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圆通疏

○(二问心目所在二初问四初法)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二譬)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三合)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四问)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解】孤山曰王譬真心贼譬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贼侵。发兵讨除。喻修大定。汝合国王心目合贼。

  【疏】天台曰此喻设得极好。总喻得下文七翻破心无所。三处破心无体。盖有贼。必有所居巢穴。初攻其内则逃遁于外。次攻其外则遁於潜根。以至攻其中间则漫散四方而无所著。至攻无所著则巢倾穴破以为流贼。夫贼至于流。则绝之必矣。故下三处破心无体皆所以设正设奇降伏尘劳之良策。至于因见显心因心显见去。此又抚字之嘉谟用文之仁圣也。

  ○(二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解】温陵曰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互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天如补注曰浮根四尘。言眼也。详见第四卷中。

  【疏】熏闻云青莲华眼。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复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

  天台曰阿难是多闻人佛有所问而言不乱答。故内则审定其所见外则引同乎众人。识心在内既均乎有情。佛属有情。理岂不然。故曰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眼根在面既同乎善逝生侔佛相。事非顿异。故曰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引同己成然后结归自己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要知阿难尊者其犹惯窃偷儿。岂肯一鞫成招。释迦世尊其犹法家老吏须假三翻成案。初问发心乃以见相为答。夫发心出家。孰不因相。遽正其妄,诚心未服。次问将何所见谁为爱乐。答云用我心目。凡厥有生,无问圣凡孰不因眼而见,因心而知。遽正其妄诚心亦未肯服。惟问心目何在。则答之云心在身内眼在其面。阿难到此情尽辞穷赃物毕露。而一力成招。如来下文七翻重重逐破。得以借口矣。

  ○(三广破心眼二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初立例三初定内外)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二定先后)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三定因由)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所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解】温陵曰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汝瞩等。皆且引事辩定下乃牒破。

  【疏】天台曰阿难所计心在内而眼在面。如来则先破在内之心七处之文是也。若破在面之眼则寄在显示见性之先而说。今疏则约阿难双计心眼以为之科云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寄破妄见之所。及至下文则又顺,顿示见性常住妙明之义而更为追破见性是心非眼。以二文破显各有傍正故也。

  ○(次正破二初慰许)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解】温陵曰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定。首楞三昧千圣共由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之路。孤山曰阿难向以三名为请。今如来但举三摩提者。圆融三止举一即三。故下文奢摩他路。其意亦尔。

  【疏】天台曰此段经文有谓倒置合移于问发心之前。此说非也。盖此经以破妄显真为力用。前问发心等为破妄作序。示常心为显真作序。但显真为傍破妄为正。妄贼已露方事逐破。故知七征为妙定之正文。如来于此许说诫听。文不为倒。先摩顶者。以七处所征皆当机寻常所守。今将逐破恐其怖畏失守故安慰之。又将开示无上顶法故摩顶以表之。有三摩提等者举全题以示也。

三摩即密因。大佛顶题之始。首楞严王题之终。具足万行备举中间。一门超出即修证也。不言菩萨以如来该之前以三止释密因义得于此。门之与路皆三摩也。盖总指一经所说三止大定最尊无上能见相分别,至坚至固。但修此法而自具万行。三世诸佛莫不由斯以成正觉也。故知七处虽曰破妄密已显真。所谓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此见矣。

  ○(次正说为二初破正计在内二初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次循例正破二初牒执)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二例破二初双难二初无内见二初立)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破)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二无内知二初立二初纵无内见)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二应有内知)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二破)如何不知。

  ○(二反责)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二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问决不能也。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既不内知。果非在内矣。天如补注曰前文双呈心目所在。今乃先破妄心。虽曰破妄心。

而但言此心无有处所却不显言此心是妄。要引阿难处处推呈令其情尽而理穷也。由是直至七处征心之后始告之曰此非汝心等。然则七处逐破者且破妄心无所在也。

  【疏】孤山曰欲破执心在内故泛指其人以例之按定阿难之答也。身喻内心堂喻人身。林喻外物。

  天台曰心在内此当机之正计也。一切凡夫莫不皆然。经云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若后之六征乃是转计非本心也。故今总科为二。初破正计在内次破转计六处庶令读者知其大途。

  ○(二破转计六处六初破在外三初转计三初因破转计)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立喻例显二初喻例)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二合法)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三结意请政)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二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解】温陵曰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彼食不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宿。预也。食有四种。抟。即段也。有形段可抟取。拣非思食识食等也。孤山曰前云受请。今言从我乞食者。提奖阿难。在赴请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故指即日循乞为例。我已宿斋者。即我一人已饱也。

  【疏】孤山又云斋乃经宿方食故曰宿斋。谷响云谓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显斋义。纂谓今日明相现时方可得食。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二例破三初以理定其相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二约见验其相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三约相知难其在外)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身心相外下。辩其非外也。我今示汝下验非外也。兜罗此云细香。其绵色如霜佛手柔软如之。

  ○(二破潜根三初转计二初领破转计)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二因征广叙二初佛征其处)佛言处今何在。

  ○(二叙义立例二初正叙立)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二翻前难)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解】长水曰琉璃喻根眼喻于心。眼根色净。不碍于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

  ○(二逐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二例破)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解】真际曰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随。以前文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故。温陵曰事理俱违非潜根矣。

  ○(三破内外三初转计二初陈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二请裁)是义云何。

  【解】吴兴曰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脏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三之过也。何者良以有藏则暗。故见暗时即名为内何必须见内之物耶。有窍则明。故见明时即名为外岂应更责外不相干耶。内外若成自显此心不在一处亦异潜根也。然则虽云见外所执心体还成在内。以开眼见明不同灯在室外故。泐潭曰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也。温陵曰复计心在内故以见暗为见腑脏也下约三节破之。

