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二)






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十七卷)  

2005/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47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淨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这段还没有讲完,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

前面我们学到『所缘力』,现在接着看第六,『根力』。清凉大师注解这个提示是「根谓信等」,这就是五根,这个「六」是这十句裡面的第六句,「根谓信等」,就是五根,信、进、念、定、慧,这叫五根。五根对我们的学习关係是非常重要。第一个信根,如果你不信,你就没有法子学。所以《华严》跟大论,佛都讲得很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入道的根源。「母」是比喻能生,也就是能生一切功德,是什麽?就是这个五根,能生一切功德,特别是信根。我们自己在一生学习过程当中,这桩事情就非常的明显。

求学第一个要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要是怀疑,不尊重,你什麽都学不到。古大德说得好,师生之道建立在对老师的信根上;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这个一分、二分就是你的信心。所以对老师要有真诚的信心。不管老师自己修行如何,他修得再好,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你对他不相信,你跟他也得不到利益;他是个凡夫,没有什麽修行,你对他有十分的诚敬,你能得十分的成就。

这个东西说起来很奇怪,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总的原理原则。你说人生病,这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生病你要找个医生,是真的医生把病给你治好了吗?未必然也。谁治好你的病?信心,你对这个大夫有信心,你对他开的药有信心,信心把你的病治好了。这个道理你懂不懂?那个大夫是真的高明,你对他不相信,有怀疑,他给你的处方、开的药你也有怀疑,你吃了医不好病。所以哪个是善知识?哪个是好老师?哪个是好大夫?都不要紧。首先问你对哪个老师、哪个大夫相信,只要你深信不疑,对你都有好处,很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说这多麽重要。

所以有信才有精进,五根第二个是进,进就是精进。信当然会精进,不信,不信就懈怠,不想学了。有信而后才有念。我们今天讲念佛,有人功夫不错,念得很好,有人心很散乱,念不下去,念个一个小时就不错了,再往下念就胡思乱想,这就不行。你要问什麽原因,头一个信有问题。对淨土法门半信半疑,没有信根!所以精进心提不起来,念力就不能集中,他怎麽会有成就?这个统统都是有连带关係的,不能不知道。我们在哪个环节裡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问题就解决了。

七菩提分裡面,佛教给我们择法,我们想修法,八万四千法门,你选择哪个法门?你要对这个法门具足圆满的信心,你认真去修学,没有不成就的,很重要。选择法门不是个容易事情,我初学的时候差不多是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老师把淨土法门介绍给我,我不是一介绍就接受。介绍,感恩老师,我要把这个法门的经典、祖师大德的注疏,好好的去看几遍,对它有个了解、有个认识,然后再来决定我要不要学这个法门。不容易!真正下定决心学这个法门,我在讲经跟诸位也报告过好几次,是我在讲《华严经》,第一次在台湾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华严经》上的文殊、普贤,他们学什麽法门?特别是后面的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入门弟子,传法的弟子,他修什麽法门?

这样细细把《华严经》看一遍,他们修的什麽?修的念佛法门。文殊发愿求生淨土,普贤也是发愿求生淨土,善财是文殊得意门生,当然传老师的法。我们仔细再看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什麽法门?念佛法门,求生淨土,这非常重要。中国跟印度人都相同,都懂得先入为主,第一个先入,先入为主。再看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什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从这个一头一尾明白了,善财是专修念佛法门,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他有没有被其他的法门所动摇?没有,样样都明瞭,如如不动,老实念佛,给我这个启示!我这才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这差不多是我学佛二十多年了,才决定选择这个法门,不是容易事。

我进入佛门的因缘,是方东美先生把佛经看作哲学介绍给我的,所以我入佛门是学哲学,学佛经哲学。这在佛门裡面称为教下,我是来学教的;不是学禅,也不是来学念佛的,我是想学教的。教裡面最欢喜的,真的是《华严》,总是过去生中有缘分,看到这部经就生欢喜心。这我们应当晓得,对这个有信心、有兴趣、欢喜,这就是有根!这信进念定慧。

定,定在这一门,世出世间圣人教学都着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跟我们现代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现在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广学多闻,小学课程有好多门,同时授课。每天第一堂课,像小学生,第一堂课国语,第二堂课数学,第三堂课地理,第四堂课历史,一天要上好多门课,不一样!一堂课一个小时,实际上只有五十分钟,十分钟休息。模煳的印象还没有形成,第二堂课就换了,换了课本,所以他所学习的都是皮毛、常识,没根。这跟我们中国、跟佛法传统的教学不一样,中国传统的教学是一门深入。你看看《三字经》上就讲得很好,「教之道,贵以专」,不能杂,不能多,这些都是讲定。

所以,老师开课只开一门,这一门功课你没有学好,没有学完成,决定不能学第二门功课。让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譬如以佛经为例子,《华严》虽然大,它有三十九品,每一品就是一门功课。这是一系列,三十九门课,我们学习是一门一门的学。大概我们每一品(它每一品长短不一样)都需要几十个小时,有的时候要一百多个小时。我们现在学到这个地方才第十一品,用了多少时间?差不多用了三千多个小时,要是平均来算,大概每一品经需要二百个小时的样子。一品一品的来学,不是同时学好多品,不是的!这样你的心专、心定,一门深入,他能有成就。如果同时学好多门,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思想不能集中,意志不能集中,那要成就太难了。

所以定,定自然就开慧!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世间人的学习我们现在明瞭,记忆力再好,他所学到的是一般常识,不开智慧。为什麽不开智慧?没有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是根力。

下面第七句,『观察力』,清凉大师说「于自他事理药病善拣择故」,这个说得好。「观察」就是属于慧,慧起作用。你善于观察,自己、别人(他是别人),或是事、或者是道理、或者是药、或者是病,病就是错误、过失,药是方法,怎样把它纠正。善于拣择,拣择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选择,这是智慧。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现前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知道学习外缘,老师、善友、外在环境,统统都了解。选择什麽样的方法来修行,让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总是希望早一天成就,谁不是这样希望?

那麽摆在我们面前,以大乘佛法来讲,禅宗、性宗需要上上根人。真正是烦恼轻、智慧长的人,他才有能力学习,我们是不是这个根性,这个要知道。不是这个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受善知识教诲所谓是一闻千悟,一听他就开悟了,就明白了。我们听多少遍都还没听懂,不是上上根;换句话说,大乘教裡面禅宗、性宗我跟它没有缘,你就不能选择这个。你真正想去找这些师父,师父一看,你不是这个根性,不收你,你到别的地方去,这是真正善知识。门庭施设不同,摄受的根机不一样。

密宗说实在的话,它也是上上乘佛法;佛门裡面说,不学密法不能成佛,密法是最高级的佛法。什麽时候学习?在大乘教裡面,地上菩萨,登了地的菩萨,这个时候学密。我们连初信位菩萨都还没得到,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个位次,他前面四十个位次都修满了,四十一个位次才是初地!我们哪有分?这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的,他是密宗大德,他不骗人。

所以他教我的时候,劝我学教,特别是教我学戒律。为什麽?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基,没有这个东西,什麽佛法都不能成就。DA法像禅、密,小法像小乘、阿含、人天法,没有戒律统统不能成就。诸位念《十善业道经》就知道了。最低级的佛法,来生保住人身,也就是说你不会堕三途,你来生还能享人天福报,死了以后投胎又到人间来了。要靠什麽?要靠十善业!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你去想想看。所以戒律是根本,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个法门,先学戒,这正确的。

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个,教我看破、放下,这几个重要的原则。原理原则一定要遵守,嘱咐我戒律很重要。因为那时候我没有把戒律放在心上,自己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戒律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日常生活规范当然重要,但是佛经上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是中国的。中国生活规范,儒家有礼,中国古圣先王不是以法制国,是以礼治国。所以中国古时候常常称为「礼义之邦」,它是用礼义治国。义就是道德,就是以德、以礼,外面表现是礼,内裡面是道德,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

佛法是以戒,戒就相当于中国儒家的礼,所以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佛经虽然在,学佛的人没有了,学佛的人一定从持戒下手,真正持戒才叫做学佛。如果不持戒,天天诵经,天天念佛,跟佛结个缘,不能算是佛弟子,不能算是学佛,佛法裡面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所以我们想想,上乘的,我们不是那个根性,真的叫没分。

再看看教下,是从经论上下手。经论太多了,三藏十二分教,我们这一生能读得完吗?无论哪个宗派的典籍,真的都是浩如烟海,深广无际。不是短时间,像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没有十年二十年,还得要有好老师指导,同学在一块切磋琢磨,锲而不捨,搞个一、二十年才会有成就,不是件容易事情。现在纵然你自己本身有这个条件,你找不到老师,你也找不到同学,你也找不到修学环境,外缘不足。

所以末法时期,淨土宗殊胜!为什麽?淨土宗的经典最少,只有六部。最大的经典是《无量寿经》,最短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最短的,比《心经》还短;《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所以我们淨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五经;淨土宗只有五经,还有一部论,《往生论》,不长。五经一论印成一本,也是薄薄的一册,对于现在人最适合。现在人怕太多、怕太难,这个少又容易。

这五种经你统统都学当然好,你对于淨宗理事、因果、方法、境界,你能够彻底明瞭,好事情;如果能力不行,没有关係,学一种。自古以来,选修《佛说阿弥陀经》的人最多,有没有成就?有,成就很殊胜!他怎麽成就?具足信进念定慧,信心成就的。他有这个能力选择得好,选择淨土法门,选择《阿弥陀经》,这是观察,他有观察的力量,有观慧。知道自己根性,知道自己的环境,选择这个叫易行道;在一切法门裡头这个法门最容易,而且最稳当、最可靠。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关係,你一心一意靠着阿弥陀佛就行了。

可是这裡头诸位要知道,你还是要具足十善业,没有十善业,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麽?《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不是上善,怎麽能去?阿弥陀佛再慈悲接引你过去,那边的人不接受你,你怎麽办?为什麽?你不是上善。前面我们说过了,十善业道上善生天,欲界天,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具备有生欲界天的条件,念佛的人就决定生淨土。这个事情我们一般人要认真努力一下,可以做得到。

你选择这个法门,正确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毛病,毛病是什麽?十恶,要用十善来对治这个毛病。没学佛的时候不知道,喜欢吃肉、杀生;现在晓得,吃肉、杀生不能生极乐世界。你犯的是什麽?不杀生,你犯了杀生。处处都想佔别人一点便宜,这是偷盗。盗心不能够放下,不能往生,有偷盗的念头怎麽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要把佔别人便宜的念头放弃掉,不可以有。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念头都没有,当然不会有行为。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一定要断淫欲。在家同修夫妇结合,所以佛常常讲不邪淫,夫妇以外的是邪淫,邪淫不能往生。即使是夫妇,在你往生那段时间,淫欲的念头也断了;或者在生病的时候断除,念头都没有,这是往生的条件,很重要。

不妄语,不欺骗人,说老实话。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同学跟我说,我们说老实话吃亏,别人都骗我们,我们怎麽可以跟人家说实话?那我就要问你,你愿意到极乐世界,还是愿意搞六道轮迴?要愿意到极乐世界去,那一定讲老实话,现在吃点亏不怕,我将来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现在不愿意吃亏,那还要搞轮迴,极乐世界这一生去不了,这个帐要好好算算。学佛的人不怕上当、不怕吃亏、不怕人欺骗我。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他欺骗我,我知不知道?知道,我要不知道,那是愚痴,煳涂!我要知道,不放在心上,这叫功夫。而且各人因果各人受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在迷,他省悟不过来,你还不能说他,说他他怀恨在心。这样的状况之下,只有随他去,他自作自受。将来受了果报,他觉悟了,回头,再去度他,再去帮他忙。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取淨土,这比什麽都重要!所以,决定不可以欺骗人,表裡一如,你自在,你快乐,没有一丝毫虚伪。
不两舌,两舌是挑拨,在张三面前说,李四说你的坏话,在李四的面前说,张三说你的坏话,使这两个人不合,这叫两舌。破坏别人的家庭,破坏别人的团体,破坏别人的友谊,破坏别人的善事,这个因果很重很重,戒经裡面都讲得很清楚。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目的是骗人,让别人上当。恶口,说话粗鲁,态度不好,让别人听到心裡感觉得难过。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要赶快改,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改,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意识裡面,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

所以我们的病是十恶,我们的善就是十善。要用什麽方法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使我们修行能得到真正的效果?这一条对于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淨土的,太重要了!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为什麽原因?《弟子规》是戒律,基本的戒律。目的是什麽?目的是教人做个好人。所以我们的十善做不到,十善为什麽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就没法子入佛门。你看淨业三福,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条你统统做到,你才可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三皈这才入佛门。所以十善业是没有入佛门要具备的基础,也就是入佛门的基本条件。佛经上一展开,大家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十善业道」你统统都做到了,你这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要没有做到,不算!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希望我们特别要注意。

为什麽做不到?就是我们没有善的根底。善的根底从哪裡建立?从《弟子规》建立。我们现在不用小乘戒律,用《弟子规》,《弟子规》代替小乘,这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好好的学。所以我劝大家要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把《弟子规》落实。它总共三百六十句,真正做到了,你就是善人,世间善人。用这个基础再修十善业道,不难!换句话说,你有善根了。《弟子规》是善根,你有善根,学十善业道就很容易。有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受持三皈五戒、十戒就不难,你真正都可以做到。出家,你可以能做到《沙弥律仪》,其他的我们不谈,那太高了,最低的《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这就是讲你要用智慧观察,选择法门,知道自己的根性,也可以帮助别人。对自己、对他,在一切事理、因果统统清楚、统统明瞭。有这个能力,你看今天社会上病态太多,别人向你请教,求你帮助,你确实能帮他解决问题。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下面第八句是『奢摩他力』,第九句是『毘钵舍那力』,这二个名词都是梵语。「奢摩他」翻成中国意思叫止,清凉大师注解裡头,「奢摩他,此云止,九毘钵舍那,此云观」,止观。在大乘法裡面,像华严宗、天台宗,都是修的止观,所以这二个名词经典裡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我们先就普通的、一般的解释,什麽叫止,什麽叫观,浅显的介绍出来。然后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疏钞》裡面,对「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的解释,着重在力。现在我们先讲这个名词。

