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儿童故事

孤女与国王


  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寡妇。她天生命苦,年纪轻轻的丈夫就死了,给她留下个遗腹女。女儿出世后,母女二人的日子可以想象该有多难过了--
  全靠母亲每天沿街乞讨,把女儿一天天地长大。虽然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新衣,但竟母女俩相依为命,仍顽强地活着……而且,转眼女儿已经是十七岁的大姑娘了。
  生长在贫寒而孤寂人家的女儿,面带菜色,但这些终究掩盖不住她青春少女的美丽和活力。她端庄清丽,温和持重,纯洁细腻,人品贤惠,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姑娘。不仅如此,她继承父亲书香门弟的家传,博览经书,诵义念经,真是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了。母亲更是为女儿感到欣慰和骄傲。所以,即使再穷再苦,她们也决不卖书糊口。
  此外,母亲还时常教训女儿:要恪守妇道,不能抛头露面,特别是在生人、外人面前,要谨慎自重,万万不可轻浮。女儿自然是惟命是从,足不出户。
  别看这位深居简出的孤女位卑穷困,但她的心可高着呢,在她渐渐成熟的心中,有两个宏图大愿深深地埋藏着。这是她最大的秘密,甚至包括对她的母亲,也只字未露。孤女整日呆在房中期待着实现大愿的一天的到来……
  这天,国王出宫游历,沿着为他专门修筑的大道扬鞭,正玩得兴致勃勃,忽见一只飞鸟落在路边人家的屋顶上,发出欺欺鸣叫,徘徊着不肯离去。国王觉得这鸟挺奇怪:
  "这么大的人声马嘶,这只鸟怎么不惊不逃,躲在房顶上还挺自在。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有意思,有意思。"
  想着,国王勒住缰绳,伸手取弓拿箭。看样子,这只小鸟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国王的兴趣--猎杀。国王举弓搭箭,瞄准屋顶飞鸟,一箭射去。鸟被射中了,它扑动着翅膀,鼓动身体,拖着那只箭飞离屋顶,艰难地径直往屋里飞去。
  国王急命侍从去把那支箭取回来。侍从不敢耽误,紧追鸟迹,跑到那座一看就是年久失修的房子门口,也顾不得敲门,就毫不客气地破门而入,四下乱找,乱翻乱搜起来。
  突然,只听屋里传出一个平和、委婉的女子的声音:"别找啦,箭在这儿,拿去吧。"
  随着话音,那受伤的鸟从屋里飞出,眨眼间就没影儿了,接着一只箭"啪"的一声落在院子里。
  侍从开始有丈二摸不着头脑,傻乎乎地看着的箭,可脑子里却想着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子……门外一阵马嘶,提醒了侍从,他慌忙抱起的御箭,奔出院子,跑去赴命了。
那位闻声不见人的神秘女子正是寡妇家的女儿。
  再说国王,责问侍从为何耽搁这么长时间才把箭取来,侍从便说:"遇见"的那位女子放生还箭的事。国王听了也觉奇特,但并没在意。
  这一年,国王的王后忽然病死了。丧事办完,他便派人到各处寻求贤良美女,以补王后之尊位。可是遍访人间,新夫人还是没有选中,不是不漂亮就是不高雅,不是不贤德,就是没才识……总之,要求十全十美品貌双全的尊贵女子真是太难啦。
  正在国王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时候,那个寻箭的近侍试探地提醒道:"陛下可否还记得上次出巡射鸟时遇上的那个女子?虽没见过面。不过声音清脆甜润,悦耳动听,估计正值芳龄。再说她的举动,一看便知是位知书达理,通晓礼制,而且心慈宽容的女子,一定是位贵人哪。只是她家的房子已是不堪,看来是家境衰落,十分贫寒;又不是官宦之家,地位卑微,恐怕陛下顾忌她的地位,难以相当王后的尊位呀。不知陛下您意下如何?要不要再去详细寻访一下?"
国王沉吟道:"倒也是,看来那女子似有与众不同之处。至于地位嘛,还不是我国王一句话的事,有何难的?关键是她的人品相貌。这样吧,你速速去把她带进宫来,我要请相师为她相面占卜,算上一卦,看看她命中是凶是吉,是贱是贵,然后再做定夺。"
  近侍作为国王的使者奉命来到了孤女家。又是不敲门,不喊人,直驱而入。碰巧这天寡妇没在家,孤女一人看家。使者站在院中,昂首挺胸,趾高气扬地大声呼道:
  "屋中女子,快快出来!国王召你入宫问话,不误。快快出来!"
  知连呼三遍,屋里毫无反应,也没人出来。使者心里有些不自在:"我堂堂国王特使。怎能连这么点面子都没有!"于是又高喊道:
  "你不过是个贫贱女子,有何理由清高?连国王都敢冒犯不成?快出来!"
  话音刚落就听屋里朗声答道:"难道贫贱就不是人吗?难道寒微之家就不是家吗?要知道贫贱之人也有尊严,寒微之家也有家规。你既然是国王派来的特使,又为什么冒冒失失地闯入民宅,大呼小叫的,怎么一点起码的规矩和礼数呢?"
  正当使者被这连珠炮般的责问弄得直愣神儿的当口,只见门帘一挑,一位婀娜多姿,仪态优雅、矜持,容貌清纯秀丽的女子出现在眼前。方才一番责怪使她脸色微红,眼睛炯炯有神,更显得容光焕发,妩媚动人。
  使者暗自赞叹,连连叫好,不由得倒退两步,把来意说了一遍。临了加了一句:"你顶多是小家碧玉,怎么敢如此大胆?"
  孤女微微一笑,十分骄傲地问:"国王有什么事要派你来请我入宫?莫不是让我去做婢女仆侍?我家可是规规矩矩,安分守己,从没犯过王法,凭什么拉我去做奴婢?!如果是来求我入宫做王后的,那么你就成了我的侍从。可你又怎么敢如此轻举妄动,粗鲁莽撞?而且还用不恭不敬的官语嘲弄、侮辱本姑娘,这不成了逼迫威胁了吗?本姑娘虽然地位微下,不是大家闺秀、豪门贵女,但我有我的自尊,决不会在威逼权势面前低头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进屋了。
  使者灰溜溜地回到王宫,一五一十地回了国王的话,心里怏怏地。国王听了使者的回报,连连叫绝。立即招来文武百官,诏令迅速备车驾马,大小事严格按照求聘的礼仪制度,然后再派五百名采女一同前往迎接。
  诏令一发,宫中上上下下立刻忙了起来。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一切准备就绪,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上了路。
  只见使者坐在一辆装饰得庄重尊严的车上,五马驾御,引导着装满了牛、羊、猪、酒等等纳聘的礼物的巨大华车;有精兵十万作为前导,大小车辆不下千乘。膘骑马匹成千上万;侍卫仆役十二万人;再加上敲锣打鼓的乐队。吹吹打打,声音震耳欲聋,撼天动地,队伍绵延几十里。沿途围观跟随的平民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这空前绝后的迎亲队伍来到孤女家门前。使者下了车,叩门拜请,毕恭毕敬。孤女由母亲引导着,来与使者见面。看见这般场面,心里有点过意不,说道:"多谢特使大人、文武百官和侍卫吏民。一路劳顿颠簸,真是有劳大家了!我一个贫穷卑贱的孤女,岂敢麻烦诸位大人、侍臣如此辛苦。"
  "使者您的来意不言自明,但恐怕我是无能为力,只好让诸位违辱国王的诏命了。想我乃是出身贫贱,举止粗陋的女子,又年纪轻轻,不闻世事,无德无功,自惭形秽呀。"
使者一听女子这么说,心中起急,直冒虚汗。想说服她,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没等使者开口,孤女又接着说:
  "卑女既无闭月羞花之貌,也无弦管悦耳之声,身无紫玉金花的润泽,气无旃檀麝香的芬芳;言谈缺少忠义舒和、仁慈善良的美德;举止不知深浅进退、迂回曲直的分寸。所以根本配不上当王后。国王的倾心和诸位来的礼物恐怕我都没资格收领,这次恐怕只能是徒劳无获啦。"
使者和文武百官没有想到会从一个普普通贫家女嘴里,听到这番言论,无不慨叹、佩服,不住点头,发出啧啧称赞之声。随即,他们便把五百采女招呼过来,对她们说:
  "知道你们为什么如此红颜青春,却又是如此福薄位卑吗?光有娇好姿容是不够的呀。既然是做奴婢下人的命,就安分守己,克职尽守吧。好好服侍国王,时时修炼善心,多行善事,遵从王命,不犯宫规。"采女们连声应诺,同谢使者和文武百官的教训。接着,又招呼二千五百名青衣公子上来。
  "人出生本来不分贵贱,但一个人若是在后天过程中能精心求学,获得处世之道和人生真谛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至尊至贵的人上之人。你们都是宦官、功臣、学者的后代,你们的祖辈、父辈对国家都是建了功、立了业的,你们是不能坐享其成的呀!但也不必背什么包袱,应该寻先人的足迹去走自己的路啊!"公子少年们都躬身施礼,鸣谢赐教。
  这时,百官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向孤女奉上国王的聘礼:黄金一千饼,白银二千饼;华丽的璎珞,晶莹的琉璃,透灵的珍珠,多姿的珊瑚,神秘的玻璃;白素千匹,御谦千匹;绮增绵罗、朱锈紫绿、黄白罗衣百件;还有各色各味的香草、香袋、香粉、香技,不下千种。百官、使者一同跪下,请求孤女接受礼物,随他们人宫。
  孤女被弄得无法再加推辞。使者一看机会,正好就势献上王后所穿服装,所配饰物一百件,即命宫女入室服侍王后穿戴妆颜。
  一会儿功夫,只见众采女簇拥着一位雍荣华贵、祥和尊严、光彩摄人的王后出现在众人面前。文武百官见了,高呼万岁,无比欣慰,都认为有这样一位王后,国家必然昌盛太平。那些宫女、青衣们更是喜不自禁,依附在王后周围,就好像是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感到无比幸福。一时间天空清朗百鸟齐鸣,一派吉祥的景象。
  这迎亲的队伍又浩浩荡荡地回到王宫。大概是因为娶来一位世上少有的尊贵夫人的缘故吧,整个王宫上下,屋檐殿角生发出赤、橙、黄、绿、紫五色光芒,照得里里外外透亮爽目。五百名侍从进殿拜见王。国王看着宫中这般明朗,莫名其妙。使者忙把迎亲的经过从头到尾细细地讲了一遍,然后招呼宫女们搀扶着新王后上殿拜见国王。
  孤女进得前来,含羞妩媚,俯首跪拜,身姿轻盈、舒雅,一举手,一投足,真是风度翩翩,楚楚动人哪!国王情不自禁地躬身回礼,走上前去把新王后搀扶起来,细细端详,越看越爱,心中暗暗叫好:"呵--定是位温柔贤惠,仁义和善的好夫人哪!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天底下就这么一个好女子,还让我给寻到了,我也心满意足啦。"
  从此,孤女便在宫中正式做了王后。她平时不多言,但言必有理、有义、有节,切中实质,再难的事一点就破。宫内宫外,朝上朝下,没有不佩服、敬仰她的。国王更是又爱又敬了。
  转眼新王后进宫已经七天七夜了。可这七天七里,她根本没睡过觉,没沾过床,整日整夜地和妃嫔、采女们一起嬉戏游乐。宫女们几次传报,说国王要与王后见上一面,可都被她拒绝了。国王三番五次地被拒之门外,已经沉不住气了,更何况他们是新婚夫妻呀。他便吩咐宫女去问明不见的原因。
  不一会儿,宫女回奏道:"王后说她要保守贞洁,追求清净,不能被不洁净的东西玷污,所以不能和国王说话,更不能见面。"
  国王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命令道:"你去告诉王后,所谓家室,就是指男女两人有夫妻的名分。丈夫和妻子要相亲相爱,关怀体贴。妻子七天七夜都拒丈夫于门外,不理不见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合乎家法礼数的吗?"
