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诚法师文集》

续 6




                                                  学诚大和尚2006年7月25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朋友,各位居士:今天下午能够在龙泉寺同大家见面,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有缘。大家从各地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小庙,十分难得。得到大家要来的消息,寺院里的法师们都很高兴,也作了很认真的准备,下午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刚才大家参观了整个寺院的环境,也进行了互相交流,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等一下大家还要把佛像请回家供奉,这一切都是很殊胜的。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去其他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灭佛的事件,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武一宗灭佛等,但是再怎么灭,还是没把佛教灭掉,现在信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所有的名山大川,几乎都有寺庙,都有流通处,流通佛法,也可以请到佛像。目前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工厂、艺术家,不断地在制作佛像,并且都很有规模。如三亚的观音,无锡的灵山大佛,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出来的,真可谓史无前例。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质生活也比较好了,所以大家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对佛教的信仰是最为稳妥的,最为安全与可靠,也是最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已经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成一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后来他们怎么了解到呢?是根据中国唐朝的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之后写下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被翻译成外文以后,他们从外文中再慢慢考证:原来印度历史上面有释迦牟尼佛,有佛教,有佛法,等等。  
    反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岁月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层面,各个层次,中国人都知道,有佛、有观音菩萨等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善男信女们的头脑里,佛是没有国界的。实际上,佛确实是没有国界的,他不受时空范围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现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传入世界各国,为不同民族之所接受,这充分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我们过去对宗教,对佛教,会有一种片面、负面,甚至错误的看法,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已经不这么提了,反而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需要宗教的力量,需要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也就是宗教对世道人心是有益的,有好处的,要把这种好处,这种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讲,对佛教信仰的接受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好。  
    我们来到寺庙,更多的人对寺庙,对佛菩萨,对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陌生的。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多是诸如小说《西游记》、电影《少林寺》,以及其他影视的影响,这些影视传播出来更多的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没有根据出家的法师指导,没有经过佛教的认可。大家先入为主,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后,本来对佛教、寺庙、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这些非常负面、片面的观念以后,对佛教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误解也就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与社会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鱼念念经,很消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在现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佛教寺庙也受到社会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寺庙里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净土。因为寺庙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人群,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样一个特殊因缘下,人们要认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领会到真正佛法的内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报因缘。因为佛法,更多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以后的感觉。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净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后的空灵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做维摩诘居士,有念过《维摩诘经》的朋友都知道,他的佛法成就很高,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比有些出家的法师还要高。在唐朝的时候,也有一位号称是中国维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庞蕴,这位居士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天天参悟佛法,后来觉得自己功夫已经很好了,有一定条件了,于是开始遍访名师。他听说在江西,有一位马祖道一禅师,禅定的功夫很高,对佛法非常有境界,这位庞蕴居士就发心到马祖道一那里去参拜。参拜的时候,这位居士提出一个问题说:“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何人也?”万物,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人,自然,社会,也就是说不同世间上面的这些现实的人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么人,换句话讲,不同于凡人的人,是什么人。马祖道一就回答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道。”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一口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完,再告诉你这个答案。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也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够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进去。但是庞蕴居士就在马祖道一的这个答案下,大彻大悟。然后他在马祖道一的道场里面专门修行两年,之后,他就带了他的家眷,在山里面专修。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扔到江里面不要了,然后到山里修行,最后,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语录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人生的归宿是什么,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维摩诘居士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在中国,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去修行,这就谈到,对修行的认识问题。修行不仅仅是念经,磕头,念佛,换句话来讲,念经,礼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他的目的是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贪婪心,这是很重要的,不在于说我们要念经念佛给佛听,给菩萨听,我们要念给自己听,对治自己的问题。这些经文本来就是佛菩萨讲出来的,他们不需要听我们念,我们念是念给自己听。  
    我们如何来认识,来对治我们内心当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世间上面的东西比如财富、物质、名位等等一些身外之物,大家喜欢去追逐。用世间的标准来讲,这是一种成就。在过去,如果你是贫下中农,越穷越好,身份也就会比较好,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观念不同了,认为越富越好,越有钱越好,越有钱越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越有钱越体面,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有不同判断的标准。但是你所拥有的物质和财富,一方面可以说是你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在我们创造、得到这些财富的过程中,是怎样得到,怎样创造的呢?在得到和创造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和动机?如果根据佛法的原则来讲,要自利利他,如果自利损他就是不对的。不能让别人造成损失,更不能去害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达到双赢,大家都能够得到利益与好处。实际上我们在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一方的利益,而不会去考虑到顾客,不会考虑到社会更多的人,不会考虑到国家。这样,如何找到平衡点,在这种不损人不害人的前提下,又能够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去经营事业,就显得非常重要。    经营事业其实就是经营自己的人生。看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从他对物质的拥有量来判断,不少人钱赚很多的时候就会出问题,然后破产,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贪欲在作怪。也就是说,如果拼命的用种种方式方法去掠夺财富,就说明人的贪欲在扩大,贪婪的欲望在起作用。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种种手段,谋略,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嗔心;如果看到别人得到财富,看到别人在进步,在被提拔,有好的职务等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难过,不好受,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自己比较有能力,工作比较好,家庭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很差,别人不如我们,别人怎么会那样差劲,诸如此类,根据佛法的观念来看,就是一种慢心;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怎样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不知如何下手,这根据佛法的观念来说,就是无明,愚痴。所有这些都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来净化。刚才我所谈到的这几种内心的问题,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烦恼,这些烦恼如果得到净化以后,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我们能够得到多少,就是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因果了,如果得不到,内心也不要嗔恨于人,内心也不要不好过;自己比别人好,也不要去轻视别人;别人比我好,也不要觉得不如人,不好受,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平等心、无分别心,我们内心就能够找到自我平衡的办法,就不容易受到外境、别人、物质环境的负面影响。不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左右,不知不觉,自己就找不到感觉,自我的意识慢慢就没有了,自己更不知道要怎么做怎么走,就会迷茫,困惑。这是当代很多人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总是感觉到迷茫,迷惑,彷徨,无助,困惑,无奈,等等的状态,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个亚健康的人。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就越来越缺乏认识和方向性,没有能力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没有能力去反省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如何来改进自己的问题。  
    现在社会因为科技、商业、物质的主导作用,人内心的力量,心灵的力量越来越脆弱,变得没有这种能力去回应问题。因为如果你想在社会上面有所成就,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自己就要拼命地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人就会活得越来越累。你拼命的工作,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内心当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天天工作,就没有时间和自己的亲人家人在一起,没有心思来享受天伦之乐,来享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自己没有心思去享受它,更不要说我们内在心思上的功夫。因为我们所有的心都用在物质层面去了,不知不觉,我们的心就成了物的奴隶,也就是物主导了我们的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心来主导物。过去我们说的唯物、唯心,就是这样的概念,当然佛教不是唯心主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唯心主义,佛教谈的是缘起论,心和物是平等的,最终都能够用空性来解释。  
    如果心变成物的奴隶,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怎么办呢?不是说我们不去创造,不去努力,不去追求,而是说我们在努力、创造、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何来面对与解决,内心的创伤如何来弥补,内心的困惑如何得到破除,从而能够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有希望。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活在世间,对世间是一个有作用的人,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人,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更进一步来讲,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人,比如你的家人,和自己同一单位的人,同一部门的人,同一企业的人相处,你如果是主管的话,应该要有恩于大家,有利于大家,有助于大家,这样下面的员工,跟我们相处的人,才会觉得,我们的主管,我们的上司,我们的负责人,对我们有恩、有利、有帮助,自然而然大家都会拥护,感恩戴德、听话服从。如果反过来的话,带头人自己也会很痛苦,觉得手下这些人不可靠,不值得我信任;下面人也一样会觉得,上面领头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顾大众利益的,久而久之也会背叛。这样,我们整个人生的方向就没有了,我们整个的环境就不和谐了,问题就会百出,要做的事就干不成。所以,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会有问题,会有矛盾,会有烦恼。我们要净化自己内心的烦恼,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以及要同我们相处的人,自己周围的人,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人,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人改善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去对待。这样慢慢把这个问题作好了,这个问题得到淡化了,其他的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好,事业也会越来越有成。  
    今天讲这些,同大家结缘,希望大家以后常常来龙泉寺做客。感谢大家。

