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了凡四训 . 净空法师

了 凡 四 训



(第十三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介绍莆田林氏,这是第四个例子,好善积德的果报。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长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厌,欢欢喜喜,救济穷苦的人。

  【一仙化为道人】

  有一个仙人,化为道人。仙化道人,我们不必去猜疑他,我们只看到是「有一个穷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团】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七团,他每天都来。

  【母日日与之】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他要的多,别人要一个、两个,他每天都要六、七个。

  【终三年如一日】

  这样每天去要,要了三年,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

  【乃知其诚也】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於真诚。

  【因谓之曰】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他说: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吃了你三年,每天吃六、七个粉团,我吃了三年,我以什麽来报答你?他说:

  【府後有一地。葬之。】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他说:「将来死後葬在那个地方。」

  【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麽多。诚心救人!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她的後代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後人就有九个中进士,所以在福建有这麽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他们的祖宗,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缨』,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系帽的带子叫「缨」,这边插发的是「簪」。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无不是得力於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最着名的是范仲淹。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义田记》,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所以,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中国祖宗积的大德,後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国时代,孔子的後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夫子的余福。第二位就是讲范仲淹,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这是宋朝时候人。第三位,他讲的是叶状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师举这三个人,祖宗积的德厚。再看下面第五位:

  【冯琢庵太史之父】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

  【为邑庠生】

  『邑』是县。在县学校,「庠」是学校,也算是公立的,县立的学校作学生的时候。『庠生』,一般讲秀才。

  【隆冬早起赴学】

  冬天早起,到学堂里面去。

  【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雪堆里头。他去摸摸他,还没死,但是已经快冻僵了。

  【遂解己绵裘衣之】

  他自己穿的是绵的或者是皮的衣服,这个外衣,他赶紧脱下来,把他包起来。

  【且扶归救苏】

  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把他救活了。这是救人一命,佛家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个话意味深长。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浮图』是宝塔,『七级』就是七层的宝塔,建这个功德很大。现在又作兴造大佛像,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宝塔的功德更大了。我想了又想古人这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一百米的佛菩萨像,不只七级浮图。你造那麽大的佛菩萨像有什麽用处?今天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太多,多少人在饥饿的边缘上,没有吃、没有穿,生病没有医药,多麽可怜!建一个大佛像、建一个宝塔需要花多少钱,你把这些钱拿去救济这些灾民、这些在饥饿边缘的人,我相信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救人一命果报都不可思议,得这麽大的福,你要是能够救千万人的生命,我相信你的後代作官兴旺,就跟前面老道所讲的,人数也是一升芝麻那麽多。为什麽不做?我们要多想想。什麽是真实的功德,什麽是假的功德,这里头有一个标准。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这个功德是真实的;如果令一切众生得不到实质上的利益,这功德是假的。

  所以我很不赞成造这些大佛像。有人说,这个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这是属於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什麽?靠教化,要靠改变人心。现在这个世间人心,全世界几乎都不例外,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长,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这是灾祸的根源。造一个大佛像就能把它镇住,哪有这个道理!能够化解劫难,要提倡教育;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无条件的牺牲奉献,去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人民,佛是教我们这些。我们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佛陀的教诲。

  假如说造宝塔、造佛像功德真有那麽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麽不去造大佛像?为什麽不去造大宝塔?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除了讲经说法教学之外,他没做别的事。他也没有去打过什麽水陆法会,也没有拜过什麽忏,甚至於现在讲的打个佛七、打个禅七,我们在经书里都找不到。这是後人搞的,佛菩萨没有搞这个事情。我们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我们一定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在此地看到冯琢庵救人一命,他得的感应:

  【梦神告之曰】

  这是晚上作梦,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

  【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

  这就讲到轮回。『韩琦』是宋朝时候人,英宗、神宗时候,他做过十年宰相,也做过元帅,是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伟人,在历史上我们读到他,深得当代、後世人的尊敬。在那个时候,他跟范仲淹齐名,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冯琢庵的父亲做这桩好事情,这个神人说:「我派遣韩琦做你的儿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琢庵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琦。他父亲取这个字,就是梦中有这麽一回事情。果然,他的官做到太史,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再看下面举第六个例子:

  【台州应尚书】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尚书,『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官做到部长。

  【壮年习业於山中】

  『习业』是读书;在山中读书。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寺院确实提供给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古时候学校没有那麽多,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县学,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得到。除了寺庙之外,那就是大户人家。富贵人家家里面有藏一些图书,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这称为私塾。那个藏书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图书馆。寺院的藏经楼不仅仅是收藏佛书,在中国,儒家的、道家的、诸子百家,几乎全部都收藏。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真正在修养自己身心、德行,所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从前念书人,秀才,一般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寺庙有丰富的藏书,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而出家人教导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所积的善行。但是现代佛教寺院已经变质了,完全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是个教学的场所,现在变成经忏的场所,跟鬼打交道的场所,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他习业在山中;山中,一定是住在寺庙里面。

  【夜鬼啸集】

  晚上这些地方鬼很多。

  【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旷野之处,这些妖与鬼确确实实是有。胆小的人都不敢住,应先生有胆量、心地正直,不怕这些邪魔鬼怪。所以他不怕,他依旧在山中读书。

  【一夕闻鬼云】

  有一天晚上,听到鬼在讲话。

  【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於此。吾得代矣。】

  这是鬼在谈话,他说某一个人家,这个妇女因为她的丈夫离开家乡很久都没有回来,大概她的公婆以为他的儿子死了,逼着这个媳妇去改嫁;媳妇不愿意,所以她就起了个念头,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所以这个鬼,我们就晓得,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他要找不到替身,他就没有办法去投胎。这是佛法里头说得少,道教里面讲得多,对这个事情说得很多。凡是横死的、自杀的,都要找替身。所以自杀很痛苦,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道家跟我们说,自杀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所以非常苦。上吊,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什麽时候找到替身,他什麽时候才能脱身;跳楼死的,每七天他要跳一次。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所以人再怎麽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这是决定错误的行为,万万不可!当你找到替身,你投胎,还是随业流转,苦不堪言!这个吊死鬼也很难得,明天有人来上吊,他可以找到替身,他可以去投胎了。『吾得代矣』,他得代替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应尚书听到鬼在这里说话,他心里面就有了主意。明天一早回去,赶紧把田卖掉,卖了几亩田,得四两银子,再写一封信,伪造他的儿子写一封家信,连这四两银子,赶紧送到这个家庭。这个家里头,他的父母一看到:「儿子有书信回来了,没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这笔迹不对,就怀疑。

  【继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後归。夫妇相保如初。】

  应尚书救了一个人的命。这一对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来,又寄了银子回来,虽然这个信笔迹不对,但是想了,银子是真的。总不能说无缘无故人家把银子送给你,想想一定儿子平安无事,所以就不再逼着媳妇改嫁。救了媳妇一命,应尚书救了这一命。不但救了一命,而且成就这一对夫妇,保全而不至於分离。所以他的儿子以後果然回来了。应先生做了一桩阴德,他做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做了之後: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本来他找到替身了,哪里晓得被这个秀才破坏了,这个秀才指的是应先生,被他破坏了。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有个鬼,他说:「你为什麽不去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吊死鬼就说:「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我怎麽能再害他?」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大犹听到鬼在这里谈话,自己更加勉励,知道这一桩事情做对了。上帝命他作阴德尚书,他自己哪里晓得?换句话说,他将来就有做部长的命,这是鬼把这个消息透给他。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断恶修善。所以这个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这都是知道回头是岸,知道怎样去做好事。荒年,饥荒的时候,他捐谷去赈灾、去救人。遇到亲戚有急事,他总是『委曲』,「委曲」是委曲自己,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遭遇到横逆,别人侮辱他、毁谤他,遇到这些事情,他能够反躬自责,这是学大禹,绝不怪罪别人。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令人生欢喜心,过失不在人,在自己,自己才能够修善,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横逆都能够『怡然顺受』,「怡然」是欢欢喜喜,逆来顺受。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他自己以後做了尚书,做到部长。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他的後人,『登科第』是考中进士,很多!後代好。第七个例子,徐凤竹的事情:

