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制礼仪

寺院巡礼篇

寺院巡礼篇

星云法师



 

古代的丛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 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然而今日的寺院,不仅保有原来的寮口,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务,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密切,是:


善友往来的聚会所。

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修养性灵的安乐所。

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购买法宝的百货店。

悲智愿行的学习处。


有一些佛教徒说,世上有许多贫困的人,何必浪费金钱来盖寺院?这是愚痴的说法,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天天有许多"有钱的贫穷人"的可悲可叹吗?目前世界不是真正的缺乏物质,而是欠缺无私的大悲;除了少数残障人士,并非真正都需要救济,而是需要开创的智慧、勇往的承担。这些就是以社会教化,净化人心为己任的寺院所应担当的,怎能说不要建寺院呢?君不见,寺院:


就是一所心灵治疗医院。

就是一所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

就是一所道德良心的教育学校。

就是一所人生的加油站。

就是一处提升文化的艺术中心。

就是......


总之,寺院是一个多元价值的无尽宝藏,岂可以小心小量等闲视之!所以《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及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的福德百分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为何如此?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再多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佛寺,度众万千,其实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信众与寺庙间有什么关系?寺庙对信众有什么利益?我想最起码有:


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

听经闻法,可以增长人心。

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

道友聚会,能够以会会友。


既然寺院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身为佛教徒应该好好认识寺院。因此,本篇对寺院名称的由来,经常举办的法会忏仪,参访时所应注意的行仪、规矩等,逐一介绍,藉以帮助大众认识僧团行事以及种种佛事举办的意义,以期对寺院道场有一整体性的了解,进而护持道场,尤其要肯定、认同依止常住的宗风与目标,做个一师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应该热心参与寺院活动,因为参加活动有学习的功能、有回馈社会的功能、有增进家庭和谐的功能、有广结善缘的功能,从参与活动中,能够圆满自己,利益他人。

 一、认识寺庙庵堂

 1 寺院的由来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记载,我国"寺"的名称,源于官方所设立接待外国宾客的鸿胪寺;西域僧人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来就称僧尼所住的地方为"寺"。

 1 寺院的别称

"寺院"历经朝代变换,或因用途有别,或因建筑各异,而有种种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

 庵:又作"菴",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殿堂和塔庙,合称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舍利殿、开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至于形状,

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以利说法。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1 丛林的种类

中国古代丛林,依传法对象的不同,可分三类:

 法系丛林:师家依法系传法给记 弟子的寺院。

 子孙丛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担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师资相承的世袭制者。

 十方丛林:广招天下高僧大德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

 1 丛林四十八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

在大陆丛林,殿堂有东单、西单之分,人事有序职、列职之别。殿堂的东、西两单如左:

西单:为十方云水僧、各堂口职事、念佛堂等。

东单:为重要团体,例如:佛学院、禅堂之僧众。

丛林的一切作息活动,都有赖于职事来维持,职事人员的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

一寺之中以住持为全寺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职、列职的分别。

 序职: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学者任。有位无职。如:首座(座元)、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等。

 列职:序职后,有办事能力,领一职务者,即是列职。如:都监、副寺、维那、知客、藏主、庄主、库头、汤药、侍者、殿主、行堂头、参头、寮元、

、照客等。

佛光山亦依此丛林传统制度的精神,确立"适才适所"、"集体创作"的人事制度。

 序职:依学业、道业、事业三业评量考核序级。

 僧众共分五等十九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

 学士共六级,每级二|三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开士共三级,每级五|十年

 大师(长老)

 教士、师姑共分三等十二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三年

 学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五|八年

 列职:依各人在佛光山及相关事业中担任的行政职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资深者,保持佛门伦理;一方面鼓励后进者,提振组织的朝气,将人力资源作弹性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入门不久的人可以因表现良好、贡献卓越,被赋予较重要的职务;而谨守本分者,也可以经由年资累积,在团体中受

到应有的尊重。

 都监院、教育院、交化院、长老院、传灯会  等各院会的院会长。

 寺务、信众、慈善、福利、工程、典制、福田等各监院。

 各别分院住持、当家。

 总务、知客、馆长  等。

 二、寺院参访

我们常听人说,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 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华严经》里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记载。

行者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寺院道场是僧众修行办道的地方,平时除了举办各种法会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参修之外,寺院的静谧、祥和,也是社会大众于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藉以暂离喧嚣尘世,澄心静虑的好去处。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见僧众的斋供,威仪庄严具足,因而赞叹三代礼乐犹存于释氏。由此可见佛门对于仪礼的重视。因此,到寺院参访时,必须对佛门的礼仪有所认知,诸如进入佛殿如何礼拜、如何向大德法师请法、  等。这些基本礼仪如果在参访前都能预先了解,将使参访更具意义。兹将参访礼仪略述如下:

 1 参访须知

 出发前详做行程说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错,因而误事误时。

 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时间长短,以及参访成员的资料,如年龄、国籍、学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参观等事宜。

 参访时,衣着以轻便又不失庄重为宜,不可过分暴露。

 团体到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进入佛殿后,依法器或号令礼佛三拜,再向住持礼座。

 上香时,如团员人数众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举香齐眉,再依序向前传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炉插香。

 如请知客法师引导讲解,应专心聆听,态度谦恭有礼,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谈会场时,应行仪安静,迅速就位。

 座谈时,如有个人问题请示,或当场发问或以纸张书写,应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词或表示意见时,应简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风、历史,不妄加批评。

 规矩上有不懂之处,应虚心请教法师或职事人员。

 行进间应注意威仪,不得勾肩搭背。与大德同行,应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应至适当场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广众前躺卧。

 用斋时,合掌称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应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贪取而造成浪费。

 饭食毕,随手将碗筷、汤匙以及果皮、残渣等收拾干净,并感谢服务人员的辛勤服务。

 如在寺院挂单,言语谈论以低声为宜,举止行动以轻静最上,并应遵守寺院作息规矩。

 参访地点如有禁止摄影、录影的告示,应确实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处,不可随意进入,滋扰清修;若有限时开放之处,则应于开放时间内参观。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1 入寺须知

 注意寺院的开放时间。

 先向知客法师问讯,说明来意,询问有关注意事项等。

 先至大殿礼佛,再到各殿堂礼拜,而后参观或办理事情。

 如欲会见住持、法师等,应在客堂等候。

 应尊重寺院的规矩,勿随意进出;若欲巡礼各处,得请法师或职事人员带领。

 注意标语及告示,并确实遵守。

 不将私人物品随处搁置、堆放。

 说话语气应轻柔、和蔼,见人应恭敬合掌说"阿弥陀佛"。

 保持宁静,不得高声喧哗、歌唱,不任儿童到处奔跑嬉闹。

 寺中一切物品,皆为十方信施供养,未经许可,不可随意动用或带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应节约爱惜,不可任意浪费或侵损。

 借用常住物,用毕应立即归还原处,并放置整齐。

 不带荤食入寺院,不边走边吃,不在寺院内抽烟、喝酒、嚼槟榔。

 不以荤食或用过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烧冥纸。

 不带宠物进入寺院,不滥放生。

 不得任意张贴海报或散发传单。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随意将车辆停置于寺院门口,妨碍交通。

 1 佛殿须知

 进入佛殿,态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门,须缘左右边门进入。缘左门进,左足先跨入;缘右门进,右足先跨入。进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横越或左右驰走、奔跑。

 进入大殿时,如须脱鞋,应将鞋子整齐摆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内,依序入殿。

 服装仪容须整齐大方、朴素,不袒胸露背,不着短裤,男众不可着汗衫,须脱帽。

 殿堂内不可大声喧哗、谈笑、嬉闹,及谈论世俗言语。

 不在殿堂内倚墙靠壁或躺卧;不将杂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内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应退出殿外。咳嗽时,须以袖掩口。

 除礼佛、诵经、打坐、听讲外,不可在殿堂内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为龙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时间课诵,欲着海青、缦衣者,应先在车上或僻静处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着衣,有失威仪。尤其不宜在殿内或面对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脱世俗衣物、梳头等。

 若个别在佛殿内诵经,宜应默念,以免扰众;如系随众课诵,宜随众唱念,不可口出异韵怪音。

 上香以一柱为宜;如燃三柱,则第一支插中间,第二支左边,第三支右边。

 点燃香烛后,不可以口吹熄,应以手扇之;持香应齐眉,香须插正。

 不宜无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评、不比较佛像差异,应以虔诚的心礼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随意取而食之。

 呈献供品宜请香灯法师代为处理,得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供佛。

 殿内如有佛事,应视情况进入,以不妨碍佛事进行为原则。

 1 礼拜须知

"礼拜"主要是对佛、菩萨、佛塔、长老、大德、法师等,表达敬意的行为。因对象不同,礼拜的次数、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兹略述要点如下:

 礼拜的次数

 一拜:用于顶礼长老、大德、法师。礼拜者虽说"顶礼三拜",但长老大德回说"一拜",或"问讯",或"不拜",学人皆应以服从为恭敬,

如法行礼。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问讯,礼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 拜佛时须三拜。

 受戒回常住礼师拜祖时,须三拜。

 初一、十五早课顶礼方丈和尚时,须三拜。

 高寿祝贺时,圆寂后祭礼时,均可三拜。

 九拜:僧众登坛受戒时,礼拜和尚、阿闍黎,或传法入法卷授记典礼时,法子拜师要九拜。

 礼拜的场合

 凡礼拜长老大德僧,应先禀明,并延请至佛殿内,或供有佛像、藏经之处礼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会客、斋堂用餐、禅堂打坐,或于公共场所、剃头、休息、睡眠、摄心经行、诵经拜佛时,均不宜礼拜。

 若于路上遇见大德,先合掌为礼,说:"请大德到佛殿,接受学人礼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萨礼拜,再向大德顶礼。

 拜佛可在"拜垫"上拜,拜人,彼此顶礼,在"地上"拜。(礼佛毕,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礼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则应一起礼拜,不可各自请求礼拜,增加大德受礼困扰。

 注意事项:

 陪同师长礼佛,不宜与师长并礼,当随师后远拜。

 佛殿中央的蒲团是给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诸山长老专用,一般大众不宜用来礼拜,以示尊重。

 礼佛时,应从容不迫、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宜急起急落。

 礼佛时,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见有人礼拜时,不可从人前经过,以免干扰他人礼拜。

 礼拜须合仪,若有不明白之处,可请教殿堂知客法师。

 1 请法须知

 礼请大德开示,应事先约定时间,不宜突然造访。

 请求开示时,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对佛陀,不可虚伪妄语,不可谈论是非,不可东张西望、左右顾视,威仪要端庄慎重,衣履应整齐,随时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行仪,礼法要如仪,以表示对大德的敬意。

 见大德,应问讯、合掌、正立,澄心谛听。要知道次第的坐处,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时应端正,不可倾斜倚靠。

 问法宜简明扼要,不可噜苏或自说自话,更不可探问大德私事或故意问难。

 不论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站立位置不可高过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隐处。

 大德问话,必开口坦诚回答,答话时不可太大声或太小声,以能听到为准。

 大德谈话时,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轻率插嘴,有失恭敬。

 闻法时应细心聆听,行注目礼;闻法后应思惟法义,信受奉行。

 闻法时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请教,但不宜表示怀疑或与大德辩论。

 见有客来,不宜继续问法,亦不宜骤然离去,应听候大德招呼。

 请益完毕,应至诚礼谢大德,听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导,方可离去。

 1 挂单须知

"挂单"就是在寺院暂住一宿或数日。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挂单之前,应先联系时间,说明事由、人数等。

 作息应依照寺方规定,不扰众清修,有事可请教知客法师。

 寮房内应保持静肃,不可放逸自便。

 僧众寮房不可擅自进入。

 告假离去前,应先将寮房整理干净,恢复原貌。

 离寺之前,须先向住持、当家或知客法师告假,不宜悄悄离去,以免寺方挂虑。

 离去前应至大殿礼佛,告假赋归。

 不得携回任何非赠与的结缘品。

 借住寺院,叨扰常住,可随喜供养。

 1 斋堂须知

 过堂

 按时随众用斋,不刻意回避、辞谢,勿令法师三催四请。

 食前应先合掌供养,称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饭送进嘴里之前,依序发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捧碗进食应如龙吞珠,以箸挟菜当如凤点头。

 要心怀感恩,食存五观,对食物不起喜恶之心,不皱眉嫌恶,不贪多挑好,不图口腹之欲。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

 以碗就口,细嚼慢咽;碗盘筷匙不宜撞击作响。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离桌缘约一拳头之远,颈靠衣领,足放平,肘内收,不可跷腿交脚,东张西望。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姿态,肘臂不可张开,以免妨碍邻座。

 热食不可吹气令冷。

 食中有虫,宜密掩藏,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弹爪抓头、挖鼻耳洞;不得喷食触及邻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喷涕,应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应依序排队礼让,不可争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费。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谈笑,不边走边吃。

 不私带小菜食用。

 圆桌用餐

 大众未到齐,不得先食(以坐满一桌为原则)。

 取用菜肴,应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盘中随便翻择。

 进食时,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挥动筷匙。

 果核、残肴饭粒不可随手弃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时,应用牙签,并掩蔽为之。

 用斋毕,应将桌面收拾干净,碗筷叠放整齐,并轻轻将坐椅放回。

 主动参与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专人负责清洁,应向其道谢。

 三、佛门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1 对出家僧尼的称呼

 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者。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

 师父: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如天主教对神职人员称神父。

 大师:是大士、菩萨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专家的称呼。

 和尚:一寺之长称和尚,是亲教师之意。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则称为和尚尼。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老"和尚。法弟当住持,则称"退居"和尚。

 上人:学长、长老、大德、长者、平辈,皆可称之。

 长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称之。

 阿闍黎:即轨范师、模范师。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为弟子的楷模师,所以也称为导师。《五分律》载,阿闍黎有五种: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经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知客师:禅林中掌管迎送、应接宾客的僧众。

 香灯师: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灯等工作的僧众。一般信徒进入殿堂,即有香灯师招呼执香、礼佛。

 律师:指研读修习律藏的僧众。例如:僧佑律师、道宣律师、见月律师等。

 论师:原指研究论藏的修行人,后指能造论以阐扬佛法者。有名的论师如: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等。

