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入中论日光疏 诸佛本智中观空性正见

庚叁(随欲自在圆满身)分二:一、欲境自在;二、欲时自在。

辛壹、欲境自在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佛陀的此等清净妙行随欲自然而转,尽虚空际的一切世界可以显现融于一微尘、一微尘亦能遍现于无边世界,同时世界既不变缩为细小,微尘亦不变增为粗大,微妙之极。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又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又如米拉日巴尊者为方便调化弟子热穷巴的我慢心而示现希有神变,在一日飘降细雨之时,尊者钻入牛角中避雨,并唱道歌等皆能清晰见闻,极为奇妙的是尊者安住的牛角并未增大,而尊者的身体亦未缩小。如是巨细互不相碍,均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故为欲境自在。

《华严经》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一一刹中悉安坐,一切刹土悉周遍,十方菩萨如云集,莫不咸来诣道场。”

辛贰、欲时自在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赡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陀无有分别,尽未来际于一一刹那中显现众多度化众生的种种妙行,即便是数尽南赡部洲的一切微尘,犹不能及彼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妙行事业之数。

戊贰(能依功德差别)分三:一、功德之主十力;二、一切功德说不能尽;三、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己壹(功德之主十力):一、略说;二、广说。

庚壹、略说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虽然正等觉果位有无量无边功德,但其中最为不共的是十力,由此功德,佛超出一切世间魔梵二乘及诸大菩萨,故力无能屈,慧无能胜,最尊最胜最为第一。所谓的不共十力:即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业报智力;了知种种胜解智力(有些喜行世法,有些喜行出世法等不同信解皆能了达);知种种界智力(十八界或三界等);如是了知众生根器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有些入小乘、大乘道、有生善趣、有生恶趣等不同趣行皆能了达);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四禅、八解脱定、九等持力等很多三摩地悉已具足);宿住随念智力(过去何处转生等皆能忆念);如是死生智力(死了转生何处皆能了知);诸漏尽智力(尽一切二障习气种子皆悉清净),是谓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宝性论》云:“处非处果报,业及与诸根,信性至处道,离垢诸禅定,忆念过去世,天眼寂静智,如是等诸句,说名十种力。”

庚贰、广说

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当知彼果法决定是从此因法中产生的,故智者圣士宣说了此因为彼果之生处,如果相违因果规律,则为非处,如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所知境皆可归摄于处与非处之中,对此一切智智者毫无碍著、皆尽通达,故说名为“处非处智力”。
   

在这里“处”即理义,是处即合符道理,非处则与理相悖。如布施之果为大富多财,持戒之果为长寿体健,修诸圣道得解脱果,造诸恶业感得不可爱乐异熟果报,凡是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等符合实际因果道理的皆为处。若与此相反,毫无根据,不符合实际道理的皆为非处。比如毁犯根本戒行者说他可以成佛,未清净业障者能得解脱等,当然是违越正理,决定无有是处,故为非处。

总而言之,若认为善业的果报是安乐为处,其果报是痛苦则为非处,恶业的果报是安乐为非处,其果报是痛苦为处,遍知佛陀非常肯定的如是宣说了。《华严经》云:“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能悉了知真实义,第一处非处智力。”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爱谓善业,非爱即不善业,爱与非爱乃为不杂二业,若相违上述之相,即善恶参半混杂之业。能灭尽有漏诸业者乃为漏尽业,及彼诸业的种种果报,佛的微妙智力皆能无碍了达、别别而转,摄遍三世一切所知之境,是为“业异熟智力”。
   

一般来说,善业名可爱乐之业,恶业名不可爱乐之业,各住本性,互不混杂,简名为爱与非爱,异于此者谓诸杂业。尽业是指断尽烦恼等不受后有的诸无漏业,此乃见道以上诸大菩萨所拥有的功德。由于善业、恶业、杂业的性质不同,随彼业因所感的异熟果报亦是繁杂纷纭。如是业果之理极其深细难测,不仅我等凡夫俗子力所不逮,即便是阿罗汉圣者亦难彻见。

