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我妈去世后,我们弟兄四人分了家。我大哥和三弟早已成家,只有四弟还没有成家。我为了帮助四弟兄成家,了我妈的心事,我和四弟同居,不过房子和地已经平分好了。四弟给人扛活,挣的钱,由我负责放出去生利息。他的地由他自己耕种,春耕时我换他回来,耕他自己的地,夏天铲地,秋天收割也是一样,都是我去替他扛活,换他回来自己做。

上面讲过,王善人的母亲临终时,对小儿子不放心。王善人为了让母亲了结心事,就说:“四弟成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这样母亲的心事了了,马上就精神起来,结果含笑而终。

善人遵守诺言,他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孝道和悌道。母亲去世后,他设法帮弟弟成家,所以跟弟弟同住,房子和地都平分好了。弟弟在外干活挣的钱,他负责放出去生利息。而且把弟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的做法是,田地由弟弟自己耕种,弟弟在外给人干活,到春耕的时候,他就替他去做,把他换回来种地。夏天、秋天也是这样,都是替弟弟在外干活,换他回来种地。这样尽到兄长的友爱。

我又劝他把积蓄的钱买牲口,有利归他,损失归我。几年的工夫,四弟已经挣了不少钱。

另外又劝弟弟把积蓄的钱买牲口,有利益全部归他,有损失都归自己,这样来扶持弟弟成家。所以几年的工夫,弟弟已经积了不少钱。

四弟还年纪轻,不懂事,背地里有怨言。亲友们都对我说:“你待你四弟这样好,他还不知足,何必再管他呢?和他分居算了。”我说:“我只知道他是我妈妈最心疼的老儿子,别的事我都没放在心里。”

当时他弟弟背地里还有怨言,别人都劝他:“你待你弟弟这么好,他还不知足,何必再管他呢?”但他重情不重利。这里只能讲情不能讲理,如果要讲理: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对我这样,这样,心和心就分离了。只重情,就是只顾尽我的情义,不顾别的。因为你是我妈的老儿子,我对你好就是顺妈的心。你是我弟弟,我应当尽心尽力扶持你,所以其他事都没放在心上。

我们弟兄四个,大哥和三弟、四弟都好耍钱(喜欢赌博)。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把粮食收到家里,一到过年,不论男女、家家户户,都好耍钱,弄得废寝忘食,劳神误事。都有些倾家荡产的!


好好的一个人,一耍上钱,就什么也不想做了,好人也变坏了。因为恨耍钱的风俗太坏,我就恨怨起过年来了,常想:古人为什么留下过年呢?每逢过年,大年初一我也不休息,照常挑粪做活。别人看见就讥笑我说:“牛马还有三天年,你何必那么刻苦呢?”我说:“我是个穷苦人,闲着就生病。”我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耍钱!

他能看清楚善恶是非,当他明辨了之后,就下决心学好不学坏,这是他的品德。一般人都是随波逐流,分不清善恶,并没有改过的决心。

他看到人很愚痴,辛辛苦苦地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把粮食收到家里。但是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赌博,赌得废寝忘食、倾家荡产。善人觉得这件事很坏,一耍上钱,人就什么都不想干,好人也变坏了。他恨这个风俗太坏,就立志:做一个不一样的人。

到了大年初一,他还照样挑粪干活,别人笑他:牛马还有三天的假,你何必这么刻苦呢?他说:“我是个穷苦人,闲着就生病。”这时他心里暗暗地立志:我一辈子也不耍钱。

有志气,就不会同流合污。就像现在有很多人都因为上网打电子游戏、或者看黄 se影片而变坏了,我们有没有立志,一辈子也不造这些业呢?从这里推广开来,很多方面都须要反省。

我为了要考察周姑父怎么成的名,想到他家去扛活,正月里故意到他家去串门。

当时善人有一个疑问:周姑父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富贵我贫穷?为什么他那么有名望?他是怎么成的名?他没有想通,就故意到他家去串门,想做个考察。

我姑父知道我活做的好,又不争工价,他问我:“你做不做活?”我说:“做啊。”他又说:“清明节前,来给我做吧。”我说:“可以啊。”等到我去上工,他说我去晚了,已经用了人,要少给工价。我说:“有活就可以,工价你随意给好了。”

上工以后,周家的表侄叫我吃饭时喊着:“做活的,吃饭了!”我听了心里不高兴。(这个表侄以前叫他表叔,现在才一上工就换了称呼。)我暗地里想:谁给起的这个名?怎么这么难听?

(到他上工时,这个表侄很没礼貌,喊他“做活的,吃饭了!”所以他想,怎么这么难听?“做活”是什么意思?谁起的名字?)以后我天天想:“怎么叫做活的呢?”问来问去,因为心念专一了,连对面的人大声说话,听起来声音都很小,就像听电话似的。(当时的电话听起来声音很小。意思就是,他的心力一直专注在问题上,对面的人说话,听起来声音都很小。)

问到九十多天,对面的人说话,只看见嘴巴动,声音都听不见了。问到一百天,才问明白了,这是“天命”啊!人做活,要“做活了”,不可“做死了”。在东家方面,因为有做活的,园子、地里的菜蔬粮食才能种起来,一家人才能生活;在做活的这一面因为有活做,才能挣到钱,养活家口。

最后问到一百天,他终于问明白了,这是“天命”啊!“做活”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来是天理的要求。人做活,是要做活了,不可以做死了。任何事能做活了就通畅无碍,而做死了就堵塞不通,不通就出问题。

简单地说,在东家方面,因为有做活的,才能把园子、地里的蔬菜、粮食给种起来,这个活路才有了。在工人方面,因为做这个活,才能挣钱养家。所以这是一条活路,要让它通畅。如果通畅了,就各自得利益,各自都能活起来。

所以天理有一条道,人人都得遵循这条道来生活。伦理是世间的秩序,每个人都有对上、对下、对平辈的一个关系,都必须在这上面流通,才能转得起来。比如,做父亲的,必须尽慈心,不然就不称为父亲;做儿子的,必须尽孝心,不然就不称为儿子;做夫妻的,要夫唱妇随;做主仆的,要主仁仆义,这样才合乎天理。

不只这样,做活的若是能把东家的事事物物,尽心竭力地做好,叫东家佩服了,一旦遇着急难,东家准能帮忙,这就是“主有仁,仆有义。”虽是东伙(就是雇主和工人),无异至亲好友,一心一德,相爱相助,这才叫“做活了”。

再进一层,是要把事情都做活了,让一切都往好的方面运转,这才是有智慧的做法。没有智慧,就会做死了,做成一团僵局,彼此矛盾重重。事情就没办法顺利运转。

如果认为这是我、那是东家,这样把东家的家看成别人的家,而不肯尽心,东家也就把你当成外人,处处提防,这就做死了,心和心已经对立了,彼此都不舒畅。但是,如果把东家看成自己的家,尽心竭力地去做,不必要别人管,那就和东家成了一条心,心和心就合起来了。

