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华严经里面讲的,情与无情同源种智,你说哪个不是佛?不但我是佛啊,桌椅板凳,砖头瓦块都是佛啊。为什么呢?共同一法身呢,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要相信。
那么我们修行之所以不能证得这个境界,跟诸位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没有信心。大智度论里面,华严讲的,信为道源功德母啊。一切经,你看佛所讲的,你要仔细去翻它一下,一定都是有四个部分,信解行证。华严经是这么排的,楞严经也是这样的。连弥陀经都是这样的。信解行证啊。信是摆在第一位啊。不相信自己是佛,那自己还能成得了佛吗?那不能成佛了。
有人很奇怪,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他相信什么?相信自己死了以后自己会做鬼。诸位想想看,他死了以后,必然能不做鬼吗?为什么他去做鬼呢?因为他相信嘛,所以他死了以后他会做鬼。这叫迷呀。你为什么不相信你可以做佛呢?
说实在的话,诸佛菩萨对我们第一大增上缘,大功劳的,就是建立我们的信心。学佛,学了几十年的佛,如果信心没有建立,这佛真是白学了。不相信自己能做佛,那可是太冤枉了。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佛。为什么呢?我们有法身,我们有般若。般若在哪里呢?六根的作用就是般若。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眼见得了了分明,耳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般若。
解脱,我们有没有?有。大自在。只要你对于外面那一切,你不去接受它,你就自在了。随缘里头你不动了,你就自在了嘛。譬如说人家骂你一声,你要生三天气,那你就不自在了嘛。为什么你不自在了呢?你把你把人家骂你那个,骂你的实在不相干,你硬是要把它接受过来,难过好几天,这不冤枉吗?骂的那个属于言语音声,耳边风吹过去就完了嘛,不要叫它进去嘛,你就自在啦。为什么硬要把它拉进去呢?你又怪谁呢?你要仔细去找找。不能怪他那个人。
好,怪自己,你找找自己,谁把那个收进来的?你去找找,找的结果也不晓得。换言之,简直叫莫名其妙啊。所以这个佛法,什么时候修到不怨天不尢人,你的功夫就有相当的成就了。但是跟诸位说,这只是前方便的功夫。有这种资格,渐渐地可以入境界了。还是会怨天尢人,那么距离这个门口还相当遥远。没入门。到不怨天不尢人,到门口了。到门口再功夫进一步才能入门。这很重要啊。想想我们自己还会不会怨天尢人呢?
为什么叫你不怨天尢人呢?前面经文叫你念得熟熟的啊。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你怨什么天?尢什么人啊?心一烦躁了,有怨天尢人的念头起来了,把这句经文多背两遍就消化掉了。
晓得什么呢?错了,自己错了。别人没错。错的,跟诸位说,都是自己。外头境界别人,永远没有错。好,无缘无故,他把我臭骂一顿,他还没错吗?没错。为什么没错呢?因果报应。他为什不骂别人,他要骂我呢?大概我过去世时候,把他臭骂了一顿,今天他报复回来了嘛。所以他有错没错?他没错。顶多是什么呢?他报的时候又加倍了一点。就如此而已嘛。那加倍的是应该的嘛,你从前不种因哪有果呢?没有果的。所以你明了这个道理,外境永远没错。
他是个小偷,我的东西被他偷去了,那小偷有没有错呢?佛法讲因果,没错。为什么没错呢?欠他的。过去世,我们偷了他的,现在他又偷偷地偷回去了,哪有错呢?没错。跟诸位说,外面境界永远没错,错的都是自己。你了解了,了解这个情形了,心里如如不动了,你也没错。他也没错,我也不错。就都对了。不了解这情形,人家骂你,你要气几天,还要想办法报复,他没错,我错了。错的都是自己,没有外境啊。
诸位要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没有障碍了,一帆风顺。晓得一饮一酌莫非前定啊。佛给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啊。我这一生所受的这个果报,是过去世所种的因啊,那有因有果还会有什么错呢?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今天还要是怨天尤人,来生还有好果报吗?比现在还要苦哇。我现在账账都了了,我来生怎么会不自在呢?当然自在。所以大家要了解这个道理。
由此可知,法身、般若、解脱,我们现在就有,人人都有。就是你自己会不会享受?会不会去用?你现在会用,会享受,虽然是在凡夫,享受的跟诸佛菩萨也相仿佛啊,也很类似啊。怎么是不能即凡圣而见实报呢?怎么能而见方便呢?当然可以。
经义,我们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白,愈想,我们愈可能到这个境界。没有疑惑啊,信心增长啊。说三非三啊,说一非一啊。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叫作不二法门。这叫作一,这个一是真一,不是跟一二三四五相对的一。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佛法里讲一真法界,不是一二三四五那个一,那个一跟二相对的,那不是真一。这个一是什么呢?万法是一,一就是万法。一是无量,无量是一,这叫一真。所以今天讲数学,这个超过数学。数学里头,一不能等于万,万不能等于一。这个是等于的。一是不变的。
在华严经里面就叫作一真法界,而三德密藏就是一真法界的理体。这是因为前面文殊菩萨问:
此诸物象,即此见精,元是何物?
所以佛在此地答复他,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这句话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一真法界,无是无非呀。华严经里面讲那么多话,你看楞严经里头这个一问一答,两句话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诸位要是这两句详细地讲讲,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嘛。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得什么?就是讲的这两句话。华严经里面细说;这里是提纲,略说。那么跟华严经是不增不减。这两句就是华严经的十万颂,华严经的十万颂就是这两句。这个叫一啊。多即是一呀,一即是多啊。这是一多不二,所以这个一不容易认识。特别要把它搞清楚。那么在这个里面当然无是无非。圆收诸法啦。无不如是啊。
诸位要是体会到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那么你所见的那个境界相啊,就跟佛与大菩萨自住三摩地中见的是一样的。什么相呢?一切万法,清净寂灭相。就是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啊。在这个境界里面,是非的名字都没有地方安立啊,哪里有是有非呢?
总结一句话,见相是一体,见相不二,元是一真。所以一真一切真。接着底下一句经文:
说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呢?
这个意思就说明万象如果与见精要是二体,可以说世间或者是非世间,现在说明了它是一体,不是二体,一体里面就不能说是,不能说非是。底下还有一段比喻更精辟地来解释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两句文,无论在解门与行门,都非常重要。要把它记得很熟很熟。
古德教给我们,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又常常讲看破放下。我们何尝不想看破呢?何尝不想放下呢?可是就是看不破。佛这一句话就是教给我们看破的方法。你要常常能够心里记住: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你就看破了。看破的人没有不放下的。看破放下以后所得的是真实的。得的什么呢?
妙净明体呀。
所得的是一切万象清净寂灭啊。这种受用,不是言语能够形容的,也不是我们这个心能够想象得到的,想不到的。为什么呢?我们的心是妄心。本觉真心里面的境界,妄心想不到的。
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就是我们现在的想象啊,我们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无中想到有,功能是很大,整个阿赖耶识都能够攀缘得到。但是诸位要晓得,就是攀缘不到真如本性。这个道理在前面讲过啊,就是缘不到本性。所以佛说:
缘所遗者啊。
缘所遗者就是攀缘不到啊。缘所遗者剩下来的,那是真如本性。所以古德常讲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那种享受,人间天上都没有的。入这个境界,他就得这个享受。
那么我们看看楞严经入这个境界不难,理论讲得很清楚,方法也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常常能够提起正觉,这一句经文就是正觉,见与见缘到本无所有。这就是正觉。虽然晓得本无所有,可是自利利他还是积极地进行,决不懈怠。古德所谓,大做兮梦中佛事,水月道场。还得干,干得很积极,虽然干得很积极,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干得很积极是什么?随缘。心地一尘不染,不变。
到了这个境界了,什么都无所有了,还干什么?算了,什么都不要干了。那就变成二乘了,小乘了。啊,不变不随缘了。是不是?真的不随缘了;假的不随缘了?不是真的。这个真不变;假的变,是假的。真的不变,随缘里头还是不变。小乘人啊,他不随缘,不愿意随缘了,可见得他不是真的。
所以我给大家讲究竟,我也是举的楞严经的例子,楞严经讲见性,要通过六层考试呀,六结三空啊。楞严经讲修定在哪里头修啊?动中修。我们凡夫心里面都是动的,境界也是动的,六结里头第二个结的时候,就是静的。静定从哪里去修啊?从动中去修。不是叫你舍离境界中去修。不是的。因为楞严大定是行住坐卧都是定,并不是单单盘腿面壁坐的定,那走着就不定了?站着就不定了?睡着就不定了?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啊。所以那个不动啊,要在动中修不动。这个修法。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就是这个修法,善财童子也是修的楞严大定啊。到处旅行,到处参访,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他修什么?修楞严大定。能够随一切众生缘,那个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一切众生。能随一切众生缘,在那个里面练习如如不动,这是我们的榜样啊。你看一切大乘经,一切了义经,不管怎么说法,理是一个,道理是一个,原则是一个,修行的纲领也是一个。方法技巧虽然很多,可是纲领是一个。此地佛所讲的比喻:
如虚空花。
虚空本来没有花,眼睛有了毛病了,才看到虚空有花。虚空原来没有花了,虚空原来是妙,是明,是净啊。真心里面本来没有见、相两分,见、相两分是业识虚妄变现之物。与空碍不碍?没妨碍。业识变现的虚妄境界要不要紧呢?不要紧。不碍事嘛。理事无碍,事与事都是业识变现的虚妄的境界,所以事与事也没有妨碍,事事无碍。知道理事无碍,知道事事无碍,随缘里头学不变,诸位想想,有什么难处呢?