  ○(二逐破二初约外见破二初明眼对非内二初明在前非内)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次显成内有过)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二明不对非见)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解】温陵曰汝当下问之若与下难之若不下结也。

  ○(二约内对破二初牒执)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二逐破二初正破二初例难)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二结责)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解】温陵曰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返观。且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己面。若不尔者义不成矣。

  ○(二纵破三初见面则心应在空)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二在空则自他相混二初在空非自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次我见同汝过)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三在空则眼非身觉二初直破眼觉非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二转计两觉有异)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展转辩明无返观理也。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吴兴曰是故应知下不言见明为外者略也。又见外为成见内今从正计结也。

  【疏】补遗云次破外二。初纵。经云见面若成且纵汝成于见面之义。恐他计云虽不灼然见面既心识在眼根中已与面作对即是见面外对之义故今且纵此计也。何以知其然邪。准下破文既云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意云若作此计须是心眼在空可也。若附在面外对不成也。次夺又三。一约心眼在空夺。若欲立见面外对之义须是心眼在空方许此义。既无是理见面不成。

故曰此了知心等也。言何成在内者。由阿难虽计通内外心体实在于内。由窍明故由内外见故心亦有在外之义。今既心眼在空则向云在内义亦堕矣。二约心眼同他夺。若计在空已非己有全同他体矣。则是现今如来见汝之面即是汝身之眼矣故曰若在虚空等也。三约一身无两觉夺。若心眼离身身合非觉知。若欲身眼各自觉知应有两心至成佛时须有两人成佛。此意且就凡迷一人无成两佛纵夺其执不可以悟中果地一佛遍应恒沙谬解也。

  ○(四破随合三初转计二初依经起执)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二翻前四计)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解】孤山曰心生法生境从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境迁也。温陵曰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二逐破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二例破二初直明无体)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解】温陵曰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而验明体实无在也挃犹触也。

  ○(二委难有体二初约内外出入破二初救)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破)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解】温陵曰阿难言下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佛言下。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二约一多遍局破二初定)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二破)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三结破)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四义既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疏】天台曰约一多体局破先定中初二句言心未言身。故但云又汝觉了能知之心。次二句身心合言。故云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次破中则四句皆约身相依而破。然虽有四句但成三义。以一体与遍体破义同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破中间三初转计二初叙经起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二翻前所难)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解】温陵曰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脏。以为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长水曰外不相知合云外又相知恐字之误也。

  ○(二逐破二初约身处破二初按定)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二推破二初破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二破在处)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解】温陵曰此且各就根境辩定中位。身即根处即境也。若在身者下谓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辩中位无定也。表者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取中矣。

  ○(二约根境破二初救)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二破二初先定)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二破二初破兼)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二破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三结破)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为中也。物根尘也。体心体也。物非体知者物不同体之有知则根尘与心两立无中位矣。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二义既非中云何定。天如补注曰环师解物非体知则曰根尘无知心体有知。及解非知不知则又以根为有知语似未顺。今应仍以知属心体不知属根尘。盖谓若不兼二则非心又非根尘即无体性矣中何相哉。物非体知古人有以体知为根者非也。盖佛明言此之心体故。

  【疏】天台曰温陵解体字前非后是。天如则反以是者为非。不知自有心体之体根体之体。佛言此之心体从能破边随自意语。根体之体从所破边随他意语。以阿难执云眼有分别故且就所执而破之。适时之语须识大途。

  ○(六破无著三初转计二初依经起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 lun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二问佛可不)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解】泐潭曰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引佛言妄立无著。

  ○(二逐破二初牒执按定)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二双破有无二初正破一初无则丧体)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二有则乖名)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解】天如补注曰七征之文皆且破其妄心无所依处。阿难前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佛即难其心体是有是无是一是多是遍不遍。虽似破其随有之心然既令其挃身以验则意在破其随所合处也。今指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乃难其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为在为无等者亦是就其所依之处破也。温陵曰为在为无问汝心不著而彼物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可著而说不著。若有不著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名无此皆牒难下乃结破。

  ○(二重责)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三结破)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吴兴曰夫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无由相尽故无。是以有相而言无著者理不可也。孤山曰总此七翻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间似共性。随合无著似无因性。故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是知如来七翻逐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利根上智已合潜悟。但为中下之辈更广说耳。天如补注曰虚妄浮心缘尘而有。本无实体亦无定所。

上文七翻破其妄所意在显真。而阿难未悟故于下文重请开示。世尊乃复放光现端示以二种根本。次则举拳验见重诘其心。引其复认能推然后咄而告之。乃至令其微细揣摩离尘无体等。始是破其妄心无实体也。

  【疏】苕溪云若四性未破此觉了心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乃名世谛。世谛虚假犹存于相。若破此相方名真谛亦曰第一义谛。故天台智者大师云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由是言之经文七翻义含二空也。长水曰凡情所计虽复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征虽有七处则成五。第五第七无别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见内同破在内随合同破无著。

  天台曰如来上文先示以二种心一常住心一妄想心意令领其上者。而阿难不能顾名思常住真心之义是以无住而为其住竟堕其次者以为之答。曰心在内在外潜根以至无著。不知此七皆有住处。住成心所住岂所谓常住真心哉。然妄心无体随所住以显其体。初在内所执甚局。次在外差宽。三潜根又局。四内外又宽。

