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108

丛林的教育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师:法师、大众(弟子永传记)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过去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有着教育的功能,当时称为‘丛林’。过去的丛林,规划很完善,无论从建筑结构、人事组织,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表现着完美的教育。比方说:像过去丛林寺院的建筑,比起现在台湾寺院的建筑就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寺院常常是一字排开,好像只要你朝寺院门口一站,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而丛林的建筑不同,它是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叠叠的,就好像阿罗汉的四果位,或菩萨的五十二阶位,都是由浅至深,步步高升。

  由丛林里的一些建筑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意义。像‘云水堂’,说明了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自在无忧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着丛林里所接待的都是上宾,各种名称都有佛教的含意。

  丛林里职事的称呼,也各有它的教育意义:藏经楼管理藏经的称为‘藏主’,管理寺地田产的叫‘庄主’,管理库房的叫‘库头’,煮饭的叫‘饭头’,烧水的叫‘水头’,烧菜的是‘菜头’,管理园圃的是‘园头’,打扫厕所的是‘净头’。各位听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丛林里的职称非‘主’即‘头’,对僧众人格的尊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我记得三十年前刚到台湾时,一些富贵家庭所雇用的女工叫做‘下女’,由于我自幼受丛林教育薰染,习惯尊重别人,对于这种称呼很感到不以为然,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叫做‘下女’呢?假如叫做‘管家’,不是很好吗?

  除了建筑、职事名称以外,我们从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上,也可以看出丛林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比方说: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可以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面,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地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世间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它都是有一个爱的摄受,力的折服。

  从山门直入,进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本尊,各个丛林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别,但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本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年长的是大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苦行的罗汉;右边年轻的是阿难尊者,是智慧多闻第一的罗汉。这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佛陀是一个能说能行的圣者,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各代表行与解,把多闻、理解和修行合起来,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果行了。

  也有些大雄宝殿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那是佛的法身,左边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是大行普贤菩萨,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这些都是启示我们:在佛教里,不要只重视知见,不重视实践;也不要只重视修行,而不重视知解。古德把行与解喻为‘知目行足’--知见如眼睛,修行如双足,有眼睛,脚才能走;有脚,眼睛才能发挥作用。眼睛和脚相辅相成,才能行的安稳。可见,佛教非常重视‘行解并重’、‘知行合一’。

  各位常常礼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祂左右的胁侍菩萨--观音和势至,我们称为‘西方三圣’,这是因为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大势至菩萨的大喜大舍,才能成就‘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也就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功德了。

  今天讲的‘丛林的教育法’,我分四点向大家介绍:


  

一.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



  
在丛林里,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还重要。

  比方说:一进寺院,就先叫你把眼睛闭起来,把口收起来,要你心念凝注,不要乱看,不要乱讲。只要你随便看一下,马上就可以给你一个耳光:“看什么?这里那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讲一句话,也可以赏你耳光:“你!佛殿礼堂上,有你讲话的资格吗?”这不是严苛的体罚,这是告诉你:丛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缘的,要把六根收摄回来,从内心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证佛法。

  在丛林里面,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大家心里会想:‘我们几十岁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是因为不了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是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的。所以,到了丛林里,你就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千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要如‘龙吞珠’;持箸捡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一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着一盆油,四平八稳的走,在丛林里真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啊!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丛林里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视作务,作务就是工作的意思。进了丛林,不管你过去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显贵,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饭就煮饭,叫你担水就担水,一切随缘随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初创丛林,他的徒弟百丈怀海制订了丛林清规,就是现在很有名的‘百丈清规’,这位百丈禅师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生活,他本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树了僧团修行的榜样。

  禅宗里,有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丛林生活教育的一面:

  道元禅师的寺院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日正当中还在忙着铺晒香菇,道元禅师见了不忍心,劝他说:

  “老和尚啊,太阳那么大,何必辛苦,自己晒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晒香菇,谁来晒?”

  “哎!年纪大了嘛,就不要晒啦!”道元禅师一番好意的说。

  “哦?那么到底多大年纪才能晒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领情。

  “太阳这么热,何必这个时候晒呢?”道元禅师依然好意劝说。

  “不这个时候晒,难道等太阳下了山再来晒吗?”老和尚暗藏机锋的说。

  这是丛林里典型的禅和子(参禅修行的人),凡事绝不假手他人,对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败得失的妄见上徘徊,也不在声色货利的迷境上打转,身与命,具修行。

  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椿米推磨了八个月;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台山的寺院里,还不是一样在厨房烧饭、煮菜吗?搬柴运水的修行生活,是丛林里陶贤铸圣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哪里回来?”
  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田里还有人吗?”沩山问。

  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刈除新草吗?”

  仰山禅师更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了,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有人问大珠禅师:“您是怎么修行的?”

  大珠禅师淡然一笑:“饥来吃饭,困来眠。”

  各位也许会想:‘肚子饿了就吃饭;疲累了就去睡觉,这样就叫‘修行’吗?那我们天天都在吃饭睡觉,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当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在丛林里,却是一种用功。大珠禅师破解得好:

  ‘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一般人吃饭,不肯好好吃,东挑西捡,嫌这嫌那,贪多贪少;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打妄想。如果,当吃饭时吃得饱,当睡觉时睡得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幸福的呢?这不就是修行了吗?

  丛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清闲,禅师们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所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却艰辛’,禅师们‘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吃饭睡觉都在修行,要和内心的烦恼交战,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丛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规律有法制。厨房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教育:

‘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意思是说: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就给你三记铁棒;私下自己煮东西吃,要打九下铜锤。这说明了丛林教育中,有种种严正艰难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后,得以蜕化出重生的契机。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商人就说商人的法,对政治家讲政治家的法,对军人讲军人的法。所谓‘契理容易契机难’,要谈玄论妙符合佛法并不难,要大家听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难了。所以,佛教界曾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有人问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里?”

  “我要去听经。”

  “哦!是哪一位法师讲的啊?”

  “某某法师。”

  “讲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么个好法?”

  “听不懂啦!”

  这就是不契机。听不懂的‘好’有什么用?佛陀因材施教,就是对什么样的根机,给予什么样的教化。

  有名的药山禅师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道吾禅师,一个是云岩禅师。有一天,师徒三人论道,山边正好有两棵树,一棵高大茂盛,一棵枝折叶枯,药山禅师就指着那两棵树问:

  “这两棵树,到底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立刻回答:“师父,当然是荣的好。”

  云岩却说:“我觉得枯的比较好。”

  两人正讨论未决时,高沙弥来了,药山禅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高沙弥不疾不徐地答道: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这段公案,代表他们的思想精神,道吾禅师认为荣中有一切生机,象征多采多姿、灿烂光明的禅风;云岩禅师看枯木如寂然不动的禅者,是一种独自的、寂寞的、沉潜的,注重内德思想的禅风;而高沙弥的意境则是:我们参禅的人,何必要做这许多分别,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何妨随缘顺境,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后人有一首诗形容这则公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知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禅,在丛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启发教育,让所有的顺逆之境,都可以是开悟的因缘法门。

  白云守端禅师一味参禅,却始终不开悟,住持方会禅师很挂念,有一天就问他:

  “喂,当初你师父是怎样开悟的呢?”

  “我师父有一次经过一座桥,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你怎么知道他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因为师父做了一首偈语,字字是开悟呀!”

  “偈语怎么说呢?”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了,只把袍袖一拂,故意夸张的‘嘿嘿’大笑两声,就走了。

  守端禅师莫名其妙,终日为这笑声困扰,几天来寝食难安,终于按捺不住,跑去问方会禅师为何笑他?

  方会禅师喝斥道:“你真没出息,我只不过哈哈大笑,你就放不下,还谈什么开悟呢?你看,我们寺院外,每天都有人来耍猴,穷其看家本领,就只为了博人一粲。看来,你连耍猴的人都不如!”

  白云守端禅师给老师父一激,终于开悟了。所以,像药山门下‘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像守端禅师厉言激刺的方式,都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丛林教育。

  马祖道一禅师在山路上遇到一位猎人,就问他:

  “你做什么啊?”

  “我打猎,射天上的雁鸟啊!”

  “你一箭可以射几只?”

  “我每枝箭都能射中一只,可说是百发百中!”

  “一枝箭只射一只,有什么了不起!?”

  “那你能射中多少?”

  “我一箭射一群。”

  “你这出家人真不慈悲,一枝箭射一群,太残忍!”

  “噢?你也知道射猎不慈悲啊,那你为什么还要射鸟?为什么不射你自己呢?”

  眼睛是用来看自己,心是用来观照自己,学禅,在丛林里面就是学着参自己。这位猎人后来就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出家学佛,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石巩慧藏禅师。

  有名的赵州禅师很会因材施教。有一次,赵王前来拜访,他躺在床上没有出门迎接。由于赵王景仰禅师已久,一点也不见怪,便亲自到床边探望他。赵州禅师说:

  “我身体虚弱,未能起身接驾,实在失礼。”

  赵王笑了笑:“没关系。”

  两人谈得十分愉快。赵王回宫后,派一位将军送许多礼物,赵州禅师听说赵王遣使者送礼来,就穿海青披袈裟的出门迎接。徒弟们看到师父待客如此颠倒,觉得很困惑,就请师父释疑,赵州禅师开示说:

  “你们不了解吗?我的待客之道有三等,上等客人来,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相待;中等客人,我就不动不静,随缘坐在客堂迎接;下等客人需要应酬,我就披搭袈裟随俗出门迎接。俗语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意思啊!”

  在丛林里面,言教身教都有启示性的分寸,收放之间也自有它开悟见性的妙用。赵州禅师的做法,到了佛印禅师的身上,又是另一种风貌:

  宋朝的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写信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我。’苏东坡的意思是希望佛印禅师也像赵州禅师一样,以本来面目相迎,不用多礼出山门。可是,当苏东坡来到山门口时,却看见佛印禅师穿大袍、披袈裟,戴僧帽,亲自在山门候迎。苏东坡笑他不及赵州禅师,佛印禅师因此作了一首诗:

赵州昔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特地到外面来迎接你吗?错了!错了!你不知道我金山寺之大,可以遍天下,我这个老和尚,大千世界就是我的禅床,你以为我是出山门迎接你?我还在禅床上睡觉等你呢!□

  在这则公案里,佛印禅师透过赵州禅师的表相,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诠释实相的内涵。
  过去的丛林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对于执有者就说空,对于执空者就说有,说空说有,无非破除人我偏执。启示学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


  

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



  
  禅宗的丛林教育,注重刮垢磨光,其间交光互影,是非错置,令人难以理解--他们打打闹闹,无情无理,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会是超脱的大禅师?常有人问我是哪一宗哪一派的?我一向不愿回答,因为八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天下出家人都归释迦宗,何必有门户界限呢?

  我现在告诉各位,我的法脉传承是临济宗。临济宗祖临济义玄禅师,曾经在黄檗处参学三年,一句话都不说。当时一位睦州禅师很赏识他,就鼓励他向黄檗禅师请益,临济禅师三次去问佛法大意,黄檗禅师都一言不发的把他痛打了出来。临济觉得参学太苦恼,也许没有因缘,便想下山到别处参学。睦州禅师劝慰他:“不要紧,你明天去向禅师辞行,再请示一番。”

  睦州禅师随后向黄檗禅师进言:“这个临济很有为,是个大根器的人,如果他来辞行,您就方便给他一些指示吧!”

  黄檗颔首,笑着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临济禅师来辞行时,黄檗禅师一句话也不多说,只吩咐他去找大愚禅师。到了大愚禅师那里,临济叩问:

  “我来山参学这么久了,师父不曾给我一些开示,不知道我哪里错了?”

  大愚禅师更不作答,只问:

  “你是从哪里来的?”

  “从黄檗禅师那儿来。”

  “他教了你什么?”

  “什么也没有,我每次一开口就被打,问了三次佛法,三次都被打了出来。”

  大愚禅师惋惜地叹道:“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他三次为你彻底释疑,你却还在这里多疑什么有过无过的,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

  临济禅师这才大悟,这一番无情的拒绝,原来竟蕴藏着这样殷切的期许。

  禅宗的教育法门很多,扬眉瞬目、打骂棒喝都是教育。像临济开悟后,大愚叫他再回去。黄檗禅师问他:

  “你见到大愚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他跟你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老婆心切’!”

  黄檗禅师很生气地说:“这个大愚,枉费我一番苦心!以后我见了他,一定要打他几下!”

  临济禅师笑说:“何必等以后呢?现在就可以给你打回来。”

  说完,一拳就朝黄檗打过去。黄檗一怔,随即哈哈大笑,知道临济已参得无言心法。

  在这个公案里,由于大愚禅师的一句话,临济禅师涤尽了久郁的疑情,认识了黄檗禅师多年来无情无理的本来面目,当下心清境朗,大澈大悟。

  另有一次,黄檗禅师到田里探视临济禅师,见他手里正拿着锄头,为了测验他的心思,就说:

  “喂!你怎么不工作呢?”

