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十六观之十一——势至观(一)



净界法师




  辛五、第十一势至观



  我们知道菩萨的功德,基本上都是以祂的相好光明,特别是以光明来做代表。我们看前面观世音菩萨的光明,基本上是比较慈悲、调柔,代表大悲。但大势至菩萨的光明比较偏重在智慧这方面,是比较刚强、调伏的,所以忏公师父念大势至菩萨时,称南无大力大势至菩萨,多了一个大力,表示这是一种智慧的调伏。


  总举观相

    次观大势至菩萨。



  重辨观相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正明圆光

    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光益有缘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身量一样,比阿弥陀佛矮一点;此菩萨的圆光,每一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祂的光明能够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的光明,可以照十方国土,作紫金光色,只要有缘的众生,皆悉得见。


  那么,见到此光有什么好处呢?


  从光立名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只要见到大势至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能够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的光明,所以号称此菩萨名无边光,又称为无边光菩萨。为什么叫大势至呢?因为祂能够以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远离三涂之苦,成就无上的威德势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就是:祂能够调伏众生的罪障,远离三恶道,所以叫做大势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一——势至观(二)

净界法师

    在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有声闻道跟菩萨道。声闻法的修学是单一的,声闻人的修学过程,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心态:好好的都摄六根,直到自己了生脱死为止──所作已办,更不管众生是怎么回事。

  但是,菩萨道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了,你看看菩萨戒就知道,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而自利跟利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菩萨道面对自己乃是刚强──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不能断要他断,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是面对众生,就必须处处包容、广设方便、等待适当的时机,要有无量无边的胸量和耐性。

  所以,当你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是两种心态:对外,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对内,要像大势至菩萨那种刚强的大势力。所以大势至菩萨多分来说,是比较偏重在大力、大势,就是一种自我调伏的威德力,我们看祂所表现出来的特色,跟观世音菩萨有些不同。往下看经文就会更清楚:

  天冠庄严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佛陀介绍大势至菩萨也是一样,从头乃至于手、脚,也是从上而下介绍的。

  此菩萨的天冠,祂的帽子有五百朵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座宝台;每一宝台当中,能够显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演说妙法的广长之相。

  肉髻宝瓶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此菩萨头顶的肉髻,犹如红色的莲华;钵头摩华是指红色的莲华。肉髻上面有一个宝瓶;宝瓶当中,盛诸光明─充满着光明,显现出菩萨自利利他的种种波罗蜜。

  余同观音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那么,此菩萨其余的身相,跟观世音菩萨等无有异。

  观世音菩萨的头顶,是祂的本师阿弥陀佛立像,大势至菩萨是顶着一个宝瓶。宝瓶里面装什么呢?古德解释说: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的时候很孝顺,虽然出家修行,父母早已往生,祂就把父母的遗骨,装在宝瓶当中顶在头上,表示对父母的一种感恩与孝养之心。以下就更能表现出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就是关于祂的坐态跟动态,先看大势至菩萨动态的表现情况:

  地行妙用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这位菩萨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震动,表示菩萨的威德力,能够突破一切障碍,也就是菩萨的行力强;在震动的地方即涌现五百亿的宝华,一一宝华的大小庄严,就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一样,那么庄严、那么高大。这是讲到菩萨在行动时,能够触动大地的震动。

  坐相妙用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其次,此菩萨坐的时候,即便是静静的安坐在祂所居住的──极乐世界七宝国土,也会产生动摇。怎么动摇呢?从最下方的金刚佛刹,乃至最上方的光明王佛刹,这是最上和最下,那么在这中间的国土当中,有无量无数分身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满在虚空当中,各坐在莲华座上,演说妙法,度化苦恼的众生。

  从这里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走路的时候大地震动,安坐的时候也是大地震动。从修行的角度来说,震动表示一种突破的意思。当然,我们现在解释震动说是地震,地震在算命学上表示变化,一个国家一旦发生大地震,表示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乃至于国运,会有重大的变化,只是变好、变坏不知道。总之,这个国家发生地震之后,会有另一个不同的因缘出现,可能是往好的方向走,也可能是往坏的方向走,表示会有变化,算命学上是这么说的。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震动,虽然也表示变化,但是是往好的方向变;比方说佛陀八相成道当中,有四个相状能令大地震动──首先,佛陀出生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表示在黑暗当中,光明即将出现,有人要为众生说法了;第二个成道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第三个佛陀初转法 lun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第四个佛陀入涅槃的时候,当光明即将消失时,大地也会有六种震动。有这四种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除非有一天你遇到《楞严经》

