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众生心垢净 菩提影现中 普寿寺华严部中级班论文 

“生命起源”是人们长久以来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家说:于单细胞微生物之类,人类是古猿经过长期“劳动”演变而来的。ji 督教说:世界和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然而,这些结论都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乃至与真理是相违背的。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洞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发现了生命缘起的奥秘。大乘佛法认为,缘起主要有三种: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一、赖耶缘起:这是唯识宗的观点。众生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包括器世间和生命世间两类,它们都是从阿赖耶识中变现出来的。
  二、真如缘起:也称如来藏缘起。相对于“赖耶缘起”染净混合的特点,“真如缘起”则是一种纯净无染的本体,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总根源。
  三、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的观点。华严宗所依的《华严经》,中心思想就在于说明“法界缘起”。
  在以上三种缘起中,以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最为殊胜。但由于法界缘起的思想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更为玄妙;而“唯识学”,普通地被认为相似于世间的“科学”,容易被常人所能接受。所以,本文在用华严思想阐说的同时,也用唯识的观点加以论证。
  “法界缘起”主要有两种内涵:首先它是一种缘起说,旨在解释世界产“生命起源”是人们长久以来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家说:于单细胞微生物之类,人类是古猿经过长期“劳动”演变而来的。ji 督教说:世界和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然而,这些结论都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乃至与真理是相违背的。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洞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发现了生命缘起的奥秘。大乘佛法认为,缘起主要有三种: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生的原因和根据。它是“性起缘起”,和其它的缘起有一定的差别之处。
  其它的缘起是“法从缘而起”,即一切现象的产生都要依赖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缘);而“性起缘起”是“以不起为起”和“本具性不从缘”为基本的特色。华严宗认为万物的产生既不依赖于任何条件,也不是一种真正的生起(以不起为缘起)。这种观点是以《大乘起信论》为理论根据的。如果我们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会承认“真如”这一佛教本体的绝对性,即万物的生起和变化都是这一本体的显现。
  其次,“法界缘起”的第二层涵义:它揭示了宇宙整体和一切现象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
  然而,这三种缘起虽然各有不同的思想内容,但在根本上,它们是一致的。因为赖耶、真如、法界,都是“心”的别名。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阿赖耶识,即第八识心;真如,即真如心;法界,即法界心,都可以同名为“心”。在唯识中,把器世间名为“相分识”,即明确地告诉我们:器世间也是心识的一分。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有众生的能知能识的“肉团心”,才叫“心”,才是“我”;而无知无识的器世间与我们是对立的,与我们的“心”是毫无关系的,正如《楞严经》中所斥:“认一浮沤目为全潮”,殊不知无知无识的器世间,正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在某种特殊的因缘条件下,器世间的种种物质现象也会呈现出能知能识的相状。
  同样,华严宗事事圆融的思想,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器世间、生命世间的对立存在。然而,圆融无碍的境界不妨事相上的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也可以总括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二种差别。如果约心体的无始无终,实在不能说谁先谁后,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它们仍然存在着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先后次第,乃至生灭现象。所以,在局部的情况下,有了一个世界的成就,才可能有生命的出现。就如造好房子,人才可以居住。
  心体的无始无终,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义理,大乘佛法无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果否定了它,那么就会趣向外道的断灭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也给予了佛法有力的证据。所以,在此不妨采用科学“能量不灭”的定理加以分析。科学家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转换形式,物质虽然有生灭现象,但能量是永恒不灭的。既然能量是恒存在的,那么能量就没有一个最初生起的时间,也没有一个最后灭去的时候。心的功能也如是。
  再根据华严圆融无碍的思想理论,即依正不二,心物一元的义理,我们知道器世间不能离开生命世间而独立存在,反之亦然。从深层意义上说,我们可能是一块矿石,一棵树木,一片沙滩,乃至整个宇宙。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末来如是。         
  总而言之,生命是缘起的,不是上帝凭空创造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没有一个最后的结束;生命也不会从微生物之类“进化”而来,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而不是说大的生命起源于小的生命;就好象说,大树是从小草中生出来一样,这就显得可笑;因为树有树的种子,草有草的种子。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中。
  所以,人类也不会从古猿演变而来。当然,一个人在无始的轮回中,完全有可能变成古猿之类,但如果业种没有改变,那么他就无法蜕变转生为人。而佛教的生命形式的转变,跟科学家所谓的人从古猿演变而来的说法,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

生命!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它到底是何物?  我虽然找不出确切的答案出来,但是我愈发清楚地知道它给予了我太多太多!那么我又将如何来利用生命所赋予的这一切?
生活!在拥有了极为难得宝贵的人生之后,我如是那般地生活了二十几年。在年近“而立”的我伴随着晨钟暮鼓、上殿、过堂,下大寮、自恣、念佛充实而有意义的出家生活时,深刻地反省着那二十几年的生活是多么可叹与可怜!而如今的这般极其紧张有序而又安然的生活,让我珍惜当下之余,从中体悟到生活的真义!
  面对生死!我极为敏感与恐惧,因为拥有了这份心态,我便要求自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自信而又浩然的徜佯于天地之间,如何去了脱生死,生死又向何处了?!我无需再问许多,只要每日如是这般的依教奉行,随众靠众,安守本份地做好每一天的出家人!便会逐渐转向于进一步的解脱!为自己,更为了更多的生命!
  感激生命所赋予的一切,更感谢生养教育自己的父母师长……让我努力更好的去生活!
  感慨生死!让我们籍着缘份,籍着彼此间生命的感通!共同期盼在交汇刹那,是缘,亦是圆!

