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解宝灯论》达真堪布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后得中观是站在菩萨出定的角度去分析的,这时是有分别的,所以二谛可以分开,通过各自的正量而成立;而在菩萨入定的时候,没有分别,二谛不能分。

    出定时二谛不是一有一无,而是在各自的位置上成立,都是这样真实存在的。二者都是通过理证、智慧而安立的,都是一样,力量等同,互相没有任何妨碍地存在。这个时候不能有取舍,比如,对有无、空性和显现等,不能取一舍一,承认其一而不承认另一个。在菩萨出定的状态和境界当中,二谛可以分开。二谛分开的时候,力量等同,即都是以各自的正量而安立的。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思维,二者都是合理的,都是无欺的。

    前代的一些大德认为,这个时候也无有承许。他们着重胜义谛,胜义谛上无就等于无,而名言上有却不等于有。因此认为这个时候有无都是等同的,既不能承认无,也不能承认有。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后代很多大德认为,任何时候都承许有。他着重世间现法,在胜义上无、空不等于无,柱子、宝瓶等这些法是有,所以他就着重世俗谛,承许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自宗的观点认为,二谛同一存在。若是不存在,就没法双运,因此无法成立双运中观,也无法生起双运智慧。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与真正证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二谛是要双运的,若是你只有其中之一,怎么双运?想要产生二谛双运的智慧,就要了知或证悟双运、不二,但是如果只有其中之一,怎么能够产生这样的智慧、正见?所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真理。

    己一(真实抉择)分五:一、阐述彼之要义;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五、结彼之义。

    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

    若谓二者力同等,真实有实成不空。

    “二者力同等”指二谛互不妨碍地在各自的位置上如实地成立,这个时候二谛没有取舍,二者力量同等存在,即若是有,都有;若是无,都无。以显现抉择空性,从空性中直接显现,空性是显现的自性、本性,二者是法和法性的关系。但是二者也是在各自的正量面前共同这样存在的。若是二谛在各自的位置上真实存在,那么会不会就变成了实成法而不是空性了?

    自宗在抉择后得中观的时候,二谛分开安立,这个时候二谛在各自的位置上事实存在。若是事实存在,是不是成为实成法而不空了?不会如此。自宗是在名言上、世俗谛上这样承许的,并非在胜义谛上这样承许的。

    若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都是经不起观察的。胜义谛有暂时的胜义谛和究竟的胜义谛。暂时的胜义谛是实有空、单空。观待暂时的名言谛而言,它是胜义谛;但是观待最究竟的胜义谛,它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胜义谛,而是相似的胜义谛、假胜义谛。比如,和菩萨入定的境界或根本慧定的所见相比,它就变成了世俗谛。

    但是我们自宗的这个承许不是在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承认的,而是在后得中观时,即主要是在世俗谛上是这样承许的,所以不会有这个过失。若是在这些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承许,那肯定会变成实成法;若是在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的时候这样承许,也会变成实成法。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对境非不同。
    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指是胜义谛和世俗谛。“自性均不成”就是空的意思。若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二者都是不成立的,都是空性的。在世俗谛上,二者是成立的。当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无论是空现还是有无,都是经不起观察量观察的,所以都是空的。此时若是有所承许,那就变成实成了。

    胜义谛的观察量就犹如一种工具或仪器,使用的时处都有所不同。有时以其抉择单空,这个时候就只能破有边而不能破其他的边。有时以其来抉择大空性。应成派单独有不共同的四大因(逻辑),这些都肯定是抉择大空性的方法。自续派和应成派有共同的五大因(逻辑),应成派可能会以其抉择大空性,而自续派只能以其抉择一个破除有边的单空,即实有空的一个单空。此处主要讲的是中观应成派。他们以这些观察量抉择大空性的时候,没有二谛分开,无有任何的承许。这个时候若是二谛分开了,或是有承许,那就肯定会成为实成法。因为此时抉择的是根本慧定之所见,即菩萨入定的状态,没有任何的边法,没有分别,息灭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承许,也没有二谛的分别。若是有分别才能二谛分开,若没有分别二谛怎么分开啊?可见,这个时候二谛不分开,没有任何承许,这是没有过失的。二谛分开是在后得中观,即菩萨出定的状态当中有分别,可以二谛分开。这个时候二谛是同等的。

    “二者对境非不同”:“二者”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此处是暂时的胜义谛。二谛各自都有各自的抉择方法,都有自己的正量。正量前的对境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法,如一个是空另一个是现,一个是有另一个是无。

    显现是在世俗谛观现世量面前成立的,胜义谛是胜义谛观察量面前成立的,各自都有一个正量,即得以安立的依据或方式。但是他们也不是单独独立的两个对境。

    “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显现本体就是空性,空性当中无碍显现,二者是这种关系。现本身是空,空本身是现,所以都是空性的,怎么会是不空的?

    无论是现、空或是有、无,没有一个是成实的。若现是成实,它的本性就不能是空;若空是实成,它就不能有显现。现的本性是空,现即是空,空就是现。这二者没有不空的,都是空的。

    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
    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

    二谛同等而显现,允许空才能够允许现,允许现才能够允许空。有可以抉择空,无可以抉择空,因为有和无的显现才可以抉择空,才可以成立空。若是没有有、无,怎么能有空呢?

    有现才有空,有空才有现。若是没有空,这个现肯定是实成了。若是实成,就不能存在任何法,所以肯定是个断灭。若是没有现,这个空就是单空,它也是个断灭。可见,若是你单独取现或者单独取空,都是断灭法。显现不是有吗,单独取现怎么是断灭法?因为如果不是空性的一个“现”,那它就是一个实成法。若是实成法,它就是独立的,即只能有它自己,不能有他法。若没有他法,它自己也不可能成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若是有实成法,就都是断灭的。因为是空性,才能显现;因为有显现,才体现空性。现的本性是空,从空性中显现。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显现。允许空才能允许一切,若是不允许空,任何都不能允许,所以就不会有现法。

    “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所谓的“显现”也有不同的含义。它的范围不同,有时仅指有边这些法。有时候是指有无是非四边或八边这些法。此处指的是相对立的二谛,即有边和无边(单空)都是显现,所以二者都可以抉择空性。《入中论》里讲是一种空,空也空。前一个“空”就是指无边,这个无边也是空的。空性不堕落二边,若无不是空性,就堕落无边了,因此无也是空性的。

    “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这些现法没有实质性,没有独一性,这叫空性。若有实质性、独一性,那就是实成了。这些边法都是显现,有也是显现,无也是显现。在抉择有或无的时候,没有一个实质性、独一性,所以才成立空性的。若没有这两个现法,怎么能抉择空性、体现空性呢?

