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药师本愿经及讲记

  释
  经


  甲一
  叙请分

  乙一
  叙述证信

  丙一
  闻时主处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入文解释,须分段落,方显文义。中国自晋道安法师已来,皆以序、正、流通三科,诠释经文,妙能契合天竺菩萨释经之方式,故千百年来胥依循之。虽三科大旨相同,而名称不妨随宜而异;故今解此经,亦分叙请、正说、流通三分。自如是我闻下,为叙请分;自尔时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下,为正说文;自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下,为流通分。叙请文中,又分通叙与别叙;通叙为证信叙,别叙为缘起叙。今此即证信之叙,此证信叙,古来解释二家不同:一、出龙树大智度论,明六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薄伽梵、为法主成就;广严城、为住处成就;至下与大苾丘众等为听众成就。佛经有此六种成就,方可崇信。二、出亲光 佛地经论明五种证信,其言如是为指法之词,乃通指此经而言,如言如是之法,为我结集者所亲闻。

  或如是之法,为当时佛在某处所说,而有法会大众之所共听。叙以证信,乃具五重:即一、如是我闻,为亲闻证亲信;二、一时、为说时证信;三、薄伽梵、为说主证信;四、广严城、为说处证信;五、与大比丘众等,为听众证信。此二解,虽稍有出入,然其理亦大致相同。今依五重证信讲之。

  “如是”二字,集古德之解,有十七种,或二十一种之多。于中亦可作如此说:如者,维摩所谓:“一切法皆如也”。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如如,见此如如真理者为是,不见即不是,故曰如是。又佛说法,契理契机,契理即真为如,契机所宜为是。今解、结集者言:如是之经,为我亲闻,非辗转由他而闻,更非由外道天魔等而闻,乃依佛宣扬,为我亲闻。

  此言我者,似与佛法常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理相违,其实不然。以佛法言人法无我,乃无凡夫外道迷执之我,非无假名之我。凡夫众生上自天人,下至鬼畜,皆有俱生我执,恒执此五蕴业报之身为自我。而凡夫中之外道者,更于五蕴身上妄起计度分别我执:或计色为我,如言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计受为我,或计想为我,或计行为我,或计识为我。如是等执,过患无量,故佛经说五蕴无我,即破此凡外妄计之我。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此之谓也。但五蕴法虽无实我,亦不妨以我为五蕴和合假相之代名词,随俗称谓藉以辨别宾主,以便彼此呼应。如育王寺之名,本无固定之物,乃是由数百亩之山地,数百余之住众,及千百年来之仪轨等,众缘凑合而成之假相而已。故泛常亦称五蕴和合之假相为我,原无实体。今此言我,乃当时结集此经者,对法会大众之自称。但其与凡夫之称我不同,乃为无我之假名我,以内无凡外妄计之执故。金刚经所谓“如来说我者,即非是我,是名为我”;故此无我之我,纯为对机而称。又有深义者,此无我之我,乃诸法无我理所显之真如实性,此中无自他彼此相,无好恶是非相。结集此经之菩萨,深达此诸法空性而假呼我名耳。

  闻者,依字义解,如平常言眼见耳闻等,则为耳根所闻。其实、耳根不能闻,闻者属耳识,不过以根为增上缘,声为所缘缘,识种为亲因缘,三缘和合,方能发识以闻。但耳识闻声时,无文义相,须待同时意识生起,方有文义相现,以成了别音义之用。故此闻之成就,操诸意识。是则由耳根发耳识,由耳识闻声音,由意识了别音义也。但既由根、尘、识三和合而闻,何不言耳等闻,而言我闻耶?然曰耳闻,则通诸耳,不能表现结集菩萨之亲闻;菩萨为举亲闻证信,故云我闻也。

  一时者,即举佛说法之时以证信。其不指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者,因世界地域不同,年月日时随之而异,故不固定说为某时。如今地球上各国所用之历本,纪载时间,各各相异。即以中国言之,有阴历,有阳历,阴历之初一,非阳历之初一,阳历亦然。又如印度以初一至十五为白月,十六至三十为黑月,而以黑月之十六为初一,亦与中国适得其反。又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随众生之知解所见各异,放诸经中,皆不说定其时。今此所指之一时,即佛说此经结集菩萨与法众共听之时也。

  薄伽梵者,为举说法主以正信。薄伽梵亦作婆伽婆,译音之异。其义为吉祥王、大威猛、极尊贵等等;因其含义甚多,故不翻译。中国译经,有五不翻,此为多含不翻。但亦有翻为世尊者,即经中──如来、应供至天人师、佛、世尊──十号中最后一号。亦有自如来至佛为十号,以世尊为总称佛之德号。盖佛于六凡、三乘世间中最极尊胜,所谓天中天、圣中圣是也。故此薄伽梵,即指佛而言。但佛为诸佛十号之通称,三觉圆,万德具,皆号曰佛;然以此土之教主为释迦佛,故只举一佛字时,即显为此土之释迦佛。若他土诸佛言此佛时,则须置释迦之名,方可区别。然佛佛道同,说此佛世尊,即通说十方诸佛世尊,说此佛法时,即通说十方诸佛之法,故佛常言:“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正明此佛所说之法,乃为过现诸佛所同说之法。而吾人推崇本师,言此法为此佛所说,而佛实非以说法者自居;故说此佛所说之法,即过现诸佛所说之法,亦无不可。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者,此说佛说法之处所以为证信。佛自证菩提先至施鹿林中,为五比丘转四谛法lun,然后游化经摩竭陀国而至此广严城。诸国,于仁王护国经说十六国;或说佛灭度时,国王共争舍利;故知佛说,实有诸国。此指人间而言,若其游化天上及龙宫华藏等,广施法雨,化无量众,则诸国之所包广矣。广严城、即毗离耶城之译义。此城广大,人民丰富,楼阁修饰,极其庄严,故以为名。乐音树、为树名,其林木中,迦陵频伽出和雅音,微风吹动,天然歌乐,故以为名。此广严城,喻如宁波;乐音树则如宁波之阿育王寺。佛游化经此,即憩息树下说法,此为住处证信,亦犹今之开会讲经,必有其住处也。

