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华经要义 惟贤老法师

二、几个譬喻品略解

佛说法喜欢打譬喻

能够学习佛法的,或者一时不能学法的,包括增上慢者,如何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了解真理,断除疑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舍利弗继续代众生请问。以下就有几种譬喻,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药草喻、化城喻、渴者凿井喻。

前面讲过三藏十二部经命名的由来,这十二部经其中就有譬喻经,是以比喻显示法义。这个譬喻,是把道理寓于事例中,以此教育说服人。在大藏经中专门讲譬喻的经有《法喻经》、《百喻经》等。

中国过去的文学家鲁迅,称为文豪,他对于《百喻经》很感兴趣,他称赞这不单是些个很好的譬喻,而且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说明佛陀的智慧很高。这是鲁迅称赞的,他还出钱委托金陵刻经处专门刻印《百喻经》赠送结缘。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学、哲学、诗歌、绘画、雕刻,都充实了。这个譬喻很多啦,空中楼阁呀、瞎子摸象、画饼充饥呀、说食数宝,等等。你看中国文学作品里面,这些譬喻不少,都是从佛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空中楼阁与瞎子摸象

一个傻子,他看到那些有钱人盖起的房子,很华丽,他觉得顶层最壮观。他就努力挣钱,挣钱后他也来盖一幢高楼。他跟工匠讲:“底下这些层,你都不要建,你只是修那顶上一层就行了。”他要的是“空中楼阁”。这个匠人就笑,说:“你才傻哟,这个楼没有地基,没有一、二、三层,哪里有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哪有最高一层呢?”这就是空中楼阁的譬喻,让人们知道做事要从基础做起,不能凭空想像,不去从最基本的开始实践,最终只有逗得别人耻笑。

瞎子摸象也是。说几个瞎子都不晓得象的样子。有的摸到尾巴,他说是绳子;有的摸到耳朵,他说是簸箕;有的摸到腿,他说是柱子,有的摸到身子,他就说是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论不休。结果有明眼人一看到就笑,哈哈!你们说的那个象都不是本来的象,只是你们的感觉、空想、片面认识罢了。这形容世间上那种片面认识。瞎子摸象就是从佛经中来的,还有说食数宝哇、画饼充饥呀,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佛经。

佛说法,他喜欢打譬喻,说譬喻,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普通的民众都能听懂深奥的佛法。在中国古文体中有“赋、比、兴”,赋就是开门见山;兴就是用其它的东西作引子,再来说这个内容;比就是譬喻。

《法华经》中有几品专门以譬喻来开显法义,下面简单讲解一下。

(一)火宅四车喻

佛为度化三种根机,为三种根机授记,就说三种譬喻。当佛说法,说到出世因缘后,就为第一批以富楼那尊者为首的五百弟子授记,使之得到开悟。接着舍利弗请问,如何消除一般人的那种疑惑,有什么很好的方式使他们免堕疑惑,纠正他们不正确的知见,佛就在《譬喻品》中说“火宅四车喻”。

就说有一个长者非常富有,财富无量,珍宝无数。他的几个儿子很顽皮,这些孩子只晓得娱乐玩耍(就像现在很多青年只晓得唱歌呀、跳舞呀、打牌呀,指这些),在家里游玩嬉戏。有一天房子失火,从四面烧起来了。长者发现起火后,急坏了,而这些孩子还在嬉戏、娱乐,浑然不觉。怎么办呢?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够逃出去,他就大声疾呼:起火了!起火了!喊他们逃出去。这些, 孩子说啥都不出去,他们没听到,或者根本不在意。长者很着急,深知孩子们是好玩成性,就想了个办法,骗孩子们说外面有他们最喜欢玩的羊车、鹿车、牛车。

他就喊:“宅院外边有你们最喜欢的东西玩乐哟!”“什么好玩的东西呢?”长者说:“有能让你们玩得高兴的车子,有羊拉的车、有鹿拉的车、有牛拉的车,随便你们坐,随便你们玩。好玩得很啰!”“好啊!我们去玩车车哟!”这些孩子就不在房子里面耍了,想到外面的东西多好玩呀!大家从起火的房子里一起哄就跑出来了。出来以后,这个屋子就被烧了。这些孩子就跟长者要车,结果外面哪有什么羊车、鹿车,只有高大庄严、饰满珍宝的大白牛车。长者就赐给每个孩子一辆大白牛车,孩子们高兴极了,比他们原来所希求的车好多了!经文中讲“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结果这些孩子就坐上大白牛车,解决了他们的危险问题。这个叫做“火宅三车喻”。

这个火宅好像我们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并不安稳。欲界还逃不过“成、住、坏、空”的规律啊!我们这个地球有存在的时候、有破坏的时候、有空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相对比较安稳,是进入禅定状态(世间禅定)。那么到了最后,地球坏了,又到了空劫,根据佛经讲,那时众生由于劫浊,世界遭毁,大水从欲界天淹到初禅天,大火由初禅天烧到二禅天,大风由二禅天以上刮到无色界天。那个时候,不单地球受灾,水淹初禅、火烧二禅、风刮三禅。这就是那时的灾厄,你没有解脱的话,想躲也躲不过。

现在科学家也讲地球的寿命只有一百多亿年,还是要坏嘛,其实我们佛陀几千年前就预言了,在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说明佛的智慧很高。到劫运来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要毁灭掉,而且是经过zai 难毁掉,可怕得很呀!所以要努力修行,才能免去这些zai 难。

而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还要贪一下权,贪一下钱,钱越多越好,权越高越好,我尽管死了,还给儿孙挣钱,买高楼大厦,置田园舍宅。穷的时候想到能吃一顿饱饭就好了,有饭吃又想有钱就成了,有钱的人想权,还想要独览大权。有大权位又想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贪心没有了期。勾心斗角,杀戮无数,登上帝位以后,想永远在位,永久享受。一般老百姓呢,这样舍不得那样舍不得,到一口气上不来了,他还是舍不得,要买好棺材,要埋个好地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一切都是空啊!

