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十二类生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这里是简单说,应当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拣去两个字含在里头,「穷十二变」,色六尘对见六根,若没有见六根,哪来的色六尘?由这里头尽其所有,就有这十二种的变化,「为一旋复」,这十二种变化为旋转一回,「乘此轮转颠倒相故」,由这一轮转就成了颠倒相了,「是有世界」,从此世界就有了,因有众生才有世界、因有世界才有众生,这两样是分不开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卵生乃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下一一解释,这里先说卵生,平常都说胎、卵、湿、化,因人贵重,胎生所以搁在头里,照理先有卵生,后有胎生,第三是湿气生的,第四是化生。以下约果释相,先别明卵生相。

一 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阿难是大众代表,佛对他解释卵生的道理,「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因这个世界虚妄的轮回,虚而不实、妄而不真,这种轮转,就是说空话,哪个和哪个轮转呢?你要不这么说,这个世界怎么来的?「动颠倒故」,他这一轮转就发动了,动就颠倒了,有颠倒才生出世界,「和合气成」,这一变化「八万四千飞沉乱想」,飞的是雀鸟、沉的是鱼类,由这种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卵生一做胎就叫羯逻蓝,华言就叫凝滑,就像牛奶一类,有这么一点凝结住了,「流转国土」,流转于国土上,「鱼鸟龟蛇,其类充塞」,这就说由飞沉乱想来了,鱼沉在水里头、鸟在空中飞,龟蛇也是沉的,也在水里,都是卵生,世间任何地方都有其类徧满世间。以下别明胎生相。

二 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这一段文说明胎生的相,生下来就是胎,「由因世界杂染轮回」,世间上因什么有胎生杂染轮回?轮转过来、轮转过去,是「欲颠倒故」,就是人的欲爱妄想颠倒,由这种缘故,「和合滋成」,参和凑合在一块,「八万四千横竖乱想」,滋养成就八万四千横竖的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就是血泡,这是胎生发起的一个因由,名字就叫遏蒲昙,「流转国土」,流转于国土上,「人畜龙仙,其类充塞」,都是什么人畜龙仙,人是胎生、驴骡牛马也是胎生、龙仙更是胎生,其类充满于世间,所以说「横竖乱想」,横是龙畜、竖是人仙。以下第二湿生相。

三 湿生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这说湿生是由因世界执着的轮过来、回过去,「趣颠倒故」,他趣向颠倒的缘故,「和合暖成」,是一种暖热之气,就是夏天温暖潮湿温热的时候,就成这些东西,「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夏天里在粪坑里,这些虫子都是在这一类,在粪里的大蛆,翻上覆下,「如是故有湿相蔽尸」,蔽尸就是软肉,他生出来就是软的,「流转国土,含蠢蝡动」,流转于世间就是那种含灵蠢蝡之虫,没有壳、没有爪,「其类充塞」,这一类的蛆虫充满于国土。以下第四化生相。

四 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这是说化生,「由因世界变异轮回」,由因这个世界变易,轮过来、回过去,「假颠倒故」,假颠倒的缘故,「和合触成」,由接触相成,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这种动物,这是厌故喜新的,这是化生,「如是故有化相羯南」,羯南就是硬肉,他一生下来就是硬的,「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这类化生北方有、南方可能也有,叫屎可郎,以粪为它的窝,为它的住处,它从粪堆里生的,厌故有的,它欢喜新的,是硬壳,它滚粪蛋子,它滚够了,又变一个秋蝉叫吉流,是黄 se的,会飞,拿这个表示出来一切唯心造,有什么思想就现什么相,我们人明白佛法,将来就变成佛相,这是一点不会错的。以下第五有色相。

五 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说到有色相,「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是由因障碍的颠倒,「和合着成」,和合着住在上头,「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八万四千精明照耀的这种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这就是日月星辰也在众生以内,也都是由心所造成的,日月星辰都是精耀乱想而成的,「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休是吉祥、咎是凶相,星有凶的、有吉的,精明之色相流转于国土也是普徧的。以下第六无色相。

六 无色

田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说无色相是由因世界销散了,轮过来、回过去,「惑颠倒故」,由于迷惑颠倒之故,而「和合暗成」,暗是不可见的地方,「八万四千阴隐乱想」,由这阴隐不可见的这种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如是故有无形无色羯南,「流转国土」,是什么「空能销沉」?虚空神一会儿就散了,他没有形相,销灭了、沉没了,这哪有形相可表示?「其类充塞」,这一类的众生也充满世间。以下第七有想相。