这样尽到了义务,叫东家佩服了,到有急难的时候,东家准能帮忙。这就是“主有仁,仆有义”的道理。这上面不通,就是“仁”和“义”没做到。主做到了仁、仆做到了义,肯定心和心相通。主不仁、你能尽义,也能感动主,他也会不好意思,会把他的善心激发出来。

这样,虽然外在是东家和伙计的关系,内心却成了至亲好友,同心同德,相爱相助。这样就是做成了一家人,就叫“做活了”。所以我们做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做活了。能做活了,就处处顺人心,处处通畅。

反面来说,如果你是只顾多挣工钱,少做活计,又挑剔吃喝,身是东伙,心似路人。(外在的身份上,你是东家,我是伙计;内在的心上,就像陌路人,彼此不关心。)做活再马马虎虎,走一处弃一处,那就叫“做死了”。

今天很明显的就是跳槽现象,做几天马上就丢了,又跑到另外的地方,又做几天,又丢了。

我自从向天问明白了做活的道以后,又明白东伙就是君臣,必须尽臣忠,才合道理。我是由忠字门进来的。

自从问明白了做活的道以后,他又明白东家和伙 计是君臣道。君是领导,臣是辅助,人和人之间处处有君臣关系。作为臣一定要尽忠。比如自己是做活的,东家给我钱,当然他是君,我是臣。他给我钱,我为他办事就应当尽心尽力,不然拿这个钱就不合理。(当然这里不是指愚忠,不是叫你干坏事也尽心尽力。)

现在的人都是“利”字当头。最好少干活多拿钱,这样就亏了本分。也就做不成人。

又问:父道、子道、兄弟道、朋友道、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我才知道,人要想享谁的福,必得明白谁的道。比方说当父亲的,不明白当儿子的道,不但享不着儿子的福,反而生气惹恼地受罪。

问明了“做活”的意义后,再问其他,怎么做父、怎么做子、怎么做兄弟、怎么做朋友等等,都是一样的理。

君臣是一对,父子是一对,兄弟是一对,夫妻是一对,婆媳是一对,处处都有关系。必须在这些道上走通才行。

我们处在家庭、社会里面,处处都有道。如果能做好人,做得让对方欢喜,对方肯定听你的,然后你能享到他的福,他会帮助你。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持戒清净

云何持戒得清净,于诸经论之所出,
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时虽极难,
然于小大密自教,直接障碍究竟果,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守持戒律如何达到清净呢?本来,严格的要求是:对于诸大经论中所讲到的一切行为上的取舍之处,都做到像守护眼睛那样小心护持。但是在今天浊恶的时代,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还是有深信因果、持戒精严的大德,对于一切取舍之处都能做到如护眼目,但已经非常罕见了。那么,现在的时代降到最基本的要求上来说,怎么做到持戒清净呢?就是对于小、大、密三乘各自教法中所说到的能直接障碍究竟果的根本堕罪,要恒时精进努力,不让自相续沾染。
“小、大、密自教”,比如声闻乘的教法——一切有部的戒经、四分律的戒经等中,说到破了四根本戒,直接障碍获得小乘的究竟果——阿罗汉果,也就是说,犯了杀、盗、淫、妄四种他胜罪,而且有覆藏心,就破掉了根本戒而无法得果;菩萨乘的教法,比如《虚空藏经》《瑜伽师地论》等中,说到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直接障碍获得佛果;金刚乘的教法中,比如新旧密宗的无上瑜伽部,制定了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续部,制定了五条根本戒等等,总之,各自教法中都具体制定了犯下哪些根本罪,会直接障碍究竟果。如果能努力做到使自相续中不沾染这些罪垢,就算基本达到了持戒清净。“清净”是指没有染上根本堕罪的污垢。
以下再展开来讲讲有关持戒的一些要点:

以戒为师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生的事业完毕,在双林树间即将入涅槃时,示现生病。当时人天痛哭,问佛涅槃后以什么为依?佛说:“我涅槃后,你们以戒为师。”所以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
在《戒经序》中说:佛灭度后,在像法中,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即是戒律,受持此戒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贫穷者得到了宝藏。又像身患重病者获得了新生,长期被关押的囚犯脱出了监狱;又像在远方漂泊的人得到了归宿。戒律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大导师,佛在世时,也就是按照这样来指导弟子,并没有不同之处。所以时时要尊重戒律,如同世尊。

破戒的过患
佛曾经在戒经上以四种比喻说明了毁犯根本戒的过失。一旦犯了四他胜罪,就应当被摒弃,好比朽木不可再雕。四个比喻是:石头破了不可能复合,树根断了不可能发芽,人死了不可能复活,针缺孔了不可能再穿。
《大乘戒经》中直接说到,犯戒的人如同人被挖掉眼珠,尽管眼前有种种色法,也难以分别。又好像断了脚的人,无法行走长途的远路(也就是讲没有了戒,就像没有了脚,在菩提路上绝对没办法前进一步,所以破了戒就无法到达涅槃,就与无余涅槃绝缘了。这是没办法走到菩提果地,因为连脚都没有了)。人去掉了眼睛,对着镜子观看,能看到什么呢?坏了戒就像失去了眼睛,一无所见。
在《戒经序》中说:譬如人毁坏双足,就不可能行路,到达远处;与此类似,失坏了戒的双足,就生不到人天善趣,要想生在天上或人中,常常要守护戒足,不要让它有所损坏。又像人照镜子,见到自己相貌圆满会生起欢喜心,见到自己相貌丑陋也会生起忧愁心;持戒也是这样,戒持得圆满会得到内心欢喜,戒律已经毁坏也一定忧愁。又像两方的军队交战,勇猛者前进,怯弱者后退;持戒也是如此,戒律清净,内心就安然自在,被破戒的罪垢染污,内心也恐惧畏缩。

守戒贵在最初谨慎不犯
持戒常常要有一个不放逸的善心,这就是一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常常恐惧因果,这个畏惧的心很强,就不敢犯戒。这样防微杜渐,能够隔绝恶行。
守戒贵在一开始就不要犯。不要等到恶习已经串习成一股暴流,没办法阻止,那时就骑虎难下了,到时破了戒,再悲哀痛哭,有什么用呢?
这个谨慎守戒,就是开始要守得严,自己能咬紧牙关,无论如何不去触犯,就像女人守贞,始终贞一,不作毁犯。如果有一次穿破了处女膜,以后就会没有羞耻心,随意乱做。又像草鞋一旦破掉了,走在烂泥地里,各种的脏东西都会沾染上来。守戒应当像牦牛爱尾那样,宁可失去性命也不毁犯。
不要依仗着可以重受,认为可以还净,就姑且去犯。也不要认为可以忏,变得很随便、无所谓的样子。从前有一位大臣建一座很高的塔,他讥讽这座塔太高。塔建成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忏悔。然后以他的工资买了一些金子,造了一个金铃,悬在塔上。后来五百世感果,虽然有妙音的功德,但终究免不了侏儒、丑陋的相。所以要知道因果律是这样严厉。
其实,犯后再忏哪里比得上不犯呢?哪里比得上心地无染,犹如白雪呢?比如脚断了,虽然可以经过医生治疗而痊愈,但哪里比得上脚不断呢?脚断了,再走起来,就不像原来那么好了。又像得了水痘,虽然好了,但会留下永久的斑痕,这样满脸的麻点谁喜欢呢?