  【常熟】

  这是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

  【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这是一个善人,他的家庭相当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或是旱灾、或是水灾,收成不好,他就先把他自己应收的这些田租完全捐掉。从前富贵人家,中国自古有一观念置恒产,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不动产是比较可靠,但是现在人有这个观念的人不多。古时候有钱都买地、买山,这叫恒产。不管遇到什麽样的zai 难,他的田地总是在,他的产业不会毁掉。不像现在,现在工商业非常脆弱,一遇到一个经济zai 难的时候,就损失非常惨重。从前古人这个观点,我们想想还是正确的。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李居士还是有中国传统的观念,他到处去买地。他告诉我,他不存钱,决定不把钱放在银行,他说:「钱放在银行是个傻事情。我的钱放在银行,让它去赚钱,我只得一点小小的利息。」他不干这事情。我说:「你怎麽做?」他说:「我买土地,到处买土地。」所以在吉隆坡,他开了一个六星级的旅馆,那个土地面积是三千个acre。外国人一个英亩,等於中国六亩地;三千英亩,三六,一万八千,中国亩是一万八千亩,这麽大的一块地。他在古晋买了一个山,面积多大?五千个acre,五六就三万,中国亩是三万亩。都很大,整理得非常之好。他告诉我,他在澳洲也买了几块地。我说:「多大?」他说:「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样大。」我说:「你怎麽经营?」他说:「现在还没有开发。」这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一块大地总共是八万英亩。八万乘六,这个没有法子想像!这是一块最大的,还有两块比较小的,是一万个acre。有一块最小的,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之美,他准备优先开发,有两千多个acre。所以我听了很欢喜,我说:「你到澳洲去开发,我去看看。」所以中国古人买山、买地置恒产,这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

  你有这麽多土地,一定是租给农民去耕种。农民没有土地,他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种纳租;在收成里面,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给地主,地主收租。徐凤竹的父亲是个地主,他遇到荒年,他就把收租,或者是减免,或者是统统捐出去,来提倡救灾。『又分谷以赈贫乏』,自己家里面的仓库稻米,他把它拿出来再拯救这些贫穷的人,常常做这些好事。

  【夜闻鬼唱於门曰】

  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门口在唱,唱的什麽?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鬼在门口叫。徐家秀才,那个时候就是徐凤竹,徐凤竹是秀才。就是说,他的父亲做这些好事,果报他会得到,他去考试,一定会中举人。

  【是岁。凤竹果举於乡。】

  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果然儿子中了举人,真的有了效应,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益』,益是增长;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桥修路』,这是举几个例子,利益方便行人。『斋僧接众』,「斋僧」是请出家人吃饭;「接众」是接济大众。

  在这里既然讲到「斋僧」,斋僧的利益在哪里?为什麽要做这些事情?明朝时候、清朝时候,这个风气盛行;现在中国、外国,还是很盛行。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要为他说法;换句话说,要教导他。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斋僧是求法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惯例用完斋之後决定要讲经说法,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後没有说法,起身就走了。这些斋主跟着释迦牟尼佛不放,「您没有给我说法,我跟着您」。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办什麽事?阿难尊者遭难,先去救他。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这是斋僧真实功德,真实的好处。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是社会大众的导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奉献了一生。

  「接众」,是碰到有困难的人,接是接济,他贫乏,或者是失业,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凤竹的父亲,他们家里有财富,只要遇到,都乐意去帮助。『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只要是有利益於社会的、有利益於大众的事情,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命中有财富,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决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财富,你就要知道,你有使命、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他这样做,後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唱的是: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

  那个官愈做愈大。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巡抚』,就是现在说的省长,做到浙江的省长。可见得,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的殊胜。我们想,他的儿孙都享这麽大的福报,那他自己?自己福报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自己的果报在来生。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他要是在世间,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如果来世不在人间,决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孙後代所享的福,这叫余福,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是余福给儿孙,自己的福报比儿孙所享受的一定要超过很多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积,积善必定有好的果报。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四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在浙江省。从了凡居士所举的这些例子,大多数都是浙江这个地区一些掌故。由此可知,举比喻这个原则,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听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才有公信力。而在时代,是愈接近愈好。『屠康僖』,他在刑部里面作官,『主事』是当时的官职的职称。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们在一起,细细的去打听这些囚犯的情状。於是乎知道囚犯当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被人诬告的。屠先生他并不自以为功,他把这些情形秘密的写在纸上,送给他的堂官。堂官是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

  『後朝审』,过几天,再重新审问这些囚犯;堂官摘录屠康僖公一些案情,来讯问这些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一时』,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辇下」意思就是说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大家都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下面说: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上的建议,给尚书的建议。他说:在京城这个地方,还有这麽多冤枉的人。京城以外,在全国里面,民众多了,哪里没有冤枉的?想必冤枉人很多。『宜』是应该,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於这些案件重新来核实平反。这是好事情。

  【尚书为奏】

  他的长官,刑部尚书同意他这个意见,把这个意见奏给皇帝。

  【允其议】

  皇帝同意。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这是平反许许多多冤枉的人。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这是感应。自己能够修德积善,上合天心,上帝无不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作法、你的建议与天心非常相应。你命中没有儿子,现在:

  【上帝赐汝三子】

  他并没有求儿子。没有求儿子,得到这个感应。

  【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这是善因善果。这个文里面『衣紫腰金』,这是讲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礼服,皇族穿的是黄 se的龙袍,那只限於皇族;文武百官,文官里面「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都是尚书以上的,部长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这是一个例子。下面,第九个例子是包凭。这个人资助修缮寺庙,也得感应: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人包凭』,这里连他的字『信之』都写出来了。由此可知,包凭跟了凡先生相当熟悉。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太守』比知县高一级,跟知府是同等的官,池州是在安徽贵池县。他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大概他是儿女多,所以这个小孩就入赘平湖袁氏,跟袁了凡是一家人,入赘到他们家。『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的父亲跟包凭常常往来,这是好朋友的关系。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累举不第』,每一次去考试,都没有考取。於是『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跟道,他去学佛、去学道去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紵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无虽裸裎何伤。】

  我们看这一段。有一天,他到外面去游玩,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里面,看到观音像。大概这个时候下雨,寺庙里面房屋漏雨,观音菩萨像被淋湿了。他看到很难过,就『解橐中』,「橐」是钱包,把钱包打开看看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十金』就是有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了,交给寺院里面出家人,请他把房屋修好,菩萨不要淋到雨露。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他带着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紵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就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麽多!」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後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着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後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这是子孙贵显之报。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我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他们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我们要问:造像到底有没有功德?看到包凭这个故事就晓得,造像确确实实有功德。但是,功德必须要具足条件。如果只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这个像造在那边,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一个道场,一定要讲经,一定要修行,所谓是解门、行门,「解行相应」,这个重要。

  解门里面,中国的宗派很多,属於哪一个宗派的道场,一定要依据这个宗派的经典来修学;这些经典要读诵,要研究,要讲解透彻,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才具足了功德。佛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般群众,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知道「我要发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把佛像当作神明来看待,到那里去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叫迷信,那就错了。我说到此地,同学们应该能体会得到。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学佛,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行门里面,也各个不相同。像天台,他修止观;禅宗里面,他参话头,或是用观心;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里面,用持名念佛。选定一门,功夫不能间断,都能够得到清净心,都能够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第十个例子:

  【嘉善支立之父】

  这也是浙江嘉善人。他姓『支』,单名叫『立』。他的父亲:

  【为刑房吏】

  在衙门里面管刑事案件的。

  【有囚无辜陷重辟】

  他知道有个囚犯,确实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可能是判了死刑。

  【意哀之】

  他的心里明了,非常同情他。

  【欲求其生】

  他帮助他,脱他的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这一番好意,来替他辩护。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他说:「支公有意思帮助我,来脱离我的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这是救命之恩,他说:「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大概他们是乡下人,而且跟她商量,要她「以身事之」。他说:「或者支公会更用心,这样子我可以能够生还。」

