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乙二 发起序  
丙一 如来示相
  
丁一 处众入定
  
时薄伽梵于师子座结跏趺坐,威仪殊特,犹如四宝苏迷卢山处于大海,自然回出;如百千日照曜虚空,放无量光破诸昏暗;亦如俱胝圆满月轮独处众星,放清凉光,明朗世界。入有顶天极善三昧,名心璎珞宝庄严王,住此定已,身心不动。
  
薄伽梵者,是佛德号之一;梵语、因含多义故,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它的意义。古时佛教的经典翻来中国,有很多梵语仍保存其原音的,唐玄奘大师曾说有五种不翻的规范:一、秘密不翻,如陀罗尼;二、含多义不翻,如此中之薄伽梵,因具有六义的缘故:三、此土向来没有的名词,如阎浮提;四、顺于古例不翻,如阿耨、菩提,并不是不可翻,因摩腾以来就常存有梵音;五、为生善不翻,如般若,有人闻般若二字则生信念,在中国虽可译为智慧,而人对之或生轻浅意。由此、薄伽梵不翻的理由,也就明白了。其六义中之第六义为尊贵,故或译作世尊。
 
 师子座、乃从譬喻得名,凡是佛说法的法座或是佛所坐过的,总名师子座。因师子乃兽中之王,一吼能使百兽惊恐,大地振动;而如来为众生说法之师,其声如大师子吼,能感动法界一切有情,觉醒转来与佛同化,故以之为喻。佛在座上结跏趺坐,威仪特殊,格外表现一种庄严。跏趺而坐,即是盘腿而坐,有单跏趺、双跏趺的差别。苏迷卢山即妙高山,是四宝所成的。此山处在大海之中,超乎万物之上,佛亦如是;这是说明佛在大众中现象的一个比例。又如百千之日光,这光从真如性海的佛心所放出来的,所以能破除一切黑暗。俱胝者,即亿数。此有顶天,不指非想非非想天,而指色界顶之色究竟天。三昧、即三摩地,即定。因为定有种种功德相,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此名心璎珞宝庄严王者,佛心与众生心平等平等,然佛心无量无边功德庄严之相,悉皆圆满而得自在,故名璎珞宝庄严王也。身心不动,是一种入定的状态。
  
丁二 诸天兴供
  
时无色界一切天子,雨无量种微妙华香,于虚空中如云而下。
  
从文意看起来,此段可分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类。先看无色界天是怎样的来兴供?这些天子,以种种微妙花香来供养,虽然他们没有根身器界,没有业果的色法,但可依定力所现出的色法为供养。在我们平常的肉眼看不见,唯佛菩萨等才可以明见其景况。
  
色界诸天十八梵王,雨众杂色无数天华,百千万种梵天妙香,遍满虚空如云而下。
  
此色界诸天者,共有十八天,初禅有三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照这样看来,初二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九天,所以共有十八天。每天有一王,所以此经谓有十八梵王,以种种华香遍满虚空来供养佛。
  
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华,波利尸迦华,苏摩那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而供养佛,及众法宝。又雨天上无价宝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以天神力香气遍满此诸世界,供养大会。
  
此六欲诸天及诸天子,并不必以制造出来的种种东西来供养佛,只要以自己的福力就可以化现香花等而供养佛。所谓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这四种是青、赤、黄、白的莲花。瞻卜迦华,名金色华。阿提目多华,名苣胜,此花可取香油。波利尸迦花,名雨时华,或夏生花,以在雨时夏时方生故。苏摩那花,此花之色、一天有黄白黑三种颜色变化,花甚香,树高三四尺,四垂似盖。四分律疏云‘苏蔓那花,末利花相似,广州亦有’。曼陀罗华,此云适意,见者无不心悦,又云悦意花。摩诃曼陀罗华,摩诃者大也,即大适意花。曼殊沙华译为亦团花。摩诃曼殊沙华,译为大赤团花。六欲诸天子不但有如是种种花来供养佛及法宝,而且还有无价的宝香来供养。
  
丁三 现通益物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与本座复入师子奋迅三眛,现大神通,令此千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振,极振,遍极振;击,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又此世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其地严净,悉皆柔软,滋长卉木,利益群生。今三千界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无暇恶趣众生皆得离苦;舍此身已,生于人道及六欲天,皆识宿命,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殷重心,顶礼佛足,持诸珍宝无数璎珞,悟三轮空以报佛恩。
  
