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龙舒净土文讲记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



【大藏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



藏经里收有《无量寿经》四种译本。由于译者不同,而有四种名称。四种译本差错不少,我做了校正,并且刊板流通。现在按此经及其他净土经、传,归纳要义,作此净土法总要。



净土总要一



【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



总的来说,藏经里至少有十余部经讲述西方净土之事。大致是讲,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畜生,以至飞虫、爬虫之类。极乐国中,恒时清净、自然,无诸秽浊,故名净土。

净土中人都是莲花中化生,长生不老。衣食、住宅,都是随自意愿化现而成。四时常春,无有寒暑。受极大快乐,远离三苦、八苦、六道苦等,无一切苦恼,因此称为极乐世界。

“净土”,是指国土中依报环境及正报有情,纯一清净,无诸垢染。不像秽土,环境中有荆棘砂砾、丘陵坑坎、寒暑风雨等浊恶,有情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诸苦恼。



【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



极乐世界的佛,叫做“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不论光明、寿量、神通、道力,都无有限量。以此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是念佛众生,无不照见了知,因此又称“无量光佛”。此佛寿命和国中人民的寿命,都无有限量,即使经恒沙数劫,也无穷尽,因此又称“无量寿佛”。



【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zai 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



这位极乐大导师——阿弥陀佛有极宏深广大的愿力,要度尽世上的苦众生。他的威神不可思议,因此至心信仰归投,持念他的名号,现世必能消除zai 难、驱除冤鬼、安宁身心、增福延寿。在西方七宝池中,会生一朵莲花,他日往生,托生其中,径直脱出轮回之外。这都有事迹为证,并非虚言。

唐朝有个儒生邵彪,一天做梦入到一间公府。主事者问他:“你知道自己不中科举的原因吗?”他说:“不知道。”主事者就派人带着他往前走,只见一口大锅里,有蛤蜊用人语叫“邵彪”的名字。邵彪恐怖万分,赶紧念阿弥陀佛,蛤蜊就变成黄雀飞走了。后来,邵彪考上科举,官做到安抚使。

宋朝有户姓崇的人家,家中有个女儿,忽然双目失明。从此,她精进念佛。三年后,双眼复明。

又,元朝末年,张士诚攻打湖洲。当时,江浙的丞相与他交战,抓获了四十人。官兵用囚车拉着囚犯,准备到别处处死。夜晚停宿在西湖边上的鸟窠寺。

当时大猷禅师在走廊里散步。囚犯们见禅师神情闲雅,持诵不断,就向他求救。禅师教囚犯诚心持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囚犯中有三人信他的话,一直念佛不断。

第二天天亮时出发,给囚犯换枷锁。换到这三个念佛的人时,刑具不够,就只用绳子捆绑。过一会儿,再审问,才知是良民被错抓。三人因此被释放。

以上是念佛现世消灾免难的例证。

龙舒先生有位相识,叫刘慧仲,是湖州长光人。夜间常做恶梦,龙舒劝他念阿弥陀佛。刘慧仲就至诚高声念一百零八遍佛号,当夜就能安稳熟睡。第二天仍像前一天念诵。从此每晚都能安稳入睡。

又,镇江有位蒋婆,七十多岁。有一天她死了,神魂到了阴府。经审查,她的阳寿未尽,应当放还。

阎王问她:“你能念经吗?”

答:“不能。”

阎王说:“既然不能念经,你就专念阿弥陀佛吧。”

蒋婆放回阳间后,说:“阎王教我念佛,一定错不了。”

从此她常念阿弥陀佛,活到近一百二十岁。

以上是念佛能安静形神、增福延寿的例证。

宋朝有位荆王夫人,与众婢妾勤修净土。其中只有一位侍妾懒惰、懈怠。夫人训斥她后,把她摈去。

这位侍妾悔悟,从此精进念佛。过了许久时日,她告诉其他侍妾说:“我今夜要往生西方了。”

当夜,异香满室,果然无疾往生。

次日,同修的一位侍妾告诉夫人说:“昨夜我梦到往生的侍妾,托我向夫人问安致谢,说:‘夫人责我修西方,今已往生,感恩无量。’”

夫人说:“让我也梦到才信。”这天夜里,夫人梦见亡妾,像前次一样说话致谢。

夫人说:“我也可以到西方吗?”

妾说:“可以,请跟我来。”

夫人跟着她走,只见前方有口大池塘,极为广阔,红、白等色大小莲花,相间而长,或荣或枯,各不相同。

夫人问:“为何会这样?”

妾说:“世间发心念佛,就在池中生莲一朵。若愿心精进,莲花就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莲花就日日萎悴,最终殒灭。”

又见一人坐于莲花上,衣带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

夫人问:“这是何人?”

妾说:“是杨杰。”

又见一人坐于花上,妾说:“是马玗。”

夫人说:“我当生何处?”

妾就引夫人走了数里,遥见一座金坛,金碧照耀。妾说:“这是夫人化生之处,是上品上生。”

夫人醒后,访问杨杰、马玗二人的下落,得知杨杰已亡故,马玗还在世。

后来,夫人在自己生日这天,持炉焚香,远望观音阁而立。儿孙们准备贺寿时,夫人已站着往生了。

从这则事例看出,至心念佛时,就在西方宝池中生莲花一朵。日后往生,神识就托生在此莲花中。

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妙力所成就的阿弥陀佛名号,是世出世间一切利乐的根本,只要诚心持念就能得到愿力加持,获得世出世间的圆满安乐。对此应当发起深信,以至诚心持念弥陀万德洪名。



【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净土法门很容易修,搜尽藏经所载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如此简要直捷的法。很多人无缘知道,真可痛惜。很多人知道而不修持,更令人痛惜!