净界法师

    诸位如果受过戒,还记得受戒的时候,是怎么得戒体的?第一个要观想,对不对?你一定要观想,不能在那个地方打妄想,打妄想得不到戒体,必须要──心境相应。什么叫做境呢?观想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你持戒的对象;以前这些境界都是你造业的对象,现在变成你持戒修行的对象。那是用什么心态呢?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种增上心来跟这个境相应。

  当心境相应的时候,第一个观想什么?大地震动!你一念的发心,大地震动,涌出白色的云雾:第二个充满在头顶上方;第三个云雾从头顶灌进去,充满你的身心,过去的烦恼黑水就从脚掌排出来,跟大地结合变成堆肥。从今以后,你就是法王座下添新生,你的身、口、意充满了戒体,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对不对?受戒它也是六种震动,表示我们的生命从今开始转变了!

  为什么在修行当中很强调震动、变化?当然,如果你是看天台宗,那就不觉得重要,因为天台宗讲真如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你是学唯识,就会知道这个很重要。

  《唯识学》解读人生,认为人是有情识,所谓识就是情感。这个情感是什么呢?事实上就是第七意识的一种执着。读唯识你就会发觉人要改变很困难,非常困难──好比你前生喜欢喝咖啡,今生也一定喜欢喝咖啡;你前生喜欢喝茶,今生也一定喜欢喝茶,没办法改变的。为什么?唯识学讲种现相熏──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呢?你有这个种子,有这个潜在的功能,所以当种子起现行,你造作之后,现行又熏种子,种子与现行,这样互为因果,辗转相续,永远就在恶性循环当中。换句话说:你有这种倾向,你就会去造作;去造作的时候,又加强这种倾向。

  所以《唯识学》说,一个人想要改变,很困难,就是因为有等流性──你有这种个性,你就容易生长在这种环境;有这种环境,你又很习惯造这种业;你造了这种业,使令你来世又投胎在这种环境;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第八识的种子,把你习惯性的第六意识思考创造出来,第六意识的造作,又回去加强第八识的种子。所以才说:七佛住世犹为蚁子,因为没办法改变!

  除非有一天你遇到《楞严经》,开始懂得回光返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观察这一念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的烦恼习气这么多,是怎么有的?其实我们以前是心随妄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时候你开始回光返照,从你内心深处去找答案。只是我们已经忘却来时路,都不知道家在哪里?离家太远了。那么《楞严经》说:你要向内找生命的根源、找到生命最初的本来面目,这时候你才真实的开始改变,大地六种震动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你自己不愿意改变,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你念佛念了三十年,个性还是这样,很正常,因为你不想改变;佛陀可以现出无量的相状,进入到你的心中,但是祂不能帮你改变,没办法,没那么容易!一定是你自己想要改变,佛陀才有办法帮你改变。

  你看观世音菩萨的相状,祂是以手为主─利他,现出慈悲的光明,普遍的摄受众生,祂是一种调柔相。但是大势至菩萨祂那个脚在走路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震动;他的脚,双腿一盘的时候,七宝国土一时动摇,都是在调伏我们的妄想习气。诸位看《念佛圆通章》的结尾: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在利他的时候,是普门示现;但是到了佛堂之后,开始要都摄六根,把所有的分心全集中起来,这是自利和利他心态上的不同。