这里的情形与前面大不相同了。上面是住于寂静,此则由定而起,依坐本座而复人师子奋迅三眛而现大神通,即是由静而动。由此一动,使三干大千世界有六种震动,所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振、极振,遍极振,击、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三六有十八种。不但一处动,普遍皆在动。此震动之相是微妙不可思议的,非人间可能明了。不过因此众生能闻法,离苦得乐,而且亲身供养。观所供养物皆是空的,唯识所现的。因现神通之故,能使大地众生皆有利益,皆得欢喜。
  
丁四 放光明相
  
戊一 胸间放光
  
尔时、如来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名诸菩萨游戏神通,使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光明色如阎浮檀金。
  
所谓放光现相,正明心地观相。‘胸臆’,即表心地,金色光即象征心之自体的真实性。因为一切法以心为主,虽法有别而心不二,其究竟真实性即所谓唯识实性。诸菩萨游戏神通而得不退转无上正等正觉,也即因此光而成。胜金之色百炼而不变坏,真心亦历万法而不变,故金色光即是无分别根本智光;而此无分别根本智光,也即是心地观的妙观察智光。诸法根本即真实性相,亦即以此真实性相为根本心地观。
  
戊二 光中现相
  
己一 大千世界
  
此金色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余他界,乃至百亿妙高山王,一切雪山、香山、黑山、金山、宝山、及弥楼山、大弥搂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江河大海、流泉浴池,及以百亿四大洲界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并诸国邑,王宫聚落,琰魔罗界所有一切八寒、八热诸地狱中罪业众生受苦之相,乃至十方畜生、饿鬼受苦之相,一切世间五趣众生受苦乐相,如是皆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上来于金色光已大体说明了。从如来胸臆中所放出来的光,以金色显示不生不灭的真实性,而又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山、河、江、海、日、月、星、辰、天宫、龙宫,以及一切地狱、畜生、饿鬼、五趣众生受的苦乐之相,而此一一诸相无不皆现此金色光明中。在一大千世界之中有百亿妙高山王,以虚空中的世界很多,决不能以吾人眼所看见的判断为有无。如天文学上说,火星上也可能有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二 本生行相  
庚一 总
  
又此光中影现菩萨修行佛道种种相貌:释迦菩萨于往昔时作光明王,最初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菩提树下得成佛道,娑罗林中入于涅槃,于其中间三僧企耶百万劫中所有一切慈悲喜舍,八万四千波罗密。
  
此本生行相即是叙说佛的过去、现在、未来一一之事,皆显现于金色光中,此正本经名本生之所在。这是总说其大概。
  
庚二 别
  
辛一 过去
  
乃至过去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尽大海际,人民炽盛,国土丰乐,正法化世经无量劫,一切珍宝充满国界,时彼轮王观诸世间皆悉无常,厌五欲乐,舍轮王位出家学道;或于大国为王爱子,弃舍身命投于饿虎;或作尸毗王割身救鸽;或救孕鹿,舍鹿王身;或于雪山为求半偈而舍全身。
  
这是叙说佛过去作金轮王最初发心的事,因为观见众生受种种苦恼,凡有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心从。所以舍离一切王位财产尽布施于他人,甚至弃舍身命投于饿虎,乃至割自身的肉去救鸽,或救孕鹿,这无非是要求一句半偈的法义而得到自他的无上安乐,过去是如此,遍一切时一切处无不如此。
  
辛二 现在
  
或现受生于净饭王家,舍后宫六万婇女及舍种种上妙妓乐,踰城出家;六年苦行日食麻麦,降诸外道;菩提树下破魔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如是等百千恒沙难思行愿,一切相貌悉皆顿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此中叙说佛在当时降生成佛之相。他虽为王子而不爱所享受的富贵,舍离种种快乐去雪山修苦行,有六年之久。本来修学佛道,不应以苦为可得道,要不苦不乐之中道合理之行。因印度当时都以苦行为修道,故佛亦示现如此。但后来终舍苦行,在菩提树下得无上菩提果。所谓菩提树者,非以树为菩提,因佛在此树下得菩提道果,故名曰菩提树。
  
辛三 未来
  
又此光中影现如来不可思议八大宝塔: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波罗奈国鹿野园中,初转法錀度人宝塔;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因。
  
如来本生的行相,不但过去现在可以显现在金色光中,而未来的诸行相亦皆在此金色光中显现出来了。此中是示现佛灭度后所建立的八大纪念宝塔,作为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使个个来恭敬供养,正所谓为引凡入圣的标准。
  