  丙二
  听众法会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由前闻时主处,已可证信。但为流传千古,不使稍有怀疑,故此复引法会大众证信。如《弥陀经》等引众证信,并列其名,如长老舍利弗等,而今唯言比丘等众。苾刍与比丘音同,有言苾刍指香草,从喻立名。其实、同音译比丘。比丘译义甚多,而其本义,厥惟乞士。乞士者,乞食以活身命,乞法以资慧命。乞食以活身命者,依出家法,舍弃家产游化人间,乞食活命,随处宣教,度诸有缘,威仪端严,导俗敬信,令施食者广种福田,故乞食资身,属利他德。乞法资慧命者,乞求佛法,慧命相续,功德成就,乃属自利。具此二德,方号比丘。比丘众中,其无学者,为大比丘;未具戒者,有沙弥众。又依戒律,在家出家,各有男女二众。而此专指比丘众者,众、为僧伽和合之义。此大比丘众,已证四沙门中果,为众中上首故。此比丘众,数有八千。

  复有菩萨摩诃萨其数三万六千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为无上觉,萨埵、为有情。正显菩萨初发心时,即上求正觉,下化有情。约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上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下化。但约广义言,从初善心至等觉地,皆为菩萨。则此为初心耶?抑等觉耶?故以摩诃简别;摩诃为大,即大菩萨。自十信初心菩萨至初住位,复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至登初地即称大地菩萨,乃证诸佛菩萨所证之真如实际理地,方称为大;具无量义利故为多;居三乘之首故为胜;具此大、多、胜、三义,方是菩萨中之摩诃萨。今此会中,摩诃萨众,三万六千。比丘为佛近眷属,常随侍佛;菩萨众乃佛之大眷属,能助诸佛转法lun者。

  国王为一国之主,犹今共和民国之元首、总统、或主席。大臣为国王之辅弼,左宰右丞,以及文武大官,皆辅助国事者;如今之院长,部长等。婆罗门、此译净裔。释迦佛未应世时,印度有外道言:天地万物未生之前,有大梵大,超然独上,人类万物由之而生。其生时,有自脚底而生,有自两膝而生,有自两肩而生,有自其口而生,此为形成印度四姓阶级之因素也。而此婆罗门种,即由梵天口生;梵为净义,故曰净裔。此婆罗世掌全国文化事业,教导人民,如中国古之文人大儒,教育民生,而居执军政之刹帝利上;故知印度实为教重于政之国。居士、乃素封之家,可端居乐道,为农工商界之领袖,社会之优秀份子也。如是等众,皆为人间听法之众。

  复有天龙八部,无量大众。奘师译本,天龙之下,加有药叉二字,今本则无,乃将药叉摄八部中。天在人上,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共有二十八天。龙、通常专指兴云施雨者;在佛教中,具大神变,有大威力,护天护人,皆为龙众。药叉、即夜叉,译勇健,言其威猛神武,是大力士。又译捷疾,言其陆空飞行,往来迅速。平常水陆道场中,发符使者,即此药叉神将。八部者,即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此中略去药叉以下。国王、大臣等,皆是人众;天龙、药叉等,为非人众:故曰人非人等。如是比丘等无量大众,随佛住乐音树下,恭敬尊重,围绕于佛,求佛说法,故启下文曼殊之问佛。既有如是等盛会胜事,故结集者,叙述流通以证信也。

TOP

  乙二
  礼请许乐

  丙一
  敬礼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此下为叙请分中第二科礼请许乐,为此经之别叙,亦名为缘起叙。此中有四:一、敬礼,二、启请,三、赞许,四、乐闻;今为敬礼之文。敬礼者,以表三业清净,恭敬归佛。若无恳切至诚之心,则虽曲躬合掌,徒然无益。故须意业敬之于内;身业形之于外,顶礼膜拜;然后口业,唱赞叹词;故知敬礼,即建立于三业之恭敬上。又三业恭敬,则身意严净,与诸佛无漏功德相应,则无明、贪、慢等皆可折伏;尤足除憍、慢、嫉,生信、惭、愧。故平常学佛者,见佛闻法,先致敬礼,即有此等意义。又由众人三业恭敬,能使法坛严肃庄重;亦由世俗开会设宴,须先洁净场所,方可款待于大宾也。

  尔时者,即当尔之时,当佛在乐音树下大众围绕说法之时。法会摩诃萨众中有曼殊室利者,从座而起。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译音稍异。其义译为妙吉祥。妙、即曼殊,吉祥、即室利,显其于诸法中最为吉祥。又称大智曼殊室利,表其智慧最胜。以佛弟子各有一胜,此曼殊即菩萨众中智慧最胜,不唯于释迦佛法中智慧最胜,即于十方诸佛法中咸皆智慧最胜。又佛果功德不可思议,须藉因地菩萨以表显之,故曼殊之大智,即表佛果之智德,如普贤之大行,观音之大悲,亦皆表佛果之一德。尤其是曼殊之大智,特表诸佛功德所由生起之般若无分别根本智,亦曰实相智或如理智,以显圆满难思之智海也。曼殊室利称法王子,亦称童子。

  法王为佛之德号,佛具如来等十号外,复有无量德号,如一切智者、最胜者、大医王、大悲救世等,而法王亦其一也。法王、自其字义研究之,法之一字,义无边际,遍一切处,无非是法。法华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即解王为自在之义。

  但欲解王,须先明法。法在天亲菩萨解“诸法无我”句,说有五位、百法。五位者:一、心王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百法者,即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是也。但五位百法中以心法居首者,“一切最胜故”;以一切诸法,莫不由此心法而转变而显现,故诸法中以心法为最胜,而心法即为法王矣。