 禅师:专门修习坐禅的僧众,不限于禅宗,在天台、净土宗中,也有修习禅坐的修行者。禅师必须要能契理契机,观机逗教,才能引导习禅者进入禅定。

 弘教师、弘讲师:能够弘扬佛法的僧众。他们或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或以教授义理的方法弘扬;所弘讲、弘教的地点不限于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学校、公司、机关团体及监狱等。

 1 出家僧尼彼此的称呼

 师父:僧团中称所依止的法师为师父,僧尼彼此之间不以师父互称,除非加上职务的头衔,如库头师父、行堂师父、知客师父、柴头师父、香灯师父、维那师父、纠察师父等,否则只要互称某某法师即可。

 师兄:佛门一般平辈的尊称。

 同参:指同地、同时、同师参学者。

 法眷:法门中的眷属。或为共同求道修行者的总称。又称同门、同参、法属、法亲、法缘、道友、道旧。主要指修学同一法门的师兄弟、弟子而言。

 1 对在家信众的称呼

 师姑:原为一般民间对尼师的泛称。现今则指长居寺院修道,经过正式入道的未婚女众。

 教士:长居寺院修道,正式入道的未婚男众。

佛光山自从开山以来,即有师姑的名分,凡欲加入师姑、教士的行列者,均需提出申请。入道办法如下:

一、申请资格:

 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未婚单身男女在家居士。

 实习期满的丛林学院在家众。

 教士、师姑入道修行戒约:

 恭敬三宝,信心不移。

 奉行佛光山宗风,忠贞不二。

 遵守佛光山宗门清规,随众生活。

 奉行佛光人信条,终身不渝。

 对师长、同门兄弟恭顺合作,直心受教。

 受持在家菩萨戒律,谨慎不犯。

 终身不婚嫁,茹素不荤食。

 接受常住一切职务的调派。

 对道业不忘初心,对学业解行并重,对事业克尽职责。

 精进修学,发心考取佛门檀讲师职位,以便协助弘法利生。

二、填写誓愿书。

三、所属院会暨单位主管审核评鉴内容:

 知见 工作状况 家庭背景

 向心力 健康情况 个人资产、负债情形

 精神状况 才艺专长

 处众情形 交友情况

四、资料转传灯会覆审并安排面谈。

五、呈传灯会或宗务委员会批示核可后,资料转人事室。

六、人事室评定序级后,转呈宗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七、资料转都监院福田监院室核发单银。

八、通告于佛光通讯,周知大众。

九、安排参加宣誓入道仪式。

在佛光山,师姑、教士除了外相和出家人不同外,所领的职务及所享有的福利是相同的。

 师兄:佛门一般平辈的称呼。

 师姐:对在佛门发心工作的已婚女众的称呼。

 菩萨:凡是发菩提心为人服务者,不分年龄大小,均可以菩萨称之。

 居士:泛指在家学佛的信徒。

 1 在家信众彼此的称呼

 师兄:在家的信徒可以互称师兄。

 师姐:在佛门发心工作的已婚女众的称呼。

 同修:一起修学佛法的道友,即同学。现在一般人把同修限定于对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的称呼,其实,只要是一起修学的同参道友,都可以称为同修。

 莲友:专宗念佛法门者彼此的称呼。

 四、各种忏仪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使人生有意义。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第一、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

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够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好像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粗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夫汗水耕耘,我们何德何能,岂可不好好的珍惜盘中飧?惭愧忏悔的心一生,蔬食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

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工夫还不深,自然以足代舆,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起来,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云:"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仪佛事对一个人的身心,不仅有涤尘的作用,其功德也很多,如:

 报恩:对诸亲眷属的感恩。

 还债:藉拜忏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培福:为自己培植福德因缘。

 结缘:以拜忏功德与生亡两者结缘。

 忏悔:藉礼忏来消除罪业。

田中的禾苗(功德)若长得好,杂草(罪业)就不会碍其生;一把盐(罪业)如放在一杯水中,一定很咸,但若放在一大缸水中(忏悔法水)就会淡得多;小孩犯错,只要肯认错(忏悔),父母一定不忍心下手责备。所以,学佛修道,"忏悔法门"对一个人的修持,是不可少的功课。今介绍一般通行的忏法程序如下:

 1 梁皇宝忏(十卷)

《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超度皇后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郗氏生性好妒,死后堕为蟒蛇,每天为小虫咬啮,痛苦万分。有一天,来到宫中,向武帝求救。武帝于是向宝志公请问脱苦的方法,公嘱以礼佛忏悔,因此,武帝亲制慈悲道场忏法,礼

请僧众举行忏礼,遂感皇后生忉利天,空中言谢而去。

程序:

 香赞

 入忏文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出忏文

 回向赞(圆满赞)

 1 金刚宝忏(三卷)

《金刚宝忏》,全名为《大乘金刚般若宝忏》,简称《金刚忏》,是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行的忏法。

金刚忏法的流行,源于历代对《金刚经》信仰的普及,尤以蒋之奇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载,自五祖以后,《金刚经》已取代四卷的《楞伽经》而受重视。

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于举心动念之间,常造众罪,因此障蔽佛性,轮回生死。若能知罪性本空,至心披露忏悔,就可消除罪业。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忏悔文

 回向赞

 三皈依

 回向

 1 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一卷)

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所说,如果有人听闻、赞叹、称念,恭敬礼拜五十三佛洪名,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常值十方诸佛,除灭四重五逆诸罪。又《大宝积经.优波离会》载,佛说若有众生成就五无间罪,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殷重忏悔。综合以上二经所说,遂有八十八佛洪名宝忏流通于世。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

 礼八十八佛洪名

 忏悔文

 回向赞

 三皈依

 回向

 1 大悲忏

大悲忏法是宋代天台宗四明尊者法智大师知礼依据伽梵达摩所翻译的《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的忏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以消灾得福,将来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程序:

 严道场

 净三业

 结界

 修供养

 请三宝诸天

 赞叹申诚

 作礼

 发愿持咒

 忏悔

 修观行

 1 慈悲三昧水忏(三卷)

悟达知玄禅师还是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病,无人理睬,于是耐心的为他擦洗敷药,并照顾他的疾病。病僧愈后,这位异僧就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zai 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找我。"

多年后,悟达国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他的德风,备极礼遇,特尊他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禅师亦自觉尊荣。

一日,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正在束手无策时,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

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的指着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达国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

么你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故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贡高我慢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着你身。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闷绝过去,苏醒时,膝上的人面疮亦已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悟达国师感其殊异,乃述为忏法,名为《慈悲三昧水忏法》,朝夕礼诵。

程序:

 香赞

 入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出忏文

 回向赞

 五、各种法会

法会又作法事、佛事等,是佛教为诵经、说法、供佛、施僧等宗教活动而举行的集会、仪式。自古以来即十分盛行,信徒参加法会,无不希望得蒙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加被,消灾增福慧。

"法会"者,以"法"相"会"也,因此法会中必定有佛法的开示。以佛法令信徒生起信心与法喜,此为法会的举办目的。其种类甚多,兹将一般寺院较常启建的各种法会介绍如下,以利信徒参加,获得法益。

 1 礼拜千佛法会

逢年过节,各地均有不同风俗,在佛教,佛弟子们过年的第一件大事,则是到寺院拜佛,礼赞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依《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载,弥勒菩萨出生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曾发誓愿:"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释迦牟尼佛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至彼时已成佛,故称弥勒佛或弥勒如来。

弥勒菩萨常坐镇于山门口,意喻修学佛法,首先要培养欢喜心,开拓心境,包容一切的大肚量。弥勒菩萨圣诞是农历正月初一,因此各寺院道场皆在此期间举办礼拜千佛法会,欢欢喜喜庆祝当来下生弥勒佛的诞辰,我觉得最好的庆祝方式,莫过于发挥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精神,将欢喜的种子布满人间。人,往往在怀疑、误会、嫉妒、无明之中,自恼恼他。如何才能从烦恼的圈子里走出来呢?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惟有自己打从心里为他制造欢喜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

 礼拜千佛名号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1 上灯法会

丛林寺院在每年春节皆有上灯法会,如佛光山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平安灯法会,并在每天晚上七点三十分在成佛大道举行上灯法会,希望藉着燃灯供佛,点亮社会大众智慧的心灯、慈悲的心灯、清净的心灯和恭敬的心灯,找回自性的光明。

程序:

 诗歌偈语教唱

 开示说法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灌顶真言(七遍)

 药师佛号(拜愿)

 祈愿祝祷(和尚念祝祷文)

 回向

又一般寺院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上灯法会,其程序为:

 炉香赞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灌顶真言

 药师偈

 称念药师佛圣号

 三皈依

 回向

 1 春节平安灯法会

生活在这个世间,最需要的就是光明,没有光的地方,一片黑暗、一片荒寂。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我们靠着一座灯塔给我们指引航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日光灯、家用灯,给予我们方便,让大家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样生活得自在逍遥;街道上的红绿灯,适当地给予指挥,让车辆行驶畅通,以利交通安全。如今在这个地球村,居住着各种族人士,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盏佛灯,照耀着我们平安幸福,照耀着我们光明吉祥。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法会、上灯法会,乃至世界各别分院举办光明灯法会等,是希望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点亮一盏慈悲的灯,点亮一盏智慧的灯

。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变得充实、富有。此外,我们还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假如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我们更要为社会、为全世界点亮一盏和谐的灯,点亮一盏彼此尊重的灯,大家仰仗着这盏灯,互相尊重,同体共生,那么,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我们希望藉着点灯,能为世间点亮一盏和平的灯光,让国家与国家和平相处,让种族与种族和谐友爱。当我们有灯光的时候,并不觉得它的重要,一旦周遭一片黑暗,就会感到非常恐慌。平常我讲佛是什么,大家并不知道,也不容易看得到,其实,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给予温暖,转生成熟。同样,佛的光能破除我们内心贪、瞋、痴烦恼无明的黑暗,温暖我们的心,圆满我们的人生、人格、未来,成就一切功德。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五上灯,十八落灯,十九算帐,二十动身。"台湾的民俗里,有庙会灯、元宵上灯、提灯;我们的佛教,有光明灯、平安灯。因为有光才有温暖,有光才有热量,有光才有照耀。每年正月初一有平安灯,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灯,父母为子女点灯,希望子女聪明乖巧;子女为父母点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有的人为自己点灯,希望自己未来顺利;也有的人为世界点灯,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人生最美,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心中有一盏明灯。

我呼吁大家能在希望的灯下找回自己,让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今天找到了自己,我要把真正的自己带回家,把点亮希望的灯带回家,把佛光平安带回家,把所有大家给我们的因缘带回家。

"上灯"是在佛菩萨的加被下,点亮自我内在般若、善良、正见、平和的心灯,

让我们做个明理、慈悲,又有包容心的快乐人。依经典记载,点灯的功德有:

 双目四肢永远完好,不生缺陷。

 身无病痛,嗓门柔软,声音妙好。

 心地清明聪慧,不为愚痴所转。

 视力良好,如摩尼珠,能照微细物。

 生活安稳,衣食丰足,心无所惧。

 身心自在,善财珠宝滚滚而来。

 可以获得美丽璎珞及幽美林园。

 身体健康强壮,充满生命活力。

 不会与人发生口角打斗等事。

 不会生无明烦恼。

佛光山于每年春节举行春节平安灯法会,为点灯的海内外善信礼拜千佛,回向祝福,其程序同礼千佛法会。

 1 观音法会

在中国、日本、韩国,说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老母",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观音菩萨的慈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中。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这三天,各寺院道场都会举行观音法会乃至打观音七庆祝。一般民众也都会相偕至寺院礼拜,以感怀菩萨的大慈大悲。

程序:

 观音法会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称念观音圣号、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观音七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观音圣号(绕佛)

 归位(坐下继续念佛)

 止静、开静(继续念佛)

 三皈依

 回向

我们礼拜观世音,尊敬观世音,纪念观世音,主要是为了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什么功行呢?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应化

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以及普门示现,度化众生的事迹,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为了推动人间佛教,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应化神通:我常常一下子飞到欧洲,一下子又在美洲,等一会儿又前往澳洲;为了接引外籍人士,我到天主教、ji 督教的国家弘法,为了度化海外华侨,我又到回教的国家传教  。事实上,大家都可以来做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像信徒们今天发心在道场的殿堂服务,下次又积极地参与佛光会的活动,这就是佛陀的法音宣流,诸菩萨的随缘应化啊。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自在

自在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去创造,如果我们能自在和任何人相处,任何事我们能自在处理,任何道理我们能自在通达,一颗心能使它自在无碍,任何时间我们都能自在修持,任何逆境我们能自在克服,时时能做到随人自在、随事自在、随物自在、随心自在、随缘自在、随境自在、随处自在、随时自在、随理自在,那么,我们自己不就成了观自在了吗?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我们可以没有金钱、没有爱情、没有学问,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可以没有慈悲。一般人只是对喜爱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而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是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智慧

(普门品)中,佛陀一直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无尽意菩萨闻后,就将代表智慧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表示度众不光是要有慈悲,更要运用智慧;而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这是因为在他的慈悲中已经具足智慧,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滥慈悲。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的解说下,观世音菩萨接受了璎珞,将其中的一份供养现世众生的领导中心

释迦牟尼佛,另一份供养代表一切有情的真理法身多宝佛塔。由此可见

,观世音菩萨慈悲中的智慧是多么清净庄严啊。

如何做个日日观音:

 悲伤的时候有欢笑的表情,欢笑的时候有悲伤的挂念。

 忙碌的时候有轻松的感受,轻松的时候有忙碌的进取。

 贫穷的时候有富贵的自尊,富贵的时候有贫穷的谦虚。

 急躁的时候有缓慢的修养,缓慢的时候有急躁的精神。

 受苦的时候有快乐的观念,快乐的时候有受苦的心情。

 发怒的时候有慈悲的心肠,慈悲的时候有发怒的认真。

 得意的时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时候有得意的喜悦。

 拥有的时候有喜舍的个性,喜舍的时候有拥有的感受。

 1 浴佛法会(佛宝节、佛诞节、浴佛节)

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于四月八日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汤浴太子身。又《普曜经》载,悉达多太子降诞人间,九龙以香水浴圣尊。后世佛教徒为庆祝教主佛陀诞生,每于农历四月八日(或国历五月的月圆日)举行浴佛法会。

