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懈怠

净界法师

    十四、懈怠者。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这里的懈怠跟前面的不信,还是有关系。对于恶法的断除─有些人身业恶法重、有些人口业恶法重、有些人意业恶法重,总之,这些恶法都必须要慢慢断除。那么修善─就有各式各样的善法,有五戒十善、人间的善法、四谛十二因缘,乃至于六波罗蜜种种出世间的善法。我们修行就做这两件事,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如果我们对这两件事情,懒惰为性,整天懒洋洋提不起劲,就是悠悠泛泛,不能主动积极去断恶修善,就是懒惰。

  其实我们早餐不要吃得太饱,这样才不容易生起懒惰心,要是早上吃太饱,拜佛、打坐,明了性就会比较粗重,早上吃少一点,拜佛会觉得身体很轻,打坐时,那个明了性修止、修观,也感到比较轻松、明利,吃太饱也会昏沉,对修止、修观会有障碍,这跟饮食也有关系。

  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是说你整个身心都提不起劲,虽然身体在拜佛、打坐,但是止观的力量非常薄弱。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这样会障碍我们的精进,增长染法为业用。

  蕅益大师另外补充说: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假设我们对于这些杂染法,杀盗淫妄主动积极,白天做、夜晚也做,这样的话,也叫懈怠,因为退善法故。

  所谓精进是安立在断恶修善事情上,才能叫精进,而懈怠能够增长染法。问题是:懈怠本身并没有去造恶,为什么会增染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内心有很多的染法,像贪、瞋、痴、慢、疑、嫉妒心等等,修学一段时间之后,会培养一些正念的力量,正念的力量会慢慢加强,而善法跟恶法是互相对治的,所以恶法也就慢慢的消失。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你不再用功,这个正念就会退转,正念在凡位,还没有进入初果它会退转。那么正念一退转,旁边的那些贼就继续活动了。换句话说:只要你心中的光明黯淡、降低了,黑暗就会出现。所以在佛法当中,假设我们不精进,一定是往后退步的!

  关于精进,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了四种力量,能够使令我们保持精进,这里简单讲一下:

  第一、胜解力:所谓胜解,是说我们要经常去思惟所修学法门的功德,譬如你所选择的法门,是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你的正行,信愿持名是正行,刚开始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经常跑来跑去,你要强迫它在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是有一点勉强,违背我们的习气。怎么办呢?胜解力!透过佛陀的圣教量,一次又一次思惟名号的功德──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有二个很重要的好处:

  一、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本来我身上有很多病痛,念佛可以去除病痛,本来会发生很多zai 难,也可以避免掉。阿弥陀佛名号能够加持我的身心,令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保护我的生命,这是第一个好处。

  其次,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我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虽然色身坏掉了,肝脏坏了、肾脏、肺脏也坏了,整个四大都败坏不能再用了,也吸不到空气,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你的眷属、皈依的弟子都帮不上忙了,他们除了哭泣,对你都没有任何帮助,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本来你是一个大方丈,这时候那些威势、权力对你也没有用了。此时,唯有你心中所皈依的佛号,它不会背弃你!它能够引导你失望、恐惧的心,跟阿弥陀佛本愿接触──即凡夫心,投佛觉海。阿弥陀佛名号一现前,引导你的心识,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第十八愿,就感应道交了,这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把你接走了。你不断的串习这样思想,一次又一次思惟名号的功德,之后再去念佛,会觉得比较容易一点。为什么?因为有胜解力!这个胜解力就像我们常讲建立信心意思一样,信心跟胜解也是有关。

  第二、坚固力:当我们对弥陀的名号,有了胜解的信心之后,还要多一个愿力!这个坚固力就是要有愿力、志向,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有目标。好比你刚开始用五点计数法,先念五片,从第一片念到第五片能够摄心不乱,乃至于到第十片、十五片、二十片。总之,你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一个目标、志向,否则你多念也可以、少念也可以,那这样很难精进,就是要有目标,给自己一个方向。

  第三、欢喜力:宗大师解释欢喜力是说无饱意乐。就像我们老饕在吃饭,永远没有饱足的感觉。好比我念佛十几年,但是我内心当中还是愿意念佛,对念佛永远没有一种厌足之心。无饱意乐,对我们凡夫修行很重要,前面说过常居学地是一句很妙的话。在菩提道当中,想要让自己的功德不断增长,绝对不可以志得意满,绝对不能有这样的心情出现,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才会不断往上爬,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很重要。

