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求宿命遭诸土神。四。初起念。二遇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前文求知生后之事。此文求知生前之事。其求知虽同。所知各异。解者未详。故于经文生颠倒见也。圆定发明。三摩地中。见前生事。于是心爱知见。勤苦研寻。宿命犹有宿命。宿命不已。寻求不休。由此贪求。违背正受。魔得其便。
二遭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三魔事。
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隹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宝珠者。如水珠。火珠。夜明珠。如意珠等。珠为世人所好。魔乃以之惑人也。其实宝珠。与佛法无所关系。不值智者一笑。惟愚者乃为奇耳。化畜生者。如狮象龟麟等。衔珠宝物。先授彼人。以悦其心。为著体之媒介也。珍谓珍珠。宝物。如金银珊瑚玛瑙等。简册者。古无纸笔。削竹为简。刻字记事。简集成册。故名简册。符谓符命。天子遣将。有铜符。虎符。或以竹为之。书命于上。劈为两开。半付半存。以为后来合验无讹。牍以木片为之。皆古之记事物也。今之书信。亦称简册。符牍。今之衔来者。盖皆载奇异惑人之简牍也。其奇异之物。皆世之稀有物类也。又诱惑听者。藏于地穴。人所不能见处。魔以明月之珠照之。幽穴洞明。以显明珠之宝贵。于是听者信以为真。得未曾有也。或时日餐一麻一麦。言饮食之最少也。以理论之。此人应当消瘦。然彼不但不消瘦。而反肥充。此皆魔力保持故如此也。骂詈不避讥嫌。如言宝藏。乃至圣贤潜匿之处。总是求知之应也。往往。犹常常也。
四受报。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无知。堕无间狱。
土地城隍等。皆善知当方之事。是故求知者。感彼来应。若依十习。此当第七。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名为餍鬼。此中无故得珠等。无而忽有。皆贪罔之旧习也。发明深藏。及潜匿之处。即遇幽成形也。年老故。成山林等神耳。又此文中。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前六皆叙于魔事中。此又经文一变化也。
八取神力遭诸精魅。四。初起念。二遭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圆定发明。于圆定中。发现神通。及种种变化。不知神通变化犹是幻事。心起爱著。又不知神通变化。无穷无尽。意欲求其神通。变化之根元。由是贪取神通力用。有违正定。魔乃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