慎勿放逸
勿以恶小而为之,而放纵。小恶发展大了,就成了大恶。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的火最后可以烧光一个草原,也不要认为屋檐的滴水很小,它的力量不断积聚起来最终会达到穿透巨石。又像皮肤虽然只是破了一小点,但病菌侵入之后,最终会使得全身溃烂。所以要在小的地方注意谨慎地防护。
有人想:既然细分的戒大家都持不了,粗分的戒又何必持呢?要知道一件事的完成有它先后的次第。比如,首先如果能断除粗分的杀业,逐渐就能做到断除细分的杀业。粗分的戒先能够串习成熟,细分的戒慢慢就能修得起来。最终连细的所断方面也能遣除。所以持戒的事应当尽量努力,能持一分算一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而且不能认为既然大家都会犯,我犯一些也没关系。入火炕的时候,谁会说“既然大家都入火坑,我也要跟着入”呢?到时候各自造罪各自受报,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在自己心上要有一个决定,要尽可能地往上看,不能往下看。
但也不能认为守戒很难,不如不受,免得造罪。如果不受,也不会自动超出轮回,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按照次第,先守好粗分的戒,再守持细分的戒,要从下往上逐步地来进行。粗的、基本的方面能做好,逐渐细的、深的也就能作到。要这样使自己逐渐地进步,最终才能超出轮回。不可能不持戒还能解脱,这里不必要想有一种不持戒还能解脱的方式。这个心不是上就是下,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所以持戒就上升,不持戒就堕落,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一定要考虑好。要想到:持戒是在真正利益我,而不是损恼我。持戒是停止我的恶行,使我离开魔窟,是救护我离开苦海的慈航。所以我要精进地持戒。只有奠定好了戒律的基础,才可能建立一切三乘的道果功德。没有这个基础,什么功德都无法成就,所以我要坚定地持戒,要这样策励自己精勤地守戒。

行为上的取舍
行为的取舍,拿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讲。比如食物,我们会选择味道好的,舍弃味道差的;会选择有营养的,舍弃有毒的,这就叫取舍。只把好东西吃进来,绝不把坏东西吃进去。又比如穿衣服会选择布料好的,舍弃布料不好的。走路会走在平坦的地方,舍弃坑洼的地方。从这里你领会到取舍的意义。
像这样,因为我们八识田里有各种各样善或恶的种子,行为上的取舍是针对自己的心来做,从我们心里现起的恶,这是毒素,是应当舍弃的心念和行为;从我们心里现起的善,这是甘露,是应当取受的心念和行为。这样时时在心上有个取舍,因为时时会有善或恶现行。
舍,是舍去自己的恶心、恶语、恶行;取,就是执取自己的善心、善语、善行。取舍是针对自己八识田里的种子,严密地加以控制,使这种把握时时不离开。总之,要按这条原则时时以正念护持好身心。恶行一旦起来,就立即断除,不使它相续;善行如果发生,要维护它、增长它,使它持续。

三戒要圆融地受持
各教都承许要守五戒,都必须戒除杀、盗、淫、妄、酒。在此基础上修持十善,才获得人天安乐。佛制定比丘250条戒,每一条都有教诫。这个别解脱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乘的菩萨戒,称为“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别解脱制定的各种戒其实是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在菩萨学处之外另有一种别解脱戒。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之后,别解脱戒就成了菩萨的律仪戒。之后扩展开来,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别解脱戒的重点是清净自己的业行;摄善法戒是为了成就佛果,身口意持续不断地摄集种种善法;饶益有情戒是利益有情。三聚净戒是以第一个别解脱戒为所依。《菩萨地·摄抉择分》中说:要知道,菩萨的三种净戒,是由第一种律仪戒摄持,而使得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和合成就。如果能对律仪戒精进地守护不犯,就能精勤守护其余两种戒。相反,如果对于律仪戒不能守护,也一定不能守护其余两种戒。所以,如果毁坏律仪戒,就叫毁坏菩萨一切律仪。从这里看出,受持律仪戒之后精勤地守护,能作为后两种戒的依止处。
所以,首先要在第一种戒上,使自己身口意持得清净。有了身口意清净的基础,才能展开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清净了,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也会跟随而出生。三个戒内在有关系,并不是互相割裂。别解脱戒永远是一切戒的母亲,一切戒都要从别解脱戒而出生。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其他都建立不起来。
三种戒就是三种根本。菩提心戒是一切菩萨道果的根本。就是从愿菩提心这个根本中,建立起菩萨的六度万行,由此而成就佛果,所以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犹如种子。如果失坏了菩提心,就绝不会有菩提果,所以成为菩萨戒的根本。由此发展出的菩萨戒是菩萨的母亲。没有菩萨戒的内涵,那么菩萨就成为放逸者。金刚乘戒是密法的母亲,没有这个金刚乘戒的内涵,密法也难以成就。
不要认为前后的戒彼此相违,要一一地依从师长而仔细地抉择,这样才会懂得受持的方式。这又要从粗至细,由浅而深,由外而内而密,依循一定的次第来进入。对于前前粗分的戒,你能唯一地去守持,后后细分的戒就必定不缺乏,也都能建立起来。前面的戒守得不精纯,后后的戒就更加难守了。自己的心是想一步登天,没想到堕到魔窟里去了。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于自相续”,就是指八识田,第八识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造了业,就有种子种在里面,造了破戒的罪业,就在八识田里留下污点,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上染上了污点。
要这样想,食物不可口,可以再换;衣服不好,可以再换一件穿。但心上的罪行一旦造下,就不可挽回,就像瓶子已经出现了裂痕,即使能补好,也还是有缺痕。这是指会在八识田里永远留下污点。白玉上的玷污,可以清除掉,但八识田的污点就很难消除。总之,要认识到,外在的事物好处理,心上的污点很难去除,所以在自己心上的行为取舍要比什么都谨慎。
一刹那不守护戒律,造了重罪,就会堕无间地狱,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也难以恢复。岁月就像奔驰的列车一刻也不停,生命无常,比江水的奔流还要快。虽然今天还活着,难保明天还在世上。所以要一心一意地精进努力,不要懈怠、懒惰、睡眠,不要放纵自己的心。到夜晚就要把心收起来,心里缘着三宝保持正念,不能无意义地空过。总之,要恭敬依止戒律的学处。如法修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智慧无垢

