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正邪之别 阿含经概说

对治恶人

《增一阿含经》200经: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阿难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迦兰陀竹园托钵乞食,这个时候,提婆达多也进入城中乞食。佛陀在巷到转角处看到了提婆达多,就立刻停止脚步,并且指示阿难后退,一同转往另一条路。

跟在佛陀身后的阿难十分疑惑地说:“佛陀,为什么您要离开这个巷道呢?”

佛陀告诉阿难:“因为提婆达多在巷道里面,所以我要避开他。”

阿难很不以为然地问:“佛陀,您怕提婆达多吗?”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达多,只是不想和他碰面。”

阿难:“既然如此,那佛陀可以请提婆达多到其他的地方托钵啊!”

佛陀:“不!阿难。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心思,提婆达多所造作的一切,自然会有他应有的果报。”

阿难:“可是现在提婆达多拥有的东西,总是比佛陀还要好。”

佛陀慈悲地开示道:“那并不是真正的拥有。碰到愚痴的人,不应与他相见或与他共事,更不要和他言谈,或说一些颠倒是非的事情。”

阿难:“佛陀!愚痴的人有什么能力吗?如果和他交谈,会有什么过失呢?”

佛陀回答:“愚痴者造作恶业,所作的都是非法的行为,不但没有正确的看法,并且邪知邪见日日增长。因此,阿难,不要与恶人共事!与恶人共事,没有信用、没有戒法、没有正见、没有智慧;要与善知识共事,才能增益功德,成就戒行。阿难!你应该要这样学习啊!”

启示:

佛陀在弘法的生涯里,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譬如跟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所想尽种种方法要来陷害佛陀,一再地攻击佛陀并且想推FAN佛陀的领导,自立为领袖。

当佛陀路过山丘的时候,提婆达多从山上推下许多石块,想把佛陀砸死,甚至于用酒灌醉大象,想让疯狂的大象践踏佛陀。更派人拿刀剑棍棒到僧团里面来闹事,想置佛陀于死地。弟子们为了保护佛陀,也准备了刀剑棍棒以备抗争到底。佛陀说,成了佛陀的人,还要靠棍棒来保护吗?世间哪里有这种事呢?

曾有许多弟子问佛陀,如何对付现世的许多恶人?佛陀提出的答案就是默摈置之。如同疯狗咬你,咬过之后就没事了,假如你打疯狗,越打,疯狗越是要咬。中国唐代的寒山大师教我们对付坏人,只有:忍他、让他、避开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行如战斗

《增一阿含经》二九○经: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说五种战斗人譬如五种比丘 :「第一种战斗人,着铠持杖,在踏入军阵战场的时候,遥见战马奔腾,风尘滚滚,飞沙走石,就已经心怀恐怖,手脚发软了。譬如比丘着衣持钵进入村落乞食,舍戒俗而做在家人。

第二种战斗人,遥见战马奔腾,风尘飞沙,不会感到恐怖,但是见到敌军高幢扬起,便心怀恐怖,不敢前进。譬如比丘着衣持钵进入村落乞食,看到妇女容貌端正,内心不起欲想,但是如果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因言语调戏的因缘,就舍去法服,而还俗为白衣。

第三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不会恐怖,但是看到弓箭时,就害怕恐怖,无法作战了。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妇女容貌端正,乃至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内心都不生起欲想,候是如果与女人的手接触时,心中的欲望就会生起而卸下三衣钵具,还俗习于家业。

第四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弓箭,不会害怕恐惧,但是才刚要与敌军厮杀时,就被俘虏,或被砍杀而亡。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村落中有妇女容貌端正,乃至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心中都不起欲想,但却在与妇女的身体接触时,心中的欲望就生成了,然后这种比丘不舍法服,习于家业,就好像入阵被捉,不得逃脱。

第五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弓箭,不会害怕恐,与敌军厮杀时,纵使被俘,也不心生恐惧,甚至还能深入敌军境内,领导人民作战。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村落中有妇女容貌端正,心中不起欲想,如果必要时非得要与女人谈话或接触时,心中也不起欲想,反而能引度妇女。

因为比丘的警觉性很高,他仔细观察到自己和美丽女人的身体,都是由秽恶不净的三十六物所组合而成的。是谁在贪着这个身体? 欲望是从何生起的? 难道欲望从头顶生出的吗? 还是从形体生出的呢? 仔细观察此身了无一物,从头到脚都是一样。五脏所属,无有想像,没有来处。再观此身缘本,不知所从来处,皆是因缘而生。

