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96

   “5、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何故能如此耶?由于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

  “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这是解释什么叫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样子,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叫任运,任运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感应很粗很粗,这个粗的感应的确有。中国谚语所谓“母子连心”,母亲这一生当中,时时刻刻都念着儿女,如果这个儿女很孝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是念念想着母亲,彼此当中有感应。但是这种感应有念,那个感应的波就很大,幅度很大。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感应,那个波非常微细,甚至于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但是确实有感,佛才会有应,这都是任运的。

  “何故能如此耶?由于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这里面讲的意思,跟前面《金光明经》讲的是一样的。“深观缘生”,这一句不能够忽略,这一句我们应当要学习。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给我们说的这些事实真相,就要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提起来勘验一下;在佛法术语,就叫提起观照的功夫。那个利益无边,利益是什么?开智慧,破迷开悟。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这个放下就如同诸佛菩萨,渐渐在一切法里面,学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跟一切众生往来,慢慢的也有一点任运的味道了,任运好!非常自然,一丝毫都不勉强,心地清净,智慧增长,那个的确是有受用。这就是深观缘生,薰习成种的力量。在果地上,证到圆初住,那就是真实的果报,就能够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6、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

  “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如如”就是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说两个如?第一个“如”是体,是真心的本体,第二个“如”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相如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如如两个字,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说尽了,一个是性,一个是相。“法如如”,把体性说到了,依法相跟法性。再依“如如智”,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动念,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很难懂,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他能够得大自在,就是《普门品》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的落实。现身自在,身相自在,想现什么身相,就现什么身相。寿命自在,寿命长短自在,无有一样不自在。

   后面一段是讲到说法自在,“依法如如,依如如智”,只要我们读到这两句,就知道这是法身大士所依的。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依什么?我们依的是业。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那些善恶业,我们依这个就很不自在,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果跟报要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是果,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修因你就得果,得这个身是果。这一个人身这一生的享受那叫报。果是果,报是报,不是同样的。我们得人身,果是一样,报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那个报不一样。果是果的因,报是报的因。这个报,佛跟我们讲修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果则是修五戒十善。可见得果报各有因缘,因缘非常复杂。“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这是举一个例子,声闻是小乘。说种种佛法,五乘佛法都说。

  “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性相、体用,一个意思。“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法性就是所有一切万法的体性,我们称之为法性,这是笼统的说。分开来说,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的范围大。这是情与无情的分法。真如就是自性的本体,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它跟真心本体是一不是二,叫一如也。“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

  “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这几句话需要解释一下,否则很不好懂。“法如如”此地解释为根本智,根本智无知,《般若经》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叫根本智,佛法的修学,它的目的是求智慧。戒定慧三学,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是目的。慧就是智慧,智慧有体、有用,智慧之体,就叫它做根本智;智慧的作用,就叫它做后得智。求智慧先要求根本,像树一样,你要是没有根本,哪里有后得!后得是什么?枝叶花果。没有根,哪来的枝叶花果!先求根本。根本智是什么?无知。根本智就是离相离念,所以般若无知,离相离念就恢复自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外头求来的,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

   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水在平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水为什么能照?它本来就能照。我们的心为什么一切都知道,它本来就是这样,就像水能照一样。从能照来讲,叫它做般若智慧,但是它一定要清净、要平,它才能照。如果这个水起了波浪,混浊不平,照的作用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心,既混浊又起波浪。波浪是什么?分别。混浊是什么?执着。执着,心就不清净;分别,心就不静,就动了。所以叫你要持戒,要修定。持戒,恢复清净心;修定,恢复平等心。心要是清净平等,照的作用就起来了。所以这叫无知,般若无知,这叫根本智。

   后得智是如如智。“如如智,如是一如,如字是真如”,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智是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真如跟根本智合起来,合成一,这才叫做后得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没有智慧?没有!所求得的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我们离开这个文字,离开文字好讲一点,我们讲它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这个话你要是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就是一切现相,要跟水在清净平的时候合在一起,里面不就照清楚了吗?清净的水的本体,那叫根本智;水中所现的一切现相,那叫后得智。水干净,平是平等,没有波浪,这叫根本智。现的这些现相,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那叫后得智。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我们的心污染,不干净,我们的心动;照也照了,照的那个相,现的那个相,是零零碎碎,断断片片,连不起来,所以你见不到真相,你所见的是妄相。这个波现的是这么一块,那个波现的是那么一块,好比是这样的,把事实真相分开了,分成许许多多的碎片,只看到碎片里面很小一部分的现相,而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全体的景观,就好比是这个比喻。这里面的文字是这个意思。

  “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真是体性,一切万法的法性。后得智照假的,照现象,照一切万法的现象;根本智照它的体。《金刚经》上有两句话,合在这个地方,意思就很明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那是后得智照俗;“皆是虚妄”,是根本智照真。一切法、一切现象,缘生性空,了不可得。但是要知道,智慧起作用,一定是后得智跟根本智同时起来的。所以他两边不着,这是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凡夫著有,不知道空,偏在俗这一边;二乘人着空,舍弃了有,偏在执着性的这一边。凡夫有用无体,二乘有体无用,这都是病,都不圆满。佛教菩萨两边不着,两边不离。不着空,没有离有;不著有,没离空,两边都是不即不离。心地清净,不著有;讲经说法,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这就是智慧现前,根本智跟后得智现前。了解这个意思,就懂得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为他有根本智,无说;因为他有后得智,他有说。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有比喻。

   “7、水镜无尘而发光,依于此光,故能现相。佛性亦然,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

  “水镜无尘而发光”,这用两个比喻,一个是水,一个是镜子。镜子也能照,如果这个镜子上落了很多灰尘,它就不能照,一定要把灰尘擦干净。《坛经》里面,神秀法师的偈子比喻:“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用镜子来比喻,所以要把它擦干净。“依于此光,故能现相。”这从比喻上说,水在干净的时候,一尘不染的时候,不起风浪的时候,跟镜子在不染灰尘的时候,都有照的作用,都能够现相。“佛性亦然”,这是比喻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镜子一样,就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平静、清净平等的时候,它自自然然的现相。这个现相,就是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起感应道交是自然的,确确实实没有念头。“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这个智慧光明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十个地方感,十个地方同时应;一百个地方感,一百个地方同时应。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不会说这个地方先,那个地方后,没有。没有先后,没有分别,所以他才能做得到,这就是世俗所讲的神通。世俗人看到,这是神通,无量无边的分身,我们在《梵网经》上念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千百亿化身,同时变化的,统统都没有念头;如果有念,就不能变化。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变化,什么原因?念没断,因为有念,四相四见,四见就是念,就是念头。四相四见没断,所以一个身也变化不出来;如果说四相四见都断掉了,就千百亿化身,那个就是“智光圆遍”。“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空寂无念就是根本智。“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亿化身,这属于后得智。

  “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说明后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来的,无念空寂是根本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是怎么说法的,说到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开悟,都能够契入。这法叫妙法,妙在哪里?无说而说就妙,有说而说就不妙了。要在这里学,要在这下功夫。但是我们是凡夫,业障深重,从哪里学起?还是要从有说而说学起。但是要记住,必须从有说而说进入到无说而说才行。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我们烦恼不能断;断了烦恼,破了无明,这才能入这个境界。

   我们看近代的一些祖师大德们,谛闲老法师,这是近代大家公认的,圆瑛老法师,这都是很难得的善知识。民国初年讲《华严》的性慈法师,讲戒律、讲净土的慈舟法师。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们没有离相,他们没有离念,他们不是圆初住的菩萨,但是他们说法也相当契机。甚至于我在台湾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讲经说法有没有说?有说。他讲经的那天要准备一天,他那天不见客,准备一天。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他用那么长的时间,那样用心的准备,一上讲台,他所准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所说的不晓得从哪里来的?但是他还是要准备。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比此地讲的那是差很远,从层次上来讲,低了很多。这是什么道理?以前李炳老把这个方法传给我,我这一生讲经得力于李老的传授,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我们用真诚的心求感应。讲台上所说出来的,感应道交,不是自己有能力说的,这个话是真实的。

   最近,在中国、在外国,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这些录音带都写成书。最近我在看一份《无量寿经》,他们整理出来的讲记,要我改改。我看了之后有很大的感触,我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怎么会讲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但是长篇的大经我写不出来,短篇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我有很多年没有写文章了,一封信我都懒得写,写不出来。《无住生心》那个小册子,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讲一点东西,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录下来,他们把它写成文字整理出来,我一看看也不错。怎么讲出来的?不知道!这就是李老师讲的“至诚感通”,我们用真诚之心,求佛菩萨加持。弘扬佛法,宣传佛法,为一切大众介绍佛法,本身没有能力,可以求感应,真心就能求感应,妄心就不行。这里真跟妄,我们那个标准也往下拉,提升不上去。我这个真妄标准是在哪里?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念念为一切佛法,决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我这个“诚”就是这个标准,这是很低的标准。不能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有一点点自利,沾上一点名闻利养,不行!我没有别的长处,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一切随缘不攀缘;能够随缘不攀缘,你的心才会清净。我不会说我要想做什么做什么,我没有这个念头,凡事随缘。在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省事!我决定不会建道场,因为建道场太麻烦了,事情太多了,又要管人,又要管事,这在一般讲,那不是人干的!一个人会过日子,一生清净自在,心里面无有牵挂,无有忧虑,那个日子好过;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那个日子不好过。你说那可以赚大钱,赚大钱付出的代价太重,我也不干,我宁愿不要钱,我不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心清净,才叫真正自在,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有少分的感应。这是说明有念跟无念差别很大,一定要到无念,这里面才有智慧,这才能透露得出来;如果有念的话,这就不行,决定是障碍。

   “8、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便同凡夫,岂是如来。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

  “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如果我们起了这么个念头:“如来动了个念头,要为众生说法,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就错了。“便同凡夫,岂是如来。”这是六道的凡夫,绝对不是佛菩萨。我们讲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但是圆初住以上,都可以称如来;因为他见性了,他用的是真心。“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凡夫能说法,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没有空寂,道理在这个地方。要想说法得自在,那个心要空寂,心里面不能有东西才行!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去看,最明显的,说法自在的,无过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他说法自在。他也没有念过经,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跟你讲,他讲得很自在。你要问为什么?他心空寂,他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念给他听是感,他立刻就回应,回应的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为什么?他的心里面没有污染,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嗔痴慢,所以他应的就纯正,一点都没有错误,道理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要想修得清净心,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不要了,那你就把《金刚经》听错了,《金刚经》叫我们放下,“好了!回家去一切都放下,家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成什么话!那不把世间法都破坏了吗?所以你不能听错,这个放下是心里放下,心里面决定不要再牵挂,不要再去想这个事情;不想这个事情,不牵挂,那我这个事情能做得好吗?做得更好。为什么?智慧现前了。你从前做事是用思考,用分别心,有得失心,有分别、有执着在做,做得不好,做得很累、很苦,做得不圆满。现在统统放下了,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了,智慧现前,你做得比什么人都好。你要不相信,就拿讲经做个比喻,讲经不起心动念,讲得这么好;我们这些人讲经,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讲得不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你从这一点当中去体悟,然后你才晓得,我们生活工作,心清净、心平等,万缘放下,一定做得比从前好,比以前做得高明,做得圆满,你的生活也过得幸福,也过得快乐。因为你生智慧,你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智慧。不学佛的人,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满烦恼,你过的是什么日子?烦恼里面过日子,那你怎么不苦!佛菩萨为什么快乐?在智慧里面过日子,他不是在烦恼里面过日子,转烦恼为菩提,那个日子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一段经文,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一点。

  “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后头一句是批评。凡夫对于佛菩萨,在那里乱猜,在那里推测、猜想,全错了!这个推测、猜想是轮回心,轮回的见解,你怎么能够明了诸佛菩萨的境界,那不可能。这个地方要细心体会,然后我们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从哪个地方学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9、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

  “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这几句话是形容,佛菩萨说法那个事实状况,说不出来的,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地的形容,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一些云彩,当中空一块,那就叫月亮。这个地方说法,就是有这个味道。佛菩萨的境界说不出来,从旁边侧面来形容,犹如“空谷传声”。空谷传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叫一声,回音,那个传声是回音。你的音声长,回音就长;你的音声短,回音也短;你音声响亮,回声也响亮。我们发出的音声是感,回音是应,感应道交,用这个来做比喻。“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它确实没有心。我们在山谷里长啸一声,那山谷难道还起个念“这个人叫一声,我赶快回他一声”,没有这个念头,没这种心。这就说明无念,说明空寂。

  “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佛给我们说法,真的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在中文翻译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说这么多法,实在讲是应当时之机,恰如其分。如果当时,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大众,没有这种根机,佛决定不说这个法门,没有感怎么会有应?感应道交!

   再说祖师大德讲经说法,祖师大德讲的经、说的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释迦牟尼佛的法。每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法师讲《金刚经》,讲得不一样。讲得不一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金刚经》的注解就明白了。《金刚经》自古以来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没有一种是一样的,有一样的那何必要注?注得不一样。为什么注得不一样?佛灭度之后,这些众生要想学《金刚经》,机感不一样。当然这种感应,没有佛当年那种感应来的纯,因为佛无念、无心。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这是真的。如果他们心跟我们心一样,那我们展开经看不懂,他也看不懂。为什么我们看不懂,他能看得懂?他的心比我们心清净。由此可知,经典里面的义趣,你能够看多深?你能够看多广?完全跟你的清净心有关系,跟你广学多闻没有关系。你广学多闻,说老实话,反而产生了障碍,这个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

   我们看有一些法师讲经,我在早年学讲经,有一个同学明性法师,这个人已经过世了。我们同学当中,他是最用功的一个。早晨天没有亮,就起来打坐、读经;到天刚刚明亮,他就跑到山上,一个人坐在那里,经本展开,对这些树木花草讲经说法。从前生公是对石头,他对树木花草,一个人好用功,就讲经说法,每天这样练,苦练,写的讲义一大堆。我们知道他很用功,有一次大家请他上台讲经,讲了一次之后,没有人再请他了。他是真用功,搜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参考资料,凑成一个大拼盘,端出来什么都不是,吃力不讨好。花很长的时间,讲一段经文,叫人听了之后,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所以,你广学多闻有什么用?搜集十几种注解,统统合在这里讲,到底是讲的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验。这个经法讲得好,能够契入人心,不是广学多闻,完全是清净心。你能够在这一部经上讲多深、讲多广,与清净心有关系,与广学多闻丝毫关系都没有,这一点要很细心去体会。

   六祖惠能大师讲东西,一样参考都没有。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讲的是不多,但是法达开悟了,开悟就不要讲了。跟无尽藏比丘尼讲《大涅槃经》,那个时间长,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六祖那个时候年轻,刚刚离开黄梅,在避难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他那个时候二十四岁。经没有听过,注解也没有,也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把《涅槃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这部经讲下来之后,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学在哪里学?学清净心,学放下。头一个要把名闻利养放下,那个东西害死人,要把五欲六尘放下,这些东西沾上一个就完了,你就没有法子。所以念头要转过来,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你用这种心去感,诸佛菩萨都有应,才能真正达到感应道交。



一四四、本无可说



    “本无可说”,这是真实话,句句真实。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你不要以为真的有所说,这个才与前面的经文相应。前面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法宝,宝要好好的收藏,要好好保护,不能把它丢掉,怎么可以舍弃?这个地方把所以然说出来。因为本无可说,所以佛法不能执着,法要舍,也就是说,心里面不可以有佛法,有佛法就糟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肚子里装了佛法,那完了,那就大错特错!

   “1、‘无法可说’,意显本无可说。何以本无可说,以本来无法故。既本无法,那有可说。”


   这个话的意思很深,确确实实没有法。再给诸位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事,你天天做的那个事,做得很冤枉。天下本无事,谁去做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佛门讲的迷惑颠倒,那些人有事做,没事生事,无事生事,在做那些事。真正明白的人没事,确实没事,也没法。没法,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刚才讲,众生有感。众生虽然有感,佛有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众生以为佛说法,这个很妙!佛本来没有相,众生以为佛现相,这个事与理愈说愈深了。但是全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所以说,本来没有法,本来没有事,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没有大千世界,甚至于本来没有十法界。不但本来没有十法界,本来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才是如来寂灭场地,才是圆满的自性。

   “2、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


  “法是缘生,说亦缘生”,法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缘生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感应就是缘,也是缘生的。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是缘生的,说种种法也是缘生的。“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从缘上看,有;缘现相,有相。从相上看,有;从性上看,没有。“非无法”就是有法,“非无说”是有说,“非无说者”,有说法的人。可是你要晓得,这是从相上说的,相是缘生,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入这个境界。“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这就是所谓“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桩事情,一如。前面跟我们讲的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一点都不错,哪里可以执着?