  然心法人人皆具,凡有心者皆可为王,则不能显法王所以为法王之殊胜。或以诸法实相之真如为法王,即维摩对弥勒所谓:“一切法皆如也,弥勒亦如也”之如。盖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即空所显真性为如,故真如法性,常常时,恒恒时,安住不变动而自在,为法王义。

  设如此言法王,则作法王比前更易,以草木瓦石以至一尘一芥,一色一香,无非真如,则随拈一法皆为法王,益不能表显佛为法王之殊胜!故又须以无漏智德为法王,以表特胜。盖前明心法,乃以有为法为法王;次言真如,乃以无为法为法王;而此无漏智,乃遍有为无为究竟真净之法王。佛无漏智,即无上正觉智,故佛亦号觉王。由此无漏无分别智,断惑证真,方显证真如为诸法之王;否则障蔽不显,何以为王?故须以无漏智伏灭一切烦恼,广修六度万行,渐转八识而成四智;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方为真正法王。而大圆镜智唯佛果方具,故唯佛为无上正觉之法王也。

  曼殊独称法王之子,以能传佛心印,继承佛位,如太子之继父王位。然如此以称法王子,亦宜于弥勒等,以弥勒继释迦之后成佛故也。因是曼殊之独称法王子,又有殊胜意义;盖曼殊表根本般若无分别智,无漏清净不可思议,与佛果难思之根本智体,如如不二,所有佛果功德,皆由此智而生,故曼殊之独称法王子,即依根本无分别智表其独胜也。由是观之,此经之明佛果依正庄严功德,尤重大悲利他,非法王之佛不足以说此;亦非法王子之曼殊不足以启此。至如弥陀经由舍利弗启请,大弥陀经由阿难启请,观无量寿经由韦提希启请,皆问往生净土法门,因念佛而解脱,以净土为归宿,偏属自利:而此经由大智曼殊之大悲而启发,欲以利乐有情,则专重利他也。

  承佛威神,从座而起,正显非仗如来大悲愿海之威神力,虽曼殊亦不能起于此座;亦即曼殊之智乃承法王之智而起,故曰:承佛威神而起此座。此座者,正是自证境界之位置,自六凡众生以及三乘圣人,各有其自住境位,而曼殊此时即从其自位之座起而上求佛道,下济众生也。偏袒一肩者,印度惯习,比丘等所穿之礼服,平常两肩遮覆,遇礼佛时,即袒一肩以致恭敬。右膝著地者,右即左逆右顺之意,表与佛意顺契。又、一肩表上承佛德;一膝著地,表下济众苦。又、普通以右臂右膝动作较为方便,表曼殊由智悲所起之方便用,能上同诸佛慈力,下济众生悲仰也。

  如是仪容,端严恭敬,同薄伽梵,曲躬合掌。曲躬、即低头鞠诚,合掌、表福智两足。又、十指并竖,即表布施等十度,而前五度属福,后五度属慧,故与佛之福慧两足尊相应也。

  丙二
  启请


  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曼殊于无量众中。启请世尊演说如是相类之法。演如流水不绝,喻佛法音演演相续。如是相类,即指下文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如是相类之法。又、相类之言,亦通指他经如是之法。如下文云:“亦如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功德,等无差别”。此显佛已说过弥陀经等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如是相类之法。今曼殊追忆所及,故言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即此经药师佛等名号,及其依正庄严。本大愿,即本因地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通愿、别愿,由是而成佛果功德。故此殊胜功德之言,通因通果:由因地殊胜之愿行功德,方成佛果殊胜之福智功德。

  此上数句,请佛说法,使自了知佛果功德,可称自利;而亦为利他故,故言: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言障者,通惑、业、报、三障。惑障、有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亦曰事障,断之较易,所知障亦曰理障,欲除则难;此二通名惑障。惑、即烦闷恼乱,使心神不宁,故名障。业、为作业,即是行为习惯,如人习染不良嗜好,虽乐善事而欲作不能,故为障。报、即苦报,由惑造业招感报体,报体陋劣,不得自在,故为障。然考苦报由来于业,业由来于惑;由贪等惑而业而苦,使吾人长沦三有,不获出期。所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真可慨也!虽然,业处惑、苦之间,实为诸障中心,能将业障消除,惑、苦自灭,如截木心,两头自断;故闻佛法,先令业障消除,则像法转时之有情,乃可以利乐矣。

  像法者,盖佛之教法住世有三时:曰正法,曰像法,曰末法。正法住世,见佛闻法,即能得果;以诸三乘贤圣等众,皆为已熟之机,一遇胜缘即得断惑证真。佛灭度后一千年间,亦有声闻、菩萨住世行化,人民不生邪解,不起邪行,易以修行得果。一千年后,即为像法,或以像为形像,佛既灭世铸像代佛,及塔庙中皆供佛像,故亦称佛教为像教。其实、此义不然,如言设像,佛世优填王亦已雕佛像,即于末法岂无佛像?故像法言,乃指像似之法,已失其真。言至其时,虽则修行者有,证果者难,于佛法既鲜实证,故已失真。迄今末法,非唯证果者无,即真能实行者亦寥如晨星;虽有少数,亦多盲修瞎练,可悯殊甚!故正法住世,百修百证。及至像法,修行者百,取证者不得其一;盖像法多魔,不易取证,即多退堕!如今世修行未证真圣果,来世业增,前功尽弃!而有勇猛有情,努力勤修,今世不证,来世再修,黾勉求证,其志可嘉!然其事极艰难而可悲悯,故菩萨为下济有情之大悲心所驱策,求佛说法,独标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者,不无深意焉。