TOP

续 7




                                                    学诚大和尚2006年7月29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佛法。  
    上个礼拜我们谈到了什么是佛法,如何来学佛法。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正确的生活态度,获得生命上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我们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比如诸位来到寺庙里,会觉得寺庙不同于自己的世俗家庭,寺庙生活,也不同于家庭生活、世俗的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教徒生活的具体要求。寺庙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保证佛教徒在寺庙中能够如法修行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的生活,就要在戒律守持上面得到验证。出家的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庙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变成每一个人身语意自觉的行为准则。  
    为什么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守持戒律,能够按照寺庙里的规定行事,原因就是出家法师,以及在家居士们,有一个优越于世俗的生活态度,它超越于对世俗生活的认识。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是对自己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生活?我们学佛法,首先要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我们的生活才能发生改变。当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生命价值自然而然就会不断的增大,生命的品位就会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心灵也能够不断得到净化。  
    在世俗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很无奈的,生活的目标也是不清楚的,不知道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通常人们会认为,衣食住行具足了,生活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衣食住行仅仅是生活的条件而已。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我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我要有一份好的工作,我要有一部好的车子,我要有一座好的房子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跟“我”是相联系的。别人有的东西,我想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也想拥有,并且自己有的,想要比别人更多、更好、更新。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往外贪求的,向物质层面不断掠取,不知不觉就会往人的生活条件上去用心、去着手。  
    佛法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在佛法的概念里,一个人物质条件越丰富,不等于他幸福快乐就越多。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不能说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的关系,但不是根据物质多寡来判断的,更多的是从一个人对物质条件和生活状态的态度来判断。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仅是在寺庙里面才有所体现,在社会上,在家里,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我们对生活是一种什么态度,这种认识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自己的知见。  
    不少人在社会上有很多痛苦,痛苦的表现是方方面面,非常多的。但是痛苦的根源是同一个,即无知、无明。不是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就是无明,无明是因为对事物、万法不能正确认识,对于染净的因果——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看不清楚而迷惑。染污的因果就是六道轮回;清净的因果,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等。也就是说无明一分分去除,智慧一分分增长,就能够慢慢认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自己现在所受用的痛苦与快乐,是过去的行为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这就在于智慧跟无明的特点上、本性上。  
    那么,什么叫做智慧呢?我们常常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听闻正法是闻慧,如理作意是思慧,法随法行是修慧,这便是闻思修的三种慧。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无明,经常发脾气、想不开、想不清楚等等,我们比较容易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何来认识智慧?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了。千经万论,无非是引导我们开智慧、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够破无明。反过来说,破无明的结果,就是得到智慧。无明和智慧就是明和暗的关系。一间屋子里一片漆黑,就好比无明的状态,灯光一亮,无明自然就没有了,就好比智慧现前了;灯一闭,黑暗无明又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本心一直充满智慧,充满光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汉传佛教里有一位禅师:六祖慧能禅师。他没有文化——至少说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慧能大师所讲出来的法语开示却能够被称为经,叫做《六祖坛经》。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古来祖师大德,比慧能大师有文化,通教理的,不知道有多少,可以说是数不清的,但是为什么慧能大师的开示能够被当成经呢?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开悟,他做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诵古今。最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开悟认可,大师便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得了衣钵之后,连夜离开了寺院,当时寺里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之后,都去追赶。其中有一个慧明法师,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体质很好,因此跑得最快,最后追到了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心里想:他是来抢衣钵的,和他争执没有意义,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只是一种证据,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就送给他。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到树林里去。慧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当下悔悟,感慨地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了慧明法师这么讲,就走出树林,对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于是,慧明法师就在慧能大师言下大悟,也就是在问,我们的心,不起善念恶念的时候,哪一个才是本来面目?过去禅宗里常常有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拖那个尸体的是谁?”等等,这些都是要让人去认清我到底是谁?禅宗常常在这方面去追究,引发门人去思考,我是谁,谁是我。  
    为什么要追究,我是谁,谁是我呢?这跟智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我是谁?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有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无明的状态。实际上应当是无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只是五蕴和合的一个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种假名安立。这个“我”可以安立在每个人的头上,只是一种名言而已。反过来说,我们常常把名言上的我当成实际状态的我,五蕴和合的我本来就是身心两个部分。我们身体在变化,思想情绪也是在变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认识都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无常的特点,无我的特点,可是我们不容易用无常无我的概念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常无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够得到说明的。  
    我们人的问题,烦恼、毛病、习气,是多生多劫长期以来累积下的。假如你今年二十岁,那么二十年前就是前世;假如你现在五十岁,那么可能三十、四十年以后就是后世。所以这种前世和后世,实际上也是很快的,不过几十年前后而已。自己的生命,无始以来都是在这样一种轮回、流转、累积中不断等流下去,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都一直在不断加深。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变过来,不好的习惯改变过来。但是自己在家里看经典、用功,不容易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不好等流改过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在清净道场,三宝地,才有很大的加持力量,来扭转自己的坏习惯、坏等流、坏思想。这就关系到闻思修的问题。  
   《广论》里讲:“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闻思修在《广论》的修习轨理里有很明确的界定,是靠他力,是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且产生定解之后,再根据经论来证成。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现在常常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喜欢自己根据经论去看待和判断善知识说出来的道理,如法不如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什么说我们的智慧从听闻来,听闻从善知识来,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对于无始以来的业烦恼等流,很难认清,如何以佛法来对治这些问题也不晓得。反过来说,我们是在以一种无明、烦恼的状态,去看待、认识佛法,去读佛经。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时间长了,我执法执也加强了,并且越来越坚固。因为他认为自己内心里面有了佛法,已经得到佛法了,不断增强我执和法执。这样就和佛法的本意相违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不断放下一切执着。  
    学习佛法到最后就是对缘起、空性的证悟。空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去认识。比如我们在一所寺院拍照片,拍摄的角度是非常多的,正面,侧面,左面,右面,还可以从下往上拍,从上往下拍等等。也就是说,从许许多多的角度,都可以来认识一件事物。反过来讲,我们看问题常常是以一个角度来认识,这就把这个问题看死了,认识不清楚。对外在的事物认识不清楚,内心产生更多的障碍,根源就是我们内心有迷惑,有障碍,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内心当中很多的迷惑、问题,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就会被解决掉。但问题就在于,我们迷惑烦恼,有问题,内心发生困难的时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为我们无明烦恼现起的时候,佛法就被盖覆了,也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已经都是黑暗了,并且当自己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自己在无明状态下已经造了很多的业。并且这种业还一直在等流,相续,这样自己所具足的佛法力量、智慧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我们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因为善知识比较容易看到我们的问题,我们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产生定解。如果不是靠善知识这种外在他力的作用之下,我们可能学了几十年都很难对佛法里的法义产生真正的定解。没有产生定解,如何产生智慧?信、解、行、证,没有真正的定解,就没办法去实行,修行就修不了,就不会照自己理解的与所产生的定解去实践。因为我们内心一直有怀疑,也就是说自己对佛法的义理没有真正产生信心,法的行相没有真正现起。所以说“由闻知诸法”,我们对法慢慢产生定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经教,对自己的这些定解,慢慢展开,这样的话,思惟也好,观察也好,远离恶法也好,就比较容易用功了。不然的话,我们随便拿一本经,随便看一个法类,自己去用功,就犹如我们到一个药店,随便把药拿起来吃,可能一下子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也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我们长期以来,多生多劫轮回于生死当中,无明所使,岂可随便吃药。  
    不要说我们,声闻道也好,菩萨道也好,也都要从佛听闻正法,再去实践;发菩提心,也要去学,学习如何发心,学习如何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更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所以说学本身就是一步一步去模仿,去实践。正所谓“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如果不能现为教授,那么读任何经论都是一样难以产生大的功德,因为其中的法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教授。经论里面所讲的教授,就是你要真正照着去做的,如果没有定解的话,是难以照着做的。反过来说,自己没有照着去做,就是没有定解,所以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大家都是比较有基础,有信心的,各方面条件也很不错,下午我们谈这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TOP

