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弥陀经导读】

如果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段:

    丁二、教主结叹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面的经文,是十方诸佛对弟子开示的时候,讲到释迦牟尼佛个人的特质;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对这样的特质,自己表示同意,他说他们讲的这个是事实。

    好,我们看经文。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这个当知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所有弟子说:你身为我的弟子,你要知道一件事,我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在这样一个五浊这么多身心内外障碍的情况之下,来成就无上菩提,来弘传这个难信法门,这件事情的确是甚难希有,十方诸佛讲的并不夸张,这是事实。

    当然佛陀为什么经常讲到这件事情是这么的困难?释迦牟尼佛讲这件事情,当然不是标出自己很厉害,这当中有它的深义,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强调修行的困难?我们看最后一个附表:

    ○附表十六──结叹持名功德

    在《本经》快要讲完之前,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五浊恶世自利利他的困难,这当中到底有什么深义呢?蕅益大师把这个秘密意开显出来:

┌若不深知其甚难───┐ ┌┤ ├[火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

    我们身为一个弟子,假设我们被一时的顺境蒙蔽,也可能我们一时善业起现行,就忽略了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深刻的了解到五浊恶世修行障碍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想:还有其他的法门可以离开五浊恶世。

    换句话说,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样子的结果是[火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就是在整个三界──烦恼火、业火、果报火,三种火燃烧炽然的房间当中,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戏论,纷然就是很多很多的戏论,戏论就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说是可以啦,但是要成就实义是没有办法。

TOP

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段:

     │ ┌死尽偷心┐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 ├此本师所以极口 └宝此一行┘ 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 ──

        之所以强调甚难,主要是让我们末世的弟子,真实的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这个就是佛陀在经典的最后讲甚难希有的主要用意,是这个意思。

       我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蕅益大师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他这个人善根很强、观照力很强,他不但观照力强,他修行的行动力也很强,你看他经常闭关,一闭关就是〈往生咒〉〈大悲咒〉几万遍、几十万遍,甚至于几百万遍。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句非常豪气的话,他说:‘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

        蕅益大师刚开始不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是参禅的,宗乘自负。参禅的人,他是观照现前一念,所谓的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他只是观照当下这一念:你们这些学教的,还要依教起观,这太麻烦了,这些都是如来禅。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观的,他也看不起念佛的,认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当初对整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宝,充满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自信产生动摇,他四十几岁生了一场大病,诸位看传记就知道。在这个传记上说,他这个病痛到什么情况?这个病痛折磨一代大师到什么情况?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一个有刚骨的祖师,会折磨到他含泪念佛,你就知道这个业力不可思议。

        后来他说:从今以后,对净土法门,宝此一行,万牛莫挽,这个时候对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开始著作《弥陀要解》,所以我们有这个机会读到这样一个法宝。

        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讲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叫做一心归命?什么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时候,要有二种心情:第一个,你相信你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相信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因缘。也就是说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我从现在开始,我不管修空观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现在开始到临命终,我不吃饭也不睡觉,整天用功,也没有办法了生脱死,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现实问题。

        如果你认为说,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还有其他的出路,这个就不能叫做一心归命了,这个佛号只是你很多法宝当中的其中一个法宝而已,那你这个叫做三心两意了。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强调佛号念得很多,但是对佛号的那种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离开了佛号,我就没有出离的因缘。

        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决定能够救拔你。第一个相信自己无能,第二个相信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佛号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确的安立下来。这个就是身为《本经》的最后,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我想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念佛法门绝对不排斥其他法门,你念观世音菩萨可以、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要知道你这个法宝当中,什么是你的本命元辰。一个对法完全没有分别,什么法门对你来说都是一样,你不可能往生,净土法门是须要有一点分别心的,就是佛号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师的话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体会一下,就知道怎么修归依了。

        好,我们看经文。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我们在执持名号的心情,就是你必须要了解到了生脱死的困难,你才能够真实的、很踏实的对佛号生起归依,这个是在经文当中所说的劝行,这个地方的行指的是执持名号。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迦牟尼佛讲完《本经》所谓的本尊相应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样的一个信、愿、持名的三资粮,这些大比丘、大菩萨,还有天人、阿修罗听了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作礼而去。