  我们看世间法,也是这样──花开则谢,月圆则缺,当花开到最盛的时候,下一个步骤,就是开始凋零了,月亮呈现最圆之后,下一个步骤,也是开始缺了。所以我们给自己目标,永远不要安立在极限。你说:现在是我人生的最巅峰!那表示你下一个步骤就是往下坠了。应该让自己的身心经常保持在因地的阶段,这就是无饱意乐,能够让我们更加精进。

  第四、暂止息力:是指暂时的休息。止息简单来讲就是休息。意思是说,在修行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累了,或者你这段时间,刚好有事情在忙,身心很疲累,这时候不要勉强作功课,因为这时候你勉强作,会出现一种厌恶心,会对这个法门感到厌恶,那你下次再修这个法,就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好比我们吃一道菜也是一样,再好的菜,也不要把它吃得太过。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发觉一种菜,吃到六分就好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下次会继续喜欢这道菜。如果这道菜超过你的感觉,吃到你厌恶感,那你下次看到这道菜,你就会排斥。同样的,你好不容易透过前面的胜解、思惟法的功德,建立起欢喜心,因为不善巧,用功过度、身心疲累,你又强迫自己继续用功,结果破坏了前面的欢喜心。

  宗大师说,有些人打坐不善巧,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坐很久,坐到最后,再看到座位就害怕了。实际上,修行强调相应,你跟法门要能够相应,而不是在于时间多久。当你对这个法门已经没有欢喜心,坐太久也没有用,已经不相应了。我经常讲要跟修行做朋友,不要变成一种对立,不要把自己搞得很疲累、然后对法门失去了好乐心,否则这样的修行谈不上相应。

  而这个暂止息力是说,当你感觉自己已经很疲累了,要稍微休息一下,把精神养足了、头脑清楚明了,再继续冲刺。事实上,也是在保护前面的胜解力、坚固力跟欢喜力,有保护的作用,不令胜解、坚固、欢喜力退失掉。宗大师提出这四种力量,来成就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界法师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

  放逸跟前面的懈怠有关系,不过它比懈怠又更严重,因为懈怠是对功课松散了,而放逸不但是懈怠,又加上贪瞋痴了,就是已经放纵自己的烦恼活动,所以说放逸比懈怠更严重。

  我们看内容: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对于这些染法、染污的因缘,你不防止、生起了之后也不断除,对于清净的戒定慧也不修学,使令它能增长广大。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肆纵流荡,肆纵就是放纵,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理作意,在五欲六尘的境界里流荡,到处攀缘。流荡的本质是肆纵,是你故意的。就是你起一种作意,这种作意是由不如理作意衍生出来的,不是说我们在打坐时,突然间起了恶念,不是,是故意的!故意去驱动你的心识,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流荡,这个就是放逸。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前面的懈怠,会增长染法,但是对于善法还不至于损害到。但是当放逸的心所生起时,不但会增长染法,对于之前所成就的功德,还会加以损害。它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增长染法、一方面损害你以前点点滴滴所栽培的功德,你的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都会被放逸破坏掉。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警告我们不可放逸:他说有一个贫穷人,生活的很困苦,房子住的不好、衣食也不好,那么他想要改变一下,希望能够得到富贵,就向天神来供养、礼拜、祷告,供养了十二年,也是有一段时间了。

  这一天,天神果然出现了,因为至诚恳切、因缘成熟就出现了。这个贫穷人很欢喜,天神就问说:你向我祷告,有什么祈求呢?他说啊:我希望你能赐给我财富、富贵!天神说可以,就给他一个瓶子,叫德瓶。天神告诉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这个瓶子祈求,它就会给你、就会现出!天神离开了之后,贫穷人就至诚向德瓶祷告:我现在需要一栋房子。一下子就出现一栋美丽的房子,我需要车乘,一下子又出现车乘,房子里面,需要各式各样的珍宝装饰,一些稀世珍宝就出现了。当然,一个贫穷人突然变成富贵人,内心当中就志得意满,一般人都是这样,有了财富之后,就要炫耀炫耀,就把他过去那些乞丐朋友,通通召集起来,请他们吃饭。