续 8




                                        学诚大和尚2006年8月5日于北京龙泉寺  




            我们修学佛法,主要是要培养我们的信仰,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何为三宝?佛是圆满证悟宇宙真谛,并要救拔一切众生的人,法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僧是根据佛陀所讲的法而成立的僧团。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持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净的。  
    我们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世间、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上所有一切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染污的,都是生死轮回之因,都是世间***纷争之因。所以说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完全都是错误的。而佛法僧三宝的概念,本身是清净的、无染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这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我们常常讲的“善”和“恶”,都是从世间法立场上来谈的,而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形相、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那么,什么叫善恶呢?一般人认为善和恶是对立的,可以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过程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可以从行为所引发的其它行为的结果来判断。但是佛法谈到善的行为和起因,跟世间上所谈的善的行为和起因是有所区别的,佛法里面所谈到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恶,也就是说不能造恶业,不能去做这些有过失,有损于人,有害于世间的行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造作这些恶业,善心善缘善行才能够慢慢培养起来、积聚起来。通常人忽略了这一部分,他会说,我去做一点好事,拜拜佛,念几卷经,或者向庙里捐几个钱就行了,但实际上却还默默无闻地在造恶业,恶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么有办法入心呢?所以,佛教里面特别注重忏悔法门,忏悔就是忏除前衍,不再做恶,不断悔过,发心不二过。只有把造恶业的心停掉了,才有办法去行善,也就是说,要行善,就必须止恶。要止恶的话,你必须首先要培养起对三宝,对佛法的真实信心,否则,遏制不了自己无边的恶业。在世间上,佛法认为是恶的,而不少人又恰恰认为是善的。比如损人利己、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等等的很多行为,根据佛法来讲,都是不好的,在世间上面却都是被允许存在的,被认为是合理的,但佛法认为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说从我们思想上面的认识是很局限的。  
    第二,从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来看,我们整个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天,何况还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说顶多活三万天左右,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一个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义上,不然佛法就学不进去。也就是说局限在眼前的境界、现前的利益和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质,更不要说我们还常常都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利益和快乐,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只要把这两个问题想通了,对佛法的信仰才能够真正培养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学佛都是很虚的。  
    俗众必须要依靠僧团学修才能走上去。反过来说,在家的善男信女这部分,就是僧团在社会上的延伸。通过善男信女,佛法的触角才能够触到社会的各方面去,他们才是三宝的根基。如果没有在家的广大居士们身体力行去实践佛法,佛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建立起来。因为出家众的人数很有限,并且天天在寺院里,更主要的是通过在家众修学佛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引导、带动、帮助社会上那些有缘的人、有善根的人,慢慢也把他们接引到三宝地,同时,自他的功德都会在增长。  
    我们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后,第二步才能谈到学习佛法的义理。前面这些没有建立的话,学义理是非常空洞的,学来学去不会有一个很强的真实感。义理要怎么学呢?学习佛法义理,要跟自己的行为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社会上,一个企业、一个公司,要发展业务,肯定要研究理论,但理论是为公司企业发展服务的,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治理国家,治理企业,要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佛教的团体也是一样,我们所学习的教理要适合于出家众、在家居士用功修学,用佛法不二的义理来指导我们实践、行持。  
    我们常常觉得理论太高深,太玄妙,就造成佛法落空,这是很划不来的,所以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别人的意义和作用。反过来说,自己也能够分享到别人的心得、经验,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只有通过这种利他的过程,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畅通了。学诚大和尚2006年观音菩萨成道日“皈戒”法会开示今天龙泉寺传授三皈依、八关斋戒,三皈依和八关斋戒都非常重要。为什么要传授呢?意思是说不管是三皈依也好、八关斋戒也好,它都是佛法,都是律法,都是法的内涵。所以要出家的法师来为大家重点传授。如果没有法师为我们传授的话,我们很难得到三皈依、八关斋戒的法的体性。在座的有些同修受过三皈依、八关斋戒,有些还可能不止一次受过,有些也可能第一次来参加皈依受戒。无论是初学的,还是学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都很难说自己对佛法很了解。甚至学得越久的人好像对佛法的了解越不够,觉得自己还是了解的佛法都是在非常表面、非常浅显的这样的一个状况。这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也常常会发生的问题。  
    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学,才真正能够领会到佛法,让佛法在我们内心里头发生作用。改变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题目。为什么我们不了解呢?或是了解不够,了解肤浅,其原因就是,我们迷惑、无明、颠倒。迷惑,是不明白,不知道这个路往哪里走,就象我们眼睛看不清楚一样,自己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当下要去做什么?我们今生今世最主要的是要去做什么事情,都不清楚。迷惑的原因是对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虚幻的、假的这个色身误认为就是自己。然后,时时刻刻会以自己五蕴色身所产生出来的种种情绪、感受、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认知,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来看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甚至以我们自己的感受、情绪、认知来认知佛法,这样子的话,久而久之,佛法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佛法要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破无明。认识到我们内心的本性,无明需要一分一分来破除,我们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楚,对我们所学的佛法、我们的下手处、我们所要走的路,就越来越有体会,非常地清楚和笃定。世间上面一般不学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养家糊口的问题。当然,在解决自己的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也是能够给别人创造一些利益,给别人带来一些好处。但是这些好处、利益,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也仅仅是人的情绪方面的。佛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内心、心灵深处的问题,也就是烦恼,我们要解决别人的问题,就是透过自己对佛法信心的培养,内在烦恼的淡化,然后,我们所作所为就会有很强的佛法的力量,善法的力量。另外,靠自己的发心、以及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感应,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这股力量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好多同修都说我们在家的时候不愿意干活,不愿去做事情,不愿意做家务工作,不愿意打理卫生,但是来到寺庙就很愿意。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你在家的时候,觉得干的这些活很累、这些活很脏,对自己的身体会有影响。来到寺庙后,你会认为说越脏越累越苦,越是自己积累成佛资粮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安立和认知,自然而然,你就非常喜欢去做,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有信心和动力。这就是人的思想认知问题,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知见。因为你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知见,所以,我们做之前,就会比较清楚。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树立自己正确的知见,来破除我们内在的无明,不会迷惑。然后让自己所走的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光明。在家上学的时侯,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365天,天天要去上课、要去学习,按部就班、有次第、有层次地来学习。我们学佛法更是要如此!佛法要比世间的知识和文化要难很多,要深奥很多,更加不好理解,更加不好学。寺庙就是大家学习佛法,积聚资粮,树立正见,破除自己内在无明烦恼最好的地方。     你在家一个人念经,跟我们在这里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同时念经,这种作用和效果是大大不一样的。你来到这里之后,就会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同行善友,我们所接触的法师,大家的内心都那么清净,大家内心是那么的善良和和谐。虽然在座的各位都是从各地来的,学佛的程度和层次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大家的内心都是能够相通的,大家到这里都能够很好地发心,参与法会当中的每一个的环节:做早晚功课也好、念诵《法华经》也好,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护持也好,等等。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大家都是满脸的欢喜快乐,等等。这说明什么呢?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体现,佛法在自己的身心方面的落实,自己在三宝地感受到佛法和三宝对自己的加持。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因为我们没有学佛法以前,我们很多的认识都是颠倒,都是错误的,都是世间上面的知见。学佛法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的知见来改变我们世间的种种的观念和认识,这样子的话,久而久之,我们的生命就得到改善,我们生命的品质就越来越得到提升。这些佛法都是过去许许多多的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用他们的头目脑髓,修行修出来的,是真真实实修行修出来的。然后通过历代的传承祖师,一代一代传到这儿,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够听得到佛法,遇得到佛法,遇得到道场,遇得到三宝,这说明我们也是很有善根和福报的。我们遇到三宝、遇到佛法,我们就要非常去珍惜它,要把握这难得的因缘。  
    我们遇到佛法,就要真正把它当成宝,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比如,你家里有黄金、钻石、古画,最珍贵、最值钱的东西,你一出门,心里时时刻刻就会想,这些东西会不会被人家偷走啊?有没有保管好啊?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想自己心里面最喜欢的东西,最爱好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所修学的佛法,比起世间上面的任何的物品都要珍贵,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要珍贵,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一些人没有学佛法,在世间当中做了很多的坏事、错事,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不好,都是有害的。反过来说,我们学了佛法以后,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利益别人、利益社会,也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身心来实践佛法,自利利他,积聚我们的资粮。这样子的话,我们的道业也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我们的资粮也就一天一天在积聚,最终能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初发心以后,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积聚资粮。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在培养和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有人说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去积聚呢?这说明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尘垢在起作用,我们内在的问题在发生,这样子的话就需要去对治、需要去忏悔,把内在这些业障去掉以后,我们积资粮才有条件。不然,我们一边业障在增长,一边资粮也在增长。有时你的业障多过自己的资粮的时候,就用功用不上去了,修行修不上去了,闻法闻不进去了。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如理如法地听闻,要如理如法地修行,要具足正知正见。  
    龙泉寺常住是刚刚开始,刚刚起步。今后在佛法的引导上会更好地来规划,能够利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学佛法,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家人,利益自己的亲戚朋友,利益自己的单位里边所有的同事,利益社会,和谐社会。这是佛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也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所以,我们来到寺庙,要在这方面去体会,去用心,不断努力,不断精进,不断进步。  
    阿弥陀佛!                          
                                                 二○○六年七月十五日行出家之道