唯有遍知佛陀的无漏智力通彻了然,毫无碍著地洞察三世一切业果,乃至众生在久远劫以前于何时、何处、造何业相,未来感何果报等皆能明清了知。《华严经》云:“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善恶业,能悉了知无不尽,第二三世业报智。”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由贪等生力之所发起的有劣、中、胜不同的种种起信欲解,被余法余业所覆的自诸胜解,不能为一般人所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故名为“种种胜解智力”。
   

颂文中的贪字表含嗔等烦恼染心,等字则摄取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的种子。胜解是一种肯定而不被动摇的认知,由此不时发出一种希望好求之心,如果自觉良好,则要求将之为我所有,若觉不好,设法使之离我而去。如是彼诸众生差异不等的种种信解(爱好),皆因贪嗔等的种子为等起而引发,如有些众生贪执现世被轮回系缚,成为修悟智慧等解脱之障。而有些众生诚信佛法,欲得解脱,依猛厉的出离心来修持正法,精勤除障而成真实解脱的顺缘。如是信解可分为劣、中、胜三种不同层面的类别。

虽然被余法诸行所覆蔽的种种信解错综复杂,亦很难看出他们心相续的信解到底如何,但佛陀的微妙智慧无所不知,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以及差别所相,因此佛化众生应机施教,针对众生的不同欲念心境而对症下药。如贪心重者,佛令其修不净观,嗔心重者,令其修慈悲观等,都是种种欲解智力的方便妙用。《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种种解,心所好乐各差别,如是无量能悉知,第五种种解脱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在名言谛中诸佛善巧了达一切界性差别,如眼耳等六根、六识及色声等六境,共为十八界。善达一切诸法的本体空性,说名为界。正等觉佛的智量无边无际,无谬通达诸法一味的空无我性,由遍知诸界一切差别相故,说名为“种种界智力”。
   

从事相上而言,‘界’即各各类别之义,如三界、不同界性及根、境、识等各种分类。此处所说之界,则是理、性皆具。其性是指眼耳等的本性,即无我空性,以此空无我性说名为界,如是法法平等乃为一真法界的真如实性,佛智对此无不通彻了达。《华严经》云:“众生诸界各差别,一切世间无有量,能悉了知其体性,第六种种界智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于虚妄增益之遍计,具有生起贪执等自在力名之为根,其等字摄于信等诸根,此中最具利益者说名为胜根。若处中根与钝下根者,名为劣根。眼耳等二十二根,以及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尽了达,无碍通晓,说名为“知根胜劣智力”。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13 17:51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谓根者,即能依此而生起的意思,亦就是一切法既以此为依,亦依此而起。二十二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此等涵摄一切杂染与清净诸法,故又归摄为上、中、下三种类别,以此为一切所依而能相互生起。虽说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但佛陀亦施设与其同等的种种善巧方便,慈悲摄受,对一一众生均能予以相应的救度与呵护。

无论是众生的根性差别,抑或二十二根的不同染净,佛以一切种智悉已了达无余。《华严经》云:“随诸众生根利钝,如是种种精进力,能悉了达分别知,第四诸根胜劣智。”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有行菩萨道业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业趣声闻、独觉二菩提果,有随有漏道业趣往天界、人界、鬼道、畜生、地狱各处,彼诸暂时与究竟的趣行处,唯有佛的一切种智才能毫无障碍地通达,说名为“知遍趣行智力”。
   

所谓‘行’者,即是每一众生的不同行门,如欲趣何处要凭借各人的行为来作相应的评判,并非任何他人可以代为主宰。如修行大乘道者,必以趣达佛果为终极,修行小乘道者,必以趣证阿罗汉果为归处,若专修五戒十善以及四禅八定,则以人天善趣为生处,享受人天安乐。若因愚昧无知而造种种恶业,以此恶行所牵,必趣三塗恶道受无量痛苦。

如是种种生处,佛智无所不知、无碍通晓,诸趣境相均历历在目。《华严经》云:“一切有为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处,悉能了知其性实,第七至处道知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在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无量修习禅定的瑜伽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别,诸如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奢摩他等持(止修)以及九次第等至,复以无明为因的非理作意,以听闻正法为因的如理作意等诸般差别,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知晓无余,说名为“静虑等至等智力”。
   