理跟事有碍,事跟事有碍,那在随缘里头学不变,障碍了,学不成呢。我们现在感觉到处处有障碍啊,就是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果然明了了,那真是清凉大师所讲的无碍法界啊,一真也叫无碍法界。有碍就不真,真决定无碍。你要生在在一真法界里头,决定无碍,事事无碍。这才能得大自在啊,才能够先头讲的,大慈大悲,恒顺众生,不坏世间法,普度一切众生,是这样随缘。而不是破坏世间法,来接引大家的,不是的。不坏世间法来接引大家,来普度众生,这叫大慈大悲。
所以佛教里头没有革命。为什么呢?它没有破坏。它只有建设,它没有破坏。它的方法是用教学,变化气质,变化境界。众生根性利的,接受得快,转变得快。根性顿的,慢慢来。佛菩萨教学决不着急,我们凡夫很着急。为什么呢?只看到一世,没有看到后世,没有看到前世。无论什么事情都想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麻烦就大了。佛菩萨知道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不着急。这一生不能度,来一生,来生还度不了,还有来一生。生生世世,佛菩萨都照顾我们,你看慈悲之极呀。
这个经文到这里,这是把文殊菩萨所问的,佛答得清清楚楚。这一番问答,文字非常简洁,文字很短,意思很深。可以说佛法精华都在这一章当中。要细细的去体会,多多地去读它。
下面佛再次用比喻,怕的是前面讲得太简单,答复得太简单了,不容易悟入这个境界,再用比喻来说明。那么这在佛法教学里面是常用的方法。法说了之后呢,用比喻。比喻以后呢,有的时候还用因缘,我们讲的三周说法,三转法 lun。用意都是想大家真正能够明了;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这是佛陀的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经文: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向下这一段文,世尊是以文殊菩萨来做一个实际的例子,说明一法里面无是无非。前面是从理上说,现在是就事实上来讲。希望我们在这一例子里面,能够体会到无是、无非是。因为这一层的疑惑要是破除了,一真的境界,我们才能够证得,那么一般讲的是大彻大悟,念佛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才能成就。我们功夫之不能成就,这是一个重要的障碍。佛说:
如汝文殊,
这是举文殊一身,把文殊这一个人呢,比作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里面,就不会有是有非。因为是非是对立的,必须要有二法,才能够说有是有非。那只有一,非说不上,连是,说也多余了,也没有意义了,那么这个比例的,我们一定要懂得。底下说: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这就是说了,你叫文殊啊,除了你以外,还有个文殊吗?除了你以外再有个文殊,就多出个文殊。不除你以外,要说再有个文殊,那就少了一个文殊了。
因为什么呢?不除你之外,说没有文殊,那就是没有你啦,就少了一个文殊了,因为文殊只有一个啊。一文殊之身不能有多有少啊。一身哪里有多呢?哪里有少呢?我们要说多出来叫作是,少出来叫作非。一身里头根本就没有个多少。说是也说不上,说非也说不上。
所以在一文殊,一身上说,添一个文殊,也添不进去,减一个文殊,也减不掉。这一段就是这么个意思。添一个文殊,
叫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减去一个文殊,就是无文殊。
一法里法没有增减呢。一法里头原无是非。一真里面没有是非的境界。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透彻。
那么今天上午我们读华严经,一再给诸位说明,不但古大德这么说啊,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这么讲啊。这叫根本fa 轮啊,就是一法啦。华严经以外的这些经论,那些法门从哪里来的呀?是一法里面变现出来的,叫方便法,不是真实法。我们在法华经里面读到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我们不善学的,执著二三,所以不能够证得一乘法。如果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这个苦心、悲愿,不得以而设二三,二三可以学,不要执著。不执着二三,就借二三这个台阶就到了一乘法门。
所以二三是台阶,是工具啊。不借它不行,你要是借它,舍不得它也不行。不能向上一著了。华严经,也有些同修不断地在听,每一个字,每一句义理无穷啊。三乘法、二乘法是一乘法的部分。整个道理,我们不能了解,佛讲浅显的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给我们介绍。
这个地方的比喻呢,就是把文殊比作一真,比作一佛乘。可见得经的意思,也就是叫我们悟入一佛乘呢。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人啊,一听佛这个意思马上就懂得了。所以说: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无是。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有二文殊的时候才能说,这个是的,那是假的,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只有一个,哪有真哪有假呢?没有真假啦。
所以从这个口气,诸位也就能听出来,他确确实实懂得佛的意思,直截了当地答出来:我真文殊。真就是一呀,一就是真。可见得他跟释迦牟尼佛同声相应呢。这一点在学佛的人来讲呢,比什么都重要。
诸位总得要记住,我们无始劫以来呀,就是在玩假的,一直玩到今天,在这里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呢。佛与大菩萨眼睛里面看到的——可怜悯者。真,我们是不是求不到呢?不是的。怕的是不肯求。肯求,真就在面前。
诸位要晓得那个真的功德利益,跟那个假的不能比呀。譬如说,你手上拿着一千块钱钞票,你要是真的,可以作用啊。要是假的,不但一文不值,还要犯法,还要判刑。所以没有法子比。那个人认假不认真,修假不修真,愚人啊,没智慧。
千万不要以为,假的,我现前有名闻利养,那是假的。而且你目前的名闻利养的受用是极小极小,太渺小了。你要是修真的,你的受用是无量无边呢。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天上人间到哪里去找?净土法门当中讲的极乐世界,你到哪里去找?跟诸位说,都是真实的,都不是假的。
如果我们修真不修假,眼前的境界都变了,你在任何境缘当中都得大自在,都有不思议的受用,所以真的是究竟利益。我们为什么不修真呢?为什么还要搞假的呢?我们撇开这个受用不谈,我们讲智慧,讲知识,真假也悬殊很大。不悟一真,一乘经论摆在面前,这能讲得出来吗?纵然能讲,不是那个味道。为什么不是那个味道呢?因为你没悟进去,就这么回事情。
刚才我还跟周老居士谈这个问题,谈的什么呢?翻译经的问题。外国人翻译佛经,比我们中国人差得远。差在哪个地方呢?外国人是用的分别心翻的呀。分别心,诸位想一想,怎么能翻经呢?经是从无分别心里面流出来的。分别心怎么能够懂得无分别心中的意思呢?试问问,翻什么?
不但佛法要悟入啊,中国的学问,世间法也要悟入。现在是很少人听到了。从前念书,第一句话就是,你悟了没有啊?问你悟了没有?不是问你,你懂了没有啊?悟了才懂,不悟怎么会懂啊?我们也不要谈经谈论了,谈这个世间圣教了。
你们可以读一读,《国语日报》的那个古今文学,你们把古今文选打开来瞧一瞧,翻译古今文选的,可以说是当代的文学家啦。它所翻的,跟那个原文对比对比,是不是原文的味道?那些做文章的人是凡夫啊,见思烦恼都没有断呢,他写出来的文章,我们都没能把他意思完完整整地翻出来。何况是孔老夫子,孟老夫子,更何况是诸佛菩萨?