佛的基本精神就是“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变化就是苦态,我们要从中看到空性,要去掉我执,认识到这点才没有私心,才看得淡、放得下。看到世界的苦难,光知道逃跑、远离还不行,那是小乘境界,要发菩萨大悲心来救苦救难,把这个世界变成净土,像阿弥陀佛一样创建极乐世界,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因为你的努力而快乐。佛教不仅仅是让你拥有智慧,还要得到快乐,而且是永恒的快乐。这个永恒的快乐就是涅槃寂静,没有生,没有死,成就永恒的生命。

历史上的秦始皇,他想万万年地控制人民,统治人民,结果没坚守几天。他在陕西那个坝子上修坟墓,占地很宽,可是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荒冢孤坟,草露风灯。历代帝王都是这样的,慈禧太后也是这样的。可你看现在怎么样?那些文物贩子,到处挖墓,挖得尸骨狼藉,皇家气派见不到了,陪葬品什么都偷跑了,那不也是一场空嘛!那也舍不得、这也舍不得,死后都要荣华,结果怎么样?只是白白辛苦一场,还留下个千古骂名。在佛的慧眼看来,这一切不外乎“成、住、坏、空”。整个世界,众业所成,它有毁坏的一天,有消灭的一天,而且在一场zai 难之后终归消灭。所以《法华经》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此我们要猛醒啊,不要再贪着于物质的享受了,要好好修行,淡泊于物质,彻底解脱生死、出离轮回才是根本。

在这个譬喻中,长者象征佛,孩子们就如众生,几个车子,羊车就代表声闻乘、鹿车就代表缘觉乘、牛车就代表菩萨乘,大白牛车就代表佛乘。我们的佛陀希望众生都登上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佛乘。好像长者对孩子说,你们赶快上来登大白牛车,羊车、鹿车都不要登了。佛说法就是希望众生得到这么个知见,悟入实相,证得佛乘。这是佛的苦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这就是“开权显实”。

这个修行次第,第一就是要有出离心,出离心是见苦谛而修道,趣向解脱;第二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下化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于佛法的态度,不仅仅是我个人学习了事,还要把我们所学的、所得到的利益,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发菩提心以后,通过修行生真空见,见诸法实相,达到无上菩提,证得佛乘。所以说三乘、五乘都是一种权巧方便的法门。

(二)穷子得宝喻

有一个富豪,他的儿子小时候不听话,流亡乞讨在外。这个父亲呢是个大家,很富有,住高楼大厦,物质条件很好,但他同时也很思念儿子。他想这么多的财富,儿子在外面不回来,今后交给谁呢?他那个儿子到处流浪,到处受苦,最后乞讨到这个富宅,也就是他这个父亲的门前来了。他在门口不敢进,又不晓得富豪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这个富豪很威严,侍卫很多,他怕。这个父亲看到儿子来了,想招呼他,结果儿子跑了,跑到另外一个地方,父亲就想办法叫人把他儿子哄回来,让他做工打扫卫生。父亲为了权巧方便,穿起烂衣服,蓬头垢面见他儿子。最后慢慢地熟了,把儿子引到身边,教他做很多事情,机缘成熟了,才正式认他做儿子,儿子才知道这是他父亲。他就把他的田园、珠宝给他的儿子。这是《信解品》中的“穷子得宝喻”。

这个譬喻中,父亲代表佛,儿子代表众生。父亲时常想念他的儿子,想把家业、珍宝给他,却找不到他。儿子在外受苦,迷迷惑惑不知家在何处,后来见了父亲又不认识还怕,不敢接近。父亲就想尽办法使他在身边,最后把珍宝交给他。这就好象佛随时随刻都在怜悯众生,思众生苦。象你母亲一样,时常思念儿子,想方设法使儿子得到珠宝、得到安乐。所以佛说法也是因机施教,应病与药,想方设法,以种种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归于一乘,都能成佛。就好像这个儿子得宝一样,儿子尽管不孝,到处逃避,最后还是被父亲想些方法,给弄到身边,认识他、教育他,最后把财产交给他。这个财产就是佛的一乘、涅槃、菩提,使众生都能够证得。这就是穷子得宝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衣里藏珠喻

有这么一个人,随处漂泊,浪迹天涯,还爱喝酒。有天他醉了,他有个亲戚怜悯他,怕他将来受苦,趁他醉的时候就把那个珠宝给藏到身上衣服的夹层里面。醉汉醒来以后不晓得衣里有宝珠,依然自己到处漂流、受苦、受饿,到处乞食,向人要钱。在外面流浪一阵子,后来回到家乡,他那个亲戚发现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于是很怜悯他,就告诉他,你衣襟里面本来就有如意珠,取出来之后就能丰衣足食。你自己珠子在身,却到处要钱,讨口乞化,好愚昧嘛!经过提醒以后,他才取出宝珠,马上变成了富人。这就是《五百弟子授记品》中讲到的“衣里藏珠喻”。

