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卯三 确实指根是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此指根是结。即示虚妄根尘,颠倒之处。则字紧承上文,欲知结处,则即也汝现前此身,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为钩通家贼之媒,媒贼钩通,自劫家宝,所以损法财,灭功德,皆由此也。有指六尘为贼,其义非是,以尘属无情,当指六识为贼。第一卷如来破妄识非心文中,问阿难云:‘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答曰:‘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问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佛分明指六识为贼。有人以六根为贼媒,六识为外贼,外字亦复不当,识本在内,云何说外?故今以六识为家贼,六根与之钩通,由六根对六尘,引发六识,起惑造业,故根有媒义。  

昔有僧问善知识:‘家贼难防时是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斯言甚是。切勿认贼为子,自取其害。又保福禅师云:‘贼是家亲。’以是而观,六识不可以外贼名。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此指六根即是结处。自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从微至著,六根起结,故于众生有情世界,揽四大六根为自体,执此身以为实我,妄生缠缚,将广大圆满之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埋没于五阴之内,不能解脱;于外之五大六尘,器界世间,执此界以为心外实法,妄生挂碍,如鸟在笼,不能超越,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我等真性,从真起妄,根结既成,遂于身心世界,皆不自在,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除根结,根结若除,尘相自灭,不惟身得自在,即于世界,亦复无碍矣!
  
卯四 备显六根功德 分三  辰初 征释众生世界  二 涉成本有数量  三 显示六根具缺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此明六根数量缘起。上二句征问,下二句解释。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非谓无情器界。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为义;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为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结成,十方三世之数。
  
辰二 涉成本有数量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有情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属无知色法,由有见闻等精,旋彼无知,而成有知,故称有情众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中,贸易迁流,如世行商,贸易诸货,迁流不停。界相则贸易不定,如转前为后,转左为右等。世相则迁流不停,如转现为过,转未为现等。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为下叠成功德数量之基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观虽字,则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上下无位,中无定方二句,释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两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
  
四数必明四句,惟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此为第一叠重也,为下二叠之本。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从本流末,从一叠流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三叠即上第一叠,以方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四变成十二;第二叠,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每一世各具十方,变成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举整数略零数也。此约三四为第一叠。若以四三为第一叠,例此可知。蕅益大师另释三叠: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总括始终者: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谓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变成一千二百分剂,而六种根性,亦各各变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 《指掌》设问:此根性功德,与《法华》六根功德,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经功感现。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是则即同而异,即异而同,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
  
辰三 显示六根具缺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本无可拣,因诸方众生,根有优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故佛告曰:‘汝复于六根之中,克定孰优孰劣?’如眼下,别示功德具缺。具者为优,缺者为劣。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身之前后左右,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又云:‘前方全明’,以正南,及东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见;‘后方全暗’,以正北,及东北西北,完全不见。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左顾右盻,两旁观察,亦全能见。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数,前方与前二隅为一分,左右两方为一分,后方与后两隅为一分,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近也远也,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闻性功德。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如下所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性周圆,此即圆真实。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此即通真实;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动静皆闻,一切时有,此即常真实;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此明鼻根嗅性功德。如鼻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 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又一解:‘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能尽出世间智也;孔子听孺歌而警心,此能尽世间智也。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单衣;顺情如饥餐美食,渴饮甘露。但合时能觉违顺,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此时处一对;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  辰初 令验六悟圆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此正示选根解结。初心下手修行,最切要处。上文已指,虚妄结处在根,复告六根优劣功德,正宜拣选圆根,解除结相,故先令验六根,悟取圆根,一门直入。此段原其能发增上胜心。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去声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者不顺之意。流有二种:约因称欲流,即根性不流逸奔尘,不顺五尘欲境之流法尘是五尘落谢之影;约果称生死流,即由根缘尘,识生分别,起惑造业,依因感果,流转生死。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合之能逆欲流,生死流自然不顺矣。
  
返穷流根:即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同观世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渐次深入,解六结、破五阴,识阴一破,则返穷流根之功成,妄穷真露。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此种发心,即前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又即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至不生灭,则分证如来常、乐、我、净,登圆教初住,得念不退,任运进修,自可圆成无上果觉也。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当验二字,佛为叮嘱,因心不可不慎。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虽不生灭,既有优劣之分,不得不慎拣选。有欲拣选,先当勘验,此等六受用根,以根能领受诸尘境界,发作见等功用,故名六受用根。谁字正令考察勘验,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谁为离知?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唯耳根当之。 此文即如来密示耳根,为圆通根,不与阿难明言,令其自验自悟,悟圆之后,但一门深入,自可解结脱缠矣!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文承接上段,若能于此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本根,但依一根,做逆流工夫。彼指根,即识精元明,无始以来,带一分妄,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则成业流,依业受报,流浪生死,故曰业流。果欲逆彼业流,须择圆根。循者顺也,得顺圆根而修,如风帆扬于顺水,与彼不圆之根修之,迟速不同,几有日劫相倍之势。下云‘弹指超无学’者,即循圆根也。
  
