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地功夫

    我们的身心

  总是向外追求刺激享受

  顺著自己的烦恼习气

  造作种种不善行业

  佛教我们

  以戒调身 以定调心

  断烦恼要从远离一切不善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

  不是必要看的,不必去看;

  不是必要听的,不要去听;

  不是必要说的,不必去说,

  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99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我们今天「调伏」,以戒调身,以定调心,这就晓得戒定的重要。一心系念是调心,持戒念佛是调身,「身心柔软」就是身心自在!我们比不上菩萨,原因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诸法的实相。换句话说,不认识自己,也不了解环境。所以我们纵然是很认真的去调,得的结果还是相当有限,比不上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是真正通达明了。其实这些真相,佛并没有秘密,并没有含藏,他给我们说出来了;说出来了,我们也会讲,但是那个意思体会不到。《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穿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后头一句是佛劝我们要把眼前的人生宇宙看作是梦境、幻影。看作梦境、幻影,我们就不执著了;不执著,这个妄想也就没有了,这是大乘修学,这是很巧妙的方法。

  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痛苦颠倒,是因为把人生宇宙看作是真的,坏就坏在这里,所以在这里面患得患失。你如果看眼前境界都是梦、都是影,你得失心就没有了。得失心没有了,烦恼至少去除百分之八十,你怎么会不自在!现在科学家发现,没有物质,一切物质是人的错觉,事实上他说是光波的震动。这个话,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仁者心动」。科学家知道这一切物质现象是从波动产生的,但是那个波动从哪里来的他不晓得。所以他所认识的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波从哪里来?波从真如本性里面来的。六祖说「仁者心动」。见了性,那是第一义。必须认识第一义,「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才能做到圆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20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这是讲到所断的,所断的是烦恼,四弘誓愿里所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极乐世界菩萨还学这些,我们现在就要很重视,要学。『根』是讲的六根,六根要调和,要把它伏住,『伏』就是我们今天讲要克服,不要让它放逸。我们眼想看,就要限制它,正当的可以看,不正当的不准它看,叫伏,调伏,就把它伏住。耳要听,法音可以听,世间靡靡之音不可以听,要把它伏住。六根里头最重要是意根,意根胡思乱想,意根要伏住了,外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自然就伏住。所以说擒贼先擒王,王是什么?王是意根。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修心。修心怎么个修法?你每天去读经,每天念佛,二六时中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的功德,我想这个,想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种种庄严。经念熟了就想,想这个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不胡思乱想了。你要不想经中的境界,你决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果报是六道三途。你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宏愿功德,决定生西方,要这样的调伏诸根。

  身,我只要有时间我拜佛,我专拜阿弥陀佛,这是调伏身根。口,一天到晚念佛,劝人念佛,不说杂话,为什么?除了念佛这一句佛号是真言,其他的都叫假话,都叫废话,说不说都没有关系,废话。所以真正念佛人,真正想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管人家问你什么问题,你回答「阿弥陀佛」,不管什么人跟你讲话,「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往生西方。为什么?口口是真言,没有一句假话。你想西方极乐世界,念西方极乐世界,这叫正念,就是八正道,正念、正思惟,你没错。所以,调伏诸根要晓得怎么个调伏,从哪里调伏起。

  诸根调伏,身心当然柔软,身心自在,健康长寿。看看人家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可以站著走、坐著走,我们念佛往生要是躺下来往生,就很惭愧了。那些人是榜样,我们要向他看齐,他有什么本事?本事都在这个几句,人家能调伏诸根,一天到晚不胡思乱想,不胡作妄为,不胡言乱语,这个重要,非常重要。『深入正慧』,你能够每天读经念佛,思惟经义,自然就入了正慧。深是功夫,功夫一天一天加深。『无复余习』,习是习气,其他的习气慢慢统统断尽了。习气都没有了,当然烦恼是完全没有了,你习气都断了。

  无量寿经  (第十三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3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调伏这就是讲的修行,根是指六根,如果不入甚深法藏,我们诸根就不容易调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世尊所请教的一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调伏诸根实在上说就是降伏其心。心,实在讲就是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是意根做主,意根是主宰,其余的五根可以说都是意根的作用,帮助意根起作用。由此可知,调伏诸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调伏意根,也就是《金刚经》里所强调的「降伏其心」,因为意能调伏了,其余的五根自然不成问题。所以佛法律仪戒是调伏前五根的,眼耳鼻舌身,是调伏这个的,定慧就是调伏意根的,这是戒定慧它的功能。「身心柔软」,这是诸根调伏之后身心柔软了,轻安、解脱,也可以说像经上常讲的大自在,《心经》里讲的观自在,身心柔软就是大自在的意思。「深入正慧」,正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现前,无明烦恼就断不尽,微细的无明烦恼,需要智慧观照它才能够消失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调伏者,《探玄记》」,这是贤首国师《六十华严》的注解,「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意思就是「调制三业,令离恶行」,三业是身口意,用什么来调伏?用定慧。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用本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只要求清净平等,果然契入清净平等,智慧自然就开了,身口意三业就远离十恶。身不但不造杀盗淫,口离四种过失,决定没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乃至於意里面也没有贪瞋痴了。这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统统断干净,连习气都没有了。这『调伏诸根』,得到的是『身心柔软』。「诸根,眼耳等六根。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染污,远离尘垢得清净,远离邪恶得平等,邪见没有了,恶念没有了。「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就是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三种「柔和质直」。表现在外面柔和,里面,质直就是真诚,内心真诚,外面言态柔和。而随顺於道,与性德完全相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六集)  2011/6/17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56

  调和控制这个方法好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控制自己烦恼习气,不要让它发作;你要调和身口意三业,不让它造恶业。底下讲,「调制三业,令离恶行也」,不能作恶。「诸根者,眼耳等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身有五,眼耳鼻舌身,心就是意,「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比喻染污,染污里面第一个就是自私自利。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将我们身心都染污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跟这个起来了。如何去控制它、如何去防范它?今天世间的zai 难怎么起来的?为什么会有zai 难?我们将经典对照一下,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zai 难?极乐世界的人那么样的和睦,他们的生活那么样的美好,幸福自在。为什么这个世间人过得这么痛苦?同样都是人,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就是一个觉悟、一个迷惑。极乐世界人人觉悟,我们这个世间人人迷惑颠倒。他为什么觉悟?刚才我们讲了,他懂得教育。

  制伏除灭诸恶行,令离恶行,调伏诸根,要修柔软。贤首大师《还源观》里头讲四德,这是修行人,特别是菩萨一定要遵守的。第一个,「随缘妙用」,就是普贤十愿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著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妙了!所有一切的演说,乃至於起心动念,没有一桩是为自己,都是为如何帮助苦难众生,如何帮助正法久住。其他的没有了,就这么两桩事情,我们才真正能把这两桩事情落实。帮助众生、正法久住,都是需要教学。经典上佛常常教戒,不需要记忆的,都很熟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金刚经》上这句话说多少句?说了十几遍。受是信受,我真相信它,我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丢掉,还得做到。具体行法就是为人演说,你做是为人,说也是为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不妙了。为自己,为自己里头就夹杂著名闻利养,不干净,染污了。不能为自己,没有自己,身心清净,一尘不染,都为别人,这叫妙。

  「威仪有则」,这就具体说出来,演怎么个演法?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要遵守戒律、威仪,真干!第三,这个德的第三句,「柔和质直」。心要柔和,心要真诚,质直就是真诚。表现在外面是什么?慈悲和蔼,没有人不欢喜跟你接触。末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们表演这些很辛苦,为什么?为众生,希望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了,有所感悟,这是代众生受苦。《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跟这里讲的「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反过来,「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决定不能用刚强,决定不能用命令、用强迫,那是失败的。为什么?表面服从你,心里不服;要做到人心服口服,你才真的成功了。「《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你看这一句跟四德里头第三句完全相同。《还源观》上四德第三句「柔和质直」,你看他这里「质直意柔软」,一个意思。质直就是真诚,内心真诚,表现在外面柔和,「即身心柔软之意」。这是什么?这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二集)  2013/11/5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02-040-0502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这最健康的身体,最究竟的智慧,前面究竟明了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究竟圆满的身心健康。『调伏』,调是调理,伏是降伏。《探玄记》里头说:「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把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不善的习气完全制伏住,把它灭掉了。表现在外面是调和控御了身口意业,身口意三业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没有过失。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与十善业完全相应。这个人身心是什么?身心是尽善尽美。十善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

  下面,这几句是念老说的,「盖谓调制三业」,调和、制伏三业,「令离恶行」,恶行就是十恶业,十恶业永远断掉了。「诸根者,眼耳等六根。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前面五根是身,末后意,意根是心。你看,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身体,最后一个是意,意是心,调伏诸根就是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染污,不为外面境界所染污。外面境界,眼对的是色,耳对的是音声,眼不为色所干扰,这就是眼在色里面得三昧。色相看得清清楚楚,里面如如不动,不因它而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眼见色起了贪瞋痴,见到欢喜的,贪爱起来了,见到不欢喜的,怨恨起来,这都是被干扰。这是六道凡夫,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统统都受干扰。

  修行在哪里修?实在讲就是六根在六尘上修,叫真修行。你不能不见,不见,我心清净,不算清净;接触清净,真清净。眼见色在练什么?练不执著,从这个练起。用什么方法?用忍,忍辱波罗蜜,能忍就能得定,能忍是真精进,精进才得到禅定,不接触不行。这里头有智慧,智慧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是虚妄的,不必起贪恋,贪爱的心不会生起来,所以叫功夫,不生烦恼。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用什么心?平等的爱心,就是慈悲心,看到众生苦,众生还有烦恼,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表法,做样子给你看。释迦牟尼佛做了四十九年,他天天接触大众,没有一天回避的,来者不拒,不拒绝,去者不留。用的是清净平等觉待人接物,没有用贪瞋痴慢疑,没有用七情五欲,这些统统远离,他成就了。成就是完全用清净平等觉,这叫真心,这叫菩提心,发菩提心,要用清净平等觉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用上。落实在三福、六和,落实在这里,三福、六和又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多圆满!多美好!向上提升,落实在六波罗蜜、落实在普贤十愿,那就是极乐世界的法身大士。