  临济知道他的意思,就说:“我不工作,你就讲话吗?”

  说罢,举起锄头便打。由于临济禅师年轻,三两下就把黄檗禅师压倒在地上。黄檗禅师一看机不可失,立刻大喊:

  “大家快来看,快来看哪!”

  黄檗禅师的徒孙们看了,有的不明白,不知道黄檗是要他们看这一幕‘禅法之前,无师无佛’,纷纷交头接耳地议论:“师父怎么可以打师公呢!?”便也卷起袖子打临济禅师;黄檗禅师一看,这还得了?徒孙打他徒弟临济,便开口斥喝:“干你们什么事啊!”

  他们打得乱七八糟,我们看也看不懂,但是他们之间的打骂是有无限禅机、无限禅味的,和六祖惠能大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道理是一样的。黄檗的棒,临济的喝,看起来虽然无情无理,但是其中自有无限明净动人的禅风。

  有一次,创建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带着立清规的百丈禅师外出,看到野鸭子飞过,马祖就问:

  “那是什么东西?”

  “鸭子啊!”百丈答。

  “在哪里?”

  “飞过去了。”

  百丈禅师话一说完,马祖立刻大力掐住百丈禅师的鼻子,痛得他直喊叫。马祖笑着问:

  “你不是说飞过去了吗?怎么还在这里!?”

  当下百丈立刻开悟了。回房后,高兴得哭了起来,同门师兄弟见他哭得这样厉害,就问他:

  “你病了吗?”

  “没有!”

  “是想家吗?”

  “不是!”

  “受了委曲?”

  “没有!”

  “那么究竟为什么哭呢?”

  “你们去问师父吧!”

  众弟子就去找马祖,问:

  “师兄哭得很厉害,是不是挨了您的骂?”

  马祖一语双关地回答:

  “我怎么知道呢,你们应该去问他,他已经知‘道’啦。”

  一行人又折回来问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只是‘嘿嘿’地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师父知道!”

  各位知道什么?在这个公案里面,野鸭子象征一个‘常’道,这个本来如是的‘常’,是不会‘飞过去了’,‘飞过去了’的是假相,其实并没有过去,当下就是。

  后来,马祖禅师登坛说法,百丈掉头就走,马祖便一句也不说的回方丈室去了,百丈随后赶来,向他顶礼。马祖问:“我刚刚要说法,你怎么听都不听,就先走了呢?”

  百丈禅师回答:“师父的心意我已懂了,还需要说才懂?”

  马祖笑着问:“昨天你注意到什么了吗?”

  “鼻子不痛了。”(意思是悟道了)□

  看他们师徒间的相处似乎不够威仪,不合情理,但因为是禅,所以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用不近情理的真义来对待有情有理的表相。

  丛林里,另外一则不能以常理衡量的公案,是有名的‘一指禅’:

  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佛法’,俱胝禅师从来不开口,只是竖起一根指头,对方就明白、开悟了。

  有一次,俱胝禅师出门去,又有人来问佛法,只有徒弟小沙弥在家,小徒弟心想:人家来问佛法,师父都是这样把手指一竖,这很简单嘛,师父不在,我就学他竖指说法看看!

  小沙弥就依样画葫芦地把手指头朝对方一竖:“喏!”,那人就开悟,顶礼拜谢而去。俱胝禅师回来后,问他:

  “有没有人来问佛法啊?”

  “有啊!”

  “你怎么应对呢?”

  “很简单啊,我就照师父平常手指一竖,那人就走了。”

  俱胝禅师听了,不动声色的说:“你倒很灵巧呵!你再做一次我看看好不好?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得意地把手指一竖:“喏!”俱胝禅师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喀嚓!’一声把手指剪断,小沙弥痛得眼泪直流,跳嚷着往外逃:

  “痛死哪!痛死哪……”

  俱胝禅师大喝一声:“站住!回来!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受了大喝,下意识又竖起那根指头,一看,手指已被剪掉,没有了。小沙弥一怔,无相可指,当下立刻觉悟了。

  从‘有’上可以悟道,从‘无’也可以悟道。丛林的禅宗教育,无情无理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但是都具有‘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深刻教育内涵。



四.福慧双修的力行教育



  
  什么叫做福慧双修?就是行解并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

  在佛经里有一则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如果你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像美国的宠物,猫啊、狗啊,都很享福,可是没有智慧,如‘大象披缨络’;如果只有智慧没有福报,又像学者名流,虽然声名地位崇高,实际上生活却是清苦艰难,如同‘罗汉应供薄’。


  所以,在丛林里,对于福慧双修是很重视的,比方说,吃饭时要作‘五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想想这些供养的意义,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离三种过失,对于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尤其贪念是最容易犯的,要特别注意防患。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是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藉假’能‘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导致各种营养过剩的并发症,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吃一顿饭,要把它跟佛法结合在一起。


  在丛林教育中,不仅要珍惜供养,思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于常住的一草一木,更要能‘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为了养成大众惜福的习惯,而不是执着悭吝。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有一次筛米煮饭,师父沩山禅师走了过来,对他说:


  “一粒米来处不易,你不能随意糟蹋施主的粮食噢!”


  石霜回答:“我没有糟蹋啊!”


  沩山禅师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米说:


  “你看!这不是一粒米吗?你要知道,千万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米来的啊!”


  石霜禅师立刻抓住机锋,反问:

  “千万粒米都从一粒米来,那么,这一粒米又从什么地方来?”


  沩山把手上的一粒米放回米槽中:“千万粒从一粒来,一粒也从千万粒来!这就是一多不二的道理啊!”


  这个公案阐释了丛林福慧双修的特色。


  有一个大户长者生性吝啬,寺院里的老和尚怎么跟他劝募化缘,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沟里常常流出剩饭米粒,就淘起来晒干贮存,留作余粮,几年过去,竟也存了好几篓米。有一天,一场大火烧掉了富翁所有的家当,大富翁一下子就变得赤贫了,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穷苦,富翁连一碗饭都讨不着,乞啊讨的,讨到了寺院,老和尚见了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给他吃。富翁接过饭后,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临走时,富翁再三表示内心的感激。老和尚说:“你不必谢我,这又不是我的,本来就是你的。”当下老和尚就带他到库房,看那一篓篓的白米,道出前因后果,这个富翁听了惭悔交加,当场痛哭流涕起来。


  ‘有’的时候,要常常想到‘没有’的时候;积福的人,就等于银行有存款,可以慢慢用。我们学佛的人常常念经、做功德,事后都要回向,这回向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慢慢的用,也可以做不时之需,丛林里的力行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今天的雨很大,你们各位冒着大雨来听经,这种信心,这种功德,比起平时,不知大了多少。讲座前几天,很多人抢着要票,有票的人不一定来,拿不到票的人反而站得满满的,来听佛法是慧解,发无畏心不畏风雨障碍来闻法的人则福慧双修。今天‘丛林的教育法’,就是希望大家能照这样身体力行,福慧双修。


  佛门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也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希望大家在各个寺院多多发心,修福修慧,体会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时时契机,早日得证自己的般若妙性。谢谢各位。

TOP

续 109

特殊的教育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时候,一种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古德名言,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贤的启示都可能被扭曲失当,造成错谬。

  举例子说: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钝,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会念经,连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为了不会诵经,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自己也觉得惭愧难过,就躲在墙边哭泣。给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会诵经。”

  “你做什么工作?”

  “扫地。”

  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对他说:

  “你既然会扫地,用的那把扫帚,总应该记得它的名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肮脏,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垢秽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光明起来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开悟,这不就是佛陀权巧方便的教育吗?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个凶恶残暴的女人,专门偷人家的小孩来吃,满足口腹之欲。佛陀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时候,也把她心爱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呼天抢地的痛哭,四处寻觅,佛陀就告诉她:

  “鬼子母!你爱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爱他们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从此不再偷别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为佛门的弟子。为了彰显正法,让愚痴的人也都能亲近受用佛法,有时候不得不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吗?

  有名的智舜禅师在打坐时,忽然有只中箭负伤的野鸡逃窜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禅师动也不动。不久,猎人气喘咻咻地跑了来,说:

  “我的野鸡刚才逃到你这里,请你还给我。”

  智舜禅师劝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饶过它吧!”

  猎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说的这么漂亮,这只野鸡够我做一盘菜,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呢!”

  过去在山崖水边,云水行脚的出家人,身边带着锡杖、带着戒刀,就是为了护身,保卫自己。智舜禅师因为这个猎人实在难以理喻,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来,对他说:

  “我这个耳朵送给你,可以回去做一盘菜,当晚餐了吧!”

  血光映现中,猎人大惊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残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到尉迟公府上拜访,很欣赏尉迟公的儿子,看他年轻有为,假如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他就问这个年轻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吗?”

  年轻人听了,哈哈大笑:

  “简直笑话,我怎么会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师在当时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迟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根器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这个年轻人说:“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个条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师说:“有条件,那就好办了,你说!哪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是个读书人,无论我走到哪里,你要有一辆车子装我的书,随我到哪里。”

  玄奘大师一听:“噢!我就是喜欢读书人,没问题,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你。”

  第二个条件,尉迟公子说:“我喜欢吃酒,无论到哪里,要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随我走!”

  玄奘大师这一听,为难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饮酒,我度你出家,你却还要我特地装一车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随时享用?这在我们听来,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师为了爱才,仍慨然应允:

  “好吧!第二个条件也答应你,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尉迟公子说:“你看,我这么年轻,我最欢喜的就是美丽的姑娘,所以,第三辆车子里,要装着千娇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她们就跟我到哪里。”

  伟大的玄奘大师,他有微妙的权巧方便教育,他说:

  “好!统统都承认你!”

  这个年轻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统统都要;懂了佛法以后,当然他什么都不要了。这位尉迟公子,就是后来继承唯识宗的慈恩窥基大师,也有人称他‘三车大师’,就是因为他和玄奘大师之间的这一段得度因缘。

  过去的大德们,因为有这种权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禅宗的语录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烧庵’的典故,也是说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把房子让给一位参禅的师父,每天供养他,这位禅师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婆婆想考验他,二十年来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就吩咐年轻美貌的女儿说:“你送饭过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说话,他说什么话,你回来告诉我。”

  那女儿照做了,回来告诉老婆婆:“母亲,我到了那里,抱住禅师,叫他说话,他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上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师像枯的木头长在山边,没有生机,没有感觉,表示不动心;下一句‘三冬无暖气’,是说几个冬天过去了,没有再动一点妄心。照讲,修行到了这种功夫,也很不错啊;可是老婆婆一听,很失望、很伤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将房子烧毁,还责骂禅师:“我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啊!现在我不供养你了,你请吧!”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华经》里有名的‘穷子’的譬喻,说明穷子有‘土中宝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啊!


  有一个老父亲,家财万贯,因为担心儿子太小,将来等他长大了,家中的财富不知是否能维持到那个时候,就赶快把那许多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希望儿子长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银财宝。后来,不幸家里遭了火灾,穷了下来,老父亲也死了,那个儿子怎么办呢?只好流落街头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讨,不知道家中有财宝,他忘记了!


  这譬喻什么?譬喻我们自性都有一个宝藏--真如佛性,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尘世间,贪好世间五欲六尘的蝇头小利,去讨那一点东西维生,本性宝藏反而不晓得善用。

  另一个‘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样:父母怕儿子未来生活穷困,又不能一直照顾着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办呢?就把一颗夜明珠密缝在他的衣服里,希望这衣服跟随他,将来没钱时,把这颗衣里明珠卖一卖,也能一生无忧啊!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旧终日乞讨为生。


  我们本性里面有一个真如之光,一个佛性之光,我们也不晓得去用它,所以流转三涂六道,受种种的业报苦刑啊!


  佛经上说:众生虽然是千差万别,可是每个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样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怀疑了:‘张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贤愚痴……,明明是有差别,怎么说是平等平等呢?’


