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五十阴魔之四十七:贪非贪执

净界法师

    辛七、贪非贪执

  贪求他的寿命能够长生不死,这叫做贪。但是这样的贪求是不应当的、是做不到,所以叫做非贪。贪求一个根本做不到的东西。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的心已经破除前面的四阴,开始在整个微细甚深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第八识中开始活动,开始修止观了。修止观当中他出了一个状况:

  迷执成堕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明了的心,在第八识圆满常住的法当中活动。第八识我们知道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它的整个空间是遍满法界,整个时间充满过去、现在、未来。他在第八识中活动的时候,他就觉得:哎呀!这第八识不得了,圆满常住。他想我的色身要是能够像第八识这样常住不坏,该有多好呢!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所以他就希望,他的色身能够等同于第八识的这样识精元明,能够常住不坏,常久住世而不灭亡。依止这样来当作一种坚定而殊胜的理解,这时候堕入贪非贪执。比方说,阿斯陀这个长寿仙,一生追求长寿、长命,来当作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外论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他执着第八识是寿命的根元,寿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这能变现的第八识是这么样的圆满常住,我所变现的寿命也应该圆满常住才对啊!因为这样而安立一种固妄之因,坚固色身,来当作它虚妄之因,追求常住的果报,以为其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心中虚妄的追求延长寿命,而成为长寿仙之种类。

  佛法是认为色身是无常败坏的,色身不可能长久,你总有一天要死亡,但是你内心是无穷无尽的。你看我们前生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佛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水流从上游流到现在,那个水流还是前面那一个水流流下来的,没有上游的水流,就没有下游的水流。

  前面我们在讲四科七大的时候,破妄显真的时候,佛陀不是讲一个譬喻?他问波斯匿王说:你小时候几岁去看恒河?他说:我三岁去看恒河。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你再去看恒河,有什么差别?他说:差很多,恒河的水也不太一样了,比以前污浊,我能看的眼根也衰老了,所依的根身衰老,所看的恒河也衰老。佛陀说:那你那能看的心,清净明了的心性,住在你眼根当中去看恒河的时候,那个能看的心,有没什么差别?这时候波斯匿王回光返照:诶!没有差别,还是一样那个明了的心。佛陀说:是的,那个心是没有差别,那个心就通于过去、现在、未来,那个就是你的生命的依止处。

  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依止这个来修,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能以根身来当做生灭的因。说,你为什么修行呢?为了长寿。为了长寿,你身体要生病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修行了。依止这个为本修因,色身生病照样可以修行,方法不同而已,我不能拜佛,我可以念佛。所以色身它只是个工具,不能当修行的本因。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四十八:真无真执

净界法师

    辛八、真无真执

  真就是把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但事实上它不是真实常住的。从四五六七八都是约着果相,它所变现的果相,包括它的四大、根身乃至于它种种的安乐的依正二果报。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

  迷执成堕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在第八识当中观命,观察第八识是众生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依止处,而且这生命的依止处是互通的。众生他所变现的果报各式各样,但是他的第八识之体是互通的。

  他产生这样的理解以后,他就产生怎么样的行为?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贪恋世间五欲尘劳的境界,他恐怕寿命的销亡穷尽,他所变现的这些依正安乐果报也销尽,所以他就在定境当中,就全心全意的去贪求安住在莲华宫。

  莲华不是指清净的意思,这地方的莲华指的是庄严的意思。

  他贪恋过去的善业所变现的庄严美丽的宫殿,而且广化七珍,以神通力在宫殿当中变化种种的珍宝,而且多多的增加种种的美女,恣纵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享受在整个宫殿五欲当中,以此当作一种殊胜坚定的理解,这就是我修行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件事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执着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之想,实际上不是常住的。他变成什么眷属呢?吒枳(结缚),迦罗(我所作)眷属,吒枳跟迦罗指的是六欲天天魔的异名,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做这件事情,变现安乐的果报来作种种的受用,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涅槃,迷失佛陀的菩提功德,而忘失大乘的善根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他发起自己放纵自己欲望的因,追求炽盛尘劳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功德之城,生起六欲天天魔之种,以后变成天魔的眷属。因为他追求五欲的快乐,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这个想法。

  识阴魔境前面这八科,他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能生的因,不管是所生的果,总而言之,他产生自我意识,一个我、还有我所受用这二个部份,所以都是生死凡夫。凡夫的我跟我所是很坚固的,你看他在止观的过程当中,还是被我跟我所所迷惑颠倒。