  解门跟行门都要掌握到总纲领、总原则,一点都不罗嗦、都不麻烦。净宗的总原则、总法门就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大总持法门,大陀罗尼。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法喜充满,真的像弥勒菩萨一样的慈祥,心里是阿弥陀佛,对外统统是阿弥陀佛,纯净纯善,没有邪恶。

  「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这说谁?说自己,不是说别人。我自己不能够恒顺众生,个性就显得刚强,刚强教人,人不服。所以我教人,人不听,认为那个人刚强难化,错了,反过头来是自己刚强难化。我刚强,我难化众生,不是众生刚强难化。我柔和,我就能感化他,一天不能感化,十天;十天不能感化,一个月;一个月不能感化,一年。很难感化的人,一、二年都被感化,你得有耐心。柔和质直,质直是用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心去学柔和,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能随顺人,不能叫别人随顺我,我要随顺人。初学的时候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也得忍受,为什么?我修行,我要把我不能忍受的把它修掉,要像佛菩萨一样统统都能忍,这个多好。没有不能忍的,所谓是忍人之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的我能忍,我的成就就比人高,你得三昧的时间比人家快,得到的三昧比别人深,不一样。谁得利益?自己得利益。刚强的人首先不能够度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如何能成就别人?佛菩萨、圣贤人跟我们不一样的,他是首先克服自己,然后再帮助别人。我们把自己忘掉了,完全想克服别人,结果到最后一事无成,跟众生结怨。得到的是什么?生生世世六道轮回的报应,干这个去了,这个才真正叫刚强难化。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56

  一定要万缘放下,非必要的统统舍弃。不是必要看的,不必去看;不是必要听的,不要去听;不是必要要说的,也不必去说,你的心自然就清净。在家同修个人有事业、有家庭,与我事业、家庭有密切关系的,这个我们要看、要听、要说;与我事业、家庭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们就可以不闻、不问、不说。换句话说,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让心定下来、心静下来,那才有成绩可言,这才能往生。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0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忧爱结缚

  无有解时

  思想恩好

  不离情欲

  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 年寿旋尽

  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

  悟道者少

  昔日恩爱 今成忧苦

  束缚身心 无法出离

  情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忧爱是身心烦恼的根源

  放下爱欲 苦就没有了

  放下情执 心就解脱了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看淡情执爱欲

  用智慧照破梦幻的真相

  就能自在解脱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三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03-0023

  『情欲』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说『忧爱』这是烦恼的根源。使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在这世间生生世世受这些苦难,你要问第一个因素是什么?这个地方告诉你,你要这样仔细去观察,你能够看到第一个因素。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还上班,没出家,也就是演培法师在台北善导寺作住持的时候,我那时刚刚学佛,也常到他那里听经。我每天看报纸,这报纸看什么?你们都想不到,我也不是看新闻,也不是看报纸的内容,我看讣文,报纸上刊的讣文,哪些人死了,天天看。今天又死了一批,走了,明天看到又一批走了,我看这个。看这个体会什么?无常!慢慢轮流就轮到我了,提高自己的警觉心,看到别人一个一个去了,就想到快要到自己了。

  说老实话,人在世间没有意思,真的经上讲「共争不急之务」。人最努力的、最精进的,一分一秒都不肯休息的,干什么事?往坟墓里头走。你们想想对不对?从生下来就往坟墓里走,一天比一天接近。所以你们做生日、过寿有什么意思?过寿的时候,你到坟墓又接近一年了,想起来悲伤,有什么快乐?你们想想对不对?有什么好庆祝的?这个要庆祝的话,这是闹天大的笑话。庆祝什么?庆祝你与死亡又接近一天,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什么事情它都会休息,唯独这个事情它不休息,一天比一天老,一天比一天衰,想到这个害怕。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九集)  **/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9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道』是事实真相。请看注解,「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这里面举出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恩爱,就这两个字。恩爱带给人的是忧苦,爱得愈深,苦就愈重。这两者束缚身心,就好像两条绳索绑住你的身体,动弹不得,如绳作结,你没有办法出离。所以讲『忧爱结缚,无有解时』,解不开。「又结缚即烦恼」,大乘教里头常给我们说的,无明烦恼,无明是迷惑;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有多少烦恼?像尘沙那样的;见思烦恼是我们思想、见解错误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烦恼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就叫做结缚。

  「《大乘义章》曰:烦恼暗惑」,暗惑就是幽暗、迷惑,「结缚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它来障碍你,它来扰乱你。我们今天讲念佛,念佛是修行,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杂念很多,就是这个结缚,我们很容易感受。「故名为结」,像绳子打结一样。「又能缚心,亦名为结」,它能够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可是我们知道,智慧、功夫一定要从静定里头才能得到,这是真正学大乘的人必须注意到的。如果我们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那就肯定我的烦恼、习气很重,我修学的功夫不得力。我们读经读不下去,读经不解其义,听经听不懂、听不下去,原因都在此地。所以古人教学,先培什么?先培养你的恭敬心、孝顺心、定静的心,他先培养这些,然后才好教。没有恭敬、没有孝顺、没有宁静的心,心浮气躁,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这就说明,不是老师不教,是你没有接受的条件,你没有能力接受。能力就是诚敬、就是孝顺、就是宁静的心。

  我们往下面看,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一切生死是六道轮回,结集就是烦恼,一切烦恼。「故知缚於情爱,即是结缚於生死,无有解时也。」这个话就是无量劫来生死流转,道理就在此地。「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说破了,佛说清楚了。「纯情即堕」,这句话是《楞严经》上的。堕在哪里?堕在无间地狱。佛在这个经上讲的,一个是想,一个是情,想是往上升,情是往下坠落。纯是想他就生天,纯是情就到地狱去了;情多於想决定在三途,想多於情在三善道。「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这句话重要,要深深去思惟、去观察。「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这八个字非常重要,能够了解这八个字、重视这八个字,慢慢觉悟了。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是把六道的情结解开,知道六道事实状况,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心求智慧,用智慧照破梦幻的真相,这样才能解脱。

  「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你来不及了。这些事情,对於中年人就要开始觉悟了。古人称中年,五十岁以上,就认真要觉悟了,为什么?怕来不及。五、六十岁走的人有多少?你要知道这个比例,你就会肯定佛经说的没错。「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佛在大小乘教里头都提出这样的警告,这都是事实真相,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故云年寿旋尽」,旋尽是很快,「谓转瞬即尽」。「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迷惑的人多,醒悟的人少,对正道都迷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一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1

  生的时候愈亲爱,这个亲爱是情执,死的时候愈伤心、愈痛苦。世尊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你要把这桩事情看破。看破是什么意思?这桩事情的真相看清楚,就叫看破。真相真正明白了,可不可以亲爱?可以,没有贪恋。为什么?智慧了解事实真相。没有贪恋,你就没有痛苦,这叫真乐,极乐世界的乐是这个乐,没有情执,没有分别,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它不起心不动念,那表现的亲爱,亲爱是性德,是自性里本有的,那是真的亲爱。迷了之后,这个亲爱里又加上情执,就是加上四大烦恼。这亲爱里头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再加了这个东西在里头,变质了。

  「生死之际,存者伤亲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长逝,互恋难舍,如刃刺心」,故云『一死一生,迭相顾恋』。世间文学家、诗人,他们的情执非常重,写出这些文学作品,不但自己那种深重的情执,他把别人的情执都勾引起来,这是好事吗?不是好事。情执是深重的烦恼,你把别人的烦恼都引起来,你要背因果责任!文学作品往往有这种过失。如果是非常严重的话,他堕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他的影响力在世间没有了,他才能出来。影响力还在这个世间,他出不来,你说多苦,多冤枉。世间人愚痴,赞叹他,还替他做宣传,给他做广告,他自己在幽冥界苦不堪言,这是事实真相。

  下面说,「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又结缚即烦恼」。这种情执什么时候能化解?真有,不是假的,几千年当中这个执著放不下。为什么?他没有智慧,虽然偶尔也能接触到圣贤教育,因为烦恼习气太重,回不了头来,听经闻法知道这桩事情,回不了头,那就苦不堪言。《大乘义章》说,「烦恼暗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所谓心有千千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你这个心里的结打不开。这个心结是什么?迷情。最难解的就是情执,情执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恩爱,它不是好事,可是世间人都以为这是好事,这是美事。佛告诉我们这桩事究竟是什么事?是轮回的根。你真能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放下了,那恭喜你,你永远脱离轮回了。

  思想,思是思念,『思想恩好』,「世人所珍」,世间人所珍惜的,「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纯情即堕」。纯情是什么?一丝毫理智都没有了。纯情堕在哪里?纯情堕阿鼻地狱,所以这不是好事情。「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一心修道,以求解脱。」假若不能,对於这桩事情你要深思,你要熟计,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於世间法,小乘是出离,所以一般人讲小乘是出世法,大乘是入世法。大乘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为什么?大乘要帮助一切迷惑的众生令他觉悟、令他回头,不舍众生。小乘不然,自己摆脱了,不想再回来。诸佛尊重大乘,喝斥小乘,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大乘比小乘难,小乘把这个境界完全舍掉,清净心容易获得。大乘没有把这些境界舍掉,还在这里面帮助这些情执很深的人,帮助他回头。这个里头最重要的,不被他的情执所感染,那是什么?大乘菩萨有很深的定功,有智慧,你的情执很深,我可以跟你在一起,你的情执不会感染我。如果在一起还会受感染,你赶快离开,为什么?你不离开,又被拉下去继续搞六道。一般人不知道利害,学佛的人知道,这一搞六道,哪一年才会有机会再遇到佛法?这个机缘,古人说得好,「百千万劫难遭遇」。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百千万劫是多少个千古?算不过来了。