五随合六中间则随境而遍。七无著秪不著于前六则其体亦宽。皆不过以宅方实寸有一物身中往来者以之为心。此即轮回本生死根。而曰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非此之故乎。又前四自计后三引经。前第一旧计后三转计。虽有四计正意惟在于内。而第二在外不过计穷乍窜非本心也。潜根见暗等适足为在内作解纷耳。

后三引经乃巧慧分别又以寓根尘者为言。故随合中间皆约根尘而说。即无著而云一切亦其事也。是又兼内外以尽生平之学问耳。圆觉文殊章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至普眼章令依如来奢摩他行。先约四大检身了身无身相。次约六尘推心了心无心相。今经先约七处征心无所次约三义破心无体。与圆觉次义同皆奢摩他之流例也。故知二经大意相合。第当机之执当时虽破。今之毛道凡夫冰碍犹存。然七征之处最坚锐难攻者在乎首尾。盖在内久为世人所守而无著又为佛学初机所宗。能熟向下经文自然随文通达。其若不然多成谤法之咎。若斯人者余见之矣。

今试立问答晓之不无奢摩他之一助云。问曰心之在内生佛咸然。儒释共宗何言非是。不专在内可尔。而言决非在内殊违先达之格言。如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弥六合则显此心无所而不遍。藏于密则显此心在内者昭然。又法界颂曰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既曰身内真如外亦显遍此心在内而能遍外也。况以事验我今身心分别有实。彼物无别分辩我身。今不见内者譬犹灯焉。光明固洞烛于十方。焦炷不妨漆然于其内。不以焦炷不明而无破暗之用。如是则事理俱不相违法喻两无过咎也。况诸佛祖虽曰成道。莫非体内而用外本一而末诸。不起寂定而现诸威仪。一放心光而六门洞达。心之在内又明矣。答曰子但求诸末而忘诸本知乎一而未知乎二也。何者。盖有真心焉,妄心焉,有带妄以明真焉,有纯真而无妄焉,有从真而应妄焉。曷为真心即起信论所称本觉是也。

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亦即此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等也。如是真心无有情器之异亦无内外之分。曷为妄心。如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情器斯立内外由分。一念识心揽赤白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者是也。曷为带妄以明真。盖佛祖设教多依迷而破迷因倒而因起。如曰身内真如还遍外乃一时解缚之言不足指为究竟之说。若曰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如指沤而即海乃带妄以明真。曷为纯真而无妄。即如来所证法身体性心弥法界身褁虚空。此身即心此心即身。随其心遍而此身亦遍。无身土之异无情器之分无生灭去来无内外明暗。卷舒之蠃所不能测。命令之气所不能拘。至于实报庄严之身称实感报无有障碍。虽分身土实非情器。四句圆离百非具遣。此二种身方与真心契本觉齐。今经首破七处识心意令返妄以归真循末而反本。证此法身究竟本觉也。若夫如来应身者虽应同万物而有身莫非依体以起用。即用而即体法报之体既绝情量。应身之用岂类凡庸。虽有六根不过寄根明发而暗不能昏。是则焦炷之喻可譬妄而不可譬真。光明之用可喻佛而不可喻妄以众生执在内之心尚不能照内而焉能照外。以是而言惑妄心在内可也。而真心遍诸内亦可也。惑在内则彼主我客而自照力微故不能见内。遍诸内者则我主彼客而洞照无余。但妄无自性全体即真。而人者自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彼即妄全真之心岂受汝迷哉。

故凝伸日久者则长夜不昏。习定得力者而达旦不昧。况五阴皆空而归无所得者明如杲日之行空无幽不烛。静若澄潭之鉴物有像斯涵。其可以内外大小群器而局彼太虚之量哉。或又问曰内外等六固为虚妄浮心所依之处。凡夫执之成见如来破斥可尔。若末言无著亦可为见道之言离系之渐。金刚般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无著也。四果阿罗汉称为无著大沙门。正以其心无著而登大果。佛亦破之何耶。答曰据名求义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盖金刚之言无住者以菩萨先达万法本空我心无相能所一如待对斯绝。所未尽者特情念未空尔。佛欲菩萨行深般若者忘情而会道悟理而行檀。故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活机阙一拨便转。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而住般若波罗蜜中。无著四沙门亦深得乎此。须菩提宜其久入无住。佛令无住而生心是欲进其技尔。若阿难尊者之示同凡夫执著之心既有能依之体复有所依之处。一蒙佛所征逐即多方逃避。直逼拶到无逃避处乃妄引佛言以宗无著岂所谓真无著哉。

佛今且约所破未破其能。故曰汝不著者为在为无。盖凡言著与不著因于物也。若果无物则同龟毛兔角之无本自无之云何而言不著。若有物在早已著矣又不可名无著也。此文破意应有二义。一傍破所宗无体。故下释成云无相则无。一正破所宗不成故释成云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然此奢摩他路之前阵不论有物无物著与不著有体无体无非是妄悉所不许。以未达此心无所故无体故未真见道故。要知此经以真见道而为其本。果真见道则同十方诸佛与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则无著二字向何处安。

  ○(三约二种根本破妄心无体显示真心二初悔过)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二请法)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解】温陵曰因前征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真际者真心实际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诣真际也。长水曰阐提即拨无之人。隳坏也。弥戾车恶见也。

  【疏】天台曰当机悔过展转追咎而有七重。溺淫舍过由不能伏邪。不能伏邪过由有漏。有漏过由多闻。多闻过由恃佛憍怜。恃佛憍怜过由为佛最小堂弟。此六犹其小者最其大者当由不知真际所诣。苟知所诣早已证入余皆无足恃者娑毗罗咒柰我何哉。真际之家以奢摩他为能诣故请世尊为我开示。言令诸阐提隳弥戾车者。盖拨无根于恶见。恶见根于妄想。妄想根于不知妄心体虚。故能达体虚即是得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也。

