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宗法师博文选

出家 一

(2007-06-07 09:43:16)   


  一

    出家了,但我每年还是要回家一次。有个法师说我这样不好,都重新投胎做人了(指出家),怎么对家庭还这样恋恋不舍!言语之间对我似有大为可惜之意。说实在的,我这人很有些孤陋寡闻,搞不清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个观念:剃度后不回家,才是“出家”。我只知道血缘关系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断不了的!知道出家人从事的是普度众生,皆成佛道,父母也是众生之一,当我清楚的知觉我的白发娘正在苦苦盼儿归的时候,作为出家人,我绝不能忍心去袖手旁观!况且,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能置之不理的人,他能对众生常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佛还是要从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开始。我是这样想的,所以也是这样去做。出家几年,我看多了师兄弟们和各自父母你死我活的斗争。再回头想想我的父母,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记得我出家那年,我事先未透半点风声,在三天内把公职辞了。等到父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已经办妥手续,行进在我出家前的最后一次旅游路程中。我没带电话,也没带传呼,只有一个简单的留言:一切等我回来再说。等我“告别”旅游结束回家,家里早已乱成一团。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这个说,这个社会这么乱,那样安稳的工作怎么能说辞就辞;那个讲,凡事都是自作主张,怎么也不考虑父母的意见,七嘴八舌把我数落个没完。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随你了。父亲一言不发,但我知道他比谁都不满意我的作法。母亲说,算了,儿大不由娘,自己的事自己作主,辞职后干什么呢。人太多,我父母又是很要面子的人,所以想想,我最终撒了个谎。我把我历年的奖励证书往桌上一扔,说,我有这样的本事,下海不更好!然后我摔门而去。遛一圈回来,家中已是风平浪静,谁也不提了。接下来的几天,我辗转难眠,一会儿想父母紧衣缩食,四处借钱供我们弟兄仨人上完大学;一会儿想我出家后父母人前人后抬不起头;一会儿想母亲费尽心力买来棉絮,喜滋滋的为我准备结婚用品;一会儿想……唉,几次想张口,可总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在家中过了一个团圆年,我在我的书桌上留了一首诗:
  咏怀
  昨夜冷雨随更长
  遥追侯门涟滟汤
  碧玉琥珀难为盛
  皓腕擎来益生香
  温柔不抵心中恨
  寂寞常伴夜茫茫
  路转溪头忽有路
  妆衣逃却尚余妆
  富贵难解缁衣意
  恁他双泗渐渐凉


    我觉得我父母会看到它,也能看懂它,因为他们还是有这个文化的。告别一声,我便走向了我的新途。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出家 二

(2007-06-07 10:44:38)   