比丘作此观想,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从此不再来人间投胎受生。这就好像第五种战斗人,不但能降伏敌人,还能自在游化。所以,我说这种修道的比丘能舍于爱欲,进入无所恐惧安稳的涅槃城。

诸比丘! 你们应当观察此身充满秽恶不净,除去色欲。比丘们,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处于二十一世纪快速多变的社会,人间比丘所要面对的修行境界又更加复杂了。比丘降伏欲念不仅要有不净观,更要扩大心胸,视一切老者为慈母,一切年少者为姊妹,以大乘佛教的慈悲平等,才能发挥菩萨道的精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思报父母恩

《增一阿含经》一七一、一七二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有两种法门,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功德和果报。第一是供养父母; 第二是供养一生补处的菩萨。」

「比丘! 如果有人以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以衣服、饭食、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直到百千万岁,甚至照顾父母的屎尿等排泄物,都无法报答父母对我们养育、教导以及保护的恩德。

因此,比丘! 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父母对我们养育的恩德是难以报答的,我们应该要供养父母、孝顺父母。如果父母没有信仰,应该要劝导父母具足正信。如果父母悭吝,要劝导父母欢喜施舍。如果父母邪见没有智慧,要引导父母具足正见智慧。至少要能做到这样,才算是对父母尽了赡养的责任。比丘! 你们应该这样学习。


启示:

《佛说孝子经》云 : 「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若不能以三宝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 : 初品的孝顺,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中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也就是引导父母具足道德、慈悲、宗教信仰,不但此生可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的去处,这才是最上品的孝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命终去向

《杂阿含经》九二二经:

上了年纪的迦毗罗卫国国主摩诃男,慢慢地担忧起自己百年后老死的问题。有一天,他来到尼拘律园中拜见佛陀,请教有关临命终时的问题。

摩诃男问 :「佛陀! 我所领导的迦毗罗卫国,安稳丰乐,人民昌盛。每当我进出王宫,都有许多大臣仆从跟随,有时张狂的大象、斗狠的狂人也会随从在后。我实在有点怕,每天和这些人、事、物纠缠,如果在临命终时,忘了念佛、念法、念僧,不知将会投生到哪里去?」

佛陀告诉摩诃男 :「这个你不必担忧,你命终之后,不会投生恶道。譬如砍截大树,大树会顺下、顺势,朝较重的地方落下。你平时修习念佛、念法、念僧,纵使命终,身体被大火炙烧,或是被抛弃冢间,风吹日晒,乃至化为尘末,心识久远以来为正信所薰习,为持戒、布施、多闻、智慧所薰习,神识会向上升,会向安乐处,会往生天道。」



启示: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免除不了的生命历程,死往何处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佛陀教示,人死了之后,会随个人的业力,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死后究竟轮回在五趣六道的哪一处? 这完全要看自己平生所作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人死后所依凭的业力有三种 :

一、随重业受生。

二、随习惯受生。

三、随意念受生。

所以修习善业,培养好习惯,时时存善念,都能使人临终时,去向光明的地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拂尘除垢

《增一阿含经》一七三经:

佛陀的弟子盘特,告诉弟弟周利盘陀伽 :「如果你不能记熟戒条、不能持戒,不如还俗作个在家人吧!」

周利盘陀伽听了哥哥的这番话,非常难过的走向只园精舍,他边走边掉眼泪。

当时,佛陀以天眼观察,知道周利盘陀伽正站在只园精舍的门口,悲伤哭泣不已。于是佛陀从禅定起,走到周利盘陀伽的面前。佛陀问道 :「比丘! 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周利盘陀伽哽咽地说道 : 「佛....陀! 我....哥哥......驱逐我......。他说 :『如果我不能记熟戒条、不能持戒,就还俗作个在家人。』所以,我悲伤的在这里哭泣。」

佛陀安慰他说 :「比丘! 你不要害怕恐惧。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依从你的哥哥而得道。」

佛陀牵着周利盘陀伽的手,走到一间静室,教他安心的坐着。并且拿一只扫帚给他,教他认识「扫帚」。佛陀说 :「你念诵它的名字,并且思惟它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周利盘陀伽得到佛陀的教导,每天都很专心修持。但是,他总是背得「扫」,就忘了「帚」; 不然就是背得「帚」,忘了「扫」。背了很久,才把「扫帚」两个字背得完整。