  丙三
  赞许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此称曼殊为童子;童者、独也,表般若无分别智,独一无二。又、此无分别智出障圆明,最极清净,一切无漏功德皆由此生。盖真见道位,此智现前,舍前诸漏,具足无漏,故称为童子;即表根本智。善哉善哉,乃双叹之词;以曼殊之问,具足上求下济之义故。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此非过未诸佛,即指现在十方诸佛。说诸佛法故,可令闻者业障消除,解脱诸缠。缠、即缠缚,如人犯罪,杻械枷锁被缚其身.不得自在;众生被三障所缠,囹圄其身,亦复如是!若能闻法修行,即可解脱诸缚,出三界樊笼,如鸟翔太空,鱼游渊海,得以逍遥自在也。虽一切时皆有业障众生,今曼殊唯指像法者,正为像法有情极可悲愍。佛体其意,叹为甚难,故允所求。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为诫劝词。谛者、审也,诫听法时,须深审察,一字一句不得含糊,方能得益。既审闻后,又须如理思惟,乃与无漏法义善能契应;此乃由闻慧而起思慧也。又、善谓善巧,能善巧思惟,即可触类旁通,会融其义。须能如是听法,方不辜负说法者心,故先警诫。

  丙四
  乐闻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曼殊既蒙世尊赞许,心怀踊跃,随声作答,故曰唯然。唯然,形容其答应得迅速自然,毫无勉强。故常人答应之快者,亦曰唯唯。乐字之本义为音乐之乐,圈入声,为快乐之乐;今为好乐之乐,宜圈去声。

  上为本经缘起之叙,依曼殊之问及佛之赞许,说此经之缘由,可以显矣。如金刚经之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皆为说经之缘起也;故此亦可称曼殊启请分。

TOP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示体相

  丙一
  总标依正体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从此文起,为正说分。于中先示体相,后明机益。此经之体相,即以药师佛果依正功德,及其依正功德所由成之本因愿行,为此经特有之体相。通常判经之体,曰实相,曰真如,曰中道第一义,往往儱侗含糊,不能彰显各经之特殊体。如以真如为体,则诸法缘生无性,即空之所显,通于一切;然于其中,不妨地以坚为体,水以湿为体,是则如是诸法,各有别体。故今明此经,即以药师之因果、依正示其体相;由此体所起之功能,即全体大用也。后明机益,即显众机闻此法所获之益利,乃此经之功用也。示体相中分三科,今第一总标依正体。

  总标依正体者,有世界名净琉璃,即总标药师依报之体;佛号药师琉璃光等,即总标药师正报之体。佛告曼殊室利,即佛向曼殊室利说。从此娑婆世界东去,经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一世界,名净琉璃,其土有佛,号药师琉璃光。殑伽沙、即恒河沙;奘师以前,多译恒河沙,奘师以后,多译殑伽沙。恒字音短,殑伽音长,稍有区别,实为一河。恒河在印度,亦犹中国之黄河。有言其发源于天上,实则出之阿耨达池;如中国古探黄河之源于星宿海,而今日考察所得,实与长江同出自青海。恒河多沙,佛说法处多在恒河流域,故为顺便通晓起见,经中遇说数目极多时,即以恒河沙为喻。如七佛药师本,则从四殑伽沙说起;今本但明药师佛土,故直从十殑伽沙说。佛土、即世界,一佛土,即一大千世界。净琉璃、即清净青色宝,言其国土居七佛之后,最极清净,无漏庄严;故前言青色宝时,以万里无云之白日清空为喻也。

  此药师佛,具足十号:

  一、如来,义如前。

  二、应,亦译应供,梵音阿罗诃。依法华论,有十九义,通常或三或五,言应受人天供养,应已断惑证真,应更不受生死;而应供之义,通声闻、独觉。

  三、正等觉,亦作正遍知,梵音三藐三菩提。

  四、明行圆满,亦称明行足。明、为智,行、即万行;明以智慧为先导而修万行,故能成福慧两足尊也。

  五、善逝,善能顺法性而寂逝,盖佛用而常寂,住于无住涅槃。不同二乘子缚已断,果缚犹在,住于有余涅槃;佛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为度生故,非生现生非灭示灭。虽现生灭而常寂静,故云善逝。

  六、世间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理、相性,明解照了,如脱桶底。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亦作无上丈夫调御士。士为人中才智之多能者,如普通社会农、工、商中,以智足多谋文武双全有力用者,名之为士;故亦以无上之士称佛也。调御丈夫者,丈夫为有大志荷大事者,平常仆妾之于男子,亦称丈夫,正显丈夫勇敢无畏。善能调御一切,如善骑马,调伏猖獗,喻佛善能摧伏魔军,惊驭三界之众生也。

  八、天人师,佛为三界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故名。

  九、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三觉圆满,故号为佛。无明漏尽为自觉,调化众生为觉他,自觉之果圆,亦即觉他之行满也。

  十、薄伽梵,即世尊。涅槃等言,自如来至佛为十号,薄伽梵乃十号之总称。而佛地、唯识等,则将无上丈夫调御士合为一号,故自如来至薄伽梵,方成十号。此二说者,各有其根据也。

TOP

  丙二
  别陈行果相

  丁一
  行愿

  戊一
  总标大愿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此下为示体相中第二别陈行果相。行为因中所发誓愿,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此中复二:一、行愿,二、果德。行愿文中复三:今第一总标大愿也。

  彼世尊,即指药师如来;以释迦为此土之佛,故以药师为彼。由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之二句,则本愿二字亦显矣。此十二大愿,在药师未成佛之因地中,同为凡夫,行菩萨道时所发。道、为菩提行之总相;但道虽广,可摄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获之果为菩提,亦名为道;其修因之差别行为分法,亦名为道品。欲证菩提涅槃之果,须由所趋之道路,如行者欲达其目的,须由路途。此举道之总相。

  若别明真菩萨道之自体,由初发心三慧所起:由闻教故,生起闻慧;闻而极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后如实修习,即成修慧。成闻慧时,与信相应;成思慧时,与戒相应;成修慧时,与定相应。由修集资粮至加行位,引发根本智无漏无分别般若之大慧;复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无分别慧;所谓加行无分别慧,根本无分别慧,后得无分别慧,皆由加行慧而引发;各以慧为自体,与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别境等相应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应。根本亲证诸法真如自性,起后得智,通明法界事理,与此无漏智相应而等起施戒等万行,皆为修习道行。故有道自体,道引发,道相应,道所缘,道等起,综合之皆为道也。