  二

    我出家的过程应当说是非常顺利的。那年我周游各省,最后选定合肥明教寺,既而便打道回府,跑回济南——我决定陪家人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春节依旧是闹哄哄的索然无味。我在年初一给明教寺打个电话,询问了一下出家所需的条件,备好行囊,过完十五,十六晚上踏上南来的火车,十七上午我就已站立在寺院的客堂里了。见方丈,礼拜,我先开门见山,说,我是来出家的,没有介绍信,只有这些材料不知行不行,然后我递上我的身份证、工作证、历年奖励证书和学位证书。我想,实在不行,我宁愿出钱请他们去调查。老和尚看看材料,又看看我这个外表不知天高地厚,内里实则惴惴不安的家伙,微微一笑,说出三个我有生以来感觉最美妙、最激动、最乐意听的字,“留下吧”。哇,我长出一口气,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锻炼,考察,落发,我终于穿上梦想的僧衣。现在想自己那时还挺可笑的,明明知道出家人不能再臭美了,可我业障重,最终还是一个人偷跑到法堂里,对着大镜子照个够,唉!
    寺院的生活确实是平静如水。我的心却如同微风轻抚,时起波澜。我不能不想我的家人。我明白我的行为肯定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和伤害。我想如果不把家庭问题解决好,恐怕我出家一辈子也不得安宁,这样一来,岂不是哪一方都会痛苦不堪!如此出家,又有何意义可言?
    为试探情况,我拨起家中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啊,是你,你还想着打电话回来?”埋怨,数落,接着又问我,好不好,顺不顺,热不热,啥时回去,最后又絮叨起家里单位婆婆妈妈鸡毛蒜皮外加女朋友。我手执话筒,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慌乱?激动?伤感?一时竟心动神摇,为之语塞。“你怎么了?怎么不说话了?”话筒那边传来母亲一连串的询问声。我猛然回过神来,强自欢笑,“啊,没什么,我想起出来时我书桌上书忘记收了。”“呵,还说呢,你这么心细的人,怎么也丢三落四的了呢!我给你收好了,放心吧。”“没看见我写的诗吧?”“哪有什么诗?没见。你放心好了,不在家,也不会有人动你的。”怪不得!我心里忽地平静下来。母亲接着说:“学校里快放暑假了。我打算假期到黄山去,你陪我一块吧。”我……我知道自己去不了,但又不忍心,只好吞吞吐吐,“尽可能吧。”母亲倒干脆,“我知道你忙!其实我不过是想看看你忙什么。算了,到时候我先去合肥,从你那儿过。你能去就去,不能去就不去。”完了,黄山肯定是谁也去不成了!“妈,你还是先到黄山,后到合肥吧”,我建议。“怎么那么麻烦!还是先到合肥,听我的。”母亲对我到黄山还是抱有期望的。我只好不再争辩。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在合肥抖个水落石出也好。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出家 三

(2007-06-07 10:45:42)  

  