    无也空,有也空,这是什么意思?不堕落有边叫有空,不堕落无边叫无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有或无都不是实成,都不是实质性的,这叫空性。在名言上,称为有和无;以胜义谛观察量观察的时候,二者都不是实质性、独立性的法,都经不起观察,所以才有空性。比如,柱子的本性是空的,这叫空性。如果没有柱子,哪有柱子的空性啊?若是没有这些显现,怎么能够体现空性呢?怎么能够了知空性呢?

    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
    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现空无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实。

    “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在二谛分开的时候,胜义谛和世俗谛互不干涉,二者不是取一舍一的关系,并非如火和水一样的互相妨碍。二者不仅不相违,而且在显现上还互为因果,即有现才有空,有空才有现。若是没有空,就没有现了。若是没有现,也就没有空了。

    二谛实际上是不是因果关系?不是。但是我们现在就要靠显现才能够了知空性,靠空性才能够了知显现、缘起,显现就是缘起。有显现才能体现出空性,有空性才能够体现显现。没有空性就体现不出来显现,没有显现就体现不出来空性。因此二者在显现上似乎是因果关系,彼此互为因果。

    “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有空就有现,有现就有空。二谛任何时候都是不离不合,是不可分的。“不离”即二者以后也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没有离。“不合”即二者原来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没有合。哪里有空性哪里就有显现,哪里有显现哪里就有空性。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二者如同火和火的热性,哪里有火哪里就有热性,哪里有热性哪里就有火。

    “现空无有不遍故”:“无有不遍”就是周遍,即显现周遍了空性,空性周遍了显现。哪里有空性,哪里就有显现,显现就到了;哪里有显现,哪里也就有空性,空性也就到了。如芝麻周遍油一样,空到处都是现,现到处都是空。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边有空但是没有现,那边有现但是没有空,不会有这些情况。

    “如何衡量均真实”:在二谛分开的时候,无论以什么样的理论和观察量去衡量,二者暂时都是真实、同等地存在的。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
    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若了知显现,就了知空性了。显现是缘起,虽然我们有显现,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了知显现,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缘起,不知道这些都是缘生缘灭,不知道它没有实质性,没有独立性。我们一直认为这些都是有实质性、独立性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当你真正了知了显现的时候,你就了知了缘起。当你真正了知了缘起的时候,你也就了知了空性。若要了知显现,就要真正了知缘起。缘起不是谁都能够了知的啊。

    显现就是空性。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里讲“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显现不是有边,它本身就已经遮破了有边,没有堕落有边。空性不是无边,它本身就遮破了无边,没有堕落无边。这不仅是宗喀巴大师独特的一种说法,自宗龙钦巴大士、麦彭仁波切也都有这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过,其实说世俗、名言的时候,也就是在说空;说空性的时候,也就是在说现。有不是有边,无不是无边。世俗谛不是实成,胜义谛也不是单空,它是远离无边的空。据此,我们应了达显现无实有,就是空性。

    “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在此处,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完全一致。应当了知空性就是显现。空性是无,显现为有,无就是有。这个时候,空性是不离显现的,显现是不离空性的,空性即是显现,显现即是空性。因此不会执着空性为实有。

    若不执着空性为实有,就不是单空,而是和显现不二的,才是真正的空性。若执着空性为实有,就是单空,落到空边了。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显现和空性无离无合的时候,就永远不会退转去执着实有。空即是现,现即是空。将显现抉择为空的时候,不会去执着空;将空抉择为显现的时候,也不会再去执着有。显现和空性不是两个独立的法,二者是无离无合的。显现即是空,空性即是显现,无离无合,始终都是这样的一个特质,所以永不会退回。若二者是单独两个法,抉择空的时候,肯定就执着没有了;抉择现的时候,肯定就执着有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二者是现相和实相的关系,现相是显现,实相是空性,也就是法和法性的关系,所以是无离无合的。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若是抛开显现,怎么抉择空性呢?若是没有柱子,怎么抉择柱子的本性是空?若是没有宝瓶,怎么抉择宝瓶的本性是空?若是没有人,怎么抉择人的本性是空?这样就没法抉择空了。空性不是单空,不是有无之间的无。抛开显现的一个独立的空是不合理的。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当你真正见性了,真正成就的时候,二谛不是轮番抉择和了知的,而是双运的,二谛在一个法上同时见。二谛同见就是胜义,是超越我们语言和思维的范畴的,这肯定是菩萨的根本慧或佛的究竟智慧等。

    在凡夫地的时候,二谛是轮番抉择和了知的,通过轮番修持,能生起相似的定解,虽然没有真正变成双运,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个相似的定解继续修行,最后就能够真正达到双运的境界,这个时候是超越的。在此之前,二谛各有各的正量,以此轮番修持二谛,这是妙慧。

    “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二取”指取执二边。有有无、是非、好坏、美丑、高低、贵贱等这些二边,这就是轮回。有二取的时候,还是轮回,这时还是心心所法,心和心所法都是分别念。所以分别念没有消失,究竟的双运智慧、离戏智慧、平等智慧无法显现。

    但是暂时通过妙慧——二谛各自的正量修持二谛,虽然还不能变成双运,但是这样轮番修持也会产生相似的定解,再继续修行,最后能够达到真实的双运。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无垢”指没有染污,没有过患。胜义谛有胜义谛的观察量,世俗谛有世俗谛的观察量,这两个观察量都叫妙慧。这个时候二谛无有取舍,宝瓶、柱子等一切法本性空,但是空而显现。现而空,空而现,现而无自性。不会只取胜义谛,而抛弃世俗谛;也不会只取世俗谛,而抛弃胜义谛。

    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
    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
    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两者中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生起双运智慧。若缺其中一个,怎么双运呢?怎么能够产生双运的智慧呢?“二慧”指二谛各自的正量。通过此二慧能生起相似的双运智慧,再继续修行,最后能生起真正的二谛双运之智慧。

    “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燧木和燧垫是古时代生火的木质器具,通过二者的摩擦能产生火,它们两个自己就变成了火。若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生起火。同样,若是只有显现而没有空性,或者只有空性没有显现,都不能生起双运智慧。二者缺一不可。

    由世俗谛的观察量了知世俗谛,由胜义谛的观察量了知胜义谛。通过二妙慧了知现而无自性,即显现上有,自性上无。这时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双运,没有息灭分别,但是通过修持,最后能够息灭分别念,这时二谛双运的智慧就真正产生了。

    如同我们走路得靠两只脚,缺任何一只脚都走不了路。二谛若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生起智慧。

    “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佛和传承大德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若现相和空相脱离,方便和智慧脱离,就不是正道。只有智慧没有方便,或只有方便没有智慧,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但是万一有,那就不是正道了。方便是显现,空性是智慧。如果方便脱离了智慧,智慧脱离了方便;显现脱离了空性,空性脱离了显现,二者不双运就不是正道,不能解脱、成就。如果不能断烦恼、断习气,那就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不是正道。

    己一(真实抉择)分五:一、阐述彼之要义;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五、结彼之义。

    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

    如若离开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此二因”是指空性胜义谛和显现世俗谛。显现和空性二谛双运才能产生双运智慧。若是没有二谛,怎么产生双运智慧呢?

