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学常见辞汇

  【偈】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偈他】 见偈条。

  【偏小】 佛成道之后的十二年间所说的阿含经,大乘贬之为偏小,因为所说的道理偏向于空,法门比较狭小。

  【偏空】 偏重于空,指小乘所说的空理。

  【偏真】 又名单空,即小乘偏向于空的真理。

  【偏执】 偏重于一边的执著。

  【偏圆】 偏与圆。偏是偏向于一边;圆是圆融而无碍。

  【偏袒】 1.袒露一臂。2.出家人穿袈裟,通常偏露一边,如金刚经所说的偏袒右肩是。

  【停心】 即五停心观。

  【偷盗】 十恶业之一,即不与而取。

  【兜率】 华译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谓于五欲境,知止满足,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为天人享乐的地方。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参禅】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唯神】 外教称上帝为神,谓一切皆由神所主宰。

  【唯物】 唯物论为哲学上本体论的一派,与唯心论相反,认自然的本质,属于物质及其运用,精神现象不外物质的作用。

  【唯心】 又名唯识,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

  【唯心净土】 一切净土都是由清净的心识变现出来的。

  【唯心法界】 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唯识】 又名唯心,谓世间诸法,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唯识宗】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识观】 唯识三性观的简称,三性者,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唯识所变】 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

  【唯识无境】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

  【唯境无识】 谓唯有一切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之外无心识的作用,即今所谓之唯物论。

  【唯愿无行】 只有大愿而没有实行。有愿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愿而无行,是不能证得道果的。

TOP

  【国土】 一切有情的住处,有净土和秽土的分别。

  【国土身】 华严经所说十身之一。毗卢舍那如来应众生之机缘而现草木国土,故草木国土即舍那之身。

  【国土世间】 三世间之一。国土是众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当然就有所依的国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

  【国王恩】 四恩之一。见四恩条。

  【执】 执著而不舍的意思。

  【执持】 坚持不变。

  【执见】 坚持自己荒谬的见解。

  【执著】 坚持或固执的意思。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婆罗门教】 古印度婆罗门种人专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

  【婆罗提木叉】 华译别解脱戒。

  【淫】 十恶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里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别,正淫是指夫妇之淫,邪淫是指夫妇以外之淫,但在八戒里就无正邪的分别,一切淫事,都在严禁之列。

  【淫欲】 色欲。

  【淫戒】 十重戒之一。见十重戒条。

  【宿世】 过去世。

  【宿因】 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恶业因。

  【宿作】 过去世的作业。

  【宿习】 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宿善】 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根。

  【宿植】 过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宿报】 依过去世的业因而感得的果报。

  【宿债】 过去世所负下的债。

  【宿福】 过去世所种下的福德善根。

  【宿缘】 过去世的因缘。

  【宿愿】 过去世的誓愿。

  【宿愿力】 宿愿的力量作用。

  【宿命】 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宿命力】 如来十力之一。

  【宿命明】 三明之一。见三明条。

  【宿命通】 能知过去世生命与做过什么事情的神通,为六神通之一。

  【宿命智通】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为智,智力自在无碍为通。

TOP

  【寂】 又叫做灭,涅槃的别名。

  【寂念】 寂静的念虑,即禅定。

  【寂常】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寂种】 欢喜涅槃寂灭的种性,如声闻缘觉乘之行人是。

  【寂静】 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

  【寂然】 寂静无事的状态。

  【寂然界】 二乘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

  【寂灭】 涅槃。

  【寂灭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灭相。智度论说:‘涅槃即是寂灭相。’

  【寂灭无二】 涅槃离一切差别之相,故谓之寂灭无二。

  【寂灭为乐】 生死是苦,寂灭即是乐。

  【寂灭道场】 化身佛证有余涅槃的道场,如释尊在摩竭陀国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

  【密印】 秘密的印契。印者,诸佛菩萨各有他们的本愿和弘誓,为了标志他们的本誓,故以两手十指作出种种的形相,作为他们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奥之义。