云何智慧得无垢,日日 于真教授处,
履行闻思修精进,以此速当得菩提。

这个教言的第三个要点是获得无垢智慧。实现它的途径是每天对于真实教授处的教法,履行听闻、思维、修习这三大法行的精进。以获得无垢智慧的缘故,能速证菩提果位。
以下对这一颂的深广内涵做分段阐述:

智慧是道的根本
如果有很好的人品,具备一个修行人的品质,之后又打好了持戒的基础,那就可以在这个地基上,开始建立起佛法各层次的功德大厦。
一般来说,成佛之道包括三十七道品等种种道的支分,而这里唯一提出智慧,因为他是一切道的根本。智慧就像是国王,其他的布施、持戒等道好比是国王的眷属。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开发无上菩提,所以说智慧是佛道的根本。也因此第三个要点就是发起无垢智慧。

修学的目标是获得无垢智慧
“智慧”,是指无误地抉择诸法实相的心。“垢”,是障蔽智慧开显的垢染。
我们现在对于万法的真相,比如对无常、对苦、对无我等有很多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进一步说就是心里有种种颠倒的执著,有人我执、法我执,这些全是垢染。如果由精进的闻思获得了定解,就会消除心里对法义无知、邪知和疑惑的垢染;再通过实修,进一步消灭以人我执和法我执引起的杂染心,这就是“无垢”。也就是通过闻思修三大法行,逐渐断除心上的各种垢染,而获得智慧。
为什么修道的关键是远离垢染而现前智慧呢?这又要了解流转和还灭的两重缘起:最初是由于一念无明,没认识到万法的实相,虚妄地执著有各种实在的法存在。这样起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就一定会引起种种的烦恼和造业,结果以惑业的力量显现各种不清净的果相,这一切都是垢染。如果你能认识到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一念无明(是不认识万法的实相),那么也就知道转染为净的关键是生起认识诸法实相的智慧。
我们现在以无明的力量,不断地起惑造业,形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邪见的罗网,充满了各种烦恼、痛苦。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只有透过认识诸法实相才能解决,除此之外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寻求无垢智慧就成为学道最根本的事。因为不能消除虚妄的执著,佛性就无法开显,一直就会随着虚妄分别的力量,而被缠缚在杂染的烦恼、业和果报当中。
虽然说开来有惑、业、苦,有无量无边的因因果果的显现,但归在根源上,就是一念无明。而智慧就像光明,一旦智慧现前,就能逐渐止息虚妄的分别,而远离障碍。其实障碍并不是别的,就是对于本来无有的人我和法我生起了妄执。所以依靠别的方法,是怎么也不得力的,不是正对治的缘故,只能作为助缘,根本的对治就只是智慧了。只有生起了智慧,见到诸法是空性,才能停下妄执,照见本性。
这样分析下来,你就知道学佛的根本目标是得到无垢智慧。那么怎么才能学到无垢智慧呢?这又要依靠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所以下面要进一步了解:

“真实教授处”是什么意思
诸佛菩萨安住在清净的法界中,照见了万法的实相,为了引导众生证悟,就从清净法界中流现出同类教法,这叫做“法界清净等流”。这个教法所诠的义和佛现见到的实相完全是相应的、随顺的,也因此缘着这个教法,由闻、而思、到修,最终一定会证入清净法界。
比如三地菩萨对于正法有极勇悍的求取心,即使要越过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来寻找一偈正法,也毫无怯弱,这就是三地菩萨的标志。到这时,心里认为法比肉体的生命重要无数倍,因为只有正法使自己还归法界。这个正法是唯一能证入清净法界的等流因。
由刚才的解释扩展开来,就会对一切教法的体性有所明了。比方说,诸佛修证了十波罗蜜多的道,他把修证的路途和次第,用一个规范的教法诠释出来,然后把这个教法传授给众生。众生就遵照这个教法,次第地闻思修,之后就会证到跟诸佛同样的境界。
像这样诸佛已经证到了六度、四摄、三解脱门、三十七菩提支等的一切道果,为了使众生能从垢染中解脱出来,就把自己实证的经验归纳成教法,这就是“真实教授处”。能遵循这个教法来修学,最终一定会证入法界。
所以教法叫做“法界清净等流”,这有两个意思:(一)从实证者来说,他已经现证法界,为了如实的传授给众生,就善巧地组织成各种文字教法,这些教法就像一张实行菩提道的地图,因此叫“法界清净等流”(就是在证入法界之后,提供给学者的一个成佛说明书,一个模本)。(二)从修学者来讲,得到了教法的指示,就按那个样本进行模仿,模仿就是学,包括闻思修三个阶段的一切事情。这样如法地学,最终会证到清净法界,这方面也可以叫“法界清净等流”(就是能随顺证入清净法界的因)。
我们是从法出生的。除了肉体的生命之外,应当建立一个法的生命。怎么来建立呢?首先要知道,导师佛彻见了法界,没有任何无明,种种“真实教授处”就是从这个大智慧、大慈悲的心中流现出来,这里面没有丝毫的垢染。先是要把这种清净的教授融在自己心里,成为中心的见解,之后就依照它起实际的修证,最终完成佛果。

教法和证法的关系
很多人普遍有种偏差,认为所谓的闻思只是口头上对别人宣讲,是一种佛法表面上的事情,跟实修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一般都认为到了修行的时候,应该另求一种特别的法。这样看来,闻思和修完全成了两回事,那又何必去闻思呢?因为闻思和修证没有关系嘛!
这种想法就像是赛马的时候,之前明明说应该沿着这条跑道去跑,但真正跑的时候却跑到另一条道上,那就成了前后没有关系。实际上,对于修来说,闻思是最重要的前提,因为闻思所决定的法义就是应修的地方。
所以教法和证法有密切的关系,教法是指示菩提道的走法,证法是按教法的指导,以真实的修习所证到的法的内涵。懂了这些,才清楚所谓的真实教授之处就是指对于如何修行的传授。