"浴佛",佛真的要我们替他洗浴吗?其实只不过是藉外在的佛来涤洗我们的内在佛,浴佛主要是在净浴我们的心。

庆祝浴佛节,我们应该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庄严的心态来庆祝佛诞节。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佛宝赞

 赞佛偈

 念佛、绕佛

 三皈依

 回向

 浴佛(唱浴佛偈)

 午供

 开示说法

举行浴佛法会,有几种意义:

 今日社会可说人心不古,平常我们身体脏了可以用水洗净,衣服脏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秽黑暗,则要用佛的法水洗涤,我们在此举行浴佛法会,实际上是藉此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在佛门中有南北传、显教、密教,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萨圣像,信众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门亲近不同教派或礼拜与自己相应的佛菩萨。但佛陀只有一个,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对象,故藉此浴佛的节日来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ji 督教徒对其教主的圣诞都非常重视,每逢圣诞节,举国上下都狂欢热闹。今后希望佛教徒对佛陀的圣诞也要举办很多活动来纪念,如:讲座、花艺展、园游会、联谊会等等,并集合信众一代代将信仰的灯传承下去。

 在韩国,"佛诞节"是国定假日,回教国家的马来西亚也有卫塞节,很希望我们的政府让"佛诞节"通过法令,也成为我们的国定假日,让广大民众以浴佛来净心,对社会一定有很大贡献。

 1 盂兰盆法会

农历七月,在佛门又称为僧伽月、功德月、报恩月、孝道月、福田月。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以天眼通看见母亲堕在饿鬼道中,皮骨相连,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通,以 盛饭,往饷其母,然而饭食皆变成火焰。目犍连为了度脱母亲,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因此指示目犍连可在七月十五日僧众结夏安居圆满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众,能得无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普施诸寺,后来蔚为风气。民国以来,寺院仍然遵循往例,举行盂兰盆法会,在诵经施食以外,并有供僧大会。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盂兰盆经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门称为佛欢喜日,与一般民间所称的中元意义不一样。"佛欢喜日"是指在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后,有不少精进的僧众在这段时间用功开悟,而令佛非常欢喜,所以名为"佛欢喜日"。在这一天供养开悟或有修有学的僧众,依其功德超荐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因此,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供僧"在中国社会民间是颇受注重的一件大事。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导佛教徒要向政府争取佛教的国定假日,如四月八日为佛宝节,七月十五日为僧宝节,十二月八日为法宝节  ,并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让僧俗二众多一些联谊的机会,并藉着供僧,供养"僧服",让僧众服装统一、礼仪统一、规矩统一、称呼统一  ,在一切"统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减力量。

三十年前,我在宜兰雷音寺、高雄寿山寺时,便已推动孝道、功德、供僧、道粮

等活动。近几年来,斋僧大会上已形成一种模式,其筹办内容只是动员各方人力、物质、在家信徒、义工  训练几个月来发心服务;僧众则舟车劳顿,南北奔波,吃一顿饭,受供养金,领纪念品。事实上,"供僧的意义"在于:

 是供养一年,不只供养一天。

 是供养未来,不只供养现在。

 是供养十方,不只供养一人。

 是供养学道,不只供养热闹。

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

在《四十二章经》上也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无修无证者。"

供养僧众的方式除平常的十供养、四供养外,更有:

 说好话的供养:多说佛教的好话、出家众的好话。

 献时间的供养:拨出时间来为佛门服务,发心帮忙扫地、烧菜、种花等。

 接引人的供养:对初机接触佛法者,要给予爱语指引。

 心香一瓣的供养:对佛教有心,是无上的功德。

 1 地藏法会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从历代典籍掌故的记载,可以明了中国对孝道的重视。

佛教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孝道的实践。经典中有关孝道的记载非常繁多,如有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

《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为佛教的孝经,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深弘誓愿为缘,千百年来,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受到民间广大的尊崇与信仰,被尊称为"大愿王"。

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时,善信男女都会到寺院中供养香花,讽诵《地藏经》或称念菩萨圣号,一方面期以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力加持,以超荐祖先眷属,孝亲报恩,另一方面更期能效法地藏精神,发地藏之大愿,行地藏之大孝,度脱一切有情。

程序:

 炉香赞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开经偈

 诵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七佛灭罪真言(三遍)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密深虑如秘藏",地藏菩萨的德号有其特殊的含义:

"地":

 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

 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

 能生,大地能生万物,菩萨亦能普孕德用。

"藏":

 秘藏,喻菩萨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库藏,喻菩萨如库中藏有功德,可利济众生。

 伏藏,喻菩萨能开发众生隐伏的宝藏。

因此,地藏菩萨能普载、滋润我们,并承担一切众生苦难,将其含藏的法宝、功德满足我们的所求,进而启发我们的佛性。

农历七月是"孝道月",礼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靠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可以度我们七世的父母,并拔济世间众生的苦难,让大家皆共成佛道。我们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念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自己更应该要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做个地藏菩萨。

 1 药师法会

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是药师佛的圣诞。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的意义,是:

 药:市面上有药房、药店、药局等,因为众生身体上的病,需要药房的药来治疗。但是,我们另外还有心理上的病,必须靠佛法的药才能治愈。所以这个"药"对于我们的人生,比药房、药局来得重要。

有一尊佛以"药"为名,这个意义对我们启示很大,我们不一定要依靠药师如来的药来医治,主要的是应该学习药师如来,以佛法的药来救度众生。

譬如:对一个充满忧愁、悲伤的人,我给他一个笑容,令他欢喜,笑容就是治疗忧愁的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我说几句好话安慰他、鼓励他,使他振作起来,软言爱语就是药。有人口渴了,我布施他一杯茶解渴,这杯茶就是解渴的药。有人肚子饿了,我打斋供众,这就是疗饥的药。因此,只要我们肯奉献、服务、结缘,人人就能和药师如来一样。

我常说,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世音;同样的,我们念药师如来,拜药师如来,希望大家都做药师如来,施人以笑容、爱语、茶水、食物、欢喜、鼓励把一切不好的毛病都治愈,这就是药师如来的佛心。

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许多人不肯给人良药,反而施毒药,譬如以冷言冷语讥讽别人,以消极悲观的语言刺激别人,甚至搬弄是非,说妄语等,这就如同假药害人一样。所以我们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应该学习药师如来以慈悲、欢喜的真药给人。 师:世间上,学校里有很多老师,社会中只要对我们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也尊他为师。甚至古人留下的名言佳句,也是我们的老师,乃至一本字典,也是无言之师。有时一经一论、一诗一词、一字一句,都是一字师。

所谓"师"者,就是人间的模范,应受社会大众的尊重。中国人所谓"尊师重道",意思是尊敬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道理。

在佛教,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就是要以法为师,以真理当师;也要以法师人,以佛法作人的老师。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师",因为成佛都能,做老师有何不能?只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来做别人的老师呢?不一定上台讲经说法才是老师,有时你很威仪、很庄严,令人起恭敬心,别人自然以你为师。你很发心、勤劳,令人佩服,别人也会把你尊为老师。你很明理,时常为人排难解纷,你就是一位明师。

社会上称做衣服的人为裁缝师,美容的为美容师  。大家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大家就是美心的老师。因此,大家不仅要做以药医人的药师,更要做一个美心的老师,以佛心来庄严、净化我们的社会。

 琉璃:琉璃是七宝之一,是宝贝。世间有物质的宝贝,如金银、珍珠、砗磲、玛瑙等,但是这里的"琉璃"是精神慧命上的财宝。有时我们说一句好话,好宝贵;

很烦恼,给我一本佛书解脱烦恼,好宝贵。这些都比物质上的宝贝重要。所以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当成琉璃一般宝贝,要像琉璃一般解人困难,增加别人的幸福、光彩,使人心开意解,平安幸福。

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出钱,有时出力气,说好话,做好事更重要,因为这里面的宝贝、法宝很多。法宝是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一般人不会应用。有人说,我不会说好



话,不会出力,不会做善事;真的都不会也没有关系,至少我有一颗心,就以"心香一瓣"祝福别人平安幸福,增福增慧。或许别人并没有真正获得利益,但是自己的一片好心,足以上达三世一切诸佛,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光:药师法会期间,大家都会点许多灯。为何要点灯?因为灯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温暖,就像炉灶里的火,可以成熟食物。

世间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光比较?唯有佛。所谓"佛光普照",佛如光,所以念佛可以心光开朗;佛如光,可以给我们温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使我们成圣成贤、成佛作祖、成熟圆满。

我们念药师如来,我们也在心中点了灯光,但是我们的光照了多少?

有人问:世间上最可怕的什么?有人说:鬼。也有人说:人比鬼可怕。因为鬼可以预防,人却防不胜防。鬼在黑暗的地方害人,人有时也在黑暗中算计别人。不过有的人不怕鬼也不怕人,譬如,太太喊先生"死鬼",表示鬼也很可爱;有时妈妈喊小孩"小鬼",表示不讨厌鬼。这个意思是说,人有时遇到坏人也不知可怕,必须点亮心灯,才能照破黑暗,识破人情的虚假计谋,才能获得安全。所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保护我们平安幸福。台湾的药师法会,是三十几年前我首先提倡的。因为我看到信徒都念阿弥陀佛,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实念药师如来到东方也一样。

念阿弥陀佛是希望来生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念药师如来可以获得现世的富乐。

我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我觉得现世的富乐最重要。现世的富乐不重视,却把希望寄托在渺不可知的未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况且《药师经》说,如果有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药师佛名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我觉得药师法门最殊胜,最值得提倡。

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并依此愿修行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犹如极乐世界。

我们也要立愿发扬药师济苦的精神,照顾天下需要济助的众生:

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医药,让他们健康!

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饮食,让他们饱满!

三愿施舍受苦受难者衣履,让他们温暖!

四愿施舍受苦受难者爱语,让他们愉快!

五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方便,让他们顺利!

六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欢喜,让他们称心!

七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无畏,让他们安全!

八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住处,让他们安身!

九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尊重,让他们自爱!

十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信心,让他们发财!

十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幸福,让他们安乐!

十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佛法,让他们得救!

药师如来誓愿不可思议,因其发愿"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愿所有闻名受持药师如来名号的一切有情众生,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受用无缺,资具丰足,解脱忧苦。此现世乐的法门,与身心受苦的娑婆众生特别有缘,因此也受到普遍的信仰。

当一个人zai 难来时,要如何消灾免难?我觉得:

礼药师佛要发愿,让自己的愿力与药师佛的愿力相应,才会有力量,更何况没有一位佛菩萨不是由愿力成就的。愿要如何发?要发什么?有以下几种方式:

 我不恶口 我要给人欢喜

 我要给人快乐 我要为人服务

 我要发心做好义工 我要福利众生

 我要尊重他人 我要好好教育子女

 我要夫妻和睦 我要做善事

 我不起瞋心 我不嫉妒他人

只要虔诚,任何"愿"力都有功德,自然可以消灾免难。

人的烦恼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忏悔错失),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

所以,以消灾延寿为目的的"药师法门"可说最能符合当今人类的需要。修持"药师法门"首先必需认识到zai 难乃吾人业力所成,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三业,而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色身的寿命,我们还要祈求家族、子孙、事业、道德,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

修持药师法门的方法:

 一心称名: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念不离其心,自然就会得到药师如来的愿力加持。

 点灯供养:"千古暗室,一灯通明",藉着点亮外在的灯火来引燃心灯。

 挂旛庄严:幢旛乃佛教法会中的庄严具之一,虽然它只是一块布,但是因为有了佛法的加持,所以具备怖魔延寿的威力。如果我们能时时在心中挂起佛法的幢旛,就能降魔除恶,消灾延寿。

 真言咒语:持咒到了身心不二,物我一如的地步,就能远离颠倒妄想,得到感应。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经》(或药师灌顶真言一百零八遍)

 药师赞

 药师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信徒们信心大增。这灯花舍利就是虔诚灵验的象征。

 1 弥陀法会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佛圣诞,大众藉着诵念《阿弥陀经》,庆祝阿弥陀佛的诞辰,并仰仗弥陀愿力,虔诚念佛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程序:

 莲池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弥陀赞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一般寺院每于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圣诞的前后七天,举行"弥陀佛七"法会,一方面庆祝阿弥陀佛的圣诞,另一方面更期在七日之内能精进勇猛,一心不乱的念佛,以达克期取证之效。

程序:

 第一支香: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赞佛偈

 念佛

 绕佛(自由调)

 归位

 止静

 开静(念佛)

 三皈依

 回向(起佛号至斋堂)

 第二支香至第六支香: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归位

 止静

 开静(念佛)

 回向

 第七支香: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赞佛偈

 念佛

 绕佛(自由调)

 归位

 止静

 开静

 主法和尚开示

 念佛

 发愿文

 三皈依

 回向

我们为甚么要念佛?为甚么要修学净土法门呢?主要的还是为了我们人生的需要。现在分别说明如次:

1 黑暗需要光明

人间到处充满黑暗,社会、人心处处都有黑暗存在。在黑暗里摸索的人生,急切的需要光明,向往光明。然而光明何处求呢?光明在极乐净土中,净土之内处处都是光明。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所以我们需要光明,也就是我们需要净土。

1 苦难需要安慰

人生在世,周旋于社会之中,总会遇到挫折困难,可是有谁会来安慰你呢?"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只有阿弥陀佛永远会在你苦难的时候来接近你。

天下人皆舍我而去,只要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就永不舍弃我们,所以我们要称念阿弥陀佛。

1 战争需要和平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污浊、烦恼,乃至许多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我们唯有消除战乱,才能实现极乐净土。最究竟的和平就是极乐净土,要达到目的,只有靠我们自己把心理建设起来,把精神武装起来,大家在阿弥陀佛座前共修共学,大家都在阿弥陀佛慈光照耀之下忍让无诤,世界就能永久和平。

1 动荡需要安稳

假如我们自己没有房子,到处租赁而居,就会常常搬来搬去,居无定所,心情就自然不安稳。只要我们有一可靠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而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安稳的净土。在这个娑婆世界,可以说举世动荡,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点都不错。经常为了能源缺乏,全世界的经济动荡不安;各地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全世界旅行人的交通安全也亮起红灯;层出不穷的掳人勒赎事件,更令人心惶惶。因此,在动荡的今日,使人更迫切需要极乐净土的安稳。