庚三 结
  
如是音声及诸影像,而于三世难思议事,悉皆影现大光明中。
  
如来本生行相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可思议事,皆于此金色光中一一表现出来了。照这样看来,可以明白此金色光相为一摄一切一切摄一的典型。不但释尊三世不可思议的诸事皆由此金色光表现出来,而且十方法界诸佛菩萨的法会相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情与无情的受苦乐相,无不一一表现出来。

故此不但可作为研究法义之理论上的说明,而且很可作为摄境归心的观想。应先观内无身心、外无器界种种的差别,一切皆空了,而遍虚空界现起金色光相;光中先现大千世界情非情相,于一切众生上生起大悲心,以大悲心为依止而起菩提心,菩提心所起方便即释迦本生相。若个个众生都从大悲菩提现起本生相,即个个众生皆从菩萨行乃至成佛,于是光光相遍,一切摄一一摄一切,即是十方界佛法僧相。能作这样的观想,那观想便即是心地观。若有修习此观者,则可通达本生心地观的意义。佛即我,我即佛,佛与众生平等无差别。
  
己三 十方佛会
  
又十方界三世诸佛,及大菩萨道场众会,神通变化希有之事,及诸如来所说妙法,皆如响应,于此金色大光明中无不见闻。
  
此金色光,不但于如来三世不可思议诸事都一一表现出来,而且十方三世诸佛以及诸大菩萨的法会道场和神通变化希有之事,在此金色光相之中亦无不见闻。如一室有千光,相摄相入然。在这里作有一个‘金色光相曼怛啰’,表列于下:

十方界佛法僧相
(佛佛道同光光相遍)
   ┌ 过去菩萨行 ┐
释尊 ┤      ├本生相
   └ 未来入宝塔 ┘
        (大悲所依)
       大千世界非情相

  戊三 光瑞利益
  
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凡在法会的大众,于此金色光中皆见如来三世一切相好庄严的瑞相,于是都发起与无等真如相等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金色光相所生起的利益。
  
丙二 会众仰法
  
时诸大众睹佛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各相谓言:“如来今日入于三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得见如来往昔所有难思议事,调伏恶世邪见众生,令生信解趣向菩提。希有如来!能为一切世间之父,无量劫中难可得见,我等累劫修诸行愿,得遇三界人天大师。惟愿慈尊哀湣世间,从定而起,说甚深法,示教利喜”。一切众生作是语已,瞻仰尊颜,默然而住。
  
会众仰法者,是由于如来放光现相显出不可思议之神通功德,及佛往昔无数大劫之菩提胜因,并现在出家、苦行、降魔、入涅槃与为未来建立宝塔等无量诸事。众生见此种种诸相,碱皆想慕佛有如是难思议之法力,调伏一切恶见众生,令其转生正见趋向佛果菩提,实是一切世间之父,能拔众生之苦而与以安乐。我等累劫修因,始得遇导师。皆起难遭之想而渴仰瞻望于如来,以冀其转大法錀利益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三 师吼赞请  
丁一 长行
  
戊一 叙师吼德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三僧企耶修行福智,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作大法王。
  
尔时者,即大众瞻仰如来默然之时。狮子吼者,狮子乃兽中之王,其发吼声百兽惊恐,此喻菩萨之说法言音,能摧伏外道天魔令其惊恐,故得名。此菩萨于无数劫来,已具足福德智慧菩提资粮,故云三僧企耶修行福智。于贤劫中至作大法王者,贤劫即是现在劫,此劫中有千佛出世。谓此菩萨已功圆因满,即于此劫中次补佛位而证无上正遍觉知之佛果菩提也。
  
戊二 告海会众
  
四向观视海会大众,发大音声,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历事恒沙一切诸佛,曾于第一众会道场见不思议神通变化,未尝睹此金色光明影现一切菩萨行愿,及现如来种种相貌,令见三世难思议事。惟愿仁者一心合掌,瞻仰尊颜,从定而起,授甘露药除热恼病,令证法身常乐我净。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依大慈故与众生乐,依大悲故拔众生苦,以是二法于无数劫薰修其心而成正觉。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告诸大众:“无求一切人天福乐,速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今日世尊从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处皆如金色,佛所显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尽思度量所不能知。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无因缘”。
  
狮子吼菩萨因环观会众之渴仰如来,便向会众说明佛陀放金色光之意。因此,金色光相于佛陀在世时亦甚为希特,故大会诸众对此光相皆不知其意。狮子吼已于往昔劫中历事诸佛,发菩提心,并于往昔第一众会道场中得见此不思议之金色光相,彼时光相中亦现如来种种相貌难思议事。惟愿仁者至常乐我净者,此明狮子吼菩萨嘱诸会众至诚瞻仰世尊,世尊于不久即当起定,授以甘露之药,令证常乐我净之法身。甘露药,即是不死之药,能除众生之烦恼病。常乐我净,即是佛果涅槃之四德。如来入于三昧亦是为度众生,而其不久住于三昧则有二种因缘:一者大慈,二者大悲。