                                                               做人天师表

                                             (学诚和尚2003年安居开示节要之一)

    平时不流汗,到战场上就会流血,平时多流汗,到时你就少流血或不流血。所以平时就要用功,如果平时散散漫漫地过日子,临命终时,终生空过,一事无成,岂不哀哉。
    受戒的时候要花一定的心力,安居要花更大的心力,放假就要花特别大的心力。放假不是放逸,放假就是要调整自己修学的方式,境界改变,内心得到调整的机会和时间。就像汽车一样,开到一定的时间,要去检修,看发动机是否有问题,动力系统、轮胎是否良好,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跑路,不是不开动,更不是随意乱开。
    我们出家人修行学佛,修行修什么,学佛学什么?修改修正我们的行为,学习佛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减少别人的烦恼,多给别人快乐。但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内心会烦恼、燥动,当下就是苦受,若造恶业,未来更苦,这样越是烦恼越是痛苦,越痛苦越造业。安居期间,越用功办道,就越起烦恼,如果你起这个烦恼就要远离、逃跑,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了,功夫就白费了。修行就是要对治烦恼,要把烦恼转成菩提,烦恼出现,我们怎么办?出现要对治,越对治越出现,越出现越对治,循环着来,我们内心的功夫就增长了。没有安居,没有修行,时间空过,多可惜啊!
    年龄小的学僧,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还不够,这样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保护自己。
    今年的安居在广化寺是第一次,对在座大部分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万事开头难。我们今年做了,铺垫一点基础,明年在此基础上再进步。大家要有这样的发心,执事法师、教务法师、学僧们,都要有这样的发心,安居修行是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本分事。
    店铺工人们干活热不热?炼铁厂的工人热不热?不管怎样,我们比那些在列日炎炎下工作的人条件要好,我们出家修行用功,不能被天气热把我们吓唬住,六度中的忍辱就包括了耐苦忍,安居不是去哪里避暑,避暑还叫什么安居?作为一个出家人,无论在怎样的境界下,怎样的艰难的情况下,无论学教坐禅,自己用功都能用得起来,在出家路上都能走得下去,才会有成就。
    我们在座的诸位可以说非常有福报,佛学院的同学入学以后,都能够如法地进行受戒、安居等等,这种因缘是靠大家共同努力而得来的,难遭难遇,一定要非常珍惜啊!
    我在安居九十天的过程中,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个进步,就是我们安居的收获,往后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天天都要有进步,要发这样的大心、大愿。
    现在年青的同学,头脑聪明灵活,身体也很健康,要把时间用在佛法的闻思修上,进步就会很快。如果把这些难得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一天一天空过下去,不进则退,损失就很大。常常反省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在佛学院三年很快会过去,三年以后怎么办?要不要继续当出家人?不在这个庙当出家人,在别的庙还是当出家人,当出家人日子怎么过?要不要去调伏自己的烦恼?要不要去行出家法?这些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必须要深入思考。
    心病与身病是一样的,如果有烦恼、有问题,要及时治疗改正,否则,如同久病不医就很难找到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了,所以说出家时间长的人,走不上去也走不下去的,就是病太重了,死的时候懊恼不已。如果不想做这样的出家人,出家之始就要有这样的气概——做人天师表,天人很聪明、有神通,我们怎么可能给天人当老师呢?因为出家有道,内心有法,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受到社会上的人尊敬,天人也不敢小看你啊!
    每天讲自利利他,普度众生,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讲大话,唱唱高调,麻醉自己,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做。社会上以各行各业为生存的人们都在拼命地、努力地工作,我们对此要有认识,不能马虎,得过且过,这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啊!
    不要怕辛苦、怕事情不好做,之所以怕,那都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烦恼障、业障。需要不断地消除它们,我们的心态要时常保持健康,时时刻刻充满智慧,对外在的人事物和对内心烦恼的相状观照都要很清楚,遇到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不然很多问题认不清,甚至把很简单的问题还会搞成复杂化。事实上,事情好办不好办,怎样与人很好地配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如何调伏烦恼。
    我们条件都不差,最重要的是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然后需要僧团的每一个成员的素质都提高,提高素质要有一定的质与量。大家都要有学修的内容、行持的内容,对自己都要严格要求,才能看到僧团未来的希望。能否做到这些,不在于你的年龄、也不在于你的身体,而在于你的心态,很多小沙弥都能做到而且天天保持乐观,做不到的原因,大部分是“不为”,而非“不能”。
    透过安居,每天反省和观察自己的行为,我自己都做了什么、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明天怎么做?明年怎么做?外出参学,如果看到的都是毫无希望的,从而退失信心,这样倒不如不去。我们要用心去修行,修学如同打仗,要有精力、心力,要向前冲。没有那种功夫,往外跑的次数越少越好。自己保持一个出家人的基本宗教生活,功夫才能慢慢地上来。