1 贫穷需要富足

每一个人都需要富足,富足而后才能生活无虑,佛教不是完全排斥物质的,净土里的物质条件的丰富,真不是人间可比的,连地都是黄金铺成的。娑婆世界上的人生,到处闹贫闹苦,因贫苦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富足,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而极乐净土的生活富有,正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极乐净土才是最富足的地方,只有极乐净土才真正彻底的消灭了贫穷。

1 短暂需要永恒

人生的生命太短了,就算"人生七十刚开始",但人间百岁老翁总不多见。即使能活百岁,在无限时间中也如石火电光,一刹那间的事情。从短暂而能获得永恒,像阿弥陀佛的无量寿,超越时间,这不是很美的人生吗?永恒的世界,那就是西方极乐净土。

1 烦恼需要解脱

人间的烦恼太多了,贪瞋嫉妒固然是烦恼,爱恨亲情、饥寒焦渴、失望悲伤也是烦恼。烦恼像一条铁链,紧紧的束缚住每一个众生。这烦恼枷锁,大家都希望早一点解脱,那必得往生到极乐净土里,才能解脱一切烦恼。

1 生死需要得救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中转来转去,所谓生死轮回,那就是我们大家的遭遇。生死如海深渊,沈没其中的众生,有时贪生,有时怕死,贪生何能长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但生死要能得救,不生不死的世界,那只有极乐净土。

 1 佛陀成道纪念法会(法宝节)

佛陀修道时,为了悟人生的真谛,曾历经六年苦行,终至形销骨立。后于尼连禅河边,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体力逐渐恢复,于是端坐菩提树下沈思,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为了纪念佛陀成道及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助缘,我国佛教界每到腊八,以米、果五谷等制粥供佛,举行佛陀成道纪念法会,粥则称为腊八粥。

其后亦演变为民间习俗。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法宝赞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腊八粥的内容

民间的腊八粥,一般用白米、小米等五谷杂粮,辅以红枣、杏仁、粟子、花生、核桃仁等,经文火煮熬而成。至于清代,每到这一天,民间过节的气氛极为浓郁热烈,几乎家家煮粥,人人食粥,道光皇帝还为此作了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天未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由此可知,在岁末寒冬,人们食用美味的腊八粥,不但是纪念佛陀成道,亦用以庆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1 报恩祈福法会

报恩,是酬报恩德的意思。恩有各种类别,经典中多有述及,例如《孝子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专说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中,记载佛陀为报其母之恩,上升于忉利天说法;《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载有母恩、父恩、如来恩

、法师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举出父母、众生、国王、三宝等四恩;《智觉禅师自行录》则举出师长训谕、父母养育、国王荷负、施主供给等四恩。

关于如何报恩,《孝子经》以能令父母去恶为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处世常安、寿终之后生于天上等为报恩;如果仅以满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以两肩荷负父母,周游于四海,也非孝子之行。因此,经中多以利他教化为报恩行,布施、供养、读经、起塔、造像等也是报恩行。又寺院也常启建法会以报答父母之恩。例如报恩祈福法会就是其中之一。

在佛教,生日又称做母难日,为使为人子女者能在这一天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佛光山别分院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报恩祈福法会,令当月过寿的信徒及其亲友,能够在庄严的共修法会中,诵经回向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佛教对孝道的重视与提倡。

程序:

 杨枝净水赞

 普门品

 观音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1 光明灯消灾法会

点灯一盏即种一福田,佛陀在世时,教人燃灯供佛,并宣说《施灯功德经》,所以许多道场为施灯供佛的信徒消灾祈福,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举行光明灯消灾法会,为自己

 点亮人我互调的灯(易位的替别人着想)。

 点亮学习吃亏的灯(因吃亏就是占便宜)。

 点亮总有一天的灯(总有一天就有无限希望)。

 点亮当然如此的灯(凡事接受即是力量)。

 点亮反省自责的灯(能知自责日子很好过)。

 点亮改心换性的灯(改心换性能戒不如法的事)。

 点亮回头转身的灯(回头转身的世界无限宽广)。

 点亮享有就好的灯(只要懂得享有三千世界都是我们的)。

为社会点亮

 家庭伦理的心灯。 慈悲喜舍的心灯。

 礼貌尊敬的心灯。 互助包容的心灯。

 守法服务的心灯。 勤劳节俭的心灯。

 忍让和平的心灯。 般若智慧的心灯。

程序: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普门品

 观音偈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1 八关斋戒修持法会

八关斋戒是佛陀慈悲为让在家信徒也能体会出家人的淡泊和清净的生活而制定的戒法,其戒条前五支与五戒同,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再加上"不睡卧高广大床"、"不香花鬘涂身"、"不歌舞观听"及"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故名"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主要精神在于美化自我,不用化妆品来修饰我们的容貌,或物质的享受来提高我们的身分,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在无求、无欲、无得的生活中,去体会另外一种世界,以出离的心态找回心灵失落的东西。

佛陀时代,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即曾受持八关斋戒;今日为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一般寺院大都于每月择一星期日举办八关斋戒修持法会。(参见(修行资粮篇))

 1 延生普佛法会

于佛菩萨圣诞,或逢师长、大德华诞前夕,乃至除夕夜,一般寺院多举行延生普

佛法会。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药师赞

 药师偈

 念佛

 绕佛

 拜愿(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1 三时系念佛事

三时系念佛事是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主要目的在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

三时一指晨朝、日中、日没之时,后世为方便信众参与,大都将三时合并举行。第一时,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极乐世界无有众苦,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众生所以受苦无尽,乃从贪欲而起,而贪欲更从忘却自性、异念纷驰而来。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第二时,开示行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故众生循环诸趣,流转四生,故行者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第三时,开示行者,"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功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坐断六根,灭除八万亿劫生死重罪。犹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须举起佛号,一降直下,如太阿剑横按当轩,斩尽无明烦乱,直到一心不乱、能所两忘为止。如此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行愿既深,功无虚弃,必能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不退),圆满无上菩提。

此法会程序详见《中峰国师三时系念本》。

 1 甘露灌顶皈依三宝法会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三宝是佛法的总纲,一个发心学佛的人,第一步必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不皈依三宝,则无缘受用。

三宝包括佛、法、僧。佛比如光一样。光的功用有温暖、照耀、庇护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暖我们;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世间上的金银珠宝,称之为宝,有此宝,物质生活会很丰富,但

若在精神上有了佛法僧三宝,那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得救。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于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道时,对人间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佛性!"每一个人皆可以成佛,人与佛是平等的。世间上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贫与富、男与女都不同,但在佛门,每一个人的尊严皆是与佛一样的。"皈依"即皈依自我本心佛性,只要一皈依,心中有佛,即能与佛平等。

法比如水一样。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涤、成长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去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皈依法,一切万象皆是法,法千差万别,但本性是平等的,故法是平等的意义,为宇宙人生最高的

准则;法是真理,真理要件必具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必然性,缘起则是具有此要件之真理,就像人生必具父母的因缘及士农工商的和合,我们人才能存在。佛教的真理没有缘的具足,一切法则不成。所以皈依法,才能皈依永恒的生命。

僧比如风一样。风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凉的作用。而僧也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皈依僧,是指皈依清净和谐的性格,而非拜师父。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空气(风),自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皈依三宝,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生必然不会死,相反地会永恒的存在。

虽然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问你们一句话:

"佛是谁?""三宝是谁?"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诉你们,也许你们会吓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宝!"什么是三宝呢?"自性三宝"。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当下曾经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这个。

皈依后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个佛教徒?必须:

 要求法:凡遇到有讲经说法的道场,要发心前往参加或亲近法师听开示,也可研读经典,从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仰。

 要护法:三宝弟子的责任即是要护法,参加讲经法会或度人前去闻法是"拥护";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护即"保护";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爱护"。也就是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者皆为护法。

 要修法: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去实践,比如佛陀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陀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  ,如此就是在修法。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视人如己的心胸,视野也不容易开拓;成为佛教徒后,自能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没有信仰的人,容易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而产生执着贪恋,跳不出自我;但皈依后,有了信仰,对人间文教慈善事业,发心服务,主动参与,充实了日常生活。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法乐里的人生才是最究竟的。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七种事以水作譬喻,简别七种不同层次的人:

 不善法遍身的人,如常沈没在水底者。

 退失善法且造恶的人,如已出水还没者。

 有信仰善根而不精进的人,如出水观看者。

 证须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者。

 证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者。

 证阿那含的人,如欲至彼岸者。

 证阿罗汉的人,如已到彼岸者,当在闲居静处,树下坐禅,勿起懈怠心。

学佛修道,不要放逸于水中浮沈,渡水上岸,精进修持,才不失皈依初心。

"皈依"的真正意义,除了确定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要有喜舍布施,对世间要有感恩美德,对物质要有知足修养,对处事要有结缘认识,对生活要有勤俭习惯等的修行,以树立佛教徒的形象。

 程序:

 礼佛三拜

 迎请和尚

 唱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心经

 宣誓

 忏悔发愿

 正授

 和尚开示

 回向

 礼谢和尚

 皈依须知:

 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也就是皈依后要改性不改宗(改变不好性格

,除了佛教外,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皈依三宝后,仍然可以祭拜祖先,对于正派的,不是旁门左道的神明也是可以礼拜的;礼拜是一时的,皈依三宝是一生的。

 要相信因果,相信大乘佛教,平时要有自我的修持功课,不起无明烦恼,不侵犯他人。

 皈依后,就是佛光会的预备会员,可参加各地佛光分会。

 本山将免费赠阅《觉世》。

 佛光会订有檀讲师、檀教师的甄选考试,以供信众们报考。

 皈依后,要将初发心的一点信心,如同护禾苗一样,好好维护,皈依后,每天至少要诵一卷《般若心经》,持之以恒,必能开智慧。

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精进勇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主办皈依注意事项:

 皈依日期、地点应及早订定,并对外通告。

 皈依前可安排讲习,为参加皈依者说明皈依的意义、程序、内容等。

 证盟师、引礼师应提前礼聘。

 主法大德须德学兼备,为人所崇敬,并有宗派传承者。

 安排纠察师现场指导规矩。

 灌顶洒净须用"杨柳枝",不可使用其他树枝。

 拂尘、锡杖、传炉、侍者等,应事前准备齐全。

 一个月前开始受理皈依报名。

 1 瑜伽焰口法会

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有一天,阿难于林间习定,定中见一饿鬼,名为焰口,形色枯槁,面貌丑恶,头发散乱,爪牙长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口中火燃,阿难惊讶不已。饿鬼告诉阿难,三日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中。阿难大

惊,立刻到佛前求哀救度,佛乃为说焰口经及施食之法。

瑜伽焰口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能令饿鬼得度,也是对亡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施食,解除饿鬼饥虚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令他们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程序:

焰口施食仪轨内容有净坛、供养、皈敬三宝,以手结印,口诵有关施食灭罪等各种神咒及变食真言等。详见《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1 万缘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中,仪式最隆重、功德最殊胜的法会,略称悲斋会、水陆会、水陆道场,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逐句分解开来,即:

法界: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致,通称法界。

圣凡:指十法界的四圣六凡。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凡。

水陆:指众生受报之处,分为水陆空三界。但因水中、陆中的众生受苦较重;天空中的众生,如欲界天、色界天,受乐较多,因此普济着重水陆二处,故名水陆。

普度: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脱。

大斋:指不限制的普施饮食。

胜会: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诵经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得法水滋润,故名胜会。

水陆法会缘起于梁武帝夜梦异僧告之"六道四生,受苦无量,惟启建水陆无遮DA法会拔济之,始能脱苦"。帝乃披览群经,综合慈悲梁皇宝忏、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施食一事,用制仪文,首于金山寺启建,由梁武帝当斋。因此最早的水陆法会是由朝廷发起启建,时至今日,由一般信徒共同发起,集资修设,称为"众姓水陆";如果财力雄厚,发大心独资营办,称为"独姓水陆"。佛光山向以广结善缘为原则,每次启建水陆法会都希望以万缘共成佛事,故称"万缘水陆法会"。

启建一堂水陆法会,需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分内坛、外坛等七个坛口,外坛共分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楞严坛、华严坛。总计一次水陆法会约需百位以上法师,动员人力、物力颇钜,一般寺院并不轻易启建。

佛门中天人惯于早食,佛午食,饿鬼晚食,平常我们供佛斋天是请天人食,农历七月十五日僧宝节以供僧为主,而"水陆法会"是普施斋食于水陆有情,所以又称为"悲斋会"。

程序:

 大坛:礼拜《梁皇宝忏》,讽诵《药师经》、《金刚经》、《梵网经.心地品》等。

 药师坛:讽诵《药师经》、礼拜药师佛圣号等。

 法华坛:讽诵《法华经》、《楞严经》等。

 净土坛:讽诵《阿弥陀经》、念佛、绕佛、拜佛等。

 诸经坛:讽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金光明经》、《圆觉经》等。

 华严坛:默诵《华严经》等。

 内坛:结界、发符悬幡、上堂、上供、告赦、请下堂、供下堂、授幽冥戒、圆满供、圆满香等佛事。

另有小斋天、延生普佛、三时系念、瑜伽焰口等佛事。当法会圆满时,举行送圣仪式,到此法会功德圆满。

 1 供佛斋天法会

正月初九,俗称"拜天公",佛教名为"供佛斋天"。"供佛斋天"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请客"。一般民间"拜天公"只请一人吃饭。"供佛"就是供养三宝,"斋天"就是请天人吃饭,有天神、天将的代表二十四位,而非世俗所谓的拜天公而已。

程序:

 严净坛场

 请圣

 献斋

 上供

 送圣

 1 甘露施食法会

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境,传言宋时有甘露法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所集。

一般寺院、道场视情况而作此施食法,可于每日下午三时起施食。

 1 仁王护国息灾法会

仁王护国息灾法会是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讲赞《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法会。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是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的因缘。当国家混乱,罹受zai 难之际,若持诵此经,则可令五谷丰收,民康物阜。

在中国,此法会始于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五五九),帝敕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以后遂每年定期举行二次法会,讲《仁王经》,后代皆盛行。

程序:

 炉香赞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1 念佛共修法会

芸芸众生终日奔波劳碌,皆为养其口体,少有时间注意心灵的净化。因此,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别分院于每周六晚上七时三十分举行念佛共修法会,仰仗佛陀的威德及大众的力量,洗涤尘虑,长养福德善根。

程序: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门礼仪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    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    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人生礼仪篇

人生礼仪篇

星云法师



 

古以来,佛教徒总是在丧葬的时候才想到要采用佛教的仪礼,反而生养婚庆却极少以佛教的仪式去进行。因此,佛教之所以无法在中国生根,就是因为佛教只顾及人生后面的一半,对于另外前面的一半并未表示特别关心。

在西方社会上,上至国王登基加冕,下至百姓从生到死,都有举行宗教的仪礼,杀鸡宰羊也都经过诵经作法,尤其最近美国的议会新春开议,也礼请法师主持诵经洒净,可见日常生活的种种都离不开宗教。因此,佛教今日应重视人间生活,才能为社会大众所推崇。比方说,佛教家庭,在婴儿一出生,就要到寺院取名,寄养给佛祖;

求学时则要行入学礼;乃至成婚有佛化婚礼、成年有弱冠礼、生日有祝寿礼,这些都是属于佛教的人生礼仪。本篇就人生礼仪的内容:毓麟之礼、皈依之礼、成年之礼、佛化婚礼、寿诞之礼等,说明如下。

一、毓麟之礼

“毓”有养育、教育的意思,“麟”是麒麟儿的简称。

新生命是父母心里的愿望,在一个孩子自母体,自千年大地苦苦孕育中诞生后,他的养育、教育,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新的经验,新的学习,因此必须要有好的方法,帮助父母培养菩提幼苗的成长。在佛教的人生礼仪中,有所谓"毓麟之礼",提供给为人父母者来教养子女,其内容包括孕育生命之初的胎教,及至出生后的命名、弥月、寄名、入学、祭祖、拜年等礼仪。

1胎教须知

母亲在怀孕时,性情能慈悲、温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谓种善因,得善果,业力不可思议,将来儿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亲性格遗传的影响,这就是胎教。《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云:“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可见人生的教育并非始自出生,更非进入学校才开始,在每一刻的孕育中,良好的因缘,都是子女美好未来的好缘份。又我国自古也有胎教之说。根据《新书.胎教杂事》记载:“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骂,胎教之谓也。”这是说母亲怀孕时,言行谨守礼仪,可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注意饮食起居:母亲的健康,与胎儿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起居要正常,三餐要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抽烟、不喝酒、不吸食毒品等;平时生活作息要规律,不熬夜、不沉迷牌桌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平和:母亲在怀孕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往往会有种种的不适,因此孕妇应该放松心情,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悦,并长存慈悲心。家中的成员也应该协助营造和乐的家庭气氛,以孕育慈悲柔和、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拥有修持生活:(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妇女在平时就要有修持生活,怀孕期间,每天尤其要有固定的修持功课,不论是礼佛诵经、持咒念佛等,都能使孩子福德智能增长,相貌端正,受人喜爱,自小培植善根,播撒菩提种子。

2命名示范

一般父母对于子女的命名都很重视,有的甚至在婴儿未出生前就已经为他们取好名字,期盼等待新生命的到来。一般父母为子女命名,男名喜刚强,女名喜柔顺。命名方式有依世序取名,即由祖先选定世代序名,每一代男子应依同族世代预排的次序而有一定的字号;有以儿女出生时的干支八字,送请命卜师看命,以八字中所缺五行之一或二为命名;有的因为以前生育之子女不顺利,或经算命,认为命运不好,为期望子女养育顺利,所以取卑贱者为名,例如:猪屎、狗屎、招弟、罔市、罔腰等;有的依出生时节,或出生地理等而命名;有的以纪念出生当时某种事件而命名,例如:光复、来台等;有的因向神求子,或生子后祈求神明的庇佑而命名,例如:天送、天来、天赐等;有的是父母瞩望其子女聪明贤淑而名;有的则依其身体容貌特征而名,例如:大头、大目、红毛等。总之,命名方式不一而足。

在佛教,命名只要雅而不俗,叫起来顺口、响亮、不怪异、偏僻,就是好名字。今略举一百一十名,提供参考。


法满 法贤 净慧 净光 净德 净因 净美 善月 善明 善德
善容 善智 善慧 德淳 德明 德贞 德裕 德光 德硕 德仁
德胜 德超 德均 德隆 智澄 智圆 智朗 智山 智月 智弘
智光 智深 智弘 智诚 智泉 智林 智航 智立 智华 智满
智颖 智广 普明 普信 普月 普容 普安 普智 达性 达观
法真 法和 香华 思诚 思平 思淳 思圣 思绍 思敏 思贤
思仁 思德 思谦 思道 圆智 圆照 圆应 圆德 圆明 弘忠
弘善 弘宗 修圆 正勤 志和 志彻 志忠 志一 志诚 志全
志朗 志道 志清 志弘 宏智 宏开 宏净 宏真 宏意 慈莲
慈鬘 慈音 慈如 明心 明慧 明真 明华 迦陵 静仪 宝莲
宝华 宝云 宝瑜 嘉华 嘉文 静慧 光明 云音 龙德 香莲


3弥月之庆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弥月”,也就是“满月”。一般世俗于是日敬神祀祖,或宴请亲友以为庆祝。

佛教徒在子女弥月之日,可以带婴儿到寺院礼佛,或供佛斋僧,祝祷母亲、婴儿平安,千万不可杀生祭祀,造业损福。

4寄名礼

过去民风未开,医学常识不发达,婴儿死亡率高,因此一般民间时兴将孩子寄名给神明,以祈长寿。现代佛教徒也可以在子女弥月时,为他举行"寄名礼仪式"寄托佛祖名下,让子女从小就与佛祖结下缘份,做为将来进一步认识、信仰三宝的因缘。

5入学礼

过去依儒家的规矩,学童入学的第一天,要先礼拜孔老夫子,行过礼以后方准入学。佛教徒的入学礼,则应礼拜佛陀,次应向祖先、父母顶礼,由父母给予一番叮咛、嘱咐,让子女体认自己已达学龄期,从今以后应该认真用功读书。

6祭祖礼

“祭祖礼”是在子女学业告一段落,准备出外就业、就学,或子女升官乃至成就一切荣耀之事时,向祖先禀报的礼仪。祭祖礼的举行,一者让子女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了解自己今日的一切,来自祖先的传承;同时提醒自己今后所行所作,不可有辱祖先,进而要以光宗耀祖、光大门楣自我期许。因此,祭祖礼有培养感恩心与责任感的双重意义。

7拜年礼

过年是中国人的一大节庆,拜年更是不可免的礼俗。子女除了向父母拜年以外,还要向长辈、亲戚、师长拜年。"拜年"可以培养子女尊敬长上、谦恭有礼的良好习惯,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正确的观念教育,千万不要让拜年定位在收取压岁钱的贪求之上。

二、皈依之礼

在子女的人生启蒙、人格教育的养成期,父母应该为子女选择人生的善知识||皈依三宝。皈依的意义,在于以佛法僧三宝做为我们人生的老师。一般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信仰的力量,在于使我们明了人生的真理,发掘自性的宝藏。因此在子女满月后,父母即可为其皈依。这是美好人生的开始,也是信仰的传承。有关皈依三宝的意义、程序、须知、注意事项,请参阅寺院巡礼篇。

三、成年之礼

“成年”的定义,并不是年龄的累积,而是能负责、肯担当、知奉献、除恶习、去放逸,并有喜悦的人生观,随时懂得将欢喜散布给人。对别人的示范力量,就是自我成熟。“成年礼”是一种生命的礼仪,这种仪式表示一个人或一群人从孩童转变为成人时,所得到社会认定的一种转变。

今日佛教以年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女为对象,举行成年礼,即是希望藉由庄严隆重的祝祷仪式,令参礼者体认到成人的真正意义,进而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1成年礼程序

报到→整队→共同成长→脱胎换骨→承担挑战→敲胜利钟→典礼程序→唱三宝颂→主持人致词→宣誓→授证、用印→唱佛教青年的歌声→贵宾致词→家长代表致词→青年代表致词→传灯→回向→献灯→拍摄团体照→礼成

2注意事项

成年礼可以个别举行,亦可集体办理。

恭请德学兼备的法师为主持人,并可邀请年高德邵堪为青年表率者担任上宾。

行成年礼之男女,服装宜端庄整洁。

会场布置务求简朴庄重,中央必须设置佛像。

准备结缘礼品。

3祝祷文

佛教善男女,今行成年礼,诸佛菩萨众,龙天齐欢喜。

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由父母、亲友引领于三宝座前祈福礼赞,惟愿佛陀、观音大士的庇佑,及在诸位来宾和众善知识的祝祷下,愿佛陀您的光明照耀着他们,愿佛陀您的行愿加持他们,使他们像您一样具足智能;愿您的慈悲加被他们,为他们带来福德,未来充满光明、吉祥。佛陀!愿您接受与会大众的祝祷。我们在您的座下再一次的祈求,希望今天参加的大众,都能得到您的摄受,光明无量、平安吉祥。

伟大的佛陀!请接受我的祈愿。

因缘殊胜力,佛光照十方,

与会众人等,均得善利益。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4开示范例

范例一

各位青年朋友,首先恭喜大家能有大善根,在佛陀座前举行成年之礼,以下有几句话提供给你们,作为今后待人处事的参考:

做一个箱子:要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的人生,会增进自己的阅历。

做一枝彩笔:人生如画,要用彩笔绘出自己灿烂的人生。

做一面镜子:照破自己的缺失,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做一根蜡烛:在工作中牺牲、服务、奉献,如烛光照亮别人。

做一滴净水:给人解渴,滋润世界一切众生。

做一尊佛祖:心中有佛,自然会择善去恶。

范例二

各位青年朋友,首先恭喜大家能有大善根在佛陀座前举行成年之礼,以下有几句话,提供给你们,作为今后待人处事的参考:

做佛门有声的钟鼓:钟鼓是有声音的,以后不管到社会那个角落,都要如钟鼓一般,以音声做佛事,到处说法布教,为佛教的弘传尽一己之力。

做佛门责任的担子:要担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一边担利生,一边担弘法,任重道远的为利生事业与弘法家务努力。

做佛门清净的莲花: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比较、不计较,如莲花出污泥,不染尘劳,利益大众。

做佛门的一盏明灯:千年闇室,一灯即亮。要做一盏明灯,不仅要点亮自己的心灯,更要照亮别人,使社会因这一盏灯而光明遍照。

四、佛化婚礼

男婚女嫁乃人伦之始,是成家之礼,是人生另一个新的开始,它不仅使人们加速成长的脚步,还让大家更深切地去体验娑婆世界的甜酸苦辣,是人生之大事也。在一般社会,认为结婚是一生当中庄严隆重的事,不能等同儿戏,所以,依民法规定,结婚应有公开的仪式及二人以上的证人。

在佛教,过去有太虚大师在上海佛教青年会提倡佛化婚礼,在台湾早期三、四十年前,纵有人举行佛化婚礼,由于佛教界长老的落伍思想,并未得到他们的认同。今日佛化婚礼,应时代的趋势,民间信徒的渴切需求,已慢慢地普及至社会各阶层。

佛教徒在佛前举行佛化婚礼,不但简单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男女双方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共同依靠佛法为慈航,在人生的旅途上必能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因此借着佛缘永结同心,更能保障婚姻的幸福美满。

(一)事前准备

当男女双方决定举行佛化婚礼,共结连理时,应先至寺院填写"佛化婚礼登记表",确定婚礼日期后,即可开始印制请帖、布置礼堂等事前的筹备事宜。

印制请帖:请帖文体不拘,文词流畅即可。



以双方父母名义发柬:






(二)婚礼程序

婚礼开始→鸣炮→奏乐→介绍人礼佛入席→主婚人礼佛入席→证婚人引导新郎、新娘入席→唱炉香赞→新郎、新娘上香→证婚人为新郎、新娘问话宣誓→新郎、新娘行结婚礼→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为新郎、新娘交换礼物→新郎、新娘用印→主婚人用印→介绍人用印→证婚人用印→新郎、新娘向亲友行叙见礼→唱佛化婚礼祝福歌 证婚人开示→介绍人致词→来宾致词→主婚人致谢词→新郎、新娘向证婚人礼谢→恭送证婚人退席→新郎、新娘向介绍人礼谢→新郎、新娘向主婚人礼谢→新郎、新娘向来宾亲友礼谢→礼成→奏乐→鸣炮

1注意事项

构成佛化婚礼的要件,除新郎、新娘二位当事人外,还必须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

主婚人:父母为当然之主婚人;若有特殊情况,亦可由叔伯等亲戚或长官担任。

介绍人:介绍人即媒人,可由亲友担任。

证婚人:由法师代表佛陀证婚。事先向新人讲解婚礼程序,并彩排。婚礼进行时,引礼法师随时协助引导新人婚礼之进行。提醒新人、主婚人、介绍人携带印章。事前备妥所需用物,如男女双方交换之信物、结婚证书、识别证、席位卡、签名簿、黑签字笔、佩花、喜糖等。

司仪应掌握好婚礼进行的时间及程序。

贺礼除喜幛、对联外,亦可送书画、瓷器等。一般人的顾忌应注意。 男女双方交换的证物除戒指以外,也可用念珠、项链、别针作为交换证物。

礼堂的布置,务求庄严,并可悬挂喜幛。

结婚人纵使一方不是信徒,亦应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若能双方同是信仰佛教,更能增进婚姻的美满。

不滥发请帖。尽量以素食宴客。

附录





2佛化婚礼祝福歌

佛化婚礼祝歌

今日何日兮?美景良辰;今日何日兮?
今日何日兮?美景良辰;今日何日兮?
吉庆佳期。有情人成眷属,佛化的婚姻
吉庆佳期。有情人成眷属,佛化的婚姻
幸福无比。他像须达美公子,仁德持家把业立;
幸福无比。望他常念善生经,为国为民谋福利;
她像玉耶贤少女,孝亲爱夫合家喜。是前生的
望她日诵玉耶经,夫唱妇随永不离。四时月圆
因缘,是修来的福气。我们为他俩祝祷,
普照,三春花卉常丽。我们为他俩祝祷,
永远承受佛光的护庇,百年谐老福寿齐!
永远承受佛光的护庇,百年谐老福寿齐!