  这些开示,这些事实真相,都在我们面前,我们学佛一定要保持最高的警觉,怕染污。我们阿赖耶识里有非常浓厚的这种情执,一接触就被染污。所以净土修行跟密不一样,净土宗跟密宗宗旨、原理原则完全相同,都是修清净心,但是净宗修清净心是远离染污,密教修清净心不离染污,所以密的成就比净土高,但是净土的成就比密教多。为什么?净土远离染污得清净心,虽不是真正清净心,能生凡圣同居土。天天跟这些财色名食睡都在一起,真正做到不染污,这个功夫比净土高,他要往生生哪里?他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他不在凡圣同居土。问题是那么高的境界有几个人能成就?太少了。黄念老告诉我,建国以来,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是六十多年,这六十年当中有多少修密成就的?他告诉我:六个人。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六个修密成就的。那念佛往生的有多少?六十万人可不可能?有可能,念佛往生的人太多了。这两个一比较,你就晓得净土法门殊胜,带业往生。密要真正清净,在污泥而不染,这个厉害,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念老告诉我,禅跟密的根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话是真话,不是假话。要透过深思熟计,深思是明了事实真相,熟计要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没有别的,保护自己不受染污;像现在的传染病,不受传染。净宗的方法好,稳扎三个根,稳稳当当的决定不违背,决定要求自己严格的依教奉行,一门深入。这一门就是一句佛号,六字洪名,念念不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心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没有杂念渗透进来,你就成功了,这叫「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记住不能有二心,有二心、三心你这个道就破坏,解脱就变成有名无实,还是要搞六道轮回。

  底下这句话要记住,「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来不及了,什么时候无常到来自己要有警觉,随时都可以到来,这无常就是死了。今天人在这个世间,zai 难这么多,谁晓得什么时候会碰到?我们常常看到鸟兽离开它的窝,它出去觅食去了,它能不能够安全回来?靠不住。很可能出去之后,被别的动物吃掉,被人误杀,这就是无常到来,寿命终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所以我们要想明天,要想明年,太长远了,那叫打妄想。真正成功的人作佛作祖,他不想明天,他不想明年,也不想过去,他就抓住现在。什么人能够掌握到现前,这个人肯定成就。现前念念不舍弥陀,这个念念,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成佛。要多久的时间?《弥陀经》上讲「若一日」。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一日可不可能?可能。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个念头,一天二十四小时还得了吗?不但他能往生,真正制心一处,他大成就,他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一天,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念念提高警觉,也是此地说的,这是佛门里的老话,「人命在呼吸间」,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里说的,故云『年寿旋尽』,呼吸一停止,这个人就宣布死亡了。「旋尽,谓转瞬即尽」,它太快了。所以,『惑道者众,悟道者少』,「道」是了生死出三界,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太少了。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3/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8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这是佛很感叹的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昔日恩爱」。古时候有,现在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你看结婚没有几天就离婚了,假的。假的什么?这里头没有恩,也没有爱。为什么要结婚?为利害,这个人对我有利,我想搞名闻利养他能帮助我。到发现他没有能力的时候就解散了,散伙了,它不是真的。我在新加坡就遇到,一个女同修很坦白的告诉我:我嫁给我的先生没有爱情。那你为什么嫁给他?我看到他家里有钱,房子很漂亮,住的环境很好,她是这样嫁过去的。新加坡的土地,那真是寸土寸金,他们家里还有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晓得这就不是普通人家,普通人家住公寓,她单独的庭院还有很大的院子。所以都是为名去嫁的,为利去嫁的,没有恩爱,这个夫妻怎么能到头?哪一天见到那个名利比这更高的,她就变心了,她又去嫁给那个人了,这现在社会。

  还有现在的儿女,小孩,尤其大陆只有一个儿女,一胎化,把孩子宠坏了。吃饭的时候,他父亲身体不舒服,吃饭的时候桌上有鸡腿,妈妈把鸡腿拿给他父亲,他在旁边瞪著眼睛指著他父亲:这是我的,你怎么可以拿去?平常,父母都给他吃。你就在这里看出来了,问题出来了,以后长大他能孝顺父母吗?父母对他那个好,他认为是应该的。这个麻烦可大了!这才几岁,态度就这么凶,心地就这样的不善,这怎么得了!养儿女真的是冤家,不是养的儿女,养的是冤亲债主。所以真正学佛之后,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生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样样忍、样样让。我不能忍,我不能让,来生纠缠非常麻烦;我这一生能忍能让,不结这个冤仇,就没这些事情。你喜欢的就送给你、让给你,世间一切法是无常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值得可留恋的。

  遇到了阿弥陀佛,遇到了极乐世界,这是大幸!无量劫来遇不到的,怎么这一次被我们碰上了?遇到之后我们要真干。这部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明书,西方世界的好处统统都说到了,说尽了。我们现在读的这段,是回顾我们娑婆世界,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实况是什么样子。两方面搞清楚,我们就有选择,我们选择极乐世界,我们选择阿弥陀佛。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宗是把它分成两截,第一个阶段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而且决定帮助我们成佛,保证我们成佛。这地方能不去吗?往生到极乐世界,每个人我们一般讲脱胎换骨,真的。无量劫来在这个六道搞轮回,我们的身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心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自性里头没有阿赖耶,阿赖耶是一念不觉,迷了自性才发生的。在十法界里面离不开阿赖耶,往生到极乐世界把阿赖耶摆脱了,转八识成四智,得到的身体、居住的环境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这个境界才是真正随心所欲,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妄心。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昔日恩爱」感触很深,过去一百年前有,二百年前那就更多,真的不是假的。可是这个要不舍,那就变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绳打结了,「不令出离」。恩爱是在六道,这个东西缠结,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看破。「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结缚就是烦恼。《大乘义章》里面说,「烦恼暗惑」。这个暗也是黑暗的意思,幽暗,让我们对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明了。本来是明了,现在不明了了,这叫暗,这叫迷惑。「结缚行人」,行人就是众生,像绳子、绳索把我们捆绑起来,不能自由行动。「故名为结。又能缚心」,让心里烦心、操心,这也叫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这个是什么?六道轮回的根本。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这来的,没有这个东西,六道轮回就不见了。六道轮回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这是一个幻相,是一个梦境,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没有了,六道是梦境。真正觉悟了之后,六道不见了,十法界也不见了。觉悟之后能不能再回到六道来?能,那个来是自由的,来去自由,不是生死。众生有感,我们还有很多冤亲债主、有缘的人,他们求解脱,他们求离苦得乐,那个念头才动,我们就知道,知道之后就能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是随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你就现什么身,喜欢佛身,他求佛,你就能现佛,喜欢菩萨你就能现菩萨,现身是随众生意,为什么?自己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自在!

  所以底下说,「思想恩好,世人所珍」,世间人喜欢的,特别是恩爱的夫妻,到生死关头难分难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欲放下,苦就没有了;这个东西放不下,那就很痛苦。「纯情即堕」,这句话出在《楞严经》上,我们参考资料第三页,《楞严经》上所说的,文在第四面一开端。「情想均等」,这是修行人必须要情想均等,这个人是人道,「生於人间」。情是情执、执著,想是智慧、是聪明。这个文里面说,「不飞不坠」,因为想多情少他就往上升,情多想少他就往下堕落;人在中间,生到人道来,他的情想是均等的。「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想是聪明,情呢?情是很钝,迟钝。「七情三想」,七分情就是执著,七分情执,有三分想,「沉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这个七情三想说的是什么?饿鬼道,鬼道。要是「九情一想」,情执太深了,聪明只有一点点,他「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这是九情一想,轻的是有间地狱,就是受苦,他有休息的时候,有空闲、空隙;重的无间,无间受苦没有间断,从堕地狱一直受满之后他出来,在地狱里头没有空隙,所以就是有间地狱跟无间地狱。佛在楞严会上用情跟想来形容。那要「纯情」,一想都没有,这个麻烦大了,「入阿鼻狱」,这是地狱里最下的,阿鼻就是无间地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十方什么意思?世界有成住坏空,到坏空的时候,阿鼻地狱也坏了、也空了,那这些受罪的人怎么办?受罪的人会到另外有阿鼻地狱的地方,到那边去,那个世界坏了还有阿鼻地狱之处,他又去了;换句话说,他受苦的时间长。

  纯情即堕,太可怕了!「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这个事情要多想想,「一心修道,以求解脱」。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做这个示范,他生在国王家里,父亲是国王,而且他是长子,他继承王位的。他想通了、想明白了,真正看到什么?生老病死。他没有想荣华富贵,想生老病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能不能把它化解?他天天想这个,所以最后出家修道,以求解脱。「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后悔莫及。「人命在呼吸间,故云年寿旋尽」,旋尽,转眼就尽了。世间人真正明白的少,「迷惑正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一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1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分别执著是烦恼