由于彼诸行者根性有别,故宜根性的禅定理应差异不等,诸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解脱定。这样色界的四种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种禅定以及灭尽受想定,佛陀不仅通晓此九等至的各性异相等差别,就是以何为修定之因,运用什么方便修诸禅定,何人已入何定,安住定中得何境界,是暂时禅定抑或究竟三摩地等悉已无碍通达。

《华严经》云:“诸禅解脱及三昧,杂染清净无量种,能悉了知入住出,第三诸禅解脱智。”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名力。
   

过去世中,皆从无明愚痴而安住三有轮回,无论自己或他等众生的无量生死事迹,以及一一有情所生的不同种姓,非但尽知三界无边有情,且于彼诸众生的各种前因后果与其相应业力的不同生处以及各种身相、才貌等均能了了分明,明清无杂的皆尽了达,彼彼智慧说名为“宿住随念智力”。
   

虽然此宿住智力类似于宿命通,但宿命通却远远不如宿住智力之妙功用力的殊胜性。令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的根源即是无明,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只要此迷梦般的无明尚未觉醒,便不得出离生死。一一有情的出生,必有他的种姓、寿命、受用、眷属、事业等所在,其前因后果互相毫不混杂唯有佛智无碍通晓。

《华严经》云:“过去世中曾所有,如是体性如是相,能悉了知其宿住,第九宿命无碍智。”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在尽虚空际的无量世界中,住有无量类别相异的有情众生,彼一一有情在死生之时,皆由种种业力,感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于彼众多混融纷繁的境界,具一切种智的佛陀能于一刹那间任运遍转(如实无杂的遍知),此究竟清净的无碍智力,说名为“知死生智力”。
   

诸佛世尊尽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此死彼生的种种业缘。一般凡夫肉眼仅于现在的境相尚不能无碍知晓,更谈不上认识过去、未来了。就于十方空间亦仅视一隅,尚不一定正确了认,况于他方世界、异国诸隅,甚至尽虚空际的十方国土,当然更是一无所知,此不但显示了凡夫的知识有限,众生的渺小可怜,更显示了诸佛世尊的不共胜处。

佛以清净的般若妙智慧眼于三世轮回毫无阻碍的一览全知、通彻了然。《华严经》云:“一切世界诸众生,随业漂流无暂息,能得天眼皆明见,第八天眼无碍智。”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速疾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彻底灭尽了二障种子。声缘弟子等的心相续中在获得阿罗汉的智慧时,以无漏慧火灭尽烦恼,根除轮回。故佛世尊灭尽二障的习气种子无间获得妙菩提大果与阿罗汉灭尽生死轮回的种子均无碍灭尽后有,于彼无碍说名为“漏尽智力”。
   

此中所说烦恼习气者,月称菩萨在自释中云:“诸法于心染著、熏习、随逐而转,故名习气。”当知声缘阿罗汉虽以无漏道智断除了一切烦恼障,但尚不能断彼习气,如香水久装瓶中,香水虽已用尽,气味尚存一般。因此阿罗汉虽是超离三界的圣者,但观待大乘佛果而言,其断证功德尚未究竟圆满。

佛陀已是五住(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究竟、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永亡、得无漏心解脱、无漏智解脱,于现法中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诸结惑,相续现起及习气,能悉了知究竟尽,第十永断心气智。”

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分二: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二、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佛陀的一一功德若广分别,唯有虚空堪之为喻,此外无可言喻。譬如妙翅鸟王翼翅丰壮有力,仗承风力善能远翔,当妙翅鸟王飞还之时,并非是因为它已飞到了虚空的尽头,而是由彼飞行久远自之翅力用尽而回转的,如是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广若虚空,声缘弟子大乘菩萨亦莫能尽宣。《华严经》云:“一毛所集诸功德,劫海宣扬不可尽。”
   

佛陀的功德浩瀚无边,广若太虚,尽诸大菩萨的智慧力亦无法宣尽,就佛自己,在无量劫中不作任何事业,专事宣说亦莫能尽,甚至十方诸佛及三乘圣者于尽未来际交相称说,亦不能尽。可见佛的功德的确是量等虚空不可言思。经云:“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此中所说妙翅鸟王就是常说的大鹏金翅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13 17:5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诸大圣士集中力量在尽未来际中于佛功德亦莫能说尽,因而月称论师很谦虚地说:如我这般普通行者,于佛量等虚空的众多功德,岂能了知、广作赞言?对此无疑是望尘莫及,即使我有心称赞如来,而事实却远不能赞佛功德的万分之一。