  这个道理,要把它说清楚,只有以事明理。举一个例子来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黄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颜色的不同,但是,挤出来的牛奶,黄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颜色的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同样是白色;不同的众生,佛性都相同,这道理还不懂吗?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缘’、‘譬喻’等,多少部的经,都是以事来明理,可见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们的佛学讲座,承蒙大家来参加,如果光是讲理,讲理比较容易,但是讲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讲事,各位不要以为故事很好讲、很浅,不是这样。我每次要讲演的时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经的道理很多,但是要举大家都听得懂的事例,大家一听就明白的事例,这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说一段经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个出外旅行的人,他经过一处旷野,忽然身后窜出了老虎,一路追赶他,为了逃命,他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旷野中没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乱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吗?这个旅行的人赶紧逃到井里,一看,吓!井底有四条毒蛇缓缓蠕动着,怎么办呢?还好,井里头有一条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这条藤,悬在半空中,让脚不要着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还是下面的毒蛇,现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际,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两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啮这条藤。万一藤断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吗!?正在紧张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盘旋着,掉下来五滴蜜,这旅行的人舔着这五滴蜜,喔!好甜哪!一时之间忘记了危险。


  这一段譬喻在说明什么道理?这一个旅行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大家;行走在旷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赶我们,老虎就是比喻无常的风在逼迫我们;我们赶快躲到井里,那口井是什么?就是生死的深渊;这一个深渊里面有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比方说:地大就是指我们坚硬的骨头、头发;水大,像我们的痰啊、便啊、溺啊都是;火大,指我们的体温;风大,就是我们的呼吸;这当中,只要一大不来,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来吸噬我们,分食我们,还好,我们有一条生命的藤,这藤是我们的生命线,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弃,它是我们生命的依据啊!这条生命线本来是给我们依靠的,却来了黑、白两只老鼠要咬断它。黑白老鼠是什么?比喻黑夜和白昼,昼夜循环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们的藤咬断,在这种生死关头,应该要很着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这五滴蜜是什么?就是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财、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记了生死炽燃的可怕!


  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读到这段‘丘井空聚落’时,非常震撼,后来托尔斯泰趋向宗教,据说受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响很大。


  我们人除了被比喻成‘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房子,我们就是这房子的主人翁。有时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里面,或者是我们主人翁虽然住在里面,却没有权利管辖这间房子,那么,这间房子谁来住呢?--六个强盗住在里面。哪六个强盗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一颗爱分别的心。这六识好比六个强盗土匪,住在里面,天天想捣蛋、作怪,危害我们自己。你们各位难道不感到自己终日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强盗搅乱,身心都不得安宁吗?人家随便讽刺你一句话,你听到了,噢!生气了!眼睛看到不满意的,噢!生气了!吃的东西不好吃,把盘子掼到地上,噢!又生气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住在我们的身体房子里,就是这么捣蛋啊!

  我们要唤醒已经沉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这六根的土匪啊!


  这样子的比喻,多切实啊!佛经里,有很多深奥的义理,都是用‘因缘’、‘譬喻’来讲,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三根普被的,目前在台湾有不少佛经,或原文,或白话翻译,其中流通最广的一本是《百喻经》,因为它以活泼的譬喻传达深奥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奥的理论来阐释佛法,让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广受大众喜爱。这种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在佛经里实在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法。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佛法很重视根据,在佛陀的十二分教里,那个本事、本生、因缘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过去的事情,来启发时人的心灵。说慈悲,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慈悲,怎么样慈悲;说精进,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精进,怎么样精进;说持戒,就说过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过去的修行,来证明现在应该怎么做,才会这样。这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说明自己成佛也是有凭有据,是因缘果报的累积,不是侥幸得来的。《金刚经》说:‘过去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以古证今啊!


  佛陀曾经开示弟子,他是如何精进修道的,他说了一个故事:


  “在很远很远以前,我还是鹦鹉身的时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着急,拚命衔水想灭火,因为山林里的动物、昆虫很多,我要把火熄灭才能救它们。有人就笑我:‘这么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鹦鹉,杯水车薪,鸟嘴里衔的那一点水,怎么能把大火扑灭呢?’但是,我不被那许多人动摇我的信心、愿力,我认为只要心中有坚持,能精进,一定可以达成灭火的心愿。”


  佛陀用过去精进的事例证明,让当机众及后来的弟子们警醒:要成佛道,当如是精进。


  说到慈悲,佛陀也对弟子们说了这么样一个故事:


  “我过去生中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皇后梦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国王就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赏。这个告示勾起了一个猎人的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经在山里迷路,好几天没吃没喝的,病倒在深山里,后来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猎人很感谢,又不知怎么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诉他:‘只要你答应我,不将我的藏处告诉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报了。’多少年来相安无事,猎人几乎都遗忘了。如今在重赏诱huo下,猎人忘恩负义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处。国王立刻派人入山猎射,把九色鹿捕捉回来,活剥它的皮。当九色鹿鲜血淋漓,哀号不已时,猎人终于良心发现,向九色鹿忏悔地说:‘九色鹿啊!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啊!’”


  佛陀常常用这些无量劫前的事情,来启发大家的信仰心、慈悲心。


  对于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佛陀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是个农夫,一天到晚拿锄头锄草种菜,后来他发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就还俗回去种田了。但是种田实在辛苦,想想,还是出家没烦恼,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每天早晚都要诵经,他又不适应了,为了不辱佛门清净勤朴的形象,就又还俗了。这么多少次的出家,还俗;还俗,出家,总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来不想再还俗了,忽然看到一把从前用过的锄头,心念一动,又想起从前农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逍遥!忍不住就荷着锄头,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他终于下定决心:‘都是这把锄头,害得我在佛道里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唉!今天决定不再还俗了!’他毅然把锄头丢进江里,眼见锄头迅速的沉没,所有的挣扎疑悔也随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挣扎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国王作战胜利,率领一大批将臣班师回朝,一行人浩浩荡荡乘船而下,锄头贤人忍不住大喊:‘你们作战胜利了吗?你们能**别人,却不能胜过自己。我,锄头贤人,今天终于战胜了我自己,我丢掉了锄头,放下了我的执着,战胜了我心里的烦恼,我才是真正的胜利啊!’”


  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污染,我们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作战,能战胜五欲六尘的人,才是自我战场上的真正胜利者!


  大家都听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七佛通偈,从过去诸佛以来,至今仍然广受传颂。我在佛光山,看到沙弥学园的小沙弥初初学道,常常为了一二句话,在那里争论:


  甲沙弥对乙沙弥说:“这话是你说的……”


  乙沙弥指着丙沙弥辩解:“不,是他说的……”


  丙沙弥一生气:“胡说!我没有说。”


  我告诉他们:以后不可以说‘你说’,‘我说’,‘他说’,要说佛陀说什么,菩萨说什么,师父说什么……,要这样子说才可以。


  佛光山开山二十多年来,我有一件很欢喜的事情,就是几年前,韩国三大古寺中,代表佛宝的通度寺,经过杨白衣教授的介绍,和佛光山结成兄弟寺。佛光山才十六年,通度寺一千三百多年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老前辈,是有历史,有佛教传统的;佛光山虽然只有十六年,却是以佛法为根本,遵守佛教的传统来现代化,用现代化来开展我们的佛教。佛光山和通度寺结成兄弟寺,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以古证今’的证明!


  今天下午,中国电视公司‘九十分钟’节目制作小组,到普门寺访问我,他问:


  “这种现代型态的佛光山,对古老的佛教是怎么样遵守的呢?”


  制作小组告诉我,节目下周要播出,要我即刻讲几句话。由于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今天我也一并在此告诉大家。


  佛光山,一般人到了这里,从不二门到朝山会馆、大雄宝殿、大佛城……,这些区域是开放的,一般信徒看到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游客这么多,这么热闹,对了!佛光山怎么修行呢?


  我告诉各位,你们到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不是我们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是有结界的,是谢绝参观,游客止步的。佛光山的人,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做早课,吃早饭,打扫,七点钟要进入课堂上课;十点钟后,典座、行堂、吃饭、跑香、经行;下午一点半又要进课堂去听经闻法;三点半后要出坡作务;晚上七点到九点要再做一些自修的准备,然后做晚课;十点钟开大静,每个人要在床上打坐,然后才可以睡觉。平常不准出院门一步,生活区域有严格结界,你们各位到的地方,我们佛光山的人除了工作,平常是不准到的。

  佛光山的大众,有的人修‘不倒单’,就是不倒下来睡觉;有的一天只吃一餐;有的连续多少年闭关;甚至有人修行‘般舟三昧’--在那里站着,不睡不吃达一百多天,很疲倦时才抓住绳子休息一下。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大家觉得是现代呢?还是古代?我们希望用古老的方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愿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所谓‘佛教现代化’,就是佛光山的内涵啊!一般人把佛光山曲解为世俗的商业,实在令人痛心!

  也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喔!你看,地下铺着地毯,还有冷气设备,很有钱喔!”这是让你们各位到佛光山来享受的,如果说有钱,是你们有钱。我们出家人睡的寮房仍然遵守古制,仍然是榻榻米,一点冷气也没有。更有一些人说:“哼!你们出家人还用电话啊!”、“这些出家人还坐汽车呢!”我觉得出家人不用电话、不坐汽车,难道才算是修行人吗?那么样的落伍,不是要贻笑于国际,耻笑于大众,让人嘲笑我们国家太穷了吗?佛光山开山的精神,是要古今融合,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事业’。出家人自己虽出世,但是弘法要入世啊!不然如何度众?众生是菩萨的道场,离弃众生,佛道也远了。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佛陀也好,禅师也好,都很重视幽默。不幽默的人就不聪明,没有智慧,不容易入道啊!怎么样子才算幽默的教育,才能入道呢?我们第一天讲演的时候,有位老太太在观众席听讲,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哎哟!菩萨会动啊!”她说台上的这些师父菩萨会动。讲演结束后,她赶紧赶上台来要拜菩萨,一看,“哟!菩萨没有了!”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当时在台上打坐的出家众同学,这些‘会动的菩萨’们听了,也都哈哈大笑。我告诉他们:不要笑,明天可不能再动啊!

  这样子哈哈一笑,不是也能入道吗?


  什么叫做‘幽默’?《读者文摘》上曾记载一件事:


  有一个信徒,要找一个出家人去念经:


  “我父亲死了,请你帮我诵一部经,要多少钱啊?”


  “一卷经一千元啦!”


  “师父啊!可以打个折扣吧?八折好不好?”


  “好吧!就八折!”


  这一卷经念完后,要祈祷了,和尚念:


  “佛祖啊!你把这个人带到东方世界去吧!”


  东方世界?哟!不对呀!这个儿子一听,还得了,赶紧告诉师父:“师父!师父!这不行啊!我爸爸是要上西方世界,你怎么叫他去东方世界呢?”


  这个和尚说:“不行!到西方是一千元,你要打八折,八百元只能到东方。”


  这个儿子没有办法,就说:“好吧!好吧!不打折,一千就一千,我再加两百元,你带我爸爸到西方去。”


  这个和尚就重新再祈祷:“唉!……你上西方去吧!”


  这时,棺材里的父亲突然大声喝斥:


  “你这个不孝的儿子,为了省两百元,叫我一下子东方,一下子西方,这么来来去去,把我累坏了!”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功德、佛事是不该打折扣的,有多少就是多少,它是内心诚恳的布施。所以幽默的话语,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就会心了,明白了。

  唐朝有名的牛头法融禅师,落发不久,便入石室内打坐观心,见人来,既不合掌,也不起迎。有一天,四祖道信知道因缘成熟了,就来到石室要度化他,见他一付泰然自在的样子,好像世间一切都与他无干,道信禅师就问: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在这里打坐观心。”


  “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牛头法融答不上来,立刻起身顶礼,拜四祖为师,请四祖入禅房休息,经过回廊时,突然窜出两只大老虎,四祖立刻举起双手,站在原地不动,牛头法融见状,哈哈大笑:


  “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四祖道信禅师默然不语。等到进了禅房后,道信禅师用毛笔在椅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请牛头法融入坐,法融禅师吓了一跳,不敢坐,道信禅师就笑他说:


  “哦!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这说明了什么?‘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触目遇缘,都可以是佛的妙用,也可以是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啊!

  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感谢各位给我们很多的护持,让我们一起祈求三宝加被我们的总统政躬康泰,我们的社会祥和无争,我们大家福慧增长,同时也把蒙受三宝给我们的平安带回家去,谢谢大家!

TOP

续 110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三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我们心理的病态如何治疗。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人类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即使我们的身体死亡了,毁灭了,这个心也不会死的--就像云聚而成雨,雨水流入地表,汇成湖泊海洋,然后又蒸发成为云层,云又降成雨一样,虽然云雨湖泊河海的形相不同,水的本身却是不增不减,循环不灭的。人,有时候天法师间,有时候地狱、恶鬼、畜牲,所谓五趣轮转、六道轮回,尽管马腹牛胎,千种万变,我们的本性、自性,却是永远不变的。好比一段树材,可以把它做成桌子,做成椅子,做成栋梁,做成窗框,虽然形状都不一样,但是木材的本质是不变的。再譬如你有一块黄金,你可以做戒指,做手镯,做耳环,做成种种器皿,形状虽不同,黄金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人,身体终究会死,生命的本质--心,是死不了的。就像木材燃烧,前一段木材烧完,还有后一段;一根烧完,再加一根,藉着一根一根的木材,火可以燃烧不熄--身体如同木材,一个身体死了,换一个身体再生,一个一个身体尽管循环生死,生命的火却可以一直燃烧下去,轮回不绝。

  我们佛教的信仰里,主要的就是相信生命是不死的,我们的心是永远存在的。永远存在的心,要好好爱护它,不能让它被贪嗔痴慢的病魔侵蚀,成为病心,成为坏心。否则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这一个病了、坏了的心,就不能在人间天上流转,而要轮转到地狱为畜牲去了,很可惜!我们要把这个心的病态治好,用真理和慈悲的法水去调伏,让它在人间天上安住,在佛菩萨和圣贤的境界里,永恒地常住。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出家,跟随佛陀听经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想要到深山中精进修行,得到佛陀的嘉许,就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隐入山中。不到三个月,正当大家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回来了,满面风尘,拜在佛陀脚下不肯起来。佛陀慈祥的问:

  “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一直努力修行,却一直不能证果,我觉得自己无能,因此中止修行而回来了。”

  “比丘啊!”佛陀和蔼垂示:“你既然信奉我教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你前生是个精进努力的人,很多人因你的精进而存活,为什么今生却要舍弃这可贵的精进心呢?”

