡面了解,觉得你不希奇,他就不来。所以美国人出家的也很多,还俗的也很多,十之八、九都还俗。我们要晓得道理在哪裡?这层相当不容易,这要真正靠学问。所以诸位读书、弘法,以往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说,不但出世间法要通达,世间法也要通达。出世间法不通达,不契理;世间法不通达,不契机。经叫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可是问题就大了,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我们要如何才能通达?你说靠我们努力去学,给诸位说学一辈子,还是学那么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通不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的开悟,不开悟不行,你念得多,你念得多有限,念得再多都有限,一定要开悟,不开悟没有用的。不但佛法裡面要开悟,世法裡头也要开悟,从前念书人,世间念书人都讲求的开悟。所以他运用的方法确实是教我们开悟的方法,先从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这都是开悟的方法,世出世间法都一样。绝不是像现在,填鸭子的方式,硬往你脑袋裡头去塞,这个不行,塞一辈子也有限,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不是个好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