止观,梵语是奢摩他、毘钵舍那,它有止观的意思,有定慧的意思,有寂照的意思,有明静的意思。从这四个名词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它的意思。止就是定、就是寂、就是静(宁静的静),那是止;观就是慧、就是照、就是明,这样子四个字来解释,意思就很明显了。「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为什麽叫止?就是我们的心,儒家讲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知止非常重要。止在哪裡?止在真理,谛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真理,我们要止于真理。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动摇,这就是止的功夫。所以在教下,《华严》跟《法华》确实是止于真理。真理是什麽?就是自性,也就是法性,心安住在这个地方,决定不动摇。所以,止是从能止得名的。

「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止什麽?止妄念,初学功夫要从这裡下。妄念再细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是妄念!说实在的话,有念皆妄,无念也是妄,这个事情就难懂了,也难讲了。有念皆妄,有念你总是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那当然是妄念。无念,无念落在无明,还是个妄念。四禅天裡面无想定,外道天,他不是真的止观,他把止观的意思错会了。误以为无想定是修行最高的境界,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四空天人也是这个误会,把非想非非想处天当作究竟,殊不知定功失掉之后,还是要搞六道轮迴,出不去。这个道理不能不晓得。

止息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一天到晚妄念太多,妄念就是烦恼,所以心得不到清淨。淨土宗的修行修什麽?修清淨心,你妄念止不住,清淨心怎麽会现前?心淨则佛土淨,清淨心现前,往生西方你就有把握,那就是心淨则佛土淨。妄念要从哪个地方下手?从执着下手,先学于一切法不再执着。个人不执着了,像公家常住的事情要不要执着?常住的事情要有规矩,订一个规矩,大家都能够遵守,那就是止于规矩。佛给初学人制定戒律,儒给初学的人制定些礼法,就像学校的学生他有校规,人人都必须要遵守的,你一定要止于一处。所以知止很重要!三大类的烦恼,首先我们要止息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再进一步,我们止息分别。世出世法一切分别都是不实在的,都是虚妄的,妄念!最后到什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也是妄念。

下面讲观,「观者,观达之义」,观是观察,达是通达,你一观察就通达了,「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所以止跟观有差别,止是如如不动,观是清清楚楚。古人用水来做比喻,止是风平浪静,水在没有风浪的状况之下,像一面镜子一样。观是什麽?岸上的这些风景统统照得清清楚楚,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

佛菩萨的心就像这样的,心如止水,这是止;照见万法,那是观。我们凡夫,心水它不止,它起波浪,六道凡夫大风大浪,四圣法界裡面小风小浪。我们这个大风大浪,两岸的景观在风浪裡头是支离破碎,照不照?照!但是是破碎的,你看不到一个整体。所以浪愈小,照得就愈清楚;完全没有风浪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完全没有风浪,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微微的小浪,我们都看不出来,觉察不出来,那就是十地菩萨,微浪。十迴向的菩萨,浪又大一点;十行、十住菩萨比他们的浪又要大一点,但是还是能看得很清楚,没有差错。当然没有往上位次那些菩萨他们那麽清楚,但是已经相当明瞭了。阿罗汉,佛给我们讲,他修的是九次第定,所以他的境界是正觉,也就是说看一切问题没看错。虽然他的止观不是十分,大概也有六、七分,所以对于宇宙人生看得很清楚,没有太大的错误。

「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实在这个地方的殄灭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这是止观。止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慧现前,智慧现前,这是观,观就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菩提是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现前。我们常讲烦恼少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这个意思。实在讲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体的二面。一个是不觉的一面,就是烦恼,一个是觉;觉即菩提,迷即烦恼,它是一不是二。怎样化烦恼为菩提?止观是个巧妙的方法。

止观也是从原理原则上说,我们念佛是不是修止观?是!你看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放下万缘是止,一心念佛是观。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一个字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颠倒,观!念佛也是修止观。跟宗门、教下的方法不一样,我们用持名的方法修止观,这个总要晓得。你都明白了,其他的法门你心就定了,你不会羡慕,不会厌旧喜新。如果有这麽个心态,今天学这个法门,明天再换个法门,一辈子都不能成就。要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真的止了,慧真的现前,这个才起作用。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这是你真正懂得止了,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殊胜,有没有方法让我快速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章嘉大师沉默了很长的时间,他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不说,差不多将近半个小时。这样一来,我的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听他开示,心定了。他观察你心定了,没有妄念了,这才跟你说话。心浮气躁讲的话没用处,你不记得,你也不重视,所以他那套方法非常高明。

沉默那麽久,然后说了一个字,有!我就很注意了,有,竖着耳朵听,他又不说话了。这一次沉默的时间短,不到五分钟,说了六个字,说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我的速度快,他的速度很慢。我们年轻,没有他的修养,听了这六个字,立刻就有反应:这六个字的意思我能够体会到,从哪裡下手?老师又沉默了几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差不多将近二个小时,几乎都在静坐当中,让你心浮气躁的毛病统统都收敛了。所以我当时体会到这种非常高明的教学方法,一生以后都没有遇到过。说的话简单、有力,叫你永远不会忘记。所以看破放下就是止观,他换个话来说。他讲止观我们不懂,讲什麽叫止,什麽叫观,那好,可费事了,这就是真实的智慧。

从修行方便来说,你看我问了,从哪裡下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止。为什麽叫你要放下?《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执着它、分别它,错了!一切都放下,一切都止了,你的心是定的。所以说,「止属于空门,属于真如门」;真如没有相。真是讲真性、法性,这是真的,能现一切相;如是法相,所现的一切相。能所是一不是二,称真如。真性具足智慧、德相,真性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能现相,现的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一切现象,这是法相。法相从哪裡来?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它本具有的智慧、德相,不生不灭。它所现的相分,这些现相裡头,有没有法性所具的这些智慧德相?有!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这个远离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不分别;在一切诸相裡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止。诸相有没有?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没有,相在;你要说有,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有」,佛法裡称之为妙有,妙有不有;真如称为真空,真空不空,它会现相,现的相没有自体,真是妙不可言,这是性。所以契入大乘的人都知道,宇宙之间一切现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在哪裡?宗门开悟的人随拈一法,无有不是处,对的。

随拈一法,它具有性德吗?有,所以万事万物都有灵性。现在难得日本江本胜博士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实验,实验出矿物,水是属于矿物,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是性德。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随着人的心意它现出不同的境界。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各个不相同的原理,显示出来了。十法界裡面的众生心行不一样,所以色相不相同。色声香味不一样,心地清淨善良的,色声香味非常之美;心行不善良的,色声香味都很丑陋。我们如果真正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要修相好、要修身体健康,你就懂得了,你就知道怎麽修法。修善心、善意、善念、善语、善行,无有不善,那你的相貌就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没有不善;你的身体也像佛菩萨一样,金刚不坏身。所以你要懂得道理,然后你就晓得怎麽修,修行还是离不开止观这个原则。

下面说,「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观是什麽?观有,有相你才能观,真如你没法子观,真如只有止你才能体会得到,你没有办法观察。观是什麽?法相,法相是有门,有就有生灭,空没有生灭;所以法性没有生灭,法相有生灭,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观是缘有为的事相,有为就是有生灭,所以它是事、它是相,遍法界虚空界。你从这些事相裡面,我们讲开悟了,发达就是开悟,智解!发达智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在我们大乘教裡面讲,这是属于后得智;止是属于根本智,根本智是止,后得智是观。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所以这个有次第的。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从哪裡下手?布施,布施是放下,先从止下手,这个有次第。为什麽?你要是不止,你心是乱的,散乱心怎麽会生智慧?哪有观的能力?所以必须先要懂得止,就是止帮助你伏烦恼。譬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这个东西我喜欢,我很想得到它,这个念头才起,我们想想这个东西是不是必须要的?如果不是必须的,可以不要,把我们贪的念头伏住。虽然到市场裡面去看,看到市场形形色色、琳琅满目,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止。看了怎麽样?如如不动,不起贪瞋痴慢,这是止,这是功夫。

所以真正用功夫,先止,学止,就是学不被境界所动摇,不被境缘所诱huo,你先学这个功夫。好的境界不起贪欲,不好的境界不生瞋恚,这是修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贪瞋痴,再加上后面两个是贪瞋痴慢疑。六根接触外头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不起贪瞋痴慢疑,这是止。功夫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鍊,练你的功夫,你要真修行!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裡头有观。止,伏烦恼;观,智慧开了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真如。为什麽?烦恼就是真如,性相是一,理事不二!你知道烦恼就是真如,烦恼就没有了,这叫真修行。

我们淨宗,刚才讲就用一句佛号,一定要晓得,就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烦恼才动,烦恼是贪瞋痴慢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这个念头起来,就是烦恼起现行。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慢就是烦恼,喜怒哀乐这是七情,烦恼、七情才一起,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把这个妄念统统打掉,伏住了,止观!把妄念伏住,这是止;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提醒自己,是观。念佛裡头,有止有观。

止观就是禅定,禅定是定慧均等,止跟观合起来,止观不二,那就叫禅定。止观一如,观在止中,止在观中。古德有个比喻,比喻得好,他说「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就好比是断惑。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因为现在人讲磨镜他不懂,为什麽要磨镜子,现在镜子是玻璃做的,很进步,不需要磨。从前没有发明玻璃,古时候用什麽做镜子?铜,铜镜,也做得很精緻,如果诸位有机会到博物馆去参观,你能看到铜镜。它这一面是镜子,做得很精緻,铜做的;另一面,背面都有花纹,也有常常警惕自己的格言,另外一面就是镜子。镜子久了它就有灰尘、有铜垢,你照的时候就照不清楚。所以必须要常常磨,所以讲磨镜,愈磨愈亮,把镜面裡面的肮髒东西统统磨掉,这就好比断惑。然后拿去照,跟镜子一样,你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能现万象」,这就好比是证理,「是即观也」。镜子的体,把垢物磨掉,这是止;它起作用照的时候,就是观,观是属于慧,观能证理。

「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这就像镜子的比喻一样,镜子的体是止,起作用照是观,它一定是不二。再看一个事实,「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这是宇宙的真理。法性,我们在讲席裡头讲过很多,法性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接触不到,佛经说缘不到。第六意识是思想,想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接触不到,心也想不到。它真有,它存在,它能现,现什麽?现虚空、现世界,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它变现的,它能现。能现精神,又能现物质,精神跟物质统统是法性变现出来的。

法性寂然,它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是止。虽然是寂然,可是它又常照,常照是观;换句话说,没有一样它不明瞭,没有一样它不通达,这是观。观是属于慧,寂是属于定,真止真观一定不二。所以真观一定是寂然,真正智慧一定是如如不动。「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淨」,真止必然是明瞭,必然是清淨,清淨就是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故止即观也」,所以止跟观的关係是一不是二,止是体,观是用;观是体,止是用,它二个可以互为体用。寂即是照,照即是寂;止就是观,观就是止,是一不是二,真正的止观。

大乘教裡面佛教我们修行,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原理原则,用在哪裡?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心地清淨光明,清淨是止,光明是观;清淨是定,光明是慧。所以六祖惠能见五祖,跟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话你懂不懂?你如果懂得止观的道理的话,你就明白了。他心如止水,对外面境界确实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瞭。常生智慧就是说不生烦恼,不起染着,这是人家的功夫。
这一段是普通的常识介绍,下一堂课我们再看清凉大师就这一品经裡面的境界,他老人家给我们说的止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十八卷)  

2005/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48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淨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

这段经文我们前面学到『奢摩他』、『毘钵舍那』,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止观。前面我们就大乘教一般的名相解释,跟诸位做了个报告。今天我们看看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教导我们的,我们把清凉大师的文念一遍。「八奢摩他,此云止」,奢摩他是梵语,此是此地,是我们中国,中国的意思就是止的意思。第九「毘钵舍那」,这是梵语,「此云观也」,合起来就是止观。「瑜伽,起信等论」,《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解深密经》、《大涅槃经》等经,「广辨其相,具如别章」,对于这两个名相解释得非常详细。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也都引用,不在此处,后面我们还会读到,读到是愈讲愈详细。

《华严经》从前面我们多次的看到,它说的是什麽?一开头,给我们介绍法界的缘起,「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用现在的话说,全都是讲科学。宇宙怎麽来的?世界怎麽成就的?把我们的依报环境说得很清楚。接着就讲到修行,凡夫怎麽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果地?所以这个经裡面大单元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后面就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这个书,早年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完整的佛学概论。怎麽说是完美的?它有理论,它有方法,还带表演,这样的编教科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种。

我读了《华严》之后,就想到宋朝朱夫子编《四书》。朱夫子在佛教裡头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许多东西都用佛法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我想他编《四书》的灵感可能是来自《华严经》,为什麽?《四书》这四门东西,「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讲方法,「中庸」讲理论,「论语」跟「孟子」是孔子跟孟子来表演。怎样把这个方法跟理论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很有《华严》的味道。所以我想像当中,当然这找不到根据,可能受《华严经》的启示,读《华严经》,突然有这麽个灵感。所以《四书》是个非常完美的儒家的教科书,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儒家的哲学概论。

清凉大师在此地为我们略说,「今略显其相,以为十门」,这是讲止,奢摩他。止跟观,前面我们讲过,是分不开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个意思前面己经说得很明白。现在我们看此地,「心行称理,摄散名止」,清凉大师的话简单扼要。心是起心动念,行是行为、言语造作,心跟行就把三业包括了。你看身语意,身、语是行,心是意,三业都称理,就是跟理相应。理是什麽?理是性德,与自性相应,与法性相应。自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在儒家讲就是本性。你看儒书所说的,一切人的本性本善!《三字经》这是教童蒙的,启蒙的教科书,第一句就是说「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理,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的,言语、行为造作是善的,这叫称理,拣别身语意三业不善,那就错了。三业纯淨纯善!这一句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跟本性本善相应。在儒家的善就是伦理道德,五伦八德,这是理,要相应。

「止」是什麽意思?是摄散。散是什麽?胡思乱想,心散乱。我们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这叫止。正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能把放出去的心,就是你的心都往外跑,把这往外跑的放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就是此地讲的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收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眼见色,看到合乎自己意思的,贪爱的心就生起来,心就跟着外面境界跑了,你常常想念它。看到与自己不喜欢的境界就讨厌,瞋恚的心就生起来;看到别人比我们好,嫉妒心就生起来;看到别人不如我们,傲慢心生出来,这统统叫散乱心。一天到晚那个心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止不下来,你的心都在动!