   “3、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亦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万法缘生这一段,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多?为什么讲得这么深刻?关系太重要。不但它是般若里面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佛法里面的精髓。你能够明白了,你能够体会了,就是开佛知见,我们常讲开悟了。你能够把你悟得的知见,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把生活里面一切错误的知见,依这个改过来,你就证果了,你就契入这个境界。有听《金刚经》的同修问我:“我们在一生当中,能不能明心见性?”我的答覆是肯定的,能。问题是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就能。放下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简单: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要你心里面真的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明心见性,你马上就升到圆教初住菩萨,你就证得了。你为什么不能证得?你不肯放下。无始劫以来,执着一个“我”,不肯把“我”放下,念念还都想“我”,这就糟糕!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圆教初住菩萨,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念念舍不得把“我”放下,关键在这里。不但现在是“我”不能放下,“我所”都放不下,你说糟糕不糟糕!什么叫“我所”?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家亲眷属,“我所”就是“我”所附带的这些,附带的这些身外之物。附带的这些东西,你都放不下,“我”你怎么能放得下?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先从“我所”放下,先把身外之物放下;然后功夫逐渐提升,“我”也放下了。诸位要知道,“我”要是放下了,那就很恭喜你了。为什么?你生死轮回没有了。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我!我要是放下了,你不会害病。谁害病?我害病。我没有了,谁害病?“我”要是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我,我烦恼,我很苦,我生病,我要老,我要死,都是一个我。“我”没有了,这问题全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全都没有了,与你完全不相干,毛病都在这个“我”上。所以《金刚经》一开端,有我相、有我见,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六道轮回的凡夫。有这个念头,有这个见解的,叫轮回心。天天干这个事情,无论你干什么事,里面只要有“我”在,你就造轮回业。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金刚般若》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的是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

   读《金刚经》,读难,虽然读,不懂意思。但是这一次《金刚经》我们细讲,你听了,我相信纵然不能把“我”、“我所”舍掉,多少也有点觉悟了,知道事实是这个样子,这是多少能有一点悟处。如果这个悟处,能够相续不断的话,真的有开悟的可能。你有这个悟处,你就觉得放下是对的,虽然现在放不下,慢慢的会放下一点。原本我这一个月要赚一万块钱,现在赚五千也可以了,就放下一半了。逐渐你对世间名闻利养会淡一些,这个淡就是放下。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进展就很快。为什么?真正能放下,你烦恼轻,智慧就增长,你对人、对事、对物一切的看法会转变。从前的看法,佛经里面讲轮回见,我们世间人讲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佛法叫轮回见、轮回心。你能够转轮回出三界,能够把轮回见转成佛知佛见,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要晓得,“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既复了不可得。”经上讲一桩事,依这个说法为例,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缘生的。我们生活缘生的,工作缘生的,处事待人接物全是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统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正开智慧。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说出三谛三观,三谛三观不是佛说的,是智者大师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三谛三观是天台家的学说。佛经上有没有?有,虽有,智者大师没见到,还是智者大师发明的。什么经上有?《楞严经》上有。智者大师在世,《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国弘法的,到天台山去访问智者大师,听智者大师讲三谛三观,非常佩服!就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上佛有这个说法。于是智者大师听了非常兴奋。为什么?有经典跟他印证,可见得他的发现没错!但是这个经没有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没有这个机缘。他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小台,拜经台,每天向印度那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这个精神、毅力了不起。一直到大师圆寂,这部经还没来,但是到后来,唐朝中宗时,这个经果然传到中国来了。智者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人。所以《楞严》到中国的因缘也很殊胜,智者大师心里面求,求了十八年,这感应道交。三谛三观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般若里面讲的“即假即空”,他加了一个中,他讲空、假、中。空假中的原理,能够应用在一切法上,世法、出世法统统都能够符合这个原理。

  “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经文“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这个假名,有这个假相,却没有这个事实。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假名、假相,没有自体。要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能记住这四句也能开智慧。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有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你常常有这个观念,常常有这个看法,你对于一切万事万法自自然然不会执着,也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分别,不会去执着,你就接近般若,你会开智慧。换句话说,你就会学佛了,佛法要善学、会学,你就会了,绝对不至于想错、说错了。想佛还有法可说,佛还有相可现,佛还有众生可度,这都是想错了、说错了,这就是谤佛,罪同谤佛。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谤佛,不会谤法。

   “4、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着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

  “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这个很要紧,这个说到我们身上来了。我们今天学佛法,你要是学了之后:“这个讲得好,我要记住;记不住,还要用笔记本记住,唯恐忘掉了。”这样学佛法,可以学一点佛学常识,真正的佛法学不到。为什么?真正的佛法,离言语、文字,可是真正佛法也离不开言语、文字,但是决定不是言语、文字,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经典我们要不要读?要读。要不要研究讨论?需要研究讨论,需要讲解,需要认真学习,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要把它记住。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人强记,他很认真勉强,一定要把它记住;一种人自然记住了,他并没有想记,但是天天念,念多了自自然然记住,这个好!自然叫任运。自然记住的好!多看多听,自自然然记住。可以多看,可以多听,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一切的修学没有别的,要教我们开悟。如何开悟?要教我们得定。什么叫得定?万缘放下,千言万语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因为放不下,才把事实真相详详细细说明,说明之后,你想想应不应该放下?你不应该放下,还继续搞轮回、搞生死,这里面多苦!你这一生的日子苦的还不够?这个要觉悟,太苦了!做人还好一点,畜生比人更苦。看到畜生,想到我要弄不好,来生跟它一样,你说这个多麻烦!畜生就示现样子给我们看。饿鬼、地狱就更苦,虽苦,我们没见到。这个一定要觉悟,不能再搞了,那就是真的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整个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放下,智慧就现前,无论做什么工作,做得都比别人圆满,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些事,诸位读《华严经》你就明了了。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如来,五十三位如来,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都是模范,都是榜样。经商的是商人如来、商人菩萨,商人里面的榜样,他们用菩提心,他不是用轮回心。你在家里面过日子,家庭主妇用菩提心不用轮回心,你是菩萨主妇;你做生意,你是菩萨商人;你做工,你是菩萨工人;你参政,你是菩萨宰官,菩萨国王。《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都清清楚楚,一切现相是假相、假名,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无论他在社会上从事于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真正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利益一切众生。佛法的殊胜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学法的人当然无法可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这一个事实真相。

TOP

续 97

   “4、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着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

   这一段总结得非常之好!无论是我们自己修学,或是发心弘法利生,这一部经都是最关紧要的,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体会。“说法”,这是世尊自己讲,诸佛菩萨是能说之人。“无法可说”,这个意思前面曾经讲过。实在说,这是感应道交,众生微细的感应,往往是自己也没有能够觉察到;但是有感应,而且感应也非常复杂,那是无量劫的无量的因缘。不但与诸佛菩萨有感应,同时也与一切众生都有感应。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仿佛像磁场一样。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大到星系,今天我们是讲星系,在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小至微尘,原子、电子都有磁场,而且本身的磁场与环境的磁场息息相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感应道交。确确实实是无念,诸佛菩萨有说而无念,这才叫正说,完全从真心法性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所流露出来的言说,或者种种的变相,恰如其分的应一切众生之所感,说法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所以佛在经上说,众生实在讲,是感自性中佛,而为众生说法。这个话我们细细揣摩,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

   因此,“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法可以学,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正如同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告诉我们可以受用,以幻入幻,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说明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为什么不可以执着?因为“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执着是错了,决不能够执着。说法的人无念、离念,因此学法的人就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这个观照不可以中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明了。明了就是观察。明了什么?明了事实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了解这个事实,然后才能够“会归一如”。为什么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都要如是观?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在境缘之中,境通常讲物质环境,缘是说人事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把“缘生性空”的事情忘掉,那就是你观照的功夫失掉了。于是妄想、分别、执着又来了,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必然的现象,老毛病会又犯。老毛病一犯,诸位要晓得,念头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还得搞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不能失照。“观照”,就是要保持正确的观念,观就是观念,要能够把这个观念提起来。这个观念就是一切法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性;会归一如,万法一如。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你的分别、执着会渐渐淡了,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知道万法一如,你的心逐渐逐渐平等。由此可知,这种观照功夫,如果功夫得力,对我们念佛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到一心一乱;正如《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帮助我们证得清净、平等、觉。

   所以观力要渐渐深,要逐渐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不可以失掉。底下说的就是它的效果,“分别执着渐渐薄,我见渐渐除,念亦渐渐离。”念就是妄念,妄想也渐渐离了。这是“通达无我法”。通达无我法,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依本经的教义来说,通达无我法的人,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所谓是法身大士。就念佛人来说,如果通达无我法,这是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可见得《金刚般若》对念佛是很有帮助的。


一四五、明闻者性空



    这一段“明闻者性空”。前面一段“本无可说”,说无可说。“闻”,听也得要会听,会说也得要会听。

   “1、此一段经文,(一四五︱一四七节),罗什大师译本所无,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然有此一段文,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


   这一段经文,一四五至一四七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没有这一段。“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金刚经》在中国现存的译本,一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大藏经》都有收着,这是从魏译里面,把这段经文节录出来补在这个地方。“什师有意略去”,罗什大师并不是翻经翻漏了,他是有意的,他认为这一段经文没有必要,全经经义还是贯通的。因为古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不一样,从前的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在言语文字,都讲求要“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白,他是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古人的言语文章,他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懂得,然后才知道罗什法师为什么把它省略。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罗什大师意思用意很深,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够领悟,中下根人像我们这样的程度,没有辨法懂得他的意思。后来的大德,把这一段文补进去,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的校正本,依古人的这个补入,并没有把它略去。这一段意思也很深,所以在未讲经文之前,依旧先把它的要义,简单的介绍出来。

   “2、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修功至极处,必应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那就坏了。坐实就是你有执着,你执着佛真有法可说,我们真有法可学,那个麻烦大了。麻烦在哪里?你要晓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不能断,麻烦在这里。晓得说法者空,闻法者亦空,四相、四见就淡了,虽不能破,逐渐淡薄了,那就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懂得。“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能说者空,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

  “修功至极处”,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必应能所皆空”。《般若经》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就是一空到底,丝毫都不能够执着。空也要空去,如果心里面还执著有个空的念头,那你也不空,你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话,《楞严经》上有,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灵光独耀”,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显不出它的明亮。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执著有个能所。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何况世间法!你有妄想、执着,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所以要想性光独耀,必须要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离,根是讲六根,尘是说六尘。根尘远离了,那什么东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独耀。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他不是讲六根,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换句话说,教我们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识,根跟识都是障碍。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根尘是什么?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十八界不是好东西,凡夫执着以为是真的,把它当作宝。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如果舍弃十八界,性光就独耀。

“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意思跟《心经》里面这一句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无能证之智,亦无所得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尚不可得,何况其余?菩提涅槃的相有,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槃的相有,但是相有体无,还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3、清初达天师作《新眼疏》,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

   “清初达天师作《新眼疏》”,清朝有一位达天法师,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收在《卍续藏》里面,日本的《卍续藏》,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他的注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确也新,很难得!

  “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金刚经》注解虽然好,他的见解还是坐实;换句话说,依旧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比古来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赞叹,这是可取的。因此,江味农居士作的《金刚经》讲义,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金刚经》讲义的科判,我们印在本子的后面。诸位看正宗分,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这是依达天的《新眼疏》。他说经文里面,明明有这四分,清清楚楚的,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前面都曾经讲过,就不再重覆,念一念就晓得。第二段:

   “开解文中,长老自陈深解义趣。示人当如是深解。末后结曰:当知经义果报,皆不可思议。当知,当解也,结深解之义。”

    知就是解的意思。经里有解的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

   “进修文中,明发心无法。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即有即空,不执一异,无我无法,以为唯一之修功。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

   进修这一段文当中,“明发心无法”。明是说明,说明发心无法,这个我们都念过了。“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不一不异,一不可以执,异也不可以执,这是诸佛的见解。“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内三心不可得,外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执、所执俱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一是一真法界,异是十法界,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着。现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佛为什么不执着?相有体空。所以他都不执着,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里就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他能得这样的自在。他的自在怎么得来的?不执一异,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人家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才有这种能力。

   末后总结,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无我人众寿,离四相、离四见。简单的讲,离相离念,念就是四见,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这样修法,这是般若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原则通一切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违背就不成就。禅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们念佛,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学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为什么统统平等?不一不异。这是讲修行,经文里面很明显。
“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成忍,谓证也。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

   后面再讲证果。“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就是证的意思,忍当作认可,当作同意,有这个意思。“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这都是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见。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着一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不能够证得。从这个地方看,《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

   “4、《讲义》分段依《新眼疏》。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讲义》分段依《新眼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分段就是分科,依据《新眼疏》。“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江味农居士把《金刚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古人分科判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着,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他也分得不错,前十六分是上半部,后十六分是下半部,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我们讲《金刚经》也曾经多次提到,《金刚经》讲理论,讲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事,这个地方讲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经。《华严》的道理、原理原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要讲到细行就是《华严经》。《华严》也是以信解行证四分,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证。

   “5、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

  “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们一般讲,假如他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建大楼,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钢板,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它在支撑着,再高的大楼它不至于倒塌。由此可知,《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经、一切法门的支撑,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

  “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信、解、行、证四分,是《华严》的特色,没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明白。实在讲这四科在《无量寿经》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很明白,里面有信解行证。

   “6、《华严》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终,唯一信心而已。”

   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我们初学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怎么说迷信?我信佛,佛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总算是运气不错,总算你进来了,不知道也进来了。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时候叫“正信”。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条件的,它有理论依据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这才叫正信。“正信”,信心并不踏实,理是懂得一点,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证实,没有证明,听说而已。一定要通过行,行是证明;换句话说,把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讲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证明,佛这个道理没错,这个方法正确,把它证明了;证明了,这才叫真信,这是真的了。可见得真信,才算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证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没讲错,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真正把它证得。信字尤要,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




一四五、明闻者性空 请问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翻法不一样,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此地是慧命须菩提,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通。

   “1、发心修行,必须依法。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发心修行,必须依法。”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你说无法可说,佛讲这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法?还是法,还是说的法。“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这一段实在讲,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他们听了没有问题,意思的确圆满具足。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既然说法无法可说,能说的人空,所说的法空,我们还学个什么?没得学!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一听他就悟入;中下根听这个话,没有依靠,无所适从,这问题太严重。毕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说“无法可说”,能说者空,所说者空,有没有能说?有。诸佛菩萨天天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的。

   说了这么许多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叫《贝叶经》,贝多罗的树叶很厚,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它的一片,经文写在那个上面。所以一部经,你说是一部《华严经》,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要用马匹来拖,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的艰难,不容易。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纸张很薄,字体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经》一个书架就摆满。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一部《大藏经》要放多少?一个藏经楼,那里面就放一部《大藏经》。因为它的字大,经本也大,占的空间就大,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不过从前《藏经》,实在讲阅读很方便,因为它的字体很大,寸楷,一个字都是一寸大,不要戴眼镜。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他眼睛不会老花,它字大,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现在《大藏经》虽然是浓缩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个不要看多。现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册,你能够看一册,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一定会看坏。现在的《藏经》,只能把它当作参考资料,不适合阅读,阅读的《藏经》本子,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那是阅读的。

   这是说明有说法,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着法,你执着就错了。要晓得能说之法、所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执着就错了。再说个老实话,从前人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这个很现实,关键就在此地,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执着,他心是空的,所以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现在人执着能说的人有,实在的;所说的法有,也实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么听,他都不会开悟,反而愈听愈糟糕。他如果把这个东西,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装在自己心里面,他的心就是垃圾堆,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他怎么能开悟?他开不了悟。所以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心要空,空就灵了,空灵。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灵了,一听就有悟处,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金刚经》后半部经文,好处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决定不能执着。所以经可以读、可以听,不能执着。因为它有用无体,所以执着就错了。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问,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

   “2、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精修无我之妙法。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

   “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这个非常的重要。法不能执着,前面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舍、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统统放下,于法不执着。

  “精修无我之妙法”,无我就是不执着,执着就有我,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法都不执着。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不执着四相,不执着四见,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只要离四相、离四见,他就证得无我法,他就证得。我们功夫要在离相、离见,或者经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离念就是离见,离四见。修离相离念之行,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为什么我们不肯离,为什么离不了?原因就是对于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金刚经》为我们说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讲清楚,都讲明白,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才肯离。离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见,就同佛解佛行。“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无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华。

TOP

续 98

一四六、遣执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尊者所问的,“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而佛所答的,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没答这个话;而答的是‘众生’,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说要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那是枝叶上的事情,佛这个地方答覆是从根本上来解决;“你以为还有众生?”

   “1、‘彼’,指闻法之众生。‘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


   “彼,指闻法之众生”,你还以为有众生。“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

   “2、意谓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


   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详细的解释,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问的意思我们还懂得一点,这一答,连问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众生也是缘生之法,也是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这个答覆,显示这个意思。下面还有解释,解释的意思也很深。


一四七、释成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即非是名”,如来说“非”,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经文看得很多,“即非众生,是名众生”。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样。罗什大师翻译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他这样的句子很多。

   “1、‘众生’重言者,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也。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


  “众生重言者”。“众生众生者”这是重复。“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也”,因为前面讲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佛这个答覆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尊者担忧这样深的DA法,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而佛的答覆: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听懂了,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彼非众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

   “2、长老虑众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于认众生为众生。故不免为之耽心。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


  “长老虑众生”,虑是忧虑,怕的是众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于认众生为众生。”由于认众生为众生,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DA法。“故不免为之耽心”,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这个不是假的。

  “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你就不必去忧虑,不必去耽心他不信。虽然众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样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遇到这部经典,经典是缘,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缘,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如教修行,这是佛答覆的意思。

   “3、既具佛性,岂不能开佛正知。则闻是法者,岂无能信者耶。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

   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纵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说;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

   “4、观此五蕴众法,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


  “观此五蕴众法”,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五蕴缘聚,它就现相。我们凡夫以为它生,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缘聚现相;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了。一切相,实实在在说没有生灭,只是因缘聚散而已,这个也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乃是缘聚缘散而已,没有真实。

  “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这个经义,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诸位要知道,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我法二执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见。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补到《金刚经》这一段。



一四八、明无法可得 陈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他所领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有名无实,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没有这个东西。须菩提尊者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他明白这一桩道理,这是他的悟处;换句话说,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

   “1、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佛现具足身相”,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今人,包括后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美,大家都爱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间人认为好相、美相,佛统统具足。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这是佛法里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让你看到很欢喜,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你们看那些塑像,佛门里面的造像,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阿罗汉的相,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细细去观察,他离欲,那个相让你看到,不会让你生起爱欲之念,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他会让你生清净心,生智慧。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实在讲,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他所得的是什么,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如语”,五语里面最重要的是“如语”。

  “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在金刚般若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世出世法都是缘生的,佛法是缘生的,佛在我们世间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说一切法是缘生,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既然是缘生,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来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没有得?确实有得。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他真的有得,得个什么?什么也没有。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处;你要是听不懂,这个话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么都没有”,这到底得什么?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一切都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得什么?自性里面如果没有的,你真得了;你原来有的,你得什么?这样说意思就浅显得多了。

   如果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你身上没有钱,想到没有钱不行,到银行去拿钱,到银行提款,钱拿回来了,你得到了。问你得到没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你银行不存钱,人家怎么会给你?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就这么回事情。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银行是拿到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还是自己的,别人没给钱给你,就是这个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坛经》上说得好,“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讲佛经,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全是自性具足的。到你一见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得还是无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东西没有。

   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为当体即空。“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有一个得就错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头没有了,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寂之性”,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不是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

   “2、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在本经,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答了再问,问了再答,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底,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然后才真正的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没断。佛法的修行,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报告很多次,它是知难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难,知太难。因为知难,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带我们在一起修行一天过。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跟大家在一起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佛一也没有;禅七没有,禅一也没有。修行这么重要,为什么佛不提倡?行易知难。你要是知透彻了,搞清楚了,行简单,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彻底,知得不究竟,金刚般若可以说在讲经说法它是末后的一个阶段,真的到追根究底了。“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微细的法执,“佛成佛,佛证果,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还存这个念头在,这不行,这还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连这些执着都要断掉,都要放下,而后这个心才真正清净,真的一丝毫法执都没有了。

   到这个时候,空性显示出来,就是真性。真心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始觉合本觉”。“始觉”,没有到究竟成佛的时候,都叫做始觉,你现在才开始觉悟。诸位要晓得,始觉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觉;今天又明白了一点,今天还是始觉。诸位要知道,从初发心一直证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为什么叫觉?如果与本觉不相应,就不叫觉。与本觉相应,相应个几分之几,每一次都能相应个几分之几,这就很好。天天相应一点,天天在觉,时时在觉,处处在觉,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觉,不觉就迷。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觉”会断。