悲湣众生故。即能拔众生之苦恼;慈湣众生故,即能与众生乐。佛之所以成正觉者因此二法。然众生尚在生死烦恼之中,佛因要度众生,故不能长久入于三昧,所以狮子吼菩萨能知如来不久即当从三昧起,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令诸众生直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令求人天有为福乐。由于此次佛陀所放之金色光相,与昔日说人天乘法所放之光异,故此次所显示之光相意趣甚深。又此光相即前次所明之曼怛啰,不特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即出世之声闻、缘觉、尽其寻伺度量亦不能知。汝等凡夫至到于彼岸者,凡夫不观自心,不明了真心即是菩提,故常漂没生死大海。诸菩萨如来因能观 自心,能明了自心之全体大用,能了知直心即是菩提,所以能至于彼岸,亦能度众生同到彼岸。三世如来至非无因缘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悉皆如是,所谓‘佛佛道同’。凡世间一切诸法,不是孤立而起,必皆有其因缘;今佛放此光明,亦非无缘者也。
  
戊三 悦众会意
  
是诸众会闻大士言,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法会大众得闻狮子吼菩萨言,知此日如来放此金色光相乃有大因缘者,故会众皆欢喜而踊跃也。
  
丁二 偈颂
  
戊一 赞佛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超过三界独居尊,功德最胜无伦匹。普用神通自在力,随所造业现其前,我以天眼观世间,一切无有如佛者!希有金容如满月,希有过于优昙华!无边福智利群生,大光普照如千日,愚痴众生长夜苦,蒙光所照悉皆除。我观如来昔所行,亲近供养无数佛,经历僧祇无量劫,为众生故趣菩提。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品,演说甘露真净法,令入无为解脱门。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密。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一一相好周法界,十方诸佛相皆然。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能测。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虚空。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周遍法界无穷尽,不生不灭无去来。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不照。如来法性无挂碍,随缘普应利群生,众生各见在其前,为我宣说甘露法。随心能灭诸烦恼,人天众苦悉皆除。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耀如金山,为度众生出世间,能然法炬破昏暗。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大智方便不可量,恒与众生无尽乐;能为世间大慈父,怜湣一切诸有情。如来出世甚难值,无数亿劫时一现,譬如优昙妙瑞华,一切人天所希有,于无量劫时一现,睹佛出世亦同然。是诸众生无福慧,恒处沉沦生死海,亿劫不见诸如来,随诸恶业恒受苦。我等无数百千劫,修四无量三解脱,今见大圣牟尼尊,犹如盲龟值浮木!愿于来世恒沙劫,念念不舍天人师,如影随形不暂离,昼夜勤修于种智!惟愿世尊哀湣我,常令得见大慈尊,三业无倦常奉持,愿共众生成正觉!
  
此赞佛中,共二十一颂。从敬礼天人大觉尊,至功德最胜无伦匹之一颂半,是总明赞佛之功德。次、普用神通自在力,至一切无有如佛者之一颂,是赞佛之神通。次、希有金容如满月,希有过于优昙华之半颂,是赞佛之相好。次、无边福智利群生,至蒙光所照悉皆除之一颂,是赞佛之福德智慧如千日之普照,众生蒙其福智之光,而愚痴昏暗悉除。次、我观如来昔所行,至勤修八万波罗密之两颂半,是赞佛于往昔劫中行菩萨道,供养诸佛,度脱众生,常宣清净妙法勤修波罗密等。

次、因圆果满成正觉,至十方诸佛相皆然之一颂,是赞佛之果德。次、甚深境界难思议,至如如不动等虚空之二颂,是赞佛之体用。所谓诸佛所行之境界甚深微妙,非但一切人天所不能知,即声闻缘觉菩萨亦不能知。而诸佛之体用悉皆等齐,无有差别,如一室千灯,其光互照互摄,而其智慧亦如法身之体性,遍满虚空无有边际。应机利物如月之普印于千江,虽如来之大用普应群机,然其无边法界之法身体性,亦仍寂然不动,等同虚空,即所谓用而常寂如如不动也。次、如来清净妙法身,至法身光明靡不照之一颂半,是赞佛之功德,明如来之一切功德无有穷尽,其法体上之光明,如日之舒光普被万物,如来之法身光明亦复如是。