TOP

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净界法师

        肆、结示劝修二

        分二:初、结示法要;二、举颂劝修。 今初

       我们把前面学习的经文以简单的方式作一个总结,这当中,我们先看结示法要,再看举颂劝修。

       甲一、结示法要

       一句弥陀,信愿具足。

      净土宗的修学,简单的讲,就是一句弥陀,信愿具足,有信心、有愿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当然,你在念佛之前,要把佛号当作本命元辰,通身靠倒,这是印祖的开示,在念当中,有静中修跟动中修。静中修包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一句弥陀念诵听,栽培专注力;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相续力。

        这个地方是成就一心,就是先在你妄想当中,建立佛号的力量,这是一个止,修止静的力量。慢慢的这个修止静的力量成熟以后,开始在动中去历练,遇境逢缘,妄念生起,我们开始修观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再跟佛号配合,转念念佛,妄想消灭,佛号独存,这样子就开始修不乱了。

        这个净土法门,它的修行,先生善再破恶,先成就佛号,再用佛号来调伏烦恼。

        有很多居士问我说:我们念佛人,刚开始是在静中修好,还是在环境中修,历练一下比较好?

        其实一个初学者,你不应该去历练的。

        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念佛的人,重点在于──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你刚开始的时候,扫地的时候念佛、工作的时候念佛,你不可能清清楚楚的,你不可能一心两用的;老参可以,如果你佛号已经非常熟练了,扫地可以念佛、工作可以念佛。但是如果你是初学者,你这样子念佛,那力量太薄弱了,不可以。

        那刚开始怎么念佛呢?刚开始的时候,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也没有起烦恼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嘴巴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一句一句的,在你的妄想当中,把这个莲华的根,在你的心中深深的种下去,等到你佛号熟练了,历缘对境的时候,你这个佛号是熟练,那就是可以了。

        如果你的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在佛堂静修的经验,你的佛号都在动中修,我保证你的佛号不可能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含糊笼统,那你跟弥陀感应的那个讯号就薄弱了,因为你没有好好的执持。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TOP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净界法师


    甲二、举颂劝修

    这当中二个偈颂:第一个是先讲信愿,第二个是讲持名。

    先看信愿:

    颂一: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这个偈颂我们分二段:第一个是示相,指示生命的真相;第二个是劝修,正式的劝勉我们修行。
示相当中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先看过去的生命相貌。

    我们过去是怎么样呢?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我们从经论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过去,因为死亡的尸体,像须弥山这么多;因为生死离别所流下的眼泪,像四海澜这么的大。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因为一念的糊涂,投胎以后,在这一期生命,因为一念的受生,而受很多很多的痛苦,而这些痛苦完全是不值得的,对觉悟一点都没有帮助,这个是我们过去的相貌。

    我们白白的付出痛苦,这个跟修行的痛苦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是我们一念的颠倒,我们不知道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因为我们的愚痴,其实我们过去已经付出惨痛的代价。现在怎么回事呢?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诶,你好不容易熬出了头、你好不容易前生的布施、持戒的善业现在起现行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提醒大家,你现在的风平浪静,是无常败坏之相。为什么呢?

    人生弹指有何欢,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是生灭法,你不是经常修善业,你也造了罪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业也是有穷尽的时候。

    所以不管你今生多么的如意,你长得很庄严、身体健康、眷属美满,这些都是暂时的。那来生又是怎么事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各走各的,有善业到人天去、有罪业到三恶道去,换句话说,假设我们不求生净土,来生还有很多很多三恶道等着我们。

    所以,我们虽然活在现在,我们也要回顾过去,也要规划未来,我们透过对过去、现在、未来生命水流彻底的了解以后,我们心中应该可以作出一个结论: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净土法门的住世,假设我们这一次因缘错过了,你来生不一定这么幸运:你不一定得到人身;你要是到天上去,你也没有办法修学净土;那你是不是能够得到净土法门这个传承的住世,都很难讲。

    所以说,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这个古德的偈颂是告诉我们发愿的重要。

TOP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净界法师

    第二个,你有发愿以后开始持名:

    颂二: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竟──

    我现在正式的发愿求生净土,我应该怎么做呢?