    如同燧木与燧垫二者摩擦能生火,它们两个自己就变成了火,而不是另外的东西变成火了。同样,二谛双运的时候,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是现和空本身双运,而不是另外的他法变成了双运。所以不能缺少二谛,最后也是它们二者自身双运。

    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示外,
    无法直接而指点,密宗称为句义灌,
    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

    “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证悟离戏双运大空性的智慧,其本体已经超越我们的言语思维的范畴。凡是属于我们言思范畴的,肯定都不是双运智慧、离戏智慧,肯定不是究竟的智慧。因为究竟的智慧是远离言思的。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示外,无法直接而指点,”:我们除了通过表示、语句诠示外,没有其他的直接指点的方法。现在就只能这样描述和衡量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地了解这样的真理。

    在显宗里,只有通过逻辑和推理方式去表示、领悟此真理或智慧。通过逻辑推理,我们也能够领会、证得,但这是一个比量,再通过修持最后能达到现量。在密宗里,通过气脉明点等这些方法或通过上师特殊的一些窍诀,也有直接领悟,可以直接将心安住于这样的状态当中。这些是密宗特有的一些方法。比如气脉明点,它是有含义、有表示的,不是一般普通的气、脉和明点。通过修持气脉明点,我们就能够真正体验这种真理和智慧。通过上师的窍诀,比如什么也不说,或者偶尔说一些看似无聊的话。只能以这样的表示或方式说明诸法的真理或究竟的智慧,无法用言语来直接说,无法用思维来直接了达。它已经超越言思了,所以我们只能够通过这些来领悟。若是自己相续成熟或自己因缘到了,也能领悟得到,也能证得,甚至能够现量见到。

    “密宗称为句义灌,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些表示、手势、话题等,能令你领悟或证得这样的真理,这是密宗的句义灌顶,是密宗里特有的方法。显宗里只有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领悟,但是密宗有其他的方式,比如以手势、咒语等特殊的方法或窍诀,让你直接体验或者了达真理、智慧。你真正证悟的时候,如同哑巴吃糖块一样,不可言、不可喻,但是你自己明明了了。

    什么是空性,什么是显现?都得要明白。为什么说我们无明呢?因为我们既没有明白显现,也没有明白空性;既没有了知显现,也没有了知空性。我们甚至没有了解显现,所以是无明愚痴。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其实这一切当下就是。在空性和显现面前,我们就是像一位盲人。人、房子、车等什么都有,但是一位盲人却什么也看不到。同样,显现、空性当下就是,但是我们却一无所知。我们自己在其上妄加执着,自找烦恼和痛苦。若有,就高兴;若无,就伤心。觉得好,就喜欢;觉得不好,就讨厌。其实哪有有和无、好和坏?眼前你觉得最不好的人,可能通过一些因缘又和好了,甚至还产生了感情。若不好是事实存在的,那应该永远都是坏,什么时候都是坏。眼前觉得舍不得的人,过几个月就开始讨厌了,见都不想见,甚至开始埋怨他太坏了。若是外境上真实存在一个好,后来怎么又变成不好了呢?可见,好和坏都是自己假立的。你因此而烦恼、痛苦,这叫自寻烦恼,自找痛苦。有时高兴,无时伤心,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懂缘法。缘来缘去,缘聚缘散,这都是很正常的一种显现。没有必要再去执着,或因此去生烦恼而伤害自己。

    我们不了解缘起、性空,我们更没有证悟缘起、空性,所以有这么多烦恼和痛苦。若是你真正明白和证悟了缘起、空性,就不会有这些烦恼和痛苦。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自自然然。来了去了,聚了散了,生了灭了,好了坏了,善了恶了,都是很正常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没有一个独立性的,都是观待而安立的,都是因缘和合的。若明白了这些,就证悟了空性。

    证悟空性有什么意义?这时你就明白这些道理,看一切都觉得正常,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如同这句法语“有也行,没有也行;即既不追求,也不拒绝。来去都是自然,都是应该。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都是演戏,缘来缘去,很正常,已经都看透了,弄明白了,不会为这些动心,这叫如如不动的心。”当你觉得都是应该的时候,你才真正明白因果、缘起法。当你看一切都是正常的时候,你才真正明白空性。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哪有什么不应该、不正常的?看一切都是正常的时候,你才是真正证悟。缘起性空至关重要,与我们的解脱成就有直接的关系。若不懂得缘起,不懂得性空,不可能解脱,不可能成就!

    很多人以修加行为借口,不愿意学习《定解宝灯论》,认为这些都是理论,自己也不懂。尽管若没有实修而要真正证得是很难的,但是通过逻辑推理,我们也可以先有相似的定解。连相似的定解都没有,你修加行也是不如法的,怎么修啊?《定解宝灯论》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对我们的修行和成就至关重要,所以大家要重视起来,好好地学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己一(真实抉择)分五:一、阐述彼之要义;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五、结彼之义。

    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

    果中观或双运中观都是远离言思的,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对于自宗最究竟的实相、最究竟的智慧,现在只能通过一些表示或语句来形容,没法能够直接证得、体验。我们以此能够大概了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学、再修,最终也能真正地体验自宗最究竟的真理。显宗里可以通过逻辑和推理,分析、抉择而了知此境界。密宗里则通过观本尊、念咒、气脉明点、窍诀等特殊的方式,可以亲身体验或直接契入此境界。

    如是出世之智能,不依赖于其他法,
    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对于双运中观或离戏智慧,若是现在我们不依赖于他法而要直接亲身体验,是无法能够做到的。什么是依赖于他法?通过逻辑、推理等方式去了知;通过密宗里讲的气脉明点等方法去了知、体验。我们现在在凡夫地的时候,没法真正地直接去体验,就要依赖于他法。现在我们只能这样大概地去形容,或是去抉择相似的定解,然后真正能够证得。

