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78

一0九、结成经功 明难具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一段是“结成经功”,总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佛叫着须菩提,凡是经典上称名,都是提醒注意,下面有重要的开示要说。假如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这一段话正是说的我们大家,我们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后末世,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人,这个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叫我们。我们被佛叫了,下面这几句话,想想我们做到没有?受持,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我相信读诵的人有,大概不少;受持的人可能就少,但是那个功德之大是在受持。如果读诵而不受持,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小、功德不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只是给我们菩提道上种远因而已。正如同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当中,我们的确读诵没有认真受持,如果认真受持,现在怎么会坐在这儿听经?早就作佛、作菩萨去了,哪里还当凡夫?喜欢读诵而很难受持。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没有办法做到?舍不得放下,你的钱财舍不得放下,你的产业舍不得放下,你的亲情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放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这就是没有受持。受持就是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放下,“应无所住”,我们虽然也生心、也布施,而行布施,可是就是放不下,这就是没有受持,有读诵没受持。如果这一生还是这个办法,还是不能出三界,依旧要搞六道轮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够再遇到这样一个法会,这个法会不容易遇到!很难遇到的,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受持。

   如果你真的觉悟,真的想不再搞六道轮回,希望我这一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是最后身,最后一次,下一次我要再来,一定是菩萨再来,绝对不是生死凡夫。你要是这样的觉悟,那你是真的开悟了,你真的明白。怎么做到?放下就做到。所以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没有把握,这事情求自己,肯不肯放下。实在有真的放不下的事情,想想佛在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不可得。想想放不下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由此可知,你自己牵肠挂肚放不下的,那个事实真相是什么?妄想而已。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你真的是可怜悯,不是事实。若能执着的我、所执着的一切法是事实,那世尊点头,你放不下是应该的,它是事实;哪里晓得你以为的事实,全都落了空,佛才讲,可怜可怜,这真可怜!一场空。理透彻、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没有放不下的。为什么?知道不过是一场空而已。本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人生是个梦,六道也是个梦,十法界也是个梦。什么时候你在梦中觉悟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经典里面最重要关键的字眼“受持”,真的要受持,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如来都说不尽。佛在此地说‘我若具说者’,具是具体说明,大家听了不但怀疑,恐怕心要狂乱,决定不能接受,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其实我们要是这部经从头到此地一直听下来,有前面的基础,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受持此经就是称性而修、全修即性,真如自性的功德是一切诸佛都不能够穷尽的,这是事实。

    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

  “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较是比较,显是显示。本经到此地,一共是五次较量显示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垂是上对下,诫就是教诫。教导我们,教学的意思。显示《金刚经》的宗旨义趣,有这两种深意。“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此句都是教诫我们。

   “2、‘狂乱’指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也。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

  “狂乱指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也。”学般若,妄谈般若,确实有这样的人,不但现代有,自古以来就有。“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这是说明佛门里面在家出家,都是因为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换句话说,学习并无心得,所谓是口耳之学,儒家所谓记问之学,道听途说,这样才发生误会,把经义讲错了,叫人听起来怀疑,狂乱、怀疑。这些现象,它的根源,它的后果,我们都必须清楚的理解。

   “3、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必须一切不着,真修实行,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

  “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般若确确实实如此,一定要你自己亲证。怎么证法?就是放下。你放下了,你就知道、你就明了了;你要是不放下,一切诸佛给你说,都叫隔靴搔痒,很不容易体会。你放下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放下二分,你就体会二分;你愈放得多,你愈体会得多。所以这事情一定要从放下才能见效,读没用的,研究讨论怎么搞都没用,这叫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你读遍三藏十二部,读得滚瓜烂熟,从后面可以背到前面,你要不能放下还是没用。佛法你懂不懂?你一点都不懂,你所懂得的皮毛文字。文字懂不懂?文字还是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文字也没懂。必须真正做到亲证境界,然后听佛讲经的文字,你读真的就懂了,这是佛法的难处。给诸位说,所谓难处,也真正是佛法的易处,佛法是不二法门,难易不二。为什么说难?不肯放下就难。念上几百年,背熟三藏十二部,没进去、没懂,这不是难吗?为什么叫易?放下就容易了,真的放下了,一部经没读,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部经也没读,他什么经都懂,易处!六祖惠能容易。学教的人好难!难易在哪里?肯不肯放下。“惟证方知”,诸位要晓得什么叫证,放下就是证。

   下面教给我们,“必须一切不着”,不着就放下,一切不执着。“真修实行”,真修修什么?把那个放不下的,把它修掉,修是修正;不肯放下是错误,把它修正过来,我从今天起一切放下。所以真修就是无住,实行就是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修就是“应无所住”,我们的病就是住,处处要住,这个很糟糕。这边的居士林,发心印二千本《金山huofo神异录》,这小册子是个同修送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我就发心印。结果李木源居士说我们居士林印,印了二千册,印出来了,可能在外面结缘。诸位同修仔细去看看,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那个行持就是“真修实行”,什么形式都没有,真的是得大自在,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就是一定要一切放下、一切看破,把我们的一些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这样才能见到功夫。千万不可狂妄,人一发狂就完了、就错了。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曾经有个比喻说,《论语》上讲的,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那样,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之才之美,“若骄且吝”;假如他犯了二个毛病,一个是骄傲,一个是吝啬,吝啬就是执着、悭吝、贪吝。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他那个如周公之才之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装出来骗人的,不是实在的。真正是实在的决定没有骄慢,决定没有执着。如果他还有执着,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实在讲,一般人装模作样,欺骗一般众生容易,欺骗有学问的人不容易。不管你什么大德,他一看你,你还有傲慢的习气,还有分别执着,他对你就是敬而远之。为什么?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没有真实的修行功夫,你没有实德。“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问题是你功夫达不到,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真性;你有二分功夫,你就有二分真性,一点都不骗人。


一一0、明不思议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经义是指教科书,这一份教材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讲教材,这教材不可思议。依照这个教材去做,果报不可思议!

   “1、‘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分分离,便分分证。皆应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


  “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佛说应当要知道。学了一点般若,自己以为有智慧了,这个智慧差不多跟佛菩萨一样了,真的生起狂妄之心,这一种心态往往就“妄谈般若”。“妄谈般若”的人多!诸位仔细看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节录节得少,他讲义写得很详细。他说在唐宋的晚年,把般若讲错的人就很多,那个时候就妄谈般若,何况现代!为什么会把般若讲错?讲错了就是恶取空。般若,一切都不执着,尤其《金刚经》上这几句话,“则非、是名”,常常被人家误会,这就是犯了很大的毛病。唐宋之后,许多大德不敢讲《般若经》,就是怕听经的人错会了意思。不要认为吃饭者则非吃饭,是名吃饭,那个问题多了;杀人者则非杀人,是名杀人。你这不是无恶不作吗?这叫般若?妄谈般若!真的学《金刚经》发生这样误会的人,很多很多!拨无因果、无所不为,这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不害人,他自己害自己,他自己错解了佛的意思。所以江居士说般若一定要讲,但是要讲一定要细讲,决定不能让人有误会。为什么?这部经是三宝命脉,是我们得度的根源。我们能不能往生,实在讲与这个经大有关系。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一切业缘,要不能彻底放下,你怎么能往生?放下就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受持不是指别的,就是叫你一切放下,法相、非法相都不可住,两边不住;教你生心,一心念佛,这是决定得生。《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可以带进去,都可以让你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当知”。

  “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荷担就是续佛慧命,把弘法利生的担子,我们真的担当起来。什么人能够挑起这个担子?受持《金刚般若》的人,有这个能力。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金刚般若》,你就能够担起真正弘法利生的担子。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得要看破,都得要放下,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这就是继承佛的家业,继承佛的事业。第二“当得菩提”,当是将来,不是现在,你将来一定成佛,得菩提就是成佛,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这个果报,现在能够继承佛的家业,续佛慧命,将来一定成佛。

  “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这是本经的教义。本经教义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要离一切相”,法相要离,非法相也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离,绝不可以执着。相有没有?有。心里面不能有,心里面有这些相就坏了。叫你离相,不是离外面这些事相、形相,不是!是叫你离心上执着的相。心要清净,用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佛的心、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痕迹,都不着。不但那个相离开的时候,镜子里面没有,镜子不着相;正在面对面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何尝着了相?我们每天早晚都照镜子,照镜子有没有想到,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跟镜子一样,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决定没有丝毫染着。这个心就是佛心、真心,就是本性。众生用心,实在讲是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下里面就落一个,再照一下又落一个,里面是肮脏、一塌糊涂。

  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觉会胡作梦,会乱作梦。为什么那个梦那么乱、那么多?就是乱七八糟的影相,在那个时候你控制不住,它现形了。清净心的时候不作梦,就没有梦境。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至人无梦”,至人也是儒家讲的圣人。世间的圣贤人,他心清净,他没有染着,所以他睡觉不作梦。从作梦也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没有学佛,做的梦都是奇奇怪怪的,常常做恶梦,从梦中吓醒过来。学佛念了几年佛之后,恶梦少了,可是梦里面还是乱七八糟,虽然有一点小功夫,功夫不够。再念几年佛,心更清净了,恶梦没有了;虽然有梦,梦的境界很清楚,很安和,这都是好境界,梦中境界不乱,像日常生活当中有条理、有顺序,不是乱作梦的。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修持的功夫。如果常常梦到诵经、拜佛,这好事情。这是什么?你的功夫比较得力,连梦中对于自己修持都没有忘记。清醒念佛,作梦还能念佛,这是好境界。你们将来发心讲经,醒的时候给大家讲经,作梦的时候也在讲经,讲经的习气,我们平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确实有这个关系。但是梦中恶的境界不要恐惧,好的境界不要欢喜,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些人做了梦,梦中境界总是念念不忘,还来问我,我说:“梦!你还要问,问什么!你还执着这个干什么?梦都放不下,现前的事情怎么能放下?”这真的叫颠倒。梦中梦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无其事就好,《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不要说是梦中见到佛,就是你在打坐定中见到佛,或者你走路看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也不要大惊小怪;“我见到佛了,佛给我摩顶,我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依旧搞六道轮回。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你着相。这个要紧!所以要放下,一切都不执着,好的境界不执着,恶的境界也不执着,这就对了。离一切相,一切诸相统统要离,“方能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真心,就是清净心。

   “分分离,便分分证。”证得圆满就成佛。离,慢慢的离,先练离见思烦恼,从粗重的先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先从这儿离。大乘经常常读诵,我们的看法、想法逐渐正确了,跟佛的看法、佛的想法接近,我们邪、错误的知见就远离了。以前我们确确实实把身当作我,把一切万物看作是真实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现在明白了,知道身相是五蕴和合的假相,知道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确实是刹那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破了。这个看法、想法跟佛一样;这一切都放下了,我们跟佛的作法就一样了。看法想法跟佛一样,但是作法跟佛不一样还是不行,不管事,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作法也跟佛一样,佛是一切都放下,他生在帝王之家,一般人迷在名位上,争名夺利,抢着去作皇帝。人家皇帝到手了,不要了,放下,妻子儿女放下,财富放下,产业放下,他做给我们看,他样样放下,最后只剩下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什么都放下。他不是说叫我们放下,他不放下,我们不能相信他的话。你说放下好,你为什么不放下?他果然放下,他真得自在。分分离,就是分分放下。一定要真的放下,放下一分就证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就领悟到一分。

  “皆应离名字”,知道名是假名,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着言说相。“心缘”就是妄想,更不能够执着。“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这是功夫,完全在日常生活里面去做,对于社会所有一切境界恒顺众生,在这里面修随喜功德。随顺一切众生,事上随顺,相上随顺,心里面不随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是这个随顺法。心里面清净,一切放下,那个随顺跟诸位说,是真实智慧的随顺。如果心里面还有执着,还放不下的,那个随顺是情执的随顺,这里面决定生烦恼。如果是充满智慧的随顺,那决定生菩提,它不生烦恼。“微密契入”,这四个字好!只要这样作法,这才叫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虚相遣尽”,虚就是假相、虚妄的,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统统把它离开,没有了,舍尽了,自性里面“净德自显”。净德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弥陀经》上讲的,阿弥陀就是自性净德,一切皆是无量。“净德自显”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完全透出来,障碍没有了。

   “2、世尊之意若曰,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前所谓佛即非佛者何耶?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故也。”

  “世尊之意若曰”,世尊的意思,大概是这个样子,“若曰”就是大概这个样子。“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这是一句问话,为什么说法即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是非法?佛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佛法是缘生的,佛哪有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如果真如本性里还有法,那就坏了,你清净心当中又被污染。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没有法的。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佛既然无有法可说,你还把佛说的这些废话,印成《大藏经》废纸一堆,把这个当宝贝,你就错了,你全错了。《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经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不能够想。思是想,不可以想的。议是讲解讨论,不可以说的。你能够想的不是经义,你能够说的也不是。经你要去研究,那不叫冤枉!经怎么可以研究?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经没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话就是死的。死东西它才有意思,经没有意思。所以一百个人讲,有一百种的意思出来;一个人讲,《金刚经》我也讲了不少遍,每遍讲的意思都不一样,它怎么有意思?没有意思,它起作用就无量义;要有个意思,那就是死的,就坐实,就死了。所以经是活活泼泼,经只可以读,不能研究讨论,不能思惟想像。思惟想像是妄想、打妄想;研究讨论是胡说八道。那就是前面讲的“妄谈般若”。不可以思,不可以议,佛居然有思有议,跟我们说了这么一大堆,这是什么?这是如来无住生心。可是在他是生心无住;我们很糟糕,我们生心马上就住,这就坏了,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我们能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听了之后也无住,那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微密契入。诸位要是这四个字不懂的话,你反覆想想我这个讲法,这就叫微密契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两句话的反覆,实在讲,根在哪里?根就是无住生心。无就是无住,应无所住,说听就是生心。诸位要记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样就微密契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给别人听,是不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别人说话我们听,是不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要是在讲堂上听经是这样的,离开讲堂真的有说有听,不就又完了?又回到老习气那里去了!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接触,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才是真正的微密观照。穿衣吃饭也是如此,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我们做不到,我们是真的有吃。金山huofo妙善一吃,别人盛饭送给他吃,供养他很高兴,他也很欢喜,好!你供养他,“来!我来,我吃你一碗。”那个人又添一碗,“行!我吃你一碗。”一个不空过,一下吃了十八碗。这不就撑坏了?旁边乐观法师看他这个样子,“huofo你行吗?”huofo悄悄跟他讲,告诉他:“你是一个研究经的,你懂不懂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懂这个道理,再多都是一,不要说十八碗,一百八十碗他也没觉得胀。人家是入这个境界,没有多少!我们是着在多少上,人家多跟少是一,这个很厉害!有一天他也试验,盛饭送给乐观法师吃,吃一会儿,又给他添,连续添,他也吃了十碗;“你觉得怎样?”他也没有觉得什么!可见得多跟少都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在作祟,妄念没有了,一多不二、万法一如,这才入了微密契入,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因为我们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厉害了,不肯放下,没有看破不肯放下。《金刚经》之妙,这样少的经文,这么样简单圆满的开示,一点不罗嗦,没有委曲婉转,直捷了当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体会它的意思,依教奉行,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是“经义不可思议”。

  “前所谓佛即非佛”,佛即非佛是讲果报。“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成佛了,凡夫着了成佛的相。佛有没有着成佛?没有。佛没有着成佛的相,菩萨也没有着成菩萨的相。如果着了成佛的相,着了成菩萨的相,他还能分身吗?他还能应化吗?不能。他这个相没有了;相没有了,才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什么相,他就变成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众生想出来的。凡夫认为这个相是大人之相、富贵相,佛就现这个相。佛没有相,所以他能够现相。我们为什么这个面孔不能改变,执着!我这个相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个就不是我,这个相就不能改、不能变,道理就在此地。执着!着相!佛在此地教我们离相,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从小乘须陀洹起就离相,可见得离相就是证果。证果是什么意思?证果就是离相,不是别的,证果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证果。所以说“佛即非佛”。“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解释很精简,实在讲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真正的去体会,要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奉持《金刚般若》。从来不念《金刚经》一个字,也是圆圆满满奉持《金刚般若》。如果你做不到,你每天把《金刚经》念上二十遍,与受持毫不相干,这个要知道。
“3、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心行处灭,不可思也。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遣是离开,是教人离开。这个经的义理归趣,没有别的,是专门叫人把情执放下,也就是叫你离一切相,一切都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执着?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要知道。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前面曾经详细的说过,在筏喻的那段经文上讲过。佛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佛在小乘经上常讲的比喻,叫小乘人不能有法执。《金刚经》上也用这个比喻,但是意思深。小乘经上的比喻是过了河就不要船了,这个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我正在坐这个船,我也不执着它,这个意思比小乘经上深得多。我们今天要不要用佛法?要用。我用它,我也不执着它。这就高了,这比小乘就高了。小乘是:我现在用它,我要执着它,到我将来过了河,成就了、证果了,我再不要它。诸位想想,他能不能证果?他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证果,他不肯下船。过河,我过了河的时候,我就不要船了,他是死牢牢执着这个船,他不下船,他能过得了河吗?他过不了。什么时候他把这个舍掉,他就证果。所以小乘人笨,时间长;大乘人聪明,正在船上正在舍,很快的就渡过了。小乘人一定要见到彼岸才肯舍,大乘人没见就舍,一舍彼岸就到了。舍掉就是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是舍。这个岸执着,那个岸是舍。我一舍不就到彼岸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你不肯舍,那你就是在生死这一岸,舍了就是如来大涅槃的彼岸,一念之间!般若是诸佛的心髓,是成佛的心要,一点都不错。“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离开情执,真如本性就现前。去找,到哪里去找真如本性?没这回事情,放下即是。
“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这个果报是讲佛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是什么?就是不可缘念。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就是的,离开了,那个东西就是真如本性。如果你有言说、有名字,还有妄想,这叫障碍,叫业障,障住你的本性,障住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现前,被它障了。由此可知,佛在哪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哪里?无上菩提在哪里?就在面前,真的叫“不隔毫端”,《华严经》上讲的。念头一转马上就是;转不过来,千里万里,一转过来马上就是。

  “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直须,这个词句用得肯定,直接必须要做到言语道断。言语道断,不是没有言语;心行处灭,不是没有心行。如果说没有言语、没有心行,住到空去了,住到非法相去了,这是般若最难懂的地方。你说离言说,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你说离名字相,佛经典里面名相特别多,哪个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又叫我们离,又偏偏要说。所以你一定要懂《金刚经》上那个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跟我们讲名字、言说、心缘,是生心,里面那一层是无住。生心不碍无住,无住不碍生心。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才微密契入。你把生心跟无住看作两桩事情,你怎么能入?你入不了门。生心跟无住是一桩事情。言语道断是离名字、离言说;心行处灭是离心缘。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对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法相、非法相统统离开。怎么个离法,前讲得很多,后面还要讲,这个地方不再罗嗦了。这样才能“少分相应”,少分相应就是少分微密契入,你真的得受用。

  “心行处灭,不可思也。”不能够思惟想像。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要说是宗门,修净土、学教不例外。诸位要知道,学教不例外,学教也是学清净心,不能执着。但是学教的人,法相不能不懂,所以你要多看、你要多听,多看多听最重要的,你要能契入。如何能够在多看多听里契入?看而无看、听而无听,就契入了。你看,执著名字相,你不能契入;你听,执着言说相,你不会契入。你要一心看、一心听,不要强记。法相名词很多,不要去强记,要多看,自然就熟了。强记,里面心缘相,就落在那个里面。只要多看多听,不要去记,不要强记,你的心清净。在读经、看经、听经里面修清净心,清净心修到了,这些言说也听到了,你不是一举三得吗?你要不会用功,你一样都得不到,就是法相名词,也会把意思搞错,错解如来真实义,搞错了。你要是会的话,三者都得到。我们常讲专心听,经文上常讲谛听、谛听,就是这个意思。他会谛听,三桩事情一时都得到,这个契入。“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面真是趣味无穷。

   “4、若不知向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中观照契入。便与经义乖违,哪得果报可证。”

   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为什么古时候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现在人没有了。你要说用功,现在人比古人用功,不输给古人,勤劳也不输给古人。而说到一切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更是古人望尘莫及,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不如古人?我们是错用了心,错用了功,这是没有办法。大家还要晓得一个事实,科技日新月异,天天讲新东西。我们佛门修证这个老方法可不能换新,一换新就糟了,一定要守旧。旧的行吗?我们那个东西不旧,叫万古常新,没得换的,它永远都新。不必要换第二个样子,万古常新,这个不可思议,经上讲真是不可思议。佛门这个方法,完全就在修一个清净心。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执着,这才行。我们学经教,就要这样用心,要听、要覆讲。

   前天广瑜法师到此地来听你们讲演,出门之后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个方法是谛闲老法师的方法,老方法!”老方法训练讲经是讲小座。古时候训练讲经人才,就是从听众当中选出来的。选什么样的人?就是刚才讲的条件,你听而无听、看而无看;无听而听、无看而看,就选这个人,这个人行。训练的方法?老和尚这座经讲完了,明天早晨你来覆讲,你要不要去写笔记?不要。要不要去思惟经义?不要。确确实实不落在第六意识里面,决不用意识心,明天上台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用这个方法。老和尚在此地讲一个小时,你能讲一个小时,那一百分,满分;你能讲半个小时,及格了。就可以培养成弘法的法师,不需要准备。现在人学讲经充分的准备,准备是什么?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拿这个东西来讲。一切离开那是称性,少分的称性,我们一开始少分,有少分就会多分,有多分就会满分,所以那个修行证果快。现在人不用这个方法,以为这个方法老方法,要淘汰掉,要用现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可把人害惨了。

TOP

续 79

   “5、‘不可思议’有三意:(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果报所得者,得此。此本义也。(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句,并加释明。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节文也。(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

    “不可思议有三意”,把它总归纳起来。“(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说明这个意思。“果报所得者,得此。”得的是什么?也得的是这个。“此本义也”,这是不可思议的本义。本经所说的、所发明的。

   “(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句”,这是前面佛讲的,这部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并加释明”,再加以解释。“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节文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这部经的功德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称说不尽。