然日犹有升沉不照之时,而如来之功德宝光,于恒恒时长长时无不普照。次、如来法性无挂碍,至为我宣说甘露法之一颂,是赞佛由法身体性无挂碍故,应机现物,说法利生,亦随缘感,靡有不至。是故众生各得领受如来之甘露法味,亦各见佛而现其前,如维摩经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次、随心能灭诸烦恼,至能截爱流超彼岸之二颂半,赞佛之大悲拔苦,能除众生昏暗。

因众生轮转五趣生死无有出期,如来以微妙法船,令众生超登彼岸,截断生死之爱流。次、大智方便不可量,至怜湣一切诸有情之一颂,是赞佛之大慈与乐,善能观 众生而与以无量之乐者,如世间之慈父爱念其子然。次、如来出世甚难值,至犹如盲龟值浮木之三颂半,是赞佛之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钵罗华于无量时偶尔现之,而佛之出兴于世,亦复如是。然不特众生长没生死受诸苦果,不能值遇如来,即今我等于无量劫前勤修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与空、无愿、无相之种种解脱法门,而得见如来,亦如盲龟值遇浮木。

盲龟是瞎眼之龟,因无眼故不能见物,以无眼之龟于洋洋大海之中能值遇浮木,岂非甚难之事耶?今众生之汨没生死大海能得遇如来,亦复如是。次、愿于来世恒沙劫,至愿共众生成正觉之二颂,是赞佛有如上之种种功德,能润育群生,故我等今日于佛陀之前,发弘誓愿,愿生生世世常得见佛,与佛恒不舍离而修学佛道,以期与众生共成正觉,如普贤大士之常随佛学是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 重颂  

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众,悉知调御住于禅,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胜德。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十善报应无价香,变化香云百宝色,遍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如来;香气氛氲三宝前,百千妓乐临空界,不鼓自鸣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十八梵众雨天华,及雨杂宝千万种,梵摩尼珠妙璎珞,众宝严饰天妙衣,大宝华幢悬胜旛,持以供养牟尼尊。无色界天雨宝华,其华广大如车轮,雨微细香满世界,供养三昧难思议。龙王、修罗、人非人,奉献所感珍妙宝,各以供养天中人,乐闻最胜菩提道。时薄伽梵大医王,善治世界烦恼苦;师子频伸三昧力,六种震动遍三千,以此觉悟诸有缘,于此无缘了不觉。随彼人天应可度,见佛种种诸神通,瞻仰月面牟尼尊,以净三业皆云集。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成胜德。胸臆放此大光明,名诸菩萨不退转。如无尽时七日现,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一佛毛孔光;无量无碍大神光。遍照十方诸佛刹,如来福智皆圆满,所放神光亦无比,其光赫弈如金色,遍照十方诸国土。大圣金光影中现,悉见世间诸色像,三千大千诸世界,所有一切诸山王,四宝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金山,目真邻陀、弥楼山,大铁围山、小山等,大海、江、河及浴池,无数百亿四大洲,日、月、星、辰众宝宫,天宫、龙宫、诸神宫,国邑、王宫、诸聚落,如是光中悉显现。又现如来往昔因,积功累德求佛道:如来昔在尸毗国,会居尊位作人王,国界珍宝皆充盈,常以正法化于世,慈悲喜舍恒无倦,能舍难舍趣菩提。割身救鸽尝无悔,深心悲湣救众生。

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昔为萨埵王子时,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流水长者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各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七日翘足赞如来,以精进故超九劫。昔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无能比,舍身命故投猎者,求佛无上大菩提。或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精进求佛道。又作金色大鹿王,舍身精进求佛道。为迦尸国慈力王,全身施与五夜叉。又作大国庄严王,以妻子施无吝惜。或为最上身菩萨,头目髓脑施众生,如是菩萨行慈悲,皆愿求证菩提道。佛昔曾作转轮王,四洲珍宝皆充满,其足千子诸眷属,十善化人百千劫,国土安隐如天宫,受五欲乐无穷尽。时彼轮王觉自身,及以世间不牢固,无想诸天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未得解脱超彼岸,谁有智者乐轮回?唯有出世如来身,不生不灭常安乐。如是难行菩萨行,一切悉现金光内。又此光中现八塔,皆是众生良福田: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錀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金刚密迹、四天王,昼夜护持恒不离。若造八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若人礼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思议,二人获福等无差,速证无上菩提道。如是三世利益事,于此光中无不见。十方佛土诸菩萨,神通游戏众灵仙,万亿国土转轮王,寻此光明普云集,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奉慈尊。诸天妓乐百千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薰于大会,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
  