  【其妻泣而听命】

  这个太太也非常贤良,果然就照这样做。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後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他这个案子平反过来了。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他说:

  【今无子】

  你今天没有儿子,这麽大年岁还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我有个女儿,女儿也长大了。我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这个在礼上是能讲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先生同意、接受了。

  【生立】

  以後就生支立。这是支立父亲做这样的善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後世的子孙逐渐逐渐发达了。支立『弱冠中魁』,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孔目』,翰林院的书记官。『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几代了。这几代『皆贡为学博』,这个学位前面讲过,贡生;『学博』是州、县学校里面的教官。『禄生大纶,登第』,这是中进士。都有这许多显着的果报,地区大概都是在浙江嘉兴不远的地方。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当时提出这些人,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足以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後面的文字是总结: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於善而已。】

  都是做好事。我们读了之後想一想,都是利益别人的事情,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今天我们的心量更要拓开,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我们哪有这麽大的能耐,能够利益全世界?纵然是小小的善事,我们有一个愿望,希望给全世界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世界。事,无论大小,但看你用心,所以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果我们心量大,一点点的小善,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报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转境界是真的。下面,了凡先生进一步再教训他的儿子,告诉他什麽是「善」,这很重要!必须有能力辨别。请看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一口气说了八对。

  【皆当深辨】

  都应当辨别,应当清楚。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现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人都在修善,佛门里面人更多。学佛多年,行善多年,没有好的果报,於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过头来去学其他的法门、去学其他的宗教,那你就能够得到好的果报吗?未必。为什麽会有这个情况发生?就是对於这个「善」,到底是真是假、是邪是正、是偏是圆不知道,自以为是善;经过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们一分析,原来是罪业。我们要想修善积德,首先得把这些事情搞清楚,现在我们一桩一桩的来研究。底下是第一段「真假」:

  【何谓真假】

  这个必须要辨别。他举例子说:

  【昔有儒生数辈】

  『儒生』是念书的学生。

  【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元朝时候人,这是一代高僧,他的着述很多。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有时候也不免随俗,做超度的法会。我们的超度,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样,我们只采取一个方法,多半是在佛七圆满之後的一天,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的佛事。《三时系念》这个佛事仪规就是中峰和尚做的,他的作品。这个佛事冥阳两利。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在外国普遍的宣扬,所以净宗同修对中峰和尚不会生疏。

  【问曰】

  这是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

  【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佛家跟道家都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这个说法靠不住!为什麽看到这个人作善,他的子孙不发达?这个人作恶,他的家道非常兴隆?现前社会上这些事情有,我们不但听说过,我们也亲眼见过。中峰和尚怎麽跟他解释?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非常之深,一般人不懂。我们是凡夫,凡夫这种情染没有洗涤乾净,我们的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有这个事吗?真有!所以,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去责怪天的报应不公平,你是罪上加罪。

  【众曰】

  这些学生们讲:

  【善恶何致相反】

  我们为什麽把善恶看颠倒了?

  【中峰令试言其状】

  老和尚有智慧,老和尚有教学的手段,不必解释,教他们自己说一说,「你们讲,什麽是善,什麽是恶?讲给我听听。」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有个学生就讲:「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你说的话未必。

  【一人谓】

  又有一个学生说:

  【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

  许多学生各人说各人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可见得这些年轻人知识浅薄,看问题只看表面,没有深究,往往把问题看错了。

  【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把他们的看法否定了。这些学生就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麽是善,什麽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

  这把善恶的标准定出来了。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的,是利益社会的,是利益大众的,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是恶。

  【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对这个人有利益,你打他、骂他,善!父母教训儿女,有时候打、有时候骂,为什麽?为小孩好,那不是恶,那是善。学生不守规矩,老师处罚他,在过去有体罚,现在学校好像没有了。我念书的时候受过体罚,老师打手心、罚跪,我们都遇到过。这不是恶,这是善。

  【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那不是善。这是中峰禅师教导这一帮年轻人。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真善、假善一定要搞清楚。决定没有私心,决定没有自利,起心动念、言语作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讲是利益世界。利人,大公无私,公是真的,这个善是真的。利己,那你是私心;私心,这个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这再进一步说。如果你这个发心,是从你真心里面发出来,利益大众的,这是真的。如果看到别人做,我们也去模仿,『袭迹』是模仿,这是假的,不是从你真心里头生出来的。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我们前面读的十个例子,这十个人修善,後面都有好的果报,什麽原因?真心;只知道帮助别人,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真假要从这里辨别。

  【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自己要细心去考察。『无为而为』,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善事,不露痕迹,不需要让人知道,你做的这个善事是真的,这叫阴德。如果是『有为而为』,你是有企图、是有目的,你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好好的去省察。第二是「端曲」:

  【何谓端曲】

  了凡先生说: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於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这一段说:什麽叫端,什麽叫曲。现在的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人,都称他「这是善人」,社会上都很尊重他。可是,古时候的圣贤,他宁愿欣赏这个人有志气、肯进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才有胆识,他才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如果这个乡里的人,虽然很谨慎,虽然是个好人,个性非常柔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担当,这样的人夫子称为「乡愿」,以为「德之贼」。德之贼,他不是一个好榜样,人人都学他,那就坏了。所以,世间人对於善人、恶人的标准跟圣人恰恰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谬」是错误。圣人怎麽样取舍?圣人是个明白人,有学问、有德行、有经验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善人、恶人。底下几句话说得好: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讲到天地鬼神,他们的见解跟圣贤人相同,与世俗人的看法确确实实不一样。鬼神如何『福善祸淫』?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够观察得到。我们要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於人?没有。这个要懂得,鬼神并没有权。就好像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人行了善事,有人做了恶事。执法的人员,那些刑警来加刑罚给你,是不是他有权加?不是,是因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镣、脚铐来铐你。你不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样,是因为你自己造作的善与不善,所以他来嘉奖你,他来惩罚你,这个奖励、惩罚都是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五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这一段告诉我们「端」跟「曲」的辨别。我们发心要想修善,发心要想积德,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眼睛喜欢看、耳朵喜欢听,要是随顺这种贪心,我们就错了。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将自己的心洗得乾乾净净;换句话说,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清净心。佛经里常说,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佛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全是济世救人的心,这就叫直,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这个「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举的例子好,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那就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这个错了。

  全是爱人的心,「爱人」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错了,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是端。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这些地方非常微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我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讨厌的?还有没有不喜欢、厌倦的?如果还有这些念头,我们发的心是曲,这个心不是端,就是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个善,前面讲过,什麽叫好善?念念利益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如果里面掺杂着自利的念头,这就不善。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古人所讲的,你自以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业!所以你修行多少年,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命运,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自己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训》是一本好书,仔细去读,读了之後,细心去揣摩,认真去反省,於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样修善、怎样积德。全是恭敬别人的心。这两、三年来,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一个感恩的心,这是端。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下面跟我们讲:什麽叫「阴阳」。

  【何谓阴阳】

  善有「阴善」、有「阳善」。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你现在修,现在已经把福就享尽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一段说得好!阳善跟阴善好懂,比前面「端曲」容易懂得多了。「阳」是完全显露出来,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报纸上表扬你,电视节目也在传播、在赞扬你,你所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报掉了。「阴善」,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这个好,这叫阴德,积阴德。『阴德天报之』,你将来得的果报厚,得的果报殊胜,得的果报长远。如果是『阳善』,人家赞叹、赞扬你,恭敬你,这也是果报,这都报掉了。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知名度高」,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也是福,这都报掉了。实在讲,不是一个好事情。

  可是古人有所谓「实至名归」,你真有实德,自然有人赞叹。你藏得再隐密,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人家就会赞扬。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积阴德,没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有几位居士,徐蔚如这些人;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都是有学问、有道德。他们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於是常常亲近他,常常向他请教,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他们回到上海,写了不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於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是他们这些人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这叫「实至名归」。这个名不是虚名,真有实德,我们要明了。