  “噢!佛陀,我前生如何精进呢?”

  “比丘呵!我今将你过去的因缘说与你知:

  “从前,有一位商人组织了百余人的商队经过沙漠,因为白天酷热,沙漠被太阳晒得烫脚,不能行走,所以他们只能在夜间赶路,天亮就得搭棚休息,等到太阳下山,大地冷却后,再继续跋涉。当他们一行昼伏夜出,快要走过沙漠的时候,这个领队的商人就向大家说:‘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晚吃过饭后,大家不妨把水尽量饮用,不必保留,这样,负担轻了,也好早一点离开沙漠。’

  “大家很高兴,就照他的话去做,有人干脆把水都洗澡洗光了。夜里动身后,年轻商人因为连日疲劳,不知不觉中呼呼大睡,没有发现牲畜走错了路,等到一觉醒来,仰望星宿,才发现方向错误,赶紧率队转头,已经来不及了。不久天亮,太阳上升,大家惊恐起来,纷纷怨恨青年商人,担心人畜无水,熬不下去。青年商人心里虽然很着急,却仍然镇静的四处寻觅水源,终于奇迹式的找到了一堆青草,他高兴的要大家跟他一起掘水,想不到掘了几尺深后,却掘到一块大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锄头,颓丧地叹气,任凭青年商人怎么样鼓舞,怎么样劝慰,都没有人肯再挖下去了。这时候只有一个童子举起锄头,和青年商人一起在烈日下挥汗挖掘,两个人埋头苦干,终于挖出了清泉,使大队人畜获得水份,熬到晚上,安然离开沙漠。

  “比丘啊!你要知道,那位勇敢的商人就是我,帮商人把岩石打碎努力挖掘的童子就是你。过去你能精进不休,让大家获得水喝,为什么现在反而要放弃修持,不肯给大家喝真理的法水呢?”

  经过佛陀慈悲的开示后,年轻的比丘生起惭愧心,发愿绝不退转,精进修行,最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这一段故事,说明了因缘苦空都在一念之间。青年比丘随佛陀求道的时候,能息去妄念,放下世间种种羁绊,心里专注,就得大精进;后来离开佛陀了,中心无主,种种放不下、割不去,修道的脚步就停顿了。年轻商人要大家舍弃负累,是心理作用;因疲倦而迷途,是心理作用;童子努力掘泉,也是心念意识的作用。种种成败得失,无不在心理作用的有无。我们在修道路上,常常会受到贪嗔的遮蔽,被无明误导,‘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妄心一起,幻相即现,种种受想行识就危殆了。所以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环境不是障,生灭不是障,真正的迷障是心田的一起心、一动念。

  《华严经》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像一个画师,可以画出美丽的事物,也可以画成凶恶的野兽,甚至可以预料未来,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用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的心就像工厂一样,工厂设备好,制造出来的产品质料就好;工厂设备不好,产品的品质也不好,连带的破坏了空气、水源,造成环境污染。我们的心,是好的工厂,还是坏的工厂呢?就要看我们对自己的投资有多少,如何增加三慧的设备,如何消除七垢的污染,心识健全,百劫不侵。

  人的身体,活动空间是很有限的,所谓‘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这个身体的使用是有限的,心的活动却无限无制。我们通常说:光,是世间最快速的东西,一秒钟的光速可以高达三十万公里,但是,心更快,心的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念之间,天堂地狱来回无数次,‘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所以对于这么活跃、快速的心,这么容易支配我们生死的心,我们要好好的关注,好好的照顾。假如它有病了,如何好好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身体上的疾病,不脱‘老、病、死’,心理上的疾病,不离‘贪、嗔、痴’。如何治疗心理上的贪嗔痴呢?这一个问题,经常在讲经说法时被提出,我今天讲心理病态的治疗,就从四个比较严重的病态下手,提出克治的方法:


  

一.损人不利己的病态与疗法



  
什么叫做损人不利己呢?就是伤害别人,也对自己不好,这种病态通常以四种面貌出现:



  (一)幸灾乐祸的心理病态


  一般人总有某些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不好、不幸的事情,心里面窃窃私喜,没有同情心,没有恻隐心,这个是病态。例如:看到什么人被倒闭了,我们不但不同情,反而故作先知状:“哼!我早知道他会倒闭,倒得好!罪有应得嘛!”你跌倒了,我笑哈哈:“哎呀,你像元宝翘,很好玩!”拿警察来说,我们社会里,好的警察很多,偶尔有一个警察因贪污被收押,就有人得意的说:“你看!你看!连警察也犯罪了,警察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幸灾乐祸心理,是一种病态。


  (二)同归于尽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自己没有本领去创业,去发展,见到别人来创业,来发展,就不喜欢他成功。拿佛教里面来说: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难!做一个无沾无染的法师,做一个弘法利生的布教师,更困难!你很会演讲,马上就有人批评:“瘸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啊,光是会说,不会写文章,有什么用?”行!你赶快努力写文章,以文字弘法,讥笑你的声音又来了:“哼!光是会摇笔杆,有什么用?雕虫篆刻而已,又不懂修行!”哦,人家还要看你的修行,你赶快修行,很有修行了,他又摇头撇嘴:“有什么了不起!只会修行,不会办事情,没有策划执行的能力。”喝!你办了几个大规模的法会,替佛教开创了新风气以后,冷言冷语又飞来了:“哎!那个法师有什么能耐,虽然会办活动,不过像英文啦、日文啦这些外国语,一句都不会说,有什么用?”好!你努力进修外国语,能够应对交谈了,人家骂得更难听了:“这个和尚,明明是中国人,却不讲中国话,会讲几句英文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管你怎么样做,做来做去,都是一个没有用。这种心理就是这样:你怎么好都没有用!我没有用,你也不要想有用;你也没有用,大家都没有用,同归于尽啦!

  我在高雄建设佛光山,十八年来,常常遇到困难,尤其是置土地。要把佛光山周围的土地再扩大一点,是很困难的事。地主不是佛教徒,不喜欢佛光山,出再高的价钱给他,他也不肯卖。我们的慧礼法师,和山下老百姓的感情很好,有人建议他一个办法,可以把土地买下来,就是要他假装和佛光山有仇,跟地主说:“现在我被佛光山赶出来了,没有地方去,我想跟你们买一块土地,盖个寺庙,和佛光山斗一斗、对一对!”那人认为:只要慧礼法师气愤填膺的这么一说,地主就一定会卖给他。我们非常厚道老实的慧礼法师听了以后,吓一大跳,立刻合掌谢绝:“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阿弥陀佛耶!”

  这是什么心理?同归于尽嘛--我不要看到你好。你好,给我好,我也不愿意;要我好你不好,我才愿意,至少大家都不好,干脆同归于尽。

  过去有一个大富翁,他的太太要死了,他很舍不得,就请来一位名画师,想替他太太画一帧遗像,越酷肖越好,留作纪念。这个太太知道富翁的心意后,就同意了,但是却私下吩咐画师:

  “我头顶的宝冠要画上很多钻石,我身上的衣服也要画很多钻石。”

  画师觉得奇怪,左思右想:“不对呀!夫人,您戴的宝冠上明明没有钻石,为什么要画钻石呢?您的衣服已经很华丽了,为什么也要无中生有画钻石呢?”

  这个太太在病榻上冷笑起来:“画师啊,你要知道:我死了以后,夫君一定会再讨一个妾作填房,我辛辛苦苦为夫君攒聚的家产都归她享用,太便宜她了,我要让那女人永远不得安宁。你替我把宝冠、衣服都画满宝石,这样,那女人一定会常常跟我夫君吵架,说:‘那个大老婆有那么多钻石,为什么我没有呢?’让他们早也吵,晚也吵,永远不得安宁啊!”

  自己享受不到,也不让别人享受;自己没有,也不让别人有;自己不好,也不让别人好。这种同归于尽的心理,不是病态是什么?


  (三)磨人为乐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以折磨别人为乐,越是让你为难,让你痛苦,他越觉得得意。比方说:有一位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回国的教授,到户政机关办土地手续,他一大早从高雄赶到屏东,承办员说:“这要验户口名簿,户口名簿呢?”哟!对了!该带户口名簿。他急急坐车赶回去拿,一个多小时以后满头大汗赶回来,承办员慢吞吞看着户口名簿,说:“请出示身份证。”哟!身份证也要?怎么不早讲呢?这位教授看看表,快中午了,只好先打长途电话向学校请假调课,再坐车回去拿,等到下午拿回来,以为总可以办成了,想不到承办员又问:“咦!你户长怎么没有印鉴证明?这不行!”这位教授一次跑、二次跑、三次跑,跑得头昏脑胀,承办员却显得洋洋得意,这就是‘磨人为快乐之本’的病态心理。


  (四)损人为己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不肯舍己为公,不参与公共建设,比如说:大家做好事开路,他那一小块地堵住了,怎么说都不肯捐出来;政府要盖一栋公益大楼,偏偏被一小块畸零地切割了,地主硬说那块三坪大小的地是麒麟地,绝不肯合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大众利益,这就是损人为己。

  过去有一位信徒,买了一尊白瓷观音,非常庄严,非常美丽。有人提醒他:佛菩萨的像一定要拿到寺庙里去开光,然后借那个寺庙的菩萨分光、分香,带回去供奉才会灵验。他想想不错,就把那尊白瓷观音供在寺庙坛上,点起香,要来拜拜分光;可是那支香点燃后,风老是把它吹向旁边的菩萨,这个信徒一看,不行啊!他想:我的菩萨闻不到香,怎么行呢!噢!有个办法--他就把那个香团挂在菩萨鼻子下面,把香围住了,专让他的菩萨来闻。本来又美丽又庄严的白瓷观音像,就这样一薰,变成一座黑鼻子观音了,这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病态。

  我们到寺庙去礼佛,有时候带了些鲜花、水果、饼干等供品,来到坛前一看,啊!佛祖前面已经摆满了别人的供品,你想想:不行啊!就把别人的摆到一旁,把你的摆在正中间。这样的做法,佛菩萨会喜欢吗?还有人到寺庙去诵经、超度,立了个牌位供在那里,隔天一看,啊!别人的供品摆了一大堆,摆过界了,你马上心里不高兴:‘怎么可以把你的供品摆在我供的牌位前面呢?’就把他的再挪回去,这样的做法,佛菩萨会喜欢吗?其实呢,供养诸佛菩萨,都在虔诚一念上,只要你心到,放在哪里都一样。分别你我,争位抢置,不但不是佛教徒应有的做法,而且是一种既损人也不利己的病态。

  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病态,应该如何治疗呢?我提出四个对治的方法:

  1.与人为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只要能利益你的事业,利益你的前途,只要能助你向善向上,帮助你的进步,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2.和人随喜:给人欢喜,就是给自己欢喜。有时候嘴上说两句好话,做随口的欢喜;帮别人做一点事,指点一条路,就是随手的欢喜;别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没有力量做,没有关系,我跟你微笑,引你欢喜,用微笑来随喜;甚至于口不会说,脸不会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欢,都是随喜的欢喜!有人说:我们信佛教的人,到寺庙里拜拜,又要做功德,又要添油香,又要出钱出力,信佛不容易呵!这种想法错了!我认为一个佛教徒,出钱是最低的程度,比出钱高一点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点是出好话、出好口、出好心--你个个都来出钱,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你个个都来出力,哪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的力气?你出好话,不怕多;出好话之外,出好心,这个功德就大了。别人做佛事添油香,我虽然没有钱没有力,但我心里虔敬欢喜,真诚护持,这个功德,跟出钱出力一样大,甚至比出钱出力更大,因为在佛教里面,心力比金钱力气还要大。

  3.凡事随缘:凡事随缘,自然更得人缘。所谓‘欲学佛道,先结人缘’,结缘是为自己学佛铺路,是给自己方便。你处处结缘,时时随喜,你不求安乐,安乐自然会跟随你。《华严经》中曾有‘普贤十大行愿’,其中第五种广大行愿,就是随喜功德。

  4.遇事服务:遇事服务,自然就得到多助。我为你服务,消除三劫以来诸烦恼;我为你服务,消除贡高我慢的骄心;我为你服务,断离一切利养名闻;我为你服务,不分别内外法,不动受想行识;我为你服务,给你欢喜,给你快乐,这不是菩萨道吗?