解释“日日”
如果你真正明了教法的内涵,你就知道时时都不能离开真实教授。就好比说,你已经决定要从这里徒步前往拉萨,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张地图,来作为指示道路的向导。这是时时都不能离开的,要不断地拿出来看:我该走哪一条路?是不是该这样走?中间每一个步骤的走法?途中遇到障碍应当怎么排除?如何积聚顺缘?这一切都要按地图上的指点来做,才能保证顺利到达目的地。
所以怎么来生起清净的智慧呢,还是“善学”这两个字,善学就是懂得模仿,在自身上学到它。比方说,打拳的人都有一本拳谱,只要每天按照拳谱上正确的指示精勤练习,最终就会获得拳谱上描述的那种境界。同样,你想生起智慧,就要按照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每天在闻思修三个方面精进地去做。透过了闻思修三个途径,按照教法的指点,来开出自己的智慧。
对于修道来讲,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遵循教法的指导。离开佛的教法,其他世间的学问、思想等,都不是修证无上菩提的正因,那些只会把自己的心引向邪恶、偏僻、黑暗等的各种险道当中。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日日于真教授处,履行闻思修精进”了。
所以,所谓的学法,根本上是指学到佛的智慧。我们基本上已经得到完整菩提道修法的真实教授,这些都是在一步步指导我们如何来断除所断、证得所证。现在要做的就是直到成佛之间,每天都不离开这些真实教授,非常如法地听闻、思维和修习。按照这一条路去走,一定会获得无垢的智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引生智慧的三大法行
智慧具体包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闻思修是三慧的因,无因不可能得果,所以要精进的履行闻思修,依靠这三大法行来出现清净智慧。
首先我们听受善知识讲法,会由他力生起种种定解。就是当你听闻上师宣讲一堂一堂的法义时,你就会有一堂一堂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上师本人的加持,使你心中引生定解。
要知道,闻慧以闻为因,不闻哪来的闻慧呢?听闻后才晓得法的意义,不听闻不会无故通晓。所以要想得闻慧,就要不断地听闻,在听闻上精进。
而所闻的内容是从菩提道上一整套的成佛教授,这些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我们现在要走的是一条完整的菩提道,目标是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对于一个凡夫修行成佛过程中一切必须的教法,都应该由听闻来了知。无论是基础的暇满、无常、业果、四谛十二缘起等,还是大乘不共的世俗菩提心、六度四摄,乃至空性、如来藏等甚深法要,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不去听闻上师的传授,就没办法生起闻慧。必须要有一种上师他力的加持,自己才能得到这个听闻所生的定解。所以要履行听闻上的精进。
但是仅此还不足够,必须从自己心里发出一股力量,就是要对听到的法义,用自己的心反复地作思维,由此凝结成思所成慧。这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思维来获得的。
如果你通过反复地思维,彻底断除了疑惑,就对于法义有断定不移的理解。但要得到这一点就需要经过很多的努力。最开始会很生疏、很不定,经过反复地思维、抉择,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心会引出决定,这就是由思维而产生出定解。
在思维的时候必须要全心投入,一定要利用这个分别心作为工具,它有分析、抉择、判断的功能,所以就缘着教法各大主题,从它的因、果、体性、作用等方方面面去作观察。一旦认识上能有效地开启,最终会到达无疑之地。
其实,无论是对于有为法是刹那灭的法性,还是对于有漏法都是苦的性质,或者根本不存在人我、法我,以及一切客尘是虚妄的,本性真实不变等等这些方面,生起定解都不容易。没有几十次的思维抉择,就很难深入进去。而且必须要从下到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里面差一点点,思维的功夫没做到量,定解就出不来。
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觉得疑惑完全打消了,确实就那么一点相信了。如果你没达到这种程度,还是半生不熟、犹犹豫豫的,那都不过关。所以,为了取得思慧,一定要履行思维上的精进。
没有很多年的努力,也很难生起定解。所以在因地就要求如理如量,这上面要尽量下足功夫,逐渐会产生定解。最终你得到的时候,心里完全断定,整本书都化成了自己的认识。但是抉择也很不容易。光是听别人讲,自以为也懂了,但有可能只是一种剽窃,因为口头上可以重复。但这只是一种伪装,实际上心里并没有通达。
我们真正进入了思维,一般都才发现自己心里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在思维当中,会发现很多方面都还没通达,或者还很难认识到它。但是等你一旦透过去了,就会到达无疑之地,从此任何时候都不会怀疑。
下面进一步举例做具体的说明:

思维要展开来进行
为什么思维要展开来进行呢?因为佛法谈到的都是很大的题目,比如“诸行无常”,说到的是一切有为法的法性;“有漏皆苦”,也说的是一切有漏法的法性(这个法性是世俗层面上的法性)。思维的目标是要对这么广大领域里的法则生起全盘断定的认识,当然会存在很多疑惑。一开始,认识会很片面,但你必须从片面达到全面,从局部达到整体,从粗略达到精微,从疑惑达到断定,也因此必须自己用思维在这个广阔的主题上,多走几遍。
像我们思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等等,最初就像骑着一匹马,在一个问题的区域里东奔西闯,走过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在每一次杀出来之后,这个地方就懂了、决定了。再往很多的方面多遍地思维,又决定了。无论是器界、根身和心识,从粗到细、从近到远,方方面面都做观察,最终会彻底地断定。
思维的时候,所依据的材料当然是佛菩萨的教授,那里面每一条都写得很清楚。但怎么来转为自己的智慧?还是要善学、要模仿,模仿的样本就是经论中的真实教授。
比如我们思维诸行无常,首先思维为什么有为法是刹那灭的体性?这个过程最开始也很难,因为这个道理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要认识刹那灭这样最细的“无常”,就觉得那扇门太小,自己的心太粗,特别难透过。在这时候,我们首先要按照经论提供的理路,去模仿那样来推理,这就是思维上的“学”。如果能依靠道理把这个法义证明下来,那就开始透过去了。
比如看到一个物体上出现了变异,那就问:这个物体是在第二刹那就变了?还是经过了好多刹那之后才变了?如果是前者,那证明第二刹那不是第一刹那,因此前刹那的法不会安住到第二刹那,也就是刹那灭了。如果是后者,比如到了第一百个刹那才出现变异,那前面九十九个刹那是一个东西,就应当只是一个刹那,怎么分得出九十九个不同的刹那呢?像这样,模仿佛菩萨的教授,自己会证明到细无常。
学会了这种推理之后,再拓展开来,方方面面多推几次。比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是怎样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怎样的?在每一个上面你都去做观察。比如说钟声,传起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一见到它变异的相,就可以推出钟声一定是刹那灭的体性。或者在色法上,从看到生住异灭等的各种变化,也能得出它是刹那灭等等。这就是由粗的方面出现了变异,推出必定是刹那灭的体性。
或者,由“有为法是因缘所作的”这一点来推,这也只有经过反复的观察才能断定。一开始会搞不清,为什么是刹那灭的体性?后来会发现,它是因缘造出来的,没有自主性,所以不可能无因而显现后后的刹那。当我知道它是因缘所作,是“他自在转”这一点的时候,当时就明白了,它肯定不会住到第二刹那,就像银幕上的影像,很容易看到它不安住,一刹那就灭掉了。但是去看磐石、钢铁等等的固体,就感觉不到它们是刹那灭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正理来贯穿它。这样经过了很多周折,最后确定它是刹那灭的体性。
很多人喜欢说刹那生灭,当然这可以说,但是很多人还不怎么懂刹那灭,每次说到“刹那灭的自性”、“苦的自性”等的时候,总感觉很多人没有透过。自性就是指那个领域的法它自己的体性就是那样子的。要谈到有为法世俗中是无常的自性,就只讲一个“灭”字,因为它的“生”是由其他因缘造成的,而它的“灭”并不观待任何因缘,也就是说因缘一旦显现出了它,它就是一种不会住到第二刹那的体性。有为法的自性就是这样。所以很多人都还不懂这些微细处,原因就是还没有得到定解。苦的方面也是这样,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谈。
所以首先是要努力由闻思来得到定解。这要多次地、大规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才能得到那么细的认识。一旦得到了,确实再简单不过,就只是一句话的公式。看一切因缘所作法全是这样的,再没有任何怀疑。
如果你仅是听个结论,就不会产生深刻的理解。前面依靠闻产生的认识,是上师的力量加被进来而得到的了解,因为上师的觉受会感染你。他当时处在什么状态,有什么信解,你的心碰触到也会发生同步感应。但它并不稳固,你的心若是没继续深入下去,定解没引生出来,那还是不行。
所以上师给我们作了指引。我们配到自己心上来,然后很珍惜它,之后一定要真正让它从自己心里出现,这就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进行思维。
刚开始一定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想下去,虽然暂时还不可能形成总体上的认识,但只要你一个片段一个片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丝毫不差,全都思维过去,完整的教法自然能融会贯通。这个最后的成果是会出现的。
思维有漏皆苦也一样,就要在三苦上通过。最开始只是在很粗的层面上,告诉你三恶趣苦或者人间八苦,那么对于人间这八种苦你就要一个一个的去看,但这时你还连接不起来,你对于苦的认识还只是片段式的,不会产生“一切有漏法皆是苦性”这样一个大认识,这个是非常难的。
但是,一般人往往会被自己骗到。他起初认为我懂了,认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所以就犯了自欺的毛病。而且不肯实实在在的做工夫。
作为一个老师要很有经验,如果我开始把这个直接给你,你是拿不到的。应当是逼着你走这条路,走完之后,你自己就得到了。不告诉你,你最后也会清楚,你会主动跟我汇报,那是你真正得到了。所以,慈悲心用的要善巧。不过现在的人吃不了苦,也经不起磨练。照过去来说,那就是硬是逼着你要拿出来。
有漏皆苦是一种很广大的认识,真正产生它并不容易。它已经超越了世间的认识,世间人根本没看到轮回是苦的自性。
对我自己来说,就是通过三苦,一层一层思维上去的。其实最开始一般只懂得苦苦,但是自己不会认为只懂苦苦。那是为什么呢?就是在教理,就是很细的精确到它的点上。在理路上你不通啊。在它的固定的缘起法则上,你没有透过去,全面的认识会打不开。我常常说,我思维三苦之后,就知道苦苦是一点式,坏苦是两点式,行苦是全盘式。认识它的困难在于我们患了严重近视眼,只是片面的看眼前这点事,而想不到前后的关系。
为什么我能懂一点呢,因为我确实按照佛菩萨的真实教授去思维过了,做过思维上的模仿。那些教授就像是说明书,上面写得很清楚。但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没有直接从心里生出来,是得不到的。什么时候这种认识从我心里生出来,再与教法相对照,跟它一模一样,就证明我真正得到了这种定解。也就是要由粗到细逐步地进行,不能越级、不能违反认知规律。所以懂了苦苦之后,进而进入坏苦的意义。
坏苦实际是二点式。这个问题就要认识你当前的乐受后面紧密相连的是什么?这样按照教理抉择时,首先要知道乐受是由因缘所生,所以它自身是一种坏灭性,而且由于当时的心十分耽著,这样一来,它一旦坏灭,心就会陷入忧苦之中。其实就这么简单,这个通晓了,你去衡量任何世间的乐,全都是这样的。以后你再去贯穿的时候,智慧就会打开,会把以前执著眼前的乐受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认识全部去掉。这样除掉了心中的一层垢染,思慧就会明朗。思慧一旦明朗,就坚固成你内心的见解,会有力地掌控着你的心念和行为,把你转换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样之后,再看《涅槃经》里讲到的两姐妹——功德天和黑暗女的比喻,马上就能懂,心里会很清楚。但这必须要从原来那种很混沌、很迷惑的状态中走出来才行。但那种看不清、糊涂、不确定的状态开始会很不好摆脱,因为一直处在其中,但只有你从中钻出来了,才能显现一片明朗。最后在认识上已经过关之后,你就没问题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到行苦就更难了,行苦是要让你知道,有漏法历程中的每个点的真实状况。这样我通过从果和因两方面去看。
最开始也是很不适应,我们在做这些思维的时候,最开始都很笨拙,因为你从未理解透过,所以就会左一下、右一下的思维,到处找突破口,但最后你的心决定可以透过去。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每个刹那都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这时你会发现,在从因到果这样一个迁变的过程中,苦因一直存在,只要你没有破掉它的种子,它就会连绵不断地发展。而且它一遇缘就会冒出各种的苦苦、坏苦。所以不解决它就没办法真正解决轮回的问题,无论处在哪种状态中都是苦。这个可以通过毒疮、癌症等自己作各方面的观察。最后确实心里知道了,它就是苦的自性。
我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点呢?就是自己真正做过一点思维,每个细节的方面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学了唯识,对于阿赖耶识的情况知道以后,对这个更容易了解。也就是说,无论处在哪一刹那,其实八识田里的状况,根本的性质一点也没有转变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有漏法,每一刹那都是苦因。在这上面认识意义就更大了,而且你一下子就超越了所有的外道论师,你再不会执著世间修行是了义的。因为你知道那些根本不解决问题,从这以后,对于所谓升天、成仙,搞各种各样的外道法,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集谛也一样。在这上面最开始也会很多次只是嘴巴上的重复,但实际上没找到状态。到达什么叫做“我”?为什么这个我执能起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它是集谛根本?最开始也只是重复而已,只是得到了一种了解,但实际上没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以后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又是讲、又是思维、又是写。自己就感觉到,确实这个所谓的我执是集谛根本。它是怎么样从一个我执的因缘发出各种的烦恼相?这些烦恼跟我执是什么关系?心里的倾向为什么会那样?这些就逐步地分明起来,最终你才真正地稍微了解到,集谛的大义是这样的。然后在因上才观察到所谓的轮回众生,念念都在轮回,一念也出不了生死的状况,这些会很清楚的。
这样会看到,时时刻刻就和这个我执在一起,当时就能把握住两点:一个是在不知道苦谛的时候,就会有乐颠倒心,这个时候,对于三有中虚假的乐受,就一定有贪求,贪心成为他心底深处的一个动机。另一个就是你会为自己求这些乐,就因为心里认为有个“我”,下意识的第一念都是要为“我”好。一直随着萨迦耶见转,这时候就会起惑造业,而且全部都成为顺生死的业。
像这些方面,前前后后的教理都要在心上透过去。然后就会结晶成一个见解,之后它就管用了。
要想在这些上面不迷惑,就要在教理上攻关,先要在一个个细节上过去,这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包括每一个细节在内,你必须都要在自心的实际状况上切实地做观察,然后你真正衡量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才点头,才真正肯定。之后才能在观念上彻底发生转变,你的意乐和行为,才会紧跟着调整,才能踏上修的地步。
十二缘起也是这样的,最开始是一环一环地给你解释,这种解释是必然的,因为生死流转全程的规律和景象,没办法一下子直接展示给你看,你也没有天眼通,能够观照到过去、现在、未来前前后后完整的生死流转规律。而且最初对每个状态都非常不清楚。所以最开始就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过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按照教理的那张地图去认识,而且你不可以改它们的名词。这些教法的名词,一开始看的时候都非常难懂,最后通达了再看它,每个字都是最准确的表达,和心上的状态完全对应得上。这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很多重要的教法文字后来都会认识它的内涵。最终就明白,那些名词表示的是什么状态。
所以首先对于这十二个环节,每一个要在心上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上是怎么由无明而起了行,再熏成因位识的?由因位识怎么转成果位识?果位识怎么成为名色?……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都必须要清楚。这个通过之后再做一个大范围、大跨度的思维,进一步的把握住形成恶趣的缘起和善趣的缘起。在缘起上一旦观察清楚,就知道生死流转的规律。然后反过来也会很清楚,知道该怎么走出来,怎么还灭。而且如果懂得唯识,就知道这个行是怎么熏成因位识的,而且就是由它来变现出生死果报的。当时会很相信,业一造下,确实熏在八识田里,决定种下了种子,之后肯定是一旦有爱、取的水去滋润它,它就现出果报了。
在这上面,对于教理的衡量一定要透彻,之后你就会有决定的认识,这个就叫“定解”。如果稍微有点含糊,没去听闻正确传授,或者不在自己的心上做切实的思维,那是没办法生起一个确定的见解。这个决定的胜解,是由因缘出生的。也就是以上所说的因缘。你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决定能够出来,我能够做得到,你也一定能做得到。
再说人无我,这个你一定要透得过去,要知道五蕴和我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我”是怎么出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一谈到抉择人无我,它的前题就是要破我,要把“我”彻底否认掉,但如果你连“我”是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生起无我的定解。反过来说,一旦你认识到“我”是什么东西,然后再深入地去思维,那么无我的定解也很容易出来。这些一开始千万不能处理的很马虎,那就不行了。
所以说一开始要知道自己不懂,而且不要轻易相信自己,你最终透过来的时候,跟当初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是根本不一样的。定解就是心里面很明确,在这件事上决定没有疑惑。
其实,真正要在人我上透过去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很难体会什么叫“我”,也不知道“我”和“蕴”是什么关系?“我”是怎么出来的?你心里怎么认为这个“我”的?这个都想不清楚。这样第一关就过不了。然后你要等到知道“我”之后,再到处寻找有没有我。这个时候,首先是在五蕴上面去看有没有“我”,就是仔细地去观察五蕴,五蕴到底是什么?这方面如果你懂《百法》《五蕴论》《广五蕴论》,那就非常方便了。一般的情况是对无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就是因为对这个五蕴,对它方方面面的体性都搞不清,对它的实际内涵没有十分了解。所以在这件事上,你不要去回避,你直接把五蕴打开来看,看看它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这样在世俗谛上认识得清楚,就能直接往上走,见解很容易打开。比如说《百法》,对每一个法相你都很清楚,每一个你都认识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五蕴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法,你再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独一”。然后你一旦抉择到了细无常,就知道五蕴都不会安住到第二刹那,然后你就不会认为它常住(连住到第二个刹那都是没有的,这就叫“根本没有什么常住”)。所以这里面始终没有什么独一、常住的“我”存在。之后你就能看到,它只是缘生缘灭、多种多样的法聚合在一起而已,是没有“我”的,这时你会懂得人无我。
法无我也是一样,就是通过几大因来抉择。每一个因都要实际去证明,不能有半点含糊。但这事情比前面的还难,因为它的深度、广度更大。所以你要在方方面面集中火力,每一个地方都要攻关。虽然一个地方攻破就已经很好了,但是还不够,你要用各种理门去透过去。观察因、观察体、观察果等等,方方面面上去思维。最后它们凝结成一个诸法无我的定解。等你想通的时候就很简单,整个二转的一切要义全部都透了。然后你就知道这一切全部是空花泡影,是客尘法,会顿时明白。
之后再去抉择本性如来藏,也就非常方便了。因为你完全能辨别清楚空和不空,本具如来藏的定解会很容易生起。
在如来藏上一旦通透了,知道众生的本性是如来藏,再到密法等净无二的见解就很容易,很快就会相应。
所以这就要从下面一层一层上去,下下是上上的基础,每一层都会有一个智慧出来,智慧就是道的核心。之后一切的方便都能扩展开来,否则打不开。而这些都必须依循闻思修的次第。
这上面的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如果你不按照闻思修正确的轨道来做,自己耍花拳绣腿,漫无次第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随心所欲的修,那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世间任何的事都要依循次第,按照正确的教授,再加上勤修苦练,才会有长进,才会有所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首先引一段《广论》中的文字: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为了成办修行,首先需要从师长处听闻所应修的内容,依靠他力加持而发起定解。其次自己以圣教和正理,如理思维所闻到的诸多法义,以自己的力量获得决定。像这样通过闻思来决定法义,从而远离疑惑。对于所决定的法义数数串习,就叫做修。
前面说过,智慧具体包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分别是闻、思、修三者的结晶。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都知道,闻所成慧是以听闻为因而成就的,思所成慧是依靠思维而获得的。同样,修所成慧当然要通过实修才能成就。所以修所成慧的因就是修。
修的是什么呢?就是思慧所决定的法义。这样就知道,修慧和思慧是因果关系。也就是首先通过反复的思维而出生思慧,对法义生起确认无疑的定解,心里引出决定。之后缘着这个所决定的法义进行串习,由此能够引生修慧。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思慧,对法义没有生起决定,这样连所修的内涵都没办法在心中清晰的现前,也就更不可能真实的对于法义数数串习了。