所以我一再跟诸位说,不但佛经没讲,四书五经也没讲的,你能够相信这句话,你就有开悟的希望了。只管去念,不要懂意思。
你所懂得的意思,都不是佛菩萨,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意思。那是什么?是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时候懂它的意思呢?自己成佛成菩萨了,就懂它的意思了。自己成了圣人了,成了贤人了,自己就能够懂得孔孟的意思了。不入这境界没法子。所以一定要求悟入啦。佛门能够悟入,是叫我们断烦恼。修六度万行呢。
孔孟学问的悟入,是叫我们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才能悟入。你们想想看,方法是一样的,格物就是断烦恼。至知就是修三学三慧。那个至知就是求根本智啊。格物是隔离物欲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混在当中,这个物欲就害了我们。我们自心里面的大定,楞严大定被物欲破坏了,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破坏了,大定不能现前了。般若智慧,根本智也不能现前了。
儒佛之道没有两样。都是在教我们修定开慧。然后才能入圣贤境界,才能与他们同一个知见。你要是证入了,就是悟入之后了,你讲楞严经,不错,是十方诸佛的楞严经。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也是诸佛之一了,你入这个境界了。不入这个境界,诸佛的楞严经不懂。甚至于再跟诸位说,看古人的注解也看不懂。这个是一点都不错的。
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自己测验测验。仔细地观察观察自己的境界,譬如说,去年我读这个楞严经看这个注解,我悟入了一些道理是这么样讲法的,今年再看的时候呢,又不一样了。那可见得,今年解得多,去年就不懂啊,没理解呀。到明年你这个悟性又高一点了,看看今年所解的这个,错了。这就是证明了,连注解,他也看不懂啊。要看懂了,一个讲法,就是这个讲法,过十年,一百年之后,还是这个讲法,那就没错,那你是真懂了。天天在变化,天天境界都不同,怎么会懂了呢?这是自己测验自己。
证明什么?证明我们自己于经、于注解不通啊。为学最怕的是,不通以为自己通了,这就坏了。不通,自己晓得自己不通,是求学的好态度。为什么?他能够虚心,他能够向上,他不自满。那个不通,自己认为通了,自满了,在佛法里面讲增上慢,瞧不起别人了,自己以为很了不起了。实际自己一窍不通。为什么呢?真正通的人,心里没有自满,没有贡高我慢。
我们拿世间话来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啊。那个有学问的,眼睛长在头上瞧不起人的,那算什么学问呢?真正有学问的是,意气是平和的,学问愈高心愈平。他为什么?平等心嘛。换言之,心愈平等,心愈清净,心愈慈悲。这是你这个修行功夫绝对成正比例的。
那么我们自己修学就要检点了。稍有贡高我慢的习气,我们就走岔路啦,走错路啊,不是在道上。稍稍起一点恶念,一念邪非,我们也走错路了。也不在正法上。正法里面纯善。究竟的真善,无是无非是,这个境界是究竟的纯善。
那么我讲楞严,我们道场还有几位老同修,也应该晓得啊,楞严经,我讲过不少遍了,遍遍都不一样,这就是刚才说的,没有悟入啊。今天在图书馆讲的这一遍,比上一次在念佛堂,在那个第一公司讲的,大大地不相同。第一公司念佛堂讲的,再比一比圆山临济寺跟这个华藏莲社讲的,那又不一样。我想你们听的人心中有数。我自己就清清楚楚嘛。遍遍不相同。
为什么不相同呢?当时讲经,我也绝对不是吝法,我知道这么多,少讲一点,自己保留一点,怕别人学去了,要存这个心就糟了。不会开悟的。知道十分恨不得讲出十二分。毫无保留,才有入处。一遍入得浅,第二遍入得深,第三入得更深,所以遍遍不一样,而不是止在这个境界里面。
经本子,跟诸位说,用同一个本子。楞严经前后讲了大概总有十遍左右了,我都是用这一个本子,全都是用这一个本子。本子是一个,本子里面圈点注解的是第一次讲的时候写的。第二次讲之后一直到现在就没有再增加一个字了。这是我奉劝诸位要求悟入。我们要干真的,不干假的。干假的怎么样呢?上一次讲了,第二遍讲时再找一些材料来补充,把本子写得密密麻麻的,第三遍讲了,又找些材料来补充,材料多啊,我们这个大藏经里面,楞严经有四十多种注解啊。那么样一搞,楞严经就糟蹋掉了。
为什么了呢?大杂烩了嘛。等于我炒菜一样,老吃回锅的。回锅里面的旧菜再添一点新的,再炒一次又加一点什么东西,那菜还能吃吗?那不是味道啦。现在怎么样呢?就有不少人就干这一套的。这个错了。你能够悟入,你才有新境界。
所以我常讲啊,明心见性的菩萨圆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么他的见地是真的,不是假的。二住菩萨比他入得深,那我们要是请这些来菩萨讲楞严经,初住菩萨那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听了很有味啊。为什么呢?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那个二住菩萨的味道更浓了,为什呢?他入得更深。那么从十住、是行、十回向到等觉,这四十一位菩萨大家都来讲楞严经,就有四十一种不同的深度。见解不一样啊。悟入的深度不相同,见解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干假的决定不能开悟,没有这个道理。
文殊是等觉菩萨,那当然是没有话说啦。底下这段意思就好啦,
无是文殊,
为什么呢?文殊只有一个,一是真。既然一身之外再没有第二身,文殊,如果说再添一个文殊,那岂不变成两个了吗?这个地方比喻唯是一身。一身当中不能说是,这一句就断定了,唯有一才是真。
那么象这样的公案,禅宗也有。禅宗祖师机锋是不是从楞严里面借用的?那我们不得而知。只要用得巧妙,能叫学人当下开悟,这就是好老师,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法。再看底下一句: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这是答复佛前面讲的无文殊。我有一个,确确实实真的一个无非呀,不是无啊。添一个不行,少这一个也不行啊。诸位要晓得,那个假的添得再多是假的,可增可减是假的;不增不减是真的。有来有去是假的;不来不去是真的。诸位懂得这个意思了,你能不能觉悟到啊?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有死是假的;不生不死是真的。我说得这样不必再说啦,诸位还能不开悟吗?我们求真的好还是求假的好呢?是真的有用还是假的有用呢?
文殊菩萨这几句话,意思里面就含着真如无体,不剩一法,也不欠一法。圆圆满满,所谓是无欠无余啊。这个当中加不上是非两个字,你说是错了,你说不是也错了。所以说:
一真实无是非二相啊。
在一真里面没有是非二相。正是所谓,弥满清净,终不融它啦。
就理而说,我们讲体这一个字,都是免强讲的,尚且不能够执著。何况是非呢?为什呢?是非是讲到相上去了。所以诸位要明了,言说是不得以而为之啊。
佛教给我们受持大法,岂不是讲过离言说受持。因此,佛说理体说名相,都是言——都是言说啊。执著言说,真实相就得不到了。离开了言说,我们没有方向了,没有凭籍了。
所以我们要依文字又要离文字相。我们要依靠文字,万不可以执著文字。不执著就是离文字。言说是如此,懂得言说是这样的,言说是声尘呢,其余的色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无一不如是。换言之,我们都可以利用它,都不能执著它。这才叫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呢。
六根清净,实在讲,六根不是说不接触六尘,六根接触六尘,接触六尘而不分别六尘,而不执著六尘,那个根怎么不清净呢?离开六尘以为得清净了,那是二乘人笨阿罗汉干的事情。是不是真清净呢?不是,不是真清净,假清净,不是真清净。真清净是不即不离呀。那是真清净啊,那个才能够见到一真的境界啊。
那么这段,在禅宗里面确实有很多公案,都与这个意思相应。在此地,我们就不多讲了。再看下文。
佛言:此见妙明,
这就合在法上说了,比喻例子讲完了,再言归正传。
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这是说前面比喻来说,既然在文殊一人身发明一真无是无非的道理,这个好懂,在一个人身上好懂。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见精明圆也是这样的。所以称作妙明的见精就是一真。
与诸空尘之万象,也就正象这个例子一样,怎么样呢?底下这个文说得清楚了: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这下面又用比喻来说了。本是,对底下妄为而说的。在妄为就把本是迷失了。佛在此地先说出诸法实相,本是妙明,这个本是就是实相。本是也就是如如的意思,万法如如啊,万法本是啊。
本是什么呢?一真。本是一真,你在这个里面说是说非,这就呢妄为。正好象前面讲的,文殊菩萨一个人,你再要说这是文殊,这不是文殊,这就是妄为啦。什么叫妙明呢?妙明是寂照不二啊。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从照,我们说之为明。从寂,我们说之为妙。这个两句话,跟诸位说,见了性的菩萨,你要问问他,你修个什么?你怎么修的?他就可以告诉你,就是用寂照。寂是什么呢?清净寂灭。心极其清净,一念不生。你要用功就用这个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面一念不生,清净光明。照是什么呢?外面境界了了分明。不但眼前这个一切能了了分明,跟诸位说,前因后果都了了分明。
这个镜子妙极了,能照过去世,能照未来世。它又不要动一念,也不要掐指算一算,用不着。十方三世,这一照就明了了。寂才能照。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照呢?心不寂。所以没有照的这个作用。