止是什麽?止就是让我们心恢复到平静,这个叫止。什麽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顺境、善缘,好境界,通常我们心裡很欢喜的,不生贪恋;贪恋是风浪,不起风浪。逆境、恶缘,我们讲冤家对头,遇到之后,瞋恚心生起来。在这个时候你能够保持住不生瞋恚,你的心就止住了。这个要学!心行称理,在佛门裡面讲就是菩提心,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理!行是十善业,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心果然能够心行都跟菩提心、都跟十善业相应,你的心就止了。止于菩提,止于十善,这就对了,应当要知道学习的。

第二个意思,「止不滞寂,不碍观事」。止就是寂,虽然是止寂,它起作用,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样风平浪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裡面,做到什麽样的程度?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心是平静的,这是止寂;可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碍观事。止是定,观是慧;止是如如不动,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应当如是学就对了,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们也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们也是,但是我们的心不定,心不定就胡思乱想,那就是心裡起的波浪。如果说是大的忿恨,发脾气,那就是大风大浪。

心只要有七情五欲,心就不平,不淨了,止寂没有了。能不能观事?能,往往把事情观错了。这个事情明明摆在你面前,看错了,听错了,会错了意思。这样的事情多不多?太多了。不要问别人,问问自己,自己常常就是这样的。什麽原因?读了这些书就知道,心不清淨。心清淨,你看也好,听也好,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过失。心不清淨,听错了,意思会错了,常常出错误。在哪裡?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遇到。以后遇到这个事情,你心裡清楚了,你不要怪人。为什麽?他心不定。我们自己可不能学他,心一定要清淨,妄念愈少愈好,妄念是烦恼。妄念少,智慧就增长,为什麽?观事明瞭通达,没有障碍,这就是智慧,智慧开了。

下面第三句,「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理一定有事,事一定有理,理中有事,事中有理,这叫理事交彻。没有说是单独有事,没有理;单独有理,没有事,这是讲不通的。这是我们所缘之境,必然使止观无碍而双运,止观是能观的,理事是所观的。前面我也给诸位报告过,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修学的方法。他没有讲止观,要用止观这个名词,恐怕我也听不懂,那会很费事,我是个初学,刚刚接触佛法。他换个名相来讲,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这就是他的智慧。
放下什麽?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七情五欲。你的心平静了,就止了。只要你真能放下,你的智慧就现前,看也好,听也好,思惟也好,确实都比人高一等,智慧超人!智慧从哪来的?自己本有的。我们的智慧为什麽失掉?妄念太多,止不住。心裡的妄想分别执着太多太多了,所以只有妄想,没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功夫得力的人,止观真的是功夫得力,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这就是止观双运,止观无碍。一切时、一切处,心如如不动,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决定不影响,心裡头如如不动。他为什麽能做到?我们这个世间人为什麽做不到?「这我能不想吗?这个事情与我有关係,能不想吗?」所以他止不住。止不住是他没有看破,他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上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经》,我们读了,我做了个总结,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是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有什麽放不下的?你放下,对了;你不放下,错了。真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放不下的是庸人,放得下的叫圣人。圣人,圣的意思就是明白,圣人是明白人;放不下,庸人是愚痴人,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学,这叫真正修行,真正用功。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念佛就是修止观。当我们心裡起了妄想分别,赶快「南无阿弥陀佛」,打掉了,把那个杂念取而代之。这就是古大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起来不要紧,因为是凡夫,当然会起妄念。如果不起妄念,那是圣人,那你修成功了,凡夫哪有不起妄念的道理!可是妄念一起来,你就能觉察到,这叫觉悟!一觉察,马上一句佛号把它打下去,取而代之,不叫这个妄念继续。让阿弥陀佛的佛号声声继续,妄念就不起来,这叫功夫。

念久了,一般大概多久?在我们看看古大德,十之八九,三年。三年你真用功,就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去压妄想。念头起来,不管是善念、是恶念,都不要管,只要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三年,功夫好的得一心,一心不乱,这裡面得事一心的人多,得理一心的人少。功夫浅的,就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称为功夫成片,这个意思是什麽?你的妄念,念佛的功夫刚刚好达到能伏住了。念头不起则已,起的时候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会起其他的念头,这叫功夫成片。这是最低的,最初级的一心不乱,这样的功夫决定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说这个话,希望同学们要留意,要认真的听。为什麽?没有这个功夫不能往生。你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一面念佛号,一面还打妄想,没有用。要念到什麽?念到佛号没有妄想了,你就有把握往生!念佛时候还有妄想,没把握。这个不能不知道,这叫真功夫。

做真功夫的时候,淨宗这个法门殊胜。为什麽?它不碍事,不妨碍你工作,我一面工作,一面就可以用功。尤其是不需要用思考,用劳力,不用思考,那更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淨土圣贤录》裡面记载着一个铁匠,打铁的,很辛苦。有一天遇到一位出家人,他递一碗水给出家人喝,向他请教。我打铁太辛苦了,有没有方法帮我解脱?这位法师就教他念阿弥陀佛,他说你铁鎚打下去,阿弥陀佛,拿起来,阿弥陀佛。他就这麽学会了,每天打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人就问他:你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是太累了吗?他说不会,从前打铁累,从我念佛,打铁就不累了。三年之后,他站着往生。就在打铁的时候,一鎚下去,阿弥陀佛,他就不动了,往生了,站着走的。好像还说了一首偈,「叮叮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一鎚下去,走了。这是什麽?功夫成片。

你看《淨土圣贤录》,看《往生传》,十之七八,三年,三年到五年功夫就成就了。那我们念佛不止三年,不止五年,为什麽现在连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没有止。佛号是天天念,叫散念,没有办法成就功夫。如何能成就功夫?那你就要懂得摄心,这句佛号确实是帮助我们摄心的。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念头没有了,剩下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能叫妄念不起,妄念不是断了,没断,伏住了,像石头压草,这裡压住了。每个人做功夫都从这裡开始,这个叫功夫得力;压不住妄念,功夫不得力。

现在我们看念佛的人很多,压不住烦恼,你细细看看。碰到有个人动作、说话不小心,得罪他,马上脾气就发起来;看到了喜欢东西,贪心马上就起来,没有功夫。没有功夫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huo,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旧起贪瞋痴慢,依旧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佛叫白念了。古大德说,顶多阿赖耶识裡面下个念佛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现行,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真正懂得念佛,止观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晓得。

观,我不是避开,避开是错误的。我在这个境界裡面和光同尘,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但是怎麽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人家恭敬我,阿弥陀佛;人家恨我,阿弥陀佛,不要理会外头境界,反正我回答,笑咪咪的,就是一声阿弥陀佛。无论在什麽境界裡头,烦恼习气不起现行,功夫得力,这才能往生,我们念佛的终极的目标、期望能落实。如果念佛归念佛,起心动念还是归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不是办法。所以止观双运,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记得布袋和尚当年在世的时候,南宋的时代,他跟岳飞同一个时代。也没有人知道他姓什麽,他叫什麽名字,没有人知道。每天都拿个大布袋,所以人家就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名了,说布袋和尚没有人不知道。传记裡头也没有写他的名字,也写个布袋和尚。有人问他老人家,什麽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摆开,放下。什麽是佛法?放下,放下就是止。人家看到这个样子,懂得这个意思,放下。放下以后怎麽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身上就走了,一句话不说。这什麽意思?放下之后要提起,不是说放下就完了。放下之后要提起,提起什麽?教化众生;放下是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成就众生。以后大家知道,他是弥勒菩萨示现的。所以中国寺院裡头,弥勒菩萨都造他的像,布袋和尚像。

第四句的意思深了,「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以理夺事,事就不存在,这个话不好懂。譬如现在科学家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物质是幻相。这个发现是理,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于零;空间等于零,没有远近了,时间等于零,没有先后了。物质从哪裡来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个起灭的速度太快,快到无法形容,这是理。如果从理上讲,事都不存在,时间、空间统统不存在。以理夺事,事没有了;以事夺理,理也就没有了。

那麽你说某种条件,我们现在确实是有空间,是有时间,是有物质。也就是说宇宙之间的现象,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像我们这个杯子,你从这边去看是凹的,凹进去的,从这裡去看是凸出来的。看这面的人,他说这是凸出来的,绝不承认它是凹进去;看这面的人,他承认是凹进去的,绝不承认凸出来的。这就是只看到一面,没看到另一面。「理事形夺」,理事都不存在,理事是止观的对象,它是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境界没有了,能观的观慧也不存在了。能所要对立,有能观,有所观,少了一边,二边都不存在。这个理就深了,止观双亡!这是什麽境界?如来果地大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布袋和尚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双手向下一垂,就这个境界。

再看下面第五句,「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殊」。这是教导我们必须从面面去观,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面面俱到不容易!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我们,世间人看一样东西叫囫囵吞枣。佛教人观察这一切现象有方法,至少你要懂得八面观法。八面是什麽?看它的体,看它的相,看它的用,体、相、用,三面。再看它的因,看它的缘,看它的果,因、缘、果,六面了。再看它的事,再看它的理,八面。这样你对一桩事情,算是不错,看清楚了。可是怎麽样?你只是看到个皮毛,没有深度。什麽叫深度?这八面每一面裡面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面。六十四面,你看东西有深度了。多深?不深,有深度,不够深。够深怎麽样?六十四面每一面又有八面,重重无尽!

在这个地方我们才体会到什麽叫佛菩萨的智慧,我怎麽能跟他比?我们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那个念头马上就消掉了。不要说八面,我们勉强是可以看八面,六十四面就不行了。理裡头有理、有事,理裡面有体、有相、有用,有因、有缘、有果,重重无尽,其深无底,其广无边。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五,「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殊」。在讲这个之前,我们谈到佛法教我们对现象要有面面俱到的观察,而且还有重重无尽的契入,与这两句有关係。绝跟泯是一个意思,「绝理事无碍之境」,这一句是从外境上说的,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正如同止不碍观,观不碍止,「泯止观无碍之心」。泯、绝都说放下,泯也是放下,绝也是放下,这个境界就更高了。止观有没有?有。放下的是什麽?心裡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对止观、对理事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理事、止观无碍都现前。

在这个境界裡面,二而不二,理事二而不二,止观二而不二,能观的是止观,所观的是理事,也是二而不二。所以「不碍心境而一味」,心是止观,境是理事,心境一味,这个境界深。这说到什麽?宇宙是一,能所不二,这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这是从理上说。要从事相上讲,不二而二,俗谛讲的,前面是讲真谛,这是讲俗谛,不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殊」,确实有心有境,有理有事,有止有观。有没有障碍?没有,《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
法界无障碍,无障碍的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谐。中国古人讲「太和」,什麽是太和?太和是讲宇宙的和谐,确实宇宙是和谐的,星系是和谐的。你看看银河系多少星,都在围绕一个中心运行,各有各的轨道,不相碰撞。宇宙和谐,太和!再往近处来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矿物,也是和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天地万物相处,自然是和谐的,原本是和谐的。但是现在不和了,不和的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万物的真相。

所以我跟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常常讲,你要是觉得这个道理太深,不好懂,你观察自己的身,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小。自己的身体要不容易观,看别人的身体,你细心去看。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和不和谐?眼见,耳听,眼跟耳有没有吵架?眼有没有说,我能见,我也要能听,我用不着你;耳有没有说,我能听我也可以见,我也用不着你。有没有吵架?往裡面看,五脏六腑,是不是和谐的?自然和谐。所以太和,我们身体是个小宇宙,宇宙的浓缩。每个器官,乃至于每个细胞,你看它各人在各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圆圆满满,跟整体和谐的合作。互助合作,和睦、和谐,没有一丝毫冲突。

我们身体上,哪个器官跟哪个器官发生冲突?没有。哪个细胞跟哪个细胞发生冲突?没有。本来就是和谐的。如果不和就生病了,不和是病态,和谐是健康,这一句就是说这个道理。心境两殊,就是好像我们身体各个不同的器官,形相不同,作用不同,可是怎麽样?它又二而不二,不碍心境而一味。这个意思是什麽?器官再多,二而不二,一个身体,一味就是同一个身体。身体是所有器官生命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一味。你要扩大来讲,大宇宙裡面共同一味是什麽?法身!法身是一味,真的是不碍心境而一味。
法身是全体,心境是部分,就是不同的器官。就各个不同的器官来说,各个器官的形相不相同,作用不相同,确实是有差别。差别跟一体不二,就和谐了;差别跟一体如果要是发生冲突,人生病了,地球生病了,宇宙生病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深入观察,你会开智慧,也就是说你会看破;看破之后,你就会放下。放下什麽?放下执着,放下分别,天下无事,天下太平。所有一切的事端都是彼此放不下,彼此发生对立,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于是就发生了,完全是错误。人与人之间,就像我们一个身体细胞跟细胞之间,一个道理。人跟天地万物之间,也就跟细胞跟全身的关係完全相同。