净土总要二



【大阿弥陀经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



《无量寿经》记载,一天,释迦佛的容颜不同寻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是何缘故。

佛说:善哉!你这一问胜过供养一天下的声闻缘觉,以及布施人天,乃至飞虫、爬虫之类,即使至于累劫,也百千万倍不如你这一问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都因你这一问而遇到一生解脱之道。



【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



这样看来,当释迦佛要说阿弥陀佛时,即宣说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修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正因等时,佛存于心现于外的神色,已经不同于平日(悦意安详,容颜巍巍,即是演说一大事因缘的前兆)。可见,阿弥陀佛感动诸佛之处已非寻常,何况感动一切众生呢?



【及阿难问而告之,则谓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是上自诸天,下至蠕动,皆同在三界之内,故不出轮回,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佛大愿大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

等阿难请问时,佛就告诉他:世间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都因你所问,而得到度脱之道。上自欲、色、无色界诸天,下至蜎飞蠕动,同样困于三界,超不出轮回,都是未得解脱的众生。而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这一切未度脱者无不度脱,所以说“皆得度脱”。



【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



看阿弥陀佛最初的发愿偈上说:到我成佛时,名声超胜十方,人天欣喜得闻我名,都来生我国土中,地狱、饿鬼、畜生也生在我刹土中。可见,三界六道轮回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无不救度。

阿弥陀佛誓愿宏深,普度下至地狱、饿鬼、旁生在内的一切众生,因此这是极为广大的普度法门。



【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超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因此,此经说:阿弥陀佛现今住于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无量世界化现千百亿化身教化无数人天,乃至微小飞虫、爬虫,无不度脱。连呆愚的旁生都作救度,何况人类?(人的心智远超飞虫、爬虫,能用这份心力念佛修净土,当然更易往生。)从这里看出,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无有穷极。人又要一念皈依,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是毫无疑问的。

事例:

唐朝贞元年间,河东裴氏养了一只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命终时,它念十声佛后气绝往生,火化得十余粒舍利,光耀夺目。

宋朝黄岩正等寺的观公,养了一只八哥鸟,能说话,常念佛不停。一日在笼上立化。主人挖土穴葬了它。不久,八哥鸟舌上生出一朵紫莲。

试想:阿弥陀佛若没有度生神力,能让鹦鹉、八哥等畜类径生净土吗?八哥鸟都念佛立化,直出轮回,可见阿弥陀佛名号有点铁成金之神力。既然佛的威神能度脱畜类,必定更能度脱远胜畜类的人类,所以只要一心皈依,定能往生西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总要三



以下几篇讲到弥陀因地修行成佛的历程,亦即建立极乐净土的过程,成就万德洪名的过程。佛果地利他的威德来自因地的大愿大行。我们能了解佛因地的大愿大行,由因推果,就会信解佛愿真实不虚,缘起真实不虚,净土功德真实不虚,持名得加持真实不虚。



【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



《无量寿经》里又讲: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如来出现于世,化度众生。当时有位大国王前来听佛说法,由此生起觉悟,舍王位出家,随佛修行,名为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的前身。

当时法藏比丘愿力宏深,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四十八大愿,愿愿都为救度一切众生。



【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



愿是计划,不是一发就能落实,要经长期修行,才能圆满。法藏比丘发愿之后,精进修行,由此了脱生死,之后趣入菩萨地。“了生死”是指在生死中自在无碍,不再被生死所拘。“入菩萨地”即内修慧,外修福,福慧双修。



【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



“修慧”,是由修习使本有的慧性日益广大,至成佛时,慧性含裹虚空世界,十方三世的因缘、现相等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于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修福”,是指托生在一切众生中,示现同类的身体、语言,以设立教化。法藏比丘自发下利生大愿后,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都托生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而教化众生,无不得福。有福而不受用,福就愈积愈大,久之遍于虚空世界。福大,威神就大,如世间人,官大势力就大。因此,当威神达到无所不可时,才实现度生所愿,而入佛位。

《抛石经》中说: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福德之和,不及统摄一洲铁轮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二大部洲一切众生福德之和,不及统摄二洲铜轮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统摄四洲金轮王福德之和,不及一四大天王眷属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四大天王眷属福德之和,不及一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四大天王福德之和,不及一忉利天眷属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忉利天眷属福德之和,不及一忉利天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与此类同,夜摩天众及天王,兜率天众及天王,化乐天众及天王,他化天众及天王,大梵天众及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的万亿倍,不及后后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色究竟天王的福德之和,不及一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亿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的福德之和,不及一一来菩萨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恒河沙数一来菩萨的福德之和,不及佛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算分之一、数分之一、譬喻分之一。

从这段校量就知道佛的福德周遍虚空法界。福德至最圆满位时,威神就无所不能,此时才能成就圆满普度众生的愿力。



【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

由于佛从初发愿直至成佛间,修福、修慧、建立净土,一切所为无不是为利众生。因此,人至心信向,念佛名号,现世一定得佛赐福佑护,命终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以三个理由证成“至心念佛,现世得蒙福佑,身后往生极乐”:一、佛从初发愿至成佛,一切修行都为利益众生;二、成佛时,智慧遍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三、成佛时,福德圆满,威神广大,无所不能。由第一,佛一定利益众生;由第二,皈依佛、持念佛名,佛一定悉知悉见;由第三,佛有能力满足众生所愿。所以,至心念佛,佛悉知悉见,佛又有利益心和利益能力,所以现世决定得佛福佑,身后往生极乐。



【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详见第五卷。】



若能精心观想佛的形相,现世必见佛的真身。以佛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佛纯熟,就自然与佛心交通,佛就在他心前显现身相。

