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31-40)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4/11/3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整个修身从六个方面着手,从「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慾,迁善,改过」,六个方面去落实修身的功夫,刚好这六个教诲与释迦牟尼佛佛家的教诲完全相应,就是诚实、礼敬、不贪、不瞋、不痴。而佛陀的教诲离我们现在是三千年左右,而老祖宗的教诲离我们是四千五百年以上,所以中国圣贤的教诲早佛陀一千五百年,我们也从这裡理解到有一句俗话说的「英雄所见略同」,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看法是一致的。

而我们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当中国人,也可以珍惜这个机会来领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要知缘,知道这个缘分的希有,假如这四千多年来刚好在某一代不传了,那怎麽样?就断了。就因为有四千多年来相续的圣贤者把它承传下来,所谓「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圣贤的教诲假如没有因为有师道的承传,可能在这过程当中就会断绝了。所谓承先者才能启后,要能承才能传,所以因为中国人都有这个使命承传老祖宗的智慧,所以都没断。那我们这一代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那要先承才能传,诸位朋友,我们承好了没有?我们理解好了没有?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圣贤教诲传下去,从自己的修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开始落实起。

很多人说圣贤大道听起来非常博大精深,其实真正深的道理也是最平常的道理,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没有比这个再高的法了。请问伦常大道是什麽?五伦,你们答不出来,我要伤心欲绝,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位朋友,你们这十天我们一起研讨的课程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纲领,掌握了纲领,纲举目就张,藉由自己解行相应,您的理解就会愈深愈广,你也可以一分得利就可以传承一分,十分得利就传承十分。我们每个人要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切记国家兴亡,这个国家不单是我们现在的国,是指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我们都有责任尽一份力量。

所以从修身开始做起,所以「大学」已经把我们立身行道的第一步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第一步。「中庸」也说「登高必自卑」,你要爬得很高,必须从哪裡开始?卑是低的意思,你爬山一定从山下爬上去,有人直接爬到山上去的吗?除非他有轻功,不然一定是一步一步踏上去,所以我们一定是从自己的修身就是第一步开始踏。我们在两个月前到了九华山,九华山很陡,一个阶接着一个阶,假如我们爬上去的时候先看到差不多几千公尺高的地方,你会觉得说这麽高,累死我了,我还是别爬了,很多人好高骛远,一看看很远,觉得自己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有一位老师他就说,爬九华山只要看着你的下一步,一步接一步,自然而然就爬上去了,所以要活在当下,活在敦伦尽分,尽自己家庭的本分,尽自己工作的本分,尽自己当一个社会榜样的本分,我们把太太演好,我们把当母亲的角色演好,我们把当同事、当上司的角色演好,自然而然德风不吹自吹。

其实影响力绝对不是你每天在那裡脑子想着「我要影响你,我要影响你」,这样别人偏偏不让你影响,往往都是因为你自己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本分,你做得这麽真诚,做得这麽自然,才让人家很感动。所以往往做很多事的人,都觉得他啥都没做;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其实他啥也没做。这句话有点玄,做很多的人,他都觉得他都没有做,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而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每天想着,你看我做这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做那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每天是想着自己的名、自己的利。由于用名利心去做事,往往让人家看了不感动,往往让人家觉得,你看那些学圣贤的人都这麽做作,做些善事还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时候可能不只没有好效果,还会衍生坏的效果。往往我们沾了名、沾了利,走到半途中目标忘记了,心裡变成只在乎名、在乎利了,这个时候圣贤学问就忘了。所以我相信秦桧他当初一开始考试的时候也想着能够利益人民,为什麽走到最后变成弄权害国了?为什麽?名利那个力量很厉害。所以诸位朋友,不要等到八风吹过来的时候才练功夫,时时刻刻先把我们的根基扎好,真正为人做事、为民做事的时候才能禁得起这些考验。

我们之前有没有讲过八风吹不动的故事?苏轼(苏东坡),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处得很好,有一天苏东坡觉得自己境界不错,修养不错,在打坐当中就写了一首词,他说「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起来境界怎麽样?八风是指哪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我们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我们处的境界当中,这八种情况常出现。「利」就是你很顺的时候,「衰」就是你在低潮的时候,在逆境当中,你都能够顺境不贪,逆境不埋怨。我们在进步最多的时候是在什麽?逆境,所以逆境磨鍊人,顺境淘汰人。人一顺境一来就自视甚高了,就忘了初衷了,这个时候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顺境、逆境都要勘验自己的修养。

所以你看为什麽我们说一般的企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五年之内都会倒掉。我们在海口,每年公司接受主管单位去检覈的公司,超过一半连一年都撑不过去,代表一年之内这些公司都倒了,可是当初资金也很雄厚,那为什麽会这麽快速就倒了?有一家公司也是很大,在十年前左右投资了两千万,结果这个老闆挥霍无度,又很贪女色,结果公司很快就倒下来,结婚两个多月就逃出去了,后来回国就被抓起来。所以我们看得到,他拿到两千万是很好的境界,可是到最后自视甚高,开始挥霍无度,然后又不听忠言,所以就败下来。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富贵修道难」,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都没想到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也没想到要去协助别人,回馈社会。

问:所以一般人的罪业都不是在逆境做的,都在什麽时候造的?

答:顺境。

对,所以顺境淘汰人。你在顺境当中,假如存心都没有利益他人,很可能你就要衰下来,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在顺境当中时时感恩别人,在顺境当中时时想着造福社会,那你这个福才能够历久不衰,才能够长久保持你的财富,保持你的家道。

再来,「苦、乐」,人生在苦的当中,你能不能修养还很好?心还很清淨?这个就是功夫。乐,我们说乐极生悲,所以人往往在乐的当中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安全,忘了自己很多的本分。所以打开报纸,很多的意外事件都在游乐当中发生,所以乐不可太过,所谓「乐不可极」,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称」,人家称讚你。「讥」,人家刺激你、讥讽你,你能不能修养很好,不动心。「毁」,别人毁谤你了,你能不能平心静气接受。人家批评你十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其他九句是假的,这九句你也不生气,这一句你拿起来好好反省自己,那相信连毁谤你的人到最后也会被你感动。所以八风吹不动的人才能转别人,八风一吹就动了,那是被别人转,被境界拉着鼻子走,牵着鼻子走。所以唐太宗为什麽能够创唐朝的盛世,因为唐太宗在接受大臣给他的批评的时候,他都能够广泛去接受,而不会去责罚他的臣子。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也是长篇大论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个臣子出去了,旁边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讲,他说:皇上,他所讲的大半都是假的,您怎麽不责罚他?您怎麽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了:他讲十句有两句对的,我就拿来用了,但是假如我去制止他,这个动作一传出去,说皇上对于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这个风声一传出去,以后忠臣敢不敢谏言?就不敢。所以唐太宗能够看得深远,能广纳雅言,再用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整个忠臣对他的劝谏,所以唐太宗面对别人讥、别人毁的时候,他是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称」是称讚,「誉」是你的荣誉到身上来的时候,你也能够不沾染。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一得奖就把它摆起来,结果到他的办公室去,全部都是什麽第一名、金牌,摆一大堆。在许哲女士接受访问的时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她的房间乾乾淨淨,她都是新加坡的国宝,请问她有多少奖状?多少?太多了,她连一个也没摆出来,只摆了一个释淨空教授送给她的「爱」。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这没有什麽好炫耀的,所以荣誉一来就好像风吹过来,一点痕迹也不会落在她的心上,所以这是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就觉得自己境界很好,所以就写了这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送过去给佛印看。佛印看完之后,马上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把它送回去了。一送回去,苏东坡心裡想什麽?他心裡期待的是什麽?来称讚我,你看境界这麽好,结果就是一个「屁」字送给他,他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的就要去找佛印理论,结果还没进门,佛印连门都没开,只在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八风吹不动,居然一个屁字就把他的境界统统破掉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赶快回去了。所以人这个修养确确实实骗不了人,要常常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境界当中看,有没有被这些世间的习气把你的境界搞乱了。所以什麽时候是修养,什麽时候是修身,时时处处一切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地方。

「修身」的功夫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滴水穿石之功,滴水穿石之功也必须从一步一脚印开始踏出来,所以当我们这麽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跟经典的教诲相应,「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是「中庸」的教诲。

除了修身之外,我们第二个很重要的「笃行」功夫要用在处事之中,处理事情,每天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别人,离不开处理事情,每天一定都有事。那到底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麽样的原则、什麽样的法则,这个我们不得不了解。而你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态度可不能依准现在人的想法,假如你说现在人大部分都这麽想,那你就会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佔多数,所以假如你现在是依循现在大部分的人的认知,那你的人生会往下一直堕落。

请教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来,你问他「做人的根本是什麽?」他马上会皱着眉头告诉你「你怎麽问这麽无聊的问题,你怎麽不问我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学毕业,你叫他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但是回到两百年前,您在乡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正在耕作,您跟这个农夫打个招呼说,请教你做人的根本是什麽?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你讲半个小时,为什麽?这个社会读书读了十几年不见得会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因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为当时候的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所以纵使他不识字,他知道要孝顺父母,他知道要友爱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绝对两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他工作认真。所以当时候的社会状况,它的整个艺术,包含戏剧这些艺术作品,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读书裡面都是以圣贤学问为主,在家庭裡面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而现在学历再高,他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不见得提得起来,所以现在人依循的标准在哪?我们可以从课本上这段话找到端详。我们把处事这一段念一遍,预备起: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据,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好,我们再把第一句大声念一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麽?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它的原则最重要的要依循道义,这个「谊」通「义」字:

问:而不是依循什麽?