   念佛人为什么教你佛号不能断;学般若的,为什么教你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不能间断。其实念佛跟般若里面讲的观照无二无别,而且比观照还要容易修,只要心里面念著“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心里面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比修观的确是方便太多了。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往生,往生见佛那就成功了。由此可知,念佛念念这个佛号就是始觉;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念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始觉合本觉。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这就很糟糕了。我们今天始觉合本觉的功夫很差劲、很浅,不得力;而打妄想的时间长,那个力量很大,妄想牵着我们搞六道轮回。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让自己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佛号,不能有妄想,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事情。所以一心念佛叫办大事,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始觉合本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成“大觉”。净宗以外的法门,“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真的不容易!理论上讲没错,学相当不容易;而在念佛人来讲,比他们要容易多了。

   虽然开悟,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示现开悟;悟了之后,一定要请一个明眼人,来给他做证明,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真的开悟?明眼人就是已经开悟的人、过来人,你向他请教,他来给你做证明。如果没有人做证明,你还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这个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实在说,经典也可以做证明。经典两个用处,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经典可以帮助你开悟;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讲,经典可以为你做证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完全一样,证明你的悟处没错。如果说,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样,还有一桩事情不一样,你要明了,你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开悟,还有一分没悟,没那个道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经典展开,完全与自己境界相符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尊者找到老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个明眼人,决定没错,向他老人家请教。下面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悟处是正确的,没错。



一四九、印释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于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着。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着,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


  “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对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对,有能有所。“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着。”这是逐渐在发展,从极其微细,极微细的就是对待,从对待里面就变现出能所,从能所里面又变现出分别,有了分别又显出执着,这个事情就麻烦。法相宗所说的三细六粗,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宇宙一切现象之来由,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这个变现的时间非常之快,不是一样一样变现出来,几几乎乎是同时,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实在讲它还是有过程、有次第,不过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法子辨别;好像是突然的,同时显现的。经上讲八地菩萨对于阿赖耶的细相看出来了,微细相就是演变的过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有次第,有顺序的,八地菩萨才看出来;我们凡夫看的是同时的,没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

  “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着,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见相两分出来了。由此可知,前面讲的对待、能所、分别,那是阿赖耶的微细相。到第六识、第七识,这个相很明显、很粗了。八个识的相显示出来。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法相经论上告诉我们,八个识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这一方面来说,所以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个都可以叫做心。这八个都有分别的功能,就分别上来讲,都可以说是识,八个识。这八个同时都有执着的能力,执着是意,所以八个都可以称之为意。八个,我们讲心意识,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识,都没叫错,叫八心也对,八识也对,八意也对,都可以说。如果要细分,它们都有这个功能。哪一个功能最殊胜?它不平等,阿赖耶集起的功能最胜。如果论集起,前面七个识,能力都比不上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可以单独称为心。若是就执着来讲,这八个识里面,第七的力量最强、最坚固,所以我们把第七末那称之为意,它这个力量最强。若论分别,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强,所以把第六单独称之为识,它的分别力量最强。于是心意识也可以分别说,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这样的讲法也行。所以它的意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对于我们修行有帮助。

   法相宗里面,行门指导的纲领,是在“转识成智”。法性宗,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指导纲领,可以说是“一空到底”,跟转识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我们也可以用,实在讲会用,帮助也很大。怎样转识成智?佛告诉我们,“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够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证果,到证果的时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转。现前我们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着。那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执着就转第七识。不分别就叫“妙观察智”,不执着就叫“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若不能转六七识,你怎么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则,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则,对我们修念佛的人来说,统统帮得上忙。而且如果会用的话,我们念佛功夫的确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对于往生决定有把握,决定有帮助。所以这些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2、说心行不可得,说诸法缘生。令知缘生体空,有名无实。必应步步观空,层层遣除。其所以痛遣所边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边之我也。”

   这一段是说明,如来遣除众生执着的深意,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心行不可得、诸法缘生,在前面都说过。经文当中读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之心,空不可得;而所执之法,这一切法不但世间法,包含出世间法在内,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相有体空”。实在说,只有假名假相,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所以一切法决定不能住。佛教导我们,当然毕竟空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的,逐渐逐渐放下,逐渐逐渐的去证得。“步步观空,层层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层一层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实的。佛教导我们,所执着的这一切法相,教我们一定要遣除、要放下,这是从经文表面上来看;而骨子里面,实际上佛要教导我们的,是要从能执着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说所执着目的是教我们遣能执之我。可见得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我们一定要细心去领会,去体会。

    “3、用功之法,遣能当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别、遣执着也。分别遣尽,则六识转。执着遣尽,则七识转。二识既转,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见性正是本经所讲的一如,我们在经文上读到,“如来者,诸法如义”。由此可知,如果能够契入“诸法一如”,你就见如来,就证如来,自己也就成如来,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讲用功之法,这是方法里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最重要的第一纲领。佛法通常跟我们讲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我们常听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但是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方法也好,无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执着,这个不能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如果不能破执着,那就错了,全盘错了。参禅要破执,念佛也要破执,持咒要破执,学教还是要破执。执着不破,你决定是凡夫。你的知见,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所有一切造作,还叫轮回业;即使是学佛,依旧用轮回心,在佛法里面还是造的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也许诸位要说,我现在学佛了,这哪里是轮回心、轮回业?我现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天天在修这个,没用处;表面上的样子,好像你是在学佛,你是在修菩萨道,是在修菩萨行。如果深一层的观察,你依旧是在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错的!怕的是你还在搞三恶道,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放眼看周边附近,学佛的人不在少数。怎样学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这里讲“遣能遣所”,“能”是能执着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执着的一切法。必须要晓得,放下一边,两边都放下。为什么?能所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决定不能存在。无论你是从能边放下,或者从所边放下。能所怎么说?从所边放下,就是从万法放下,世出世间法我再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这个多自在!什么叫随缘?心里面丝毫不执着,这才叫随缘,有一丝毫意思在,就不是随缘,就是攀缘。你没放下,你还有一点意思在,还想怎样怎样,这个不行!一丝毫的意思没有,彻底放下,这就对了,这是从所边放下。从能边放下,那功夫更高。晓得什么?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头没有,哪里还有所得?当然就没有所得。所以佛教我们放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边,能边跟所边,两边都可以,两边都好。但是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来说,从所边比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从能边,我们讲的中国禅宗,禅宗大德,他们《语录》里所说的,他们修行的纲领是从根本修。过去我们讲过《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曾经讲过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讲过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些人他们所说的修行的原则,都是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从这上面下功夫。就知道中国禅宗这些大德,他是从能边遣除。教下的这些人用功,多半从所边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面能所都有,还是着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着;“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着放下。
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于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执着放下,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连身体都不执着。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金刚经》一开头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么破?所以真正修行人,连自己的身体随缘,要照顾它干什么?照顾身体会好?不见得。那个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问他照不照顾身体,他很照顾!照顾也没有用,该生病他还是生病,该死他还是要死,照顾得再好,不能说他不病不死,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佛法把这些事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净,就是无为;换句话说,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体,所以何必去照顾!这个意思,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讲到,似乎不难理解。实际上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们没有能够深入,所以经是听了、是读了,还是做不到。身体还是要保养,还是要进补,还是搞这些东西,这就是你没放下,你没做到。执着要是放下了,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跟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平等,跟万法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有执着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无我就平等,这个修行的纲领多么重要!

   六、七识因地断,六、七一转,第八识跟着就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那就是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所作,度众生的事业。像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全凭感应,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有一丝毫的意思,岂不又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这又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说法,相上有说法,确确实实没有说法的念头;也就是说他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与诸法如义完全相应。我们说的相应,说实在话,两样东西才相应,如果一样东西,那连相应都说不上,的确它是一不是二。所谓相应都是多余的,相应已经说错了,这才进一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一五0、结示 直显性体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名言。

   “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字,指一切法。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则平且等矣。此即是菩提之义。”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字,指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万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前面佛曾经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我们以《金刚经》做一个例子来说,本经开端,世尊所示现的发起因缘,是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穿衣上。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吃饭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你日常生活从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过日子,在苦恼煎熬中过生活,生活过的苦得不得了!你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因为你在一切法里面不平等,诸佛如来于一切法当中平等,没有高下;你在一切法当中有高下,不平等,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本来没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从哪里来的?是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着放下,真相就现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没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无上菩提,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有没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说“无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这个地方,这句经文把所以然说出来了,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肇公是僧肇大师,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什门侍者。罗什大师的学生当中,有四位最杰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个。智者是唐朝初年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们两个人都说过这个话,说的言语不见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这节录在此地。“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这句话就是解释《金刚经》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当中,人真的是有贵贱,法真的有好丑,为什么佛与这些菩萨大德们说,人没有贵贱、法没有好丑?这是我们的看法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第一:凡夫是见相不见性,着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看法不一样。第二个:从能边来看,凡夫是用分别心来看,妄想、执着心来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的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丑。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是用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净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净,心平等看到一切万法都平等;没有好丑,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是菩提义也,这个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诸佛如来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底下这几句比较好懂。“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怎么会空掉?放下。不会把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从你的心上,把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净心现前了。“则平且等矣”,你的心平了,一切万法都等了,等同了。“此即是菩提之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义。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虚空、在法界、在一切万物,无有一法不是。要能体会这个道理,要能体会这个事实。

   “2、如来所得无上菩提。于中无实无虚。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故曰无实。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

  “如来所得无上菩提。于中无实无虚。”为什么说无实?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这是无实。为什么说无虚?真如本性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无虚。自性里面无量的般若、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使我们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够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众生,这是无虚。经中“无实无虚”,都是很重要的经文。

  “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萨心里面,他跟众生是平等的,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成佛、成菩萨了,你们还是凡夫在六道里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诸位要晓得,天人有这个念头,天人是“我比你们高,你们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们在过去、在以往,还以为小乘人也许还有这个念头。现在我们读《金刚经》明白了,小乘连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为什么?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须菩提尊者答覆释迦牟尼佛说的:须陀洹如果有个念头说“我证得须陀洹”,他就不是须陀洹。你才晓得,连须陀洹这样的人,他也入了一点平等的境界;不过他入得浅,没有佛菩萨那么样的深,他有浅的平等的境界;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产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没这个念头!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小乘圣者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可是他还有习气在,习气难断!也就是说,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还在,他有没有这个念头?真的没有这个念头。要习气断,到辟支佛习气就断了,你丝毫都看不出来。这讲佛法,世间法虽然没有讲到这么高,可是也说到。

   我们在中国古书里面读到过,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他举个例子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只要他犯这两桩事情,一个是傲慢,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这是骄;一个是吝,吝是吝啬,吝啬是不肯帮助别人。夫子说如果他有这两桩事情,“其余则不足观矣”,那个人就不要说了,不必谈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学问,真有才华,绝对没有这个毛病;没有这个毛病,就跟菩萨一样,他有慈悲心,他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所以夫子赞叹周公,我们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从夫子赞叹当中去体会。

   古书念多了,大乘经念多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们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要从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抱住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不会被人事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我们常讲听骗不听劝,劝他没用,不相信;骗他很管用,一骗就把他骗去了。为什么他听骗?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善恶。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不要自己以为我积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说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业。你出钱出力干什么?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没有份,世间法的三善道都没份,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可怜不可怜!佛法最起码的利益,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一点好处就非常难得。这地方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义。

  “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从一切法性体上讲是“无实”,不可得。“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这个说法,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一样,当我们将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统统放下的时候,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是无虚。“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

   “3、正因其不分别法,不执着法,且无法之见存,乃名无上正等觉耳。其无有少法也,明矣。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

  “正因其不分别法”,这个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执着法,且无法之见存”,见是见解,我们今天讲你的想法、看法,你还有一个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你还是有法执,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连法的知见都不可以有。“乃名无上正等觉耳”,这个时候才称你“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有一个法的见在,你就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那称什么?称正等正觉。诸位想想,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是正等正觉里面地位最高的。他为什么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大家都晓得,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这是等觉菩萨。这一品无明,他也放下、舍弃了,不再有这个念头,他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如果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么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话就说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贪嗔痴,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把贪嗔痴布施掉,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三恶道就没有了。放下见思烦恼,六道轮回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佛法的修学,菩萨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两个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会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会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步步观空。步步观空是看破,层层遣除是放下,这两句话显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一切菩萨所修的,一切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看不破?

  “其无有少法也,明矣。”前面说,你不分别法、不执着法,并且法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世尊在此地讲的“无有少法可得”,要体会这一层的深义。“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这从性体上来讲,体性本来是这个样子,成佛只不过是把本来的心性显示出来而已,他哪里有所得?既无有得,哪里有所失?得失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够体会到,那你真的觉悟了。你能把这些念头从心里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

   “4、说明诸法如义,复以不可得义,空其能执之心。且以缘生义,空其所执之法。能所皆空,则平等性体遂显。”

   我们用相宗的意思来讲,这就是怎样能够证得平等性的修学方法,从修证平等性就能够明心见性。《金刚经》这一段开示,对我们来讲,真的是帮了大忙。佛为我们讲“如来者,诸法如义”,接着又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让我们把能得的念头打掉,于世法、于佛法俱不可得。这是无始劫来的妄想,无始劫来的习气,一般人断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断不了,声闻断不了,缘觉断不了,权教菩萨也断不了,你就晓得妄想、习气之深之重。我们如果听了佛这个开示,马上就能断了,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你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你过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你在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听到《金刚经》大开圆解。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跟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这个经没有白听,真放下,真看破。又以万法缘生,说明凡是缘生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让我们看破世间,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晓得这一切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把执着一切法的念头也打掉,也没有了。这个样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现前,你就证得平等性。性是什么?一切万法的体性,证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说,你在相上见到性。相虽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见到性;在相上见到性,就是见性成佛。这个意思我们在这部经上说得很多,要以相上说,就相而论,在菩萨阶位上,至少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圆初住就可以说是成佛了。如果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很不可思议!这是《金刚经》能帮助念佛人往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个经义功德不可思议!

   “5、无上菩提非他,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菩萨通达此理,尽遣分别执着而无我也。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


  “无上菩提非他”,不是别的,无上菩提是什么?“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这句话如果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前面的经义我们还没有透彻理解时,要是乍看这一句话,我们确实不能理解。经从前面一直读到此地,大家一直听到此地,再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实在说得不错,无上菩提就是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

   “菩萨通达此理”,通是没有障碍,达是完全明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尽遣分别执着而无我也”,这就是菩萨证得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就入佛知见,就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我。

   “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宗门大德所谓“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是什么?就是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尽是如来的法身。这一句话也是显示这个意思。

   “6、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去其执着。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

  “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意思在此地。“去其执着”,说平等,意思是叫我们把分别、执着放下,放下就平等。换句话说,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当中见性,见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虚幻不实。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从假相里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实相,所谓诸法实相,你去看这个。

  “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心平了,心等了。“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这一句又显示了一句,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没有破坏六道、十界?没有。佛菩萨用什么态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众生尽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还是平等的,所以诸佛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不一样,我们在六道里被业力牵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这个不自在。妄想、分别、执着,极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变得高高下下,这是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们要懂得平等的真实义;正义是正确的义理。

  “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慕平等之风,就是仰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的心,为什么那么清净?为什么那么平等?就像《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非常仰慕的,非常向往的。诸佛菩萨证得,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个地方说,你要仰慕,你希望证得,从什么地方修起?也就是说从哪里下手?从平等心修起,先要让你的心在一切法里面平下来、等下来;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观察一切万法,就平等了。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心上去做功夫?为什么不能从境界上做功夫?这里面有它的道理在,诸位要晓得,境界,特别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极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众生每一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六道的境界是什么?是一切众生造的业,业果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他造的业不一样,他所现的果报不一样,他怎么会平等?所谓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善恶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们想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从一切境界上修,难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没指望!所以佛教给我们回过头来,从心地上下功夫。然后心清净,心平等了,境界纵管它不平等,纵管它不清净,我们用清净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个极不平等的境界,也清净了,也平等了,这个法子妙!如是确确实实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清净平等相。这是为什么要从根本修,为什么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通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只要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应,成就都不可思议!这个成就是帮助你看破放下,帮助你明心见性。



一五一、的示修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经文义趣无穷,法味无尽,我们真正能尝到味道,无上的法味,佛法里面常用比喻,“无上醍醐”,我们读了之后,的确就像尝到无上醍醐的法味。“的是示修功”,的的确确指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要从离相离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显示出来了。

   “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这八个字确确实实帮助大家开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你能够向这八个字当中,去体会、去认识、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见,你就大开圆解。

  “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这个开解,所谓解悟,你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明白了还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没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么用处!所以,悟了以后要修。修什么?修是放下。悟是什么?悟是看破。看破了没放下,还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人、众生、寿者。诸位要记住,我、人、众生、寿者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是我执。与我对立的、相对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从哪里来的?众缘和合而现的。众生就是缘生之法,“众生相”:所有一切现相缘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为什么这个现相还存在?寿者相。“寿者相”:这些缘生之法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寿者是相续。所以这四句,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统统说出来了。一部《金刚经》说的什么?就说这四句。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连法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恢复到真正的清净,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清净,真的没有事。如果要住在这个地方,那你就着空。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所住。无住之后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无所住里面。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无我、人、众生、寿者,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边不能住。
   凡夫住有,我、人、众生、寿者都住,都以为这是真的,所以虽修一切善法,不能证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轮回业,得三善道的果报。为什么修一切善法,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因为你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有这个,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证无上菩提,原因在哪里?他虽然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里面。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二乘人的观念,所以他不能证菩提。菩萨两边不住。两边不住,本经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晓得,前面这一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两句合起来,跟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意思。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话不能不说,让我们知道从哪里做起,知道怎么作法。

   “2、古德修行,必须先悟本性。古人证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实在于此。”

   我们从事实上观察,知道这一句话讲得没错。我们看《高僧传》,出家的修行人;我们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的修行人,古人开悟证果确实比我们现在人多。现代人不要说证果的没有,开悟的都没有。这个修行,问题就严重了。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浅显,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这个人就算开悟了,今天我们这种能力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把恶的当作善的,大有人在。这实在是错得离谱,错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练,迷惑颠倒。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没有“先悟本性”、没有闻经;换句话说,经读的太少。也许有人说,我见到这些同修天天读经,读得不少!没错,是天天读经,经读得很多,不懂,不解义。不解义没用处,所以读经要解义,要懂得它的意思,读经要开悟。古德教初学,我教初学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经,不要求解义。但是诸位不能够误会,我教你读一部经不求解义,那是过程,不是永久是这样。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义,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那你就搞错了。古人是讲五年,我把时间缩短,三年,这三年是读经修定,心清净了,才会解义;心不清净,不会解义,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来,心清净下来了,再听讲经,一听就开悟了。

