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1.

诸法皆一生之所含容,亦一性之所生起,法相虽多,总不出性量,行者若能悟证自性,则于诸法,无不通达。圆解者:圆通的见解,于真俗二谛,理无留滞,行布处无非圆融,圆融处宛然行布。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乃至杀盗及贪嗔痴,皆是梵行,达诸法无二相故也。圆行者:圆满的操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极乐净土,即生诸佛净土,修一法门,即是修无量法门,乃至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念佛时,即成佛时,证道时,不离修道时,总万德于一心故也。利根行人,知见超脱,称性而谈,于理无所执著,名为圆解,称性而修,于事无所执著,名为圆行。虽然如此,然亦不弃善法,不行恶法,乃至不耽理解,不废事修,所以得名善知识。


2.

拘于一义,而固执之,这在小乘的教法上有之,但若就大乘的立场说起来,凡是拘泥执著,皆成死结,所以大乘的理论,就比较圆活。例如人家说:念佛是执有著相的,然而莲池大师,疏弥陀经时说:「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像这样的悟境,怎能说是执有著相。就因为大乘的理解,远离拘执的缘故,所以对于任何一法,皆立三谛,都把它看作即空假即中。这其间,若把三过于分开,成为独立,则任拈谛,都是不了义的,也都是错误的观念,惟有三谛齐观,彼此互即,才是中庸了义之教。


3.

一切法中,最难说得清楚者,就是「性」了。说它是有,则又是真空绝相,说它是无,则又是万德具备。教乘各宗及禅宗,都说它是超善恶的,因为善恶是对待法,而佛性则是绝待的,所以不宜把它落在任何一边。但是据台宗的看法,它里面却是善恶俱备,不过这种善恶,只是个机能,而不是事实。佛的自性中也有恶,若无恶则法有所不备,不过此种恶,如男人的两乳,但留痕迹,并不发生作用。一阐提的自性中也有善,若无善,则体有所不完,不过此种善,如石中的美玉,长劫沉埋,未知何时,方能发现耳。此说亦不为无理,当保留之,以备一格。


4.

一切法皆具空假中三谛,学者对一切法,或任何一法作观时,或但观其一过谛,或三谛齐观皆可,宗镜录第三十五卷,对于三观,说得很清楚,兹抄录于下,以为参考:「古释三观义云:一念心起,起无起相,彻底唯空,三际寂然,了不可得,无见闻觉知相,无眼耳鼻舌身意相,此空观也。一念心起,有三千世间相:国土世间一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也。五阴世间一千,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生世间一千,六凡四圣假质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也。念外无一毫念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得也,此心性圆明,一而能多,小而能大,染而能净,因而能果,有而能无,故一一色,一一香,一一念,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也。一处见多,多处见一,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重重互现,喻天帝珠网,此假观也。一念心起,起而无起,三千性相,非空非假,双照空假,此中观也。说即有三名字,照时不作三一解,只念念见自心性,任运非三非一,亦不用破除身心,亦不要安立境观,念想断处,一切时中,任运心常三观也。」惟此种观法极其深玄,若非上根,运方便善巧,恐无从著手也。


5.

见思是凡夫之惑,行者断见惑尽,即得须陀洹果,全断见思二惑,即得阿罗汉果。尘沙是菩萨之惑,菩萨化度众生时,若不通达如尘如沙之多的法门,即不能完成教化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此惑但属于劣慧,与迷理迷事之见思惑不同。至无明惑,则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明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学者当体会其义,切勿但在纸上钻研注解,成为书箧字食古而不化。


6.