  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国君叫楚成王,楚成王是春秋五霸楚庄王祖父,楚成王在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奠定整个楚国称霸的基础。他本来是立一个太子,他的长子商臣,后来他晚年的时候,觉得老大长子不长进,他喜欢小儿子,所以很想把太子商臣给废了。但是太子当时跟很多文武百官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商臣很快就知道他父亲要把他废掉,所以他就提前发动政变,领着军队直接杀到王宫去,杀到王宫,楚成王就没办法,他的儿子就给他一条绳子说:父亲,你就自己了断吧!楚成王没办法,就上吊而亡。楚成王死掉以后,发生一件事情,楚成王眼睛都没有闭,死不瞑目。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君王死了以后,有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下一代的君王要封给他一个赐号,这个赐号是要留名千秋的,表示他一生的成败。所以楚成王他眼睛没有闭,为什么呢?他要看看我这个不孝子到底给我什么赐号。果然他这儿子给他的赐号不太好,给他一个叫楚灵王,灵巧的灵,古时候灵巧不是好事情,这个人做什么事不够厚道的意思。这个儿子给他楚灵王的赐号,他老爸不满意眼睛还是没闭。大臣就说:这样子不行,先王没有闭眼睛不能入殓,大礼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他儿子就亲自跑到他爸爸面前说:封你一个楚成王,表示你功成名就。讲完以后,他爸爸眼睛就闭起来,满意了。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我意识在整个因缘果报当中,我跟我所,我跟我受用这个东西执着是很深的。临命终的时候根身败坏,权力已经消失了,所有的东西都消失,那个自我意识我们还是不肯放弃。

  到前面的八科,其实前面修止观的人在整个第八识的因果,都没有离开我跟我所的这一部份的执取,第九第十就不一样了,那是出世的圣人,这种圣人是在第八识当中,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他只有一种微细的法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四十九:定性声闻

净界法师

    辛九、定性声闻

  定性声闻是怎么说呢?这个修行者他是决定证得偏空无为之理,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在成就阿罗汉果之前,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跟他讲都没有用,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果才能够回小向大的。在整个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中,他不可能回小向大。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在第八识的生灭跟不生灭的二个相貌中活动。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这个时候在整个众生的命根的显现当中,众生命根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第八识命根的境界显现当中,他在那地方做什么事呢?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

  分别第八识有精妙跟粗重二种差别,他认为第八识当中的道灭二谛是精妙的,而苦集二谛是粗重的,他把它分别出来,这一部份是精妙的,这一部份是粗重的区分出来,而且又有真违的差别,他认为道灭是真实永恒的功德,而苦集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他不但分出精粗,也把它分别出真伪。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

  他认为整个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怎么说呢?我们因为过去有漏集谛的业因,才招感世间苦谛的果报,也因为出世间的道谛之因,而招感出世间灭谛之安乐。所以他认为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所以他追求出世间的道灭二谛的感应,他就厌离世间有为的苦集二谛,而追求出世间无为的道灭二谛,追求出世间二谛的感应。

  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是背清净道,背离大乘实相的清净的菩提大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他如实了知三界的痛苦,而这痛苦是由心中的集谛、烦恼跟罪业所招感的。

  那怎么办呢?应该要修学戒定慧的圣道,而证得出世的涅槃。

  这个当然都没有错,错在当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出离三界以后,他就居灭已修,更不前进,问题在这一段,他就安住在偏空的涅槃心满意足,认为大事已办,而不想再继续的前进,依止这样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堕入定性声闻。无闻比丘就是他不俱足多闻……小乘的学者他也不是完全不闻,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什么都不学,他是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都用在思惟苦谛、无常、无我,在这地方以外他就不想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广大甚深的中道实相,他也不想学习。依止这样成就增上慢,而成就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一个已经是一个圣人,这一科跟前面不一样。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第九种的魔境,圆满成就精妙的功德。因为他已经成就出世间的偏空涅槃,成就小乘涅槃之果。但是从大乘的角度,他是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也违背大乘的大般涅槃之果,而生在缠空,为偏空真理之所缠缚,而不想再前进。

  这个种性的问题《法华经》就讲很多、很多,《法华经》专门讲种性。说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有他的种性;这个人为什么他会做这件事情?他有他的种性。比方声闻人来说,他有二种种性,有一种是定性声闻,一种是不定性声闻。