辰二 令入一解六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备显即全显。上四句指前,谓我现今已为汝完全显示,六根中本来各具一千二百功德,而在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又与汝全显,所有差别功德数量,如前文所说者是也。 湛圆明,乃六根之义相。前云:‘分汝湛圆,妙觉明性,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故知六根中性,即湛圆明性,随汝详细选择,六根之中,何根最圆,可为从入之门,而起修证者,吾当为汝发明,次第解结,渐次深入,令汝得以增进。此中其可入者,亦密指耳根,佛不与明言,但教详择,与前教悟同一用意,要阿难自悟自择,自修自证。悟之与择,不无分别,朗然无疑谓之悟,决定取用谓之择,下即明选择所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兼摄七大:六尘摄五大,空亦色法,为眼根所对;六根摄见大,六识摄识大,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一一依之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于十八界七大之中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亦无优劣之可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此出拣选之由。上段诸佛根器超胜,诸法平等,故门门可入,但汝根器下劣,思惑尚在,未能于诸法之中,得圆融自在之慧,悟明法法唯心,本无优劣。故我宣扬,根有优劣,令汝验证分明,但择一最圆之根,做逆流解结工夫,一门深入。此正如来特为初机,别开方便,故交光法师,判前妙奢摩他科,悟圆理,为最初方便;本科妙三摩,起圆修,为初方便;下科妙禅那,得圆证。为方便;甚得佛之本意。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此承上一门深入。即从一根,而解六结,入到一真无妄之地,不是横指六根为六结,乃是竖说根根有六结。此结,即从真所起之妄结,六结即是五阴,生则识阴先起,由微至著,一、二、三、四、五、六,色阴具五、六两结;解时从粗至细,六、五,四、三、二、一,色阴先破。深入即次第解结,如观世音菩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渐次深入,解除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尽解,方入一真无妄之地。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即下文所云:诸余五黏,应拔圆脱,故六根一时,俱得清净。六根清净,即六根开合,开一根作六根用,合六用在一根中,互用清净。亦即下偈所云:‘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以上由悟而修,依修得证。开示解结一周,初教从根以解结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 示脱缠入圆通 分二  卯初 阿难蹑佛语以请益  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此阿难蹑前,验六悟圆,入一解六,两科佛语,领解未彻,重申请问。问意有三:一、前佛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此中三义,皆领解未彻,故重申请问也。云何二字,贯下作三用。
  
卯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 分五  辰初 申惑结尚深  二 申一六由妄  三 举喻法显明  四 申根结由尘  五 申尘亡根尽  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此佛就问重申前义,但令增加详明而已。一、以阿难我执分别虽破,我执俱生全在,正随逐欲流,决当逆之。汝今五句,先扬见惑已灭;中间五句,抑其思惑未断;末后三句,况显无明分剂。 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初见真谛之理,初预圣人之流,入见道位,亦云入流。

《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佛自释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背五尘欲境;法尘为五尘之影,不入诸尘,即不入欲流,而入法流也。上文云:‘欲逆生死欲流。’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台宗谓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是能逆欲流。以思惑八十一品未断,不能逆分段生死流也。
  
中五句,即抑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台宗谓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是也。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
  
阿难位居初果,天上人间,尚要七返受生,方能断欲界九品思惑:上上品,经两生断此一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三生各断一品;中中品、中下品,一生断此二品;共经六生。断欲界六品思惑,证二果名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天上人间,尚要一返受生。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三品,证三果名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无因不感果,出离欲界,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寄居四禅天中,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尽,成四果阿罗汉;阿难望阿罗汉位尚远。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此指法执分别、俱生,与无明,台宗谓尘沙无明也。何况反显之词。以我执俱生,尚犹未知,何况法执无明耶?生、住、异、灭,为四相无明。按《起信论》,三细中业相为生相,以不觉心动,最初生起故。转、现二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皆为住相,以能所对待,法执坚住故。执取、计名二相为异相,以执我、我所,人我执异故。起业相为灭相,以周尽终极故。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头数: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故四弘中曰:‘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此分剂头数,非二乘所知。本科即答,汝问云何逆流,汝所未断之我执俱生惑,及法执无明,即是分段、变易,二生死流,汝所当逆断者也。
  