  所以说:损人利己的心理病态,源自心之贪欲、虚妄分别,源自心之颠倒想,心之欺瞒念。心病还需心药医,只要坚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道念,日修月省,自然能断贪嗔痴,洗涤心垢,成大自在。南岳慧思禅师有一首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就是对治心理病态的基本法门。



二.信坏不信好的病态与疗法



  
  人类有个愚痴的劣根性:凡事相信坏的,不相信好的。比方说:谣传某个女人不规矩,红杏出墙,跟某个男子私通,噢,大家马上就相信了;如果你说某个女人三贞九烈,怎么好,怎么规矩,大家会将信将疑:“真的这样吗?”不敢相信。我们去找医生看病,医生一检查,说:“咦,你没有病啊!”你就想:“嘿!这个医生不高明,怎么会没有病?我明明这里痛,算了!换一家看!”换了一家检查,医生说:“哎哟!不得了,这个病严重了!要住院治疗啊!”你就相信了。医生给你药吃,不花钱的药,太便宜的药,你认为没有价值:“这么便宜,哪里有用!”药越贵,你越认为有用:“噢!两万元的药哦!不好才怪!”,这就是信坏不信好的病态。

  我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报纸上报导警察抢劫了,噢!大新闻;和尚杀人了,啊!大新闻。为什么是大新闻呢?因为狗咬人很平常,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越不平常,越耸人听闻。像我在佛光山,多少年来,常常有人问:“您有什么困难吗?”照理说,今天我们有大有为的政府,社会有这样多的善良人士,我们好好的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实在没有什么麻烦的事,但是,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政府一次一次地投书,一次一次地检举,蓄意打击佛光山。他说佛光山建了那么多寺院,钱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些钱都是共产党帮助的--这种话伤害到我没关系,但是,佛光山是二十万信徒点点滴滴捐献建成的,他把二十多万信徒的功德金,捏造成共产党的钱,伤害了二十多万信徒虔诚护法的心,我觉得对不起信徒。现在政府不准民间私藏枪械,因为枪械会扰乱社会秩序,佛光山是纯粹的佛教道场,竟然有人检举佛光山藏枪两百多枝,这真是大笑话!佛光山连两百条棍子都没有,不要说两百枝枪了;佛光山烧饭都用瓦斯,两百根木柴都没地方堆,两百枝枪械藏在哪里?难道我还会使妖魔法术,把两百枝枪吸藏在肚子里啊?

  还有人批评我:“佛光山星云大师是政治和尚!”各位:我在高雄住了三十多年了,我参加过哪些政治活动?我建设佛光山,从民国五十六年开山,就申请寺庙登记了,一直到六十六年才申请到,前后耗了十一年才把这个小手续办成。我一次一次失败,没有关系;有人建议我:“哎啊!这个简单嘛!您只要拨个电话,找一位长官帮忙就行了!”但是我不要。为什么?我说:“只要我不死,我当和尚可是一辈子的,总有一天会办成!”

  有的信徒建议我:“佛光山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费,装路灯呀,盖厕所呀,何必自己出钱!”我一概没有拜托政府给我补助,为什么?我们佛教为国祈福,为社会弘法,有成千上万的广大信徒支援我们,我还向政府开口要什么钱?像我在高雄三十多年了,除了高雄市政府请我去讲演过一次以外,我都没有跑过高雄市政府,这是政治和尚的做法吗?

  讲到这里,我想起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有和一些国王来往,如: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能称为政治佛陀吗?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为了使佛经广为流传,也都曾在皇宫里翻译经典,他们都是政治和尚吗?我们佛光山的法师,有时候遇到选举了,收到投票通知单,当然要去投票。为什么?因为我们缴税,我们爱国,我们要选贤与能,尽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噢!去投票,被照了相,就被渲染成‘和尚投票,和尚参与政治’了,投投票就是政治和尚吗?当国内外的政要、名人仰慕佛光山,远道前来参观访问时,我们不能不接待,一尽地主之谊,新闻传播出去,我就变成政治和尚了。那么,我们接待核能专家,照一张相,我是不是会成为‘核能和尚’?我接待一批医学人士,消息传开,是不是又叫我‘医学和尚’?我们上个月曾接待几位美国太空人,我算不算‘太空和尚’?

  这种信坏不信好的病态,流行起来很可怕!像佛光山下有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婆婆,从开山以来,一直不停的要见我,为什么?她说她和我是七世的夫妻。有一天,她又带来了两位非常年轻英俊的青年上山,看我出现了,立刻拉着这两位青年拦住我,说:“快跪下!这是你们的爸爸!”那两位青年很尴尬,很为难,拗不过老婆婆又逼又拉的,只好勉强跪下来,喊我:“爸爸!”大家看:我像是做爸爸的人吗?不知情的人看到了,还以为我在外面养了儿子,现在回来认爸爸了,认祖归宗了。我是一个出家人,原不在乎恶人的千般毁谤,但是有些报纸杂志不顾新闻道德,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来增加销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迎合社会信坏不信好的病态,间接破坏佛教的声誉,因果昭彰,这是会有报应的!

  我们佛教徒如果没有坚定的正信,存了信坏不信好的心理,一碰到流言蜚语,也会被染污--像我们有一位信徒常常做功德,捐钱给佛光山,忽然不出钱了,为什么?因为他在屏东,听一个女人说我要讨她做第五个姨太太,他就想:‘星云大师既然要讨姨太太,我何必再护持他?’有信徒跟我说:“这件事很严重,那个女人不是外人,就是你们佛光山的人!”我不相信,说:“真的有这回事吗?她在佛光山哪里做过事?”信徒说:“她说她是大慈育幼院的老师。”好!这就很好查了!育幼院一查,原来是有一个屏东来的女子,在育幼院服务过一个月,因为她神经不大正常,院方怕影响育幼院的儿童,就请她回去了。她长得什么样子,我看都没看过;姓什么名字,我听都没听过,连她的高矮胖瘦全不知道。但是她回屏东,逢人就说是星云大师要讨她做第五姨太太,她很光彩啊!我呢?我自从十三岁剃度出家,修习佛法到现在,已经做了四十六年的持戒和尚了,四十六年来四大空空,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四个姨太太?我可以告诉各位:不管什么人造谣,不管什么诬蔑,老婆怎么多,儿子怎么多,统统不要紧--我经常想:天下的长辈都是我的父母,天下的晚辈都是我的儿女,天下人都与我自家一般,我只愿普天成佛与成祖。我出家四十多年,就是为国家社会奉献,为佛教与大众舍身舍命,‘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如果说,我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一面,人家不相信;我为佛教和大众舍身的努力,几本杂志,几句谣言,就能破坏、否定,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哀,这是我们中华民国的悲哀了!

  对于这种信坏不信好的疗法,我也提出四种药方,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做到:

  1.往好处想: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好坏,是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所引出来的歧异。比方说:天上的月亮出来了,花前月下的情侣觉得很美,很高兴,但是小偷就觉得讨厌,嫌它太亮了,这是立场不同。这个讲台布置了这么多花,这么多衬景,大家觉得怎么样?噢!那位先生说很庄严,这位小姐说有些拥挤,你们看,大家观念不同。下雨了,坐在车里的人觉得雨景很美,路上淋雨的人却在抱怨;走进鱼市场,有人觉得腥臭扑鼻,有人却越闻越香呢?你说这个女孩不美丽,很难看,情人眼里出西施,她男朋友却觉得比林青霞还美呢!对于任何人事,往好处想和往坏处想,可以差个天与地。

  过去有一宗无德禅师的公案,是说三个信徒活得痛苦,就向无德禅师求快乐法门,禅师问他们:“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说:“我如果有钱,我就快乐了!”

  乙信徒说:“只有爱情才会让我快乐。”

  丙信徒想了想:“名誉!我要有名誉才快乐!”

  无德禅师微笑问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和名誉以后,烦恼忧虑会不会随之而来呢?”

  三个信徒一惊,相顾失色,答不出话来。

  无德禅师哈哈一笑,开示说:“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能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觉得快乐。你们为什么不往好处去想,只往坏处想呢?”

  观念一改变,‘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因缘果报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要从好处去看,你这个唯识的心,可以把大地山河变成净土!用圣人的眼光来看,满眼都是圣人;用小人的心理来想,个个都是坏人。

  2.往远处看:人,往往短视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见实惠,不见因果。买了一部汽车,就珍爱如宝,看得比自己还重,死了又带不去;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日夜酒食酬酢,弄坏了身体,得到的不过是虚名与泡影,有什么价值呢?过去,唐肃宗曾经向南阳慧忠国师请求开示,说了半天,禅师看都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就诘问:“我是堂堂的大唐皇帝,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反问:“皇上可曾看到虚空?”

  肃宗抬手向空中一拂,说:“这不是!”

  国师颔首:“请问皇上,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很多事,往远处看,都是一片虚空。看穿了,看透了,好坏的分野比较正确,也不会盲目的信坏不信好了。

  3.往真处察:什么是真的、假的?什么是好的、坏的?我们不要随便相信流言,要使是非止于智者。我对于人我是非,一向有个处理的方法,就是: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是是非非奈我何!我们要有自主的生活,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说好坏,我也说好坏,这是一种病态。

  4.往同处解:遇到事情,尽可能设身处地,去想一想;推己及人,去想一想。因为道理不是一面的,是彼此的,大家互相认为对的才是有理。如果将心比心,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着想,就可以有相同的解释:‘这件事,换了是我,我会怎样?’‘如果我是他,是不是也这样?’这一想,很多好坏都可以坦然接受了。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信好不信坏的人,天堂地狱的移转,都在这一念之间!


  

三.畏果不畏因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常常听人说:“我什么都不怕!”在佛教里面,‘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因果不能不怕。一般人畏果不畏因,一方面由于因是隐微不可见的,一方面也由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病态心理作祟。像监狱里的犯人,十有九个在案发前肆无忌惮,想:‘逍遥法外的罪犯那么多,不见得就我倒霉,正好在做案时被逮到吧!’噢,事后被捕了,才悔不当初,有什么用?

  有一次,我在车站等车,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嚼巧克力,听到她和小孙子的对话:

  “奶奶,不可吃太多!”

  “不怕!我有金十字胃肠药!”

  “奶奶,如果吃坏了胃,治不好呢?”

  “不会啦!才这么一盒,不会的啦!”

  “可是,奶奶,您天天都吃,已经吃了不少了。”

  “没关系啦!吃糖的人那么多,不一定就我生病啊!”

  大家想一想:这种观念对不对呢?

  过去,舍卫国有一个大财主,名叫提婆,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而且连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做,家藏八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乐,不免议论纷纷。舍卫国的波斯匿王觉得疑惑,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回答:“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到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绝不会再享受福报了!”


  这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不要以为因缘无影无形,隐而不显,就忽略了业报。畏果不畏因的心理,实在是一种病态。


  对于这种病态心理,我们要如何防范治疗,弭患于无形呢?我想,可以有四种方法:

  1.诸恶无染:须知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杜渐,始能弭患。我们要有一种戒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五欲不贪不拒,对六尘不染不着,远离一切恶因恶缘。


  2.诸行无私:一切行为,不自私,不自利,可以避免很多因果的障漏,曹山和尚说:‘出语须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就是一种对世间不厌不求的态度。


  3.诸心无住:很多信徒入佛门,是为了生脱死而来,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不能真正断灭人我,勘破生死,结果徒然虚有其表。经典梵呗朗朗上口,道理能讲一大堆,真正的思想却不通,持戒也不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了知无心处,自然能得度’,我们要以菩提心来长养慧命,慧命有了,自然知道畏因畏果。


  4.诸情无执:人是感情的动物,常常因为一时的感情起伏,就种下因缘,贻祸半世,像韦应物的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感情太浓,风波多;感情太淡,还是有风波。最好不执不舍,用中道的智慧来调御,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免一切苦厄’,度越感情因果的险恶风涛呀!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没有造恶因,就没有恶报,我们要多多行善积德,畏果亦畏因!


  

四.信假不信真的病态与疗法



  
  世间各种事物,多为表相,似真实假,一般人参不透,常常误以为真。各位请看:讲台上的这盆花,很鲜艳,很漂亮,可是明天凋谢了,就是一堆枯枝烂叶,它真正的本质才会出现。现在看不出,想不到,你如果跟别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这些鲜花不过是一堆烂枝叶!”噢,他信不信?