  十二大愿者,为药师如来因地所发之本愿,盖其所发四弘誓愿为通愿,此为别愿。发愿即是立志,由内心策发,确立而定;以此志愿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遂其愿。如地发芽,生根不动,而得成婆娑之大树。但普通人虽亦立志,督策自己,然因意志薄弱,见色闻声,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诱huo,而为其所转!诸佛发愿,与之迥异,既发愿已,三业依之修习,坚固无有动摇,由此必证菩提,故能令诸有情所求皆得。盖既证菩提,则一切行愿之所求自然满足矣。由本行二句,行道发愿,智断成就;由令诸二句,广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别陈诸愿

  己一
  正报庄严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此别陈诸愿,即有十二大愿。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愿,乃依四谛中灭道二谛境而发;自第六至第十二愿,乃依苦集二谛境而发。前五愿中更可分别,第一、第二依所证灭谛果而发;后三依菩萨所修道谛而发。后七愿中,前三后三皆由苦谛而发;然苦因于集,故中间一愿乃依集谛而发。今此第一愿,明药师之正报庄严。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药师在因地行中说:愿我当来成佛之时也。成佛一名,每多滥称,其实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方称成佛。梵语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即是无上最高之义。三藐三菩提,译正等觉,亦遍正觉,或作正等正觉。此菩提觉之上,复加阿耨多罗与三藐三之言,正简此觉与泛常之觉有异。泛常觉冷热是非等曰感觉,曰知觉,自以为觉,实则迷而不觉,乃颠倒妄想之错觉;虽云觉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觉。以正等觉者,觉悟宇宙万有之真理,平等平等,无有高下,如理如实而觉,方为三藐三之正等觉。

  故单言觉时,即通凡外。但凡外为错觉非正觉,故以三菩提简之。又单言三菩提时,即通二乘菩提,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觉,虽破我执,觉生空真如,而法执未破,法空真如觉而不显,虽觉生空而非普遍,乃以三藐三菩提简之。又登地菩萨,虽可称为分证三藐三菩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罗,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觉,后后胜于前前,皆有上故;是故惟佛与佛,方为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今药师因中愿其当来成佛时,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三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曰报身;三、变化身,亦曰应身。法性身为诸法之真实性,为诸佛究竟觉之所彻证,故遍一切处,具无量智德光明。

  然此所谓炽然照耀无量无边世界,乃指受用身而言。受用有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无漏不思议界,唯佛与佛之所能知,即等觉大士亦如隔云望月,蒙胧非真,何况地下圣凡!但此不思议自受用身土,一佛一切佛,非异非不异,无量无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无有分齐,等同一味。然亦不妨各从自受用身而现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为教化地上菩萨而现,所谓“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华严之毗卢遮那,梵网之卢舍那,皆为地上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尘刹海;故此身光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无边世界众生,故今吾人皆在药师佛光照耀之中,不亦甚亲切乎!炽然、状况光力盛而且大,尽虚空法界之边际,无所不照,无有限量;故弥陀号无量光,而此药师亦具无量光明。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随其一形相等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说,则属变化身。此有大变化身、小变化身、随变化身三种。大变化身,为三贤入四加行位菩萨所现,在定中所见色究竟最高大身,亦为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万由旬,皆属此身。小变化身,如今娑婆教主释迦如来,现丈六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属之。其实释迦佛身,通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变化;而依标准教义,唯局小变化身。今药师愿将来成佛,亦现此身,应化众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间之转轮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则为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负教化众生之伟业,如转轮圣王,即能负担一四天下众生之事业──详见大般若经及诸大论。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千辐轮相,乃至三十二顶成肉髻相──详见法数。此等宝相,皆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随形,即三十二相上所现之种种形好,如眉间白毫相光,其体通明透彻,其色极白洁净,即此体明色白为相上形好。既有宝相,复具形好,故其身极庄严,无与伦匹。

  药师如来,愿其佛果正报庄严如是,亦愿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报如是庄严,故能生琉璃世界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极乐世界,即无男女相,无六根残缺等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师于宝华山建立药师法会,亦本药师之十二大愿,而发十二种愿,其云:“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今科学有优生学,本此优生学施优生政策,能使人民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与药师之第一本愿,遥相呼应。故前讲此经缘起时,亦言依药师佛法门可实际应用于现实人生之改善也。

TOP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前第一愿,诸佛大体相同;今第二愿,则唯药师独具。得菩提时,即成佛时。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现自受用、他受用、大变化、小变化时,皆现佛相,唯随类变化,或现人天,或现鬼畜,无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据变化身言。此变化身,如青色宝,内外明彻,净无瑕秽。瑕为玉中疵,玉有污点,即成美中不足;吾人之身亦具琉璃智光,而为肉血烦恼所障,不能内外明彻。例如水晶珠等,亦能内外明彻,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药师琉璃光身,内外明彻,净无瑕疵,其广大遍一切处,功德无量,如山巍巍。

  善能安住焰网庄严,即所谓“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焰、即光上之线,如曙光东升,光线夺目。一光焰照一一光焰,一一光焰照一光焰,光光相映,结成罗网;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此由光线所组成之光明灿烂的焰网之中。药师如是,其土众生亦各能身善安住于焰网庄严,此其所以光明过日月也。盖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为三光,而尤以日月之光为大;然日月虽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无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地球上,亦有半年无日月光照者,有终年无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处;此诚如佛教所谓黑暗地狱众生也。但净琉璃世界,有药师琉璃光身之光明,则一切黑暗皆破除,幽冥众生悉蒙开晓。如盲者得眼,即能于光明熙和中随意所趣,平等自由,作诸事业者也。