   这个道理就在《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讲得很明白吗?你的信心清净,一听,实相智慧就开了。我们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智慧?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嗔痴慢,用这样的心来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我们跟古人比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的天赋比我们强,没有这个道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们强的?没有!实在就是古人因缘比我们好,有好的老师指导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来,然后再求智慧。智慧实实在在讲,金刚般若第一。

   也许同修又问,我们曾经听人家讲,佛法里面“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为什么说“开智慧的《金刚》”?《金刚经》开的智慧是金刚智慧,比《楞严经》圆满,但是《金刚经》很不容易懂,《楞严经》好懂,《楞严经》讲得详细。《金刚经》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你虽然念,你看不出来;可是《楞严经》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来,容易开智慧,是这么个道理。而实实在在讲,要没有人讲还是很难,这就是佛在《法华》、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什么样的人说?过来人说。什么是过来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人,那个人叫过来人。如果还是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那跟我们一样,不是过来人。他说还不行,为什么?他自己没开悟。必须真正是过来人,他的知见得佛的少分,不会说错。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今人不如古人。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是今人的缘份不如古人。现代社会讲大乘经,讲的人很少,要把这些大乘经的经义能讲得透彻,那就更少了。有一些老法师讲经,我初学的时候,听一些老法师讲经,这些老法师譬如讲《金刚经》,一般讲《金刚经》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大多数都是半个月、二十天、一个月,这一部《金刚经》就讲完了。我曾经听过,法师讲经前面讲得很详细,后面愈讲愈快,到后面念念就完了。那个时候我们年轻,我们当学生向老法师请教,“老和尚!你这个后头,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念过去,一下就讲完了?”他告诉我们(其实他所说的有错误,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明白了,那个时候不懂),他说:后面没有人听,你还讲它干什么?人听经的耐心不久,前几天他是来捧场,到后头不来听了,念念就算了,赶快结束了。这样一个心态来讲、来听,诸位想想,你怎么能开智慧?我们在这部经上,前面说过前后两半部,《金刚经》的后半部意思深,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浅,后半部的意思唯深无浅。你要不细讲、讲得透彻,怎么对得起人?人都跑掉了,总还有几个人坐在这听?有一个人坐在这里听,那你就对不起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听浅义的人当然多,听深义的人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没味道。听经听到最后人愈来愈少,正常的。愈讲愈深,深了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不来了,这是事实。

   讲经的人一定要细讲,剩一个人也要细讲,没有人还要细讲。什么原因?我们现在在录影、在录音,现场一个人都没有不要紧!这个带子会流布十方,全世界的人都在听,这都是事实,全世界的人都在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个带子将来都会送到现在国际网路上,国际网路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的,现在五千多万,五千多万个单位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你就晓得,我们讲经不重视现场,现场有没有人听不要紧!我们晓得全世界有五千万个电脑,可以收到我们这种东西,而且这个还流传久远。要是不认真不详细的讲,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一切众生?这就是说,我们经一直到最后一个字,也要详详细细来说明,决定不能含糊,决定不能够笼统,道理在此地。从前这些老法师跟我们说这个话,我们想想也不能怪他。为什么?他那个时候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都是现场,现场人一天少一天,快点结束,也有道理,也对。我们读这一段文,实在讲很有感慨。

   “3、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观一切法,随应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

   这是先说明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心态,我们所谓心理的态度,这个要正,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心。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参,诸位看经文,这个印象会很深很深。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在请教之前,一定先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怎样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萨道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万缘放下的真心!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你那个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心,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萨行。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应而修”,随应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离一切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高下,离一切分别、执着。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经我说得很多,因为经文上讲得多,我们也就解释得多,里面最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举的例子,也举得很多。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都为别人,就是布施。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为自己,自己无我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这是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穿衣、吃饭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无我了。这个意思就比较深,大家要体会,要在这里体会。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我吃饭也不是为我,是为别人,这个奇怪!这个想不通。其实没有什么想不通的,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不是自己享受的;如果自己享受的,那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错了,那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卫大城托钵,他也着衣吃饭,他为谁?他不是为我,为一切众生,他是布施。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统统都布施掉了,哪里是为我?穿衣、吃饭都不是为我,这样才叫随缘而不攀缘。

   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思惟,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你才晓得,菩萨行怎么修法,菩萨道怎样养法,怎么样去养菩萨道,怎么样去学菩萨行,你就会了。真正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你快乐了,你的境界,现前就转变过来。原来我们的生活很苦,苦不堪言!不要看到世间发大财的、有财富,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大官、作总统,你要跟他们一接触,听听他们谈话,“我太苦了!我都要爆炸了,我不行了,支持不了!”他苦不堪言。我们一般人看到好羡慕,他苦不堪言,他日子过得好可怜!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他常常找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一转过来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就自在了,真的是快乐、幸福、美满,他那个境界马上就转过来。还是那么多工作,他为什么会快乐?因为从前一切所作为“我”做的,他有分别,他有执着,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权力,他一切都有“我”,好苦;现在“我”没有了,为佛法、为众生,他在行菩萨道,快乐无比!愈做愈快乐,愈做愈有精神。从前做事情他累,他会做得疲劳,很辛苦!现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他不感觉得累。他为什么不累?因为没有我了。过去做工作做多了,为什么会累?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累了,他有“我”。“我”没有了,谁累?那个累找不到主了,所以他不累了;不但不累了,给诸位说,他也不会生病。他为什么会有病?有我,我病了,我要死了。“我”都没有了,他病也没有了,死也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这个道理很深,但是句句都是事实,决定不是假的,所以《金刚经》后半部真的唯深无浅,江味农居士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但是这个深的深义,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大太大,不仅仅是修行,就是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由此可知,这个经不能不学,不能不懂,不能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

TOP

续 99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一面。

   “4、以无分别执着心,“修一切善法”。则合于诸法如义,成法身之因也。福慧双严,成报身之因也。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也。既是称性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而成无上正等觉。故曰“得”也。”

   这一段是完全落实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如何修金刚般若,金刚般若的特色就是离相、离念,所以无分别执着,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就是经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合起来说就是离一切分别、执着。“修一切善法”,他不说行一切善法,而说修一切善法,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修、在善法。这一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论是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来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都是善法。

   经文里面用一个修,这正是显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了错误,那就是损人利己,无论是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莫不是以自利为先,先求自利,能够而后想到利益别人的,实在讲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佛用一个修,修是把我们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这个字意思很深。它的标准,确实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它的标准是以“诸法如义”作标准,这个标准高。在一般佛法里面讲,高过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于五戒十善,如果说合于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于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菩萨的标准,这里说要合于诸法如义,这个高,这个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标准是究竟圆满的标准。这样高的标准,我们要是能够得到少分,能够得到一分、两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们能够明了,《金刚经》跟《华严经》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成法身之因”,我们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这是把大意说出来了。

   我想同修们听了之后,一定还有疑问,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修法?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经文末后一句是证果,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经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同修们都能够明了,凡夫在一生当中,要想证得无上菩提,只有一条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当中。一切善法是什么?老实念佛。什么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牵挂放在心里面。你只要牵挂放在心上,你并没有放下。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你现前还有很多的产业,你还有很多的资金,你说我念佛要走了,说我得要交代给哪些人,让哪些人去继承,让他们去做些什么事情。你要有这个念头、这个举动,问问你放下了没?没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随它去吧!与我不相干,那个心才真正干净。我走了以后,我这个房子要交给谁,我银行存款要交给谁,要去做什么事情,没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这样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问题!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现在就无所住,现在就没事,你的心才清净,才能相应,你那一句佛号才叫做老实念佛。心里面还有牵挂,还有许多念头在,不老实。诸位要以这个标准来观察,老实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凤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实人,希望我们自己就是,这是真正了不起。统统放下,利益众生之事,那是佛菩萨的事,一切佛菩萨安排,我们不用操心,我们操一点点心,就不老实。佛菩萨如何安排?前面说过了,佛菩萨无念,世上一切事感应道交,做得圆圆满满,一丝毫缺失都没有。佛菩萨心中离相离念,这是一切善法。只要能离相离念,没有一样不善,可以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统统圆满,圆修圆证。心里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还漏了不少,还有好多你还没想到。一切放下,清净心现前,这个善就圆满,这样才能够与诸法如义相应。否则的话,心里面还有念头在,一丝毫念头在,就不相应。这是希望同修们学《金刚经》,要深深的去思惟。

  “福慧双严,成就报身之因。”如来果地上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现之身。因为《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报身,度报身的菩萨,你要是不现同类身,你怎么能度他?一定要现同类的报身,这才能够度法身大士。报身怎么成就的?福慧双严,修福修慧这两项都修圆满了。我们受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圆满,福慧修圆满。福慧怎么修法?还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离分别执着,慧圆满;修一切善法,福圆满。”福慧是这样修圆满的。一切善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有一桩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们一生生活行为。这里面也圆满含摄着自行化他。菩萨教化众生,不一定为众生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手段而已。手段是无量无边,不用这种手段,那用什么方法?用示范,为一切众生做榜样,为一切众生做模范。穿衣做个穿衣的模范,衣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饭给一切人吃饭做个模范,他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众生的榜样,那叫身教;讲解是言教;心里面就同诸佛如来一样,不舍一人,不舍一法,这是意教,可见得度化众生是身语意三业都圆满。这个福慧才是双严,严是庄严,成就报身之因。这样讲,实在讲非常的微细,而在目前我们的心境还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应该要把分别执着看淡、看轻,要渐渐离,要渐渐舍。在一切所为当中,要把大乘佛法尽心尽力的帮助它光大,要把念佛法门全心全力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们现前应该要做,要认真努力的去做,这都是真正在修行。

  “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身,决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的身相都是应化的,何况其余。这个修法要注意圆修,要懂得这个“圆”。怎样是圆,怎样不圆,先要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有分别不圆,有执着也不圆,有好恶不圆,有高下也不圆,你懂得什么叫不圆,圆的意思你就能体会到。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修一切”,一切底下有个善法,“修一切善法”,这个地方是省掉了。从修一切善法里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后得智。所谓“后得智”,就是对于人情事故这些事理你都明了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复杂,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复杂,你不接触你不知道,接触之后都明白了,这叫方便智,叫后得智;我们现在所谓心理学。心理学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种不同类的人,他们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样。由此可知,佛菩萨度化众生确实不容易,不但一切人无量无边的想法他知道,乃至于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个种类就更多了,数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没有一个不清楚的。所以他的应化,才能够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三身的修法都离不开经上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这一句的意思,在本经上就用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来显示,前面读过,“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跟此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个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讲修一切善法。这是说法不一样,义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下悟入了,《金刚经》后面就不必讲,完全通达明了了。这个纲领一定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你提得起观照。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人事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总不出这两大类,对人、对事、对物。什么是提得起观照?就是时时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刚般若经》上的教训,让我们在实际生活环境当中,能想起佛的教训,能记住佛的教训,能够实行佛的教训,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着,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经》上,我们这才读一卷《金刚般若》,《大般若》总共六百卷,这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像这种重复,给诸位说太多了,重要的这些句子重复数百遍以上。为什么佛要这样说法,他真的不怕麻烦吗?确确实实不厌其烦,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复到几十遍、几百遍,佛只有一个慈悲心,希望我们把它记住,道理在此地。这一部《金刚经》念下来,这个意思重复了很多遍,我们总会认识到,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讲什么,其他的想不出来了,“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个想得出来,“无住生心”,那就行了,你《金刚经》就没有白念了。能够应用在生活上,你就是修般若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离相不晓得怎么离法,你就想到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念不知道怎么离法,你就想到离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离念。说得这么具体,这么明白,非常难得!

   这种就叫做“称性圆修”,离相离念就称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宗门的话说,这样你才能够明心见性;学教的人,你这样修学才能大开圆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乱。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三身自然就现前,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经上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么一个意思。后面的意思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显。
  
   “5、行广大行者,先于境缘上一切法不住。后则于起心动念时,一切法不住。使知能执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又说诸法缘生,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行广大行者”,在大乘经上,佛菩萨常常教给我们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无一不大。怎么个DA法?心量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大;有分别、执着就不大。我为一家人修福,这个心量并不大;我为我们一国人修福,这个心量还是小;我今天为全世界的人修福,全世界这个地球在太空,也小得很可怜,这个心量不大。所以佛菩萨一发心,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心量大。所以我们要以佛菩萨做榜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发心去度他们,要发这种广大心,你修的就是大行。

   修大行从哪里修起?“先于境缘上一切法不住”,从这个地方修起,入门之处,下手之处。境是环境,缘是人缘,就是讲我们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先学一个不住、无住。无住,就是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境缘有没有?有。我们一天到晚都不能离开,它碍不碍事?不碍事。你要从心上放下!这个作法是很难,是不容易。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无始劫以来,攀缘成了习惯,现在叫我们舍离,都感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好,老毛病、老习气一下换,还不太容易,就这么回事情;实在讲,换过来好。世间人,一天到晚牵肠挂肚的事情有多少!出了家,自己家里事情不想了,道场的事情一大堆,信徒的事情也一大堆,还是牵肠挂肚,没有放下。无住就是放下。这一句讲,于境缘上一切法不住,换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这个意思。统统放下!放下之后,境缘上这些事还管不管?照管不误。放下怎么还管?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放下怎么个管法?放下是智慧来管事。没有放下,诸位晓得你是烦恼在管事,你对人对事起心动念都是贪嗔痴慢。诸位细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事情?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你心里面忧虑的、牵挂的都是贪心,贪不到生嗔恚,爱发脾气;贪到了欢喜,不就是天天搞这玩意。佛叫我们放下,是放下这些东西。放下这些东西,面对着现实的生活是智慧,这里面不是感情是智慧,理智用事,不是情识用事,大大的不一样。绝对没有说一桩事情做错了,桩桩件件都是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你所修的是什么?是福慧双严。你在生活当中,你是做的这个。

   我们今天贪嗔痴没有放下,连念经都造业,其他的就不说了。怎么说念经都造业?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我们下面大家在共修、在诵经,维那师把磬敲错了一下,下面人听了就生烦恼,乐众木鱼少敲了一下,两个眼睛瞪的又大又圆,你连念经还有这么多毛病出来,还都没有放下,斤斤计较,都是在那里分别、执着,搞这个。所以这是错误,佛教我们放下。这是修学入门,修行第一个阶段,从这个地方去练,所谓是历事炼心,先把它看淡,少分别、少执着、少计较,从这里下手。

   “后则于起心动念时,一切法不住。”这是功夫深了,这是已经契入境界。像本经所说的,圆教初住菩萨以上,或者是说我们念佛人,得一心不乱以后,那就是于起心动念时一切法不住,这是说这个境界。

  “使知能执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前面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哪有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所讲的心,就是指的妄想、妄念、意识心,一个念头生,生的念头灭了,念头灭了,底下念头又生了,这个念头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没有生灭,有生灭就不是真实的。所以三心跟你讲的是妄念,不是真心。我们今天生活当中,做主宰的是妄念当家,不是真心;如果真心当家,那就好了,你就作佛、作菩萨了。佛菩萨用真心,不用妄念;凡夫用妄念,不用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你要记住,我们今天能分别的是第六意识,能执着的是第七识,都是妄念,都不是真心。一定要认识清楚,虚妄不实,那不是真心。

  “又说诸法缘生”,诸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幻有是假有,本经后面用比喻来说明,“如梦幻泡影”,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电”,露跟闪电是比喻短,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促。并不是长远的住在世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刹那生灭”。我们所见的幻相,是它虚幻的相续相,生灭的相续相,确确实实不存在。《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是讲的真相。由此可知,能执着的心,所执着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可是诸位要记住,“因果不空”,大菩萨们对于这一桩事情,非常清楚,非常透彻,所以他们讲因果可畏。菩萨怕什么?菩萨什么也不怕,菩萨怕因果。这一点我们要能体会到,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我们而生其心,佛才教给我们修一切善法,而行布施。这就是教你一定要断恶修善,为什么?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
  
   “6、发广大愿,则不取法。行广大行,则不取非法。法与非法,既皆不取。则我人众寿,四者皆无。则法与非法,了不可得矣。而常住真心,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


  “发广大愿,则不取法。行广大行,则不取非法。”末后这个结论结得好!我们一般凡夫在平常细想不到。由此可知,这些祖师大德们,讲经研教注解作论,来发明经义,对我们后学贡献实在是太大太多了。“发广大愿”,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如诸佛菩萨发心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愿大、广大。那要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观察,大不大?不大。为什么不大?着相,着相就不大了。这个地方告诉你,发大心大愿要离相、要离念,就大了。所以你发广大愿,要紧的是决定不能够执着在法相上。世尊在这一次法会里面,把这一桩事情全都给我们表演出来,佛修行不着修行的相,证果不着证果的相,度生不着度生的相,在这部经上我们都看到了。佛不执着,这就是他不取法。行广大行,虽然一切法不执着,也就是说一切法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这一切法他统统做,没有一样不做。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所做的,佛菩萨都照做,没有一天闲着。“行广大行,则不取非法。”非法是空,不着空。发愿不着有,修行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

  “法与非法,既皆不取。”法跟非法两边不住。两边不着,“则我人众寿,四者皆无。”这才真的把四相空掉了。四相要这样离法,四见也是这个离法,你要懂得怎么离。不但离四相、离四见,我们再看下面两句,这种修行方法真是妙。“则法与非法,了不可得矣。”不但法了不可得,非法也了不可得,它没有着,这里面初学的同学免不了有一点怀疑。“法”,法是有边,我们不执着,这个好讲;非法是空边,空边它本来就空了,那有什么不好?空是好,执着就不好,执着有个空,麻烦就大了。三界之内四空天人,他为什么生到无色界,他执着空。我们这些人生在欲界、色界,为什么?因为执着有。执着一切色相有,离不开色界;执着七情五欲有,离不开欲界。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是妄想,哪有这回事情!可是打这个妄想,麻烦!这个妄想一打,离不开欲界。这是严重的错误妄想,没有办法离开欲界,六道里面最苦的是这一环。由此可知,色界天的妄想比我们轻,无色界天的妄想比色界又轻,六道轮回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金刚经》教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空有两边都不着,就超越六道。

  “而常住真心,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真如本性所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诸位要晓得,只有平等才一真,二就不平等,唯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这个境界现前,“了了而得”,了是明了。“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实相是诸法真相,诸法的真相是平等相,是无有高下之相,这统统现前了。《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那就现前了,你就看到,你就接触到;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证果了。