虽然以我自力不能知晓佛之功德,但由龙猛菩萨宣说如是无量功德的圣教典籍,以此为据,故我深信无疑地在本论宣说无学果地时,将佛之功德略述少分。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佛的无量功德可以归摄为甚深、广大二种。其甚深者,谓性空之法身或本基法界之性,及有学道菩萨以无漏智慧修证空性所通达的境界。广大者,谓十一地、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若善了达深广功德之理而如实修持,当来必证此诸殊胜功德。
   

甚深方面的功德是由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得,广大方面的功德则由有学道中所发广大菩提心,修习菩萨六度万行,历经累劫修积而得。此二功德能周遍一切有学道与无学道,只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究竟圆满的功德唯达佛位时方能获得。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分三:一、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二、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三、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诸佛虽已获得永不动摇的真实法身,然以大悲周遍显现化身重新来到三有生死之中,示现从兜率天宫下降,入胎,出胎,精通一切世间学问,出家,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等十二相。又为相宜众生的无量根器而转妙fa 轮,令往寂静涅槃之彼岸。世间众生由有种种行径,复为众多爱索系缚而受无量苦恼,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将一切众生咸导至究竟涅槃的安乐城域。
   

上来已说法身功德,今当再说化身事业。佛陀虽然二障永尽、断证圆满,已经证入寂灭法身本性,本能无为地安住法界,横超三界生死起灭之相,但由无为大悲力故现示种种化身回入娑婆世界善导众生时,仍为三界所摄,亦有生死起灭之相可见。法身之所以称为不动,是因为安住本然、入定出定本来一如毫无差别故。

佛为什么要化现种种身相度化众生呢?因为众生心相续中充满了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以无明分别心于诸法妄起颠倒实执,而感受轮回诸苦不得解脱,故佛世尊以大慈悲心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恩赐相应根器的殊胜妙法,诸众生依此闻思修行后,断除无明实执心及其所引的种种业惑,如是清净后,趣达究竟涅槃之彼岸。

乃至虚空无际、众生无边,佛以大悲心度化众生的事业亦即无量,这就是佛以殊胜化身来度化众生的原因所在。《宝性论》云:“佛法身不动,而常现世间,众生见欢喜,不乐诸有乐。从天退入胎,现生有父母,有家示婴儿,习学诸伎艺。戏乐及游行,出家行苦行,现就外道学,降伏于天魔,成佛转法 lun,示道入涅槃。”
   

关于涅槃这一问题,虽于大小乘学者之间诤论不休、各持异端而固执己见。但在《法华玄论》中对此约有三种说法:一是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由离生死而得,并非即生死的本性空寂为涅槃;大乘所证的涅槃即生死本性为涅槃,脱离生死别无涅槃可得。如《法华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二是界内界外断惑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得;大乘所证的涅槃不但断界内分段的生死,且连界外的变易生死悉已断除。三是具众德不具众德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正所谓灰身泯智、无众德可言;大乘所证的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脱三种胜德。

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分二:一、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二、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通达空性的智慧是一切业惑垢染的唯一对治法。若离真实义的空性智慧,决定无余能除众垢的方法。因为诸法的真实义本性,本来无有不同的变异差别,此证悟真实义的智慧亦非有任何别异,故佛世尊为诸众生宣说了无等无别的究竟一乘。
   

在真实胜义谛中一切诸法的本性是等无差别的,从法界大空性的这一反体而言,众生与佛亦无贤劣高低之别,超离一切取舍分别,本性是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大平等性,即圣时无增、凡时无减。

《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悟之真理如是,能悟之智慧亦然,因此非但所境诸法的本性一味,最终的有境智慧亦是唯一的。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假使不能平等一如,则就不能现证诸法实相。如经云:“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显示智理一如,无有别异。虽然诸佛世尊在以善巧方便,慈悲引导众生之时,为适宜千差万别的根器而暂时安立了三乘法门,但此乃趋往唯一佛果的方便途径。

