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数决心要,为正修故。
数就是数次、多次的意思,心要就是心得体会,正修就是进入心地法门的修行,只有修心才是正修。心是看不见的、层次又很多,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师父传给你法以后,为了少走歪路、岔路,我们要多次地、不停地去总结自己内心的体会,比如我现在对佛性怎么理解,对解脱怎么理解,对持戒怎么理解,甚至对做人、做事、禅坐、弘法怎么理解,我以后打算如何去做等等,都要经常去总结,然后去请教善知识,看自己这些心要对还是不对,还存在哪些问题。善知识因为是过来人,对你的修行层次会很了解,哪些是进步的表现,哪些是存在的误区等等,会对你的修行做些适当的调整,这叫数决心要。这样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快,也会很稳妥,不会出现走入歧途等等的麻烦。
第六,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
解是理解,简是文字、书信,就是要随我们所理解的佛法义理,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性的心得体会呈给善知识看,请他指点,就像交作业一样,这样做是为了验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一条和第五条是有区别的,第五条是偏重于实修上的心要是否掌握得透彻,属于战术上的问题;第六条偏重于教理的学习,属于战略上的考虑。我们都要请善知识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便我们修学上能够做到教观并重。
第七,验气力,知生熟故。
生是陌生,熟是熟悉,修行佛法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和恶法越来越陌生,和善法越来越熟悉;和散乱越来越陌生,和禅定越来越熟悉;和烦恼越来越陌生,和智慧越来越熟悉;和诸识越来越陌生,和自性越来越熟悉;和生死越来越陌生,和解脱越来越熟悉……熟悉的程度就是修行人的气力,验就是勘验、考验,看自己对这个法的修行能打多少分。
比如说我们修坐禅,会有气脉打通的过程,到底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禅定的觉受,心境有什么转变,对境时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都是修行力量的体现。有善知识在身边,他就会随时勘验,看我们对治烦恼有没有气力,所学的方法用得是不是熟悉等等。
第八,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
见是见解、知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见病就是见解不准确,因此就会产生疑惑、怀疑,会生疑,不敢肯定。这就是修行上出问题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识在旁边,他就会给我们开“妙药”,我们进药以后,法身慧命就会恢复健康,继续成长了。
所以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内心的烦恼,我们都要及时听取善知识的意见,不能隐瞒不报。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给我们妙药,就能防患于未然。有些人在坐禅当中出现错误,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说,到最后可能连善知识也无能为力了;还有些人是不服药,总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结果等问题严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亲近善知识,以便病时能及时得到良医和良药的救治。
后面四条就是修行所要具备的态度了。如果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没有这四种态度,那善知识也不会轻易把法传给我们,因为我们还不是法器,法传下来也兜不住,会给我们上路修行带来障碍,所以不能授法;如果四条全都完备无缺了,那就是难得的法器了,修行任何一个法都能够成就。那如何才能成为法器呢?
第九,委的审思,求谛当故。
的是准确、得当,委是详细的意思,委的审思就是详细准确地审察和思考,我们修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禅定还是智慧?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明确?下手处准确不准确?等等,我们都要认真去思维和了解,这是因为求谛当的缘故,谛是真谛,真理,当是恰当,恰到好处,修行很讲究恰到好处,所以需要委的审思。
比如我们刚发了出离心,还没有发菩提心,然后我们选择布施作为正修行,那就不恰当,做起来会很难很难。因为在修布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别人痛苦,会生厌离心,会觉得轮回真是太苦了,我要赶快去修行,赶紧逃跑。看到众生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又想那样,你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可笑、很麻烦,这就是没有谛当。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再去修布施,就谛当了,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看所有众生都和佛一样,无论他多坏都不会心生厌离,都会非常恭敬他,这是源于同体大悲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详细地审查自己的思想境界,思考所修行的方法是否得当,这也需要善知识的帮助。
第十,日夜精勤,恐缘差故。
精是精纯不杂,勤是勤恳不放逸、不懈怠,缘是因缘、缘分,差是错过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从善知识那里得到法以后,一定要日夜用功,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地修行,直到得到圆满的受用为止,才能再求下一个法。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善知识,他可能就专精一门,但这一门只要你学到手了,就终生受益。
这就和当学徒一样,我们专心跟着一个师傅学上三年,掌握一门技巧,那就会终生受用;如果不专心,今天学学泥瓦匠、明天学学木匠、后天又去学编筐,万一师傅一走,我们还是什么都拿不起来,一样也不行。
所以我们跟一个善知识学一定要学到受用为止,不能松懈马虎,要日夜精勤,因为恐缘差故。任何因缘都是有定数的,我们和善知识有这段师徒之缘,就要好好地感恩、珍惜,利用这段缘分来认真修行。如果我们东修两下、西修两下,哪个都修不好,等缘分一过,我们再想挽留也挽留不住,那就很可惜了。
佛门里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确实非常难得,佛经里讲得很明白,持五戒才能得人身,那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在谁能百分之百持得了?如果我们觉得五戒非常难做到,就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有多难得了。
佛陀曾抓起地上的一把土作比喻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场轮回下来就是这个下场,谁能保证自己还能得人身呢?尤其是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听闻到正法的人身,更是难上加难。佛也曾比喻过这个难度,就如同一个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流,偶尔把头钻进了一个中间有空的浮木一样,几率之小可想而知。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现在日子好过,就随随便便地浪费掉。我们现在能听闻正法,那真是无量劫的善根因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日夜精勤,才对得起这份善缘,否则哪一天缘分不具足了,再想修行就没机会了。这是永嘉大师,也是历代祖师大德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