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义记 太虚大师讲述

 戊二 正答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冕句非阿冕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通举大慧所问句义而——破除之,表得原问皆从对待分别而来,故不离语言,不离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应作生句非生句;句法系倒装也。破除句义,正是破除妄见,显露真实。如吾人随讲青字,须遍举一切世间黄、赤、白、黑之非青者而反显之,所以一切名义皆有反现而无自性。亦复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中鸟迹,不可指捉,说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为此耳。如金刚经所说:某法者、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译文缺四句,而魏唐两译皆百六句,亦缺两句。

必须三本对照,庶成百八之数。顾统读三译,及以原问牒答,亦复前后略殊,错综变动,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从生句立,离生即无不生。夫相对而立之句,句皆非相,余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讲,此亦不为再叙,唯内有重复数句,应作别解:如第二常句无常句,与第十一常句非常句,前者之常为不变不灭义,后者之常作恒字解,为变而不灭义。

又第三之相句无相句,与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为标相之相,后者之相为相状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离自性句,与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前者系众缘和合无自性可得之自性,后者为诸法在施设上名诠自相谓之自性。又第卅七、卅八相连之两数句非数句,前者为数量之义,后者读为入声,为累次续续之义。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译作相应。所有句非所有句,作无影。三轮、即佛化世之身、语、意三轮。有品非有品,即有句无句。灭起、即还灭生灭义。余均可解。

以上明百八皆非,了达言文即非言文,从世间名相种种假立,种种分别,实则了无一名一相可得,而——皆是佛智无边大妙用,为觉解迷执,开导凡外,利乐众生,令众生增长善根,破除恶见,通达于诸法平等实相。斯乃佛之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自证利他,故答百八句后,复诫大慧,告以今兹开示,亦先佛所开示,不但大慧应修学,即诸大菩萨亦当修学。此空一切妄、显一切真之无上甚深法门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识境——从古德所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识,故于此科辨境以成唯识,辨行以成唯识,辨果以成唯识。初彰唯识境又分二:初、依识明相,二、破执显性。今初:所谓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一切法相,则唯识所现境界,彰显透露。由明一切法唯识相而即显相之真实性。所谓诸法相性,而诸法相性即俗真二谛,是故一切法不出乎真俗二谛,即是不出乎唯识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实际,由如实际而假立也。如唯识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亦依能变识明所变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问之总括世出世间诸法名相,请解于佛,佛总许之,旋总非之,以显一切法离言说相之真如,空却计执,了达如幻,一一皆是识之所变。此大慧乃继续而问诸识,及诸识各有几种生住灭也。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中能染能净,有迷有悟,皆诸识之缘起。不明诸识之生灭,焉得还灭之功用?即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相,而了知诸识之生、住、灭;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之所以建立也。生、住、灭者,即世间之有为相也。诸经论有说四种:生、住、异、灭。或说三种:生、住、灭,及生、异、灭。或只说二种者,广略均无不可。盖生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者谓之生。住者、依缘起时暂有住持之功用者谓之住。异者、缘生暂住而刹那变异谓之异。灭者、刚从缘起而即刹那分散息灭谓之灭。明得诸识所变现之诸法虚幻差别相,实即刹那生灭相,皆仗因托缘而生起,暂生即灭也。此经所说为三,与他之说四、说二,意义无所增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下佛答所问,且分七段,今初答生灭。流注及相,诸家所解不易明了,今以唯识论等流、异熟二义释之:所谓流注生住灭者,即等流生住灭;相生住灭者,即异熟生住灭是也。流注,魏、唐二译均作相续,即连续不断意,相、相状也,有显了生灭之相状可得意。诸识者,即八识心王及心所等。至于净第八曰庵摩罗识,乃佛所自证湛然恒如之真常净识。八识各有种子现行展转相生,种子在第八识内而不现起时,亦自生灭相续,而为前七所无。所谓流注生住灭即等流生住灭者,等、均等也,流、流注也。