如经云:“迦叶!由知一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以此唯一,决定无二,无三。” 龙树菩萨在《赞法界论》中亦云:“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方便导有情。”本论自释云:“言大乘者,大谓诸佛世尊,由永断无明证得离障智故。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为大乘。由具不可思议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缘无边诸法差别故,或由永断一切无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虽然大乘随理唯识承认暂时为一乘、究竟为三乘,但此乃不了义之说,是为令非大乘种姓者能渐入大乘的一种权巧方便,实际上究竟唯有一乘。《法华经》云:“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末法时期的彼诸众生有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此五浊不仅能产生诸大烦恼及令身心不得堪能、全无自在等过患,亦能摧坏心相续中的殊胜信解,障求无上佛道的妙智,故令世间众生不能顺利悟入甚深佛道的行境。然而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于往昔曾发广大誓愿:“以慈悲为本怀,以度生为己任,愿我度尽彼诸一切有情等”。
   

《悲华经》云:“十方诸佛世界所有众生,作五逆恶,起不善业,乃至当堕阿鼻地狱。若后遇如一佛世界微尘大劫,十方诸佛世界微尘数等所有众生作五逆恶起不善业。当堕阿鼻地狱者,我当为是一切众生,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令不堕地狱,值遇诸佛谘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当代是众生,久久常处阿鼻地狱,复次如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恶业成就当必受果堕火炙地狱,如阿鼻地狱。所说炙地狱、摩诃盧猲地狱,逼迫地狱,黑绳地狱,想地狱,及种种畜牲,饿鬼,贫穷,夜叉,拘槃荼,毗舍遮,阿修罗,迦楼罗等,皆亦如是。”

又云:“世尊!若有如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成就恶业,必当受报生于人中,聋、盲、喑哑、无手、无脚、心乱、失念、食啖不净,我亦当代如是众生,受于诸罪如上所说。复次,若有众生堕阿鼻地狱受诸苦恼,我当久久代是众生受诸苦恼。

如生死众生所受阴界诸入,畜牲、饿鬼、贫穷、夜叉、拘槃荼、毗舍遮、阿修罗、加楼罗等,皆亦如是。世尊!若我所愿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上所愿者,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祗世界,在在处处现在诸佛,为众生说法悉当为我作证,亦是诸佛之所知见。”又云:“世尊!惟愿今者与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贤劫中人寿百二十岁时成佛出世、如来、应供、正遍知,乃至天人师、佛世尊。

世尊!若我必能成就如是佛事如我愿者,令此大众及诸天、龙、阿修罗等,若处地虚空,唯除如来其余一切皆当涕泣,悉于我前,头面作礼赞言善哉!大悲成就无能及也。得念甚深为诸众生是深悲;发坚固誓愿,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以专心大悲覆护一切,摄取五逆诸不善人,汝之善愿我今悉知,汝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已为众生作大良药,为作皈依拥护舍宅,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作是誓愿,汝今所愿得己利者,如来为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因此在利生事业的过程中,不辞辛劳困苦,即便是舍身赴死亦毫无悔怨之心,仍然勤于成办利乐众生的广大事业,度尽诸趣有情。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13 17:5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般具有五浊烦恼的众生唯有耽著现世的取舍,并颠倒执著世间八法,于佛法难生信解。《妙法莲花经》云:“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然因佛陀昔日的弘愿与慈悲的本怀,不忍有情的长期沉沦而巧施无量方便,宣说相应根器的诸乘法门,直接、间接地引导无量众生趣向解脱的彼岸,因此三乘法门是不了义善说的,实际上唯有一乘最为究竟了义。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
   

以是如智者般的大商主,善巧引导众人往赴宝洲取宝,途中商主为除众人的疲乏,故以神变化作可爱城邑,令众安闲休息。如是诸佛世尊为令尚未成熟大乘根性的彼诸小乘弟子欲念暂趣寂灭涅槃之乐,故特为宣说二乘法要(第一转四谛fa 轮),以此方便摄受引导修行,待彼等之心修至已能远离生死烦恼、根器相对成熟时,次乃宣说唯一佛乘的甚深妙法,令诸众生亦如同诸佛圆满断证功德,得一切智智果位。
   