闻思修与三慧的关系
闻、思、修以及由它们所生的三慧之间,有前前引生后后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你有多少的闻,就会有多少由闻所形成的智慧;有多少闻慧,接下来的思维就会有多少;思维的多,由思维成就的智慧就会相应的多;思慧越多,依靠它的修行也就越多;修行多的缘故,就会出生更多的修慧,就能够更好的断除过失,显发功德。
我们既然希求得果,就一定要积聚相应的因缘。因上具足了,果自然可以得到。这样知道了因,必定会在这方面精进行持。
比如你知道了闻慧由闻而生,那么你就会积极地去听闻。因为只有通过听闻,才能得到闻所成慧。没听闻,就不可能有闻所成慧。只要依止具相的善知识,自己也符合闻法法器的要求,并听闻到各种佛法清净的教授,在因缘聚合之下,决定会成就各种闻慧。这样从最初的共同前行一直到无上法门之间各个层面的认识,都能获得。这是属于由他力加持而得到的智慧。
紧接着,如果你知道,思慧唯一从思维中生,就不会单单停留在闻的阶段,会主动地转到思维上。这时候,你会主动缘着听闻到的各种法义,在自己的心上展开如理思维。这样你会得到更深的东西,能引发出内心决定的认识。
佛法谈到的都是很大的题目,所以就不能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思维。这样,思维依靠的闻慧就必须要充足。如果你的听闻面很窄,根本不知道佛法各个层面的法义,因此就很难找到思维的下手处。这样即使思维,也仅仅是落在一种简单想想的状态中,甚至还会落在愚痴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若干年,对于万法世俗和胜义的体性,在认识上也不会有什么长进。这就是在思维时缺乏闻慧的结果。
相反,在听闻时如果能对于各种佛教主题获得广大的了解,思维就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层面上进行。如此主动地发起思维,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这样所取得的思所成慧就会非常深广。
这样下来,几年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大智者。虽然不是从修行得到的无垢智慧,但佛法的定解已经在你内心中生起,它赐予你的极其甚深广大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世间的知识系统所给予的认识。这都是日日不离诸佛菩萨的清净教授处,做如理思维的结果。也就是把这样一个清净的教法,通过思维融入自心之后,必然会开发出深广的智慧。
这样获得了全面的思慧,就像睁开了眼睛一样,对于世俗、胜义各方面的真实义已经得到了确认,就会明确地知道所应修行的地方。
意思是说,他会知道应当怎样扭转自己的心:先前是由于颠倒的认识,而串习成各种虚妄的心,这些心就是所要转变之处,譬如常执、乐执、我执等等。也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并且对于由错误见解所引发的各种心态和行为都要做转变。知道了修行就是转变自己的心,那么时时处处都可以修,他的修行就能遍及到各个层面。