美满姻缘

花香迎人影,喜气漫盈盈,
叶绿新阳出,大地春又回,
梢红皓月照,鸟语满生机,
龙凤花烛里,永结共绾心,
龙凤花烛里,永作比翼飞,
龙凤花烛里,永成连理枝,
互助又互爱,同孝堂上亲,
爱己复爱人,众生一体会,
温言流芬芳,正行做模范,
修身弘佛法,建立好家庭。
共同弘佛法,双双度人归。
虔信奉佛法,代代继相传。

3证婚人开示法语

范例一(适用于异国联姻)

当珍惜姻缘:千里姻缘一线牵,关山相隔而得异国联姻,诚属因缘殊胜难得,当珍惜结合之不易,相敬如宾。

当知感恩心:今日得结良缘,得力多少外缘,当时时念及父母养育之恩、亲友关爱之情,知恩感恩。

时时行慈悲心:今日得结此好姻缘,当互敬互爱,并将此互敬互爱之心,敬爱社会、亲友及一切世人,时时以慈悲心与人相处。

正信佛法:今日在佛陀座前行礼如仪,缔结良缘,今后亦当以佛法行事,福慧双修,为子孙榜样,人天模范。

范例二

新郎○○○新娘○○○首先恭喜你们能有大善根,在佛陀座前,缔结美满姻缘,共成菩提眷属,以下有几句话,提供给你们今后夫妻相处与做人处事的参考:

第一、要知道感恩:你们今天的成家立业,都是依赖父母养育,师长的栽培,亲友的护持与佛菩萨的加被,今后在事业上、生活上仍需仰赖他们的护持与提拔,所以要时时知恩感恩。

第二、要珍惜因缘:俗语说:"同船共渡,要五百世因缘。"所以,你们今天能结为夫妻,一定是前生前世所结的因缘,因此就应该珍重爱惜,丈夫应该认为自己的妻子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位贤妻良母,做妻子的应该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世界上最体贴自己的丈夫,以此观念互相尊重,互相恩爱。

第三、要发挥爱心:今天你们在佛前缔结良缘,就应该学习佛教的慈悲精神,对一切众生都要能施舍爱心,帮助需要得到救济与爱护的人。

第四、要护持佛教:你们今天在佛陀座前缔结良缘,今后应该时常相携来寺院礼佛,听闻佛法,建设佛化的家庭,做为社会恩爱夫妻模范。经常亲近三宝,不但可以增福增慧,同时可以勾起美丽回忆,使夫妻的感情,永爱不渝。

最后,我再恭喜你们,并祈求三宝加被你们一对新人,永远幸福美满。谨此祝福你们。

范例三

新郎○○○新娘○○○首先恭喜你们能有善根,在佛陀座前,缔结美满姻缘,共成菩提眷属,以下有几句话,提供你们今后夫妻相处的参考:

做丈夫的要做一个英雄护美的丈夫。
做一个君子诚信的丈夫。
做一个男子尽责的丈夫。
做一个劳工服务的丈夫。
做一个居士有德的丈夫。
做一个禅者幽默的丈夫。

做太太的要做一个勤于家务的妻子。
做一个善于教化的妻子。
做一个习于慈爱的妻子。
做一个肯于赞美的妻子。
做一个长于职业的妻子。
做一个热心公益的妻子。

总之,婚姻是一份承诺,婚姻是一份责任,我希望每一对新婚的夫妇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关爱,互相了解,互相包容,要向光一样地照耀对方,像火一般地温暖另一半,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坦诚相对,携手共勉。

4祝贺喜幛范例:

佛化婚礼祝贺喜幛写法

一般家庭:

○○先生 ○○先生
结婚志庆 结婚志庆

○○小姐 ○○小姐

佛化鸳鸯   才子佳人
共命之鸟   天成佳偶
菩提眷属   圆满姻缘
福慧双修   美满姻缘
良因夙缔   天作之合
共庆净侣   珠联璧合
同修净业

对联:

须弥盟誓长日月,红叶缔盟成法眷

夫妇情谊过乾坤,白头同愿倡莲风

菩提眷属皆欢喜,家庭佛化人伦始

佛化家庭大吉祥,法味群餐觉道兴

五、寿诞仪礼:

1生日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富裕,一般人过生日,往往设宴会,张音乐,开舞会,绘图画,竞辞赋,以之为乐。其实,生日是母难日,这一天不应以此为乐。我觉得佛教徒对于过生日,应该要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例如:到佛前诵经礼忏,或修诸福事,把功德回向给天下每一位为人父为人母的父母亲们,以报答父母劬劳生育之恩。此外,我们除了照顾肉体的寿命,好好借假修真,弘法利生外,对于寿命还应该有以下的认识与创造:

语言的寿命:留下好的学说、教化于人间,一句好话,给人无限的怀念,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言”。

道德的寿命:古人说“典范在宿昔”,中国历代的圣贤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道德的馨香遗留千古,后世缅怀,这就是“立德”的完成。

事业的寿命:有的人缔造伟大的事业,民生物资日用所需,让千万人受益,并且薪尽火传,传业子孙,这就是“立功”的建树。

文化的寿命:人类生命的可贵,就在于文化的传递,祖先的嘉言懿行,历史的经验轨迹,都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产,如中国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结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寿命。

信仰的寿命:中国人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不仅肉体寿命要传递,事业寿命要接棒,信仰的寿命更要代代相传,灯灯相续,世世代代皆为正信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寿命。

智能的寿命:智能的生命是解脱的、清净的生命,它包涵欢喜、无私、慈悲、智能的无量功德,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努力去体证与完成的生命。

功德的寿命:信众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宝桥、装佛像、印经书、植草木、供道粮等功德,留在道场中的是后人缅怀的事迹,子孙引以为傲的福德。僧众遗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潜移默化,除了升华一己的生命,更是长养后学修道者的信念,这种纯粹无所得,又无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寿命。

共生的寿命:佛教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惜福、惜缘,有谓“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为惜福”的道理,用之于今日,就是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珍惜资源。让共生的环境、因缘能够持续,使互存的时空、条件得以绵延,俾令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获得安乐、幸福、自在的共生寿命。

凡佛弟子都应该努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能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才是善于体会生命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祝寿的人。

2祝寿的方式

佛教徒祝寿的方式,有下列数种,提供参考:

助印佛书:助印各种佛书,以通俗、宣扬佛法的佛教丛书单行本为佳。

布施供僧:捐资赞助各种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等,以此功德回向父母身体安康,福寿绵延。

祝寿函卡:借着卡片传达对父母的敬爱与感恩之心。

表彰行谊:将父母的伟大行谊,透过文章、传记、纪念册等,留下历史,作为子孙的典范,并以此做为贺礼。

诵经礼忏:于佛前诵经礼忏回向。

捐款:专款捐助佛教或社会公益事业。

3祝寿仪式

祝寿,应在六十岁以上,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于寺院定期供佛斋僧;若宴请亲友,最好不收贺礼,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祝寿仪式程序:

唱香赞→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经或药师灌顶真言二十一遍→药师偈→念佛→三皈依→回向→上供→开示说法→向寿星祝贺

4注意事项

年满六十岁始得言寿,每进十岁均得庆贺。

力行不收礼,并行布施。

宴客以素食为宜,切忌杀生。


庆祝不拘形式,可邀亲友齐聚一堂,或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或在家中诵经祈愿,为父母祝祷。

上面所说毓麟之礼,命名最好是取个有佛法意味的名字,从小就能接受佛法的陶冶,养成善良敦厚的人格;如能在满月即皈依,这就是信仰的传灯。此外,成年之礼,这是借着宣誓,加重青年的责任感,培养他的承担力、感恩心;佛化婚礼是让夫妻在佛前庄严的宣誓,以表示对彼此的负责;寿诞之礼则希望六十岁以上的大寿才举行庆祝仪式;又佛教认为生日是母亲受难的日子,不宜如世俗一般,切蛋糕、唱生日快乐歌的方式度过,而应该以报答一切众生父母的心境来过生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门用语篇

佛门用语篇



 

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

大磬

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木鱼

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既是讲慈悲的,为什幺用木头做成鱼形,在诵经时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鱼类,牠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称小手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皆鸣之。

铛子

法器之一。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铪子

铪子,名"平胸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铙钹

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

铙,古来即广用于佛门中,有金铙、铜铙之别。铜铙,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称铜钹、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圆,此圆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纽带穿之,使用时,依节拍相击鸣奏。



诵经时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以供养诸佛,称为振铃。



敲打乐器之一。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种类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鲸钟等。悬挂于钟楼上,用于召集大众,或做朝夕报时之用。

唤钟:又称半钟、小钟。吊于佛堂内的一隅。其用途在于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香板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等的鸣器。又作饭梆、木鱼、鱼鼓、鱼板、鱼梆、鸣鱼。在古代禅林中,常挂于浴室,供作鸣击,以通知大众入浴。现今一般寺院常悬挂于斋堂外,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蒲团

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垫子,供人坐禅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尘弄脏了衣服。

在中国各地,因为气候、地理、产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团的名称,而并不都是用蒲做起来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团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长的小矮凳;蒲团的形式虽没有了,但仍习惯沿用着蒲团的名称。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师于说法及法会时,所持的法物。此物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梵语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又称痒和子。在我国及日本,又成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称佛珠、诵珠、数珠、咒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经》中,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为通说。《木子经》:"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子。如是渐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念珠的颗数,诸经所载不一,较常见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颗、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颗等。念珠的材料则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玛瑙、琥珀、金、银、真珠等。

拂尘

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香炉

又称火炉、熏炉。乃焚香之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上香时,插香于此炉中,乃人心与佛心交流的桥梁。

香炉材料种类很多,有金、银、铜、金铜、白铜、赤铜、青铜等金属制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制品的分别。

手炉

有把手的香炉,称为柄香炉、手炉、提炉。其柄长七寸,乃至一尺许,形状有多种,古式的形状尾端作狮子形,有铸制、锻制或青铜镀金、真  制等类。

净瓶

贮水的器具,供饮用或洒净之用。

 杨柳枝

杨枝,又作齿木。是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树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齿木,名作杨枝。”

印度、西域诸国请人时,先赠齿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称为请观音法或杨枝净水法。皈依典礼时,以杨柳枝沾净水洒净,表净身之意;或于法会前,以杨柳枝沾净水遍洒法会坛场,表洁净坛场。

 海青

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 se,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缦衣

又称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为受持五戒、菩萨戒的在家信众所穿着。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  避免他人盗qu。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为僧众的常服。仿唐装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

 稳带

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胁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胁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稳带有训练行仪的功用。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的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的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译作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这是为了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及避免三衣、寝具受污损而作,因此具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的作用。

今为拜佛或礼拜师长时所用。

 锡杖

为僧侣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的用具,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闻声而知。后世则为法器之一。

 罗汉鞋

僧众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份之外,余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无孔,只在前端缝一硬梁,与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则象征六度,表修道人应勤修六度波罗蜜,亦象征看破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

 七众弟子

教团中出家与在家的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上座

指法腊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称长老、首座。

 大士

菩萨的美称。如:观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于诸部律中,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

在我国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此外,统领僧尼的僧官,也称大德。

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论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也称之为大德。因此"大德"一词成为佛教界一般性的礼称。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的并称。指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具足的戒师人数。又称十师、十僧。

三师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能,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读羯磨文的阿阇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的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七证师则是证明受戒的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礼

于法会或戒会时,引导大众如法进行一切行仪礼节,使不违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的语义有五种,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饥,断贪染欲,以善法熏修,所以称为除女、熏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教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条件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热心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贡献智能有具体成效者。

协助度众皈依为数众多者。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行堂

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茶水者,称为行堂。

 老参

长期于禅林中参禅办道者,或长期从事参禅修业者。又称为旧参、久参。

 佛

全称佛陀,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乃觉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的大圣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弥

沙弥,乃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在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之。《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

驱乌沙弥:年龄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具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应法沙弥:年龄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出家得度,依一定的仪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

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沙弥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尼,故译称勤策女。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沙门

意译净志、勤息,为出家者的总称,通内、外二道。亦即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盘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国初时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阿弥陀佛

乃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为此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道的本缘,据《无量寿经》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净土的庄严,历经五劫的思虑而发四十八大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佛门中常见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弥陀佛",即是说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关怀、歉意亦可说"阿弥陀佛"。

 阿罗汉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学、真人。乃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罗

印度最古诸神之一,属于战斗的鬼神类,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且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

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报殊胜,邻次于诸天,却不同于诸天,故称阿修罗,意即非天。

阿修罗的形像有多种,如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为须弥山的四倍。又阿修罗的男众很丑,女众却很美丽。此外,阿修罗喜瞋,所以我们常称瞋心大的人为阿修罗。

 金刚

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乃取其最胜之义。

 侍者

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丛林职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弥或下腊的比丘任之。其与长老(或师父,或住持)的关系最为密切,除处理杂事外,朝夕既听其教诲,复观长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长老重视,常被视为衣  或法席的传承者。

 典座

丛林中负责大众斋粥的职称。典座职掌大众的斋粥,一切供养务须净洁,物料调配适当,节用爱惜。

 纠察

于寺院中,负责维持秩序,使一切行仪如法者。

 法名

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号、法讳、戒名。如僧侣在剃度仪式举行后,由师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众于皈依、受戒或葬仪时,师父即授给法名。

 香灯

在寺庙中职司佛殿的焚香、燃灯等工作者,称为香灯。

 祖师

指开创一宗一派者(开祖),或传承其教法者(列祖)。

开祖有宗祖、派祖之别。例如一般尊称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宗祖,临济义玄、洞山良价则分别为临济宗、曹洞宗之派祖。

 书记

一般又称外史、外记,负责掌管文书、书写寺院来往信件及法会中祈祷之词语等。住持专柄DA法,对文字之事较无暇亲自处理,因此设立书记一职,以掌管寺院的书疏。

 国师

我国历代帝王对学德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所加的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南阳慧忠国师、清凉澄观国师、无业大达国师、玉琳国师等。