  ○(二现瑞开示二初现瑞表法)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有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解】温陵曰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光即口眼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门无所不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即法界也。六震者表破六识无明感结妄境也。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不隔也。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碍也。菩萨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也。了兹光瑞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得矣。天如补注曰六种震动者即动踊震起吼击也。摇飏不安曰动。[嶙-山+土]垄凹凸曰踊。隐隐有声曰震。自下升高曰起。砰磕发向曰吼。打抟警物曰击。然各有三直动名动。四天下动名遍动。尽大千动名等遍动。余五例此。

  【疏】天台曰此经放光现瑞至多此当其首是为总瑞。盖将开示奢摩他路先以形似也。形似也顿。上根利智目击而道存。声似也渐。中下之机耳提而方悟。今经形声双似顿渐兼施。无法不融无机不摄。今先以形似文有三节。初六根瑞为下文显真见作张本。次诸法瑞为阴入处界七大显如来藏作张本。又次远闻瑞为圆通本根作张本。表本明开发时。一切见是真见一切法是佛法不劳施设一一现成了此光瑞楞严大旨思过半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正为开示二初标释二种根本二初指迷总斥)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二设征别示)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解】温陵曰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故曰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曰本。

  【疏】天台曰示以二种根本者令当机知所去取也。一有不知悉皆倒置。岂不以所当去者而取之所当取者而去之。今之行者一皆倒置。此学佛道者之大患故如来于是告之。能缘之心为攀所攀之境为缘。凡夫则攀缘乎六尘。外道天魔则攀缘乎邪见顽空。二乘则攀缘乎偏空。菩萨则攀缘乎缘假。迭论不无胜劣入道须分倒正。

前云别成声闻缘觉外道天魔盖系乎此。元清净体体亦根本变其文耳。识精即第八识。元明即第九识。诸缘的指分别事识。上文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要而言之见情闻精至于心精皆真妄混融金砂未辩。剖之判之存乎其人。下文见见非见以例闻闻非闻则为菩提为涅槃。若缘尘分别则为烦恼为生死是则生死涅槃备于日用见闻之际可不知所选择哉。

  ○(二的示二种根本二初约妄心无体示生死根本三初劈头斥夺二初举拳审定)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二据目征心三初征其心体)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二答以能推)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解】温陵曰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

  【疏】天台曰如来大慈欲示阿难奢摩他路。既先以形似于面门放种种光。次以声似又示二种根本。然后举拳审定征其心体如温陵师所谓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柰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故如来愍其太迷叱以醒之。

  ○(三显示惟妄二初斥非)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二惊问)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解】孤山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叱以语之。矍惊愕貌。

  ○(二方便物色)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三穷细搜罗四初疑请二初惊疑二初明起善恶由心)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今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二显无心同土木)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三结彼我皆惊疑)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二致请)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解】吴兴曰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土木封为我心。此则正当人执之相。忽闻诃斥故以无情为难。而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斯由大权起教岂庆喜之实然乎。

  ○(二开示二初经家叙意)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二如来正示二初示真妄二初明真体由妄二初正明真体)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二举妄沅真二初举妄事)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二况真体)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解】温陵曰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证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相不生灭心也。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故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土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

孤山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因心本具随缘能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实无能所。譬如水具波性方能造波。全所造波即能造水故观所造惟见本具。此则实相真心法尔具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本具有而不有共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性一切心者。即常住真心能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疏】天台曰无生法约生佛无殊之性而言之也。忍约地位而言之也。入约修证而言之也。经从初卷至第四卷明常住真心皆无生法义。奢摩他等即修入之法。下明菩提路即证之之位。首悟此法不见有一法可生。亦不见一法可灭。了一切事法无不究竟坚固。依而修行照了乎此。终极证入究竟乎此一经之正脉也。

  ○(二示妄心无体二初明离尘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二显起念全尘)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解】温陵曰此依六尘辩无自性也。分别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真际曰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用。

  ○(二敕揣摩二初叙意总劝)我非来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二正教揣摩二初纵离尘有体则真)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二夺离尘无体则妄二初示妄无体)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二执妄成失)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解】天如补注曰我非来汝执为非心等者暂纵之辞也。盖上已破其执吝分别觉观非真心矣。恐其固执而未悟乃复暂纵之曰我非来汝所执定非真心。汝且试将此心微细揣摩以自验其真邪妄邪。孤山曰但汝下劝其揣摩分别之心为当离尘有体为复离尘无体。若此妄心离尘有体则容是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而何。应知即真汝心亦暂纵之语非显真也。盖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由形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邪。

  【疏】天台曰此经明言法身者三。此中及二卷如来清净法身三卷阿难自叙不历僧祇顿获法身。若夫法身之义则处处宣说。要知常住即法身无生忍亦即法身例奢摩他等亦即法身。是则以法身修法身圆证乎法身。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义见此经盖昭昭矣。

  ○(三默领)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疏】天台曰破妄无体文有三段。初擘头斥夺即咄而告之云此非汝心。如狮子吼狐兔褫魄。次方便物色即此是前尘虚妄相想等如发其隐微丑态毕露。三穷细搜罗。即若汝执吝云云。如枭其元戎首领俱丧。故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四结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解】长水曰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从一禅入一禅次第而修。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成阿罗汉者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灭受想亦云二乘灭尽定。天如补注曰上文破妄心此下破妄见。以至会见归心渐显真性也。原夫妄心本无自性依真发现全体即真。所谓破无所破无明即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镜现像全像是镜。此乃今经之圆旨也。