  过了一阵子,传话的宫女回来了,又把王后的原话照搬出来:"有一个秘密今天告诉你。我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愿已经实现了,即和大王成婚;但还有一愿没有实现,所以不能和你相见。"
  国王觉得这新王后还真不简单,总是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这使他更觉得有趣,非要问个究竟不可。
  "王后能否告诉我那第二个心愿是什么吗?"
  王后回话说:"我从小就许了愿,长大一定要嫁一位国王,另一个愿就是侍奉敬供佛祖。"
  "既然一愿已了,我们姑且先见上一面,然后我再去给你请佛,怎么样?"国王请求说。
  "不行,要是不先见到佛,你我是永远不可能见面的。"
  国王一听这话,顿时被触怒了,大声喝道:"你本来是个贫寒下贱的乞丐种,怎么敢冒犯违抗我这个万乘之君!真太不自量了吧?!"
  王后不卑不亢地回道:"俗话说女人的命运在丈夫的手上,夫唱妇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我都得顺从,我更是要严守妇道。可是我确实有个宿愿,还为此发誓赌咒过,是绝对不能辜负的呀!大王虽至高无上,但也不能屈枉无辜呀!"
  "我乃一国之主,居万人之上。凡是违犯我的就杀,还问什么是非曲直,委屈冤枉?我就是法,就是理,反抗我的意志就是犯法背理。"国王理直气壮地反驳着。
  王后看国王正在火头儿上,又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便心平气和地劝解开导着:"国王是百姓的父母,判断是非曲直应该以公理、公德为依据,怎么能按着自己的喜忧和好恶,由着性子来呢?这种行事方法一般人都不允许,何况你是众人信赖爱戴的国王呢。"
  国王被王后问得不知如何对答,又不肯就此认输,便硬着脖子赌气似地说:"不管你说什么大道理,我就是我行我素,顺我心的就好,不顺我心的就杀!谁也甭管。"
  "既然国王这么说,那好吧,我小女子也有颗心,顺我心的话就相见,不顺我心的话永不相见!"
  国王简直拿这位王后没办法了,他的确是太怜惜她了。越是被她顶撞,就越觉得她可爱,越不能失去她。
  终于,国王让步了:"那好吧,你说怎么请佛吧。"
  "难道这还有难处吗?佛本来就在我们国家里,若诚心相请,一定会来的。"
  "夫人有所不知,难不是难在这里,而是难在文武百官身上。我若是请佛入宫,他们一定要嘲笑讥讽我的,那样的话,我这国王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哪。"
  "大王不必多虑,你只管请佛进宫,至于百官的态度嘛,我敢保证他们个个欢天喜地,求之不得,绝对不会讥笑你的。"王后十分自信地给国王鼓着劲。
  当天,国王就传令御膳房的厨子们,叫他们夜以继日地赶做出十万人的饭来。然后派宫女去问王后:
  "我已吩咐备好十万人的饭食,带上去请佛可以了吗?"
  王后答道:"妇道人家自然是听丈夫的了。请佛可不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的事,礼仪不能怠慢呀!大王您最好亲自驾车去迎请,见了佛还要深施大礼,恭恭敬敬……"
  不等把王后的话听完,国王就抢白道:"好了,好了,到此为止吧。若是我想请佛,我就去,要是你想请佛,那你就去。我是不会代劳的。"
  "大王您尊贵威严,又是妾身的丈夫,我就使出浑身的力气,也抵不上大王您的只言片语有威力 呀。看在夫妻的情分上,你就亲自去请一趟,否则我们不就像无缘无情的陌生人了吗?"
不提"夫妻情分"还好,这一提就触到了国王疼处,他没好气的甩出一句怨话来:"哼,什么''夫妻''?难道我们做夫妻了吗!既没成真夫妻,又谈什么么情分、道义。"
  王后听罢,默然不语,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更显得光耀迷人。国王怕她独自去请,更怕她意外出走,命令宫内宫外的卫兵和巡夜打更的倍加留心,关闭宫门,千万不要让王后出宫。一时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宫里像是布下了天罗地网,连一只鸟都甭想逃出去。
  再说,王后也察觉到这一切,而且身边的宫女也多了些,轮番守候着她,彻底不眠。她心里明白,国王是不会去请佛了,而且还表示出对自己的不信任,派这么多人看管、软禁自己。她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便消失无影了。
  这下可不得了啦,宫女们和七十一位嫔妃发现王后突然之间没了影儿,惊呼起来,分头散开,到处寻找,宫里宫外,墙角树丛找了个天翻地覆,还是一无所获。
  国王这时后悔得要命,捶胸顿足,声泪俱下:"都怨我,都怨我,一时固执己见,出口伤了她的心,现在追悔莫及呀--怎么办?怎么办?只要她能回来,我干什么都行,什么都依从她。"
一旁的嫔妃说道:"王后可不是我们这些等闲之辈呀。大王您应当称她的心,随她的意才对,怎么能由着自己的喜怒好恶而对王后恶言恶语地伤害呢。现在事情明白了,这王后绝非凡夫俗子,乃是天上的贵人哪!如今大王把她逼走了,叫我们这七十一个人依靠谁去呢?唉一"
  宫女、青衣们在一边哭哭啼啼,像死了亲娘似的;公卿大臣们也都悲悲切切,怨声载道;就连百鸟也啸鸣天空,凄婉得让人心碎。国王更是痛不欲生,仰天长叹,泪如雨下。百姓市民都停工停业,农田废弃,商市萧寂,人们聚在一起,抱头痛哭……
七天七夜过去了,国王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滴水未进,粒米不吃。嫔妃见此情形很是焦急,便到国王耳边说道:
  "大王您这样下去可不行呀!就是亡国亡命也不能让王后起死回生啊!不如您亲自面见佛,请他来宫,或许佛能帮助我们呢。"
国王见了佛,立即跪拜磕头。说明来意,想请佛进宫,佛问国王:
  "身为一国之君,政务国事一定很繁忙,少不了劳顿忧扰,真是很辛苦操劳哇。冒昧地问一句,国家治理得还强盛吧?百姓的日子还平安吧?"
国王深有感触地叹:"虽说是国泰民安,可有件大事我没有处理好,以至于今天国悲民怨的,唉,都是因为我的缘故哇。所以特来请佛,以了却以前该了未了的愿,也算良心上的弥补吧。可我的愿又怎么了呢?"
  佛望着国王懊悔而绝望的神情,心中便有了数。随即,佛被请上御车,一起进宫上殿。
"国王把佛请进宫啦!这可是王后的愿望呀。''
  消息一传开,举国上下为之一振,人们都期待着佛能给国家带来福运,认为王后对佛如此崇拜,一定是有什么原由的。
  国王将佛奉如上宾,设最尊贵的座位。佛刚一落座就看见王后率领着众妃嫔、美人和采女共三千五百七十一人,上前向佛施大礼。所有在座的人中,只有佛眼能看得见王后,而国王、妃嫔、采女等俗界之人的眼目是根本看不见的。
  佛扭头看了看心事重重,满脸愁云的国王,微笑而慈祥地朗声说道:"陛下,您朝思暮想的王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哪!您看她是谁?"
  国王定睛一看,又惊又喜高兴得要发狂了:"哎呀!这不是我的王后吗!王后,真的是你吗?!"
文武百官、嫔妃、采女,以及宫中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欢喜极了。国王马上下令大设斋宴,以表庆贺感激之情。吃罢斋饭,佛对众人说:
  "今天是可喜可贺的日子,诸位心中有什么愿望都说出来,我定会让你们如愿以偿的。"
国王迫不及待地问道:"我这位王后,出身贫素,地位低微,还是个没有父亲的苦命的孤儿。现在做了一国之后,可谓尊贵到了极点。她身为王后,奉为百姓的国母,而且仁义贤德,心慈面善,说起话来委婉动听,总是怕伤害别人。这么好的一位王后天下能有几个?可为什么要让她七天七夜销声匿迹,脱离人间,到神鬼出没的地方去受惊吓之苦呢?"