  一般信假不信真的病态,至少有六种:


  1.相信五欲六尘,不相信真如涅槃:比方说,有些人认为: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快乐是真的,认为财、色、名、食、睡啊,色、声、香、味、触啊这些东西好重要呀!我们有了它就好快乐呀!对于真正重要真正快乐的真如涅槃,他反而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不要弘扬佛法,要证入涅槃!他说:“我所证悟的道理,与世间所想的、所要的恰恰相反。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看来是苦的根源;世人求取的五欲六尘,我认为都是假的;我印证的真如自性,是世间唯一的真理,人们又不相信!”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活,知道五欲六尘是会迷惑我们、欺骗我们的,不要再被它蒙蔽,不要陷入贪嗔痴的苦海里,到最后一无所得。真正的真如涅槃,就是刚才说的自己的心,才是我们的,我们要知道宝贝它。


  2.相信地理风水,不相信自心功德:人类心理上有个缺陷,有个病态:对于我们所不知的未来,常常盲目臆测,迷而信之,容易被神权控制。比方说:看风水地理的人断言:你的房子方向不正,对子孙不好,噢,谁愿意对子孙不好呢?于是改造门,改造墙,弄得鸡犬不宁。高雄市的道路都有都市计划,这排房子,统统是面南的方向,那条街屋,统统是向东建,这排房子有人赚钱有人赔本,那条路有人升官有人倒霉,不能怪风水,要看自己的经营方法好不好。看生辰八字、择日结婚的男女,有的婚姻幸福,有的不幸破裂,也不能怪八字作祟,找借口推卸责任。我的意思:不要盲目相信地理风水,真正的地理风水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的心好,什么都是好。


  我自从建了佛光山以后,很多信徒误会星云大师很会看风水,很会看地理,都来找我去看风水时辰,甚至找我替他看相,替他算命。我一再告诉他们我不会,他们都不相信。后来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了,要我看结婚的日期,好!都准备好了吗?就下个星期天不错。到了那一天,很多人家就嫁女儿娶媳妇,车来车往,好不热闹,他就说:“大师好准哪!看这日子多好呀!”各位想想:我明明不会看风水地理,不会择日命名,我说真话,他不相信,一定要我说假话,这是什么心理呢?


  真正的地理风水,是自己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好,那一个时辰好,哪一个地方好,哪就是好,因为自心功德是大于一切的。


  3.相信吃喝嫖赌,不相信清净守道:我从小出家,过去常有人对我说:“唉呀,好可惜喔!这么年轻就出家了!”我问他们何可惜之有?他们说:“唉呀,又不能吃鱼吃肉啊,又不能谈情说爱啊,又不能娶妻生子啊,好可惜啊!”我请问各位: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什么好?大限一到,万事成空;他们不出家,在尘世间过贪嗔痴的生活,日日劳心伤形,日日爱染执迷,这才可惜了!


  4.相信金钱权势,不相信真理法财:近世社会风俗奢糜,重物质,轻精神,金钱权势的力量有时比真理法财大。五年前,我到电视公司讲演,录影都录好了,他不准播出,说和尚不能上电视;我说:“电视上不是常常都有和尚出现吗?”那个总经理跟我说:“那是演员扮的假和尚,真和尚不行!”这不就是信假不信真吗?经过五年的努力,情况好转了,教育部颁给我一帧社教建设的奖状,新闻局给我们的电视弘法一座金钟奖,电视公司更主动邀请我从下个月开始,每星期上电视讲《六祖坛经》。过去我们上电视讲一次,不但要付十三万,还要再替电视公司找二十万的广告,才能播出一次;四、五年来,除了信徒赞助外,佛光山总共花了五千万元做电视弘法,我们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蒙受佛法薰沐,传布佛陀的智慧。


  5.相信健康力量,不相信生命无常:现在很多人喜欢抽洋菸、喝洋酒,显示自己有身份地位,人家劝他:“哎,这对健康不好呀!”他说:“怕什么!我健康得很!”。有些人奋斗了大半生,年纪大了,正该含饴弄孙,他偏偏不肯,还要再多赚钱,多过‘权威人士’的瘾。你劝他:“生死无常,回头是岸!”他说:“没关系,我还可以活二十年!”像这样,只相信健康力量,而看不透生死无常,真是傻!


  6.相信人我是非,不相信无争平等:很多人只相信口舌传言,不相信心灵善良。明明你很了解这个人,知道他善良,可是别人一造谣:“喂,他说你没有他好,说你小气,说你坏!”你就相信了。我们如果相信无争平等,拒绝人我是非,这个世界会清凉很多!


  对于这些信假不信真的病态,我也提出四个方法来,因为道理较深,今天时间不够,只能简略说明:


  1.用正见来认识好坏:不要用私见、妄见、邪见去判断好坏。


  2.用般若来判断真假:般若智慧,可以烛照一切真假善恶,所谓‘黎山万叠波千顷,心境孤圆月一轮’,就是说明:尽管世间千烦万恼,真真假假,只要以般若映照,自然心月孤明。


  3.用法印抉择是非:真正体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人,必不会困于是非黑白。


  4.用空理体会有无:必须用空理才能知道真相、假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的真如自性,等于虚空无相,也是无所不相,所谓‘本来性即空虚是,自障尘因闻见多’。所以我们以后就是要信真,不要信假!


  南岳怀让禅师曾经考问石头希迁,一问一答间,正好清楚凸显出了心理的病态与疗法:

  “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谁绑住了你!?”


  “什么是真正的净土?”


  “谁污染了你!?”


  “什么才是真正的涅槃?”


  “谁把生死给了你!?”


  各位回去以后,请认真想一想:什么束缚了你的心?什么污染了你的心?你为什么生?又为什么死?


  谢谢各位护法的护持,我祈愿大家灵台清明,无痴无嗔!

TOP

续 111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二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大众(弟子方杞记)



  
  各位来宾、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持,我们今天能聚在一起,谈一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现在社会的病态很多,家庭有病态,学校有病态,农工法商各界有病态,甚至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都有病了。我们身体患了病,头痛、肚子痛,可以到医院找医生治疗;心里烦恼,精神错乱,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复健;对于社会的病态,我们找什么人来治疗呢?

  我现在向大家推荐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一个宗教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大医王,一位千古难逢的心灵导师。他不但可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毛病,而且对于各种社会病态,都有治疗的方法。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曾说:‘我如良医,治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就是说:‘我像一位高明的医生,你有病,我开药方给你;你不吃,病不会好,不能怪医生’。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就是说:‘我引导你走路,告诉你善义的路在那里,你不依我指引的方向走,觅不到你的人生义路,过失不在引导的人。’

  我现在就依释迦牟尼佛留传的药方,对社会病态提出四点治疗的方法:


  

一.家庭伦理的病态与疗法



  
  现代社会的家庭中,所潜伏的病态可说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昨天的报纸上有一则小漫画,表达家庭问题很传神:做丈夫的回家了,开门前,怕太太跟他唠叼,问长问短,就在胸前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字:‘别问我!’,就是要太太别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到了什么地方,不要啰哩啰啰嗦。这个太太一看到先生胸前的牌子,立刻怒气发作,转身拿了一个牌子挂在背后,上面写:‘别惹我!’,意思是:我不问你在外面胡天胡地,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进门,到了客厅,他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头上顶着一面牌子:‘别揍我!’,意思是:老子管老子,儿子管儿子,别仗着你做父亲的威风打人。这个父亲再走几步,又看到家里的管家和佣人都挂着牌子:‘别叫我!’嫌这个家庭事情太多,不胜其烦,所以拒绝召唤。

  这个漫画暴露了某种病态:今天的家庭里,真是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很多家庭伦理已经亮起了红灯。

  过去有一首诗偈说:‘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这首诗偈非常好懂,就是一个做父母的人慨叹:记得当初我养儿女的情形,就像我儿女现在养孙儿一样;我的儿女对我不孝顺,让我挨饿,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孙儿不要不孝顺父母--也让我的儿女挨饿啊!

  过去社会里的家庭问题,顶多是儿女对父母的孝养问题,老年人有时缺乏照顾,精神空虚,或因代沟问题与子女失和,所以我在宜兰办了‘仁爱之家’,又在佛光山设立‘佛光精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办养老院,就是为了安老,让家庭失调的老人能得到照顾,但是天下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老人何其多!杜甫有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也希望能有很多很多精舍,来安置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

  现在的家庭问题就复杂多了,除了孝养父母以外,如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不喂母奶,甚至于单亲家庭、小移民、小留学生家庭……问题越来越多。什么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为什么?为了爱漂亮,自己不肯生孩子,借别人的肚子生;为了爱漂亮,母亲自己不喂奶,怕影响身材;甚至有精子银行、单亲家庭,将来孩子长大了,会怀疑究竟父母是谁,心理上的芥蒂很难消除,家庭问题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很多父母在这种工商社会里,只想到赚钱、赚钱,对于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真正关心,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有的父母应酬忙、交际忙,就把钥匙给孩子,说:“放学自己回家,冰箱里有牛奶、维他命,自己泡生力面、统一面吃,自己把功课做完,自己好好睡觉!”据说很多父母和子女极少接触,忙着在外应酬,一天跟孩子讲不到三句话,孩子长期孤单寂寞,长大以后还肯服侍父母吗?有的父母对子女寄望过多,要儿女成龙成凤成博士,就给他们报名才艺班,强迫他们去学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还要学英文、日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又叫他学一大堆课外的东西,一下子要他都学会,小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压力,吃得消吗?长大以后会不会排斥呢?今天青少年问题严重,翘家、逃学、吸烟、赌博、打架……,难道没有原因?有一位教育学者说:现在的儿童,不是靠父母的爱和关怀成长的,是靠着牛的照顾长大的,他们喝牛奶、吃牛排、穿皮衣、用皮带、着牛皮鞋,系牛皮饰物……像是牛养大的,所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牛脾气,要过着牛脾气的人生,说起来是很可怜的。

  现在的家庭伦理也很混乱,有一个这样的笑话;父子三代同看一部电视,祖父要看台视的连续剧,父亲要看中视的综艺节目,儿子要看华视的卡通,谁都不让谁。祖父才看了几分钟,就被儿子换了中视;儿子才看了几秒钟,又被孙子换了台。这个祖父看不顺眼,骂了孙子几句,孙子大怒,抬脚就向他父亲踢去,说:“都是你害我挨那个老家伙骂!”

  这个儿子忽然被踢,也很生气,立刻回身踢了老祖父一脚,骂道:“他踢他爸爸,我也踢我爸爸!”

  现在都市里,大部分流行小家庭,三代同堂的更少,对于年长的父母,都让他们单独住。兄弟姐妹多的,就轮流养父母--星期一由台北的老大来养,星期二、五到桃园老二家去吃饭,星期三、四归台中老三照顾,星期六、日到台南投靠女儿,然后再赶回台北老大家,这样东奔西赶的,疲累不堪。假如父母也用这种方法来养育子女,父亲今天照顾儿女,母亲明天照顾儿女,也轮流养育,家庭不会破碎吗?

  据说现在女孩子嫁人的条件是:第一、要有楼房;第二、要有汽车;第三、不要公婆。过去女孩子嫁人,都会先看看这人是否书香世家?这人身家清不清白?这人的家庭道德好不好?现在不注重门楣,不注重道德,只重视楼房汽车,甚至嫌公婆累赘,像这样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社会,可以说病态很严重了!

  古人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对于家庭伦理的疗法,我们也可以说:救家庭离不开一个佛字!

  我现在依照佛经的教示,提出治疗家庭破碎的方法,先从家庭里的主要份子--夫妻说起:怎么样做一个丈夫?怎么样做一个太太?我想:丈夫做好了,太太做好了,怎么还会做不好父母、子女呢?