  烦恼会让心浮动

  看不清事实真相

  得不到自在轻安

  远离分别执著

  就能远离烦恼

  七情五欲看得愈淡

  分别执著就能淡薄

  在日常生活当中

  学习一切随缘 什么都好

  念头起来

  回归一句佛号

  心就能清净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重要,这两句就是大势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远离分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根寂静这才有净念,用清净心念佛,管用。 经上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净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净下来?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我只有这一句佛号,有杂念了,赶快佛号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是杂念,第二个念头是佛念,把杂念放弃了,这叫真念佛、会念佛。就是用这一句念头取代所有的杂念、妄念,就这么个意思。因为杂念、妄念断不掉,我们没有禅定功夫,断不掉,就用这个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一片,里头没有杂念。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阶段,在佛法里也叫做功夫成片。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没有杂念。说实在的话,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去,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点去,真行,阿弥陀佛就来接你,因为他相应。有杂念在里面就不相应,你念,佛不来;没有杂念,你念,佛就来。净与净起感应道交,净与杂它不起感应道交。佛虽然知道,我们不管是杂念、是净念佛都知道,净念他来,杂念不来。为什么?你还有业障、你还有习气、你还有烦恼,你必须在那里还得去折磨。到净念的时候,你的业障烦恼可以放下了,他真帮助你,接引你到极乐世界。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才知道这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搞别的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们搞错了。这么单纯、这么简单,这才是无上的妙法!愿文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什么都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时间长与短根本不相关,心里头没有这种牵挂,明天往生很好,过个十年、二十年也好。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他真照顾你,这个人有信用。现在世间人不见得有信用,最可靠的就是阿弥陀佛,说话算话。我们如理如法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所以老实念就对了,就没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  **/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资持记》曰:寂静即涅盘理也」。我们在前面学到这个地方。接著我们看下面,又《往生要集》上卷:「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寂静」确实是真理,是事实真相,也是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如果一切法确实是不生不灭,说这个话的就没有意义了。一切法有生有灭,可是生灭即是不生灭,生即无生,灭即无灭,这个意思就深了。那我们再说得粗浅一点,相上有生灭,性上没有生灭,事上有生灭,理上没有生灭。但是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说它有生,也不能说它有灭,这就讲到中道了。凡夫只见事相,不见理性;二乘人见理性,不著事相;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有体有用,这是大乘可贵之处。

  从诸法实相来说,《往生要集》这个三句话显示了中道之义。一切诸法,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例外的。世间法包括了十法界,出世间法包括了一切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就不论了,常寂光里头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这个一切诸法范围非常广大,这个里头依正庄严本来寂静。离烦恼的人、绝苦患的人他才见到事实真相,他才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是什么样子?大经上有两句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菩萨境界,这不是凡夫境界。生死、涅盘都不可得,都不是真的,都是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无,明明在你眼前。知道了,於一切境界相不分别不执著,你在一切现象里面得自在。没有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的境界,究竟果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妙觉果位,比等觉还高,确实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在一切现象里头,分别、计较、执著,这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都是烦恼。你没有离烦恼,所以你心是动的,浮动的,它不是静的。

  一切法本来寂静,我们的心怎么会浮动?也是本来寂静。寂静乐,寂静没有烦恼,寂静没有忧虑,寂静才法喜充满,寂静起用是无量智慧。佛法修行,关键、枢纽就在禅定,离开禅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同,全都是修的禅定。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切诸佛如来都遵循这个规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你就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全看到了,这是开悟人所看到的真相。开悟是什么个等级?在《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开悟的人超越十法界,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开悟人所住地方就是实报庄严土。今天科学说,我们空间维次不一样,这是真的。三维空间跟四维空间可以住在一起,空间维次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来的。真正开悟的人,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因为都是假的,他没有拘束了。所以他入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就是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他没有苦患,那叫一真。

  「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只要观寂静法,痴暗,痴暗是烦恼、是疑惑,自然就没有了。「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於一切法,可以看,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什么?智慧。境界里头一切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定,这叫功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不叫迷惑吗?迷就是烦恼。样样清楚,绝不起心动念,定慧等学。《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廛。古时候称市廛,现在是什么?百货公司,外国人说Mall。他到哪里修禅定?天天逛Mall,天天在那边看,这个修禅定,真禅定。为什么?商场上新产品日新月异,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动一个念头。不是面壁,面壁那个禅定一点都不管用,定是修到了,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行?盘腿面壁是初级的,刚开始的时候,要那样学法,真学成功了,哪里都去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修禅定,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如如不动,这叫真禅定。

  不在境界里头,境界一现前就乱掉了,那叫什么禅定?所以禅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都叫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的禅定,是自性本定,不分别不执著是菩萨的禅定,单单不执著是二乘的禅定,声闻缘觉的。凡夫不行,境界现不现前他都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在哪里用?日常生活,就是饮食起居,我吃东西还挑挑拣拣的,没有禅定。世尊当年每天出去托钵,还能挑拣吗?人家那是禅定,在定中。清净心能转境界,什么样是酸甜苦辣,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味道,变了。什么能力变的?是禅定能力把它变的,我们这个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的功夫把它转变的。没有一样不美好,那就真的是极乐世界。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五集)  201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寂静的意思。什么叫涅盘?清净寂灭就叫做涅盘。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是清净寂灭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我,这个我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形成一个很严重的执著。所以佛法的修学,头一个关口就是破我执,什么人做这个功夫?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在《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菩萨初信位,破八十八品见惑才能证到初果。头一个就是要破身见,知道身不是我,不再执著身是我,这叫破身见。我见没破,这是破我见刚刚开始,《金刚经》的前半部破我相,后半部破我见,后半部深,后半部是菩萨,前半部是小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种都是妄相,都不是真的。我、人、众生、寿者,寿者是讲时间,众生里面包括空间、包括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凡所有相里头包括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所以都不可以执著。真正把执著全放下,证阿罗汉果。再不分别,那就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一层。所以阿罗汉证偏真涅盘,这个寂静他得到,虽然不是圆满,他真得到了,小乘的涅盘。

  「诸根者」,这是讲「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前面五根,物质;后面意根,这是精神,这是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这六根也是非有非无,也是本来寂静。「如《华严经》曰」,这是《华严经》上讲的,「观寂静法,离诸痴暗」。怎么个离法?「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叫放下,放下贪瞋痴慢,诸根就寂静。意根里头有贪瞋痴慢疑,眼耳鼻舌身都不能够清净。而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在第六意识里头,形成我们身体里面病毒的根源,所以佛叫它做三毒,贪瞋痴三毒。加上慢、加上疑,五毒!五毒在哪里?在意识里头。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细胞里面就带著病毒,遇到缘它就生病、就发作。缘,内缘是怨恨恼怒烦,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讲的脾气、情绪,就是这些东西;外面有诱惑,外缘,外缘也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三个一集合,病就生了。所以晓得疾病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什么病,总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总原则。那你要懂得,你真的把那个因断掉,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咱们就断掉了。远离外缘,我们不好的情绪也就没有,你就身心健康。我们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把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这里的几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别当真,全是假的。所以最好在一切诸法上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成佛了。还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四圣法界,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才能真正回到如来报土,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跟如来无二无别,那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好所在,里面没有障碍。常常亲近诸佛菩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念念回归娑婆若海,娑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净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自然远离痴暗,功夫纯熟就自然,於一切法学,这叫真功夫,学不执著、不分别。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诸根寂静。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用一句佛号,境界现前,我们起心动念,不要想这个念头是正确的,还是邪的,还是错误的,不要想这个,你想这些全都错了,不要想这个,想阿弥陀佛。不管什么念头起来,我都把它用一句阿弥陀佛,全把它包了,让自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就行了,这就回归净土,这就成佛了。你看这个法门多容易、多简单,多稳当、多可靠,快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  2013/2/23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2

  「由於远离分别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盘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前面这一段跟我们说「寂静」,离烦恼叫寂,离苦患叫静,这是涅盘的道理,涅盘的原理,跟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意思都是相通的。证得涅盘就叫做成佛,换句话说,成佛就是证得涅盘,涅盘就是寂静。本性是寂静的,真心是寂静的,妄心是动的,动就叫迷惑,所以叫我们远离分别、远离执著。

  今天科学家将宇宙万物分为三大类,三种现象,第一个是物质现象,第二种是精神现象,第三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全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它是生灭法。记住,世尊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凡是生灭法都是虚妄的,不生不灭是真实的,动是虚妄的,寂静是真实的。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心要静,愈寂静愈好,为什么?愈寂静就愈接近真心,远离妄心。於一切法里头不必执著,为什么?它是假的,它是生灭法,执著它干什么。生灭的现象是属於自然现象,经上给我们讲得好,刹那生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一秒钟。科学家知道是假的,这叫看破,但是他不得受用,为什么?他没有放下。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叫看破,知道所有现象是波动产生的,幻相,决定不是事实。放下是什么?不再执著它、不再分别它了,这叫放下。这是说到相当深的境界,不是凡人,至少三贤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我们凡夫,起步,看破,了解事实真相,看近代科学家的报告,对我们看破有很大的帮助。

  读佛经,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佛的境界是寂静,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诵经、读经,用清净心听讲。这个地方讲的寂静,寂静比清净意思更深、更圆满,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专心、专注,就这个意思。只管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理会,不去想它,这叫寂静。听懂了,这个我明白了,听不懂的,这个我不懂,这些念头都不好,为什么?你的心不寂静。听懂了,不动心,心是寂静的,听不懂,也是寂静的,这个好,这听经在修功夫、在修行。这就是修定,你才能够远离分别,分别是虚妄的,是迷惑,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执著也是迷惑,分别还是迷惑,叫妄惑。妄不是真的,唯有离开,诸根就寂静了,这个离开就是放下。读经,这个时候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一直念下去,会得定、会开悟。如果读经、听经,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能得到些知识,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遍数多了,你会背,那是念熟了会背,你的心不寂静,这跟世间人念书没有两样,没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方法好,好极了。听经用戒定慧,读经用戒定慧,念经,念是不用看书,背诵,背诵也用戒定慧,这是佛法、这是学佛,这才在佛法上用功夫,利益没有边际。终极的目标,它能够契入涅盘之理,诸根寂静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诸根寂静。孟夫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这个意思。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  2013/2/2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1