  佛知道国王必定要刨根问底,便不紧不慢地从头讲来:
  眼前这位王后,原来是个男身,作为佛教的一位居士,他倒是更擅长高谈阔论。虽然他家财万贯,十分富有,但却是个怪吝小人,贪婪钱物,从来舍不得为佛门布施点儿什么。所以现在让他变成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的人。
  另外,这位居士还非常地迷恋女人,是个好色无度之徒--所以现今就让他自己也变成女人,整夜整夜地与女人们相伴娱乐。
  当然,这些并不能掩盖居士的学识智慧,以及他在佛学中进取精研的成就。由于他喜交学者名流,潜心佛教道义的研究修炼,所以他已经达到了较深的佛道--已见到五百位佛。而今又见到了我。
  如今世间,居士化为女人之身,与国王结为夫妇。但因为她先世侍奉五百佛时,心不忠坚,身不尽职,故而今世于烦恼轮回中,投生为女人之身。
  佛顿了顿,环视了一下众人,接着说:"王后要经历三十九劫后,能得道成佛。大王也须在天上投生七次,在世间投生七次。大王在天上的时候,王后就是天女,侍候在大王身边,十分默契投和。你们二人会生生死死,相伴相随,几代几世永远忠贞不渝,相偕相助,终将解脱轮回。国王从前的骄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坏毛病也永远不会再犯了。"
  国王听后心中大喜,即而得道。他当即就请佛给自己授"五戒",然后诏令所有嫔妃、采女,大小公卿、官吏,以及全国的百姓,都必须人人信奉持守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王后以前曾受过"十戒",她在后宫施行斋戒,规定一年三次大斋,一月六次小斋,率领上下三千五百七十一个女子一同遵行。国王整顿朝纲,政绩卓著,严于律己,宽容待人,行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国家里现出一派气和民祥太平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国王认为这一切都是佛的功劳,便大兴土木,建寺造塔,倡导佛教,使天下人万仰同归。
  然而,几年之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王后的心事真是不同寻常--她忽然觉察到一个规律,就是人最善变,意无常念、情无专思,夫妻也不例外。她后悔自己生时没有贞洁之名,死时却落了个不净之身。就有些长吁短叹,整日里衣冠邋遢,披头散发,不梳不洗,哪里还像一位尊贵的王后。
  国王不知王后出了什么事,可又不敢贸然探问。正在焦虑为难之际,王后对他说:
"大王不必感到奇特怪异,世上的事本是如此。不管人情世故怎么变化无常,终究逃不过一死。"
  "就拿大王您来说吧,您之所以贪恋我,是因为我青春娇美的容貌,细滑的肌肤和香洁的气息。可这些都不是常久之物,青春不能永驻,容颜会变得老丑,肌肤即将萎缩干瘪,气息也将混浊不堪,它们都将衰败、死亡。"
  "夫妻恩爱,但难免生老病死,当苍老和病魔有一天降临到我身上的时候,有谁会替我阻挡它们,驱散它们呢?"
  "唉,人这辈子无非就是儿女情长,夫妻交合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如此说来,人生真太没意思啦!"
  国王心中不以为然,怎么能说这是人生的惟一希求和依托呢?人生的真谛不止这些。但为谨慎起见,嘴上却劝道:"夫人乃是天人,是至尊至上的人上之人哪!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万万不能虚言妄语呀。要知道那些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仿效你的,他们可不管你是不是笑谈。还是请夫人三思而后语吧。"
  王后-本正经地说;"我是女人,有时任性,不能自我克制,所以好冲动,所以要向您说明,不过我有自知之明的,女人的命就是如此的。我奉劝大王,不如早找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代替我这半老徐娘吧,宫中采女、美人数都数不过来。这也算是了了各自的愿啦。"
  这话说得尖刻刺人,但国王并没发怒,仍心平气和地解释着:"我已经老啦,身边虽有这么多嫔妃,而这些采女大都是小儿辈的,是那么幼小稚气,她们当中没有一人如我意。再说,你我命中注定不离不弃,我们老夫老妻就凑合在一块吧。我还等着你给我送终呢。我死后,一切后事都要你主持掌管,太子还小,尤其需要你的爱抚照顾,你怎么能忍心舍掉这一
切,一走了之呢?再说你又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生死难测,但对世界间扑朔迷离的变幻想实在是厌倦了、嫌恶了,不想再在此耗费我的生命了。所以决意要去找佛,请求让我出家作沙门。"
  这下,国王可绷不住劲儿了:"夫人此话差矣,你乃是一国之母,至高无上的王后,怎能忽发奇想,要出家呢!这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吗?那小小的沙门哪是你这样高贵的人去做的?此事万万行不通,绝对不允许!请你断了这个念头吧!"
  王后郑重其事地申辩道:"那些尊贵的佛不都是从沙门做起的吗?弗迦沙王不就是舍弃了九十九个国家,八九千嫔妃、采女而出家求做沙门的吗?古今世世,求做沙门的人多着呢,并非只有我一个女人呀。自古道:女人祸水。但我要说,贪迷女人的男人更危险--身陷欲火之中,不能自拔,进而沉沦下去。不要说获罪深重,就是别人要救你也难哪!我前世就是个好色的男人,结果自作自受,今世做女人,报应了自己,也惩罚了自己。但我现在醒悟了。大王您千万别走我的老路哇。
  如果大王心里实在离不了女人,那么这三千五百多位嫔妃、彩女也足够您受用了吧,又何必不放我一个人呢?"
  国王见王后说得头头是道,很难说得过她,但他还不甘心,又说:"王后若是这样一意孤行,那么这国家我一个人怎么治理?上次没了你,举国上下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你不能走哇,国无王后,国将不国呀!"
  对国王这近乎哀求的话,王后仍是无动无衷,抓住他的话头,反过来开导起他来了:"国土、王位、百官、公卿、嫔妃、采女,还有那珍奇宝物,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根本不值得留恋;而你自身所有的身躯、骨骸、头脑、五脏,将来死后入土还不知分离飘散到何方呢?所以,所有这些有什么值得你爱恋难舍的呢?"
  国王被说得可怜巴巴的,望着王后说:"现在我放你一个人走了,要是过会儿我的那些嫔妃、采女们一个个地追随你都走了的话,我岂不成了孤家寡人了。"
  王后轻叹道:"正所谓各人有各人的命,各人有各人的福,不是别人能够决定的,也不是别人的力量所能阻止的。该发生的,怎么拦也拦不住,不该发生的,再想也白搭。相信她们不会走的,只要大王对她们施以恩爱之情,体贴宽慰之意,必定会亲和、依附于你的。"
  "可是这些人都是倾慕崇拜你的德行,我一个男人又怎么可能做到八面玲珑,皆大欢喜呢?何况我只钟爱夫人一个人,那些女人根本不服从我,如今你抛弃了我,让我一个人面对她们,恐怕只有跟她们动枪动刀,才能让她们怕我,服从我了。"
  "不是这个道理。女人永远是尊男人为正的。只要大王亲近她们,一定会相安无事的。"
  "不行不行!我心里还是没底儿。无论如何要请王后出面,当众吩咐交待一下,我才放心。"
于是王后便把所有的嫔妃、采女都招来,正言道:"你们都是女人,今后必须全心全意地服侍大王,不得冒犯,不得轻慢。我借此机会和大家道别,出宫去做沙门。从今往后,大家各守其职,各精其业,互相勉励,朝夕相助吧。但愿我此去求经奉法,殚精竭虑,尽早修成佛道。到时候我们还会见面的。"
  众女子听了立时嚎啕大哭,哭声震天动地,天王帝释随即显现,飘然而至,授给王后袈裟一件,王后即刻头发坠落袈裟着身,又授她"五百戒"。方才的夫人便真变成了比丘尼。一旁的嫔妃、采女是皆大欢喜。接着,帝释天王再授袈裟和食器给比丘尼,于是,方才的比丘尼就变成了沙门。
  国王平静地看着这一切,他不怒、不恼、不悲、不怜,而是欣然大笑道:"贤德的人功绩昭著,德行无量,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归宿了!"说完,国王也得道。
  他回到王宫,神情木讷,若有所失,似有所得,一连几日闭门独思静想,不上朝,不听政。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忐忑不安。终于有一天清早,国王把太子叫到身边,把整个国家都委托给了他。国家有了一位年轻的新国王。
  之后,这位老国王仰天发愿:"我想到做沙门。谁知我心,谁助我愿哪!"
话时刚落,只见帝释天王又出现在他面前,亲自给国王剃度,授他袈裟、食品。
从此,国王便跟随佛周游列国,使十二个国家的君王都将王位传于太子,自己追随佛教,做了沙门。后来,他们又都修成了罗汉道。


  摘自《佛教经典-菩萨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五百盲人得光明


  据《贤愚经》记载,毗舍离国有五百个盲人。这些不幸的人因看不见东西,做不了任何工作,只能各自凭乞讨度日,受尽了人们的歧视。
  这时,佛祖如来出世了,消息传到五百盲人的耳朵里。他们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凡是观见到佛祖的人,所有的病痛折磨都能一扫而光,所有的痛苦都能化解,一切忧愁、烦恼都能解脱。
  于是,这五百盲人凑到一起商量说:"我们多么需要见到佛祖啊,多年来的与生俱存的苦难使我们倍受不幸。只要我们见到了佛祖,我们就能看到光明了!"
  一个为首的盲人说:"对,我们应该去见佛祖,而不是等在这里让佛祖来见我们,大家说是吗?"
  "可我们怎么去呢?我们根本看不见路呀!"几个盲人无奈地说。
  那为首的盲人说:"大家如果真的要去见佛,就必须请人给带路,可是谁肯为我们带路呢?"
  "这样吧,我们大家想方设法去乞讨,每人讨足一个金钱,就凑起来请一个人带大家去。聪明的盲人们想到一起了。
  于是,大家就分头乞钱去了,
  常言道好事多磨。经过好些日子,吃了不少的苦,这五百盲人才凑足了五百枚金钱。
有了金钱,雇个人自然就容易得多了。他们一开口,马上便有一人答应了。
  看那人热情周到的样子,好像为盲人们带路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似的,其实,要不是那五百枚金光闪闪的金币,恐怕盲人们给他叩头叩破脑袋也没用。
  那人一脸奸笑地说:"想见佛祖,那太容易了,跟我走就是。"好像佛祖就住在他家里一样。
  五百盲人见有人愿给他们带路,高兴劲儿便不用提了。
  "喂,请大家一人拉住一人的衣服后襟,排成一行,头儿,你抓住我的衣服后襟就行了。"
  这样,这五百盲人就跟着带路人走了,长长的队列蜿蜒曲折,好不壮观。他们往佛祖如来所在舍卫国进发,一路历经种种艰辛,但越走心中越亮堂,脚下也似乎轻松了。可是,在快走到摩竭国的时候,要经过一片山泽。那领路人见道路艰难,便找借口溜了。
  盲人们等呀等呀。始终不见那领路人再回来。众盲人惊慌地说:"头儿,大家的心血都白费了,那坏蛋把我们的钱拿走又不管我们了,这可怎么办呀?"