《三宝经》云:“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之商主。”诸佛世尊在方便引度众生的过程中,如同大商主引导一群商人到宝洲求取如意宝一样,刚刚行至半途时,商人们感到路途遥远、旅途艰险,能否取到如意宝仍是一大问号,于是心生退悔,唉声叹气,不欲继续前往。

尔时圣者化现聪明智慧的大慈悲商主,为了消除众人的疲乏与唉怨,为避免前功尽弃之患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以智计的大方便,幻化一座可爱城邑,向疲惫不堪的群商大声说道:你们赶快继续前进,前面不远处有座胜妙城邑,我们一旦进入该城就能安享诸乐,受用圆满。众人闻讯此言,信任商主诚实不欺故充满欢喜心,鼓足精神,速疾迈步进入化城。

入化城后,他们觉得这的确是个很理想的好地方,欲在城中安居乐业,不欲到前所预定的宝洲取宝。商主知道众人有如是欲念,便想,这并非是我带他们出来的目的。待大家休息好,不复再有疲倦之时,即灭化城。而为说道:刚才的这座大城是我化作让你们暂时休息之用,并不是取宝之洲,宝洲还遥在前方,大家应当更加精进勇猛地迈步前进,同登所要到达的宝洲,切莫裹足不前。

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云:“我见汝疲极,中途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当共至宝所。”大商主喻如佛陀,群商喻如众生,化城喻如二乘阿罗汉所得之涅槃。然因佛道遥远难行,众生一时不易接受,若直接说者,反使心生怯弱,望而却步,不欲进取而退还。为此佛陀不得不以善巧方便令小乘弟子渐醒大乘种姓,逐渐趣入唯一究竟的佛道,故而暂时宣说了二乘修法(四谛十六行相),令他们修习后得到暂时的涅槃安乐,待时机成熟之际,再为宣说究竟一乘之法,使得同归无上佛道,趣入无住大般涅槃。

又于《化城喻品》中云:“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实说,诸佛大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所以佛陀权巧方便,施设众乘、宣说宜器妙法的本怀,无不是欲令无量众生同入解脱道、证入法性海。

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分二:一、现证菩提;二、常时住世。

己壹、现证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尘之数量,佛证得最胜大菩提的劫数亦有尔许(同等之义),然此秘密未尝宣说,昔未修积善根者极难信解故。若已苏醒大乘种姓,能增上信解,累积无量福德资粮者,当为说其不可思议无量所证功德。
   

设有问曰:佛是今生始成抑或久远前已成?小乘与有些大乘的共同观点认为佛是今生始成,大乘不共同的观点认为佛于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所谓的十二相成道只是方便示现而已。该颂亦特别显示佛陀自证得无上菩提至今已历经远胜于十方世界中一切微尘数之大劫。这并非以分别伺察意所能揣测之事,因善根不够心境狭隘的众生,对此不但难以置信,且易生疑惑、诽谤,所以世尊密而不说。然于具缘、信解、无疑者,佛陀亦为宣说。

如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云:“一切世间人、天、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离皇宫,去伽耶城近处,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则,善男子!我实早已成佛历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了。善男子!今当明宣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劫。”此教证明确显示佛陀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

己贰(常时住世)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壹、略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的寿量,直至虚空未变坏、一切世间众生尚未证得寂灭佛果之际,系从般若波罗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所养育,佛陀岂能入于最寂灭处安享极乐耶。如云:“智慧乃佛之生母,悲心乃佛之养母。”若离悲智何谈成佛?在悲智双运的基础上,时时念及众生诸苦,一刻不忘利乐有情,故佛当然不会独趣涅槃安享极乐。

如《法华经·寿量品》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以示现无常的方便而显现般涅槃相,实际无有灭度,乃至众生尚未空寂之前,佛陀绝对不会安住寂灭不为传法,而是常住世间为诸众生广转胜妙fa 轮。

庚贰(广说)分二: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二、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诸世间众生,由无明愚痴等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般成为巨苦之因。如说佛陀哀愍彼诸众生的悲心之量,即使是世间慈母,因见爱子误啖毒食所生的悲痛百千万分亦不能及,以是诸佛乃为众生最胜依怙,终不能自入寂灭安享极乐。
   