  佛教里有一本经典,叫《玉耶女经》,这部经里面,提到怎么样做一个女人。一个成功的女人,必须具有五种妇德,这五种妇德是:

  1.母妇: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母妇。和丈夫相处,觉得自己如慈母,以疼爱儿女的心来疼爱丈夫。

  2.臣妇:做一个像臣子对待君王的臣妇,用礼敬君王一样的心来对待丈夫。

  3.妹妇:做妹妹一样的妹妇,视丈夫如长兄,涵容宽爱,以小妹妹的心情去尊重他。

  4.婢妇:像婢女对待主人一样,尊丈夫为一家之主,谦抑自持,用心侍候。

  5.夫妇:形体虽异,誓不二心,精神是一致的,心灵是贯通的。

  假如每个家庭的主妇,都用这五种型态来做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一定是和乐安祥的。

  我在佛光山的时候,常常有信徒团体请我开示,也常有信徒请教如何做一个好妻子,我现在提出四点药方,配一付当好太太的药给大家,看看能不能药到病除,端正家庭伦理。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呢?一个好太太必须是:

  1.温柔慰辛劳:丈夫回家,你要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你累不累?”“这样真的是很辛苦!”或赞美他:“你实在了不起!”“我觉得你很伟大呢!”因为,你温柔的慰问他,对待他,他会觉得这个家很温暖,下了班就想回家,不会滞留在外。现在社会上,很多做丈夫的尽量不回家,为什么?一回家,太太就说:

  “你真没有用!隔壁王先生一个月多少万,人家都肯努力!嫁给你这个穷鬼以后,天天看你下班一付虚脱相……”

  这个不好,那个不对,从一进家门就唠叼不休,先生累了一天,回家还要打点精神,接受疲劳轰炸,轰隆轰隆,头脑都快要爆炸了,以后呢?一想起要回家,他就像要回到监牢一般愁眉苦脸,宁可在外面和别人吃吃喝喝划算。所以,做太太的,你们要先生回家吗?以后不妨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的辛劳。

  2.饮食有妙味:俗话说:‘要控制你的丈夫,先抓住他的胃’,一个好太太必然精于烹调,会弄美食给丈夫吃,知道他喜欢吃什么,知道他的饮食习惯,让他下了班就想回家,吃太太煮的菜,感觉是一个有滋味的美妙家庭,饭店三桌酒筵,不如自家一盘小菜。

  3.家庭是乐园:你把家整理得很干净,摆一盆花,挂一幅画,让丈夫回到家,到处是明窗净几、诗情画意,他会不喜欢回家吗?他往沙发上一坐,有报纸可以闲看,有香茶可以慢喝,有音乐、电视赏心,有妻儿子女娱情,像是个乐园一样,他怎么会不回家呢?

  4.凡事应报告:不要总是留了一点秘密:钱,这是我的私房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私人的秘密,不必让他知道;这样想就坏了。夫妻,应该一心一意,彼此没有什么秘密,大家互相的信赖,互相的齐力。一个家庭里,夫妻能坦诚相处,子女也不会有隔阂。

  在佛教里面,另有一部《善生经》,告诉我们怎样做个大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是:

  1.负责任,能担当:有肩膀,也有魄力。

  2.讲信用,守道义:有诚恳正直的心胸。

  3.肯勤劳,创事业:有谦冲务实的作为。

  4.性宽厚,心有容:有泱泱大度的君子风。

  5.能慈能悲,多慧解:很有慈悲的爱心,有中道的智慧。

  现在的家庭里,夫妇能处得好,家庭伦理就能端正,而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除了做到上面五项男德之外,更应该致力做一个好丈夫。怎样做好丈夫呢?我再提供四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1.吃饭要回家:不久前,有人提议‘爸爸回家吃晚饭’,减少无谓的应酬,间接可以改善社会奢侈无度的吃风,这是对的。一个好丈夫,三餐回家吃饭,与家人多多亲近,多多了解,这个家就会比较和睦。

  2.身边少带钱:钱,本身无好坏,用的时候有好有坏。钱多而不会用,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渊薮;男人身边的钱多了,有时饱暖思淫欲,或被敲榨利用,不容易控制,身边少带钱,坏的因果比较少。各位以后不妨试试,你若想做一个好男人,最好身边少带钱。

  3.外出说去处:好丈夫外出时,一定告诉太太到哪里,不隐瞒行踪,以免太太怀疑,用电话追查,甚至找私家侦探盯梢,那就太可怜了。

  4.应酬成双对:你要应酬,最好尽可能带着太太,成双成对进出。夫妻本来不就是有福同享的吗?

  接下来,子女和父母的伦理也是相生相成的,孝顺的子女,必须以五事来对待父母: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而慈爱的父母,也会以五事对待儿女:

  第一、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第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

  第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

  第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第五、随时供给,助成事业。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炼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二.农工职业的病态与疗法



  
  今天我们社会的病态,以农工方面最多。在工商转型为高科技的过程中,许多问题缺乏调适,许多情况无法掌握,结果造成职业困境及精神空虚等种种病态。

  由于都市发展,人口集中,农村青年渐有‘为农者贱’的观念,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引起劳力不足、农地废耕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农学院和农专毕业的学生,买不到农田耕种,无法取得自耕农的资格,有志于农业的人,反而没有农田。

  由于工业的发展,交通的需要,我们的农地愈来愈少,没有农地,难道我们每天可以吃机器,吃声光歌舞吗?难道我们能吃钢筋水泥维生吗?农药的使用也愈来愈多,造成河川及土地污染,也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像台中的德基水库,虽然号称东亚最大,也无法避免上游的农药污染,连中横公路美丽的环山部落,都成为滥施农药的死地。造成这些农业病态的原因,就是功利心。

  工商业的病态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人都讲求功利,要发财,要成功。等真正有钱了,不会用钱;真正有权势了,滥用权势,因此成为今天社会罪恶的源流。贫富不均,工业发展制造了许多暴发户,又由于大财阀的控制,造成了经济垄断,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享乐歪风,不会用钱,不知享受;光是交际酬酢、酒食饮宴,一年就吃掉了几条高速公路,连乡下的谢神都改成了***,风气太坏!

  今天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公害、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民众的抗议、示威,以至自力救济,病态也很严重。但是,这许多环境上的公害污染、生态破坏,还不是最坏的,最糟糕的是工商界精神上的污染!钱多了不会用钱,反而污染了自己的心性,污染了自己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和道德,这种人性道德的破坏更可怕!

  今天工商界的病态,比方说:商品的仿冒、走私、漏税、盗用商标、恶性倒闭、倒会卷逃、空头支票满天飞……等等,可以说:这个社会有一种‘能欺则欺,能骗则骗’的心理,常常不顾工商道德。很多人有钱了,就逢场作戏,金屋藏娇,不顾妻儿,不重家教,每日酒食争逐,忽略了家庭,因此制造了许多青少年问题,直接遗害下一代。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女工有很大的功劳,可是因为是廉价劳工,有物质上的福利,没有精神上的寄托,结果,女工的问题也很严重。有玩钥匙游戏而毫无禁忌的,有未婚妈妈,有离家独居的。她们工作枯燥,精神苦闷,很多有职业病。

  职业病不光是身体机能的障碍(例如浮脚筋、坐骨神经、痛风、五十肩、视力伤害等),心理上的麻木更严重。尤其现在很多电子工厂、成衣工厂都实施一贯作业,完全不用人脑,只是零件、机械的装配,一天到晚做着相同的动作,像螺丝钉一样,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成了简单的、没有智识的人,日子久了,精神能不苦闷吗?

  现在的社会,由于注重科技发展,人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了。比方说:电视都是遥控,不必走动;速食品越来越多,不必烹饪;洗衣脱水,都用电脑;领款购物,都用刷卡……这样发展下去,人越来越懒,都不必下厨房上班了,按一个钮,牛奶来了,面也做好了,资料也传真了,公文也电脑连线了,一切按钮即可,人都不用动了。

  我们出家人每次用斋的时候,饭前要合掌,要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佛光山的总机小姐,每天在机房工作,拿起电话就要说:“佛光山,您好!”然后才做电讯接转。有一次,这位总机小姐跟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合掌,还没有说‘供佛养,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她已经脱口而出:“佛光山,您好!”,这就是职业病。

  农工职业的病态,是由于社会多了金钱、色青与暴力,少了礼义、美德与善知识。对于这些农工职业的病态,该怎么治疗呢?我们在下面提出一些疗法给大家参考:


  (一)要有因果道德的观念

  说到因果,一般人总会想:世间因果也不准确啊!很多好人遭遇不幸,很多坏人升官发财,哪里有什么因果呢?这种想法很‘近视’。因果,非常准确,比现在的电脑还要准确。电脑总会出错,因果,绝没有错误的时候。你现在做人很好,很乐善好施,但是过去欠了债,不能赖账,不能因为现在人好就不还钱,好人还是要背过去的债,所以好人也有灾。你现在人很坏,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可能是因为你从前种了善业,所以报应未到;就像你因为以前荣华富贵,银行里的存款还没有用完,不会因为你坏就不给你挥霍。因果,有三世的关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想知道过去做了什么,只要看现在所受的果,就可以推知过去的因。你想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报应吗?看看现在做的事,就可以预知将来得什么果。例如大家今天带着烦恼来,听我分析了佛法与因果,心胸一开朗,晚上就睡得香甜;可是同样心中烦恼,有人宁可在外面逛街发呆,打发时间,结果越走越烦,晚上辗转难眠,烦恼就更多了。因地不同,业报自然不同。

  很多人不明了因果,误会了因果--我念佛、拜佛,我怎么不发财呢?为什么反而被人倒闭呢?各位要知道:发财有发财的因果,念佛有念佛的因果。种豆得豆,怎么会长出西瓜呢?念佛是求了脱,怎么可以发财呢?这是错误的观念。所以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上的因果,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因果是不可以错乱的。

  在我们佛教,有时候用人不讲究这人有无能力,而讲求这人有没有因果观念。因为他如果有因果观念,就一定有道德观念,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敬畏因缘,慎于始,不随便乱来,而凡夫和众生却不知防微杜渐:吃啊吃的,吃到病痛缠身,才去看医生;开车只想快啊快啊,出了车祸,伤了人命,才悔不当初;为了贪婪而贪污舞弊,出事被揭发,法院传书一到,就插翅难逃,后悔莫及了!我们常常怀有一种侥幸心,以为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念苟且,后患无穷。任何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因果尤其会知道,像一首诗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所以我们有因果观念的人,只要不违背因果的原则,自然功不唐捐,你的功德是不会消除的。


  (二)要有律己持戒的行为

  中国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律己的工夫。在佛教讲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说到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众生生命;不偷盗,是不侵犯任何财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与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大众人格与信誉;不饮酒,就是不要藉酒麻醉自己,醉后乱性。五戒的原则,都是不可先侵犯了自己的意志,又去侵犯别人。

  我们安和乐利的社会,应该人人互相尊重,互相成全。假如大家都来持守五戒,我的生命不会受侵犯,我的金钱不会被劫掠,我的名节不会受玷辱,我的信誉不会受污损,我不必惧怕一切意外的侵犯,大家律己持戒,社会病态会消失很多。

  有的信徒虽然信仰宗教,却常常对神明、佛祖有无理要求,他们摆几罐饮料,几个柳丁、苹果,向神明拜拜:佛祖啊!神明啊!你要保祐我身体健康,儿子考上大学,丈夫签‘大家乐’发财,金银滚滚来……。这几罐饮料,几个柳丁,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假如佛祖、神明因为你供养祂几个柳丁苹果,就赐给你那么多好处,这样的神明好像太贪吃了。真正的信徒,对于佛祖、神明是不会随便妄求的,守持五戒,所要求的也能圆满顺遂。比方说:你希望长寿,就不要杀人杀生,不做损阴德的事,身心自然康泰;你想发财吗?你不偷盗,不苟取,妥善理财,财富自然增加;你要家庭眷属和谐,就该端正自己,不要有邪淫行为;你要信用好,名誉高,就不该妄语;你要聪明、智慧,就不要乱喝酒伤神智。今天监狱里关的那些囚犯,如果做一个调查,可以说全都是犯了五戒:像杀人、毁容之类,是杀生;贪污、窃盗、抢劫、侵吞……,都是偷盗;像妨害家庭、妨害风化、强jian猥亵,都是犯邪淫戒;像诈欺、仿冒商标、制假酒假药、恶性倒闭之类,都是一种妄语;至于饮酒戒,也不光是酒,凡是刺激有害的,像速赐康、强力胶、私酒等,也都是犯法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大众,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更需要道德的轨范。持守五戒,正是去除社会病态的一种疗法。


  (三)要有勤俭感恩的美德

  我们社会上的许多病态,都是由自私而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结果人人相争相夺,勾心斗角,什么畸形的病态都会出现。针对这种贪婪、自私的病症,就要以勤俭、感恩来对治。
  不要光是想别人给我多少,要想:我能给别人多少?我给予,我奉献,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别人赠与,向别人求取,反而显得我贫穷。

  勤俭感恩的美德由内心发出,可以表现在很多事情上:我爱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说几句好话,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们常常微笑待人,我们的欢喜心比较多;我重视礼节,向你请,跟你对不起、谢谢你,我的慈悲增长,比财富的增加还快;我总想到与你结缘,为你服务,我的愿力比你富有……。所以,今天的农工社会,不一定要从金钱上来竞赛,不一定要用洋房、汽车、珠宝来比富裕,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忏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计较过去,过去再怎么样罪恶,只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们的身体脏了,用水可以洗净;心理污浊了,可以用忏悔法水涤清。不断的忏悔,可以不断的净化,经上说:‘犯已惭愧,发露忏悔,名为勇健得清净者’,我们要做一个勇健清净的佛弟子,去除贪嗔痴慢的种种病态。

  今天农工商的社会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忏悔,用这些来治疗我们内心的病苦,健全我们的人生。



三.教育道德的病态与疗法



  
  现在的社会道德逐渐式微,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态。我记得我幼小的时候,在外面跟人家争吵,被人欺负了,回家后,父母还要再责罚我,然后带我到人家家里去道歉。现在的社会风气就不同了,有些儿童在外面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里一哭诉,做父母的就会怒斥:“哭!哭!哭什么!没用的东西!你怎么不把他**!”,然后带着孩子找对方算帐,兴师问罪。

  这种童年教育的护短病态很普遍。有一次,一种可乐饮料举办大赠奖,搜集一组七个字的瓶盖,就可以得大奖。父亲带儿子赴宴,儿子东寻西捡的找瓶盖,爬到别人桌子下面,有个客人不高兴,就骂了这个孩子:

  “钻什么钻?一点规矩都不懂!”