  愿文中讲到分别,远离分别。「思量识别诸事与理」,这叫分别。我们平常想一桩事,想一个道理,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是执著,转识成智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不分别,远离分别,不要去想它,不去执著它,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可是一般人做不到,我很想不执著,偏偏又执著;我很想不分别,一天到晚都在分别。为什么?习气断不掉!佛教我们这个方法,用一句佛号代替,念念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号忘掉了,你的分别执著就起来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代替一切执著。执著就执著这一句佛号,分别就分别这一句佛号,就在这一句佛号上下功夫。佛号之外统统放下,不要去想了,想来想去全是轮回业。为什么不能离开轮回?就是分别执著放不下。一切法上不执著,这个人就证阿罗汉,就出离六道轮回了;一切法上不分别,你就证得菩萨果位,就节节上升了。分别、执著害我们害得太残酷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愿文上教我们远离,远离分别执著。

  「以虚妄之分别为体性,即妄於无分别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故称之为分别之惑」。分别是迷惑,这个一定要知道,它是虚妄的,虚妄在无分别法上,无分别是自性、真心。真心没有分别,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有念都是妄念。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可以到极乐世界,别的妄念是搞六道轮回,只有这一个妄念到极乐世界。所以,这一个妄念跟正念是同等的,我们可以用平等心来对待。换句话说,一切念里头,只有念阿弥陀佛是正念,其他的都叫妄念。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所以它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法到不了极乐世界,最高生天,生天最高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些事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要真正知道轮回苦,真正知道做人苦。天上虽好,不究竟,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是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无量恶业种子,这个种子除不掉。现在善的力量大,在三善道享福,福享完了,怎么办?福总有享完的那一天,自己心理上要有准备,福享完了就往下堕落了,这是必然的。

  所以分别执著是迷惑,是烦恼。「断此分别之惑」,就叫「无分别智」。「《唯识述记七》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有漏,漏代表烦恼。三界是六道轮回,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三界的心就是轮回心。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有漏的三界心法、心所法,它是以妄想、分别为自体,它没有自体,它的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愿文中远离分别,即舍除分别之妄惑,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这两句话对我们放下烦恼有大作用,让我们知道一切法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法性。一切法统统是自性当中流出的,到最后还回归自性。到什么时候回归?我们证得大般涅盘,一切法就回归了。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体,就没有办法同圆种智。所以了达真如跟万法是一不是二,真如从体上说的,万法从相上说的,体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一句,诸根寂静,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前五根,它们起的作用很单纯,只是照见。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各有各所缘的境界。要知道这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六根要离分别执著,它就寂静了。「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能不能证得?从理上讲,你决定可以证得,为什么?你本来是涅盘的,涅盘不是从外头来的。也就是说,你的六根根性是寂静的,本来寂静,现在因为有烦恼,它不静了。《资持记》里头说,「寂静即涅盘理也」,涅盘的道理在此。又《往生要集》上卷有这么三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这一切诸法里头,包括六根、六识。「诸根」,下面给我们写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生灭法,它是无常的,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幻相存在,就好像人作梦,梦中境界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你真发梦了,清清楚楚。醒过来那梦在哪里?找不到了。

  我们再往下看,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这个痴暗就是愚痴,就是无明。你能常常观寂静法,贪瞋痴那个痴的烦恼慢慢就断掉了,智慧就生起来了。智慧生了,什么都知道了。这个道理原理,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寂静是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在佛教修学里头毕业了,学位就拿到了,这个学位叫佛陀,你成佛了。成佛确实,《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你虽不能圆满得到,你确确实实得到了几分,这个几分在你一生当中有大受用。得到这是少分,这个少分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少分跟阿弥陀佛那边就通了,现在讲热线电话,就接通了。

  对於七情五欲看淡了,分别执著逐渐淡化了,是还有,很淡薄,愈淡薄跟极乐世界就愈接近,可以跟阿弥陀佛订约,请他早一天来接我走,我想什么时候都行。你说你多自在!一丝毫痛苦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世,就在这一生。你看到佛来接引你,你看到佛手上拿的莲花,看到自己上了莲花,坐在莲蓬当中,花合起来。你整个身心起变化了,阿赖耶的性相两分不见了,换成法性身、法性土,跟阿弥陀佛体质相同,不是肉身,血肉之身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在花里面就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用俗话来讲,超凡入圣。把我们阿赖耶的身心转变为法性身,所以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这个成就要感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第二十愿加持的。第二十愿里头说,「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把我们一个凡夫变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

  《华严经》上这两句话说得好。三毒烦恼里头,最难断的是愚痴,转愚痴成智慧,「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这不是理论,这是事实,只要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在这个里头修清净心、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智慧生起来了。智慧能照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诸法实相就叫做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见诸法真相。真相是什么?非有非无。你见到了,你对於一切法里头不会起贪瞋痴慢疑,这烦恼就断了。会起贪瞋痴慢疑,对於诸法不知道,你见到是假相,不是真相。见到真相,决定不会有。

  这些我们读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了会起心动念,会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叫生烦恼,受是什么?接受,接受了马上就有妄想,心就不清净。这个时候记住,把佛号提出来,把你的感受,受想行识,取而代之,一句佛号提起来,受想行识远离了。不要叫受想行识相续,要让佛号相续,把受想行识赶走,这叫真功夫,念佛功夫得力了。古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起,为什么?是你的习性,无始劫以来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所以念头起来是正常的。要没有念头,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人哪有没有念头的道理?所以不怕念头起来,就怕佛号忘掉了,随著你烦恼,一个接一个,这麻烦大了,就造业了。念头才起来,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换过来了。不起念头不要紧,起念头马上换成佛号。功夫进一步,知道起念头是烦恼,不起念头是无明,也不是好事。不起念头,我们也要把佛号提起来,破无明,这句佛号既破无明,又破烦恼。佛号要念念相续,这大成就,这是真正弥陀弟子,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二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2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告诉我们

  永恒不变是为真

  有生有灭是为妄

  我们的念头

  念念不同 有生有灭 是虚妄

  外在的境界

  生住异灭 成住坏空 是虚妄

  虚妄的现相

  可以欣赏 可以受用

  无法控制 不能占有

  面对一切境缘

  随其自然 泰然接受

  不去强求 不去排斥

  就能安住一切 得大自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五集)  2011/2/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5

  佛法里面对於真妄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不变,这称真的;如果它有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动物,像人,他有生老病死,所以他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是一般的解释。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一法是真实的,包括自己的身体。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六集)  201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可以欣赏,不可以占有,不可以控制。如果你想控制它,错了,你控制不了。你想据有它,没有这个话,它立刻就灭了。告诉我们,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在一切现象里可以受用,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执著,这就是完全随顺自性,随顺性德,这是最健康的,这是最幸福的、最圆满的。你要起心动念,要想占有,要想控制,那你叫自找烦恼,这叫造业。起心动念就造业,分别执著就造极重的罪业。那是什么?把这个现象变坏了,本来是非常美好的现象,像极乐世界一样,变成像我们现在的地球,zai 难频繁。这从哪里来的?是我们想执著它、想控制它、想占有它,变成这个样子,把画面扭曲了。这个现象是佛在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是自然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你的念头。你起了不善的念头,你想占有、想控制,产生变化,变得非常凌乱。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02

  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相有没有变动?没有。虚妄相跟真实相从哪个地方区别?从我们心念。我们用真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真实相,是实相;我们用妄想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虚妄相,就是这么个道理。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大乘起信论》上说得很清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所以我们没有念头的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念头这个心,见一切万物,那就是诸法实相,给诸位说,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你里头没有分别,你没有分别就没有好丑,就平等的;没有执著,你就没有好恶。没有好丑、没有好恶,没有喜欢、没有讨厌的,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  (第九集)  1990/7  香港  档名:02-008-0009

  『虚妄』,所有一切念头是虚妄的,叫妄想!这个要远离,所有一切境界相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只有最后六个是无为法,前面九十四个都是有为法,九十四个法包括心法、色法。可以说是起心动念,所有一切境界它的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心动念,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执著,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他人心就定了,於是乎在生活当中,随缘而不攀缘。

  所谓随缘是什么?不将不迎,一切随其自然,我也不求,我也不排斥。有求的心是个妄念,有排斥的心还是妄念,一切随顺,随顺就得自在!随顺的心,心是清净的,心是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讲「行寂静行」。寂静行不是没有作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都是寂静行,他能够『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个「依真谛门」就是依观照的功夫,他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像明镜一样,对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功夫在禅家讲也是三等,最初的观照,再深一层的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再深一层的就照见。《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层功夫。其实禅家这三层功夫,跟我们净土宗的这三个是同样境界,只是说法不一样。它的观照相当於我们的功夫成片,它的照住相当於事一心不乱,它的照见就等於理一心不乱。可见得境界相同,讲法不一样。

  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九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9

  明白是看破,不动就是放下。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平常心对待;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还感恩。有人问,你怎么会感恩?感什么恩?真的要感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天天在考我,考试。戒定慧怎么成就的?考成就的,没人来考试你的话,你怎么会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为什么?进步快,我们感恩。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顺境善缘起了贪恋,就完了,逆境恶缘就怨恨,就完了。永远要记住,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虚妄里头断我的虚妄。我们的贪瞋痴慢疑、喜怒哀乐全都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这个生活就很有味道。不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断提升,全是华严境界。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那就是华严境界!五十三参在哪里?就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你会了,这就是住如来报土;不会的,这是三途地狱。关键与境界不相干,关键在迷悟。悟了,过佛菩萨的生活;迷了,过六道轮回的生活,都在心上转,外面境界全不相干。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8