    二谛分开抉择,这是道中观,也即后得中观。二谛分开了,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和世俗谛的观察量去轮番地抉择,这是我们言思、分别的一个范畴,现在我们只能这样做。根基有顿悟、有渐悟,对于渐悟而言,尤其要先抉择道中观、了解二谛分开,以这种方式去领会。比如,我们主要通过俱舍论、因明等,了知世俗谛的一些法,即五蕴十八界等;通过中观和般若等了知胜义谛。将二谛分开,如是去了知,首先在世俗谛上能具有一定的正见,如最起码生起因果正见、轮回正见。然后在这些基础上,对胜义谛无我、空性有一定的证悟。无我或空性也有远离一切边法、一切戏论的,也有仅远离有边或无边的。在二谛分开抉择时,我们只能了知单空。通过这些方式了知二谛,二谛也都是不堕落各边的。比如,显现是不堕落有边的,空也不堕落无边。它们各自远离了各边的时候,才可以成为双运。这个时候,“无”不是一个单空,它是不离显现的;“有”不是一个实有的,它是不离空性的;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不异空,空不异现,这叫做双运。首先要了知这一个道理,但是真正要体验双运,那就已经超越了言思的范畴了,只有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达到此境界。我们通过仪轨或一些理论,都无法达到现空双运的境界,所以现在在世俗谛的时候,就要二谛轮番地抉择,这叫道中观。

    我们现在只能靠无破有,靠有破无。有或无都不是单单的一个有或单单的一个无。为了能够证悟远离言思的究竟实相或智慧,首先就是要依赖他法。先二谛分开抉择,然后领悟二谛双运的真理。

    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
    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
    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有各自所安立的依据、理论,以这些理论去观察,就能够成就双运果,即空性是不离显现的,显现是不离空性的。在凡夫地的时候,先轮番地大概了知,再通过修行,最后才能够真正地现量见到。

    “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二谛分开抉择的时候,现相和空性示现上是能破和所破。比如柱子,通过逻辑去分析了知柱子无实有、空,柱子显现是所破,所抉择的空是一个能破。实际上二者是法和法性的关系,是没有冲突的,是不相违的。但是在二谛分开轮番抉择的时候,在示现上看似有能破所破的关系似的。

    “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先二谛分开抉择,最后能够证得二谛双运的真理。密宗的续部里了知或体验此究竟智慧的方法各种各样。比如,观本尊、念咒等生起次第、修气脉明点等圆满次第;大圆满里有拆毁心房之窍诀等各种窍诀。这些都是领悟或体验此究竟实相或智慧的方便。

    二谛双运的智慧也有各种说法。比如,在时轮金刚里讲周边虚空金刚,它也是指证悟二谛双运的智慧;密集金刚里有不坏明点;母续中讲乐空双运;父续中主要是明空双运;大圆满里讲赤裸裸的觉性;还有大手印等很多的名称。这些都指证悟二谛双运的智慧。

    其实显密在究竟的密意上是同一的。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讲的都是我们本具的智慧,也是我们的自性,所以都是一样的。那么显密是不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在所要证得或抉择的最究竟的实义上,二者没有区别。但是,在抉择或证悟的方法上,肯定所采取的窍诀都不同,二者有殊胜与不殊胜之差别。在密宗里,外密和内密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内密的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也都各自有不同的一些抉择方法或证悟方法。比如,我们要到达一个地方,目的地是同一的,但是个人所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有的坐汽车,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箭,都有不同的。所以显宗与密宗、大乘与小乘,尤其是显宗与密宗各自都有不同的窍诀和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通过胜义谛、世俗谛轮番抉择的方式,最后能够真正地证悟双运实相或智慧。中观道主要以此方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如果不通过世俗谛和胜义谛,无法能够领悟双运实义。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比如,因为有柱子,才有柱子的本性是空;因为柱子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才可以显现柱子。若是柱子的本性不是空性,柱子是不能显现的。现而无自性,显现上是有,本体上是无。但是这个空和现、有和无,它们是不二的,这叫双运。

    若没有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怎么能够了悟双运义呢?若抛开二谛中的胜义谛或世俗谛,就没法成立双运。前代的一些大德以及后代的一些大德,他们所持的观点是偏执于一方的。前代的一些大德认为,任何时候都是无、空。他们着重胜义谛,只有“无”没有“有”,只有空性没有显现,只有胜义谛没有世俗谛,因此无法成立双运。后代的一些大德认为,任何时候都是有。他们着重显现世俗谛,只有显现“有”,没有空性“无”,只有世俗谛没有胜义谛,以此无法了悟双运之义。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树下成道以后,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不离二谛,所讲的始终就是二谛。如《中论》中:“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佛依二谛为众生宣说妙法,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所以佛所宣说的一切法都包含在二谛里,都是不离二谛的。

    我们的修行也不离二谛,不能堕落二边。比如,皈依、发心、消业和积福时,如果没有无我、空性智慧的摄持,都不能成为成佛的因。任何时候都要有二谛,都不离二谛,并且二谛是要双运的。皈依有世俗谛的皈依和胜义谛的皈依,有因皈依和果皈依。发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和胜义谛的菩提心。修金刚萨埵除障法时,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是要双运的。观圣尊金刚萨埵、念咒语等这些世俗显现都属于生起次第,同时也要有圆满次第的摄持,即现而无自性,都是从空性中显现,最后也回归空性。在这种境界当中修,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否则很难成就。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修金刚萨埵除障法消业,但是却始终达不到最究竟的效果,就是这个原因。此外,我们在修七支供或修曼茶罗积福时,应该有三轮体空的智慧的摄持,这就是属于胜义谛的空性见。若没有空性见的摄持,很难达到效果。我们每天都在修七支供——顶礼、供养、随喜赞叹、回向等等,但是若没有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就始终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修三身曼茶罗、三十七堆曼茶罗等,也要有三轮体空的智慧的摄持,否则也同样达不到效果。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都是不离二谛双运的。

    皈依是入门,如果没有胜义谛的大空性见解,就只是世俗谛的皈依,只能成为世间福报的一个因。你皈依以后,就只能得到人天的一些福报而已,无法能够逃脱三界,无法成就圆满真谛。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空性见,只有世俗谛,没有胜义谛,没有二谛双运的修持。若想摆脱三界,想成就究竟的智慧,必须有胜义谛的空性见解,这是最重要的。