世尊前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今云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然则妄想果非真心邪。当知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根利惑薄者了达妄想之体直下便是真心。是犹因像悟镜则无像而不是于镜。因镜悟像则无镜而不具于像也。今阿难示同于迷大似不识镜体却认去来之像而执以为镜不亦误哉。故假重重破斥。扫荡执情。使其是非明白然后始可会妄全真也。会通之文备见于第二第三卷中。

  【疏】张无尽曰九次第定即第九卷四禅天人。四空天有二岐路。若不能发明智慧即不得成阿罗汉。经文明白不必广引他教。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天台曰两家之说俱不害经旨。第徐六担板各见一边尔。盖前示第二根本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虽示智断根本其实兼明二种生死根本。所生诸缘即第六识为界内生死根本。能生识精即第八识为界外生死根本。

若言不得无明漏尽成大阿罗汉则执识精妄想误为真实。若言不得见思漏尽成小阿罗汉则执六识妄想误为真实。然虽通两意后意为正。以前文正对当机发明六识无体故也。

  ○(二约真见有体示智断根本二初追破见性是心非眼二初领旨哀请二初领旨悔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佛,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二哀请开示)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解】资中曰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谓根本及随也。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种智故。吴兴曰前破妄心但离粗执故今请云发妙明心也。将破妄见欲显真见故复请云开我道眼也。又则眼见必由识心故心眼双举。扣佛音教其旨甚微。问何故先破妄心后破妄见。答应有三义。一者心为迷妄之元复是人执之本须先破之。二者心属王数通乎三性故在前破。见惟眼识但属无记故在后破。三者所破妄心且离缘尘分别想相而未能知心性常住。今破妄见则引盲人瞩暗等以彰见性不灭乃至举。手飞光皆显性无摇动。当知如来从粗至细自浅而深开示阿难奢摩他路也。

  【疏】天台曰本觉如父始觉如子。舍父逃逝则本始俱失。思父还家则始本俱得。不知寂常心性是无本觉。多闻不修是无始觉。始觉得立全本觉功。故反妄归真以知常始。知常以发妙心开道眼始。彼二障者如浮云翳太清其能蔽妙心障道眼乎。然妙心道眼元非二物。下文盲人瞩暗是心非眼。是知显见即是显心。以至屈指飞光验见不动皆发妙心开道眼之事。即下妙微密微密观照与夫首题密因亦无非发妙心开道眼事也。

  ○(二正为开示二初现瑞许说二初现瑞)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解】温陵曰将明真见而从胸卍字放宝光者。表由宝明妙心发正知见也。佛胸有卍字。表吉祥万德所集。其光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用具足万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佛顶者表极果所同也。旋及大众者示群灵共有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但随量应现耳。

  ○(二许说)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解】温陵曰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异邪既摧知见既正则妙心可获净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测知曰妙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离眚病廓然照了曰清净眼。

  ○(二破执辩性二初定其常情四初问因)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二答由)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三类定)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四例执)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解】温陵曰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也。眼根例拳事义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二夺其妄执三初斥非纵夺)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二点示不齐)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三正明见性二初引盲睹黑显见性常二初引盲睹黑)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二显见性常)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捐。

  【解】温陵曰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疏】天台曰此前尘义与前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不同。前言五尘今言浮尘眼根用能所八法合成均是前尘。失其眼根是为前尘自暗。下还于前尘见种种色亦然。

  ○(二因疑举类显心非眼二初睹黑非见疑)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二处暗类同释二初反质类同二初举处暗反质)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二约类同顺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二约同并释二初并释同二初并难显同)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二结成眼见)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二结归见性)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解】温陵曰若灯见者下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资中曰心为其主余是助缘。既知见性属心渐明真见矣。

  【疏】天台曰此经以常住真心为张本。一经解行悉从此中流出。故下文显见性常住与夫三科七大从真起妄会妄归真莫非发挥此一段道理。故如来先示之以盲人瞩暗是心非眼。然后以次而臻乎底蕴。实举千钧重晢之一臂发万石巨弩之一机于斯会得则奢摩他路不举步而悟故乡也。

  ○(二顿示见性常住妙明十初示见性主空不动义二初默请)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解】真际曰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境之心前来已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默然心希开悟。

  ○(二正示三初征名验解三初问)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解】长水曰五比丘者初佛入山修道王命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拘利母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弃随而卫之。后合舍佛去在鹿苑修异道。佛得果已乃往为三转四谛fa 轮。问言解不。陈那先答已解已知。

故佛命名。阿若多者解也。憍陈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因以命族也。资中曰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非无始无明也。吴兴曰此中所问且约昔时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经开显故今问答客尘二字即是根本无明者非也。

  【疏】天台曰如来示常住真心必假乎同类而说者,此寄人以明圆融之法也。盖常住真心虽不当有无而有无自尔。故初寄憍陈如次寄匿王又次寄文殊。示此法在真则真妙在俗则俗妙在中则中妙。初无间然也。或疑此明奢摩他当寂静义而遽云假中恐不然者不知人虽三异而寂静不殊。况圆融三谛举一即三。作如是说斯会经旨适足以彰其妙。

  ○(二答二初总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二别陈二初解客义)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明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二解尘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三印可)佛言如是。

  【解】吴兴曰小乘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然。真谛理一以喻从法则主之与空不可分二。见思或异则客之与尘应有二义。何则客义粗故喻迷事之惑。尘义细故喻迷理之惑。

