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闻不睹
念佛念出了特异功能,是很自然的嘛!问题是不要喜欢它,也不要排除,但是不宜说出来,拿去炫耀甚至去跟别人比高低,这就要着魔了。最好是“不闻不睹”这四个字。小乘搞这些是绝对不许可的,到了菩萨就又可搞五明了。你不到菩萨的份上那就是不能搞这些。过去住山洞的人,那么坏的条件,有了病怎么办?那修持就有这个力量嘛。最近在台湾去世的一个和尚活了九十多岁,生前有一次入定的时间很长,别人都以为是死了,告诉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嘱咐一定不能火化,要等弘一法师看了之后再决定,弘一法师到了之后敲了声磬就离开了,不久这个人就出定了。
于1989年4月2日
● 观“自”在不在
“观自在”这个名号表示的是观音返闻,闻自性。“观世音”表现的是循声救苦。(夏)老师过去讲《心经》只讲了经中的第一句话,这就好像傅大士讲经,梁武帝讲经已经能讲到天花落空。
梁武帝请道济讲经,道济就是传说中的济公神通广大,梁武帝把他当做妖关起来,他又出来了关不住,于是请讲法,道济说自己不能讲,应请傅大士讲,傅大士上座后用戒尺横空一挥就下座了。梁武帝不解,问道济,道济说大士说法毕。
傅大士在达摩来之前,梁武帝对傅大士,对达摩都吃不消。(夏)老师当时说《大般若经》可概括为一部《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可概括为一部《心经》,一部《心经》可概括为“观自在菩萨”,进一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照”。要时时处处观“自”在不在。如果心中老有这句佛号那就是在,不过这句佛号要念得平平妥妥。
于1989年5月1日
● 心要洗
要洗心革面,心要洗,片刻不在便同死人。过去一个师傅看到一伙徒弟在前面走,走时有许多神灵恭敬围绕,回来时却遭到唾骂。师傅问弟子怎么回事?去时是在读经论,回来时则在谈家常了。
心要静下来,不能老是浮的。气也要沉下来。时时都要提醒自己,气要往下沉。念咒最殊胜,气沉是基本。片刻不在都不行。这样才能心平气和,这才能生出智慧。
定要练,慧要闻。不读经,不闻怎么会有智慧?闻、读经不一定准就有智慧,不读经不闻就更不行了。往生殊胜!净土宗的道理你们都没去研究。
于1989年6月5日
● 没白过
有的人永远不了解学佛就是一个改造自己的过程。
佛哪里是惩罚人。《地藏经》说无量世界都有地狱,地狱中都有地藏王菩萨,当时所有的地藏王菩萨合为一尊来参加法会,佛在法会上反复嘱托地藏王菩萨,众生只要有一小善都不要让他入地狱。我是每读《地藏经》都落泪,众生这么恶,地狱怎么会空?地狱不空,地藏王菩萨就不取正觉,这就是大愿。
你们每人通过这次(指当时“动乱”天安门事件)在悲心上、智慧上、学问上等等只要有一方面得到提高都算没白过。
于1989年6月5日
● 要听逆耳之言
袁世凯晚年一见日本人编的《顺天时报》就生气,于是别人就编一份假的《顺天时报》让他看,耳目全闭塞了。因此要听逆耳之言,不然就都在蒙蔽中。
于1989年6月6日
● 清净贞正以自娱
“清净贞正以自娱”“贞”就是恒,古人的话都很好。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就养志、养廉。脑满肠肥对修持绝对无益,我的胆固醇是下限。既要宁静又要活泼泼的,这就得调。要调到和,要和顺,“和”就致祥。
于1989年6月6日
● 很深入地检查
应当发心,这十年不很好过啊!再有,过了之后遇到好时机自己错过,这就是最大的不幸了。要发心救济众生同登彼岸。要知道,只为自己不能往生,二乘种不生。这就要很好地检查自己的动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自我欺骗往往是找出许多美好的理由。可以自欺,但是如来悉知悉见。“自欺欺人”是中国古代的格言,这些格言含义都很深,这就要很深入地检查自己。自己是有些好的想法,但这都属于矛盾的这一面,还有矛盾的另一面呢?到底是矛盾的哪一面在关键的时刻起决定作用?这就要很深入地检查,这之后才能发现不修持不行。
为自己就是修罗。
于1989年6月9日
● 般若城有三个门
般若城有三个门,可以从空门入,但是若着空相,空门就进不去了;这就要从无相门入,若着相,从无相门就进不去了;这就要从无愿门入,又称无作门入。
于1989年7月16日
● 得付出代价
学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没有进步,那就是在退。因此要能吃苦,不能图安逸。米勒日巴,修了壇城又拆掉,肩膀前胸后背都磨坏了,哪里能图安逸?不能执着,要去东西,就像剥笋皮,开始是剥去外面的硬皮,之后逐渐接近笋心,越剥越来劲,剥去几层之后也就会剥了,最后剥出笋心来了。不然,笋心老是憋在里面不出来就会烂掉至坏掉了,笋心就是菩提心。
郝婆婆往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在天津的时候,不论天多冷,她都坚持在佛堂念一柱香,所以说得付出代价得贡献才行。
于1989年7月16日
注:黄老不在北京时拜托邻居郝婆婆每天给佛堂烧香。
● 可离非道也
大大小小,从小到大都是在那儿很不容易(指大人、小孩)。生活就是战斗,要杀出重围,不仅仅是要生活上能过得去,而且是要杀出重围,时时都要有这根弦。一句佛号、一句咒有时不在难免,但是这根弦要得有,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七地菩萨所说的话。
于1989年7月22日
注:“这根弦”指佛法。
● 暗合道妙
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即三即一。法身德是体,解脱德是相,般若德是用。由般若得解脱而证法身。
所说的小乘菩萨是指在小乘范围内的菩萨与大乘相比小乘的智慧浅,因此有“深般若波罗蜜”之说。大乘般若深,到了七住就不退了。舍利弗到了六住,在布施双眼后退了心,于是在以后尘沙点数劫中都是声闻。初地即证无生法忍,到了八地彻底证无生法忍了。
凡夫只能生心而不能无住,事相菩萨当然是生善心,但是不能无住,地前的三贤位是分段的生心,就不能无住,无住就不能生心,到了地上菩萨才能无住生心,不离定意而行诸供养等等。到了八地才能真正做到无功用,就是不起心动念去安排而自然行诸供养等。念佛的胜妙就在暗合道妙,让人自然而然地无住生心。
对于临终十念得生,有人问我往生必须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临终十念没有发菩提心呢?我回答说“发菩提心包含在里面。”莲池大师说临终十念是理一心,这等于是投了我一票,地狱现前这时念的一句,就等于是理一心念的。
禅宗让人破最后关的一句话叫末后句,有时也不一定是话,象世尊拈花,总是是最后解决问题的。
黄福生问八地无功用的含义,黄老说:“无功用就是不用一点起心动念去安排,不失定意自然行诸供养度众生等,自然中自然相没有一点造作,造作是最坏的,你们应当知道要离造作,你们不能无造作,现在只是改一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