  了凡先生接着说,『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讳,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你仔细去观察,现世报!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没有实德,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在世间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国、在外国,大家都晓得,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报;如果他没有实德,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zai 难。我们看到中国、外国这些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不仅是影剧界,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他知名度愈高,潜伏着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这个我们要知道。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这个人没有过失,是个善人、是个好人,行善积德,而被别人侮辱,被别人误会,恶名广布。大家提到这个人,都骂他几句,这倒是个好事情。好在哪里?他的罪障报掉了;每个人看到他,瞪他一眼,骂他几句,这也是果报,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阴阳之际微矣哉』,阴德、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应该怎麽作法,自己就明白了。下面第四段说:

  【何谓是非】

  善有『是』、有『非』。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

  【鲁国之法】

  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

  【鲁人有赎人臣妾於诸侯。皆受金於府。】

  这是鲁国的法律。鲁国的人,有的时候穷困,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鲁国政府有奖金给他。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赎人,赎人回来之後,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听到了,责备他。『赐』,是子贡的名字。『失之』,你错了!错在什麽地方?下面就说: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孔老夫子教训说:「你为什麽错了?圣贤人做事情,他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换句话说,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这个事情可以做,能够教化百姓,给百姓做榜样。」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标这个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所学的,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我们应当要学;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不学,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不浪费这个精力。换句话说,一定是利益社会的、利益众生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做模范的,这个事情我们要做。「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不足为世人做榜样,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非独适己之行也』;不能随自己的爱好,「我喜欢怎麽做」,不可以,你要顾全社会大众。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富贵的人家少,贫穷人家多。

  【受金则为不廉】

  子贡赎人,接受政府的奖赏,好像自己不廉洁了,这种影响太大了。

  【何以相赎乎】

  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这是被子贡破坏了。换句话说,要懂得圣人的意思,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以为自己很廉洁,接受奖金就不廉洁,对於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但是对於整个社会风俗来说,你错了。

  【自今以後。不复赎人於诸侯矣。】

  这个诸侯是别的国家的诸侯。还有谁去赎人?由此可知,圣人的是非标准,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下面又举一个例子: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於溺矣。】

  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快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送一头牛去谢谢他,子路接受了;子路没有拒绝,接受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孔老夫子说:「自今之後,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为什麽?接受人家的报酬。这两桩事情: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

  这是值得赞叹。

  【子路之受牛为劣】

  这是比不上子贡。可是: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赞叹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赐』是子贡的名字。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三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行善,这个善的影响,面要广,时间要长,这个善就「是」,这是大善。如果影响的面很小,影响的时间很短,这是小善,在这一段里面讲,「非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用今天讲,就是影响。『不论一时而论久远』,决不在一时,它影响的时间长。『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这个善就「是」。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他现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你阻碍别人,你不就害了人吗?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这个理深,能够见到的人不多,圣人见到。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他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他看到别人掉水里,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这看起来好像不善,实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都要懂得。什麽叫做「义」?什麽是「不义」?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什麽是「礼」?什麽是「信」?什麽是「真正的慈悲」?在这个里面,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做恶事,决定要惩罚他,决不能够宽恕他;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许多多人受害,你这个宽恕是错误;如果你要是警诫他、惩罚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一种叫『非义之义』。『礼』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去恭惟、去赞叹,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那就叫『非礼』。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细心。

  信用很要紧,也要看状况。如果顾全小信,这是信,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那就错了。圣人顾全大信,有的时候可以能够放弃小信,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爱,慈爱不能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非慈之慈』。这些都是说你本来是好的,你用得不恰当。义是好的,你用错了;礼是好的,你也用错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错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错用了。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麽会慈悲变成祸害,方便变成下流?用得不恰当,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错了。第五段讲「偏正」: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於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文懿是諡号,他的名字叫原,吕原,号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县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做过宰相。这个人非常之好,是个好人,是个忠厚的长者。他罢相回乡的时候,『初辞相位』,这是告老还乡,辞职之後归故里,还乡的时候。虽然辞去宰相的职务,他老人家的德行、事业,『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这两个是形容词。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同乡的人,酒喝醉了,骂他。『吕公不动』,听了酒醉的人骂他,他不动心,告诉他的随从:「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不理他」,『闭门谢之』。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刑,被关到监狱里。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後悔,他就说:「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这种小的惩罚,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坏事。」他说:「当时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以至於此。」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再讲一个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这麽一个大富人家。

  【值岁荒】

  遇到荒年。

  【穷民白昼抢粟於市。】

  『粟』是粮食、稻米。荒年,穷人白天抢粮食。这个大富人家,他家里有粮,穷人到他家来抢粮。

  【告之县。县不理。】

  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县官没有理会。

  【穷民愈肆】

  这些穷民来抢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这个富人逼得没有办法,自己在家里头私设刑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惩罚他,这样把抢劫平定了。不然的话,这就变成暴民,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

  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对於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说:

  【何谓半满】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还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是举《易经》上两句话,善跟恶都是靠积,报应才会现前。

  【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书经》上一句话,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底下用比喻来说明:

  【如贮物於器】

  储藏东西在器皿里头。

  【勤而积之。则满。】

  我们很勤快,常常累积,它就满了。

  【懈而不积。则不满。】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积存,它就不会满。

  【此一说也】

  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积,你的善是圆满的。如果你懈怠,偶尔遇到,行一点善,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你做的这个善只有半善,不能够做到圆满,这是一个说法。下面又有一个说法,他举一个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

  【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寺庙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

  【及後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她带『数千金入寺舍之』,这次到庙里面,大概也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庙里面来烧香,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

  【因问曰】

  这个女孩子就问:

  【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

  她说: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我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为的是什麽?

  【曰】

  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善,心真,布施虽少,你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心不诚,她做了嫔妃,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你的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前呼後拥,不可一世,实际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

  【锺离授丹於吕祖】

  汉锺离,八仙之一,他要度吕洞宾,教给吕洞宾: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他有一套法术能够「点铁成金」。

  【吕问曰。终变否。】

  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会不会还原,这个金又变成铁?

  【曰。五百年後。当复本质。】

  汉锺离说:五百年之後,还会还原。吕洞宾就说: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愿为也。】

  我不干这个事情,我不需要。

  【曰】

   汉锺离就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他讲「半」跟「满」举了三个例子,三种说法。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修善积德,到底我们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见识,所以在理论、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道理都在此地。我们不读这些书,你怎麽能想得到?希望我们念了之後,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应该得什麽样的果报。好,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六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再看半满最後的一段: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半、满」说到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但是,这桩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讲半、讲满,半满还是有等级的,不能够一概而论。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圆满,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圆满。「三轮体空」谁能做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也做不到。为什麽?人不能无心。换句话说,他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什麽时候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就是这个标准。所以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知道了有好处,什麽好处?行善不会自以为满足,有这个好处。无论积多大的功德,自己心里面总是以为还不够多,还是很少,这就好。不会自以为满足,你才肯认真努力发愤的去修善。这个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为什麽?因为他没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圆满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无一而不圆满,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我们为什麽要学佛,为什麽要发愿作佛。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为善而心不着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都是圆满的,都是满善。如果『心着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你要是着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还是半善而已。什麽原因?你的善心里头夹杂;心里头有执着就是夹杂,夹杂着不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纯,只得个半善而已。下面举例来说明。『譬如以财济人』,修财布施,应当要『内不见己』,我修财布施之後,不执着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他执着有个「我」在,这个心就不真、不纯了。『外不见人』,我布施的那个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还要『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钱财,不要去计较。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个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财物」,这样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

  应该怎样才是「满善」?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们去访问她,做成录像的光碟,现在随着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岁,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满善。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她得满善的果报,大家看见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仔细观察,她就掉一个牙齿,她的体能状况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乾乾净净。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就像《坛经》上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在新加坡这三年,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现身说法,你们相信不相信?你们是不是很羡慕?羡慕就要学!我们舍要舍得乾净,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认为什麽?「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麽办?谁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你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你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财富的因是什麽?财布施,愈施愈多。不会说「我布施,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後,後面没有收获的」,这个不可能。你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你一定收获得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财的人,这个人愈发财,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为什麽?加一点利息。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麽大富,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纯,因要不正,你怎麽能得到这些果报?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勉强劝人,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我劝他财布施,「这个法师贪财,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不能说!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让他听到自己觉悟。我不要人的钱,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没有错,你是修了布施,你会得福,我可要遭难了。我欺骗人、造作罪业,我要堕落的,我怎麽会干这种事情?我劝导你,我比你做得乾净,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财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这就是圆满。你有万亿财产,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一分钱没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没有什麽差别,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福就是「满」;身体健康长寿,没有病苦,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真正的满福。