TOP

续 9



                  
                                 信仰佛陀  跟随佛陀



                                          学诚大和尚在佛诞日传授三皈五戒上的开示  

    各位在家善男信女,这次传授五戒还是龙泉寺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三皈以前传授过几回,这次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又恰逢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日——四月初八,这个意义非常的深远,功德也非常的殊胜。各位有些是第一次皈依佛门,有些过去在其他道场或其他法师那边皈依过,今天重新发心再来皈依,无论过去皈依过或者没有皈依过的诸位,都是非常的有善根,非常的随喜大家!  
    释迦牟尼佛他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而且我们还难以想象,比如说我们大家面对眼前的佛像,只要去恭敬顶礼,就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清静,就能够让我们的***、家庭平安、工作顺利等等。无论世间上的什么人,来到佛陀的面前,都能够有力量去认识自己,有力量去反省自己,有力量去悔过、去认错。我们可能在很多的场合,在很多社会上面的人面前不愿意认错,但是我们愿意在佛陀面前认错,愿意去忏悔自己很多的罪业,这些都是佛陀的功德。因为佛陀具有这样大的功德,所以我们面对佛陀的时候,愿意去忏悔我们的业障。     
    佛陀一生,为我们讲了很多很多的佛法,这些佛法现在都变成了佛经以及古来祖师大德们种种的开示和著作。我们只要根据佛经里面的内容,根据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教授和教诫去学习、修行,我们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清静、越来越善良。我们读佛经,我们看经,我们念经,会有很多的感受,世间上面的著作是难以相比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加持,给我们的信心、给我们的力量、给我们的帮助。不然的话,佛经上面也是文字、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字,世间上面的书籍它也是一个字一个字,汉字、方块字,但是,字虽然都是一样,但是组合起来的意思却不同,境界也不一样。我们很虔诚地去念经,很虔诚地去学习佛法的教理,许许多多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可能的事情,许许多多人间的奇迹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我们生命当中的闪光点都能够显露出来,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功德。当时佛陀如果不讲佛法的话,我们今天也就不知道有佛法了,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佛经了,我们今天也就不能在这里。  同样如此,我们心里面想的什么事情,我们做过的什么事情,我们现在做的什么事情,释迦牟尼佛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无量无边的功德,他都是知道的,而且他时时刻刻心心念念所有的众生。有位义工说去年四月初八,我们龙泉寺的天空上有彩虹,今年的四月初八又出现了彩虹,这些都是瑞相,都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不然它不会那么巧,去年四月初八、今年四月初八都出现了彩虹,而且那么长的时间、那么漂亮的彩虹。  
    佛陀了解我们,看得到我们,但我们的业障很重,看不到佛陀,所以需要去忏悔。如果我们具足了福德,具足了信心,一心一意皈投依靠祈求三宝,那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得到佛陀的庇护,有求必应嘛。这种的感应故事是非常非常多的,在经典里面有很多的记载,在座的很多人也有这方面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陀有无比的恭敬心,无限的虔诚心。我们要一心一意信仰佛陀、跟随佛陀,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照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根据佛陀告诉我们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去取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根据佛陀的理论去实践,我们的心就跟佛的心在一起,我们的心就跟佛的心相通,这样的话,佛陀的教法才能够在我们的身心上得到真正的落实,我们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在承担教法,承担如来的家业。各位来到龙泉寺非常的护持,每次法会都很认真地参加,大家彼此之间又能够互助互爱、互相关心,这种的景象,这种的氛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非常的难得。虽然我们庙小,但是通过大家的发心,通过大家的努力,通过大家的发大愿,我相信我们会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在佛法的学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进步,佛陀也会时时刻刻关注我们、庇佑我们,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吉祥,更加圆满。大家受了皈依,受了戒以后,一定要依教奉行,你们能不能做得到?众人答:“能依教奉行”......



                                                            如何正确认识佛教

      同学们好!原定今晚举行开幕式,因为下雨的缘故,换成讲座的形式,由我给大家讲第一课。
    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佛教很陌生,同时又很感兴趣,常常会问:“出家人可不可以用电话?能不能用汽车?寺院里有没有电脑?”来寺院的次数多了,常常看到大家在跪拜、烧香、供花果、吃素斋,便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佛教。其实,他们只是注意到佛教一小部分的表象,仅仅接触到佛教某一侧面的内容,并没能正确认识佛教。为减少大家的误解和曲解,以下略举四点对佛教的概况作一介绍。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创立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放弃了世间的五欲,为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出家修行,并于菩提树下觉悟真理而成为众人所尊敬的佛。释迦牟尼佛有很多弟子,其中象舍利弗、目犍连等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出家弟子就有1250人。另外,还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弟子们遍布在恒河两岸。佛和佛弟子们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和智慧帮助了许许多多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给他们无比的温暖和无限的光明。

    二、佛教的传播
    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从印度请来佛像、经典及高僧二人,并于洛阳兴建了中土第一个寺院——白马寺。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西行取经必经九死一生。由于翻译、印刷不发达,取来的佛经往往不能普遍流通。因此,学习佛经需要有相当的福报。译经工作大多由皇帝护持,第一个有福报看到汉译经典的人往往是当时的皇帝。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艰辛努力和无数佛弟子的默默付出,饱含着佛陀无量悲智的佛教种子不仅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善良,播撒向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新加坡等世界各国。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普及型的、平民化的宗教,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三、佛教的文化
    佛教文化包括佛教哲理、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诗歌、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以及寺院里的庄严器具、坛场布置、佛事仪轨、丛林规制等等。佛教是中国化的宗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与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对西洋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ji 督教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希望大家对佛教文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佛教的信仰
    信仰是宗教本质的部分、核心的内容,相当于我们常讲的“思想”、“精神”。信仰与迷信不同,不仅一般老百姓不知道,文化层次高的人也不容易了解。佛教的信仰指的是坚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坚信僧团能够住持佛陀的教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和依靠;坚信我们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希望,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实践佛法的真理,一定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完善生命。对佛、法、僧的信仰是佛教的核心部分。从信仰推及到生命的形态、身心之间的关系、三世的关联、人与人的相处等等,就成为佛教的哲理部份,并进一步演化出文学、音乐、诗歌、建筑、雕塑等种种文化现象。在这一系列佛教文化的深层,蕴涵着信仰的力量。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信仰对全球的稳定和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亚洲,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信仰的主体。据统计,整个亚洲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观世音菩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心灵的充实更加渴求,佛教的信仰必将更加普遍,佛教必将帮助更多的人们走出生活的误区、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走出人生的失败、迈向人生真正的成功,走出生命的迷茫、找到正确的生命方向。??? 大家都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中青年,很有佛缘,很有善根,好好珍惜现有的因缘,积极创造将来的因缘,一定能够拥有福慧圆满的人生。