  大家都六神无主,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活活困在了当地。可是,他们总不能原地站着不动呀!好在领头的盲人好像记得前面是有水响声音的方向,使让大家手牵手的朝那方向摸去。
  他们毫无把握地乱摸乱走,忽然,他们听到一阵愤怒的骂声:"你们这些畜牲,瞎眼了吗?把老子的秧苗都踩死了!"
  "哎哟,哎哟--别打我呀!我们真的是看不见的庄稼哪。"盲人中有人挨打了。唉,这可真是糟了。盲人们苦苦哀求道:"请听我们说,好心人,可可怜我们吧。我们这五百人实在是因眼瞎才去见佛祖的,没想到那个领路人把我们都扔下,自己拿着们给的钱溜走了,害得我们踩了您的秧苗。请开恩吧。"
  "可我的秧苗被你们踩死了,我怎么办呢?你们不是害了我吗?田主实在是气愤极了,可是面对一群瞎子他有什么办法呢?
  田主是个老头,发了一顿火之后,也只好怨天怨地:"我怎么过日子?我怎么过日子!天啊!"
盲人们自知闯了祸,连忙哀求道:"我们要是看见也没有这般过错了。好心人啊,求您开开恩,指我们一条去舍卫国的路吧。我们钱已经给骗走,只有等以后再来赔你的秧苗,绝不食言!"
田主尽管又气又恨,但觉得这五百个瞎子也确实可怜,长叹一声道:"算了!都怪我的秧苗长得不是地方。你们跟我来吧,我找个人带你们到舍卫国去就是了。"
  "今天可遇到大好人了!"盲人们又惊又喜,连忙称谢不已。
  田主果然派了个年轻的伙子,带着盲人们前往舍卫国。终于到了舍卫城,盲人们高兴极了。
  可是他们并没高兴多久,因为寺里的主持听完他们的来意回答道:"你们来迟了,佛祖已经到摩竭国去了。"
  盲人们大失所望,便又折回到摩竭国,一路上吃苦受累就别提了。盲人们虽然眼瞎了,心并没有瞎,他们苦苦跟着佛的踪迹,内心充满了信心。
  到了摩竭国,谁知如来佛祖却又回到舍卫国了。
  "真让人受不了啦!"个别盲人心中嘀咕起来,但又马上自责道,"我怎能如此怕苦怕累?罪过罪过!"
  盲人虽然已经劳累不堪,但他们坚信能见到佛祖,于是,又回头向舍卫国进发。他们已下定决心,不见到佛绝不罢休。
  可惜的是,这次到舍卫国仍未见到佛祖。
  "佛祖去摩竭国了。"寺庙主持满脸同情地说道。无奈,盲人们只得又回到摩竭国去。不过,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常言道,瞎子怕走路。可是这五百盲人起路来已不那么吃力,而且一趟比一趟更纯熟、更轻松了。
  如来佛祖见这五百盲人善根已具,善德已成,当那些盲人翻来覆去共走了七个来回的时候,便在舍卫国的佛所等候他们了。
  佛光闪闪,照得瞎子们两眼放光,他们终于见到向往已久、盼望已久的佛祖了。只见如来浑身金光,佛身耸立,犹如巍巍紫金山。
  为了重见光明,五百盲人经历了无数苦难,但他们心甘情愿;为了重见光明,五百盲人又克服了多少险阻,而执著向前。
  盲人们纷纷跑上前去,围在如来佛祖的四周,尽情欢呼。
  "救苦救难的佛祖啊,赐我光明,让我一睹天光的佛祖啊!"五百盲人都纷纷跪下来,五体投地,行礼感恩。
  如来佛祖见他们如此虔诚,便徐徐开口道:"诸位明智,沿途辛苦,以心供我,感动佛心。仅赐光明复极众诚。"
  "谢佛祖大德。"
  五百盲人早已不是盲人了,由此全都闻佛语而心开意解,一片祝福声响彻云霄:
  "佛德无量、佛恩浩荡,我等不舍远来,愿佛祖为我们授戒,我们万代永远跟随您、供养您。"
  佛说:"好啊,我的徒弟都来吧。"
  五百人闻声,心化发落、身披袈裟而得道。佛祖如来重施功法,五百人全都修成罗汉。
  五百盲人,五百罗汉,天壤之别,造化之功而为一,亿载之下尚传美名美德。


  摘自《佛教经典-菩萨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罗汉与大象


  《杂譬喻经》中说:在迦叶佛时代,佛徒遍及世界。
  有兄弟二人,都出家做了沙门。二人皆欲成正果。
  这兄弟俩平日倒是专心修道,诚心敬佛,只是两人做法有些不寻常,让人感到实在未全心全意供佛。
  怎么回事呢?
  原来,哥哥只一心一意坐禅求道,可是从不布施。而那个弟弟虽一心一意布施修福,但又常常破戒,仿佛存心似的。多少年来,二人都是如此。
后来,哥哥因为从释迦出家而得了罗汉道,把弟弟的羡慕得不得了。但是,他又吃不了哥哥的那种苦,便投生到大象群中,成了一头象。
  由于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此生颇有善缘,它长得威武雄壮,被国王相中,成了国王的宠物。
  这头大象力大无比,能为国王抵抗外敌的入侵,周围的敌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国王便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并用金银、珠宝、璎珞等把它装饰起来。它想要什么,国王就给什么,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可那个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衣衫褴褛,饮食缺乏,饥寒交迫一直在困扰着他。
  一次,他一连七天未化到缘,饿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万般无奈,他只好吃一些鹿群吃剩下的东西,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这位哥哥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去投奔他前世的弟弟--象王,以求吃顿饱饭。
象王正在跟自己的儿女们在一起,大吃美味鲜果。它现在过着如此舒适、奢华的生活,哪里还记得前世的因缘呢?
  那象王正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喝,手下的一个象卫士进来报告:"我王,外面有一个沙门要见您。"
  "宣他进来就是了。"象王根本没当回事,
  "父王,他是给您送礼来的吧?"象王的女儿好奇地问。
  "难道你不知道吗?只有人们给沙门吃的东西,哪有他给别人送礼的道理!"
  象王的儿子听了这话,笑着问道:"那么,您会施舍吗?"
  "爸爸的东西都是国王赏赐的,是不能随便施舍给哪种人的。"
  这时,做了罗汉的哥哥走进门来,呆呆地望着象王。大概是鲜果的香味刺激了他的食欲,他一个劲地往下吞口水。
  这前世的兄弟俩,就这样彼此对视着,半天没出一句话。
  过了好一会儿,象王才开口问道:"你找我有么事吗?"
  罗汉见象王高踞在上,对自己神情冷淡,毫无施舍之意,便不顾一切径直走上前去,抓住大象的两只大耳朵,轻身说道:"我与你前世都有罪呢!"
  象王听到这话,顿时觉悟到自己的前世可能与这个沙门有什么关系。它立即感到非常沮丧,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了。
  罗汉见象王没有一点儿布施的意思,赌气转身走了。
  象王身在豪门富贵之中,一贯得意非凡,突然遇到这么个穷沙门,还和自己前世有缘,让它打心里不痛快。
  象王的儿女们见一向食欲极好的父王突然间食不甘味,都愁得不得了。可无论它们怎么劝父,父王总是郁闷不乐,无奈,象王的儿子只好到国王那里去求救。
  国王正在宫中用膳,卫士进来报告说象王的儿子求见。
  "就说我正在吃饭,让他稍候一会儿。"国王说道。
  "陛下,它非常焦急,一定要立即见您。"
  "那就让它进来吧。"
  象王的儿子满面愁云的进来报告说:"尊敬的陛下,我父亲突然间非常郁闷,饭都吃不下去了。"
  "赶快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国王听说他治国御敌的得力助手象王吃不下饭去,感到问题重大,着急起来。
  "刚才有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沙门进来,抓着我父亲的耳朵说了句话,他就马上闷闷不乐,饭也不肯吃了。"
  "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国王有点愤怒地问。
  "没有听清他说什么。"象王的儿子喃喃地说。
  国王也不吃饭了,立即传卫士进来吩咐道:"你马上带几个人跟小象去把那个沙门给我抓来,我要亲自审讯他!"
  卫士们跟象王的儿子一起出去了。国王吃罢饭便在宫中等着他们回来。
  不一会,卫士们便将那个穷沙门带了来。
  "该死的沙门,你知罪吗?"国王厉声问。
  "尊敬的陛下,我犯了什么罪?请您指明。"
  "你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恶毒的话?"
  "没有,没有啊。"
  "那为什么我的象王吃不下饭去?它要病了,我饶不了你!"
  "噢,是这么回事。"罗汉把前世因缘和刚才跟象王说过的话都告诉了国王。国王心中也有许多感喟。他对罗汉说:"既然你们前生有此缘,我也就恕你无罪。念你衣食无着,赶快回去忙你的衣食吧。"
  罗汉走了。国王又费了一番口舌,才使象王新高兴起来,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自己的舒服日子。


  摘自《佛教经典-菩萨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杀母比丘得道记


  《心本净经》中说:从前有一个人,其父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与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有一天,他和母亲为一件小事争执起来。这个人一时头脑发热,就推了母亲一把,母亲向后仰着倒下了,头正好撞在地上的石臼上,被石臼撞破了头,流了很多血,过不多久就死去了。
  这个人发现母亲死了以后,十分悲痛、懊悔,一个人跑出了家门,来到野外的一棵大树下放声大哭,口里叫道:"这可让我怎么办?这可让我怎么办?他非常后悔自己一时冲动害死了亲生母亲,他责备自己不守孝道因而造下了天大的罪孽。
他在树下哭叫道:"我真是该死呀?我害死了己的母亲,真犯了天大的罪孽,真该入地狱呀!"
就这样,他在树下一直这样哭叫着。
  这时候,溥首菩萨正好路过这里,他看见这个还知道懊悔,而且还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孽。所以, 溥首菩萨觉得他还有善根,心中还没有多少恶意,还可以被化度的。于是,溥首菩萨就显出神通变成三个赶路的人--一对老年夫妇和一个年轻的儿子来到了离正在痛哭的人不远的一条路上。
  这三个人连赶着路边争吵着,在离那个正在哭着的人不远的地方,他们三个人停下了脚步,大声地争吵起来。
  那位父亲对他的儿子说道:"这边的路才是路,你非要说那边的路是正路,要按你说的那条走,我们走到明天也别想到家!"