七 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第七颠倒是有想相,是因什么成的?「由因世界罔象轮回」,罔象是似有若无,「影颠倒故」,如同拿镜子里的影子当自己,不知道反过来认自己,这是在影相上的一种颠倒,这种东西的变化「和合忆成」,参和、凑和、忆想不断成就「八万四千潜结乱想」,人自己不知道,一剎那一剎那就是无量数的生灭,这「八万四千潜结乱想」,潜是潜藏不露,由这种妄想才结成了这个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由这个想相就做胎了,「流转国土」,流转于国土,「神鬼精灵」,无论什么国土都有这么神鬼精灵,神鬼是两种,还有精灵,「其类充塞」,这类的众生充满于世间,都是妄想成的。以下是第八无想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 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佛说世界所有现相无非是唯心造成,升天、下地狱,为鬼神、成圣人,都是人身上的这个无想相,就是因愚钝轮回,「痴颠倒故」,愚痴迟钝这种轮回不息成颠倒相,「和合顽成」,由这里头参和凑合顽梗不灵,「八万四千枯槁乱想」,枯槁就是一点精华也没有了,「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它有形相没有思想,它这一流转各处都是枯槁乱想的,「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这种精神就化为土木金石,有形相没有思想都是人心造的,「其类充塞」,这一类的到处都有。以下是第九非有色相。

九 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第九是说明无有色相,「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这种轮过来、回过去是虚伪颠倒的这种缘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因着这个依着那个,种种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如是故有没有色相,「成色羯南」,成为有形色的羯南,「流转国土」,各处都有,都是什么东西?「诸水母等」,水母就是海蜇,都是海水沫子成的,它没有眼睛,顺着水流,可是有知觉,它「以虾为目」,鱼虾都趴在水母上,它以水为母亲,它拿水沫为胎,没有眼睛,它以虾为目,知道往哪里奔,虾没有食的,趴在水母上吃,它们也是虚伪,「其类充塞」,假藉这类东西充徧世界,它是非有色,一看样子就好像有形有色,怎么说没有色呢?再往细看就没有色了,夏天热大劲,它就晒化了,秋天不冷不热就有这种东西,我在海边住,小的时候常看见,还常吃这个东西,它的皮还很硬,冬天也没有,有海的地方都有。以下是第十说明非无色相。

十 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这是第十种颠倒,你看他无形无色,还有色相,我也看见过这种事情是什么东西,无中造出有来,他是「呼召乱想」,就是圆光、扶乩请神仙,也有妖魔鬼怪的时候,这种事情到处有,人容易信,你说他没有形相,他做出有声有色的事情;圆光,比如人丢了东西,请一位会念咒的用一张纸,叫十二、三岁的小孩能说实话,让他向纸上看,说这东西怎么丢的,你问他看见哪去了,偷东西的人穿什么衣服,进去那个屋子照着去找,就找出来了,这是种灵验事;还有扶乩问事,你问什么都给你写出来,到时候还很灵验,他所以叫非无色相,你看他无形无色,他可做出有形有色的事情,这叫非无色相的一类。以下是第十一说非有想相。

十一 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这一类众生就叫蒲卢,我们这里叫细腰蜂,它自己不能生子,它用桑树上生的虫子抱回来放在窝里,用泥堵上,它在外边叫的声音是相我、相我、相我,它叫了七天就变细腰蜂,这说异质相成,往往人没儿子抱人家的儿子叫螟蛉子,这类的事,每个地方都有,所以说其类充塞。以下是第十二非无想相。

十二 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这世界上是因怨恨杀害,今世对头互相杀害、来世又是互相杀害,没有间断的时候,这种杀业不得了,不可造!「杀颠倒故」,因互相杀害的缘故,「和合怪成」,参和凑合成这种怪相,「八万四千食父母想」,这种东西是最不吉祥的,「如是故有非无想相」,你看他没有想象,在做胎的时候没有想,长成了他就有思想了,它是什么动物呢?「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此地就叫猫头雀,正式的名字叫枭鸟,它是附块为儿,大猫头雀在山上找一块结实的土块,它早把窝弄好,上边弄一个横梁,它自己准备着死,就像大鸡孵小鸡似的,它也不下蛋,它弄一块土块,抱来抱去的就成了小猫头雀,先是大猫头鸟去外边给它打食,随打着食这个羽毛一边脱落,这羽毛脱到一半就飞不动了,它在窝里没有吃的,小猫头鸟也没有吃的,这个时候它用嘴咬住窝上准备好的横梁就不松口,底下的毛都脱了露出肉来,小猫头鸟饿的难过,它就吃它母亲的肉,把它母亲身上的肉都吃完了,光落了一个脑袋,这小猫头雀的翎毛也长全了,也会飞了;古时人犯忤逆罪,砍头挂在高竿上,那名字叫枭首示令,号令天下人不要做忤逆罪,「及破镜鸟」,这是一种母的鸟,还有一种叫破镜鸟,它也不下仔,「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它是用一种毒树果子成的,它用这个果子就像鸡孵蛋一样,变成动物,「子成,父母皆遭其食」,这种鸟生成以后,把它的父母都吃了,这种我们不常见,不能说没有,「其类充塞」,其类也充塞于世界上。以下是总结。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以下发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又分为三: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初中有二:初结前生后、二标列正明。初中又二:初结前生类互异、二生后对治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三种渐次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定如斯。虚妄乱想。