答:利。

所以古代的人接受圣贤教诲,做事都是依循道义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现在不依循道义,依循什麽?功利。所以现在年轻人还没有本事,你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话跟你说什麽?「对我有什麽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

问:他会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会不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

答:会。

对。所以圣贤人高瞻远瞩,早就告诉我们了,教育孩子从小要教道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孟夫子说「上下交征利」,君王跟臣民、领导人跟被领导人、上司跟下属,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的时候,会怎麽样?就打起来了,国家危矣。所以我们之前有举了一个例子,纣王吃饭用什麽筷子?象牙筷子,再拿个犀牛玉杯,再拿所有这些非常高贵的餐具,那高贵的餐具总不会盛个青菜豆腐,一定是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一件T恤,绫罗绸缎,请问这些钱从哪裡来?他跟老百姓要利,老百姓跟他抢利,所以就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所以这麽早,几千年前的教诲,有多少国君、多少人还在犯这个过失。而现在不止国危矣的情况了,现在是什麽?家危矣。多少父母被孩子杀死,为什麽?为利,只为了一个手机的钱,杀了父母要拿保险费,这些事情还不是单一一件,所以我们要有警觉性,不能后知后觉。所以一定要在处事当中、做事当中,演出道义为原则的态度给我们的下一代看,给我们的亲朋好友看,唤醒他们的良知。

而真正依循道义的人做事会怎麽样?依循功利的人又会怎麽样?这个我们要深入来思考,深入来比较。孟子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一个得道的人,他多助会到什麽程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有天下人都来归顺他,他真正完全依道义的话,能够赢得广大民心。「寡助之至」,就是失道的人,寡助到最后会成什麽样子?「亲戚畔之」,连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为什麽唐太宗说到他有三面镜子当中,其中有一面叫以史为镜,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兴替,一个人为什麽会兴?依循道义,得道者多助;一个人为什麽会败?失道,失道者寡助,没符合道义就败下来。所以这个依准,你不只可以看几千年的历史看得出来,您只要现在看身旁的大起大落的人,你就可以看出端详在哪裡。

古代舜王他一心一意尽他的孝心,这是德之本,所以舜王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所以不管父母怎麽样的伤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的要去尽他的孝道。所以由于这分孝心、这分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那隔壁的邻里乡党,更远的,我们说「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这些人民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请问舜王有没有开着车子去打招牌?投我一票,我很优秀,有没有?没有。用他的德风自然而然感化,到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尧帝也很有智慧,虽然别人很肯定他,但是毕竟是一个天下,所以还要考试一下,所以观察他几十年的时间确定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给舜王。

所以我们从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个中都有学问在裡面,所以我们要内行人看门道,绝不能外行人看热闹,所以舜王只是尽他的道义,确能够感动一个天下,后来连父母也感动了。假如我们今天当帝王,当德行之人,结果父母在造恶,我们的心会很踏实吗?不踏实,所以由于他这分坚持,也能够感化像他父母这麽顽劣的人。所以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为榜样。所以依道义就多助,而且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绝对不会中断掉,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你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绝对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像中这麽难。

请问舜帝他有了什麽条件能够感化一个天下?是不是有港币五千万?不是,有什麽?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来的。所以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你不要羡慕,你要看出来是因为他那颗真诚的心。所以任何世间很大的事业绝对都不是一开始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都是真诚之心,自然能够感化、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来投入,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我们看唐朝打天下的时候,还不就是那几个大将,还不就是李渊,还有他的儿子李世民,所以真诚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到这裡。你不要在枝末打转,在那边烦恼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钱都不够,那都是枝末,要从真诚开始做起。所以我们看看范仲淹有没有权贵?有没有金钱?都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为了利益国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诚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的助力来成就他的事业,这个相当关键。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是败,这句话不知道诸位朋友有没有听懂?一个人没有真诚为什麽可以成?他没有真诚能成,那是祖宗庇荫;他没有诚能够还可以撑出一个公司来,那是他还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真实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退,所以虽成必败。看事情不能看一个点,要看来龙去脉,你假如不能从整个过程去看一个人的起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患得患失,你看不真诚的人还这麽有钱,不真诚的人还开这麽豪华的汽车,其实那个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人生你假如能看得清楚,你会觉得心裡很舒坦、很踏实,甚至于你看到这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你不只不会跟他生气,你还会可怜他,抓住机会看能不能让他迷途知返,所以心裡面绝对不会有忿忿不平。

我们看范仲淹本身并不是有很多外在条件,他也能够成就很大的功业利益宋朝。而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败,超越时空。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没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诲,让我灵光乍现五秒钟,在高中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了一下,再过去就是七、八年之后了,所以人生的缘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几个七、八年!所以范仲淹的德行因为是真诚心发出来,所以从宋朝以后,多少读书人的气节都受他影响,甚至于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一次体会很深,因为我到很多地方,我们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天文,也有人文,一个地方养一种人,所以这个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会出很多人才,而这个人文就是当地的这些出现的圣哲人,也会影响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所以除了看天文,也要看人文。我到海口去,我主动去参访「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海瑞罢官」,对。海瑞非常刚正不阿,非常廉洁有守,所以他的书法裡面写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确实他这个人间不是从明朝留,留到现在正气还在。我把这句话再另外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正法在人间」,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圣贤之道。我们去参访这些圣贤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体悟,从他的精神当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裡。

我在看整个海瑞的介绍过程,有一幅画是画着海瑞家裡的景象,家裡的大门一进去写了两行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不是海瑞的,这两句话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气节直接影响海瑞,所以真诚做出来的事绝对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诚去行道义之事,然后让我们的气节、让我们的德行传承家风数百年不坠。人生要立高远的志向。我们的工作当中能不能用真诚、道义去做出榜样,能够在这家公司裡面留名青史,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一定行事要依循道义来做。

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这九期的过程没花到钱,上次跟诸位朋友报告,第一场因为京华酒店的老闆他场地也都帮我们打理好,后来他的太太听了太感动了,连所有的五天费用统统付完了。后来我们第二期跟第三期在深圳主办,一办办了十天,办完之后也是没花钱,而且还剩下一千多块钱,还刚刚好,付了所有老师的机费之后,还剩那麽一点点,所以你看,连这个帮助的力量还会掌握得差不多就好,留太多钱也很麻烦。所以后来的几期都是有很多的人相助,统统就把事情办得很好,而这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人也能够共襄盛举,你可不能说好事都自己做,这样也不对。很多的人很慷慨,刚好今天请客吃饭,别的人也很欢喜能够请到这些朋友,一起要过来跟你付钱,你就给人家一把推到三步以外,就我付就好了,这种学问不够灵活,好事要让人家一起做,所以你可不能慷慨到最后产生执着。所以学问活活泼泼,最主要的一个原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要替人着想,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都是依循功利来行事、来做事,到最后一定会让人家觉得很没人情,到最后一定会离你而去,而当你身旁的人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再有钱也没用,你再有钱也守不住,因为成事在人才。所以最高明的经济学:「大学」,「大学」说的「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你才留得住人;「有人此有土」,有人的话,你才有国土,像现在有企业。「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事业的根本,「本也」,「财者末也」。现在人都是本末倒置。

那你如何留得住人?绝对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道义,所以大学说财散,这个散不是散财而已,散什麽?散道义,散你对他的家人的关怀,散你对他个人的栽培,所以财散人就聚过来,有人你还怕事业办不成?但是你财聚,功利只想自己,人就散了。很多人说,我用钱留住人才,因钱财而来的人才,他日也会因钱财而去,你的价钱总不会是一直最高的。所以现在企业为什麽跳槽这麽严重,因为他们觉得是钱在留人,其实错了,钱绝对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道义能留住真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只想好好为家庭做些事、为社会做些事,所以你只要跟他有这样的共识,他绝对会来一起辅助你。

所以我们在海口正式办事的职员四个人,而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都是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多其他工作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发任何一毛钱给他们,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来帮忙,甚至于很多下完班的,晚上他们都出去讲课,免费讲课,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麽样的动力在推动他们?道义,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用德行。而当我们身旁没有真正的人才,问题在哪?要反回来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太重要了。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面对事情能够抓到根本的原则,就是真诚,就是道义,那你这个本立了,道就自然会建得起来。

而一个人的真诚什麽时候练?你说真诚真好,我们很容易羡慕,真诚真好,清淨心真好,仁慈的心真好,那你真好没有用,真好要时时提起来,你才得受用。真诚就要在你时时与人交谈当中提得起来,真诚就要在你跟人相处当中提得起来,甚至于你还没有遇到人的时候,你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你想到别人都能提起真诚,那你这个真诚就是真正内化成你的存心了。你这分真诚一内化了,就会表现在你的起心动念,表现在你的举手投足、言语行为当中,这个时候他人就很能感受到你这分真诚之心。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裡,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4/11/3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了处事应该有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道义,而不是遵循功利。而遵循道义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者多助」;而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事的人,虽然可能一开始好像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是终究会失去人心,所谓「失道者寡助」。所以我们能够掌握做事的原理原则,依循这个道义的方向去做,相信一定有事必成,有愿也可以圆满。

当然除了抓对道义的方向之外,处理事情还是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论语》裡面有一句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今天你要到三军当中把一个元帅的头取下来,不算是最难的,应该还可以办得下来,但是你要去让一个人失去志向,那不容易,除非他自己要放弃,所以「匹夫不可夺其志」。纵使他是菜市场裡面的小贩,只要他有志向要做哪一件事,你也不能轻易改变他;相反的,假如我们的志向很容易就变了,我们做事的坚持度不能够坚持下去,那自然而然事情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们面对事情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跟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研究研究。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像中这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哪?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这个统一倒不是去依照哪个人的做法做,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是依循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所以问题难就难在思想统一,思想能随顺圣贤教诲,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行号也是如此,甚至于是政府单位都是要以「见和同解」,思想观念能够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麽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那我们表现得欢喜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能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所以我们要学习像鸭子划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在水面上划得特别快,该做的事因为我们还要替家人着想,又要替工作的这些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很多人听话听错,「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麽样?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你三天,你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你还不是很了解,你一下子拿这麽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于他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哪裡,觉得又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你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你要做几分?明明就摆着你可以举手之劳去做了,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是可为也,绝对不是不能做的。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你还口头禅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