TOP

续 10




                                            学诚大和尚接受有关媒体的访谈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龙泉寺

    记者:我在传媒界工作,本来是可以正面影响引导大众的,但我主编的杂志常常是在探讨物质层面的问题,我想更多在心灵上对大众帮助引导,却不能做的更多。
    我现在年富力强,做传媒十几年,有很多的人际关系资源,想做更多帮助社会大众的事,却在现实工作上无法实现。在工作之外,也做其他几件事,发现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学习时,他们在外面无事等待,其实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否则老师教一套,回家里父母做的是另一套,对孩子怎么会有好影响?第二,企业家找我,帮助中国企业品牌的树立,他们发觉不能再给别人品牌代加工。我也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品牌,这方面我可以帮助策划、宣传。  
    但最大的困惑是,这些事与我的工作没关系,又都是点式的,不能汇聚成一体,都是做完就完了,缺乏持续性与连续性,请法师指点迷津。
    大和尚:现在,个人中心主义、消费主义不知不觉在主导着整个社会。科技、物质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容易的。你想做的、要做的与正在做的有距离,一般人都如此,都有这样的矛盾和困惑,因为想做事的往往想得美好,但是要做的却更多迫于无奈——因为单位、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要求、压力。如何把想做的和在做的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显得很重要了。

    记者:对!对!
    大和尚:首先,做事情是为了什么?做事的目的、意义、价值、本源,佛教讲初发心,就是最初的起因,这个最重要。比如吃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饥,喝水,是为了解渴,这是第一功能,然后才是其它的功能、需要,做事情也是如此,你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其次,要有一批人,至少彼此可以互相信任,对理念能够比较认同,才可能一起做事。这个社会已经存在着信仰危机、信任危机、诚信危机,商业利益的追求成了主要价值导向,而道德、精神、文化领域的好东西是需要长期积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的效果才能出现。目前,有道德修养与品行较好的人,都是比较传统,他的价值观、行为更符合传统道德,这并不是说他刻意只学传统文化,而是说明传统道德有不朽的价值。另一方面,你可以有传统的道德标准、理想,但客观事实上很难做到,现代人的思维、生活、工作根据的大都是现代的标准,并且常常也受到西方人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标准的影响。西方人信仰上帝,上班虽是西方式的管理方式,但下班后,他可以到教堂祷告、忏悔,相互间友爱、帮助,相当于在大社会中又有小社会,他们身心的紧张,工作、生活的问题能得到缓解、帮助。在中国这个部分比较薄弱,富的人愈发有钱,却不知道如何花,穷的人连生存都难,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传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是在引导高消费、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大增长。中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若无好的文化来引导、道德来规范,会出很大问题。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有品位的杂志,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够,被淹没在宣导物欲的媒体洪流中,所以必须要有主流媒体以较强的声音发出最好的倡议来。我们国家在宣传上已经比较开放,各种观点、各种说法都有,可惜,不知不觉也在浪费了人力与物力,结果是一般人收看、收听以后,不能分辨是非。西方国家他们的做法是,如美国立国两百多年,靠的是三样:一个是商业,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宗教,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就是这三个,商业发展容易导致诚信缺失,宗教正好可以对治它。宗教同时也辅助了政治,宗教强调和睦,无形中帮了政府的大忙。政府的职能是调整各个集团、阶层的利益关系与平衡,但这是没有办法做到非常理想的,公平、公正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讲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如此讲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宗教有着不共的价值与特殊的作用,它直指人性的弱点,可以约束制衡人们内心的贪婪、嗔恚、愚痴。人性的弱点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伤害。人性的弱点用佛教讲,就是烦恼,就是不好的,不论身为高官,还是普通平民百姓,内在烦恼增长,就会对社会、他人造成伤害。宗教是从生命个体、从心灵深处下手,它是完全平等的。它的平等是起因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不是现前与结果的平等。社会上人们讲平等,可是在最开始就不平等,人与人有种种的差别:级别、房子、身体、容貌等等,而社会也强调人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强调与突出,所产生的两极分化与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宗教正是消除人的差异性,从心灵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层当官的人越来越能认识到这一点,整个社会也就会越来越和谐。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些杂志多是宣传似是而非,乃至多数是错误的观念,渲染高消费,而他们的销售量还在不断增大。
    大和尚:这正是人们内在空虚,导致向外的追求。佛法不仅是一套道理、一套理论学说,更是要来解决身心的问题,是转变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哲学角度看,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起源于人生观、价值观。如,依佛法看,给人一百元比别人给我一百元的价值大,社会上则不会如此,一般人都会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百元才是有价值。即便一个人很有钱,看到穷苦的人,会给他一百元,也只是可怜他,而没有布施得善果的认识。

    记者: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有非常多的选择,这个也可做,那个也可做,这个也有意义,那个也值得做。但不知选择哪一个才好,所以就最想学一样——善观缘起。
    大和尚:佛法注意心,也注重物,注重起因,也注重结果。为何人有那么多问题?就是认识的角度有问题。越是高位的人越容易有问题,越容易迷惘。社会地位低的人,往往只顾得上眼前的生存问题。越是位置高,有更多社会关系的人越不知怎么办——就好象有很多件衣服,不知穿哪件好,食品很多,不知吃哪种好。记者:传媒本来就有引导教育大众的职责,但现在传媒已商业化,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但是现在面临经营压力,首先是化解经营压力。大和尚:你可以在杂志中传播佛法的观念,不等于传播宗教。你有佛法的认识,对问题分析判断就会不同。可以把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信息来传播。记者:我也尽量做了,杂志里讲亲情、友爱,但这样太有限,也太委婉、太呆板、太压抑。我还是更想往直接对人的心灵沟通提升。大和尚:你可以介入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发展不下去,多是无真正的企业文化。国外的企业文化多是受宗教的影响。现在社会上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很大,由企业文化来推动社会文化。记者:我们集团是很挣钱的媒体,老板关注的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式更赚钱。大和尚:模式可以拷贝,大企业皆有各自的发展模式,但不是关键,关键有二个:一个,大家更齐心;二个,大家目标更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不光是靠钱,更重要的是靠文化来影响人,是人们灵魂深处的认同,可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会有回报的,因为所做的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从上到下都非常人性化。在西方,已有许多企业,把商业、学校、家庭、宗教、医院等联成一体,成为大社会中的小社会。有其内在的稳定、和合、认同、安适。一个企业中,缺乏这样的共同目标、方向,虽然也讲合作共事,但企业中核心骨干不和合,会跳槽。核心力量不能持久,企业发展也不会持久。靠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


    记者:我看到有些员工不上进了,看他这一年的工作,只是上一年的重复,得过且过,不能乐于开创。
    大和尚:一个人来工作的目的,往往是挣钱满足生活。刚开始一个月给他开足够的工资,他就满意了。过几个月,他心态就会变了,呆得越久人的想法越多,钱不够多了、领导好不好、下面的人好不好、自己能否升迁、……,他不会只是满足于那份待遇了。人必定要群体生活,若在群体中感觉不被重视、不被关怀、被遗弃、在团体中可有可无,他的上进心就不行了。一个企业,一个千百人的团体发展的好坏,与其中个性化的个人对团体的信任度、工作投入程度关系是很大的。这个投入,不仅是工作上时间、精力的投入,不仅是为企业赚得更多利润、个人得到更多的收入,光靠这个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力的投入,能够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才好。

    记者:我发现有些从事传媒的人的工作中,都欠缺足够的积累,他们对读者的关注是不够的,往往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重复自己过去的东西。
    大和尚:人的想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会这样想,明天会那么想,对于如何调动下面人的积极性,你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宽广的角度上来认识与对待这个问题。