  “(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这句话我们今天在此地听了,可以说没有怀疑,可以接受。如果对这部经稍稍有一点受持少分的话,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说法,决不是夸张的,决不是虚妄的。这部经实实在在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成佛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个法门,大乘小乘一切宗派,包括密宗,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他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可以肯定,他决定是凡夫,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行,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放下少分。大小乘菩萨果位那么多,只是放不下多少而已。像我举这个比喻,你们从一层楼上来一样,你们走楼梯,你舍第一层,你就到第二层;舍第二层,你就到第三层,菩萨阶位五十二层就是这个意思。你舍初信,就到二信;舍二信,你就到三信;舍十信,你就到十住;舍十住,你就到十行;你要不肯舍,你就当凡夫。不肯舍,“我在初住不肯舍,我就是初住菩萨”,没那回事情,你不肯舍,马上掉下来当凡夫。不要以为我上了二楼,我不舍我还二楼,不错!这个地方是实在的。佛法这里阶阶都是空的,一不舍一下就滑下去了,没有哪一层可以拦住你,马上就到六道里面去了。俗话常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就退回去了,就退到凡夫地,没有底限的,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这部经的功德、作用,实实在在是“无上无等”,绝对不是凡情所能够窥测,所能够看到,所能够理解,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的。为什么?它要你放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领会到、真正尝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喝下去,人家问:这水热不热?“很热!”到底什么热度,他没有尝,他绝对不知道。你们这个地方,有很多人会吃辣椒,“辣椒辣不辣?”“不辣!”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样,有人会吃的,很辣他吃不辣;那不会吃的,闻到就不得了,就很辣。各人程度不一样,必须自己亲尝才晓得;不是亲尝,人家说。世间的小事都不可思议,何况经义,样样都不可思议!不但指经,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事样样都不可思议。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议,一切法的自性就见到了;落在思议里面,一切法的自性就见不到。所以这个法展开来是一切法,不是这一部经。第三卷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一面,从第一行看起。


   《金刚经》的经文,很明显的分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昨天讲完,今天我们要讲解后半部。古德将此经正宗分的经文,分为“信、解、行、证”四大段,而这四大段在经文里面也非常明显,前半部是讲信、解,后半部是讲行、证。在没有讲解之前,我们先把前后这两部分不同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我们对于全经的要义能够掌握住,才知道这个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

    ◎说明本经前后两大段之不同处


   前半部经是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后半部经是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从这个简单的介绍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本经前后不同之处。佛在本经将修学的要领为我们指示出来,“无住生心”,这一句话所含的范围无尽的深广,我们从什么地方下手?先要从外面粗显的执着处,从这里下手,然后才能够显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这就是讲的境界,境界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一切都不能住,也都不能执着。不执着就是般若智慧。“彰”是彰明,跟底下“显”的意思相同。这里面分了五小段。

  “1、前半部经: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1)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教以如何发心、度众、伏惑、断惑。(2)遣粗执。遣其于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着之病。教之离相。(3)令其离相,是遣所执。(4)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菩萨,空其住着我法之病。二边不着。(5)明一切皆非,以显般若正智之独真。”

  “(1)、前半部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教以如何发心、度众、伏惑、断惑。”将发是还未发。他想发,想发就非常可贵,只要有这么一个意思,诸佛如来就护念、加持。可见得佛菩萨真正慈悲到极处。也证明所谓佛门当中不舍一人的说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将发大心”,佛菩萨一定把这个法门教导他。由此可知,我们这一次在这个地方举行法会,凡是参与法会的同修,一定是将发大心者;你要不是将发大心,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佛在上面教给我们如何发心、如何度众,那个“如何”是贯下来的;如何伏惑?烦恼、迷惑怎样把它伏住,怎样把它断掉。功夫一层比一层深,上半部我们已经听过了,确确实实是讲的这些,这个意义诸位要把它牢牢的记住。如果有人问你《金刚经》讲的是什么?你把这几条说明就很正确,《金刚经》就讲的是这些东西。

  “(2)、遣粗执。遣其于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着之病。教之离相。”“遣粗执”,执着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始劫以来,这个习气太深、太重,我们要除掉习气,一定是先从粗重这一方面下手。“遣其于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着之病。教之离相。”这是佛帮助我们,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人事环境都是粗相,我们在这个地方不执着。譬如:在物质上来说,种种物质的享受,我们能够把它看淡,能够把它放下,这就是在境上遣执。缘是感情方面的情执,父子之情、夫妇之情,这个情都很重,这也不能执着,执着就决定脱不了六道轮回。古德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世界就是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情跟爱的执着。“念不一不生净土”,一就是清净心。念佛,念佛的功夫在清净心,在一心不乱。念到一心,再不夹杂妄念,这就决定得生。如果念佛还夹杂妄念在其中,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念要一。《净宗课诵本》里面,仪规里面,都教给我们一心称念,那个一心很重要。这是讲的缘上。于物质、人事环境当中,我们不想生分别,它自然生分别;不想打妄想,它自然打妄想,分别、妄想、执着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这叫做业障。于是起种种执着这个病,佛教我们要离开,要把它认清楚,这些东西全是虚幻不实;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不是真的,教我们看破、放下。

   “(3)、令其离相,是遣所执。”它这个重点不一样,虽然也讲到能执这一方面,但是重点是在你所执着的,重点在这里,所执着这一面说得多。这是叫你先把所执着的看破、放下。

  “(4)、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菩萨,空其住着我法之病。二边不着。”这才显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起作用。“彰”就是起作用,智慧起了作用,离一切相。什么叫发菩提心?离相就是发菩提心;并不是说离相之外,别有一个菩提心可发,没有!离相叫不执着,不执着那就是菩提心,不执着就是觉悟,执着就是迷惑;换句话说,佛菩萨觉悟。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者”,菩萨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觉。什么叫觉?不执着就觉。凡夫不觉,他不觉在哪里?样样执着,执着就不觉,不执着就觉,这个要搞清楚。不执着就是菩提心。绝对不是说,另外还有一个菩提心,没有这回事情,只要一切不执着就行了。真正弘法利生的菩萨,一定是空有两边不着,决定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四相,这个菩萨纵然说能利益众生,绝对不是究竟的利益,不是真实的利益,给予众生一点小利益而已。什么小利益?令一切众生跟佛法结缘,这一生能不能得受用?不能,肯定不能。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5)、明一切皆非,以显般若正智之独真。”经义里面发挥说明“一切皆非”,一法都不立,这是“显般若正智之独真”。唯有般若智慧是真的,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皆非,教我们一切不要执着,执着是错了。这是前半部所讲的,它的经义有浅有深。


后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它从心上讲的。心是能执着,万物是我们所执着的,所执着的要离,能执着的也不可以执着,执着也是麻烦。换句话说,你要执着一个能执着的我,依旧不能见性,还是障碍。

  “2、后半部经: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1)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发心而曰我能发、能度、能伏、能断等分别着我,仍须遣除。(2)遣细执。即是于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着。教之离念。(3)令其离念,是遣能执。(4)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空其住着我法二空之病。二边不着亦不着。(5)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

  “(1)、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发心而曰我能发、能度、能伏、能断等分别着我,仍须遣除。”后半部所讲的,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金刚经》从开讲以来,上半部讲完了,我们这边同修告诉我,总共讲了七十次,一次是两个小时,已经讲了一百四十个小时。这一百四十个小时听到之后,应该升级、升等,是已发大心了,我们应该要晋级。已经发了大心,最忌讳的就是怕“发心而曰我能发”,“我发了菩提心,我度众生,我已经伏了烦恼!”怕这个,这是最忌讳的。为什么?有这么一念,诸位自己细心想一想,还是分别执着,还是老毛病没有能断尽,放下一些,放不下的还不少!必须更努力,要把这些情执舍掉;所以后半部是遣细执。

  “(2)、遣细执。即是于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着。教之离念。”前面是讲相,相是所执着的;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真正修行用功夫了,前面是“信、解”,这个地方是修行,修行从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要把念放下。所以后半部的确是难懂。起心动念,又要把念放下,念放下不是没有念了吗?这个问题麻烦了。须菩提尊者代我们请教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发起后半部的经文。

   “(3)、令其离念,是遣能执。”前面是所执着的,后面是讲能执着的。能执着比所执着的要来得细。

  “(4)、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空其住着我法二空之病。二边不着亦不着。”这是后半部所讲的精华,这是精彩的教义。“空其住着我法二空之病”,怕的是什么?人空、法空,你又执着空了。我、人不执着了,法也不执着了,又执着空,这又麻烦了;空也不能够执着,两边不着也不能执着,所以这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譬如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他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有。六祖心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本来无一物”?没有,决定没有。这个意思很深。上一次跟诸位讲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不是说完了以后说“无说”,你要那么会,你就不懂佛的意思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容易!你要懂得佛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说跟无说同时,没有先后,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跟无听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叫妙法。说了个妙法,你又执著有个妙法,那又坏了。有没有妙法?没有妙法。没有才叫妙,有就不妙了。后半部的经义要这样去体会,《金刚经》的味道才其味无穷。你要不从这上体会,完全着了文字相就坏了。所以说两边不住也不执着,心里面真的若无其事,干干净净、明明了了,一切万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智慧开了。

   “(5)、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明一切皆是”,前面讲一切皆非,后半部说一切皆是。不懂佛的意思,看《金刚经》前后矛盾,怎么后面就翻过来说?所以这部经,古人常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无法理解?他从文字里面来看的。实际上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意在言外”,所以不能执着言语,不能执著文字,它意在言外;必须从言语、文字去体会它言外之意,那才是真正妙。“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后半部讲万法一如,无有一法不如。什么叫“如”?如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乃至于生佛不二,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后半部跟我们讲这些。这个理很深、很难懂,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把金比作体,器比作相,性相一如就是金跟器是一不是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让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体会经义。“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不会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会了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听了这两句话,不大对劲!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其实佛说这两句话,虚妄跟实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听经听了一百多个钟点,对于这个意思应该要略略能体会到一点。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虚妄。所以佛前后讲不矛盾,是讲的一桩事情,用两种名词来讲,两个名词细细看是一个,粗看好像不相干,细看真的它是一个,才知道世尊说法言词的巧妙,所谓是善巧方便。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本来是不能说的,他有方法把它说出来。让我们从世尊言词、经典文字里面,体会到他所说的真实义。这是前后两个半部不相同的地方。

   “3、最后结之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里许。”


   整部《金刚般若》就在这两句话里面。“不取于相”,不取就是不执着。这个相有没有?相有。这一个字里面包括法相、非法相。法相里面包括六凡的法相、四圣的法相,乃至于一真法界的法相。非法相里面包括四空天的非法相,包括声闻、缘觉偏真涅槃的非法相,含摄尽了,统统包尽了。都不能取,为什么?全是众生迷执所现的幻相而已。诸佛与大菩萨在这些境界里面,他用什么样的心态?不动,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像《楞严经》上“首楞严大定”。大乘经上常常赞叹,“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我们要问,金刚般若在哪里?就这两句话。你一切法相都不着,那就是般若智慧。一切法相你都不动心,你的心就是大圆镜智,遍照法界,这就是圆满菩提,也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不但《金刚经》的义趣都在这两句,诸位仔细去想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两句也就包括尽了,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法,也不出这两句,这才知道这个经义真正无有穷尽。

   “4、又前明一切皆非,令观不变之体。后明一切皆是,令观随缘之用。前虽随缘而不变。后虽不变而随缘。”


  “前明一切皆非”,前面世尊是那个方式所说的,他用意在哪里?“令观不变之体”,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一切皆非,一切是讲相。一切相,相不是性,教你离一切相,见性。离是心里面不执着,不是离开外面的境界相,不是这个意思;是离开心里面执着的那个妄相,这样你就见性了。

   “后明一切皆是”,这跟前面讲法完全相反。刚才讲了,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一切皆是”跟“一切皆非”,也是一桩事情。“一切皆是”是什么?相就是性。如果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会不过来,我们还用金跟器来做比喻。器是器皿,譬如镯子、耳环、项炼,告诉你这不是金,这话正不正确?正确。你要是说项炼就是金,项炼有银做的,有其他东西做的,你怎么可以说项炼就是金?所以相不是性,不能把相当作性,那你就搞颠倒了;这对初学的人讲的。入了这个境界,告诉你:金就是项炼,项炼是金做的,你到哪里去找金?手镯也是金的、耳环也是金的,样样都是金的,相原来就是性。这种说法是教你“观随缘之用”。你从“用”上去看,样样都是;从“性”上去看,一切皆非,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相是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前虽随缘而不变”,前半部讲的,主要是教你体会不变之性体。后半部,“虽不变而随缘”,体明了之后,有体有用,不可能说有体而没有用。有体而不起作用的,那就变成声闻、缘觉,他不起作用,那个不足以为贵,那错误了。佛与大菩萨,体用不二,这才自己能享受,自己享受什么?大自在。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在九法界里面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起作用。前后,你看世尊说法的巧妙,你去观察这个,在《金刚经》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高等的智慧,这个人高明。

   “5、综上诸说,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于心目中矣。”

   “综上诸说”,综是综合,总起来讲。“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于心目中矣。”这一段是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前半部没有问题,很清楚了。后半部还没讲,这把纲领先标示出来,后半部读完之后,再看这一段,那你体会就深了,体会自然不一样。



一一一、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 深观无住以进修 发心无法 重请



    在这一大段里面,又分为两个段落,两个段落就是修和证。“深观无住以进修”,修就是行、修行,这是入了第三个阶段。前面上半部讲过信、解,到这个地方修行;最后一个段落是证果。这四分清清楚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一段经文,乍看好像是从头来起,好像是另外开头。其实不是的,经文紧接着前面而来的。因此,《金刚经》的版本,自古流传最多。我们晓得,古时候的本子都是手抄本,字抄错、抄漏,或者意思错会,总是难免。于是流通的《金刚经》本子,仔细观察一下,里面出入很大,要不细看,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一个字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金刚经》必须仔细的去校勘,江味农居士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我们采取的本子是他校定的本子,他有校勘记,我们印在经本的后面,提供大家做参考。

   “1、此节经文,看似另起,实则紧接前文而来。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众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


   “此节经文,看似另起”,乍看好像是另外又是一个起头。“实则紧接前文而来”,我们要细心,它这里面一、两个字颠倒了,意思不相同。“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众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我们在前面曾经提过,佛教给我们要发菩提心,又要无住。这无住就不能发心,这一发心就有住。又要无住又要发心,那怎么个下手法?这的确是问题。其实利根的人在前面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中下根性不行,他有细惑在其中,粗惑他能够破除,细惑他没办法;换句话说,听了以后无从下手。须菩提尊者知道中下根性的人有这个疑惑,有疑惑自己也问不出来,他老人家代我们发问,这是大慈大悲。

    “2、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今曰‘云何应住’,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着。若不住于此法,何谓发此心。住既不可,降又不得,将奈之何。”


   “前曰应云何住”,这个地方,那个话还是这四个字,颠倒了;“云何应住”,这个大大的不相同!一般流通的《金刚经》本子,这个地方也是“应云何住”,那就变成真的是两个开端、两个起头,这可能就是以前抄写的人不小心。他《金刚经》前面念得很熟,这个地方看错了眼,“应云何住”,他就随便这样写下来了。“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发了菩提心,这个心应该怎样安住,问的意思是这样的,这么个意思。“今曰云何应住”,这个意思不一样。“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着。若不住于此法,何谓发此心。”你发菩提心,当然你就住着发菩提心,你要不执着发菩提心的话,那菩提心就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你发什么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你总要执着这个菩提心,这是般若难。念佛人,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我们就执着。《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就是要执著名号,要执着往生西方这个念头。佛教一切都不能执着,那现在你教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不就执着发菩提心?问的意思在此地。“住既不可”,前面佛的教诲不能执着。“降又不得,将奈之何。”这个麻烦就大了,这真的是大问题。他问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跟前面意思不相同。

    “3、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一切相赅摄甚广。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


   “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这是前面世尊所讲的。“一切相赅摄甚广”,一切相里面当然也包括发菩提心的相。“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实在讲,这个事情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大的困惑。有学佛学了一辈子,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天天嘴皮上挂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都没搞清楚,你发什么菩提心?有人讲解菩提心,讲了几个钟点滔滔不绝,讲完了之后,还是莫名其妙,不晓得什么叫菩提心。我们在这里总算得一点消息,原来“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执着就不是菩提心,一切不执着就是菩提心。你能从这上体会到,后半部就很容易解决了。

    “4、长老此问,又是曲为现前当来,一切粘滞不化者,请求开示耳。”


   这一段请法的用意、目的在此。确实有闻法的人,他一面听一面就执着,这也是一般众生的通病。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所谓“食而不化”;也就是说,佛讲的意思没有真正体会到,都是在言语上、在名相上,或者在心缘上,出了麻烦,起了疑惑,疑就是障。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解悟,起了这个疑惑,解都不可能,往往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起了误会,所以须菩提这一问非常重要。





一一二、示教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一段里面,关键在发心、在生心、在灭度而实无灭度,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词句。

    “1、此正开示教导起心动念时,离相之方便”。

    “2、‘如是’,指下三句。现其本有曰‘生’,显其本无曰‘发’。众生本来同体,灭度一切众生,乃应尽之天职。若以为我当发此心,便有矜张之意,便着相矣。故不曰当发,而曰‘当生’者,以此。”


   “如是,指下三句。”如是就是经文的“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就是下面三句:“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指这三句。

   “现其本有曰生,显其本无曰发。”《金刚经》上“生”跟“发”意思不相同。本来没有,现在发心了,这叫发。生不一样,生是你本来有。本来有,被东西障碍不能现前,现在业障消了,它现前了,叫生起。生是本来有的,发是本来无的。

  “众生本来同体”,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同一体。世尊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这样的句子不能理解。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我成佛,说一切有情众生也成佛,这都很难体会;怎么连山河大地、动物、植物也成佛,这怎么讲得通?这里面的意思就深,一定要能真正明了,原来山河大地、一切万物跟我是同体。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面有很多人、很多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确实是同体的。一觉悟,全体觉悟了。不能说是我在梦里面觉悟了,梦里还有那些人,他还没觉悟,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的。确确实实同圆种智。知道这一个道理,知道这一个事实真相,“灭度一切众生,乃应尽之天职。”灭度两个字要紧,“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要协助一切众生。“灭”是什么?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妄想、灭执着、灭六道、十法界的果报,“灭”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众生要没有成佛,你的帮助就没有圆满,“灭”这一字是成佛。在四谛法里面,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灭道的灭。灭也就是圆满菩提,圆证无上佛果,是这个意思。灭生死、灭无明烦恼,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应当做的,是他的义务。譬如说,我们这个手痒,另一只手立刻就帮它搔痒,还能说“我为什么要帮你?”还能说这些吗?同一体,没有条件好说的。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慈悲叫无缘大慈,“缘”当条件讲,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同体大悲,一切万物跟我同一体。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同一体,所以有分别、有执着、有彼此,诸佛菩萨没有彼此,知道是同一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应尽之天职”,天是自然的,应当要做的,没有什么条件的。

  “若以为我当发此心”,我这右手,我发心帮你忙!这个意思就是贡高我慢,“便有矜张之意”,有这个意思在,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着相了。“故不曰当发,而曰当生者,以此。”“发”跟“生”意思不一样,这个意思就深了,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

   “3、说一‘应’字,是遣其着于菩提,破法执也。说一‘当生’,是遣其着于发心,破我执也。”

  “说一应字,是遣其着于菩提,破法执”。“应”是应当生,对于菩提也不能执着。世尊在说法时,往往一桩事情说了许多个名相,用意何在?说一个名相就可以,为什么说那么多?就是教给我们名是假名,用不着执着,知道意思就对了,不要执在假名、假相上,破我们的执着。这都是他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让我们从这里面体会到,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才体会到这个意思。

  “说一当生,是遣其着于发心,破我执。”可见得说个“应”、说个“当生”,他的用意破我、法二执。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在日常当中的术语,用意无非都是破执的。譬如说你这个道场,我们现在一般讲庙,其实讲庙是错误的,庙里面是供养鬼神的,我们佛教道场叫寺,寺、院、庵、堂,这是我们佛教的,没有讲庙的。庙是供神的,供鬼神的那叫庙,现在一般把寺看作庙,这就颠倒,让人迷惑不清,我们必须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你这个寺里面,我们问住多少众,不问“你这里住多少人”。他为什么不说“住多少人”?住多少人,着了人相,我相、人相四相具足,你着了相。住多少众,破四相,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那个东西,是这么个意思;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破执着的意思。不说你住多少人,住多少众。你一开口,“你这里住多少众?”人家一听你是内行的;外行的,“你这里住多少人?”外行的,那是不懂佛法的。佛法处处都是破执着,法相名词用意都是破执。

   “4、发无上正等正觉者,须先觉了度众生是应尽之责。且此责终未能尽。即尽,亦等于未尽。当生如是心,无能度、无所度、无分别、无所谓菩提、无所谓度、并无所谓发心。庶与清净觉心相应耳。”

  “发无上正等正觉者”,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之心。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佛就是觉悟,觉而不迷。你真正发心皈依三宝,你就觉悟了。觉从哪里觉起?没觉悟,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凡夫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为众生,他不为自己,这是觉悟。所以“须先觉了度众生是应尽之责”,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人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觉悟了。我要真正受持读诵如来了义的DA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先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本份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而不是“我凭什么帮助他?”这个话是迷人讲的,不是觉悟的人讲的。诸位查遍《大藏经》,哪一个菩萨曾经说过这个话,“我为什么要度他?”从来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佛菩萨帮助众生应该的。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自己,不肯帮助众生就是不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

  “且此责终未能尽”,《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总结的都是这个愿无有穷尽。众生业果、菩萨的愿力都没有穷尽。“即尽,亦等于未尽。”即尽是什么?成佛。成佛总尽了吧!等觉菩萨还没尽,成佛总是圆满、尽了。成了佛之后,一定倒驾慈航。所以说尽了也等于未尽,这是真的。