这个譬喻的寓意是什么呢?我们人哪,都有佛性,都有如来性,就好像一颗夜明珠藏在土里头,没有发掘出来,这个珠子就不放光。我们这个佛性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备受痛苦呢?就是佛性没有恢复,被埋没了,由于无明障蔽了真心,不停地起妄心。有妄心、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要随业流荡,来回受苦。假若人人都能发现这个夜明珠,把这个夜明珠挖出来,我们就可以转妄为真,转众生成佛道。佛的指点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像这个亲戚一样,指示这个醉汉,你衣里面有珠子都不晓得,到处讨口乞化、受苦、奔波劳累。愚痴啊!就这个道理。

太虚大师有一首诗,是勉励青年们上进的,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诗是这样的: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佛法欣闻坦荡途”,你得以听闻到佛法,修学佛法,就是走上了“坦荡途”。接触佛法是一个人的转折点,可以从六道升沉受苦之身转为趣向菩提之道。为什么?佛法就是要开示你悟入佛性。

“人人在握有灵珠”,每个人都有灵珠,你就要发现这个灵珠。你从皈依佛教以后要好好努力,走光明大道,开发这个灵珠,就是“闻、思、修”,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熏习善法种子、无漏种子,结合实践,修“戒、定、慧”。经开悟以后,你可以发现、亲证这颗灵珠。这颗灵珠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缘起中道,就是开头讲的佛教宇宙观。一个是缘起,二个是性空,三个是中道。你能了解缘起、性空、中道之理呀,悟得这个真理,就可以发现灵珠,恢复佛性。

所以他最后两句是“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你不要执着,消灭贪心,不要执着有,不要执着无,要断除常见、断见。“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四边。这四边都不要执着,自然就与真如般若相应。

不要执着有,去掉常见;不要执着无,去掉断见。“有”就是一切不变,永远存在。“无”就是一切消灭了,就没有了,因果也否定了。“亦有亦无”,一方面是幻有,一方面是真空。“非有非无”,非实体有,非断灭无。这叫做“离四句、绝百非”。

这些都不要执着,见“有”不要执着有,见“空”不要执着空,你要执着有、执着空都是错的。《大般若经》的十八空、二十空,就可以体现这个意义。二十空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说空还要空)、大空、小空、胜义空(修胜义你不要执着胜义)、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不可得亦不可得,你不要执着这个不可得)、无性空、自性空。彻底地把私心杂念,把妄情执着扫荡干净。“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晴空不能容得有丝毫的云雾。把丝毫云雾都要去掉,没有一丝的云,晴晴朗朗,豁然明朗。

我们佛家人就要有这么个境界,扫荡一切妄想执着,扫荡一切私心杂念,说空不要执着空,说有不要执着有。所以太虚大师第三句“四边莫触真般若”,这就是般若智慧。这个智慧是合符中道的。一方面不能否认幻有假象、因果现象,一方面要扫除我相、法相,去除我执、法执。《金刚经》里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去我执。对一切“法”执着就是“法相”,否定一切“法”就是“断灭相”。

太虚大师这首诗就显示出这个意义。能够懂得这一点,就有般若智慧,就能发现衣里灵珠,就可以由凡夫转向圣者境界,由小乘转向佛乘。

(四)药草喻

以上讲了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还有两喻,一个是“药草喻”,一个是“凿井喻”。

药草生长在山间,采回来可以治病。而药草的生长必须雨露滋润。不管什么药,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尊贵的药与一般的药,不经过雨露滋润都长不起来。雨露滋润以后,根据其寒、热、温、凉的药性,就可以疗治各种病。这是药草品的寓意。

佛在《药草喻品》里讲,佛法如医药,要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各种药草离不开雨水滋润,先施雨水,再施药。这就比喻我们大医王,佛就是大医王,根据众生的根机,你的病情,应病与药。这点大家要知道,佛就是大医王,佛法就是“阿伽陀药”。什么叫阿伽陀药呢?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妙药”。佛法是无上妙药,这种妙药以疗心病为主,同时又治身病。一切病都关联着心理问题。心理得治生理也得治。中医很讲究这一点嘛!外感风、寒、暑、湿,会生病;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都可以引生病变。心情愉快,心情安定,在佛法熏陶之下,消灭无明、消灭业障,一切病都能好得快。你看好多念佛、学佛的人,在没有学佛、念佛以前一身都是病,而学佛以后病就慢慢好了,且容光焕发,身心轻快。

佛是大医王,药是根据不同根机施设的,所说的三乘教,对声闻就是小药草,对缘觉就是中药草,对菩萨就是上药草。佛说的法譬如大云,可以降雨、洒甘露,使药草得到雨润之后可以生长。所以要以佛为主,以法为主。佛法就是妙药。这就是“药草喻”。

《法华经》里讲,佛善知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相、常灭寂相。这几种相终归于空相。知苦、知无常、证涅槃,目的是归于空相,而空相就是诸法实相。大家学了佛就是得了佛的救治。

世间的病有风、寒、暑、湿,有受感染、有受伤的。这种病往往经过医疗都可以好,但是由于造业所感的,那就不是一般医药可以治的了。妙药难治冤业病!佛法的药就可以治疗,只要忏悔、悔过,以惭愧心、以诚恳心忏悔可以消除罪过,冤业病就可以得解。这种事从古至今很多。

另外魔鬼所缠的病也离不开佛法。有些魔鬼附身、魔鬼干扰,你能念经、持咒(持秘密咒)也可以退。所以一切病可分成外感病、内伤病、冤业病、魔鬼缠心的病。这个道理世间人是不了解的,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实存在。这些病的治疗,不能离开佛法,依佛法来治,那就可以消除。