我们这个心要清净要寂了,这个作用就现前了。佛说法何以契机呢?因为佛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一看到这个众生,这个众生无量劫以前他有些什么善根?他生生世世,他在哪一道?他叫什么名字,他干些什么事情?佛都晓得。所以他有什么气习?应该怎么教他?马上就知道了。所以几句话一说,他就开悟了,契机啊。
就好象那个好大夫一样,一看到个病就知道病是怎么生的?你什么时候得的?什么原因得的?病源清清楚楚,药到病除。碰到一个懵懂大夫的时候,你这个病源病因一无所知,看到发烧,给他退烧药,打个退烧针,这不是办法啊。只治眼前,不能拔出病根。
所以那个大菩萨的修行没有别的呀,就是修的一个寂一个照啊。寂是定,照是慧。再跟诸说,寂是平等的清净,照是平等的慈悲。就用的这个功夫。他也不用什么经律论。也不要什么朝暮课诵,没有这些麻烦。他干的就是这些。
在境界里头,确确实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所取的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无上菩提是说的本觉,佛果上的理体。无上菩提是每一个人都俱足的,并不是说,哦,佛他有,我们没有,那就错了。为什么呢?这是自体,本体。人人俱足,个个不无啊。
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是未来佛吗?不是的。如果佛看众生,啊呀,他是未来佛,诸位想想,那就像前文殊,有二文殊啦。那个就头上安头啦,当下即是啊,不是过去未来啊。跟诸位说,千真万确。人家看的什么,我们自己不晓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再举一个比喻跟诸位说,我今天刚刚参加了一个同学会,我是会呢,没有完,我就跑来了,赶来了。我们有一个同学啊,下个星期到南非去,你们同学大概晓得,南非出黄金,处金刚钻啊,这有人动脑筋了,请他带这个宝石回来。
认识货的人一看,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有这样的价值。可是自己拿这个宝石一看,这是玻璃球啊,认为什么呢?一纹不值。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有无上菩提呀。就把无上菩提那个砧石呀,当作个玻璃球,没有看重,一纹不值。但是那个行家看起来呢,一点都不假。佛眼睛里面看众生都是佛,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自己决定不会有我是佛,你要以为我是佛,你还不是佛。为什么呢?佛心清净。佛心清净不生二念,我生了一个佛,那就糟了。佛心里面没有佛,清净心中没佛啊。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啊,哪里有佛呢?所以这个确确实实是个境界上的问题。是要悟入的。
那么我们这个悟入,顶大的障碍就是在分别,分别就是第六识。我们用第六识。我们用执著,执著是第七识。落在意识里面,意识缠缚了无上菩提。虽有无上菩提,不再受用。佛睛睛里头看的没错,一切众生各各都本来俱足无上菩提。在佛没有增加一点,纵然堕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本俱的呀,本是的呀。
所以修行叫我们转识成智。一切法里头不用分别心了,就叫妙观察智。一切法里头都不执著了,就叫平等性智。六、七识一转过来了,那个阿赖耶识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
八识跟前五,果地上转。真正修用功夫的,就是转第六、第七。怎么个转法儿呢?一切法里头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一切受用而无执著,心开意解,这样才能转识成智。分别执著决定是障碍。
我们无量劫以来就吃了这个大亏,现在要再继续吃亏下去,那就不得了啦。诸位要记住啊,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啊。确实是如此。那么这是说到无上菩提。
大乘的学人,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人,特别是指学大乘的人,学一乘的人,无非就是证得这个本有的无上菩提而已,证实它,证明它。下面讲:
净圆真心,
什么叫净呢?我们拿六祖偈子里一句话,本来无一物,就净啦。有了一物就不净了。本来无一物,诸位要记住本来无一物。你现在要想得一点名得一点利,就完啦。为什么呢?就有一物啦。一物还不够,还要多多欲善,那不糟了糕了嘛。
所以真正出家修道的人,这个出家,我并不是讲出形式之家。出家,莲池大师讲在家出家,什么叫在家出家?身在家心出家,这是真正的出家。出家,家是伽锁啊。
你在家,你对于这个家不放在心里,没有得失的一念,就出了家了。如果这个家,我得到了欢喜,丢掉了心痛,你没有出家,你是一个在家人。我这个家一把火烧掉了,若无其事,好象不是自己的,心真出家了。
出家是什么?没有世间得失之心。不但世间的得失没有,出世间的得失也没有。为什么呢?净啊。本来无一物,哪里有得?本来无一物,哪里有失?所以得失就跟前面讲的有是有非呀。
一真里头既然无是无非,一真里头哪有得失呢?所以得是缘聚,没有欢喜心。失是缘散,也没有懊悔。缘聚是假的,依他起性是假的,不是真的。缘散还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要把这个假象看穿了,就叫真的。什么叫真呢?假象认清楚了就是真的嘛,那就叫真相了。就叫诸法实相了。
所以诸法实相,你说真说假,都说不上。为什么呢?你说真说假,就跟前面佛给文殊菩萨举的那个例子一样的。我们眼前这个相,你说是真是假?真假都说不得。离开了真假,眼前的相是一真呢?既然一真里面,怎么能说真能说假呢?如何能说是能说非呢?迷了的人才有是非,才有真假,才有得失。悟了的人没有。所以悟了的人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污。这是净的意思。
下面一个圆,圆就是圆圆满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不但理体上圆满,现象上也圆满,作用也圆满。再跟诸位说,享受也圆满。那么诸位现在想想,你们享受圆满不圆满?享受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呢?没入一真呢。你要入一真了,你享受是圆满的,决定是圆满的,跟十方诸佛同一享受。不会说佛享受比你多一分,没有那个道理。不要说佛法你能够证得大圆满,世法也不例外。读过古书的人,论语里就有啊,你看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的享受是圆满的。我们看起来太困窘把,一箪食一瓢饮,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啊。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的不圆满,而他自己享受的是圆满的。他法喜充满。一点都没有欠缺。丰衣足食啊,快乐无比呀。
颜回是如此,诸位要记住,佛在世当时的出家人也是如此,三衣一钵,跟颜回有什么两样啊?没有两样啊。颜回是用一个竹蒌子盛饭吃,我们是用瓦钵。可以说就这么一点不同而已。除这个而外还有什么不相同呢?过的是大圆满的生活。为什么呢?人家过的是真的生活,是一真法界的生活,圆满的。
我们凡夫之所以不圆满,是过的虚妄的生活。虚妄那是无穷的,虚妄比不了一真呢。一真的境界连神仙都比不上。因为我们世间人总是想到神仙好啊,神仙比不上一真啊。神仙还是堕在妄境里面。这是我给诸位指出一个圆的意思。只要你入这个境界,现前就大圆满。无须要密宗里头去修大圆满呢。现在我看那个修密的大圆满,未必真能得到大圆满。不入这个境界,是得不到大圆满的。得大圆满是心开意解。得真自在。
把上面的意思通通归纳起来,总而言之,就叫作净圆真心。那么这就是说,本来是一个真体的意思.原本是一真,到现在没有变更。再过个无量劫,跟诸位说,也不会变更。要变更就不叫真的了。佛法里面这个真假,诸位要记住,它的标准就是,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就是假的。换言之,永远不变呢。
这就说明了,我们一切众生的真心,永远是平等的,平等是不会变的。永远是清净的,清净是不会变的。永远是慈悲的,慈悲不会变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平等也没有了,清净也没有了,慈悲也没有了呢?
底下讲了妄为色空,是不是我们这个慈悲清净平等没有了?有。有,我们自己不晓得,不知道。不晓得自己的心跟十方诸佛的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刚才我比喻的,把那个金刚钻当玻璃球,不知道它的珍贵,不晓得它是个宝贝。自己贫穷潦倒,衣食不全。身上带着无价的真宝,还在那里要饭。冤枉不冤枉呢?六道凡夫就是干这个事情。
那么底下这个妄为色空,见与闻见,就是唯识里面讲的三能变。由于最初一念不觉而起无明,这就是妄为。什么叫不觉呢?这个什么叫不觉——也就是什么叫无明。无明从什么时候起来的?无明怎么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
你要认真一问这些话,那就跟问文殊一样,你是文殊还是非是文殊啊?就跟这个意思一样。无明是假的不是真的呀。假的怎么呢?没有自体。所以是一念不觉啊。一念何以不觉呢?楞严经后面讲得好,现在还没念到。
我在这里给诸位说破,说破实在讲是很不利的。古人心地慈悲,不说破。不说破是什么呢?让你自己去开悟。因为你悟得了,是你自己的境界,有受用。给你说破了,把你这个悟门堵死了。为什么呢?你没悟处了。
所以说出来呀,跟诸位讲,很惨忍。那个不说出来,学生会说老师卖关子啊,不肯跟我们讲啊。那只有我们自己去憋,憋个二十年,三十年,自己悟出来了,去问老师,老师点点头,不错,就是这样的。你为什么早不讲呢?何必要憋二三十年呢?