比如,人造卫星发射的电磁波充满地球空间,某处的电视机调整好接收频率,与卫星发射的电波频率相应,就能立即在屏幕上显现画面。电波充满地球空间,喻佛威神,无处不在;电视机调准频率,喻念佛纯熟与佛相应;屏幕上显现影像,喻念佛者心前显现佛身。

举一个例子:

东晋居士刘遗民,于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持净土,专精坐禅修观。修了有半年,就在定中见佛光照耀,大地遍现金色。

他住山十五年的最后一年又在观想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紫金色身,毫光普照,垂手接引,降临于屋舍中。

刘遗民不胜欣庆,向佛悲泣说:“多想如来为我摩顶,袈裟覆于我身!”佛当即为他摩顶,袈裟覆身。

又一日,他观想念佛时,见身体入七宝大池。池中开敷青、白等各色莲花,池水湛湛,广无边涯。池中有人,顶有圆光,胸有“万”字,指着池水说:“这是八功德水,你可以喝。”刘遗民饮水后,感觉甘美盈口。出定时,还感觉身体毛孔散发异香。他说:“这是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到了。”

总之,佛心遍于一切处,我心就在佛心中;我心遍于一切处,佛心就在我心中。佛心、我心无毫厘距离,如水乳交融,水中有乳,乳中有水。在心心交融中,佛以愿摄我,我以念向佛,如磁石吸铁,感应道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总要四



【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1],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经上说:阿弥陀佛经历了无数劫行菩萨行,成就了安忍之力,不计各种身心劳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能善护口业,不说他人过失;善护身业,不失坏下至微小的律仪;善护意业,不起贪嗔痴想,清净无染。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以及一切最上等的所须物品,布施利益众生,令众生心生欢喜,由此摄受其心,施行教化。以此因缘,使得无数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



【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如是善行”,即包括布施在内的六度万行。

弥陀因地所行的菩萨行,无量无边,纵然穷年尽劫,亦说之不尽。如是历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入于佛位。



【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



由于阿弥陀佛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成满一切所愿,所以十方无央数世界中的人与诸天,下至小飞虫小爬虫之类,都无不救度。因此,一念皈依阿弥陀佛,便能往生佛的国土,都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不经母胎,自然长大,也无需母乳哺养,都是受用自然化现的食物。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



【其容貌形色,端明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又,人人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端严光明,清净妙好,不但世间人类不能比,天人的身也不能比。都是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如欲界人身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沉重、污秽。莲花化生的色身,则非血肉之躯,清净虚灵,毫无浊秽。而且寿命无有穷极,非如人寿不满百年。



【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



遍在彼佛净土中,都是诸上善人,无有妇女。



【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

净土圣贤,都是寿命无边劫数,都获得广大神通,洞见无量世界的种种色相,彻闻无量世界的种种音声。“洞视”,指天眼开阔,洞见十方粗细色法;“彻听”,指天耳灵通,闻见十方粗细音声。“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指对遥远的色、声,了了见闻。



【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



广大无际的佛国里,都是求善道者,不见杀盗淫妄,不闻恶语之声,无有贪嗔痴,听不到任何地狱、饿鬼、旁生的名字。



【虽历万劫,己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所欲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以其慧性通彻故尔。】

往生之后,得佛力加持,心自然转成通彻的体性,有广大的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神通。即使亿万劫来发生的事,比如自己每一世如何转生,生于哪一家,世寿多少,作何行业,如何修道,都现于心前,了了分明。又了知十方世界过、现、未来显现之事。又了知无央数天上天下的人民,下至小飞虫、小爬虫之类,心中想什么,口里想说什么,都如明镜现像,一目了然。又知道,这些众生将来在何劫、何年度脱为人,得生极乐。能这样彻知彻见,是因极乐圣贤慧性通彻之故。

阿弥陀佛累劫中,圆满修集了无量福慧资粮,成满一切所愿。因此,只要将心融入佛的愿海,就能享受到佛愿海所赐予的一切妙果。就像世间的父亲经多年辛勤经营积累的万贯资产,身为他的孩子,不必要再受辛苦,就能随意受用。

所以,以佛愿力为增上缘,一念皈依便能往生佛国,便能莲花化生,相好端严,寿命无量,衣食自然,便能得到远胜人天、小乘的广大神通。这都是佛的愿力加持所致。障重凡夫于浊世修行,欲界定尚难修成,何况四禅八定,五眼六通?但一生极乐,不可想象的广大神通境界不修而成!







净土总要五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



净土传上讲,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入生死海中,在苦难深重的娑婆世界,招引众生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送至西方。一个人如果肯上愿船往西方,没有不能往生的。

(就像一条大河涨满了水,成千上万的人漂溺水中,具悲心的船师驾着船去救人。他的心愿是:谁肯上船就把他救起,护送到岸上。阿弥陀佛就是如此。身陷轮回苦海的任何众生,只要肯诚心祈佛,佛一定会救度到西方。)



【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这就看出,佛与菩萨是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法超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引人生净土。就像船师开船到河里招人上船,把人护送到彼岸。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



人只怕不信,真要相信,肯去西方,纵有罪恶,也无不得生,因佛的慈悲、威力不能拿凡人的境界来比。



【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



凡人要不为权势利益,就不会与人相交;不是有益于自己,也不会与人相交。所以,凡人着重自身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就不会做。贤人君子都不如此,何况佛呢?因为不慈悲就不足以作佛,不度众生也不足以为佛,不具度众生的大威力也不足以作佛。佛有慈悲,所以见众生沉于苦海就会去救度。佛有大威力,所以能实现度生的大愿,成就度生的功业,这就是佛之所以为佛的原因。

这就像大医王有慈悲心,愿为人解除疾苦,又有高超的医术,能治一切病,因此就无病不治。佛既有度人的慈悲,又有度人的能力,因此一心归佛,必定得蒙救度。



【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经中说,大医王能治一切病,独不能治命数已尽的人(命尽当死,神医也束手无策)。佛能度一切众生,独不能度不信的人。以“不信”比喻“命尽”,可谓说到极点。



【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信”,就是一个心念。心是主宰,身体随心而转。人在生之时,心想去那边,身体就去那边,心想坐下,身体就坐下,身体是听心的。但也有心想去某处,身体却被拖住的情况。命终身体坏时只有一念心,这时一念到哪里,就到那里。所以,一念在净土,就必生净土,更何况还有佛和菩萨接引人往生?