  我接触佛法、修学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这五十年当中,我得到老师的教诲,让我破迷起信,接着依教奉行。当初初接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的得到了。老师没有欺骗我,我非常感激。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我自己知道,这一生会过得非常痛苦,也活不到今天;寿命不必去计较,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苦乐的差别太大了,死後那一个果报差别,那就难以想像了。所以遇到佛法,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带给我来世的,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了解。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麽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乾乾净净,这就对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我们修净土宗,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所以,『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为什麽?你是一心清净布施,你是不着相的布施,这个福报就这麽大。人能够到不着相,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是菩萨。如果这个人着相,经上讲:「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金刚经》这个标准太好了。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这种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乾净。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乾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乾净,因此果报不殊胜。许哲断得乾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末後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此又一说也』,对於「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接着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麽是大的福?什麽是小福?

  【昔卫仲达为馆职】

  『卫仲达』,好像是宋朝时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着作里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确确实实是事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馆职』是在翰林院任职,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

  【被摄至冥司】

  这一句话是说,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是阎罗王。阎罗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你作恶、作善,阴间都有记录,等於说都有档案在,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

  【比至】

  他拿来了。

  【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都是造恶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麽样的细,卷成一卷。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好,拿秤来称一称。」

  【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这一称之下,那个摆满一房间的作恶的簿子反而轻;他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张纸卷起来一样,反而重。

  【仲达曰】

  卫仲达说: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岁。

  【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我怎麽会有这麽多的过恶?

  【曰】

  阎罗王就说: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你一生造的恶太多太多了。起个恶念,阴间就已经把善恶簿子里头,那个恶的本子上记上一笔,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恶,你念头才一动,是小恶。大小恶的本子摆满一地,所以才有这麽多,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他就又问,他说:「善的那一卷里头,那是什麽东西?你记载的是什麽?」阎罗王就讲:

  【曰朝廷尝兴大工】

  朝廷想做一个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桥】

  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注解里头有,九仙山、闽山、越王山,所以称为『三山』,在三山这里要修一个石桥。

  【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你曾经上疏建议给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劳民伤财,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须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达曰】

  仲达就说:

  【某虽言。朝廷不从。於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是有这麽一个建议,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三山石桥还是照做,我这篇奏稿会有这麽大的力量吗?阎罗王告诉他: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因为他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人民。政府要做这个工程,这个钱是老百姓纳的税,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时候,把它用掉了,这个钱用得不当。所以他来谏诤,他这个心是为人民着想的,这个善就大了。如果朝廷采纳,你的善就更大;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心已经是为国为民,这个善大。这底下总结: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如果你只顾着你自己个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这个道理,还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境随心转」。所以,我们存心一定要为众生;你为众生境界愈广大,你善的力量愈大。我念念为这个深圳市,这个善就很大。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万,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这边来做生意不是定居的这些旅游的人,人口达到七百万。我们的存心念念为七百万人的福利着想,这个善大。如果你要是为整个广东省着想,为全国着想,为全世界着想,那这个善就更大了。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萨,我们这麽大的善,为整个世界人着想的善,还是半还不是满。为什麽?法身大士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一个世界,不是为一个星系。我们讲太阳系、银河系,不是的,那还小,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是为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人家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都无量无边。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懂得,怎样去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修积大善。末後这一段讲到「难易」:

  【何谓难易】

  说到这一条,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

  【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先要从难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所以他说,古时候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哪里做起?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将去。譬如我们一般人,有人贪财、爱财,有人好色、贪色,有人好名、贪名,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怎样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譬如我对财看得最重,贪财这个念头、烦恼习气最重,我要从这一条下手,其他的都容易了。

  『夫子论为仁』,孔老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换句话说,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难在哪里?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自私自利,难!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仁」这个字,这个文字是个符号,你看看这个符号是什麽样子:它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二」,这是会意,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这个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的意思;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叫做仁。佛法里面讲「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私心、有自私自利,「仁」这个字就没有了。菩萨称为「仁者」,在佛法经论里面,佛常常称菩萨称仁者,仁者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前面跟诸位举过例子,《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是仁者,这个标准高。所以夫子说「先难」,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要从这里下手;在佛法讲无我,要从「无我相」这个地方下手。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当然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夫子论仁的标准,这个标准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标准,是佛菩萨的标准,不是凡人。现在把这个放下,我们先来看看凡人。

  【必如江西舒翁】

  江西有个舒老先生。

  【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这是有一对夫妇很贫穷,大概欠了国家的税收,没有办法完纳税收。遇到舒老先生。舒老先生也不容易,他是个教书的,大概是个教私塾的,两年得到学生一点束修,就是一点供养,不多。遇到这些苦难的人,没有办法缴付罚款,我们以罚款来说,他统统把它代偿,保全这一对夫妇,这个不容易!在有钱的人,做这个事情不难;没有钱,两年辛辛苦苦教书的收入,都帮助别人。第二个故事:

  【与邯郸张翁】

  邯郸张老先生。

  【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他也是遇到这一家可怜的人,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成全这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

  这是一个邻居,看到他年老无子,把他的女儿送给他作妾,女儿很年轻,他不忍心,把她送还。

  【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

  做好事容易。

  【易而不为。是为自暴。】

  自暴自弃,把积善积德修福的机会错过了,他不肯干;在他干,太容易了。

  【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难能可贵。举的例子都是非常贫穷,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看到别人有急难,他能够不顾一切,把他的全部财富拿出来去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苦,这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但是我们要明了,他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只是知道帮助解决别人的苦难,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如果想到自己的果报,可能他就不干了。所以这八段文字我们读了,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必须克服。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我们这一生断恶,恶断得不乾净。修善,善修得不圆满,总是一些小善、半善。果报虽然在来世,因为只有大善、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像了凡先生他做的,他改变了命运。有很多人修善积德,依旧被命运所转,改不了命运,原因在此地;他断恶断得不乾净,修善修得不圆满,道理在此地。如果学佛,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悟,是要求明心见性,是要求往生净土,这十六个字如果不把它克服,这十六个字就造成严重的障碍;不仅是明心见性被它障碍了,大彻大悟也被它障碍了,不仅如是,连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它障碍了,我们不能不知。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麽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七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接着请看「积善之方」最後的一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随缘尽力的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举了十个例子。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十条我们读了以後仔细想一想,确实有必要。而这十条在现前社会里面,可以说是严重的缺乏。所以社会的动乱不安,人心惶惶,确实是有道理的。这十条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条一条为我们说明。先说「与人为善」:

  【何谓与人为善】

  这是举古时候的一个例子。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於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

  这是说舜王,大舜在年轻的时候。『雷泽』是湖的名字,在山东。在湖边,当然打鱼的人很多;『渔者』就是打鱼的人。这些人年轻力壮,都选择好的地方去捕鱼。但是老弱就没有办法跟他们争,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这是很不好的地方,也很不容易捞获。舜看到之後,生了怜悯之心,这是年轻人欺负老弱,对不起老年人。他怎麽办?他也去捕鱼。他也去,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人看。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他这个方法好!看到人在捕鱼的时候互相争执,相争不让,他一句话都不说,不说他们的过失;偶尔见有互相谦让的,他就大加赞扬。

  【期年】

  过了一年。

  【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过了一年之後,由於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相让。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确实有大智慧。他为什麽不用言教来开导大众,而以身体力行,给大家做一个榜样?这其中的道理我们要多想想,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你自己做不到,没有人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一般大众贪瞋痴慢的习气,染污得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讲,民风还相当淳朴,舜这种方法一年就能够收到效果。我们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要采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则」,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得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的幸运;十年收不到效果,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够感化众生。这是以舜的悲心、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下面说:

  【吾辈处末世】

  『末世』是佛法里面讲的「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是一万二千年: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像法,相似,已经变质了;往後一万年都称为末法时期,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经是在末法时代,这个时候人心逐渐逐渐薄了,没有从前那麽样淳厚;这是特别提出来,我们这一辈现在处在末世。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这是了凡先生劝导我们,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别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现在的社会太多太多了,我们自己虽然行善,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做比较、做较量,不可以。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为难别人。

  我们这个道场有一位悟千法师,这个人能力很强。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说,悟千一个人可以做五个人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能处人,跟什麽人都处不好。我也帮助她找了几处地方,都住不好,不能跟人相处。最後,我把她送到图文巴山上,让她去那边照顾这个小地方。我把她的名字改了;馆长替她取名「悟千」,大千世界的「千」,那个「千」的形状像一把宝剑,处处刺伤人,所以我想这个名字不好,我把她改成谦虚的「谦」,让她学谦虚、学忍让。她在山上住了一年多,不错,确实天天反省,最後她明白了,她知道她为什麽跟别人处不好。就是她做事的速度太快,认真负责,看别人都看不惯,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别人都不喜欢她。这一回头,大家都欢喜她,都赞叹她,都愿意和她相处。人贵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个善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自己有才智,一定要收敛。要懂得收敛,有才要常作无才之想,这是真的。我们纵然有才智,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麽?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就感觉到「值得骄傲」,这个错了,这一「值得骄傲」,自己的德行全都毁掉了,这是很大的过失;一定要收敛,要虚怀若谷。见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要掩盖,所谓是「隐恶扬善」。古人的教训是真理,我们这样对人,『一则令其可改』,让他慢慢觉悟、慢慢的回头,给他改过的机会;一则叫他知道有所顾忌,他作恶别人不是不知道,别人知道而不说他、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惭愧心,不敢放纵。这是我们处世对人良好的态度。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

  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人家有很小的长处、有很小的善行,我们见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比他做得还要好,我暂时放下随顺他,让他生欢喜心,帮助他、成就他,这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艳称』是美称、赞叹,使他善能够日增。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什麽叫『为物立则』?我们如果说「人」,人的范围有限;「物」,物可以包括人。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可以包括人;但是讲「人」,不包括动物。所以「物」的意思比「人」的意思广泛得太多。不但是为一切人做一个模范,「则」就是模范、就是榜样,做一个好样子,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一切众生」,范围就包括得广了。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我们今天要改过,讲修善、讲积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从拓开心量做起。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天下、为世界,为社会、为众生,决没有自己的念头,这个人就称之为『大人』,这是真正的『天下为公』。第二段讲:

  【何谓爱敬存心】

  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现前的社会,实在说就是缺乏爱心。现代人几乎已经把什麽叫爱心忘掉了,这个不得了。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心。今年是二00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在新加坡,照过去的例子,我们举办千禧年的温馨晚会。我就想到:今年的晚会,我送大家什麽礼物?想到今天社会普遍没有爱心,我就写了一个「爱」字,复印了两万张,向全世界送爱心。原本的这一张,赠送给新加坡的总理吴作栋先生,普遍的向全世界送爱心。有同修把这个字到处去赠送,我听了很欢喜。我自己知道送了三位总统,新加坡的纳丹总统,印度尼西亚的瓦西德总统送他了,美国的小布希总统也送了他一张。处处送爱心,提醒大家爱心重要。唯有真诚的爱护别人、爱护一切众生,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够安定,才能和平,人民才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看底下的文字:

  【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这个世间什麽叫君子?什麽叫小人?如果就形相上来看,很难看得出来。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如果从存心上来讲,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形相上很难辨别,存心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与白一样,绝不混杂。

  【故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存心不一样。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这个我们要知道,大圣大贤、诸佛菩萨,跟我们一般人有什麽两样?如果就形迹、日常生活工作上来看,实在讲没有两样;唯在存心不同。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所存的是爱敬之心,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佛菩萨的爱心是遍虚空法界。下面文说: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

  谁能懂得这个道理?为什麽人间『万品不齐』?这是习染不同,习性不一样。习性从哪里来的?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佛法叫「业力」,业力不一样,所以才有贤愚不肖。但是要知道,这些人跟我们是一体,『皆吾同胞』。这个事情如果不是大圣人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孔子在《易?系辞传》里面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又告诉我们:「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生命的来源,以及族类的来源,这是儒家讲的。道家也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说法言词不一样,意思相同。佛家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你看看儒、释、道三家所说的,讲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品类不齐的差别怎麽形成的,这些话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学佛这麽多年,把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我归纳也写成两句:「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心性幻化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根身影现国土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国土,今天所说的宇宙之间的星球,以及一切众生,跟我们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因此爱敬万品,是真正的自爱。「自爱」这两个字,今天有几个人懂得?人要自爱,要自爱就要爱一切众生,所以真正体会到『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这一句话重要!

  【孰非当敬爱者】

  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圣贤的大道。能够『爱敬众人』,了凡先生说,就是『爱敬圣贤』,就是爱敬佛菩萨;我说得更亲切,就是「自爱」。能通圣贤之志,「通」是明了、通达明了,『能通众人之志』,就能『通圣贤之志』。「众人之志」是什麽?都希望得到圆满幸福的生活。不论是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确确实实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圣贤之志亦复如是。大圣大贤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这些人各得其所。古圣先贤,我们看佛菩萨的教诲,再仔细观察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我涉猎得很多,他们所崇奉的神圣、创教的教主,无一不是希求帮助这个世间众生,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得利益,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一般宗教来生生天堂,佛教劝人生极乐世界,这是圣贤之志。

  【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这个话说得好。圣贤之志要我们去推动,要我们去实行,我们一定要懂得『合爱合敬』。合谁?合诸佛菩萨的爱敬,合古圣先贤的爱敬,合各个宗教神明的爱敬,来做『安一世之人』。现前这个世间的人,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就是为圣贤而安民哉。这些年我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领袖接触,我与他们交谈。「神爱世人」,这是宗教里头常说的,神在哪里?神怎麽爱世人?今天世间人这麽苦,细心去想一想,这句话太空洞了、太抽象了。我们要反省,神怎麽爱世人?我是宗教徒,我接受神之爱,神爱我,我要把神对我的爱,从我心里面再拓开去爱世人,我代表神爱世人,神爱世人才能落实;我要不发心代表神来爱世人,神爱世人永远是空洞的,永远是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听我这个说法,也点头。

  我说佛的大慈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这个世间,已经三千年了。你要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大慈大悲,我们还能讲得通;他不在世了,这个大慈大悲在哪里?所以佛的学生、佛的弟子,我们接受了佛的慈悲;我们怎麽接受?从经典里面接受的。每天读经,研究经教,依教奉行,我们得到佛的慈悲加护,加持保护。我们得到了,应当从自己的内心,把佛的慈悲心变成自己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落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要我们去做!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绝对不是恳求观音菩萨慈悲我,这不可能的。泥塑、木雕、彩画的菩萨像,他怎麽能保佑你?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们要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行,见到观音菩萨想到「我就是观音菩萨,我学习观音菩萨,我效法观音菩萨」,是这个意思。这是佛法教学的正理,要懂得。我不作观音菩萨,造一个观音菩萨像以为那就是的,大错特错!