佛不入寂灭涅槃,是无量大悲心的缘故,其悲心的百千万分之一,是任何世间慈母见爱子啖毒之悲痛所不能及,远胜慈母痛子百千万倍。即使无量众生于佛生起邪见、诽谤、作害,佛陀亦会一如平等地慈悲垂念。假使佛入涅槃,众生便失去依怙,作为悲心彻骨的佛陀来说绝对不忍其事,是故最胜怙主、慈悲的佛陀视一切众生如爱子,时时愍念众生诸苦,救济众生刻不容缓,决定不会直取涅槃。如《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
   

由于诸不智世人不了知真实义而颠倒执著有事、无事等,依此纵然是深信因果、修积善资、得生人天善趣,亦必定当受生死之位而循环不息。一旦受生在轮回,必定被爱别离苦、怨嗔会苦等三苦、八苦所逼,并以苦恼为因即起邪恶分别而得无量罪业、恒时轮回三有,终将坠落沉溺三涂(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难以获得解脱,故世间众生堪为大悲心的对境,以无量大悲心为正被痛苦所逼的众生赐予解脱等方便,精勤成办救拔众生的广大事业。此力无疑遮止了佛陀欲入寂灭之心,故佛世尊常住世间解救众生诸苦,不忍自取寂灭涅槃。

乙叁(造论究竟)分二:一、如何造论;二、此善回向。

丙壹(如何造论)分二:一、真实;二、彼之必要。

丁壹(真实)分二:一、依何而造论;二、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论
     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该颂明示依何而造论。月称胜比丘已无倒圆满的诠释了龙猛菩萨的究竟意趣,并广泛摄集了《中论》义理。依了义的圣教典籍,及龙猛菩萨的教授以及中观诸论为主要根据而宣说了此《入中论》义。

月称论师说本论非自己臆造,而是依据大乘圣教的了义经典与龙猛阿阇黎的中观论典而撰著的,特别以不共理论、殊胜窍诀在本论第六品中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中观本义),如是抉择而宣说了般若大空性,所以这是一部非常希有难得的中观论著。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5 20:4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贰、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如离中观诸论以外,其余论典中未有如是无倒宣说此空性法义,是故智者决定当知,本论中所说甚深空性之法义也是其余论典中尚未具有的。
   

月称菩萨在这里特别强调本论为不共于其他诸论的殊胜性。以理观知本论确有它的独到之处,论中已完全摄集了第二转大般若无相fa 轮的究竟精要故。由于着重广事弘扬般若大空性者唯有龙树菩萨,因此月称论师依《中观根本慧论》的究竟密意而以不共甚深理论所抉择的论典唯有《入中论》,较此更为深广全面抉择的论典,就古往今来亦是绝无仅有的。这并非月称菩萨慢心增上,亦非是蔑视余论,而事实却唯即如此。

由是当知,具缘信士仅依此论如理观修就能破除实执,树立中观正见,悟入性空真理、诸法的究竟本体、离一切戏论的大法界。其实佛陀宣说第二转般若无相fa 轮的主要目的,亦就是为令具缘信士达此竟地。是故本论乃为通达离戏大空性最具窍诀性的殊胜论典,它归摄了整个大般若经部的究竟精要,也是应成派独有的殊胜论典,是其它任何论典不可比拟的。

丁贰(彼之必要)分二:一、真实;二、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戊壹、真实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月称论师撰著此论有何必要呢?由于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的智慧大海,深广难测,他所著作的中观诸论皆已抉择了般若无相fa 轮的真实密意,怖畏如此黝黑般慧海色的小乘根器者及部分上座论师,因一时难以接受,会舍弃如此贤善了义的中观宗。为了避免这种隐患月称论师特地开拓了弘扬了义大般若之胜道。

基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为破除有些宗派的实有执著,在演示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理——大般若实相时,若有将对中下根器者宣说的暂时修法,强执为了义者,毕竟会遭受到正理的严厉破斥。为了遣除他们相续中的疑惧诸执,为令通达甚深般若的缘起性空,特地开显了彼如颂蕾般含苞的深义,令含苞欲放的拘摩陀花蕾开放示蕊。凡是企望彼蓓蕾开显的有缘者,月称菩萨都会令他心得满愿。
   