以上讲的是“有信必生”的道理。佛的愿船就停在每个人面前,谁有信心上船,佛就接他去。信心也就是一念。现在就要训练把心送往西方,念念缘极乐世界。心经过串习,力量很大(就像一棵大树,平常向西倾斜,最后倒时就往西倒下),一旦念力坚固,临终就一心缘西方,就与佛愿相应,直接生西方。



净土总要六



【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



阿弥陀佛有誓愿说:已生我国的人,以后想生他方利益众生,都能如其心愿随意受生,而且永不再堕三恶道。



【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



为什么?有自他两方的原因:一、自方:往生净土后,必证无生法忍;而证无生法忍,就了了生死;了了生死的人,虽入在生死界,一灵真性明明不昧;既不昧,怎么会造恶?不造恶就不堕恶道。二、他方:得佛愿力加被,再入生死界时,必定不堕落。所以,生净土不但长生不老,而且生死自如(即,入生死而不堕生死。凡夫未证无生忍,为业所牵,随业受生无自在地生死流转。)。



【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



若欲设法教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此时自己的真性常湛然明朗,不为外物所惑,不为业缘所牵。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这就是所谓的“世出世间”,也就是:在世间而超出世间,犹如莲花不著水,在现相界中无染无著,无拘无系。



【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随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



因此,生净土得到了生死自如,想生天上也行,想来人间也行,想生富贵家中也行,想生清净土也行,想长生不死也行,想不住很久,再转一个身也行……,总之,随心所欲,无不自在。这是修净土的可贵之处。

所以生净土,就能实现度生的大愿,在净土成就无生忍后,在生死中就能随意度生。因此,《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大士劝导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一同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以往生极乐为捷径,便能速疾圆满普贤广大行愿。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



世人不知这个道理(即不知以往生净土为捷径以速超生死),因此白白为生死所苦,一而再地被惑业牵着鼻子走。想生富贵中,却为业牵,生于贫贱;想生快乐中,却生在苦恼中;想出生后长寿,却短命夭折;想生于善道,却堕于恶道。种种都是为外物所惑、为业缘所牵,不得自在。由此,无始劫来轮转六道,不得出离。

三界凡夫时时在境中迷惑,集生死业,若不往生,就会被这层出不穷的惑业所牵,一世又一世地流转。(有一种烦恼、业,就牵人受一次生,有多少种烦恼、业,就牵人受多少次生。看到因上源源不断地起惑造业,就知道果上需要辗转地受生,出现无边无际的生死。)而往生西方得到了生死自如,再来就是随愿随意受生。所以,是否往生有很大差别,往生后再入轮回,是大菩萨游戏度生;不往生而随业受生,是凡夫为业所拘,沉于生死。



【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所以,要常念此等生死忧苦,回心向往净土。一经往生净土,就无苦、无忧、快乐、自在,灵明觉性,广大显发,一切时都受用大安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



《居士传》记载:北宋杨次公,名杰,少年即位登高科。元丰年间,官居太常。最初喜好禅宗,参访了许多禅门尊宿,都不契会。后来随天衣怀禅师出游,禅师常引庞公机语让他参究。

一次,杨杰奉命到泰山祭祀。一天,公鸡初鸣,见日出如盘涌,忽大悟,改写庞公偈语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把偈子寄给天衣禅师,得蒙印可。

这位开悟的大居士说:众生根性有利有钝,取贴近而容易了知,简要而容易行持的法门,唯有西方净土,只需一心观念,就能仗佛愿力,直生净土。



【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有一年,次公为母亲守孝,离任返乡。闲居时阅藏经得到启发,从此归心西方净土。他怜愍众生,心溺于五浊,轮转不已,却不知出离,而参禅人往往视净土为权教,妄生种种偏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就在此时,王敏仲写完《净土决疑集》,次公为他作序。序中有一段说:

弥陀光明如大月轮,遍照十方,水清净而静定时,月就全体显现,月并未趋水而来;水污浊而动荡时,月就隐而不现,月也未离水而去。在水,有清、浊、动、静。在月,却没有取、舍、去、来。

天月没有入水,也没有离水,又没有“我要现在清水中,不现在浊水中”的分别,这叫“无有来、去、取、舍”。意思是说,佛没有来到众生心前,也没有从众生心前离去,也没有“我只去清净者那里、不去染污者那里”的取舍分别。一切都是随缘而起,众生心水净,佛身自然现;众生心水浊,佛身自然隐。

(这里要分清因、缘、果三者,水清是因,天月是缘,因缘聚会显现月影为果。水中只是现月影,而不是天月从天而来,“现”和“来”不一样。而且,这只是缘聚而现,不是月亮有只取净水的分别。同理,心清净是因,佛的法身愿力为缘,因缘聚会,心前显现佛身影像,为果。这是自心中现佛身,不是佛走过来;又是缘聚而现,不是佛有“偏爱此人,要现在他心前”的分别。隐没方面同理可知。)



【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



因此,《华严经》记载解脱长者子说: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此处,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自己的心就见到。