  有些人他一学佛以后,他一辈子就生长在小乘国家,他今生生长在泰国,他来生还是生长在泰国,第三生还是生长在泰国,他内心完全所熏习的就是知道一件事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他什么事都不知道,这个人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定性声闻,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讲都没有用,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定性声闻。有一种人不是,有一种人是他前三生在泰国,后来又生长在台湾,他也听了《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生长在泰国。那他的善根是怎么样?夹杂。有小乘的善根也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小乘的善根比较强,那么这种人在修小乘的过程当中,他就很有可能回小向大。你看法华会上佛陀三周说法,第一周说法,舍利弗尊者就回小向大,因为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他修过大乘佛法。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修的福报会消失掉,你今天去布施、做义工,你到天上去享完就没有了。善根一到你的心中,你永远不会失掉的。你听过一部《楞严经》,结果你都没有去修,也没有损失!

  大乘佛法除非没有进入到你的心中,大乘佛法很奇怪,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以后,它就永远在你的心中停留。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它称合你的本性,你没办法把它破坏的。你说,你后来很放逸,到三恶道去了,善根还在。你以后从三恶道出来,你会比一般人早发菩提心。

  这种定性声闻是怎么回事呢?

  他的阿赖耶识当中都没有熏习大乘佛法,你要他回小向大,怎么回小向大呢?

  佛陀没办法,只好为你宣说小乘法,为实施权!这种人他本身的学习是比较狭隘的,天台宗说,这是生灭四谛,观察四谛法的时候是用对立的心态,生灭就是对立,他认为苦集跟灭道是不能共存的,有苦集就没有灭道,有灭道就不能有苦集。

  大乘佛法在观四谛是不二的,苦集当中有灭道,灭道中有苦集,这是圆教的四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五十:定性缘觉

净界法师

    辛十、定性缘觉

  他是决定证入偏空的正理,而成就缘觉的圣者。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也是在第八识的粗跟精二个过程当中活动。

  迷执成堕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行人他在圆融的六根互用当中,他这个时候,内心生起一念的清净觉明之心。他这时候的心已经不受外尘的染污,在清净觉明心中,他就发心的去研究深妙的我空之理。

  他这时发明我空之理有二种差别:第一种人是缘觉乘,他生长在佛世,顺逆观察十二因缘,顺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逆向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经过这二重的观察,他得到结论,原来生命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有这个因缘才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因为有这个因缘又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在整个因缘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从十二因缘当中,观察到因缘空的道理,这是缘觉乘。

  第二、独觉乘,他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的方,没有佛当然也没有佛法,他只能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到春天百花盛开,到秋天的时候百花凋零,所以他看到外在的环境是无常败坏的,他同时也观察他的内心也是情绪变化。你看,我昨天的心情跟今天的心情也不一样,所以他从整个内外的身心世界,也观察到身心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他体验到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苦、无我当中,他就独自的证得我空的真理,这个是独觉。

  他总而言之,他就即立涅槃而不前进,在我空相应的涅槃之处,他就认为大事已办了而不再前进,依止这个而生起胜解,这个人成就定性的辟支佛。他的生命当中,他决定要证得辟支佛果,包括诸多的缘觉、独觉这一类的,暂时不可能回小向大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十圆觉(沕+曰)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第十缘觉,圆指的是整个圆满十二类生当中,他已经成就第八识一部份的觉性。

  觉性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的觉性有二个,一个是我空的觉性,一个是法空的觉性。他证得我空这一部份,他证得我空的觉性以后,(沕+曰)心他认为这个已经是符合内心圆满的期待,他不再前进了,而成就湛明之果,在一念湛然光明的心中,成就我空的果位。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他成就独觉、缘觉的圆明(我空真理),他不再接受佛法的教化。他认为他大事已办了,他就不再接受教化,当然不受教化也就不可能再回小向大。

  声闻跟缘觉他们二个很像,都是证入我空,但是过程不太一样,缘觉人智慧比较高,智慧有深浅差别。声闻人断见思烦恼,如烧木成炭,但是缘觉他是更清习气,烧木成灰,他把烦恼断了,习气也破除了,他的智慧比较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么办呢?