  【疏】天台曰前文约妄心以破妄性则客尘之义具而未彰。此去约见性以显真心则主空之义辩而方的。然主空之理虽一而非多。第言不顿彰须藉下文十科而辩。是则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河之见童耄无迁去皆主空所喻之法。阿难愈疑而愈精如来愈谈而愈妙。即客尘之义始则屈指飞光以为客次则头有摇动以为尘。又次恒河之水以为客身中贸迁以为尘。以至见见非见四义成就以为客。见不能及以为尘。

显见性则从疏以洎亲。辩客尘则自粗以至细。诚奢摩他路了义之剧谈也。古今注疏但谓客尘主空尽此一节不知如来文外巧思以总冠别请玩佛意自见旨归。

  ○(二现相证成三初开合宝掌三初现相审定)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二征其所解二初显性非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二显性非动静)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三证其所见)佛言如是。

  ○(二左右飞光三初现相审定)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

  ○(二征其所解二初显头自摇动)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二显性非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三证其所见)佛言如是。

  【解】长水曰前明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以辩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三结会责失二初结会二初牒其所答)于时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二印其所是)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二斥失二初责逐末忘本)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解】天如补注曰只一身境所计不同。凡夫则计其身境以为实有是于无常而计常也。二乘虽知身境无常而尚未悟其真常之理是于真常而计无常也。故佛因普告大众而总责之。语意浅深随机各解。吴兴曰此因阿难。谓身境有动见性不动。寄斥大众迷真常而见无常也。智论明无常有二种谓相续法坏及念念生灭。今云从始泊终盖言从生至死即相续法坏也。既失真性唯造妄业故曰颠倒行事。

  ○(二责弃本循末)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解】吴兴曰前云颠倒行事但是为物所转正斥能迷之心。今言认物为己又斥认所迷之境为我我所也。如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如是则尘劳之境何由可出邪。故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已上经文虽明见性不动。然犹未论此见亦妄离见乃真。资中曰此寄粗相密谈真见。分别显了并在后文。

  【疏】天台曰如来将示阿难见性克体不动之义乃以客尘主空之义问憍陈如。客尘喻生灭之法也。主空喻不生灭常住真心也。陈如之答既已了然。即此可以亲示阿难客尘主空之义。是故经云即时如来云云。阿难所答我见如来手自开合即客义也。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即主义也。我头自动尘义也。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空义也。当机领解既已亲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云云。

盖曰汝观阿难头自摇动岂非尘乎。见无所动岂非空乎。如来手自开合岂非客乎。阿难见无舒卷岂非主乎。是则主之与空不生灭之义阿难既然人固有之。诚宜即此非动而体悟真常。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乎。且有动之身非真身也。有动之境非真境也。今人者以之为身以之为境。所谓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矣。

此中及下文观河之见童耄无迁悉是明见性不生灭义。然下文虽约六十年观河之见验其不迁。而于直指之义犹似大缓。不若此中屈指飞光验见不动。乃目前对[改-己+易]之事而常住深旨易为领略。学人于此切宜目验。弗效贫人数他财宝。古师云此寄粗相密谈真见。分别显了并在下文。此言似太容易智者勘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示见性主空无迁义二初请二初庆喜密请)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二匿王显问)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解】温陵曰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虚实。又责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生灭者亦未能辨。故愿显出二义。而因匿王发起者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孤山曰外道有六师。一富兰那迦叶。所说诸法皆不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赊黎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于众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丸所投极则停住。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说于众生当受苦报今以苦行拔发熏鼻粗衣代之。谓后受涅槃乐也。五迦罗鸠陀迦旃延。说于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所说皆由业定。无可改无逃避处。准今经所说。则有三人皆执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后如来举末伽而斥。然则第一第四第六必执常见乎。

  【疏】天台曰经家叙当机心念失心妄认。领前破妄心无体也。今日开悟。领前显真见有在也。失却本心。合前舍父逃逝。忽遇慈母。喻今始觉还家。父母虽分二体。本觉岂有二殊。若不分而分。则父喻本觉权理母喻本觉实理。维摩所谓实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也。所以更母为喻者。谓一向虽则多闻未得无漏。如失乳等。今为显不生灭性。斯受真法之乳。故喻之若此。然又愿闻显出身心真妄等者。良由真性虽一而德量难思。如来所示义既未了。即阿难所悟理亦未精。盖人之身心。有真焉妄焉。虚焉实焉。生灭与不生灭焉。相即之言。谈之虽易。相即之理。悟之实难。故愿如来一一显出。如披沙若尽则金体自纯也。寂音谓如来此中示阿难真见破二种无明。文有九段。初四段叙动静。叙断常。叙倒正。叙彼我。令破根本无明。喻如生盲。神医以金錍刮去其膜。发其光明。次五段。叙大小。叙前后。叙坚执。叙成坏。令破现行无明。喻如夜行。导师执炬。破其疑闇亲证无惑。此等见解。非区区义学所能到。第根本现行之说未易分别。存而弗论可也。余尝以十义以节其文。与其大类。但粗细稍殊耳。已存诸科欲辨大同故兹重出。

  ○(二演说二初开示二初明身有迁变,四初明肉身从坏)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二明未灭无知)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解】长水曰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吴兴曰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且据目前对扬而说。今佛问匿王肉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洎谈见性自童至耄不迁不变。由是而知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远近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三明盛哀两异)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解】孤山曰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孩才成体也。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耄昏忘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昏忘耳。

  ○(四明变化密移)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郡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解】孤山曰殂落犹迁谢也。尚书以殂落为死。非今经义。温陵曰且限十年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二明性无生灭三初佛问真性)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二王答不知)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二如来开示二初垂许)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二正示二初约见河历示)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解】温陵曰耆婆此云长寿天神。携子谒之求长寿也。孤山曰既知见境不易。可喻真性无迁。大圣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令先识见无童耄然后直示性无生灭也。泐潭曰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二结真性斥疑二初示真性无变)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二斥引邪致疑)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二领悟)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解】温陵曰末伽黎。即迦旃毗罗之徒。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孤山曰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槃常住。生死涅槃。虽分两派。克论体性。岂有二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长水曰。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未即显言也。