这个“随意即见”很有意味。意即,在见佛的因缘中,佛方面的因缘已经圆满,关键看众生的心,众生心清净,随意即见佛。

经上讲了这么一则公案:㤭萨罗国有五百个盗贼,结伙抢劫。当时波斯匿王遣兵追捕他们。捕获后,挑去双眼,赶到黑暗林下,受极大折磨。他们受苦时,出声说:“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整日整夜,嚎陶痛哭。

佛当时住在祇桓精舍,听到他们的声音后,生起慈心。即刻天起凉风,吹来香山种种香药,吹满他们的眼眶。不久他们便双目复明,开眼见佛在前面说法。群贼听佛说法,都发起了菩提心。

佛说:我并没有作风吹动香山的种种香药,也没有立在他们面前说法。要知道,这是由慈善根力,让群贼见到此事。

这是很好的证明。慈善根力圆满,是佛方面的因圆满。猛利祈祷佛,是群贼自己方面的因圆满。因缘聚会,在群贼心前显现佛身。所以,佛身是从自己心中现的,只要自心清净,佛身就现前,都是唯心自现。



【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



由此就知道,众生专注于念佛,就一定见阿弥陀。如果生到佛国,就永离诸苦。

《般舟三昧经》上说:当菩萨证得三昧时,当处能见阿弥陀佛(说了“当处”,即不移一步。当下心清净,心中即现佛身,所以:“弥陀不远,当处可见;西方非遥,当处即生。”)。

以事例说明:有人听说毗耶离国有一**叫菴罗婆利,舍卫国有**叫须曼那,王舍城也有**叫优钵罗槃那。有三个人听别人赞美这三个女人长得端正,就起了贪心,日夜思念,贪著不舍。由此梦到与**交会。醒来他想,**没有入到我的梦中,我也没有去她那里,就这样成办了淫事。由此觉悟到一切诸法都是如此(即悟到诸法都是从内心显现,悟到“诸法无来无去,唯心自现”。)。

他们就去跋陀和菩萨那里汇报心得。菩萨说:的确如此,诸法由自己心念生。然后,菩萨给他们说法,都证得不退转地。

贪欲者听到他方**,专注忆念不舍,就在梦中现前女身、现前淫事。与此相同,菩萨在此方娑婆闻到西方阿弥陀佛,专精注念,久之功深力极,决定见佛,或在白昼,或在梦中。

又像一个人出门在外,思念家中的亲人和财产,就在梦中回到家乡,面见亲人,彼此欢喜交谈。醒后,他对朋友说:我回家了,见了亲人。像这样,菩萨闻到佛名号及所向往的佛国在何方后,常时忆念向往之地,想见彼方之佛,由忆念力,一切处皆能见佛。



【《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般舟三昧经》上,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未来众生如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导说:“但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这就是“念阿弥陀一佛,能见一切佛”的证明。



【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又《大宝积经》说:若他方众生闻到阿弥陀如来名号,乃至能从心里发一念清净信心,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以上都是佛的诚实语。不信佛语,还有什么语可信?不生净土,还有什么土可生?

佛是天中天、圣中圣,如果连佛语都不信,更有何语可信?六凡、三圣都低于佛,都以佛为导师故。其次,净土迥超于三界,而净土中又以极乐为殊胜,不生极乐净土,更生何土?

经中说,闻到弥陀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可见凡夫都有条件往生。佛语诚谛不虚,所以人人有份,具足信愿行,就一定往生。



【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苏东坡说,次公晚年做监司太守时,平时画一幅一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带在身边随时供养、观想、忆念。到他临终时,感得阿弥陀佛迎接,端坐而化。

次公往生后,有位荆王夫人和侍妾同修净土。侍妾先往生,带夫人梦游西方,见杨杰坐于莲花,衣带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终





--------------------------------------------------------------------------------

[1] 爱语:为菩萨四摄法之一,即为众生无误开示六度教法,令众生对佛法生起信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龙舒净土文卷第三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作佛。西方净土,乃要捷门径。无人不可以修,故为普劝修持。】



孟子说:“人人都可作尧舜。”(人皆有佛性,随学圣贤,就能成圣贤。尧、舜也是由人作的,按尧舜的作法去做,人人可以成尧舜。)荀子说:“这路上的人都可作大禹。”常不轻菩萨对任何人都恭敬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人人都可作圣贤,人人都可作佛。西方净土就是作圣贤、作佛的要捷门径,无人不可以修,以此缘故,普劝众生同修净土。



普劝修持一



【或人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纣则忘其身。”】



有人问孔子:“听说有人搬家时连妻子都忘记了,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说:“还有更严重的,夏商的末代皇帝桀和纣,荒淫无度,享乐中连自己的身体都忘了。”



【若以道眼观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则,自早晨开目离寝,至夜间就寝闭目,无非尘劳。未尝暂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

如果以道眼观察,今天的人都忘了自己。为什么?比如,从早晨睁开眼起床,洗漱、吃早点,然后出门奔波,到晚上回家,看看电视,就倒在床上颠倒梦想。像这样,一天之中,心一直往外奔驰,在尘境中攀缘、执著,无非尘劳之事,难得有片刻返照自身。所以说,都是忘了自己的人。



【且人之于身,以日言之,莫大于饥渴,必为食饮之备。以岁言之,莫大于寒暑,必为裘葛之备。以终身言之,莫大于死生,而不为净土之备,何哉?】



而且,人照顾自己,以一天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饥渴,所以一定会准备饮食。以一年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寒暑,为了冬不受寒、夏不受热,必定会准备冬夏两季的衣服。以一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死生,但没有人为往生净土做准备,这是为什么?