诸位要晓得,那二三十年功夫,你要入了境界,确实你自己到达这个境界了。没有入这个境界,老师给你说破的时候,怕你二三十年都入不了这个境界。可是诸位要是善根深厚,读经听经一定能悟出,自己能开悟。
我那个时候,刚刚受戒不久的时候,我住在大西祥云寺,在大西关帝庙讲经。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很久就往生了。那个时候他在大西住在一个塔里面,很用功。东法大藏经第一集是刚刚出来,他请了一部,从头到尾细细读过一遍。到祥云寺来找我,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啊,赞叹得无体投地,没话说。不错啊,是很好啊。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只有一点佛没讲清楚,很遗憾。哪一点呢?无明怎么会有的?什么时候有的?佛没说清楚。
大藏经从头到尾都看完了,这个道理佛没说清楚。实在跟诸位说,这个道理,佛在部部经里面都说清楚了。只是自己粗心大意没看得出来而已呀。你要看出来一定就有悟处了。
为什么看不出来呢?这也是平素我教诸位诵经的原则,你用分别心执著心就看不出来。当面错过。我教大家读经,经没讲解,为什么呢?叫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恭恭敬敬的从头念到尾,字字分明,心里面一念不生。你用这个方法去读经的时候,这个道理才能看破。才能看得出来。佛慈悲之极,不但是一乘了义经典里面,把这个道理点出来给我们。就是阿含经都不例外。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啊。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这个法华玄义也谈到啊,佛说法平等平等。不开悟的人,业障深重的人,佛也是这么说。可见得佛法是平等一味啊。所谓三乘、二乘、五乘,那是从众生的根性上分的,决不是在佛说法上分的。所以到你圆悟之后你才晓得,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有不说清楚的呢?哪有说会漏掉一法的呢?没有。一法都没有漏失。
楞严经,我们给诸位透一点消息,在经后面所说的,知见立见,是无明本。这是经文。那么无明从哪里来的呀?知见立知。
知见是什么呢?是见性。我们就这一段经文来讲,是见性。见性,你看见一切物,见得清清楚楚,见性见是知见呢。
立知是什么呢?啊呀,某人张三,某人李四,这是讲台,那是蜡烛。这叫立知。这就是无明的来源。这就是无明的生起处。
可见得,你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有知见没有立知。你是无上菩提呀。净圆真心呢。你在一切法里头生心,这就叫起无明。
你也许说,不起这些念头能办事吗?能办事。怎么能办事呢?随众生起。你问这是什么?这是扇子,不是我心里头执著有一个扇子,也不是我分别一个扇子,你们大家叫他扇子。
这就是楞严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你们说什么,我就跟着你们说什么,一样办事。这个办事就是什么呢?就是前五识的成所作智。
这是我把转识成智,明心见性的方法,跟诸位用最浅显的文句道破。
只要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这样用心,不怕不见性,不怕不证得一心。这样才断烦恼啊。
众生心分别,我心清净。众生有烦恼,我无烦恼啊。我无烦恼,看众生也无烦恼。所以说自己清净了,众生心也清净。
那个众生烦恼传染不到我的时候,众生心就清净。传染到自己了,自己不清净,外境也不清净。所以自己心清净,外境是清净的。所以才说,自己成佛了,外境都是佛,决无众生。
再跟诸位说,这个大道理明白通达了,用起功非常得力。要求无上菩提,净圆真心,不但不难,在一生可以证得。而且还要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证得。难在哪里呢?难在你这个道理不通,你不相信,你不肯照做,难在这儿。道理通达了,肯照做,弥陀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啊,七天都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啊。
那个七天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是什么地位呢?圆教初住菩萨,初住以上的。第一是如来。远远地超过阿罗汉和辟支佛。超过了权教菩萨。七天能办到。
楞严经里面说得更妙,我们也没有读到,在后面,说歇即菩提。一个字。歇是什么呢?分别心,执著心歇了。歇了,歇了就是无上菩提啊,就是净圆真心啊。一个字的法门呢。
讲到用功夫,一个字。哪有那么多啰嗦事情啊。歇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放不下就在妄为之中,妄为里面再妄为,这就麻烦了。那这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超过一点了,我们讲的是晚了几分钟,也正好时间补出来了。这个后头两句,我们留在下一次再给诸位细讲。
实在说这两句,妄为色空,及与见闻,就是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讲这个东西。怎么样从真起妄?但是诸位要晓得,妄即是真。真妄不二,这才是真实法。我们现在最困难的,妄不明真,真不是妄。苦就苦在这个地方,所以都没入境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五行: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今天呢,我们从这一段看起。经文讲到这个地方呢,可以说完全讲到宇宙人生的真实面。凡是说到真实,大概都是与我们常识相违背。因为所谓常识,是习惯在虚妄的境界当中,骤然之中听到这佛与大菩萨讲真实话,不但是很难懂,确实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象这样的大法了,唯有对待所谓根基成熟的众生,那个时候,佛才畅所怀,来谈论。
根基没有成熟,虽然说,熏习尘种,当然也是有利益的。象华严、法华上所讲的,都有利益。虽有利益,免不了要起疑问。疑就是障。因此讨论就相当不容易了。必须要把疑问破除,这个障碍减少,纵然有障碍,最低限度不要障碍了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一大原则。如果对于在修净土发生了障碍了,那就不如不说。不说没有这个障嘛,你还能带业往生,说出来之后,连带着往生都成了问题了,这个麻烦就大了。
那么我们讲堂呢,这些经典可以说都是偏重在大乘法,一乘法上面。确实这些大经大论,是一般都不常讲的。
纵然讲,诸位也许听过,听过外面人的讲讲法华经,讲讲法华严,讲讲楞严经,你去听听,人家是怎么讲法的。那个讲法呢,我过去也听过很多,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这样讲法,想想也有道理。为什么呢?众生的心好高骛远,对小法还不满意,大法又不能接受。啊,那这些大菩萨大慈大悲,好,给你讲大法。对于这些大乘法,大经大论,虽然是大经,小讲,大经小讲。那么众生听了也满足大愿了,我也听过大经了,没有向深处去研究。
几部经听了,自己觉得很欢喜了,结果怎么样呢?是一无所得。听之前跟在听之后,实际上没有什么两样。所以那些善知识那么个讲法,也很有道理。这是对一般这个听众的时候,人家要求嘛,希望这么讲嘛,可以这么说法。
可是对于真正求佛法的人,要是那么轻描淡写的讲啊,那实在是对不住人。为什么呢?人家要开悟啊,人家要成就啊。那就应当要深讲,要圆讲。能够确实帮助我们用功。这才不辜负大众。可是真正求一乘大法的人,实在是不多。有两个三个认真地在求,那么这两个三个就是这一部经的当机者。其余的那都是附带的,旁听的。这我们要晓得。有一个两个当机者,都要认真地讲。这一段经文一开头的:
本是,
本是是对底下妄为来讲的。这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啊。这两个字非常要紧。先说出诸法实相。
妙明是寂照不二的意思。寂照不二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寂照不二,是不是有一个寂,有一个照呢?如果有一个寂,有一个照,是二法啦。怎么能说不二呢?我们确确实实这个修行的障碍,就障碍在这个地方。我们讲不二,是真有两个东西不二。实际上是什么呢?还是二。
古人也是用尽了苦心啊,用这个镜子来做比喻。镜子,无论是男人、女人天天都要用,一早起来就要照照镜子。当你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就是十方诸佛给你说法,你晓得不晓得?给你说什么法呢?妙明无上菩提呀,就给你说这个法啊。
寂就是镜子的体,照是它作用。它确实是一呀,并不是二啊。所以说个不二,说老实话,已经是多事啦。那么多事为什么要多这么一点事呢?就是因为众生把寂照分作两桩事情。这分成两桩事情叫妄为。不但寂照是一,你懂得寂照是一了,再跟诸位说万法是一啊。
华严经里面讲,多即是一,一即就是多。一就是寂,多就是照。佛法向上一招就是讲不二,就是讲一。这个东西能讲的说出来吗?讲不出来的。凡是言说,全都是方便,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希望我们从这个言说之中,悟入进去。这个要紧呢。
寂是理体,是心之体,照是一心之用。一心本来就有寂之体,那个体是本是的呀,不是修成的,本来就寂。一心本来就有照的作用,所以那个照用也不是从哪里学来的,本是啊。无上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的意思。这一句是唯趣本觉果体,这是人人都本俱的。
诸佛虽然示现,随相证得,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了无上菩提了,那是示现,装个样子。实际上是本有的,哪里有什么证得不证得呢?做个模样给我们看,叫我们这些迷惑颠倒众生觉悟啊,晓得有这一桩事情。佛虽然示现,装样子所证得了,他也没有一丝毫的增加。我们虽然说是失掉了,其实我们的无上菩提也没有缺少一分,不增不减呢。所谓证,证个什么呢?证是本是而已呀,就证一个本是啊。所以到你证到佛的境界,恍然大悟,哦,本来如是嘛。就这么桩事情。
那么这个道理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非常透彻。那么将来在六祖坛经里面还给诸位讲到,我们想想六祖坛经经文,大概再要一两次就讲到,在机缘品里面有一段,六祖讲这个转八识成四智,他老人家有两首偈子,八句把法相宗的道理讲得圆圆满满,真是妙极了。所以他是禅宗,他懂法相。他通唯识,他不是不懂,样样都通。妙绝了。那么六祖这个八句偈子,跟这一段的意思是相通的。
所以证,凡是讲证,只证一个本有而已。那么可见得,没有证,是把本有迷失而已。既然证得之后了,说老实话,只是名字上换了一换,事实上呢?还是老样子。本有嘛。并不是说你证得,你就多了一分了,真正有所得了,那错了。你要真正有所失呢,也错误的。不增不减。迷的时候,你是什么都不明了,苦啊,处处成障啊,处处都是障碍。悟了的时候,样样明通,无所不通,通达无碍啊。利弊就在此地。因为本有,无以复加,又不能减少,所以叫作无上啊。有增有减不能叫无上。不增不减,才叫无上。
净圆真心,