再进一步观察,第六,「由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理是一个,事有无量。理是什麽?法性,事是法相,所有一切事,这个法相,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法性能收一切法。在佛法裡,法性通常也称法身;法就是万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身,称为法身。法身在哪裡?法身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所有一切形相都是法身。所以讲到法性,或者讲到法身,都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即止是心定了,心清淨,这个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观照的作用就现前。就像水一样,水到清淨,波浪不生,完全在静止状况之下,水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的现相它都照得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遗漏,这就好比是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这些是佛说的,清凉大师在此地教我们。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会看、要会听,要能体会到这个境界。真正是会看会听,可不能执着,可不能分别,不分别、不执着就是止。你要是起分别执着,宇宙之间的真相虽然就摆在你面前,你看不见。为什麽?你的心水动了,起了波浪,起了波涛,照见的作用失掉了,道理在此地。

下面第七句,「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令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这句话不好懂,确实有相当的深度。怎麽此事即是彼事?怎麽说此心即是彼心?我的心跟你的心一不一样?不一样;有障碍的时候,不一样,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到四无碍法界裡面就一样。古人确实有示现过这样的能力。有个道人遇到一个秀才,秀才读他的文章,非常得意,这个文章是他去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道人他在袖筒裡头抽出来一张纸,给他看,他一看非常惊讶,就是他写的,一模一样。「我写的文章怎麽会在你这裡?」道人说,不但这一篇在那裡,你一生当中所写的文字,我这儿全都有。这是示现,示现什麽?自他是一不是二,佛家讲他心通,我们今天讲他心不通。真正通了的时候,别人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清楚。

这是讲六神通,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无漏,用我们今天科学家的讲法,起心动念是波动的现象。一个池塘,我们在池塘旁边任何一个角落,丢下一个小石头,你就看它起了波浪、波纹,慢慢的逐渐遍满这个池塘。另外一个人在对岸,也投下一颗小石头,它的波动慢慢也逐渐瀰漫了整个池塘。这个现象我们见过,波动的现象,起心动念是思想波,我们今天真的是有障碍,不能够接收别人的思想波。如果没有障碍,我们能够接收到别人的,别人也能接收到我们的。那就像此地讲的,「此事即是彼事」,波动的现象。

所以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是一个心。不但心是一个,《华严经》讲这宇宙万有是心现识变。心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很容易肯定、承认,心是一个,如果跟你讲识是一个,你就怀疑了。讲心,真心,能现,唯心所现;讲识,识是妄心,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裡来的?唯识所变。每个法界不一样,十法界不相同。十法界众生的心想不相同,这个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不相同。可是大经上又给我们讲到,「同分见妄,别业见妄」,我们现前,此时此刻同得人身,同居住在这个所在,这是同分,还是别业?当然同分跟别业都有。现前这个境界,是我心所现?还是你心所现?我们人众很多,是我们各个不同的识所变的,还是我们有共同一个识所变的?你要把这个问题参透了,这个裡头此事彼事、此心彼心,你就明白了。

怎样才能参透?当然甚深禅定,甚深智慧,定生慧,慧才能够见到。所以,定只能够伏惑,慧能够转惑,转迷成悟,转惑成智;智能伏住,慧能化解,观就化解了。所以心要把它伏住,然后慢慢的智现前,就化解了。这是前面讲过,在我们日常应用当中,修行入门的时候应当先用止,后用观。

彼事此事,一桩事,此心彼心,一个心,真心是一个,妄心也是一个;真心是一个,妄心怎麽会多个?《华严》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参,不能思惟,不能够猜测,不加丝毫分别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问题就解决。如果还有起心动念,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个疑问存在。几时不起心不动念了,才真正回归到万法即一的境界;一即万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才能回归到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讲「淨极光通」。

下面第八句,「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六就是有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六是一多相入而非一,第七,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令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是一多相即,这个地方用「是」也可以,通常在经论裡头用的是「一多相即而非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无散动」。这个境界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入这个境界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入而非一,一多相即而非异。所以非一非异,不能说是一,不能说是多。为什麽?我们想想《坛经》上惠能法师的话,一多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非一非异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此二不二。为什麽不二?同一法界。

我们现在举比喻来说,眼不是耳,耳不是眼,眼跟耳是二法,虽是二法怎麽样?是同在一身,就好比同一法界。你说它是二,还是说它是一,同一个法界。所以从人身来说,一多就没有了,同一个法身!我们用法身在此地比喻做法界,你好懂。撇开全体不说,单单说局部,可以讲。眼耳是二法,不是一法,在整体上讲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这才是智,止是根本智,观是后得智;止是从体上讲的,观是从用上说的;止是对心性,心性一念不生,观是对外境。前面我们讲古人用镜子做比喻,用铜镜,这个比喻好。止好比是磨镜,观是镜子磨好之后放光,能照。从能照说之为观,从它乾淨一尘不染说名为止,止观是一不是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你就入不二法门,二门不二,同一法界。止不动,观又何尝动摇!「同一法界而无散动」,这个境界佛在大经上说过。

整个宇宙的现象是静止的,这个现象微密观照,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动,所以看到外面境界是动的;我们的心静,看到外面境界是寂静的,境随心转。《愣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凡夫心是动的,看到整个宇宙都是动的;如来心是寂静的,所以如来境界裡头,万法都是寂静的,清淨寂灭相!从这个现象我们就体会到,外面现相不是真的。真的,怎麽会随我们的念头转变?不是真的,幻相,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从这裡去体验、去体会。

换句话说,只有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看到宇宙真相。真相是什麽?同一法界。正是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前面我们读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裡头哪有自,哪有他?由此可知,自他从哪裡来?自他从分别执着裡头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自他没有了,对立没有了,矛盾没有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体会到之后,我们从哪裡下手?怎麽学习?要把自己内心跟人的对立、跟物的对立、跟事的对立(事有喜欢做的、有不喜欢做的),把这个对立的执着放下,把这个对立的分别放下。慢慢的我们就能够「而无散动」,回归法界,法界就是本性本善。

再看下面第九句,「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就事来说,事重重无尽,无量无边。通常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只讲一个娑婆世界。一个大世界,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二十重,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重。华藏世界有多少个大世界?大世界就是诸佛的化土,重重无尽,「重重」两个字妙绝了!我们要是没有读前面的《华严经》,这两个字的味道体会不出来。前面经文裡头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大小不二。

我们今天讲大是世界,小是微尘,大小不二。世界裡头有微尘,不知道有多少;微尘裡头有世界,也不知道有多少。世界裡头有无尽无数的微尘,我们容易懂,微尘裡面世界也是无尽无数的,我们就不懂。可是这个不难懂,你只细心想想,微尘裡面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看的世界一样大;微尘世界没有放大,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缩小。微尘裡面的世界,谁能够进去?《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普贤菩萨能进去。那我们要再问,微尘世界裡面是不是还有微尘?当然有,无尽无数的微尘。那个无尽无数的微尘,每个微尘裡头有没有世界?可能有,重重无尽!世界重重无尽,理事重重无尽。

所以止观,同样也就普眼齐照。重重无尽的世界谁能照?普眼能照。谁有普眼?诸佛如来与大菩萨有普眼,一般讲的是地上菩萨。如果要照我们《华严经》的讲法,那个普贤是当位普贤,就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普眼齐照,这我们相信,我们没有疑惑。稍微把幅度放宽一点,延伸一点,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或者我们说得谨慎一点,七地以上,这我们能相信。普眼齐照这种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很不好懂,但是从这个地方这一句你要是细心体会,虽不好懂也能稍稍有些体会。人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十九卷)  

2005/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481)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淨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末后还有一句没有讲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


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裡面开示第十段。「十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是此华严所求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华严经》所说的止观为我们提示出来了。止观的范围非常广大,《华严》用什麽做止观?这是我们读到这部大经,清凉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句是从第九句而来的,第九句讲的是「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华严》就是以这个为主,所以说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普是普遍,门是法门,普门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无量法门。但是一定要晓得,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一多不二,这才是智,这才叫普门,以这个智为主。智就是止观,在前面我们所学到的,真正的止一定有观,真正的观一定有止,止观不二,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才是真实的。说两面,实际上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佛法的修学,我们讲佛法修行,修什麽?止观两个字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止观圆满收摄一切法。


我也特别跟大家报告过,我的老师教导我,他换了个名词,因为那时候我初学,刚刚接触佛教不到一个月,什麽都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有什麽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这个问题问得真大!他老人家确实有善巧方便,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他不用止观。如果讲止观会把我讲煳涂了,那用看破、放下,我好像一听也能够懂得意思、也能够接受,这就是善巧方便。怎麽样教初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不要去讲这些名词术语,名词术语讲半天也讲不清楚。所以,这是佛法修行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止帮助观,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这两个互为宾主,互为体用,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达到究竟圆满。


平常我也跟同学们报告过,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就是阿罗汉;放下一切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你说心多清淨,清淨是智。清淨心起作用,照见外面的境界,那个照见是观。止即是观,止是体,观是用;观是体,止是用,你那个寂静的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那个要观。看不破你就放不下,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时候在现前我们大家都争着要求取的。只有看破的人,他怎麽看破?他晓得这个世间是假的、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无常,他看破了。看破怎麽样?他不争了,他不再执着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之后又能帮助你更看破一层,提升了。


看破什麽?看破欲界天,欲界六层天,比我们人世间殊胜太多,一层比一层殊胜。虽然福报大,寿命长,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这看破。看破之后,对于欲界天羡不羡慕?不羡慕,天王也不羡慕,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不羡慕。那就再上一层楼,你欲界放下了。欲界放下,色界现前。色界天裡面没有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没有。他有色相,有色身,没有饮食、睡眠、男女,没有这些东西,比欲界清淨多!细细观察色界有十八层天,苦苦虽然没有了,坏苦还有,依旧不是究竟。欲界天人看到那是非常羡慕的。所以你看穿之后,色界十八层天你要不要?不要,放下!


再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都不要,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肉体。中国老子说过这麽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麽?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老子有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无色界天的天人不要身体,身体是累赘,所以比色界就更清淨。但是怎麽样?没有法子破无明,没有法子出六道。境界虽然好,寿命之长,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佛给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没法子计算。可是八万大劫虽然长,它还是有数量的,有没有到的时候?当然有到的时候,到了还要往下坠落,因为上头没有了,不能再往上去。轮迴的现象!所以你看破,你才会放下。


轮迴的现象是什麽?根本的原因就是执着,执着就是放不下。对于六道这个情执放不下,放下之后,你才能超越六道,这比什麽都重要。什麽时候放下?随时都要放下,你才没有障碍。不是说我到什麽时候我才放下,不可以,随时放下,心地裡乾乾淨淨,什麽都没有。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心裡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其他的统统都没有,这才行。你有丝毫的留恋就出不去。对这个世间有丝毫留恋,你没有办法脱离这个世间,但是这个世间你又要清楚人身难得,想想自己,我这一生做人基本的道德有没有做到?基本的,在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在佛法裡面来讲就是五戒十善,你有没有做到?


五戒十善要拿六十分及格,来生才可以不失人身,又到世间来了,不失人身。如果我们的五戒十善六十分拿不到,那就三途去了,畜生、饿鬼、地狱。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去了。人死了做鬼,这个话说得没道理。人死了之后,来世去投胎有六个地方,鬼是其中的一个,怎麽说人死了都到鬼道去?这讲不通的。可是这句话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那是什麽?人死了以后,真的是多半都到鬼道去。鬼的业因是什麽?悭贪。你想想,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贪心重不重?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样也捨不得给人,那样也捨不得供养,悭贪。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所以谚语讲「人死了都变鬼」,想一想也有道理。几个人在这个世间,我们现在讲的《弟子规》做到,五戒十善做到了,决定不失人身。他来生一定在人天,绝对不在三恶道。那我们想想现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不要想别人,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做到了没有?我自己要是没有做到,那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觉,你来生是三途有分,人天没分。这个太可怕!


