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性
归性者。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之八识。今以所现之八识。复摄归能现之一心。则性为教体。
【演】归性者。因一念无明。迷此性体。而现起八识。次从八识体。变起万境。今溯流及源。反末归本故归性也。
八识即心生灭门。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也。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今是不觉义中。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故云能变之八识也。
一心即本源之一心。所谓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也。此心有真如生灭二门。是虽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而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
则廓尔大悟。故云能现之一心也。
【疏】一心者。即真如自体也。从此真如。流出教法。故会相归性。则所谓重颂如。授记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
【演】从真如流出教法者。具足言之。则从真如流出根本智。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今但依源头说。故云从真如流出也。 重颂如。授记如者。谓重颂亦是真如。授记亦是真如。一切皆如者。一切差别教法。皆从缘无性。即是真如。是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也。
出仁王经。经云。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佛言大王。法錀者。重颂如。授记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等。
【疏】以上展转推寻真实之理。极至于此。譬之物不离梦。梦不离人。圆觉疏云。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则以自心为教体也。
【演】譬之物不离梦者。物譬随相。梦譬唯识。人譬归性。生法。是因缘所生之法。生法本无。一切唯识。即物不离梦。识如梦幻。但是一心。即梦不离人。
【疏】今此经者。依正信愿等法。若文若义。究极皆归一心真如。故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印。为经教体。此经一心不乱。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则合前二种。会归一心。而为教体。
【演】皆以一实相印为教体者。印有二种。一三法印。二实相印。凡经诠空。无相。无愿。三法。乃小乘经。诠一实者。乃大乘经也。
四无碍
无碍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彻。境及事者。是名随相。心者唯识。理者归性。俱交彻故。
【演】无碍者。前二科摄末归本。会相归性。前浅后深。不能相融。今此一门。本末融通。性相不二。举一全彰。圆融无碍也。心境理事本自交彻者。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者全境之心。境者全心之境。则心境不二。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者即事之理。事者即理之事。则理事圆融。
【疏】交彻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灭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碍理。
【演】生灭门者。谓迷此法界。为三细六粗。为流转门。灭此三细六粗。归一法界。为还灭门。此二门。迷时妄生真灭。悟时真生妄灭。总为生灭门也。真如门者。谓真如自体。迷时不见妄生真灭。悟时不见真生妄灭。非生非灭。非染非净之体。即真如门也。一心原有二门者。论文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是也。
真如即是生灭者。以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随缘故。全真如为生灭。不变随缘也。
生灭即是真如者。虽五道随缘。而缘起无性故。全生灭即真如。随缘不变也。
【疏】今此经者。心即是土。则一念无为。而不妨池楼鸟树昭布森列。众生信乐。随愿往生。土即是心。则七宝庄严。而不妨全体空寂。不立一尘。实无众生生彼国者。则心境理事。互相融摄。而为教体也。
【演】心即是土下。乃以理成事门。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也。土即是心下。乃全事归理门。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也。
六宗趣旨归三 初总陈。二异解。三正意
初总陈
已知此经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当在何者。夫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而有通别。通论佛教。因缘为宗。别则依古十门。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德。后后前前。次第深浅。是故诸经。各有宗趣。
【演】通论佛教因缘为宗者。教中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乃至法华最后极谈。亦曰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疏】尚者崇也。圣人立教。一部语言。何所崇尚。所崇尚者。名之曰宗。归者至也。立此为宗。为求何事。究所归至。名之曰趣。因缘者。拣异无因邪因。一代时教。不出因缘。如所谓因缘故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即假。因缘故即中。佛教所宗。因缘摄尽。故云通也。
【演】无因邪因者。计万法从虚空生。从自然生等。是无因。或从冥谛生。或从自在天生。或从太极生等。皆邪因也。
因缘故生灭者。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因缘故即空。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故即假。是亦名为假名。 因缘故即中。是亦名中道义。此四句若对五教言。因缘故生灭。是小乘教。即空即假是始教。即中是终顿圆三教。以终为双照二边中道。顿为双遮二边中道。圆为遮照同时。不思议中道也。 若对四教言。生灭为藏教。即空为通教。即假为别教。即中为圆教。以别教但中。对圆为假故。
【疏】十门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内执有我。外执有法。名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无宗。则异外道。繇是从前至后。繇浅入深。乃至第十圆融具德。十门分别。详具华严玄谈。若约之为五。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圆融。今此经者。宗乎法性。以净土依正信愿等。皆归一心。一心不乱。即法性故。