这一段文是结成前十二类众生各各互具十二颠倒,「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我们性中都具有这十二类众生,不定随哪种变化,人要把三皈五戒保住了,来世还转人,若随便乱想,不定转到哪里去,所以听经就有这个好处,自己能做主,知道都是一切唯心造,心要向上想,不要向下想,抱住主意,不但不失人身,还能转凡成圣,你想什么变什么,「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给你说个比喻,如同用手把眼睛一挤,看见空中有很多花,人的十二类颠倒就如捏目乱花发生,胡思乱想,如同用手捏目乱花发生,就如同十二颠倒,什么颠倒了?是「妙圆真净明心」,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妙是不可思议、圆是圆融无碍、真是真实不虚、净是清净无染、明是光明正大,这一个心就具足这五样,一颠倒就如同以手捏目,见空中花出,本来人心里没有这些颠倒,自己一造作,这就造作出十二类众生出来,这颠倒不是真实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还必定住十二类众生想吗?自己就作主了,向上想不能成圣也能升天道,这都是人心造的,不是说他行我不行,个个都行,这是说人的颠倒也容易、转过颠倒也容易。底下说对治法门。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你现今要修证佛所留下的正定正受,就在自己明白这个理,在这个根本的因由上,开头的时候你乱想,怎么办呢?「立三渐次,方得除灭」,所以立出次序来,第一次转不过来,第二次再转,再不行第三次,才可以把心里的毛病都销灭了,才能修行,底下说一个比喻,「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净器比如本如来藏性、毒蜜总喻三惑、汤水总喻观慧、杂灰香即是助行,好比干干净净的器皿之中,除去毒蜜,拿热水洗,并参杂灰及香料,以刷净毒器,「后贮甘露」,甘露即是不死妙药,器皿洗干净了再盛上甘露。以下标列正明,又分二初标列。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这是标明都列出来,「云何名为三种渐次?」这是承着上面立三渐次说的,底下分开,「一者修习,除其助因」,第一先说怎么修习除其助因,助因就是眼六根迷在外六尘上,得把他放下、看空了,去了助长迷惑的因由,「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第二要知道自性本来清净,性为体、心为用,所以真修要刳去正性,正信已经都染污的洗不干净,就像拿刀子刳这个不净的东西似的,这叫刳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第三增进,这个地方得要加工进步,违其现在造的业,造什么业?人都是六根贪染六尘,真修行绝对不能顺从他,得要违背他。以下说除助因。

一 除其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助因?阿难」,云何为助因?佛告阿难说,「如是世界,十二类生」,如是世界十二类众生,上来已经说过了,「不能自全」,他们不能自己保存,得有帮忙的,「依四食住」,这众生都说在一块了,得有四种的饮食帮助,没有饮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四种饮食是什么东西呢?「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什么叫段食?我们人一天吃三顿饭,这叫段食;鬼是触食,闻味道一触动就算吃了;思食是色界天人以思为食;识食是无色界天为食,「是故佛说一切一众生皆依食住」,世界上一切的众生皆依着这四种的饮食才在世界上久立着,佛叫一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一切众生食甘淡的东西就能够生活,「食毒故死」,食毒就不能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辛就是荤气,葱、韭、薤、蒜、兴蕖(兴蕖此土没有,祇产印度),「是五种辛」,这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十方的善神天仙皆离得远远的,「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诸饿鬼等因你会五辛他就欢喜了,他来舔你的嘴唇,「常与鬼住」,你吃五辛的人常与鬼住,还有好事吗?

「福德日销」,你所修的福、所做的德日日就销灭了,「长无利益」,增长的一点利益也没有了,「是食辛人修三摩地」,是会五辛的这个修行人,要想修正定正受,那就错了,「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都离的远远的,「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鬼王他们都得到方便了,你信佛他「现作佛身」,他现出佛身「来为说法」,来给你说法,说我这个佛许可吃荤,「非毁禁戒,赞淫怒痴」,非毁禁戒就是说持戒不对,他说杀、盗、淫、妄这四种重戒不要紧,赞叹淫、怒、痴,说淫欲好、越怒越愚痴才好,「命终自为魔王眷属」,这样的人要到命终之时究竟是归魔王的眷属,「受魔福尽」,魔王的福要是受尽了,「堕无间狱」,一定是堕无间地狱,「阿难,修菩提者」,佛又叫阿难,修学佛法的人,「永断五辛」,一定要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是则名为第一增长进步修行的渐次。以下说刳正性。