TOP

我喜欢五台山那片湛蓝的天空。更喜欢它的祥和与宁静,因为它是文殊菩萨的净土。      

老法师时常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诸法实相。观察即是思维修。思维修就是分析某一个所缘境。通过教、理、喻、因,进行观察,思维,直至内心产生定解。
  老法师从一开始讲《华严经》就说:“你要相信你自己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所证得的真如之智,和你本具的性体无二无别。”我常常想,既然我是毗卢遮那,不什么还会有烦恼呢?为什么样不能像佛那样来去自如呢?为什么没有佛的功用,常被无明所缚呢?当自己烦恼起来时,就不敢说我是毗卢遮那佛。因为佛是没有烦恼的。《华严经》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那是从理上说的,但事上还是有差别的。
  在普寿寺紧张的修学中,我喜欢独自一人看蓝天、白云,用心去感受五台山的清凉和法喜。当看到白云在空中的变化,时而乌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想起古德所说的一句话“虚空本不动,白云自往来。”是什么意思呢?把它跟《华严经》结合起来看,噢!“虚空本不动”不就好比我们本具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的体性吗?之所以未能起妙用,是因为被如云的无明烦恼所覆盖。尽管我们心常生热恼,迷失本性,但法身是常寂,如虚空一样,任凭云起、云落,而虚空并没有动摇。
   当我们烦恼生起时,你只要善于观察,觉知它的生、住、异、灭。烦恼并不能损害我们的法身。平时多加思维分析,训练自己的这颗心,不要让它散乱放逸。要平静而不懈怠,兴氛而不散乱,戒骄、戒躁。把心安住于善法中,内心自然远离空虚茫然。沉浸在宁静、愉悦祥和的气氛中。如风和日丽、晴朗天空般的宁静。
  老法师说成佛是用心来成的,并非离此心外,更有余佛可成。把握自己现前的这颗心是最重要的。修行不就是为了去妄求真吗?我们本具毗卢遮那的体性。为什么不能显现,就如蓝天被厚厚的云层遮挡,看不见一样。然虚空依旧如故。我们的真如被无明所覆,心海潮起潮落,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未能起妙用。当你拔云见月,湛蓝的天空依然是那么湛蓝。无明烦恼亦复如是。当你拔开烦恼的乌云,自性显现,内心顿感清凉平静,智慧大开,一切事物影现其中,便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去执着它的现相。因为一切诸法实相,如梦、如影、如响、如声,多多观察思维,对于生活中所遭遇的任何事都得到缓解。什么人我是非,善恶好丑,都是因缘和合的相续相,并非实有。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亦失诸善行。”
  我们应该像虚空那样,含容一切,任云自往来,而不坏其性。训练我们的心,遇境逢缘你才能作到不动声色,坐观云起时,烦恼自然渐消。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经中的一句话,虽常常思临,但仍不能很清楚其中深刻的含义。  二00二年四月初八,刚从南方受戒回来,风尘仆仆赶到太原妙吉祥寺,虽已知超过了普寿寺招生的时间,但仍极渴望能有机会见到早已深心崇敬的如师父,下午在客堂门口,许多师父们与居士们在静静的等待,我站在最后,只见门帘一动,师父面带笑容出来向大家问好,那洪亮的、慈中有威的声音灌入耳朵,仰慕已久的身影突然山现在眼前,剎那间,一股巨大的暖流从我头顶直灌而下,遍满周身,我沐浴在这股暖流中,深深地感动着。早就听说,凡来五台山朝圣之人,文殊菩萨是迎一千送八百。在那一刻,我眼前的如师父就是真真实实文殊菩萨智慧的化身。来迎接我这个在生死苦海中流浪已久的孤儿回家,那股暖流久久回旋在心中,因无限的感激与欢喜,泪水止不住悄然而下,
  如今回忆起来,正是因为强烈的信心、敬仰,在拜见善知识的一剎那,产生了不可思议殊胜奇妙的感应,从而理解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的含义。在西藏,人们常说,若将法师成凡夫,就能得到凡夫的加持;若将法师看成佛,就能得到佛的的加持,莲花生大士曾说:“完整的恭敬心带来完整的加持。深信不疑,带来完整的成功。”只有把自己的法师看成真佛,才是真正开始转变自己的过程。《西藏生处书》有一段文,深深叩动我的心灵“在弟子与法师之间,法师是弟子修持接续净见的枢纽人物,弟子应把法师每句话看成佛语,把他的心看作一切诸佛的智慧心。每个动作看成佛陀的行动,把他住的地方看成佛国,甚至把法师四周的人看作他智慧光明的展现,当这些认知越来越稳定的时候,弟子会以自己的眼睛看到实相,开始看到自身,宇宙和一切生命都是本自清净而完美的。法师就是道,就是完全转化弟子每个认知的神奇试金石。”
  深深惭愧自己是凡夫,因无明业习的遮障,看到实相的机会是那么短暂,但如今开始深信佛言祖语,唯有凭着信心、恭敬心,才能体悟绝对真理,在漫长的菩提路上,愿与一切众生在佛陀智光照耀下,善知识的引道下,不断向前迈进!