所以,不仁、不义、无礼、愚痴、妄语骗人,我说这个是什麽?这是五常的反面。中国常道,仁义礼智信。无仁,无义,无礼,愚昧(愚昧是无知),欺骗别人是无信,这就是三途业因。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讲仁义礼智信,可是别人对我都不讲,我不就吃亏上当?没错,你不肯吃亏上当,那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你肯吃亏、肯上当,你来生不堕三途。这个帐要好好算算,不可以大意,不能马虎。该止要止,就是要放下;应当要通达明瞭,你要看清楚、看明白,那是看破,观,有止有观。


到普眼,前面跟诸位说地上菩萨,不是普通人;严格的说,七地以上,跟究竟果位很靠近,普眼。普门,普眼齐照,对于整个宇宙人生,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看透彻,一丝毫差误都没有,叫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在六道裡头,最重要的是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古人常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的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趁着时候未到赶紧回头,那就对了。只要一口气没断,彻底回头,都有救。所以《华严》的止观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止观,它以普门之智为主,这个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实智。


故顿照普门法界。普门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顿照,一照一切照,一个都不漏。必摄一切为伴。必是必定,摄一切法门为伴,《华严》为主,主伴不二。无尽无尽。这是《华严》止观,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说《华严》所求止观,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经文是十信菩萨,还没到,但是已经做邻居,再往上升一级就是圆教初住,就契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看看,见思烦恼放下,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也放下了,无明烦恼是妄想,不在十法界裡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华严》的止观,我们就晓得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所得的。


虽然在华藏世界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你们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妄想就是我讲的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裡头,哪来的阶级?如果还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全都在,就是这样。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没有了,哪来的阶级?真的没有阶级。没有阶级,佛给我们讲有阶级,这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是没有了、是放下了,习气没断。这在前面我把习气,古人讲的用酒瓶那个气味比作习气,这个比喻我们好懂。那要相当长的时间自自然然没有,就是古人所讲此处用不得力,为什麽?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无明起现行,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清淨寂灭,这是真智。所以他那个观能观普门法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而且是重重无尽的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才称之为一真。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体会一点,这体会得少分。法身菩萨跟我们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裡?这说清楚了。


后面还有第十,十是思惟,『思惟力』,「思惟者,筹量应作不应作故」。我们今天讲思考。你多想想,你要是把这个统统都明白、清楚了,不能说十分清楚,有个一分、二分,你就会想想今天在这个世间,哪些事情我该做?哪些事情我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决定不要去做,应该做的好好去做,这就对了。大乘佛法有体有用,对自己来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是应做的,如果障碍自己境界提升,那是不应该做的,这要懂得;对别人来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该做的,叫众生因我而受苦的,这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落实、要真干。我真修行,真正如理如法,自自然然就加持别人。别人看到生欢喜心,讚歎,向你学习,这就是利他。所以自利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自他不二。晓得什麽事应当做,什麽事不应当做,这比什麽都重要。


这十句清凉大师讲得很好,这十句都说之为「力」。这个力能帮助我们道业增长,能帮助我们境界提升,十种力。当然,经上所说的都是举例,明白这个道理,凡是帮助我们道业增长的这个力,我们统统都要去做,这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再看下面经文第五段,五段是讲「善巧」,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这是别说裡面的第四段。「第四于法善巧,皆约流转以明」。这段完全是讲事,不是讲理,完全讲事。十句裡面分成三段,前面四句是「流转之体」,流转就是我们讲的六道轮迴,出不去!所以这些话专门对六道众生说的,可以这麽讲法。「蕴、界、处、缘起」是流转的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流转的处所,你在哪裡流转?三界流转,在这个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出不去。「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三世,流转之时」。现代的科学家相当聪明,他们已经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空间没有了;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于零,时间没有了。时空不是真实的,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明了。


相宗入门初学的课本,《百法明门论》,在这一份教材裡面,佛就讲到空间跟时间。佛将一切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理的活动。第三种是讲色法,色法是物质。心心所都不是物质,我们讲精神,色法是物质。第四讲不相应行法,就是它有这麽一个东西,它又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与它们也没有办法离开,这一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不是真的。其实统统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个就是太假了。第五个是无为法,那是真的,永恆不变的。空间跟时间在这五大类裡面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说,空间、时间怎麽来的?抽象概念,绝非事实。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今天被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说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这条件是什麽?这个条件在佛法讲就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所以「禅定」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两个字,禅是「禅那」音译过来的,是梵语;定是中国文字,因为禅那确实有中文「定」的意思在,所以翻译的人把禅那就翻成禅定。解释,禅定就是静虑,静是静止,虑,说这个静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他有观。如果说是有静没有虑,有止没有观,最高的境界是四禅天裡面的无想天。他有定,定功很深,定裡头没有观照,所以那个定是个死定,不起作用,那个定不生智慧,那个定永远不开悟。错了!佛法讲定中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是观。


这就是前面讲的,前面讲那个范围大,「普眼齐照」、「顿照普门法界」。这个范围大,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到。三界之内这些修行人达不到,没有那麽深的定,所以没有那麽大照的能力。小定,他就有小的观照能力,大定有大一点的观照能力。定的功夫,严格的说,每个人不一样。同样一个人,他真正修行,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深,一年智慧比一年大,他天天有进步。佛给我们讲只讲一个概略,那细讲是没法子讲的,每个人不同。就是一个人,他每年不同,每月不同。所以静虑、寂照这都是禅定的翻译。寂是寂灭,寂灭就是止;照是照见,这就是观。


『善巧』,完全是从观上讲的,看到宇宙之间这些现象,时空也非常善巧。善是好,巧是妙!我们不看这个经文,我们如果细细观察我们的人身,你说是不是善巧到极处?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看这个,实际上这裡都有,这是什麽?『蕴善巧』,我所讲的包括在蕴裡头,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我们今天讲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意根是属于心法,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心法裡面有受想行识,这是五蕴。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它是不是善巧到极处?巧是巧妙。眼睛两个,两个才调焦距,有焦距才显示远近;如果只有一个眼睛,远近就看不出来。这最显明的,我们用摄影机,一台摄影机照的时候是平面的,两台摄影机同时把焦点对好了照是立体的。我在美国看过立体电影,没有别的,就是两台机器同时放,让你明显的觉察到立体的感觉。蕴善巧!


『界善巧』,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法尘是意根所对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把整个宇宙都包括了,整个宇宙不出这十八界,界是界限、界分,不出这十八。我们人自身六根、六识,这是我们的根身,根是色身,识,我们讲是精神。动物这个身是精神跟物质和合的这麽个现象,外面的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把整个宇宙统统包括。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

『处』是十二处。在经教裡面,佛为大众讲开示的时候,依众生根性不相同,用现在的话来说,精神跟物质,在佛法裡面讲叫色心。色是物质,心是精神。对于色迷得轻,对于心迷得重,就是精神这方面他迷得重,物质这方面他迷得比较轻,佛就讲五蕴。你看五蕴,色只讲一个,心讲四个,受想行识。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十二处跟前面恰恰相反,他对心迷得轻,对色迷得重,就是对于物相方面迷得很重,所以佛对于色相就讲得多,色裡面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讲六尘;对身就讲五根,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十一个,五个加六尘,十一个都是色法,只有意根是心。所以对心法只讲一个,色法讲十一个,这是迷心法轻,迷色法重,佛就这麽讲法。


如果是对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佛就讲十八界。十八界,心法讲七个,六识是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这是心法。那在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所以十八界裡头,心法说了七个,色法说了十一个,合起来是十八。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所以有「蕴、处、界」这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展开来就是整个宇宙,你细心观察,没有一样不善巧。


我们看人,人生下来,如果现在用科学技术去造个人,怎麽造也造不出来。善巧!你再看小动物,你看那个鸡蛋孵一个小鸡,小鸡生出来,你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科学技术去造一个小鸡,能不能造一个像这个蛋裡头出生的小鸡一样的,那麽样的灵巧?宇宙造万物,善巧到极处。我们凡夫对它的形容只有用四个字,「不可思议」。我们看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为什麽会有这麽样的善巧?于是乎,宗教裡面都说这是神造的,这不是人为的,神造的。可是问题又来了,神造万物,谁造神?神没有人造,那这讲不通。神没有人造就有,那万物不必要神造也可以自己有,这裡头矛盾非常之多。我们看看佛怎麽解释?佛讲缘起,万法因缘生。缘,那就非常複杂,这个缘,我们今天勉强的说条件,它要具足许许多多的条件,现象于是发生了。这些条件裡头少一个、少二个,现象都不能发生。所以佛解释宇宙万有的现象,因、缘、果,讲三个。但是他不讲因,他讲缘。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是阿赖耶识裡头含藏的业习种子,几乎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每个人你阿赖耶识裡头,也就是你的内心裡头,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有声闻、缘觉种子,有天的种子,有人的种子,也有饿鬼、地狱、畜生的种子。统统具足,心裡头统统具足。哪个种子起现行?要靠缘。种子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也就是说,它不会现相,一定要靠缘。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它讲缘生。


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大的数。无量的因缘,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其中前面三大类都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只有一类增上缘是外面的,外面的助缘,三种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所缘缘,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想哪个种子起现行,所缘缘。这就是佛在经教裡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缘缘就是心想。我们真的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今天我心心念念想的是什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我这个念头就是所缘缘。这个所缘缘殊胜,无比的殊胜。你不想别的,你想去作佛。那为什麽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他的心念不专,虽然想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想名闻利养,还想五欲六尘,这就没有法子。他的想不纯,杂了、乱了,所以他就去不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无量寿经》上教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成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给诸位说,都是属于所缘缘。一向专念也是无间缘,你这个可不能中断,中断就不行了,念兹在兹,你不能改变念头;改变念头,你这一念就中断了。所以我们细心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杂念太多,他不是专念,他不是一心,他是乱心,妄念太多!妄念、杂念,那怎麽能成功?哪有这个道理。要一心专念,这就成功。


念念不忘,这专念。说老实话,不需要很长时间,三年五载,一般大多数三年,顶多五年,你就成功。念成功之后,往生自在,你想去你真去得了。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早一点去,虽有寿命不要了,你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功夫,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那是什麽?那是有缘分。缘分就是这个世间还有许多人能够接受你的教诲、接受你的劝导,你劝他念佛,他肯听;别人劝他念佛,他不相信,你跟他有缘。那你为了帮助有缘人,你就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好在你真的功夫成片了,不是一心,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
想什麽时候走就什麽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可以,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对于这个世间确确实实做到一尘不染,再好的东西,没有贪恋,不会动念头;再不好的东西也不会起恶念,没有瞋恚。换句话说,六根接触一切人事物,确确实实不起贪瞋痴慢疑,这都叫做妄念,不起这个。那念头是什麽?确确实实前面所讲的止观。不起心动念是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观,观是慧,有定有慧。定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样事情不清楚、不明瞭,观!有止有观。


我们一生当中,要在这上下功夫,真正在这上下功夫,功夫能够得力,就是你真能放得下。你很想功夫得力,但是又放不下,那就无可奈何。多少多少人为什麽功夫不得力?就是境缘放不下;境是讲物质,缘是讲人事。你还有亲爱的人、欢喜的人放不下,这是缘;你还有财产、你还有名闻利养放不下,这是物质,这属于境界。统统要放下,不但人间要放下,天上那样好的境界都要放下。你要放不下,怎麽样?放不下,将来生天,极乐世界去不了。


无着、天亲、师子觉三兄弟学佛的功夫都不错,他们修唯心识定,修得都不错。师子觉先往生,他们求生兜率天弥勒淨土,三个人约定,哪个人先去,到那边去,赶紧回来报个信。师子觉往生之后,始终就没有回头,没有消息。以后无着菩萨也往生了,生到兜率天之后,马上就回来,告诉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说:怎麽三年你才来报信?他说:我跟弥勒菩萨见个面,马上就回来了。天上跟人间时差很大,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你想想看三年,人家那裡见个面打个转,三年!那裡一天人间四百年。他就问,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到了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外院,外院那些天女太美,被天女迷住,现在还没到内院去。这就想到天上福报不是人间可以相比的,遇到那个境界你能捨吗?你能放下吗?你能看破吗?所以六道很不容易超越。这也难怪佛教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有道理。


不能贪图享受,贪图享受那个习气很重,顺境善缘现前,你马上就堕落。要捨,平常就要捨,捨得愈乾淨愈好,为什麽?没有罣碍。这桩事情,讲捨是要讲心裡不执着,真正放下。但是事上要不要放下?事会影响你的心,所以佛教初学从事上放下。至于那些超越六道轮迴的四圣法界裡面的修行人,他那个事上放不放下没有关係,他心清淨,决定没有贪染;他有贪染出不了六道。阿罗汉出了六道,见思烦恼裡头,五利使没有了,五钝使也没有了。见思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没有了,贪瞋痴慢疑没有了,统统断尽了,证阿罗汉果。那个事有没有不相干,一丝毫不沾染,他真的看破。


凡夫不行,你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这就坏了。这时候怎麽办?像我们也想求带业往生,那尽量避免,尽量把这些境缘捨掉、离开,这是有道理的。你功夫不够,你没有看破,只好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用久了,慢慢成了习惯,很有效果,念佛临终的时候不产生障碍。要懂!所以这个经,我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经不能不听、不能不读,佛不能不念,戒不能不持,福不能不修,不能不求生淨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往生淨土。初学、老修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缘起善巧。】

我们在前面那一品裡头,第一章「缘起甚深」,清凉大师注解裡面说「缘起,六地广明」。到后面「十地品」裡面,六地这一章裡头会说得很详细,我们前面看到缘起甚深。这四句「蕴、处、界、缘起」,流转之体。确确实实的,谁在六道轮迴流转?这四个统统有关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可以说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裡面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名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行,第三个是识,第四个是名色,第五个是六入,第六个是触,第七个是受,第八个是爱,第九个是取,第十个是有,第十一个是生,第十二个是老死,这十二个名相。无明,这不是根本无明,佛在经论裡面给我们讲,这叫枝末无明。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无明缘行,这个无明是烦恼习气,阿赖耶识裡头的种子。种子遇到缘,缘是什麽?缘是行业,遇到缘他就投胎,识就是投胎。所以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从识到受,这是这一生的果报。佛法裡头有引业、有满业,行是引业,引导你去投胎。


投胎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儿女跟父母四种缘,这佛说的。如果没有这个缘,他不会到你家投胎。第一种报恩的。过去你对他有恩,他非常感恩,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女。那这个儿女从小就很乖巧,孝子贤孙,过去世有因,这报恩的。第二是报怨的。过去生中你跟他有过节,有冤仇、怨恨,他这一生来报仇的。这就是忤逆不孝,败家子,会把你搞得家破人亡,来报仇的。第三种还债的。过去生中你对他的布施很多,或者是他欠你的债很多,这一生遇到了,他还有福报,他来还债。这样的儿孙对你物质方面的供养不会缺乏,没有孝心,对父母不恭敬,生活会照顾到。还要看债多少,如果欠得多的,他就还得多,你的物质生活很富裕;如果欠得少的,他还得少,勉勉强强让你可以过日子,你没有什麽富裕。还有一种叫讨债的,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大概小孩生下来三、四岁就还掉了,他就走了;欠得多的,十几歳、二十几歳走了,你供给他念书,念到大学毕业,走了,花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钱,讨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来。


所以现在我们都看到很多人,父母跟我讲小孩不好教,什麽原因?大概都是报怨的、都是讨债的。所以自己要想想,你是不是喜欢布施,喜欢供养,喜欢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你布施恩德,那你的儿女就好,都是来报恩的,都是来还债的,不是报怨,不是讨债,他怎麽不好!如果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这种念头,那好了,你将来的儿孙都是讨债的,都是报怨的,这个事情麻烦大!


