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不可以到那五个地方去活动!
净界法师
观苦等过患,令心生厌离
一、掉举(心不寂静)
作意无常等,破除掉举心
◎破除二障
思佛像等,诸可心境
二、昏沉(心不明了)
修光明相,策与其心
前面的五点记数法,它是使令我们内心跟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在我们的内心造作的时候是有障碍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之间有障碍,什么障碍呢?
一个「掉举」,一个「昏沉」,使令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应该跟佛号通身靠倒,但是你在靠倒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接近佛号,为什么呢?
掉举障碍你,昏沉障碍你,这两个障碍你,所以我们必须把掉举跟昏沉这两个贼,它的相貌给标出来。标出来以后,我们再说怎么对治。
我们先看掉举。这个掉举的行相,就是心不寂静。
心不寂静就是说,本来我们这一堂功课,我们的内心的意思,是要以佛号为我们的所缘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但是念了三分钟、五分钟以后,我们这一念心就向外流动,就离开了我们所缘境,忘掉了所缘境,跑出去五欲、六尘的境界造作活动,这种情况叫做心不寂静,就是把所缘境给忘记掉了。这个是属于贪,贪心所收摄。
这就是讲到,这个掉举的相貌是不寂静。怎么办呢?
这以下《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两个办法:
第一个「观苦等过患,令心生厌离」。
这第一个,观苦等,「等」就是不净这种过患,使令我们内心对于所爱着的境界生厌离心。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倒是蛮重要的,「观苦等过患,令心生厌离」。
佛陀在《法华经》讲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讲「业处」,在这个《清静道论》讲业处,什么是业处呢?这个业的造作,就是我们经常喜欢去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造作,这叫业处。
我们凡夫众生的业处,对我们来说,最熟练的业处,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境界,是我们内心最喜欢造作的业处,我们最喜欢到那五个地方去。
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在《法华经》佛陀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有种种的宝物,拥有很多的儿子。当然这个大富长者在家的时候,小孩子就是听大富长者的招呼,相安无事,也过得非常的快乐。但是有一天,大富长者就离开了家庭,到其它地方去了,小孩子就失去了父亲,以后大家就开始颠倒。颠倒了以后,就是很多的蛇也跑进来了,一些的野干、一些的毒虫都跑进来。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过患,就跟它们玩在一起了,这个地板搞得很脏,乃至最后整个房子就起火燃烧。这个时候,大富长者回来,哎呀!不得了!子女在大火当中,跟这些毒蛇搞在一起,非常的危险。大富长者过去就跟他们讲:哎呀!你们这个房子不能住,怎么办呢?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车子,有三部车子,这个车子能够乘着你在虚空到处游玩,神通三昧,种种的快乐。这小孩子就把这些野干、毒蛇给放弃了,也把这个三界的火宅给放弃了,跑到外面。跑到外面去以后,佛陀就给他一部大车,而不是给他三部车。
这个比喻,佛陀为了一佛乘的缘故,而分别说三。
这意思就表示说,我们内心过去的业处,是习惯于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的,我们过去是这种思想,很习惯的,而且我们好像也不想改变。所以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毕竟佛号我们是归依的没错,但是它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你在佛号当中,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是我们的一个希望,所以我们的心,随时会跑出去,又回到我们过去的业处活动,就是这种境界。因为熟境界嘛,很习惯。那这怎么办呢?
「观苦等过患」,这个时候智者大师说「诃责」。诃责五欲的方法,你思惟这五个业处,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财色名食睡。怎么说呢?
譬如怨贼,夺功德故。你就思惟这五个处所里面,很多的怨贼,我好不容易赚了很多的钱,把这个钱保存起来,辛辛苦苦,这个贼一来,把我钱都偷偷走,五欲亦复如是!夺功德法财故!你思惟这个业处,它就像贼一样的破坏你的功德,譬如怨贼,夺功德故。
第二、譬如毒蛇,害慧命故,我们身体很健康心情也愉快,这个身体能够做很多的事情,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后这个生命就死掉,五欲亦复如是,他会毒害我们法身慧命,我们在五欲这个业处里面造作活动以后,会把我们过去所栽培的这种善根,这种法身慧命、特别指的是智慧给破坏掉,害慧命故。
又:譬如大火,不寂静故,我们在五欲当中,内心不寂静,不是真正安乐。
譬如污泥,令染污故,使令我们内心染污的原因。
你就是用这个怨贼、毒蛇、大火、污泥这四个譬喻,来诃责我们这一念心,使令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可以到那五个地方去活动,不可以去!思惟苦等过患,令心生厌离,使令我们对于过去很熟悉的业处厌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比较老实在佛号安住,这是第一个方法,用诃责的方法。
其次「作意无常等,破除掉举心」。
这个是更细的观法,前面是思惟它的过患,这个是一种无常跟无我的智慧,来破除我们掉举的心。
这个是破除能掉举的心,前面是诃责我们所缘的境界,就是观察我们这一念掉举、不寂静的心,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说:「弟子心不安」,我们这一念心,在种种的业处里面造作,内心不安怎么办呢?请和尚安心。
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
「吾与汝安心竟!」
所以我们能够观察这一念的不寂静的心的自性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就寂静下来了。这种是更细的方法,觅心了不可得,破除掉举心。这两个都是属于观的成份:一个是以过患来诃责;一个是以智慧来破除我们那个自心,这都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不寂静的心,能够寂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