出离世间以后,佛说三乘,由小乘到大乘,最终归于佛乘,都离不开佛法这个药,这就是诸法实相之药。这就是“药草喻”的中心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凿井喻

“凿井喻”就是说人要解决饮水问题,因为煮饭要水,渴了要喝水,你要努力去解决。怎么努力?在山间、在平地开井。开井用功夫,你不要怕困难,到了一定的时间,发现湿地就一定有水,就可以得到甘泉、得到饮水。这个譬喻就说,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是实相。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是学参禅的,文学修养很高,他写的东西很有禅味。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以气魄雄豪而著称,得益于学佛法,得益于参禅。他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示人。

他在参禅之后写的这首诗,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山林青翠之色,山间流水之声,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映射诸法实相。“溪声尽是广长舌”,流水的声音在说法,显诸法实相。“山色无非清净身”,山光水色,青青之色,光明照射之色,都是佛的法身。就看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了解,怎样体会。“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说晚上我在参坐的时候,得到法味,“八万四千偈”这个境、这个意义,不能用言语表示。言语表示是有限的,离不开意识分别,而那种境界超空间、超时间、超出意识分别。所以这个怎样举出来去对别人讲呢?

一切现象都是诸法实相,就看你怎样去体会。这种体会在佛教修行方法来讲叫“持戒生定,守根护意”。这是基本修行方法。你若六根不守,你的第六意识,心猿意马、时常攀缘,内心执着于外境,为六尘境界所迷惑,你的眼界就低了,就狭窄了。假如你能守戒,守住六根,再进行修定、进行思维、进行观察,从中得出智慧,就可以了悟人生。而这种定,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无非是禅。你能保持定的境界,不为六尘干扰,就可以认识、体证诸法实相。一切法皆是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能够知道这一点,不着相、不贪着、不执着追求,这个心就是超尘出俗的心,就不是与一般俗众共有的心。你随便看到什么景象都可以悟道。祖师讲,禅、开悟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着一尘、不贪恋一法,这就是悟。

你们看丛林里斋堂门前有这么一副对联:

终日吃饭,未曾沾着一粒米

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

一天要吃三顿饭,但实际上没吃,“未曾沾着一粒米”;穿衣御寒,但是“未曾挂着一缕丝”。什么道理呢?就说你吃饭不要执着,穿衣也不要执着,不要贪恋,少欲知足,粗衣蔬食,甘于淡泊。这中间就有道,就可以见真理。“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你吃着菜根、蔬菜,过淡泊生活,不争斗、不计较,就可以入道。

王安石在参访圆禅师的时候,启请开示什么是道。圆禅师就给他说,“你今天问道,我就给你指出三点来。第一点,你性情刚强,内心不平静,容易起嗔;第二点,你世缘很深(名利场中嘛,当然有世缘);第三点,你才学很高,但有时候,不顾事实,主观臆断。”禅师又说,“你这些个都是障道的,只有一点是近乎道。是哪一点呢?尽管你是个宰相,但是你学了禅,你还是有出世的胸襟,因此你来学禅,‘视名利如脱发,甘淡泊如头陀’,你对名利毕竟不象一般人那样执着。对名利象对脱下的头发一样不计较它,成败得失无动于衷,对生活很甘于淡泊。”根据王安石的传记来讲,他生活很淡泊,粗衣蔬食,这点得到圆禅师的赞扬。禅师接着说,“你只有这一点近乎道,前三点要改。”在禅师指点下,王安石很惭愧,也很有提高。

禅宗讲的道是什么?日常生活就是道。怎样开悟?你能保持正直心、平常心就可以开悟。这个正直心、平常心不容易。正直心就是佛心,“直心是道场”,平常心就是佛心,不计较不分别,平淡无奇,这就是佛家的境界。你们在座的举眼看一下世间,具足这种心的有几个?沧海之一粟!我们在座的可能在走这条道路,但是不是真正具足这种心?看得淡、放得下,能够过淡泊生活?你在生活中、各种境界中都能保持宁静的心、都能与佛意相合吗?这点自己去检查。

以上讲的是“凿井喻”及引申出来的内容。

三、提婆达多品略解

这一品是有关佛对提婆达多和龙女授记的情况。

残暴的提婆达多也能成佛

关于提婆达多的历史,学佛的人一般都知道。提婆达多与佛是堂兄弟,长得也庄严、聪明,看起来也很有根性。但这个人由于宿世之中,对所修法门不能达到彻底究竟的境界,也就是说走入邪道,所以在这一生中,虽然是佛的堂兄弟,但依然是走到了对立面上,他自立僧团,跟佛对着干,这里面有宿世因缘。

提婆达多的护法是阿奢世,这个名字意译为“未生怨”,就是在娘胎里就已经跟父母结下了怨恨,是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那时印度的相师不少,就是看相占卜的。他母亲韦提希夫人怀孕时,一个相师就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残害父亲。后来他果然杀父即位。阿奢世护持提婆达多,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阿奢世王对父母亲不孝道,《观无量寿经》有段记载,阿奢世王把父亲囚禁起来想篡位。他母亲韦提希夫人来劝解他也不听。母亲秘密到狱中看他父亲,去了几次,被阿奢世发现了,又把母亲囚禁起来。这个真是忤逆不孝啊!韦提希很悲哀,厌离人间,后来佛用神通跟她说法,教她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阿奢世王为提婆达多做护法,拥护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嫉妒释迦牟尼说法,内心嫉妒障碍很深。他在阿奢世王的协助下,把象灌酒,成为醉象,佛经行过这条路的时候,就把醉象放出来想伤害佛。佛以定力摄持,醉象一下变得驯服了,阴谋失败。失败以后提婆达多不甘心,又趁佛经过山下,在山上滚下大石头暗害佛。结果被护法神挡开,没有伤到。最后他不择手段,见到佛以后要当面行刺,就在行刺过程中,即身堕入地狱,在堕下的过程中喊了一声“南无佛”才晓得佛的威力:只有佛能救他,佛的大慈悲,佛的大智才能救他!他高声称念“南无佛!”