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什麽人,在这个世间你一生的遭遇,与前生统统有因果报应的关係。你要是明白了,你就不会怨天、不会尤人,为什麽?自作自受,你能怪谁?佛对于这些事情讲得太清楚。这一家人孝子贤孙不是容易事情,过去生中布施恩德,行善积德,所以他才有这好的果报。凡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绝对没有好儿孙。诸位细细观察中国、外国的历史,你再仔细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你看看这些豪门贵族,你看看他们的子孙,他能够兴旺几代?两代就不错,三代就没有了。什麽道理?你佛法念多了你就明白,不必去问人。


所以无明跟行是前世的业习种子,这一生遇到缘,就是你跟父母有这四种缘,你到他家投胎。投胎是识,我们中国人叫它做灵魂,他就来了。下面一个叫名色,名色大概是寿命一、二个星期,那只有一块肉团,什麽都称不上,所以叫它做名色。名是讲精神,色是讲物质,它是一个精神跟物质溷合在一块的一块肉。底下一个名词叫六入,六入是这个胎儿长成人形,有眼耳鼻舌身,就是它像一个人的样子,不能叫它人,叫它六入。一直到他出生,生下来的时候叫触。他跟外面境界接触,脱离母体跟外面境界接触了,这个触就是从出生到老死,你天天都跟外面境界接触。受是你的感受,苦乐忧喜捨的感受。这是现在这一生的五种果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前面三种是在坐胎,十个月坐胎的时候;出胎就叫做触,就有受。所以触跟受一生到老死,果!受苦受乐,六根所接触苦乐忧喜捨,这在佛法裡称之为满业,是你前生行善造恶,这一生所得的果报。


现在在这一生,除了受果报之外,他还要造作。造作再多,佛把它归纳为三条,就是现在三支,是什麽?来生的业因。第一个是「爱」,爱是无明,爱是烦恼。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你喜欢,我喜欢的人,希望常常在一起;我不喜欢的人,希望他常常远离我,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所以这个字裡头的含义很广、很深。爱是一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他就想得到,所以下面叫「取」,就得到。这个取,都是广义的,喜欢的,希望我得到它,不喜欢的,希望它远离我,都属于取,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我们把一切外面的境缘,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爱,一个是恶、讨厌他,分为这两大类。所以爱有两大类,取也是有两大类。喜欢的希望得到,不喜欢的希望丢掉,都属于取。造作!现在的造作。这个造作,你阿赖耶识裡头又有了种子,有善恶种子,就有个「有」。这个善恶种子就是来生的无明、行,现在叫有,来生就叫做无明、行,所以你来生又会去投胎。


未来二支,就是你来生又有「生」,有生又有「老死」。这个生,六道裡头不一定到哪一道受生。无论在哪一道,都有老,都有死。佛讲十二个字,十二个名词,说明三世因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纵然我这一生过得很不如意,我晓得这是什麽?这是过去生中我所造作一切不善的果报。既然晓得,我就要改过自新,我这一生一定要断恶修善,那就能够改变你这一生的果报。


最近有不少的同学在拍摄《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最早拍摄出来的是马来西亚,只有两片两个小时,也相当精彩,我都看过。以后我们在北京拍了一次六个小时,六个小时裡面,有一些不太妥当的,所以以后把它浓缩成四个小时。还有很多别的同学把剧本送给我看,都在那裡想拍摄。我们自己也在北京找了一个朋友,我们想拍摄一个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二集、三集,电视台不接受的,至少二十集,《了凡四训》。怎麽样改造命运?命运决定有,前世的业因,这一生受果报,命定的。虽然命运定的,命运能改,不是不能改,为什麽?因是自己造的,果当然自己受,既然自己造的因,自己对这个因就能改。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别的人来帮你改,那是假的,骗人的。什麽看相算命改风水,那都是骗人的,从你自己起心动念处改。所以《了凡四训》,很好的一个教训。


另外还有一部《俞淨意遇灶神记》,也非常之好。如果要拍摄连续剧,我相信比《了凡四训》还要精彩。但是他的资料没有了凡先生那麽丰富,只有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一篇传记,《遇灶神记》,写得很好。这两天悟道法师带了一个电视剧本叫我看,我把它看完,不长,六集。就是《俞淨意遇灶神记》,写得很好,不错。可以把它拍出来流通,教人怎样改造命运。正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业因果报佛讲得很深、很广、很细密。这裡面最重要的一念具足十二因缘,念头不能不注意,不能不小心。一念生爱就是无明起来,无明是什麽?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才会起心动念。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心地清淨,无论什麽境界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那就是观照,就是定慧。如如不动,定;清清楚楚,慧。所以,你一念动了心,我们讲动了感情,这无明起来。因感情你才造业,这就是行。你专心念着这个,这就是识。识共色行,就是名色。六根,眼耳鼻舌身都随着你的念头在转,这叫六入。六入触动感受,这就是触。苦、乐、无记这三种感受自自然然都起来,这就是受。缠绵不捨,爱;这个地方记住,跟那个恶的,含着怨恨、不高兴,也是不肯捨,要难过好几天,这都是属于爱。


现在时间到了,后面还有几条我们留着下次有时间,再给诸位同学细细的来学习,对于我们观察事实真相会有帮助。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二十卷)  

2005/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4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淨行品第十一」前面长行第五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对对地方。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段十善巧,十善巧前面四句是说「流转之体」,流转就是生死轮迴,在六道裡头轮迴。『蕴,界,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都是讲的体。下面「欲界,色界,无色界」,是讲你轮迴流转的处所,你在哪裡、在什麽地方轮迴,处所说出来了。后面说「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我们可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空间,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在什麽时空之中,发生生死轮迴的现象。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前面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讲『缘起善巧』,这是知道生死轮迴究竟是怎麽回事情。通常在佛法裡面讲,这是属于因缘,因缘观。四圣裡面是辟支佛他们学习的。经论裡头关于这些事,佛说得很多。

我们先要把缘起介绍一下,什麽叫缘起?佛法常常讲三个字「因缘果」,大乘教裡面佛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第一个是亲因缘,实在讲就是因,第二个讲所缘缘,第三个讲无间缘,第四个讲增上缘。心心所法,这四缘缺少一个都不会生的,就是不会起现行。如果我们讲植物,植物跟矿物那它只要两种缘,一种亲因缘,一种增上缘,它没有所缘缘,没有无间缘。这是有情跟无情差别在此地。总而言之,有情、无情统统是缘起。凡是缘起(就是缘生),凡是缘生、缘起的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缘觉就是从这个地方观察而觉悟,我们讲省悟过来,他才能够证得涅槃的境界。这种涅槃有浅有深,浅的,小乘的偏真涅槃;深的,大乘的无住涅槃。这些名相裡面的意义,我们统统都要明瞭。

现在我们把缘起简单的介绍一下,「缘起善巧」,晓得这个宇宙之间,一切事、一切物怎麽发生的。纵观佛法所说的来讲,所有一切事物都没有办法离开缘,都是待缘而起。待就是等待,缘,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条件。条件统统都具足了,它就起现象;如果条件不具足,这个现象就不会发生。无论是有情,是无情;有情现在人讲的是动物,无情讲的是植物、矿物,以及大自然的现象,都是有许许多多条件,像大经裡面讲的无量因缘,才生起这个现象,不是很单纯的。这些事情只有佛跟法身菩萨他们清楚、他们明瞭,叫宇宙人生的真相。

明瞭真相的人,这觉悟,觉而不迷。我们凡夫,不单单是人道,六道裡面的凡夫都没有觉悟。四圣法界裡面虽然觉悟,不圆满,这要晓得。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师所说的相似即佛;换句话说,他不是真佛。这个真的定义怎麽个说法?真就是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那是真的,大乘教裡也称之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真佛,那个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他没有圆满,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之所以不圆满,那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未断乾淨,这我们在前面讲得很多。

无始无明的习气很难断,要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它就没有了,所以大乘教裡头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说一真法界裡面有没有阶级?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还有阶级,还有差别,就不叫一真。既然没有差别,为什麽佛又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不就是四十一个阶级吗?《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实在说,这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到这个境界裡面的修行人,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统统都是这样的。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阶级?我们这个世间,十法界裡面这个阶级怎麽产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因为你起心动念,因为你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才有这麽多等次,才有这麽多差别。一真法界裡头没有差别,极乐世界裡头没有差别。

可是诸位听了会奇怪,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它这个意思跟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个位次意思差不多。那是什麽?就是无明习气没断。在华藏世界确确实实是无明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在极乐世界不然。极乐世界,不但是无始无明习气,他还带着见思、尘沙的习气,真不容易!这叫带业往生,还带着这个。所以佛给我们讲极乐世界有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有方便有馀土,有实报庄严土、常寂光淨土。诸位要晓得,这些名称在极乐世界没有,在华藏世界也没有,佛为我们说的,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为什麽不能说它无?确确实实那个地方修行的人无始无明习气真的有厚薄不相同。譬如十地菩萨那个习气就很少、很薄,三贤位的菩萨那习气就比较重;但是诸位要知道,它不是见思,不是尘沙,它是无始无明。我们没有法子体会,这不能不知道。

佛在经上讲「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有为就是有生有灭,诸位想想看,哪一法没有生灭?这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动物,我们人是属于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就是地球、星球)有成住坏空。凡是有这种现象的都叫做有为法。《百法明门论》裡面讲的,在百法裡头,有为法有九十四个,最后六个叫无为法。无为法,缘就说不上,它不是待缘而生,它真的是自然存在,永恆的存在。无为法裡头,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真如无为,其他的五种是相似无为,那就是有为不能够包括它,像虚空,虚空是无为。虚空我们看不出它的生灭,看不出它的变化,虚空是属于无为法。说明这是哪一类的,动、植、矿、自然现象统统都是有缘而生的。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它要具足、产生这些条件,它就会生起,现象就会现前。

《中观论疏》裡头有一个简单的解释,《中观论疏十》,十是第十卷,第十卷的末后曰,有这麽几句话,「缘起者体性可起」。这要讲清楚,体性是因,体就是法身,性就是法性。你看佛在大经裡面,大经大论都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佛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这个识,就是此地讲的体性。体性是因,它能现能变,这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就是体性所现起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待缘而起的。待缘而起,法相家讲的是唯识所变的,十法界裡头。识是什麽?识就是体性迷了,就叫做识,觉悟了就叫做性。从体上讲它是真的,它是真心,从相上讲它是虚妄的,所以我们讲阿赖耶识真妄和合。

我们十法界这裡面的众生,四圣法界也是众生。众生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众缘和合而生起者,就叫众生。待缘而起,就是众生。缘太多了,无量无边,不是单纯的,所以凡是缘生的,都叫众生。众生这个意思非常广大,我们一般称人是众生,这是太狭义。所有动物是众生,所有植物是众生,所有矿物是众生,所有自然现象都是众生,众缘而起,和合而生的现象。这众生两个字要搞清楚,它的意思要搞清楚。

所以体性可起。可起,它生不起来,为什麽?缘不具足。譬如我们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说,我们这所有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是讲的动物,当然包括我们人在内,十法界的因统统具足。我们现在把这有情裡面单单讲我们人,有情众生我们只讲这一类,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换句话说,都有作佛的体性。我们体性裡头有佛,那现在为什麽不是佛?缘不具足。我们现在修行,修的是什麽?修的是缘,希望把佛的这个缘(作佛的条件)统统具足,因有;每个人都有菩萨的因。十法界裡面的第一个因,也是缘,第一个缘,最重要的一个,佛说的,佛的心平等。我们哪个人没有平等心?有,平等就是佛。

你想想看,大乘教裡常常教导我们,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你今天念佛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堕落作凡夫。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我们看四圣法界就很清楚。你把执着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你就是阿罗汉;更进一步,不但执着没有,分别也没有,你就是菩萨;再进一步,不但妄想执着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没有,这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你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统统具足?问题在哪裡?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所以才做凡夫,所以才堕落在六道轮迴。
佛教给我们出轮迴,理论就是这一句,放下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放下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惑,尘沙惑断掉了,证菩萨果位;起心动念是妄想、是无明惑,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无明放下,成佛了。从体性上讲,我们都具足。佛的因具足,菩萨的因具足,声闻、缘觉的因统统具足。天道的业因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加上上品十善,生天。我们有没有?有。怎麽晓得有?连儒家都讲,在中国这是儿童童蒙念的《三字经》,头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什麽?生天的因。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为什麽会变得不善?没有人教他,学坏了。所以中国对于教育非常重视,经验非常丰富。中国人知道,圣人是教出来的,好人是教出来,坏人也是教出来的。今天社会这麽乱,好人愈来愈少,坏人愈来愈多,这怎麽回事情?教出来的。从前好人多,那是什麽?这世间圣人、君子多,受他们的影响。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自利的人多,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从哪裡学来的?电视裡学来的,网路裡学来的,电影裡学来的,这教的。教人这些,你说现在的电视、网路,我是不看这个东西,是什麽内容?同学们告诉我,se 情暴力、杀盗淫妄。你是这种教育,当然把这个社会统统都教导趋向于暴力se 情,趋向杀盗淫妄,那社会怎麽会不乱?教出来的。教育比什麽都重要。
前几天,我们这次停了十天的课,我到马来西亚参加一个国际和平会议。我在这个会议裡面,就是把中国古时候这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介绍给参加大会的大众。要想化解冲突,真正落实世界和平,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别的办法;用战争的手段,只有把这个问题愈搞愈複杂。开会,这国际会议我这次是第六次参加。联合国从一九七0年开始,就希望能促进世界和平,每年不知道开多少会,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财力,三十五年了,不晓得开多少会,这世界是一年比一年乱,zai 难一次比一次严重。

从这个事实我们就体会到,会议不能解决问题,战争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用什麽方法?还是中国人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五千年来,靠什麽让这个国家民族,在这个世界上屹立而不衰退?原因没有别的,就是教育。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重视教育,所以教育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内涵,五千年的效果,这不可以疏忽。你能够用中国这一套来化解,世界上什麽冲突都能化解,什麽样的人都可以合作,世界安定和平。你不用教育,用什麽?