彼之智慧喻如夜色高空的明月,含苞欲放的拘摩陀花喻如甚深空义,凉爽清心的明月具有照启花蕾之力,使具缘众生都能闻到芬芳扑鼻的妙香,义即令得悟入缘起性空之真理,获得究竟解脱的殊胜安乐。

戊贰、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莫乐他宗论。
   

对于实执心强的钝下根者而言,前文所说的甚深大空性是极其可怖的,即使是一般多闻博学之人亦难解其义。唯有诸如心相续中植有宿世长时闻思空性教义的殊胜习气,以及往昔修积福报,今生再依善知识的引导,乃能善于通达此甚深义理。《解深密经》云:“佛在般若会上,宣说诸法无自性空时,五事不具的众生,固然无法了达佛的甚深意趣,五事具足的众生,并不觉为深奥而如实通达。”

为此月称菩萨进一步指出:由见其他依分别念臆造之宗派,如宣说有实有之我的教派等,只能误导众生入于歧途,别无任何受益。因此月称菩萨劝诫有缘学士,应该如理闻思极为贤善的中观宗,此外,切莫爱乐其他宗派所臆造的论典,也唯有依靠中观诸论才能生起、增上、稳固能对治实执烦恼的空性正见故。对此应当倍感希有,生起爱乐、信解之心,并一心深入如理受持是至关重要的。
丙贰、此善回向
     

          我释龙猛宗,获福遍十方,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或如心蛇顶,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证真速成佛。
   

此《入中论》是光显龙猛深广究竟理趣的一部希有胜论,月称菩萨说:我以殊胜的教理诠释了龙猛菩萨的究竟宗义,所获得之广大福德,有遍于十方际之量。然而月称菩萨又很谦逊地说:我本凡夫俗子,心相续中虽有惑染,但我为利益众生的意乐却宛若蔚蓝的天空般清净无染(发心清净),皎洁如秋季夜月星河的粒粒明星,故深信此论能够促使有缘众生必定受益。

或者说,众生若能真正理解该论的甚深理义,则于心相续中如同获得了龙蛇顶上所拥有的摩尼宝珠一样(印度传说,摩尼珠是长在大蛇头顶上的),义谓学者获得无量功德之法财。因而月称论师说,以我撰著《入中论》所产生的一切福德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普愿世间一切父母有情,皆能证悟诸法的真实本性,悟入轮涅一如的大平等性,速疾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果。

甲肆(末义)分二:一、论师中谁造;二、译师中谁译。

乙壹、论师中谁造
   

入中论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慧、能于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圆满撰著。
乙贰、译师中谁译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抉择。

一切佛经论典精要义,远离边戏中道深缘起,
佛陀曾于阿难遗教云,八万四千深广法蕴中,
即使般若一句至一字,若有遗失甚叹惋惜矣!
印度雪域圣者同称颂,佛陀教法基础为戒律,
甚深精华乃为般若藏,极密心髓光明幻化网。
如是深要般若波罗蜜,顶乘应成续部亦复云,
最胜密法基石大般若,禅宗行者以此为印证。
深广佛法浩瀚如虚空,学道圣者难以尽衡量,
如我凡夫学识何堪言,故有过失三宝前诚忏。
倘若著此具有少善根,普皆回向众生并祈愿,
十方大德长久住世间,尤祈金刚上师久住世,
为令清净佛法盛宏世,常转深广无上妙fa 轮,
依此离苦得乐诸众生,同等回归般若实相中。
传承上师加持入心间,殊胜本尊摄受得悉地,
恒时不离空行护法尊,祈愿如意自成增吉祥!

   此《入中论日光疏》主要参阅了般若经典,《中论》、《入中论自释》及大法王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宗派宝藏论》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月称菩萨言教论》等注释,并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悲总集本体、五浊黑暗众生的唯一怙主、一切成就智者之王、弘法利生事业周遍大千世界、树立殊胜法幢的释迦教主——文殊师利幻化为身著袈裟的比丘、于我等具有无比恩德的一切智智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获得《入中论》及其自释的清净圆满传承。恭敬弟子益西彭措于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五日,造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吉祥圆满!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5 20:4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