 净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

 陪堂

禅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称为陪堂。

律制仪轨中,头单戒师为开堂,二单为陪堂。陪堂的职责为协助开堂训导众戒子受戒的仪规。

 善知识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可称为善知识。

善知识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种。

善知识就像慈父,能给予我们广大利益。

善知识就像乳母,能守护你,不让你做坏事。

善知识就像教师,能显示菩萨所学。

善知识就像善导,能指示你走向波罗蜜道。

善知识就像良医,能医治你烦恼诸病。

善知识就像雪山,能增长你一切智乐。

善知识就像勇将,能帮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识就像船师,能指引你驶入智能海洋。

善知识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纳众流。

善知识是功德处所,像大海能出生众宝。

善知识是净菩提心,像猛火能炼真金。

善知识是能生世法,像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是不染世法,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识能不受诸恶,像大海不为污染所污。

善知识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识能长菩萨身,像父母养育儿女。

 开士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开山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开山尊称之。此外,宗派的创始者也称为开山。

 开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时,开法堂宣说DA法,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开堂和尚"的略称,为我国传戒法会中重要职事之一,有关戒子的受戒仪规、生活礼仪规矩等,都是由开堂和尚教导。

 当家

为都监、监院、监寺的俗称。须负责应对官吏、参辞谢贺、吉凶庆吊、探访施主、借贷往还、筹计一寺岁用、备办米麦酱醋等,乃至营办年节各大斋会等事务。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众。又如参加在家戒会,初受五戒、菩萨戒的戒子,亦称新戒。

 僧伽

略称为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又华梵并举,合称为"僧侣",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团体。

 维那

又作都维那。在古代丛林,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非但要佛门的规矩熟,而且要喉咙好,资格老,正如戏台上挂头牌的角色,一切的节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维那,则仅于举行法会、课诵时,担任众僧的先导,掌理举唱、回向等。

 学僧

又称学问僧,其义有二:  指研究佛教的僧侣;  指有学问的僧侣。

 学人

泛称学习佛法者。禅林中则指修禅者。又称学道人。一般学佛者自称学人,乃自谦尚须学习的意思。

 檀那

意译布施,即给与、施舍的意思。中国、日本又将檀那、檀越引申为施主之称,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

 优婆塞

意译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与优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优婆夷

意译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

 长者

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檀讲师

凡皈依三宝,信仰人间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见的佛光会员,经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考核通过者,礼聘为檀讲师。每年可经总(协)会安排到各地机关团体讲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会仪礼。

 三藏

指经藏、律藏、论藏,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陀所说的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的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毘尼藏,意译调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仪,能制众生之恶,调伏众生的心性。有关佛陀所制定教团的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后人以殊胜的智能,再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

解释。

 大雄宝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意思是伟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号之一。因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主,也有供奉三宝佛者,即外加药师佛、阿弥陀佛;或以象征解行并重的大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上堂

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后来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

 上供

指以鲜花、水果等各种物品供养诸佛、菩萨或诸祖师,表达虔诚礼敬之意。

 山门

寺院正面的楼门。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所以又称"三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寺院的一般称呼。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

 尸罗

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是六波罗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为防过止恶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得定、增上等义。

 六斋日

又称作六斋。指每个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

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  作悟禅的工具;  作考验的方法;  作权威的法范;  作印证的符信;  作究竟的指点。

 文疏

寺院举行法会时,将信众于此法会所作的功德,书写于红纸或黄纸上,用以向诸佛菩萨表白者,称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维那宣读。

 牌位

书写姓名以便祭祀的长方形木牌。

 止静

使大众由动中归于寂静的意思。

 开大静

寺院本为寂静的僧团,晚上开大静钟板响后,大众睡眠,一切活动停止,寺院更加寂静,故称开大静。

 打斋

于寺院举行法会时,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广结众缘,称为打斋。

 打七

"打",举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此外,亦有专念观世音圣号的观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丛林中,于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发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正法: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像法:虽有教法与修行者,多不能证果。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大乘义章》卷九:"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一切诸法的形成,互为因果,因为能生,果为所生。我们身、口、意种种行为的造作,若是善业,就成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报;若是恶业,就会成为恶因,得到恶的果报,此名因果报应。

 因缘

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安座

即安置佛像。

 行脚

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托  

又作持  、捧  、乞食。即持  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这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的行仪。

在禅林中,亦称托  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  而赴僧堂,亦称托 。

 回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饶益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

 有情

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它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

 佛性

又作如来性、觉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为如来藏的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烦恼覆盖而无法彰显;若能断尽烦恼,即可证悟成佛。

 戒腊

夏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

 告假

请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礼佛三拜,向佛菩萨告白,意谓自己将要外出。

如子女出门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则称为销假。

 伽蓝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延寿堂

即如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单位去巡视,称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这是为认识环境、人事等。过去丛林巡寮,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乏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恐怕弟子着于有为事;恐怕弟子着于俗论;恐怕弟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供养

又作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别称。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的别称。

招提原为梵语音译之略,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为四方来集的各方众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团规定的行为。

 常住

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院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仪

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DA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

 法语

佛陀的教说。后世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法会

佛教的仪式之一。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等所举行的集会,又称法事、佛事、法要。

法会的仪式每每依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的进行方式:庄严道场,于佛前献上香、花、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教区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妣宗亲的佛教仪式。

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  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施食

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众人爱乐;具大福报;  命终生天;速证涅盘。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祈愿

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持午

即过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归依佛门,落发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修行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参禅

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挂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单银

丛林中,每月发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顶礼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梵行

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众生

又作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论》谓,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为众生。又受众多之生死,亦称众生。一般以为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举行荼毘的火葬场则称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超荐

又称超度。佛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荐。

 净房

寺院道场中,对厕所的通称。

 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结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结缘

意指彼此结交善缘。一般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

 菩提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冀求无上菩提的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之树称为菩提树。

 开静

开觉静睡。指寺院晨朝鸣板,催促僧众起床。

开放静虑。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课诵、粥饭、听讲、普请时,听许散动,相对于止静。

 开光

即新佛菩萨像、佛菩萨画完成,欲供养于佛堂时,所举行替佛菩萨像开眼的仪式。其实,佛菩萨是不需要众生为他开光的,重要的是众生心眼要开。

 开示

佛门中,和尚、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

历代祖师大德为教育、启发徒众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为大众说法,有时讲说经论,有时仅简单一、二句话,目的皆为使大众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语录、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开示已迈向大型的讲演,语言也趋于通俗化、大众化,着重在佛法与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广大信众为主,因此地点或在体育馆、文化中心,乃至电视、卫星传播。

 发心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愿望。又作初发意、新发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能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圆顶

完成剃发而现出家之相,这是象征出离烦恼之相。

 经行

指在花园、山林、水边、道路等处行走。

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

据《四分律》载,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过堂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又僧众入斋堂进食,不贪不着,是为过堂。

 业障

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禁语

禁止自己说话。禁语在于收摄口业,反观自心,故于禅堂参禅时,则须先禁语,藉由禁语来约束身心,以达清净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说法

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间,称为寮房。

 轮回

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欲灭六道轮回的痛苦,必先斩断其贪瞋痴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种子之能生芽,所以众生流转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三毒,则诸苦亦断。

 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

 机缘

机,根机;缘,因缘。众生的根机具有接受佛、菩萨等教化的因缘,称为机缘;凡说法教化皆以根机之纯熟为缘而起。

 机锋

禅林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随喜

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又随己所喜,亦称随喜,如布施时,富者施金帛,贫者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随喜。

 头陀

苦行之一。谓去除尘垢烦恼。意即弃除对衣、食、住等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

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守如下十二种修行规定:要选择空闲的地方;要过托的生活;要饮食节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择贫富;中后不得饮浆;要守三衣具;要穿着粪扫衣;要常坐树下思维;要常露地静坐;要住于坟墓之处;要常坐不卧。修学头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也是清净的生活。

 应病与药

比喻诸佛、菩萨善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说法,犹如医生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的病而授与药方,使之乐服。因此,经典中以大医王广喻诸佛。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种种病症,诸佛菩萨则施以种种法药,如以不净观对治贪心,以慈悲观对治瞋心,以因缘观对治愚痴等,这是以烦恼为病,佛法为药的譬喻。

 应供

佛陀十号之一。又称应真。佛陀是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的觉者,应受人天供养、尊敬。

阿罗汉三义之一。指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的供养,故称应供。

 斋僧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我国唐代斋僧法会极为盛行,曾举行万僧斋。今之佛教徒亦盛行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以斋僧供佛表达对三宝的恭敬供养。斋僧可得无量功德,但斋僧之法,以敬为宗,并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

 斋堂

指禅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用餐的地方。又称五观堂。

 禅堂

"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因为要与僧堂有所区别而称禅堂。僧堂是坐禅、睡眠、饮食的地方;禅堂则专指坐禅用的堂室。

 禅定

内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界所染,是名为"定"。禅定意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转凡为圣

禅林用语。指转凡夫迷妄的状态而入于圣者开悟的境界,与"转迷开悟"同义。

 礼拜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佛菩萨。如塔、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

礼拜的种类及仪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法之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礼法。

 礼忏

礼拜与忏悔的略称,又作拜忏。即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大抵藉由礼佛、诵读经文,以为忏悔之意。

 药石

指疗病的药饵与砭石。即医药与医疗器具。

又作药食。指禅林的晚餐。意谓服之以疗饥渴。

 颠倒

违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违反于真理的妄见。一般常以众生不知真理,迷妄为真,执空为有,为烦恼所迷惑,称为众生颠倒。

 宝刹

诸佛的国土或其教化的国土的敬称。例如《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都说佛土有七宝庄严,所以称为宝刹。

佛寺或佛塔的美称。在佛门中,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请问法师,贵宝刹在那里?"就是请问法师的常住寺院在那里的意思。

 灌顶

即以水灌于头顶的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的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灌是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顶是头顶,表示行持的崇高。

佛教诸宗中,密教特重灌顶,总称为秘密灌顶。其作法是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的意义。

 护法

保护、维持正法的意思。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

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

此外,人世间的帝王及诸檀越,都是保护佛法的人,亦称之为护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

 辩才

巧于辩述。即善说法义的才能。

诸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的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例如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等,称为四无碍辩。

 洒净

洒香水以净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加持香水散洒之,是清净道场或供具等净化之法,称为洒净,又称洒水、洒水。今日佛教界,每于授戒、佛七、拜忏等诸法会之前,即以净水散洒道场,为结界清净的仪式。

 庄严

严饰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诸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

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今亦以庄严来赞叹人的相好、威仪。

 佛欢喜日

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致力修行,于最后一日,大众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的精进修行,故称“佛欢喜日”。



佛法浩瀚如大海,以上所列的"佛门用语",正如大海之一沤;就是现有的佛学大辞典,也未能将所有的名词完全搜尽,但睹之已足以使人叹为观止矣!

限于篇幅,本篇仅择要介绍,如对佛学名相有兴趣者,可以自行参阅《佛光大辞典》,当能引领你进一步悠游法海。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丧葬礼仪篇

丧葬礼仪篇

星云大师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佛说无常经》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又说,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

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

供养佛像,使病人观相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声声不绝;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菩萨执持香花接引,心生欢喜,必无退堕恶道之苦。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说,外国习俗中,一个人从出生至临命终时所作的善事平时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往生前,由家属为其讲说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欢喜心,而不恐惧害怕死亡。可见佛教对"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佛门对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而作为佛教徒,平日热心修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资粮。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1认识死亡

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

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幺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ji 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ji 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ji 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剎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2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3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移动。

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

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

病人病危,可鼓励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

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

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

判断是否死亡: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

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 土。

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

准备后事,如:决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

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

4助念须知

“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二、撰写遗嘱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

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

“遗嘱”,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

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

1遗嘱通则

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

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2遗嘱的种类

自书遗嘱: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公证遗嘱:应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

密封遗嘱: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

代笔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代之。

口授遗嘱: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为遗嘱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为口授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授遗嘱意旨,由见证人中之一人,将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并记明年、月、日,与其它见证人同行签名。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述遗嘱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带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未成年人。

禁治产人。

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3遗嘱的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

遗赠无效或拋弃时,其遗赠之财产仍属于遗产。

4遗嘱的执行

遗嘱人得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执行人。

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亲属会议选定之,不能由亲属会议选定时,得由利害关系人声请法院指定之。

有封缄之遗嘱,非在亲属会议当场或法院公证处不得开视。前项遗嘱开视时,应制作纪录,记明遗嘱之封缄有无毁损情形,或其它特别情事,并由在场之人同行签名。

5遗嘱的撤回

遗嘱人得随时依遗嘱之方式,撤回遗嘱之全部或一部。

前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之部分,前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于为遗嘱后所为之行为,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部分,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故意破毁,或涂销遗嘱,或在遗嘱上记明废弃之意思者,其遗嘱视为撤回。

继承人之特留分,依左列各款之规定:

直系血亲卑亲属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配偶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兄弟姊妹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祖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以上仅就民法继承编有遗嘱之部分规定略作说明。欲究详情者,仍请参阅民法继承编第三章遗嘱(自第一千百八十六条至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

6遗嘱范例

佛陀遗嘱

《佛遗教经》云:“诸比丘弟子!我涅盘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幺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象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象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瞋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瞋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瞋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能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诸比丘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多欲的人,苦恼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稳的世界。你们要脱离苦恼,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象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能的利剑,知道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能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能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能,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鸠摩罗什大师遗嘱

鸠摩罗什向大众告别说:“我们以法相遇,时光如梭,世缘已尽。我以才智闇昧,谬充传译经典之任,至今译有经论三百多卷,仅《十诵律》来不及删繁就简,存其本旨,必定不会有所差失。希望凡所宣译的经论,都能流传于后世,共助弘扬流通。现在我于大众前发诚实誓言:‘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无有错谬,我火化之后,舌头必定不会焦烂。’”

六祖大师遗嘱

六祖:“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玄奘大师遗嘱

玄奘大师云:“我的色身已染重病,所做的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能在尘世久住。希望我所修的福慧回施一切众生,随同众生一起转生为忉利天弥勒佛的净土,奉事慈尊,将来追随弥勒佛下生人间,广作佛事。”又云:“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孙中山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印光大师遗嘱