  骂完,拍了他一下。这个小孩立刻哭哭啼啼回到父亲那里,抹眼泪说:

  “爸,那人打我!不让我找瓶盖!”

  这个父亲立刻气冲冲扯着孩子过去,质问那个客人:“我儿子捡瓶盖,干你什么事?汽水又不是你的!”

  那个客人也不服气:“哼!我凭什么要让瓶盖给他?我自己不会捡?”

  这样互不相让,是好的教育吗?过去小孩在学校里顽皮,被老师打手心,挨打以后,回家还不敢讲,因为讲出来会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带到学校向老师道歉,还拜托老师再多多严格管教。现在学校的老师打了学生,噢!不得了!居然敢打我的心肝宝贝!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长告老师,甚至告到市议会,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这样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丛生?

  还有的小孩子,在公园摘了几朵花,在市场偷了一盒糖,回到家一表功,父母就称赞他:“好儿子,这花真漂亮,以后多摘一点!”“好孩子,不花钱就有糖吃,算你行!”在这种童年教育下,小时候偷糖,大的时候偷牛,再大一点就要抢劫了!

  青少年教育的病态也很严重,其中最祸国殃民的是升学主义。在升学主义挂帅的今天,‘升学!升学!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没了个人的性向与禀赋,造成选才制度的僵化,而且阻碍了学生兴趣与情绪的发展,使学生缺乏生活上的适应能力,甚至牺牲了个人价值与尊严,产生学非所用的弊病,间接毁掉了青少年宝贵的一生!

  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个母亲跟美国的儿子通电话,二十几分钟的国际越洋电话,这对母子翻来覆去讲的就是这几句:

  “妈妈!我要回去!”

  “乖乖!不能回来!”

  “我受不了,我要回去啦!”

  “唉呀!你再忍耐一下嘛!你回来,妈妈面子不好看,很难为情啊!”

  “我不管啦!这里这么冷,又吃不好,又没人跟我玩,我要回去啦!”

  “不行啊!乖儿,这样吧!我马上再寄钱给你,你买好吃的吃。”

  “我学校功课跟不上,我受不了了!”

  “跟不上没关系,我寄钱给你,你去玩好了!”

  “……”

  这样要求儿女的教育,可以光宗耀祖吗?

  生了一个漂亮女儿,有许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兴,认为面子光彩,连带的助长了少女的虚荣心。儿子念大学,摆地摊、拉保险赚了钱,自己买了车,父母就很高兴,认为儿子有办法,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态。像这样只注重虚荣和功利,而不教育他们真正做人处世的道德情操,这样的社会教育,能不病态深重吗?

  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硕士、博士,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病态是:

  第一、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分数高,人格低劣。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争名利,缺乏胸襟气度。

  第三、只重接受不重思维--能灌输,不能启迪。

  第四、只重个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牺牲奉献。

  上面这些教育道德的病态,可以从很多小地方看出来:例如各级学校很少有至圣先师孔子像,儒家之学也不能普遍于社会,有关单位常常举办纪念毕卡索、纪念猫王、纪念贝多芬、纪念爱迪生……等活动,却很少纪念玄奘大师、鉴真大师或民族英雄,崇洋媚外的心态太重。教育界普遍弥漫着功利风气与乡愿心态,直接间接戕害了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很严重的国弊!

  针对这些病态,我想,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治疗:

  1.以鼓励代替责备:年轻人意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太过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好。

  2.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

  “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导戾气,以爱心平伏干戈吗?

  3.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四.健康养身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晚睡晚起,熬夜作乐,吃宵夜成了习惯,早餐反而不吃,使胃肠在该休息时得不到休息,该进食时得不到养分,伤身很大。很多人因为忙,或为了省钱,常常以速食面或罐头食品裹腹,忽略了营养价值,坏了身体机能。很多职业父母工作繁忙,下了班不想煮饭,三餐两顿都上馆子打发应付,加上交际酬酢不断,使台湾处处餐厅林立,吃喝风气惊人,连带的造成肝病流行、细菌蔓延的现况,公共卫生环境很不理想。

  我们经济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却不见提升。很多人出门开车,不肯走路,都市的壅塞与废气,使环境品质与心理健康更恶化。周末假日在家中穿凹凸拖鞋,踩健康器,宁可到酒廊饭店听歌跳舞,也懒得去青山绿水中徜徉,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健康自然要走下坡。很多妇女不耐烦做家事,爱出去跳土风舞、慢跑、做瑜珈,爱吃补品健身,爱打营养针来减肥,舍本逐末,全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尤其今日社会,处处吃喝成习,菜式花样,不断翻新,东西杂脍,满街横陈,好像中国文化的精髓只在‘吃’上。过去流行吃猴脑,现在吃虎肉、吃狮肉、吃鼠肉、吃蛇肉、吃狗肉,几乎什么都吃,就差不吃人肉了。这种吃法,对健康养生究竟有多少益处呢?

  在这种不如法的情况下,如何健康呢?我提出四点疗法给大家参考:

  1.正当的饮食:佛经里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吃东西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保护身体不出毛病,所以在寺院的斋堂里,我们出家人受食,必存五观,其中第四观就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定时定量,使内脏均匀清爽,是养生第一诀。

  2.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3.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4.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像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专门化去生活上的陋习,遇到爱发脾气的信徒,就兜揽下一切心火:

  “居士,怒气由嗔心而来,嗔心源于无明,这样吧!我来跟你化缘,你把嗔心和无明给我,由我来替你发脾气,你来享受我的宁静好了。”

  于是昭引和尚就学那信徒的样子,大发脾气一场,信徒看了,十分惭愧,脾气就改好了。

  昭引和尚听说信徒的儿子很贪睡,令父母忧愤交加,不知如何改正,就到信徒家,把贪睡的儿子摇醒:“起来!起来!我化缘你的睡觉,你把睡觉给我吧!”于是上床蒙头大睡,睡醒了叫那儿子准备饭食,食完又睡,这样睡了吃,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那儿子看在眼里,好像透过镜子看见自己,终于觉悟了。

  听说有夫妻吵架的人家,昭引和尚就去化缘吵架,一顿火爆毛燥,就化解了双方的戾气。

  信徒贪酒,昭引和尚就去化缘,代他喝酒。伤身伤神,使贪杯者深自儆戒,幡然悔改。

  昭引和尚以身作道场,牺牲奉献自己做信徒的镜子,感化了许多信徒,过着正当的生活。这种舍身感化,是很不容易的范行。

  除了健康要如法之外,养生更要如法。我们如何养生呢?我提供四个方法给大家:

  1.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少有烦恼忧愁,是养生的正途。

  2.正当的语言:经上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粗言恶语,才能修身。

  3.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4.正当的处世:俗话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我们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过去常听人家说:‘老生常谈啊!□我今天说的这些,真正是老生常谈。不过,正因为是老生常谈,也许反而对大家实用,像青菜豆腐日日吃,日日得滋养,对养身还是有用的。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多多帮助家人朋友得到一点心灵的营养,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缘,那么,社会病态就会减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就更和乐安祥了。

  我祝福大家福慧双修,常保康泰!

TOP

续 112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廿四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铺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铺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阴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阴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席。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计程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计程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阳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像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巍、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慧、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煽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要等坟土干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煽坟,希望它快点干,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干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干。”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阳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阴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

  “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啊、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阴阳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铺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喂鱼、喂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啮,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脏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过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一天有灾厄,哪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

  “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

  “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慧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慧,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阴阳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像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TOP

续 113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本记)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著「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我分四点来说明:


  

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穿红色的呢?还是黄 se、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的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杨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物,就称‘托钵乞食’。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镜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台湾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那里要打三下?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不是太残忍了吗?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三.丛林的制度与清规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样,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安排其职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月潭禅师曾云,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师也说出家分--

  1.能够经得起犍锤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种种苦难,都很坚强,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实峨山禅师的论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众,我们的社会、国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是上等根性?还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对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们可以用此种方式来测试我们身边的人,来欣赏众生的百相。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请大家吃饭,叫‘普请’。

  堂主老师要说法开示了,叫‘普说’。

  客堂下令要工作劳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劳大众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禅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繁琐,它的规矩很简单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之规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亵渎三宝。
  

3.不破坏禅堂团体。
  

4.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5.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上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四.禅门的生活与修持




  
  一个禅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间,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时候,如风一样的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要如钟一样的平稳、庄严;站立时,如松树般的笔直;睡觉时,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个弓。有偈语描述禅师们之风范,深得其趣--


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  不愧佛门作禅僧


  念佛的音声如流水一样,慢慢的诵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队,整齐划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时,头上好像顶着一盘油,精神饱满。昔时中国宫中的嫔妃,乃至现在的世界小姐、中国小姐,也是头上顶着东西来训练其丰姿、仪表,禅者们的威仪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说到禅者的走路,都必须瞻前顾后,轻轻移步,看东西时绝不东张西望,只是左右回视的半展眸,其威仪动静经常保持庄重。


  当然也有些不修边幅的禅者,不为人间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禅师,经常是衣衫褴褛、鼻涕挂在嘴边,提醒他鼻涕要流下来,快擦掉,他还回答:


  “我才没有时间为那个俗汉拭鼻涕哪!”


  有一次,皇帝请他入朝相见,法融禅师拒绝了,并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他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情难以预料,不像我们禅者山林水边、卧藤底下、树下,拿个石头当枕头仍睡得安闲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还羡慕什么王侯呢?生死对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还有什么值得我挂虑、忧愁的呢?


  禅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来形容--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者们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才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惜福,吃饭前,要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吃饭时,要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些都是禅者法身慧命、办道修业而接受供养、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平常我们吃饭,不但要美味可口,还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不喜欢吃的就极端挑剔拣择。而禅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欢而不吃,只为了疗养色身好用功办道。在他们心中,纵使‘终日吃饭也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自在无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归纳禅门生活的要点,不外乎--


1.忍辱(从忍辱中去除无明)
  

2.作务(从作务中来培福报)
  

3.修福(从修福中增长智慧)
  

4.感恩(从感恩中获得快乐)
  

5.参禅(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天逢人都告诉对方:“快乐啊!快乐啊!我好快乐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里,几乎要灭顶,他仍无惧的微笑着。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时,每天却喊着:“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听到后,就对他说道:


  “你不能老是这样的喊痛苦呀!想当年你掉到水里,几乎灭顶,都不怕,怎么现在老了、病了,却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去了?”


  昙照:“你看我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还是喊快乐好呢?”


  其实昙照禅师他觉悟的境界,不是喊快乐或喊痛苦来代表,他之所以喊‘快乐!快乐!’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无常的可怕!


  最后,禅师怎样修行?我举一位禅师悟道的经过作一个结束。


  有一位非常护持佛法的老婆婆,供养一位禅师参禅修道,一供养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这个禅师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长得非常漂亮的孙女送饭去给禅师,并吩咐孙女,当饭菜送到时,就一把抱住禅师,看禅师说了什么话,回去告诉她。


  孙女到禅师的住处,依照祖母的吩咐,将饭菜放下后,就抱住禅师,那位禅师则一动也不动的,冷冷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意思是说,像我这个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样,在寒崖的地方,经过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间的是非、美色、酒色财气......都影响不了我,我热不起来了。


  孙女回来把这两句话告诉了祖母。


  老婆婆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道:“没想到我二十年来竟供养了一个自了汉!”一气之下就把禅师赶走,并烧掉了禅师修行的茅屋。


  几年后禅师到处游方结缘,又回到老婆婆的住处,要求老婆婆能再护持他修行。三年后,老婆婆又叫她的孙女再去试探禅师,当孙女把饭菜放下,抱着禅师时,禅师也回抱着,并告诉她说:“这种事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可以给老婆婆知道!”


  孙女回来把话告诉祖母,老婆婆一听,好高兴:“我终于供养一个人间的菩萨!”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汉,故在修持上,我们要--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2.自我更新,不断进化,3.自我实践,不向外求,4.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