  【疏】天台曰如来为匿王显见性客尘主空之义。以恒河无异为客。肇公所谓江河兢注而不流也。以身中贸迁为尘。宣泥所谓予与回也交臂而非故也。然观其用心最为深细。如曰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可谓善悟乎无常者也。如来则为即身心虚妄生灭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以酬匿王之显问阿难之密请。第言不顿彰。厥序有三。始则寄以恒河之水。次则进以观河见精。又次则影以见精之性。如曰此见精性未曾皱。虽有三说而正意在性。匿王显领粗者故但云舍生趣生。论其密悟。必得其精。欲同如来与当机引物入如来藏。未即显言也。第变即非变。性相相即之义亦难言也。往古诸师。畏其性相乖角遽欲于此即之。故立论纷纷。不知如来引物。其进有序。先直显性。而后即相。盖性本也。相末也。已悟性本。胡患乎末。如经云。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世相如是。厥旨显然。故此中文义且就下凡直显性本。至下文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方是明其性相相即。是亦明其相本无相。故曰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惟其无相。而性相斯即。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相如空华。虽变灭而元无变灭。性如晴空好眼。虽华翳而本无华翳。情虚理实。风静波恬。性相兼美于是乎在。

  ○(三示见性主空无遗义二初蹑前致问)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疏】天台曰此科则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乃至昏扰扰相为客尘。宝明妙性。取喻如百千澄清大海者为主空。认悟中迷。则以主作客。所谓迷中倍人也。

  【解】温陵曰因王问答。反动疑尘。以谓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无生灭云何能遗。

  ○(二正为开示三初示倒正决通近疑以明遗失,二初现相验其倒正二初垂手明以正为倒)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解】温陵曰此明诸佛众生同一体性固无遗失特依倒见言遗失也。如臂顺垂为正反以为倒。逆竖为倒反以为正。是失真也。母陀罗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二竖手明以倒为正)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二指相斥其颠倒二初指相斥其以正为倒)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二显法示其倒正名称)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解】补注曰首尾相换谓其错认正倒如以首为尾以尾为首。诸世间人一皆如此倒见也。倍与背同即倒义也。瞻视即见也。佛初以手问阿难正倒。而阿难皆推。世人之见以为之答。佛乃就阿难之意而告之曰诸世间人既皆倒见。故以正为倒以倒为正矣。今阿难之见岂同世间人哉。必能以正为正以倒为倒。如此则当知汝身佛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矣。长水曰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凡夫二乘无此名号者。性颠倒故。

  【疏】天台曰温陵以垂手为正竖手为倒者是。正脉反是者非。盖人身虽受质于地禀气于天。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质犹法天象而下垂。发毛手足五脏六腑莫非其事。此以垂而顺身者正。竖而逆身者倒明矣。然而首本居上而尾本在下。今阿难以垂为倒以竖为正岂不与世间人一倍以首作尾以尾作首而瞻视乎。如来既引喻示倒正毕。然后又以如来身阿难身比类发明。正偏知与性颠倒历然可辩。岂非本无遗失因汝颠倒而谓之遗失乎。此因譬喻明白。而合法易明者如此。而正脉疏不明手顺天象下垂为正。乃费许多工夫气力。谓无一定异说多途是以合法亦费许多言说。

  ○(二示颠倒所在远释性心失真三初征其倒处)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二不知所在)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解】补注曰既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且此颠倒名字。何从而得邪。意斥阿难认悟中迷。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达于是瞢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兴慈广示二初兴慈遍告)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二示以倒源二初示其本真二初征经)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二示义)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二责其迷妄)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 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解】温陵曰。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善恶业行静作思想。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唯心所现。如镜中像全体是镜。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全体是心。直不即幻妄而悟妙体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

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也。又明迷本逐末故称本妙明心。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三原始要终发明倒正之所由三初约迷示其始终)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二约悟示其大小)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三斥失结成颠倒)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解】孤山曰晦昧为空者。迷性明故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即下经云迷妄有虚空也。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为山河依报外色。即想澄成国土也。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即知觉乃众生也。

温陵曰正原迷倒之由也。聚缘内摇等者。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此特杂妄缘尘昏扰之相而人以为自心体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则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曾不知妙明真心范围天地包含万象。乃认之于蕞尔身中。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哉。

补注曰。全潮者遍海而涌也。背真逐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既弃海认沤早是迷矣。复认沤为海又一迷也。是谓迷中倍人。其迷如此则与以正为倒以倒为正者无以异也。故引垂手之事结之。

  【疏】天台曰。前斥失云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其义固非易。其说亦至长非如来莫能原其始。而要其终。以明生灭不生灭之所以。故阿难因王问答以动疑尘。冀如来有以决之。初举臂明倒正。此先决近疑以明遗失。是则性本无倒正而倒正在人。如来悟之以称正。以之示匿王者是也。众生迷之以名倒。以之斥阿难者是也。遗失真性不在兹乎。次随汝谛观去。明颠倒之因释性心失真认物为己之所以。盖众生始也迷己为物。终也认物为己。曷为物。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前所谓以之为身以之为境者是也。曷为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下所谓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者是也。是知迷之则全己为物。悟之则全物为己。全物为己是迷中悟。全己为物是悟中迷。此即颠倒所在。