净界法师

    第132卷 讲义302面

  庚三、斥邪结正

  我们前面讲到十种识阴的魔境,前面的八种都是属于染污心产生的执着,后面二种是对我空的清净心产生的执着。这一段是佛陀把它作一个总结,说是斥邪结正,斥邪是佛陀诃责十种识阴魔境的过失,结正是结归大乘正确的菩提之路。先说明什么是不对的,再说明那什么是正确的。

  (分二:辛一、斥邪。辛二、结正)

  辛一、斥邪

  佛陀怎么诃责前面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这一句话有警觉的意思。

  阿难!你应当了知,前面十种识阴的魔境。

  佛陀在诃责的时候是分二部份诃责:一、是诃责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来应该是正念真如,你也应该去顺从法空、法空的真如,怎么在中途当中生起断常种种的邪见呢?这个邪见是怎么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个总结说:因依迷惑。

  邪见还是我们自己迷惑不觉的心生起的。这很重要,你不能说我看到这件事情是他引诱我的啊!不能这样讲,外境是被动的。诸位要知道,外境永远是被动的,你有主动权,别人刺不刺激你,是他决定的,你要不要起烦恼,是你决定的。

  过去有人在一本书上说:印顺老法师讲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说**印顺。印顺老法师提出一个方法不错,他说:打不打归你,倒不倒归我。高明!因为外境你没办法决定,打不打我没办法决定,倒不倒我决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你打不了的。

  这个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人会起颠倒,你自己要负责,你自己颠倒嘛!

  第二个诃责、于未足中生满足想,这是佛陀对二乘圣人的诃责,对还没有圆满菩提就生起得少为足之想,这也应该加以鼓励鼓励。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总而言之,这都是在第八识的用功,所谓的真妄交攻,而产生这十种差别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个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没有魔境,一个要没有修行他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贪图五阴的快乐,福报享尽,只到死为止,他的内心当中什么事都没有。

  什么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没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顺从妄想。为什么有魔境呢?因为我们的心皈依二个东西,一方面想要顺从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这个事情就出现了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总而言之,在魔境当中之所以会堕落,都是因为我们一种坚固的迷惑,而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不知道去回光返照,去找回到我们的真如,找回到我们最初的发心。在十种魔境现前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在解读魔境的时候,都是依止过去所爱着的因缘,过去生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比方说,有些人他喜欢空观,他因地当中看般若经看很多,他进入到第八识的时候,他肯定执着断灭见,喜欢假观、喜欢唯识的人,他进入第八识的时候,他就容易执着常见,在第八识不常又不断的过程当中各有所爱。

  这是什么回事呢?先习迷心,过去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在这地方产生安住,产生休息,当作自己究竟的皈依处,认为自己已经满足无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

  如果是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就很可能依止这个而成就大妄语,说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因为大妄语的过失而堕落无间地狱,这是前面八种的邪见。后面二种声闻、缘觉,因为这样子无上菩提就不能继续前进,得少为足,偏空涅槃。

  劝诫保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劝勉我们,我们应该要存大悲心来秉持大乘的如来之道,将此楞严法门,辨别邪正的法门,在佛陀灭度之后而传示于末法,魔强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习止观之人都能觉了这十种魔境的差别异相,不要被自己邪见之魔,而自己造作罪业,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当中。

  什么叫做自作沉孽?因为你到了行阴跟识阴,天魔都不能干扰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个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绥哀救,消息邪缘。

  保护安定修行的内心,来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见颠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够证入佛陀中道的知见当中。从始至终能够圆满成就圆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趋涅槃之城。

  佛陀在诃责过失的时候,先讲出过失的原因,再讲出对治的方法。说我们为什么会有魔境呢?简单讲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开始真正修行的时候,内心一直很矛盾,这个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挣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为什么呢?经典讲很清楚,一个是我过去爱着的习气,我很想这样做,第二个是我们今生修学佛法,佛陀教诫我们,我们听闻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远二个声音,很想这样做,不可以!很想那样做,它不同意,我们经常这样真妄交攻。世间人他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的内心统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纵,圣人也很简单,圣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圣道。最困难就是这个过程最困难,有烦恼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烦恼,这个就是真妄交攻。这时候色受想行识,就在我们的心犹豫不决,脚踏二条船的过程当中,五阴魔境就全部显现出来。

  五阴魔境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楞严经》是照妖镜,就这个意思。它把五种五十阴魔全部讲清楚,让你看过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么办呢?