闻思是修的前提
我们现在要清楚,既然要走一条完整的菩提道,需要圆满一切道果的功德,因此修行不能只是简单的在一个小片段上进行,而应该完具道的一切支分。所以首先必须要通过闻思,对于诸佛菩萨传授的完整菩提道的修行教授获得确认,之后就要转入修行。也就是必须从起点开始,一步一步地入于实修。这样不断地通过串习来转心,就会出生修慧。因此佛菩萨在各大经论中都说到,对于实修来讲,闻思是最重要的前提。
依靠先前已经取得的闻思的定解,可以使修行不断的坚持下去。因为心中有了定解,这种确定不疑的正见力量足以引导着你的心,向清净的佛法方面串习,使无明系统转变成明行系统。所以说以闻思得到的正见作主导非常关键。相反,如果在正见上不得力,这种修就会流于浅小,而没有办法遍布一切时处,且在时间上无法坚持贯彻下去。

“修”上的“学”
通过闻思生起定解之后,就要非常坚决地按照清净教授来进行模仿。
前面也说过,“学”字要贯彻到闻思修三个方面,有闻上的学、思上的学、修上的学,都是效仿的意思。你按照那个模仿就行了。就像是一个人已经走过了这条路,他告诉你怎么走,你就跟着他的样子去做,就不会错。
佛菩萨的清净教授,就是他们将自己实证到的佛法用教法来作诠释。教法本身就代表他实证的境界。教法传递给我们,最终可以使我们修成跟佛菩萨一样的境界。
万事都是模仿来的,都是串习来的。这样的模仿、串习,就叫做修,也就是修上的“学”。与闻思的那种学不同的是,这里要从过去一种知识上的认识,化为身心上的转变。
我们会有现在这样颠倒的心,也是由过去串习而成的。如果现在能够在相反的方面下功夫,也就是依照清净教授的样本,进行如理如法的串习,这样自己的心必定会转变成佛法的内涵——各种道果的功德,也就是无颠倒的心。这就是修上的模仿。

修就是转变自己的心
由于过去没有串习过,这些佛法的内涵在我们心中比较陌生,因此在修方面,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才能把它移植到内心之中。所以应该日日于真教授处,履行修习上的精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逐渐地转化,最终出现无垢的修慧。进一步说,就是因此能达到见道、修道的成就,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这就是从一个凡夫修证成佛的历程。
在具体转换自心的时候,要从一点一滴上进行转变,最终你整个人都要全部变掉。虽然实相上众生都是佛,但现相上根本不是,所以要依靠数数的串习,使自己的心成为教法所描述的体性。这样像前面也说到过的,要修习信心、无常观、苦观,来引生出离心,以及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世俗的愿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或者说修人无我、法无我等等。比如说修信,就使自己的心成为信心,成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的体性。或者说修悲,就是使自己的心修成悲心,转变成缘有情悲、缘法悲、无缘悲的体性等等。

修要“如法”
修必须按照法义的要求来进行。也就是真实教授处给你指示的路线,要完全如法地修。
“如法”是什么意思?真实教授处叫做“法”,法上是怎么说的,你就按那样一模一样地去做,就叫做“如”。这也就是“学”的意思。
法是广大无边的,修行的内涵也就同样广大无边。对此,一定要在闻思的阶段获得深广的认识,之后你才能把整个身心引到这个明行系统菩提大道的修证当中。这是一条生命的再造之路,不是说今天稍微打坐一、两个小时,就是修得很好,其他都与修无关,而是决定要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进去,才可能获得成就,才可能由凡夫修成佛。

修的种类
修包括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偏于哪一端都不全面,都是对修的意义不清楚的表现。一般人以为,打打坐、安住修才是修,其他的都不叫修。其实不是这样的,前行的修法基本上都属于观察修,因为这些修法都需要达到心态上的转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