  三

    我把我家人要来的消息告诉给了师公(老和尚收我做徒孙了,而且就留在他老人家身边做秘书)。师公略微沉思一下说:“你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嘴角竟然露出一丝微笑!我很诧异,师公怎么一点也不多问问我,就这样直接了当?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莫非……唉,我不费那个脑筋了,反正我来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干脆利落吗?我说:“师公,我家人来后,无论如何你只要不见就行。一切我自能处理。”师公看看我,下颔轻点。看来没有问题了,我拜谢师公,然后走出方丈室。
    那天我上过早课后,心里就开始按捺不住的想:老太太来了见我这个样子会怎样?哭啊,闹啊,寻死觅活什么的,这些虽很难和我心目中的永远温和、恬静、落落大方的妈妈挂上钩,但女人毕竟是女人,我也不敢说到这份上她老人家还会不会保持良好形象!真要闹起来,我该怎样应付呢?唉,七上八下,八下七上,这腿到了火车站,心却还在这问题上瞎琢磨。看看时间快到了,我的心狂跳得更厉害。我实在是难以想象见面时的情形,只好把身子隐藏在柱子后,紧张的注视着奔涌而出的人流。
    啊,看见了,我看见我妈妈了!分别半年,她老人家还是那样精神,步履还是那样轻盈!她没有带什么包之类的东西,只是左手紧抓住我妹妹的手,像是带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其实妹妹已经二十三岁了),生怕一不留神就丢了似的——这是教师的职业病!妈妈教初中生几十年,落下这习惯:看别人都是孩子,唯自己是大人。总是替别人多操心!她们母女俩人边走边说着,笑着,眼睛不时的向前方张望……我下意识的把身子躲得更隐蔽,我不知是该迎上去好,还是等到她们发现我再说。
    人流渐渐稀少。母亲和妹妹先是在出站口停了一下,四处看看,没发现我人在哪里,俩人满脸的诧异,然后又继续朝车站广场中心的大花坛(那儿地势较高)走去。我也不敢吱声,只好低着个头,跟在后面往前走。人越来越少。我鼓了鼓勇气,咳嗽一声。母亲和妹妹猛的回过头来。我大着胆子,迎视她们的目光。警惕、惊讶、茫然、痴傻,每一种神情都让我心如针扎似的难受!母亲呆呆的,只有一句话:“你怎么这样!你怎么这样!你怎么这样!”妹妹也不能相信眼前的事实,一句话也不说了。
    我不敢再看下去,连忙低下头,说:“到宾馆再说吧。”母亲就这样痴痴的被我带上出租车,就这样痴痴的被我带进宾馆,走进房间,泪水,这时才不可遏止的纵横在脸上。“你怎么能骗我呢!”母亲哭出了声,但声音是那样的压抑,压抑得让我的胸口如同负了重物一般,喘不过气来。“我绝不还俗的,无论如何,”我暗暗告诉自己。“妈,我并没有骗过你呀!”我便讲我如何留下那首诗,诗里哪一句说明了出家的意思。“你的东西从不让人碰,我们谁会想到去看它?你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说呢!”母亲忍不住质问我。我无言。是啊,我为什么不直说呢?明明知道家里人是不会看自己的东西的,留诗又有多大的用处!潜意识里不也是希望他们不要那么快看到吗!“我觉得早晚你们得看到吧。”我无力的狡辩着,又不肯让步,“反正我出家是出定了,今生是不想再去还俗了!”母亲又哭得厉害起来。