  

一五二、结无能所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个意思很深。前面教给我们修一切善法,这是《般若经》与其他经很不相同的所在。般若最忌讳、最怕的是着相,是坐实,这最怕了。说修一切善法,你就着了修一切善法的相,这就坏了。我们看看现在学佛的同修,无论国内、国外,大家都懂得断恶修善。你再仔细一观察,断恶的人着了断恶的相,修善的人着了修善的相。这有什么不好之处?我们世间人看这也不错,满好!这是好人。没错!他是好人,断恶修善是好人,记住,这是六道里面的好人,出不了六道。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出六道,不要做好人,要出六道。要出六道,佛教给我们一切不执着,才可以出六道,就怕执着;一执着六道出不了。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佛一面说,一面就把它否定掉,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决定不能执着。
  
   “1、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约能修边遣。非善名善,是约所修边遣。有能有所,便是分别执着。我相我见仍在。故当遣之罄尽。要用无分别执着之心去修,便得菩提。”


  “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约能修边遣。”能修的是我,我断恶、我修善,无我,把我这一个念头要放下,善尽管去做,不能有我的念头,这叫学佛。如果修一切善法,我修善法,我要得善的果报,有因、有果。你修善因得善果,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三界六道有漏的善因善果,不能出离六道。如果以“无我”来修一切善法,这个果报就不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都有我,可见得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从能修边上教你放下。

  “非善名善,是约所修边遣。”我们所做的善事,那个也不能执着。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干的这个事情,善事。我们大家在一起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这是善事。如果把这个当作一桩善事看:“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我们又着了相;这一着相,这个善事又变成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事。岂不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金刚经》上说,他没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说一句法;要有人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他把所有一切善法没有放在心上,事情有没有做?天天做,他做了四十九年,他怎么没做?心里面痕迹都不落。这是说明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种种身、示现种种法,他不住,符合了《金刚般若》的精神、《金刚般若》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所两边都离开。

  “有能有所,便是分别执着。我相我见仍在。”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分别、执着有粗细不同,我们六道凡夫分别、执着非常粗。四果罗汉、辟支佛,佛在经上常讲,他们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他们没见性。为什么?他法执未破;我执已破,法执未破。那我们要问:“他法执没破,谁执着法执?”那还是有个我,如果要没有我,你想想看,谁执着法执?可见得还是有我执。有我执,佛为什么说他我执破了?粗的我执破了,微细的我执没破。所以讲无明,有讲界内、界外,三界以内的无明他断了,三界以外的无明他还存在。这别说阿罗汉,圆教等觉菩萨,经上讲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最微细的执着,我们要问:“谁执着它?”还是有个我在,那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细。这个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到什么时候我执才断得干干净净,完全没有?成佛,成佛没有了,我执、法执统统干净。只要有丝毫的见解在,那就是分别、执着,我相、我见仍然存在。

  “故当遣之罄尽”,遣就是放下、离开,要把它离得干干净净,证到等觉的果位还要离,还要放下;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微细执着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圆满菩提。这也是说明般若法里面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刚才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我们年岁大了,快要走了,这个家业财产还在那里操心,给这个、给那个,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没事,真放下。会不会给后人留下纠纷?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没有纠纷。为什么?你做出样子给人看,你的后人看到你这个样子会感动,真正放得下。你吩咐这个,吩咐那个,还要立遗嘱,还要请律师,你没放下,你的儿女怎么会放下?那当然打得头破血流,个个要争,你给他的样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那就是放下,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也放下,这是正确,这是真正得般若三昧。
  
   “2、法即无法,无修而修。修一切善法时,便观照非善名善。若其心中见有善法,即是我见。即非以无我修一切善法。”


  “法即无法”,一如了。法跟无法我们看起来是二,他法跟无法是一、不是二,一如。“无修而修”,我们思想、见解当中,修跟无修是两桩事,而佛菩萨境界当中,修跟无修是一桩事。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是不是我们无修就是修?你要这样解释经义,阿鼻地狱决定有份,将来堕阿鼻地狱,“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我没错!”佛没说错,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错。佛修为什么是没修?无住生心,修!为什么说他无修?他不着相。修一切善法,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他心地干干净净,无相、无念,这是无修,他那个修跟无修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饭,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修一切善法时,便观照非善名善。”这就是他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功夫《金刚般若》里面讲得太多。譬如前面讲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你就晓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还是要认真去做,认真的去修善。为什么?业果不空。

  “若其心中见有善法,即是我见。即非以无我修一切善法。”要紧的意思在这里,不能着,着就错了。心里面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这个念头不能有。有这个念头,要问:谁有这个念头?“我”有这个念头,我相就具足,我见就具足,你还是四相、四见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萨;菩萨没有四见,没有四相,你怎么还有执着?于此体会得,这段经文的意思你就明了。
  
   “3、此节经文,实乃结示开经以来诸义。即是开经以来所说诸义,无非令以无我修一切善法,以证平等之性。至此乃为点明耳。”


  “此节经文,实乃结示开经以来诸义。”这节经文是总结,《金刚经》开讲以来,把全经的大意在此地做一个总结。“即是开经以来所说诸义,无非令以无我修一切善法,以证平等之性。至此乃为点明耳。”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的宗旨,也就是世尊当年在世二十二年讲般若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讲什么?无非是教我们“以无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这么一句,佛讲了二十二年。你听了做何感想?这么简单,说这么长的时间。没错!是简单,时间是嫌长了一点,你做到了没有?如果你做不到,别说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长,都不算多;你要真明了、真做到,那才行!为什么要麻烦释迦牟尼佛讲二十二年?“无我修一切善法”,实实在在讲没听懂。什么叫无我?什么叫一切善法?没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细说。听懂了,又放不下;无我、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这个情形,佛很慈悲,不放弃,继续不断用善巧方便,诱导我们回头,诱导我们入这个境界,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于我们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间一般父母也做不到。业障、习气这样深厚的人,佛能够不舍弃他,能够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帮助他破迷开悟,真正是难得。说这段经文是总结全经诸义,这也不是含糊笼统说的,确实把经文精要的地方点出来。
  
   “4、此经最初发大愿、行大行两段,是开章明义。以后约略计之,结示已有五次。前后自有其浅深次第。”


   本经一开端,是须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从着衣、持钵到乞食回来,尊者看出门道。看出什么门道?原来释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当中,把金刚般若波罗蜜法完全显示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大家听到还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换句话说,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显露无遗,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别人没看到,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看出来。看出来,他明了了,别人不明了,所以他的请法是为一切众生启请,希望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说破,我们大家才明了;要是不说破,我们看不出来,肉眼凡夫怎么能看出来,佛的生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生活在无量无边烦恼当中,他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里面,这完全不同,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于尊者这一问,释迦牟尼佛再反复,这一问、一答,我们听了之后,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点般若的气氛,这是我们凡夫得利益,这个用意在此地。

   须菩提尊者启请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启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发大愿。这个心怎么安住?怎样降伏?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讲,“发大愿、行大行”。经一直讲到此地,经文已经有五次的总结,讲一段佛做一个结论,讲一段又做一个结论,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说,每一次所结的意思,有浅深不一样,愈往后面结得愈深、愈广。

   “第一次(三0节),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结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之义。”

   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本子经文第三十节,“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佛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总结,“结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之义”。这个意思实在讲是很深很广,但是江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前半部的意思有浅、有深;换句话说,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后半部是唯深无浅,深的人看到很深,浅的人看到也很深。确实在我们看,这个意思,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就看到浅义。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没有执着,对待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学佛的众生,我们帮助他,不学佛的众生,我们也要帮助他;赞叹佛法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毁谤佛法的众生,也要帮助他。如果你这里面有分别,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别、就有执着,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

   “第二次(五一节),应如是生清净心一段。结广行六度应无所住。为令空有不着,俾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现前耳。”

   第二次做结论,这是五十一节的一段经文。教给我们广行六度,也就是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诲。布施是舍己为人,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在家庭里面,为你一家人服务,家庭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一家人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个好的样子,给你的邻居看,给别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样子,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你做生意,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样;我们建一个道场,是全世界道场里面的好榜样,这叫做修布施波罗蜜。可见得没有说为自己,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持戒是守法,循规蹈矩,做事情有条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缘轻易的动摇,这是心有主宰,那是禅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要依六波罗蜜。虽依六波罗蜜去做,事上完全照这个做,虽做而不着相,这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空有两边不住。在事上这六条做得圆圆满满,不着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不着有;空、有两边不住,“如实空如实不空”,自性清净心才能够现前。这是第二次为我们结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三次(八六节),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一大段。结离相方是发菩提心。不但二边不着,并不着亦不应着。”

    这就是通常讲的“大三空三昧”。不执着有,不执着空,空空亦不能执着;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执着。

   “第四次(一二0-一二三节)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一切皆是等一大段。结约果位,以示证得清净心者之境界,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无我的。一尘不立,将微细之分别执着遣除净尽,乃能证佛所证耳。”

   这一大段我们讲过不久,我相信同修们印象比较深刻。经义虽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这是从果地上来说明。“以示证得清净心者之境界”,佛是举他自己做例子,佛证得法身、证得报身,也不执着,也是心里若无其事,干干净净,这是世尊为我们现身说法。“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无我的。一尘不立,将微细之分别执着遣除净尽,乃能证佛所证耳。”佛之所以成佛,所谓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是我们学佛修行最后的目标,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想证得的是这样的境界。佛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证得?要一法不住。不但世间法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能不能放在心上?不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这才行。这就是除此地讲微细的分别、执着,极微细的是等觉菩萨,那一点不除还不能成佛;必须要除得干干净净,放下得干干净净,那才圆满成佛,如诸佛之所证。

   “第五次(一五0-一五二节),今次乃是明白开示,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着。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

   第五次就是这一次。“今次乃是明白开示”,前面从比喻上来说,这个地方是直截了当为我们指示出来。“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经文上说,这是我们不能不记住,不能不知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且要常常用这句经文提起观照功夫,到我们心有不平,把这一句经文想一想、念几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的心在境界上就平了,恢复到平静。平静是真心,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证得真心,但是清净、平等与真心接近。真正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什么?就是这个,这要认识清楚。不是说我每天读多少卷经,我念几万声佛号,我拜几百拜、几千拜,那是形相、是样子,不是功夫。功夫是什么?离相、离念而行布施,修一切善法,这叫功夫。你要是会用,穿衣、吃饭都是功夫,穿衣、吃饭都是修行,要明白这个道理。不会的,古德常讲盲修瞎练,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是不是属于盲修瞎练?发现自己不对,赶快回头、赶快改过,就对了。《金刚经》是很好的标准,而且是个绝对的标准,是以如来果地上的标准,给我们初学做标准,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着”,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怎么可以执着?“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这是佛举例举到极处。前面从人来说,讲的是如来法身、报身,这从人身来举例,达到了顶点。到这个地方以法来说,他老人家举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通常我们讲无上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心也是平等法,也是不可得,何况其他一切善法。连如来果地上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家也不执着,我们修一点点善法,有什么好执着的?世尊得无上菩提,心里面也若无其事,我们修一点点善法,又何必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错了。所以读《金刚经》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去检点。

TOP

续 100

   “5、用无分别执着之心,修无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便契法性,便见寂照同时之本来面目矣。”

   末后这是总结。“用无分别执着之心”,这个“无”是贯下去的,无分别、无执着的心。无分别是平等心,无执着是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能够用清净心、平等心,那你就觉了,你就是觉者,你就不迷;觉者是菩萨,你就不是凡夫。要用这个心,我们常讲菩萨心。学佛人也常常挂在口上,菩萨心肠,菩萨心是什么?无分别、无执着,清净心、平等心,这是菩萨。

  “修无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用清净平等心,修清净平等法。诸位要记住,只要心平等、心清净,所有一切法都平等、都清净。这就是前面我们常引用宗门的修行方法:从根本修。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是清净法,都是平等法。你不要再去找,哪个法是清净法,哪个法是平等法,所有一切法都是清净法,都是平等法,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去修才行。由此可知,离开了清净、平等,一切法都不平等,一切法都不清净,佛法也不平等,还有大乘、小乘,还有五乘、菩萨,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都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你的心有分别、有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佛法也是平等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是善法,而且是平等的善法,这个我们要注意到。

   《金刚般若》诸位如果会了,你就会修行,你真的会修。不但你会修行,也可以说你会生活,你会过日子,这个话都是实在的。你不通般若义,你不会生活,不会过日子,你天天过得这么苦,天天过得这么可怜,你不会过。通达般若,你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美满。般若在现实上,带给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样的修学,“便契法性,便见寂照同时之本来面目。”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契是契合,能够用清净心、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没有分别、没有高下,这个与见性就接近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你确实是朝着明心见性这个方向走,没有走错方向。你确实是向着明心见性的道路上走,所谓成佛之道,你没有偏离。“便见寂照同时”,寂照同时是法身大士用功的纲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果地上的境界。从哪里修的?从无住生心上修的。换句话说,无住的功夫成就了,就是寂;生心的功夫圆满了,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大士才有的。我们在《金刚经》上学到,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境界,怎么成就的?原来就是无住生心;用这种功夫成就的,到如来果地上,达到究竟圆满。寂照是同时的,换句话说,无住跟生心是同时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是同时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也是同时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般若的受用。“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宗门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就在此地。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世尊经文讲到此地,五次的结示经文,他的用意、他的慈悲教诲很明显、很深刻。学佛的人常常挂在口头上,“上报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四重恩里面有佛恩,佛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不知道!回向偈古人做的,不好不念,只好念一念,什么恩不晓得,怎么报不晓得,念了《金刚经》应该要体会到,佛的恩德无量无边。怎么报法?依教奉行。


一五三、显胜结劝 引喻显



    后面这段经文是:“显胜结劝”。是第四卷最后的一段,是行门里面的总结。经文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比喻。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1、一大千内,有十万万须弥山王。聚集七宝,其多等此。”

  “一大千内”,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十万万须弥山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须弥山。所有的这些星球,围绕着须弥山,世尊这个话在三千年前所说的,大致上的状况与我们近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相似。但是须弥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有在佛经里面,看到世尊简单的描绘。实际上,我们依然没能够发现,在我们推想当中,须弥山决定不是在地球上,这个现在是可以肯定的。这桩事情我们也无需争论,因为世尊在此地,只是举一个比喻为我们说而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王,根据佛在经上,这都是概略的说,我们不能把它坐实、落实,那就有过失了。

   一千个小世界,这是像我们现在所谓一个星团,一个星系,称为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再组成一个大的星系,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从一千个中千世界,组合起来一个大的星系,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尊佛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的组成是由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的,所以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能误会,三千个大千世界,那就错了!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虚空当中无量无边,不只三千。如果这样说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应当是十亿;换句话说,有十亿个单位世界,就是十亿个须弥山,这须弥山很多!黄念祖老居士对科学很有研究,他认为佛经上讲的须弥山,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在太空当中发现的黑洞。到底是不是,我们无法证实,但是他讲的也不无道理,他也有他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知道太空中,黑洞的确是很多,不只是一个,几乎每一个星系里面都有,他这个讲法也有依据。
  
   “2、此引喻以显,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也。”


   佛在此地做个比喻说,这么多的须弥山王聚集七宝。前面重重较量功德,一次比一次殊胜,这一次这个人布施,不是一个世界的七宝聚,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这是天文数字,我们无法计算的。这是说,“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显示持经之人福报不可思议。


一五四、正结劝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1、“于前福德”,指上文以等于十亿须弥山王之七宝布施者。可谓大矣。”

前面比喻当中,“于前福德”,就是“等于十亿须弥山王之七宝布施者”,这个福报太大太大了!《金刚经》上每一次较量福德,都会叫我们怀疑,我们念念《金刚经》有这么大的福报吗?念了一辈子,福报也没现前,好像不太可靠。这一桩事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关键在受持,单单是读诵不行,一定要受持,要为人演说。受持是依教奉行,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全都做到,那个福德就大了。经上所比喻的,我看并不过分,真正是大,诸位要认真去受持,你才能够体会到少分。
  
   “2、然而其福德,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之一分也。”


   多少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简直是不能比!
  
   “3、“经”虽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观照,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成无上菩提。岂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


   这是为我们说出一个道理,为什么十亿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不及受持、读诵此经的一分。注解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那就是观照。读诵而不能观照没用处,观照就受持了。什么叫观照?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之处,要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佛给我们说,世出世间所有的境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提起这一句,这是观照,这是开智慧。我们决定不迷在现前事相之中,相是幻相,不会迷在这里面。佛教给我们处世、生活的态度,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执着。“无住”就是不执着,“生心”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不执着,还要断恶修善?这个道理前面都说过。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能执着。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事实,必须要知道的,因果不空。善因一定现善果,恶因一定现恶报。这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相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它清清楚楚摆在我们面前,这叫做业因果报不空。所以佛接着说“而生其心”,虽生心、虽修善,也不能住,也不能把事情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想到《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的;你能够时时刻刻想起来,这叫观照。可不能把它忘记。

   精彩的句子很多,重要的譬如讲到“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纲领。能够应用在一切世出世间法上,帮助我们觉察事实的真相。佛教给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当中,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经文我们还没有念到,在后面。表面上看是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态度,实际上这两句话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处顺境、处逆境,如果能够用得上这两句话,你一定是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这是非常要紧的。因此,绝对不是一切有相的福德能够跟它相比。
  
   “4、意显持经说经,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


  “意显持经说经”,持经是受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持的人,自己得利益,又能利益众生,把《金刚经》介绍给别人。“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校”是比较、较量。如来就他自身来做比喻,以佛的报身,经上虽然说的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实际上,佛的报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人家也没有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是给我们讲,真正放得下。诸佛在果地上,依正庄严他都无住,他在虚空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现身而为说法,那是佛菩萨的生心,无住生心他真的做到了,做给我们看。果地上依正庄严都能放下,我们今天这一点算什么,何足以挂齿?
  