  药师法会愿云:“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一切作业,悉得成就,亦药师此愿之实际应用者也。

  己三
  智慧资生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此第三愿,标以智慧资生者,以药师成佛时,欲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资济众生。此第三愿至第五愿,依道谛而发。道者,广则八万四千波罗密多,略则三十七品,再略之、则为戒定慧。而此三愿,即依此三而发。是第三愿,乃依慧发。无量无边智慧,出智慧之体;无量无边方便,为智慧之用。故方便之自体即智慧,智慧之妙用即方便;若无方便无以显智慧之深广,若无智慧无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慧与方便,皆是无量无边。

  无量者,普通言量,约有二义:一、读平声,如升斗量米,尺寸量布之量,为动词,表现动作;二、读去声,如言度量数量之量,为名词。又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长短轻重,亦为平声。此无量乃无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以今通用名词言之,量即空间。空间在数理学上有三度量:一、量长短,二、量阔狭,三、量厚薄高低。如一墨点,不成为量,须成一线,方有长短之纵量。但只一线不成为物,物必有阔狭,故有第二度阔狭之横量,所谓先量长短,后量阔狭。既有长短、阔狭,既有南北东西之方向,然亦未成其为完整之物。盖完整之物,既如一纸,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三度即量其高下浅深。如此经过长短、阔狭、厚薄之三度量,乃成为物,既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六方分。故无论何物,凡成其为物者,须具足此三度量之空间,知其自南至北有几何,自西至东有几何,自高至下有几何,方成一物,否则不成为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华藏世界,其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皆具此三度量以各占其空间。若超此量,无彼此,无分别,则不能说成一物,亦即无可思想分别而入于无量矣。此乃无量之本义,佛果智慧方便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者,边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尽处即有边际、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边际分齐;故立有边,即基于量,若无量、则边亦不可得矣。

  今中国人皆能说佛法无边之一语,佛法无边,诚如所言,惜深知其义者鲜耳。其实、一切世法皆落边际,唯有佛法确实无边。然佛法无边,非离世法之外另有一无边之佛法,若离世法另有一个无边佛法,即此世法与佛法之间已落边际矣!故须无量,方成无边。前言量有三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间,今更进而言之:依最新学说有四度空间,乃将时间加入空间而成第四矣。楞严经言:“四方上下为界,过现未来为世”;以之说明世界为空间时间之交织,颇相近似。是故一物之成为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三世;如今讲经之法堂,占有上下四方之空间,经未造、落成、朽坏、三时之时间。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三世四度量;扩而言之,凡物皆有此空间与时间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谓人生几何,天长地久,皆自空间量上显明时间。六方、三世界量无,则边际乃无矣。

  但如何言唯佛法无边耶?此盖诸法实相,法尔如是,本无边际;故无量无边,实为诸法之本来面目。自佛法言之,若真若俗皆无量无边。何以故?自第一义之真谛言之,量不可得;以量从分别而起,诸法真实相无此分别量故;既无量,复何有边耶?自众缘所成之俗谛上观之,诸法亦无量边,以诸法从众缘生,缘生无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诸法为缘,故一切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尽一切法,则无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边际哉?如一小杯,为四大成,土质为地,调泥为水,烧炼为火,鼓扇为风,容受为空,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样,由此种种因缘,即成此一小杯;则此小杯,即依虚空法界众生辗转增上之缘力而成,即可摄尽宇宙万法。故能通达一物,此物即遍虚空法界,无可限量,亦无边际,此在俗谛而论诸法,诸法亦无量无边矣。

  但诸法小自微尘草木,大至华藏世界皆无量边,何独唯指佛法无边耶?良以诸法虽无量边,倘无佛智慧,即不得而知,而妄执有量有边,并认定此有量有边之法,方为实法,而以无量无边为非实法,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自具缚凡夫乃至三乘贤圣,未得诸佛智慧,皆不免此颠倒分别而执有量有边!是故唯有佛法无边,其理亦了然矣。

  复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别量故,世界随之有成住坏空,人生随之有生老病死,一切皆由此分别心量境之生灭而生灭,则世界人生皆落生灭之窠臼矣!若了真俗诸法其实本无量边,如是如是,则当下即不生灭,当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计我,我生于何时,我作若干事业,我经几何年月日时而死,此在量上作边际想,故人生之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计此世界为上帝创造,创造于何时,至何时毁灭,则世界之成住坏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谛之理,诸法本性无量无边,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无定量可立,无极边可得,则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坏空即非成住坏空,当下本无生灭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槃。是知法法无边,洵惟佛无量之智慧方显焉!复依此无量无边之智慧,等起无量无边之方便,依方便之权智,达智慧之实智。由智慧之本体,起方便之妙用,随机设法,应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慧而成。如十度之方便、愿、力、智,皆依般若而开发。经云:“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者:一、因明,二、声明,三、医药明,四、工巧明,五、内明。此除内明为佛学外,其余四明皆为济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无碍自在,功由智慧。如今科学发明,供给吾人衣食住行上种种享受之物质,皆是方便之用;但因无无量无边之智慧以为妙体,故虽有用而非妙用,有尽际相可得,此有彼无,起贪嗔痴互相争夺,世界祸乱从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非无方便,实由无无量无边之智慧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药师之智慧,则科学资生之方便,妙用无尽,斗争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丰富,所受无缺乏矣。

  药师法会愿文云:“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TOP

  丙二
  别陈行果相

  丁一
  行愿

  戊一
  总标大愿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此下为示体相中第二别陈行果相。行为因中所发誓愿,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此中复二:一、行愿,二、果德。行愿文中复三:今第一总标大愿也。

  彼世尊,即指药师如来;以释迦为此土之佛,故以药师为彼。由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之二句,则本愿二字亦显矣。此十二大愿,在药师未成佛之因地中,同为凡夫,行菩萨道时所发。道、为菩提行之总相;但道虽广,可摄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获之果为菩提,亦名为道;其修因之差别行为分法,亦名为道品。欲证菩提涅槃之果,须由所趋之道路,如行者欲达其目的,须由路途。此举道之总相。