  【密行】 外现罗汉相,内密菩萨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罗侯罗即以密行第一著称。

  【密法】 真言秘密的教法。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张三密相应,所谓三密,即身语意三密,就是手结印,口念咒,意作观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罗尼。

  【密经】 密教的经典。

  【密语】 秘密的言语,即密教的陀罗尼。

  【密藏】 真言的经典。

  【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因其文其义,秘密难晓,故称密教。又因是对未灌顶的人不许显示的教法,故称密教。

  【常坐】 十二头陀行之一。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常见】 二见之一。

  【常身】 二佛身之一。

  【常寂】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常行三昧】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常行乞食】 十二头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常乐我净】 1.即涅槃之四德。见四德条。2.即凡夫之四颠倒。见四倒条。

  【常随佛学】 普贤十愿之一。

  【常无常二身】 常身和无常身。见二身条。

  【得度】 1.超脱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发作沙弥。

  【得通】 获得神通。

  【得道】 获得道果。

  【从空入假观】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从假入空观】 天台宗的观法,谓菩萨先修假观,了知幻相假有不实,终归于空,不落执情,虽广度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达多】 华译一切义成,是释迦佛作净饭王太子时的名字。

  【舍】 1.舍施之义,如财施法施是。2.舍弃之义,如舍弃三毒烦恼,或舍弃怨亲之心而一视同仁是。

  【舍心】 舍弃一切而无所执著的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舍受】 舍弃报身,即死的别名。

  【舍戒】 舍弃戒律,不再持戒。

  【舍觉支】 七觉支之一。见七觉支条。

  【舍无量心】 四无量心之一。见四无量心条。

  【授决】 与授记同。见授记条。

  【授记】 1.十二部经之一。2.记名之义,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过了多少年代,在某处某国之中,成什么佛。

TOP

  【掉】 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掉悔】 掉举与后悔。这两种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和烦恼。

  【掉散】 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喜欢喧闹,为五盖之一。

  【挂单】 僧人在寺院投宿。

  【挂褡】 与挂单同。

  【挂锡】 与挂单同。

  【接善戒】 与摄善法戒同。见三聚戒条。
 
  【接足作礼】 仰掌承接尊者的两足而作礼。

  【教】 圣人对世人的训诲。

  【教一】 法华四一之一。法华经所说的教法,是属于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 教训劝化。

  【教内】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声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内。

  【教主】 创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

  【教判】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教法】 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典,为四法之一。

  【教典】 佛教的经典。

  【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

  【教禅】 教与禅。

  【教体】 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本体。关于教体诸师所说有点不同,有人是以声音为体,有人是以名句为体,有人是以真如为体。

  【教外】 见教内条。

  【教外别传】 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称为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教行】 1.教法与修行。2.随教法而修行。

  【教行证】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证是证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证悟圣果。

  【教相】 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是。

   【教相判释】 见教判条。

  【教理】 佛教所说的道理。

  【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道理,行是顺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于修行而获证道果。

  【教观】 教相与观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义去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观心是观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以一心三观为观心;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十住心为教相,以阿字不生为观心。

  【教观二门】 教门与观门。见教观条。

  【教令轮】 谓大日如来的教令很坚固,能够摧破一切的怨敌,好像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

  【教诫轮】 三轮之一。见三轮条。

  【教授师】 五种阿阇梨之一,是专门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

  【教授阿阇梨】 五种阿阇梨之一,又名教授师,即教授弟子们威仪作法的比丘。

  【教授善知识】 三善知识之一。见善知识条。

  【救世轮】 诸佛是救世的圣人,故其法lun称为救世轮。

  【救世圆通】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救世阐提】 阐提是无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阐提却是指慈悲无限,专做济度众生的大事业与不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萨,这种人菩萨又名大悲阐提。