    你要有一个方便,你既然要跟弥陀感应道交,最好的就是佛号,它是你所有法门当中的王,你心中要有这样的心里建设。为什么呢?

    因为这句佛号,是无边妙义,它是无量光、无量寿,整个依报庄严都在里面,所以我们临命终只要保持十念,就能够往生,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事实上是不在人世间去论高下。

    修净土的人,他生命的重点是来生,我们可以这样讲,修净土的人他的生命是活在未来,他不活在现在,他的生命是期待他的果报出现。

    那果报是什么?就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所以他把这个世间看得很淡。

   《阿弥陀经》我们这样一路学来,我们可以分成二个重点,它告诉我们二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设定你今生的目标。

    我们未来的生命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是在三界当中流转,第二个是求生净土。

    我希望我们的发愿不是冲动:诶,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这句话听起来令人非常感动,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业力的因素、退转的因素。

    所以第一个就是说,你将往哪里而去?

    这个绝对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来决定,不可以的,你临命终的时候不可能。

    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会影响现在、未来也会影响到现在,一个人没有未来也就失掉了现在,所以第一个你要设定你今生的目标。

    第二个,你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法,你达到目标要有方法,你念阿弥陀佛跟念〈大悲咒〉、观世音菩萨,从往生的角度来说,因缘是不一样的,你选择一个跟弥陀最直接感应道交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选对方法,你是事倍功半的。

    每一个法门有它的传承、有它生起的因缘,阿弥陀佛发了愿以后,他这个愿你要跟它接触,有它接触的方法,你不遵守这个轨则,那你就是事倍功半。

    佛法讲一切法因缘生,就是一切法有它活动的轨则,你掌握这个轨则,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果报;你没有掌握这个轨则,你这个果报就不能出现,就是这样子。

    所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本经》的时候,强调二种方法:第一个持名,名号功德力;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对内心的观照调伏,自他不二。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念佛三昧,这二个都有需要,一个是调伏烦恼,一个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这个传承是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一再强调的禅净双修的法门。

    好,我们这个课程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TOP

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净界法师

    问:我们在拜《八十八佛》忏悔文的时候,如是四法广无边的四法?

    答:这四法前面有说到,它不是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乃至虚空、世界、众生、业四种。

    虚空跟世界叫依报,虚空上面有世界,有房子这些世界,这个叫做依报;众生就是正报,五蕴身心嘛:依正二报叫做果报;业就是因地了,就是众生的因果结束之前,我的愿力是不会结束的。众生的有漏因跟有漏果,这个苦集流转的力量没有停止之前,我的愿力是不会止尽的,当然这个愿是无穷的愿。

    问:初学者应该六年专精戒律,又想研读经法,请问师父这二者应该如何拿捏?

    答:其实研究戒律跟研究经论,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

    专精戒律这件事情,每一个人对戒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不过从蕅益大师的角度:持戒的目的是断有漏因。

    这个意思就是调伏烦恼,这不是身口二业而已。

    如果你今天的持戒是断身口二业,你不要看经论是可以的,但是不容易,如果你烦恼没有调伏,你只是身口照着做,那你不要忽略烦恼的势力太大了,你压不住的,你只是靠着信心、靠着愿力──我曾经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我因为我戒体愿力的支持而不犯戒,这种人不容易,这个出家生涯很难长久的。

    那你一定要有止观,特别是空观,你要看到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烦恼不是压它,而是用智慧来照它。如果你的持戒不完全只是身口,还有意业的话,那你这个经论要学习。

    不过我的建议是这样: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我们讲三聚净戒──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初学者要偏修空观是对的。

    净土法门除外,因为净土假观是清净的庄严。

    你刚开始可以学习持戒跟有关调伏烦恼的经论这一部分;修善,怎么布施、怎么修习善法,这一部分你先不要学没关系。先把心中的垃圾处理,先断恶;度化众生这一部分方便的,很多度众生的善巧,这个你也可以不要马上学习;先学习断恶的部分,然后再跟持戒配合,内心的观照力,还有身口的行动力,二个可以互相的配合。这个是讲到持戒跟止观的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