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这是生惭耻心的前提,出于尊重自身和尊重教法的两种力量),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世间的语言很笼统,说到惭、愧是不怎么分的,其实,惭和愧是两种心所。
“惭”的体性是以尊重自身或尊重教法的增上的力量,由此崇尚、敬重贤善的行为,羞耻过恶而不敢做。比如对杀、盗、淫等恶行,认为这是做卑鄙、可耻的事,基于这种观念,耻于造罪而不敢做,就是有惭耻心理。
或者想:我是受了清净戒律的人,怎么能做这种破戒的事呢?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有誓愿要利益一切众生,怎么能做伤害众生的事呢?……像这样以尊重自身的力量、以自己要做一个高尚之人的自尊心,会自然崇尚贤善的行为,会以造恶为耻,而不敢去做。
或者想:我已经明白了法义,知道这样的心是烦恼,我怎么敢放纵呢?我已经知道做这种事是造生死的因,我怎么敢做呢?或者,我已经知道了包装自我、表现自我是像癌细胞一样的行为不能扩散,我怎么敢做呢?
或者,我已经知道奢侈浪费是消自己的福报,大量的消福只会折尽自己的寿命,我怎么敢做呢?……像这样出于尊重教法的一股力量,心里崇尚如法的行为,以违背教法为耻,而不敢去做,就是有惭耻的善心。
惭心所有通、别两种作用:特别的作用,是以尊重自身和法而崇尚贤善行为的心理,能对治掉无有惭耻、敢做下劣行为的心理。共通的作用,是以耻于造恶的心理,就能约束住自己而不去造恶,这样各种恶行都会止息。
四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愧”的体性是依于世间人们的呵斥、唾弃这种舆论的力量,使得心里轻视和拒绝做暴恶的事,由此羞耻做罪恶的事而不敢做。
“轻拒”这两个字各有它的状态,“轻”就是看不起造恶的行为,“拒”就是拒绝做这种恶行。比如看不起吃喝玩乐、虚度光阴,心里拒绝这么做就叫“轻拒”。其它对于贪、嗔、痴、杀、盗、淫、欺名盗世、损人利己等等的恶行,有这种不推崇造恶、拒绝加入的心态,由此发生羞耻造恶而不敢做的心理,就是“有愧”。
“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这一句是发生愧心的前提。“增上”就是作用力的意思。“诃厌”指被人指责、被人厌弃,那样就没有脸面做人,就很不光彩,得不到大众的支持。这个心理状态是指自己心里认为:我做这样的事,会被大家批评、唾弃,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如果我这样去做,正人君子不会喜欢我,佛菩萨、护法神会呵斥我,这样我还有什么脸面做人?由于害怕谴责、害怕失掉名誉,就不敢造恶。
比如想:如果我这样做,父母会不喜欢我,师长会不喜欢我,所以我不能做。或者诸佛菩萨和护法神都不喜欢造恶的人,如果我做这样的事,肯定没办法成就,而且一定会堕落,这样特别害怕而不敢去做,就是有愧对人的心理。
“愧”也有通、别两种作用:特别的作用,是能对治无愧。造恶不脸红、不羞耻,不害怕舆论的谴责,就叫“无愧”。有了愧的心理就会去掉无愧的心理。共通的作用,是指心里有愧就会停止做各种不好的行为。如果在做各种恶行时,毫无羞耻感,那就什么都敢做,会变得比禽兽还不如。
五无贪者,于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著,而为体性。别则对治贪著,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五、无贪,它的体性是对三有的果以及三有的资具或因,无所染著。所以“无贪”这个善心的范围很广,一般说的“不贪财”只是其中的一个。无贪的善心包括对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任何一种果心里不染著,对于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任何一种因心里不染著。总之,无论三界哪一种因或者果,心里对它不染著,就是有一份无贪的善心。比较低的无贪,是对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不生染著。更高的无贪,是指不但不贪五欲,连有漏的色界定等也不贪。能够这样无贪、离欲,就很清净。
这里要检讨自己有没有无贪的善心。如果在面对惹人心醉的五欲时,心里非常贪婪,马上就染著在上面,那就是没有无贪的善心。可以一项一项地检查,比如对饮食、对衣服、对房子、对车子、对电器、对名誉、地位、权力、男女等,自己的心会不会染著在上面?心里要没有染著,就是有无贪的善心。比如:对一种电视娱乐节目,是不是心染著在上面?对一些零食、好吃的美味,是不是心染著在上面?
……对这些心里无所染著,才是无贪的善心。这还是很低等的,进一步,对色界、无色界的果位和它的因——四禅八定等,心里没有染著,那就是上品的无贪。
无贪的善心也有通、别两种作用:“别”是能对治贪著,“通”是能积极地做很多善法。
心耽著在名利上,什么样的五欲享受都贪得无厌地追求,那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善法。一个人太追求享受,欲望太重,整个心思都贪著在五欲上,就很难发起善心和善行,因为贪欲是完全自私的心理,一心想着这个好东西要占为己有,心思都放在享受上,没有不惜劳苦、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为佛法、为众生着想的心。贪享受的心越大,奉献的心就越薄。
欲心重一分,道心就减一分,离佛法就远一分。越是沉湎在享受里,就越不会去做善法。一旦没有了享受,或者稍微受一点辛苦,就简直没办法过。这样什么都讲条件、讲报酬、讲享受,完全是自私自利的心理,怎么修得了解脱道和大乘法呢?
所以,修道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无贪的善心,世间的名利享受放得下,才做得到安贫守道,才可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行善、修法。
总之,如果心里有无贪的善心,身心就能从五欲尘劳里脱出来,也就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修善法上,能做很多有意义的好事,这就是它的作用。
六无瞋者,于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六、无嗔,它的体性是对苦苦、坏苦、行苦和这三苦的资具或者因无所嗔恚。一般人受苦、身心不舒服的时候,很容易生起嗔恚。但是有无嗔的善心,就能忍耐刻苦。即使受到各种劳累、辛苦或者受到各种打击、压迫等时,没有嗔恚心,不会发脾气。像这样无论受哪种苦、遭什么难、受什么委屈,心里都不起嗔恚,就是很好的品德。
无嗔也有通、别两种作用:特别的作用是能对治嗔恚,共通的作用是能做很多善法。
七无痴者,于诸谛理及诸实事(“谛”和“实”都是真实的意思)明解(“明解”就是很清楚明白,一点不糊涂。),而为体性。别则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七、无痴,是指对四谛等的真理,对轮回、解脱、三宝等的事实,心里很明白很了解,已经远离了愚痴、蒙昧的状态。无痴也有通、别两种作用:特别是能对治愚痴,共通是能积极地做各种善法。
如果对于实事、实理一点都不明白,心里愚痴糊涂,那就不可能积极投入各种善法的修行。但是具有无痴善根的人,心里明白事理,他会积极地做各种善法。有了无痴的善心,就像有了明亮的眼睛,心里能明辨善恶是非,对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有意义、做什么没意义等等,都是清清楚楚,所以主动地以自己的身口意投入做各种善法。
以上讲的无贪、无嗔、无痴,叫做“三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