  “当生如是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劝导我们,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无始劫以来,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失掉了。今天在般若会上,佛帮我们唤醒,让我们觉悟,一定要发这个心。要不要去度?度,要去度。“无能度”,不能执着一个我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一执着就迷了;只管去做,全心全力的去做,做而无做,这就对了。心地干干净净,没有想到有我,也没有想到有人,可是这个事情,从来没有终止,非常积极在那里做。“无分别、无所谓菩提、无所谓度、并无所谓发心。”这是真的发了心。这个时候发心跟生心就是一不是二。

  “庶与清净觉心相应耳”,这在做的里面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所以清净心从哪里修?有人学佛,说这个世间太复杂,要去到深山找个幽静地方去修行,那行吗?那是他不懂佛法,佛法的清净心,就在红尘里面锻炼出来的。所谓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相跟即相不是两桩事情,一桩事情,就在这个环境里面清净心现前。不会的,在这个环境里面被污染;会的,就在这个环境里面得清净心。由此可知,染净不二。染净从哪里区别?觉跟迷。迷了就被污染,觉悟心就清净,可见得与这个境界没关系,关键就在觉、迷。这是我们一入佛门,佛就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教给我们。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觉、正、净,觉正净都不离开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并不离开。换句话说,真正修行、真正想成菩萨、成佛,要不要改变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不需要。就在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里,就在现在工作环境里,就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你会的就成就了,一觉就成就了。如果说迷,佛菩萨那个环境你还是迷。古时候丛林寺院,你到那里面要迷,那还是不觉。这是说明了修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只要心里面有觉、有正、有净,无非道场,都是道场。如果你是迷、邪、染,再大的寺院丛林,你到那里面去住一辈子,也不是道场。大乘经里面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什么?直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没有妄念,没有妄念那就是道场,所在之处无不是道场。

   “5、本经天然分为信解修证四部分。而不可局其次第。虽分四而不可局为四,学者应体会此意。”

  “本经天然分为信解修证四部分”,江味农居士的科判,就依这四分来分的。“而不可局其次第”,局是局限,为什么?“信”里面也有解修证,解里面也有信修证,一个里面都包含其他的三部分,而只是它主要是讲那一部分,因此不能够局限它的次第,它是活的。“虽分四,而不可局为四,学者应体会此意。”因此,正如世尊在经上多次的教给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四句偈是任何四句,无论是信分四句,或者解分四句、修分四句、证分四句,不拘!这就是说,它每一分里面都含摄其他分,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所以它确实有四分,但是不能够局限在四分里面,它是圆融的,跟《华严经》的意思一样。《华严经》有次第、有圆融。“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用这两句话来看《金刚般若》也是这个意思。



一一三、征释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跟前面所说的,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一个字也没有更动。

   “1、我人众寿四相,虽同于前,而意甚细。盖已一切不着,但着于上求下化极微细之分别耳。”


  “我人众寿四相,虽同于前”,可是意思不一样。“而意甚细”,前面这一句话,是说在四大段的第一大段,是信的那一大段,现在这个话,是说在修行这一大段里面,意思不一样,浅深差别很大,所以它意思甚细。“盖已一切不着,但着于上求下化极微细之分别耳。”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体会到,前半部是为将要发心的人说的;这个地方是已经发大心,已经在修行了,是为他们说的。所以说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确实权教菩萨们,真的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念头,念头纵然再微细,那还是执着,这个念头要不能够舍掉,他就不能见性。所以《金刚经》的境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你还有上求佛道的心,还有下化众生这个念头,你不能见性;纵然你成佛,你成的是十法界的佛,出不了十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叫“一真法界”。《华严经》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细执,六道凡夫粗执。舍掉粗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细执破掉之后,这才能出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前后差别在这个地方,我们用这个说法,大家就更容易体会到。前半部教你出六道,后半部教你出十法界,那就证一真法界。

TOP

续 80

    “2、若微细分别未净,我相病根仍在。虽曰‘菩萨’,名不副实矣。儆策之意深哉。”

   “若微细分别未净,我相病根仍在。”很微细就是了,但它确实在。“虽曰菩萨,名不副实矣。”所以我们称这些菩萨,叫他做权教菩萨,权教小乘,权教就不是真的菩萨。真的菩萨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的菩萨。在相宗里面所讲,“同生性,异生性”。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叫同生性。因为跟诸佛如来用的是真心,同一个心。如果细惑未破,他还是用八识,八识是妄心,他不是用真心,依旧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人,可以证得阿罗汉,可以证得辟支佛,不能成为法身大士。因为再往上面去,这个东西没用了,八识心决定不能用,那是妄心。所以真正的佛法超越世间法,这个大家要晓得。

   我在过去,说这个话应该也有三十年,我在台北主持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我担任总主讲。有一次,我就想到我们佛门里面,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因明。五明里面的因明,与世间方法论里面逻辑、辩证法是非常接近的。我想到这个科目,我去请教我的老师,我老师他是学这个东西,我希望他来给我们同学上这个课程。我老师是方东美先生,我向他提出来,他笑笑,他说:“这个东西没有用处!这些东西在佛门里面是初级的教学,中级的教学、高级的佛学完全用不上。”完全正确,这是个内行人讲的话。为什么?高级佛法不用心意识,你还有什么逻辑、还有什么辩证法?凡是这一类东西,都是要用心意识才行,高级的佛法已经不用心意识。《金刚般若》不用心意识,所以这些东西完全没用。佛教的因明教小乘的、教大乘初学的;还没有入门,初学的叫大乘始教。贤首家讲小始终顿圆,大乘始教,到大乘终教就没用处了,就用不上力,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不知道,“这个方法好”,坚固的执着;换句话说,你在佛法修持上永远没有方法提升,你只在低的阶位上,不能够再进步。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佛法真正超越世间法。

   “虽曰菩萨,名不符实。”这个标准就是法身大士,跟法身大士一比,那他不是真正的菩萨。由此可知,我们要在这上用功夫。这四相怎么断、怎么破?破四相非常重要。四相怎么破法?其实《金刚经》上讲得很透彻,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想众生,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把我们的念头“大而化之”,不要断我执,我执自自然然没有了,这个方法实在妙极了。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着想,《金刚般若》上教给我们的方法。


一一四、结成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一句的经文是个活句,有两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一个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两种读法。两种读法它是一个意思,肯定了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此句有二义。可作两种读法。(1)‘法’字断句。意谓发正觉者,实无有法。以无上正等觉,即是究竟清净。清净觉中,不染一尘,名为菩提,实无分别心。故必实无有法,乃名发无上正等觉者。(2)‘无’字断句。意谓,有法发无上正等觉,实无如此事理。”

   “(1)法字断句。”“实无有法”这里是一句,从这个地方断句。“意谓发正觉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实无有法”,实实在在没有法子发这个心。“以无上正等觉,即是究竟清净。”你还有这个念就不清净,我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念放在那里就不清净,就错了。“清净觉中,不染一尘,名为菩提,实无分别心。”你还有一个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还有这么多分别、执着在里面,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觉。“故必实无有法”,实无有法,心清净,心里什么也没有,你是真的发了无上菩提心。你要有念,不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才真正发菩提心。我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迷到家了,他还有“我相”在,还有“我见”在,哪里是菩提心?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如,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也没有给人讲“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同学,你们不是才学佛,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深厚,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都是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种善根。为什么今天还落得这种地步?毛病出在哪里?“我”发了菩提心,“我”学了般若,生生世世干这一套,始终没有把“我”忘掉,所以搞到无量劫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把我们病根找出来了。病根虽然找出来,要想把病根除掉,那还真不容易!想到这个地方,除了带业往生,真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要不求带业往生,那你就要断根,你就要破四相、破四见,四相破就出六道,四见破才能出十法界。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原理。我们求带业往生,要不要在这里下功夫?要!因为这种情执愈淡,我们往生愈有把握,往生的品位愈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时间提前了,所以这是很有必要。

   “(2)无字断句。”“实无”,从这断句。“意谓,有法发无上正等觉,实无如此事理。”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没有,你要以为有一个方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告诉你,无论从事上讲、无论从理上讲,实无,实实在在没有,这跟你讲真话。懂得前面意思,这个意思你就明白了。心里确确实实什么都没有,那个心就是菩提心;心里面才有一物,那个心是妄心,妄想、无明、执着。由此可知,佛法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从最简单的地方来体会: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几时你清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包括一切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什么是般若?无知是般若。我们今天犯的什么毛病?我们今天犯的是要求知。般若无知,你偏偏去求知,跟般若恰恰相反。求知,那个知是什么?邪见、妄想。你还怕你的邪见不够多,还要去求邪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过,“有解无行”,行是什么?受持;解是什么?读诵。“有解无行”,行就是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没有认真修觉正净,“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你的邪知邪见愈多。“有行无解”,行不行?也不行!“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教下的主张是“解行相应”。般若里面就是“解行相应”,“解”跟“行”不能离开的。唯独净土宗可以,有行无解他也能往生,除这一个法门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净土之殊胜,净土为一切诸佛如来之赞叹,就是殊胜在此地!其他法门里面,你有行无解,你就堕在无明里面。

   “2、发而无发,乃为真发。住降在其中矣。须知当生如是心,便是无住而住。‘应灭度一切众生’三句,是降伏其心之意也。”


  “发而无发,乃为真发。”叫你发心了。发而无发。可是发而无发的意思很微妙!不发就是真发,那好了,这些芸芸众生都没有发菩提心,他们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不是的。无发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就是菩提心,那是真正发了菩提心;有发菩提心的念头,不是菩提心。有世间名闻利养这个念头,那当然更不是菩提心。“有念则非,无念即是。”无念是无一切妄念。诸位要晓得,发一念菩提心的,还是个妄念;无妄念。发一个成佛的心也是妄念,不是正念。正念就是本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那是正念。正念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宗门里面常常也用,这是正念。我们眼能见,见是正念;耳能听,听是正念;鼻能嗅、舌能尝都是正念,这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眼见,见一切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起一个念头,我们不会说,没有起一个念头也就看不见,看得很清楚。起了一念就是无明,我们看到眼前,这是花很美,无明了。怎么无明?你又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当你见一切色,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动念头,《金刚经》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我们见性,见到色性,这是真见。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主张“舍识用根”,那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眼见,他眼也见,我们见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要问:“佛,这是什么?”佛跟你讲:“这是花。”他不就有分别了吗?他是依照我们的分别而分别,他自己没有分别,你说这是花,就随缘恒顺众生,这叫花。他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他自己如果分别,他是凡夫。这是恒顺众生,随着你们的分别而分别,我不分别。

   这不但在佛法里面,我们中国老子,这是道家的;老子《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晓得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是人从分别、执着里面建立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来的名?没有名。你要说这个花,这是红色的、那是黄 se的,这都是分别执着。佛为我们说这些经法,都是随顺我们的分别、随顺我们的执着来说的,离开这一切分别执着,佛是一个字也没有说。从佛本人那一方面,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这边来讲,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从我们这边说的。从佛本人那边说,没有说一个字,所谓“说而无说”。我们的毛病在哪里?我们的毛病是听了佛说都以为真的,这就坏了。如果我们也会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马上就成菩萨、成佛,就快得很,就契入了。佛会说,我们不会听。我们在经典上看,释迦牟尼佛一部经还没有说完,有的人开悟、有的人证果。为什么?那些人会听。他会在哪里?他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他开悟,他证果。我们是听佛讲经,字字都落实,这个糟糕了,错在这个地方。

   大家要是把这个关键抓住之后,我们的修学,真的是一帆风顺。证果不敢说,开悟真的有指望,彻悟没有把握,小悟、大悟真的是有把握的,是有指望的。如果这个关键你抓不住的话,处处还落实,悟门就被堵塞。所以读经、学教,学多了有用吗?没用。广学多闻是哪些人?已经开悟以后,才广学多闻。开悟以后,成就后得智。你没有开悟之前,三藏十二部经典,恐怕你读一百年,你都不能开悟。如果真正开悟之后,现在这一部《大藏经》,我相信三个月你就全部读完了。他眼一到全明白了,什么意思全明白了。诸位一定要知道,悟后起修。我们现在很多观念错误,以为一定先要广学多闻,错了。实际是四弘誓愿没搞清楚,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修清净心,教你断烦恼,烦恼断清净心现前了,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决定一切通达。佛教里修学的方法,跟世间不一样。现在我们是学佛的人,学世间这个方法,走错路了,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得利益。

   “2、发而无发,乃为真发。住降在其中矣。须知当生如是心,便是无住而住。‘应灭度一切众生’三句,是降伏其心之意也。”

   世尊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发心。发心实在说是相当不容易,菩提心不发就是凡夫,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在过去特别是学教的同学们,往往对于发菩提心没搞清楚,经上也说、论上也说,也以为自己发了菩提心,到这个地方才晓得,原来菩提心有这么多条件在里面,若不具足这些条件,不叫做发菩提心。如果心里还存著有个发菩提心的念头,这个人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现在我们搞清楚,原来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真性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真正觉心现前。只要有一念存在,有个“发”这个念头在,就把我们的真心障碍住,妨碍住了,所以那个不叫做发心。确确实实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发而无发。诸位要晓得,你发,错误了,你不发也错误了,所以一定是发而无发、无发而发,那就是真发。诸位要细细把这个句子多念几遍,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两边不住,中道也没有,这是真心现前的样子。前面须菩提尊者无论是说初学,或者是说老修行,心要安住在哪里,妄想要如何降伏,世尊这一句话把这些问题统统答尽,“住降在其中矣”,都在这一句里面。

  “须知当生如是心,便是无住而住。”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那个心是住而无住、无住而住。我们凡夫的心是有住,落在住里面;四空天人、小乘圣者,他们是住在无住里面;落在有无,总是两边。诸佛菩萨住而无住、无住而住,不但两边不住,而且两边不离,他们高明在此地。心发了没有?发了,虽发而若无其事,虽若无其事他真发心。发心的相,我们必须要晓得,发不发从相上看。相是什么?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的相,他确实有度众生这个意愿,他真的在断烦恼,真的在学法门,不疲不厌,这是相,这个发了。发了怎么无发?他并没有感觉得“我发菩提心”,没有!念念要度一切众生,他并没有想到“我要度一切众生”,没有!念念在断烦恼,他也没有想到“我要断烦恼”,都是若无其事,心里面干干净净、明明了了。而在事相上是不疲不厌,像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的“无有疲厌”。诸位从这些地方,你去体会、去领悟,佛菩萨跟凡夫、二乘权教不一样的地方,你就明了了。这个地方一丝一毫都不能差错,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点都不能够差错。“应灭度一切众生”三句,前面经文第一百一十二段:“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指这三句,这三句就是降伏其心的意思。

   “3、三事只是一事。降伏原为不降之降。发心即是无发而发。此皆破我遣执之微妙方法。悉心领会,方为善用功者。”

   “三事只是一事”,三桩事情只是一桩事情,也就是一桩事情的三面,从三面才把这一桩事情看清楚。“降伏原为不降之降”,有一个降伏的念头,那怎么能降伏得了?我们想想过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心不安,心为什么不安?妄想多,妄念多。他找达摩祖师安心,安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我这个妄心如何能把它伏住,跟《金刚经》上讲的是一个意思。达摩祖师很厉害,马上伸出手:“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把心拿来,我替你降伏!”这一句话是叫他回光返照,慧可大师这一回头找不到心。这是个聪明人。“觅心了不得”,我找心找不到,没有。没有心还有什么安不安?还有什么降不降?真有心这才能降伏。没有!那个想、乱七八糟的念头叫妄想,妄不是真的,你只要觉察它是妄,就没事了,不要把它当真。不必去想它就没有了,这就降了;愈是要降它,可就愈麻烦。

  “发心”亦复如是,“即是无发而发。此皆破我遣执之微妙方法。”确实是妙,但是要悉心体会,很不容易体会到。我们凡夫心很粗,境界极其微细。经文从上面一直听下来的,比较容易一点,意思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前面没有听,一下看到这一句,也是莫名其妙!体会到还不够,要自己能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才管用。所以末后这两句嘱咐我们要“悉心领会”,悉是圆满完全的意思,全心去领会,去领悟、去体会。“方为善用功者”,然后你能够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知不觉也发心了,那才叫真正会用功。



一一五、举果明因 详明明果 明无得而得 举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1、此引往事为证。其时证无生法忍,位在八地。”

这是世尊举过去的事情来作证,也就是三宣法音里面作证转,我们一般通俗的讲是现身说法。以自己修行证果做为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是他证八地菩萨果位这个事情。

    “2、世尊防闻上说者,疑谓发心无法,云何得果。故举果以明之。”

   “世尊防闻上说者”,防是预防,唯恐有一些人听前面所说发生误会,他没听清楚产生了疑问,产生了误会。“疑谓发心无法,云何得果。”前面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发心都没有办法,那将来怎么办?怎么能证果?证果一定要有因,没有修因怎么能证果?所以佛在这个地方赶紧补出来。真发,不是假的,是真的。发心不能着发心的相,着发心的相就错了。

    “3、若知得果者,乃是无得而得,则发心者,必应无发而发也。”


   “若知得果者,乃是无得而得”,这才是真正的果。“则发心者,必应无发而发。”果是无得就得,这里面为什么说无得就得?因为无上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得个什么?如果说有得,本来没有我现在得到了,那才叫有得;本来有的,你到哪里去得。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一个事实,然后佛讲的这些话,我们才会听得懂。一般人总误会,无上菩提我们没有,好不容易把它修得了,是错误的,不晓得是自家本有的。不但无上菩提是本有的,乃至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莫非本来具足。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跟五祖提出他的报告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就是一样都不缺。乃至于现在你所享受的物质环境,金银财宝这些,这是自性里面具足的;若不是自性具足,这世间怎么会有这些东西?既是自性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佛法教我们明心见性。心性本来有,我们因为迷了,迷叫无明;明心就是无明又明了,就这么回事情,明了!无明的时候你不见性,性在你面前,并没有离开你,在你面前你不认识,这一下觉悟了,无明没有了,这一切觉悟了。觉悟了,这才认识性,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但具足而且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为什么能生?因为它本来具足。它怎么生的?本来具足的是因,遇到缘它就生了。缘是什么?缘是心想,想什么它就生什么,这不可思议。这是佛在大经上常教给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把道理搞清楚,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才晓得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不得了!为什么?想什么,生什么。

   因此,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于一切法决定不能执着。为什么不能执着?它是心性生的,心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能执着它,你执着它是错了。因为它能够生一切万法,所以佛教我们念佛,我们想佛就生佛,想菩萨就生菩萨。由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念佛法门,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自然就知道,念佛成佛的。念什么成什么,他念佛他就成佛,他不念佛他成不了佛。念佛成佛,是这么个道理。决定不可以念贪嗔痴!世间人都在念贪嗔痴,贪嗔痴是什么?是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道,天天念贪将来就到饿鬼道去了,念嗔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牲道。所以,决定不要念贪嗔痴,心里面贪嗔痴的烦恼要把它拔掉。用什么方法?净宗的方法很妙!你真正要把贪嗔痴拿掉,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业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知不觉的它又起来了。净宗的法门教我们,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把它换过来,心里一起念头,“阿弥陀佛”,转换过来,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你这个功夫用久了、用熟了,确确实实把这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一句佛号取而代之,那就成功了,你这一生就成佛了。你明白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佛讲的“发而无发、无发而发,得而无得、无得而得”,那是真相,这才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4、此事前后两引之,而命意不同有三。(1)前问于法有所得否。答曰于法实无所得。其意重在‘得’字。此中则重在‘法’字。以无法得菩提,证明上文无法发菩提之义也。

(2)前问中法字,是指无生法忍。此中法字,即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不住法,故今曰圆满证得究竟果法而成如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3)前问于法有所得否,是举果明因。然法字是指无生法忍,故只举八地果,明发心因。此中之法,是指无上菩提。故应以两重因果释之,于义方圆。”

    “此事前后两引之,而命意不同有三。”这一桩事情,就是佛在燃灯佛所,承蒙燃灯佛给他授记,前面我们看到一次,这个地方又看到一次,这是世尊证八地果位的事情。

   “前问于法有所得否。答曰于法实无所得。其意重在得字。”世尊两次引用这桩事情,事情是一样的事情,可是意思不一样。前面是讲得无生法忍,问有没有所得,用意是在“得”。这个地方这一段所讲的,它的重点在“法”;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所以他用意不一样。前面问的法是指无生法忍,这个地方讲的法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同样是一个法字,所指的不一样。

  “因不住法,故今曰圆满证得究竟果法而成如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佛给他授记,你得无生法忍,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佛讲的,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自己要有这个念头,佛也不会给他授记了,他自己确确实实没有这个意念,但是他的层次也确实提升到那么高。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圣贤,如果连小乘包括进去,从小乘初果,到大乘圆教等觉菩萨,为什么佛说了这么多的差别相,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阶级,其实真正修行人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这个执着,也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念头,这是世尊对凡夫说的,四果四向都是对凡夫说的,凡夫没有证到这个果位。菩萨在无为法里面有浅深不同,浅的佛就讲位次低,深的佛就说他的位次高;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无论是浅是深,修无为法的人心地都清净,都没有染着;也就是我们平常讲,他清净心的纯度不一样,愈是高位的愈纯净,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个意思诸位如果稍稍明了一点,然后给你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那个地方的人没有名字,居住的地方没有街道名称、也没有门牌号码,每一个人相貌都长得一样,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不但不奇怪,我再告诉你一个事实,你要是没有搞清楚,听了会吓一跳!极乐世界也没有四土、三辈、九品,你们想想对不对?如果有这些,他心还能清净吗?他不又搞分别、妄想、执着了吗?没有这些!由此可知,四土、三辈、九品是佛对我们讲的。他那个地方是不是有这些事?有,但是那些人心里没有这个执着,没有这个分别。就好比我们这个讲堂在五楼,要爬几十个阶梯上来,你们爬上来,心里有没有记住我走了多少阶梯,恐怕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住在那里,的确是有四土、三辈、九品。你问他,他心里没有这个念头,那叫清净心。人家着重的是清净心,不着重什么品位。不像我们这里人,我一定要上品上生,品位低的还不甘心,这能去得了吗?实在讲,有一些人是用这个方法:品位高多念,教你多念,免得你不能往生。坚固的执着,我一定要一心不乱,我一定要上品上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很低。什么原因?心不清净。那个一切都不执着的,根本就没有想到品位的,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反而高。为什么高?跟这里讲的道理相应。理与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决定不能有分别执着,那就对了,跟经义就相应。

   “前问于法有所得否,是举果明因。”是用果来显因。“然法字是指无生法忍,故只举八地果,明发心因。”这是讲前面世尊举的这个例子。这一段里面,“此中之法,是指无上菩提”,比无生法忍要圆满得多。“故应以两重因果释之,于义方圆。”这个意思才能讲得圆。这是为什么燃灯佛要跟释迦牟尼佛授记,道理在此地。八地菩萨距离如来的果地已经相当接近,如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个速度相当快速。因果的道理,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门,一切法不离因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5、说一‘如来’,即含有不应住法意在矣。如来是性德之称,觉性圆明,岂有法尘。作佛时如此,则昔在八地时,其心无法尘也可知。”

   “说一如来,即含有不应住法意在矣。”如来于燃灯佛所,经上凡是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的,性德里面一尘不染,哪有住、不住?说住、不住都错了。“如来是性德之称,觉性圆明,岂有法尘。”说住是法尘,说不住也是法尘。“作佛时如此,则昔在八地时,其心无法尘也可知。”不但在八地,就是在初信位上,都已经不执着法尘,对于四相都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圆教初信位等于小乘的初果。

    底下一节经文,佛提出这个问题,问一问须菩提尊者,你的意思怎么样?考考须菩提,须菩提很聪明,很有智慧,不辜负世尊的教导。



一一六、答释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也”,这一句是个活句,不可以把它当作否定词来看,那你就把它搞错了。“不”的意思,用现代话说,“不能这个讲法”,“不可以这么讲法”。它不是否定词,也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所以要懂答覆的意思。《金刚经》里面问答,这样的情形很多。

   “1、‘不也’,活句。谓非无法非有法也。彼时正蒙授记当来作佛。许其将来得证果法之称也。故非无法。然彼时实以证无生法忍,一法不生,而蒙授记。故非有法也。”


“不也,活句。谓非无法非有法也。”这个意思里面,不能说有法也不能说无法,你要说无法,他有法;你要说有法,他又是无法。这种讲法初听的人,这说的是什么话,到底是有还是无?其实,佛讲的这个才叫真话。我们讲无、讲有,都是妄语,都是妄言,不是真实的。这个话才是真实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说非无法,非无就是有,事上就是有;非有法就是无,理上即是无。这个答覆理事两边都说到了,理事圆融,真正是两边不住,这个答得妙!