  那位母亲显然也同意丈夫的意见,认为丈夫说的是对的。
  可是他们的儿子却不同意父亲的说法,他跳脚说道:"这边的路才是正路,你又说错了,要是按说的路走的话,我们走到明年也回不了家!"
  就这样,父子俩你一句我一句争吵起来,越吵厉害;那位溥首菩萨变化成的儿子愤怒起来,他拔出插在腰间的刀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随后又把替他帮腔的母亲也杀掉了。等他把父母都杀死后他后悔起来,非常痛苦地啼哭个不停。这个场面都被那个害死了母亲的正在树下痛苦的人看在了眼里,他觉得十分吃惊。
  后来,溥首菩萨变成的那个儿子突然来到了这个人前。并且对他说道:"我一时性起,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造下了天大的罪孽,死后一定要进地狱。现在我该怎么办,请你为我想个办法好不好?"这个人停住了哭泣,心中想道:"此人刚才杀死的父亲、母亲,而我还只是害死了母亲,这样看,这个人的罪孽更要深重一些,我所造下的罪孽比起他来似乎要轻一些,可是他也不过是进地狱,这似乎又是一样的。"他这样想着却没有说一句。
  那个溥首菩萨变成的儿子见这个人不理他,又悲伤地哭了起来,随后自言自语道:"唉,没有办法,我只好去找那位仁慈的佛祖释迦牟尼了。听说释迦牟尼特别慈悲宽怀,凡是去请求他的人都得到他的帮助。即便是犯下滔天大罪无可救药的人也可以得到佛祖的救助。对心怀恐惧的人,佛祖也能设法去除他们的恐惧,并且还能使他们得到安慰:如果到了佛祖释迦牟尼那里,能够得到他的教诲就太好了。"
  说完这些话后,他又哭了起来,边哭边往前走,而那位害死了母亲的人听了这番话后,也对佛祖释迦牟尼产生了兴趣,他觉得去佛祖那里说不定真能找到解脱罪孽的方法。因此,他也就跟在了那个杀死了父母的人的后面,不紧不慢地走着。他边走边想道:"如果他到了佛祖那里悔罪后可以解脱罪孽,那么,我的罪孽也就可以解脱了,因为我的罪无论如何都比他的轻。"
过不多久,他们俩一前一后来到了祗洹佛祖释迦牟尼跟前。那个杀害了双亲的儿子跪在地上向佛祖行了叩首礼,随后,他向佛祖说道:"尊敬的佛祖释迦牟尼,刚才我犯下了深重的罪孽,我因为找回家的路而和父母争吵起来,争吵中我一时性起杀死了的父母,我犯下了这样的大逆不孝、杀死双亲的罪,心中非常后悔,但又找不到解脱罪恶的方法,所以特地来您这里,请您给予帮助。"
  佛祖释迦牟尼听了他的话后,说道:"善哉,好啊,你这个人还是非常坦诚实在,没有说骗人的话,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是相符合的,如果是这样坦诚,而且又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就好多了。"
  接下去,佛祖释迦牟尼又对这个人说道:"你的朋友诚恳老实,不说假话,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所说不矛盾。所以,你现在应该懂得观察自己心情方法,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杀死了父母亲。那种心情是过去的、将来的,还是早就有的。过去的心情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的心情也即将成为过去,这些心情无处可寻,也不知道以后消失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将来的心情,那么这心情还没有到来,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
紧接着,佛祖释迦牟尼又对这个杀死双亲的人说道:"你应当知道,心情并不在人的身体中,但也不是由外界产生的,而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这一点,你尤其要明白。"
  那个溥首菩萨变化成的儿子听了佛祖释迦牟尼这番番话后,感叹道:"我还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这样精辟的道理,尊敬的佛祖释迦牟尼,您可真是大智大德的圣人。您如此熟知佛法奥妙之处,再没有能够超过您的人了。"
  最后,他向佛祖释迦牟尼请求道:"我是一个深重罪孽的人,我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所以现在无依无靠,孤立无助,因此我请求佛祖您慈悲为怀,收下我做您的弟子,让我皈依佛法,以洗清我所造的罪孽。我愿意出家做一个沙门,并且完全接受
法的戒律,请求佛祖收下我。"
  佛祖释迦牟尼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示意他往自己身前靠一靠。随后,佛祖释迦牟尼对他说:"你这位沙门来得正好啊。"随着佛祖的话音,这位溥首菩萨所变化而成的儿子头上的头发,以及脸上胡须都自然而然地掉落了下来,他身上穿着的还有一些血迹的衣服也不翼而飞。而换上了一件崭新的袈裟。等他焕然一新后,佛祖释迦牟尼又为他讲解了一些如何解脱一些痛苦的佛法,这个新沙门听后非常高兴。
  又过了一会儿,这个刚出家的新沙门就对佛祖释迦牟尼说道:"尊敬的佛祖,我听了您讲解的佛法后大有长进,现在我已经具有了神通,因此,我想涅磐,彻底消灭肉身这个痛苦之根本。"
  佛祖释迦牟尼非常高兴,他施展法力让这个新出家的沙门升到了离地面四丈九尺的空中,随后,这个新沙门就在半空中涅磐了。涅磐以后,他的身体突然冒出大火来,这猛烈的大火又折回来烧着了他的身体。不一会儿,大火熄灭了,半空中只剩下了-些舍利。
  所有的这一切情景都被那尾随在后的害死自己母亲的人看在眼里,当然,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溥首菩萨和佛祖释迦牟尼合演的双簧戏,所以,他一见那个杀害了自己父母的人居然也能够做沙门,而且马上就能涅磐,超脱地狱以及生死轮回之苦,就打定了主意要仿效那个杀害了双亲的人,求得佛祖释迦牟尼的救助。
  主意一定,他就急忙走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面前,在佛祖的脚下跪了下来向佛祖行了叩首礼。随后,他抬起头来望着佛祖释迦牟尼怯生生地说道:"尊敬的佛祖,请您无论如何要救救我,我也犯下了大逆不道的大罪。我在家中为一点小事和母亲发生了争吵,情急之下,随手推了她一把,不想母亲倒下后正好撞在了地上的石臼上,顿时就没有救了--我知道这是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请佛祖可怜可怜我。"
  佛祖释迦牟尼听完他的话后,十分高兴,认为他不说谎话,敢于认罪、能够知错,是很难得的,所以佛祖说道:"很好,很好,虽然你犯下了忤逆不孝害死生母的大罪,但你非常坦诚,没有用假话,谎话来掩盖事实真相,你的言行一致,这还是很不错的!"
  佛祖释迦牟尼刚刚说完这几句话,那个害死母亲的人的身上就燃起了大火,这是从毛孔中烧出的地狱之火,凡是犯下杀生等深重罪孽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惩罚。
  这把火烧得很厉害,使得这个人全身上下都剧痛难忍,无论怎样扑打也扑打不灭。这个人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急忙向佛祖释迦牟尼求助:
  "尊敬的佛祖,我现在已经忍受不了啦,请您可怜可怜我,快救救我吧!"
  佛祖释迦牟尼知道这是他命中注定的报应,所以,刚开始着火时,佛祖并没有去管。现在既然他已经开始呼救了。那就帮一帮他吧,佛祖释迦牟尼一边想着一边伸出了自己金色的臂膀,放在了这个呼救的人的头上。刹那间,这个人身上的火焰就熄灭了。他的身体一经佛祖的触摸,所有被烧伤的地方又都重新长好了,而且身上的疼痛也都完全消除,从而得到安宁。这时候,他才完完全全地真正认识到了佛法的无边威力,也就更加信服佛祖了。
  于是他又重新向佛祖释迦牟尼行了叩首礼,随后向佛祖请求道:"尊敬的佛祖我也想出家做一个沙门,从此皈依佛法。"
  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马上为他举行了授戒仪式。授完戒后,佛祖专门为他解说了四谛法,使他明白了世俗世界中一切都是痛苦的,也使得他了解到产生这些痛苦的根本原因。通过佛祖释迦牟尼的讲解,他也懂得了佛法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各种修行的方式方法。
这个人了解到这些教义后,就摆脱了痛苦和烦恼,完全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学会了更深入地研究佛法的方法。他勤奋学习,认真修炼,最后终于修成了罗汉金身。在他修成了罗汉以后他对佛法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有了更深的追求。
  佛祖释迦牟尼对于他的神速的进步非常赞赏,常以他为例子来教育训诫那些后进弟子,有时候佛祖甚至请他去为那些后进弟子讲解佛法和交流修行方面的体会以及修行方法。佛祖十分信任他,常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理。
  有一天,这个得道沙门一大早就来到佛祖释迦牟尼僧房中,他向佛祖深深地行了一个礼后,对佛祖道:"尊敬的佛祖,我曾是一个重罪在身的人,多亏您的教诲和指点,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好结果,对您的恩典我将永世难忘…"
  佛祖释迦牟尼知道他后面一定会说出重要的话,所以在微笑着看着他,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听着他那即将说出的话。
  果然不出佛祖释迦牟尼所料,这位得道比丘的说出十分重要的话。
"经过佛祖的教导和训诫,我已经修成了阿罗汉,摆脱了尘世间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但是,我觉还不够,毕竟我过去犯过重罪。因此,我特地向您出请求,我想涅磐,消灭万苦的根本--肉身,彻底摆脱轮回之苦,不知尊敬的佛祖是怎样考虑的?"