断善阐提,最后毕竟成佛,理由是:所谓断善者,不过形容罪障至重之意,其实,佛性无染之善,及第八识中的无量善种子,皆一切存在,不可拘泥文字,失去实性。五逆十恶人,由无间地狱出来时,依然再根据次一成熟种子,生在六道中。若因缘殊胜,能值佛法,仍然有出三界,登佛国的机会,所以并非永远沦于地狱,也并非永远不能成佛。大悲阐提,最后亦毕竟成佛,理由是:众生的数量,虽然至多,然而在三界内者,总是有减无增,生佛国一个,便减少一个。在三界外者,总是有增无减,生佛国一个,便增加一个。所以就界内的众生而论,既没有新生,却只有永离,这样经过无限制绵长的时间,总有一天,会被度个罄尽。等到一切众生成佛了,大悲阐提菩萨的誓愿,也同时完满,而成佛道,所以并非永处于菩萨位,也并非永远不能成佛。这两种阐提的成佛,不过是时间极遥远,并不是不可能。


7.

空观假观中观,皆是方便设立的。其实诸法的实性,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乃至并此中观之念,亦不容存在。总而言之,佛性法性,皆离言说思想,凡说得出,想得到者,一概不是。所以在三量中,只有用现量,才有希望见性,比非二量,绝对无分,而现量的境界,是无分别的,了了知而兀兀无知,兀兀无知而了了知。若问为什么如此?亦无法作答,会者自会,不会者自不会,纵使不会,也切勿性急,但能时时用功,不愁没有豁然贯通之日,盖功深自然学进,水到自然渠成也。


8.

在经论上,关于「心」,有种种解释,大致说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真心,属于本有的,无攀缘的,无分别的,无变动的,非善非恶的,超然于境界之外的,当吾人无念而又非睡著时,便是这一种心现前。另一种是妄心,属于后天生起的,有攀缘的,有分别的,常变动的,能善能恶的,牵拘于境界之内的,当吾人思虑了别时,便是这一种心现前。因为心有上述两类之故,所以观心也有二种:一是观常住真心,这当用无分别智,现量境:领略妙明清净的心体,遍十方界,凝然不动。二是观生减妄心,时起时逝,前后相续,无有间断,当感觉时,不必遂念除,但回光返照,觑定真心,则妄念自平,不留踪影,此即是观心法。久习纯熟,定时真心在前,动时真心亦在前,则观行便算成功,临命终时,若能保持此心,不入十八界,即可不入轮回,而出三界矣。小乘行人,于修五停心观之后,再修四念处观,内第三念处,是观心无常,这只是看生灭妄心,并未及于常住真心者,因二乘只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并不知有常乐我净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故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十课 天台宗 (三)

八、 一心三观
宇宙万有,悉含有空假中三种谛理,已详前课,今所言者,系对此三谛,加以观察,即空观假观中观,是为三观,此三观皆具于一心之中,名一心三观。作此三观,能破三惑之暗,而成三智。其关系是: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之智,总相即是空相,证此智即成如实觉了的般若德。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之智,证此智即成离缚自在的解脱德。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之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证此智即成常住不灭的法身德。此三德本人人所固有,无始以来,为三惑所蔽,不能显现,今若一修观破惑,即证本有,而成菩提涅盘之道矣。列表于下:


 

九、修十乘观法
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 (1),直达涅盘宝所 (2),故名为乘。此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议境,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合之为十种,故称十乘。今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盘妙心,直达宝所。第二观名发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时,即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观法。第三观名善巧安心。此言于第二观,尚不得真证时,更修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也。第四观名破法遍。此言于第三观,尚不得真证时,要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执,然后乃证也。第五观名识塞通。此言于第四观,尚未入法性时,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 (3) 等为塞,菩提,涅盘,六度等为通,而离塞从通也。第六观名道品调适。此言于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时,可知前之法门,必与我不相应。如是则当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采择适于吾机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观,必发真证。第七观名对治助开。此言最下根人,若对于第六观观行,尚未通达,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如是当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也。第八观名知位次。谓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第九观名能安忍。谓至此障转慧开,神智爽利,于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也。第十观名离法爱。谓至此内外障惑,悉皆断除,惟有法爱存在,若断法爱,即发真中道也。

 

 