“彼时正蒙授记当来作佛。许其将来得证果法之称也。故非无法。”世尊证八地果位,确实是遇到燃灯佛。燃灯佛讲经说法,菩萨也是每会必到。蒙佛授记,这是事上确实有这个事,所以说非无法。


   “然彼时实以证无生法忍,一法不生,而蒙授记。故非有法也。”什么叫无生法忍?这一个名词,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很熟悉,可是这个名词里什么意思,恐怕很少人能讲得清楚。回向偈里面,“花开见佛悟无生”,那就是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我们从法先讲起,“法”是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是这个意思。“无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生不灭。确确实实没有生灭,佛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大菩萨们也见到一切法确实不生不灭。我们没见到,我们看到一切法明明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星球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相,怎么会不生不灭?佛菩萨告诉我们,不生不灭是真的,是真相。你看到这个生灭相是假相,你看错了,你看走眼了,一切法的的确确是不生不灭。

  这个事不好懂,我们只有用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看电影,在银幕里面看,那个相有生有灭。你在电影银幕看那个画面,不是有生有灭吗?你到放电影机器房里面看底片,不生不灭,底片没有生灭,你想想这个味道!佛所看的相,是什么相?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我们看的是相续相,人家看的是真相,人家看底片,我们看电影画面。电影画面那是假的,底片是真的、真实的。你把这个事情肯定了,一切法确实不生不灭。“忍”就是承认的意思,同意、认可,我同意佛的说法,肯定佛的说法没错。一切法生灭是错误的见解,一切法不生不灭是正确的见解,这是无生法忍的意思。八地菩萨才见到阿赖耶的微细相,就是刹那生灭相,八地菩萨见到了。所以八地菩萨肯定、承认,佛所讲的话没错,我亲自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我们现在把生死看作“大事”!了不得!没有,没有这回事情!哪有生死?是你自己看走眼,你自己在打妄想,这是真的。他见到了,佛才给他授记。从这一个事实看,那就是无有法,哪来的法?没有!《楞严经》上讲的境界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讲得也很好,当处是同时,生跟灭是同时,生跟灭不是异时。你们想想那个速度多快,如果我们用弹指来算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生灭不是同时吗?所以它不是异时。这是《楞严》上说的,实在讲佛讲这个话,大概对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人,都不是讲真实的话,比较接近,恐怕真实的比这个还要加几倍。生灭是同时的;同时的,那生灭都说不上。这是说非有法的意思。

   “2、总以显明心无法以求得,而后可得。若住法求得,便不能得。则不应住法发心,其义昭然。”

  “总以显明心无法以求得,而后可得。”这是总纲领,也非常重要。我们心里有求,给诸位说,就求不得;心里不求,不求就得到了。我们凡夫心里面都有求,所以你能够求得的非常有限,那是性德里面真的是亿万分之一。如果你要是不求,你得到的是圆满的,你都得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无求才是圆满的真心。我今天用真诚心来求,用清净心来求,你的真诚跟清净都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因为你心里面有个真诚、有个清净,有个清净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个慈悲就不慈悲,里面有夹杂,不纯净。真正纯净发心,跟前面句子是一样的。你说发慈悲心,发而无发,无发而发,那是真慈悲;清净心,净而无净,无净而净,那是真清净。诸位细细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你才会用功,你才晓得怎样修行,这是属于高级的修行方法。

  “无法以求得,而后可得。若住法求得,便不能得。则不应住法发心,其义昭然。”这些意思真正是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个说法,大家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就是你发心心有住,毛病就在此地,要不然早成菩萨、早成佛果。现在还当凡夫,还搞六道轮回,就是发心心有住,我们的过错在此地。今天听到佛的开示,真正明了这个事实,从今而后,决定要遵守“无住生心,生心无住”,那就成功了。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一帆风顺,你都会圆满成就。尊者的答覆,答覆得好,与事实真相毫无违背,所以佛给他印证。


一一七、印成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如是’,不谬也。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觉性圆明,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尘,便非圆明。”

  “如是”,不错,你的看法很正确,一点都不错。“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给他印证,实实在在没有法,你是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没这个事情。为什么?“觉性圆明,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尘,便非圆明。”你要是有一个得的念头,那是法尘;你要有一个修的念头,也是法尘;你要有个证的念头,还是法尘。六祖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他说的话没错。如果我们听了,里头本来无一物,他又有一物,有个本来无一物,又糟了。“本来无一物”也无,也没有!这很难很难,就怕你听错了意思。所以佛说到最后没法子,不得已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即错,动念皆乖”,这是说到最后,给我们这样说法。不可以起心动念,这是你觉性圆明显现。所以佛菩萨的心,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在十法界,顺境、逆境,佛的心从来没有动过,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用的是真心,圆满的真心,没有起心动念过。起心动念,但是他不迷惑,这个人就叫做菩萨。菩萨叫“觉有情”,三皈里面所讲“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虽然起心动念,他能保持觉正净,这就是菩萨。凡夫起心动念,他迷邪染,迷邪染就变六道,变这个境界出来。佛菩萨起心动念依觉正净,他变的是四圣法界,就是清净的报土;我们这是秽恶的报土。这也证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心不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真的是一尘不染。

   “2、‘实无’,谓彼时在燃灯佛所,实无丝毫有法得成如来之心也。”

   在燃灯佛那个地方,佛给他授记,你得无生法忍,他没有这个念头;佛给他授记,你将来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也没这个念头。这个意思跟后面,佛在全经做总结的时候,说了两句话,也非常重要,完全相应,佛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在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他本身做到了。在燃灯佛所,佛给他授记时,他不取于相,他没有着这个相,他如如不动。

   “3、实因心中无此果法,而后得成如来。使知虽得而实无所得,方为性德圆彰之如来。”


  “实因心中无此果法,而后得成如来。”如来也是个假名,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离名字相!为什么建立这些假名?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言说教诲方便起见而设立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的用意,这些东西可以用不能执着,我们也可以用,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使知虽得而实无所得,方为性德圆彰之如来。”那真的是如来,一点都不假。如来这个意思,也非常的深广。如来者,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没有两样,智慧、德能无不圆满。而世尊在此地,从事相上跟我们说了一句,说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一句解释真的是妙不可言!诸法如义,诸法是一切法;“如”,一切法是讲法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没有一法不如,没有一桩事情不如,一切皆如,这是禅宗明心见性以后的境界。心性在哪里?菩提在哪里?真心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就是根源,根源是真如本性。



一一八、反正释成 反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后头这三句是燃灯佛所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

   “1、昔日授记,实由于证无生法。发觉初心之菩萨,若知得有法则不授记,无法乃与授记。”


  “昔日授记”,那个时候,在燃灯佛所蒙佛授记。“实由于证无生法忍”,他的心真正清净了,真正像这部经后面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真做到了,所以燃灯佛才给他授记;由于证无生法忍。“发觉初心之菩萨,若知得有法则不授记,无法乃与授记。”这是教导我们初心菩萨,必须要知道。有法,给你授什么记?我过去在讲席里面曾经说过,特别是对于要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人,每天读诵去研究,一肚子的佛法,你想想看,佛会不会给你授记?装满一肚子佛法,叫一肚子垃圾,这个要知道,错了!我教给你们的方法很特殊,教给你们心要干干净净、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那就是真正的佛法。

   实在这个法是不是我发明教给你?不是的。我老师传给我的。我曾经跟你们讲过,我在台中求学,在李老师的会下,听经听了十年,李老师不准我做笔记。什么事情?你要是做笔记,你有法了,你有了。他就是杜绝我,不让我有,我得他这个好处太多了。听法听什么?真正听懂,意思听明白了,听懂之后,你再要覆讲的话,你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都没有讲错。长说、短说、深说、浅说,它自在了。你肚子里有法拿出来,不自在!它有限制、有范围,不能随意;什么都没有才随意,这是真的。真的当然你现在一下得不到,要慢慢培养。譬如开头你学讲经,要写讲稿,要写大纲,要做这些,以后要逐渐把它减少。真正的功夫,要真正能体会到经义。你们听经,我不晓得你们听的是什么?过去老师教我听经要听“教理”,就是听经里面所讲的道理。理有什么好?理通了,所有一切都贯通。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只一个理;你能够把教理抓住之后,一切贯通。这个我们常讲“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听教义虽然不能大开圆解,与这部经相接近的经典你都能够懂得。换句话说,听一部经不能只懂一部。那怎么教法?老师教学生,要选什么学生?学生要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我教你一部,你就要通好多部,这个好教。教二、三部,全都懂了,老师就不费力气,就很自在。教一样懂一样,三藏十二部教几百年都教不完,累死人!一般老师不喜欢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太累人。

   这就是你要听教理、你要听教义才有味道。听了之后,真的是活的学、活的用,统统是活的,没有一个字是死呆板的。你才晓得佛经趣味无穷,世间什么样的乐,没有读佛经快乐,你真正享受到了。你要是不懂的话,佛经愈念愈苦,念得好辛苦,哪有外面玩的快乐,不懂!真正尝到这个味道,才晓得法味无穷、法喜充满,要懂这个,要从这个地方去培养。体会这个教学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它得有个条件。条件是什么?心清净、真诚。总而言之一句话,妄想少、执着少才能入门。妄想多的人,执着很重的人,像利害得失、执着很重的人,就不太容易领悟,这个方法对他们来讲没有效。名利看得很淡,妄想少、心地清净,真诚来学习,行!只要具足这个条件的话,就能从这个门入,这个门入快速!

   训练讲经,方法就是覆讲,这个方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所用的老办法。今天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听这一段经文,听完之后,也不要去准备,也不要去想,到明天早晨,你把这段经文重新讲一遍给大家听,这叫覆讲,能讲多少算多少。我这里讲二个小时,你能够讲十分钟、二十分钟都行,就是不能把思惟摆进去,那是什么?那是第六意识。这样愈讲愈纯熟,你开始可能从十分钟,慢慢到十五分钟、二十分钟,逐渐进步。上一次,马来西亚来的蔡居士,他在念书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参加台中慈光讲座,他们是最老的学生。慈光讲座,李老师为他们编了一个《佛学十四讲》,就是为他们学生编的,一张表解是讲一个小时。讲完之后,我把这些学生找来,你们来覆讲。他们讲多少时间?五分钟。李老师讲一个小时,他们拿到手五分钟就讲完了。这个方法练,练到现在也不错,他在马来西亚到处讲经。这就是说明,古人的方法跟今人的方法不同。古人这个方法确实是本身要有条件的,没有条件那就难了。所谓真的是上根利智,行!很容易得力;中下根性就没有办法,那不能训练。现在我们有录音带、录像带,可以反覆听,不断的听;换句话说,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入得进去。为什么?你听的遍数多。我们那个时候听经就一遍,没有第二遍,一遍要不能够把意思搞清楚,你就没有办法。而且老师讲经不重复的,不能问的,我这段没有听清楚,“老师,这一句你再给我讲一讲”,老师打你几个耳光,不给你讲。为什么打了你,不跟你讲?打了你给你讲,你还会偷懒,下一次没听懂,顶多挨一下打,还是可以听得到。打了不给你讲,你指望就没有了。所以你听就不能不全部精神贯注,他要求是这个,决定不能打一个妄想,全神贯注。

  “无得”才是真正得,唯有心地清净才能体会。为什么佛菩萨讲的,我们没有办法体会?我们的妄想、分别、杂念、执着太多,把它障碍住。其实佛所讲的东西,全是我们清净心中本来具足的,哪有不懂的?不是外面来的,本来具足的。佛讲《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金刚经》,用他的自性《金刚经》把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引出来,我们的《金刚般若》跟世尊的《金刚般若》一模一样,没有两样,这就是你真的成就了。佛讲经真正目的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懂得的,然后才晓得,应该怎样去学习。有法就不会给你授记,一定到无法的时候给你授记。无法是什么?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不能现前,不会跟你讲的。

   在这个地方,还有一桩事情附带告诉诸位。佛门里面的确有感应,如果我们自己清净心没有现前,常常见到佛菩萨、见到光、见到瑞相,你想想看,那是真的还是假的?那是妖魔鬼怪,变化成佛菩萨样子,来诱huo你、欺骗你。你一看到好欢喜,我见到佛了,我功夫不错,你们都不如我,狂乱了。什么时候佛菩萨会示现给你看?你心里面若无其事,真的清净了,会见到瑞相,见到瑞相也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真的,你真的见到佛菩萨了。如果一见,心里面起了欢喜心、动了念头,还到处宣扬,炫耀我了不起,那你是见了妖魔鬼怪,没有见佛菩萨。同样一个道理,你心不清净,佛菩萨不会来的,心不清净,看到佛菩萨都是妖魔鬼怪,《楞严经》上讲“五十种阴魔”,防不胜防。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就晓得,我们心还有妄念,还有分别执着,如果见到这些现象,我心里有数,魔来诱huo,我不上当。现在假的东西太多,外面商品有仿冒,佛门里面也有仿冒,人死了烧出舍利,舍利都有假的、仿冒的,留肉身,肉身也有仿冒的,是妖魔鬼怪神通广大,不要以为看到这个东西了不起,不见得是真的。一定要看他的瑞相,与他生前修行功夫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真的;不相应,靠不住。舍利看起来很好看,你拿铁锤一敲碎了,那是假的。当然,人家不会去敲,那真假莫辨,其实一试验就晓得。过去倓虚老法师在香港圆寂时,烧出舍利,这外国人不相信,拿铁锤去砸,那个铁锤凹下去了,舍利还是完整的,大家佩服了,那是真的,决定砸不碎的。这些都是普通的佛学常识,而现在这个社会上非常混乱,邪正、真假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才不至于吃亏上当。

   “2、受持读诵此经,必应如教,于一切法无住而住,方为信心不逆,荷担如来。方能生福灭罪,当得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必应如教。”教是教导,佛怎么样教给我们。“于一切法无住而住,方为信心不逆,荷担如来,方能生福灭罪,当得菩提。”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我们前面读了,也说了,未必真的听清楚。此地这两句讲得很白、很浅显。受持是要照做,不是去念,念不是受持;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佛不叫我们做的,我们就不做,这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受持读诵此经,必定应当如佛教导;“必”,完全肯定的一个语句,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佛教给我们什么?于一切法无住而住。怎么无住又出来一个而住?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住;而住就是生心。虽然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底下有“而生其心”,这意思很深、很广。无住就是不执着,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无住,与一切法的体性相应,佛讲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又教你“而生其心”?生心,与一切法相相应。所有一切法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体一定现相,它不能不现相。诸位要晓得,相是不会灭的,不会断灭,但是相会变。我们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是体,不变,它的相会变。我们喜欢佛,把黄金塑一尊佛像。过几天我们不喜欢佛,喜欢观音菩萨,把黄金溶化掉,又做一个菩萨的像。相会变,金不变,还是那么多金。我什么像都不要了,它有没有相?还是有相,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块有一块的相,它总归有相。相是不会灭的,会变,随着我们的心变。因此,生心重要。你生念佛心,那就现佛相,念菩萨心就生菩萨相,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无住生心,无住与体相应,生心与相、作用相应。无住是不著有,生心不着空,空有两边不住,这部《金刚经》都是说的这个道理,说这一个事实。所以要懂得,于一切法无住而住。

  “方为信心不逆”,前面讲能做到信心不逆,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逆是非照这么做不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金刚经》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你离开这个原则,你就不能成就。你参禅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你才能够得定,你才能够开悟;学教不离这个原则,你才能大开圆解,你才能通达教理、教义;你修密不离开这个原则,你得三密相应;你持戒不离这个原则,你从戒里面一定得定开慧。离开这个原则,戒律持得再好,你不会得定,当然更不会开悟。所以这个原则非常重要,不逆是非照这个做不可。然后再“荷担如来”,就是如来的事业,如来事业就是教化众生、自行化他、为人演说。由此可知,信心不逆就是受持读诵,荷担如来就是为人演说。前面这个句子我们念得很多,归结到这个地方。“方能生福灭罪”,真的灭罪,真正生福,灭无量罪,生无量福。“当得菩提”,是以后的事情,当得菩提是成佛。

   “3、‘三菩提’下,意谓彼时未蒙授记之先,若心住于无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来,得无上菩提。便不能证无生法忍。则并授记亦不可得矣。岂能成如来耶。”

  “三菩提下”,三菩提就是经上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底下所说的,“意谓”,意思是讲,“彼时未蒙授记之先,若心住于无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来,得无上菩提。”如果有这个念头,问题就来了。事情要做,事上要修,不能有这个念头。事上是什么?生心。生心要无住才行,生心有住是凡夫不是圣人。无住要是不生心,是小乘阿罗汉、四空天人,于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必须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样才行。会用功的人,不仅要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佛法修学上,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平常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你说我在学佛法用得上,我穿衣、吃饭就又变了,那是假的。你在佛法上没用上功夫,你要真正会用功,统统都会用,完全变成了生活。你平常读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为人讲经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跟生活脱离关系?离开了生活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都不要求。

   今天中午有几位同修请我吃饭,有几个人提出来,他们要拜佛、念经,求发财、求长寿、求福报,能求得到吗?凡是你求到的,都是你命里本来有的,不求也有。命里面没有的,那个求法求不到的。佛不骗人,这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可是佛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自然就得到了。种瓜就得瓜,不种瓜天天求,会有个人送个瓜给你,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你自己去种因,一定就有果报,佛是教你这个。种善因就得福报,种恶因就得恶果,就这么回事情。你发财了,你发财是因为你过去财布施,过去生中的财布施,布施得多,这一生当中发了大财,是这么个道理。“我财发得不容易,拼命赚得来的。”你不拼命也赚来,你何必要去拼命?你命里面有的,可能你拼命去赚,提早一点,本来是两、三年以后才发财,因为你拼命干,现在就发财,可能提早一点。总而言之,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没有,拼死了也赚不到一分钱来,这个要晓得。聪明智慧,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的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透彻。佛是教我们这样,所以说有求必应;它有道理、有方法,不是佛菩萨赐给你的,没有这个道理。今天他们问,有很多道教的求神,神帮助他升官发财。我说那个神幸好不灵,如果要灵的话,那你就不得了。他说:“怎么?”你想想看,聪明正直谓之神,你去那里祷告,跟神谈条件、谈贿赂,“神!你保佑我发一万块钱财,第二天我供养你一千块。”这不是谈贿赂吗?你把他当作什么人看待?贪官污吏。贪官污吏,新加坡的法律都要制裁他。你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你说怎么得了,你的罪多大?幸好他不灵,他要灵他不治你的罪?你还能逃得了!你自己的心歪了,也想那些佛菩萨心都是歪的,就跟你一样,你说怎么得了!这个道理并不很深,头脑清楚一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有这种道理!佛给我们讲因果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

   这一段的意思说得好,心里面有所希求,你的心就不清净,佛菩萨不会给你授记,你实实在在也得不到你心里面想得的果报,你得不到。同样这个道理,有一些念佛的同修来给我说,“法师,我念了三、四年,一心不乱我还没有得到。”我就老实告诉他:“你这一生都没指望,你得不到。”他说:“为什么?”“一心不乱里面,还夹杂一个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得到?”必须把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去掉,你才能得一心。你有个一心不乱横在那个地方,那是个障碍,那是夹杂,你怎么能得到?决定得不到的。诸位要想念佛功夫提升,老实念去,什么也不要想,不要想品位,不要想一心,一直念去,水到渠成,自然就得到,这是把障碍去掉了。理与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们在修行,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幸福美满的生活,许许多多的障碍才能够排除。



一一九、正释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正因为世尊在八地位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燃灯佛才给他授记。佛在此地说这些话,给我们做榜样。在三宣法音里面,这叫作证转,以事实来给我们做证明。