  过去那些贫穷朋友,一见面喝了酒、吃了饭,大家很高兴,就问他:你过去跟我们一样穷,现在怎么有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多的珍宝装饰啊?这个贫穷人说:我有一个德瓶,这个宝瓶我向它祈求什么,它就能出现什么!大家说:有这样的事吗?你是不是可以当众表演一下,给我们看看!他说:可以啊。当众就向德瓶请求,一下子就出现他心中所要的。这时大众欢喜、赞叹、拍手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就是要栽跟斗了。他一高兴,就在大众中跳舞,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德瓶给踢破了。德瓶破了之后,从德瓶里面出现的房子、珍宝、车乘,一切东西全都消失掉,又恢复到过去贫穷的样子。

  这个故事,大概是我出家两年,还在佛学院的时候听到的,印象非常深刻!出家几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一再出现,警告我自己:要时时保护这个德瓶!我们能够出家修行不简单,点点滴滴,每天忏除罪障、积功累德,心中有一点小小功德,这个德瓶啊──如果我发愿,要得到人天果报,就有人天果报,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就有一点功德力了。但是千万不要放逸!因为这些功德还没有入圣位之前,都很容易被破坏!

  你看这个贫穷人,能得到德瓶也不简单啊,花了十二年供养、礼拜,才得到的,却因为一念的放逸,把它给踢破了。有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刚开始修行,那是持戒、苦行,但是一个人会栽跟斗,多数不是初学,多数是出家有一段时间、有点功德的人。因为刚出家,身心苦恼,你不可能放逸,也没有资粮放逸,等到内心有点功德,你的内心会有想要攀缘的冲动。就是刚开始你一直修习寂静,慢慢有点功德后,你会想要动,这时候你就要用德瓶的故事,来警告你自己──不可以乱动,要保任,不能弃舍!这个德瓶得来不容易,所以不能放逸啊!

  通常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一定是先放逸才会破戒!我曾经问过我的恩师上果下清律师,他老人家持戒很谨严,我问说:老师啊,我们面对那么多戒法,到底持戒的根本精神在哪里?我的恩师只说: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不放逸,你要抓住这个原则──身口意不放逸,就是持戒的根本精神。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从刚出家、穿上这件袈裟,要把这件袈裟穿到临终,要不放逸,也是不简单。老实说,我们都是凡夫,凡夫就是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贪、瞋、嫉妒心、我慢心……烦恼在我们内心一再的出现,而我们对治烦恼,主要就是靠对佛法的一念信心、惭愧心,好一点的话,就是曾经在寂静当中,所栽培的少少的无贪、无瞋、无痴止观力量,我们对治烦恼的功德,大概就是这样而已。烦恼的势力是如此的强大,而戒定慧的功德,我们大都是今生才栽培的,所栽培的功德也不是很大,遇到烦恼的活动,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的确也不容易。在尽形寿的菩提道当中,一路走过来,要完全不放逸,的确是不容易。

  既然不容易,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一个办法,是很好的一帖妙药,忏公师父强调依众靠众。就是刚开始修学,应该要依止僧团,不要一开始就住茅蓬。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住茅蓬,前三个月主动积极、精进用功,三点钟起床,半年以后,改成四点起床,一年以后,我最近身体比较不好,多睡一会儿,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啊呀,干嘛啊,修行不要那么紧张,睡到六、七点才起床,就是这样。因为烦恼它会以各式各样相状来欺骗你,让你有很多借口,如果你没有经常跟烦恼作战,你会觉得烦恼实在是狡猾不得了,你看不到它的真面目。所以依众靠众有一个好处,反正打板你就起床,不管什么理由,因为大众有一种力量,大家都往前冲,你跟在别人后面,就算你落后、也不敢落后太久。

  上次我们去杉林溪,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那些杉木种在一起,每一棵都站的很挺直。为什么?为了要去吸收那些露水,你要不挺直的话,弯弯曲曲的,吸收不到露水你就要枯死!为了生存,每一棵树都长的直直的。旁边有一棵树,离开了这个丛林单独住,长的弯七扭八的,因为没有人跟它争露水嘛。弯七扭八的树能作什么材料呢?也不能作家具,砍掉作材烧而已。这表示什么呢?丛林无曲木,在大众当中生活,每个人都要增上,你的心力自然会提起来,所以依众靠众很重要。

  不过依众靠众,忏公师父也提出三个重点,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这个众是男众住男众道场、女众住女众道场。刚出家,就算你是老和尚也是一样,无始劫来,男女的欲望是根本烦恼。这个烦恼不是一生串习的,而是生生世世,我们在三界受生,都是依止这个烦恼润生而感果的。忏公师父说,你住在女众道场,今天你看她一眼,明天她看你一眼,七看八看啊就有问题,所以绝对要住男众道场,避免这些烦恼的因缘现前。因为你内心有烦恼,又有外境刺激,这个烦恼自然就会起来活动,所以一定要远离所缘境。这个也很重要。