十、修四种三昧
修四种三昧,亦为本宗的观行,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 (4),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5),若遇疲倦疾病睡盖 (6) 等障,尝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于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仕三昧 (7),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8)。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即加觉照,而除灭之。

 


 


【注释】

(1)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此三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此一是实乘。

(2)

珍宝之所,简称宝所,法华经以喻究竟之涅盘。

(3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镇恚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疑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即六度的反面矣。

(4) 中级教本第卅八课注七

(5)

法界有两种解释:一、就事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为法界,而总该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二、就理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又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此处所称系念法界者,即指真如法性而言,也就是系念吾人的自性,因为无情诸法的法性,与有情众生的佛性,名虽异,而体则同也。

(6)

盖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也。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名为五盖,参看初级教本第十五课注五

(7)

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方等三昧行, 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8)

非行非坐三昧,即随自意三昧,天台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南岳就实,名随自意,谓随意修习三昧,不关行坐也。

 

 

【习题】

(一) 何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二) 把修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关系,列成一表。
(三) 法华经以四车喻权实二乘,此四车中,何车譬喻何乘?
(四) 观不思议境,要如何作观?

(五)

六蔽何义?各蔽什么?

(六) 般舟三昧,如何修习?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十一课 天台宗 (四)

十一、六即佛
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学者若知虽六而皆即,则不至自轻,而生退屈,若知虽即而实六,则不至自高,而生上慢 (1),从此努力修持,由第一即,次第至第六即,即万行皆圆矣。

一、

理即佛 

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候。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颂中第一句言:众生皆有佛性,在四威仪中 (2),不离言个,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故曰理全是。第二句言:但凡夫所作为,皆背觉合尘,故曰事尽非。第三四句言:时刻皆昏昏冥冥,向外驰求,随物欲而流转,不知回光返照,这完全属于凡夫位。

二、

名字即佛
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颂中第一二句言:一向不知心即是佛,今日才听到自性真常,不生不灭之说。第三四句言:既知当体即是,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三、

观行即佛
这是圆教五品外凡
(3),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理常照,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颂中第一二句言,既悟佛性,依教修观,回光内照,息诸尘虑。第三四句言:观诸法自性,常住不变,故无假,不可得,无所有,故亦无真。

四、

相似即佛
这是圆教十信内凡内
(4),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这个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能真悟实证,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颂曰:四住 (5) 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颂中第一二句言:纵使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四住烦恼,虽能先脱,然而对六尘的习气 (6) 未尽。第三四句言:见思虽尽,而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的本体,如眼中翳在,尚见虚空有花也。

五、

分证即佛
这是于十信后心
(7),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颂中第一二句言:一路分破分证,层层开悟,如通竹节,节节豁然遂通。第三四句言:纵使位登等觉,然而犹有元品无明 (8) 未破,未能彻见心性,有如薄云掩月, 望之朦胧也。

六、

究竟即佛
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颂中第一句言:从无始来,真如自性中,有无明存在,以致全真成妄。第二句言:时至今日,无明净尽,彻证本来,则全妄皆真矣。第三四句言:无上正觉,乃自性具有,非从外来,今虽成佛,但恢复未起无明时的原来性体,更无一法是由新得而来也。今将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列表于左:



 


【注释】

(1)

上慢为增上慢的简称,言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未证圣果,谓为已证之类皆是。

(2)

行住坐卧,名四威仪。

(3

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而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十住以上,称为圣者,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4) 圆教以十信为内凡,别于外凡而言也。

(5)

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6)

正惑的余气,名为习气,如装豆腐乳之瓮,腐乳虽已出尽,且经洗涤多次,然而犹有咸味。行者多生积习,虽经长时修行荡涤,然而余气犹存,亦复如是,参看中级卅一课注一

(7) 此位尽时,名为后心。

(8)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是迷于中道实相之理,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惑体,亦是一切众生所迷的元初根本, 故名元品或根本,又此无明与真如,皆为无始,故亦名无始,断之而成佛矣。