   “5、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


  “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这个意思,《华严经》上讲得最透彻,讲得最详细。诸佛菩萨,我们说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所谓法身大士。他们现身,报身也好,应化身也好;现土,像阿弥陀佛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示现的华藏世界。无论是身、是土,他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这个身是业报身。可是业报身不要紧,你能够通达般若,就可以把业报身转变成为智慧的报身,不是不能转的。这个道理,经典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都是叫我们转。学佛修行就是要会转境界;转不了境界,你就白修了,你怎么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会学的人就是会转,如何把我们业报身转成智慧的报身,我们学佛才真正得受用。转过来的相是什么?那就跟此地讲的一样。没转过来,起心动念是自私自利;一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没有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已经断了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转八识成四智,你真的转过来了。

  “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这是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这是一般凡夫统统做得到的。我们学了佛,大概多数人都懂得施财。无论是多是少,施财的目的都是帮助别人,都是利益众生。“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连报身尚且不住,何况应化身,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金刚经》的四分,信、解、行、证,说到修行,到这个地方讲完了。下面是第四大段,为我们说明证果。


一五五、究极无住以成证 明平等法界 明诸法空相



    科题是“究极无住以成证”。着重在“究极”,极到了极处,究是研究。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精研达到了极处,那就证了。
   
    “1、此第四大段,皆说如来境界。穷究无住,至此而极。证者,证此也。”


“此第四大段”,这是正宗分的第四大段。“皆说如来境界。穷究无住,至此而极。”到这个地方讲到极处了。“证者,证此也。”佛法里讲到证果,证的是什么?就是证的这桩事情。
    “2、初明平等法界,显一切法性本无有我。结成前说菩萨通达无我法之义。”

“无我法”,在金刚般若这一会上非常的重要。如果你能够通达无我法,我们一般讲“你开悟了!”佛知佛见,入佛知见。如果你能够契入无我法,你就证果了,最低限度的境界,你已经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无我法非常重要,无我法的具体说明,就是离四相、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放下了,心里面确实不再有这个念头了,这就是证入无我法。诸位要晓得,圆初住菩萨以上的,都是这个境界。
  
   “3、次明诸法空相,归结到不生不灭。所以令离相离念以除我执者,无非为遣分别执着。所谓生灭心也。遣生灭心,为证不生不灭之性体也。”


    前面交代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的清楚。说明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其目的何在?其善巧何在?我们明白、通达了,对于佛所讲的义趣,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深入。

  

一五五、约度生明无圣凡 明度无度念 标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所谓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哪有度众生?但是你要是执着佛不度众生,错了!我们没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说佛度众生,不对!佛不度众生,也不对!怎么说都不对。为什么不对?你没入这个境界。如果你入了这个境界,你说佛不度众生,对!说佛度众生,也对!怎么说都对。可见得智慧不开是不行的,不开智慧,那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要是开了智慧,一切皆是,一切俱非,怎么说他都是圆融的,他都能讲得通,都有道理。我们从前面一直读到这个地方,看到这样的经文,虽然不能透彻的明了,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处,因为前面有这种例子曾经报告过。
  
   “1、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圣凡之别。意在教闻法者,当于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于法法头上得见自性。”


  “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圣凡之别。”这是大前提,一定要明了,往后讲经说法,都是以这个做基础。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在四十八愿里面,如果是细心一点的人,读了之后一定是有疑问。没有疑问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很有福报的人,不分别、不执着;一种是粗心大意的人,心太粗了,没留意。经上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而去往生的人,上至等觉菩萨,文殊、普贤都发愿去求往生,下至地狱众生。这就说明往生的那些人极不平等,差得太大太大了!而极乐世界又给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愿文里说,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平等的。身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尽通、神足通,没有一样不平等,这怎么不叫人怀疑?你读了这种经文不怀疑,那才奇怪了,怀疑是应当的。当然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白,它为什么平等?原来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就统统平等了,所有的菩萨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我们一般讲是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通常讲七地以上。上到哪里?上到等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萨?不是!七地还差得远。等觉,确确实实是等觉,他跟佛才平等,所以那个地方是平等法界。那个平等不是我们修得的,要靠我们修得,那可难,时间可长!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

   那个平等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是这么来的,不是自己修来的,佛力加持的。那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哪有那么大的神力?这也能叫人怀疑。为什么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加持我们?何以阿弥陀佛愿力、神力就那么大?这个地方,如果是细究《无量寿经》,你就明了了。弥陀本愿加持是显说,明显的,暗里面不可思议!暗中,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阿弥陀佛,统统加持往生的那个人;换句话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得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是这么回事。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弥陀经》里四次的劝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这才不怀疑,这才肯死心踏地老实念佛,才肯万缘放下,一生成就。

   所以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凡圣的差别。佛跟我们讲,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有没有四土九品?没有,平等的,大家都一样的。华藏世界,《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可是你真的到了华藏世界,你去看看有没有?没有。为什么?那个地方平等。如果你说没有,你错了!它真的有。你说有,也错了!它平等的。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意在教闻法者,当于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于法法头上得见自性。”宗门里开悟的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人,他们入了这个境界。佛何以为我们讲了许许多多高下不等之法?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佛说法的义趣。佛为众生说法,总不外二谛。佛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俗谛是凡夫知见,随顺凡夫的知见。譬如讲净土,说有四土三辈九品,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随顺俗谛而说。如果随顺真谛而说,那就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差别。真谛、俗谛有没有理论依据?有。真谛是依自性、真如本性,里面哪有差别?俗谛所依的是法相。一个是依法性说,一个是依法相说;性里面平等,相里面不平等。但是如果你见了性,相也平等了。没有见性,相是极不平等的。见了性之后,你才晓得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这段话,重要的意思在这个地方,希望我们在“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平等之理就是法性,然后在一切法相里面就见性了,见相就是见性。
  
   “2、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有二。(一)夙昔大悲大愿薰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


  “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有二”,这个境界我们在前面看过。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有说,确实有说,但是佛虽有说而无念。佛所示现的这一生过程当中,从示现降生到示现入般涅槃,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一点我们要懂得。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提示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佛菩萨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诸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差别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能够现身去度众生?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先动个念头,然后再去做,不动念头,怎么能做事?这是我们的老习惯、老毛病。佛没有这个习惯,没有这个毛病,他怎么能办事而且还办得那么圆满?这个不能不问,不能不知道。

    此地给我们说出两个原因:

  “(1)夙昔大悲大愿薰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这种感应,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众生这种感,实在说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你们知道你们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吗?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佛怎么会知道?佛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要藉用现代的科技,从这上面我们能得一点消息。现在的电脑、微电波,极其微细,电波在那里振动,我们人决定不能发现。可是它真的振动,真的在动。现在用极精密的科学仪器才观测到,就那么一点点的波动,佛心里面就有感应。但是这种微弱的波动,我们这种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发现。但是真的有感,不是没有感,佛就来了!而我们这种感,也是无始劫来的善根,在阿赖耶识里面微微的在那里动。所以佛菩萨真如本性当中,它就起了感应道交。我们这个波动,他就感应了,这样的现身说法。我们这里一动,他为什么能接收得到?他是过去生中,像我们初发心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成了佛,不能说话不算话,从前说的话就要作数。现在成了佛,他能接收这种极微的电波,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会漏掉。是这个道理。

  “(2)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这个意思前面我们没说,虽没显说,可是也含摄着有这个意思。佛在因地当中,因地是修菩萨行,修菩萨行的时候,他具二智: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成就了,实在讲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我们在《华严经》看得最清楚、最详细。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文殊是他的老师。我们今天所说的启蒙的老师,文殊是善财启蒙的老师。文殊菩萨培育他什么?培育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清净心。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智(知)亦无得”,那是根本智。所以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中得的就是这个,得“无所得”。他在那里得的是“无智亦无得”,这就行了。“无智无得”是什么?原来是清净心,原来是真如自性。清净心、自性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他在文殊会上就是成就了“本来无一物”,这是得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要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得的是“体”,要从体起用。起用怎么办?参学。老师叫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从体起用,在作用里面显示出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的纲领全部兑现。“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样才成就圆满的智慧。这个地方“因具二智”,他具足了根本智、后得智。他这两种智具足,五十三参圆满才具足。这两种智慧圆满具足,于是“成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他统统成就了!

  “如大圆镜”,大圆镜是比喻佛的真心自性,真心就像大圆镜一样,无所不照,虚空法界在这里面照得清清楚楚,这是“光明遍照”。光明是智慧、是感应,他能够收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念里面极其微弱的电波,他统统能收到。《无量寿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他是一切众生心里起心动念没有不晓得的,跟这个地方讲的完全一样,同一个境界。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虽没成佛,等于成佛。经上讲“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不是中下品的;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萨,上品的是等觉菩萨。

  “故能所应不谬”,谬是差错。众生有感,佛的应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一点过失都没有。这是我们讲到菩萨度众生,实在说是很难讲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大夫给人看病一样。大夫一生当中所看的病人,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医好了,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医死的,用错了药。哪一个大夫敢说,一生当中对病人没有错开方,没有错下药?他不敢说。跟一个法官判案子一样,哪一个法官敢说,我一生当中所断的案子,没有冤枉一个人,不敢讲。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所以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菩萨里面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不高明的就会有错误,高明的没有错误。什么样是高明的?明心见性的菩萨、法身大士,他可以说绝对不会开错处方,绝对不会错用了药,可以这么说法。若非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正觉的菩萨,行!这个靠得住,这种叫做权教菩萨。像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得的是正觉,没错!我们要遇到这种菩萨,跟他学佛,纵然他有过错,是小过错,不会有大过错;换句话说,不会害我们。但是可能延误一点,这个可能。譬如说,你这个病治疗要是很如法的话,一个星期就好了;他治疗的不太妥当,把你拖到两个星期才好,这个情形有。但是他一定会给你治好,时间拖长一点而已,叫你多受几天苦,有这种可能,不会害你。如果这个菩萨连正觉都没有证到,那就危险了!他跟我们凡夫一样,具足四相、四见,还有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你要是请他治病,相当危险!他要不把你送到阿鼻地狱,大概饿鬼、畜生可能都有份,这个就很麻烦了!就像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讲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真的,是事实。

   所以,我们学佛要亲近善知识。可是今天这个世界,谁是善知识?愈是真正的善知识,他愈谦虚,愈不承认,这个我们很苦!古时候,善知识很容易辨别,大致上还不差。古时候什么人是善知识?闭关的人是善知识,住茅篷的人是善知识,你去找他决定不错。因为从前闭关住茅篷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开悟,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茅篷。我们刚才举一个例子,善财童子为什么还要去五十三参?他为什么不闭关?一闭关就是告诉天下人,我已经毕业了,我不需要再学了。善财童子还要再学,还要到处求学,怎么可以闭关?怎么可以住山?古时候一闭关、一住山,就等于向大家宣布:“我已经毕业了,我没东西好学了!”闭关住山是什么?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要努力用功修行,他到无学位了。我们还求学,找他做老师没问题。可是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这人刚刚一剃头就闭关了,什么都不知道,他就闭关了,这个麻烦大了!现在标准没有了,闭关也靠不住,住山更靠不住,这个事情就非常非常困难。在末法时期,实在讲唯一的一个办法,我们找一个真善知识:阿弥陀佛!大概这个不错,他就教我们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这个方子不会错,不会害人。果然能够如理如法老实念,决定成功。什么病都治,这个方子好!这是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对末法众生无量的恩德,留了这么一个处方,这个处方不会错。这是说圆满具足二智,成就三身,他在十法界应化,决定没有过失,这是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3、“莫作是念”。是普诫一切人,不可以轮回见,测圆觉海。实令学人必当断妄念耳。”


  “莫作是念”,表面上看是对须菩提尊者一个人,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佛叫着须菩提跟他说话,那个说话也就是对着我们,就是对我们讲的。“是普诫一切人,不可以轮回见,测圆觉海。实令学人必当断妄念耳。”如果我们讲,佛发心度众生,佛有众生可度,佛为众生说法,佛有所说法,这是凡夫的知见,凡夫的见解,这种思想见解叫轮回心。为什么叫轮回心?因为在意念当中,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只要你有我执、法执在,心里还有这个东西,你的见解、思想就叫轮回心。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不是菩萨,他是凡夫。为什么是凡夫?轮回见,我、人、众、寿是轮回见,凡夫才有的,菩萨哪里会有!这是《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个标准。四相、四见破了,就出了轮回,你转轮回心就变成菩萨心,菩萨心就是菩提心,你不是轮回心,是菩提心。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着眼,要在这个地方用功。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拿凡夫的知见去看佛菩萨,用凡夫的知见看佛菩萨,佛菩萨都变成凡夫,这就是谤佛。前面说过,这个罪过很重很重。自己谤佛还无所谓,还影响别人:影响别人,换句话说,就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结罪就很重。所以佛门,像毁谤三宝的结罪,不是从自己身上结罪的,自己身上结罪没有这么重,从众生边上结罪的。你影响别人,你影响别人愈多,范围愈大,时间愈长,你的罪就愈重。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出一个浅显的例子。譬如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净土,这个没话说!《弥陀经》不是假的,十方佛赞叹。罗什法师翻的六方佛,玄奘大师翻的十方佛,这个经哪里是假的!现在居然有人说《弥陀经》是假的,阿弥陀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不但到处去宣扬,还要写成文字、写成书流通,这个罪过就重了。这个谤法结罪不在他个人误会,不是他个人看错、想错了;将来这个世间,他这些文字、著作,只要世间还有一本在,有一篇这个文字在,他就出不了阿鼻地狱。必须这个世间,他的影响力完全没有了,他这个文字全部都消失了,他才能出阿鼻地狱。你们去想想,结罪是这样结法的,是看你影响的。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佛经里面讲的这些合情、合法、合理。戒律里面结罪不会冤枉一个人,世间作法官的判罪会冤枉人,佛法戒律当中不会冤枉一个人。所以佛这句话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批评佛法,批评经典,错解了佛法,这个过失很大。在中国历史里面我们众所周知的,所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那个影响的人不多,说错一句话,果报在畜生道,堕狐狸身五百世;说错一句话,没写出文章,写出文章可不得了!这个老狐狸算不错,灵性很高,遇到百丈法师把这个公案解决了。

   这是警惕我们,我们后人学习讲经说法,决定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思;随着自己的意思,你要负责任。现在麻烦大了,因为你讲经有录音,有录音带流通,这个不得了,这个跟文字差不多。你这个录音带传出去了,将来有一个带子留在这个世间,你就出不了恶道,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但是我们初学,佛法不弘扬,我们对不起三宝。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一定要发心出来弘扬佛法。但是我们自己又没有开悟,烦恼又没有断,如果讲经说法一定错误百出;换句话说,不讲还好,讲了决定要堕三途,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从前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好!他说我们今天没有能力讲经,我们讲什么?讲注解。我给你们这些讲义,江味农居士的注解,我们讲他的东西,错了,他错,我没错!我们可以推卸责任,他错了,我没错。句句话都有依据,决定不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拿来说,那个危险就大了。只要这里面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见解,哪里会错;错了,是他错。将来堕落是他堕落,我不跟他堕落。这是老师当年传给我们的方法,我们就依法炮制,这个方法好。

   所以讲注、选注,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要选好注,他讲得很合理,如理如法,我们选这个注子来宣讲。注经的人跟我们讲经,性质不相同。注经是提供参考资料,所以这个注解是愈丰富愈好。注经的人就好像采买,叫你去买菜,你买的样子愈多愈好,多多益善,买回来;讲经的人是厨师,他做菜,你这个菜统统买了,他不一定全部要。我做几个菜,选几样搭配,菜就做得很漂亮了,这才能供养大众。于是我们取注就要注意,譬如说用一个注解,我们取它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就可以了。你们如果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这是《节要》,是江味农居士《讲义》里节录出来的,分量只有他《讲义》的十分之一,我没有完全采取,只取他十分之一。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四个月的时间,来跟诸位报告这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是他《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精华的部分,我们很得受用。所以要懂得选注,要懂得取注。决定是一家人的,我们没有掺杂另外的东西进去。这是自始至终在思想体系是完整的,是一贯的,我们才真正得受用,真正得好处。所以我们学讲经要懂得这一个门道,懂得这一个诀窍,凡夫也行,没开悟也可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经上讲“福德不可思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4、无法可说,无生可度,是约性说,照而常寂也。有生可度,有法可说,是约相说,寂而常照也。合而观之,正是性相圆融,寂照同时之义。当如是通达也。”


  “无法可说,无生可度,是约性说,照而常寂。”大乘了义经上,常常有这样的句子,我们晓得,佛这种说法,是从真如本性那一边所说的;也就是说,佛是依什么说的?是依真心、依清净心说的。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有法可说,哪有生可度!这是从心性上说的。“照而常寂”,着重在寂,寂灭了,一法不立。“有生可度,有法可说”,这个我们在经典上也常常看到,而且佛处处鼓励我们要发心,四弘誓愿就非常明显,劝我们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可见得有众生可度,我们要发这个心。“是约相说”,从相上来讲的。“寂而常照”,着重在照。照是对相,寂是心性。从相上说,有生可度,有法可说;从性上讲,无法可说,无生可度。这些道理、事实,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深义,你看到佛的讲经说法,佛的话不能听。

   我刚刚学佛,台湾大学有一位颜一平教授,他的名字我还记得很熟,是小有名气的一个教授。他就告诉我:“佛的话不能听”。我说为什么?他说他读过《金刚经》。我说《金刚经》怎么?他说《金刚经》像半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重重复复,前后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有法可说,一会儿又说无法可说,他说佛讲的话颠三倒四。他不知道他自己没懂,真的是以轮回心测圆觉海,我是幸亏没听他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学生,他是教授,我们听了他的话,虽然知道他不对,也不敢去辩白他,也不好意思跟他抬杠,但是晓得他错了。像他那么样的见解,多得是,太多太多了!所以这是毁谤大乘。他也不是有意的,是他自己确实看错了,他以为他看得很准确,没看错,完全是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这是大学教授。

   “合而观之,正是性相圆融,寂照同时之义。当如是通达也。”颜教授要是懂得这个意思,他就不会胡说八道了。把佛的话合起来看,理事、性相都圆融了,不至于偏在一边,所以你能够体会到觉照同时。
  
   “5、学佛必须开佛知见。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见即是不执一异。欲通达佛法微妙之理,非将凡情俗见,一扫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学佛必须开佛知见。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见即是不执一异。”这都是《金刚经》最精要的开示,最重要的几句话,我们果然能把它抓住了,受用确实是无有穷尽。真的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确确实实能做到,帮助你现前的生活幸福、自在、美满,不是达不到的,真正能达得到。一个人烦恼轻,智慧长,体质就变了。虽然不能像《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至少你一生不生病,这个可以做得到。前天在这边的一个同修,带我去洗牙齿,牙医生问我有没有什么药物反应?有没有生过病,住过院?我说没有,我一生到现在没有住过院、没有生过病。这是学佛的好处,不学佛行吗?这点好处你可以得到,一生不生病,能够得身心健康。心清净,身体就清净,清净就是健康,也就不容易衰老。老从哪里来的?烦恼来的。人一有烦恼,老得就快,人没有烦恼,就不会老了,它不起变化,纵有变化,变得非常缓慢;忧虑、烦恼那是大风大浪,那个变化非常快。这是学佛你眼前就得到的好处,就得到的利益。要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得,自然就不执着。世间人忧虑的是什么?得失。没有得到,想尽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那个心多难过,日夜不安。晚上睡觉都做恶梦,那个日子就过得很辛苦。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你这个心放下去了。纵然得到了,没有欢喜心,若无其事。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有什么好欢喜的!丢掉了也不苦恼,假的,本来没有。所以你得失的念头打掉了,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你不明般若,你就不懂得事实真相;懂得事实真相,心开意解。在生活上,决定没有忧虑。为什么没有忧虑?你就懂得一点因果的道理,这个结也解开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什么好忧虑的!命里面不该饿死的,今天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到吃饭的时候,会有人送来;奇怪了,他不该饿死!命里面该饿死的,给你一个金山,照样饿死。你还求什么?真正通达因果报应,求的念头都没有了。