周利盘陀伽专心念诵「扫帚」,经过数日。他想,这「扫帚」的作用是「除垢」。接着,他又思惟「什么是除?」「什么是垢呢?」垢,是灰土瓦石; 除,是清洁的意思。他又继续思索,为什么佛陀要这样教导我? 我应该要思惟这其中的奥义。

周利盘陀伽思惟其中妙义之后,心中豁然开通 : 今天我身上也有尘垢,我可以拿自己来作比喻,什么是除? 什么是垢? 喔! 烦恼缚结是垢,菩提智慧是除。我应该以智慧来扫除烦恼。因此,周利盘陀伽开端思惟五蕴的聚集和五蕴的败坏,不久,欲望的有漏烦恼得到解脱,无明烦恼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已经证果的周利盘陀伽,即刻从座位站起,前往佛陀的处所,他向佛陀顶礼后,在一旁坐下来,他向佛陀禀告 :「佛陀! 我现在已经打开智慧,我已经了解『扫帚』的意义了。」

佛陀问 :「比丘! 你是如何解释『扫帚』呢?」

周利盘陀伽回答 :「『扫帚』的作用是除垢。除是智慧的意思,垢是烦恼的意思,以智慧才能去除烦恼。」

佛陀说 :「善哉! 比丘。如你所说,『扫帚』的作用是除垢,除是智慧的意思,垢是烦恼的意思,以智慧才能去除烦恼。」

周利盘陀伽得到佛陀的印证,以偈语说出自己的心得 :「今诵此已足,佛陀之所说; 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佛陀说 :「比丘! 诚如你所说的,要以智慧去除恼,不由其他的门径。」


启示: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无非要擦除我们内心的污秽,因众生根器有别,所以修行方法也有不同。

扫地,看起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如果能将身心投入,于根、境、识和合的当下,就是修行开悟的契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耕种吗?

《杂阿含经》一一五七经

佛陀在拘萨罗人间游化,并且在一那罗丛林中暂时居住。

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走进一那罗聚落乞食。佛陀心想 :「距离中午时分还有一段时间,我应该先往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耕地那去度化他。

那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在使用五百犁具辛勤的耕耘。他看到佛陀容止安详地走过来,暂时停止耕耘,擦擦满脸的汗珠,迎向佛陀说 :「佛陀! 我每天努力耕田下种,以此来供给自己饮食所需,不必向人乞食。佛陀! 您也应该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才对啊!」

佛陀回答 :「我也在耕田下种啊!」

婆罗门满心狐疑地想着 : 我向来就不曾见过佛陀使用犁、轭、鞅、、鞭等种种耕作用具,而佛陀却大言不惭的说「我也在耕田下种。」

婆罗门兴起问难 :「佛陀,您自称耕田下种,我却没有看到您的耕具,是否可以请佛陀为我详述说您是如何耕作,好让我增广见闻,了解真正的耕作方法呢?」

佛陀注视着婆罗门,不疾不徐的说道 :「我以信心为种子,善法是我耕作的良田,智慧是犁轭,惭愧心为车辕,持戒是我的马鞅,苦行就是及时雨。我的正念是善于耕耘的农人,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我保藏身、语业,譬如谷仓适量的存放许多食物。我不懈怠的耕除烦恼的杂草,使田稼不至于荒废,菩提禾苗日渐茁壮,因迅速的进行工作,而收成丰盛的道果。我以勇往直前的精进,到达无忧的境地。这样一个耕作的人,能够超越三界,不再承受一切烦恼。婆罗门!你认为如何呢」

这时,婆罗门才露出心悦诚服的眼神,赞叹说 :「佛陀真是一个善于耕作的人。」

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原本傲慢的心,当下转为恭敬的信念,他捧着香美的饮食要来供养佛陀。但是,佛陀不肯接受供养。

佛陀说 :「我不由于为人说法的缘故,而接受饮食供养。我说法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贪图供养。既然我已经为你说法,就不应再接受你的饮食供养。」


启示:

民国三十八年,星云大师从大陆来到台湾,那时社会普遍的经济条件都很差,每次大师在读书写作时,就会有老人家对他说 :「法师啊! 你要工作啊! 不工作没有饭吃喔!」

这是一般人把工作认定是劳动耕作,以谋取生活资生所需的观念。其实,读书明理也是工作,并且是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有智慧才能运用世间的一切,而不会为世间万法所箝制拘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