  第二,要住在山林道场。忏公师父说道场有三种:一是都市道场,二是乡村道场,三是山林道场。住在山林道场,你的心容易寂静。

  我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到台中道场去,我发觉我到那个道场,有一种冲动,就是想要到市区去看一看,回到净律寺就不会。因为在那个地方看到万家灯火,各式各样的人、车啊,虽然不一定要做什么事,总是想到外面看一看,所以住山林道场,容易让心寂静下来。

  第三,要住如法的道场,解门、行门并重。虽然你住在男众道场、住在山林道场,也要有固定的定课,早晚课共修、自修,有一定的制度在运转,住在一个如法的道场,才有法的力量。

  如果一个初学的凡夫,能够依止男众的道场、山林道场、如法道场,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不放逸,虽然心中有烦恼,但是可以防护自己,不让它产生放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失念

净界法师

    第十六卷

  前面介绍不信、懈怠、放逸这三个心所,大都是在尘劳的境界出现。以下四个心所─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多数来说,都是在止观修行当中出现,跟前面的情况不同。其中昏沉、掉举可以归属一组,失念、不正知也可以归属一组。

  我们先解释失念跟不正知。就以念佛法门来说,刚开始对阿弥陀佛名号,先培养清净的信心,之后就要培养念力,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我们内心对于弥陀名号,要从散乱心达到一心不乱、三摩地,所依止的法宝,一个是正念,一个是正知。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说:我们想成就三摩地,要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心于所缘,专一安住,第二个是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就是正念的力量,心于所缘,要能够相续安住,就是要有正知。而正念与正知的相反,就是失念和不正知。

  十八、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及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

  我们在修习止观的时候,特别是讲到修止,一定要有一根本所缘。以净土法门来说,弥陀名号这个声尘,就是我们的根本所缘。本来我们对佛号,应该是要专一安住的,但是不能明记为性,所谓明就是明白,很清楚分明的叫明,没有一点昏昧的状态,记就是不忘失,执持名号,执持就有记的意思,心能够抓住佛号,明记不忘、不让它失掉。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但是当我们失念之后,我们的正念就不能分明了,这时候散乱心开始活动,因为失念下一个就是散乱。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打妄想很容易判断。基本上你的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佛有三个次第:

  第一念从心起:佛号是怎么生的呢?是从我们这一念皈依的心、从内心生起的,这时候没有声相,只是一种皈依的心,由皈依的信心,来带动一个如理作意,这时候佛号准备要创造出来了,但是声相还没有出现。

  第二声从口出:这时候声相出现了,假借嘴巴的振动,把我们的所缘境创造出来。

  第三音从耳入:之后再把这个声相─我们的根本所缘,假借耳根听回去。

  怎么知道妄想已经进来了呢?假设你已经听不到自己的佛号声,那一定是打妄想了,表示主人已经不在、贼已经进来了。所以要清楚的听到你每一句佛号的声音、都要听得到。第一句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句也听得清清楚楚、第三句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所谓的明记不忘。一次又一次把佛号给抓住,清楚分明地把它记住,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不正知

净界法师

    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

  当然,我们对于所缘境,只是专一安住还不够,必须还要相续。在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功德我们要注意,就是对于所观境要能够正知,而这个不正知就是一种错谬的理解─谬解──到底我们是不是安住在所缘境,不知道,或者在念佛当中有什么境界出现,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虚妄的?是善的、恶的?应该增长、应该对治?完全不知道,这就是不正知。

  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因为不能够如实了知所观境的真实相,对于已经成就的戒定慧功德,就会有破坏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看:一个是破坏戒功德,一个是破坏止观、定慧功德。

  比方说外道修习禅定,虽然正念力很强,但是正知力薄弱,得到禅定之后,在禅定当中看到有人一生修善,因为临终起了恶念,堕落到畜生道去。他就起了不正知说:啊呀,原来造善并不能成就可乐果报!因为他对宇宙人生有错误的想法,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观念,就以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来做判断──反正世间没有因果在,持戒、断恶、修善没什么意义。所以出定以后,就开始造恶业,多所毁犯。为什么会多所毁犯呢?就是对于所观境,不能如实了知境界的真相,不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会堕落,是他过去生曾经造恶业,不是今生造善的关系。这就是毁犯戒行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毁犯止观功德,就是我们常讲的错认消息。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一位老法师讲禅宗的一个真实公案。过去丛林,在禅堂有一位老参,打坐时都很相应,但是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大蜘蛛。这只蜘蛛从他的前面走过来又走过去、走过来又走过去,一开始也不去管牠,还是守住自己的话头─念佛是谁。慢慢、慢慢地这只大蜘蛛愈来愈过份了,竟然爬到他身上来,从脚上爬到头上、从头上爬到脚上,这时候他的身体就受干扰了。