二 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一科文是刳正性,好比用刀子把不净的东西刳净了,佛对阿难说,「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若是有人要修行想入佛的正定正受,「要先严持清净戒律」,先要严持净戒律仪,没有污染,「永断淫心、不餐酒肉」,只要持戒,把淫欲心永远的断了,不能喝酒、不能吃肉,这是最要紧的,「以火净食,无啖生气」,总是吃热的东西,不要吃生的东西,佛对阿难说,让法会大众听,让后来的人跟着学,说「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你竟想修行,不断淫欲,还是杀生吃鱼吃肉,若是这样便超不出三界去,底下说一个比喻「当观淫欲,犹如毒蛇」,毒蛇咬着人就得死,「如见怨贼」,如同见到仇人怨贼,当然是要躲避,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先要持小乘戒,小乘戒有四弃、有八弃;四弃戒就是杀、盗、淫、妄,杀生害命、偷盗东西、邪淫、妄语,寻常方便语不叫妄语,比如劝人说方便法,让人修行学道,躲避杀、盗、淫、妄,在小乘戒里有四弃、有八弃,弃就是这个物不要了,把他扔了,所以在佛戒中犯了四弃八弃就是重戒,不能忏悔,「执身不动」,把自己管得住,不犯这四弃是比丘戒、八弃是比丘尼戒,加触、欲、覆、随,以防淫习,这在八弃以内先将小乘戒持好,「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以后再持大乘戒行菩萨道,大乘戒是十重四十八轻戒,律是戒律、仪是仪表。

上面说声闻戒是执身不动就可以了,这菩萨戒是「执心不起」,不但身不做,连心也不准起妄念,这大乘戒就微细了,「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把这个戒持住不犯,心也不让他起妄念,这个身戒心戒要成就了,则于世间永无相生了,在世间上就没有杀生还生、杀业还杀业了,你欠什么债,就得还什么债,你不行杀业,自然就没有互相负累了,「亦于世间不还宿债」,这是一定的道理!受大乘戒不还宿债,「是清净人」,虽然没证圣果,就是一个清净的人,你再加功「修三摩地」,你修正定正受的时候,「父母肉身」,就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不须天眼」,用不着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大家要知道修三摩地这个力量,不是观这一个世界,能观见十方世界的事情,「睹佛闻法」,睹是对面亲自见着佛说法,「亲奉圣旨」,亲自奉佛指示修圣修佛的道理以及成圣成佛的宗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不是平常的小神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的世界,「宿命清净」,你过去宿世造的业,无论是造什么业,就怕你不修行,你一发心修行都清清净净的了,「得无艰险」,人在世间上不知哪时候遇着祸害危险,今世虽然没造业,前世造的业找上来了,所以往往的这个人遇着危险的事情,那都是关乎前世做的事,宿命一清净,过去世的业不来找了,得着没有艰难危险的保障了,「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以下第三发明违其现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 违其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士。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段文说明违现业,「云何现业?阿难」,云何可以违背现业?佛对阿难说,「如是清净持禁戒人」,上边说过「心无贪淫」之念,「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于外又不随六尘流转奔逸,因此才「旋元自归」,你不随着业缘跑,违背现在的业,当然是旋转回来于原始的地方,「尘既不缘」,若能不缘六尘,「根无所偶」,六根不去与六尘联络,六根就没有所配偶的地方,六根指的是六胜义根,无所偶就清净了,「反流全一」,反过世界的那个流逸奔走,完全都归到一个真理上,若能反流归一,「六用不行」,六种浮尘根就用不着了,「十方国土」,能这样当时就显出这十方佛土无量无边,「皎然清净」,不但光,还皎然清净,「譬如琉璃」是亮的,「内悬明月」,明月是明的,两样搁在一块,显出明亮的相来,「身心快然」,当然是身心痛快安然了,到这里「妙圆平等」,不可思议的妙、圆融无碍的体,体用一如就平等了,「获大安隐」,得着最大的安然稳妥,「一切如来,密圆净妙」,这就说到一切如来秘密圆融无碍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皆现其中」,

现在如同琉璃内悬明月的地方,「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这个人修行到这个程度,就能得着无生无灭的果位,「从是渐修」,从此任运的渐渐修,「随所发行」,随着你所发心修行,就容易了,「安立圣位」,这就能转凡成圣,正显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为能立,「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以下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又分四,初观行转依号。