此重颂之中,共有四十三颂半,乃重颂前发起序与略颂证信序之二科文。盖重颂者,略有二义:一者、因前之长行系结经所序,会众未闻,故今狮子吼菩萨即事颂出。二者、因颂简略而易受持,故有重颂之必需。此科之文义,前已广明,今可再略明其大概。初、今者三界大导师,至莫能警觉如来定之一颂半,是明佛之处众入定,结跏趺坐,身心如须弥之安隐,非世间一切魔梵所能警觉,即是颂前‘发起序’中‘如来现相’中入定名‘心璎珞宝庄严王三昧’之文。次、此界他方凡圣众,至乐闻最胜菩提道之七颂,即是颂前如来示相中诸天兴供之一段。此中初颂是总明此界他方一切凡圣之兴供养,次二颂半是颂六欲诸天之兴供养,次一颂半是颂色界天之兴供养,次二颂是颂无色界天之兴供养。

然此诸众来此广兴供养者,要皆乐闻最胜菩萨道而来者也。次、时薄伽梵大医王,至饶益众生成胜德之三颂,是颂前世尊从‘心璎珞宝庄严王三昧’起,而复入于‘师子奋迅三昧’现大神通,令此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之文,即现通益物者是也。次、胸臆放此大光明,至遍照十方诸国土之三颂,即是颂前‘放光现相’中‘胸间放光’之一段,此颂较前长行意义稍广。次、大圣金光显现中,至如是光中悉显现之三颂半,即是前‘光中现相’而显现大千世界之一段。次、又现如来往昔因,至一切悉现金光内之十六颂半,即是颂前‘本生行相’,过去劫中,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种种法门之相。

此中所谓无想诸天八万岁者,‘无想’有二:一、是色界天中之无想天,二、是无色界天中之非非想处天;此中应是无色界中之非非想天也。八万岁,应即八万大劫。次、又此光中现八塔,至于此光中无不见之六颂,即是颂前‘本生行相’中如来放光现建立八塔供养之一段。但前长行中如来所放光明中现有如来现世八相成佛之文,今此颂中略而未颂。次、十方佛土诸菩萨,至持以供养人中尊之三颂,即是略颂前证信序中,‘同闻诸众’睹佛光明应皆云集,而兴供养等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三 请法

  微妙伽陀赞如来,善哉能入于三昧,现不思议大神力,调伏难化诸有情。惟愿世尊从定起,为诸众生转法錀,永断一切诸烦恼,令住无住大涅槃!如我等类心清净,从万亿国来听法,以三昧力常谛观,于我微供哀纳受!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请法者,即是请佛转法錀。因前初段颂中,既已称赞如来之一切功德,又于次段颂中复为宣示如来光中所现之相,故最后应请佛转法錀而度苦恼众生。此中有四颂,大意说:今我狮子吼以微妙伽陀颂赞叹如来,既赞叹已,还要望世尊速从定起,而与众生转大法錀,令其断诸烦恼,住于无住之大涅槃。亦如我狮子吼等心性之清净,无诸染污之法。

我等今从万亿佛国土而来,听受如来之教法,并望世尊以三昧力而谛省观 哀纳摄受我等之希微供养。我等虽供养于佛,而不著于能所施之人及施物,于三世之中悉皆无所得,所谓三轮体空是也。然不特供养此土如来,即十方如来我等亦恒安住最胜之心而修供养。

  此中所谓转法錀者,不同于世间外道邪教所说。佛所说之转法錀,即明佛陀于无量劫中积功累德,得无上觉,依其所证如如之理,方便施设而转导一切众生,令其断除烦恼得大菩提,而再转导未来,如是展转 导无有穷尽,故名转法錀也。又此中所谓无住大涅槃者,涅槃此云圆寂,即是圆满寂静义。

此有四种:一、‘自性涅槃’,即是离去分别之真如实性,此  涅槃,在佛陀与菩萨二乘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具有,但众生虽具有此涅槃,然未证得,故不能得受用;二乘菩萨虽有未圆;唯佛究竟清净。二、‘有余依涅槃’,即是断除烦恼障尽,证得生空真如,二乘所依之五根身苦依尚未除灭,如来之非苦依根身永不断灭,故名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即二乘灭去所依之根身,而无有余根身所依,如来亦一切苦依皆尽也。此二唯三乘极果有之。四、‘无住处涅槃’,此涅槃是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生空法空之二空真如,不同于前二乘共得之二种涅槃,唯除去烦恼障之一部,及唯证得生空真如。