  佛陀在本经当中的方法只有一个: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要乱动,不要轻举妄动,你一乱动你就完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永远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起跑点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后的终点你不一定达得到,这个过程很重要。不是说你开始很用功就怎么样,你这过程很多事情要处理的。我讲实在话,烦恼不会放过你的,它不会投降的,你要对治它,它也不是简单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个好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没有实体。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所做的戒定慧是称合本性,我们是真实体性,它只是一时颠倒所成的,我们是真实体性的。所以无明烦恼最怕什么?烦恼有一个天敌就是时间,你要不动,它就消失掉。它怎么能够跟你这样耗下去呢?它哪有时间呢?烦恼是一种情绪化,它是生住异灭,因为它不称合本性,所以它一起来的时候,你一旦不随顺它,它就消失掉。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时间,它经不起你时间跟它耗,你要不动,魔就消失掉了,你连对治都不要对治,你要一动,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动,那这事情就没完没了。

  我们要慢慢体会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这六字真言主要来自哪里呢?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你没有实体,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从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是有真实体性的。这地方我们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讲七处破妄,十翻显见,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这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真实的,它是虚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对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当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颠倒你就完了。

  这一段等于是把它烦恼生起的原因跟对治的方法说明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才是正确的修行法门?

净界法师

    辛二、结正

  应该怎么办,才是正确的修行法门?先结示正确的修学因果。

  法门殊胜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我们将首楞严王三昧修学法门分二部份:一、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灭心而修学所有的三昧,正念真如。二、过程当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记得不迷、不取、不动。就是这二个法门,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成就三不。这二个法门,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有传承,过去当中的恒沙劫微尘如来,都是依此法门而得心开意解,入佛知见,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做,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十方诸佛都是这样走过来,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人修行不顺从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没有一个人这样子,都是这样做的。

  识尽根融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功德相:假设你识阴能够穷尽,你能够在整个第八识当中,把它杂染的因果这一部份破坏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来开显清净的因果,这时候六根互用,这我们讲,证得圆通法门。

  在阶位,古德判教,诸根互用是什么阶位呢?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别教的初地。

  顿超诸位

  从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圆教初住它的功德是怎么样呢?

  在六根互用当中,他能够等入菩萨的金刚干慧地。我们讲到干慧有二种,一个是初步的干慧,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是金刚心以后又重复回到干慧,这个是金刚后心的干慧,是等觉菩萨的境界。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为什么圆教的初住他的观行力,等同金刚干慧呢?

  这是讲本质是相同,因为圆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时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够说,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较圆,我的真如比较不圆,没有这回事情。

  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它怎么判?六而常即,即而常六。从理观上是六而常即,虽然是有圆教即佛、名字位、相似位、观行位,但是它所观的理是一致的,所以六而常即,这是约理观。圆教初住位的菩萨观照真如的时候,他的理观等同金刚干慧,当然事修不同,福德资粮完全不同,但理观是相同的。

  他理观是什么呢?圆明精心。

  圆明指的是他能观的智,精心是他所观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观而照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一部份是等同金刚干慧的。

  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他在整个理智相应当中,他能够发化,他能够从初住直接转入金刚等觉后心的妙用。前面说过,在理观这一部份是相似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的琉璃宝内外透彻,内含光明的宝月。琉璃宝内外透彻指的是所观的理,也就是我们讲的现前一念心性,或者讲真如,所观的理性,内含宝月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三观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俱足三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还取如如智。

  如是能超越别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而等同于整个菩萨的金刚三昧十地,乃至于等同于等觉的圆明(一心三观的智慧)。圆教初住是等同于等觉菩萨的,在理观方面是等同的。

  圆证佛果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最终他就能够证得佛陀的妙庄严海。这地方是就修德来说,他能够成就无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哪有什么得不得,你只是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我们只就是把我们原来的佛性恢复起来而已,哪有什么得不得?

  从这经文道出讲出二个观念,就是我们修行:第一个是本来具的,你不要修行了,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相信它的存在,然后顺从他就好。二、熏习成,你要用功,这一部份是可以修来的。本来俱我们叫性德,我们的真如本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部份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相信它、顺从它就好。第二个是空假中三观,用空假中三观来照了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空假中三观是要修来的。

  在本经当中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讲凡夫的清净跟佛的清净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就看得出来有差别,凡夫的清净只是一个清净的琉璃宝,里面没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们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我们的清净叫素法身,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笼罩在清净心当中。佛陀的清净是那一念清净心当中,多了一个宝月,多了一个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们性德是具足,性德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就是我们要用功的。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整个修学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跟修德二项的操作,佛陀作一个总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