人只知为小事做准备,不知为大事做准备,非常可怜。



【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难,不能负挈以行,必舍之而去。若抱金而与之俱死,世必谓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不自爱其身,何哉?】



而且,如果人有百斤金子,突然遇到大难,不能抱着金子走,就一定会舍弃而去。如果抱着金子死,世间人会说他太愚痴。所以,人人都知道身体比百斤金子宝贵。但是,平时一心追求区区名利,即使值百钱的东西,也不肯放弃,而对自己却不知道自爱,这是为什么?(庸人只知追逐意义不大的名利,却忘了无价的自己。)



【或责以盗窃,或呵以禽畜,则怫然而怒,有至于终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于殴击而成狱讼者。彼盗窃禽畜之名,无损于吾身,乃恶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而不知惜吾身之实。何哉?】



又如,被人指责盗窃,或被恶骂为禽兽时,马上变脸愤怒,有的甚至终生怀恨解不开,有的相互殴打,吃上官司。其实,说“盗窃”也好、说“禽兽”也罢,都只是虚假的声音,丝毫无损于自己,却厌恶成这样。可见,人只爱惜自己的虚名,不知爱惜自己的实际。这是为什么?



【且吾身之实者非他,强名曰死,而实未尝死者是也。】



而且,自身的实际并非其他,而是勉强说会死、实际从没有死的“那个”。

这里,外在的五欲不是自己,虚假的名声不是自己,四大假合、旋生旋灭的身体也不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己呢?排除了六尘、虚名和幻身,往里看,只见念念迁流的心。实际上,心从没有断灭。从前世到今生到来世,以前心为因,而生后心,是一条相续不断的心识之流,所以说“心”从没有死,也就是心的相续从没有断过。从更深层上看,真心性体,从本以来,无生无灭,是万法根源,叫做佛性。

《楞严经》中有一段对话,佛对波斯匿王说:“你现在感伤自己发白面皱,现在脸上的皮肤一定比童年时皱。你现在观这恒河,与童年时观恒河时的见,有老幼之别吗?”

王说:“无有差别。”

佛说:“大王,你的脸面虽变皱,但此能见之性并不曾皱。皱是变,不皱就不是变。变的会灭,而不变的原本就没有生灭。这原无生灭的见性怎么会在你身中,受你能变之身,一同生死呢?为何说此身死后完全灭尽呢?”

所以,能变的身会变坏,而佛性是常存的。佛性无生、无死,这是真正的自己。



【人徒见其舍此败躯而去,乃谓之死。不知舍此则往彼矣。然其所往之处,岂可不预备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人只是见他舍下身体走了,就说他死了。孰不知,只是心从此处迁往他处。既然心有所往之处,怎么能不预先准备呢!所以,西方的教法绝不能废。只有树立起它,才能让无数人得到安乐的归宿。

总结:

愚人是怎么颠倒的呢?愚人的心往外奔驰,忘记了自己,看不到内在三世迁流的心的相续,因此就根本不为来世做准备。既然不为来世做准备,就一门心思追求现世名利,为一点小利,耗尽毕生精力。

愚人始终陷于这样的迷乱,从不回光返照,所以成了上面描述的那样,知道为自己的温饱做准备,而不会为自己的生死做准备;知道爱重财富,而不知爱重自心;知道爱惜虚名,而不知爱惜实际。这是愚痴的状态,重外物而轻自身,重虚名而轻实际,重现前而轻长远。这些偏差,使人因小失大,丧失了这一生由修行而到达永久安乐之地的机会。

有智慧的人认清了真、假及大义、小义后,就会把人生的目标调整过来。财富、身体、名声是虚假的法,不是人生所应追求的重点。内在的心是决定苦乐之本,所以要着重修心。而且,心不会断灭,短暂的此生过后,还有无限的未来,所以要为来世做准备。在来世的去处中,以弥陀宏深愿力、无量福慧所成就的万德庄严的极乐净土,超过诸方世界,而且它是凡夫能够往生的净土,因此是我们最好的归宿。认定了这一点后,就要把人生的重点放在求生西方上。



普劝修持二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于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积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



人生在世,有父母、妻子、儿女,有住宅、田地、园林、牛羊车马,家中有桌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件。(按现在来说,有自己的产业,有别墅、轿车、住宅,家里有家具、电器,种种衣服、饰品。)这些东西,不问大小,或是祖上、父母传给自己,或是自己经营而来,或是儿孙、他人送给自己的,没有一件不执为己物。一旦对这些眷属、财物生起了执著,一生的心就被绑在上面,成了家眷和财物的奴隶。



【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



这一段描述人心怎么被挂在财物、家庭、眷属上。

一张窗户纸虽然微小,被人扯破,就心生愤怒;一根针虽然小,被人拿走,心里还舍不得;仓库堆得满满的,心里还不满足;金银绸缎已经够多,营求之心还不止息。举眼动步,没有不生爱著的(就是在眼一看、脚一动时,心都在爱著中)。出门才一天,就挂念起自己的家。有一个仆人没回来,就担心是不是丢了。种种事务没有不牵肠挂肚的。

像这样,为了家、为了财富,整天牵挂、执著,耗尽了一生宝贵的精力和光阴。



【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



一旦大限到来,一切都要抛去,连一生片刻不离的身体也是弃物,何况身外的财富、眷属?静心想想,人的一生确实如一场梦。所以庄子说:有大觉悟,才知人生是一场大梦。

这是讲,到临终时,一生经历的苦乐悲欢,都成了过眼云烟,除了留下记忆中残余的影像外,一切都了不可得,就像醒来回想一夜迷梦。



【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



人有一首偈说:“一旦无常到来,才知梦里这个人,身、财、眷属万般带不去,只有所造的业跟随自己。”这一偈说得很好,我因此借用后两句,再添两句,作成一偈:“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业有善业、恶业很多种类,大限到来,这些业都一一带得去,都会在后世起作用。这样看来,怎么能不以净土为业呢?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说,有朝一日,死来临时,除了善恶业,其他财富、眷属、身体等都带不走。既然带不走,就对来世无利益,因此要尽量放下;相反,带得走的,都在来世造成利益和损害,因此要非常谨慎地取舍。既然业都带得走,就要尽量以净土为业。