提婆达多做的这些恶行就是五逆重罪,是堕入无间地狱的因。五逆重罪有: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罪造不得呀!要堕入无间地狱的。

在《法华经》这一品中,佛就说了提婆达多过去生中的一段事情。在宿世中,提婆达多是一个波斯仙人,修习仙道,神通广大。世尊在宿世中就是受波斯仙人威力的役使,当奴隶、受劳役,当时世尊是为了求得妙法,受再大的苦也不怕,但实际上他没有学到妙法,反而受波斯仙人的虐待,只干了一阵子苦活,什么收获也没有。这个求妙法的人(世尊的往世)由于慧根很深,学法精勤,在最后生中领先仙人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而提婆达多就是波斯仙人转生的,在他的潜意识里,对释迦牟尼佛还很不服气,宿世的傲慢令他对佛很不恭敬,结果才做出破坏佛教僧团的五逆罪来。

尽管提婆达多犯了这么大的罪,但佛陀还是在这个法华会上,给他授记。你说佛陀伟大吗?如果我们在别人想方设法来害我的时候,甚至几次都要致我于死地的时候,你还能否对他生起慈悲心来?这就是佛陀的胸怀,心中没有善恶,他觉得每一个生命都非常可贵,他要以慈悲喜舍之心来救度这些痛苦的众生。因为凡夫在做恶的时候,他的内心被烦恼所蒙蔽,他自己——真实的清净的本性不得显发,所以他做出来的事与魔境相应,什么贪嗔痴呀,邪见啦,这是很平常的事。佛陀能理解这些受苦的众生,不但不记恨在心,反而更加关注这些痛苦的心灵,用种种方法开导,引导他们走向佛道。

佛陀不会舍弃任何人,不管你信仰其他什么教,佛陀都用慈悲的双眼关照着你,悲悯着你,他为你不明真理而伤感,他在暗中派弟子来保护你,怕你受到伤害。我们众生在佛陀的眼里,是还没有回家的孩子。不管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都是将来的法门龙象。所以佛陀慈悲地蔽护着我们。

提婆达多在堕地狱的过程中,迫切地喊了一声“南无佛”,他还有善根哪!在关键的时候,他还能回心转意。南无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佛陀呀,我永远跟随你,我永远听你的教导。所谓有因必有果!提婆达多得到了佛的授记,将来也会成为佛陀。提婆达多那么大的罪恶,佛都还用慈眼看着他,不舍弃他,在地狱中给他授记。所以佛很慈悲呀,冤亲平等,无冤无亲,天堂地狱如幻如化,平等平等,很慈悲!我们也要学习佛陀的这种慈悲精神,让这个世界不再有地狱种子,让他们都能走到佛法的道路上来。

有关提婆达多的公案,《法华经》就是这么记载的。而阿奢世王转恶为善的故事在《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得很详细。

虽然阿奢世王犯下了杀父、破坏佛教的五逆罪,也该当堕落地狱,但最后也是被佛摄化,在佛前忏悔了,并皈依了佛,转而成为佛教教团的大护法。佛灭度后,他全力供养了大迦叶主持的七叶窟经典结集工作。阿奢世的罪过很大,但我们的佛陀却让他从极罪之人转变为极善之人,从地狱罪人变成人间善人,这就是佛陀的智慧力量。转恶为善,转邪为正,佛法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世间人能够奉行佛法,这种正义的力量就更加广大,那么世界的和平就会成为现实。希望在座的居士们努力,成为今天世界和平的使者,依据佛教的度世精神,传播佛教,让世界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导致整个世界上和合、清净,永远不再有争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至于龙女成佛也是在这一品里面。在这个讲经法会上有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无缘大慈化身的弥勒菩萨,还有智积菩萨等等,另外还有诸阿罗汉、诸大比丘,包括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萨与智积菩萨相见以后互相慰问,交流教化众生的事情。在这个会上有很多的大菩萨降临,有无数菩萨从大海中涌出,来参与这个讲经法会。

文殊菩萨就告诉智积菩萨,他曾经到大海龙宫,见了娑竭罗龙王。龙王有个公主,才只有八岁,可是很聪明。经上讲:“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这是介绍娑竭罗龙王的女儿,虽然只有八岁,但聪明利根,了解诸法,善知众生根机,而且深入禅定,境界很深,同时她发菩提心,要救度世界上所有的众生,由于这个原因,她要完成佛道,并最终成就佛道。

龙女“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龙女的口才很好,善于用各种比喻,善巧方便地为众生说法,遇到对佛法没有正信的人,龙女无碍的辩才会使他走上佛法的道路。龙女对众生很关心,对每一个生灵就像她的孩子一样爱戴。至于龙女弘法利生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完。总之是能令众生走上菩提道,要证涅槃果。

当时智积菩萨就怀疑,哪有这种事情呢?这么小,而且是个龙女。她怎样悟得这么深,这么快就要成佛呢?他不相信。正在大家不相信,充满疑心的时候,龙女就来到了法会,向佛、向诸菩萨顶礼,而且以偈颂的形式赞叹佛,赞扬佛的功德。