  这个得道沙门说完话后,抬起了头盯着佛祖释迦牟尼。佛祖沉吟了半晌,他是有些舍不得这个聪明诚实的弟子。但是,佛祖又想道:"既然这个弟子有这样高的追求,而且看样子是已经打定了主意,那么就由着他去吧,不要拂逆了他的意愿。"
  于是,佛祖释迦牟尼说道:"说实话,我还真的不舍得让你涅磐,还想让你再替我多干些事,可是,请求涅磐也是一件大好事。我不便阻拦,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对你向来是很放心的。"
  这位得道沙门一听佛祖也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心中也十分欢喜,他郑重地向佛祖行了叩首礼,随后就辞别了佛祖回到了自己的僧房,他用清水淋浴一番,然后换上了一件新的袈裟。
这位得道沙门出门来到院子里,纵身向上一跳,就跳到了离地四丈九尺的空中。他在空中正襟危坐,双手合掌于胸前,两眼紧闭。不一会儿,他的身体中冒出了火焰,火焰又烧着了他的身体,不多一会他就被烧化了。
  在得道沙门涅磐时,有成千上万个天神都在空中观看着,并且摄下鲜花供奉他。
  得道沙门涅磐后,舍利弗对佛祖释迦牟尼说道:"尊敬的佛祖,您的恩德可真是无量啊,甚至可以让一个犯过重罪的人得到度化,真是了不起。依我看来,在这个世上只有您和那些菩萨能够透彻地了解不同众生的境况,然后再根据这些境况来实施化度,这种境界并不是一般出家人所能具备的。"
  佛祖释迦牟尼听了舍利弗的话后,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声:"是这样的。"


  摘自《佛教经典-菩萨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须罗太子与神女


  古时候有个尼呵遍国。这个国家的国王从小就听人说,有的人因得道而升天,有的人成仙而升天。因此,当他还是个孩童时,就下定决心,要让自己也能升天。可到如今,他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仍未能升天。他不知道原因何在,终日忧愁,彻底难眠,冥思苦想升天之策。
尼呵遍国有四万多个婆罗门。国王想:"也许他们知道如何升天。"
  于是,国王就召见了那些婆罗门,说道:"我想要升天,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有个婆罗门谄媚地笑道:"尊敬的大王,您的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您想升天,不知是打算 以肉身升天,还是以灵魂升天呢?"
  国王说:"我怎能只让灵魂升天呀?我都想了几十年啦,当然就像现在这样坐着升上天去呀!"
  那个婆罗门说:"好办极了,好办极了!"
  其余婆罗门也都点头哈腰地附和着说:"是的,这件事情极其好办!"
  国王不解地问:"我几十年都没想出办法来,无法升天,难道真的很好办吗?"
  婆罗门们恭敬地点着头,说道:"好办之极。只要您举办一个大的祭祀活动,您的愿望定会实现的。"
  国王一听,说:"难道就这么简单吗?"
  婆罗门们互相使着眼色,对国王说:"您没听说过吗?心诚自然灵,只要您舍得用最好的东西祭祀上苍,您就会被召上天界的。"
  国王大喜,立即传令重赏众婆罗门,金银各两千斤。
  那些婆罗门一辈子也没见到过这么多的黄金和白银,不由欣喜若狂。叩谢了国王后,立刻带着金银回去了,大肆挥霍,吃喝玩乐,很就把钱都花了个一干二净。
  婆罗门们凑到一起计议,这事怎么办?都说:"办大祭祀光有物品不行,国王要是问起来,我们就说,一定要一百童男、一百童女,还要大象、马等牲畜各一百头,这样才能办个像样的大祭祀,否则,上苍是不会接纳他的。当然了,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国王还得为咱们先举办一顿丰盛的筵席,让咱们吃饱喝足了,才能为他祈祷上苍呀。那时,再把童男童女和牲畜都杀死,用他们骨肉来祭祀,国王就可以如愿升天了。"
  他们计议已定,便只等国王次省?lt;BR>  果然,国王自婆罗门们走后,就日日等待佳音,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就派人去找婆罗门们寻问,那些婆罗门就以事先编好的话来搪塞国王的使者。
  使者回来,向国王说了婆罗门要国王预备童男童女和牲畜之事。糊涂的国王满口应承,说:"很好,我要升天,当然没有孤家寡人独去,是得带些人和牲畜才对。"
  他当即下令,在全国征集百名童男、百名童女和百头象、百匹马,以供祭祀用。
  命令一下,差役们四处抓人抢牲畜。到处是父母不忍儿女被拉走、农夫不愿牲畜被征集的哭声、怨声,百姓人心惶惶,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反抓人、反征畜的抗暴斗争。一时间,征集与反征集的斗争席卷全国,大大小小监狱都关满了反抗的人,乡乡镇镇儿女被抓走的人的哭声震天动地,哭喊着的人堵塞了交通。
  有正义感的人士,当面劝谏国王,说:"大王呀,您是一国之君,万乘之主,千万不要背弃仁爱之心而听信妖人妄言,否则,国家就要灭亡了!"
  国内民愤日大,民怨冲天,消息也传到了给国王出坏主意的婆罗门的耳朵中、他们凑到一起,商议道:"听说了吧,百姓们都反了。他们要知道是我们的主意,我们的脑袋可保不住了。即使他们不知道,倘若杀了童男、童女和象、马,国王仍升不了天,咱们的脑袋也要搬家哩!怎么办好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惊慌失措。
  有个婆罗门说:"我有个主意,国王一心想升天,也是不会怪罪我们出什么主意的,只要我们再给他出个难题,他若办不到,升不了天,可就怪不得咱们啦,咱们不就平安无事了吗?"
众婆罗门一听,齐说:"对呀!快想个国王办不到的主意!"大家开始设想起来。
  忽然,一个婆罗门说:"我有个主意,你们听听如何?"大家都凑过来,竖起耳朵听着。那个婆罗门继续说:"咱们就对国王说,祭祀苍天,只用凡人的骨肉还不行,必须要有仙人的骨肉才行,听说遥远的地方有座香山,山中有个神女,乃天王之女,美妙绝伦。我想,国王想找到这位神女,可不那么容易了。咱们就让他派人找去,找不来,他升不天,也就不能怪咱们了!"
众婆罗门大笑,道:"极妙的主意!极妙的主意,多亏你想得出来!"
  于是,众婆罗门来到王宫,对国王说:"大王,现在万事俱备,只差一点儿神力,无此神力,大王的肉体和灵魂要同时升天,可就太难了。"
  国王一听就急了,说:"怎么,要童男、童女各一百,象、马各一百,还不能祭祀吗?"
婆罗门们说:"上天是仙界,凡人升天,要凭借神力,岂是人间的凡人、牲畜的力量能达到的。在香山有位极美丽的神女,只要能得到这个神女,和她的血来祭祀苍天,大王您就会顺利升天,到极乐世界去了!"
  国王听了,又高兴了,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我说呢?又耽误了我许多时日。更糟的是,眼下正是四月天气,云雾缭绕,凡仙神等,绝不会住在好找的地方,叫我到哪里找那神女去呢?"
  婆罗门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王请多发赏金,此事定能办成!"
国王一挥手说:"你们尽管办去,花多少钱都不要紧,只要能让我升天,越早越好!"
婆罗门们窃喜。领了许多金银,在宫门外大摆盛宴,供四方百姓分享,并宣称:"谁能说出神女住在哪里,定有重赏。"
  百姓们从来也没见过在王宫门外摆宴席,纷纷前来观看、品尝,其中就神女的住所议论纷纷。有的说:"听说那神女美丽极了,凡人难得一见的。"
  有的说:"香山有九十九座峰,峰上有九十九个洞,谁知道神女住在哪里?"
忽然有一个人说:"我听说在香山第七峰上有两个道长,一个叫''奢梨'',一个叫''优奔'',他俩知道神女住在哪儿。"
  消息传到国王那里,国王大喜,赏了报信人后,说:"你等速速到香山第七峰,把那两个道长找来!"
  使臣接旨,日夜兼程,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总算把奢梨和优奔找到了,并带他俩来见国王。
  国王非常高兴,设盛大宴会,招待两位道长。一连七天,美酒佳肴,轻歌曼舞,招待得两位道长心满意足。
  两位道长想:"无功不受禄,难道国王把我们找来,就是为了让我们吃喝玩乐吗?不会的,他定有事求我们,待我们主动问他。"
  于是,奢梨和优奔主动上殿,叩谢国王盛情招待,问:"不知大王有何吩咐,我等愿效力,请大王明言。"
  国王一听,正中下怀,说:"我梦寐以求的就是升天。如果你们俩能替我找来神女,让我升天,我愿把王位让给你们。"
  奢梨和优奔听了,齐说:"承蒙大王如此许诺,我二人一定尽全力,为大王找到神女。"
国王大喜,赏赐二人后,让他们即刻上路,寻找神女。
  香山有九十九座山峰,一座比一座险峻。奢梨和优奔领命出发,千里迢迢,靠双脚步行,一路劳顿辛苦自不必说,艰苦跋涉了两个多月,吃尽了种种凡人未所听闻的苦,这才找到香山的主峰。
  两人进得山来,举目四望,这主峰的景致,别有一番天地,气象果然不凡。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个大水池,池水方圆三十余里,碧波荡漾,池水清澈见底。池中长有仙草,碧叶如玉,还有圣洁的莲花,袅袅婷婷,在绿叶掩映之下,像羞涩的少女,于微风中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
  顺池前望,他们看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堡,以宝石筑成,光灿耀目。宝石城的长、宽、高都有八十里,围绕宝石城的是一圈世上罕见的宝树。五光十色的城,闪着熠熠的光,珍希鸣禽唱着悦耳的歌儿。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奢梨和优奔真以为自己是在梦中。
  他们朝宝石城走去,只见城门有七宝,城中,精美辉煌的亭台楼阁相映生辉,幢幢不同;帘儿缀锦华美绝伦,钟儿铃儿,发出悦耳动听的仙乐之声,许多美丽的宫女和着音乐的节拍在宫中翩翩起舞。奢梨和优奔都看得呆了。
  原来,这里是天帝释的宫殿。他每七天来这里游一次,听听音乐,看看舞蹈,赏赏美景,并于池水中沐浴,然后,升上天空。
  奢梨和优奔往里走去,只见池边宝树上,有一婆罗门在静坐。此人圣洁无比,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神奇功力。
  奢梨和优奔向那个婆罗门走去,稽首后,道:"尊敬的圣人,这音乐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仙乐啊!请问,这是为谁演奏的呢?"
  圣洁的婆罗门看见他俩,正色道:"陌生人,这时是仙家殿堂,一会儿头魔王的女儿和其他一千多神仙要来此游戏、沐浴,你等速速离开,不可在此停留!"
  奢梨和优奔听得此言,不便再停留下去,只得依命退出。可他们怎甘心就如此回去?于是边走边相互商议着。
  奢梨说:"头魔王的女儿要来,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啊!"
  优奔说:"有那么多神仙在此,你我怎能下手捉神女呢?"
  奢梨想了想,说:"听说有一种草,被施了咒语后,投到诸仙人沐浴的池中,可困住神女,咱们不如照此办理。"
  于是他们就四处寻找那种可以施咒语的神奇的草。找了一会儿,果然找到了。他们对草施了咒语,投入池中,躲在附近,等待时机,以便捉住神女。
  不一会儿,帝释率众仙人从天界下凡,听歌观舞,宴乐之后,来到碧池之中,沐浴。浴罢,飞天而去。众仙随帝释一个个都升上高空,惟有神女,因受寻施咒的奇草之困,无法飞升,留在了池中。
  奢梨和优奔一见,高兴异常,从躲着的宝树后跑出,跳入水中,抓住神女,并脱下自己的上衣,将神女双手缚住。
  神女大惊,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抓我?"