  所以此地讲的这十种善,爱敬存心是根本,没有爱敬存心,其余九条都做不到;九条你去做,都是假善,都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们讲了八条,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满,你是小不是大。所以关键在存心,存心一定是无私无我,真诚平等的敬爱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大道,我们就得到真传了,真传就是真诚的爱心。第三段:

  【何谓成人之美】

  他先举个例子说。

  【玉之在石】

  『玉』,世间人都非常宝贵它;中国人爱玉,外国人爱钻石。钻石跟玉没有开采的时候:

  【抵掷则瓦砾】

  那是一个顽石,跟砖头瓦块没有两样,一文不值。

  【追琢则圭璋】

  经过琢磨,它就变成宝物。『圭璋』是玉器,人人喜爱。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

  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可取,看到这个人很有志向,禀赋还很好,谦虚、恭敬,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这种人就是人才。我们要认识人才,要爱才、要惜才,要成就人才,这是善事里面最大的善事,积功累德里头最大的功德,我们要懂。这个人的志向可取,禀赋可取,我们都要帮助他。『诱掖』是帮助他,奖励他,扶持他。

  【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後已。】

  善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很不容易!为什麽?善人必定跟不善人对立。不是善人愿意跟不善人对立,不是的;善人能够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对立。这一对立,当然免不了有误会、有毁谤,甚至於陷害,让这个善人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这个很可悲!我们知道、发现有这些事情,『为白其诬』,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甚至於代替他被谤的这些事实,减轻别人对他的毁谤,古人叫分谤,『分其谤』。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务必要使他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足,能够发扬光大他的善业而後已;『而後已』,我们才算是尽心尽力。接着为我们说: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这种情形,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我听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常常欺负新来的同学、欺负不同族类的同学,都是犯这个毛病,心量窄小。譬如说,如果发现这个同学确实有德行、有智慧,也挺能干的;他被人排斥,我们应该要帮助他。同学当中有一等明白的人,我们一般讲打抱不平的这些同学,起来仗义而行,来替他分担这些毁谤,分担别人对他的压力,让他安心在学校里读书求学,完成学业,这是一个例子。下面说: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

  也确实如此。真正有大智的人,往往不修边幅,对於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比较随便,在这些场合当中,容易受到别人指责。指责的人,所谓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你没有过失,人家还造你谣言,有一些形迹不端,就被人抓着把柄借题发挥,来毁谤你、侮辱你、伤害你。这些事情,自古以来我们都常常看到,常常听到。

  【故善事常易败】

  你想做一桩好事,好事多磨,障碍你的人很多。我们在新加坡,希望建一个弥陀村照顾这些年老的人,让这些人每天有机会听经,有机会念佛。三、四年当中到处找地方,最後都被人破坏了,真的是好事常易败。

  【而善人常得谤】

  好人常常遭遇人毁谤。我一生就在毁谤里面长成的,几十年来没有离开别人毁谤。虽然我对於毁谤的人我都很尊敬他,我绝不加以辩白,因为他并没有妨害我每天讲经说法;一般同修听到这些毁谤的,他不来听了,那是他的事情。我这个道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各有因缘,这一段我深深体会。好,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八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积善之方」这一段的文字。「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这两句我们读到有非常深刻的感触。

  【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这种情形只有靠仁人长者,他们出面来纠正这些邪恶的错误,教导他们改邪归正,保护、帮助善人,使他成立,这个功德是最大的。下面第四段: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

  什麽叫做『劝人为善』?了凡先生说,一个人生在这个世间,怎麽会没有良心?「良心」实在就是《三字经》一开端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心。可是『世路役役』,「役役」就是忙忙碌碌,形容这个世间,『最易没溺』,特别是现代的社会,诱huo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被这些诱huo、迷惑。

  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次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遇到有几位教育部的官员,他们向方老师请教「如何复兴中国文化」的问题,谈得很多,我也在旁听。其中有一位先生提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在今天世界上是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再强的国家,也会有灭亡的一天。中国周朝八百年,它也亡了;西方罗马一千年,也灭亡。」他们就问:「美国将来灭亡,第一个因素是什麽?」方先生非常严肃,沉默了大概有五分钟,说了两个字:「电视。」他说美国将来亡国的原因,第一个因素是电视。电视是个工具,没有善恶,怎麽会叫国家亡国?电视里面播的内容是什麽?全是杀盗淫妄。无论是大人、小孩,每天面对着这个画面,这是「最易没溺」,受这种污染太严重了。所以方老师讲:「美国亡国不是亡在国外的因缘,没有人家会侵略它、会去打它,而是自己灭亡的。」当时他也提了一个警告:「台湾千万要注意,如果电视要不好好的把关,走向美国这种自由开放,台湾将来的社会不可收拾。」似乎都被他老人家说中了。现在除了电视之外还有网路,这个不得了!

  再看底下的文:『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我们跟人家相处,要存仁慈的心,要存爱心,时时刻刻要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他正在做大梦,我们想方设法,希望他醒过来。

  【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溥』是广播。譬如这个人久陷在烦恼,这是今天社会好像很普遍,我们怎麽样给他一副清凉剂,这个恩惠是最大的。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症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韩愈』,唐朝时候人。在那个时候当面劝人,这是以言词;要广泛的劝导社会大众,只有着书这才能做得到。所以,『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而不同,可是一定要懂得『对症发药』,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现代这个社会害的是什麽病?善人就好比是个良医,你一定要懂得病症的根源、如何来治疗,这个功德就大了。『失言』是不当说的,你说出来了,这叫「失言」;『失人』是你不当教导的,你来教导他。譬如说,许许多多讲经的法师,我听说过,我也听他们讲过,他们所讲的都是唐宋古大德的注解,这个讲给人听,这是「失人」。他们这些人是现代人,他们得的那些病跟唐宋时代的人病不一样;拿唐宋那个药方给现在人吃,没有效果。这是说经的人「失言」;对象,那就是「失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不用着书也行。着书在今天,效果好像并不是很大;今天效果最大的,无过於卫星电视传播、网际网路传播,这个效果大。所以,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善於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传播,用这个东西来劝世间一切大众。可以不必再印书,我们将这些画面、将这些讲解制成光碟,广泛的流通,利益大众,这是好事情!下面一段: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

  人生在世间,患难颠沛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生活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每天从报章资讯里面得到的消息,zai 难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都是非常凶恶的预兆,不是好事情!前年,美国同修寄一份资料给我,是美国国家统计的数字,每天青少年犯罪率达到六千九百万件,这是报案的,没有报案的还不知道。我曾经就这桩事情,向大洛杉矶地区总检查长请教,我说:「这事情是不是真的?」他说:「是真的。」我说:「现在情形怎麽样?」他说:「现在还在增长,还没有办法把它止住。」这有两年了,我猜想现在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一定超过七千万件,每一天!你说怎麽得了!这个多可怕!真的『如痌瘝之在身』,「痌瘝」是毒疮,人身上生了毒疮,你就晓得多痛苦。如何来帮他解救?这是举例来说。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

  这个人有冤枉,我们帮助他,能够发一言替他伸冤。

  【或以多方济其颠连。】

  颠沛流离,苦!我们多方面想办法救济帮助他。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恩惠不在大,救急要紧。人有急难,如即时雨,赶快要去帮助他。当前的急难,我想想,最大的急难,最严重的急难,无过於思想的危机,这个危机已经普遍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们很安静仔细听听周边人讲话,他讲些什麽?从他讲话当中,我们就体会到他想些什麽,他说的是什麽,他做的是什麽。行为种种过恶都是从不良的思想产生的,所以思想危机才是根本!为什麽产生这个危机?圣贤道德的教诲完全失掉了,没有人提倡了。教化众生,教化全世界的众生,最有效果的就是卫星电视跟网路传播。我们看看电视的内容是什麽、网路里的内容是什麽,就知道了。电视、网路是没有道德、没有仁义的教学,只有杀盗淫妄,只有争名夺利,教人怎麽去竞争,怎麽去斗争,到最後怎样去战争。发展到战争,那就是全世界的毁灭。所以今天整个趋向是如此,这是人间的大难。唯有志士仁人,能够挽救世界劫运的是哪些人?是今天有权力操纵传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毁灭这个世界,他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这个世界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挽救?就在他们一念之间。底下一段: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

  『一邑』是一个城市。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这是在古时候,明朝那个时候,那种社会状况之下。