  诸位如果有因缘去莲因寺,会发觉到有一个特色,你看忏公师父,他把大殿庄严得跟皇宫一样,法王住的地方,那是具足种种庄严──有莲华的庄严、光明灯、幡盖,五花八门,非常多元化。但是如果到忏公师父的寮房,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非常的单调,就是一张很古旧的桌子、然后几张椅子、旁边一个窗户,只有这样。所以从大殿进入到忏公师父的寮房,就像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两种景象好像兜不太起来。其实,忏公师父的精神就是这样──摄受众生是普门示现,大殿是给大家用的,必须让大家生起欢喜心、恭敬心;但是自受用的时候,他的寮房却很单纯。可以这样讲:老人家在设计佛堂的时候,是取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但是自己的用功佛堂是取大势至菩萨的精神,修行越简单越好。所以才说:个人用功和利他,那是两回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人如何来世变成鸟……

净界法师

    结示观名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这一段做个总结,说:我们能够做这个观,就是观察大势至菩萨的真实色身相,这是第十一观。这样观想成功之后,有什么功德呢?

  观成之益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第一个,从现世的安乐来说:过去所造的种种五逆十恶的生死重罪,在观想菩萨的相状过程当中,即能灭除。其次,讲到来生的功德:若是能将大势至菩萨观想成就,来生不处胞胎。三界的轮回都是以胞胎为主,不处胞胎表示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就能够游于诸佛净妙国土,得到身心自在,

  总辨观成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色身相。

  到这个地方整个正报的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实已经圆满了。这个观想是怎么回事啊?《楞严经》讲到观想的修行,有举一个譬喻说,为什么我们要观佛菩萨的相状?这叫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菩萨每一个相状的出现,都是不简单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菩萨的相状都是功德所成就的。所以祂的相状在我们身口意运转的时候,就像我们的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把佛菩萨的相状在心中转来转去,我们身上也有戒定慧的香气,有一种所谓的净法熏习──功德熏习的意思。

  《楞严经》里面说,我们心中经常出现什么相状,会影响我们来世轮回到哪里去。它有讲到十二类生,就以人道跟畜生道来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一种欲想的相状,比如说你这个人很重感情、有情有欲,那你来生是胎生,因为有情有欲的相状是粗重相,所以就会在地上活动。那为什么它会做鸟呢?同样是畜生,为什么有些畜生是在地上跑,有些是在空中飞呢?《楞严经》说因为他心中的相状,轻举躁动,他这个人做什么事没有定性,一个东西玩几天就没有兴趣,所以才做鸟,它的相状是一种动相颠倒。你看那些鸟飞到地上,在地上叼两口,然后东看看西看看,又飞走了,鸟类的众生没什么耐性。而这当中的动态有两种:一种是天上的飞鸟,一种是水类的鱼,叫卵生。胎生是属于欲颠倒,它是有情、有欲的;卵生是属于动颠倒,它的习性是躁动的。

  那么同样是畜生,为什么它会变成湿生呢?就是遇到水、光明温暖它就会化生,从水里面化生。这种人的相状喜欢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他看谁有福报,就喜欢靠上去。这种人喜欢攀缘别人,以这个攀缘为相状,来生就容易变成湿生。又什么叫化生呢?化就是假托,他喜欢假托A去伤害B;喜欢用假托的情况,就变成化生;像蝴蝶小时候是毛毛虫,长大之后变成蝴蝶,它就是以假托为相。

  这是讲到众生轮回的相状,都是属于一种颠倒相,如果我们心中经常生起颠倒相,就是是心作众生,结果是心是众生。在生命的恶性循环当中,过去造了很多颠倒的罪业、生起颠倒的烦恼,所以很容易生起过去的等流习气、产生颠倒的相状。怎么办呢?怎么改变呢?佛菩萨有无量的功德方便,祂设定了很多相状,然后进入到我们心中,让我们产生变化──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要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忆念大势至菩萨的功德──能得佛菩萨的加持而具足种种功德,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会有香气,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个观想,当然你要信心具足,你要相信这就是十方诸佛、菩萨的化身,你用真实的信心去观想诸佛的相状,那真的能消除罪障,乃至未来能够常游诸佛国土;也就是以真实的相状,来破除我们过去的颠倒相,是这个意思,这叫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二——普往生观

净界法师

    辛六、第十二普往生观

  其实到这个地方,整个依报、正报观已经结束圆满了,以下这两个观,是做总结收尾的。

  所谓普就是普遍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从修行的内容来说:它是普遍的含摄一切依正庄严。前面的观想都是单一的依报,或者单一的正报,那么以下是一个综合式的,涵盖一切的依、正二报,所以叫普遍,这是从修行的内涵来说。