本无流转而自取流转不在兹乎。然物虚也。己实也。故学道者贵达乎物虚。能达乎物虚己之实性得矣。迹此而往迷虚也而悟实也。玄而同之。昔本无迷。今亦无悟。迷悟两忘。斯可以言道。晦昧为空去。此原始要终明倒正之由也。晦昧迷之始。昏扰扰相迷之终。晦昧昏也。扰扰动也。始但云昏不云动者。若下富那问章。明依报生起之所由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则昏动具明。以彼读此。但影略尔。是则众生生死颠倒无他。一以昏动为之本。即悟之始终亦无他。一以明静止观为之本。盖明静体也。昏动止观用也。众生无始强觉忽生。缘静以为昏。因明以为动。

下文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也。既因之以为倒。须因之以为起。昏则照之。照之而明生矣。动则寂之。寂之而静复矣。方其迷而昏动也。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既不胜其小。及其悟而明静也。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不胜其大。观过以知功。则一经旨归莫大于止观。故如来于此揭而示之。使学者有以自得也。又决定或为色身之内。是迷法身。昏相。是迷般若。扰相。是迷解脱。如来于此经揭三法以示之。药病相对宛然可见阿难首请三止其有由矣。

  ○(四示见性主空无还义二初示缘心可还是客非主二初陈请二初感泣领旨)阿难承佛悲救 深诲垂泣 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 圆满常住心地。

  ○(二陈其未悟)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疏】天台曰此科则以缘心允所瞻仰为尘。以八种可还者为客。以妙净见性不可还者为主空。此亦一往约粗细分之。若现文则以缘尘为客。如曰譬如有客投寄旅亭等云云。然观佛意。正欲借可还者以显不还。以喻代喻。初无定谓也。

  【解】温陵曰因闻法音。悟妙明心本来圆满了无遗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犹卤莽。见未精明。尚以能闻缘心为所悟本性。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难拔者。故愿佛与拔之。吴兴曰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今阿难重以缘心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岂同前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邪。所以下文指月喻等。略简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可见矣。

  【疏】天台曰。如是妙音者。近且指显见性已来能诠之法也。向虽闻常住真心。实未知为何物。今蒙开示始悟妙明心元所圆满者为常住心地也。

  ○(二演说三初斥迷正示三初法)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二喻)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三合)汝亦如是。

  【解】真际曰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孤山曰人喻如来。手指喻声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吴兴曰此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由是经文惟破分别之性良有以也。

  【疏】天台曰。此简缘心以显见性。无能所也。盖如来上文所说心性广大。约理以示也。今当机所问现以缘心允所瞻仰者。约情为执也。理固宜无能所。奈迷情何。如来为简迷情。令其直入悟理。所谓闻教观心。离指得月。能缘之心若忘。所悟之性自显。前文已破分别。此复重简者。前迷理以执情。今知理而理必忘情求为简去以入忘缘之观尔。

  ○(二约性纵夺二初纵三初法)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二喻)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三合)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二夺二初夺其离尘无性)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二夺其悟属邪宗)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解】温陵曰斯则下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允所瞻仰者也。盖言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性。色分别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如是乃至等即兼举六尘缘影皆无自性也。一切皆无故非色。对缘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辩。于是外道昧为冥谛。拘舍离即末伽黎异称也。

  【疏】天台曰前云诸修行人不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天魔外道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至破妄心无体竟乃结过云。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不成圣果。结凡夫与二乘过也。今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结天魔外道过也。

  ○(三责成可还)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解】温陵曰此结前起后也。

  ○(二示见性无还是主非客二初承责咨请)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解】吴兴曰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盖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缘尘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二示以无还三初简示许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解】孤山曰见精明元即同匿王观河之见。虽异缘尘而犹是妄。妄依真起故曰明元。此见虽非下简妄异真也。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者。真月喻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影喻缘尘分别。吴兴曰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譬非远。

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不还。如下文云汝今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见精也。即第二月也。即能见之性不还者也。又云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等。此即缘尘分别者也。补注曰。第二月固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实一体。非若水月之端有二相。例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而此见元自妙心而出。故岳师所谓切近于真取譬非远者此也。

  ○(二正辨境见二初明境可还二初示八境二初显境)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解】真际曰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此八但是举要而已。吴兴曰此八缘中七缘皆就能映色根论之。惟分别缘则于七境而起分别。是故经文列在中间盖通上下也。补注曰。岳师前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者。义见乎此。

  ○(二明还)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

  ○(二明该摄)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二明见无还三初标)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二释)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三结)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三指心责迷)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解】吴兴曰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见属妄将亦须还。惟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

  【疏】天台曰。吴兴引起信。证见性属妄将亦须还。此说似是而非。盖见虽可还性不可还。性苟可还乌足称性。不知此中前后所明见性正如来直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之所在。所谓识精元明也。识精无地。遍寓六根。见精闻精等皆其传舍。能于是而反见乎性。即称元明。

苟于是而起乎分别。即称诸缘。即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或曰。下文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以此而言。此中见性须还。下显真见方称无还。此说何如。曰非也。以见性之义非一语可了。阿难托此以尽如来了义之谈尔。且无还所辨见性与下周遍所辨之见一乎异乎。既同一见性清净所瞩。无容作两样解说。下结责云则知汝心本妙明净。又云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以彼视此。愈见旨归。然则吴兴当云见精当还可也云见性可还则不可也。

  ○(五示见性主空广大周遍义二初疑请)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疏】天台曰。此科以万境不齐者为客。以圣凡见量差别者为尘。以见性广大圆满。虽差别而不妨乎无差。虽无差而不妨乎差别者为主空。

  【解】吴兴曰此问意者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