    菩提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和胜义谛的菩提心。若是没有胜义谛的菩提心,只有世俗谛的菩提心,慈无量心或悲无量心都只能压制烦恼,却没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烦恼。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烦恼,还是要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佛在经中讲,慈无量心或悲无量心与轮回的根不相违,所以它们无法能够断除轮回的根。轮回的根是什么?就是我执和法执。要破除我执和法执,就要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无我的智慧是与人我执和法我执冲突、相违的,才能彻底断除轮回的根。所以若要从根上遣除轮回的因,即使你有再大的慈心和悲心也没有意义,空性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有空性见?首先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可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产生相似的二谛双运的智慧,再以此智慧去修持。刚开始的时候,相续当中只有比量的见解、智慧,但是我们可以在此见解的基础上继续修。我们现在消业、积福时,相续当中连相似的定解都没有,所以无法达到效果。我们对诸法的实相真理,对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的实相都没有了知,更没有生起定解。现在我们先去了知而大概生起一个相似的定解,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双运智慧,但是通过相似的定解去修,登地的时候就可以现量见到诸法实相,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生起真实的定解,尽管它还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但是我们通过此智慧的摄持再继续修,最后就能够证得最圆满的智慧和功德。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了知显现和空性二谛至关重要,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佛所宣说的一切法都不离二谛,若远离了二谛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就,所以二谛不能取一舍一。有的人说,“念咒等这些都是着相,直接安住就可以了。”他们既不念,也不学。这是着重胜义谛,落入无边了,所以不会成就的。有的人则着重相,只行持念经、持咒等形式上、表面上的修法,根本不去领悟和体会空性的真理,这是落入有边了。这些就是修偏了。

    二谛要双运,既不能落空边,也不能落显现边;既不能落相边,也不能落体边,体是空,相是现。若是堕落了二边,那都是错误的。有的人说,“我现在在修加行,以观修为主,将来我修正行的时候是不是不要观想,不要念咒了?”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堕二边。那个时候你一样要观想、念咒、修法,若是有空性智慧的摄持,心里不会有执着、压力,所以能够更轻松自在地念、修,这就是有空性智慧的摄持的意义。当你真正修空性或大圆满正行的时候,既不是什么也不用念,也不是什么也不用做。那时与现在不同的是,你可以更轻松更自在地念、修了。

    什么叫修偏了?如果与二谛双运的真理不符,落有边了或者落空边了,这就是修偏了。观察自己或观察别人是否修偏,就以此来衡量。若是光着重相,没有智慧的摄持,那是修偏了。若是光着重安住在无记的状态,也是修偏了。既不愿意做课,也不愿意闻法,这也是修偏了的。

    佛所说的一切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无论是净土宗还是禅宗等,都不离二谛,都是二谛双运的,不能偏于二谛任何一方。若是落边了,就是错误的。修禅宗的人也应该念佛,修净宗的人也应该打坐参禅。修显宗的人念经或修密宗的人持咒时,是否有无我空性的智慧的摄持,这是最重要的。若是没有,就是修偏了的;若是有,都是正确的,最终都能成就。

    不能堕入一边,否则就是错误的。有些自诩修密宗的人,持咒甚至达100万、1000万、1个亿,但是如果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摄持,念也没有用,是不会成就的。仅仅念咒无法成就本尊,必须要通过两个次第双运的修法,最后才能够成就本尊。有些修显宗的人,认为只念佛或诵经就可以了;有的还执着不能念经,只能念一句佛号;有的人只念经,开始的时候念《阿弥陀经》,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再去念《地藏经》,过了一段时间又念《楞严经》,最后觉得这个也不行。这些都是没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都不是正道。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都一样,不能离二谛,不可以堕落二边。

    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二谛各承认”就是二谛分开,以二谛各自的正量观察时得出的有无承认。这个时候所抉择的胜义谛是单空,它和究竟的胜义谛一比,不是真正的胜义谛,而是假胜义谛。这个假胜义谛为什么称为“胜义谛”呢?因为它是究竟胜义谛的因,先有二谛然后才能证悟二谛双运的真理。若是没有二谛,怎么能有二谛双运呢?暂时的胜义谛是究竟胜义谛的因,所以将果的名字取给因,这是一种取名的方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比如,太阳的光不是太阳,但是当太阳的光照到地面的时候,我们会说“太阳来了”。它只是太阳的光而已,并不是太阳,它们两个在作用上是因果关系,当我们称其为“太阳”时,就是将因的名字取给了果。再如,酒不是发疯,喝了酒以后才是发疯,发疯是酒的果,我们将酒称为“发疯”时,这也是将果的名字取给了因。这些都是取名的一种方式。

    此处,单空不是真正的胜义谛,但是它是我们领悟和证得胜义谛的一个因素,所以它也叫做胜义谛,这是将果的名字取给了因。其实它们没有真正的因和果的关系,但是在示现上、在作用上,它们成为因果关系。显现就是世俗谛,空性就是胜义谛,二者双运,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显现不离空性,空性不离显现,通过二谛我们才能够真正了悟、证得二谛双运。

    真正的胜义谛是远离言思的,而单空还没有远离言思;真正的胜义谛是远离戏论的,而单空没有远离戏论。它堕入无边,属于我们语言和思维的范畴。观待大中观,这叫小中观。因为它没有远离言思,所以它叫小中观。

    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
    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诸蕴”指色受想行识五蕴。通过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五蕴都不是实有的,无实质性。此时抉择的是破除有边的无遮、单空,即单单的一个无。所抉择的单空是无边,它也是观待有边而存在的。

    庚五、结彼之义:
    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
    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二谛分开时,所抉择的单空是暂时的胜义谛,它也是观待有边而安立的,有和无都是自宗所承认的。此时若认为胜义谛空性是自宗,而世俗谛是以他宗或以世间而说的,并非自宗,这是错误的。世间包括人世间和识世间,人世间指一般普通的世人,识世间指我们无有损害的六根识。此处所说的世间是指识世间。有的观点认为,中观应成派只承认无、空,他们不承认有,这些基道果的内容都是按照他宗的观点或是随顺世间的观点而说的,不是应成派自宗所承认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二谛分开的时候,所宣讲的都是自宗的承许。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
    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
    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若是世俗谛都推给他宗,自宗就没有世俗谛,只有一个独立的胜义谛了。

    “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显现在世俗谛上是无欺存在的,若你说这些是空,没有显现,就诽谤了基道果诸显现。基,即五蕴、十八界等;道,即五道十地;果,即五身五智等。在世俗上、名言上,属于基道果的这些法都是无欺存在的。若是你承许这些都不存在,这就是诽谤显现法。

    若认为这些显现法统统都是迷乱境,都是所要破除和抛弃的。它们都不是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只有一个远离现相的单空、无,那么佛的圆满智慧也都没有了。最究竟就剩一个空相,即没有任何的显现法,如同虚空般的一个境相。

    “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声缘”即声闻和缘觉,这是小乘。他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成道了,但是还没有真实圆寂,五蕴还在,这是有余涅槃。若五蕴一切都息灭了,他们就在寂灭的境界中安住,这是无余涅槃,其最终究竟境地就是一个断灭或空。他们所证悟是一个小小的空性,只是破除了一些粗大的物质或相续,没有破除极微尘和刹那心。他们连有边都没有完全破除,破除的只是很粗大的部分,所以他们最究竟的境地也是一个断灭的空、寂灭。