净是指从来它不染污。那么我们现在讲识,我们染了没有呢?诸位要晓得,我们不要讲性了,我们就讲阿赖耶识。试问问,阿赖耶识有没有染?如果诸位说阿赖耶识有染,这有问题。只能说阿赖耶那个种子有染,有染有净。阿赖耶象个仓库一样啊。那个仓库装干净东西也可以,装这个龌龊东西也可以呀。这装的东西有染有净啊。那个仓库本无染净可言。染净法从哪里生呢?染净法是第七意识啊。第八识尚且不染,何况真如本性呢?所以真心决定没有染污。诸位要记住,真心各个人都俱足的。刚才跟诸位说了,人人俱足的。所以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自性天真佛呢?那么这是讲净。可见得这个净,已经不是染净之净了。是本净。染净之净还是染,还不是真正的净。为什么呢?我们套六祖一句话,染净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句话很妙啊。而不二法才是真的呀,二法不是真的。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味道。
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地欠缺。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体相圆满的,作用圆满的,无一不圆满。那么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自己不圆满,我们欠缺太多太多了。那这个圆满,本是圆满的。那你现在觉得不圆满,那有什么法子呢?是把你自己本来圆满迷失了。迷失了以后,你要去求圆满,越求越糟糕。求怎么样呢?妄为啊。只要你不妄为,本有的这个圆满就现前了。
我们看经里面诸佛这个境界,依正庄严,说起来几个人相信呢?经里面这样说的,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没有看见过啊。七宝宫殿,我也没有看见过啊。我们中国过去那些诗人,文人,那形容词形容得好,雕栏玉砌呀。从前那个宫殿真的是雕栏玉砌嘛,栏杆都雕刻得是不错,那是很高艺术,但是那个材料都是石头的呀。所谓玉就是好的石头,你看看从前的宫殿里面大概都是大理石,那个玉是形容词啊,不是真的呀,是夸大。
那佛说是诚实语,他不妄语。那么诸佛菩萨那些宫殿楼阁,真正是七宝所造的,而且还跟我们说,他那个七宝比我们这个世间七宝,成色要好得太多了。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呢?跟诸位说本是啊,本来如是。而我们今天读了佛的经论,对他生了怀疑,不相信,这并不是我们才有,自古以来就有。
虽有学了佛经的这些理论,象这些话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要都相信了,跟诸位说,那些人聪明极啦,各个都会得道啦,都成就了。他对佛法里讲的理论相信,佛法里面讲的事相他不相信。他大概也认为印度那些学者,跟咱们中国文人一样,有许多是夸大其词,有许多是理想之国。象我们儒家理运大同天,那是理想的世界呀。西洋的乌托邦,都是那种理想国,并不是真实的。
所以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用这种眼光来看,大有人在。这一类是什么人呢?在佛法里面讲是那个八难之一的,叫世智辨聪,这一类的人。他很聪明,他有智慧,也有辩材,也说得很有道理。可是那些道理,诸位要记住,似是而非。
再跟诸位说一句真实话,凡是你能够想得出来,能够讲得出来,都不是真的。佛法是真实的,真在什么地方呢?真在释迦牟尼佛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法,谁要说佛说法了,那叫谤佛。
诸位想想看,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古今中外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这些学者们哪一个人说过这一句话,一生所说的全部否定了,没有说一个字。确实呀,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其余的再没有看到有人说过这一句话。
孔老夫子虽然说得近似,但是还不是纯真,他老人家说的是,吾道一以贯之,接近了,但是他还有一个把柄在人手上,为什么呢?他还有个一呀。有个一的时候就是把柄呀。释迦牟尼佛是一点把柄都没有。一个字没说,这才是真实法啦,才是圆满而没有欠缺啊。
把上面这些意思呀, 意思全都会通了,归纳为一句就是:净圆真心。
这十二个字(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是说明整个宇宙人生本来就是一体,是一个真体。这一个真里头,本是,着重在这个本字。下面这就说迷了,这是迷妄的根源。
妄为色空,
为是什么?为是有做为。身口的作为很粗啊,这是说意地里面的做为,这个心才动念就叫妄为。心要不动念,身口的做为都不是妄为。是什么为呢?无为而无所不为。妙啊。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三千年前,他老人家跟我们示现一样的身,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佛是什么呢?无为而无所不为。那就是说,八十年间的示现,佛从来没有动一念。动一念就叫妄为。不动念啊。
所以佛菩萨不做,叫什么?叫无作而作,无为而为。他为就是无为。做就是无做,那个做与无做不是两桩事情,是一不是二。这个确实是比较难懂。
上一次,我用敲磬来作比喻。磬无心,敲它一下,它就响了。那个响跟不响,是一不是二。不可以把它分作二,分作二就错了。二怎么呢?磬有心了。它喜欢哪一个,那个人敲它,它就响一下。那不喜欢的,敲它就不响了,那才叫二啦。它不是二,它是一。二就叫妄为。那么我们凡夫心是妄为。
诸位把这些原理懂得了,你就晓得那些大菩萨,他们修得什么?一目了然了。金刚经说得详细啊,说得明白啊。那一些大菩萨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啊。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如来位,全是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无为法就是无做,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给诸位说,那无为法难道还有差别吗?从一真体上讲没有差别,不但诸菩萨跟佛没有差别。佛与六道众生也没有差别。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哪有差别呢?
凡是讲差别是从哪里讲呢?从运用上讲的。
你譬如说,阿罗汉这个见的能力,阿罗汉里面这个见能力最大的,是阿那律陀,这我们晓得。他的天眼能见大千世界。普通罗汉的能力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这个在楞严经前面我们可以,前面读过的。有见一百个大千世界,有见一千个大千世界。有见一亿个大千世界,这就是无为法而有差别。
在用上的差别,不是体上的差别。到如来地,那是无所不见,就是作用圆满了,用上圆满了。诸位要懂得这个。你说体上有差别,那大大地错了。所以诸菩萨那个修练,是在作用上修行。
这个例子,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诸位能看到。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修得什么?就是修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就修的这个。无所不为,确实是无为,是一不二。如果拿孔子的话来说,吾道一以贯之。五十参是贯之,是一个道而贯之。一是什么呢?无心!不起念。心不起念才是一,心一起念就不是一了。我们看许多那些注解里面,都没有能把这个意思注出来。
而曾子所解释的那真是妙极了。孔老夫子说这个话,确实曾子懂。所以曾子答应:唯呀。别人不懂了,去问曾子,曾子就跟他们说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个话答得妙绝了。
妙在哪里呢?如果你要是利根的人,一听就悟了。为什么呢?忠恕是二呀,二而不二,那不就是一了吗?所以问他什么是一?举出二,叫你从里面悟,二而不二就是一了。
中下根性的人悟不进去,哦,夫子之道,一以贯之,一是什么?是忠,是恕,我们学忠学恕。中下根性也能得利益。所以这个解释法,三根普被呀,利钝全收呀,了不起啊,真是妙绝啦。那么简单一句话,叫上中下一切人都得利益,这个不简单,大有学问,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可见得夫子之集大成是一以贯之。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作而无所不作。佛法戒经里面常用无作。再说得明白一点,无作就是一切境界里头决不生心动念。这就是无作。而外面事相上是样样都做得很圆满。无作而作,外面怎么做得呢?随众生心应所之量。
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上与诸佛感应道交,下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所以他不是个木头人啊;不是个石头人啊。他是活活泼泼,玲珑剔透的人。那妙极了。这个在道家讲真人,道家讲真人;儒家讲圣人;在佛法里面叫佛。
那么这个道理,我们明了了,所谓一念不觉,这个不觉就是妄为,不觉就是心动。诸位要记住,觉心不动的。好象那个水一样,清净的水照到外面境界,清清楚楚的,水是不动的,平的。这个一动就起了波浪了,起了波浪,照外面境界就不清楚了。还能照,照得支离破碎,不能照成一个完整的。
那么由些可知,这个一乘佛法里头就是训练不动心,在一切境界里头学不动心,这个是一乘法的修学,完全与法性相应的修行法。
心一动就叫无明。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个动相。心才动,才起这个分别,就把真性迷了。迷了以后,佛就把它叫一个名字,叫业识,就是阿赖耶识。把真性变成了识了。
真性变成识,并不是那个性真的变成识了,性要真的变成识了,那就不叫性了,性是不变的嘛。不生不灭的本是妙明啊,它怎么会变呢?它不会变的。变的呢,变是一个虚妄,不是真实的。谁虚妄呢?自己妄,不是别人妄,诸位要记住。
如果你说别人妄,那正是你自己迷惑颠倒。迷为业识,这个在阿赖耶三细相里第一个相,叫业相。业是什么?业就是我们一般讲事业。就有了事了,结业了。无明一动,动就出麻烦了。所以业有造作的意思在。但是这种造作非常微细,经典里面讲,八地菩萨才见到。这么微细的动相,不是普通人能够觉察得到的。
迷为业识之后,这个速度,跟诸位说,比那个电的速度还快。立刻就转变为见相,就是见分。见分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业识转变来的。
见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精神世界。这是什么呢?叫带妄之真(见精),我们眼能见耳能闻。诸位晓得,眼能见耳能闻,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是见闻觉知都带了见分。如果不带见分,纯真无妄,那就是佛知佛见。我们现在就是带着这个见分。
带着这个见分,本来的见闻觉知,在这里见闻觉知还用这个名词,本来见闻觉知是真性,现在带着这一分妄呢,这个妄的见闻觉知跟它合二为一了,我们只认识这个妄的一面,把真的一面给忘掉了,遗忘了。不晓得这个里面有真的一面。过失就从这里生的。
那么再在跟诸位说,楞严经里面交给我们的方法——用功的方法,就是将这个带妄之真。带着哪一种妄呢?阿赖耶的妄,就是我在此地跟诸位讲的这个:业识,一变为转识,这个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本净的妙觉明,
好象我们一个人很健康的眼睛,看一切外面这个境界,迷了之后带一层妄了,带一付眼镜,好眼睛,眼睛没有病嘛,眼睛本来没有病嘛,不是叫你带上个近视镜,远视镜嘛,那好眼睛为什么带着镜子呢?