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而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你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我现在就要马上随时随地都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麽苛刻,我们说要历事鍊心,经历事情多了,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你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裡的啥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诸位朋友你也不要听错了,你听了之后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所以讲话不容易。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你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你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发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你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边就好了,以后再说。缘分是动态的,当你观察到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几次见面,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你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个一个月,你都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这麽样的熟悉了。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透过你不断的历鍊、不断的锻鍊才行。

所以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鍊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记得我小学记住一句话印象最深,「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鍊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比方说我们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他还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鬆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我们有没有这种德行?诸位朋友不要摇头,「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你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像我们之前有举到的孙叔敖,看到双头蛇,怕其他的人再看到会惹来厄运,所以自己就把牠埋了,所以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但是他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是被仇家追杀,到最后躲到海边,很偏远的海边,应该就是我们广东一带偏远海边,后来被楚庄王找到,所以他也是经历很多的困顿。其中还有「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宰相,是他最得力的助手。百里奚曾经被人家卖了当奴隶,苦不苦?能屈才能伸,而这些圣贤人就是在这点点滴滴当中才淬鍊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对我们的教诲,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历鍊为了什麽?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这不足的地方要赶快磨鍊补上来了,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段话都忘记了,因为读完之后觉得说,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辛苦,又不可以喝咖啡,又要忍受这麽多磨鍊,真的觉得不要做了。

后来刚好在去年九月份到了海口,九月五号我到了海口,经过不到一个礼拜时间我们上了孔庙,因为推展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去礼敬孔夫子。去了「三孔」之后,内心也是很感伤,因为三孔裡面的碑文全部都摔坏了,只有两块没有破,为什麽那两块没有破?因为那两块太大了,有一块是康熙皇帝竖的,太大了,他们连动都动不了,其他的都被破坏了。三孔是门庭若市,结果我们去了周公庙,一个人都没有,不止一个人都没有,都快要荒废了,所以内心很感伤,我们可以推测到这个车水马龙去孔庙的人为了是什麽,是不是去深入中国文化?不是,为什麽?为的是怕人家问他说你有没有去过三孔,他假如觉得没去好像很丢脸,去看看热闹。真正是为了深入文化,深入圣贤教诲的人去了,绝对会去周公庙。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况,杨老师就说你自己回去,自己回海口去,我不能跟你回去了,杨老师说她必须留在北京架设一个全球性的中国文化网站,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超越时空来学习。我才到海口一个礼拜,就被判回去自己一个人做。诸位朋友,假如是你,你会怎麽样?所以人就是要靠境界、靠挑战来磨鍊,那个时候我们脑子裡只有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重要的人,都已经是立定志向做一辈子,所以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当局势如此,我们点点头就回去了。而当你有这分决心的时候,必然能感得很多人对你的帮助,所以虽然是隻身一个人在海口,很快的时间就认识非常多的好朋友。

而在工作的这三、四个月当中常常都是早出晚归,我真正体会到什麽叫披星戴月,早上有时候人家邀请演讲要出去,那我们固定的课程都在晚上,因为一般下完班才有时间,所以我们的家长课都开在晚上,所以晚上讲完课差不多九点半,九点半留下来,他们探讨一些问题,可能回去都十点多、十一点,所以回去的时候有时候会看看月亮,身体很累。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多休息」,怕我太累,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起来又生龙活虎,但是心累怎麽睡都睡不饱。当我们觉得很多事应该做却做不了,那才累。明明看着孩子需要教育,又不知道从哪裡下手,那才辛苦。

所以在我这几个月的工作当中,平均一天应该都有一场到两场演讲要讲,在这样的磨鍊的过程,又得到这麽多朋友、老师的支持,突然对孟夫子这段话有新的体会,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后的重点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突然在这段话的下面批了四个字,叫「甘之如饴」,那个磨鍊给你什麽味道?甘甜,为什麽甘甜?因为当我们体会到我们要做的事太重要的时候,我们只怕这麽重要的事我们做不了,这个时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我们不能让人生发生这样的遗憾。所以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明明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就要赶快提起能力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来,所以在磨鍊当中,自己非常欢喜,也非常喜悦,所以人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问题。

我们面对孩子也要引导他不惧困难的态度,小孩子思考能力,抽象思考没那麽强,我们可以用故事来告诉他。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刚好被找来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佛寺裡面要凋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块比较略为好一点,所以就先拿这块比较有灵性的石头先刻。在这个刻的过程,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要给你刻了」。这个凋刻师就好言相劝,「你再忍一下,就两个礼拜就好了,就十天就好了,你能够忍得下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像」。它一听,说「好吧,我再忍两天」。结果在这两天过程,它还是一样拚命的喊叫,喊得凋刻师的心都快碎了,最后说「好吧,那你就先歇一会儿吧」,就把它放在一旁,然后就对另外一颗石头说,他说「我现在要凋塑你,你可不能喊痛」。这颗石头说,「我绝对一声都不吭,你大可放手来凋塑,来磨鍊我」。结果一边凋的时候,因为凋刻师被第一颗石头影响,还会问它会不会痛,这第二颗石头都没有任何的怨言。

终于两个礼拜过去了,凋出非常庄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凋得很庄严,所以万人空巷,统统来膜拜。结果因为太多人来了,踩着地上尘土飞扬,最后必须想办法,看看旁边还有一颗(第一颗)大石头,就把它打碎铺在地上,所以第二颗石头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第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所以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鍊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

所以诸位小朋友,你们以后是要让人时时瞧不起你,就像这个石头被踩在地上,还是希望人家看到你都尊敬你、都佩服你,这你自己选择。你可不能等到人家把你踩在地上了才在那裡抱怨,那就为时已晚。那你以后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绝对不是到时候才来提升能力,必须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用功读书,有真实的学问才能让人高贵,才能让人尊重你。

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生起时时处处要磨鍊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你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我们现在读书还用人推吗?不只世间学问如此,就像学习中国的六艺,他只要真正不怕困难,突破进去了,他尝到学习的乐趣,你也不用推他了。所以我们书法老师李老师,他很多的学生学得很好的都不是父母催他的。所以任何对事的态度,我们也要循循善诱去引导别人,去教导孩子。

处理事情的态度还有一句很好的教诲,叫「只问耕耘,不问收穫」,诸位朋友觉得这句话有没有味道?很多人对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点消极,其实中国话裡面都是遵循中道,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中国圣贤这些教诲真的不是你用想出来的,你愈去力行,你就愈会体会到它的法味很浓,而且每句话可能你二十岁是一个感受,三十岁一个感受,七十岁又是另一个感受,随着你心境的提升,你对这些教诲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为什麽只问耕耘,不问收穫?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穫的时候,你已经把时间都耗在哪?耗在患得患失之中,你的能力都耗掉了,你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所以我们看假如教育孩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我们学了几天,教他做《弟子规》,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你每天就看着他怎麽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一起烦恼,你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所以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蹈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你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你的心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为什麽要提这麽多做事的态度?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藉口打回来了。刚刚到九龙公园看到种了一团的树木,它上面写着「迷宫」,谁让我们迷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相同的,事情本身没有障碍你,是我们自己被自己错误的想法障碍住了,因为现在人做事都很急躁,都很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已经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驰,他就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穫」,而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总是做不起来,这个就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思想观念太执着要赶快放下,提起正确的应对态度,这个就很重要。

很多朋友他们就说,「蔡老师,你讲课怎麽都不用拿稿子?」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所以中庸裡面有跟我们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你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你要能够看得远。

像我要来推展中国文化,其实应该是在两、三年前就有预感,因为自己在教学生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圣贤教诲对学生一生的受益,当然是因为自己先受益了,也从学生身上印证到,所以特别有这样的一种使命要去做。那我又是独子,诸位朋友,我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所以一下子假如我全身投入,对于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冲击。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尤其母亲都很疼儿子,所以我有预感以后要远行,所以我在两、三年前就跟我母亲讲,我说「妈,你看我们这一生这麽幸运,能够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的人生改变这麽大,那其他的人不见得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有责任要把这个教诲传递开来」。我妈妈听到这裡都频频点头,很有道理。接着我就说,「妈,你要把你儿子捐出来」。我妈妈听了就在那裡笑。两、三年前就开始讲了,常常看她心情很好的时候就陪她坐一下,然后就给她嘀咕嘀咕。突然两、三年后真的机会来了,一讲,她马上很能接受,所以这个叫「豫则立」,这个豫不是你准备好了,还要让你的家人的心也准备好了。

我们整个演讲的能力绝对不是刻意去训练,确确实实还是存心当中真的感受到圣贤教诲的好,希望能够透过我们的嘴让更多人得利。所以从去年到现在讲课差不多三百五十场,但是这是台面上的三百五十场,台面下的绝对超过七百场,为什麽?因为不是站到讲台你才磨鍊,时时处处与人交谈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圣贤教诲,讲电话也绝对不耽误时间。所以因为你平时就在练功夫了,那你站上讲台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时时对人讲话我们都是提起真诚,那你平常就是这种态度,那站起来也很自然就是这种态度。