我参加这些国际会议的时候,都是把这种重要的理念介绍给大家。这些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善心人士,真的是找不到适当的方法;知道病况的严重性,拿不出拯救的办法。所以这个东西真的是在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怎麽落实?我教大家,和谐要从我自己的心行落实,要从这裡下手。和谐从我家做起,和谐从我村做起,和谐从我镇做起,和谐从我县做起,慢慢扩大,由县就扩展到省,由省就扩展到我国,由国就扩展到世界。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把自我忘掉了,我们家和忘掉了,你想求世界和平,哪有这个道理!这佛经上所讲的「无有是处」,所以要知道从哪裡做起。重要的就是概念,为什麽要和谐?那佛经上讲得透彻。这段经文菩萨二十个问题,这都是大问。你看文殊菩萨的解答,这一问一答,我们听明白了就开智慧,就知道宇宙万法的现象,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法华经.方便品》裡面也说,「佛种从缘起」。祖师大德引用这句话,佛种从缘生,都讲得通。我们学佛,所以佛法重视缘,它不讲因生,它讲缘生,这很有道理。因为因,阿赖耶识裡的种子统统具足,但看缘了。我们前面讲,四圣法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这个因我们统统都有。六道的我们也讲了,人性本善是天道、人道,三恶道,饿鬼贪心,悭贪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你阿赖耶识统统都有。那你现在看,哪个业因它的缘最殊胜?我们想现在这个社会,你冷静观察,然后回头来想自己。看外面,外面是一面镜子,从镜子要回光返照,照自己,我阿赖耶识裡头有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增长贪瞋痴的缘,那就麻烦,你来生到哪裡去你自己清清楚楚。贪心重的必定堕饿鬼,瞋恚心重的、脾气大的堕地狱,愚痴是是非不明,邪正莫辨,愚痴堕畜生道。

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讲的电视、网路、电影,社会上所教导的,都是教你贪瞋痴,都是教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损人利己。损人利己是增长贪瞋痴;换句话说,都是教人到三恶道去,不是教人生天作佛,不是的。你说这多麽可怕!我们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既然得人身,闻佛法了,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捨弃贪瞋痴,这个东西不能要。

我二十六岁学佛,生平第一次去参访善知识,是章嘉大师。跟出家人交往,这是头一次。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现在我知道佛法好,佛法非常殊胜。我说:有没有办法让我很快能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我说有没有办法?他说有,「看得破,放得下」。我听了好像懂,这个话说得很简单。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裡下手?他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为什麽?在年轻的时候贪瞋痴的习气很重,尤其我们生长在农村,家裡环境非常不好,生活很艰苦,所以那个布施的心没有,没有这个念头。老师教我学布施,跟我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是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放下烦恼,把悭贪布施掉,把恶业布施掉,把瞋恚布施掉,把烦恼习气布施掉,于是清淨心就现前。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看破,才能了解宇宙万有的真相。这是佛法,这是佛陀的教育。所以佛教确确实实跟世界上一般宗教不一样。

一般宗教讲宇宙从哪裡来?神造的,都是那个真神造的宇宙。我跟世界上宗教往来很多,而且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就曾经跟他们说,天主教、ji 督教《圣经》上讲的,宇宙是神造的,上帝造的,七天造了宇宙,造了人。yi si  lan教(回教),说宇宙是安拉造的,他们叫安拉,意思就是上帝。印度教说宇宙是大梵天造的。所以我就问他,宇宙只有一个,是哪一位神造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是你们这麽多宗教的神,大家一起来造的?众神共同来造的?众神共同造的他们不承认,他们还承认这是唯一的真神。我说,对!我也相信是一个真神造的。

我就问他们:你们相不相信真神有圆满的智慧?这都相信,真神的智慧无量,我们无法想像。真神有没有神通,他能不能变化?这都相信,相信真神有变化、有神通。我说:这就好办了。我说:那个真神在中国他就变化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会变,真神的化身;在佛教就变成释迦牟尼,在ji 督教就变成耶稣,在犹太教就变成摩西,在回教就变成穆罕默德,你们相信不相信?他们听了都呆了,到最后同意我的看法。我说都是一个真神,这一个真神在世界上为什麽搞这麽多宗教、搞这麽多化身?化身,大家不怀疑,因为经典上都讲过。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没有什麽资讯,人民一生生活的圈子(就是生活的范围)很小,老死不相往来。神要教化众生,就得到各个地方去化身创教,随顺各地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宗教裡头这才有很多的差别现象发生。

现在这个地球,科技的发展,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地球已经变成一家人。现在就是这些神都是真神的化身,我们也要把他整体合起来看,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甚深的智慧。我这个看法他们能接受,都能同意。所以我跟他们交往,我常常读佛经,我也读《新旧约》。我读《新旧约》,我是虔诚的ji 督徒,虔诚的天主教徒;我读《古兰经》,我是虔诚的穆斯林,没有界限,不能说他那是外道。你要有个外道,你就有一道界限,你就得不到他们经典真正的教训。我们要看到什麽?那是佛陀的化身。佛家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应以什麽方法教化就用什麽方法,佛没有一定的形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法可说,无有定法可说。我们这样才能够知道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用。

原本我认为这一接触,还有不能接受,还需要长时间来辩论,结果这些年在世界各地一帆风顺,都能接受。日本的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一百零一岁,我每次到日本都去看他。我第一次跟他见面(这五年前),那个时候九十六岁。他跟我说,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统统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都是观音菩萨。我听了很欢喜。这老和尚讲的!我离开之后,他这些徒弟们告诉我,老和尚一生从来没有讲过这个话,对你讲出这种话来。老和尚给我信心,我的这个想法、看法没看错,他老人家给我证实,我很感激他。

这是我们一定要肯定,整个宇宙,你看佛讲得多好,佛不讲真神,佛讲什麽?佛讲法性、法身,就是他们所讲的真神,心现识变,真神是什麽?真神就是性识。性识,你再说得通俗一点,真心、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识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为什麽?真心迷了,就称它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觉悟了,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阿赖耶识,法相家讲的真妄和合,从迷的那方面就叫它阿赖耶,从悟的那方面,它就是法性,说法不一样,一个意思。从这个基础上,这个理念上,就能团结世界各种不同的宗教,一家人!应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应当互助合作,要帮助世间人觉悟。苦是从迷来的,乐是从觉来的。只要觉悟,就能够离苦得乐。

佛法当中讲四种缘起,这四种缘起,《华严》所说的。第一种业感缘起,小乘教,小乘教裡讲的是业感,业就是你造作的善业、恶业感召生起的现象。第二种阿赖耶缘起,赖耶缘起,这是大乘始教,法相宗所说的。第三如来藏缘起,这大乘终教,《大佛顶首愣严经》就是讲如来藏。第四个是讲法界缘起,这是圆教,《华严》都是讲法界缘起。《华严》讲五教,小、始、终、顿,这少了个顿,有圆。顿为什麽不说?而独除顿教者。因为顿教它不着相,它没有言语,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所以它不在这四种缘起裡面,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华严》裡面讲十玄,十玄门,这是我们在《华严经》前面介绍过。到什麽时候再详细来解说?我是想把全部《华严经》讲完,最后将清凉大师的玄义做为总结。因为玄义,如果对于全经没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谈玄说妙,就如堕五里雾中,你摸不到边际。对于《华严》熟悉了,这个五重玄义那就是其味无穷。所以我不在前面讲,把它放在后面讲,道理在此地。这个十玄门就是法界缘起,讲的法界缘起。缘起的大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诸位法师,请坐。「缘起善巧」,最重要的是给我们说明生死轮迴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学佛,无论是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对于这桩事不能不知道,这是属于宇宙人生真相。佛告诉我们三世十二缘起。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经上讲一个有情(这举一个人就是一个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缘起。这是说明任何一个众生,他有过去,他有现在,他有未来,叫三世因果。三世因果分十二段来说明,这就叫做十二缘起或者叫三世十二因缘。

首先,我们要把这十二个名词搞清楚,最好是你能够把它记住,这也非常重要。总要能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对自己修行,对别人介绍,你一点都不迷惑。这十二个名词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行,第三个是识,第四个是名色,第五个是六入,第六个是触,第七个是受,第八个是爱,第九个是取,第十个是有,第十一个是生,第十二个是老死。这十二个名词要记住。佛给我们说,在大乘教裡头,这个新的翻译,这新旧是从玄奘大师说的;玄奘大师以后翻译的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的叫旧译,佛门裡面常讲新译、旧译是以这个为标准。新译称为十二缘起,旧的翻译叫十二因缘,实际上它是说的一桩事情,就是新旧译法有小的差别。

缘起就是因缘,又单名称为因缘观,因缘观就是辟支佛,也称为支佛观,辟支佛,视为辟支佛之观门。观门就是他修行的方法,观,前面跟诸位讲过是止观。说一个字,说止,止裡头有观;说观,观裡头有止,止观是分不开的。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所以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我契入佛门之后,我对他老人家那种教学的善巧方便非常佩服。你想想看我这个初入门,什麽也不懂,居然问出这麽大的问题出来。他要给我讲止观,讲一个月我都听不清楚,会把我搞得煳裡煳涂。他把它变一个名词,看破、放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高明极了!对待现代的知识分子要有善巧方便。意思是一样的,说法不一样,让他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这就是善巧,这是真正高明,所谓是深入浅出。说法,你一定要叫对方听懂,一定要叫对方能够契入,那这效果就达到,我们跟他学习就是没有白跟。

这十二条就是说众生涉三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所以玄奘大师翻作缘起。古来的翻译翻作因缘,没错,但是翻作缘起,好像意思更浅一点,更容易理解一点,所以新旧两译合起来看我们就明瞭。这十二个字是讲的三世,三世两重因果。佛在经教裡头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想到我过去世当中干了些什麽?这一生当中,我所受的果报就是的,有因有果,这佛说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我又想想我来生的果报在哪裡?我的果报好不好?佛说了,你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这一生造作的是因,来世的因,来世就感果报。所以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生中造的因,这一生受果报;这一生当中造的因,来生受果报,两重因果,三世!

很多宗教裡面都是二世观,只有今世跟来世,它不讲过去世。像ji 督教、天主教、yi si  lan教都是二世观,没有讲三世。可是我细细去看经,发现它经裡头真有三世。所以我把这个经文用红笔特别划出来,那就是《古兰经》裡面说的,真主说的,真主就是上帝、真神,他说:万物,我依前定而创造他们。上帝造万物,上帝造人,或者是给你这一生享福,或者是给你这一生受罪,是不是上帝意思?不是。上帝说他依据前定,前定就是你以前所造的善恶。你以前造的是善,上帝这一生就要赐福给你,你就是享福的人;前生你要是作恶,上帝就要叫你这一生要受苦、要受难。这是有前世!我拿这段经文给他们看,你们经典上讲有前世。

《古兰经》裡面讲六种信,基本的信条有六种。这六种,第一个信安拉,那就是唯一的真神。安拉是他们上帝,唯一的真神,信安拉。信天使,安拉所派遣出来的天使,像穆罕默德这些,这都属于天使,就是上帝的化身,你要相信天使。信经典,这个《古兰经》要相信。信末 ri,这《古兰经》上讲的末 ri。信前定,这一条重要,前定就是你前生有的,你前生有一定的,那是因,你这一生享果报。所以从经典裡面去找,细心去找,真的,它也是有三世的。所以上帝不是随便定哪个人的吉凶祸福,不是说我喜欢他,他信我,我喜欢他,就赐福给他;他不信我,我就降灾殃给他,不是的,前定的,根据前定,这说得有道理。

当然讲得最详细,最清楚,最明白的、透彻的,是佛经。三世因果十二因缘,讲得就相当详细。第一个「无明」,无明是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就是过去当中你的烦恼习气。如果没有烦恼习气,你就不造业。烦恼,总而言之,佛把它归纳三大类: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总不外乎这三大类烦恼的习气。因为烦恼习气,你才会造业。这个造业就是第二条「行」,行是行为。行为是什麽?依过去世烦恼而造作之善恶行业也。所以行就是造作,造作有善有恶,这是业。

无明是缘,业是因,这个关係要搞清楚。我们要用三代来做比喻,无明好像是祖父,行是父亲,下面识才是自己,这是果报。因为无明才有行,因为行才有识,那个识就是投胎。跟投胎最接近的这个因,这称为亲因缘,疏远的,那是再远一点叫做增上缘,那个不是亲因缘。它有这个因跟缘,我们要分清楚,哪个是因?哪个是缘?哪个是果?因为有缘才产生这个业因,过去生中造作善恶的业因,现在受果报。果报,第一个是投胎,「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这个识是神识,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在佛法裡就称为识。谁来投胎?它来投胎,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自己的阿赖耶识它就来投胎。