所以要正确抉择这一生的作业。这一生为财富忙,死时一根针也带不走,对来世毫无利益;为身体忙,死时只留下一具尸体,对来世毫无利益;为名声、眷属忙,也只落得一场空。此外所造的业都带得去,种种业中,恶业让自己下恶趣,毫无意义;有漏善业让自己生人天,福报享尽仍然堕落,也终究无实义。而净业能使自己往生净土,了脱生死,不退成佛,最有意义。以此断定一切业中净业最好。因此就“但念阿弥陀”,而这样做就“定生极乐国”。

总之,这是教人要抉择清楚,这一生造什么业才对后世有义利,造什么业对后世无义利。抉择清楚了,就能发起决断,不再把精力耗在带不走、无实义的世间事上。

举例:

宋朝 冯氏夫人,是赠少师冯珣的女儿,嫁给承宣使陈思恭为妻。

冯氏从小多病,出嫁后,病得更厉害,医生认为不能治愈。夫人就去见慈受深禅师,询问治病的良方。禅师教她持斋念佛。

夫人回家后,摒绝荤腥血肉和穿戴、打扮,只穿扫塔时才用的粗布衣,一心以西方净土为念。

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饮食也西方,语默动静也西方,供水、献花也西方,诵经、行道也西方。一刹那的善念,一丝毫的善行,都回向西方。十年中没有生过懈怠的容色,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们对她极为尊尚。

有一天,夫人忽然写偈说:“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老牛”,指五取蕴身;“耕田”,指还业债;“受人穿鼻”,指被烦恼和业力牵着去生死。“打叠身心早归去”,就是把身、心归拾起来,早早回老家——极乐世界。“免教鼻孔受人穿”,就是免得被业所牵,投胎生死。总的是说,在漫长岁月里,受业缘牵引,枉在轮回,辗转受报,因此尽早收拾身心,往生净土,以免继续随业受生。)

夫人说完偈后,家人亲族都对此惊奇不解。夫人说:“我就要去西方,有什么可奇怪?”然后卧病在床,微微喘息。忽然坐起说:“我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在左边看着我,势至菩萨在右边看着我,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贺我来生极乐。极乐国土,宫殿、园林、池沼,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和《十六观经》所说相同。”

翌日,夫人安然化去。家人闻到人间无有的芬馥妙香。三日后荼毗时,遗体如生。

冯氏是一心以净土为业的典范。业是造作义,以净土为业,就是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饮食也西方,语默动静也西方,供水献花也西方……。一刹那的善念、一丝毫的善行都回向西方。总之,二六时中,一心系念,唯一以净土为业。

冯氏在世间法上放得干净,所以能把西方完全提起。身为高官夫人,她摒绝荤腥、金银饰品、绫罗绸缎,只穿扫塔时用的粗布衣,这是衣食受用上放得下。这一放不知省掉多少牵缠,也就能专精以净土为念。因此临终时,她极强的净业势力成熟,现前西方圣境。正如彻悟禅师所说:“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



【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



有位了明长老为大众普说时,指着身躯说:这是死物,里面活泼泼的才是活物。不要在死物上作活计,要在活物上作活计。

要认清何为死物,何为活物。肉身是无知无觉的尸体,因此是死物;里面的心永不断灭,因此是活物。在死物上作活计,作了没有用;在活物上作活计,一一有用。所以,智者不应为无意义的死物花费精力,应在活物心上作活计。

观察一下人死后的尸体,就知道身体是死物。心识离体,瞬间就变成了尸体,叫它它不应,呼它它不理。放置三、四天后,就变成青紫色。青紫再溃烂,就化为脓血。脓血消糜,流出红红的浓汁,恶臭熏天,成百上千的蛆虫在里面钻来钻去地吃。等肉销光了,就剩下筋连骨架,筋再化掉,只留下白森森的骨架。

这样观察就能觉悟,身体离了心,就是冥顽不灵的死物,跟一根木头或一个活动厕所是一样的。如果人拿辛苦赚来的钱去买衣服给一根木头或者活动厕所穿,再对它精心打扮,给它好吃、好住,无微不至地伺候它,大家都会认为这很愚痴。同样,在这个本是死物的尸体上作活计,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毫无意义。

生前做这个死物的奴隶,一生劳作,殷勤地服侍它,临死时却发现,一生所作全是无用工。为死物所作的一切,一样也带不去,死物——尸体留在了世上,腐烂,消亡;为死物营办的衣食、房屋、小车、电器、首饰等,没有一样能对后世作利益。这样就知道,生前本不应做它的奴隶,不应费尽心思为这具尸体作活计。

而在活物心上所修的任何净业,直到无尽的未来,都会辗转地起作用,原因就在于心是永不断灭的,下至念一句佛号,也如同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净业善根种在八识田里,决定不空亡,最终必以此善根生入净土,超凡入圣。《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比如闻思净土经论,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发起信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二六时中称念佛名,这样修习信愿行,就是在活物心上作活计。所作的每一分修持,都对现前和究竟有大利益。因为这些善根种子熏入于识田,未来会逐渐成熟,现前净土的无边受用。因此,现在在活物的心上修任何善根,都极有意义,是万万劫不坏的资粮。《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余深爱此语,故常为人言之。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



我非常喜爱这句话,因此常为人说起。凡是贪著种种外物来奉养肉身,都是在死物上作活计。世人说“赚钱为了享受”,说到底,就是给死物——身体享受。求豪宅、求小车、求美食、求妙衣,无非让这个死物住得好、行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哪一样不是在死物上作活计?如果不爱重这个死物,人的生活要得了多少?穿不过几身衣,吃不过三餐饭,睡不过几尺床铺。

虽然作为世间人,免不了为死物作些活计,但也应在谋生的百忙中,挪片刻闲暇,回光自照,用来留心净土,这才是“在活物上作活计”。是真正利益自己。但一般人在使用时间上极不正确!大量的时间用在无意义的侍奉肉身追求享受上,剩下少得可怜的时间,还不愿意拿出来利益自己。这有多糊涂!