一切法各由自类种起自类现,均等流注而不断之生灭,如依八识种子起八识之现行,前七识之种子起前七之现行,何法之种子即起何法之现行,乃至一切法无论何类种子皆各起何类之现行,种现、因果相续生灭,所谓等流因果生住灭也。相生住灭即异熟生住灭者,异、不同也,熟、成熟也。随业招感所成熟之果报,有三异义:一、异时而熟,此时造因,后时感果,例如春季下种,秋后收成。二、变异而熟,言所造业集众因缘,成熟之际与初不同。三、异类而熟,所造业因或善或恶,所得之果唯是无记。而此第三之说,最为重要。因中善恶,所招感之果是无记,所以因为异熟因,果亦为异熟果,而谓之异熟因果生灭也。此二种生灭,须得无分别智之菩萨乃至于佛之自觉圣智,乃能了知其究竟,而为未证真如之菩萨及二乘,语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复次、等流因果生灭——即流注生灭——者,遍诸识法——即五、六、七、八识,即一切法。在阿赖耶中,具含有漏、无漏之一切种子,无漏种藏即如来藏,亦名佛性,亦名如来法身。但眼识种子只起眼识现行,他识亦然;所谓此法种必起此法现,不起他法。当起即灭,灭下又为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如此转转生灭,刹那相续,流注不断,通于真妄、染净。此不独八识阿赖耶如此,亦复遍通五、六、七识,各各皆有离染识种。故阿赖耶乃至一切识等有漏之法,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灭,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杂染心心所等诸法种现生灭。此虚妄流注,虽相续生灭不断,但至成佛时则皆须断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灭之离染真净之识,与大圆镜等四智相应者,即下文所谓之真相,魏译曰智相识者是。所以在诸识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亦有一分永不灭之真也。

  异熟因果生灭——即相生灭——者,随前所造业因感异熟果,非俟能感因尽,所感之果不灭。譬如由修人界五戒业因熟招人报,则第八识即为人之报体,变现人之根身器界,余识亦成人之余识,与异类众生有不同;业尽报谢,另感后报。故在生死流转之中,即有此种生灭。如人投胎而生时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几十年曰住,至将死时一报命尽曰灭。一期果报,相续不断,倘八识一舍,则是人即死。故八识随业力于一报中不断;六识虽在不死时亦能断,如睡至无梦时、入定时,六识毫不起作用。根身发识,业报各别,如同是一种前六识,有时报作人者、天者,或畜类、鬼类者,皆是业力关系,此相粗显易知。其实、各有自类识种而起现行,业为增上缘耳。一般未闻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异熟生灭之相,凡夫、外道常据以为天赋神造,或另计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痴之邪见。故相生灭者,即由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而第八识与前六识同招感五趣差别之无记果生灭也。此相生灭只第八及前六识有之。七识只与见、爱、痴、慢四烦恼相应,执第八之见分为我,不造业亦非业所招,故无相生灭。此相生灭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断脱,修行人所谓了脱生死者,即是断除此相生灭也。两种生灭细释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诸识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八识统括而言,有三相,从识上而讲此差别之相也。转相识及业相识,皆有漏虚妄分别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识者,即与四智相应转识成智之智,由无分别智通达真如所生清净识也。由以前所造之业,引八识受此业报,此业报识为果报之主体,名真异熟;故转相即染前七识,业相即染第八识。第七随第八所生而系缚执以为我,随同八识于诸趣转,前六由异熟生而转,又随境缘而转。转有漏为无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萨渐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净无漏。诸识在因位中皆有转变,唯第八识因中不转,故转相通前七,业相唯第八识,以此二相统有漏识;真相识为四智相应诸识之清净无漏识。

  八相、即八识。其略者,魏、唐译均唯有二,而此译云三。统观下文,应以二种为是;故此中之真识、现识,应并为一而名曰同真相识之现量识。此染分现量识,与四智之无漏清净识同现量。然染识中,唯第八识及前五是现量,第六识只一分属于现量。分别事识者,是非量、比量识也。染分七识皆是非量,染分六识通现、非、比,分别事者,即六、七二识执实我、实法之谓。所以现量通于第八识及前六,通于圣凡染净,比量唯在独头意识,而非量通于与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二识,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刹那与现量相应,即是真识;所以凡夫众生若一刹那离分别事识,即与此现识相应,反之、即落分别事识。

众生于此思识不到,盖一思议已落到虚妄分别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光,见色闻声,只可一度”;言不可再起分别也。于此站住不起分别,当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现,犹镜中之现影,影固不在镜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见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亦不在心识外矣。故息除一切虚妄分别,当下即是现量识——因分别事识皆从现量识转加而起——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脱落,现量得以安住不动,即为圣凡平等如来藏心,此即顿悟法门是也。此佛所以诫大慧同真相识之现量识中现诸分别事识,亦如明镜之现色像也。持字、作现字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坏不坏者,差别不差别之义,言现识及分别事识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展转相因依故。所谓依现量识而起非量、比量识,以分别念熏习增长,遂使现识成三界虚妄有漏之识。反之、亦可依分别事识而成为清净无漏现识,展转相因,不即不离,亦差别亦无差别也。