干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这一段文是起观行的转依号,怎么叫观行转依号?就是讲修行用功,要起观想,以观想为修行,说观行的名号有多有少,说具足了有四十二个妙陀罗,连十信一共是五十二位转依号,就是转凡依圣,我们普通人的凡心转过来,依佛说的理体,所以这叫转依,大端说就是转凡依圣。我们人的心素常被世法熏的,把自己的正性都反背了,佛教化人,若见着自己的本性,这才是归于人自己根本的本位,得慢慢的转,这先说转依的名号,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这里说转依用功,指着修行人说善男子,不是一定指着男子,男女老幼、富贵贫贱都在其中,指发心修行的人,能可以起观行转凡依圣,都可以称善男子,

「欲爱干枯」,由上边有三渐次,就是违其现业,现前的境界不随他转了,这时候用功到了欲爱干枯了,贪爱的心都干枯了、没有滋润了,这是说修行的好处!「根境不偶」,这说眼六根不着六尘,阳者为奇、阴者为偶,阴阳不能配合了叫不偶,若能这样修行就有成效,「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就是现前所知道的,残质就是年老的坏相,用功的人,观照本位,不随着境转,人都以为知觉是身体,知觉不是身体,知觉是寄托在身体上,身体有生死、有苦乐,知觉没有生死,这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修行,不受生死,「执心虚明」,这说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的,把他放下,保守这个心,执心就是抓住,不受六尘染污,光是一个明白,清虚的光明,表示清净,由爱欲干枯,

「纯是智慧」,智是现前明明了了的明智、慧是多生多世的宿慧,人所以有聪明的、有愚笨的,都关乎前世,「慧性明圆」,一切法皆有性,没有性不能成立,这个性是慧性,与智慧相近,到这里就明圆了,转过来说就是慧性圆明,没有缺欠,这是初一步,能够这个样子,「蓥十方界」,蓥字就当装饰讲,可以装饰世界,人心一好,世界就好,这是一定的事,人心一向道,世界都入了正道,能可以庄严十方的世界都得着利益,「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之道理,明白了是竖穷横徧的,「干有其慧,名干慧地」,干有缘其慧,只是有这个智慧,没有性理之水的滋润,所以名叫干慧地。

十信

欲习初干。末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这一段文是相似转依号,还没到究竟,有点相似,好比事情做到一半的意思,上边已说名号,这里说修行从信心入手,佛法无边,唯信能入,这里是说十信的位子,「欲习初干」,只是能伏惑不起,未能断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这是说无明惑未断,与中谛法流之水还未接上,「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就是说此心与中道理体相近了,就结与未结的时候。近了,就是用现前的一念心,「中中流入」,上边这个中是但中理、底下这个中是圆中理,这个中道,别教、圆教都叫中道,由浅入深,怎么分别这两种中道呢?

余者都在旁边,不够中道,有对待法,这个地方佛法说超伦绝待,就是中道;深的是圆中、浅的是但中,但中不具一切法,这是别教的中道,这个中道比四果阿罗汉高得太多了,那是小乘;这是到了大乘里头,大乘里也有高低,大乘讲中道理体、小乘讲偏真理,偏在真空里头,俗谛理修妙有,真空妙有放下归中道,折两边独显中道,把有无、是非、好坏都去了,但观中道,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把两边去了,但观中道叫但中;圆中的道理是一中一切中,中外无非中,无非中对中,中也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勉强立一个名字就叫中。

「圆妙开敷」,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这个妙理开敷了,「从真妙圆」,真是不妄、妙是不可思议、圆是无欠无余,从这个圆理,也叫圆教,从真妙圆上「重发真妙」,从妙圆上起观照,这个理是不可思议的,重又发出真妙的,没见着实在的本性,「妙性常住」,不可思议的这个信心永远常住,不能迷昧了,常常的保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在这里把一切私欲妄想都灭尽了,这就到了中道的边际了,「中道纯真」,知道中道纯粹的就是一个真理,没有旁的造作、没有旁的作用,到这个地方,举出十信的位子,「名信心住」,到这里信心就不退了,「真信明了」,由此明白了真信心不退了,「一切圆通」,知道圆融无碍通达一切的理,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阴是五阴、处是六根对六尘、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合在一块是十八界,这三样不能为障碍,因为明白了中道理体,这三种怎么叫障碍呢?眼只能看形相不能听声,耳朵能听声不能看色,鼻子只知香臭,眼睛看不出香臭,舌头能说话、能尝滋味,让他做旁的他不会,能说不是障碍吗?怎么就不能障碍呢?眼能听声,耳朵能说话,不像我们的眼睛只能看,不会说话,我在浙江见到一间庙,遇到一位法师叫目讲大师,他用眼睛能说话,有一个庙给他留纪念,我在那里看见,还照了一个像,这是事实,不用说修成佛,修到十信的位子上,就能有这个效果,「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六根互用没有障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词,不是过去就是未来,若不然就是现在,无数的劫中,当然是数不过来的时间,