    “你的女朋友呢?”妹妹老长时间不作声,这时突然冒出一句。“我的女朋友?早结束了!”“真的吗?”“那还有假?我总得要对得起人吧。”妹妹虽有些半信不信,但还是闭了口。
    “你该不会在社会上犯了什么事,人家逼你没办法了吧。”母亲紧接着又追一句。“妈,你怎么想你儿子那样!我是那种人吗?我要是真犯了事,出家也逃不掉啊!真是,警匪片看多了!”我咕嘟了一句。
    “左不是,右不是,那你为什么会出家?我们祖宗八代也没有你这号人啊!”母亲又哭起来。我默然。我为什么出家?为信仰?这样说会有效果?山东佛教发展不兴盛,有几人知道出家人,几人明白出家的意义?微乎其微!要是听说有人放弃优越的家庭条件不要,远大的仕途经济不要,去出什么家,不笑掉大牙,骂你傻瓜蛋才怪!母亲这代人早已经历了纯真的、狂热的、痛楚的时代,岁月的沧桑早使他们磨蚀了一切棱角,平静,是他们在晚年唯一的愿望,哪会提什么信仰!
    我只有这么说了:“妈,你说人活着图什么?名?利?……”
    “我不图什么名利,那都是假的,我只希望一家人都能平安快乐,活着有用!”母亲打断我的话说。
    “我现在在这儿省佛协做秘书,每天有文件就写,没文件就安排自己的事。天天从早到晚,写写毛笔字,看看书,搞点小文章。也用不着坐班,就是楼上楼下的工夫。我觉得我很快乐,因为我能最大限度的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那钱呢?就这个一个月多少工资?它能比得上你包的那个门诊挣得多?”
    “当然比不上,不过我干门诊不是为挣钱,我只想在我出家前能为家里尽点孝心。这个我说过,你们也是知道的,我从来对钱就没有过什么贪心。出家了,更不用这东西,你说现在吃的,住的,都是寺院里的,个人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母亲叹口气,“你不结婚,老了怎么办?谁管你?你光知道现在,啊,是自由,少有人管,可等你老了,你想要人管,也不定就有人管啊!中国不是外国,有较稳固的保障体系,养儿防老,还是中国的习惯啊!”我长出一口气,“妈,你不了解寺院的养老情况,我可以领你看看,社会上的养老,说实在的,根本比不上寺院里的养老严格。再说,妈,你老人家一辈子了,什么时候替自己想想?我在家的时候总是想,你这一辈子也太委屈了,结婚前为爷爷奶奶活,结婚后为我父亲活,生儿育女了,又为孩子活,还不光是自己的孩子,你什么时候为自己活?你不是很喜欢《镜花缘》这本书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它?还不是作为自己不能拥有的补偿,当作梦想的一种寄托吗!”
    “你还替我着想?你就没想到你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母亲截住我的话,嚷了一句。
    “我知道我给家庭蒙了羞,让大家都觉得抬不起头。我所能做的,一是保证有一天你们肯定会以我为荣;二是我回家绝对小心翼翼,尽可能不给家里添乱,你们或者来这儿,我不回去,反正我极少回家,别人也想不起来。我保证,相信我没错的。”我顺势借用了一下广告词。“我再相信你?我要不是太相信你,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母亲余怒又起。我连忙抽自己嘴巴,陪小心,又哄了半天,母亲的脸色才有所好转。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出家 四