  两个道长说:"只因尼呵遍的国王一心要升天,需要借助你的神力才行,只有劳驾你跟我们到国王那里去复命了。"
  神女无法摆脱他俩,只好随他们前往尼呵遍国,他们来香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寻找神女,回去时借助了法力,只用了七天。
  国王见奢梨和优奔为他抓来了神女,喜不自胜,设宴款待两位道长,说:"好啦,这下子我几十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我曾许过愿,一旦我顺利升天,这个国家就送给你们,我说话是算数的,你们帮了我忙,我要报答你们才对。"
  尼呵遍国国王有个长子,叫"难罗尸",在另一个国家当国王。难罗尸的儿子名叫"须罗",被立为该国的太子。须罗太子年轻英俊,心地善良,学识渊博,通达事理,是老尼呵遍国国王最宠爱的一个孙儿。如今,老国王就要升天了,他心中舍不得小孙儿须罗,就派人去召见须罗来与自己告别。
  须罗听到老祖父急着召见自己,飞马来到尼呵遍国王,见到老国,叩首拜见老祖父。尼呵遍老国连忙让他起身就座。
  老国王以慈爱的眼光看着自己心爱的孙孙,说:"你们那个国家近来可安好无事?"
  须罗太子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泽,非常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很富足。"
  须罗太子问:"您这么急着召见我,想必有要紧的事情?"
  老国王点点头,说:"我比你还小的时候,就盼着能升上天去,如今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我临走之前,最舍不得的就是你呀,我心爱的孙孙,所以才叫你来,再看看你,好跟你告别。"
须罗太子早就听说老祖父一心想升天的荒唐事,不料如今真要升天了,有些不解,问道:"不知您是用什么方法升天?"
  老国王得意非凡,说:"哦,哦,难怪你要问,这不是常人经常能见到的事情呀!我要用百名童男、百名童女和百头大象、百匹良马的骨肉,再加神女的血祭祀上苍,这样,我就能升天了。"
  须罗太子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哪,要杀害那么多生灵,还有神女……不,我要阻止这件事,不让祖父杀害这么多无辜的人和牲畜,我一定要制止他!"
见须罗太子皱眉沉思,便说:"小孙孙,你怎么了?是不是一路奔波,有些乏了,我让人服侍你歇息去吧!"
  须罗太子一听,连忙说:"不,爷爷,我不累,不累!"情急之中,他猛地想出一个主意,说:"我敬爱的爷爷,您最疼我是吗?"
  老国王不解地看着须罗太子,点点头,说:"当然,我最疼你,怎么?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
  须罗太子说:"是的,爷爷。我想那神女一定美丽无比,孙儿已不小了,该娶王妃了,恳请爷爷让我娶那个神女吧!"原来,他心中的主意就是:"只要自己能娶神女,神女就不会遇害了,祭祀之事也就无法进行了。"
  老国王一听,连连摇头,说:"不不不,我心爱的小孙孙,你要月亮,我派人给你去摘,要娶神女可不行,爷爷可以把天下的美女召来,尽你挑选,这样可以了吧?"老国王可不愿升天下之事告吹,所以,对孙儿的宠爱也扭转不了他升天办祭祀的决心。
  须罗太子说:"我的好爷爷,亲爷爷,孙儿从不求您,只这一件事,你就依了孙儿吧!"
老国王拍拍须罗太子的手,说:"别的事我都依你,只是这件事,不能依你,我主意已定你就不要说了。明天,我就派人到各地为你选美女。歇息去吧,我也累了。"
  说完,便从宝座上站起身,到寝宫去了。
  须罗太子一看爷爷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心急如焚。内侍送上晚餐,他无心吃喝,又叫内侍端了下去。忽然,他又心生一计--躺在床上,宣布绝食,一连几日,他滴水不进,人已饿得脸色蜡黄,奄奄一息。
  老国王开始也不大理会,只是叫内侍好生服侍,派医生去给孙儿治疗。谁知,几天下来,孙儿竟自不行了。听了内侍的报告,老国王像被人摘去心肝似的,急忙让内侍搀扶着,来看望孙儿。
  一见命在旦夕的孙儿,老国王老泪纵横,抱住须罗太子泣不成声地说:"我心爱的孙刊、呀,爷爷答应你了,让神女做你的王妃,你可不能先我而去呀!"
  须罗太子见老国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花怒放,开始进食。待他身体康复,老国王为他和神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举国上下欢庆喜贺。百姓们奔走相告:老国王不祭祀了,不升天了,孩子们和神女都有救了!
  须罗太子与神女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幸福美满,转眼已过了四个月。
全国的百姓高兴了,那些婆罗门可生气了。如果国王不再闹着要升天,他们到哪去捞钱挥霍呢?
  婆罗门们又找国王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国王说:"尊敬的大王呀,难道您不再想升天了吗?天帝释那里可是仙境呀!快派人挖个大坑吧,杀了那些童男童女和象、马,把他们放在大坑中,准备好祭祀的东西,再取神女的血涂在童男童女的尸身上,选个良辰吉日,祭祀上苍,您就可以升天啦!那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呀!"
  老国王何尝不想升天,只是被须罗太子逼得没有办法,才许婚,让他娶了神女,这些日子,心里正不知怎么好呢!听得众婆罗门如此煽动,心里又活动
了起来,说:"很好,你们去准备吧。"
  老国王立刻命令大臣们晓谕天下,让全国百姓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同准备好,参加国王升天的祭祀。
  须罗太子听说了,连连说:"我的老祖父呀,怎么就不肯放弃这荒唐的念头呢?全国百姓刚刚安定了四个月,他又要搞什么大祭祀,是什么人在蛊惑老国王?"
  当须罗太子知道此事是婆罗门们在搞鬼,非常生气,责问那些婆罗门道:"你们所谓的大祭祀,出自什么圣典?"
  婆罗门诡辩道:"大祭祀可以升天呀!"
  须罗太子说:"你们口口声声是佛家信徒,你们知道不知道杀害众生的性命,是万恶之首,其祸无边?你们这世杀了人,来世转世,仍是恶性难改,互相仇杀,互相残害,世世代代,永无休止。你们死后,会下地狱,受那烧烤、蒸煮、宰割种种酷刑。转世或做畜牲,由人杀戮宰割烹饪;或转为人,也会因前世杀人而罪名加身。像你们如此百般作恶,上苍是不会容忍你们的!"
  婆罗门们被须罗太子质问得理屈词穷,便耍无赖,说:"你这小子,乳臭未干,懂得什么?敢来责骂我们?"
  须罗太子冷笑道:"五百世来,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婆罗门,生在这样的家庭,该受的教育我都受了,该读的书我也全读过。身为婆罗门,自当清真为首,仁慈为怀,多行善事,哪有你们这样骗人行恶、为非做歹的?你们的罪恶行径合乎哪一家的经旨?"
  众婆罗门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须罗太子越说越气愤,又正色道:"国王志向至清,一心想升天,却被你们用来谋财害命,大行不义。人们的灵魂如此肮脏龌龊,生性如此贪婪残酷,假借祭祀升天之名,杀人屠畜,靠国王的赏赐大肆挥霍,饮酒**,上欺天子,下害百姓。非但如此,你们还逼迫百姓一起来祭祀,使他们违背佛家法规,背叛先贤,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才供奉鬼域,而使自己和亲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难道合乎神圣的佛家教义吗?"
  一连串义正辞严的责问,把婆罗门们问得哑口无言,狼狈不堪。他们只得稽首告退,一个个灰溜溜地跑了。
  须罗太子又赶到祖父那里,对国王说:"我敬爱的爷爷,我听说,凡人要升天,第一件事就是要牺牲自己,拯救劳苦大众,作为一国之君,当恩泽众生;第二件事是爱惜生命,克已济众,不是非要不可的,就不去取;第三件事是锐意精进,使国民兴盛;第四件事是弃邪除垢;第五件事是博学天下知识;第六件事是始终胸怀弘德,无愧于民。只有达到这些,才可望升天,如果违背了佛教慈悲之教,残害众生,淫乐昏溃,在世时就会被上苍厌弃,死后必下地狱,遭受种种苦刑,受祸众穷,哪还可能升天呢?"
  老国王听了,心悦诚服,连连说:"善哉善哉,我服了你,你真是我的好孙孙呀!"
于是,老国王下令,大赦天下,杜绝妖邪,从此不再提升天之事。他还赏赐给须罗太子许多宝物。太子把这些宝物都分给了穷人,并举办了七天布施。全国的穷人都心满意足地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没有不感念须罗太子的大仁大义和恩德的。须罗太子的作为也感动了天地,天降甘霖,地生万物,国家富足,百姓乐业。邻国也都钦羡尼呵遍国的德政,纷纷效仿。
  须罗太子做完这一切之后,携王妃,告别老国王,回自己的国家去了。须罗太子千辛万苦才娶得美丽贤惠端庄的神女,更有何求?他关上宫门,整日与神女在一起玩乐,缠缠绵情意不尽,竟把国家大事等统统抛在了脑后。
  众位大臣见太子如此,非常着急,他们商议着,来见国王难罗尸。
  大臣们说:"想当初,太子多么勤政好学呀。这次从尼呵遍国回来,并带回一个美貌的妻子,太子就变了,整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与王妃在一起厮守玩乐,长此下去,将来他怎么接替王位呢?我们看,这事都坏在那王妃身上,不除王妃,国家就危险啦!"
  难罗尸国王摇了摇头,说:"王妃是我父王为太子娶的,我怎么能除掉她呢?"
  众大臣:"如果不便除掉王妃的话,也要设法把他二人分开,使太子恢复理智,重理政事。"
  难罗尸国王听了,沉吟片刻,道:"这倒是个办法,你们先退下吧,待我再想想。"
群臣退下后,国王思考再三,觉得不能让儿子只沉湎于儿女情长之中,就派人召太子前来议事。
  那须罗太子正与神女王妃在游戏,听内侍传旨,本不愿去。王妃劝道:"父王召见,不可不去,待你回宫,我们再接着做游戏,夫君速去速回!"