有些人喜欢戴着太阳镜,好,带上这一付眼镜了,看外面东西颜色就不一样了,戴着黑镜子,看外面黑黑的,戴蓝镜子,看外面是蓝蓝的,不一样啊。这是戴了一付啊。就是阿赖耶识的这个见分。
如果再套一付,第七识的,又套一付,戴着几百付、几千付,诸位想想看,那外面境界相还能看得出来吗?那一蹋糊涂啦。而我们现在,我们眼睛上就戴了千万付的眼镜。
百法里面给你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那是归纳的。真相呢?真相无量无边。如果说只有八识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加八,戴五十九付眼镜,还没有关系。对于外面那个境界相还能看得出一点,还能看到一点东西出来。实际上不只这么多。你就想到,这个妄为妄到什么程度。
确确实实,我们现在就是干的这一套啊。身在妄中不知妄啊。
这样一妄为,真如本性里原来没有这些色法啦,没有这些境界相啊。由于这个妄见,外面就变妄相,就变成虚妄的相,那么这个就叫作相分。相分包括我们现在所讲的根身器界。宇宙的万有从哪里来的?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能变,相分是所变,所以才说境随心转。境是相分嘛,随心转。
那么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今天这个科学家、哲学家在研究宇宙,宇宙有没有边界?宇宙究竟有多大?会有结论吗?不会有结论的。为什么呢?随他的心在变现嘛。你一不分别就没有了。愈分别愈多啦。可见得这些搞法全都叫邪知邪见。
我们今天说他是邪知邪见,他还不服气哩。他在这个地方有地位有声望,一般人都相信他的,不相信我的。最初说出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九十六家邪知见呢,九十六种外道啊。那些外道诸位要记住,并不纯是佛教以外的宗教,那你弄错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也不叫作佛教,也没有叫宗教。九十六种外道是什么?是学术思想。全都是邪知见,佛说得没错啊,都是在虚妄分别,不了解诸法的实相。
晚睛,欧阳竟无,他向学术界发表,公开指出来,说世间所有的宗教都是戒取见,所有的哲学通通是见取见。见取见、戒取见全是邪见呢。他说出来,当时有很多学者听了不服气,听了很不高兴。可是欧阳大师,他在学术界上,他也有相当高的地位,人家对他也无可奈何。
可是怎么样呢?必定是响应的人太少。他说是是说啦,没起什么大作用。如果要起作用了,跟诸位说今天世界就太平了。这是众生没福啊。纵然当时有少数的人,知道他这个讲法是对的,没有发大菩提心,出来支持,来做影响众,所以欧阳大师在当时真是孤掌难鸣啊。没有办法把大家这个迷、悟给他唤醒。
象这样对于宇宙人生,有这么透彻的了解,这样明确的指示,只有在东方。翻开西洋历史确确实实没有。那么这个底下就讲了,妄为色空。色是讲一切的色相、色法,空是说什么呢?虚空。虚空也是妄为的。
在百法里面,虚空虽然是无为,不是真的无为。到将来讲无为法定义的时候再给诸位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星期天给大专讲座的时候,讲这个百法里头都会讲到的。
所以真正觉悟之后,不但一切色法是空寂的,虚空也没有。禅宗所谓粉碎虚空啊,他口气多大。这一句话是实在的,不是假的。那个无为法只能有一个真的呀,哪能会有六个无为法呢?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这个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他五种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的。
因为在有为法的定义里头不能包含,所以列在无为里头。真只有一呀,怎么会跑出六个来?没有这个道理的。
可见得色法与虚空全是妄为变现出来的相分,这个虚空也是相分之中。所以我们讲相分,范围包得大,讲色,往往这个色它不包括空,讲相分的时候,色空都包括在其中,相分只是跟见分对立,一个是能变,一个是所变。
那么见分所,它的范围,就是我们讲的六根的作用,见、闻、臭、尝、觉、知,全是见分的作用。刚才我跟诸位说了,妄见,戴了千百付的乱七八糟的眼镜。这当然是错见了,不会见到事实的真相。
如果你要见到事实的真相,就要把那些眼镜全都去掉。那在境界里面不用心所,也不用心王。顶多就戴一付就是了,就用个阿赖耶识的见分,末那的见分都不要,底下都去掉。你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相大白了。
刚才我也跟诸位说了,那个一乘修行人就修的是这个法门,善财童子就是个例子。你看五十三参,你要不懂门道,那就看热闹啦。看他今天拜访这个,明天拜访那个,看看人家那个环境,风景多美,跟人家谈谈话,高谈阔论,谈玄说妙,那有什么意思呀。那么有意思,你要懂得门道才行呀。那我们自己才会有受用啊。不懂门道不会有受用的。
这个色空见闻,这就是唯识里讲的见、相两分。虽然说是妄啊,但是要晓得,妄依真起,离了真哪有妄啊。好象是人身是真的,灯下这个影子是妄。那个妄的影子是依真而起的。没有真的这个身在此地,哪有人影子呢?由此可知妄不离真呢。
那么悟了以后怎么叫一真呢?妄跟真是一,决不是二。迷的时候说有真有妄,说真说妄就是迷。悟了之后真妄是一。换言之,无真无妄。这个话没法子说,为什么?无真无妄还是二,还是妄。
这就是诸法常讲的,说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是什么?就是心里的念头,心的行为是念头。心行处灭,心里面念头没有了,不起念了,一念不生了。有没有作用呢?作用广大无边。到这个时候说,一切法都是真实的,境相全是真实的。
过失在哪里呢?过失就是在迷。所以境界不增不减。悟了之后,并不是说境界哪里添了一些,哪里少了一些,没有。悟了以后,一真一切都是真的。一迷呀,全都成了妄的。那么由此可知,那个真与妄,确实换换名词而已呀,实际境界没动啊,如如不动啊。
所以这个境界相,是个什么相呢?是清净寂灭相。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的是动相呢?有生有灭呢?