(2007-06-07 10:46:26)   


  四

    妈和妹妹在合肥呆了两天就回去了,黄山当然是没去成!临上火车的时候,母亲神色很黯然,说:“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你回去!”我笑笑说:“妈,知子莫若母。你肯定明白我会怎么做。”母亲叹口气,“其实寺院的生活也还可以,就是饭菜差了些,菜里连个葱花儿都没有!”“葱花?”我笑起来,“妈,幸亏是给我说,不然别人不笑死才怪!葱花是荤,我们哪能吃?再说,吃不吃这个那个的并没什么,有所得必有所舍,舍得,舍得,不先舍,哪能得?”“可你付出的未免太大了!”母亲丢下这一句,便上车了。我知道这事没完。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打电话来。我原以为他会大发雷霆,谁知电话中父亲的口气竟然出奇的愉快!“老三,你别瞎胡闹了,我还不知道你?半年了,这和尚的生活你也体会够了,回来吧,我给你找个工作。”我不明白父亲何以会是这样的态度,是故作姿态?还是真以为我是搞什么生活实践?不管了,我还是老实好。“爸,我想我妈肯定给你说了。我不是在玩,而是确实出家了。”
    “……”电话的那边一阵沉默。我静待暴风雨的来临。“我不知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会这样?我现在工作太忙。这样吧,你能不能回来解释一下?”良久之后,父亲说。我很清楚,这事不面对面的交锋是不会了结的。我答应了,并约好在十一月兑现。
    放下电话,还未容我定神,电话又闹起来。我抄起话筒,“喂,哪里?”“老三吗?你怎么回事?犯什么病了?我今天去买票,明天到合肥。”哥哥的大嗓门直愣愣的冲过来。我赶快喊:“我刚才和父亲说好了,十一月回去,你别过来了,过来也见不着我——谁来我不见谁!”“十一月你真能回来?”“我骗你们干吗?我要骗你们,你们谁还会相信我?”
    电话挂上了。我不禁苦笑,唉,这一关,我是非闯不可了!
    闯的还不止这一关。过了大概有三四天吧。这天上午,我正在房间里写毛笔字。我们那个傻师兄气喘喘的跑上楼,“快,有个女的,年轻的女的,找你。”我还没问呢,就已经看见我原来的那个她站到了楼梯口。——过后,我使劲的敲我那个傻师兄,“怪不得人家说你傻,你就是笨,她跟你后边都上来了,你还不知道!”我把她让进房间。门开着。她坐在床边上,看着我站在敞开的门边,幽幽的说:“何苦呢?”泪,无声。“什么何苦呢?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我想笑,怎么和打禅语似的!但我实在悲伤不起来。看来是学佛了,不然,这四年的感情我怎么说放就放下了?难道我从来就没有爱过?难道我爱到最后只有放弃?罪过,罪过,今天想来,这些话实在有损我的出家人形象!一切尽在不言中,说出来的只有祝福,只有祝福!
    她在合肥住了一天,走的时候我让两位师兄送的火车票。师兄回来后给我一封信,说是她给我的。我没看,我知道是什么内容。
    十一月份我真回去了,不回不行,我要做到我所能做的一切,让家人相信我的事情,只有这样家人才会听从我的意见,我才能出好我的家!这一趟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家里人确实吵得厉害,不过我胸有成竹,我用我的“三论”:“工具论”、“舍得论”、“自由论”把所有的批判都—一击破,我下定了决心,谁又能有什么办法?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海岸孤绝处

(2007-06-08 05:54:32)

   