  须罗太子恋恋不舍地辞别王妃,来到正殿,拜见父王,不料却被父王幽禁在宫中,叫他认真读书,安心理政。须罗太子对着窗外,长叹一声:"爱妃呀爱妃,我说不来,你偏劝我来,岂料这一来,为夫我就脱不了身了,你一人身在深宫,叫我如何放心?"
  说着,泪如雨下,万般无奈,只好看书,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神女王妃在后宫等待须罗太子,也不知父王唤他有何事。谁知,太阳落山,月上树梢,仍不见太子回宫,便问宫女何故。
  宫女早已风闻国王幽禁太子之事,不敢告诉王妃。但见王妃逼问,只好如实相告。
  神女听言,潸然泪下,连连说:"我明白了,他们这是要把我们夫妻拆散呀!"
  神女一气之下飘然飞回了香山。当她飞经第七峰时,看见了奢犁和优奔两道人,便飞降于他们面前,说:"如果我的丈夫须罗太子来,烦请二位替我接待他,并把他送到我家。"说罢,留下一枚金戒指作为信物,请他们转交给太子。
  王妃不见了,宫女立刻报告了国王难罗尸。国王知道后,就放了太子须罗。
  须罗太子一出幽禁自己的地方,就火速奔自己的王宫而去,他真想立刻见到自己心爱的王妃。他老远就喊着:"爱妃,我回来啦!你没有流泪吧?"他一连喊了几声,都无人回答,宫内宫外不见王妃倩影。
  太子忙问宫女,宫女说:"王妃走了,回她的家乡去了。"
  太子一听,捶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跌坐在地,失声痛哭:"爱妃呀!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
太子的悲泣惊动了护宫神。护宫神现了真身,劝慰太子:"太子不要悲伤,我给你指引去找神女的道路。你快去香山主峰碧池旁,即可找到王妃。"
  须罗太子听言,谢过护宫神后,立即穿上珍珠制作的衣服,带好弓箭、宝剑。那珍珠宝衣的光辉照亮了方圆四十里的地方。
  太子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经过千难万险,很快就来到了香山第七峰。他一眼便看到爱妃为自己用树枝在地上做的指路信号,顺方向往前走,找到了奢犁和优奔两个道人。
须罗太子向两位道人稽首,问道:"两位道长,可曾见到我的爱妃从这儿经过?"
  奢犁和优奔点头道:"是的。这是给你留下的金指环,你带着它,跟我们走,就能见到神女。"
  三人一起赶路,去找神女。路经一条小河,他们断木为桥,越过河去,来到香山第八峰,看见了那个圣洁的婆罗门。
  须罗太子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圣者,您可见到我的爱妃从这里走过?"
  婆罗门说:"是的,她从这里经过,还在这儿坐了一小会儿。"说着,把神女坐过的地方指给太子看。
  这时,天帝释变做一只猕猴,来到这里,伴随它来的是电闪雷鸣、呼啸山风。须罗太子不知怎么回事,手按宝剑,注视着猕猴。
  婆罗门说:"太子不要惊惧,这只猕猴是来给我送食物的。"
  猕猴正要给婆罗门送果子,见有三个生人,便踌躇着,不往前走。
  婆罗门道:"过来吧!"猕猴就送过果子,四个人共同分享。吃完果子,婆罗门对猕猴说:"你把他们三个人带到主峰碧水池去吧!"
  猕猴问:"他们是什么人?可以升天吗?"
  婆罗门说:"这位是须罗太子,是个至仁至义的人。是他救了尼呵遍国的百姓和神女啊!"
猕猴感慨道:"善哉!我愿为他带路!"
  太子一行人,跟着猕猴走,很顺利地就来到了香山主峰碧水池边的宝石城门前。猕猴说:"就是这里了,凡人不可进去。如何寻到神女,要靠你的智慧了。"说罢稽首离去。
须罗太子三人站在宝石城门前,不知所措,便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想主意。
  这是,有一青衣少女从宝石城中走出,提一水罐,到碧水池汲水。
  须罗太子问道:"请问仙姑,您打水有何用吗?"
  青衣少女见是一位翩翩少年问话,便答道:"打水给头魔王的女儿沐浴啊!"说着,到碧池边汲满水罐,顶在头上。
  须罗太子乘她不注意,悄悄把金指环投入罐中。青衣少女全然不知,顶罐走进宝石城中。
神女正在等待使女汲水沐浴,见青衣少女提罐往浴池中倒水时,一枚金灿灿的指环掉入池中-她拾起一看,认得自己留给太子的信物,知太子已到,心中狂喜,急忙更衣,并问那青衣少女道:"你出去汲水,见到什么人了吗?"
  青衣少女说:"宝石城外,坐着三个人,两个道长,还有一个英俊男子。那男子曾问我打水做什么。"
  神女一听,更加肯定是太子来找自己的,心中大喜,急忙去见父母,说:"我夫君来找我,现在已到了城门外。"
  头魔王夫妇惊喜非常,亲自迎出宝石城,与须罗太子等人相见。
须罗太子一见,急忙为婿之大礼,拜见岳父母,奢犁和优奔已完成引路的任务,稽首告退回山了。
  头魔王手执须罗太子之手,进入宫中,并亲自拉着女儿的手,把女儿交给了太子。
  头魔王亲自布置宴乐,祝贺太子夫妻重聚,一千名侍女翩翩起舞,在悠扬悦耳的仙乐中,为神女和太子祝福献舞。
  太子与王纪经过重重磨难,再次重逢,自有说不出的千言万语。头魔王看着这幸福的一对儿,喜上眉梢,对须罗太大说:"我这宝石城远离尘世,你就在这里住下去吧!"
  须罗太子说:"承蒙大王错爱。只是我此次来仙山,未曾秉明我父王,他现在不知如何着急呢!况且,此次我夫妻分离,全怪我不好,误了朝政,我当归国,尽太子之职才对。"
  头魔王慨叹:"你真是个圣明的太子呀!也好,我不留你,但望你能在此小住几日,万无推辞。"
须罗太子应承。又在宝石城中住了七日。
  七日之后,有个大神王来贺头魔王找到失女,又喜得佳婿。头魔王说:"我这微贱之女,得嫁如此圣明贤达的女婿,我太高兴了。现在我女婿要回国去辅佐父王治理国家,烦请您代我送送他们。"
  大神王答应了。头魔王用最好的宝石制作了一座七层宫殿,让大神王将其送到须罗太子的国家去。那宝石宫殿辉煌无比,人间难找。
  须罗太子夫妻又回到祖国,拜见了父王,并辅佐父亲治理国家。
  尼呵遍的老国王得知了这一切,把王位禅让给了爱孙。神女辅佐太子治理国家,无人不称颂,尼呵遍的百姓拥护自己的新国王和王后。国家日渐富裕强盛,八万钦慕之人,纷纷投奔这里。老国王也因改邪归正,寿终而升上天国。


  摘自《佛教经典-天神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文殊菩萨像的故事


  从前,晋朝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名叫陶侃,字士行,南海县人。他自幼喜读经书,虔诚信佛,并深通佛法。
  有一天,海边的渔夫前来禀告陶侃,说在海边的水中,每到夜晚总是发出十分耀眼的金光,非常奇怪。陶侃听后便随渔夫来到海边,他们驾船在海里寻找,不一会儿,就发现一尊金佛像随浪漂到船侧。陶侃将佛打捞上船,仔细察看,原来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师利菩萨像。陶侃欣喜万分,急令人迅速送回府中。
  传说,阿育王曾在此洲统治过,当时还向阴间鬼王学习设制一处大狱,里面酷刑毒狠,十分恐怖。有一个煎煮犯人的铜镬,下面始终燃着熊熊烈火。这时,文殊菩萨忽然出现在铜镬里。一瞬时,里面的沸水变得清凉无比,火焰也熄灭了,铜镬里盛开了无数的莲花。
  阿育王被菩萨的法力镇慑,同时感念佛法的威力无量,顿然悔悟,决心毁掉大狱,虔诚信佛。
  后来,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铸造了同样数量的文殊菩萨像安置其中。陶侃打捞上来的,便是其中一尊。
  陶侃以前也听说过此事,但总将信将疑。现在他亲自打捞上一尊菩萨佛,便深信不疑了,更加感念佛法无量。于是将其送到武昌的寒溪寺。后来,陶侃回到荆州,欲将此像迎回。
最初,此像几个人便可举起移动,现在却连几十个壮夫也不能将其移动。后来,人们想尽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菩萨像移上船。可是,像刚刚上船,船便沉没了。
人们将此事回禀陶侃,陶侃便命人将其送回本寺。这回只用两三个人便将菩萨像轻而易举地抬起,送回了寒溪寺。
  隋朝末年,战乱纷起,寺庙的僧人为避刀兵纷纷散离。有一个老僧人临行前来到菩萨像前礼拜,像忽然开口说道:"你已经年老力衰了,离开这里还能到哪里容身呢?"
老僧听后,认为菩萨之命不可违抗,便留下来看护寺院。
  不久,董道冲的叛军杀进江州,贼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日,一伙贼兵冲进寺院,见只有一老僧在,便抓住他寻问金银财宝的下落。老僧回答:"这里是清贫的佛门之地,哪里有什么钱财?"
  贼兵不信,对老僧严刑拷打,逼他交出金银。最后要将他烧死。
  老僧从容镇定地回答:"你们杀我不要紧,只是我的尸首在寺中无人收敛,日久恐会污染这圣洁之地。还是到寺外再杀吧。"
  于是,贼兵将老僧推出寺外。老僧感叹道:"我虔诚信佛七十年,终不负佛门。"说完便将头一伸,只等刀落。贼兵举刀就砍,谁知刀没砍到老僧,却反而刺中了贼兵的心脏。
众贼兵一见,惊慌失措,认为有神佛相助,便落荒而逃。当他们逃到东面法师的坟墓前时,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似有无数金甲护法神黑压压地涌来。一瞬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道霹雳,一声巨响,便有六个贼兵倒地身亡,其余的全都吓呆了。
后来,寺庙的阁楼由于长年累月地受到石门谷风的吹蚀,慢慢向北倾斜。僧人们欲修正此阁,但均无奏效。于是,便在佛像前祈祷,祈求山神能赐给北风将阁吹正。过了几天,果然起了一阵北风,直吹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风停后僧人们出来观看,果然又见那阁子已经正了。此事在民间流传很久很久。


  摘自《佛教经典-天神的故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