我记得在两、三年前有时候跟我母亲,我在通电话,我母亲就说,你怎麽每次通电话都通那麽久,她说你怎麽这麽会吹牛,母亲跟我开开玩笑。突然有一天我就跟我妈妈说,我说「妈,你刚刚听我跟这位朋友聊天,有哪一句是废话?有哪一句是吹牛?」我妈妈停了一下,想了一下,「没有」。我说「妈,下次你不能再说我吹牛」。但是我接着又跟我母亲讲,我说别人打来电话都是一种缘,缘起缘灭,下一次缘再起还要有前置作业才行,今天你跟他已经聊到某个理了,你不跟他聊透,下次来还要再热身一下。而一个理要讲透,少说要十分钟,是不是?多的话可能要一、两个小时都不止。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真的很爱讲话,是讲了之后,你不给人家讲清楚,这样对不起人,对不起这个缘分。所以因为我们有这种态度,所以一点一滴就开始积累讲话的能力,到最后刚好机会来了,也不会觉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我都跟我很多的这些老师,我都跟他们说,我说你们比我幸运,我是赶鸭子上架,被推出来的,现在我想多念点书有时候时间都来不及了,你们现在比我幸运,现在还可以多念点书,厚积薄发,所以也是以这样的一些观念跟这些老师共勉。当你现在还不是很忙的时候要赶快充实,赶快提升起来,真正等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欢喜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孔子很讚歎他一个学生叫颜渊,颜渊有很多的德行,在《论语》裡面孔夫子说颜渊是「不迁怒,不贰过」,所以颜渊的改过能力很强,而且他不迁怒,所以他惩忿的功夫也很好,然后颜渊又「一箪食,一瓢饮」,所以颜渊的窒慾能力也很强,所以颜渊确实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论语》裡面也同时提到颜渊是「无伐善,无施劳」,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所以很谦卑,也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甚至于是觉得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俗话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一句话很深。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过两天我到了一个祭祀三皇五帝的图书馆裡去,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裡面还有万姓宗祠,有一万多个中国老祖宗的姓氏,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牆上。我一进去的时候整个人被震慑住了,当我回过神来,我就对着每个牆壁磕三个头,当我在跟每片牆壁上的祖宗牌位磕头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惭愧,万姓的祖宗在这几千年来点点滴滴给我们这麽多积累的智慧,而我们这一代的子孙却是拿什麽回报,却是糟蹋他们的教诲,所以内心觉得救驾来迟,我们太晚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一边礼拜,一边忏悔。
而在这做的一年过程当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战,确确实实很怕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假如没有做好,那会断送掉很多子子孙孙闻圣贤学问的机会,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的内心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深怕做不好,误了他人的机会,所以时时告诉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做这些事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尽的本分之事,而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在做的过程也才不会沾染了名闻利养,也才不会因为名利而堕落,所以这个态度也要时时提起。

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时候,也得到他很大的提携、很多的教诲,其中一进门的时候看到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捨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所以林则徐有这样的处事态度,所以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看林则徐先生烧鸦片的决心,这一把鸦片不烧完,中国人不知道会成为什麽样子。清朝末年就是因为吸鸦片,整个国人变成东亚病夫,所以林则徐排除万难,只为利益江山社稷。而林则徐把鸦片销掉的方法是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所以环保,林则徐在几百年前就做到了。所以方法从哪裡出来?从真心,真想把事做好一定会找到好方法;所以林则徐他又不是学这个的。

后来林则徐先生处于逆境的时候,被流放到新疆偏远地方去了,但是他在那裡也不会因为患难而减少他为人服务的心,所以他在偏远地区还大兴水利,造福了偏远地方很多的人民的生活,他们种植农业的技术,林则徐教导他们的水利技术,现在新疆、甘肃地方的人还在使用当中,所以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也是处事很重要的态度。

林则徐先生他的教诲当中有一段教诲很短,但是很精闢,他总结了人生有十个事情你假如做了,对你的人生一点益处都没有;相反的,你假如不朝这样做,而是朝反方向做,那你人生就很有益处。他归结成「十无益」,这十个教诲,我的感受是都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抓到了。我们先看前两句,「不孝父母,奉神无益」。今天我们去事奉神灵,去接受儒、道、释三教圣人教诲,重点在哪?要依教奉行,不是你每天给他上香,那没有用。而三教教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诲是什麽?百善孝为先。而你真正行孝行善,你才能够得到福分,才能够千祥云集,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而你连这个最重要的教诲都不做了,纵使每天三柱香,也一点帮助都没有。第二个,「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最亲的兄弟都处不和了,出去外面还会照顾朋友?没这个道理。所以在家裡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携、互相协助,就懂得有这种兄弟的道义,自然而然出门在外就懂得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朋友。

而林则徐先生头两句也是修行的根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要遵循正道来修,而修道的核心在哪?在仁慈,时时处处替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而仁又要从哪裡下手?《论语》告诉我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所以修道的根本在孝、在悌。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态度从家庭扎根,所以一个人人格最重要扎根的地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所以为什麽古代这麽重视女人的教育?因为家庭当中孩子受谁的影响最大?母亲。怀胎的时候禀承母亲的气节,然后生出来的时候常常视其仪,看母亲的举手投足,然后又受她的教诲。所以一个社会要安定,必然要从家庭的安定、夫妻和乐、孝悌做起。好,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九集)  

2004/11/3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提到了处事应该有哪些原则,就是要以道义为原则。处事当中应该用哪些态度去面对,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定时时刻刻要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还有提到「只问耕耘,不问收穫」,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种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也有提到「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有多少缘分,我们就尽力去做,但是掌握缘分也要随着我们经验的累积用智慧去判断,不攀缘,但是要随缘,而随缘是尽分,是尽到三分缘我们就做三分缘。

好,刚刚也提到了林则徐先生他在一生立身行道的过程,体验到人生有十件事你要抓到根本去做,假如你是从枝末下手,可能是空忙一场。所以他的教诲当中有提到「十无益」,十件事情我们都要从根本来落实起。刚刚课程裡面有提到第一点,「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圣贤教诲,神圣给我们的教导,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行孝道,孔夫子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力行孝道才是真正圣贤人的好弟子,也才能够因为行善积德而「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第一个教诲。所以假如连父母都不孝,纵使每天三柱香也是没有用的,神明也不会保佑。

第二个,「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在家庭裡面兄弟姊妹就吵来吵去,那就不懂得去好好的协助别人,好好的关怀别人,所以一出去交朋友也很难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孩子一生做人处事的能力关键点还在家庭教育之中。而当我们能够力行孝悌之道,那也是成就了一个人「仁道」的根基,行仁道的一个基础。

第三个「十无益」的教诲,「存心不善,风水无益」。我们说时代假如天灾人祸很多,人就喜欢算命,算看看今年会怎麽样,算看看这几年运势好不好。算命去算了之后会不会变好命?很多人不算还好,一算,算命的说你今年会有厄运,他就每天在那裡想我明天可能会有厄运,算了之后每天提心弔胆。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绝对不会建议你的时候让你提心弔胆,他一定会告诉你如何转化命运,如何让自己能够消灾解厄,他一定会把道理跟你讲清楚,这个才是真正关怀你。所以一个人的运势确确实实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诗经》裡面有一句话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你心地善良,你们家庭就是一个和睦的气氛,所以你们家的风水一定好。你到团体裡面处处懂得关怀同事,同事的工作气氛也很和乐,所以你公司的气氛、风水也很好。所以林则徐先生点出来风水的根本在哪?你的存心。假如你存心不善,纵使你们家是龙穴,三年之后会变鼠穴,你相不相信?

因为外在的整个物质是随着人心在变化,当一个人对自然很有关怀爱心,他种出来的花就开得特别好。而当他处处能够立身行道,能够去关怀乡里,那他乡里的风气也会一天一天的改善,一天一天的变化,所以风水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风水的根源就在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之中,不要着相了,不要觉得那两隻狮子摆上去了,我风水就好了,这个叫捨本逐末,本还在存心,本还在自己积功累德。

好,再来,「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孩子他对人无礼,做事没有章法,房间搞得很乱,纵使他经典背了再多,有没有用?没有用,不相应。所以虽然读的是「出则弟」,但是看到长辈也不会行礼,看到长辈也不会主动先让长辈坐,这个他的心就不恭敬,一不恭敬,读的书无益。而且不只无益,还有害,有什麽害?《弟子规》有点出来,「不力行,但学文」,不力行,但是他有学经典,「长浮华,成何人」。我们有一个学生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做,《论语》背得很熟,有一次他母亲对他做的事在训斥他,他跟他母亲说,「妳凭什麽讲我,你有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看他可以拿句子跟大人对质,他不是拿句子来反省自己。所以我们教导孩子一定要让他了解到圣贤的经典不是拿来背的,而是拿来一条一条的落实做到,当他真正去做到,当他真正形成恭敬心了,那他的心与经典就相应,读一句就利益一句,所以这样读书才有益处。

再来,「心高气傲」。一个人长傲慢,学问愈高愈瞧不起人,所以现在高学历者离婚率最高,因为不懂得去体恤别人的感受跟需要,只觉得我读那麽多书,我比你厉害,所以确确实实傲不可长,长了傲慢一定跟学问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中国文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毁在谁的手上?毁在都有读经典的人手上,为什麽?他们觉得这些经典我都会背了,中国的东西我学会了,然后他又去西方留学,就觉得西方很多东西比中国好。因为他学的是记问之学,而不是中国的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惟有真正身体力行的人,才可以不断的对学问的深度加深,广度加广,所以只要他不立身行道,必然长傲慢之气。所以我们不要高兴孩子会背很多东西,一定要仔仔细细看有没有落实,仔仔细细看有没有愈读愈谦卑,这个才是真实学问。所以这两句是林则徐先生对于学问很重要的两个提醒。

再来我们接着看,「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我们做事情假如不遵循道义,做事假如不遵循章法,只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乱搞,铁定把事情给搞砸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人就喜欢朝自己的意思做,觉得自己的想法观念可以超过古代人,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天地之间做人做事的纲领不会因为时空改变,所以我们要先能虚心领受圣贤教诲,先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才能快速掌握做人做事的纲领,所以这点也很重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见,不要搞小聪明。

再来,「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当运势不到的时候,你硬是要去做,就会累了自己,也累了别人。我们说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所以当运势还没到的时候,你先充实好自己,等待机会,所以这点很重要。你假如每天在想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赶快做,每天把心思在那裡担心,结果后来真的机会来了,你又说我的能力还不够,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时运还没到的时候赶快充实自己。我们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独善其身不是说没有心兼善天下,是时运还没到,所以这个时候赶快独善其身,等时节因缘机会一来,马上兼善天下,这个就是掌握时节因缘去做事。