  第二个,从加被的根机来说:这个修法比较简单,人人都可以修,因为普被三根,所以叫做普遍。

  结前启后

    见此事时。

  作自生想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见此事时,此包括前面的依报、正报,观想成就之后,接下来要做两个观想,这两个观想非常重要,古德说如果前面的你修不来,起码这两个要把它修起来:

  首先,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是说:这个时候你要观想你这一念心,跑到那里去了呢?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去了。然后结跏趺坐,就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当中,两腿双盘。总之,你要经常观想你的心投生于极乐世界莲华当中,而不是投生到胞胎里。之后,结跏趺坐,要做什么呢?有两件事:

  第一个,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坐上莲华的第一件事情,要观想莲华合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你要远离娑婆世界,然后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观想这个莲华飞到极乐世界去,到了之后,再观想莲华开了。

  第二个,莲华开了之后,看到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身想。这个地方后文会说到: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的时候,佛菩萨不是马上为你说法,大部分是先用光明来照我们,为什么呢?先消除业障。照了之后我们的心眼就打开了,心眼打开就是指业障消除、智慧开启──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佛菩萨充满虚空当中,正报庄严。而且还听到旁边的八功德水、鸟类、风吹树林、以及诸佛的音声,都在演说种种妙法,所说的妙法,都跟大乘的十二部经相合。

  定散常忆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是说:首先观想我们在娑婆世界,因为一念的清净信仰以及愿力,出现一朵莲华,我们端坐在莲华中,然后莲华合起来,就飞到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中,之后华就开了。华开之后做什么呢?佛陀放光照我们、为我们说法。入观的时候,必须专一,出观的时候,也要把极乐世界的境界,经常放在心中,忆持不失。

  结示观名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三圣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当我们观此成就,见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就等于见到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或者讲普往生观。那么,无数的无量寿佛化身,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经常能够跟修观者感应道交,加持护念。

  古德说,这个观法,最好每天晚上睡觉前要观一次,因为这一观对我们往生来说很重要!这个观法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熏修念死无常:我们凡夫最可怕的执着就是常见,我们昨天活着、今天也活着,这样一天过一天,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可以永远活下去,所以会作无止境的布局,贪求无厌。因为我们假设还会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要做很多的准备。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糟糕啦,没办法接受,手忙脚乱。所以这个观想可以提醒我们,死亡总有一天要到来,我们终究只是娑婆世界的一个过客。

  换句话说,念死无常就是告诉我们平常要慢慢放下,临终才能放下。我跟大家讲那是慢慢的放下,因为你不是六祖大师说放下就放下,这种人太少;我们是今天放下一点、明天放下一点,一般人都是渐修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如果你每天观想莲华、到极乐世界去一次,你就会提醒自己,原来娑婆世界对你而言只是暂时性的。这是第一个熏修念死无常。

  第二个熏习往生的愿力:一个人难免会有很多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来生你要去哪里?一定要先规划好。很多净土宗的念佛人,不一定有来生的规划,比方说有些人虽然念佛,但是当他面临死亡威胁时,还是感到恐惧,可见得他对来生的规划并不明确。一般人大概都只规划到今生,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退休、然后怎么怎么的……总之,今生死了之后,未来的生命,就是一片空白,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

  当你想到死亡,你会感到恐惧,表示你来生还没有作好规划。就像我们对一个不知的东西才会恐惧,你以为你要去一个陌生、不可测的世界,所以你会感到恐惧;好比我们遇到黑暗也会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黑暗前面是什么。临终要做到生死无惧,一定要把来生这一条路走得很熟,所以蕅益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想要熟处转生啊,必须要先生处转熟!