在这个时候,舍利弗又怀疑,先是智积菩萨怀疑,现在舍利弗又怀疑,这么年轻,一个女娃儿才八岁,而且属于龙族,又是女身、五漏之身污染重、烦恼多,这么一个身怎样可以成佛?五漏之身是过去封建主义时期对女性歧视性的说法,认为女性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因素所具有的五种烦恼。现在讲男女平等,男重女轻的思想是行不通的。舍利弗心里想的时候,龙女就知道了。就先向佛陀献上一颗宝珠,光彩四射。龙女就对舍利弗讲,“你知道吗,女身成佛比这个献宝还快呢。你在想我顷刻间献宝,但是我成佛比这个还快。”说了以后,即身忽然变成男身,女转男身,之后大家就看龙女坐在莲花宝座上成正等正觉。法华会上的大众叹为希有,都很喜欢、很赞叹。

人人都可以成佛

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作祖,所以在座的女居士们要努力,向龙女学习。龙女成佛就是给我们一个榜样,要打破过去封建的看法,不要看不起女同胞,女同胞是半边天。在佛教里,有时女同胞还不止半边天,你们看嘛,在座的女的多还是男的多?当然是女的多。这说明女性很有善根,不要看不起女性,佛教讲的是人人平等。我们佛教徒连一个蚂蚁也不会歧视,认为它有佛性,我们讲生命的平等,何况号称万物之灵的人呢。

你们女居士要自信,不是男性才可以成佛作祖!女身可以成就佛道,你们要有这个信念。你看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里,有多少是女身?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女性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诸位女居士们,你们有福了,因为你们走入佛教,就是信仰平等互爱的宗教,你们在佛教里受到特别的尊重,因为你们也会早日成佛的。佛教教义不许歧视女性,要求我们佛教徒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众生,我们提倡平等性智的思想,不要用分别心去看待事物。

观音菩萨有两侍者,一边是善财童子,一边是龙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很多人读了《华严经》都知道。善财童子参到光明山,见到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跟他说大悲法门。佛法修行中以大悲为体,悲悯众生,救济众生。同时在这个法华会上也有观音菩萨,龙女即身成佛就是根据《法华经》来的,观音菩萨很赞叹。龙女在向诸菩萨顶礼的时候也顶礼观音菩萨。这里就是彰显龙女的智慧与功德。

从这一个公案来看,正说明了佛法所讲的“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佛在雪山修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成道,经过四十八天的磨难,经受过魔王的干扰,终于在第四十九天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成道以后说:奇哉!大地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为无明障蔽不能亲证成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原文:“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各类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无明、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假若他能去掉妄执,这个般若智慧就现前,诸法实相就现前。从这一点来说,佛法所讲的平等是彻底的平等,不管尊卑、贵贱、男女、老幼、出家不出家,都是平等平等的。为什么?尊重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天女散花与不二法门

讲到这里,想到维摩诘居士和天女散花的故事。“天女散花”,中国的京剧、川剧都在演。这段公案是怎样的呢?维摩诘居士有一次出现疾病,“维摩示疾”,这个“示疾”他不是真正有疾病,他是为了说法。佛就派遣大弟子去慰问。最初就派遣证得声闻果报的十大弟子,派到这个也不去,派到那个也不去,都说维摩诘辩才无碍、智慧很高,我们辩不赢他。佛最后就想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领受佛的旨意,到了维摩诘丈室去探问。两个人在谈话之中由平常生活谈到最高法门。最高法门就是不二法门,文殊菩萨就是弘扬不二法门的。

这个“不二法门”是什么呢?就是开头讲的《法华经》里那个法界观,“理事不二”。在我们佛典中,讲“不二”就是统一地观察现象,统一地观照一切。色心不二、色空不二、修证不二、依正不二……有很多“不二”,也可以叫“无二”。你不要象世间哲学一样的,什么主观、客观,理性、经验,唯心、唯物,在佛教来讲那是片面的,色心不二嘛,统一来看,色空不二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缘生法的一切现象它本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性所显的这一切现象不能把它分开的呀!

了解诸法实相,你要从现象中深一步透视,深一步观察。“不二”他分不开的。什么叫“修证不二”呢?你在修行中积一分功德、修一分善,就有一分善的果报放在那里,就可以断一分无明。修与证是结合的,也是同时的,有修就有证。所以这点你们居士要注意,你不要怕没有功德,你能够行善、你能够供佛、布施,同时就有功德存在。等于净土宗讲的“念佛的人,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就为你开,你当下越念得好,莲花当下就越长得大,光明就更大。假如你当下退堕了,你不念了,莲花当下就萎谢了、凋谢了。”当然这个念是正念,是以慈悲喜舍之精进心来念,与佛心相应,就可感果。这个就是修证不二,因果俱有。

还有“依正不二”。什么叫“依正不二”呢?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正报”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所认识的外在境像,比如物质、享受的生活,包括山河大地、田园舍宅等都是依报,即我们认为自身所依止的。“依、正”是不能分开的。在唯识学来讲,当这个生命识投生的时候,由业种激动识种,识种激动大种(大种就是四大种子),在这个时候就显形,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有此根身,就有此器界。也就是说有这个正报就有这个依报,不能把它分开。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和际遇与他过去的因是分不开的,正报、依报是分不开的。你是什么人?你遭遇什么?你遇到什么境界?这是由因来决定的,你不能把它分开。这一点诸经论中都讲得有,唯识学中讲得尤其细致。这就是“不二”。