TOP

我终于听到了您的召唤……  于是找再次被您的慈悲所感动感动感动……
  

原来您就是……
  

它时刻都在关照护念着我们。只因众生的心被贪、嗔、痴、慢、疑等等的烦恼所障蔽,致使善知识当面错过,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虽然,这已经是我第四次随师父及大众师拜黛螺顶,但是这种感受却是第一次。
  正月初一下年。按例要去拜黛螺顶、原本不想去的我,在苑长师父的开示下,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拜上去。
  苑长师父说:“因为我们要报恩,父母与我们有恩,师长对我们有恩,求生乃至国家对我们有恩,我们拜黛螺顶就是要代父母师长、所有报恩会的成员及所有一切的众生去忏悔无始劫来所造的业障,不管我活多大年纪,哪怕是活一百岁,只要我能动,我就要拜上去。”听完苑长师父的一番开示,惭愧之心油然而生、同时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下午,我信心百倍地随“大部队”踏上了大智路,苑长师父在前面,后面三个同学一排,走一步(上一个台阶),称一句“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拜一拜,前一排起来后一排拜下,心里怀念着父母、师长、报恩会的会员及所有一切众生和我一同拜,就这样大家跟在苑长师父的后面沿着一千零八十级石阶的大智路往黛螺顶拜去。
  大约拜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有了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口干、胸闷、头晕、腿也渐渐不听使唤了。为了不掉队,不让同排的同学落下,只好两步或三步一拜,但还是感到力不从心。就在此时,我听到了清脆而洪亮的梵音“南无妙吉祥菩萨”。寻着声音抬头望去,只见苑长师父高高地站在前面的石阶上,正朝下面大声地称念妙吉祥的圣号。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滚烫的泪夺眶而出,您不就是文殊菩萨嘛!顿时,我感到了您的大慈悲心怀包容了太虚空,我在这虚空中也没有了我,只知道有声音、有眼泪还有一大群众生在向前拜着。
  拜着拜着,一抬头黛螺顶已左眼前  五方文殊菩萨安详地坐在大殿里,接引前来朝拜的众生。院内静极了,没有喧杂,没人互相交谈,似乎都害怕搅扰了菩萨的清修。
  不知觉中的到达使我忽然明白了,是您的召唤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是您使我战胜了自我,是您的慈悲摄受了我,是您的加持改变了我。弟子心中的苑长师父,您就是文殊菩萨。

不管大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戒律对于每个出家人的意义都是一样重要的。  理事无碍,事理无碍。当我们不只停留在现象时,不只限于语言时,其实,当我们于法有所得时,不管是戒法、这是华严,都同样的庄严,一样的华藏世界。
  学华严,让我最深的感悟,就是对戒律的认识:戒律不但是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高深的!
  很庆幸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能有一个正见——以戒为师。更庆幸的是,迷茫时,能有毗卢遮那佛的引导——怎样学戒、持戒!
  戒律的高深,是因为它行的是最浅的事,但需要的是最高尚的心。所以不同人学戒、持戒,最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当我知道了应以怎样的心去持戒、去学戒时,我便知道了一部戒律,就是一部《华严经》,就是庄严的华藏世界!
  因此,当你为周围的环境抱怨时,当你遇到困难退却时,那不过都是自己的一心正报所起依报而已。毗卢遮那佛的庄严报土,也不正是他累劫因而成的吗?所以,我坚信:心地不真,果报迂曲。心地坦荡,一定也会因果昭彰的。所以,我感恩身边所有善的因缘,同时,我亦感恩身边所有不善的因缘,与我有关、无关的因缘,它都在提示着我:内里、外在行持的差别因果。



     师父的叮咛 普寿寺

从迎来你的时候
就没有想过分别
虽然你是你  我是我
但我们身子里都流淌着佛陀的血液
虽然你是你  我是我
但我们都有着共同的选择
同走一条路  同唱一首歌
为利有情愿成佛
一日日  一天天
你是你  我是我
转眼看你的时候
你却把背给了我
但从你的心跳
我知道你的脉博贴着我的脉博
一天天  一月月
三个辗转已渐渐溶入我们的生活中
你溶化了我  我溶化了你
我们一同溶进佛陀慈光的世界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不论在这里  还是在那里
你不会忘记我  我也不舍忘记你
因为共同的誓愿把我们联系
虽然分别  但不是忘记
请记住佛陀的嘱托,
“以戒为师”
一路走好!早日归来!

注:三个辗转是:辗转相谏、辗转相教、辗转忏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