 

【习题】

(一) 何谓上慢?
(二) 解释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
(三) 诸法自性,何以无假亦无真?
(四) 圆教初信断什么?七信断什么?八九十信断什么?
(五) 何课习气?试设喻以明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十二课 三谕宗 (一)

一、此宗源流
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及十二门论,这都是依据佛说般若经,阐扬中道的空义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道小乘,是为三论。

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到中国,译此三论,并加以宣扬,遂成一宗。名三论宗。又因其发扬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义,亦名般若宗。又因其显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诸法相,亦名破相宗。罗什之后,代有传人,至隋嘉祥寺吉藏大师,为之造疏
(1),一时学者景从,此宗乃大盛。与他同时的明胜法师,在三论之外,另加入大智度论,故亦名四论宗。此宗于隋末唐初,曾盛及一时,但自法相宗兴起后,学者喜其分析精密,多趋附之,研究三论者顿稀。及禅宗发达,曹溪 (2) 的教法风行,此宗遂无人过问矣。

二、二藏三fa lun
此宗的教法,以无相无得为宗,然亦承认如来言教,乃应病予药,因此对于释尊所说法,以三藏三fa lun统摄之。所谓二藏者:一为声闻藏,又称小乘教,如四阿含经 (3) 等属之。二为菩萨藏,又称大乘教,如华严等诸大乘经皆属之。

三fa lun又称为三转fa lun
(4),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fa lun,指佛初成道时,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fa lun。二为枝末fa lun,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由是佛乃次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此种种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fa lun。三为摄末归本fa lun,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fa lun。

三、破邪显正
此宗以破邪显正为纲领,如三论玄义说:「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DA法,」是也,其实邪破则正自显,并无所谓显正。在当时,其所破之邪有四种:第一是外道的邪见,第二是毗昙 (5) 的执有见,第三是成实的执空见,第四是大乘行者的有所得见,所谓外道邪见者:佛教以外诸学派,在印度有九十六种之多,或执邪因邪果,或说无因无果,及无因有果,有因无果等,这皆悖于因果之理。所谓毗昙执有者:系指俱舍等论,以四谛及万法为有:不明佛法妙旨,因之见指而不见月 (6)。所谓成实执空者:成实论虽主张我法二空,然而偏于空的一边,不知空中有不空存在,所以落于偏空,为大乘诸宗所摈斥,所谓大乘有所得见者:大乘学者,虽能自利利他,进趣佛果,然而认无上正觉为有所得。若欲破除此四种执者,当知二谛及八不中道之理。


【注释】

(1)
三论玄义一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义二卷,三论游意一卷,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大品般若经疏十卷。
(2)
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府曹溪,说法度众,后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3)
佛说阿含经,分为四部,即长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名四阿含。
(4) 佛说法名转fa lun见卅课注一。
(5)
为阿毗昙的简称,义为无比法,新译为对法,是论藏的总名。但是,后来常指小乘萨婆多部的论藏,如发智、六足、婆娑、俱舍等论为毗昙。
(6)
指喻语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语言文字说正法,如以指标月,学者常因指见月,不当以指为月,见指不见月。就是说:当因语言文字,而见正法,不应该把语言文字,当做正法,以致只见语文字,不见正法。

【习题】

(一)那三种论,称为三论?它们是何人所造?后来加入何论?称作四论。
(二)唐初何以研究三论者顿稀?后来受了什么影响?遂至无人过问?
(三)释根本、枝末、及摄末归本、三种fa lun的意义。
(四)那四种见,为三论宗所破的对像?
(五)
一、成实论说我法二空,何以落于偏空?二、大乘行者成佛时,对于无上正觉,为有所得否?