再来,「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我们假如用不法的手段去得到财富,纵使你再拿着钱去帮助别人、救别人,有没有用?没有用了,因为你已经做出错误的示范,你已经是用不法的手段赢得财富,已经给社会一个最不好的榜样了。所以真正一个人对于财富要明理,知道财富都是自己财布施种的因来的,这样才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所以在财富方面也要注意种财布施的因。所以后面这裡所提的是做事,是观察时机、时节,还有提到经营财富。

最后这个是告诫我们保护身体,因为健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所以「不惜元气」,吃再多的药有没有用?没有用。所以一个人生活要有节,不可以常常熬夜,不可以食物有时候吃很多,有时候又不吃,这样对你的身体耗损得很严重,你到时候买再贵的药也为时已晚。

最后,「淫恶肆慾,阴骘无益」,「阴骘」是指阴德。一个人假如好色,然后行为又很恶劣,纵自己的欲望,纵使祖先积再厚的阴德也没有用,迟早大祸都会临头。所以看到这边的话,我们也要观察到子孙要有德行,他才不会沾染这些坏习性,所以你要积阴德之外,还要给子孙一个最好的榜样。这是林则徐先生给我们人生的十个提醒,叫「十无益」。

处事当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实处事的方法、态度,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可以说出个几条出来,所以我们这个没有标准答桉的,都是可以随着每个人人生的体验把它记下来。您假如有好的体会,也欢迎大家跟我做切磋,把您的好的经验可以告诉我,我可以再把您好的经验讲给更多的人受益。

在处事当中我们也要专注、专一,因为心不可二用,一下子做很杂的事,会把你的心绪都搞乱了,你很专注做一件事,你的经验跟能力就能够快速提升。做事当中也要考虑量力而为,你不能说好事就一头栽下去做,还是要先考虑自己的力量怎麽样,然后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状况目前能不能做这件事,你不能自己愿意了,投进去之后,结果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假如家庭都失和了,这件事能不能做好?就很难做好,所以必须瞻前顾后,量力而为。做事要能成功当然也要很有恆心,所谓「有恆为成功之本」,所以答应别人的事,或者决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有坚持到底、贯彻始终的决心,这个也是处事的态度。

我们接下来看「笃行」当中第三个重要的科目,叫「接物」,这个接物就是人与人的互动,推而广之,是人与天地万物的相处,都可以属于接物的范畴之内,范围之内。接物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诲,第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言语、态度、行为,也不应该去加在别人的身上。我们不愿意别人嫉妒我们,我们不愿意别人伤害我们,那我们也不应该去嫉妒、去伤害他人。相反的,「己所欲」,自己想要的,也应该主动去对待别人,所以己所欲也要施于人,你很希望别人尊重你,那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你希望别人关怀你,那你首先要关怀别人。所以互相尊重、关怀是结果,要先种什麽因?要先种尊重、关怀别人的因,所谓要怎麽收穫就要先怎麽栽,要先怎麽种对种子,这个相当关键。很多朋友会说,为什麽不他先对我好?为什麽不他先尊重我?人生常常在这边斤斤计较,把你给累死了,也把你给气死了,何苦来哉?所谓「施比受更有福」,我们何不主动先伸出友谊的双手。

确确实实人跟人之间像一面镜子一样。有一隻小狗冲进了一间房间裡面,结果这间房间四面都是镜子,当牠一跑进去,看到镜子对面有一隻狗,牠马上就对着那隻狗狂吠,结果牠一狂吠,四面所有的狗都对牠狂吠。牠看牠们怎麽这麽凶,牠就愈凶,叫得愈厉害,结果对方也叫得愈厉害,叫到最后,这隻狗死了,累死的。所以因为牠都是恶目相向,所有的镜子裡面的狗也对牠恶目相向。所以诸位朋友,假如我们觉得身旁的人对我们都怒目相向,那你要回光返照,我们自己是怎麽对待别人的。当我们有这种态度,那一切人都是你的老师,你可以由一切人的反应反省自己,提升自己,所以看一切人皆是老师,唯我一个人是学生,你有这样的态度,那你进德修业的功夫会很扎实。

早上我们刚好去吃早餐,其实这些工作人员他一天要接待多少人,那可能是几百人,所以他也很疲累。我们看到他的时候就对他微笑,然后他每次跟我们点的东西,送的食物来,我们都很感谢他,所以服务人员看到我们也笑得格外灿烂,这些是利人利己,你敬他一分,他就敬你一分。而这个社会确确实实是互助之体,我们的生活能处处都能够顺利顺事,都能够很方便,谁帮忙的?是很多各行各业人的付出才成就了我们生活的舒适。

我在海口的第一个包包断过三次,因为揹得太重了。很多朋友都说,「蔡老师,你带那麽重干什麽?」我跟他说我学习「陶侃搬砖」。陶侃,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晋朝国土都一直往南移,所以他念念想着要复兴国土,所以不敢太安逸,每天把左边这堆砖头搬到右边,明天再把砖头从右边搬到左边。因为一个人只要安逸就会懈怠,所谓好逸就恶劳,但是每天都能劳动,他的警觉性、他的斗志才会强,所以我说每天揹很重提醒我任重而道远。结果因为太重了,这个带子就断了,带子一断,我们这袋子不能用了,刚好我们中心前面有几位擦鞋子的先生,我就拿过去拜託他,结果他差不多三分钟就搞定了,又还给我,他说一块钱,我说一块钱就把我的袋子救活了,所以我对他非常感谢。所以我们就是因为有各行各业人给我们的协助,我们的生活才会这麽幸福,所以面对各行各业的人,我们应该尊重。

有一次我在开车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才六点多,我发现街道上面的树叶都不见了,扫得非常乾淨,我们就想这些树叶去哪裡了?街道为什麽能这麽乾淨?我们的所谓清洁工人,所谓这些环保人员,把它打扫好了。请问他们什麽时候开始扫的?保证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起来辛勤工作。诸位朋友你不相信,你今天不睡觉,四点多你就会听到扫地的声音。所以我们生活的美好都是他们点点滴滴的付出。所以那天早上我就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们出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街道很乾淨,是谁的帮忙?是很多叔叔、伯伯、阿姨的帮忙,所以你们面对这些叔叔、伯伯应该存什麽心?尊敬、感恩之心。当孩子面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恩心的时候,他就不傲慢,他就懂得时时感谢别人。这个态度重要不重要?重要。什麽时候教?你要从小教他。《弟子规》说「勿谄富,勿骄贫」,所以对各行各业,包含穷人,只要他对社会有付出,我们都该尊重。

问:但是现在社会价值观有一点偏颇了,都用什麽来衡量人的价值?

答:金钱。

对。你用金钱衡量人的价值就会把人性扭曲掉。所以有钱的人就瞧不起人,他一瞧不起人,他的孩子就学得很彻底,所以整个价值观的扭曲,还有赖于我们点点滴滴教育自己的小孩跟学生,把它扭转过来,不然所有人都追求金钱的社会,不可想像。我们对人的尊敬跟关怀要在平常的功夫就要练,所以走到我们身旁的每个亲友,你都要提起爱护、尊重他的心,这样你对人的态度才能够扎得很牢。

有位老师他平常的时候都骂学生骂得很凶,学生也很怕她,刚好有一天她必须要教学演示,就要教给其他的老师看,结果其他的老师就到她的教室来,因为她平常都骂学生,所以她那天对学生特别好,但是笑起来,后面的老师看了浑身不自在,都起鸡皮疙瘩,为什麽?平常凶巴巴的,一时间笑都笑不出很自然的样子。结果她的学生看傻了,不知道怎麽回应,因为好像觉得老师很陌生,所以那堂课上下来很尴尬。所以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礼貌,那可是假不来的,就要从平常就是这样的存心。

我听到朋友跟我讲这个事例,我就接着问,我说这位女老师是不是跟先生处得不好?是不是跟家裡人处不好?他说你怎麽知道?人的行为都是从心出来的,她的心一定是非常不安,非常焦躁,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出来。所以我们不在结果停留,不在结果批判别人,更重要的,假如我们是她的同事,要赶快引导他,「爱人者人恆爱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当然这是一个目标,你不要一开始第一句话就跟她说「爱人者人恆爱之」,先要怎麽讲?所以讲话是艺术,你直接噼头就讲这句经文出来,她一定觉得你要教训她。你应该跟她说,「哎哟,别气了,别气了,生气伤自己的身体」。「你看,他还关心我」,她一听也满舒服的。所以要先关怀她,再慢慢建立信任,之后再循循善诱,然后你要演一个好样子给她看,不这样乱发脾气还是可以把学生带好,她就会主动来跟你请教,来向你学习。

所以我们处事当中见到人有善的,所谓见人有善,我们要不嫉妒,要随喜,要讚歎,所谓见贤思齐;见人有恶,见到别人有恶要怎麽样?「即内省」。你们《弟子规》愈读愈熟,来,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见人有善行不去嫉妒,而能够欢喜的去讚歎他的好,去引导别人向他学习;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守默就是先不讲。规劝跟守默是观察时机去决定,假如信任够了就应该规劝,假如信任还不够就先不说,所以这个都要审时度势去做,因为你批评只会跟他的关係更不好。

第三个,见人错事,见到别人做错事了,很多人直接反应就是开始骂人。一个人刚好犯错的时候,他的内心很焦躁、很不安,这个时候你再火上浇油不大好,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赶快协助,赶快把状况收拾收拾,然后再告诉他刚刚错犯在哪。所以很多孩子一犯错,家长马上情绪脾气噼哩啪啦就骂一顿,孩子常常被你骂,信心都不见了。所以一犯错的时候,你当下要冷静,先协助他把这个错事打理好,之后再告诉他今天你为什麽会犯这个错,你要了解清楚,那孩子就会觉得你处处体谅他,处处指导他,进而对我们老师也好、对父母也好,会倍加的尊敬。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在人与人接触当中应该注意的重点。

与人相处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叫「让」。

问:诸位朋友,什麽时候要让?