  什么是熟处呢?世间的这些尘劳事务、五欲境界都是熟处。一个人想要放下世间的因缘,必须把来生的因缘先提起来,就是生处──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条路你要走得熟悉,说清楚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来生的规划,才可能把今生的因缘放下。净土宗是用来生带动今生,是为了未来,所以才说: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上面的熏修,意思就是告诉你:你今生一定要死亡,死亡以后你去哪里呢?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蒙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受、阿弥陀佛说法的开导,每天都要把这些因缘走一趟,让它由生转熟,这个叫普往生观。

  我们前面熏习阿弥陀佛的相状、观世音菩萨的相状、大势至菩萨的相状,并没有明确说要往生;只是藉这些相状来消业障、启发善根而已,这个地方就实际的付诸行动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三——杂明佛菩萨相观(一)

净界法师

    辛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相观

  所谓杂,是说它是综合式的。前面是综合式,此观也是综合式,那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普往生观是讲到临终的往生,这一观是往生以后的事情。

  那么前面的普往生观,是提醒一个净土宗的人,要赶紧做好来生的规划,要把来生的道路赶紧把它铺出来,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说:我来生去哪里都不知道?这就糟糕了!一定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先把来生的路铺好,然后熟悉极乐世界的相状。

  正告当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如果真的发心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除了普往生观之外,应当经常跟诸佛菩萨结缘,如何结缘呢?

  先观小身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前面的阿弥陀佛观是: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讲丈六的像状,一丈三米三就比较容易观了。而阿弥陀佛就站在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台上,就是我们往生之后有阿弥陀佛站在那里,当然旁边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佛力得成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比较显胜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如前面所说的,无量寿佛的身量高大无边,祂的色身不是凡夫所能观想到的;但是如来有宿愿力,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有忆想者,必得成就,除了想象,我们也可以忆念祂的功德,一定可以感应道交。单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德,何况能够观佛的具足身相呢!

  这里,我们再说明一下:前面偏重在观想,当然就比较偏重在实体的相状上──于境取相。但事实上我们的心比较暗钝、羸弱,所以很少人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观出来,因为实体的相状,对我们凡夫来说有一点困难,超出我们的能力。所以佛菩萨有一个方便,祂说:可以用忆念的方式。这样讲就跟《念佛圆通章》有相融通的意思,因为《念佛圆通章》也是讲忆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是譬喻说:诸法因缘生,人跟人之间,在这么浩大的宇宙当中,为什么你跟他会相遇呢?因为你前生忆念他的优点、忆念他的好处,他也忆念你的好处,两个人今生就相遇了。所以在这么多人群当中,你看到他起欢喜心、他看到你也起欢喜心,两个人就结合了。如果你是单方面的忆念,他早就把你忘掉了,那你们来生在一起就产生不了感应,因为单方面的忆念没有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虽然我们没办法观成阿弥陀佛的相状,但是起码可以忆念祂的功德!换言之,十方众生,祇要有信心、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可以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种忆念就容易做到,临终即可蒙佛慈悲摄受。

  人跟人之间的感应,这个忆念很重要。过去在读者文摘里,有讲到一个实际的公案:美国的高速公路,有一天发生重大的车祸,有一台轿车被撞得很严重,里面的驾驶员几乎快死了,轿车就被拖到路边。这时候突然有一部车停了下来,有一位老太太她是ji 督徒,望了那部车一眼,她没有看到人只看到车而已,就起慈悲心为他祷告──愿主的光明能够照耀这个死者,让他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祷告完之后,车又开走了。

  过了几天之后,有人来敲她的门,对她说:某某人啊,其实我们没有见过面,我也不认识你,但是你记得吗?几天前你经过高速公路的时候,看到了一桩重大车祸,车子里的人就是我。其实那个时候,我的神识已经飘到虚空中,当时感到非常恐惧不安。但是我感受到有一个很温暖的光明,在为我祷告、为我祝福,也因为你的祷告,让我感受到一种光明的力量,让我又回到世间来。我当时有看到你的车牌,所以来找你,表示感激,是你那份虔诚的祷告,把我从死神中救回来的!

  诸位想想看,这位祷告者,她可以把祝福的心念传给对方,事实上她也不知道对方长得怎么样,只知道忆念,结果他接收到了。所以当你觉得观想有困难,可以用忆想──观其像、忆其德,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也可以。忆念是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放光照我,光明当中有四十八愿可以救拔我,让我今生消业障、让我临终往生,就是透过忆念,把这些功德带进来,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