    若按照你们的观点,中观应成派最究竟的实义也就是一个单空了。若是这样,就和小乘的无余涅槃没有差别。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一切五蕴十八界都息灭了,这叫寂灭。成道后也如同油尽灯灭,无有任何显现,在这样的寂灭状态中安住,无有二智等无漏功德。若按你们的观点,应成派所抉择的最究竟实相也是一个单空,即有无之间的无,什么也没有了。佛成道以后所具有的很多无漏的功德、智慧和德相,肯定也是不能有的。因为这些都是显现,若没有显现,这些也就没有了。你没有显现,只有空,这是不应理的,是违背大乘教义的,这是你们自身也不承许的,但是就存在这样一个不可推FAN的过患。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佛说诽谤双运界”:最究竟的实相是二谛双运的,显现和空性双运,世俗谛和胜义谛双运。若是只有空没有现,只承许无;或者只有现没有空,只承许有。这些观点都堕入二边,不是二谛双运的究竟实相,所以是对二谛双运界的诽谤。

    “如持虚空断见派”:若按你们的观点,所抉择的最究竟实相就是一个单空的无,这和外道所持观点相同了。有一种外道,他们认为最究竟的实相就是虚空,只有虚空,没有他法,这是一种断见。

    若是二谛取一舍一,只有胜义谛没有世俗谛,或者只有世俗谛没有胜义谛;若只承许有,不承许无;或者只承许无,不承许有;若是只有空性,没有显现;或者只有显现,没有空性,这些说法都堕落二边、偏于二谛中的一方,都是诽谤双运界的,和外道断见派没有两样。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佛说,这才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盗贼。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二谛双运的,但是他们把此真谛说成了断见,这就是“释迦佛法之盗贼”。这都是能灭正法的因,这些人就是“毁灭正法者”。

    无论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一点。若是自己堕落了二边,或者没有真正的正见,就容易讲偏、修偏,因此会成为佛法的盗贼。刀枪、导弹、原子弹等都不能毁坏佛法,但若是我们不如法修行,不如法讲经,这才是毁坏正法的因。

    第一,自己修法要如理如法。第二,给别人宣讲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观点。我们现在强调按照传承和仪轨修,才不会修偏。宣讲佛法也主要依靠佛的教言、上师的窍诀,这样才不会讲错。不要自作主张,不要加入自己的分别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帮助别人、遣除他人的疑惑时,都要以教证理证,不要自作主张。

    你作为老居士、老修行人,可以给一些信赖你的道友讲一些基本的佛理,也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除心灵上的疑惑。但是这个时候,要以教证理证而宣说,不要自作主张,否则很容易变成佛法的盗贼,容易毁坏正法,罪过非常严重。

    用什么武器都无法能够毁坏佛法,世界再动乱,佛法也不会毁坏。若是我们修偏了或讲错了,就会毁坏佛法,佛法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毁灭的。

    现在我们讲解的时候,通过偈颂来宣讲,每天看很多版本的解释、注疏,以此为依据进行讲解,为什么呢?也是怕说不准、说错了,貌似弘扬正法,结果毁灭了正法,罪过非常严重。这些偈颂、解释都是佛的教言、上师的窍诀,按照这样的传承而讲经说法,是不会错的。所以大家要记住,任何时候,一定要按佛的教言、上师的窍诀,然后结合自己的体悟来讲经说法。

    在我出的第一本书《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的首页中,有三句话:这里有佛陀的教言,这里有上师的窍诀,这里有修行的体悟。若你真正要讲经说法,真正要弘扬正法,这三者是必须条件,你得有这样的能力。第一,不离佛的教言;第二,不离上师的窍诀;第三,有自己修行的体悟。若是没有体悟,仅仅鹦鹉学舌、纸上谈兵,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很多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也讲了很多道理,但是对众生的心灵没有多大的触动,作用不大。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修没有证,口头上讲这些大道理没有多大的意义。若要真正利益众生,还得自己有修有证,有修行的体悟。我们常说的“世间的千言万语,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自己若有一定的证悟、体验,讲出的话就有一定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加持”。很多人也能讲很多佛理,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但是这只是通过学问弘扬正法的。大家要记住:弘扬正法必须要自己有修有证,不离佛的教言,不离上师的窍诀,不离自己的修行体悟,这样宣讲佛法、弘扬正法才有真实的意义。

    大家在这里出家修行,唯一的目的是弘法利生,但是首先要具备这个能力。我为什么让大家发弘法利生的心呢?你出家的目的是弘法利生,但是你得有这个条件。大家现在就要学、修,直到有一定的证量和成就的时候,才能够弘法利生。所以大家好好修,不要着急弘法利生。自己先学好修好,到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弘法利生。若你修行到位了,你的愿力成熟了,有缘的众生自然就会来,你自然就能利益众生,之前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甚至是以盲引盲,互相伤害,害己害他。所以大家要稳重下来,如理如法地学修,自己有修行的成就,这是很重要的。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我们通过理证、智慧去衡量而了知,这个观点只有诽谤,没有任何道理。它诽谤有法,诽谤因果,诽谤缘起,诽谤现法,没有任何正确的依据。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若有正确的见解、定解,若有真正的双运智慧,就如金刚火般能摧毁一切邪见。

    “金刚”指任何东西都伤害不到它,而它能够破除任何东西。“金刚火”比喻定解、正见能破除一切,但一切都无法破除此定解。

    现在是末法时期,邪思邪见非常严重。定解就像金刚火,恶见、邪见就像高耸的草山。草山一下子就能够被火烧毁,同样,一切邪说、邪见都被定解摧毁。尽管邪思邪见特别多,特别严重,但是邪不压正。若有正见,就能够摧毁一切邪思邪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当对诸法的实相生起无无伪的定解的时候,此定解犹如金刚火,无论多高多深的邪见,都能够被摧毁。因为我们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总是在动摇。若是在相续中对诸法的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一切邪思邪见都能够被摧毁,自然就会消失。所以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建立起定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讲解《定解宝灯论》的主要目的。

    作为凡夫,我们现在若是要真正生起定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通过教证、理证,能够在相续中生起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相似的定解进一步学修,就能够逐渐地在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定解。明理是最重要的!在明理的基础上信佛和学佛才是稳固的,才能够真正成就。若是不明理,相续中没有对诸法的实相、真理生起定解,无论是信佛还是学佛,都是一种迷信,不会稳固的,也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所以大家要明白,正知正见是很重要。如果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正知正见,邪思邪见就无法能够影响和障碍我们,所以建立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

    受持戒律也是如此,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若是没有正知正见,勉强地去控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遇到对镜的时候很难超越,很难对治。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分三:一、真实抉择;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是故中观诸论许”:中观论典里承许二谛分开抉择。有些大德认为,中观应成派主要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不应该二谛分开抉择。若是对二谛没有一定的了解或没有一定的正见,很难领悟双运空性。中观的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论典里都有将二谛分开抉择的观点。