TOP

  【曼殊】 文殊师利菩萨。

  【曼殊师利】 菩萨名,即文殊师利菩萨。

  【曼陀罗】 花名,华译为适意花、悦意花、白花等。

  【曼怛罗】 华译真言、神咒、秘密语。

  【曼荼罗】 华译为轮转圆满具足、坛、道场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时,必须筑坛,坛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后来把修法时所筑的坛及佛像,绘成图案,也叫做曼荼罗。

  【曼荼罗教】 真言教的别名。

  【梵】 清净的意思。

  【梵心】 修梵行的心。

  【梵行】 清净的行为,也就是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梵宇】 佛寺的别称。

  【梵典】 佛教的经典。

  【梵服】 袈裟的别名。

  【梵界】 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禅天。

  【梵福】 大梵天的福德,为二福之一。

  【梵语】 印度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

  【梵轮】 法lun的别名。

  【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 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lun,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梵王】 大梵天王的简称。

  【梵王宫】 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

  【梵音相】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远相。

  【梵众】 修习梵行的大众,即僧侣。

  【梵众天】 色界初禅天的天人,分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众天。

  【梵释】 梵天与帝释天。总称色界诸天为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释。

  【梵释四天】 梵天、帝释天、四王天。

  【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梵迦夷】 华译净身,即色界初禅天的通名。

  【梵富楼】 色界初禅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辅天。

  【梵网戒】 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

  【梵辅天】 色界初禅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TOP

  【欲】 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

  【欲有】 欲界的业因果报实有,为三有之一。

  【欲取】 贪欲的心取著五尘的境界,为四取之一。

  【欲染】 五欲能污染真性。

  【欲流】 四流之一。见四流条。

  【欲想】 三恶想之一,即贪爱五欲的意思。

  【欲爱】 1.对五欲的贪爱。2.欲界众生的贪爱。

  【欲尘】 1.谓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尘埃。2.欲者六欲,尘者五尘。

  【欲漏】 三漏之一。见三漏条。

  【欲天】 欲界的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为六欲天。

  【欲天五淫】 欲界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种,即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的众生,其淫事与人间无异,夜摩天则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则以执手成淫,乐化天则以对笑成淫,他化天则以相视成淫。

  【欲界】 三界之一,即有色欲与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欲界三欲】 食欲、睡眠欲、淫欲。

  【欲界散地】 在三界之中,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没有定心,所以色界和无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则叫做散地。

  【欲界五趣地】 又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欲无减】 十八不共佛法之一。

  【欲色二界】 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见四如意足条。

  【杀】 杀害生命。

  【杀业】 杀害有情的恶业,为十恶业之一。

  【杀生】 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为十恶业之一。

  【杀生戒】 防止杀害生命的戒律。

  【净心】 自性清净心。

  【净因】 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叫净业,净因就是修这种净业的因。

  【净妙】 清净美妙。

  【净佛】 究竟的真佛。

  【净住】 寺的十种名称之一。

  【净戒】 清净的戒行。

  【净邦】 净土。

  【净宗】 净土宗的简称。

  【净刹】 清净的佛刹。

  【净命】 1.清净的生活,如比丘离四种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净之心为生命。

  【净施】 二种布施之一。

  【净域】 诸佛的净土。

  【净德】 四德之一。见四德条。

  【净发】 僧人剃头。僧人例必每半个月要净发一次。

  【净观】 清净的观法,如净土之十六观是。

  【净业】 1.清净的善业。2.修往生净土的事业。

  【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土】 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浊的垢染,所以叫做净土。

  【净土宗】 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以普贤菩萨为初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七经】 净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鼓音声三陀罗尼经。

  【净土三部经】 见三部经条。

  【净名】 见净名居士条。

  【净名居士】 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华译即是净名。

  【净眼】 清净的法眼。

  【净眼三昧】 一心观想梵释诸天的清净身体,叫做净眼三昧。

  【净法界】 又名清净法界,即真如的境界。

  【净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净色根】 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所谓之神经,仿佛似之。

  【净饭王】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释尊的父亲。

  【净琉璃净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所住的国土,在东方。

  【净琉璃世界】 药师如来的净土。

  【净口业真言】 即‘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十四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