印光大师云:“念佛见佛,决定西生。你们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弘一大师遗嘱

弘一大师致书予夏丏尊诀别,赋二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慈航法师遗嘱

“慈航身无半文,身后事一切归静修院住持料理,众信徒帮助。慈航一切经书衣物,全归静修院住持保存,学僧徒众不得争执。在未回大陆前,弥勒内院所有学僧照常安住,由静修院及护法会维持。请道安法师及律航法师为弥勒内院永远导师,指导学僧一切。请白圣法师代我付圆瑛老法师法派七人:  自立;印海;严持;妙峰;常证;会性;真性为曹洞宗传法。圆寂后不发丧,不讣闻,不开追悼会,凡起龛或安葬,莫请法师封龛说法种种仪式。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院。圆寂后,一切礼忏放焰口超荐佛事莫做,唯念大悲咒及观音圣号。后山纪念堂如禅堂然,四围大椿凳可趺坐,中间佛龛,遗像在后面。关房照样,不可搬动,派人照应香灯茶水,可在内念《法华经》礼忏。偈曰:"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来来去去,永无休歇,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晨四时慈航遗嘱。”

虚云老和尚遗嘱

虚云老和尚谓弟子云:“身后事,数日前已向众说,不必赘言。今问我最后语,祇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又曰:“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林语堂先生遗嘱

林语堂云:“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幺就说什幺,有时候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佛光山故住持心平和尚遗嘱

心平自去夏旅美归来,医师即告患有肝癌之症,自知世缘已了,将要先走一步。心平自民国五十二年二十六岁出家,承师父上人栽培,大众兄弟护持,七十四年被选为佛光山第四任住持之职,尽心尽力,随顺师教,为佛教发心,为常住奉献,又续当选连任,但不幸尚有二年才到任期,今未能圆满,此为我最对不起师父上人者,尚祈宗务委员会选派宗务委员一人代理未完任期,以免耽误常住法务之进行,并有数事奉告如下:我之任何所有,乃至衣物,来自常住,今乃交还常住,一切由宗务委员会议决 处理。我无储蓄金银宝物,但我名下有常住登记之不动产,自应交常住管理。敬请遵守佛教制度,给予火葬,骨灰存放万寿堂中任何一地,不必造墓,以免浪费,凡事节约为尚。不发讣闻,不作焰口佛事,希望大家厚爱心平的心,继续护持佛光山就好。我俗家弟妹人等,皆虔诚佛教信徒,千万不可过问我的事,僧事僧决,一切皆依佛光山决定,并望弟妹后人永远护持佛教,如我在世。佛光山道场如今已是国际化、制度化,希望同门师兄弟体谅师父开山立规之辛苦,务望全体大众必信必忠,同心同德,为人间净土而继续发心。本山男众比丘、沙弥,更要争气,传灯楼早晚课诵望能不懈,外出必须请假,北海道场要继续发展;师兄弟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为佛光大学、国际佛光会以及推展文化教育等,务期日有所成。师父上人常言:‘集体创作,有教无我’的开示,希望凡我佛光人要一体遵守!师父著作应用心细读!师父所推动之‘人间佛教’,要继续努力!心平不胜馨香企盼!

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心平口授 慧龙记录
慈庄 慈嘉见证

在家居士遗嘱(佛教徒)

我之所有储蓄金银宝物、不动产,依照生前所嘱办理,捐献佛教团体或慈善机构部份,务请照办。
病重时不要送医急救打针,保持原状,不要用力摸我、动我。
不要哭喊、讲话,但请大家小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通知法师或莲友助念,若逢七日之期,有心纪念者可以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
停放遗体时,请帮我沐浴更衣,穿著海青、罗汉鞋,皈依证放置身旁。
最后盖陀罗尼经被于海青上。
三日或七日火化,骨灰捡后装入坛内。
请全家茹素,随力布施,造福众生。
人生本无常,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所以切莫过度哀伤,应该体悟人生无常,知及时修行,布施造福。

三、殡葬奠礼

“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一般民间对葬礼都极为讲究,认为葬礼办得风光体面,才能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与孝顺。其实,丧礼应以简单隆重、庄严肃穆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丧委员会,依佛教仪式举行入殓、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纳骨塔。往生佛事则可至寺院参加随堂超荐,亦可自己在家诵经念佛,把省下的丧葬费用,以亡者名义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业,如此不但让亡者德泽人间,也可以此功德回向亡者莲品增上,可谓自利利人,实乃最值得提倡的丧葬典范。以下就佛教的丧葬礼仪,分往生佛事、告别奠礼、安葬仪式、安位洒净等,概略述之。

1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此外,应于门口张贴布告:男众严制。女众慈制。佛教徒可用黄布条写“南无阿弥陀佛”,并张贴布告:“吾家信佛,严(慈)往生,承蒙诸位亲友莅临吊祭,但请上香念佛,可以不必问话,不烧纸箔,不用乐队,不用花车,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入殓后,于家中停灵二、三天,最多以不超过一个星期为宜,而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在此期间,应该处理的事项,依序列举于后:

入殓佛事→事前准备→为亡者整装→准备棺木内部陪葬用品→将亡者移入棺木内→土葬棺木四周要油漆,以免漏水→可用腊烛检查棺木是否漏洞,顺棺木的封口检查,见火苗晃动,表示棺木有漏洞,当修补。

程序:(列举三种,可依情况选择其一。如一时不方便邀请法师,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殓。)

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入殓) →三皈依→回向→赞佛偈→念佛(入殓) →三皈依→回向→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三皈依→回向

注意事项:

入殓封棺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书。

棺木不必太昂贵,不宜浪费,适当最好。

亡者不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寿衣),只要穿上生前喜欢的衣服即可,剩下的衣物可捐给贫苦者。不一定要特别备办陪葬物,只要亡者生前所喜爱之物即可。

曾皈依三宝,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入殓时可穿海青,披缦衣,亦可将缦衣折迭,与戒牒、皈依证、念珠放入棺木,陀罗尼经被应覆盖于亡者身上。

入殓时,不必看时辰,以眷属方便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但不宜选在他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入殓。

往生后,在适当的时间可为亡者沐浴、化装、更衣,以方便亲友瞻仰遗容。更衣时,若身体僵硬,可用热水敷关节处。

入殓前可于灵前供饭菜、花果。

入殓封棺须通知亲友参加,尤其应礼请长辈主持入殓,以免事后纷争。

亡者在银行存款,须要在开死亡证明书之前领出,否则会产生意外事故,土地财产则要缴遗产税。

亡者需要诸佛菩萨的接引,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书写牌位

牌位的写法: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往生莲位
                
阳上:○○叩荐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
显妣○母○○太夫人往生莲位
故妻 夫人
先夫 君

  称谓类别:

佛力超荐,
父:显考(先考) 弟:亡弟、故弟
母:显妣(先妣) 姐:先姐
祖父:显祖考 妹:亡妹、故妹
祖母:显祖妣 丈夫:先夫
外祖父:外祖考 妻子: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外祖妣 朋友:故友
兄:先兄 子女:亡子、亡女

阳上的称谓写法:

亡者为长辈时:阳上○○叩荐
亡者为平辈时:阳上○○敬荐
亡者为晚辈时:阳上○○荐

灵堂布置

事前准备:佛像或画像、灵桌、牌位、鲜花、烛、果、供菜(饭)、香炉、接引幡、遗相。印发讣文

讣闻称谓:

年过六十岁者:女众:寿终内寝。男众:寿终正寝。
六十岁以下用“享年、享寿”。
三十岁以下用"得年、存年"。
“恸于”,用于长辈。
“悼于”,用于平辈。
车祸、意外身亡须用:死于非命、终于非命、卒于非命。
未亡人:丈夫往生,妻子尚存。
杖期夫: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与种类:

七七:人往生当天算起第七天,七周为四十九天。

百日:往生后整整一百天为百日忌。

周年:往生一年为周年忌。(如有闰月,闰月不算)十月二十日,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

合炉:即将往生莲位焚化,并将其名字写在祖先牌位上,将炉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炉中,称为"合炉"。

程序:

将新亡者的莲位及祖先牌位请下。
将亡者的名字抄录至祖先牌位中。

七七佛事

根据经典记载,人往生后四十九天之内,如果阳上眷属能为亡者诵经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业,则可莲品增上。因此,佛教徒每于亲人往生后四十九天内,每逢七期举行超荐佛事,称为做七。一般依斋主的时间、因缘而分,有的只做头七、满七;有的做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有的则七个七全做。

启建佛事所需时间,依诵经、拜忏、三时系念,乃至启建瑜伽焰口等各种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时、二小时、半天、一天不等。做七虽有超拔先人,表达孝思的深远意义,但因传统的作法费时耗财,实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诵经佛事宜庄严不繁琐,最好以半小时、一小时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

做七不一定要放焰口、拜忏,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应视能力、时间而为,不要勉强。

七七日诵经是古老传统,不一定照办,可变通为: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圆满。

可在短期三︱七天内做完七七。

可参加随堂超荐。

亦可以亡者名义成立奖学金或设立教育基金,乃至护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以此为亡者植福荐拔,更有意义。简化七七佛事的意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具有教化社会之功,实有必要大力推动。最好是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诵经、念佛均可。

以下列举数种简单的课诵程序,以资参考:

●  杨枝净水赞(或炉香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或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
  三皈依
  回向
●  炉香赞(或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经(或般若心经)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
  往生咒、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2告别奠礼

“告别式”就是替别人解决生死问题,对“生”者安慰、节哀,对"死"者慰灵、祝福,就是了生脱死。功德佛事最能"度生"、"慰死",是真正的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能“广结善缘”本身就是了生脱死。

告别奠礼程序:

告别奠礼开始,奏哀乐→遗族就位→遗族上香→遗族献花果→遗族献供(饭、菜) →遗族复位→恭请法师诵经→法师退席→公祭→亲友吊祭→亲友吊电→亲友拈香→遗族致谢词→礼成,奏哀乐→起灵安葬

团体公祭程序:

○○团体公祭→奏哀乐→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上香→献供→恭读祭文→向○○老先生(老夫人等)遗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 →礼成→遗族答谢

事前准备

灵堂的布置:可依会场大小布置灵堂,以简单庄严为要。

灵堂布置相关事宜,如搭帐蓬、插花、灯光、音响、桌椅等,亦可联络葬仪社代办。

灵堂布置的佛像、遗像、"奠"字、横匾、挽联、灵旌、轴幛等,适当即可。

每日可酌量拜饭,以表哀敬。

文具用品:讣闻、谢帖及帐簿、签名簿数本、礼簿数本、原子笔、签字笔、毛笔、墨汁、大小胶带与钉书机(挂联轴用)、浆糊、刀片、各色纸张与记事簿、识别证、白信封、红礼袋、零钞、出殡路线图、行程表以及工作人员名单。

奠礼用物:香(分线香与香末两种)、大烛一对、小花圈一只、水果一盘、遗像、拈香炉、亲友座椅、灯光与音响等。

答谢用物:毛巾或手帕、白纸花,协助奠礼人员(服务员)之礼品与服务费,或佛书、佛像、念珠。

可酌量供给餐点。

酌量准备车辆。

3安葬仪式

佛教东传后,僧侣多用火葬;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也以火葬为主;在墨西哥,上层阶位以火葬为安葬仪式,下层阶位则用土葬;台湾因民俗文化,安葬仪式多为

火葬与土葬二种。

火化:

所须用品:供菜、供饭等祭品。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火葬场、返家安灵位用。

火葬场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通知火葬场工作人员点火→回向

火葬的特点:

方便、卫生、干净,不占空间。

奉安寺塔,专人管理。

可避免日后捡骨等麻烦。

于寺院中,亦可作随堂超荐。

土葬:

所须用品:六菜一饭等祭品。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墓园、返家安灵位用。

起灵:等灵柩绑好后,举佛号起灵。→法师引导灵柩至灵车前,等灵柩上车后,收佛号。→法师上车(法师车排在灵柩车之前)。

墓园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回向

4安位洒净

先请孝眷整装。

将牌位供奉在案桌上。

若告别式场的灵桌尚未拆除,可帮忙拆除。

除灵法语:接引先灵到西方,红莲台畔礼法王,仰仗三宝加持力,往生净土应万邦。

安位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大悲咒→变食真言→回向

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禅宗有谓“生死未明,如丧考妣”。生与死不仅是人生两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解开的谜。当初佛陀出家证悟的,正是解答这两大谜题的真理,这也正是佛教的教义所在。今日的人间佛教,也不外乎解决生、死两大问题。生,就是养与教;死,就是丧葬事宜。谈到丧葬的礼仪,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几点:

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铺张:丧葬事情,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不要执着:中国社会里,一到婚丧喜庆的节骨眼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大家都执着不改。其实许多风俗都是人为的,如看地理、风水、日期,都是迷信,太过执着,于事无补。比方说:看日期,一定要什幺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实世间上哪有什幺一定的日子?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倒变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时辰,也不一定执着地理,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时时处处都好,诚意比虚节重要。

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老曾经说过:“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喂鱼、喂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摆在床头跟你一起睡,都没有什幺不好。脏的东西,水可以洗净;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开始即主张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盘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合十、问讯、操手

合十、问讯、操手

静苓居士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甚至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燥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长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萨顶礼,可以用问讯或礼佛的姿势表达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也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长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动作解说〗

合十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

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操手

1.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

2.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 显得很没精神。

3.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问讯

1.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

2.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

3.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 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4.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 满了恭敬祥和。

5.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 佛菩萨供到顶上,有著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

6.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回向

回向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回向到无边际的法界中去,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此乃大乘行者的独特处,不回向如同自了,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乃至纤细功德都要回向。做功德切忌执著功德相,当将功德性引向法界之后,千万不可再有所忆念。

回向略别之又有一般回向、个别回向、大回向、普回向、总回向等等,其实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大回向之中也有总回向之意义。一般回向是祖师将其经验体悟到的,能获得自他二利者写出简要的偈语来,在用何种功课,以何种功德而定。个别回向是对症下药集中力量之法,往往为了某人、某事、或团体、或冤家债主、或超度荐拔、或消灾延寿皆可,其回向文偈可临时拟用。大回向是加入了无上的悲心和愿力凝结而成的回向,大多是文句较多的偈语。普回向是依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的愿王而来,此种回向全以一切众生做出发点,的是无我的观念,此为悲心至极的表彰。总回向是特定一个时期,如佛七、结夏、水陆道场、法会等圆满之时,或一年之岁尾之再一次总的回向之意,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内。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