   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算得很准确,所以他再也不打妄想了。他跟云谷禅师,云谷那个时候是在南京,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在打坐,不起一个妄念,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云谷禅师看到这个人很佩服,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这是相当功夫;结果一问,不是的,他命被人算定了,他说:我打妄想也枉然,所以不想了。云谷禅师听了笑起来了:我还以为你有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所以真正懂得因果报应,妄念都没有了,何况明白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的是事实真相,这个深!比命运的道理深得太多太多了。知一切法不可得,这个前面讲得很详细。能够得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执着的一切诸法,诸法是缘起性空,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给你讲得很清楚,事实是能所俱不可得,比讲业因果报更彻底、更透彻。明白这个道理,我相、人相才能真正放下,再不会有这个念头了;这个放下了之后,你就明心见性,你就证得圆初住菩萨,你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开佛知见”。《金刚经》上“开佛知见”,这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信、解、行、证。佛的知见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就是不执一异。一切法“不一不异”,《中观》里面讲的八不,八不归纳起来说,就这一句。

  “欲通达佛法微妙之理,非将凡情俗见,一扫而空之,必不能入也。”学佛的人很多,学般若的人也很多,为什么学般若不能得“金刚三昧”?为什么学教的人,不能“大开圆解”?为什么念佛的人,不能得“念佛三昧”?这个地方,一句话道破,“凡情俗见”四个字。你还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障碍。“凡情”是烦恼障;“俗见”是所知障。给你说二障,你容易懂,这四个字就是二障。你二障不除,你怎么能证得?怎么能成就?要除二障,“一扫而空”,就是放下,你不放下怎么行!世间法要成就真实的功业,建功立业真实的,真实的是禁得起历史的考验。你今天丰功伟业,人死了,一切都完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建功立业,历史上世世代代都纪念你,都赞叹你,那是真的。你要禁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要放下,你要不放下的话,你做不到,你的功业是昙花一现,马上就完了。看破、放下,是世出世间成功立业的秘诀,愈是大功大业,愈是要放下。世法尚且如此,佛法是教你明心见性,见性作佛;佛法是教你了生死、超三界,永脱轮回,你还要有凡情俗见,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在这个地方讲“开佛知见”,开解你都没有份。说实在话,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不是佛菩萨不照顾我们,是我们自己有障碍。实在讲佛苦口婆心为我们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事实真相,劝我们放下,你偏偏不肯放下,那有什么办法?这个佛菩萨不能勉强我们的。所以要自己觉悟,自己有智慧,真正肯放下。

TOP

续 101

一五六、释成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前面说“莫作是念”,你不可以这样讲。“佛有法可说,有众生可度”,不可以这么说。“何以故”是为什么?
  
   “1、“实无”略逗,此二字最是彻底。谓实无作念之理也。”


  “实无”,这个地方要有个句逗,念的时候,要把它念出来。“此二字最是彻底。谓实无作念之理也。”小注里面,实在讲只是举一个例子,但是它的意思很圆满,这二字最是彻底。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实无”。你要讲实相、讲真相,无!没有!所有一切你看到它有,是幻相、假相。这一桩事情前面也讲得很多。我们今天六根,所感受的六尘境界的幻相,实际上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而已,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所以实无。《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个当处到底是占了几许的空间、几许的时间,我们粗心大意的人也不知道,也没有去注意、去追究。如果你真的要去追究一下,给诸位说,时空都等于零。这是现在科学上的说法,时间跟空间都等于零,等于零那就是实无。如果说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亿亿分之一,它不等于零,那还有,那不能叫实无,实无是等于零,时空都等于零。这个事实真相,现代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到。他能够发现到几亿万分之一,他能够发现到这个,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微细的波动。但是他还没有能够见到时空都等于零,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确实如此。时空等于零,就是前面讲的“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到这个境界了。那个起作用,真是广大无边,所以他的能力能够遍虚空法界,就是他在时空上等于零。所以实无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在此地这是举一个例子,“实无作念”。诸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意念,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今天要学佛,我们讲经说法,有没有这个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有苦!我要到哪里去弘法,我要为哪些人讲经,错了!跟佛法完全不相应。讲经说法是缘份,你们这边同修找我,正好我也没事情干,“好,就讲讲吧!”这一切随缘,我没有说一定要到这里来讲,要作意来讲,没有!所以我们要学随缘而不攀缘。在这个世间,过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这个才自在!明天还没到,想它干什么?今天不是很快乐吗?不要想明天,什么事都没有。有同修问我,“法师,你还有什么事?”没事!什么事也没有!“你要什么?”什么都不要,没东西好要的。记住!“实无”就对了。
  
   “2、“众生”之所以成众生,以有念故。众生之所以得度,以无念故。度生云者,惟令离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则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众生之所以成众生,以有念故。众生之所以得度,以无念故。”这话说得好!简单、明了。你为什么会变成众生?你有念。你为什么会得度?你几时无念就得度了。你有念,你没得度;无念,就得度了。有念,你是众生;无念,你成佛了,你至少是法身大士,你成佛了。你要晓得无念的意思,“实无”那个意思要紧。《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真的是唯深无浅,只有深义没有浅义,这是要记住的。凡夫跟佛菩萨的差别:有念、无念。有念、无念要是把它说得具体一点、落实一点,是有四相、无四相,有四见,无四见,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度生云者,惟令离念而已。”什么叫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他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而已,这叫度众生。千经万论没有别的,就这么一桩事。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领略、去体会,你会得受用。

  “若佛度生有念,则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这是说,佛一再教诫大众“莫作是念”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讲法?如果这样讲法,佛就有度众生之念了。佛说:“我当度众生”,佛就是凡夫,佛还有四相、有四见,这哪里叫佛菩萨?佛度众生尚且无念,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离四相、离四见;离相、离念那叫真学佛了,真用功!离相,不是说我们这个相不要了,你在家里面,家不要了,你做事情,事业不要了。事业不要,你就真以为相丢掉了?你身还在!不管你跑到哪里,你这个身相还在,你钻到山洞里修行,山洞也是相,你怎么个离法?告诉你,心里不执着,外面这个相没有关系,没有妨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妨碍的是什么?心里面执着的那个相,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中国的文字很有道理、很有智慧。中国人打妄想,那个“想”,心上有个相,把心上的相拿掉,相没有了,剩下来的是真心,心就显出来了。分别是“思”,心上面一个田,田是划格子,把格子拿掉,剩下的是真心。现在人讲我有“思想”,完了!思想是凡夫。“思”着了见,我见;“想”着了相,想不就是有相?所以佛教我们离念,把思那个田拿掉;教我们离相,把想里面相拿掉,剩下来的是真心、是自性。所以是教你去这个,不是教你去外面的境界相。外面的境界相要是去掉,那你就错了!那还断什么恶,修什么善?经上讲得清清楚楚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可见得“而行布施”是事要做,一样也没有少做,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圆满;心里面空了,心里面思想没有了,留下来的是真心。大家要懂这个意思,要向这个地方去体会。
  
   “3、佛度众生,不过为众生作增上缘耳。众生自己发大心、行大行,实为主因。若无主因,虽有增上缘,生亦无从度也。是故众生得度,实众生自度耳。”


  “佛度众生,不过为众生作增上缘耳。”这是一句真话,诸佛菩萨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增上缘。大乘经上讲,缘有四种: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可见得众生要得度,四缘要具足,四缘当中诸佛菩萨能帮我们忙的,就是一个增上缘,其他的三个缘要自己具足,少一个都不行。“亲因缘”没问题,亲因缘是什么?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们作佛的亲因缘,这个没有问题,我们成佛的亲因缘有。另外两个缘是我们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增上缘”,佛教给我们作佛的方法,为我们讲解作佛的理论,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这是增上缘,外面帮我们的忙;我们听了、学了之后,自己要有“所缘缘”。所缘缘是什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所缘缘;经典末后所说的“信受奉行”,也是所缘缘。我们是不是真做到了?具足所缘缘,还有一个条件是“无间缘”,不能间断,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你具足所缘缘、具足无间缘,你成功了,你四缘具足了,你成佛所有的条件一样也不缺乏。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给诸位说,缺少两个缘,亲因缘有,这是理论上有的,没有问题。增上缘有,我们听经闻法、读经念佛。缺少的是什么?所缘缘没有,我们所缘还是缘五欲六尘,还是缘是非人我,搞这些,没有去缘佛法。我们所缘缘没有、无间缘没有,无间缘是不间断,我们每天念佛修行,两个钟点不错了,还有廿二个钟点间断,所以你不能成就。我们今天不能成就,是这两个缘上有问题。如果这两个缘上大家真抓住,没有问题的话,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晓得,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就是增上缘而已。我们今天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加持我们的,给我们的是什么?增上缘而已,也是增上缘。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当中变现的,这是我们具足亲因缘,“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自性里面有的,这是亲因,我们有份。我们能不能往生?还是这二缘。能不能老实念佛?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那是所缘缘;不间断,那是无间缘。你能够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往生。为什么?四缘具足了。理事都搞清楚,我们就有把握了,往生真的有把握。不但有把握,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什么时候去,你说多自在!你说这个多快乐!佛度众生,只不过为众生作增上缘。

   “众生自己发大心、行大行,实为主因。若无主因,虽有增上缘,生亦无从度也。”我们从四缘上讲,更清楚、更明白。要发大心、要行大行,这叫所缘缘,这都是在所缘缘里面。如果自己不发心,不肯受持,即使佛菩萨亲自来给你讲经说法,也没用处,你不肯做。

  “是故众生得度,实众生自度耳。”这个说话得有道理!众生得度,真的是自己“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自己度自己。佛只是在外面帮忙而已。即使净土法门,这是特别法门,二力法门,佛来帮忙,临终佛来接引,实在讲是因为你真信、真愿、真行,真行就是老实念佛。你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时佛来接引,还是增上缘。由此可知,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还是自己具足的。所谓是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萨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居功,“我度多少多少?”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念头。众生得度成佛了,他很客气:“众生自己自度成佛的!”他不居功,他没有这个念头。
  
   “4、茍有一念,四相具足。如来正令发心菩萨,除此四相。但约如来边言,以明无能、无所、无我之义。意在令学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实无有我耳。”


  “茍有一念,四相具足。”如果有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就具足了。四相具足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如来正令发心菩萨,除此四相。”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约如来边言,以明无能、无所、无我之义。意在令学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实无有我耳。”这个意思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要能体会,要认真的在这个地方学习。必须要知道无我法才是真实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唯独无我法真实。诸佛菩萨,佛所以成佛,菩萨所以成菩萨,没有别的,通达无我法而已。我们之所以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还作生死凡夫,没有别的,执着有我、有法,我们错在这个地方。无我法就是无我执、无法执。这两种执着一般大家都晓得,我法二执;我法二执都空的,无我法。



一五七、明本无圣凡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金刚经》在后面愈讲愈真实,因为愈来愈真实,我们凡夫之人愈来愈不容易体会。往下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也就是诸法实相。
  
   “1、此释无能度、无所度之所以然也。”


   前面说过,不但佛在本经上讲,大乘经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有这样的句子,“佛不度众生”。佛为什么不度众生?本经上告诉我们:“能度之人”、“所度之众生”都是缘生之法,了不可得,那是从相上讲的。从性上讲,万法平等,无有高下,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平等;从性上说,也没有能度跟所度。这个意思深,决定不可以错会,不能够误会,这是《般若经》难讲的地方,也是难懂的地方。可是学佛也不能不懂,实在说也不能不讲,我们一定要细心、要谨慎,要微细的去体会去观察。
  
   “2、一真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体之性之异名也。因其同体,故曰一如。故曰平等、无有高下。譬如金器多种,名相虽各各不同,无非金之异相异名,同体一如耳。”


   事实真相的确很难懂,很难体会,可是后面这个比喻,从比喻当中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仿佛。前面这三句话,“一真法界”,什么叫一真法界?就是一切诸佛;什么叫“一切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你说一切众生也行,一切诸佛也行,一真法界也行,乃至于说十法界也行。明白的人怎么说都行,不明白的人,怎么说都迷惑颠倒,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愈讲愈糊涂。明白的人,他知道是“同体异名”;“同体”,是一桩事情,叫的名字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本经里面说“如来者,诸法一如”,诸法一如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法一如。诸法一如的意思,大乘经、佛教经典一打开,第一句话“如是我闻”,如是什么意思?如是就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经上不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讲些什么?就是讲这个,千经万论没有离开这个宗旨。

   经义要是不容易体会,不容易体会是实实在在的,下面举的比喻好懂,隋唐时代的古大德为我们讲这桩事情,就用金跟金器来做比喻。金是体,可是器那就太多了,我们到银楼里面去看金器太多太多了。器多它的名就多,用一个名没有办法称这种种差别的形相。譬如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萨像,也造一个人像,也造一个小动物像,你会看到这是阿弥陀佛,那是观音菩萨,那是天人,那是小猫、小狗,名称就不一样了。其实明白人知道一样都是金,不管你怎么叫都是金,成分都一样,重量都一样,价值都一样,一桩事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我们好懂,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但是在实际理体当中,意思无限的深广。

  《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指什么?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专一、独一那就错了,就有差别了,不能说是没有差别、无有高下;一是任一。我们以眼前的事实来说,这是一般人疏忽的,所谓是粗心大意。我们眼前的境界,有我们的身体在,有我们的生活环境,有许许多多的人物环绕着我们左右,我问你:这是一还是多?从相上讲“多”,从性上讲“一”,这么复杂的现象,从哪里来的?现代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些问题都找不到答案。虽然科学家提出种种假设、种种推测,但是总不能叫人心服口服。这些可以说是大问题,人生的大问题,近代科学家他们都提出来,古代的这些人有没有提出来过?也提出来过。你们看宗教的经典,ji 督教的《新旧约》,每一个宗教的经典里面都有,可见得古人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但是许多宗教家找不出一个答案,就想出一个很好的方法,想出一个上帝,这是上帝安排的,上帝造的,把上帝招牌打出来,什么答案都圆满了,都解决了。可是现代的科学家,不相信上帝的话,这个就麻烦大了。他们要找原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在佛法里,佛没有说是上帝造的,佛没有说是神明主宰的,佛也没有说是他造的,没有。佛给我们说这个现象,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佛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指出我们一个答案。

   什么人的心造?佛告诉你,就是你自己心造的。你能相信吗?这个世界,这个地球,现在芸芸众生环绕这周边,都是我自己心造的,你能不能相信?也摇头不敢承当,但是实实在在是你心造的。你要不相信可以做个实验,你把眼睛闭起来,这世界就没有了,张开来就现前了,那不是你自己造的吗?你能说不是你自己造的吗?这个事实一般人很难懂,所以佛又用梦境来做比喻,这与这个比较相似。每一个人都曾经做过梦,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自己,也梦到很多很多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也有虚空、也有山河大地。梦从哪儿来的?这个我们比较容易了解,梦是我们下意识变现出来的;下意识就是心,心变现出来的。心在哪里?不晓得。《楞严经》上,阿难尊者提出心的问题,世尊也不问他什么真心、妄心,都不问,只要你承认有个心,管他真心、妄心,在哪里?你把心找来我看看。阿难很聪明,我们找还找不到,他有办法想了七个地方,我们想不出七处,他有办法想出七处,都被世尊否定掉。心有没有?真有。心在哪里?实在讲,无所不在。那个境界就是你心变的,不现相的时候,心无形无相,你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它现出相来了,那就好办了。譬如不作梦,你心在哪里真的找不到;一作梦的时候,找到了,在哪里?梦境就是心,心变成了相。

   佛经讲的“全真即妄”,真的就是心,妄是境界,整个的心变成了境界。“全妄即真”,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梦境这个心能变自己,能变很多很多人,能变山河大地,能变虚空。我们今天讲“时间”、“空间”,时空现在是科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时间、空间怎么来的?有没有开头?有没有终结?有没有变化?这都是大问题。梦中的时间跟空间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佛跟你讲的,现前的山河大地、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你自己心里变现的。因为你的心会现相,而且这个相会变,为什么会变?随你的心的念头在变;如果你的念头不变,那个相就不变。念头会变,相就决定会变,所谓“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正因为这么一个事实,佛在这部经上才教给我们“无住生心”,如果不是这一桩事,无住就好了,何必还要生心,就是你的心决定现相,相决定随着你的念头变,于是佛教我们生心。你生善心,这个境界就变得很善、很美;你生烦恼心,现的相就变得很劣、变得很粗,也叫你自己很不好受,道理在此地。你如果是纯一清净心,那就变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以虚空法界,都是自己的心性变现之物,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就好像金跟器的关系,我举梦境当中的关系,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确确实实是自性变现之物。