  之后,实在忍无可忍,就跟隔壁一位同参说:这只蜘蛛实在太过份了,下次要准备一把刀在旁边,牠再跑来,我一刀就把牠给杀了。旁边这个道人有经验,跟他说:你不要这样啊!不要拿刀杀牠,你拿一枝笔在旁边,下一次你再看到,在牠身上画个圈,牠就消失了。哦,这样子!好,那就试试看吧!下次啊,这只蜘蛛又在他身上跑过来、跑过去,他就用毛笔在牠身上打一个圈。从静坐出来之后,发现这个圈圈,正好画在自己的肚子上!哪有什么蜘蛛呢?明明圈圈是画在蜘蛛身上,结果画在自己的肚上,表示这只蜘蛛是他自己心识变现出来的、是一种幻相。但是他在打坐中看到的,就像亲眼看到一样真实。

  一般人修止观,如果过去曾经串习过外道法,之后放弃了外道法,在打坐当中,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景象。如果你修行很单纯,没接触过外道的思想,打坐的情况就会比较单纯,风平浪静,什么景象都没有,就是所缘境历历现前。如果你过去曾修过外道法,经常看到什么,这样的等流习性来到佛门,你在打坐的时候,幻相就特别多。如果你不正知、不正确了知的话,那你所栽培的止观功德,就容易被破坏掉。这个正知,也是需要透过经论学习来的。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要经常忆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才是真实的、不虚妄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相当中,看到非相──一切法的空性,就是在一切生灭相当中,看到毕竟空的空性,这个才是见到如来。当然,这里的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身,而是见到法身如来,就是佛陀的法身。

  这里说多所毁犯为业,一个不正知的人,在所观境当中,就会产生很多错谬的理解──错认消息!轻则破坏止观功德,重则甚至会破坏清净的戒行,因此才说多所毁犯为业。

  再看失念的体性,它是以念跟痴各一分为体。

  一、念,是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中,明记不忘的念。当然这时候的念,不是去念佛号、或者念三宝的境界,而是念五欲的种种境界。

  二、痴,是说不知道五欲的过患,所以心总是跑到五欲境界去。五欲的念,是一种熟境界,对三宝的念,是生疏的境界,所以佛号念一段时间,心就跑出去、念一段时间又跑出去,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过去在五欲境界,也是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又一次去忆念、熏习。当然,这是不好的念力,会使令我们堕三恶道,现在想要改变它,就需要一点耐性,不要怕失败,心跑出去马上拉回来、跑出去又拉回来,一方面不再串习五欲,断相续性,慢慢地就会有变化──生会转熟,熟会转生。

  总说:失念,是以邪念和愚痴为体,不正知,是以慧和痴为体,这个慧也是五别境之一,但是属于邪慧─过去曾患习过的邪恶知见。总之,失念跟不正知,都是属于正修过程中的障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昏沉、掉举

净界法师

    十六、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昏沉能令我们这念心,面对所缘境─无堪任,也就是我们的明了性,如果忆念三宝的话,能够创造功德,但这时候明了性失掉了,创造功德的能力也失掉了,因此而没有堪任性。既然功能失掉了,内心就昏昧了。

  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当昏沉生起时,那就达不到禅定轻安的功德,也就没有观慧─毗钵舍那,对诸法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修止、修观都被障碍了。

  十七、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前面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好比一个人睡觉时,心很寂静,但是不明了,内心一片黑暗。而掉举刚好相反,明了性还在、内心很清楚,但是不寂静,不能够在所缘境专一安住,心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攀缘。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行舍是禅定功德之一,这时候对于禅定的功德、止的功德,就产生障碍了。

  关于昏沉和掉举的过失,宗大师说昏沉的自体是痴。一个人打坐经常昏沉,如果不去对治,以后脑袋会空空、钝钝的,讲什么都听不懂,经常串习这个痴心所,将来可能会到畜生道去,所以这个昏沉很可怕。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脚也痛、腰也痛、心也散乱,不容易昏沉,因为脚痛让你睡不着觉。但是坐久了之后,腿也不痛、腰也不痛,就容易昏沉了。