  【或开渠导水】

  开河流引导的水利工程。

  【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我们从过去人他们对社会做这些福利的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提倡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努力去做,要看现前社会的需求。在今天,社会间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在过去的时代,那的确是困难。如果社会演变成今天这个现象,真的,诸佛菩萨神仙都救不了,无能为力。今天谁有力来挽救?我刚才说过,有权力操纵卫视、网路,这些人有权力,他要是运用他的权力,每天能够用一、两个小时提倡仁义道德,提倡神圣的教诲,我相信这个世界不到一年、半年,风气就改变了。为什麽?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常常在这里讲,他们的良心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第七段: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释门』是讲佛门。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但是总归起来,不外乎『布施』,所以菩萨行六个守则,头一条就是布施。什麽叫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己为人。

  【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这不是普通人,『达者』,「达」是通达,谁是达者?在佛家讲,法身菩萨才真正是达者。为什麽?他真的完全舍掉了,这些话讲的是事实不是虚构的,可是在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这办不到。

  【苟非能然】

  如果做不到,六道凡夫做不到。

  【先从财上布施】

  我们先从这里下手。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劝我学布施。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干。所以老师很喜欢我,他教我东西我真做。做了果然有效应。所以,先从财布施。这个效应是什麽?把我们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是不容易的,减轻了,就是贪心、吝啬不像从前那麽严重。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时候勉强,到後来就做成自然了。布施勉强,我自己的经验,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强,十年之後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都布施掉了。再看下面第八段:

  【何谓护持正法】

  我们说到这里,尤其现在在中国,这一条重要!中国的社会,现在被一些邪知邪见、邪教扰乱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能够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显正才能破邪,如果正不能显,邪就决定不能破!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这是把『正法』的好处略略的说了四点。「正法」,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们在这个世界流传千百年。印度教流传到今天,世间人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犹太教,有四千年的历史;拜火教,好像也有人写小说里头叫「明教」,我们一般也称它作「拜火教」,它差不多有三千五百多年;都比佛教早。佛教,依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三千零二十几年,现在外国人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再往下来推,天主教、ji 督教,我们今天用的西历二00一年,西元就是ji 督教跟天主教的。回教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锡克教也有六、七百年历史,最短的巴哈伊教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我们仔细看看,历史愈悠久,它的法愈正。传了这麽多年,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还是把它当作真理,向它学习,依教奉行,这是正法。如果没有这些正法,怎麽能够『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帮助;就是今天讲的大自然,我们怎麽能够参赞这些大自然?何以能够『裁成万物』,帮助一切万物?这些都是说物质文明。下面这两句,那是讲精神文明。『何以脱尘离缚』,超凡入圣,这是精神生活;『何以经世出世』,经营世出世法。

  【故凡见圣贤庙貌】

  庙宇是圣贤弘法利生的场所,我们见到了,见到道场,见到圣贤的造像。

  【经书典籍】

  这个我们称为「法宝」。

  【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我们要尊敬它,要重视它,有损坏要赶快把它修理。

  【至於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综合这个地方一点意思,第一个,我们决定要尊重道德。道,是人生应当走的堂堂正正的一条大道。什麽是「大道」?我们今天讲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宇宙之间,我们晓得,太空当中许许多多星球,我们行星绕着太阳有秩序,它不乱来,太阳绕着银河系有秩序,这是自然的秩序,天道。人道跟天道要能合一。「人道」是什麽?儒家讲的「伦常」。伦常是人道跟天道合一,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点都不乱。人与人的关系有秩序,它不乱,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们的道就失掉了;道失掉了,社会就动乱,天下就不太平。圣人的教诲,教我们这些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参赞天地,裁成万物」,就是把这些关系处好。关系处好了,那就是圣贤。圣贤教学的场所,圣贤教学的典籍,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要懂得尊重道德,要崇尚善行,要行仁义,要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育,要重视正法的教育。末後讲『尤当勉励』,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第九段:

  【何谓敬重尊长】

  这是讲伦理。

  【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我们中国人常讲「忠孝传家」,我们的德行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尊重尊长。我们家里父兄是我们的尊长,要尊重;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尊重。佛在《梵网经》,这是大乘菩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第一条「不作国贼」,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第二条「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决定不能毁谤。《璎珞菩萨戒经》里面,教给我们「不漏国税」,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决不可以偷税、漏税;「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违犯。你看看这四条多麽重要,这四条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长,敬重社会,敬重国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现在家庭已经不教这些,所以儿童不懂得这些道理。许许多多人说:「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你没有教,你怎麽能管教?不但你没有教,你的父母也没教你。所以《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虽然讲得很柔和,我们听了很难过、很痛心。教儿女,从哪里教起?古时候从《弟子规》教起,从洒扫应对教起,现在谁懂得?台湾还有几位志士仁人在提倡读经,让这些中小学的学生念中国的古书,很难得,很难得!希望这个提倡能有效果。我们今天在澳洲建立个小道场,要求所有的出家人学《弟子规》,把这个定作我们第一个课程。要背、要能讲、要能做到,从学做人做起。人都做不好,你怎麽能成佛?了凡先生这些话,全在《弟子规》里头。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

  『君』,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领导」,无论你在哪个单位,单位领导人就是「君」。我们做一桩事情,千万不要以为领导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为,那就错了。

  【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

  如果我们惩罚一个人,千万不要认为领导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去欺负人、欺压人,你就错了。

  【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教我们谨慎从事,这些地方最关阴德。你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是积阴德。你的领导不知道,你在那个地方作威作福,这是损你的阴德。这个事情做不得,果报可畏!再看末後这一段:

  【何谓爱惜物命】

  这是培育仁慈心。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

  『恻隐』是怜悯心、同情心,人之为人,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无非是增益我们的恻隐之心,这就是仁者,这就是积德。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周礼》是周公定的。『孟春』是正月。正月要祭祀的话,祭祀都是用些动物杀生来祭神明,不要用母的。为什麽?这是牠生育的时候,要怜悯牠。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儒家讲的。佛家虽然没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劝人要吃「三净肉」。什麽叫「三净肉」?「不见杀」,杀的时候,你没有看到;「不闻杀」,杀的时候,你没有听到声音;「不为我杀」,这个不是为我杀的;都是保全「恻隐之心」而已。佛教传到中国,一直到梁武帝,梁武帝读《楞伽经》,真的是大动恻隐之心,他把肉食断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教吃素,不吃肉,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这个不是佛教本来的教义。梁武帝是佛门的护法,他以国王之尊提倡素食,形成了素食运动。当时出家人统统响应,一直传到现在,在家居士也响应,这是一桩好事情。素食对於健康决定有好处,尤其是现在的肉食,现在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非常严重,「病从口入」。

  如果你们要以为素食不健康,肉食才是健康的,我可以给你做证明。我素食吃了五十年,我一生没生过病,怎麽能说素食不健康?新加坡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二岁,她是胎里素,她一出世就不能吃荤辛的,吃荤辛她就要吐。她素食一百零二年,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怎麽能说素食不健康?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作祟。下面说: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个比释迦牟尼佛加了一条,加了一条就是「自养者」。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想养成健康的身体,不能不注意这条。末後,了凡先生做了一个总结: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常常想到这个,我们心里面很难过,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不杀生。知道这个道理,慈悲心恳切的人他不穿丝织品。为什麽?看到伤心。一件绸缎,多少生命在里头,怎麽能忍心?穿皮的衣服,都是杀生,取牠的皮毛,不忍心!耕地、种植,地上许许多多的小虫都死了,我们才得一点粮食。我最近在雪梨参观一个农场,是出家人开办的,他们把蔬菜种在塑胶的篮子里面,我就问他:「为什麽不种在地上?」「种在地上,耕地会杀死很多小虫。我们种在篮子里面,费的工程大很多,但是不杀生。」我听了很受感动,很难得,这个值得提倡。他还是用土栽,不过把土放在塑胶篮子里头,大的篮子,避MIAN杀生。

  【故暴殄之孽】

  我们吃东西不爱惜,饭菜吃剩就丢弃,这个造孽,这个罪很重!

  【当与杀生等】

  这个罪业跟杀生没有两样。

  【至於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

  我们总要懂得防范。

  【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善行无穷,不能殚述。】

  说之不尽。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举出这十个例子,希望我们从十个例子去类推,认真努力去修学,自然善行就可以圆备。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