今佛陀与菩萨不特断除烦恼障,且亦断除所知障,不特证到生空真如,且亦证得法空真如;二乘虽断除俱生我执,而俱生法执未除,故于法空之智未能明晰,所以于生死而生畏惧,于涅槃而生欣幸。不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之中道妙理,故其入涅槃之心至切,修因时期短促而所得之果位亦低下。佛陀与菩萨则不然,因断除法执故,能于生死涅槃明确认识其一如而不二,不以生死为可厌,不以涅槃为可欣,即所谓生死涅槃无二无别。

唯其如是,故虽处生死而不染于生死,虽大用繁兴不住涅槃,而其体寂亦犹住于涅槃,此即名为‘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涅槃故。要之、因菩萨与佛陀为欲利乐有情故,其大慈悲心亦尽未来际无有穷尽者也。此涅槃虽佛与菩萨皆具,然菩萨其德未圆,不名圆寂,唯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始堪称为无住大涅槃。上来,第一教起因缘分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报恩品第二

甲二 圣教正说分
  
乙一 称性顿宣
  
报恩品第二
  
本经全部分成品类共有十三:第一序品,即‘教起因缘分’;第十三嘱累品,即‘依教奉行分’;余从报恩品以讫成佛品,共有十一,即圣教正说分。今明此‘圣教正说分’,有‘称性顿宣’与‘应机渐说’之二。‘称性顿宣’者,即报恩品首。‘尔时世尊’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一节。‘性’者,即一切诸法如如之真实性,此一切诸法如如之真实性,乃佛陀如实证得,亦即本经所谓‘心地观’者是也。唯此称性如实之法,始为一乘真实究竟之理。故佛陀于菩提树下,最初三七日中转大法錀,即为菩萨顿宣一乘圆妙之法。但凡小根性不能领受,于是次转四谛法錀,以及随众生根性而宣说种种妙法。

今此经首便称性顿宣佛陀自证之如实妙理,亦同华严之仅可为地上大士而说;在未证二空之二乘尚不能领受,况于天龙等在凡之众生乎?故佛于尔时从三昧起,即唯告弥勒等大菩萨,称其所证之如如实性而顿宣说之。顿宣,是直说佛果上自证自住之大乘妙法。然此妙法,若严格言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言顿宣,是不藉位次而说者也。但此心地观之真实妙法,虽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而佛与佛实无藉言说;言说所为之极旨,端在弥勒等十地满心位登等觉之大士,于不久期间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补于佛位,故正应为之顿宣也。

若此会诸大菩萨,可从始至终直宣其真如实性之心地观法,但此会中有妙德等之初机众生,未堪受此一乘究竟佛果之妙法,故次有‘应机渐说’──始于欲界及上二界人天等之‘五乘共法’,从此品以讫离世间品皆是;继有应声闻、缘觉等之机说‘三乘共法’,从厌身品以讫功德庄严品皆是;后乃再归到应菩萨等之机而宣说之‘大乘不共法’,从观心品以讫成佛品是。此‘圣教正说分’之所以有‘称性顿宣’与‘应机渐说’之二科文也。
  
‘报恩品第二’者,恩、即德惠之义,凡于己身能有所增益之道德、学问及资用等,皆名之为恩。彼既有恩惠于我,吾人应思木本水源,不能忘其根本,故应知恩而报答之。品,即品类,即是一经文义有各种之性质;今将其相类之一分而合聚为一品,故名报恩品。此品次于前之序品,故名第二。恩有四种,即父母、众生、国王、三宝是也。此四种对于吾人皆有恩惠,故应报之。

然此品初有佛从定起告弥勒菩萨一节,为‘称性顿宣’之文,虽寄在本品之前而其义固大有不同。然亦因有此一节,始引起下文妙德长者等所谓:菩萨行果迂迟,违于父母之供奉,尚不及修二乘菩提,于三生百劫中即能离苦得乐,其报父母之恩亦易。故此文虽不为报恩品之亲因缘,而其为增上缘则无疑矣。又‘称性顿宣’之文少,故不别立一品而摄此报恩品中,犹法华顿宣诸法实相十如是之寄于方便品也。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然诸如来转于法錀,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声闻、缘觉未得自在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者,即如来在三昧中受狮子吼等赞毕之时。安详而起者,前如来在三昧中,虽受人天等之供养及狮子吼之赞叹而不动其三昧,是因说法时未至;今说法正是其时,故如来即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彰显如来之清净业用,而称性宣说诸法实相,故特以告弥勒菩萨。‘弥勒’,此言慈氏;名阿逸多,阿逸多此言无能胜。如来之所以特告弥勒者,因此菩萨于不久期中即当作佛;且又是在此世界继续释迦如来之佛位者。虽尚有其他诸大菩萨,然释迦佛法之付嘱即在弥勒;此品末有若人流布此品,命终即得往生弥勒内宫,及三会龙华而得解脱等,即是此意。