  若别明真菩萨道之自体,由初发心三慧所起:由闻教故,生起闻慧;闻而极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后如实修习,即成修慧。成闻慧时,与信相应;成思慧时,与戒相应;成修慧时,与定相应。由修集资粮至加行位,引发根本智无漏无分别般若之大慧;复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无分别慧;所谓加行无分别慧,根本无分别慧,后得无分别慧,皆由加行慧而引发;各以慧为自体,与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别境等相应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应。根本亲证诸法真如自性,起后得智,通明法界事理,与此无漏智相应而等起施戒等万行,皆为修习道行。故有道自体,道引发,道相应,道所缘,道等起,综合之皆为道也。

  十二大愿者,为药师如来因地所发之本愿,盖其所发四弘誓愿为通愿,此为别愿。发愿即是立志,由内心策发,确立而定;以此志愿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遂其愿。如地发芽,生根不动,而得成婆娑之大树。但普通人虽亦立志,督策自己,然因意志薄弱,见色闻声,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诱huo,而为其所转!诸佛发愿,与之迥异,既发愿已,三业依之修习,坚固无有动摇,由此必证菩提,故能令诸有情所求皆得。盖既证菩提,则一切行愿之所求自然满足矣。由本行二句,行道发愿,智断成就;由令诸二句,广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别陈诸愿

  己一
  正报庄严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此别陈诸愿,即有十二大愿。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愿,乃依四谛中灭道二谛境而发;自第六至第十二愿,乃依苦集二谛境而发。前五愿中更可分别,第一、第二依所证灭谛果而发;后三依菩萨所修道谛而发。后七愿中,前三后三皆由苦谛而发;然苦因于集,故中间一愿乃依集谛而发。今此第一愿,明药师之正报庄严。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药师在因地行中说:愿我当来成佛之时也。成佛一名,每多滥称,其实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方称成佛。梵语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即是无上最高之义。三藐三菩提,译正等觉,亦遍正觉,或作正等正觉。此菩提觉之上,复加阿耨多罗与三藐三之言,正简此觉与泛常之觉有异。泛常觉冷热是非等曰感觉,曰知觉,自以为觉,实则迷而不觉,乃颠倒妄想之错觉;虽云觉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觉。以正等觉者,觉悟宇宙万有之真理,平等平等,无有高下,如理如实而觉,方为三藐三之正等觉。

  故单言觉时,即通凡外。但凡外为错觉非正觉,故以三菩提简之。又单言三菩提时,即通二乘菩提,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觉,虽破我执,觉生空真如,而法执未破,法空真如觉而不显,虽觉生空而非普遍,乃以三藐三菩提简之。又登地菩萨,虽可称为分证三藐三菩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罗,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觉,后后胜于前前,皆有上故;是故惟佛与佛,方为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今药师因中愿其当来成佛时,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三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曰报身;三、变化身,亦曰应身。法性身为诸法之真实性,为诸佛究竟觉之所彻证,故遍一切处,具无量智德光明。

  然此所谓炽然照耀无量无边世界,乃指受用身而言。受用有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无漏不思议界,唯佛与佛之所能知,即等觉大士亦如隔云望月,蒙胧非真,何况地下圣凡!但此不思议自受用身土,一佛一切佛,非异非不异,无量无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无有分齐,等同一味。然亦不妨各从自受用身而现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为教化地上菩萨而现,所谓“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华严之毗卢遮那,梵网之卢舍那,皆为地上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尘刹海;故此身光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无边世界众生,故今吾人皆在药师佛光照耀之中,不亦甚亲切乎!炽然、状况光力盛而且大,尽虚空法界之边际,无所不照,无有限量;故弥陀号无量光,而此药师亦具无量光明。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随其一形相等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说,则属变化身。此有大变化身、小变化身、随变化身三种。大变化身,为三贤入四加行位菩萨所现,在定中所见色究竟最高大身,亦为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万由旬,皆属此身。小变化身,如今娑婆教主释迦如来,现丈六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属之。其实释迦佛身,通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变化;而依标准教义,唯局小变化身。今药师愿将来成佛,亦现此身,应化众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间之转轮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则为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负教化众生之伟业,如转轮圣王,即能负担一四天下众生之事业──详见大般若经及诸大论。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千辐轮相,乃至三十二顶成肉髻相──详见法数。此等宝相,皆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随形,即三十二相上所现之种种形好,如眉间白毫相光,其体通明透彻,其色极白洁净,即此体明色白为相上形好。既有宝相,复具形好,故其身极庄严,无与伦匹。

  药师如来,愿其佛果正报庄严如是,亦愿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报如是庄严,故能生琉璃世界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极乐世界,即无男女相,无六根残缺等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师于宝华山建立药师法会,亦本药师之十二大愿,而发十二种愿,其云:“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今科学有优生学,本此优生学施优生政策,能使人民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与药师之第一本愿,遥相呼应。故前讲此经缘起时,亦言依药师佛法门可实际应用于现实人生之改善也。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前第一愿,诸佛大体相同;今第二愿,则唯药师独具。得菩提时,即成佛时。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现自受用、他受用、大变化、小变化时,皆现佛相,唯随类变化,或现人天,或现鬼畜,无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据变化身言。此变化身,如青色宝,内外明彻,净无瑕秽。瑕为玉中疵,玉有污点,即成美中不足;吾人之身亦具琉璃智光,而为肉血烦恼所障,不能内外明彻。例如水晶珠等,亦能内外明彻,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药师琉璃光身,内外明彻,净无瑕疵,其广大遍一切处,功德无量,如山巍巍。