【演】不出有空等者。以第一我法俱有宗。此唯有。第二法有我无宗。第三法无去来宗。第四现通假实宗。此三通有空二法。第五俗妄真实宗。第六诸法但名宗。此二唯空。第七三性空有宗。为法相。第八真空绝相宗。亦是空。第九空有无碍宗。为法性。第十圆融具德宗。为圆融。
二异解
今明此经。古有多解。有谓信愿为宗。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疏】信愿为宗者。诸解多同。以经中屡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故。二种清净者。论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清净庄严。非三界所及。故以为宗。而要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已。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演】论言者是天亲论。
三正意二 初总举。二别明
初总举
此经宗乎法性。于法性中。复分总别。总而合之。谓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演】宗乎法性者。以此经属终顿二教。终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出中道妙有一切作佛。此经正是中道妙有。皆登不退故。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此经一心不乱。即得见佛故。
【疏】取前二说兼合言之。总为宗趣。以前说不该依正。后说未详信愿。故须兼合。始得无遗。良繇依正信愿。兼备交资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
【演】兼备交资而得往生者。有信愿。而无依正。则信愿何法。故必依正清净以资信愿也。有依正而无信愿。彼依正清净。自是清净。于我何为。故必信之愿之。以资亲证彼依正二报也。皆不出自心者。恐问云。既是依正信愿往生为宗趣。何又言法性为宗。故云也。
【疏】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若欲分之。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经加不思议。今经亦尔。
【演】彼经亦兼众说者。华严经。有以无碍甚深法界为宗。有以缘起为宗。法界缘起相即入故。有以因果为宗。以此经广明菩萨行位之因。及所成果故。有以海印三昧理实为宗。有以因果理实合为宗。以因果是行位。理实是法界故。以上各各互缺。今贤首总兼众说共为宗趣也。
上句为宗。下句为趣者。彼经因果缘起为宗。理实法界为趣。此经依正清净为宗。信愿往生为趣。
二别明
又别明之。则成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为宗趣。
【演】别明者。展转推寻也。正是大师极论其宏功。令人发起真信处。世人多疑此经文义粗浅。教义一对足以破之。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足以破之。狂者多执理而遗事。境行一对足以破之。或疑念佛正涉有为。行寂一对足以破之。或疑念佛自救不了。寂用一对足以破之。
一教义者。教谓言教。义谓义理。智者能于一字中。尚解无量义。愚人虽读尽贝书。只是寻行数墨而已。故教义一对。不可不发明也。
二事理者。事即依正信愿等事。理即一一消归自性。彼执事而迷理。正由不知旨趣故。
三境行者。境谓法界境。即阿弥陀佛是。行是法界心。即一心执持是。此即所谓系缘法界。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四行寂者。行即一行之行。寂即寂光之寂。修一行三昧。欲证寂光无上果也。
五寂用者。寂即常寂本体。用即恒沙妙用。证此本体发起妙用还度众生。方是大乘妙旨也。
【疏】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
【演】不徒为语言文字者。古云。汝终日转经。不知终日经转。盖以其徒为语言文字故也。所以说。诵经千卷。不如解经一偈。
【疏】二事理一对者。以事为宗。令显理为趣。承上一经言教。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
【演】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有二义。一是随文入观。即一一消归自己。一是依事造修。往生彼国。发明自性唯心之理。徒为事缘之迹。即所谓终日死钻故纸。与终日喃喃但掏数珠者。
【疏】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
【演】以境为宗。境字。若依后文解释。标念境者。以四字名号为境。则此处当云。境即是所称之名。而言即是所观之理者何。良由所念阿弥陀佛四字。全体即是法界。全体即是当人自心。而自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岂不是所观之理。能观之智。即当人称念之心。灵灵不昧。无有间断者是。对能观之智。
故名为境者。以所念之佛对能念之心。即名为境也。而其实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又复自性唯心之理。忘能所绝对待。何言境也。故云。理虽非境对能观之智。亦得言境也。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者。当知此字。即自性唯心。即所观之理。即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离我心性别无名号。离此名号别无心性。全体法界为真境也。而起观行执持名号者。谓以此名号为真境。而起执持之观行也。此正是从性起修。性既离言。行亦无住。虽云执持。实离四句绝百非。无念之念也。
【疏】四行寂一对者。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繇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是其趣也。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
【演】强抑妄心者。有定无慧。名曰痴禅。若堕无想。则成外道。故理体虽寂不妨起行持名。以幻修幻。以楔出楔。幻尽觉圆乃归真寂也。今依正观。即是后文理持。至于一心。即后理一心。有作是有为。有作对无作说。妄计是虚妄遍计。对圆成说。谓若不归空寂。则是有为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故。
【疏】五寂用一对者。以寂为宗。令发用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繇妄想执著。无繇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所谓既生本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为沈空滞寂而已。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
【演】沈空滞寂者。耽著空寂之体。不起利生之用。乃二乘有余涅槃之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