辰二 申一六由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此下乃答阿难第二、第三两问:云何于六根中,只选一门深入?云何入一无妄,能令六根俱净?此皆一六情见未亡,不能彻底明了。故佛令审观,现前六根,为定一耶?为定六耶?此先以双征。阿难下破计一是妄。故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言六根定一者,则用当相通,耳何以不见?目何以不闻?头奚亦何也为不履行?足奚为无语言?既不能互相为用,则知计一者非也。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此破计六是妄。若此六根,其体决定成六,即当用不相随。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即指本经了义教法,汝之六根,谁一根来领受?阿难答言:我用耳根,闻佛妙教。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之事?何以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既是彼此互通,则知计六者亦非也。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一六二计俱妄之故,此承上义。应知非一则终六,终字毕竟义,既非是一则毕竟是六;自当用不相随,何以耳闻佛法,口来问义?下句既非是六,则毕竟是一;自当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见,目不能闻。终不应言,汝之六根,本来是一,本来是六,元即本义。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此根,既不可说是一是六,又不可说非一非六,其故何也?当知是根未结以前,本无数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许说一说六,由无始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是谓颠倒;依业受报,是谓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则有六根,故于圆满湛然,常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元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又不能说非一非六。汝须陀洹:谓阿难已证初果之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曰虽得六销。观虽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尘脱离,非根结之体全销,故曰犹未亡一。依孤山法师释,执有涅槃是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辰三 举喻法显明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此以喻明。上四句喻从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说一。虚空喻圆湛之性,群器喻六根之相。太虚空本来无相,不可说同说异,以参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长、短、方、圆、大、小,六种之异相,空亦随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圆空等异名。虚空虽随缘现相,体本不变,除异器之形以观空,说空为一,一者同也。不仅说异是妄,即说同亦何尝是真?乃对异立同,犹下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此喻同异与真体无干。彼太虚空,除器时观同是一,参器时观不同是异是非一,安器除器,与虚空无干,故曰: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如是则见同见异不同也,已属妄见,何况更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岂不妄上加妄耶?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此则法合。则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复如上所立之喻。根中圆湛不生灭性。合太虚空喻;根性本无一六,合虚空本无同异。由结滞为根,因根异故,则说性为六,合参合群器,乃名异空喻。解除根结,说性为一,合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喻。当知滞根说性为六固妄,解根说性为一,亦复非真,岂圆湛之性,为汝成一成六耶?合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喻。根性一六既不可说,岂可更说非一非六,合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喻。
  

辰四 申根结由尘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明揽尘结根,即明成六之由。前四句初成见精。于一根中,有三差别:一见精,二胜义根,三浮尘根;余五根同此。惟以见精见字,换:闻、嗅、尝、觉、知也。此推眼根之由,乃由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形显,于妙觉圆湛性中;此性即真性,圆满湛然,由此明、暗二尘相引。当知明暗之相,因无明妄动,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空,如日被云遮。

虽暗不是全暗,明暗参杂,是为晦昧,即真妄和合,由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见精,属八识见分。见精映色,结色成根者:此四句成胜义眼根,由此见精,对映色尘,遂揽取色尘,结外色而成内四大之胜义眼根也。根元目名也为清净四大者:此根为浮尘根之本元,名为清净四大所成,以其相虽属四大,但极微细,圣眼、天眼,方能见之,常眼所不能见也。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此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依胜义根,而成浮尘根,名为肉眼之体。形如蒲萄朵,即眼珠子。此浮根乃四尘所成,实则浮、胜二根,皆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八法所成。今胜义但言四大,浮尘但言四尘者,彼此互影也。 流逸奔色者:以浮根既成,众生聚见于眼,见精托根而出,日与色尘相对,根随尘转,循色流转,纵逸无度,日奔驰于色尘之境,根为尘局,不能超越色尘,自此与耳等诸根,永成相背耳。前云由器形异,名之异空,即喻此也。流逸奔色:《宝镜》立三喻:流如怒涛之赴壑;逸若纵火之烧山;奔犹骏马之驰坡。其顺而莫遏之势如此,若欲销尘解结,非有截流之机,其何以制之者哉?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此推耳根之由,乃由动、静等,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亡,以静击动则动灭。在妙觉圆湛性中,引起湛然之体,发为闻精,此四句初成闻精也。 闻精对映声尘,卷收摄也声成根,此根为浮尘根之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卷外声,而成内四大,胜义耳根也。 

因名耳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耳之体,如亲卷荷叶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四大互影同前说。此根循尘流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之境。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此推鼻根之由,乃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因通显其非塞,因塞显其非通,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嗅精;此四句初成嗅精也。嗅精对映香尘,纳吸取也香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纳外香,而成内四大,胜义鼻根也。
 