「舍身受身」,工夫用在十信位中,不用说往高处举,就见效了,舍身就是死了、受身就是又投生,「一切习气」,这都是人的习惯性,枉自受这种生死之苦,「皆现在前」,一切习气过去未来到现在皆现入十信住了,「是善男子」,佛称善男子指能修行、能做佛教的大事,不论男女老少,都称为善男子,「皆能忆念」,忆念是过去的事情都能想出来,「得无遗忘」,多少万劫的事情皆现在前,不能忘了,「名念心住」,到此信念的心就不退了,再说「妙圆纯真」,以妙圆纯粹真信不疑的信念之心,「真精发化」,由纯真精进发生变化,「无始习气」,无始劫来的习气,「通一精明」,统统化成一种精明的信心,「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唯独以此精明的信心,向前趣向真实的清净涅槃之道而不休息,「名精进心」,这是第二名精进心,「心精现前」,心之精明现前之时,就没有愚痴,「纯以智慧」,纯粹用智慧,「名慧心住」,这是第四名慧心住,「执持智明」,执持这个信心的智慧发明了,

「周徧寂湛」,到这个时候信心才能够普徧,寂然清净,这是说初修信心,「寂妙常凝」,信心寂然不动,心里头还有不思议,在这个时候,常常的凝结不散,这是功夫纯了,「名定心住」,这才够称为第五定心住,「定光发明」,这个定心之智不但放光,「明性深入」,而且明了之慧性,还深入妙理,「唯进无退」,从此勇猛不退,「名不退心」,这是第六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信心精进安然不动,保护永远不退失,虽然没达到佛地,「十方如来,气分交接」,然而与十方如来的气氛交接,「名护法心」,这是第七名护法心,「觉明保持」,信心的本觉之光明,自己知道保护,任持不松,

「能以妙力」,这个时候能可以不思议的力量,「回佛慈光」,自己心光向于佛之慈光,「向佛安住」,觉心安稳,常住不变,这时「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如同佛那个镜子、自己这里一个镜子,两个镜子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这是个比喻,「名回向心」,这是第八名为回向心,这时「心光密回」,心光明亮秘密之中回转过来,「获佛常凝无上妙净」,不独是获佛之常光凝照,而且得无上不可思议、清净、无作戒体,从此「安住无为」,安然得住、无作无为,「得无遗失」,到了这个时候,信心不摇动,「名戒心住」,这是第九名戒心住,「住戒自在」,住戒不费力,自然地就住下了,住戒以后,「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可以自在神通力游行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这是第十名愿心住。以下分证转依号,又分五,初明十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这段承上边十信,是转凡依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是善男子用真实的修行方法,容易入十住位,「发此十心」,所以才发十种的信心,「心精发辉」,把精进心发挥到究竟了,光晖发出来,「十用涉入」,这时候能起作用,能以入手真修,怎么入手法呢?把十种信心「圆成一心」,圆成这一个初住的心,「名发心住」,这是第一分证转依名为发心住,「心中发明」,由发心住心中发出光明来,「如净琉璃,内现精金」,这是说如同清净的琉璃宝现出精纯的金相,到了分证转,「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拿以前的妙心做为实行,脚踏实地,「名治地住」,这是第二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心是智、地是理,心地摄受知觉,所有的一种知觉差不多都明白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不论到哪鬼都任意流动行走,没有窒留、没有障碍,到这个地方,「名修行住」,这是第三名修行住,「行与佛同」,所修之十行与佛相同,「受佛气氛」,当得受佛的气氛,沾着佛的光明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如同中阴之身,自求同业为其父母,虽未实现,「阴信冥通」,然而阴信早已冥通,「入如来种」,一入圣胎就是如来种性,

「名生贵住」,这是第四名生贵住,「既游道胎」,既然游行至道胎,入如来种性,「亲奉觉胤」,亲自奉觉王之法胤,从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成」,如同胎已成了,「人相不缺」,人的相貌一样也不缺,「名方便具足住」,这是第五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到了这一住,相貌就像佛一样,以表权智,「心相亦同」,实智之心相也同,这是正当的得着究竟的心理,「名正心住」,第六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权智之身与实智之心都合成为一,从此修行日见增进不退,「名不退住」,这是第七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一身是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虚空身,这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同胎之十月期满身相不缺,「名童真住」,这是第八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十身灵相具足,如人之形成出胎,由此以大愿力,游履十方,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第九名为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表明为法王子,已经成人,如国家的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国王好比佛、太子好比菩萨,国家大事分委太子,菩萨承担如来家业,「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剎利是贵族,世子是正阙太子,「陈列灌顶」是传王位的制度,「名灌顶住」,这是第十名灌顶住。以下第二,明十行。