    “对于妙慧因中观”:二谛分开,各自的正量是妙慧。它还不是真正的息灭心和心所的境界,所以只能是妙慧,不是智慧。中观有果中观和因中观。菩萨出定时,二谛分开抉择的叫因中观。中观的论典里都有对因中观的承许。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以二谛各自的理证去观察,在成立二谛之前,不会成立双运果中观。现本身空,空本身现,这叫双运。若是没有二谛各自正量的妙慧,很难成立这样的双运智慧。这是菩萨入定的时候的境界,叫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二谛都有各自的理证,通过理证抉择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二谛是分开抉择的,然而最终能够成立无分别、双运的果中观。因为空是现的自性,现是从空性中显现,二者轮番抉择,最终也能够成立无别的结果,即空不是一个单单的空,现也不是一个单单的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无别。

    “此为因果乘精华”:“因果乘”指因乘和果乘,因乘指显宗,果乘指密宗。这是显宗、密宗一切经典或续部的精华。有些大德讲过,显宗里肯定有二谛先分开抉择,最后证悟二谛双运这样的过程。密宗里也如是,先二谛分开修,最后能成就二谛双运的果位。不仅在显宗里有这样的过程,密宗里也有如是的过程,所以这就是显乘、密乘所有的经典续部的精华。显宗里主要是抉择,各别抉择二谛,最后能证悟二谛双运的空性。密宗里主要是修持,先二谛分开,最终能成就二谛双运这样的果位,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圆融无二的果位。在密宗里,尤其是在内密里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也是先分开了解、修持,然后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的方式修,最后能够成就这样的果位。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
    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以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二谛,抉择有、无。

    “断除二边皆不住”:“断除二边”指以空性来断除对有法的执着,以现尤其是光明来断除对空性的执着。比如,显宗里主要讲大空性,其主要是对治有法的执着而宣讲的。密宗里强调的是大光明,大光明是为了断除对空性、无的执着。在佛第三转法 lun里,尤其在密宗里广泛地宣讲大光明的境界,主要为了断除对空性的执着。“皆不住”指最终不住二边,即讲空的时候也没落空边、无边,讲光明的时候也没有落到有边。

    “超离思维之境界”:不住二边的时候,已经超离思维的境界,已经超越我们言思的范畴。

    “是故乃为大中观”:它本身远离了二边,超越了言思,所以是大中观。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二谛以轮番交替方式抉择,但是最后二谛不落现空二边,这时候证悟二谛双运的实相,已经超越思维的境界,这是大中观。其远离了二边,称之为“大”;其超越了言思,称之为“大中观”。当二谛分开,以各自的正量进行抉择时,不能叫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依靠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二谛,直至证悟双运究竟智慧之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不是诸佛之密意精华的究竟大中观。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远离二边,更没有超越言思,所以它不是诸佛的密意之精华,也不是究竟的大中观。先通过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最后获得双运智慧的时候才是诸佛之密意精华,才是究竟大中观,除此之外不能视为究竟大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
    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燧木和燧垫是生火的工具、器具,它们本身也是一种木材。两块木材磨擦才能生火,这时它们自己就变成火了。同样,二谛也是先通过各别抉择,最后二谛本身成为双运、不二的。二谛在各自的正量面前有各自的特性,但是在菩萨的根本慧定面前,这二者是一体的,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为什么先要各别抉择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凡夫,凡夫只能这样以轮番的方式抉择,最后能获得双运的智慧。如果要直接领会和证得双运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次第。犹如没有两个木块就没法点火,没有二谛就没法双运。两木块一磨擦就生火,木块本身变成了火,同样,二谛轮番抉择,最后二谛本身就变成了双运。

    “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世俗谛和胜义谛各有各的正量,这叫妙慧。“无垢”指没有残缺、没有被染污的正确的见。以二谛的妙慧能引起双运大智慧。

    “息灭有无等四边”:这时自自然然就息灭有无是非等四边一切戏论。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在菩萨入根本慧定中,才能安立双运果中观。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双运,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双运,都不是真正的果中观。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后得”指出定的时候。二谛有各自的正量,这叫妙慧。“不偏二谛”指不偏方于二谛任何一方,不偏于空,不偏于有。在出定的时候,以不偏二边的妙慧安立二谛双运。比如,显现不偏于空性,空性不偏于显现。这样所安立的所谓的“双运”之名,还不是真正的双运。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在抉择大空性的时候,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一切心与心所都息灭,根本没有偏于与不偏于、堕与不堕、有承许与无承许这样的分别。我们可以暂时这样安立,但是它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的境界。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显现是名言量的行境,也可以说是名言量的一个对境。

    “空性胜义观察境”:空性是胜义观察量的一个对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所谓的“双运”是指现和空二者相融之分,现本身是空,空本身是现,所以二者是不二双运的。这也是我们用语言来说的,用思维来想的。

    “彼等均是言思境”:显现、空性和所谓的“双运”都属于言思的行境,它没有超越言思。与菩萨入根本慧定相比,这都不是真正的双运,还没有真正双运之自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菩萨入定时候的根本慧定是超越言思的。一切心和心所都已经息灭,一切戏论都息灭,只剩下一个自证自明的智慧。“各别自证智”是指一切都了了分明,但是就是这样自明自证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分别念,也没有任何的戏论,没有起心动念。这里主要是指登地的菩萨真正入定的时候,能够现量见到诸法最究竟的实相,即一真法界。这个时候远离一切言思,息灭一切戏论,但是并非处于糊涂的状态,而是自证自明,即一切了了分明,都明白。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这个时候有显现与无显现、有承许与无承许等这一切,以正量观察均不成立。任何属于心和心所的分别念都已经息灭了,所以没有任何分别念,没有任何的观察或分析。

    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认为没有粗大的起心动念之时就是本具的状态。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心和心所都消失了,没有起心动念,但并不是无记的状态,也不是糊涂的状态。它是自证自明的。虽然那个时候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但它是自证自明的方式,一切了了分明。其实“自证自明”也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形容和表达,否则就无法言说或思维了。什么是了了分明?应该都一清二楚,应该都能够非常正确地取舍。比如,对因果非常明白,能够正确取舍。

    真正安住的时候,比如菩萨真正入定的时候,不能再观察,不能再分析,不能再起心动念,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正确的,就看有没有见解。是否处于一个很明了觉悟的状态,即对诸法的实相真理非常明了,无有丝毫怀疑,特别觉悟的状态。