                                                                                                  倡导佛教十善  促进社会和谐

                                                              ——学诚和尚开示节要

    佛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于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人际的友善、社会的和谐。“十善”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大家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深入理解,进而产生信解,发扬十善精神,造福社会人群。

    一、什么是十善
    佛教提倡的十善,即是规范我们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十条基本原则,包括:一、不杀生:不害一切物命,爱护生命;二、不偷盗:不窃取他人财物,保障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的安全;三、不邪***:不做邪***欲事,令内心端正,让家庭稳定、和乐;四、不妄语:不起虚言诳惑他人,诚实守信;五、不离间语:不向两边说是谈非而令他斗诤,说和合语,相互和睦;六、不恶口: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说柔和语,不损恼他人;七、不绮语:不以矫揉造作的言辞来博取他人的好感,言语端肃、正直;八、不贪欲:不贪着情欲尘境,少欲知足,身心安适自在;九、不瞋恚: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内心柔和、慈悲;十、不邪见: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应相信因果、明辨是非,懂得缘起的道理。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是行为的美化;不妄语、不离间语、不恶口、不绮语是语言的美化;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是心灵的净化。

    二、十善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就原始佛教的原义而言,十善业是世间善行的总称,是死后不堕恶趣,往生天道的条件。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讲到:“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又,《中阿含经》卷三记载:“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至大乘佛教时代,进一步提出了“十善为总相戒”的说法,赋予十善更重要的意义。《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由此,十善含摄一切戒,是规范我们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总则。
    大乘佛教还把十善视为出世间善行的基础,如《华严经》卷三十五所载:“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十善业道经》亦云:“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十善不仅是世间善行的总称、出世间善行的基础、一切戒的总摄,同时也是佛教通俗教化的重要内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与十善密切相关的理念易于普及、便于操作,利于佛教止恶扬善思想的传播。并且,十善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沟通、对话、交流的良好平台。如,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讲“为众人寻求你自己所希望得到的,那么你就是一个信徒;善待邻居,你就是一个穆斯林”,ji 督教讲“行善的属乎神,行恶的未曾见过神”等,即与十善精神相吻合。

    三、倡导佛教十善、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民努力的一致方向。其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国学精粹以充实文化底蕴、加深精神涵养,倡导良好伦理道德观念以优化人际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良性互动,培养利益他人的慈心以增进互助、平息斗诤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佛教是我国国学的瑰宝,佛教的发展与十善精神的弘扬,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道德的提升;同时,有了和谐社会的肥沃土壤,佛法的菩提树必将枝繁叶茂、荫蔽四方。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佛教将举步维艰;如果我们不努力倡导十善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佛教的生存将岌岌可危。因此,佛教团体需要加强僧团建设,密切僧俗配合,凝聚广大的善业力量,与宗教界及社会其他各界朋友们一起,发扬十善精神,开展十善事业,营造十善风气。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让我们共同倡导佛教十善,促进社会和谐!

TOP

续 11




                                                    人 生 宗 旨

                                                                                                        学诚大和尚佛法开示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进步,五一、国庆期间都放长假,让大家有时间到各地去旅行。借此宝贵的时段,广化寺特别举办了“福慧之旅”法会,欢迎各位一起来体验寺院的生活、思考人生的宗旨。
     孔子《论语·学而篇》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开宗明义,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青少年阶段贵在求学。学习的范围很广,不仅要从学校学,还要从家庭、社会里学。时时处处、事事物物都能让我们得到启发,得到教育。仅仅是读很多书,却忽略了多方面的学习,那也许只能成为书呆子,不能成为圣人。孔子告诉我们,要当圣人,作君子,不只是寻章摘句、获得丰富学识而已,更重要的是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言行。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中年阶段应善交益友。现在的社会,许多人不愿意和父母亲人、兄弟姐妹在一起。若是有朋友要来,想到要招待食宿,既花时间又花金钱,内心便很不乐意。因为这样,人就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空虚,怎么还会有快乐呢?孔子认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一起来交流人生的经验,分享人生的体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老年阶段重在道德的圆成。“不愠”指的是内心不生闷气,不起烦恼。一般人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如果得不到认同,内心就会很不高兴,甚至埋怨、生气。具有高尚道德的圣人、君子,即便是别人不能理解其所学,自己也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他,欢欢喜喜地接纳他。
    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求学、交友到道德的圆成,是儒家确立人生宗旨的三个步骤。
    不过,儒家仅仅着眼于现世的成就——成为人中的君子。而佛陀却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的。无限的生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进取,最终都能圆满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因此,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人生宗旨,规划明确的人生目标。在生死的长夜中,用真理和热情点燃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于无限的生命里,依靠团体的力量共同增上,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帮助世界的每一位同胞。如此,人生会更加吉祥圆满,社会会更加文明进步,世界会更加和平稳定。祝愿大家福慧增长!



                                                       不忘宗旨 不忘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大和尚陕西法门寺佛法开示

    再过两天,佛指舍利将被迎请到香港供奉。许多居士听到这个喜讯,纷纷报名参加法会,要求作法会的前行义工。在座各位能够被录取而来到法门寺,亲自参加法会的护持工作,亲身感受法会的氛围,并且能够预先瞻礼到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非常有福报。在这佛教胜地,值此殊胜因缘,作为佛弟子的我们,怎样珍惜当下的福报,好好地护持三宝、培植福慧?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 “三不忘”。
     一、不忘宗旨。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佛弟子就要信佛、学佛、修行成佛。成佛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不忘宗旨。
    社会上有很多人,习惯了盲目的追逐,过惯了忙乱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生活才能活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尤其是现在的年青人,有的虽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烦恼很重,内心很迷茫。他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在盲、忙、茫当中度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人生的宗旨、生命的方向。再加上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创伤、家庭的灾祸、事业的挫折、环境的磨难、社会的逼迫,这苦难的现实,无奈的人生,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没有了希望。人生是苦的,是不清净、不圆满的,但苦难的人生是可以改善的。要改变这缺陷的人生,净化这杂染的世间,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人生宗旨。
    对佛弟子而言,再没有比佛陀更圆满的生命楷模,再没有比成佛更究竟的人生宗旨。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圆满的报身寂然常在,无量的悲智功德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却留在了人间,供奉在法门寺,永远摄受着我们;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清净的法身周遍沙界,圣者的教授、教诫仍然辗转流传,引导着我们把握离苦得乐的正确方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圆满菩提、成就佛道,这是我们一生的宗旨,也是无限生命的宗旨。
    二、不忘目标。怎样才能圆成我们的宗旨?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目标,不忘目标,依着目标去实现成佛的宗旨。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
    三宝里面的僧宝,是僧伽,是清净和合的出家众,不包括居士。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则包含僧俗二众,是僧、俗和合一体,相互增上的清净团队。就像一棵树,要有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枝干,才能够开花、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佛是果、菩萨是花,那么声闻、缘觉就是枝叶,出家僧众是树干,在家居士是树根,其他一切的众生,犹如大地、阳光、空气和水分。佛果的成就,离不开一切众生,离不开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
    怎样做到师、法、友的清净、和合、增上呢?这就需要我们这一群人,都围绕着成佛的宗旨去做,依止师长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共同学习佛法,护持僧团,建立教法,利济众生。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经示现了涅槃。佛陀的教法,不仅记载在经典上,更重要的是纳受在佛弟子的心中,通过身心的实践、言语的表达而流露出来。这就需要向出家师父请益,同时也要向同行善友学习。我们的团队就像一所大学,方丈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出家师父就是老师,在家居士就是学生,大家相互和合,共同增上。我们不仅要向老师学习,还要向同学学习,而且要把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学校以外更多的人。
    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放在浩瀚的大海里才不会干枯。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跟团体的生命、跟佛教的生命、跟所有众生的生命连成一体,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体现无穷无尽的人生价值。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容易生活在固执自我的小圈圈里,做起事情来就会感到非常琐碎,个人的生活也会觉得很孤独,孤单的生命就显得很脆弱、很苍白,寂寞的人生将会茫然无从。
    因此,一旦我们认准了成佛的宗旨,就一定要以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为目标,依止师长,依循教法,依靠团队。依着共同的目标,去实现共同的宗旨。
    三、不忘发心。要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要成就佛道,不是讲讲大话就能够实现;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也不是打打妄想就可以算数。要真正去落实、去实践,就需要发起大悲心,念念不离大悲心。
    《华严经》里面讲到了发心的重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但是,怎样才算真实发心、发大悲心?比如一个人患了大病,却不愿意吃药,只是看着医生开的药单,盼望着病能赶快好。这样的话,就是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医药,对他也起不了作用。无论他把药单看了多少遍,内心里面有多么焦急,也于事无补。只有真正将药吃下去,病情才会好转。同样的道理,真实发心、发大悲心,不是口头上的空话,也不是内心里的想象,而是真正去融入,去承担,去付出。
     我们能够来到寺院,参加法会,就要好好地检验发心,策发大悲心。大家一起诵经、听课、研讨、做事,彼此沟通,相互磨合,可以更好地看清烦恼,对治习气,破除小我而融入团队。不仅如此,还要承担三宝的事业,与师、法、友达成默契,将自己的发心投入到团队的运作当中。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每个人都这样去发心、去努力、去付出,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我们的团队就真正能够成为清净、和合、增上的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将三宝的温暖和光明传递给更多生活在痛苦、迷茫中的人们。与此同时,在团队的带动下,在不分亲疏、不论贵贱、平等助人的过程当中,狭隘的心胸就容易敞开,广大的悲心便容易长养。大悲心一旦坚固了,我们就不会再迷失目标、偏离宗旨了。
    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法门寺,瞻礼佛指舍利,发心护持佛陀的化身;将来,我们更要依靠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护持佛陀的法身,光大佛陀的教法;在无限的生命里,只要我们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不忘发心,时时精进,生生增上,必将成就佛陀万德庄严的圆满报身!