  自不思议熏至是分别事识因,明识之生起。言种种分别不知不觉熏入第六识,复令前五皆有此熏入于第八阿赖耶,于是八识及前七变起虚妄有漏识。而此熏,平常了知分别所不及,非证真如起无分别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由此熏变,染则为三界有漏现量识,净则为如来藏无漏现量识。此种染净种子,自无始来即已不思议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觉。有一刹那现量相应,即与列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取种种尘者,即缘取六尘境界也,是独头意识事。无始妄想熏通于第六、第七二识:第七执八识以为我,第六执五阴、六尘以为实有,种种虚妄分别;以妄熏故,即成六、七二识之分别事识。

  自若覆彼真识至是名相灭,言诸识相生住灭之灭了,所谓生死了脱也。因三界有漏虚妄诸法悉皆灭了,相生住灭即灭。以此虚妄能覆四智相应净心,故曰覆彼真识。第八异熟识灭,则所依之有漏五根及所发之有漏五识,立随之而灭,即玄奘法师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业报永空矣。故菩萨以无漏业为增上缘,犹住业报。六、七二识在因中转,前五及八则果上转;因前五所依之根,须与第八同转,故曰一切根识皆灭也。自相续灭者以下,明流注生住灭之灭了。此中有二:一、即虚妄流注生灭,二、系自真流注生灭。

相续生住灭之所依因及所从缘灭,则相续灭,盖诸识流注中有一分可以断除者。因于无始分别妄想熏习为因,故为种现相续,此因既灭则其相续即断。缘者、以自心中所缘境界,不了达是自心所现,故能为能取、所取识相续之起缘;至澈底晓了唯识所变而不执著,则妄想取之境界缘灭,而相续生灭之染识永断除矣。以上,明流注生灭及相生灭,可以明解脱之大要。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先以喻显,以微尘喻现量真识及藏识,泥团喻分别事识及转识。非异非不异者,团外无尘,尘外无团,以无别体故,故非异;若言同者,则泥团灭时微尘亦灭,而微尘仍在,故非不异。此明转识与藏识异者,转识应非从藏识生,藏识应不受转识熏,则藏识不为诸识染净圣凡之因,云何能从有漏转为无漏?若非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然诸无心位六转识虽灭而藏识实不灭。

譬如人睡无梦,六识均已灭而八识仍在,不然、则是人将死去,云何能醒?是故前六识皆从藏识中之种子而生,醒后又复原状。统上所说,可见诸转识灭而藏识不灭,亦可见诸有漏识灭,而离虚妄自证真相识不灭也。此以微尘泥团喻显如是,而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可意会矣。自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下,简外道之非:言有漏识灭时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识并不灭。唯无明有漏之业报识相灭耳。修仙学定之外道等不达此义,以为人死之后,诸识及诸识种悉皆断灭,而不知有一分清净真识,虽至成佛永不断灭。若此念不简除,即堕于外道断见之戏论矣。

  庚五 破外道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微尘。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促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此文又分四,初出外计,斥外道之妄计。盖流注生灭——无始来虚妄习气——有一分到菩萨地渐能伏灭,到佛果位究竟圆断。而此虚妄离尽之时,其一分无始来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之四智相应真识相,亦即自证清净心。外道不明,妄计取执自心所缘境界之虚妄流注生灭识灭时,一切流注生灭都灭。而不知若如外计执都灭者,则从无始际种现相生、流注无尽之真相识断灭,则一切心性悉皆断灭无存矣。复次、外道又计在流注识之外,另有常住因。意谓眼识乃至诸识各皆具有之流注生灭识,另有能生之因,并非种现相续。眼识等在阿赖耶中自类种子,托色尘境界及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在此亲因众缘之外,另以为有造作诸法之常住果因,而计种现相生、流注相续之识皆可断灭。如外道中有说胜妙者,亦曰胜性,印度所谓数论:彼等妄计在世界万物未有以前,有此胜性为能造者,此造作者为能生因,是常住不变,在众缘相生一切之外,能生诸识及身心世界者;若万物诸识断灭,则仍为胜性,而一切心法皆断灭。