   “1、以其实无住着菩提法以求得之之心。明其正因心无有法,乃证无生。得蒙授记耳。”


   这一段说明一桩事情,怎样才能够证得入佛知见、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也很想证得这个境界,但是就是没有法子证得。病在哪里?病在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生灭心见不到无生法,生灭心见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菩萨为什么能证得?他用的是不生不灭的心,他心里面没有念头。生灭是妄心,不用生灭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他用不生不灭的心看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果然不生不灭,这岂不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清净心见的是清净色相,不生灭的心见的是不生灭的色相,生灭心见的是生灭的色相。修行修什么?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修掉。这个东西是错误的,无始劫以来错到今天,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是真正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念头,有念就错了。无念怎样?无念也错了。无念变成无想定,也不行。那要怎么办?还是佛在这里说的“无住生心”,无住不是有念,生心不是无念。落在有念上,你落在欲界、色界;落在无念上,你落在无色界;都出不了三界,都脱不了轮回,必须两边不住,你才能够超越。这个事情太难了!有不行,没有也不行,那怎么办?确实我们是不得其门而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抓住阿弥陀佛就行了,跟他出去,除了这个方法之外,你想想看,无论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空有两边不着,你才能出得去,没有第二条路。想想这是真难,真不容易!念佛这个法门救了我们,念佛法门可以执着。

    “2、无菩提可住。正是说明不应住之所以然。乃离相之极致,亦法性之本然也。”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本来就觉,一住就迷了;这住不得,一住就迷了。觉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明白,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心,原来就在“六根门头”。眼见是真心见,是见性见;耳闻是真心闻,都是真心在起作用,绝对不是妄心。为什么会变成虚妄?就是因为你有住,就坏在这里,一住迷了,把真心变成妄心。眼见,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在见的里面,你起了分别、执着就错了,那就住了。我眼见的看看清楚,这是花,这是黄 se的,那是红色的,迷了。怎么迷了?你迷在名相上,他本来没有名字,没有名字你看的是真的,一有名字就是假的,名是假名,你执着假名,错在这里。所以你在见色闻声的时候,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你所见的是真的,跟佛见的没有两样。一见到里面就起分别、起执着、打妄想,你就从佛一下掉到凡夫,就变成凡夫。凡夫见色闻声,第一念是性见,眼见是见性见色性,但是第二念就变成识,变成眼识,外面变成色尘,麻烦在这个地方。

   如何保持第一念而不动,《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教你永远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因为你没有执着,你的心是清净的;你没有分别,你的心是平等的。一有分别就有好丑,就不平等;一有执着,就有爱憎,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麻烦就大了,那是凡夫。为什么佛与大菩萨他的心清净、平等,他对于十法界众生一视同仁,没有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决定是平等的。我们凡夫为什么在境界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迷!把清净的自性转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变成这个东西。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在还原。所以相宗讲修行贵在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相宗讲四智,性宗讲无上菩提,名称不一样是一桩事情,叫转识成智,性宗里面叫破迷开悟。因为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你不能执着,清净心中也没有佛法这些法相名词,因此法相名词也不可执着。法相名词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不得已而假设的,不是真的。你要把这个当作真的就错了,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东西是真的?一念不生是真的,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真的。


   这是“离相之极致,法性之本然。”佛为什么教我们不执着,换句话说,佛为什么在经上教给我们无住生心,道理都说清楚、说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不服!不愿意照做。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非这么做不可,那就信心不逆。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们亏吃大了,无量劫搞到今天,就是吃了这个亏。吃亏不晓得怎么吃的,这一下才搞清楚、搞明白。一回头就是大彻大悟,一回头我再不犯老毛病,这才能成就。

   “3、必解深而后信深,解圆而后修圆。其于证入也不难矣。解渐渐开,执情我见便渐渐消。所以学佛重在解慧,所谓观慧也。”


   在这一小段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学佛不但要读经,对于经义一定要有深入的理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们看现前这个社会,学佛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是学佛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并不太多。原因在哪里?不解经义,这正是古人所谓盲修瞎练,现代人所谓的迷信。迷信就是不解经义,这才是迷信。经义难解,这是真的。第一个,古来注解经书的文字太深,义理尤其是难以体会,何况使我们感到佛的教诲、祖师大德的解述,与我们现前的生活好像接连不上。使我们直接觉得所学非所用,于是对于佛法修学的兴趣就淡了。这个原因很复杂。所以第二句讲解圆,解不但要深,要紧的还要圆,圆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要达到深解圆解,最低限度要具备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师。这个好老师一定要善说,他有善巧方便,把很难懂的地方,他说得让我们可以懂、可以接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自己对于五欲六尘,这些物质生活享受,要能看得淡。假如欲情执着太浓,不但善知识来说法,你无法体会,即使是佛菩萨来也没办法。道理在哪里?自己业障太重。纵然佛菩萨有善巧,我们业障很重,依旧听不懂,这个事情是事实,不是假设。

   这一部经是世尊在舍卫大城讲的,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当年在舍卫大城说法,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繁荣的大都会,人口繁多。而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讲过不少的经论,而能够接受佛教诲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曾经听说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某个地方讲经,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由此可见,这个业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这个地区讲经,讲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释迦牟尼佛。所以消业障就要紧,业障怎么消法?我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把它看淡一点,业障就消了。要把它看淡,要把它放下。你看得愈淡,放下愈多,你的业障就消得愈多。就是看破,看破还要看破,放下还要放下。彻底放下,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他成不了佛。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证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我们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搞清楚。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的一切法,说什么?无非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这就是解深。你把这个事情认识得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彻,你就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信就深了。


   解圆,而后你修就圆。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换句话说,面面都了解,理了解,事也了解,对自己明了,对于一切众生也明了。修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不外乎身口意这三方面。身体一切造作,身的行为;一切言语,口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意的行为。行为再多,这三条就包括尽了。行为有了错误;换句话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看错了、想错了,意业的行为;做错了,身业的行为;说错了,口业的行为。把这些错误一桩一桩都修正过来,这叫圆修。圆修一定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证入。世法、佛法不外乎因果,这个你要了解,你要解得深,要解得圆。一切法决定没有偶然,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偶然的,没有偶发的。所有大乘经里面,都说明这一个事实真相,而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是“过去无始”,不是过去一生、两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善因遇到善缘一定结善果,恶因遇到恶缘一定有恶报,不定在哪一世,要看缘之成熟。什么时候缘成熟,果报就现前。果报能免吗?能免。要什么条件才能免?《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破就免了。所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那就转了。如果还有我、还有人,你就免不掉。有我,我就要承受果报。所以一定到无我,他就免了。无我,诸位想想,纵有业报谁去承受?没有人承受。所以这是个标准,《金刚经》上是个标准。只要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因,你就要承受善果恶报;除非四相破了。四相破了,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这样的人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这是成佛。


  “其于证入也不难矣”,证就是证入一真法界,这个字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心地清净到了极处,境界自自然然现前,这个时候我们叫它做“证”。而在证入的这个人来说,他实在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果他要动个念头,“我证入了!”你们诸位想想看,他能证吗?我证入了,有我相,我的对面就是人相,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怎么能证入?由此可知,圆教初住以上,大乘法中常说“无功用道”。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用什么方法修行?就是“无功用道”,很难懂!不能有一点意思,有一点意思就落在凡情,就是情见。不能有一点意思,自自然然的成就,那功夫渐渐深,智慧渐渐圆。他的功夫确实没有间断,但是绝对不会起一个我念,换句话说,绝对不会起一个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讲法还是难懂。我们今天修行都着相,“今天我念了两部《无量寿经》,我念了一万声佛号”;“明天我精进了,我念一万二千声佛号,我有了进步。”这些菩萨们没有这个念头。古人用帆船做比喻。初学佛的人,用功精进就像帆船帆悬满的时候,风吹得船走得很快,你看得见在那里进步。可是船快要靠岸了,一定要把帆收掉,速度减缓。距岸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用竹竿撑船,不用帆。可是这个船快要接近岸边,那个竹竿也不要了,统统放下,这个船缓慢自自然然往岸上靠,那一段叫无功用道,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圆教初住以上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用功就像船接近岸,那个竿也放下了,自自然然往前去。所以此处用不得力,是这样的境界,真实的清净心。那种法身大士的用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情执,他没有情执。


  “解渐渐开”,是讲开悟。开悟的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否则的话,自己懂得一点,就自以为开悟了,这个误会的人很多;自己以为开悟,还有自己以为证果。我过去就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他证阿罗汉果,说得很真实,绝对不是骗人,他自己自信心很强,告诉我证得阿罗汉果。我也没有法子,那是他的境界。但是我看样子不像。最后实在不得已,我就跟他讲,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发现了,我说:“你试试看,那个墙壁外面,你能不能看得见?”他说:“我看不见。”我说那保险你没证,他心里才服了。隔着墙你就看不见,你的天眼没有恢复。我们在小乘经里面都看得很清楚,佛都讲得很清楚,证得初果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证得二果就有他心通,我心里想的事情你知道;证得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漏尽通。三果神足通就是能变化,可以分身,你有没有?“没有!”没有,我就劝他以后少说,没有证得!修行有一点功夫,很欢喜、很快乐了,身心得到轻安,就自以为证阿罗汉果,你说糟不糟糕!毛病在哪里?他这个不是骗人,他不是打妄语,误会了。经义不解,没有深解、没有圆解,误会了,所以他不是骗人。“执情我见便渐渐消”,这就是说你悟入程度的浅深。你悟得愈深,你感情执着就愈淡薄。我们现在人所谓是,你对人对事很少用感情,完全用的理智,在佛法讲智慧,你用的智慧而不是用感情。感情很重的人,执着很重的人,纵然解,不够深,当然也不圆,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此学佛重在解慧,特别是大乘。小乘人着重在修,大乘着重在解;小乘着重在事上修,大乘着重在心上开解。那个来得快,这一觉悟了,事也就圆满。事上勤修,理上不明,还是隔了一层,这是小乘不及大乘之处。大乘着重在开慧,有智慧的观察,他的生活是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我们反过来看看凡夫,凡夫迷惑颠倒,我们生活在情执之中,生活在烦恼之中,诸佛菩萨生活在智慧之中,那怎么会一样?当然不相同。“4、无上正等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净心。因其为万法之宗,故称无上。为一切众所同具,故名正等。但为分别执着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则名正觉。觉至究竟,性德全彰。无以名之,不得已强名之曰,得无上正等觉耳。”


   这是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属于佛学常识。我们对这个名词要正确的认识,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就是见到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明心见性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一心不乱就是自性清净心,说的名相不一样,还是这一桩事情。教下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宗门称之为明心见性,净土宗称为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是一桩事情。

TOP

续 81

    为什么说它是“万法之宗”?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时空,这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现象,佛教术语叫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都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它是能变,所有一切万法是所变的。能变的是主,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是假的。这就好比我们没有功夫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晚上睡觉会作梦。诸位要知道,晚上睡觉作梦是一回什么事情?是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要能做得了主,晚上就不会作梦。有功夫、心地清净的人,有定功的人,他不会作梦。我们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你们在一生当中曾经做过同样的梦吗?天天做的梦都不一样。你要晓得能作梦的是心,所做的梦中境界那是相,那就是万法;天天不一样,不就是万法吗?所以梦是心变现出来的,这个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说整个宇宙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这个不太好懂。其实那个道理,跟作梦真的非常接近。人生确实是个梦,昨天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不要说昨天不再回来了,我们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一分一秒永远不回头,跟每天作梦有什么两样?所以《金刚经》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会不会断掉?给诸位说,不会断掉。闭着眼睛你会作梦,睁着眼睛还在作梦,梦不会断的。这就说明相不会断的,因为体它不会断,清净心是体,体不会断、不会灭,所以相不会灭。相不会灭是真的,但是它会转变,随着你的念头在转变;因此,佛才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生心就有道理了。

   生什么样的心?要生清净心,要生善心。刚才讲,相不会断灭,它会变;生善心这个境界就变好,起恶念那境界就变坏。从哪里变起?从你的相貌变起,从你身体体质变起,因为身跟心是最接近的,然后才扩展到外面,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所以头一个起变化的,最明显变化的,就是你的身体跟你的相貌。所以说学佛有了功夫,功夫得力,不必挂在嘴皮上,你那一副尊容人家一看就知道了。看到你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当然是你功夫得力。世俗算命看相都会说“相随心转”,这个一点都不错!心地慈悲的人,相貌就慈悲;心地险恶的人,相貌就很恐怖,这个一定道理。你心里欢喜时,你相貌很好看;你心里不高兴时,你摆那个面孔就很难看,这很明显的,这变得好快。真正修行功夫能够受用,真是立刻就现前,这一点都不假。所以心是主宰,不但是我们这个身的主宰,是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的主宰,万法之宗,称之为“无上”,是这个意思。

   “为一切众生所同具”,所以叫“正等”。因为这个心,心不是一个人一个心;你是一个人一个心,这是妄心、妄想,妄想是每一个人都不相同的,一个人一个心是妄心。真心,不但一切人是共同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植物、矿物,连太虚空,都是相同的,真心是相同的。佛在楞严会上有个比喻,把真心比作大海,把我们每一个人比作海里面起的水泡。水泡很多很多,一个水泡一个水泡不相同,但是统统依大海而起的。水泡一破掉就相同了,不破的时候不同,不破的时候是妄心,一个人一个心。妄心要是破掉,真心现前,真心相同。正因为真心相同,所以见到真心的人,也就是妄心断灭了,真心现前了,一切众生心里打的妄想他知道。你说他凭什么知道?因为真心相同,你心里想什么事他知道,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不要认为我心里动个念头,没有人知道,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心里动个念头,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心地稍微清净一点的人,他知道,这就是所谓他心通。

   我们念佛想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一想自己起心动念,能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起心动念不但阿弥陀佛知道,观音、势至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形相、音声,他们都听得很清楚,他心遍知,起心动念人家全都晓得,没有一样事情能瞒得过人,你说多可怕!我们做的不敢告人的事情,做得那么多,你还想到极乐世界去?没份!极乐世界人怎么去的?清净心去的。心净则土净,只要真正修清净心,你就决定得生净土。因为清净心是它的条件,心净则土净,这个要紧!所以世缘要放下,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只要你有一桩事情不肯放下,这一生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不来接你,你这里有绳子拴到,你走不了!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这五条铁炼锁着你,你怎么能走得掉!叫你放下什么?把这个东西放下。放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才顺利跟佛走了。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佛对你也没有办法,那就等以后的机会。什么机会?什么时候放下,机会就成熟了。你现在放下,现在机会就成熟了。往生不难,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缘就成熟了。我现在身体还很健康,现在放下现在就走,那个走得才真叫自在潇洒。你为什么去不了?想想放不下,所以去不了。到临命终时还放不下,那就没法子了,那只好搞六道轮回,这非常非常要紧。所以它是一切众生同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说这桩事情。三世佛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是同一个体。所以诸佛菩萨破无明、见了法身,这个时候所谓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无条件。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没有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因为同体,他有什么条件!所以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但为分别执着妄想所障”。世尊在《华严经》上也这个说法,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华严》讲妄想、执着,这个地方讲得详细一点,分别、执着、妄想。所障,障什么?把我们自性清净心障住了。佛法的修学,实在讲修什么?除障而已。古德教导我们,“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不要求真,只要除妄就行了,妄除了,真就现前。妄除了,还要求真,求真又变成妄想,所以不用求真,去了妄就是真;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能够去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就在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的菩萨、华藏世界的菩萨没有两样。华藏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可是你有了分别、妄想、执着,一真法界不见了,被障碍住了,所显现出来的是十法界里面六道轮回。所以世出世间法在哪里?在一念之间转变。这是讲的事实真相,所以生心要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我们相信。道理懂得之后,我们就肯定、相信了。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声闻就成阿罗汉,念什么就现什么,相是随心所变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这一切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念头,心能现相,这个相怎样变化,那是念头,念头是识;你念佛,当然就变成佛的法界,你念菩萨就变菩萨法界。

   现在的人念什么?念妖魔鬼怪,念地狱、饿鬼、畜生。所以那个相貌都是妖魔鬼怪的相,都很恐怖!什么叫妖魔鬼怪?我们搞要清楚,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个,自己还不晓得,你说冤枉不冤枉!中国古书上说“人弃常则妖兴”,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违反了常道就是妖魔鬼怪。什么叫常?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我们对人是不是仁慈?没有仁慈心对人,反常。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反常。义是什么?义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讲求回报。我们今天做多少工作,要计算代价,这就是没有义。礼是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今天讲理智,而非感情用事。信是信用,守信。现在外国,外国人讲信,有信用卡,有那个卡还有什么信用?信不要卡的。违反这五条,那就是妖,妖是这个意思。妖不是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个妖很可爱,你看到的时候,所以你才会上当。鬼是什么?贪心、吝啬,悭贪吝啬那是鬼。嫉妒、嗔恨那是地狱。邪正不分、是非颠倒,那是畜生,愚痴。现在是个人的样子,如果他的性情是这个,你一看,那就是恶道众生,他报尽就恶道投胎去了。我们想想,我们学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什么心?假如用的是这些心,那就不好。所以修行,要把这个心修正过来,严持戒律。戒律里面最低的五戒,叫根本戒。五戒的精神,跟儒家讲的五常相同;仁义礼智信。  仁,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严格的遵守,那才叫个人,那就是人,是个正常的人,来生不失人身。如果我们人都没有做好,还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菩萨,哪有这回事情!那个讲不通的。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学生,先要把人做好,要像个人的样子。像个人样子,心里面有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有五戒十善,你才像个人样子。

   由此可知,学佛的同修多,为什么不能成就?看到他对佛菩萨也很恭敬、也很虔诚,早晚课都不缺,礼佛、供佛那一副虔诚的样子,他为什么不能成就?他那个心是妖魔鬼怪的心。为什么礼佛那么虔诚?造作罪业太多了,希望佛菩萨保佑他、赦免他,还要多多降福给他,他求的是这个。他不是真学佛,不是真正的在改过自新,不是的!改过自新就是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他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只是在形式上讨好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还要佛菩萨帮他的忙,帮他多造一点坏事。这样的心态学佛,他当然堕落,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所以学佛没有别的,“遣妄除障”而已,这就是“正觉”,你真正觉悟了。换句话说,你绝对不会做坏事,绝对不会存坏心,这个人真正觉悟了。

  “觉至究竟,性德全彰。无以名之,不得已强名之曰,得无上正等觉耳。”这一句是总结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是对什么人说的?对那个觉达到究竟,也就是达到圆满,自性里面智慧德能完全显示出来了。彰就是显明的意思,没有一丝毫缺陷。这个时候我们对这样的人,实在讲没有名称可以称赞他,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世尊所有一切名言,都是不得已勉强而建立的。说这个人得无上正等觉,诸位想想,实实在在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他得个什么?所以“得而无得,无得而得”,要知道事实的真相。

   “5、实则性是本具,安有所得,所以虽得而必归无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应存有法想,不应存有得想。”

  “实则性是本具,安有所得。”能变的体是本具的,体所变的一切现象,说老实话也是本具的。体上不能说有所得,再给诸位说,相上也不能说有所得。但是我们明明在相上看到有所得,某人今天发了财得了多少钱,某人没有得到;不是明明有得失吗?你这个看法粗心大意,你只看到表面,你没有深入的去观察,你没有圆满去观察。如果深观、圆观才晓得,原来相上也没有所得。怎么没有所得?相是心变的,相随心转。这个意思如果再不能体会,我们说得更浅一点,这个世间算命看相人所说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注定了,你还有什么得?《了凡四训》印得很多,外面有结缘的,同修们拿一本回家去看看。袁了凡先生他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吃了多少粒米,喝了多少滴水,都是命里注定的,你得个什么?命里没有的,我得到了,那叫真的得到了。命里注定的,你得个什么?所以你才晓得,理上无有可得,事上也不可得。你要是把这些理事都搞清楚,你的心平静了,攀缘的心没有了,妄想的心没有了,希求的心没有了,你的真心马上就现前了,马上你就会成佛、成菩萨,快得很!实在就是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不明白,一天到晚打妄想,患得患失全是妄想,与事实真相毫不相干。这样的人就是不安分,不守本份,理与事都明了了,心就安了。心安是因为理得到了、明了了,理明了,心一定就安。所以说是理事俱不可得。

  “所以虽得而必归无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应存有法想、不应存有得想。”《般若心经》是般若的总纲领,《金刚经》是纲领,《心经》是《金刚经》的纲领,而《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世尊把事实真相,的确圆圆满满的告诉我们。无智,你何必求智?无得,你何必求得?智不要求,你要是把求智的念头舍掉,真智慧现前了。为什么?般若智慧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你要求智,到外面去求,哪里能求得到?外面所求得来的,全是障碍。什么障?所知障。你去求,你所求得的叫所知障,你所求得的那些名闻利养是烦恼障。不求,障碍就没有了,称性的般若智慧、称性的万德万能都现前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向自性当中求。佛法称为内学,称为内明。内就是向心性求,不向外面求。心性是什么?向能变的地方求,不要向所变的地方求。向所变的境上求,就错了;要向能变的性上求,那就是有求必应了。我们今天求,对象搞错了,不知道向自性当中求,这个道理要知道。纵然是求得,也是无所得;得无所得,《金刚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6、欲性光圆照,须令净无点尘。有一法在,有一得在,依然是分别执着的老习惯,本性依然在障。故不但一切法不应住,即菩提法亦不应住。”

   这个话说得的确相当精细。这是显示出后半部跟前半部的确不同,前半部是有浅有深,后半部唯深无浅。我们要希望,“欲”是希望,希望我们自性般若光明能够透出来,能够显现出来,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受用,必须要叫心地净无点尘。心要清净,不能有一丝毫的污染(尘是污染),你自性里面的光明德能就显示出来。智慧光明起作用,是无所不知;德能显示出来之后,是无所不能。诸佛菩萨、小乘圣者的神通妙用,那就是无所不能。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统统是自性具足的。我们学佛唯一的期望,就是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这都是本有的。可是有一法在,你还要执著有一法,有一得在,念头里面还有一个得。“得”字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所谓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纯粹是抽象的名词,不是实在的东西,完全是抽象的,完全是虚妄的。现在哲学里面讲形而上,抽象的东西。你有这么一个念头在,这就是障碍。依然是分别执着的老习惯、老毛病、老习气,会有这么一个东西在,我们的本性还是在障,自性的智慧德能依旧是透不出来。世尊为我们说经,古德为我们这样解释,我们读到此地,的确深深体会到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今天修学的大障碍、大毛病就在此地,这个毛病要不能够把它革除,要不能把它舍掉,我们的功夫想往上提升一级,想再进一等,太难太难了!无论你怎么用功都没用处,这个不能不知道。