答:争执的时候要退一步。

要忍让。

问:还有什麽时候要让?

答:礼让。

问:哪些地方要礼让?

答:见到长辈要礼让。

很好,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同学一下课都来听课,真的很不简单,他有做到孔子说的「好学近乎知」,一好学就离智慧一步一步接近了。所以礼让,在吃饭的时候要礼让,在走路的时候要礼让,所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要礼让。让路也是让,让食物也是让,所以人与人相处有很多地方都要礼让,当人人懂得礼让的时候,人与人当中相处起来就非常舒服,所以礼让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所以人跟人要保持这个优美距离。假如人无礼了,不礼让了,就会发生很多冲突,甚至于连夫妻都会摩擦,所以再亲的人也要守礼,这点很重要。你再亲的人就不守礼的话,往往家裡的人到最后忍无可忍就会爆发了。所以连你面对你的小孩你也要守礼,进小孩的门要怎麽样?还是要尊重他,还是要敲门,所以我们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也要先做到,所以礼让重要。当孩子懂得礼让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懂分寸的人。

刚刚还有朋友提到言语冲突的时候要忍让。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跟意见不和的情况,这个时候你要忍得住,所以忍能够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你假如忍不下来,可能一场口舌之战,甚至于肢体之战就出现了。所以人假如忍不了一时之语言,忍不了一时之气,有可能几年的交情会毁于一旦,所谓一语寒心,三年交情就荡然无存。我们因为气愤的时候,一句很刻薄的话出去,可能这个朋友从此就不相往来了,所以忍的功夫特别重要。忍也是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脾气乱发。

有一个孩子也是差不多十几岁,脾气特别大。诸位朋友,孩子为什麽脾气特别大?原因在哪裡?从小给他予取予求,啥事都顺他了,你有一天不顺他,他当然就跟你发脾气,所以脾气都是惯出来的。这个孩子脾气很大,他的父亲就跟他说,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家裡后门门柱上钉一个钉子,结果他每次发完脾气就去钉一个钉子,过了一、两个礼拜,他看到那整个柱子都快要钉满了,他才体会到原来我的脾气这麽大,就开始懂得节制,懂得常常忍住自己的脾气,慢慢几个月下来,功夫也比较好一点了。后来他父亲就跟他说,你今天假如没有发脾气,就到家门后拔出一根钉子出来,后来他就每天就开始可以把钉子拔出来。拔完之后,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看着这一根柱子,他父亲说,你发完了脾气就好像这个洞一样,能不能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所以你每一句恶语就好像插一根钉子,在这些亲朋好友的心上,纵使最后拔掉了,痕迹还留着,所以怒不可发。所以发完怒,对不起就没事了吗?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能够忍的人就能化干戈,能保持好人与人的关係,所以这个忍的功夫、忍让的功夫也要有。

再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当我们旁边的朋友很自大自傲,你在他旁边感觉怎麽样?很不舒服,很有压力。跟他一起考试,他考了比你好一点,看着你的考卷,你怎麽连这个都不会!听了实在很难受。所以傲气的人会让别人无地自容,而谦卑的人处处给人留馀地,处处替人着想。所以《易经》裡面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而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六爻都是吉,全部都是吉。只要用「谦」,没有任何状况是不吉。哪一卦?就是谦虚的「谦卦」,所以谦卦六爻皆吉。而《书经》裡面也说「满招损」,自傲自满一定招别人的嫉妒障碍;「谦受益」,谦虚的人走到哪都会得到别人的爱戴,都会得到很多的益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也好,或者有智慧经验的人也好,喜欢教什麽样的人?谦虚受教的人。而一个人没有谦虚的态度,他也不可能虚心来求学问,所以我们也要从小扎孩子谦卑、谦虚的态度。当然我们也要先看自己有没有做到礼让、忍让、谦让的功夫,这个就是我们要先去提升的地方。

所以人与人相交往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而且这一门功课可能你学一辈子都还觉得不够,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但是也有一个核心,只要你能处处替人着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能够做到礼让、忍让、谦让的功夫。

接物当中,圣贤人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提醒,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面对的人、面对的事,假如有不如意之处,不能怪他人,也不能怪这件事,要怪什麽?要先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一句教诲是我们儒家最重要的一句心法。一个人只要每一次发生事情,第一个念头说「我错在哪」,那这位朋友的学问一定会起得很快。我们现在在人与人的交谈当中,你有没有看到有一个人发生事情了,他马上说是我错了,是我哪裡做不好,这种声音多不多?我们茶馀饭后大家在那裡聊天都是谈什麽?都是他害的,都是谁的问题,从来没有听到都是我的问题。当我们现在能听到说「都是我的问题」,那这个人不简单,你也可以通知我,我们要找他来弘扬中国文化。

夫子在中庸裡面做了一个譬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用哪个譬喻?用射箭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夫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好像做人的道理,「失诸正鹄」,这个「失」就是没有射箭射中,「正鹄」就是目标。「失诸正鹄」要怪谁?「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现在人不是,箭射出去没有射中目标,「帮我去调查一下那枝箭是哪一家公司出的,怎麽这麽难射」,还是说这枝弓箭太差了,丢在地上,赶快去换一枝新的来,都把责任一把推给人,不想想明明就是自己的技术不好。所以夫子很会教学,常常用一些具体的比喻让我们去领受这些道理。我在接触很多朋友的过程也常常以这个跟他们共勉。

有一位母亲就提到,她说我儿子脾气很不好,我就跟她说,妳儿子脾气很不好是结果,原因出在哪?他是跟谁学的?诸位朋友,有些话不用讲到底,讲话要有艺术,叫做点到为止,妳们都知道。点到为止,你别把它说破,听懂了就听懂了;听不懂,你没跟她结怨。结果后来她回去之后就修正了一下,两个礼拜以后,我又去讲课,她就来跟我讲说,「蔡老师,我儿子这两个礼拜脾气好多了,因为我的脾气好了一些,所以马上他的脾气也好了」。因为一个家庭会感染,你的脾气会感染到他,他也脾气很不好,那你脾气一好,很有修养,这个家庭裡面的气氛就很有修养,所以别人不好的时候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过头来从自己开始修正起。

有一位幼儿园园长,他就说现在这些年轻老师不懂事,也不会感谢别人,抱怨有没有用?这位园长他人非常好,所以后来他跟我们接触完之后,他觉得这些圣贤教诲对他的员工影响会很深远。我们教室又不大,他每次都带二十几个人来,把我们挤得是水洩不通,但是我们很欢喜,毕竟他带来的这些老师往后都要为人师表,大部分也当下都是为人师表,所以他们能够得到正确的思想就能够影响很多学生。结果这些老师来学习几个月之后,刚好遇到一些节庆,像遇到教师节,这位幼儿园园长本来以前教师节都没有花,结果那天他的办公室裡面都是花。老师学习完之后,他也懂得感谢领导人给他的栽培,所以领导人也好,父母也好,先变了,孩子就变了。好,这节课先说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集)  

2004/11/3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在求学问最后一个关键,「笃行」当中,举出了要「修身」、要「处事」,还要「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诸位朋友,这句教诲曾经在某一次全世界性的哲学大会当中,每一个国土,很多的宗教,都选出了他们的圣哲人最重要的一句开示,一句教诲,到最后全球参与的人选出了一句排行榜第一名的圣贤教诲,诸位朋友,哪一句?就是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您时时处处提得起这个态度,一定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下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情没有做好要反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所以孩子没教好,父母要找自己问题;部属没带好,上司要找自己的问题,而五伦关係我们也应该都用这样的态度去省思。

有一次刚好我要去演讲,坐在计程车上,有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他说,「蔡老师,我有一个朋友,她先生有外遇了,该怎麽办?」我心裡想说,我都没结婚,你问我。诸位朋友,我虽然没有结过婚,但是很多的道理可以去问结婚的人,也可以去问圣贤人。他这麽一问,我马上就跟他说,我说你一定要告诉你的朋友,面临人生很大的挑战的时候,她必须要先回归到一个念头,就是「我错在哪裡」,假如她没有办法回到这个念头,这一题无解,解不出来。因为一个人不先从「我错在哪裡」着眼的时候,他的情绪一定耗在「他错在哪」,每天忿忿不平,绝对会意气用事,所以第一点,她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我错在哪裡」。纵使她错两分,她先生错八分,她也一定要来反省她错的两分。惟有一个人有这麽真诚的态度才能够唤醒她先生的良知,不然一定是悲剧收场,闹到最后谁也不认错,所以这个就是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第二点,你要告诉她,不可以去责怪那个女人。很多人说都是那个女人害的,都是那个男人害的,所以人一面对事情很难提起理智,往往都是意气用事,所以人生一路走来遗憾不断,因为没理智。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提醒,孟子说「人必自侮」,人一定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常干一些侮辱自己的事,人家才会瞧不起你,你自己连穿着都穿得邋遢,人家怎麽尊重你,所以人必先自取其辱,人家才会侮辱你。家庭必然是自己家人之间先有冲突了,人家才能趁虚而入;一个国家必然是内部都已经起冲突了,其他的国家才来打你,才来统治你。所以根源在哪?根源还在自己,所谓俗话说的「家火不起,野火不来」,家裡的无明火不烧,外面的火也烧不进来。所以遇到人生的问题一定要反省自己,才能够把形成这件恶果的因真正找出来,而你真正找出原因才能化解这件事,所以这第二点一定要回过头来了解到还是自己的状况,还要从自己开始修正做起。

而男人错了之后,总有一天他会知道原来那些都是梦幻泡影,他去找一个女人哪会是好的女人,破坏人家家庭的会是好女人吗?不会,逢场作戏,总有一天他会发现是假的,之后还会乖乖的回过头来,所以我们要有包容的心。