  昏沉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昏沉的出现,它是寂静的,使令我们容易错认消息,以为内心当中很寂静,不会想去对治它,它让你感到身心寂静,而这种寂静却是昏昧的。没有一个修行人愿意昏沉,都是身心太疲惫、又强迫自己打坐,因为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心光外泄,没有精神、也没有体力了,你硬坐,明了性就生不起来。刚开始是身心失调,但是习惯了以后,睡得好、吃得饱,精神虽然很好,一坐,照样昏沉,为什么?已经养成习惯了!

  过去,有一位佛学院同学,就是这样,他刚开始是晚上睡觉,到后来是连白天都睡觉。他白天怎么睡?他不能打坐,一打坐,你在旁边从一数到十啊,他一定昏沉。他也很奇怪,不打坐什么事都没有,精神非常充沛、讲话也大声、走路也很快,只要腿一盘就不得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一定睡着了!他睡觉他自己都不知道,你跟他说你刚刚睡觉,他说我没有啊,我刚刚坐的很好啊!因为昏沉在他心中串习的势力非常强大了,所以很难对治。但是你不对治,你就不断在增长你的愚痴啊!

  我们一定要思惟昏沉的过患,这个烦恼不容易对治,比掉举还严重。掉举心不寂静、会扰动我们,我们会感到厌烦而去排斥它,但是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很容易跟禅定的寂静混滥,所以一定要对治。我们常讲入宝山空手回,我们每天做定课,一堂功课做下来,得到很多的宝,身心又串习了一次功德、修行的功德又增上了。有些人却一点功德都没有,也是入宝山,但是他昏沉、明了性没有了,跟法就不能相应,这就是入宝山空手回啊!

  而且昏沉的可怕怎么样呢?它下次它还会再来,你放纵一次,它一定又会来找你,你下次打坐,昏沉更厉害,就是这样。这个贼呀,你现在不对治它,你一天一天把它增长广大,以后就更难对治了,现在要用一分的力量对治,以后要用十分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串习,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烦恼,它的势力就渐渐加强,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正念,也是渐渐增强──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总之,昏沉的过患是很大的!

  不过,你也要注意一些相关事情,饭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太甜的东西,因为甜的东西容易变成酸性,睡眠也要调得正常,饮食、睡眠都要留意。还有不要去做那些太劳耗神的事,减少精神的损耗。如果你已经昏沉了,打坐的时候不要闭眼睛,当然闭眼是养神啊,你看别人闭眼、你也跟着闭眼,人家有功夫明了性还在,你一闭眼、一片黑暗。修行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你现在还不适合闭眼,打开眼睛让光明进来,就不容易昏沉,如果眼睛打开还会昏沉,那我建议你,不要坐了,起来拜佛。总之,就是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要让昏沉相续下去!蕅益大师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从你内心生起的,所以必须从你内心去对治它、消灭它。这个毛病在修止、修观当中,都要注意的。

  而掉举是不寂静,形相是很粗重的,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观察得到。前面的昏沉是痴,掉举是跟贪有关系,你会向外面攀缘,就是对外境有染着,所以才会去攀缘它。这是我们修习正念、正知的两个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散乱

净界法师

    二十、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散乱,是对于所缘境令心流荡,已经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了,到处流荡、飘流、攀缘。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一个人散乱久了之后,在打坐当中经常打妄想,偶尔也会想出一个道理来,就会生起邪知邪见。当然这个道理是不合乎诸法真实相,所以说是恶慧所依为业。

  关于散乱跟掉举,在《成唯识论》上说,掉举是一境多解,一个境界有多种理解,本来修止是不能分别的,修观才要分别,修止是无分别住,对于所缘境─佛号、或是数息,只有皈依的心,一次又一次去忆念,如果对一个境界产生很多的分别、理解,这个叫做掉举。而散乱是一心多缘,就是一个心去攀缘很多境界。由上可知:掉举是在一个境界产生很多分别,散乱是到很多境界去分别,二者有差别。

  此八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随烦恼。

  前面这八个随烦恼,活动范围在于不善跟有覆无记两种染心,因为活动范围比较广大,所以安立为大随烦恼。

  讲到这里,关于根本烦恼、随烦恼的相貌,已经全部解释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