:(face88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
天台修法,亦有兼净土者,如常坐三昧中,遇疲病睡盖时,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又如常行三昧中,绕念阿弥陀佛名等皆是也。可知借外力以协助自力,实属最方便法,而此念佛法门,早为各宗所普遍采用,不单是莲宗独有。修四种三昧,其用意也不外全黜五根五识,单提第六意识,将意识忆想力,集中在一点,而三昧成矣。究其实,仍不出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十六字。

2.
修六度,最好在此土即行下手,若到极乐国,则反然不全。如彼邦无穷苦人,无从修布施,无强暴人及逆境,无从修忍辱,无破戒事,无从修持戒,皆不退转,无须修精进等皆是。再则此土污浊,多恶因缘,彼土清净,因缘殊胜,故无量寿经言:若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其功效胜于在极乐国,为善百年也。

3.
睡眠在百法中,属于不定心所,然而在五盖中,则属于恶法,此亦有故:适当的睡眠,不多亦不少,能休息脑力,调剂疲劳,则属善法,若太多太少,皆陷于昏沉,则属恶法,所以列为不定。不定者:善恶须看情形,事先不能断定其为善为恶也。至于五盖中的睡眠盖,则分明太多,如圈中猪,吃了倒头便睡,以玫终日头脑皆昏昏沉沉,无清醒时,所以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也。

4.
天台所标之六即佛中:凡夫虽具佛性,而不知修,此但属理即。利根行人,虽能悟及自心中,有不生灭的理体存在,若不进一步加以修持,亦如但知菜肴之名而不食,则其所得者,亦仅限于名字而,故名名字即。至于观行、相似、分证三即,则皆在修行位阶中,远较名字即更趋实践。孔子的诸弟子中,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的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其性形与此三即相彷佛。一定要修到惑尽觉圆,进入佛位,才是究竟即。

5.
根本无明与真如,二者皆是无始。真如是离一切相,非因非缘,无生无灭,故无所谓始,如来藏中的根本无明,是依真如而有,所以也是无始。起信论说:「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是也。然而无明是无始有终的,成佛时,就是无明终尽时,真如则是无始无终的,这是其不同处。其实,无明与真如,只是一法的两面,如冰之与水,虽有两名,实是一物,冰的自性即为水,无明的自性,即为真如。众生未断无明,永远是冰,如来断无始无明,即融冰成水,复其本然矣。

6.
禅宗的见性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都是指名字即,至多也只能达到分证即,决不是福慧俱足,万行圆满的究竟佛。修禅者,如果明心见性,即是成佛,那么,禅宗最标准的祖师,如达摩、惠能、道一之辈,何以尚未成佛呢?修密者,如果三密加持,即是成佛,那么,密宗最标准的祖师,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辈,何以尚未成佛呢?可知未历三祗,未破三惑,而侈言成佛,都是疑人说梦,终不能成为事实。行者但老实修行,不愁没有成佛之日,倘若希望成佛,即此希望之一念,便是无明。只
要有此一念存在,便为成佛的障碍,故只宜事耕芸,不必问收获。


7.
一切有情,都是由无生而有生,有生则有苦,这是来时的路径,名为流转。修道是回头走,要由有生返乎无生,无生则无苦,这是去时的路径,名为还灭。涅盘译作灭度或入灭,世人不知其境,以为「无生」及「灭」,就是无知觉或灭亡,因而不愿证得涅盘,这是绝大的误解。诸佛都是证得灭度的人,如果是无知觉或灭亡,那么,他们何以会现应身,具相好尊严,为众生演说妙法?何以会建立清净佛国,接引行人,生于乐土?何以会显现自受用报身,享受法乐?何以会化身千百亿,到处广行法
事,度脱众生?可知涅盘的灭度,实不宜作灭亡解了,不但不灭亡,而且还是永存,而能起神通变化,妙用无穷呢。