对待先生要有一些很重要的态度,当先生对的时候,比方说先生很努力工作,当先生有一些价值观很正确,妳只要在旁边拍手叫好就好,「你怎麽这麽优秀,你怎麽做得这麽好」,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当先生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对他很崇拜,「你怎麽都会,我都不会」。平常相处当朋友看,妳不要夫妻每天腻在一起,到最后两个人都快累死,平常就像朋友一样,很轻鬆。

当先生错的时候怎麽办?你要把他当,(不是孩子,孩子还不够),要当自己的儿子看。你儿子犯错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没完没了?会不会?你可以对孩子这麽宽恕,为什麽对先生不能宽恕?这麽不公平。你看你儿子犯错,你还会帮他掩过饰非;你先生犯错的时候,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跟你拼了。很多朋友就说了,他都这麽大了,应该懂这些做人的道理,这句话对不对?应该懂不是一定懂,这个应该是妳定的应该。请问谁教他做人?谁教他夫妇的道义?谁教了?妳没教能怪他吗?所以一个七岁的孩子学《弟子规》学了一、两个月,站上台上去说,我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不然他本来每天想的是如何谋害父母,你看。请问我们电视、电影、传播媒体教导男人做什麽?没教导他对太太要有道义。电视裡面每个女性都是花枝招展,是不是?所以现在的男人也不好当,因为又没有定功,因为又没有圣贤教诲,现在外面诱huo又这麽大,兵败如山倒,所以这个「应该」有待商榷。他又没有听过宋弘的故事。

在汉朝,东汉有一位大臣叫宋弘,那时候的皇帝是东汉光武帝,刚好光武帝的大姐的先生过世了,皇帝的大姐对宋弘就非常欣赏,所以就叫皇帝去说媒,说她要嫁给宋弘。一般的人想,只要娶了皇帝的姐姐就是皇亲国戚,这个关係谁都想攀,皇帝就去跟宋弘谈,就告诉宋弘,听说人一有钱就把衣服换新的,人一有钱就把老婆换掉。结果宋弘听完之后马上跟皇帝讲,他说「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时候,患难当中交的朋友,纵使你飞黄腾达了,绝对不能忘记当初的那分道义,那分互相的扶持,这是做人的根本,要有恩义,要有情义,要有道义。接着又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自己再怎麽样发达了,这个「糟糠」是谦虚,就是说自己的元配(老婆)一起跟我们胼手胝足,绝对不能忘了这分情义,所以绝对不能把元配休掉。我活了二十几岁也没听过这麽有道义的故事。

而宋弘讲话很有艺术,你看他讲话的顺序,「贫贱之交不可忘」,他这句话一出来,把皇上做人的正气怎麽样?「你说的有道理」,再接着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样皇帝马上觉得,「对对对,我不能这样子去要你这麽做」。但是假如第一句话皇帝说,「来,你要不要娶我大姐?」你马上说「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会很不高兴,你这麽顶撞我。所以从这裡也看得出来古代的人连讲话,它的次序都很有它的道理存在。所以由于宋弘这一个态度,不只提起了皇帝的正气,同时提起了满朝文武百官的气节。他假如娶了皇帝的大姐,那个时代的大臣就乱了,而由于他这麽样有夫妇之义,东汉往后这些大臣都以宋弘为标竿,所以圣贤人做事不看眼前,看长远。

请问现在的男人几个人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你说他应该懂。现在的人是有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身体,不代表他有三、四十岁的智慧,有时候三、四十岁还比不上二十岁的人单纯,所以更遑论这麽多的诱huo出现。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去接纳,能够去宽恕,进而能够去引导,才能够走出这个人生的挑战,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位朋友,你要相信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往往都是错了之后,没有人接纳他、包容他,也没有人教他,所以他为了面子才一错再错,搞得人生一塌煳涂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既然有缘当夫妻就应该珍惜这分恩义。

有一位女性她刚好先生也出现外遇问题,那孩子还在念小学,她就去找杨淑芬老师。杨老师告诉我,女人在这个时代很辛苦,所以要对女人多一些关怀。所以杨老师教书法,教小孩教书法教到十点多,小孩都回去了,很多当母亲的、当太太的留下来谘询,有时候问老师问问题问到半夜一、两点。你不解她的问题,有时候刚好已经卡住了,到时候会走上不好的决定的时候就麻烦,甚至于有的还可能走上绝路,所以这个要解当务之急。所以常常都讲到一、两点。杨老师说她的车上随时都会放雨伞,为什麽?藏起来,只要遇到紧急状况马上可以…,然后走路穿的衣服都让人家分辨不出她是女的,这样比较安全,所以确实不容易。所以杨淑芬老师辅导人家庭关係,都是这麽一点一滴积累上来的能力。

刚好有一次就是有一位女性遇到了这个问题,杨老师就对她说,她说:妳是不是真的想解决?她说:是,我真的要解决。杨老师说:那我给妳的建议,妳就要照做。很多人来问问题,说我要解决、我要解决,听完建议之后就退回去了,所以要有决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杨老师跟她说,面对这样的情境,妳一定要拿出女人最大的魅力,叫什麽?「温柔」,你们怎麽都知道。要拿出温柔来。所以老师就跟她说,妳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打扮得很端庄、很美丽,不要把先生一进门就吓出去了,要端庄美丽每天等着他回来。
然后这位女士就回去开始做。第一天,十一点过去了,十二点过去了,一点才回来,这个时候怎麽办?按照以往的话要骂一场。这个时候突然体会到「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先把怒气压下来,一看她先生一进门,马上跑过去帮他拿包包,「你真是辛苦了,工作真辛苦,来来来,肚子一定饿了,我去帮你煮碗麵,你在这裡赶快坐好」。就跑过去开始煮麵。她先生是惊魂未定,不知道发生什麽事了。接下来每一天都等到她先生回来,而且先生还没回来以前,都已经把孩子的功课打理好了,家裡都整理好,都做得服服贴贴,等着先生回来,就这麽样一天接一天真干。做了差不多两个多月,有一天她先生回来得特别早,很早就回来,一进门,话还没说,双膝就跪下去,她先生说妳就饶了我吧,我跟妳招了,他先生说,这几个月,我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所以一定要用真诚来唤醒对方的良知,意气用事,人生无法走向圆满的结局。所以由于这位女性确确实实要求自己先做到自己的本分之事,所以行有不得还是要反求诸己。

当我们处世当中都能这样去做,一定会赢得你孩子对你的尊重,赢得身旁亲友,甚至于你的部属对你德行的尊敬。所以以后遇到啥事要发脾气了,哪一句教诲要突然跑出来?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有这种态度。

所以在《吕氏春秋》裡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凡事之本」,所有事情的根本在哪裡?「必先治身」,就是自己的修身功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所以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自身,所以为天下者也好,为家庭的也好,为国的也好,都要先从自己的修身根本开始做起。当你的身修好了,你的家自然就和乐,因为你已经做到最好的身教;你的身修好了,你的部属对你没有话说,打从心裡尊敬你,那你的事业绝对会经营得很好。所以根本找到了,事情就可以办得成功,根本就在修身的功夫。我们这十天的课程谈的是中国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教诲,所以我们学完之后要好好的去笃行、去落实。

诸位朋友,一个人如何善学?来,哪一位朋友说说看?学习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这样学习才不会纸上谈兵,才不会很空洞。你学习不落实在生活,迟早增长傲慢之心。我们常常接触一些朋友,说我念经典已经念了五年了,我学习圣贤教诲已经五年了,这有什麽意义?还拿出来跟人家比,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不拿出来还好,一拿出来,人家看你连第一句都还没做到,那不是给人家看笑话?所以处处要看看自己,勘验功夫有没有落实。因为落实是学问转动的枢纽,落实也是开一个人的悟性的关键点,你愈做,体悟愈广愈深。好,落实生活中。

问:还有哪些是我们学习很重要的态度?

答:谦虚。

来,再来:

答:反省。

时时刻刻懂得反省,懂得改过。我们在前几天开了一帖中药,诸位朋友,你们吃得如何?看诸位的气色好像吃得不错,早晚服用一遍《弟子规》。诸位朋友,你有没有服用我看得出来,真的,人只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因为我有一次看到一位朋友,我说最近你都看什麽书,他吓一跳,因为我看他的气色不大好,因为一个人看错书之后会影响他的思想,一影响思想就会表现在你的面部,所以我说你最近看什麽,他就吓一跳,然后他接着主动讲,他说没有,我自己跑去书局买了一些「大学」、「中庸」的白话解。我说那些东西先不要看,因为你看它的注解,你是被它引导,假如这个人的知见错误了,你就被他误导。而且说实在的,学习圣贤学问第一本也不是「大学」:

问:是什麽?

答:《弟子规》。

所以善学的人一定要做到一点,「听话」,这一点对现在的人来讲最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没办法。前面讲了反省,我们早上念一遍提醒自己一遍,晚上念,反省自己今天做到多少,这样才能够「过能改,归于无」,这样才能「德日进,过日少」,这个很重要。当我们每天都能进步一点,那三个月、半年之后那不得了,不要小看这一步一步的踏出去,积小步就成大步。

还有没有?善学要有恆心,要坚持,很重要,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的学问还没达到一种境界以前,你绝对不可以懈怠,除非你已经可以达到孔夫子的「四十而不惑」,对任何东西都不疑惑了,那就不会被境转。一般的人还没达到这种境界,很容易被境转,所以这个时候要时时读书,天天接受圣贤教诲,才不容易随波逐流,所以一定要有恆心,长期薰习,这个很重要。所以诸位朋友一定要记住,你假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颗植物本来可以长得很好,我们的根性本来可以长得很好,你拿出来晒太阳晒一天,这个阳光就好像圣贤教诲,才晒了一天又把它抬到阴暗的角落放十天,它能不能长得好?一定长不好。

诸位朋友,学要记住落实,学要记住谦卑,学要记住反省,学要记住老实听话,学要记住有恆。再来,学要抓住纲领一门深入。其实一门深入最重要的就是学要扎好根基、基础,所以扎根基是成败关键,所以《弟子规》要学多久?一生,当然这个教诲一定要一生奉行,而你要全心全意把这些教诲落实在生活,最少也要做半年,你愈做,你会愈觉得它博大精深。我们有一位朋友,一位老师,做得很认真,结果做到最后他说,我本来是公认的孝子,愈做愈觉得自己不是孝子,愈觉得跟古人比起来差太多了。所以掌握纲领一门深入,把根基扎稳健。

问:再来,学贵什麽?