    前面讲过,观察修还是安置修?刚开始要观察,后来是安住的。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安住,它与最后阶段的安住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二者都同样是没有观察的,没有一般的起心动念,但是二者有区别。如同一个盲人和一个正常人,两人都说“屋内没有东西”,但是盲人所说的“没有东西”,这并非他自己真正经过观察之后所做的判断。如果继续深入询问他“你怎么知道没有啊?”他就会产生一种疑惑。双目齐全的这个人是亲眼看到、亲自观察的。若是有东西,他应该能够看到,但是没有看到,所以他就判断说“屋内没有东西”,这个结论是不会动摇的。虽然两个人说的是同样的话,但是前者内心是有定解的,后者是没有定解的。

    现在有的人说,“我是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圆满的,应该自然安住,不应该有任何的善恶念头。”如果他的心相续当中没有正确的见解,只是糊里糊涂地安住,这是不正确的。现在很多人一打坐就能进入状态,感觉很好,也有一些觉受,但是出定的时候还是个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没有对治力。为什么呢?他没有见解。见解才是对治力,才具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能力。一些觉受、神通、神变等都是入定的状态下才能够生起的,不是因为有智慧而生,而是因为有定力才产生的。所以若稍微有一些神通的时候,不能自以为已经圆满了。有的人问“我现在有证量了,是不是正确的?”其实你是否真正证量了,你自己是最知道的,别人很难判断。如果你还在怀疑的时候,说明还是没有证量,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所以对觉受、神通等是要分辨的。你打坐也能进入定中的状态,这时会出现明觉受、乐觉受、无分别觉受等,也会出现一些神通神变的,但是这都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些都不是靠智慧产生的。乐觉受中,那种喜乐是无法形容的。明觉受中,能看到外边的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山、墙等都是透明的。无分别觉受中,你没有分别念,让它特意生起也生不起来,一切心和心所都息灭了似的。这些都是觉受,它和证量不一样,它和见解是两码事,所以有觉受说明不了什么。出现神通、神变等,这也说明不了什么。

    是否有真正的见解,主要看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习气有没有减少,这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尽管打坐入定的时候很好,但是出定的时候和以前一模一样,烦恼没有减少,习气也没有减少,也许烦恼更多,习气更怪了,这种人是没有见解的。而有见解的人那就不一样,无论是入定还是出定的时候,相续都会有变化,烦恼弱了或没有了,习气减少了或没有了。以此为标准才能够正确做出判断,这是很重要的。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以轮番修持二谛时,这是妙慧,不是智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不再轮番修持,二谛可以双运的时候,这时所获得的是双运的智慧。无我、空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智慧。现量见到、证悟了无我和空性的实相真理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之前没有真正的智慧。是否有智慧,就以这个标准衡量,即你有没有亲身体验或现量见到无我和空性的实相真理。若是亲身体验或现量见到了,你才有真正的智慧,之前都是知识,不是智慧。

    若比量见到了无我和空性的真理,这也是妙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双运智慧、离戏智慧,即真正现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二谛轮番修持的时候是妙慧,一旦不要轮番修持的时候,才能生起双运智慧。这个时候通过观察量观察所遮破的五蕴等一切法都不存在,遣除所破的无遮单空也不存在,已经超越了能破和所破,并非是一个单空。“无遮”指遮破一法的同时,间接不引出他法。无遮就是一个单空,即破除有边的无。

    “不现能破所破相”:此时没有所破的边,也没有能破的量,能破和所破都已经息灭。

    “具有现分方便相”:这个时候是不是什么也没有了?也不是。这个空性智慧也是不离现分方便的。现分也指光明,即大光明的明分。智慧也是不离方便的,智慧和方便双运,空性和光明双运。

    “具有殊胜之空性”:虽然本性是大空性,但是它也不离大光明的境相。它不是一个单单的单空,而是不离光明的殊胜之空性。

    “远离戏论大中观”,这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在中观里,称为“大中观”;在般若里,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在密宗,有大手印、大圆满等不同的名称。尽管名称不同,但是意义相同,都是离心之智慧,即远离言思的双运之智慧、境界。若是没有远离言思、远离心识,就不是究竟的智慧。也不能称为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般若波罗蜜多。除了智慧,无法以其他的任何分别念去思维和想象。因为这样的境界不属于这些分别念的对境,根本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是超越言思和心识的。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远离有无许,

    最究竟的实相、最究竟的智慧是远离言思的,不是我们分别念和言思的对境。它不会偏于无遮或非遮、一体或异体,显现或空性的任何一边。在此无偏智慧前,没有有无等任何承许。

    在讲发心的时候,发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和胜义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不能通过仪轨等受持,必须要通过修行才能够证得。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就是诸法究竟的实相、究竟的智慧,它只能通过修行而证得,否则无法能够证得。

    为什么我们总有烦恼,就是因为缺少智慧。若想要有智慧,必须要实实在在地修!所以我们现在注重实修,实修是最重要的。仅仅去研究研究、学习学习,这只能学到理论、知识,根本不可能生起智慧。

    现在很多人把佛法当做学问来学习、研究,当仅仅明白了一点皮毛的时候,就觉得已经很精通、很有把握了似的。算了吧!这是知识,根本就不是智慧;这是文化,根本不是佛法。佛法和文化不一样,知识和智慧不一样。你学习文化,只能得到知识,却无法生起智慧。佛法、智慧都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习气障是障碍成就圆满的。如果想要解脱,就要断烦恼;如果想要成佛,就要断习气。要断烦恼、断习气,就得修持佛法、修持智慧。

    我为什么一再强调实修,各学习小组也都称为“大圆满实修小组”呢?只有实实在在地修,最后才能证得大圆满。如果不实实在在地去修,不可能证得大圆满。大家自己好好地思维、观察:你要不要解脱,你要不要圆满?如果你要圆满,你要解脱,你就得扎扎实实地去修。

    修也是不能盲目地修,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去修,否则不会有任何的结果。按照闻思修的次第去修。闻思是为了明理,有足够的闻思才会明白佛理,明白真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去修,即按仪轨,按传承,按殊胜的窍诀去修,最后才能真正证得。

    学和学不一样,修和修不一样。你是在学文化还是在学佛法?你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修智慧?要观察你自己。若是不如法修习佛法,只能增加分别念,增加烦恼,根本无法解决烦恼,断除这些分别念。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如法地修行,没有修持佛法。你学到的是文化,不是佛法;它只能产生知识,却不能生起智慧。

    大家要明白,真正的佛法是超越的。你明白了以后,自己去选择,你是要学知识还是要学智慧?若是学知识,就只能明白一些理,只能增加分别念和烦恼。有的人越闻法,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越强;有的人越学修,贪嗔痴慢疑越重。这些人就是修偏了。大家要先明白道理,然后自己去观察、选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