  “故不但一切法不应住,即菩提法亦不应住。”一切法是讲世间法,四圣、六凡,十法界的法,不能住。菩提法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也不能住。于是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为什么要为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舍得干干净净。“众生可怜!佛法衰微,我们要发心来挽救”,听起来不错,很难得!其实佛菩萨看到,还在打妄想。难道你的慈悲心超过诸佛菩萨吗?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来救?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现在这么多人受苦受难,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看起来好像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来了之后,众生苦难又不晓得要受多久。为什么?他正在迷惑颠倒,佛菩萨来说正法,他毁谤佛法,那就造更重的罪业,他将来受苦就更长久。众生没有觉悟,众生不能接受,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众生真正觉悟,能够接受佛法,听了生欢喜,那佛菩萨不来是不慈悲。佛菩萨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不来,有时节因缘。来,慈悲;不来,还是慈悲。我们学佛要学佛菩萨,哪里我们可以去,慈悲;哪里不去,也是慈悲。哪些人该给他说法,哪些人合掌令欢喜,不给他说,免得他毁谤造业。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应付得了!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今天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弘法利生最好的方法有两种。如果有缘份,电视台讲经说法,这个好!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家里去。如果没有这个缘份,像我们现在做录音带、录像带,我们把这个送给你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人,也把佛法送到他家里,希望他看了之后、听了以后,至少要转录一套送给别人。自行化他,这才叫报佛恩。我们听了不肯给别人,那叫吝法,法要流通。如果你自己听了之后,能多录几套,那你的功德更大了。我们从这一方面来鼓励,把佛法这样推广,佛度有缘人。

   “7、须彻底觉悟,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并须持戒修福,断其染缘,除其贪嗔。如是观行久久,情执渐薄,妄想亦随而渐少。”

  “须彻底觉悟,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这是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根身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根是讲五根,眼耳鼻舌身。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小,我们贴身穿的一件汗衫,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大,整个太空宇宙,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叫器世界。这里面所有一切的境界相,要知道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空中之花、水中之月。经文里面讲,“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像闪电一样,不是真的!诸位如果这部经一直听下来,我相信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事实真相是什么?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确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往下会讲到三心不可得,你能执着的心不可得,一切境界是缘生之法,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你能执着、所执着都是一场空,都是不可得。所以你是迷了,你不知道事实真相。迷了,你才执着、才计较。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是增加烦恼而已。除了增加烦恼之外,你想想看,你有什么好处?果然明白了,一切都不计较,你的心安、心定,心清净了,这是觉悟的人。知道能执的心、所执的法俱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什么?我再也不打妄想,再也不计较,再也不执着,这就叫放下。这一放下,你这一生就幸福、就自在!你只有受用,你没有烦恼。凡夫迷执,虽有受用,付出那个代价太大太大,付出的代价是妄想、烦恼、执着,他要付这个代价。

  “并须持戒修福,断其染缘,除其贪嗔。”这就是生心。前面讲的无住,看破了自然无住,无住而后生心。生心不但是自受用,真正是大慈悲,这个理跟事前面都说过。我们一个人修行,一个人认真修行,能够影响别人,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不要认为好像影响得不显著,不显著是因为你功夫力量还薄弱。如果你要是老实修,时间长了,这个力量大,就有很显著的影响。“须”是必须,必须要持戒修福。底下两句是具体为我们说出来,怎么持戒怎么修福。“断其染缘”,凡是染着心性的这些事,我们都要把它看破,都要把它放下。“除其贪嗔”,三皈依里面净而不染,染污里面最严重的无过于贪嗔,这是举出两个例子。贪嗔这个染污最为严重,我们从哪里下手?断贪、断嗔。断贪,修布施;断嗔恚,修慈悲,用慈悲心待人接物。要肯施舍,诸位要知道,这个修法就是持戒修福。为什么?舍贪得大富,那个福报不是现前了吗?舍嗔得圆满,我们讲幸福美满、健康长寿,你用这个功夫,这个果报你就得到。所以持戒就是修福,真正的修福,修福就是持戒,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如是观行久久”,久久是有一段长的时间,“观”是把你那个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以前我的观念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个观念错误了,把这个观念修正过来;因为错误的观念,顺境起贪心,逆境起嗔恚。“行”是行为,言行也修正过来。能够长久这样去做,这么去修。你的情执,情是感情,执是执着,情就是迷,这个不是个好东西,诸位一定要知道。世间人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所以他永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佛在楞严会上讲六道,六道的升沉,佛只讲一个字“情”。情愈重的人往下堕落,情愈轻的人往上升。所谓是纯情,情重到极处了,就堕阿鼻地狱,那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情转变成智慧。佛家讲慈悲,世间讲爱情,慈悲跟爱情是一个意思,佛为什么换一个名词?情里面觉悟了,就叫慈悲;慈悲迷惑了,就叫爱情。情是迷,悟就叫慈悲。再跟诸位说,迷的时候那个情靠不住的,假的!你们要不相信,你每天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新闻,前几时好得不得了,这两天打得头破血流,还得杀人放火。这什么?他变了,他不是真的。所以要知道,情重的人,虚情假意。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清楚,你说“我很爱你”,我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上当。为什么?过两天他就变了,他就改变主意了。“我很恨你!”你也不要生气,假的!过两天就好了,气就消掉了。所以全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菩萨那个爱是真的慈悲,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恨他,他也爱护你;你杀他,他还是爱护你,永远不变,真心。

   世间人都是用的妄心,他所讲的、所做的统统不可靠,你用这个态度处事,那你就很自在,你就会显得很潇洒。统统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的情执自然就薄,妄想亦随而减少;心清净了,清净心,妄念就少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这就是修学的受用,真正的享受。你得自在,你得安乐,你得智慧,你得圆满。

   “8、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必须于动念处着力,向心源上返观。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若打得念头死,则一切分别执着自无。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也。”

  “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这什么原因?习气,老毛病又犯了。我们学佛,佛法你要想功夫得力,非常非常难!我自己有个经验,功夫怎么得力?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劝别人当然也就劝自己,劝的遍数太多了,劝了三十七、八年,这个印象有那么一点,所以才能够把习气伏住。没有这么长时间不断的薰习,老毛病说不犯,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普通人。你要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老毛病,伏不住!何况现在外面诱huo的力量太强大了,你怎么能受得了!真正想功夫得力,一个方法就是每天讲经。没人听,没人听对桌椅板凳讲,那也很有味道;再不然,摆一个大镜子,对着镜子讲。知道多少讲多少,天天不断的去讲。为什么?薰习,劝自己。这个很有力量,时间久了,你就能够见到效果。所以我们懂得佛法,听过经,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谁不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背得很熟,可是事实摆在面前还是一样都放不下,这就是老毛病犯了,攀缘不息。

  “必须于动念处着力,向心源上返观。”这是教给我们一个办法。可是这个办法,我们又未必会用。这个方法的确是很有效,单刀直入很有效,比我刚才讲的方法有效多了,但是很难得力。如果功夫不得力,我这个方法有效,长时间的薰习。换句话说,天天不断的唤醒,听经、读经一天不能松懈。一部经听完之后,重复再听。你听的时间愈长,薰习的力量愈大。除了我们工作之外,有时间就听经、就读经。为什么?你要是不听经,一定就打妄想。打妄想是造轮回业,听经念佛是修净业。这两个力量互为消长,轮回力量强,净业的力量薄弱,不能往生。必须净业的力量强,轮回的力量弱下去,这样往生才有把握,这要真干!所以在起心动念处着力,起心动念处,就是我们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念佛读经。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背诵。会背诵之后,你读经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随时都可以读经,也不影响任何一个人。你在那里静坐,心里面背着经典,不妨碍别人。喜欢听经的,你读出声音出来,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觉得你讨厌,吵他,我们自己就默念,不出声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经本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时时刻刻你都可以读经念佛,你的光阴不会空过。打妄想那叫空过了,那个不好!“向心源上返观”,返观是上乘功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用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诫,我们明了、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间所有一切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世界,要跟社会大众相处,和睦相处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别人。我们到别的国家,要守他那个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跟他们相处就和睦。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修福要断恶修善,六度、十愿是持戒修福具体的纲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清净心现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佛弟子,这叫学佛;佛是清净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观察时节因缘,要能够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众生,什么时候来,有一定的时间,时机没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众生在这个时候,正是迷惑颠倒,唤不醒的,执迷不悟,那就让他去,让他造业,让他受报。果报快受尽了,苦尽甘来,他有一点觉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会回头,不会觉悟。等到苦头吃尽,有悔过之心,那时候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来帮助他。现在执迷不悟,佛菩萨不来。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知道我们在现前,应当做哪些事情,不应当做哪些事情,这就是智慧,这才叫做如法。

  “精进”就是进步;不但进步,一门深入,这叫精。精是精纯,纯而不杂叫精。一般人乱进,那就错了,杂进也收不到效果。所以东西不可以学杂,不可以学乱了,一门深入。特别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心意识,意识里面流出来的东西不一样,这就刚才讲的妄心,每一个人一个心,每一个人一个想法,每一个人看法不一样。所以世间东西,你学这一样不知道那一样,正是所谓“隔行如隔山”。佛法是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一样的,它从心性流出来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它道理在此地。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一部经就好了!等我这一部经通了,所有经都通了。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学一样不能通那一样,佛法学一样能通一切法。说实在的,不但一切佛法通了,一切世间法也通了。为什么会一切世间法也通?因为一切世间人心,都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你一法里面通了,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现前了。智慧是般若智慧,德能是什么?天眼、天耳、他心、神足,这都现前了。人家心里起心动念,你知道。真能够了解妄,妄不了解真。古时候的修行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所以人家成就快。现代人不知道。

   佛法要开智慧,智慧怎么开?要去读《大藏经》,什么都学,以为智慧开了,其实什么都学是开了,得了所知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讲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真正放下,舍,那是行,一味去求解,广学多闻,不能真正修行,增长邪见,邪见就是所知障;“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有过失。所以解行要并进。我们这个地方讲观行,观是解,观行要并进。净宗的确有它的特殊状况,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够深解、圆解,没有法子起修;换句话说,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没有深解、圆解也行,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为如此,十方诸佛都赞叹。什么原因?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原来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听到这个法门他生欢喜心,他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他往生了。他那个是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熟,那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没有偶然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胸有主宰,不会为外境所动摇,那就是定。本经后面所说的“如如不动”,那是定;“不取于相”,那是慧,是般若智慧。不取于相,今天外面环境诱huo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着,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TOP

续 82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看待,这是修普贤行的第一条,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个礼敬才圆满。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是如来、是老师;所有一切动物、植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都是佛、都是如来、都是善知识。这些无情的善知识教我什么?《华严经》上说:“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这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蜡台,它教我什么?教我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蜡台教给我的,它怎么不是善知识!看到花,花教给我什么?修因证果。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表这个意思,决不是说佛堂上摆这个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错了。所有一切处看到的花,无论是草本、木本,甚至于彩画的花,衣服上的花,都表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善知识到处都是。你才幸运!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万的佛伴着你,你怎么不成就?佛法修学要从这里修学。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普贤行是这样修法的。

   “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事是什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琐碎的事情,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慈悲心、炼真诚心,这就成功了,这叫真修。我们今天修行,把这一层完全疏忽掉,都讲求表面,都讲求在事相上敷衍,真用功的人是在心地上。

   “若打得念头死,则一切分别执着自无。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有相无相的确毫不相关!“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也。”上半部讲的是离相,后半部讲的离念。离念才是究竟,但是离相是离念的方便,相粗,心细。

   “9、五蕴六根、山河大地等一切法,皆是唯心所造。佛令一切法不应住着,是遣其分别执着取相之病,与一切法并不相干。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性净明体。此法法皆如之真实义也。”

   八、九这两小段意思很深,也非常重要。上一次因为钟点到,意思没有能说尽;这个意思对我们修学关系很大,利用这个时间,再做一个简单补充。第八段讲到无始来习气之深,这一句我想我们每一位同修都会深深的感觉到。随时随处,不必要起心动念,妄想、分别、烦恼它就现前,这就是无始劫来深重的习气。虽然我们闻到佛法,不仅仅是短时期的闻,有人学佛已经学了几十年,甚至于学到五、六十年,习气毛病还是改不掉。哪一个不知道这是妄想、这是虚妄?可是妄它不能停止,还是要现前,这就是攀缘不息,这个东西非常麻烦,因此我们功夫就不得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说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实在来说,这也不能怪无始来的习气,实在讲,我们现前没有认真去用功,如果认真用功,多少会产生一些效果。怎样才算是真会用功?就是此地讲的,一定要在起心动念处提起观照的功夫。什么叫观照?这是佛学名词,我们乍听听不懂;不但乍听听不懂,老修行也未必懂。“观”是观念,“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时,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你就有方法把你这个念头控制住。而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念头,起的是什么念头、念头从哪里来的,没有意识到这个,这就是不会用功。江味农居士在此地提醒我们这一招,一定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头起来了,这是觉照。觉照之后,要把那个念头转过来,那就是功夫。怎么转过来?我们学佛的人好,都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一个念头起来,打妄想了,知道了,知道这个念头起来,把那个念头一转过来,想阿弥陀佛,这就对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转?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应该明了,金刚会上也讲得很多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佛就成佛,念佛就成佛;为什么不把念头转成阿弥陀佛?一切佛中,弥陀第一殊胜。世尊在《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念别的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想其他的佛,要想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这个理由很简单、很清楚,成佛要成第一殊胜之佛,就是成阿弥陀佛。
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唯一的一个真神-上帝,你是它的信徒,将来到天上去,你总不能作上帝,那还得了!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希望你们到那边去,个个都成阿弥陀佛,这个话不假!我说这个话也有根据,根据什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貌跟阿弥陀佛一样,你不就成了阿弥陀佛!智慧、神通、德能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这个世界就叫平等世界。阿弥陀佛没有忌讳,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跟他一样,那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是念头要懂得怎么转,此地向心源上返观,就是这个意思。恐怕大家看到这一句文,不知道怎么下手,就是在起心动念处下手,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时时转、处处转,一有念头就转,这叫真用功,这叫真正会用功。果然这样用功法,你如果要问我,“法师,要多久才会有成绩?”我告诉你,根性利的人,所谓根性利,就是烦恼轻,对于一切法比较能看得开,不太计较的人,这就根性利,三个月见效。根性钝一点的人,烦恼重一点的人,六个月就见效,不难!很快!你说我已经念佛念了好多年,还不见效。试问问,你是不是这个念法,是不是念头一起来,马上就转成阿弥陀佛?你要不是这个念法,恐怕再念几十年,你的功夫还是不得力。这就是宗门里面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不怕,觉是什么?转!一觉就转,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对了。这是这两句的意思。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事修。佛在本经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是“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面干干净净,除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个杂念,这叫无住。生心,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社会大众,必须要生心。生心则不住空,无住是不住有,这个六道身心世界一切都不住。为什么要持戒?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自行化他,上求下化,无住是上求,生心是下化。持戒是给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回头的众生,给他做一个好样子,做一个好榜样,教化众生;底下修福、六度、十愿都是的。自行即是化他,化他便是自行,这不能不修。不但要修,更精进,“弥复精进”就是更精进。“以历事而炼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物质环境上炼心。炼什么心?炼一切放下,炼一切不执着,炼无住,炼这个心。炼生阿弥陀佛的心,生这个心。

  “若打得念头死”,念头就是妄念,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妄想、执着都把它打掉。“则一切分别执着自无”,自自然然就断掉了,不用断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净宗法门之殊胜处。要不要断烦恼?不要断,不断自己断了。“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外面这个境界相,有也好,没有也好,心都不沾染,心都不住。所谓是相与非相两边皆离,两边都不住。“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离相的功夫浅,离念的功夫深,离相未必离念,离念一定离相。离相是不是外面相没有了?不是的,外面相还在,哪里会没有?底下这一段就说这个。

   告诉你“五蕴六根”,这是讲的身相,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能造色相的材料。六根就是所造的色相,“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所造的。五蕴是能造的,好像我们今天讲的材料一样;六根就是根身,所造的,这是说自己身体。我们自己身体以外,“山河大地”,我们依靠生存的。说了这一句,就是把情与无情全都包括,一样都没有漏掉,统统包括在其中。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一回事?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这是大问题。自古以来,多少聪明人在研究、在探讨,可是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结论,出的书倒不少,都是假想而已,想像以为是这样,不是事实。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皆是“唯心所造”。佛在《华严》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此地前面这一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心是体,有体当然就有作用。作用是什么?作用就现相。所以相不能灭,相是决定灭不掉的。但是这个相会变,怎么变的?随着你的念头变。如果你念头没有了,所现的那个相就叫做真相,那是真的。你起心动念就把那个相变了,这一变,那个相就叫妄相,相随心转。

   有一些同修常来问我:“法师,我的家庭有问题,身体有问题不健康。”问我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有办法。”求佛菩萨保佑,那是假的,那是迷信,佛菩萨做不到。大经上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相等的。佛固然有法力,但是你有业力,你的业力足以能够抗拒佛的法力,叫佛的法力不起作用,业力不得了!经上常讲业力之大能敌须弥,《地藏经》上说得多清楚,所以业力不可思议。你今天种种不如意,种种不自在,什么原因?你自己的业力变现的,这境界是你自己变的,皆是唯心所造。你不能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我想把环境改好一点行不行?行。还是这个道理,只要你心变了,就行了!念头一变,环境就转了。我要身体健康,我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金刚不坏身。你们查遍《大藏经》,哪一尊佛生病了?没有!哪一个菩萨生病了?没有!他为什么不生病?他心理健康,他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不生病,他的相貌圆满,身体细胞组织正常,没有人破坏。破坏我们身体组织的就是妄念,而念头里面最可怕的就是三毒,三毒是什么?贪嗔痴。贪嗔痴念头强烈,这个身体怎么能不生病?一定会生病的。你要问所有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病痛,乃至于生死轮回,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所以佛教一切众生修行,先要把三毒烦恼拔除,恢复到你身心的正常,你的命运统统都改了。很多人喜欢算命,那个命是果,你要知道果是从哪里来的?果有因,因是你造业。你造善业,你自然就得好报,就得善报,你的命就好。命好、命坏何必要人算?自己算的比别人算得准,这个要知道。我也常常劝大家修四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我们人人都能修四好,你的身心环境统统都能改过来,自然就都好了,这是晓得一切唯心。

  “佛令一切法不应住着,是遣其分别执着取相之病”,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不但法相不能住,非法相也不能住。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目的是教我们把这些分别执着取相的毛病,把它除掉、放下。由此可知,佛教我们离相,不是离外面的相,外面相那怎么离?那个不能离,离不掉的。佛教我们离相,是离我们心里面执取的那个相。外面的相,实在讲与我们修行证果没有妨碍,正是大经上所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是我们的心取着相,那个障碍。这个话诸位如果听了,还不甚明白,我得再说浅一点。执取的相是什么?我们一般讲,你牵肠挂肚的那些相,这个东西障碍。所以心里面决定不能有牵挂,有牵念、有挂念,那个麻烦才大!如果你要挂念你的财富,要挂念你的地产,这是贪财。你要挂念你的亲人,叫情执,感情的执着。这种心就是牵肠挂肚的心,叫做轮回心,你所造作的都是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佛教给我们,把这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天下本无事,天下事与我都不相干;既不相干,哪来的妨碍?没有妨碍。所以应当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的心清净了,你的智慧生起来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所以佛教我们不应住着,是说的这些。不是外头一切法,外面一切法并不相干,那个没有关系。

“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性净明体。”这个引用得好!“妙净明心、性净明体”,妙净明心是讲作用,性净明体是讲体,是讲我们自性的本体。自性的作用没有一点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毛病;用现代的话说,究竟圆满的健康状态,没有一点病态,自性性德圆满的现前,《楞严经》上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此法法皆如之真实义”。底下这个一段经文要给我们讲法法皆如。一切法是法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法相哪里有毛病?没有毛病。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病痛,都是从妄念生,这妄想生。所以打妄想非常可怕!诸佛菩萨他们心目之中,打妄想才叫真正可怜悯者。我们想想,我们打不打妄想?一天打了多少次妄想?这个不得了!佛眼睛看到我们,都是可怜悯者!用什么方法不打妄想?想不打妄想又不行,偏偏要打妄想。这就是前面讲了,无始劫来的习气断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你不念佛、不念经,准打妄想。这就是说明,这个经不可不读,佛不能不念。为什么要念得那么多?其实在理上讲,不必要念那么多。念那么多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妄想太多了,不念就打妄想,这个太可怕了,用佛号把妄想换过来,是这么个意思。读经,跟诸位说,念一部经;念佛,念一尊佛。你要问为什么?因为这样容易把你的妄想打掉。你要念两尊佛,念念阿弥陀佛,又想观音菩萨,念到观音菩萨,又想阿弥陀佛,你的妄想还在,你还是去不了妄想。固然你念佛、念菩萨有福,福不能救。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讲得很明白,修福不能救,不能救你出六道轮回。你修的福可以在六道里面享受,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有能力伏烦恼,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由此可知,念一尊佛、念一部经,得力!能够很快收到效果。你念许多经论,说老实话,总免不了要打妄想,这个东西很可怕!诸位要晓得。

   你要是问我,我讲净土几部经典,这一次又跑来讲《金刚经》,你不是也讲了很多吗?我老老实实告诉你,我没有讲经,如果我要讲经,也叫打妄想。有一些同修心细的看出来了,我讲这部经,我没有预备,我没有想这部经,我并没有想:今天要给大家怎么讲法,没有!讲完之后,你问我讲些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我从来不看经本的,这就是没有妄想,上台也就是胡说八道。这个要很谨慎,我这一招学不得的,学了很危险。你到什么时候,人家请你讲什么经,经本往讲台一放毫无准备,行!讲完也什么都不知道,那可以,你能保持清净心。否则的话,学多了总会胡思乱想,那个很麻烦,那个对自己有很大的障碍,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一门深入,到清净心现前,那就可以了。

   古人的标准,禅宗是不看文字的,蓦直参去。开悟之后,看经了。宗门讲“悟后起修”,开悟之后看经。他心清净了,法与非法都不执着,这个时候看经,定慧等持。看经,不被经里面文字所转,这是修定。经文当中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慧。经本一展开一浏览,他是定慧等学。不像我们,我们今天经本一打开,胡思乱想,不能跟人家比!每个人功夫境界不一样。教下也需要大开圆解之后,才能够广学多闻。总而言之,要记住四弘誓愿的教训。四弘誓愿,实在讲是世尊教导我们修行的四个阶段。第一,你一入佛门,劝你发菩提心,发什么心?上求下化,“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心。这个心是菩提道上的动力,推动你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不会退转,因为你感觉得你有责任,我这个责任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要帮助他们,当然要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能力,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那个愿是空的,那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先要发愿,发愿之后,从哪里做起?断烦恼,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品德。烦恼断了之后学法门,成就圆满的智慧,然后才能成佛道。四弘誓愿是四个阶段,没有说烦恼不断学法门,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

   现代人学佛,成绩不如古人。可是现代人表面上看起来,福报比古人大,古人要想得一部经典,可不容易!到寺庙藏经楼借出来抄,多辛苦!现在这么好的版本印出来,这是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从前人晚上看书,油灯是一根灯草。新加坡人恐怕没有见过,大概大陆法师见过,乡下油灯是一根灯草。我们小时候念书在学校里面,学校里晚上上自修,一个人一个油灯,一根灯草,哪有现在灯光这么明亮,这是享福。坐在这里还吹冷气,福是享了,成绩不如人家,这个道理在哪里?人家是从断烦恼再学法门。我们今天学佛,前面两愿不要了,发愿度众生是假的,看到这个也讨厌,那个不喜欢,不度他,所以不是真的。也不想断烦恼,烦恼天天增长。从哪里下手?从学法门。学了法门就要成佛道,空中楼阁,不从基本上学习,所以学了一辈子没有成绩可言。依旧是轮回心,还干的是轮回业,那怎么能成功!