善哉善哉者,是称赞至极之词。善男子者,凡一切众生于三宝中能种诸善根者,皆名之为善男子,世间之父,即正指如来,因如来能与世间众生以出世乐故。出世之法,即不可思议之妙法。一切世间诸法皆不离寻思测度,此寻思测度,不过妄心之分别与言论之假立,虚妄计度故可破坏;而出世之不思议法,离于虚妄计度及言说之假名,乃佛陀自身所证真实、常住、不思议、不变坏、如如之理性,亦即本经中之‘根本心地’。

宇宙间一切诸法,情与无情,皆摄于此‘根本心地’之中,为此‘根本心地’之所现。析言之,即以根本心地能观之智慧,而证得根本心地所观之理体者也。如如之理者,即根本心地所观之理体;如如之智者,即根本心地能观之智慧。今再合明之:若欲思惟如如之理,必先听闻出世之法;既闻出世之法已,尤须勤加功用以修习如如之智;如如之智既成,则如如之理随显。

如是,则如智即理,如理即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要之,即无分别之一真法界也。复次、为欲听闻出世之法: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谐佛所恭敬供养;为欲思惟如如之理,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为欲修智如如之智,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为欲成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
  
心地妙法,即根本心地中所有微妙难思之法,法华所谓,‘我法妙难思’,亦此意也。今此心地妙法,无论其为能照(如佛所放之金色光明),无论其为所照(如虚空等),皆是能所双亡、缘观俱寂之无分别智境,非一切邪妄分别所能知。因此邪妄分别,建立于分别之上,而根本心地之妙法乃无分别智之所行。唯其如是,故能与事理相符契,不同于龟毛兔角之相用全无。然此心地妙法,固甚深微妙难可思议,但欲令众生得知此法,又不能不方便善说,引导众生令其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入于佛智;亦即法华所谓:“如来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者也”。如是妙法至时乃说之者,即是说:如此微妙难思,非三界心心所所能知之心地妙法,诸佛如来于无量劫中,始偶然说之,因众生之机不堪受此大法故。
  
如来世尊至如优昙华者,是说:佛之出兴于世,如优钵昙华之甚难值遇;汝等切不可失此胜妙之时期也。常乐妙果者,是佛果所证‘常、乐、我、净’之四德,今但言常乐者,是略文也。前说如来出兴于世,亦所谓最难者也,今更进一层告之:佛之出现于世固属甚难,既出现已而欲求其说此大乘心地观之妙法,尤复难于佛之出世。因一切众生皆不乐大乘妙法,故远离于菩萨之行愿,趋向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之法位。

故于厌离生死之心,如欲速脱牢笼;而于欣乐涅槃之心,则如获得真宝:故于三生百劫之内,便速即入涅槃。于大乘之常乐妙果,虽美善而总觉其难行,故但修四谛、十二缘起等法以为究竟。因此类众生根性众广,故佛应机而说此法之时期亦多。此所以谓如来虽难逢出现于世,而说此妙法尤难于如来出世。
  
然诸如来至说相应法者,相应即‘契合’义,契合众生之心性故。如来说法,不惟契理而亦契合众生之根性,故言契经。若一味称性而说者,则过失随生,岂得云远离四失耶?远离四失者:一、无非处:若以理言,即是真即云真,假即云假,乃至有无、是非,无不各适于理;若以事言,即是佛在大众之中,凡有所言说,皆适应所处之环境也。二、无非时:若以胜义谛言,即如来所说之法皆初中后善,应言有为说无相之教,有教及非有非空之中道教亦然;若依世俗谛言,即佛于鹿野苑及祇园、灵鹫山等所说之法,无不适宜于当时。

三、无非器:器者,即是根器,指受法之众生。若以胜义谛言,即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法器,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佛所说之法皆适宜于众生之心,无有不令其成佛者。若以世俗谛言,即是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成熟;或随其五姓所宜而说。四、无非法:若以胜义谛言,即一切皆真如,皆毕竟空、无愿、无相、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若以世俗谛言,即如来所说之四谛、缘起、根、力、觉、道、四无量、六度等法,皆最清净法界之等流,亦无不令一切众生──若声闻、若缘觉、若菩萨、莫不各随其所应而还归最清净法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