十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这一科文是佛发明十行是分证转依,是分分的转,佛说法为的是转凡成圣,凡是普通的人,不知道有个不生死的本心,佛出世说法告诉人,得要认识自己,自己本来没有生死,你为什么认识有生死的当自己,所以得把那个思想转过来。十信以前是观行转、十信位是相似转、十住以下是分证转,十住到妙觉,四十二个位子,要一分一分的转,不能一下子都转过来,转到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成佛子已」,是善男子已经开了佛的知见,「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当具足无量无边如来之胜妙功德,「十方随顺」,能于十方随顺众生而广行布施,若自若他,悉皆欢喜,「名欢喜行」,所以第一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又善能以自利无上戒法,想法叫人研究佛经,饶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第二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自己觉悟,又能觉悟他人,于诸逆境甘心忍受得着没有违背拒绝,「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这是第三名无瞋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又能随诸众生之种类出生世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乃至穷未来际都让他知道三世平等的大法,十方通达没有堵塞,这是第四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能于一切时处,上合下同,演说诸佛种种法门,令人转凡成圣,没有差别、没有错误,「名离痴乱行」,这是第五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在众生同类中,显现不同,又于一一不同之中,各各现同,「名善现行」,这是第六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这说十方的虚空里现满足微尘,又于微细的尘土之中现出十方的世界,由其心无着,所以「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微尘现十方、十方现微尘,互相不能留窒障碍,「名无着行」,此是第七无着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如是种种妙行现前,无非尊佛重法,悉由大愿而成就,故知一切行全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因名第八为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如是众多妙行都是事理圆融无碍,能成十方诸佛的善法则,都是教人修行之路,「名善法行」,这是第九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一一皆是以清净无漏之智,照于一真无为之理,理智不二,性本天然,人能归本复性,就不受世界上生死轮回之苦,「名真实行」,这是第十名真实行。以下第三,十回向。

十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怀。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前边是十行,是实行实做,这里十回向有三种大义: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十回向都关乎这三种,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是善男子从初行至七行,其神通已经满足了,「成佛事已」,成佛的事已经成就,到这个地方是「纯洁精真」,纯粹的是清洁、精纯不杂的一个真道理,「远诸留患」,由此故能远离诸生死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应当广度众生,虽然度化众生仍须灭除度生之相,以能救度众已,「回无为心」,度而未度、为而无为,回向无所为之心,「向涅槃路」,这才够得上回向那个不生不死的道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也才称得上救护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世上的生死法是可坏、涅槃法是不可坏,这两种都要远离,「名不坏回向」,这是第二名不坏回向,再从「本觉湛然」之理以起始觉之智,始本合一,「觉齐佛觉」,则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这是第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若从精纯的真实不虚发明圆妙之理,理智一如,为因地心,「地如佛地」,心地若如,佛地也如,不离当处,能徧一切,「名至一切处回向」,

这是第四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所现的世界为依、如来为正,依正二报,「互相涉入」,彼此不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得无罣碍」,如是成就众生,了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名第五无画功德藏回向,证到无尽功德藏,「于同佛地」,就与佛地平等相同,「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于平等佛地之中,今各各众生起清净真因,「依因发挥」,依真因发挥万行,「取涅槃道」,进取涅槃,「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众生真实之善根既然成就,「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你知道十方众生的性就是我的本性,性没有二样,「性圆成就」,我的本性圆满成就,「不失众生」,我还不失众生,众生与我的本性平等无二,「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是第七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一切法上,离这一切法的分别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这离相、即相背不着,「名真如相回向」,名第八真如相回向,由此「真得所如」,得着真如了,「十方无碍」,徧历十方,一点障碍也没有,「名无缚解脱回向」,是名第九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真如之性德圆满成就之时,「法界量灭」,有量既然灭了,无量也不可得,「名法界无量回向」,故第十名法界无量回向。以下别明加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这一段文叫别明加行,分别开了,加上四种的功行,上来是方便修止观,由干慧地,十信是前方便,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圣位,还未登地的时候,要加上四种真实的行力,才能达到十地的位子。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这四十一种发明心地的阶级都做到了,「次成四种妙圆加行」,要登地的时候,还要加上四种真实的功行,妙是不可思议、圆是圆融无碍,以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的道理,得加在这里做功行,就是「即以佛觉,用为己心」,用佛的本觉,用为修行人自己的心,

「若出未出」,在这个若出现还没出现的位子上,这里说一个比喻,「犹如钻火」,如同钻木取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火将出未出之时名为暖地,这是第一加行,「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又以自己的心,履是依照佛道修行,成就佛所修行的道,「若依非依」,以佛道修行如同依从,还没到依从的地步,说一个比喻,「如登高山」,到了这个位子上,如同在山顶上,「身入虚空」,虽然身体到了处空,「下有微碍」,脚还没离开山顶,脚还有微细的障碍,没完全到了空,「名为顶地」,到了极顶的地位了,这是第二加行,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这个心与佛两样相同,然犹未云「善得中道」,以其初地之德相,但得默认于心,未可吐露于人,「如忍事人」,如同世间忍事之人,怕事做早了、做晚了,「非怀非出」,心无怨恨故非怀、口未明言故非出,「名为忍地」,这名为忍地,是第三加行,「数量销灭,迷觉中道」,数量好比一百里地走完了,这个数量已经销灭了,可是还没到家,如同到了香港,还没到住地方,「二无所目」,这两样都不能叫一个名目,「名世第一地」,这个时候名世第一地,这是第四加行位。

