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三净观,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三种净观法门,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音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音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圆觉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通通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皆佛性妙用。十力,佛有十种之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四无所畏,又名四无畏,化他之心不却,名无畏。四无所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畏者:(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四无碍智,自在说法之四种智辩也,如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
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舍小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从真实生。
真实者,真如佛性也。即最究竟之本体法身从此而生。
从不放逸生。
法身绝对,故不放逸。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明心见性后得法身,法身平等清净,故一切法皆平等清净。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既得法身,则视肉身如大海一沤,可有可无,一切肉身病患,亦无关重要矣。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方便品先述维摩法身之德,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得法身妙用,游戏三昧,居浊世如净土,出入酒肆淫舍,无非方便度生,疾病为人生之苦患,故现身有疾,借此以为众生说法,肉身有生老病死,而法身无生老病死,故欲免生老病死诸苦,惟有修大乘法明心见性,方能获究竟之解脱也。’此品仍以法身为旨归。
弟子品第三
维摩是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故佛遣弟子亲近之,使获进益,并显维摩法身功德。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才辩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声闻人宴坐修行,断六根,入灭尽定,然六根不能永断,乃暂时停止作用耳。出定之后,故我依然,不能超出三界轮回之外,故非究竟。
法身大士宴坐,动静一如,无时不在定中,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断六根,不入断灭,行住坐卧,无非佛性。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必背喧就静,虽居闹市如山林,操凡事如佛事,凡圣情尽,一切无碍。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佛性绝对,无有内外,不住二边,无所不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于法无所取舍,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故诸妄见与三十七道品不二,不取不舍。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与菩提不二,明心见性之后,烦恼即是佛性。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能如此宴坐,必是明心见性之旨,故佛必加以印证。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声闻人境界及用功方法,与大乘菩萨不同,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