   我们有这么多人在,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境界是我一个人变的,还是我们大家一起变的?我再告诉你:是一个人变的。那一个人呢?那个人是他一个人变的。他变的,跟我们为什么相同?同分妄见。譬如我们现在这个讲堂很明亮,亮的是灯光,哪一个灯光?许许多多灯光,每一个灯光都遍布,你在这里分不出来,可是你熄掉一支灯光,它那个灯光就没有了,就是这个道理。我看你,我变的;你看我,是你变现出来的,各个不相干。你要是不相信,这两支灯光都开灯,光光互融,其实各个不相干;如果相干,这盏灯关掉,那个光流到它那边,它不能熄掉。各个不相干!《楞严经》上讲这个道理,讲这个事实,讲得很清楚,那很有味道,非常符合于现代的科学。现在的科学讲地球物理、太空物理,《楞严经》上讲这些东西。大讲到虚空法界,小也讲到电子、核子,也讲到粒子。无论是大、是小,都是自性变现之物,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时空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3、无圣无凡。本来平等。所以佛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盖度即无度,成即无成。所以又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此皆约性体平等义说也。”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佛依二谛说法,这种讲法是依真谛,所谓依真谛就是依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我们凡夫没有发现,没有看到,诸佛菩萨看到事实真相。就事实真相上来说,哪有凡圣?有凡圣这是二法,不平等。什么是佛法?把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佛法;没搞清楚、没搞明白,就不是佛法,佛法的定义如是如是。清楚了、明白了,怎么说都对,都不错。说“无佛、无众生”,对的,没说错!它本来如此。说“有佛、有众生”也对,也没有说错,现实的现相如此。一个是从体上说,一个是从相上说。如果没有搞懂,怎么说都错,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把它坐实了,你不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离开黄梅,那个时候寺院里面的大众,对他很不服气,他把衣钵带走了,那些人都想把衣钵抢回来。他跑到猎人队去避难,避难十五年,时间不算短。十五年以后,离开猎人队到广州,现在的光孝寺,听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印宗法师在南方,也是很了不起,很有名气的法师,讲经说法。那个寺的大殿旁边有旗竿,竿上挂着幡,风吹着,风动、幡动。有人在争论,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两个争论不休,他在旁边插了一句话:“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不是风也不是幡,你的心在动。当时听的人觉得他讲得很高明,也都很佩服。印宗法师听到了,讲完经下来接见他,向他请教,知道他是禅宗的六祖,才知道。于是乎就向他请教:“你在黄梅,五祖忍和尚说禅定、解脱,怎么讲法?”他的回答高明:“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我们在这里看到“无凡、无圣”,凡圣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哪来的凡圣?一个味道。跟你说有凡、有圣,这是对初学人讲的,对分别、执着还没有破的人讲的,给你讲许许多多的法相。“菩萨”,给你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哪有那么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了这么一大堆?你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佛是用许许多多话来诱导你,到最后诱到哪里?诱导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为什么佛讲这些东西,叫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佛跟你讲这些法相名词,你在这里打妄想,比你一天到晚想是非人我、贪嗔痴高明多了。你妄想不能断,佛就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诱导你,把你妄想诱导不要落在三恶道里,不要落在轮回里还照打妄想;依着佛经打妄想,这个方法很妙、很高明。可是佛最后的目的,一定是要把你的妄想全部打掉,恢复到自性,这是他的终极目标。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善巧方便”。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佛教他的就简单容易了,没有这些罗嗦,单刀直入,那就很简单。像《金刚经》都是对上根人说的,不是对中下人说的,没说多少,果地上的境界完全都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要晓得佛说法的善巧。因此佛在经上一再的告诉我们,佛所说的法不能执着,因为所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想到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不就“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为什么在一切法里面,看到不平等、有高下?因为我们不晓得它是缘生之法,也不知道它当体即空,误以为真实,这样才有高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懂了,这一段就好讲。

  “无圣无凡”,凡圣这个名词是假定的,哪来的凡圣!什么叫圣?明心见性就叫圣。什么叫凡?无明烦恼盖覆了本性,就叫做凡。无明烦恼是真的吗?不是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真如本性,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烦恼,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哪来的凡圣?从自性上去看,确实没有,凡圣都没有,无圣无凡,本来平等。现在平不平等?给诸位说,现在的的确确是平等。现的相,这是十法界的相,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这怎么个平等法?它真平等。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平等?我们是迷在相上。就像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看到器,着了这个相,菩萨、佛、小猫、小狗、畜生,这不平等,相不平等。可是你仔细论论价值,黄金重量一样,成色一样,到外面去卖价钱相等,怎么不平等?平等的。从质上去看,它是平等,外面样子不平等。既然体平等,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只要你不执着就平等。凡夫执着,用黄金做一尊佛像,那还得了,天天趴在地下磕头作揖。如果做一个小猫、小狗的像,他在那里摸一摸,绝对不会给它磕头的。不是一样的东西吗?着相。

   佛是见性不着相,于是十法界统统平等。无圣,不着佛菩萨的相;无凡,不着六道凡夫的相。他不着了,见相就是见性,十法界平等的,哪有不平等!为什么佛菩萨不着相?为什么我们会着相?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们对事实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色相,这些色相是什么?都是从真性里面现出来的。真性为什么现这么多差别相?差别乃是因果不同,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而已。刹那生灭不是真的生灭,真的是什么?真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为什么要说生灭?生灭的意思是刹那变化,是变化,不是真的生灭,相永远不会灭。如果大家对意思一下会不过来,我们还得举比喻。譬如金,我们一尊金的佛像,我们现在不想要这个佛像,我喜欢观音菩萨,把这个佛像熔掉,再塑一个观音菩萨的相。我们就讲:佛像灭了,观音菩萨像生了,其实金还是那个,你从那一块金来讲,它没有生灭。甚至于佛像不要了,你把它做一个金砖,是砖的相;你把它化成一团,有一团的相,它总都有相在,相决定不会灭,相会变。从变上讲,我们叫它做生灭,其实不是真的有生灭,真的是不生不灭。我们的身体,你要讲真的,我们这个身体不生不灭。人会死;死了,你这个身体也没有灭。现在科学家懂得,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怎么来的?细胞是很多原子组织的,原子是电子组织的,电子是粒子组织的。这个身体,缘聚它就在;散了,它就离开了。只是聚散的形相在变化,其实这些物质没有灭,哪有灭?没有生灭。这是我们现代科学知道,物质不灭。它只是在变,佛法讲得清楚,“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变就是因果的关系。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都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唯独因果是真的,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给我们,“无住要生心”,生心的道理在此地。这个理事非常之深,非常的复杂,我们也只能说一个大概。了解事实真相,这几句话就都懂了。

  “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佛度一切众生从来没有居功过,“我度了多少众生!”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看到,佛度一切众生,心里干干净净若无其事,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的心清净。我们讲心清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都是从相上说的。这个地方是从理上讲,是从性体上说,哪有佛道可成?无非是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而已,放得干干净净,我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他做佛,成佛了。其实成个什么佛?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而已。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叫他做凡夫,凡圣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佛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他修行证果,众生觉悟了,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他成佛了。是佛度他成佛的吗?不是!是他自己放下的,他成佛了。众生怎么成佛的?自觉、自悟、自度,自己成佛的,佛没度他。佛只是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是本身具足的,佛哪里度众生?佛不度众生。

  “度即无度,成即无成”。这些话底下还有一句,“平等真法界”。真就是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换句话说,佛菩萨的生活环境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样证得?心平等就证得。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我们并没离开,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一起的。虽在一起,我们今天见六道,没有见到一真法界。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心不对。这个东西要用比喻说,譬如电视机家家都有,新加坡多少个电视台我不晓得,假定说十个,我们讲十法界。这十法界的电波都遍布在同一个空间,你拨哪一个频道,这个法界现前了,就是这个意思。十个电视台的频道,都在你的按钮上,看你怎么拨法,拨哪一个,哪一个现前。你问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此地,如果我们频道拨对了,眼前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频道是平等心。心要怎么平等?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平等了,有妄想不平等,有分别不平等,有执着不平等,你就见不到如来他们那个生活环境。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诸佛如来生活的环境,我们马上就见到,就得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是识变的,就是你妄想、分别、执着变的。妄想、分别、执着怎么会变成佛法界?你打佛的妄想就变佛法界,打菩萨的妄想就变菩萨法界,都是妄想;连佛也不想了,佛的妄想都断掉了,是一真法界。因此释迦牟尼佛很对得起我们,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着,也要放下,帮助你到一真法界。如果你所有一切都放下了,佛法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在十法界,住在佛菩萨法界里面,你永远不能到一真法界。这是很对得起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告诉我们佛说法也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统统是从性体上来说的,这是约真谛而说,确确实实是一切法的真相。
  
   “4、发心菩萨,通达此义。应以无能、无所、无法、无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证也。”


  “发心菩萨”是指发无上菩提心而说的。就像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发心菩萨。这样的菩萨非常难得!这样的菩萨,一定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换句话说,他发这样的大心,一切诸佛如来都要帮助他成佛,他发的是成佛的心。那要真发才行,嘴皮上发,心里面没有,那个不行,得不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要真心。你真正发这个心,你要“通达此义”;“此义”,近处讲就是无佛、无众生,无圣、无凡,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从远处讲,本经自始至终所说的道理,你要明了,你要通达。因为本经所说,就是为发无上菩提心,想成圆满究竟佛果之人而说的,佛的对象是对他们说的。通达此义是解悟,我们讲开悟了,他明白了,应该要怎样才能够圆满成佛,他懂得。懂得,要不修没用处,解悟,你理解了,你做不到,没用处!

   底下要教你去做,你应该怎么作法?把这几个原则抓住,守住这个原则,你去生活过日子,照样你做你的工作,无论你是哪一个行业,决定不碍事,一样一天到晚去应酬,只要守住这个原则,你就能成佛了。这几个原则:“无能、无所”,你心里面不能有能所的念头;“无法、无我”,法我是讲执着。诸位要晓得,能所是无明,我法是烦恼。无能无所、无法无我,这是我们讲的,你要离烦恼障,要离所知障。能所是所知障,诸法跟我是烦恼障,你要破二障。二障在哪里破?生活上,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要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只要你做到无能无所、无法无我;换句话说,拿《金刚经》前面的句子,只要你真正能够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善法,你穿衣是善法,吃饭也是善法,没有一样不是善法。如果你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你念《金刚经》都不是善法,没有一样是善法。为什么?你还当凡夫,你出不了三界,你不能够明心见性,哪里叫善?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什么叫做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没有一样不是善法。而行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样你就能证得。“如是而证”,证什么?一真法界,明心见性。
  
   “5、圣之成圣,凡之成凡。正由一无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


  “圣之成圣,凡之成凡。”这一段我们从相上讲。前面把你要怎样去理解、要怎样去修,这个原则都说出来了。圣人之所以成圣,凡人所以成凡,“正由一无念、一有念故”,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无念,六道凡夫有念,有念是凡夫,有什么念?我、人、众生、寿者,这是佛法所有一切的念,归纳成这四大类。所有一切众生的念头、妄想,总不超过这四大类,只要你有念,你就是凡夫,无念就是佛菩萨。“起念,便有高下”,你因为有念,六道有高下;天最高,人其次,再畜生、饿鬼,地狱最下,有念就有高下。在往上去,四圣也有高下,佛最高,菩萨其次,缘觉、声闻又其次,有念才有高下。佛给我们讲,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有高下,五十一个位次。他为什么有五十一个位次?因为他有念,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是他的念头,他的妄念没有断干净。那一品微细的妄念,要是断掉了,放下舍掉了,他就成佛了,那就完全无念了。为什么说菩萨有这么多阶位?为什么讲十法界?念有染有净,念有轻有重,于是才有这些高下的现象,这个是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六道当然就更不平等。会修的人要在极不平等里面,修他的平等心,极不清净的环境里面,去修清净心,这个人叫会修。
  
   “6、古德云:但蓦直行去。蓦直者,绝无瞻顾之意。只要明了道理,认准方向,便一直行去。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


  “古德云:但蓦直行去。”这是古大德常常教诫学人、指点学人的。“蓦直者,绝无瞻顾之意。”绝无瞻顾是没有顾虑、没有怀疑,毫不考虑一直去就行了。禅宗里面常常用这句话。“只要明了道理,认准方向,便一直行去。”这叫真精进。我们平常讲精进,什么叫精进?这是真精进。此地说得很容易,实际上太难!道理你明白了没有?方向到底在哪里?你如果理不明,方向搞不清楚,盲修瞎练那个不行。今天说老实话,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一个宗派都有问题,问题在什么地方?理不明,方向不清楚,修学无从下手,这是实实在在话。今天有很多人喜欢参禅,什么叫禅,他不知道。古人还有个野狐禅,他现在连野狐禅都比不上,你说可悲不可悲?什么叫禅不知道,真的是盲修瞎练。不是堕在妄想里面,就是堕在无明里面,功夫不得力,精神光阴浪费了,这真正是可惜。

   唯独念佛这个法门容易,只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蓦直行去。你理论懂也好,不懂也没关系,如果你想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好处,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准没错!经要不要听?不要听了。你听经干什么?为什么叫你来听经?是因为你还不老实,你还不肯死心塌地念佛,这才叫你来听经。我讲《金刚经》开端跟大家说过,为什么讲《金刚经》,因为你们念佛不老实,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看破。《金刚经》的目的在哪里?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了,你就老实了,你就肯一直去,那才能成功。所以真正用功,真正想成就的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你不会遇到zai 难的;zai 难落在面前,也没有你的份,你有佛菩萨保佑,你不需要找个地方去避难。你还想找个地方去避难,诸位想想看,你一定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那你一定要遭难。你什么时候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还有什么难?没有了。所有的zai 难都消除了,都没有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用功,回家用功就好了;念佛,一个人念就行了。过去我们要讲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有共修的因缘,有共修的条件。古时候因缘不错,现在因缘不好了。现在共修人多,叽叽喳喳的,张家长、李家短,这哪里叫共修?如果共修的话,修六道轮回,不是修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修清净心,跟那么多人在一起,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嘴巴里说的,都是杂心闲话,心怎么能静得下来!不说话,你们打佛七止语,你不说话,眼睛还会看见,你心里还会打妄想,只是不说而已,你还是不清净。

   所以现在真正修行,说老实话,回家去念佛,一个人修。一个人,有的时候精神提不起来,依众靠众,古人所谓怕自己懒惰懈怠,所以大家在一块儿修行,彼此互相勉励;看到别人念佛,自己不念不好意思,共修的意义在此地。现在变质了,现在这个好处没有了,在一块反而麻烦。自己精神提不起来,怎么办?现在有办法,有念佛机、有录音带,这个可靠,它不会给你找麻烦。特别是现在念佛的录音机,还有随身听,你带上耳机,你在家里一天到晚念佛,不妨碍工作,又不妨碍别人,家里人不念,你也不妨碍他。如果你的妄想多,你就把声音开大,大的时候,外面什么都听不见,比念佛堂好!大声把妄想压住,把妄想伏住。心很清净,可以开小一点,或者是照顾别的事情,声音小一点,还能够听得到外面声音;不想听外面声音,声音就开大一点,好极了,比什么都好。现在利用这些科学工具,自己真正用功确实得力,这个比打精进佛七好太多了。你一天到晚念,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修一切善法,你一天到晚在工作都是善法,都是帮助别人,都是利益大众,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心里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说这个方法多好!

   我学佛四十多年了,这四十多年当中,我所看的、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我觉得小道场比大道场好。人愈多愈复杂,麻烦事情愈多,所以道场要小,愈小愈好,人愈少愈好。诸位想想,净土宗古来的祖师慧远大师,他是东晋时候人,最初第一个念佛堂,在江西庐山建的。那个时候,他的同修算不少,一百二十三个人,这叫道场,不是随随便便人来就可以。远公大师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谢灵运,这个诸位在历史上读到,他的文章写得好。谢灵运曾经到庐山拜访远公大师,想参加他的莲社,不答应,拒绝他,不让他参加。远公念佛堂,进去不是容易的,想来念佛就来念,哪有那么容易!要保持一个清净的环境,你心清不清净?你心不清净,你不要来。谢灵运为什么被拒绝?心不清净,喜欢写文章,喜欢作诗,满脑袋这些东西,打妄想,文人的习气太重了,会影响大家的清净心,远公拒绝他。陶渊明,慧远大师就很欢迎他,但是陶渊明没有参加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我们在《西方确指》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十二个人。

   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诸位自己仔细去想想,人少好,小道场固定的这么多人,真正用功。人少、道场小,开销少好维持,不要拉信徒,拉信徒想方法找钱来养道场,诸位想想那是什么道?想尽方法去拉信徒,甚至于不择手段,你想想看他是什么心?贪嗔痴慢。他是什么道?三恶道。那个道场是三恶道,不是佛道,不是菩萨道。佛道是平等心,菩萨道是六度心。现在道场很多,你要看清楚它是哪一道,糊里糊涂走进去,可不得了!如果那是地狱道,那麻烦就大了!一定要认识清楚。我跟大家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所以你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道场,在你家里,不在别的地方,一个念佛的随身听,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之道,要懂得这些。

  “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我刚才说了这一大堆,好像与这几句也有关系。真正修行人,要把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放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转凡成圣”,法相宗教给我们“转识成智”,净土宗教给我们“一心不乱”,这些说说算了,不要去理会它。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决定有障碍。念佛的同修求什么?求一心不乱。念了几个月,念了一、两年,跑来找我:“法师!我念了这么久,为什么还得不到一心不乱?”我听了之后就告诉他:“你这一生都不会得到一心不乱。”他听了很茫然。我说我跟你讲真话,你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你因为有一个“一心不乱”的心障碍了你,你得不到。怎样才能得到一心不乱?把一心不乱的念头拿掉,你就一心不乱了。你心里面放个“一心不乱”,你怎么会得到?永远得不到!《金刚经》佛讲“法尚应舍”,你为什么不舍?听明白了,知道了,知道之后要舍掉,不能执着,教给你老实念就行了,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乱,求不得!一求就坏了。所以你修行有一个念头,我要转凡成圣,我要转识成智,你永远落在事相里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这一生没指望了。这个道理、这些事实,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要真正把障碍排除掉,真正放下。
“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一心不一心”,一概不要去理它,这是佛法边的事。在世间法边上的事情,一切生死利害等等,不要挂在心上。你家庭里面的事情,你工作里面的事情,人与人当中这些事情,复杂得不得了。学佛的人应该怎么样面对它?统统放下,没事!你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坏了!要知道世出世间法,都是业因果报,这个人跟我很好,过去结的善缘、好缘,但是要知道,缘有尽的时候,缘尽他走了,好!没事了,走了。遇到一个恶人来缠绕,也是缘份,也有尽的时候。缘聚缘散,聚也好,散也好,不放在心上。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心里面若无其事,我们那一句佛号才念得好。我今天想求西方极乐世界,只抓住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想管。现在人得失的观念很重。今天发财了,得到很多钱了,若无其事,与念佛不相干。今天输了钱,输了几百万,没事,若无其事,不相干。我生也没带来,死也不带去,你要真能放得下,你这一句佛号才能念得好,佛号念好了,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法都不受干扰!佛在这部经末后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人事物的相不取,不取是不执着,一切都随其自然这就好,根本没事,何必一定斤斤计较,死都不肯放下?那是自找麻烦。没人害你,自己害自己,没人害你,没有人逼迫你,自生烦恼,自己迷惑颠倒,你能怪谁?

  “概不挂念”,决定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不放在心上,你能这样做,就与道相应。道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这是道。“与性相应”,与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什么?是道之体,清净平等觉的本体,就是真如自性,与这个相应。“速能成就”,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你很快就可以得到。你得到这个,你才能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没有一样你不通达,没有一样你不能解决。“否则反不能成也”,只要你有一丝毫的牵挂,你就不能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心里面没有真正放下,还有牵挂,那就不行,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不能有一物,心要空,心要净。心本来是净的,本来是定的、不动的,本来没有东西,你不能把它放一个东西在里面,《坛经》上说的“本来无一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