  佛教是什么?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科学跟哲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原来就是佛法。真能解决问题,对我们个人来讲,解决我们生死、病痛的问题。你要是搞清楚,你全明白了,病痛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这个人问题。终极的目标告诉你,原来这个芸芸世界,无有穷尽、没有边际的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是自己心想生的。与别人不相干,原来全是自家的事情,这叫解。下面持,「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不要破坏这个相?不需要,随其自然,就自在幸福,就样样圆满。一切诸法各有其相,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事有差别,理没有差别,你都明了、都清楚了,才能够安住一切。「《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你在一切万事万物面前,你的心不动,也就是说,他有波动现象,你没有,这个不可思议。他在波动状态之下,他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你这个心在不动状况之下,你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万事万物你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迷惑。「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这个德是什么?「施物为功,归己曰德」。这个施物可大了,你的意念遍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从你意念生的,这施物之功;归己曰德,没有离开自性。再给你说,没有离开那一念,这一念就是当下。没有前后,没有大小,没有方圆,一念具足法界,法界尽在一念中,所以叫安住。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  201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5

  不执著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不执著这个东西,你就证须陀洹果。不执著自己的想法,想法是思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见惑,我的想法是思惑,全错了。为什么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错了?因为头一个没有我,第二个没有法,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给诸位说,菩萨没有看法、没有想法,佛也没有看法、也没有想法。我们就是有看法、就是有想法,而且还要坚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是标准的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自己造的。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看法,你说你麻不麻烦!我们读了佛经,坚持经上的看法,对不对?不对。那你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只不过是世间善法而已,怎么修也都修的是天上人间。学错了,学错了就到三恶道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怎么肯做错事?怎么肯修三恶道的因?都是自己不知道,迷惑颠倒。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六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6

  我们今天如何把魔境转变成佛境,我们就成功了。怎么转法?不从外头转,从自己内心转,外面转是做不到的,从内心转很容易。把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看成自己最殊胜的增上缘,善人是阿弥陀佛,恶人也是阿弥陀佛,你的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心完全定在阿弥陀佛上,顺境善缘是阿弥陀佛,逆境恶缘也是阿弥陀佛。他们的示现为什么?替我消业障的,顺境善缘消我善业,善业也是障碍,逆境恶缘消我的恶业,你看善恶业全消掉,清净心现前了。怎样才消掉?如如不动就消掉了,顺境善缘不生贪恋,这就消掉了;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恶业消掉了。好事,不是坏事,要没有这些境界,你到哪里去消!外面环境是中立的,没好坏,好坏都是自己念头所感应的。自己以为它好,自己以为它不好,全错了,根本就没有自己,哪有外面的环境!大乘教里面教我们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是虚妄,逆境恶缘也是虚妄,一般大乘教里头教我们这样去做。我们修净土的人,把所有境界全看成阿弥陀佛,我们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才能念好。顺境里头,贪恋心才起来,阿弥陀佛;逆境恶缘,怨恨心才生起来,阿弥陀佛,都归阿弥陀佛,好!心里头、口里面、行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杂念,这叫一心称念,这叫一向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觉而不迷是菩提心,心里头有阿弥陀佛是觉,口里头有阿弥陀佛是觉,阿弥陀佛没有了就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境界一现前阿弥陀佛就没有了?我们这一关没有守住,没有把好,所以功夫不得力;这一关要把稳了、把好了,功夫就得力了。我们相信一年的时间足够了,取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有把握,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中峰国师说得好,「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禅宗大德说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三集)  **/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3

  一切诸佛如来的刹土是粗、是妙?粗,像我们现在居住的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粗;妙,极乐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妙。粗妙怎么分?粗是无常的,刹那在变化;妙是永恒的,不变。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是法性土,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所现出来的。娑婆世界的六道是善恶业所现出来的,善业现的三善道,恶业现的三恶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怎么想,环境就怎么变,因为境是随心转的。你要记住,永远记住,我们身体是随著我们念头转的,我们的念头是正念,身体自然健康,长寿。我们心里头有邪念、有杂念,身体肯定有毛病,你身心不快乐,这是决定道理。贪瞋痴慢疑是邪念,自私自利、是非人我,无论是善是恶全是杂念。佛教导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的心太杂、太乱了。所以,一切问题,老祖宗说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跟一切人事的关系,跟人的关系、跟事的关系、跟天地万物的关系,都不在外头,都在自己。就在自己的念头,自己念头如果正,所有关系都好,没有问题,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念头不正,关系全坏了。不知道向自己内里面去反省、去找解决,而且起心动念是怨天尤人,这桩事情害我怎么样,那个人害我怎么样,全错了。

  念头转了,境界真转了,为什么?譬如遇到一个害你的人,你境界没有转,你看到他会生气,你会很难受。你念头一转,他是佛,你看到他会笑,你不会生气,你自己多舒畅。不管那边人表现的是什么喜怒哀乐,你看到那是一尊佛,不一样,味道完全不一样,转凡成圣秘诀在此地。在世间,行事跟世间人一样,用心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有名闻利养、有利害得失,你一样也没有,这就不一样。一样都没有,你念念跟真如相应,念念跟实相相应,这就现身作大权示现,这还得了吗?这就转凡成圣了。还有身体在,有余依涅盘,世间人所说的,我还留这个身体。留这个身体好,给大家表法,来教化众生,帮助大家各个回头,不是好事情吗?身留在世间多久,意思就说,你活得多久与自己毫不相关,为什么?自己没有生死了!活多久是众生的福报,众生有福这个身体会多住几天,众生没有福,不就马上就走了,没有生死。众生看到有zai 难,回头的人没有zai 难,哪来的zai 难?所以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示现一个老实念佛就好,不晓得度多少人,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放在心上。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三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3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世间人追求富贵荣华

  贪图名闻利养

  沉迷爱欲情缘却不知道...

  欲是苦本

  不可常保 不是真乐

  得到了会失去

  缘聚后会离散

  真正的快乐

  不在外面的刺激

  不在物质的享受

  而是时常保持

  一颗清净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降低欲望

  凡事随缘

  就能身心自在

  净定安乐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九集)  2013/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9

  要看破,爱欲不要放在心上,荣华富贵的生活里面有多少不善的业因,有没有想到?再往深处想,将来一定有果报,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会是聚会,缘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决定有散的时候,一定有离散的时候,常常想到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世间人确实颠倒妄乐,认为七情五欲是真的,拼命在追求,无止境的在享受,确实寿命还没有到,冤亲债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夺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乐在哪里?「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这个世间乐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欲望,他的乐就是他的欲望,不知道欲是苦本。「智者观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为什么?「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人要懂得有无,有无都不执著,就解脱了。懂得恒顺众生,不为自己想,我以为是乐,他认为是苦,我要顺从他、随顺他,提高自己的警觉。什么警觉?离苦得乐的心,离开六道轮回,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加强了。这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人要吃苦,他才能发愤。人要在享乐,忘掉了,把求生极乐世界给忘掉、疏忽了,不认真了。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觉心,这好事,不是坏事。我们不高度提高警觉心,怕来不及了。

  「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什么叫得?你那个乐的因失掉就苦了。跟前面有无这一对,不知道有者是无所因,有,把有的因丢掉了,就变成无。「以聚为乐」,聚会快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你的因聚因散,因聚,感觉得很快乐,散,悲伤就来了。「以生为乐,灭即是苦」,生,以为生是快乐,灭就是死,死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是把你生的因灭掉。一切法全是相对的,这就是五种见惑里头的第二种。第一种是身见,身见是执著身,以为身是自己,错了。第二种就是对立,边见,就二边,你看生死是二边,得失是二边,聚散是二边,生灭是二边,边见,六道轮回的因。「盖谓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从兹苦因,必生苦果」,所以总结是「无可乐者」。你在这一生当中所谓的乐,假的,这个乐就是将来六道轮回的苦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  **/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0

  世间人为什么造作罪业,还不就这四个字!迷在其中,不了解这事实真相。『爱欲荣华』是真有,世间人搞错了,错解了其义。「《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会是聚会,聚会一定有散会的时候。「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看历史就非常明显,盛极一时到最后还是被毁灭,衰灭了,所以盛者必衰。「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把这些假相,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这种世间人所谓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乐,不是真乐,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乐他不知道。《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乐,世间人不懂。大乘有至乐,不但是真乐,是最高的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阿弥陀佛的世界称为极乐,这都是真实的,这种真乐是永恒不会失去的,会失去的不是真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这一句话讲破了,欲是苦不是乐。「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一个有智慧人,在他心目当中,这些人只是在受苦,他哪来的乐?「所以者何」,这下面略略加以解释,「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你的地位不能永远保持,你的财富也不能永远保持。在现前的社会里实实在在说,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没有保障,哪里会有乐!「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举这几个例子,说明「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你在造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你乐从哪里来?