8.
无上正觉,原是无所得的,若认为有所得者,即是错误。圆觉经说:「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六祖说:「本来无一物」,禅宗启示学人: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赤条条一丝不挂。这些都是形容:原始清净本然,一尘不染的一境界。此境界即是常寂光土,灵明洞澈,湛寂常恒,还得个什么?所以大乘行者,虽能发菩提心,进趣佛果,然而若不知拨开这一念有所得见,亦终不能得无上正觉,因为这有所得见,便是无明根本,便是法执,与觉体相违也。

9.
白牛果何状,千圣总难宣,一念辞尘处,群生作佛天,有心终是染,无想亦还偏,梦起推看,云消月正圆。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十三课 三论宗 (二)

四、二谛
此宗立谛,以诠一切的言教,二谛者:一为真谛,二为俗谛 (1)。真谛指中道实相的理体,泯一切法,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论中,若说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离性离相,无所有,毕竟空,这都是顺真谛而说。俗过于指森罗万像的作用,立一切法,故圣凡大小等,差别历然。经论中,若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善当行、恶当止,如是因,如是果,有涅盘可趣,有佛道可成,这都是顺俗谛而说。若无真谛,则陷于有为,与自性寂灭之理不合,在法义上,显然有不究竟处,所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若无俗谛,则陷于断灭,与方便生之度旨又不合,在施设上,显然有不圆满处,所以不动真际,而建诸法。基于上述理由,本宗乃立二谛,以包括如来言教,如中论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是也。于此可知:二谛必相资为用,偏于真,或偏于俗,皆不可也。


五、八不中道
破邪显正,既是本宗纲领,但诸邪妄,无量无数,其见解皆不合中道,概括言之,不出八类,即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是也。惟是真如理体,皆离此八边,本宗因之立八不法门,如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2),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所谓八不中道也。惟是,真体离言绝相,凡有所立,皆不契中,所以若就广义言之,当破者实不止八类,不论任何执著,皆名为邪,皆在当破之列,不但执生执灭,执常执断等也。

六、依俗过于立五十二行证位
本宗是依诸部般若经中的「无所得」「缘起性空」(3)而成一宗,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缘起中道(4)。这无得正观,就是根本智 (5),亲证二空真如 (6),能所双亡 (7) 的境界,虽然如此,但是,本宗论成佛之义,却有真俗二种的说法,就真谛言之,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寂灭。舍此之外,若说别有佛道可成者,即是头上安头 (8),成为戏论。但若就俗谛言之,则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众生由迷至悟,仍然须修行,而后证果,乃至证得无上正觉,须经五一二位,不能躐等,今将行证程序,列表于下:


七、正破四执
依于上述诸义故,可知本宗对于外道邪见,则用八不正观破之,对于毗昙执有,则用缘起性空破之,对于成实执空,则用二藏三fa lun,及俗谛五十二位破之,对于大乘行者有所得见,则用无所得破之,使其悉归中道,这便是破邪显正,应病予药的大作用。


【注释】

(1)中级第十八课注一
(2)初级第三十六课注六
(3)
一切事物,待缘而起,则事物的自身,乃各种条件,和合而生,并无独立的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
(4)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也名无所得智。
(5)
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因别于后得智而言,故名根本智,为其能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也。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故能符合真理,无能缘所缘的差别。
(6)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或我空、或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
(7)
二法对待之时,主动之法名为能,例如能见能作等,被动之法名为所,例如所见所作等,简称能所。
(8)
喻事之重复也。如人本来已有头,若在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岂不是多余,而无此必要。
(9)
伏者制伏,断者断绝,制伏惑业,使其一时不起,名为伏,断绝惑种,使之毕竟不生,名为断。四住地是二界的见思烦恼,见十一课注五
(10)
初入时之心,名为初心。
(11)重字读平声,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习题】

(一)经论中,何种语句,是顺真谛而说?何种语句,是顺俗谛于而说?试举例证明之。
(二)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何偈为证?试写出之。
(三)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四)何谓「缘起性空」?
(五)解释:一、根本智,二、二空真如,三、能所,四、伏断。
(六)列出五十二位,圣贤程序表,包括伏断四住地,及十重无明。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