【且如汲汲营生,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终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而且,忙忙碌碌尽其一生营求世间圆满,即使能达到像石崇一样富可*国,官能做到总统、首相,也终究有福尽之时,怎么能像净土受用无尽呢?

总之,为了这死物的身体,追求名利,奔波忙碌,忙到最后只是一场空。而把时间用于修习净土,就会摄取无有穷极的大安乐,这才算是善巧用好了人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普劝修持三



【人初未尝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体上得之。何则?以神之来而托于此,其形由是而长,故谓之生。以神之去而离于此,其形由是而坏,故谓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



人从未曾死,死的名称只是从身体上得的。为什么?神识来托附在父母精血中,由此长成具足眼等六根的形体,故称为“生”。临终神识离体,前往他处,形体就此毁坏,故称为“死”。可见心才是“我”,身只是“我”的住处。“我”有来、去,“我”的住处就有成、坏。神识住胎,身就因此形成;神识离体,身体就因此坏灭。



【然则生者,非生也,以神之来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坏耳。】



既然如此,“生”,不是此前全无而生,而是神识前来形成身体。“死”,也不是此后永灭,而是神识离去使身体毁坏。(如人搬进新宅,不能说之前没有此人。后搬离住宅,也不能说他断灭。)

心识只是从一住处换到另一住处,从未断灭,因此说人本无死。从身体看,命终心识离体,形体变成无知无觉,之后腐坏,再不复活,因此是从“身体不再复活”这一点安立“死”。

现代人认为人是从受精卵演化成具六根的身体,度过几十年就一死永灭。实际上,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念念相续,从未断灭。



【世之人不识其神,徒见其形,乃悦生而恶死,可不为悲乎?】



世人不认识神识初来、终去的情形,只见到身的形成与毁坏,因此就欢喜生而厌恶死,怎不让人悲愍?

意思是说,世间人见不到受生时神识怎么托生精血,也见不到死时神识怎么从身中离去,因此就认为人只有从生到死这一段,也就格外贪著仅有的一生,认为:人生一世,若不尽情享受,岂不是白活?死了彻底永灭,有什么为后世做准备?于是,人人都把心思放在追求现世的快乐上,不惜一切要求到此生的快乐,后世则完全抛于九霄云外,不予理睬。但不理睬不等于不存在,临命终时,以恶业现前恶趣之相时,只有在恐怖中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且神之来也,何自而来哉?盖随业缘而来。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盖随业缘而去。业缘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间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人间。所作者天上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罗之业,神则随之生于阿修罗。若作三恶道之业,神则随之生于三恶道。是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又观察:神识初来住胎,是由什么牵引而来的呢?实际是随业缘而来。神识最终从身中离去,又是由什么牵引而去的呢?也是随业缘而去。“随业缘来去”又如何呢?所作是生人道的业,识就随业受生人道;所作是生天的业,识就随业受生天上;所作是生修罗界的业,识就随着受生修罗界;所作是生三恶道的业,识就随着生在三恶道。像这样,识随业缘轮转六道,无有出期。

总之,神识是随业缘而来来去去。自己造了什么业,就会受生在相应的那一道里,毫厘无爽。

“无有出期”,要按这样思维:依照缘起律观察,只要还在起惑造业,就一定随惑业受生六道,因此,只要还没有生起对治,就决定超不出轮回。对治的方面有两种:一、按通途说法,需要现证空性,断尽三界烦恼,才能超出轮回;二、按特别说法,仗佛力往生净土,就横超生死。原因是:极乐净土没有引生烦恼的助缘;没有缘,就不生烦恼(如种子没有水、土等缘,不会发芽);而不生烦恼,就不会受生六道。除了得到这两种对治外,再没有超出生死的可能性。因此,一个凡夫不修道生起对治,就在轮回中永无出期。



【然则神者,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业,非久而不尽者,故神之舍于业也,业尽则形坏,形坏则神无所舍,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



然而,神识自无始以来投一胎换一躯体,并不能永久住于一处。为什么会这样?因上自己造业不是恒久持续的缘故(即造业变换不定,时善时恶,时定时乱,因上造业不恒久,有穷尽,果位受生自然不会永住一处。),所以神识随业受生,一期业的势力穷尽时,身体就随着变坏,身体变坏神识失去了寄托的住所,就又随今世所造的业,往赴新的生处。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饮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业,必受如是之报,盖自然之理也。】



比如,人造什么屋子,就必定住在它里面;做什么饮食,就必定享用到它的滋味。推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上,都是共通的规律,因此,“造如是业,必受如是报”,是自然法则。

以上讲的是随业受报的因果律。炒的是青菜,吃到的就是所炒的青菜;造的是木屋,住到的就是所造的木屋。现在造十善业,就是造天界的宫殿和光明赫奕的身体;造悭吝业,就是造饿鬼界的荒原、脓河、枯槁的鬼身;造嗔恚业,就是造地狱的刀山火海、热铁丸、烊铜水。

总之,众生在轮回的无量生中,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随业流转不已。



【然则吾今世所为,岂可以不慎哉?欲直脱轮回,永离苦恼者,无如西方净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既然这样,我今世的所作怎么能不慎重抉择?如果想这一生就直超轮回,永离苦海,那再也找不到比西方净土更捷径的法门了,所以不能不修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