  那真正的乐?真正乐不在外面,与外头境界不相干,自性里面有乐。自性乐的什么?自性乐的是智慧,智慧开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乐。德能现前,这里头有真乐,永恒之乐。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乐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世间乐事没有能跟这个相比,所以这是永恒的,它是不断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二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2

  底下《会疏》讲的,「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纵然他知道这回事情,他也不会放弃,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还没到,还没想到。所以这非常难,要人家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荣华富贵,这个在今天比什么都困难。如果真正放下,他尝到法味,那就不一样,真的明白法味超过世味,法味里头有真乐,与性德相应;世间法与烦恼相应,与不善的心行相应。法乐不是如此,法乐确实与性德相应,这是圣者之乐,应当去追求的。佛在这里讲得好,儒跟道亦如是,荣华保不住,时间很短。世间荣华富贵至极无过於帝王,我们看看历史,历代的帝王他们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寿命到了,多的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很难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错,那福报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乾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后时间就不长,二、三十年,十几年,像康熙、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乾隆自称为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岁。寿命到了,再一转世,福报享尽了,福享尽一转世那个不善的业报就现前,到哪里去?没有多大的过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够到天道的很少。这些只有真正学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个真正超脱的人的生活,他自在、安乐,经上前面给我们讲四个字的标准,「净定安乐」,释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些弟子各个也都得到。净定安乐是真乐,比荣华富贵高得太多!为什么?他这个享受,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自在无碍,这世间法里头找不到的。净定安乐可以常保,永远不衰,愈修愈快乐,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样!所以称世间叫颠倒妄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叫五欲,以这个为乐,「不知是苦」。这五样东西不是真乐,能够有节制可以得它的乐,不受它的苦;如果不节制的话,贪而无厌,五种都是害,确确实实会把你的寿命减损。极其纵欲享受,你付出的代价是寿命,你有八十年的寿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岁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寿命的代价,不值得。还有更早的,四十几岁就走,三、四十岁就走,他那个享受不过十几年而已。所以「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没有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有为的乐,佛法讲的是无为之乐,净定安乐是无为的。这是有为的,有所作为,每天歌舞游宴,乐!但是如果没有,没有他就觉得很痛苦,所以这种乐是刺激。「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你所有者无所因。「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无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个意思,你把你那个乐的因失掉,你就感觉得很苦,得到财富是乐,财富丢掉你就觉得苦。所以佛他是无为的,他不要财富,他每天生活很简单,出去托钵,三衣一钵,衣食方面他永远没有苦,他真的是快乐自在,知足常乐。大概世间法主要的痛苦就来自不知足,所谓欲海难填,欲望像大海一样永远填不满,换句话说,永远觉得不够,永远痛苦。不如知足常乐,知足这是无为之乐。「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会有散「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02

  我们讲修行,讲功夫,或者讲享受,试问问你们世间人讲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么?都含糊笼统,迷惑颠倒!你们所享受的是什么?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你们享受的是苦,除了苦之外,你还享受什么?你们自己冷静想想,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无论你做的什么工作,佛法讲的造业,你造的什么业?善业、恶业、无记业,总而言之一句话,你所受的都是苦,没有乐!那个乐是什么?乐是打麻醉针,哪里是乐?这是苦海无边,所以回头是岸,没有乐。真正的乐是什么?寂灭,心地清净,那才是真乐,你们没有法子体会,为什么?从来没有享受过,你怎么会体会得到?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真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就乐在其中,真乐。所以是清净寂灭是最高的享受,的确是一尘不染,无所不知。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四集)  2014/11/1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4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陀说

  爱不重 不生娑婆

  因为爱欲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

  因为爱欲

  我们流转於轮回之中

  在六道生死轮回里

  每个人都是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纵使眷属满堂

  於生死之际也是

  无人相随

  无人替代

  佛教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淡化情执

  转爱缘为法缘

  以清净心待人

  用随缘心度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22

  此地给我们讲的完全是事实,这就是说的六道轮回。人确实是生在『爱欲之中』,佛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会到娑婆世界来投生,为什么原因来的?你情爱太深了,你就会到这个世间来投生,情愈重愈往下堕落。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楞严经》里说了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想,想多情少就往上升,情多想少就往下堕落。地狱里头是纯情没有想,那个情就太深太深了,就堕地狱去了,这个要知道,确确实实生在爱欲之中。西方极乐世界常讲,「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这个爱欲还要不要?要,那就得搞三恶道了;如果要想往生西方世界,这个要看淡,要把它看破,绝对不是好东西。

  六道轮回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就是苦。眼前的家亲眷属,死了之后,这个关系就没有了,再要碰头,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遇到。遇到怎么样?遇到还是冤家债主,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所以,六道里面实在讲是苦多乐少,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体会得到。想得一点乐,不晓得要付多少苦的代价,不值得!这是警惕我们,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佛菩萨虽然很慈悲,没有办法代替,为什么?自作自受。不能说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劝我们不要作,你就不会受了。

  『善恶』是念头,前面我们看过佛所讲的三聚,定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说了这三种,这三种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了。「正定聚」,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人学不坏,他有主宰。「邪定聚」,这种人再好的环境他也学不好,我们常讲劣根性太重了。「不定聚」的人占绝对大多数,他遇到善知识,他就学好,遇到恶知识,他就学坏了。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一类不定聚的人,因此变化就太大了。这是一定要有个良好的环境。

  『强健』,强是指你有能力、你有财力,你能做善事,你不要把这个机会放掉。健是健康,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又有能力来行善,这个时候要努力,不要把这个机缘失掉了,这很重要。这一段是劝我们断恶修善。

  无量寿经  (第四十五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5

  这是这一品经里面的第三段。第一段佛为我们说明这个世间众生普遍都有贪毒,招来「忧苦万端」。第二段主要是讲瞋恚,劝勉我们应当要和睦相处。这个地方是第三段,第三段劝我们要断恶修善,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六道众生不可能没有『爱欲』,如果没有「爱欲」,他就不会在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为什么有六道轮回?是爱欲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古人讲「爱不重不生娑婆」,生到娑婆世界就是爱欲太重;「念不一不生净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要专一,叫「一心称念」,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才能往生。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六道里面决定是『独生独死』,谁在支配?我们自己的业力在支配,自己一生造作的善恶业,而业里面决定不能够轻忽了念头。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念念在造业。一念善,果报在三善道;一念恶,果报在三恶道,这个念头刹那不断。所以我们讲造这个六道生死之业,这一天造多少?何况一年,何况这一生,何况过去生生世世,真的是不得了。这个业力在牵引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受报,不是其他的力量。即使家亲眷属再恩爱,两个人的念头不相同,两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在六道里面受的果报也不相同,所以还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你的善业成熟,那就是乐果;恶业成熟了,就是恶报,这是自己承当,自己要受,自作自受,『无有代者』。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办法代我们受苦。普贤菩萨这个十大愿王里面虽然有代众生苦,这是讲供养里头有代众生苦。这有这个愿,实际上代得了吗?代不了。我有这个愿,实际上还是没有办法代,这个是一定要知道的,谁都没有办法代,决定是自作自受。

  『善恶变化』,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变化太多了、太快了。『追逐所生』,追什么?外面的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一会儿念头善,一会儿念头恶,善恶交杂,转变非常快。

  『道路不同』,大分,这是六道,六道每一道里面又可以分为无数道,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譬如说我们今天到人间来了,这得了个人身,在六道里是人道,人道不要讲他方世界,单讲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地球上的人,每个人命运不相同,苦乐不一样,造业也不相同,即使地球上这四十多亿人,也分成无数道。

  『会见无期』,这是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家亲眷属一转世就不认识了,纵然遇到也没有办法记得过去世的事情,纵然是亲人也变成陌生人了,何况这一种机会非常非常的渺茫。人间寿命短,其他的几道寿命都长,恶道寿命长,天上寿命也长,所以即使再碰头,生到一道也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这个机会很少,这都是事实的状况。

  下面佛劝我们,『何不於强健时』,修行一定要身体健康强壮,这才行。千万不要错了念头,「我现在还年轻,等我老的时候再来修行」,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年老想修行,体力不够,譬如说我们打个佛七,佛七是七天七夜不睡觉,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们这个身体行吗?一天一夜都支持不住了,哪里能支持到七天七夜?所以我们看看中国佛教过去这些高僧大德,这个大藏经里头有《高僧传》、有《居士传》,你们仔细去看看,过去人修行开悟证果都是年轻人,他才能办得到。六祖大师开悟,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二十四岁,二十四岁就接五祖的衣钵,就是第六代祖,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定要身体强壮。我们现在身体还没有衰退的时候应当要努力,「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还等什么?不要再等待了,真正要修,现在就要做。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十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20

  这是事实真相,必须要明白。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在六道里面,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受报;可以说是无论我们这一生当中是很幸福,或者是很苦恼,都是自作自受,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不可以。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在受报,所以『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怎样恩爱夫妻,命终的时候都分别了,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这是事实,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两个人造的业不同,他怎么会跑到一道去?所以『苦乐自当』。这个自当就是自己受,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替。

  这是讲一个人死了之后去轮回,每个人,各人随各人的业,『善恶变化』,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追逐』。这个业力在支配你,让你到哪个地方去投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所以你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西方世界之可贵。西方世界的的确确,我们家亲好友、同参过去生中念佛已经往生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常常聚会在一起。如果不生到西方世界,想将来来生再聚在一起,那是你的妄想,不是事实,事实是会见无期,这才是事实。

  佛在这里劝我们,现在我们身体很健康、很强壮,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努力念佛求生净土?此地讲的『修善』,就是指念佛求生净土。遵守佛的教诫,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净宗同修,特别提出平常修善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就好记。第一个是三福,三福是大根大本。「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福,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六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这基本的戒条,一定要遵守。从这个基础上再修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再学菩萨的处世待人的守则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再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必须遵循的教训,这就是努力修善。然后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你这个善就圆满了,你的善就不会退转,那才叫真善。假如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善将来可以得人天大福报,来生是人天大福报,福报享尽了,又要堕落,所以那个善就不究竟。我们一定要修真实究竟圆满之善,决定要求生净土。

  『欲何待乎』。就是不可以再等待!你还等什么时候?现在就要干,不可以再等。有一些人,我过去出家没多久,我有一个长辈,在台湾,我去见他,他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跟他讲佛法的好处,他也赞成,对我出家,他也很赞成,他说你这个路走的正确,不错!我劝他念佛,他说我还要等几年,现在还有些事情要做,还不行,我再等几年。才过了两年,他死了,又去搞轮回去了,不能等,等不得的!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我还有事业,家里还要照顾,再等几年,等几年修。你跟阎罗王立了合同吗?你知道你还能住世多少年?要晓得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不可以说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看看那个公墓,看看超度牌位,多少年轻人!所以决定不能等待。我们听到了,明白了,马上就要去干,就要认真努力去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这句句都是真话。「爱欲指情爱与贪欲」,一般人讲情执,对於情爱的执著非常严重。这四个字,情爱、贪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古人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你怎么会到六道轮回来?就是爱、贪太重。还有一句话,是「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要一心、要专注,不可以有妄念,不可以有杂念,一心专注他决定生净土。爱不重不堕娑婆,那就是说,爱我们一定把它淡化,情执要淡化。学佛要转爱缘为法缘,亲爱的人变成我们同参道友、变成同学,这样子好。我们在一起共修,目的地是同生极乐国,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完全正确了。在这个世间互相照顾、互相勉励,要不断提升自己境界,决定要避免堕落。世间的东西应该要放下,生活所需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不要计较,不要放在心上,不要留恋这个世界,心心向往极乐世界。两个世界的比较,佛在这部经里头介绍得很清楚、很明白。