  从短姑道头右行,沿海岸一路迤逦而下,花木扶疏,径深石雅,过了大观桥,峰回路转,便赫然是“南天门”了。门并不大,两石对峙,一石逼仄其上,仅容二人侧身而行——不过,如此倒是恰到妙处,穿门而入,眼前一派大明,更显得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宽广的平台,高距岩崖之巅,下视,怪石嶙峋,惊涛拍岸,远眺,海天茫茫,星帆点点,伫步其上,天风刚烈,衣袂狂舞,想来,陈子昂若是有缘至此,也必会独怆然而涕下吧。平台旁更耸一巨石,上书“海岸孤绝处”,意态纵横,睥睨四方,诚为点睛之语。落款曰“庚申季夏希古居士题”。居士其人,今已不得而知,这“海岸孤绝处”却是大有出处。据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被后人推崇为普陀山禅宗始祖的真歇清了禅师,泛舟普陀,筑庵于山,题额即“海岸孤绝处”。也许,这位鼎鼎大名的曹洞宗禅师,当年就是筑庵于此吧。
    可惜,事实上并非其然。
    普陀山现存最早的山志,是元代盛熙明所著之《补陀洛迦山传》。依其所述,当年真歇禅师的小庵,其实是筑在普济寺东北角的无畏石后!乘兴寻访,春寒瑟瑟之余,却只见敛羽缩喙的鸟儿,茫然不知所措地跃动在深草荒榛之间,斜阳残照,薄烟袅袅,不远处的人家的房屋,都停了喧哗,无语凝立,恍忽之中,连一旁“峻不可陟”的无畏石,似乎也有些沉闷得令人窒息了——相较于南天门的孤悬碧海,迥出群岩,这里,实在是算不上“孤”,也称不上“绝”。然而,“海岸孤绝处”就是在这里!
    据说,有宋一代徽宗赵佶可谓是最荒唐的皇帝。比如说,他与名妓李师师打情骂俏之际,竟还游刃有余地生下了三十一个儿子,三十四个女儿,创下中国历代帝王之最。再比如说,他信仰道教,于是默默无闻了 800年的关羽,就时来运转地被他连升三级:由“公”而“君”,再“义勇武安王”了。至于他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并异想天开地在宣和元年(1119)下诏,改佛为“金仙”,菩萨为“大士”,并令僧人改宗道教等等,我们只能说:凭他如此旺盛的利比多和如此狂热的神经,难怪他书画格外之好!当然,也难怪八年之后,北宋王朝就垮了台!
    宋徽宗并不是个做皇帝的料!
    当宋徽宗在宗教政策上瞎折腾的时候,真歇禅师于宣和四年继任真州(今扬州仪征)长芦寺住持。虽说是受命于佛教危亡之秋,但真歇禅师显然是深具大家手眼,甫一就任,即将力倡“默照禅”的同门师弟宏智正觉请至门下,兄弟协理,法务日隆,长芦门庭一时竟达千人之盛!可见,真歇、正觉兄弟并称曹洞大佬,确非浪得虚名。无奈好景不长,先是正觉于宣和六年到泗州普照寺弘法,接着两年后“靖康之耻”,宋徽宗被俘至北方,其第九子赵构于靖康二年(1127)鼠奔狼窜到杭州,组建了南宋小朝廷,真州终于完全沦为宋金杀伐征战之地。铁骑奔突,哀嚎遍野,长芦的法筵讲席,已闻不得那清磬一声了!
    道不行,真歇禅师只有浮槎于海。
    真歇禅师的确是到了普陀山,然而却不是广为人知的南宋绍兴元年(1131)——绍兴元年的说法,由元代的盛熙明首提,其后的山志不过是因袭旧说罢了。而稍一纵览宏智正觉所著的《真歇了禅师塔铭》,便可发现,真歇禅师的普陀之行,其实是在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觉是真歇的同门师弟,塔铭又是在真歇圆寂后的第五年,即绍兴二十六年(1156)所作,其中所述,当为信证。清初自融所撰的《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也同样持“建炎二年”的说法。只是不知为何,这些佐证后人却往往予以忽略。
    建炎二年,是赵构跑到杭州称帝苟安的第二年,也是宋金争战更为惨烈的一年。在这一年,真歇禅师只身涉海,卓锡无畏石前,恐怕,这更能让人解悟到其内心深处的“孤绝”!薄暮时分,荒林衰草里,似乎仍可依稀目睹到真歇禅师欣长而削瘦的身影,形影相吊在枯枝败叶间,那踯躅沉重的脚步,徘徊的,许是国破家亡、佛法难弘的孤愤吧,那一次次眺望,一声声长叹,也许,奔涌的,还有对收复故土的渴望?抑或,对夜夜笙歌、不思进取的当朝难以言喻的绝望?
    无畏石,石无畏,也无言。倘若石有言,想必也定会给后人讲述,当年真歇禅师于此栖真参禅的心底,依然还激荡着驶向故园的如叶行舟……
    “海岸孤绝处”,早在明末就庵毁墙圮了,旧址仅留一石,名“真歇石”,尚堪今人聊慰。无畏石巅,据传有真歇禅师的衣钵塔在,只可怜光阴倏忽,如今也全抛给孤帆远影,淹没于后人无尽的长叹中——
    说后人长叹,其实也并不尽然。时人论真歇,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赞叹,赞叹真歇禅师对普陀山的功德“孤绝”:一者“易律为禅”,二者迁普陀山居民出山,化普陀为“佛国净土”。
    这倒真叫人长叹不已了!
    考之《真歇了禅师塔铭》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前者只言“海山七百余家,一闻教音,俱弃渔业,计日活千万亿命。”后者仅讲“引导海山,七百余家皆弃网业。”这分明是说,在真歇禅师的教化下,普陀山渔民皈信了佛教,放下渔网,不再杀生了,哪里有迁民出山之说呢?称其化普陀为“佛国净土”尚可,但“净土”并不需居民离山。当年智者大师演教天台,也不过使“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并未移民。设若再寻之那本最早的《补陀洛迦山传》,于此普陀山重大史事,竟是无一语可及!真不知“移民”之义从何谈起!也许是受“俱弃”、“皆弃”的误会吧。至于“易律为禅”,《补陀洛迦山传》称是“郡请于朝,易律为禅”,但前二者对此均不见载,这未免又太不合情理。审之再三,却发现天台山志书中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下诏国清寺“易教为禅”之说,而宏智正觉又提到,其年五月真歇禅师曾受“天台国清寺三请三辞”,不难想象,虽然在这一年真歇禅师业已离开普陀山,而且也再未回去过,但这并不会妨碍后人们触类旁通、移花接木——所谓在普陀山“易律为禅”,附会罢了。
    谁让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宗师呢!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闲话 “牛屎禅”