投胎也要缘,跟父母有缘,没有缘,你不可能到他那裡去投胎。所以佛常常讲父子关係四种缘。这四种缘,报恩的,过去生中,我跟他有恩,就是他对我有恩,我看到他生欢喜,我去报答他。报恩来投胎的这个儿女就是孝子贤孙,前生带来的,父母对他有恩。第二种恰恰相反,是报怨的。前生父母是他的仇人,这次见到之后,到他家裡来投胎,来报仇的。报仇,小的时候一定父母非常喜欢,长大之后,他就不孝,败家子,一定搞得你家破人亡。无论是有意、无意,他业力在牵引,这很可怕。

第三种是讨债的,父母过去欠他钱,他来讨债。生到你家,你好好的照顾他、养他,也挺逗人欢喜的,二、三岁他死了,这是什麽?欠得少的,你在他那裡用心血、花钱,他讨完了,走了。如果债多的,大概到二十岁,譬如你培养他,好不容易栽培他到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正可以踏进社会,他死了,他走了。你所用的钱他讨完了,讨完他就走。他跟你没有别的关係,他就来讨债,讨债鬼。第四种叫还债的。还债是什麽?儿女前生欠父母的,所以这一生来,他要去赚钱养活父母。如果他欠父母欠得很多,那他供养就很丰富,父母什麽都不缺;如果他欠得少,他对父母生活能照顾,没有丰厚的供养。我们细心在这个社会观察都能看得出来。你看到这些小孩,他是来讨债的,是来还债的,是来报恩的,还是来报怨的。

所以现在有很多做父母的来给我说,儿女不孝,不好教。什麽原因?自己应当晓得,我们是不是生生世世对一切众生布施恩德?如果果然你心地善良,布施恩德,那你家的孝子贤孙就多,都是来报恩的。如果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那你跟人家结得是冤仇,你的儿孙是来报怨的。所以人决定不能够有邪念,不能够想佔人便宜,你要知道佔不到便宜的。你佔到便宜,你将来要还他。佛法裡头讲得好,像吃肉的时候,佛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牠半斤,你将来还牠八两,就这麽回事情。哪有那麽容易的!你吃了牠,你不还牠,没这个道理。欠债也是如此,你今天想尽方法把别人的财产谋到自己手上去了,结果什麽?你来生还要还他,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怎麽可以随便夺别人的财产,随便去害别人?不可以。纵然是世间法律你有方法能够逃避,所谓鑽法律的漏洞,因果逃不掉。

现在这个社会孝子贤孙少,那是什麽原因?现在的人不懂得布施恩德,不知道以善心诚意待人,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今天我们提倡这个教育,我常常讲,在国际会议每次我一定会说的,因为每次参加这个大会的人不一样。我都是讲三种教育可以能够化解冲突,可以能够帮助这个世界恢复安定和平。这个世界本来是安定和平的,所以我不讲促进,我讲恢复。哪三种教育?第一个是伦理教育,第二个是因果教育,你要懂十二因缘讲因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怎麽可以用恶的念头对人?绝对不可以的。你知道事实真相,你会跟一切众生结善缘。

我常讲(跟在身边同学都知道),蚊子来咬我们,蚊虫来叮我们,你想想看,牠为什麽要叮你?还不是饿了想吃一顿饭,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是肯布施,你就供养牠,你就让牠吃,吃饱了,让牠自己走。牠没有犯死罪,你一巴掌把牠打死,你就跟牠结了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要晓得将来牠要变成人了,你要变成蚊虫了,你去叮他,他也一巴掌把你打死。冤冤相报!你不肯布施,把牠赶走就好,牠不犯死罪,为什麽要杀害牠?连蚊虫蚂蚁你都知道爱护,都知道帮助牠,不伤害牠,这叫慈悲,这叫布施恩德。不杀生、不吃肉,无畏布施,果报健康长寿。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为什麽不修布施?我没有钱,没有钱就更要修财布施,为什麽?你将来财用不缺乏。那你要不肯布施,生生世世穷,一世比一世穷困,那多辛苦!我们如果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遇到佛法,怎麽懂这个道理?伦理的教育是教人做好人,不是教人去做大官,不是教人去发大财,为什麽?做官发财要有命,前生定的。你前生没有修,你这一生得不到,这是一定的道理。但是你只要做好人,好人,你肯修、肯学,种来世的因。我这一生修因,来世就有好的果报,果报不要在这一生享。这一生修好因,这一生做好人,这是伦理的教育,因果的教育,究竟圆满是宗教的教育。唯有宗教教育,才能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你讲清楚、讲明白到底这是怎麽回事情。

所以你看看,无明缘行,这两条是过去生中的因,过去世的。这一生得的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果报。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这遇到缘了,父母是缘,就是刚才这四种。只要有这四种缘,一遇到之后,他那个一念生起来就入胎,就坐胎,这我们讲投胎,就是这麽回事情。不是有什麽人主宰,鬼神主宰,阎罗主宰,没有这回事情。是你自己一念,跟父母有缘动了一念,这个一念就是烦恼起现行,他去坐胎。这一念是什麽?爱欲。

下面一个叫「名色」,名色是在胎中心身渐渐发育,这个名称。名就是他是活的,色是物质,他在母胎裡面是一块肉,但是这块肉是活的不是死的,他慢慢在长,渐渐长成一个人的样子。人的形状完全长出来,就叫「六处」,六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他都长成。慢慢的这个六根统统具足,他就出胎、就出生。所以从胎儿眼耳鼻舌身的形成,一直到出生之前都叫做六处,名称都叫六处。

下面「触」,触这个讲法,这是从前的说法。触是什麽?他一出胎,他就接触外面境界,所以这个触应该是出胎了,出生。出生,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接触母体外面的世界,他有感触。你看一生下来他就哭,为什麽?痛苦,他在母胎裡是一个生活环境,离开母胎的时候,是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环境,他受不了,所以他很痛苦。他要慢慢的习惯,习惯这个母胎外面、母体外面的生活环境,他要习惯。所以小孩出胎的时候没有不哭的。那哭的声音你仔细听,苦啊!苦啊!叫苦,来到这个世间就要苦一辈子。你看到哪个小孩一出生哈哈大笑的?没有。所以你从这些现象去看,细心去观察,你就了解人生确实是苦。所以触是接触,从出生一直到老死,哪一天不接触?接触外面的社会,接触外面一切人事物,这是触。

底下一个是「受」。受,从前是六、七岁以后,现在这个受提前了,这我们很清楚就看见,在从前确确实实六、七岁以后,渐渐对一切事物识别苦乐而有感受。现在我看,聪明一点的,一岁他就有受了。一岁、二岁的小孩就能够察言观色,厉害!从哪裡学来的?在我想是从电视学来的。你看,他一出生之后,还睡在摇篮裡面,天天看什麽?天天看电视。父母没有教他,电视在教他。他从电视裡面学到很多东西,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不会走路,他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大人一举一动,他看在眼裡,听在耳裡,他有反应。你只要从反应裡面去看,你就知道他受,他有喜欢、有讨厌,他有苦乐那种感受,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来。

受,从有感受起,也是一直到老死你天天都在受。生活裡面你在受,工作裡头也在受,处事待人接物还在受。受的是什麽?佛给我们讲了五大类,苦乐忧喜捨,你一生所受的总不出这五个字。身有苦乐,心有忧喜,当你苦乐忧喜暂停的时候叫捨,总不外乎这五大类,所以叫五受。从识到受这五个位次是果报。这裡面,你来投胎,佛法说得很清楚,引业,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引导你来投胎,不是别有主宰。确确实实是像《古兰经》上说的,真主是依前定而给你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依前定。佛法讲得很透彻,过去生中,曾经持五戒,曾经修十善,五戒十善引导你到人间来投胎,是这麽回事情,引导你!你这一生苦乐忧喜捨,叫满业。

所以我们到人道裡面来,引业是相同的,满业不相同。满业就是过去生中,你所做的这些善恶累积的,所感这一生的果报,这一生苦乐忧喜捨的果报。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所以中国人懂得这个道理,教育可以帮助你改善。譬如过去造的恶业造得太多,这一生当中,你要受苦;如果你要有很好的教育,觉悟了,这一生当中,要把习气毛病改掉,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能把自己命运转过来。你看《了凡四训》就是很好的例子,《俞淨意公遇灶神记》,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这《俞淨意遇灶神记》,现在有同修想把它拍成电影、连续剧,这个剧本送到我这儿来,我看过,写得很好,我只略略的给它改了一点,它总共只有六集,我想将来诸位都能看到。俞淨意的那个改过以及他的果报比了凡先生还要殊胜。

这是告诉我们,命运有没有?有,定数,前生造的是定数。但是你要晓得,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数,变数是什麽?我这一生所造。过去生中造的恶多,这一生当中不作恶,专作善,我今生的善足以把过去的恶统统盖过,那你就是有善无恶,你的命全改了。我们看了凡先生他改过的效果,他每年的收入增加,这财布施,增加;聪明智慧增长了。每年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算的每次参加考试名次都没有错。遇到云谷禅师,知道改过自新,拼命努力修善,再去参加考试,那个名次提前。有一次,孔先生给他算命,他是第三名,结果他考的是第一名,提前。效果不可思议!所以人要真正懂得因果,就应该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创造自己崭新的命运,这才叫聪明人,这叫有智慧。

到这个地方这就是一重因果,两世一重因果,过去、现在。过去的因,无明、行是缘(因缘),今生是果报。可是这一生当中,我们还会造作,所以造业。造业,这用三个字就统统包括了,爱、取、有。「爱」,解释裡头说,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现在这个年龄提前,大概十岁就有很强烈的爱欲,甚至于七、八岁这个强烈的爱欲就现前。什麽原因?教育。现在人从小就教他自私自利,西方的教育从小教什麽?竞争,好像不竞争就不能生存。从小教竞争,竞争就是有我就没有你,所以观念上都是损人利己,这造恶业。我们晓得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所以这种教育的理念是死路一条。我们回想到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从小教什麽?教让,教尊重别人。事事懂得忍让、礼让,它是和谐的。

儒家讲礼,礼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这都是跟西方这个教育理念完全相反的。我们要细心去想想,我们传统东西好,还是外国东西好?你要想清楚,关係你这一生的幸福,关係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确确实实相信三世因果。这个爱欲的念头,欲望念头生起来,有这个欲望,他就要「取」,就要夺取,现在不是成人以后,现在青少年人就是这样子,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满足自己的欲望。现在的新名词,就是跟人家竞争,一定要战胜,一定自己要赢得;你赢,别人就输了。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有命在裡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争取得到。所以说命不能不相信。

有取,取就是造业,后面就结业了。「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这业是什麽?阿赖耶识裡头结业,这个业就像我们这一生讲前世的行一样。这一生我们做的,爱、取是属于无明,爱是无明、是迷惑,样样都想佔有,这是造业。业怎麽?业就感来生的果报。所以业牵后有,你又有来生的因缘,你有了来生。所以爱取有是这一生造的业因,感来世的生跟老死。你看佛用这样简单方法,把三世因果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辟支佛就是在这个地方领悟的,晓得这是什麽?无量劫来生死轮迴不断,原来是这麽回事情。

怎样脱离轮迴?就在「爱取有」上下功夫。真正能够放下爱欲,不再贪爱,喜欢的不贪爱了,不喜欢的不瞋恚了。生活在这个世间,对于一切环境,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统统以平等心看待,清淨心看待,不迷惑。生活在这个世间,无论做什麽事情,随缘而不攀缘,不取。取,你就造业,所以攀缘就造业,随缘就不造业。不要自己一定想我要做什麽做什麽,那是造业,随缘!所作所为都是为众生。学佛的人是为两桩事情,一个是为正法久住,第二个是为利乐有情,不为自己。没有自己,你不造业,你这样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金刚经》教给我们观法,就是教给我们改变这个错误观念。你看看它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要常常想着这句经文,提醒自己,自己起了一个不善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把这个经文多念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多念几句,这就醒过来了,不再迷惑。要不要?不能要。要了你就有麻烦。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在世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建道场?没有。一生带了一个相当大的僧团,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哪裡住?树下一宿,吃饭呢?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释迦牟尼佛没有盖道场,这个要记住。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那些道场,临时的,请他去讲经提供居住的这个环境,讲完就走了。佛出了家,你要再建个道场,不就变成又有家了吗?

道场是十方道场,不是个人的,是给真正修行人提供他的方便。我们提供他四事供养,现在还供养道场,供养个场所,让你安心在这边办道,这个道理要懂。如果这个道场是据为私有,是我的道场,好了,你来生能不能离开道场?不能。但是这个道场裡面是住出家人,没有男女交配,你来生在这个道场投胎,投什麽?道场裡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这个有交配的,你来生在这个寺院裡面去当这些东西去了。为什麽?你执着这个道场是你的,你不肯放弃、不肯放下,来生就变成这个东西。经教裡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出家人万缘放下,六根清淨,一尘不染,这才有道理。

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读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修行。修行,一定要懂得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佛的经论讲的不一样,我们就错了。要依照经论,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不能不懂!所以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佛教我们要礼敬诸佛,要称讚如来。诸佛,什麽是诸佛?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经上有讲,未来佛是什麽?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我每次上下楼梯,我看到都有许多同修在那裡照顾,把别人都挡住,让我先上下,这对我好像是礼遇,但是对别人不公平。别人要不要礼敬?他是不是诸佛?他是的。要平等,要礼遇,要客气,要统统都能照顾到,这样人家心裡才生欢喜心。你一味的自私自利,我要走在前面,你们往后,这不好,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要觉悟,要修正过来。对于任何人平等对待,对于任何人都要尊敬、都要礼让,这样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