  「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个话说得不过分,「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我们从一些寺院有些放生的畜生,细心去观察,寺院放生这些畜生,多半都是寺院里头的修行人,他的爱欲没断,临终的时候堕到畜生道。前世毕竟还有一点念佛功夫,有这一点佛缘,这个畜生被寺院出家人收养。如果灵性高的,跟著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像谛闲法师所说的,他在年轻时,住在一个小庙,头陀寺。庙里头有一只公鸡,应该是个修行人,每天早晨起来报晓,叫醒大家上早课。那个时候寺庙没有钟,没有时钟,完全靠鸡叫,它来担任这个工作。大众念佛的时候,这个公鸡跟在后头,跟著大家一起绕佛念佛。有一天它寿命终了,它在大殿站在当中,眼睛看著佛,叫了三声,死了,站著死的。谛闲老法师把它处理的时候,当做出家人一样,把它火化。它修得不错,它那叫了三声,也许就是它念阿弥陀佛,它有灵性。古籍里头记这些事情记得很多,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爱心来对待,可以跟这些畜生沟通。最近十几年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多,感应不可思议,确实有六道轮回。

  「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像这些话我们最好把它写出来,贴在很显著的地方,早晚都看看,提高我们的警觉,帮助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想破。真想破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放下就在眼前,不要等明天、不要等后天。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得自在。真正放下了,清净心念佛,平等心念佛,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感应不可思议。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自在往生的,决定是真,不是假的。这些人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亲眼看见,亲耳所闻,这些都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示现,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无论我们生活什么环境,都要有感恩的心,以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切万物。

  每个人业力不一样。憬兴师说:「善变化即善趣报」,三善道,恶的变化就是三恶道。「《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然是恶报,可是所造的业因善,我们后生就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这解释都解释得好。这一生我们得的善果,我们在人间享受富贵,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这是今生现前享的善,这个善,善果,是过去生中修的。古人有言,四十岁之前,业因果报是受前世行业;四十岁之后,是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善恶果报,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说法,勉励我们自己,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了凡四训》就是非常明显改造成功的典范,为什么?因为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中,完全掌握在自己。过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得富贵的果报。可是我们享福的时候,造的是什么因,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享福,造的是善因,来生善中之善,比这一生果报还要殊胜;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所造的因是恶的、不善的,这一生的福享尽了,来生就要受苦。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把它想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於是我们就能够掌握来生来世。

  现在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无比殊胜的果报是成佛,成佛是智慧、福报的圆满。你看我们常常念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福报。足是满足。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个人称作佛。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跟福德,我别的不求,就求这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就是两种享受,智慧是精神的享受,福德是物质的享受,两样都圆满,真正是福慧双修,没有缺陷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0八集)  2011/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08

  念老的注解,「右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这是这两行经文所说的宗旨。『爱欲』,「指情爱与贪欲」,现在所谓的情执,这个很难断。「爱不重不堕娑婆」,这是古大德讲的,「念不一不生净土」。「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句话是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社会的写照,这不是一个地区,全球性的都沉溺在爱欲之中。情爱、欲望,这个情里头真有爱吗?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说永恒不变是真的,见异思迁是假的,今天这个社会上真有爱情吗?真正有爱情还情有可原。都是虚情假意,大家互相欺骗,一丝毫真诚都没有,今天这个社会不像人间,有人说人间地狱,这个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地狱在哪里?今天人间是地狱,人伦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丧失,完全丧失。我们讲五常,确实今天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中国过去社会这五常是底线,任何人都得要有的,没有你怎么立足於社会?不能不讲究这五个字。仁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就要想别人,从哪里想起?先从父母想起,然后想妻子儿女,然后想兄弟姐妹,一层一层扩大。要尽自己的本分,要爱护这些人,要关怀这些人,要照顾这些人,要帮助这些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只想到自己,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欲望,情欲。夫妻之间恋爱结婚,你要问这结婚的两个人,你们两个当中互相真的相信吗?他会摇摇头:走著瞧吧!这个态度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望,不能长保。几天分手的有,几个月分手的有,一、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都在造罪业。给谁结了怨?如果他生了小孩,跟这个小孩结了怨,你们不和,他受罪,他的怨恨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来生后世有意无意遇到能不报复吗?

  我们看念老这个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这就古人讲的「爱不重不堕娑婆」,这个世间人完全沉溺在其中,这讲六道轮回。「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六道从哪来?就从这来,佛法讲的贪瞋痴。「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你一生遇到善缘行善积德,你去的地方好,好也只是人天两道。如果心行不善,你去的地方就不好,这个不好是指三恶道,苦乐自当,自作自受。「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善变化」,就是善道,「即善趣报」,三善道的果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人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变化。「《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过是过失,天灾人祸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业因所感召的。现在我们虽然是恶报很苦,但是所做的善,来生的时候它就变成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都能讲得通,也都是事实真相。总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真理、是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谨慎。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五集)  2013/12/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5

  念老在注解上说,『爱欲』,爱是情爱,欲是贪欲,实实在在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六道轮回的由来。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无有一物,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是由自性所生所现,是由妄心产生无量无数无尽的变化。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稍稍有些概念了,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净土,真正的净土,这是真的,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自性没有现象,一真法界有现象,有依报,有正报,实报土。自性清净心,在净宗四土里头说,就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依正的现象,实报土有。实报土是心现的,一切诸佛如来方便土、同居土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我们的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同居土是六道轮回,方便土是四圣法界,换句话说,十法界跟六道轮回是我们心里头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我们今天堕落在十法界里头,而且非常不幸,堕落在六道轮回里面,十法界里头最差的地方、最不善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你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念头不善,我们没有一个念头是真正帮助别人的,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希望别人离苦得乐,我们没这个念头。我们帮助别人都是有条件的,令别人离苦得乐,我自己先有一分,我没有得到,你也别想,是这种念头,有念无念都不出这个范围。这是什么?这是习气,这是烦恼,烦恼习气太深、太重,扭转不过来,纵然遇到佛法,听不懂,不开悟。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做障碍,道理在此地。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情爱最难断,贪欲,无始劫来的烦恼,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六道轮回从这来的。这两个要不能放下,极乐世界去不了。这就是李老师常说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那三五个人把情爱、贪欲放下了,他平平安安的去了。如果还有丝毫贪恋不能放下,那对不起,就去不了。佛门常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重要,念要专一,不能夹杂情爱,不能夹杂贪欲。真正想往生的人,一定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成佛。什么佛?阿弥陀佛。我们敢轻慢阿弥陀佛吗?我们敢得罪阿弥陀佛吗?这都是障碍你往生的,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特别是现代人,哪一个不如是。沉溺在爱欲之中,他就造无量罪业,起心动念意在造业,言语在造业,行为在造业。造的什么业?全是轮回业,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於是死此生彼」,这一生寿命到了,死了,生彼是什么?依照你的业力去轮回去了。「流转无穷」,流转指六道,不定是哪一道。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贪爱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三种贪瞋痴我们全有,而且没有中止,时时刻刻起现行。起现行就是造业,造贪瞋痴,这怎么办?

  下面举例给我们看,「纵使眷属满堂」,你的家大、业大,你的眷属多,到生死关头,「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这个时候没有人跟著你,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所以经文上,『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完全业力在支配你,你自己做不了主,你有真心,真心不管用,妄心、业力在做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你的心善、言行善,你得的是乐。这个乐是什么?三善道。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我们现在在人道,其他道的状况我们不知道,人道的状况我们应该非常理解。人道好不好?有小小的乐享受,但是享受的时候无不造业,这个事情可麻烦!特别是人事环境,有意无意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所谓的言者无意,说话的人无意,聊天,但是听者有心,听的人以为你在骂我,你在讽刺我,你在损我,他是这样听法的,他心里就有怨恨。你是无心,无心说话的时候让别人产生怨恨,这就是造业,这个业要自己受,没有人能代。

  所以到这个世间来,离开这个世间,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是指苦乐的果报,统统是自作自受,与别人毫不相关。我们把自作自受受得不甘心,去责怪别人,罪加一等,不但你的罪没有消,你的罪增加了。这都是自然的现象,这都是自然的规律,一般人讲叫真理。「憬兴云」,自当就是自受,要甘心自受,不怪别人。对别人要有敬意,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别人不满,充满了怨恨,还要想方法整人,这个罪就重了。一定要想到,来生别人用这个手段来对付我,一定是超过我今天所做的。它是报应,报应总是有添加,生生世世这两个人报来报去,以后就会有大zai 难,这个大zai 难就叫你堕无间地狱。这个例子,《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段,他说明他过去十七世的业因果报,就是跟这个冤亲债主斗,一世一世遇到,一世比一世厉害。还伤及无辜,不知道有多少人,真叫后悔莫及。以后遇到佛法明白了,这才把心中的怨恨一起放下。

  亲爱的人『会见无期』,有怨恨的人常常碰头,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六道里头的真相。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恶变化』,憬兴大师说,善变化就是善趣报,你造的善因,善果现前,这就变化了;「恶变化」,造作的恶因,恶报现前,三恶道现前。这就是善恶变化,从因变成果。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五集)  2014/12/11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5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