又有计士夫即神我为造作者,印度所谓胜论。又有计大自在天为造一切众生者,众生若灭惟自在天存在。又有计时节者,谓一切万物皆由时节造作,及时而生,时过则流注诸识都灭。又有计四大微尘为造作者,如现世所谓原子电子论者。又有计方位为造作者。种种外道、皆是计于诸识流注生灭之外,另有异胜之因,能生起而常存。应知佛法所明一切善染迷悟能生种子,无始来都藏在阿赖耶中,从无始际展转传来从未断绝,名曰无始流注。学佛法者,不了达此无始流注,以为阿赖耶有始生之时,或阿赖耶未生之前有真如如来藏,计为从无而有,有已还无,亦与外道所计无异。故在诸识种现生灭外,另执一异因是常、能生,实为无明生死之张本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次、对上种种外计,继显内法。在有七种性自性句上,魏译加外道二字,唐译、今本则无。古注多以此七种性自性属之于外道,然以下段文义合观,反覆推核,此性自性实佛法所建立。七性自性与七第一义境,在安立世谛上假设曰性自性,在非安立胜义谛上离言自证曰第一义境界。佛说法度生,皆依此二谛:依世谛——亦曰俗谛——而假设安立;依胜义谛——亦曰第一义谛——示世间语言思量所不能到之自证境界。性自性即自性,与言三自性之义同。自性、即法尔如是、本来如是义。第一、集自性,明一切法法尔如是,皆仗因托缘和集而生也。二、性自性,明一切法缘生无性,而无性所显之平等真如性,常遍如是法尔如是也。三、相自性,一切法各由一亲因集合众缘而起,故法尔各有其差别相也。四、大种自性,谓坚、暖、湿、动,法尔为根尘等色法生起之共同亲增上缘也。五、因自性,明一切众生法尔皆具成佛之因性、或出世之因性也。

六、缘自性,上说之因,法尔须待缘显,如亲近善知识,闻法修行,则二转依果可成也。七、成自性,证出世真解脱及成无上菩提,一得永得,乃谓之成,凡果终坏,都不名成。有无漏出世因及具足无漏出世缘,则法尔得成无漏二转依果也。诸佛言说施设所建立法,不出此七种自性也。前三通一切法,第四专指色法,五、六从凡至圣因缣,七专指二转依果。外道所计违于佛法,如第一种明集自性,外道不信一切皆因缘和集生,以为别由一不从因生之常因而生,若所计自在等;殊不知能生因亦因缘和合生。如世界为微尘和合成,世界坏为众微,虽剩一微尘仍是因缘和合成,故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也。复次、第一义者,即无分别智所行之境界,非可施设安立,非语言思量所能及。一、心境界,一切法亲能生因种悉皆在心——即阿赖耶——,心为一切法和集起之亲胜因。佛之离言智证此时,在非安立谛曰第一义心境界,在安立谛即名集自性也。二、慧境界,即无分别慧根本智所行诸法离言自性真如,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

三、智境界,即后得智了达诸法差别相皆如其量,故对前所安立即相自性也。四、见境界——见者、二见,亦曰边见——由佛智慧照了凡夫、外道、二乘之有无、断常、空色等见,所照虽通圣凡,然非佛智不能究竟照了。就能照智名第一义。对前所安立即大种自性也。以凡外不了达四大唯心,故起有无、断常等见。五、超二见境界,了达人法二无我故,通达平等真如得无分别正智,毕竟超脱增损、有无边见。此在台宗,名曰了因佛性,般若超脱二见成出世间正见为成佛因,对前所安立即因自性也。六、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即超佛子地。菩萨皆曰佛子,到第十地入灌顶位而绍佛业,曰超子地。具足所修六度万行,入微尘数佛刹,闻一切法,如空含云,无漏胜缘悉皆圆满,对前所安立即缘自性也。七、如来自到境界,无上菩提,果位圆满,自觉离言圣智,到第一义心境界之究竟,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依七种第一义境界,对照施设七种自性,乃如来之如证而说。依七种自性而悟七种第一义境界,是佛子之如说而证。此七种假说安立之自性,及七种离言自证之第一义,皆斥外而显内也。

  以下、说离恶见。说此义之先,统结前答自性第一义心,皆三世诸佛所依之建立种种度门自悟悟他者。依第一义自证圣智境界,了达诸法皆空无自性,然空即非空,不与外道断见共。依方便化他建立种种法,然有亦非有,不与外道常见共。如来者,亲证真如而来,如前诸佛而来。应供者,应受天人三乘之供。等正觉;亦曰正遍知,佛智无不照了。世间出世间者,化他之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世间上上法,自证之最上乘、佛乘。圣慧眼者,佛知见也。

  以下、结说外道恶见共而破斥之。夫一切法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分别所现。妄想执著之外道,不了达唯心无性,处处执著,于心量之外别计实有实无。以不明所说自性即无性故,执有作有见论;以不明无性之性为第一义故,执无作无见论;而此邪见所共之论,皆由不通诸法分齐皆自心分别而起也。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此总说一节,文义倒装奥晦,当依唐译曰:“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较无明顺。了达唯心,妄想不起,三界生死之苦及无明、爱、业缘之集,即寂灭矣。无知及爱,即十二因缘之无明及爱、取之三支,为发业润生之关头。业指行、有二支。惑、业空,故生死了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