答:立志。

幸好还有人讲出来,不然我会肝肠…。立志,有志向才决定你学业的成败。当有志向的时候,志向就好像一个主帅一样,会让你每天很有斗志,每天能够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很多的老师都以「往圣继绝学」为使命,都以「万世开太平」来自许,所以他们每天的学习根本不用人催。所以我们要立志做一个好父母,立志做一个好的领导人,做一个好的子女,自己要当孝子,当这分志气能够坚持不断,你的学习也能够勇勐精进,所以学习一定要立志。下次我来香港的时候,你可不能跑过来告诉我,「蔡老师,你讲课真好听」,我听了会很伤心,又不是来勘验我讲得好不好。假如你跑过来说,蔡老师,我这几个礼拜我做到了什麽孝行,那我听了会很感动。所以最重要的一定要去做到,一定要朝着志向去努力,我们的学问才是落到实处了。

还有没有?善学还要怎麽样?翻翻看《弟子规》。善学的话还学活一点,活学活用,不能学成书呆子,活学活用,中国文化是活活泼泼的,我们可不能把它学呆了。所以夫妻关係出现问题了,要活学活用,这个时候要拿出最大的魅力,是温柔,要活学活用,只要能把事情圆满,那我们要能屈才能伸。

善学也要懂得发问,「心有疑,随札记」,学问学问,学着会问,要懂得发问。所以有什麽问题把它记下来,往往你记了问题,只要你每天保持薰习圣贤经典跟教诲,有时候你在念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解掉了,就不需要去问人了。其实问题都在哪?在自己的分别跟执着,一念经文的时候不打烦恼,提起来的是圣贤教诲,提起来的是仁慈博爱,结果马上心量一扩宽,障碍就过去了,所以问题可以记下来。但是也随着你在薰习的过程,可能很多问题自然就解掉,假如还没解的问题,欢迎大家可以把问题写到「大方广」上面去,我们再做回答,所以要多请教。

问:善学还有什麽应该注意的态度?

答:要有勇气。

来,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一下。「知耻近乎勇」,这是孔夫子给我们的三达德,要用三达德去求学问。其实这个三达德上面都有了:「力行近乎仁」就是要落实在生活,然后有恆心一门深入叫「好学近乎知」。那反省叫什麽?改过,叫「知耻近乎勇」,所以也要有勇气去学习、去改过。所以圣贤教诲都是殊途同归,所以这些态度我们要能够提得起来。

最后在夫子的教诲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开显,叫「君子九思」,我们可以时时从九个方面去观察自己的道德修养,叫「君子九思」。修行最好下手处就是起心动念。九思是哪九思?我们接下来来研究一下,第一个「视思明」,第二个「听思聪」,第三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实这九思在我们这几天这个整个研讨的过程都提到了,只是夫子把这些教诲整理在一句话裡面。

那我们看第一句话提到「视思明」,就是你眼睛看到所有的事情要能看得明白,叫「视思明」,你不要每天看一大堆事情都煳裡煳涂的,所以人看到一些事要懂得怎麽去辨别,要懂得从结果推原因在哪裡,把它的来龙去脉都能了解清楚,这个叫「视思明」。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你可以马上判断出是什麽原因造成,这个就是你的功夫了。或者是当我们来到一个团体当中,为什麽团体目前的相处状况是这样,你也要能够推演出来,当你能够推演出来龙去脉,你才知道你要从哪裡继续做起。

第二个,「听思聪」,「听」就是你听到人家所讲的话,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存心是什麽,他的存心是为了他的目的,还是他的存心是为人着想,你都要听得出来。再来,你也可以从他的言谈当中听出他的需要在哪裡,比方说你妈妈打一通电话问你「你最近好不好?」,给你寒暄问暖,但是你马上可以感觉到一定是母亲希望我回去,她可能在思念你,她也可能在思念她的孙子了,这个时候我们「听思聪」,懂得还不等人开口就主动去做。我们大人就是不想把话讲得太明白,你只要能意会,对方就会觉得你很能体恤他,很能了解他的需要,所以要听懂别人的话,也要听懂言语背后的弦外之音,这个都需要经验去积累。所以你每天所看看明白,所听听清楚,也是在长你的学问,我们说行万里路,这都是在勘验你的功夫。

第三个「色思温」,「貌思恭」。这是「九思」。第三个,「色思温」,这个「色」就指的是你的脸部表情,我们的脸部表情一定要呈现很温和的状态,因为人与人相处最直接看到的就是你的脸,假如你的脸很臭,那无形当中你人与人的对待、人与人的关係就已经出现一道鸿沟了。我们看到很多朋友一跟人交谈起来,马上眉头就皱起来,有没有看到?当你跟一个朋友在讲话的时候,他的眉头都锁起来,你会有什麽感觉?觉得好像很紧张。所以要常常观察得到自己讲话的表情是不是会给人家误会,是不是给人家很有压力。你假如脸部表情都很放鬆,人家跟你聊天就觉得很轻鬆,所以「色思温」。常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跟朋友交谈说,我看那个人很不顺眼,其实也没跟他讲半句话,他们就说看他不顺眼,为什麽?可能就是表情不够好,让人家会有其他的想法,所以要「色思温」。所以平常照着镜子笑一笑,练练笑容,笑得自然灿烂,不要製造了无形的人与人的阻力。

「貌思恭」,这个「貌」除了脸部之外,整个你的肢体语言就让人家感觉很恭敬、很谦卑,这个假不来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跟一些朋友相交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在端水的时候端得这麽样的自然,端得这麽样的熟练,这就代表他平常在处事做人都是这样的态度。你不要看一个夹菜的动作,平常都没有在夹的,要夹都夹不出来,一夹就笨手笨脚的,因为平常就没有这种时时体恤到别人马上能够去做的态度,所以光是倒一杯水都可以看出个中他的修养在哪裡。所以时时处处我们能够提醒自己,整个要从内把恭敬的心散发出来对待别人,这个叫「貌思恭」。

「言思忠」,我们说的「言忠信」,言语绝对不偏私、不偏颇,绝对是大公无私,这是「言思忠」,这个部分我们花了好几节课讲了。「事思敬」,对于答应别人的事要毕恭毕敬去做到,所谓「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一定要履行自己的承诺。「疑思问」,有怀疑要问,刚刚我们也提到,要去把事情搞清楚。「忿思难」,愤怒要考虑到,一发就不可收拾,就挽回不了了,所以对于自己的脾气也要好好的去对治。

最后一个,「见得思义」,你要获得一样东西以前一定要思考合不合乎道义,合不合乎法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现在诱huo这麽多的时代,你可要把持住应该做的原则。假如你第一次没有坚持原则了,那就会有一就有二,无三就不成礼,你只要守不住第一次的清廉,你可能一辈子就可能会出差错了。很多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我不收,我这个工作他们都排挤我,我不就做不成了?听起来有没有道理?所以人不明白道理,时时都会被这个大环境给你冲走。当你能够立住你的原则,立住你的态度,把它辞掉工作之后,因为你是有德行之人,你的福分会更大,到时候你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会出现。现在这个时代找不到真正有德行、真正做事有这种魄力的人,所以必然会有后福降临你的。人就是捨不下眼前这个利益,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见得思义」太重要。这是君子九思,这个「思」含有处处反省、处处观照自己的意思。
所以三个字可以让你抓住中国文化的纲领,叫「君、亲、师」。一段话也可以让你掌握圣贤的教诲,叫「君子九思」。一本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的经典也可以让你掌握圣贤教诲,叫做《弟子规》。

最后跟诸位朋友讲一个很有趣的科学实验,科学的印证。在日本有一群猴子刚好在一个小岛上,结果在这个小岛上牠们流传了几千年,都是拿着红薯,然后身上敲一敲,然后就吃了,所以几千年来都没有变过。刚好有一隻母猴子牠拿着红薯到河边把它洗一洗再吃,结果一吃觉得更好吃,不用再咬沙子了。结果牠这麽一做,其他的猴子都过来跟着牠一起做,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只有少数的猴子死都不肯用水洗,哪些猴子?十二岁以上的老猴子,死都不肯洗。你们笑什麽?这个模式跟我们人有些雷同,人老了更固执。因为老猴子都有权力,所以牠觉得说,我假如跟妳洗,好像我的地位变低。所以后来这个猴子就开始都用水洗。河水乾枯了,牠们就拿去大海裡洗,结果一洗,更好吃。结果很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当这群猴子用水洗的数目超过一百隻猴子,超过某一个数字后,其他的小岛都开始用水洗。牠们有没有大哥大通话?没有,牠们也没有卫星转播,请问为什麽其他小岛的猴子都开始用水洗了?波,这个现象叫「百匹猿猴现象」。

这个现象在人类也印证,某一个实验室,比方说巴黎实验室,研究出来一个化合物,他一研究出来就不想给人家知道,我要申请版权,结果很奇妙,过没有多久,各地的实验室都研究出来,因为脑波一动就感。所以当每个人都是不好的念头,这个社会会乱;当每个人都提醒自己要落实圣贤教诲,要来做到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开始转,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善念,都将影响这个社会。所以诸位朋友,我们立志要做香港第一批圣贤人的好学生,让这些善的意念开始在我们香港的各个角落开始散发出来。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