                                                           精进佛七开示(一)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第一天(农历十一月十八日)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从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众都来参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认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动!  
    我虽然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佛七、禅七,出外参学也有不少所见所闻,但在广化寺还未曾主持过佛七。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我知道本寺念佛堂里常年念佛,有见地的老修行很多,而我自己对念佛法门的体会也不很深刻,所以一直不敢主持。再则,佛七、禅七在佛法的行持上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理应礼请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否则,很难举行得如法圆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诸方丛林都难以请到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所以,当今丛林大众共修的情形难复旧观了。  
    此次举行的精进佛七,对佛学院的许多同学来说,恐怕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吧!诸位能不乏兴趣,踊跃参加,可以说对念佛法门满怀信心,只是对这一法门的殊胜理论及行持方法不甚明了,所以大众师父要求我讲一讲念佛的意义,期望能够更加真诚地念佛修行。由于这个缘起,所以决定每晚安排一段时间,讲讲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肤浅认识,以便使大众师父对念佛法门加深了解,生起信心,今天讲的题目是: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放下什么?外则宇宙万有,人我是非;内则身心世界,妄想杂念。这些东西要是看不破,放不下,那就万般烦恼挂心头了,又如何能在念佛堂里自在地念佛呢?合外在的繁杂境遇和内在的烦恼思绪,称之为万缘。  
    万缘所包括的内容很多,但究其主要的,可以说是造成有情生死轮回不息的业因。业遇到种种因缘而产生果报,由于每个人所作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但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它有很强的作用力和牵引力,故称之为“业力”。  
    我们想好好用功,发心念佛,而心念总是无法静下来,这就是业力在作怪。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又说:得到人身犹如“盲龟得浮木”。意谓大海里有只海龟,眼睛是瞎的,每过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一块浮木中间有一小孔,在海面上漂流,等到有一天海龟浮出海面时,能恰好地钻进浮木孔中,这是何等的难遭难遇!我们在六道中得人身的机会就与此相似,非常希有难得!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视自己得到人身的价值,纵有百年三万六千日,过一日就少一天,必须认识清楚,空过此生就太可惜了。  
    念佛时,务必一切全然放下,譬如平时讲话喜欢讲是非,做不应当的事,起想入非非的念头,念佛时要把这种种都放下。念佛——关键是一心念。念的含义,同学们都明白,念字从今从心,就是现前一心,一句佛号从心里清清楚楚地念出来,还要明明白白地听到心里去,念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才是念佛。如果一边念佛一边不停地生出别的念头来,想别的事情去,那还是念是非,而不是在念佛,应达到每一个心念都是佛号。  
    为何要这样呢?因为一心不可二用。那么,一心念佛该如何下手呢?首先要心平气静,不急不慢,不可贪多急念,以为念得越多越好,这样很容易疲劳,疲则难持久。也不是悠悠闲闲,抱无所谓态度,念多少算多少,那样佛号提不起来,终则放逸懒散。而是要象精进佛七一样,安排好时间,从从容容地念,念兹在兹,就容易得一心。  
    《像法决疑经》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初五百年,持戒坚固”,比丘持戒清净,证得解脱,所以正法时期,比丘以持戒而得解脱。“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像法时期,比丘较注重禅定的修习,以禅定证解脱。“末法一万年,念佛坚固”,末法时期,比丘大都修念佛法门,以念佛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净土法门得以广泛地流传,大家都弘扬修学净土法门,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为什么净土法门会如此兴盛呢?其原因是,大家都想离苦得乐,知道人生是苦,要求得到究竟的安乐,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种种苦,想舍离之,依世间法是达不到的,所以只有到佛法中求,而离苦得乐最容易、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法门。这一法门非常适应中土众生的根机,所以千百年来,普遍地流传着。  
    苦有生理、心理与物理等方面的种种不同。  
    生理:有生老病死。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一规律。  
    心理:有烦恼与痛苦。大家更是有体会的,如毁誉称讥等八风。自己时时受他人言行的影响,人家一个不好的眼色,有时会难过一天;见别人坏处,心里不好受;别人用功,心里觉得惭愧等等。自己看到别人是这样,别人看我们也会产生如此多的烦恼。  
    物理:是指由社会与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地水火风四大zai 难。地灾,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了几十万人,国外发生的地震也时有所闻。水灾,如安徽大水灾,农田房屋被冲毁,人、畜被淹死。火灾,所谓水火无情,世界各地战火频繁,具有毁灭性的武器等日益增多,对整个人类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风灾,象台风、龙卷风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  
    这些苦难充满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未来的世间势必越来越不安宁。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要得到究竟的安乐,只有超出三界,否则无论到哪里,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也难免福尽还堕之忧。  
    净土法门,深契末法众生之根机。《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解脱,其原因是不持戒、不修定,不积极储备福慧资粮,更何况现在修行的环境远不如以前,障道因缘甚多。往昔没有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交通又十分不便利,出家人修行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可现在的出家人衣食丰足,四事不缺,而内心仍然烦躁不安、苦恼重重,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对治散乱心的最好法门。现在就让我们以清净心来至诚念佛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