“二”是什么呢?是相对的;“不二”是绝对的。注意这个问题,世间上一切事物,世间上的一切学术都是相对真理。而佛法讲的真如境界,由相到性,性相不二,显示真如的本体,这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实相也是不二。实相就在诸法中求,也是“不二”。这一道理比较高,这个就叫“不二法门”。我只是口头上讲,实际上要深入“不二法门”,更重要的是还要修证。我们凡夫只能说理论上有这么个见解,还说不上亲自体证。

文殊菩萨向维摩诘居士讲“不二法门”,讲到甚深微妙的时候,天空中花朵飞舞,出现天女散花。花雨缤纷,接着天女就降临了。这个时候花落到声闻身上就不掉,沾到身上,落到菩萨身上呢,就掉地了,不会沾到身上。当时舍利弗满身都是花。

这时天女来了,舍利弗就问,“你降花倒是好,那个花为什么降到菩萨身上,这就落了,降到我们身上,它就不落呢?”

天女答复他说,“并不是花不落,并不是花住你,是你在住花。”

要注意!这个很有道理的呀!因为这个声闻乘,他虽然证得了“人我空”,还没有证“法我空”,境界窄小。菩萨乘是“人我、法我二空”。证“法我空”就是不住于相。《金刚经》就是遣相破执,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并不是花不落,是你在住花,而不是花住你。”这句话含有深意。

舍利弗无言以对,便质问天女:“你既然这么有智慧,为何现女相呢?”天女马上就以神通把自己变成舍利弗,把舍利弗变成天女,然后问:“你是舍利弗还是天女?”舍利弗不知所答。这里舍利弗的境界没她高,可以说这个天女还是菩萨降世。

从这里来看佛法,就是讲众生佛性平等,不要分高低、尊卑、有势力无势力、有地位无地位、男相女相、老相幼年相、出家相未出家相、有修无修。维摩诘是居士,是未出家,但他实际是菩萨身,境界比较高的。

在家居士的责任

在家的居士学佛,修行佛法,很不容易,然而在家也有优势。我们在家的佛教徒深入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和上级领导,和平级的同事,和下级的朋友,要处好关系,要利用这个缘分,爱护大家,尊敬大家,给大家以欢快。这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责任。你做得好,别人会说佛教徒真是不错,就会跟你学习佛法。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不会说你不好,反而会说佛教不好,对佛法的弘扬起的是反作用。

有的人一见同事,就叫别人吃素,吓得别人再也不跟佛教徒来往了。有的人以为自己学了佛,懂得了点道理,很了不起的样子,总是颐指气使地是说这说那,也会令别人起反感。他们会觉得你们佛教徒怎么总是指指点点的,叫人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还是不要学佛的好。你看,你处理得不好,就断了一个人的善根。其实,你和一个人交往,先要做一个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你身边的人,而不是叫人吃素什么的。等你的朋友觉得你很不错啦,才知道佛教徒果然和凡夫不一样,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知识,应该跟佛教徒学习。

有的人说,传教是出家师父的事,那错了,我们每一个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是佛陀的使者。做为佛陀的使者,你就有责任传播佛法。当然这要求你首先要好好学习,不然你自己都不懂,岂不是自误误人。只有自己好好深入经藏,学习佛法,提高觉悟,增长德行,然后再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影响你身边的亲人及朋友,让他们从做一个好人开始,慢慢就可走上菩提之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实践还是要下功夫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教理问题,千万不能乱说,要虚心请教善知识,再消化吸收,慢慢就可开启智慧。

所以,做为一个佛教徒,要爱护你身边所有的人,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给大家以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给大家以方便。但要做到有原则,有信心,有能力,最终引导他学佛。这是一个在家居士的责任。

四、安乐行品略解

下面讲“安乐行品”中的“四安乐行”。众生在火宅中、在天灾人祸中、在人为的斗争中,并不安乐。佛先讲了“三界如火宅”,在“安乐行品”中就指示学佛的人们,在现生中如何证得安乐,如何才是真正的安乐,如何不受痛苦、不受逼迫。佛就指出了四种安乐行,包括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誓愿安乐。“安乐”就是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和誓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略释安乐行

安乐行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弘扬《法华经》时的安住身心之法。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载,安乐行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

根据天台宗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的记载,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就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的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自行化他,称为行。并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即:(一)有相行,乃外在的修行方法,如一心读诵《法华经》的文字等,称为文字有相行。(二)无相行,乃内在精神上的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的三昧境界;亦即不以此“安乐行”为行法,而于自然无行的状态下,自行化他。

据《法华文句》卷八下也举出“三释”,以解释“安乐行”的义理,即:(一)依事释,即依事物现象解释。谓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依此(身安心乐)能行自利利他的行为。这是依事释。(二)附文释,是附上“劝持品”中的三轨解释安乐行。即以着如来衣(行“止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为般若之行。此外,另附上“安乐行品”的文意以释安乐行。即以安住于忍辱地为身安,不为烦恼、暴力所困为心乐,观诸法实相为行进。(三)法门释,即以修行法门以释之;谓不缘生死、涅槃等二边之法,而安住不动,是为安;不执取三昧广大之用,及不受五阴,是为乐;于无受无行之状态下而行中道,是为行。

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和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虔诚佛教徒脑部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解释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态的原因。

神经科学家认为,初步研究结果能够为证明宗教修炼能改变大脑对某种环境的反应提供最初的证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已经皈依佛门多年的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时,特别留心对感情、情绪和性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他们发现佛教徒左脑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杜克大学的欧文·弗拉纳根教授在《新科学家》周刊中写道:“我们现在能比较有把握地假设,人们经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乐平和的佛教徒心里真的很快乐。”