  善能安住焰网庄严,即所谓“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焰、即光上之线,如曙光东升,光线夺目。一光焰照一一光焰,一一光焰照一光焰,光光相映,结成罗网;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此由光线所组成之光明灿烂的焰网之中。药师如是,其土众生亦各能身善安住于焰网庄严,此其所以光明过日月也。盖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为三光,而尤以日月之光为大;然日月虽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无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地球上,亦有半年无日月光照者,有终年无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处;此诚如佛教所谓黑暗地狱众生也。但净琉璃世界,有药师琉璃光身之光明,则一切黑暗皆破除,幽冥众生悉蒙开晓。如盲者得眼,即能于光明熙和中随意所趣,平等自由,作诸事业者也。

  药师法会愿云:“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一切作业,悉得成就,亦药师此愿之实际应用者也。

  己三
  智慧资生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此第三愿,标以智慧资生者,以药师成佛时,欲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资济众生。此第三愿至第五愿,依道谛而发。道者,广则八万四千波罗密多,略则三十七品,再略之、则为戒定慧。而此三愿,即依此三而发。是第三愿,乃依慧发。无量无边智慧,出智慧之体;无量无边方便,为智慧之用。故方便之自体即智慧,智慧之妙用即方便;若无方便无以显智慧之深广,若无智慧无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慧与方便,皆是无量无边。

  无量者,普通言量,约有二义:一、读平声,如升斗量米,尺寸量布之量,为动词,表现动作;二、读去声,如言度量数量之量,为名词。又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长短轻重,亦为平声。此无量乃无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以今通用名词言之,量即空间。空间在数理学上有三度量:一、量长短,二、量阔狭,三、量厚薄高低。如一墨点,不成为量,须成一线,方有长短之纵量。但只一线不成为物,物必有阔狭,故有第二度阔狭之横量,所谓先量长短,后量阔狭。既有长短、阔狭,既有南北东西之方向,然亦未成其为完整之物。盖完整之物,既如一纸,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三度即量其高下浅深。如此经过长短、阔狭、厚薄之三度量,乃成为物,既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六方分。故无论何物,凡成其为物者,须具足此三度量之空间,知其自南至北有几何,自西至东有几何,自高至下有几何,方成一物,否则不成为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华藏世界,其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皆具此三度量以各占其空间。若超此量,无彼此,无分别,则不能说成一物,亦即无可思想分别而入于无量矣。此乃无量之本义,佛果智慧方便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者,边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尽处即有边际、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边际分齐;故立有边,即基于量,若无量、则边亦不可得矣。

  今中国人皆能说佛法无边之一语,佛法无边,诚如所言,惜深知其义者鲜耳。其实、一切世法皆落边际,唯有佛法确实无边。然佛法无边,非离世法之外另有一无边之佛法,若离世法另有一个无边佛法,即此世法与佛法之间已落边际矣!故须无量,方成无边。前言量有三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间,今更进而言之:依最新学说有四度空间,乃将时间加入空间而成第四矣。楞严经言:“四方上下为界,过现未来为世”;以之说明世界为空间时间之交织,颇相近似。是故一物之成为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三世;如今讲经之法堂,占有上下四方之空间,经未造、落成、朽坏、三时之时间。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三世四度量;扩而言之,凡物皆有此空间与时间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谓人生几何,天长地久,皆自空间量上显明时间。六方、三世界量无,则边际乃无矣。

  但如何言唯佛法无边耶?此盖诸法实相,法尔如是,本无边际;故无量无边,实为诸法之本来面目。自佛法言之,若真若俗皆无量无边。何以故?自第一义之真谛言之,量不可得;以量从分别而起,诸法真实相无此分别量故;既无量,复何有边耶?自众缘所成之俗谛上观之,诸法亦无量边,以诸法从众缘生,缘生无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诸法为缘,故一切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尽一切法,则无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边际哉?如一小杯,为四大成,土质为地,调泥为水,烧炼为火,鼓扇为风,容受为空,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样,由此种种因缘,即成此一小杯;则此小杯,即依虚空法界众生辗转增上之缘力而成,即可摄尽宇宙万法。故能通达一物,此物即遍虚空法界,无可限量,亦无边际,此在俗谛而论诸法,诸法亦无量无边矣。

  但诸法小自微尘草木,大至华藏世界皆无量边,何独唯指佛法无边耶?良以诸法虽无量边,倘无佛智慧,即不得而知,而妄执有量有边,并认定此有量有边之法,方为实法,而以无量无边为非实法,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自具缚凡夫乃至三乘贤圣,未得诸佛智慧,皆不免此颠倒分别而执有量有边!是故唯有佛法无边,其理亦了然矣。

  复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别量故,世界随之有成住坏空,人生随之有生老病死,一切皆由此分别心量境之生灭而生灭,则世界人生皆落生灭之窠臼矣!若了真俗诸法其实本无量边,如是如是,则当下即不生灭,当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计我,我生于何时,我作若干事业,我经几何年月日时而死,此在量上作边际想,故人生之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计此世界为上帝创造,创造于何时,至何时毁灭,则世界之成住坏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谛之理,诸法本性无量无边,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无定量可立,无极边可得,则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坏空即非成住坏空,当下本无生灭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槃。是知法法无边,洵惟佛无量之智慧方显焉!复依此无量无边之智慧,等起无量无边之方便,依方便之权智,达智慧之实智。由智慧之本体,起方便之妙用,随机设法,应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慧而成。如十度之方便、愿、力、智,皆依般若而开发。经云:“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者:一、因明,二、声明,三、医药明,四、工巧明,五、内明。此除内明为佛学外,其余四明皆为济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无碍自在,功由智慧。如今科学发明,供给吾人衣食住行上种种享受之物质,皆是方便之用;但因无无量无边之智慧以为妙体,故虽有用而非妙用,有尽际相可得,此有彼无,起贪嗔痴互相争夺,世界祸乱从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非无方便,实由无无量无边之智慧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药师之智慧,则科学资生之方便,妙用无尽,斗争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丰富,所受无缺乏矣。

  药师法会愿文云:“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