(2007-06-08 05:57:11)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笔墨官司,历来是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禅机禅话。在这一点上,就连北大的于丹教授在电视上给全国老百姓汇报她的《论语》心得时,也同样未能免俗。这也难怪,两位并世的高人,一位是风流千古的文坛巨子,一位是禅法精妙的佛门大德,他们的交往,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甚浓的佳话,更何况其间还有那么多的恢谐睿智、哲理精华,能让我们第N次地鲜活心灵,丰富咱寡淡无味的家长里短呢?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打坐。苏东坡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东坡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就活像一堆牛屎!佛印闭口不言,好像吃了个哑巴亏。苏东坡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听罢,却嗤笑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东坡心里有什么,此情此景之下,当然是免不得叫人会心大笑。但如果据此就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这便是其中含蕴的“禅机”、“禅意”,却又不免麻利得过于匆忙,领悟得稍嫌草率。在这个开心一笑的时刻,我们其实是非常需要深入地思考一下的,比如说,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笑,究竟是因何而来?难道仅仅是因为才高八斗冠绝古今的苏东坡,竟然也会被调侃成心包牛屎,就让我们忍俊不禁吗?

    真相当然并非是如此简单。

    不过,暂且不说这个也罢。因着苏东坡的这个“牛屎禅”,倒令人想起了金庸大侠。金大侠其实也有个“牛屎禅”在的,很值得一提。他的名作《倚天屠龙记》中,金毛狮王谢逊幡然悔悟,欲拜少林方丈空闻为师,空闻尚未及答应,空闻的师叔渡厄却道:“你过来,老僧收你为徒。”谢逊不敢,小说描写其心理说:他拜空闻为师,乃“圆”字辈弟子,若拜渡厄为师,叙“空”字辈排行,和空闻、空智便是师兄弟称呼了。不料,当下渡厄就洞察其机,大鹊溃骸斑停】展淌强眨惨嗍强眨蚁嗳讼啵貌汇露 毙谎芬徽羌戳煳颍趺词Ω傅茏印⒈卜莘诜鸺揖∈粜榛茫闼蒂实溃骸笆Ω甘强眨茏邮强眨拮镂抟担薜挛薰Γ 倍啥蚬Φ溃骸吧圃眨圃眨∧愎槲颐畔拢允墙凶餍谎罚愣嗣矗俊毙谎返溃骸暗茏佣谩EJ盒谎罚允切橛埃砑任尬铮慰鲇诿俊毙谎分粘梢淮蟮赂呱?br />
    世间总有些人试图去否认金庸大侠的佛学修养。其实只要他们多一点儿耐心,能把以上的这段文字看完,读懂,就足以知其功力——仅是“牛屎谢逊,皆是虚影,身既无物,何况于名”的四句偈,就显见大家的见地、禅师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试想,牛屎也好,谢逊也罢,对一个看破放下的人而言,都不过是简单的名称代号罢了,过往的种种罪业杀戮、功德成就尚且都已是完全抛却,难道这个小小的代号还会使他或疑或拒,心绪难平,以至于波涛汹涌?倘是如此的话,那他的“懂了”,就绝对是妄言作假。所以,渡厄仍让他称谢逊,这首先是对其心性的一种验证——于凡夫而言,“谢逊”一名所凝聚的血海深仇是刻骨铭心、累世难忘的,普通人很难不对此寝食难安,恨意勃发;当然,这更是对其体悟境界的一种嘉许——相信谢逊有这个大智慧、大勇气,能够不为名所动,坦坦荡荡,心无挂碍。事实上,谢逊果然不负所望。由此可见,谢逊之终成一代高僧,就在于其悟!悟到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虚影,了无分别——他摈弃了附着在“牛屎谢逊”上的种种污秽下贱与爱恨情仇,没有了好恶取舍,直接回归其名称的实质本源,故而能心如止水,凡事当下坦然受之。而我们之终是一介凡夫,也就在于不悟、难悟!譬如说,牛屎和佛怎么会了无分别,尽是虚幻呢?在绝大多数人的心海深处,它们可都分得很清楚,而且还实在得很!佛是何其高贵、圣洁!牛屎何其肮脏卑贱!高贵圣洁的,人人奔趋,争先恐后,礼拜敬仰,赞誉有加;肮脏卑贱的,人人嫌恶,个个排斥,避之犹恐不及!所以,谁都想心中有佛,没见谁乐意心中有屎!天可怜见,虽然并没有亲见到牛屎大便之类,但,即便是想上一想,夸张些的凡夫俗子们,也都常常是翻肠倒肚,作势欲呕了。我们说,正是因为有这种潜伏在心底的分别执着作祟,人们才会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以苏东坡文采人物之高,怎么竟会有心包牛屎的心性之低呢?高低之别,反差剧烈,此感觉之讶异,形象之滑稽,不叫人破颜捧腹才怪!所以说,表面看来,大笑其果,牛屎为因,而实际上,内心的分别执着,才真正是我们情难自禁的根!

    如此亦可见,我们起初的所谓“会心一笑”,笑则笑了,会心却并未真正会什么心,而且,笑其可笑者,也不是苏东坡,是我们——苏东坡不过是被编排进故事的冤大头,而我们,笑了半天,却没人发现,原来人家利用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牛屎一堆!