   这就是跟四弘誓愿颠倒,没有能够依教奉行,原因在此地。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念头转过来了;念头转过来,业就转过来了。念头转过来,给诸位说,就是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染成净,转迷成觉,就转过来了。我们今天转,记住,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就对了。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虽然不觉,可是天天向无量觉这个路上走,总有一天大彻大悟,就真的是觉悟了。觉了之后,外面这些不相干的境界,原来全是自性所现之物。所以显示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原来统统是妙净明心、性净明体。妙净明心是讲的色相、作用,性净明体是讲的真如本性,原来统统是的。这正是所谓,成佛了,看到所有大地众生个个都是佛,就这个意思。一切众生都是佛,花草树木也是佛,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成佛了。我们今天看这些众生,这个面目可憎,那个很不高兴,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心?这是什么业?这是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干这个!起这种心,造这个业,你说多可怕!我们看到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你才是个好人,你才做的好事。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个道理晓得,从今之后,就看我们自己怎么个转法。这是讲到法法皆如的真实义。这个地方文字不多,确实将一切法的真相、诸法实相,为我们说出来了。

   “10、《起信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须知阿耨菩提,即是真如之异名。若住于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起信论》云”,《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的著作,当中有这么几句话:“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两句话很不好懂,因为不是我们的常识,是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正是所谓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如体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是究竟圆满,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遣是遣离。那怎么能离?没法子离。就像我们现前的虚空一样,虚空没有边际,我们怎么能离虚空?这个教室我们可以离开,出了门就离开了,可以离,虚空怎么离法?真心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没得离的。但是妄心可以离,妄心就像我们教室一样可以离,真心不能离。以一切法皆真,一切法都是真心本性变现出的相分。真性不能离,真性所现的相分,那怎么离?也不能离。所以前面讲,佛教我们离什么?离分别、执着、妄想的相,就是你心里面牵挂的相,那个完全是假的,佛教给我们离那个。离了之后,心就干净、清净了,让心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能变一切色相的本体。

  “亦无可立”。也许同修们听过佛门有这么两句话,“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上面这一句意思,不舍一法;又说“佛氏门中,不立一法”,立是什么?建立。为什么一法都不能建立?因为“一切法皆同如故”。一切法就是真心、就是自性,你立什么?上至诸佛的净土,下至阿鼻地狱,要知道相虽然有差别,体都是真如、都是自性。自性为什么现这么多差别相?就是因众生的心念不一样,他念什么变什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哪有可立的?没有可立的。《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讲这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那个心自然就放下,自然就清净,你自然就快乐,你不会再有忧虑,不会有牵挂,也不会有恐怖。

  “须知阿耨菩提”,阿耨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真如之异名”,就是真心、本性的别号。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若住于此,仍是取相。”这个不能住,一住,你心里面又有一个妄想了。我修,我修什么?我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将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又着相了?佛教我们要离相,就是要离这个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有,真的有!这就是一切法悉真,那个不能离。你心里面有执着、有污染,真性你就见不到。必须把心地这些污染,统统去掉、统统放下,真如本性自然现前;佛不得已叫个名字,你证得无上菩提。其实你听到佛说这句话,听而无听,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我证得无上菩提”;你要有这个念头,你四相具足,那是凡夫的情执,那不是智慧。诸位果然把这些意思听明白了,你去读《无量寿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平等的境界,你就不会疑惑了。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人多,那个人数之多,没有法子计算的。那么多的人,都没有姓名,都没有名字,所以有人就怀疑:人长得都一样,又没有名字,张三、李四不就搞乱掉?大家都跟阿弥陀佛相一样,到底哪一个是阿弥陀佛?这问题严重了。那是你不明这个道理,你才有这些疑惑,才有这些分别执着。实在讲,这都是无始劫来着相的习气,这个东西在作祟。统统放下了,心地清净光明,相貌虽然完全都一样,他的来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个人六种神通都具足。他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是在哪个世界,从哪一道里面,你都清楚。那怎么会不能区别?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住处,也没有街道的名字,也没有门牌号码,那么大的地方,你要找一个朋友,找个同参道友,到哪里去找?你这个念头一念,那个同参道友就现前了,你也不必去,他也不必来,就现前了,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无住,是无住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住于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与事实真相相违了,相违就是迷惑颠倒,逆性而行。诸佛菩萨一切是顺性,随顺自性;而凡夫是随顺妄想、随顺烦恼,他搞六道轮回。我们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实在讲,十大愿王的名称,每一个人都会背,天天课诵都要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都要念,可是意思没有几个人真懂。你恒顺众生,你顺什么?顺众生的烦恼,顺众生的邪见,那个麻烦大了。所以你要晓得,十大愿王是谁修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修的。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修六度、修三学,没有叫你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学的。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法性,不是恒顺众生的法相,是恒顺众生一切皆如,他顺的是这个,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几个字,把那个意思错会,还以为我们没错,修普贤行了。你多读大乘经,那个意思才会明白一些。

   “11、‘法法皆如’一段经文,(一二0至一二五节),为全经中重要之义。亦即一切大乘佛法中重要之义。向后所说,无非阐发此义,证成此义。此是世尊将自己亲证者和盘托出,详为开示。俾众生由此而悟入也。”

  “法法皆如”一段经文,一二0至一二五节,一百二十节就是底下这一段开始,“明法法皆如”。这一整段,正好在科判表解的当中,这是明果,明果的前面一段是“明无得而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段。底下这一段,“明法法皆如”,这是一百二十。一百二十段到一百二十五段,这里分四个段落。第一段是“约名号明如”,第二段是“约果德明如”,第三段是“约诸法明如”,第四段是“约报身明如”。讲“法法皆如”这一段,你就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全经当中很重要的意思。

  “亦即一切大乘佛法中重要之义”,《金刚经》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纲要,《金刚经》当中的要义,当然是一切大乘佛法当中的要义。“向后所说,无非阐发此义,证成此义。”下面这个经文,就是发明这个意思,证成这个意思。“此是世尊将自己亲证者和盘托出,详为开示,俾众生由此而悟入。”这一段经文很难得。世尊将他自己修因证果的经验,亲身所经历的为我们说出,提供我们做参考,希望对我们修学悟入能有所帮助。修行首先要开解,首先要明理,就跟走路一样,走路首先的条件要认识路,你不认识路,怎么能走得到?佛法修行也是如此,天天讲经说法就是认识路,走路不难,认识路很难。果然认识清楚,走起来不累,也会很快就走到,所以认路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12、当知法法皆如,若其证到,必能行出。如促无量劫为一刹那,延一刹那为无量劫。以芥子纳须弥,变娑婆为净土,至此事事无碍地位,方许说此话。一切学人,惟当向法法皆如上观照,以尽遣其我见遍计之执情,以期证入,斯为可耳。”

  “当知法法皆如”,法法皆如这四个字,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如”是什么?如就是心性。怎样才能见到性?刚才讲了,一切法无不是自性。因为一切法讲法相,相是自性变的,那怎么不是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我们的心不明,如果你的心要明了,你就会看出一切法皆是自性,一切法莫不平等,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众生是讲九法界的众生。不但我们跟佛平等,阿鼻地狱众生跟佛也平等,蚊虫蚂蚁跟佛也平等。为什么?同是一个自性所现的相。古德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是平等的。我们见不到这个平等,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迷惑颠倒。所以修行没有别的,明心而已。心本来是明的,现在不明。为什么不明?世尊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但以妄想执着而不明。于是世尊才教我们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就是淘汰、遣除妄想执着的一个方法,非常巧妙的方法。你要是从这个地方真正觉悟了,明白过来了,你证果就非常的快速。真正是生佛,那是一念之间,一个念头彻底转回来了,就成佛了。我们今天对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好像有那么一点懂得,似懂非懂,境界转不过来,你要问什么原因?还是没懂。果然懂了,哪有不转的道理!

   譬如我们这里有两堆,一堆是沙土,一堆是金沙黄金,现在叫你去选择一堆,如果你要认识,你一定取黄金,不要沙土。你不认识,沙土不错,颜色也很好看,你取这个,你就不取黄金。关键在你是不是真正的认识,真正认识没有不转的。一转过来,利益功德无量无边,哪里还在六道里面受苦,受这些zai 难,没有了;一转过来,智慧、福德样样都圆满。你今天还是不肯转,没有别的,还是没听懂。我当年刚刚学佛,刚刚接触佛法,亲近章嘉大师,我就向大师提出来,我说佛法的修学跟孙中山先生讲的学说一样是“知难行易”。大师点头,真的是知难行易。一点就能开悟、就通。知难!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才晓得知难!有人四十九年还不会,还没懂得。行,容易。念佛人,若一日、若七日就得一心不乱,就自在往生,可见得这个不难!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的,确实有念佛几天往生的,他也不生病,走得非常潇洒、非常自在。不难!难在知。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这才叫难!

   “当知法法皆如,若其证到,必能行出。”法法皆如,证到就是他真正明白,真正懂得、肯定了,“行出”是他做到了。证到之后,他一定会做到。下面为我们举一个例子,显示出如义。“如促无量劫为一刹那”,促是缩短,无量劫是长时间,能把无量劫缩短变成一刹那。“延一刹那为无量劫”,也能够把一刹那延长成无量劫。时间不是真的,如果要是真的,那怎么能够随意延长、随意缩短?这在我们佛门当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用了多少时间?二七日。也有经里面说三七日,就算三七日;三七二十一天,他讲了多少?龙树菩萨看到的大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那要讲到什么时候?无量劫。把无量劫浓缩成二七日,这是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你要不相信,我不晓得现在学校里面的国文,有没有《黄粱梦》。《黄粱梦》是唐朝时候的笔记小说,文字写得非常美,是很有名的一篇小说。在从前中学国文课本里面就有,也可能是一个事实。这个秀才走到一个古庙,看庙的老道士在那里煮黄粱。黄粱是小米、高粱米。高粱米很短的时间就煮熟,比一般的米时间还要短。这时,秀才打瞌睡,做了一个梦,梦里面他考取了举人,又考取了进士,又做了官,不断的升官,几年升到宰相。对他好的人,有恩都报了恩;对他不好的人,也都报了仇。到了七十岁,退休告老还乡。,几十年,一下梦醒了,梦醒时黄粱还没有煮熟。老道在那里打坐,老道有神通、有定力,看到他在作梦。醒了之后就问他,“怎么样!你这几十年过得如何?”几十年梦中的光阴,那个黄粱还没煮熟,一刹那。这就是长的时间可以缩短,短的时间可以延长。人在不得意时,所谓是度日如年。可见得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它可以延促。

  “以芥子纳须弥,变娑婆为净土,至此事事无碍地位,方许说此话。”法法皆如不简单,不好说!什么人才可以说法法皆如?要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有这个能力。可以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刹那,可以把一刹那变成无量劫。可以用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样,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这叫事事无碍的境界。“变娑婆为净土”,这是《华严》四无碍境界里面事事无碍,要到这样的地步,才许可你说法法皆如。

  “一切学人,惟当向法法皆如上观照。”不许我们说,为什么世尊又在《金刚经》上这样说。明明晓得我们都是业障很重的凡夫,不是法身大士,为什么要说?这是如来的慈悲,虽然不是我们这个境界,我们知道法身大士的境界,让我们向这个方向去精进,那就对了,就没错了。“向法法皆如上观照”,观照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要常常这样想,佛这个看法、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就是法法皆如这是事实,这是决定正确的事实真相。我们今天看到一切法不如,一切法有障碍,不是一切法上有障碍,不是事实有障碍,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上产生的障碍,哪里是事上有障碍?理事没有障碍,事事没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在作祟,这是我们错误的观念。怎样转这个观念?如果遇到困难,遇到障碍发生,想到《金刚经》上“法法皆如”,一句不够,多念几句,那个心就平了,就不再那么执着了,也不再那么分别了。

  “以尽遣其我见遍计之执情”,法相宗讲的遍计执,法相宗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还有个东西引起你,这个没有。遍是普遍,分别计较。遍计所执性从哪里生?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起现行的时候就变成遍计所执。“以期证入,斯为可耳。”我们要常常想到,当我们心不平的时候,当我们见解思想跟佛所讲的不一样时,想想佛在经里面的教训,这叫做观照。如果不会?不会就统统念阿弥陀佛,也行,归到阿弥陀佛也平等、也清净,也就离一切障碍,都是去情执的一个方法。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境界自然就现前了。

   “13、因法法皆如,则法法皆真。《法华》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一切法清净本然,绝非造作,故曰无为。一切贤圣莫不修此证此。但因功行之浅深,故有成贤成圣之差别。”

  “因法法皆如,则法法皆真。”这是真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这一桩事情,法相宗讲得详细。性宗只说个略说,性宗的人聪明,稍稍一提,他就明了了。法相是对中下根性人说的,要不细说,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眼见色相,第一眼见的是真相,第一眼见的是什么?皆如,法法皆如。可是第二眼来说,变了,就不如了。第二念就是什么?它有分别、执着,落在意识里面去了。诸位要记住,什么叫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所谓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看这个色相,这个时候是你见性,见色性;能见的如,所见的也如,法法皆如,法法平等,法法清净,没有分别心。

   有一个小册子《金山活佛神异录》,你们看看金山活佛,金山活佛就是这个境界,他没有分别。人家供养他好的菜饭,他也吃,人家吃剩不要的丢在地下拉拉杂杂的东西,他拿到他也吃。别人吃的时候,肠胃决定接受不了。他怎么吃了没事?因为他没有分别。他那个学不得,不能学的。书上记载,他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挂,跟别人相反的。人家供养他的钞票,他拿来放进嘴里就吃掉了,那个钞票上多少细菌,他若无其事,他没有分别执着。

   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我们见到的不是现场。我们见到的花,是不是真的眼见到的?不是的,我们没有见到。而是眼识,眼识像个照相机一样,照到外面的境界相,里面有一个形像。你们学过唯识晓得,心心所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眼识看到外面这个色相,眼识就有一个相分。用什么见?第六意识见,第六意识是分别。它在分别,这是花,这是黄 se的,那是红色的。眼识没有分别的,眼识只接收,它没有分别。第六意识是不是分别眼识的相分?不是的。第六意识从眼识相分里面传播,第六意识自己有一个相分,第六意识它有四分,它从眼识的相分传播过去,可见得眼识的相分已经是假的,它现在假中之假。第二个传播,传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见分分别自己的相分。好像广播电台现场转到这个台,这个台再转到那个台,与外头相不相干,外面是现场。佛叫我们离相,就是离这个相,离心心所的相分。佛叫我们离见,是离心心所的见分,与外头境界不相干,外面那是现场的境界。外面境界是什么?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叫本质境。其实这心所的相是带质境,这是相宗讲得详细。你要是了解这个,佛叫我们离相离见,离什么相,离什么见,搞清楚,不是外面阿赖耶的亲相分,不是这个;是离你心心所那个见分跟相分。《金刚经》上讲的离一切相、离一切见,就是指这个。有唯识的常识,我这样一说,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那个东西是障碍,外面这个境界没有障碍,清凉大师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不会产生障碍,对你修因证果不会造成障碍;造成障碍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跟相分,这个东西有障碍。

  “因法法皆如,则法法皆真。”这是讲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分,这个相分实在讲,这是一真法界。离了八识五十一心所,那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用事,那就叫十法界。十法界是虚妄的,十法界里面都免不了情执,妄想、执着。严重的就是六道,比较轻的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藏教佛、通教佛,在十法界里面的;别教的佛超越了,别教佛在一真法界;但是藏、通佛在十法界,为什么?他还是没有离开心意识,只是心意识用得善、用得正。六道凡夫心意识用得不善,用得邪,邪知邪见。四圣法界是正知正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四圣法界是正觉,可见他不是邪知邪见,他是正觉,还是用心意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必须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不用阿赖耶识,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他用的是真心,这不是妄心。在《百法明门》里面讲,到这个时候叫同生性,跟佛用的心相同,佛用真心,圆教初住菩萨用真心,别教初地菩萨用真心。用真心就不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都是用妄心。世尊讲阿罗汉,小乘四果罗汉,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他们用的那个心,“犹为妄想分别影事”,不是真心,那是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由此可知,依旧用的是妄心,也就是用的是八识,他用得正,所以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等是跟佛一样,没有佛那么圆满。佛是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正等正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正等正觉,他破一品无明,他用真心,不用八识,转识成智。

  《楞严经》的注解,明朝交光大师注解叫《楞严正脉》,他老人家主张“舍识用根”,的确他说得没错,是根据《楞严》的教义发明这个说法,但是这个难。古代这些大德注解《楞严经》的,没有说这个。古代《楞严经》的修行方法,都采取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说成三止三观,它也有点道理。智者大师一生仰慕《楞严》,《楞严》没到中国来,所以他筑了一个拜经台,每天向西方礼拜,希望这部经典能够到中国来。经典来的时候,他老人家早已经往生了,所以他一生没有见到。当年他为什么要拜《楞严经》?是因为他自己发明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是他发明的。曾经遇到从印度来的高僧,看到他这个方法非常赞叹,说他这个方法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于是才知道有《楞严经》。《楞严经》到中国之后,因为有这么一说,大家都用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交光大师不赞成,认为三止三观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跟《楞严》的教义不相同。《楞严》是用根性,它不用心心所,所以他的注解主张“舍识用根”。譬如眼见用见性见,不用眼识;听用闻性闻,不用耳识。当然这个难!这有没有例子?有。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就是这个,所以交光法师讲得非常有道理。观世音菩萨听声音,不是用耳识听,是用闻性,所以说“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就跟《金刚经》上,这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这是我们从这些大经大论里面,体会到这个经义,的确是有它的深度。所以前面交代《金刚经》的后半部唯深无浅,它确实有深度。你只要用见性,像交光大师这样的舍识用根,那法法皆如、法法皆真,那就不一样了。

   《法华》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一句话也是很不容易理解。世间相常住,就是永远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世间法是不是这样?我们看到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这哪里叫常住?其实真的是常住。我们看到的是幻相,变化是幻相。为什么?我们是用生灭心看外面的境界,都变成生灭的境界。佛菩萨为什么看到世间相常住?佛菩萨那个心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看到这个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由此可以证明,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没错,相随心转;这个相是讲山河大地一切万相,不仅仅是身体。所以前面讲的话很有道理,五蕴六根、一切山河大地,这个说得很有味道!五蕴六根是讲我们这个身,身相随心转;除了身相之外,山河大地也是唯心所变,也是随心所转,境随心转。诸位如果真正透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还要去看相算命吗?你还要去看风水吗?不需要。风水,随我心转。我的心善心好,那个不好的风水,你到那里去住就转好了。你的心不善不好,请一个地理师看的好风水,你到那里一住,那个好风水变坏了,这是真的。看风水的人,也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那不是欺骗人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所以修福很重要,你真正修福,你住哪个地方,那个地方都是福地。你要是没有福报,帝王的风水,你到那里去毛病百出,你也样样不如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不生灭的心,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那个时候你的心清净,你的心不动了,你看所有一切万法,佛在《法华经》上讲的这两句,你就同意,你点头了,没错!佛讲的一点没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泛指一切法,一切法都住在它本位上,没有生灭。

  “故一切法清净本然”,清净本然是《楞严经》上说的,跟《法华经》这个意思相通。“绝非造作,故曰无为。”不要以为好像我们这一切法都是有为在造作的。我们看新加坡一栋一栋大厦,天天那么多工程在设计,那不都是人造的吗?造的,那是缘。其实这个现象,心地清净的人,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看得很清楚,那怎么是你造的?你造的,为什么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看到?我在没有造之前,释迦牟尼佛怎么看到的?可见得早就有了,你不过是加一点缘而已。这个事情,我相信有不少人,能够同意这个说法。所以有预先知道的,中国、外国都有,所谓是缘,能知道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事情,要发生什么事情。可见得那是注定的,都已经是现成的,哪里是造作?既非造作,那岂不是清净本然吗?岂不是世间相常住吗?这叫“无为”。