佛教徒的这种良好心态能一直保持着,不光在坐禅时如此。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比一般人要缓慢。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法。看来佛教的安乐行还是很有科学价值。

下面我就详细解说四安乐行。

身安乐行

佛说我们的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第一种,远离豪势。你不要处处讲究与豪权者接近。豪门,豪势之门。修行人要注意,攀权附势并不好。如果你经常攀权附势,他将来得祸你也得祸,累及你身。关键的是,豪势即依仗权势或财产而作威作福,他们不知道修善,不知道修福,只是一味贪心不足。在原始资金积累阶段,昧着良心赚钱,不知要害多少人,要搜刮多少人的财富,他们才能跻身富豪的行列。但他们不满足,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不是用这个财富去利益人民,而是贪婪成性,有一千想一万,有一亿想百亿,贪心没有止境。有的人想做官,他做官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事,做人民的公仆,而是以此为资本,搞权钱交易,腐败堕落。最后贪官和奸商勾结,就成了豪势。你跟这种人交往会有好处吗?肯定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要远离豪势,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远离豪势,这是促进身安乐的第一种现象。

第二种,不要崇拜邪神邪鬼。因为这些不但对你没有好处,反而会害死你。魔子魔孙与魔王相近,外道徒、邪徒则与邪神邪鬼相近。那些自称有神通骗人的“教主”,骗财骗色,搞得你家破人亡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中了他的毒,迷了窍,连自已的本性都失去了。比如现在的“*轮功”就是这么回事,他嘴上说提倡“真、善、忍”,走来走去想上天国,就自杀、焚身。美国的外道搞集体自杀、集体跳水、集体纵火,造成很多人间悲剧。

邪人讲神讲鬼,害得你妻离子散,切切不要亲近。邪法不要去学。他讲神通,但他是邪道,不能正修,不能清净三业,不能正式走解脱道,千万不要亲近。我们佛呢,不以神通论,而是以法论。远离邪人邪法,可以得到身安乐。

第三种,远离凶险的嬉戏。世间的许多游戏是很危险的,比如那个杀人比赛,什么斗鸡、斗狗,以众生的生命换来你一时的快乐,其实很残忍。最严重的是那些政治骗子,用人民的生命做游戏,那更是罪过无量。还有世间的走钢丝,很危险,高空作业。还有欧洲的拳王赛,拳王对拳王,两个互相比,不合适就把你**,昏迷不醒,生命都有危险。这种无意义的嬉戏不要搞,不要接近。佛陀要求佛教徒不要做这些凶险的事,要做对身心有帮助的事,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四种,远离旃陀罗。就是要远离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等,也就是要远离那些凶杀成性、残暴好斗的、流氓之类的人。因为这些人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能坏善法的根本。对于险恶的人要远离,免得迟早身受其害。有的人跟他玩,要么是受害,要么是近墨者黑,也变成流氓。所以你看到吊儿郎当的人要注意,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或不务正业,甚至伤风败俗,违法乱纪。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大菩萨则不在此例,你可以用慈悲心去度化他,但你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会伤害到你的。

第五种,对二乘之人要远离。二乘之人即只顾自己的人,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崇拜个人主义,只知道自私自利,忽略了大众利益。这种人很难和你同甘共苦,在困难面前就退缩。远离二乘之人,与具有同样菩萨精神的人交往,才与道业有益,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六种,远离欲想。欲想就是六尘境界,具体就是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你不要在中间去贪恋,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参加啦。你们看世间上那些娱乐场所、歌舞场所,出好多事情。那些跳舞的,男的也变了,女的也变了,要离婚,产生很多社会悲剧、家庭悲剧。这是无意义的嬉戏,对修行没一点好处。

第七种,远离不男之人。不男之人,就是不男不女的人,虽然佛教不主张歧视同性恋或变态的人,但我们提倡做常态的人。

第八种,远离危害之处。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危害性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战乱、斗争的地方,水湿容易生病的地方,干燥上火的地方,水中含有不良元素的地方,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等等。远离这些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融入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得身心健康、安乐。

第九种,远离讥嫌之事。凡是引起讥嫌的地方要避免,不然产生痛苦。避讥嫌在佛教戒条中是有的,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有的。远离讥嫌可以使佛教的整体形象和个人形象不至受损。因此作为一名佛教徒,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检点自我,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别人说坏话,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讥嫌。

当然若是众生误会我们的好心,我们的善行被他认为是个人的利益使然什么的,那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他讥嫌我们就不做好事了。就像你捐助佛教的慈善事业,小人之心的人会说你肯定有罪过,不然你怎么会舍得捐款呢?或说你做了坏事良心发现,才拿点钱来骗人。也有的人说你是为了名誉才捐款的……这是嫉妒的魔鬼在他心中作祟,他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他来诽谤你,讥嫌你,你就不能因为魔鬼的嫉恨而退行善之心!不能因为别人讥嫌你而放弃你的善行!

第十种,远离畜养。基于慈悲心来说,畜养有一定的过失,因为你强迫囚禁众生,并以此为乐。有的人养小狗、小猫,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花在逗乐去了,这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况且动物身上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传染病,跟动物接触太紧密,很容易得怪病,什么狂犬病之类的,得了就活不成了。应该把精力花在学习正法上,而不是玩弄弱小的动物。

以上是关于身体力行方面应该注意的事情。假使能够注意这些事情,你身体就能够得到安乐,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这叫做“身安乐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