    反思至此,这才算是几近禅意吧。至于“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这样的“牛屎禅”,说得不客气点儿,那简直就更是禅之牛屎,根本和禅没半点儿关系,甚至于和故事的本意,也是连边儿也不沾。

    据学术界考证,苏家实无小妹其人,当然也更无“牛屎禅”之事。苏小妹的出现,最早见于南宋无名氏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看着像是苏东坡某个小秘书的工作日志,实为说书人的表演底本。而其四海扬名,则是在苏轼500年之后的明代冯梦龙笔下《苏小妹三难新郎》。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故事以佛印平铺直叙之“静”,映苏轼喜形于色之“动”,再衬苏小妹一语道破之“慧”,一波三折地展示下来,三个人物,就剩个光彩照人的小女子耀古烛今了。因此,若是论及该故事的本意,无论是赞叹佛门大德禅法之高妙,还是嘲笑儒家高士自鸣得意之浅薄,怎么谈,也比不得溢美苏小妹钟灵毓秀奇才女这一主旨更切中肯綮。也难怪冯梦龙慨叹“山川秀气,偶然不钟于男而钟于女”啊。想想,我们的“会心”,当初也不就是因为明了苏小妹对其兄的巧妙嘲弄嘛,而这嘲弄之“巧”,凸显的,正是苏小妹的灵秀聪慧。至于这嘲弄本身,对于日常生活里的兄妹而言,无非是再普通不过的玩笑话,哪里攀得上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的所谓“禅意”!

    但,如果非得让这个笑话来和禅论论亲戚,勉勉强强,有那么一个地方,倒是也能挖出点儿意思。比如说,苏小妹笑话苏东坡的方法。她并没有直接说苏东坡心里有牛屎,而是在说话中隐含了一个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先立大前提“你心中有什么眼中看到的就是什么”,意即“你眼中看到什么说明你心中就有什么”,再推小前提“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佛”,最后摆上结论“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一步一步请君入瓮,乖乖地就让人在这个“什么”上填上“牛屎”,这直如一个相声最后甩包袱,甩得既巧又响,自然惹人发笑。这种“不说破”,若是按照胡适总结的禅之理论,也就算是采用了体悟禅意的方法了。然而,方法毕竟不是目的,“不说破”当然更不会就是禅意本身,否则的话,泼妇指桑骂槐也是禅了。诚如胡适所言,禅是“贵在自得”。但这个“自得”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倘是有的话,而且还是要依着一定的或明或暗的某种逻辑才能得出,那就更绝不是禅,那是幼儿园里就开始做的可重复演练的习题。禅是破斥思维的,因为只有突破了每个人的思维局限,我们才能发挥出真正活泼泼的、无拘无束的本觉感知,认识了解世界的真实。所以佛教禅宗才常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喻悟禅。这其中,“冷暖”不是水的温度,而是个人的感觉。而每一个人的感觉,即使是再标准的温度计也是无法测量。所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前文对金大侠“牛屎禅”的解读,却原来再言之凿凿,也不过是在个人有限的思维知见里打圈圈,哪能品出其禅意之万一呢。可见,在“贵在自得”的观照下,苏小妹的拐弯抹角,仅仅是一打趣之谈罢了,就是《笑禅录》也不会给它排上号,实在算不得禅。而那句“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的直白话,虽然看上去特有水准,好像还蛮经典,可离禅,大概也有俺老孙一个筋斗云的距离了吧。

    其实,“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并不能像故事中的苏小妹那样来理解,认识世界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纷繁复杂,怎么会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呢?当然也不能当作是佛教“明心见性”的白话注解,否则,历朝历代的人就用不着去苦思冥想,甚至还搞什么“断臂求法”、“斩猫”、“杀佛”之类,那样多血腥恐怕啊,直接读读“牛屎禅”不就得了?这句话所揭示的,实际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成见对认识世界的误导。其最初的寓言,是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上都曾记载的一则“疑邻偷斧”的小故事——相较于苏东坡的“牛屎禅”,读过的人显然清楚它短小精悍许多。主角只一个,情节也简单: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就仔细地观察人家,怎么看,怎么像个贼,可是后来,他找到了他那把斧子,于是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怎么看也不像个贼。故事的最后总结说:“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过失)也!”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变化的实质。这才是“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很显然,如果把苏东坡的“牛屎禅”和这则寓言放到一起来对照,前者不过是生活里的一杯咖啡,略有些调剂的风味儿,而后者,却是人生中的一盏清灯,微小而温暖。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