十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这初地的境界,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把四加行修完了,「于大菩提」,于佛的大菩提觉道,已经「善得通达」,善于得着通达无碍,「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又觉悟诸如来之所证境界,众生所具我已证到,所以庆己庆人,「名欢喜地」,登初地为欢喜地,「异性入同」,地前三十心名异生性,登地以后,名同生性,对异说同,同异俱垢,今既「异性入同」,而异性垢灭了,「同性亦灭」,同性之垢也得灭了,因佛法是超伦绝待的,有对待就有尘垢所染,所以第二是「名离垢地」,「净极明生」,浮到极点,人的本性光明自然生出来,所以第三「名发光地」,「明极觉满」,所发之光到了极点,这个知觉也就圆满了,第四「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这时之明极觉满,不但地前之异性到不了这个境界,就是二地之同性也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第五「名难胜地」,

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一切法胜过佛这一法,「无为真如性净明露」,既得焰慧照烛,而一切难胜,所以无为真如之体性清净,明白显露,这是第六「名现前地」,佛法现前,「尽真如际」,尽其所有,法法皆是真如,而且能尽于真如之际,第七「名远行地」,「一真如心」,究竟真如,怎么叫真如?如了本位叫真、离了本位就不真,怎么叫假?有对无、好对坏,这都是假借的,究竟真的,心如本心,知住在知上、觉住在觉上,一真如心,这是第八「名不动地」,

到这个地方,心才到了不动的地方了,「发真如用」,由这里发出真如的作用,以善巧之慧度化众生是第九「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修大乘法的菩萨,「从此已往」,修过来了,没有阻隔的地方,「修习毕功」,功行修成了、完毕了,「功德圆满」,因功果德圆满无亏,「亦目此地,名修习位」,在名目上,这个地方还叫修习位,「慈阴妙云」,自此以后更宜慈悲之法云「覆涅槃海」,说法如雨,现身如云,是第十「名法云地」。以下第五明等觉。

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如来逆流」,如来是逆着潮流而行,是倒驾慈航,为接引众生,「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菩萨顺行到家了,「觉际入交」,菩萨与佛的知觉相等,「名为等觉」,分证位至此为止。以下六究竟转依号。

妙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从干慧心是光有智慧没有修行,指未与初信法流水接;等觉心中名干慧地,是五住初干,尚有一品微细无明,未与妙觉法流水接;初名心后称地,初是理具,后乃修成,因理具而修,修成其理具,是故初后俱称干慧也,「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所谓初心究竟二不别者,所言金刚心,不是干慧地,才称金刚心,在干慧心亦名金刚心。前文佛示阿难是名金刚王宝觉,观音自陈金刚三昧,丈殊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据此则知,初后唯一金刚心,「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方尽五住无明,而登妙觉「成无上道」,单复十二者,单七复五,单是干、暖、顶、忍、世、等、妙七位,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位,其中单复合之总成十二,故谓重重以下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又分为三,先总以止观结。

修证总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这是总结以上修证由始干慧终至妙觉诸地,皆以如来藏中金刚观察之智,照藏性之理,从性起修,修即无修,无修之修是名幻修,修如幻,证亦如幻,「如幻十种深喻」,幻有十喻,即幻人、阳焰、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奢摩他中」,奢摩他是止,「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毗婆舍那此云观,以如幻修证,亦云清净修证,是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不分渐次圆妙止观,故称全性起修、全性成证,「渐次深入」,即而常六故云渐次、六而常即故云深入。下再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是三谛之理,真谛证初果圣人、由俗谛从空出假度化众生、悟中谛开佛知见,三止是体真止、方便随缘上、息二边分别止,三观是空、假、中三观,阿难!三谛之理这都是修行的方法,能成就五十五个圣位真菩提路。以下第三以邪正结。

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智德是明白佛法、断德是把一切习气毛病都断尽了,真菩提路就是真实的成佛的这条道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是以邪正结成,一知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为正观,否则为邪;二知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增慢,名为正观,否则为邪。以下结成经名以彰圆宗、圆体、圆用。圆用又分二,初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从座起向佛顶礼,请问经名,若非根本实智,不能彻底承当,所以非文殊菩萨问不可,全经是阿难发起,表权智。以下如来答又分二,初别答五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