 因名鼻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鼻之体,如双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上四大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此推舌根之由,乃由恬变等,恬指恬安也然无味,变指变迁苦去甜来有味,二种妄尘,互相参对,对恬知变,对变知恬,于妙觉圆湛性中,黏引湛然之体,发为尝精,此四句初成尝精也。 尝精映对味尘,绞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此四句绞外味,而成内四大,胜义舌根也。 

因名舌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舌之体。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圆形,同月初之月,半个圆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合成,单言四尘者,与上胜义根,四大相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此推身根之由,乃由离合等。身根有离知合知,二种妄尘,相摩交际也。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此四句初成觉精也。 

觉精映触,抟取触尘,以成胜义身根。根元二字,以能为浮尘根之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身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身之体。如腰鼓颡之形,腰鼓俗名杖鼓,腰细以皮革瞒其两头。状如人身,颡鼓腔也。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推意根之由,乃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知精,此四句初成知精也。 

知精映对法尘,揽取法尘,以成胜义意根。根元者。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尘根,不云意体,而言意思,以意之浮尘根,即肉团心。孤山法师,引《正法念经》,状如莲华,昼开夜合。在人身中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如幽室见者: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浮根四尘同上解,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上乃别明,下则总结。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此总结根结由妄,仍指六根中性。阿难,如是六根之性,本来是真,由彼觉明,即性觉妙明,乃真觉真明。有明明觉: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于性觉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动,转妙明而成无明,转性觉而为妄觉。明觉二字,即妄明妄觉。此二句,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从真起妄,妄起真隐,故云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称为妙精明,即第八识见分。

体虽本真,用终常妄,前如来十番显见,但显其真,二妄重剖,即破其妄。黏妄发光者:前黏湛发见等,是妄尘黏湛然真性,而发见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尘,而发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复因揽尘结根,六根既成,分一精而为见等六用,即分成六和合也。此黏妄二字为成根之本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4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辰五 申尘亡根尽 分二  巳初 正申解结以酬问  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巳初分二  午初 统论离尘无结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上科分论,揽尘结根,此科统论,离尘无结。皆上句离尘,下句无结。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良以奔尘,即为出流,亡尘正是逆流。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此文无体句,须研究明白透彻,真妄二体,以揽尘结根,聚见于眼是妄体,以元明照用,常光独耀是真体,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
  

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此正教离尘工夫,必要从根解结。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离尘。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亦即欲逆生死欲流。逆字之义,亦即观世音菩萨,入流解结之功,至简要,最圆顿,乃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严者,于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此即华屋之门径,下文所选之耳根,即入华屋之正门也。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 

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结,破受阴;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解觉空灭三结,破想、行、识三阴;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

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巳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分二  午初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证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一情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者: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开,自在成就,合见、闻等六用,于一根中;如眼不独能见,亦具闻、嗅、尝、觉、知等六用也。开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诸黏圆脱,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位当在信满入住,同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境。正由选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净,指解第三根结,即能证此,余意非之,请俟高明审之!工夫至此,于众生世界有情世间,不复生缠缚矣!
  

未二 证不循根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正脉》云: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六根,骤闻明不循根,疑而不信,故引现会以证,令得除疑。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责,精进失目,佛怜而教之,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

他如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护摩竭陀国,风雨以时,人民欢喜,故以名焉。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云天堂来,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流出四河,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司,食后恒司虚哨,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者: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即第九次第定。前八属有漏,此一属无漏。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竟。
  

午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验不藉缘  今初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情界脱缠,器界超越,同在一时,因言不顿彰,文分先后。故重牒曰: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此拔字,不作选拔解,乃是脱义。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谓之化。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交光法师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纯觉之体,则翻苦作乐,变秽为净,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
  

未二 验不藉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科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故举人以证,不循根不无知见。此科由不藉缘,是器界自在之本,故即事以验,不藉缘不无知觉。故呼阿难之名,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祗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
  

若令急合下,举事以验。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模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亦复何碍于见?此正验不藉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见性尚不藉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

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有得。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4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壬二 验证以释二疑 分二  癸初 验释根性断灭疑  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子初又分三  丑初 因果相违二 后先异说  三 更求开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名目皆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涅槃:是究竟断德,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无有何法不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庵摩罗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空如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

《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一有分别,一无分别,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圆照也。’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并非无有性体。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

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故起斯难。
  

丑二 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因心之体,及我因心所在之处。

此二语,阿难以根性同念心,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终成戏论?即自语相违也。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
  

丑三 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吝。蒙者蒙昧,昏于后说;吝者执吝,泥于先闻;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4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