TOP

续 83

    “一切贤圣莫不修此证此。但因功行之浅深,故有成贤成圣之差别。”《金刚经》上也这样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就是修这个无为法、证这个无为法的时候,功夫浅深所显示的境界不相同。无为法是什么?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就是无为法。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修什么?就是修“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行门的总纲领,展开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也就修一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万四千法门还是修一个“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把总纲领、总原则为我们说出,底下讲“和盘托出”,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世尊将他修行证果原原本本统统说出来了,《金刚经》上全部说出来了,不像其他的经典,说出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金刚经》是彻底圆满的道出。


   “14、若领会得法法皆如,我见情执之病,既都遣尽。则见相即见性,头头是道,无所不可。故《最胜王》、《维摩诘》等经云,五蕴即是法身,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皆显法法皆如义也。”

  “若领会得法法皆如,我见情执之病,既都遣尽。则见相即见性,头头是道,无所不可。”这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人间,所谓是游戏神通。为什么?人家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有一切的活动,跟真相完全相应,丝毫不违背。我们常讲随顺法性,所以他得的是大自在,他得的是大圆满。宗门讲大自在,密教里面讲大圆满,到这个境界,就统统都得到了。见相就是见性,为什么?离心意识。他所用的是六根根性,六根根性见外面不是六尘,是见性。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见闻觉知对的统统是性,那不叫尘。用识对外面叫尘,尘是污染,把我们清净心污染了。根性不污染,所以外面也不是尘境,是色性,这叫明心见性。见相就是见性,所以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所不可,喜欢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我们在经上看到,特别是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那些诸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叫佛,他就有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示现佛身得度,所以叫见性成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佛,每一尊佛现的相不一样,每一尊佛示现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真的叫五花八门,无所不可。

  “故《最胜王》、《维摩诘》等经云,五蕴即是法身,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皆显法法皆如义也。”如果你要不懂法法皆如,这几句你就会错会,错会了那个问题就严重;那是着相不见性。确实有人误会,生死就是涅槃,哪个人不入涅槃,要修什么?以为死了就入涅槃,哪个人不死,死了就入涅槃,何必要苦修?不必要修,到时候都入涅槃了。那何必要求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成天生烦恼,那就是菩提。大错特错!这个话,不能说的,你没有明心见性,不可以说这个话的。你有能力,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刹那,一刹那能够展开为无量劫,才许你讲这个话。你要没有这个能力,这些话维摩居士可以讲,最胜王可以讲,你不能讲。人家讲这个话,是真的入法法皆如的境界,他说的没有过失。我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说这个过失可大了。

   “15、发心自度度他,以期明性见佛。扼要之方,全在于此。其方云何?依此经教,离相离念是已。”


   末后的结论,结得非常之好!学佛就是学做人,就是学怎样过日子。世间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满生活,就是佛法,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你要想你能够过得幸福自在美满,你要帮助你自己,你要帮助一切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佛在经上已经为我们说得很详细、很多、很明白。理实在讲是甚深、甚广,一般凡夫不能觉察。可是凡夫里面也有一些聪明人,他知道人不能够离开社会人群独立的生活,所谓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那才是真的;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zai 难。中国俗语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其他的人看到你,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史书上就记载很多。在近代,大家在报纸杂志、新闻广播里面,几乎每天都有,不只一种。

   由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所以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脱离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大家都能够离开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美满。就如同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为什么那么美好?阿弥陀佛没有只顾自己,他顾一切众生;自己要好,一切众生跟我一样好。这个道理事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发心自己帮助自己,要帮助一切众生。怎么帮助法?要克服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恶业习气。我们是什么习气?自私自利。起心动念只想自己,没有想别人,这大错特错了。世间人有发财的,有生活过得很好的;有贫穷的,生活过得很苦的。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那个人命好,这个人命不好。命是果,果必有因。命从哪里来的?一定有因,因是造的业。如果造善业,这个人命就好,他就幸福、他就快乐,他就很自在;如果造恶业,他的命就很苦。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怎么自度?断恶修善。不但不造恶业,起一个恶念都不可以,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念念要帮助这个社会,这是善心,这样造的是善业,得的果报不可思议,这得善果。帮助别人亦复如是,劝人明白因果;谚语说得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会赚多少钱,或者你今天会赔多少钱,命里注定的,真是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话听起来很悲伤、很伤感。其实一生都是命,这是一点不错,这句话讲得很正确,说半点不由人,这个话未必可靠。为什么?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可以转业,可以创造新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有能力自己帮助自己,去帮助别人。


   我们常常看到《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就是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它所说的是世间法,不是究竟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自度度他的目的,是以期明性见佛。“明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我们自度度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见佛”,诸位要知道,见佛就成佛了。怎样见佛?这一句话里面,般若与净土的教义,都含摄在其中;见性是修般若,见佛是修净土。念阿弥陀佛,必定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


  “扼要之方,全在于此。”最精要的方法,就在这一部经上。“其方云何?”方是方法。方法是什么?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的“离相离念”,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提这一句,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没有问题;如果前面没有听到的,听到这一句,你很难领会。这一句话具足的文句是“无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离相离念。“而行布施”,布施在本经不是教你捐几个钱,那你就看错了,布施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是这个意思。在大乘法里面,菩萨行是以六度包括万行,六度万行。用一个布施,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就是万行,布施就是万行,万行就是我们整个生活行为,意思很深很广。虽然行布施,一定要离相离念,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一二0、明法法皆如 约名号明如



    底下一段经文,正式说到《金刚经》最重要的一段。“明法法皆如”,这里面分为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先就名号说明皆如的意思。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

   “1、‘如来’之义,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是之谓‘诸法如’。”


   先说明“如”字的意思。离一切法差别的虚相,虚相是虚妄相,本经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离”就是前面讲的无住、不执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把心里面执着、分别那些虚妄相,这个念头统统放下,这个意思昨天已经讲得很详细。不是外面的相不要了,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给我们离相离念,不是说外面的现相,是我们心里面所起的,“心心所”所起的见分跟相分。诸位晓得,见分跟相分舍弃掉,你们想想看,岂不就是转识成智吗?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就是那个心心所的相分、见分不肯放下,一放下就转识成智,一转识成智,即同如来。所以离念是离见分,离相是离相分,这个一定要懂。不是外面的相,外面的相不相干,那是事事无碍。能发生障碍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跟相分,那是虚妄相。


  “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我要用四智菩提来讲,大家就更好懂,转八识成四智,只要把见相两分放下,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末那就转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就转成“成所作智”,我们这个方法比相宗高明,相宗讲得好罗嗦,你搞了几年还搞不懂,不晓得怎么作法,这个讲法多好,只要把见相两分放下就行了,实在是妙!如果你放不下,也不要紧,把那个念头一转,都转成阿弥陀佛就行了。抓住阿弥陀佛,见相两分不放自然就放下了,不必要勉强,自然就放下了,一心专念。所以念个几年佛,他就成功了,他就得念佛三昧,他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什么道理?就是他万缘放下。万缘实在讲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相两分,这两分害人,我们无始劫来就被它害了。所以离相是离这个相,搞清楚!证性就是证四智菩提,那是真性。


  “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为什不见差别相?因为你不用第七识,把第七识的见相两分放下。你所用的是什么?是第七识的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自证分是相同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自证分都是相同的。自证分是什么?真如本性;证自证分是什么?是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两分是真的,虚妄的是见相两分。你要是用真性,像昨天我们举《楞严经》上所讲的,我们用见性见色性,见性平等,所见一切色性亦平等,没有差别,这叫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事如其理,理如其事,无有一法不如,这一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所以佛经一展开,头两个字“如是”我闻,如是的意思懂得了!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说个什么?如是而已。整个《大藏经》讲什么?如是而已,就讲个如是。佛法一点都不罗嗦,两个字说尽了。可是你要不懂得法法皆如,那如是两个意思给你说,你还是不能够明了。

  “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古人用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万法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所有一切相分,全是自性变现的,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哪有差别?相上有差别,性上没有差别,你是从相上见到性。所以没有一法独异,异是两样,没有两样。佛跟众生一样,人跟畜牲一样,菩萨跟地狱也一样。相不一样,性一样,所变的不一样,能变的是一样;能变的既然是一样,所变的还是一样,看看你能不能体会得到。实在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证实了,确实是一样,他把所有一切万物去分析,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全都是一样。只不过这些基本物质,排列的方式不相同,组合的方式不相同,所以方程式不一样,基本的物质完全相同。本经里面讲的五蕴,五蕴就是基本的物质,相同,没有两样。没有一法有独异之相,所以诸法如,无有一法不如。

   “2、如者,无差别之义。亦不异之义。谓法性无有差异也。以其空寂故。‘诸法如义’,即法性空寂之义。证空寂之性,名为‘如来’。故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者,无差别之义”。“如”,没有差别。“亦不异之义”,不异是没有两样,统统都是一样的。“谓法性无有差异也”,从性体上讲,能变的性体没有差异。“以其空寂故”,这是前面说得很多了。“即法性空寂”,这个地方讲的空,是佛法里面所讲胜义空,不是顽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里面有,能现一切万相,空能现相。所以空跟有是一,《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话说得很妙!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一如,法法皆如,空有是一如;换句话说,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这是诸法实相,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有一如。

  “证空寂之性,名为如来。故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叫证?彻底明白就叫证,究竟圆满的明白叫证。宗门里面叫大彻大悟,教下叫大开圆解,这都是证的意思;真正明了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前面讲,小里面可以现大,长时间可以缩短,短时间可以延长,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是一如,因为延促一如,所以长时间可以变短,短时间可以变长;大小一如,芥菜子里面可以装须弥山。你要不懂这个道里,那个不思议境界,那真是没法子想,你不能接受。一真法界里,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希奇事情?就是因为那个世界里,人人都证得法法皆如。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处处都是障碍?我们不懂法法皆如,以为没有一法是如,法法都不如,所以就变成重重无尽的障碍,根本的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是通达契入这个境界,那就叫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证得诸法如义。

   “3、佛称大觉,即是究竟觉此不一不异之法性,故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这是说明,如来名号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个名号?因为他证得诸法如义,所以在佛十号里面,给他起一个名号叫如来,说明一切法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相不一样;不异从性上讲的,性是一个;相不相同,千差万别,性是一个。能变的空寂的性体,所变的是虚幻的形相,相都是虚幻的,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不是真的。

   “4、其中关键,全视着不着。不著有,诸法不碍一如。不着空,一如不碍诸法。着于诸法,非如也。着于如,非诸法也。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故。”


  “其中关键”,关键就是你是作佛、还是当凡夫?佛跟凡夫的关键在哪里?“全视着不着”,关键在此地。“不著有,诸法不碍一如。不着空,一如不碍诸法。”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两句话是佛法的精髓,是大乘法的关键,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诸佛菩萨空有两边都不着,所以人家是事事无碍,我们的病就是执着。“着于诸法,非如也。”错了!“着于如,非诸法也。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故。”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一切法,就是一切经,这一切经能执着吗?执着就错了,你怎么能懂经的意思,不能执着。也不能不要,你要是不要经,着空;你要是要了经,就著有了。现在佛教给你空有两边都不着,经我要,我要看、我要听,我不执着就行了,不执着就对了。

   看经、听经怎么个不执着法?“离言说相”,你听经不要听我的言语,不要执着我怎么讲的,不要执着言语;“离名字相”,经里面讲的如来的名字,你听就听了,不要执着;“离心缘相”,听就用心的听,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听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又掉在见相两分里面去了。你能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无住。生心,生这个心来听经,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觉悟的心,一听就开悟了。有些人一听开悟证果了,他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他会听。他怎么会听?离这三相是会听。所以他听经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用这个方法来听,所以他开悟。我们听经听了几十年都不开悟,道理在哪里?我们是生心,但是执着,心有住。住于诸法,这就非如,与如的意思相违背。住于如,这个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着了名字相,也错了。所以记住,经里面所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故。”证是你真正的领会、体会到。知就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你就知道了。

   “5、修学应离一切诸相,修六度万行。离诸相者,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故。修万行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如是觉、如是离、如是修,则法相应、性相应、而得证相应矣。”


  “修学应离一切诸相,修六度万行。”离一切诸相,就是应无所住,修六度万行就是而生其心,总离不开总原则、总纲领。“离诸相者,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故。”实际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这个意思相同,这是讲清净的自性。

  “修万行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为什么?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如果要不修万行,那你就住空;修万行不住空,离诸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由此可知,六度万行不能不修,不修你着到那一边,你不是两边不着,这是经前面说得很多。法相不能执着,非法相也不能执着;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执着。“如是觉”,像这样的觉,像这样的离,像这样的修,“则法相应、性相应,而得证相应矣。”与法相应,法是讲法相,也就是说与相、用相应;性相应是讲体。我们讲的体、相、用,都相应了,相应就叫做证,这才能证果。

   “6、总之,昧平等,取差别,便心随法转。即非法亦成障碍。于差别,见平等。便法随心转。即法法莫非真如。古德所谓,迎宾送客,运水搬柴,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于诸法上拈来便是者,是好一幅无事道人行乐图也。”


  “总之,昧平等,取差别,便心随法转。即非法亦成障碍。”这一句是讲的凡夫境界,是我们现前的状况。昧是无知,愚昧无知,我们实实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们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当中,我们生起分别心,生起执着的心,生起好恶之心;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厌恶之心,叫好恶心。都是从昧平等、取差别里面生起来的,这是与真性的体、相、作用完全违背。于是我们心随法转,法是讲境界,我们一般讲心随境转,外面境界诱huo很多,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被外面境界影响,受外面境界诱huo,心随法转,就是你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诱huo,就这个意思。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这个很可怜。即非法也成障碍,非法是空,无论是空是有,你都会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楞严经》上讲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佛,佛跟我们不一样在哪里?佛能转境界,我们被境界所转。

  “于差别,见平等。便法随心转。”这一句就翻过来说了,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为什么得自在?他在差别里面见平等;也就是说,在差别相里面见到真性。性是平等的,性是清净的,这是诸佛菩萨。所以诸佛菩萨怎样?境随心转。我们要学,学佛实在讲,就是要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手了,你才自在,你才真的幸福美满,无论什么境界,都变成称心如意的境界,境随心转。我们今天很苦恼,到处想去找一个好地方,现在世界大乱,哪个地方安全?到处去找,能找得到吗?找不到。这个诸位要晓得,什么地方最安全?你要相信佛的话,如果这个地方的人,不造恶业都修善业,这个地方就最安全。为什么?境随心转,这个地方人心都好,他的境界就好。诸位必须要知道,心随境转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境随心转,这才能得自在。“即法法莫非真如”,见性的人法法都是真性。


  “古德所谓,迎宾送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应酬,现在尤其住在大都会,应酬的事情很多,迎宾送客。“运水搬柴”,这是讲日常生活,我们常讲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这是讲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二六时中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于诸法上拈来便是者”,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讲的这个。“是好一幅无事道人行乐图也。”行乐图,行乐就是形容你的生活自在快乐美满。什么人?要境随心转,你就快乐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学佛没有离开苦,没有得乐;换句话说,你学佛没有成绩,你白学了。为什么学佛不能离苦得乐?你一定要反省,佛法里面没有错误,你一定学错了。如果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总不外乎这两大类。如果理论上没有问题,方法上没有问题,它的效果一定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学佛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天比一天快乐,你生活在真实智慧之中。不学佛的人生活在烦恼里面、忧虑里面、恐怖里面,那个日子真的是不好过。所以学佛的确是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

   “7、当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拈来便是,自在何如。”


   这四句是形容学佛生活之乐,生活的美满,拈来便是,“是”就是大圆满、大自在,宗门里面讲的大自在,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就是这两句;“拈来便是,自在何如。”这样我们是不是要参禅、要去念咒?参禅、念咒如理如法,可以得到,除了参禅念咒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要如理如法,门门都可以得到,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原理原则只有一个。原理原则是什么?离相离见。参禅要是放不下,不行!他还是被境界所转,他不能开悟,甚至于不能得定。学密要是放不下,麻烦大了,很容易着魔。学密着魔的多少,我在国内国外看到太多太多了!好好的一个人,甚至于书也念得很好,大学毕业,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工作也还不错,去学密。学个半年,得了神经分裂症,他有得了,他得的是神经分裂,送到神经病院去了,你说多可怜!什么原因?理论错了,方法错了。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好老师。佛在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头佛就教给我们,要求明师受戒。明可不是有名气的名,有名气没什么用处,那个明是光明之明,真正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你听他的教诲。受戒不是说到那里去跟他受五戒、受菩萨戒,不是!那就错了。戒是教诫,就是要听他的教导,这个人是过来人,不会把你领错路的。

  “天下本无事”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有没有事?还是无事,永远都是无事。事从哪里来的?人造出来的。这个世间本来是太平的,本来大家日子都过得好好的,为什么搞得大乱?好事的人太多。这个也想救世界,那一个也想救众生,每一个人拿一套办法,各人的办法不一样,互相打架,打得我们受苦,我们遭难,就这么一回事情,“庸人自扰之”,一点都不错。

   “8、古德云:不悟时,山是山,水是水。悟了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见诸法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惟见一如也。”


  “古德云:”这是禅宗的,古大德有这个说法。“不悟时,山是山,水是水。”没有开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了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禅宗很有名的公案。“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见诸法也。”着了相,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着相;离相,离相见性。山之性跟水之性是一个性,我们叫做法性;在有情的份上叫做佛性,在无情的份上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是相同的。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9、又有悟后歌云:青山还是旧青山。盖谓诸法仍旧也。而见诸法之一如,则青山依旧,光景焕然新矣。”


  “又有悟后歌云”:彻悟之后,“青山还是旧青山”,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那是什么?见性也不执着了,性相两边都不执着,这是真正过来人。“盖谓诸法仍旧也。而见诸法之一如,则青山依旧,光景焕然新矣。”虽然你一看,山是山、水是水,他也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味道不一样。你有情执在里面,他没有情执,充满了圆满的智慧,那怎么会相同!

   “10、唯佛如来,证性一如,则尽真如际是‘来’。真如无际,故来亦无际。真如不动,故来亦不动。虽名曰来,实则来而无来,无来而来者也。当知名为‘如来’者,为明其来无来相,故曰‘如’。为明其如无如相,故曰‘来’耳。”


   由此可知,“如来”这两个字,跟前面所讲的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一样不一样?然后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两句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没有法子离开。名字上不能离开它,生活上不能离开它,修行上不能离开它,果证上也不能离开它,完全相应。我们把这一段简单说说。

  “唯佛如来”,佛的十个名号,佛有十个通号,这十个通号显示出圆满的性德。如来是十号之一,它的意思显示什么?显示“证性一如”,真如本性是一,真如本性是如。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们大家在其中。三世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而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讲三世诸佛,把我们全包括在其中。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是什么?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一不是二。而心性多大?其大无碍,没有边际。“则尽真如际”,这叫“来”,解释来的意思。真如没有边际,“来”这个意思也是没有边际。“真如不动”,所以“来”也有不动的意思,《楞严经》上所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也是如来的意思。大乘经义互相来参考,意思就很明显。


  “虽名曰来”,是不是真有来的相?没有。来只可以讲现,现相,所以是“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当知名为如来者”,说明它来无来相,这是如的意思;说明它如无如相,这是来的意思。这个意思也不好懂,如果我们现在用电视画面来做比喻,就很好懂。今天世界上各地方发生事情,你电视一按,画面现前了,问你来了没有?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就这个意思。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相,说种种法度众生,正如电视画面一样。他有没有来?阿弥陀佛到我们这里来了,是不是从极乐世界到这里来?没有。虽没有,但是真现了,像真在此地,就像电视画面一样。在别的国家发生的事情,我们这里一按纽出现了,那来了没有?我们晓得,这是因为电波的传递会现这个相,把那个现相在我们这个地方示现出来。那诸佛菩萨在我们这里现相是什么?那是心性。比电波的能力,不晓得强多少倍,电波的速度不快,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而心性这个速度,一弹指一刹那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无处不现身,你怎么能说他来?你怎么能说他不来?是这么一个道理。你不明白这个理,你念《弥陀经》怀疑,在西方极乐世界,每天早晨去拜十万亿佛,不到一餐饭就回来了,这怎么来得及!一个佛那里磕个头也来不及,我们会想到这些,为什么?我们着了来去之相。殊不知到那个地方,跟诸佛如来的能力智慧相同,无处不现身。每一尊佛那个地方同时现身,不是一尊一尊的;同时现身,同时拜佛,同时闻法供养。所以那个时间绰绰有余,哪里会很慌张、很忙,没有!这就是我们一般俗间所讲的分身,其实讲分身都是多余的,哪有分身?随念现前,喜欢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


   由此可知,如来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有没有?也有,没有像佛那么明显。你要不相信,我一说你就会同意了。像你们从中国来的,我要一提五台山,你们那个五台山的相,马上就在脑海里现起来了,这不就来了吗?说某一个人,你马上想到这个人的面貌清清楚楚,就来了。就是你很清楚,不能把这个相现给别人看就是了,你还没有这个能力。诸佛菩萨有能力,把这个相现给大家看。我们也有,能力差一等,没有佛菩萨那么明显。由此可知,诸法如义涵盖一切法,不是说佛菩萨有,我们没有,一切法、一切众生,个个统统都具足。只是你昧平等、取差别,你愚痴,你有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事实真相,这叫无明。哪一天无明破了,破了就明了,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能力就恢复了。这一段是就名号上来说如的。


一二一、约果德明如 明无法



   举佛做例子。这个地方这一大段讲法法皆如,法法皆如真的是说不尽,举佛做一个例子。前面是举佛号,这个地方是举佛的果德。你要是真的明白、参透了,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想想我自己的名字,如不如?想想我现前的能力如不如?然后你才能懂得经义。你这里看到如来,统统讲如来与我不相干,那就错了。那我们学它干什么?举例为什么不举别的例子,特别举佛?佛是修行最圆满的,举佛做例子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佛同样的具足。举一切众生,众生的果德不圆满,大概我也不圆满。举佛是圆满的,那我们人人都圆满,没有一个不圆满,这是一定举佛做例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