正好象我们戴了一付红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红的。外面是不是都是红的?不是的。是我们的眼镜是红的。戴上个蓝眼镜看到外面都是蓝的,外面并不是蓝的。这样的,我们迷呀。
我们现在用生灭心看到外面这个境界,外头境界相是有生有灭的。这就象戴着个有色眼镜是一样的,你把那个生灭心丢掉了,你的心清净,清净是没有生灭,你看外面一切境界相,不生不灭。就这么个道理呀。你要入不生不灭,先要把生灭心丢掉啊。你从境界上找一个不生不灭,哪有这个道理呀?我戴上个红眼镜看外面境界都是红的,那个外面境界都是红颜色的,我把红颜色不要,要把它换成蓝颜色,没有办法,换不了。为什么呢?眼镜是红的呀。外头根本不相干嘛。你喜欢蓝的,换一付蓝眼镜不就行了吗?原理就是如此。
所以佛法是在讲心法啦。一再说了境随心转,境随心转,境有什么关系呢?清净心,外面境界就清净了。染污心,外面境界就是污的。生灭心,外面境界就是生灭的。轮回心,外头就是六道轮回。不生不灭心,看外面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晓得,万法就是真心所现,这才说情与无情同源种智啊,才说万法是一体,本来是一体。一体里头再去分,那就是妄为了。
这一句说得好啊,色空,外面境界是妄为,能变境界的那个见分还是妄为。悟了以后,妄就是真。凡夫之所以称之为凡夫,迷惑太重了。重到什么程度呢?换不醒啊。
佛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们愈想就愈有道理。照这个方法去做,愈做愈真实。决不是说照这个做的时候,做的效果是相反的。那是错误的。你愈是照这么去做,那境界愈是现的是真实的。做到相当功夫,你就晓得什么?这个人生踏实。决定不会感觉得人生虚无飘渺,感觉到空虚。迷人才感觉到空虚。悟的人处处真实,不是空虚的。所以迷的人,他没有法子感觉到这个真实感。随境流转呢。
如果他真正觉悟了,心境不二,心境是一。能悟出这个道理了,就能够证得性相一如,真妄一如。那在前面所讲的妙净明体,到这个时候,一切色空见闻,在清净心中,象六祖所说的呀,本无此物啊,清净心里头没有啊,本来无一物啊。外头境界相里面,这些相是有,清净心里头没有。
心里面没有,为什么相上又有呢?相是随缘。能随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的感,它有应。不但有情众生有感,真心会应呢。无情众生有感,真心也有应。感应道交而现的这些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诸位要记住,清净心中无有此物,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见解。如果有这个见解,这叫邪见。心是永远清净,不碍万象发挥。万象自然发挥,心里头不起一念。
可见得到了这个境界,是大用无方啊,不是没有用啦。到这个境界有体有用,而且发挥的作用是圆满的。体性圆满,作用圆满。我们现在怎么样呢?虽然有体,迷失了。我们也有作用,非常有限。我们眼的作用,隔一张纸头那就看不见了。就这么大作用啊。而本来的作用没有障碍的,尽虚空遍法界如对眼前。真是所谓佛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那是什么呢?去了妄见呢。本有的见性现前。我们今天做功夫就是要做这个功夫。
所以诸位,无论你修学哪一种行门,禅教密净,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念佛要把妄心念掉,参禅要把妄心参掉。这才行啊。而现在人用功是错用了功。为什么错用呢?他用妄心。念佛,他用妄心念,不但妄心去不掉,还增长妄心。参禅用妄心去参,他怎么会开悟呢?怎么能得一心呢?怎么会有真正的受用呢?法喜充满呢?不会的。
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了,无论用什么功夫的时候,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朝着这个方向去走,你自然有受用。孔老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啊。学是什么呢?明理,道理学来了,懂得了。习是怎么样呢?日常生活当中就这么做。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训练一心呢,没有别的呀。方向就是一真。到一真就一切都真实了。这是真的学问呢,不是假的呀。那世间东西,邪知邪见呢。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决定不迷惑。而后才能修真实的功德。底下一句就更好了: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这一句是譬如,佛在此地用月亮做比喻,那个天上本来的那个月是真的,第二月是什么呢?妄见。看到两个月亮了,佛用这个比喻来说。譬如说我们从前,也没有什么科学仪器,也没有分光镜,手把这个眼睛按一下,看到是两个月亮了。
现在用科学仪器呀,你看到那个照相的时候,那个特殊的镜头,一个月亮可以把它照成一连串的月亮,照出几十个。那几十个是妄的呀,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呀。但是那所有那些妄的呀,都是从这一个真的变现出来的。没有这个真的,妄的就全都没有了。真的是什么呢?
是说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那个第二月呢,
就是妄为色空,及与见闻。
这是叫我们认识真与妄的关系。妄不离真啊。妄没有自体,妄之自体就是真体。所以佛讲这个一切现象,佛常讲这个依他起性,唯识里面三性讲依他起性,又常讲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自体。就是当体即空,那个无有自体、无有自性就是真性。好象我们捏目看这个第二月,第二月的自体、真体就是真月,它没有自体,它是因缘生法。我们捏目所见,因缘生法,它是依他起性,实没有自体,体就是真月。
所以这一句话,也就象曾子所解释夫子这一以贯之一样,那妙极了。程度深的人,他见得深。程度浅的人,他见得浅。但是都没见错。都与那个真的相应,都在这一条路上,只是隔着远近而已。确实是这一个方向,一条路。但是目标有远近差别不同。越近越真实。
这个比喻是佛教给我们,既然见到两个月亮了,不可以再给两个月亮里面去计较哪一个是真月,哪一个是妄月。真月是本有,妄月是虚妄的。那么虚妄的何必要你去分别呢?虚妄的用不着分别了嘛。那本有,既是本有,也用不着分别嘛。你分别就是虚妄,不分别皆是真实。意思就是在此地。教我们不要在第二月上去妄生计度分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妄?因为一有计度分别就是妄为。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把妄为去掉,就象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用真心,用正智,用如如,怎么不自在呢?怎么不圆满呢?世间人求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世间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幸福,有名无实。在佛法里头有名有实。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经文: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从这一段看起,在前面,佛是以捏目所见的第二月来做一个比喻,今天这个文,佛叫着文殊菩萨告诉他,如果我们明了月只有一体,月亮只有一个,并没有两个,那么你就绝对不会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这到底是月还是不是月呢?出现两个月亮,我们才可以说哪一个是月哪一个不是月?月亮本来就有一个,一个里面当然不会发生这样一个错误的想法。所以经文才说,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佛的意思是叫我们只要明了色空无自性,自性就是真如。这才是真正见性。真实离开了戏论的范围。如其不然,总是离不开妄相,离不开分别执著。
凡与圣差别就在此地。圣者,人家住的是真实法界。用这个地方的经文来讲也好啊,一呀。依一,月真呢。一就是真法界,二就是妄法界啦。十法界是妄啊。悟妄,妄源是真,好象那个第二月是真一样,那个第二月并不是真正有个第二月,原来是第一月的月影而已。
可见得见性与不见性,不是在境界说的,是在当人迷悟上说的。悟了,你才能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迷了的时候,我们就叫作,见了妄相。为什么是妄相呢?迷了时候,在真相里面生起妄想,所以把真相就变成妄相了。那么由些可知,真与妄不是在境界上变,是在当人心念上变。
经文,可以说几部大经,讲到现前这一个境界,这个义理都可以会通。实在说,境界越说越微妙,越入越深。诸位要是能稍稍能体会到一些,确实很有受用。这一段跟华严普贤行、一真法界那个理是一个理,一个道理。华严经说得详细,此地说得简单,微妙。终日在妄,终日恒真啊。于中实实在在说来,并没有是非二相。
这几天我在高雄讲经,在讲金刚经,有一位居士就提出来了,说金刚经里面最重要的,是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我们现在还没讲到。讲到应如所教住。这个如所教住啊,实在是关键之所在。那个修行人真正懂得这个原理,日常生活运用这个道理,他就是大菩萨啊,就是佛。那么我跟他解释呢,这个境界实在是很难讲。
我们上个星期,念过的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教给我们,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呀。前念不生,跟诸位说就是应无所住啊。后念不灭就是而生其心。一样的意思。那个不生要从不灭里头去证得不生,才是真正的不生啊。不灭要从不生里面证得,才是真正的不灭。所以这个不生不灭,我讲坛经的时候说过,是一桩事,不是二桩事。你要把它看作两桩事那就错了。
也跟此地讲的是月非月啊,原是一真呢。
入到这个境界之后,生灭之相了不可得,正是所谓,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虽然寂照同时,也不著寂照同时之相,才是一真。跟诸位说,这个在修行法里面上上乘的修行法,最高的修行法。运用这个方法来修学,你成佛最快了。绝对不要一生。你果然要真正会用了,你用上三个月、五个月就成佛了。这个是一点都不假的。
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念生净信,那个一念净信也是说的这个。佛说明一念净信的福德,无量无边,那一点不假啦。为什么呢?称性。本性跟十方诸佛是一个性。那么十方诸佛所修的功德,也都是你自己所修的功德。以信所修嘛,那个福德怎么能赞叹得尽呢?确实不可思议。可是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
我在讲席讲经当中常常告诉大家,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不难。我们常说啊,世间最难的事是求人难呢。成佛做祖的时候,不要求人,求自己。求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问题是我肯不肯干啊?我要肯干,三、五个月就成得了佛。不肯干,三、五个阿僧祗劫也不行。就在我们自己肯不肯。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
可是话得说回来,修行的步骤第一个是要明理。理论上要有疑惑没有办法,路走不通的。所以在修行之前,行之前,先要解悟。悟后起修啊。修了以后的目标在哪里?目标在证。证什么呢?就是证原先所悟的。证实原先所悟的。
那么由此可知,悟、修、证也是一桩事情。并不是三桩事情。悟的是一桩事情,修的是一桩事情,证的又是一桩事情,那就麻烦大了,那就出了差错了。悟的是这个理呀,修这个行还是证得这个理,这就对了,那就完全相应了。
所以希望同学们好好地把握这个机缘。认真地探讨这个道理,在我们一生当中,完成修证的功夫,这一生没有白过啊,这一生有无比的意义与价值。那是多生多劫来,我们都没有能完成的事情,这一生可以完成。世人常说啊,人生一大快事啊,那人生一大快事,是讲一生的呀,我们这无始劫以来的大事,我们这一生都能把它解决,这种欢喜没法子形容。那么就是道理明白了,说得很清楚。在数亿万象之中见到一真,然后再从数亿万象当中,修此一真,证此一真,就行啦。我们在看下面经文。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这个里面讲的见是见精,尘就是相分,见精就是见分。观见与尘,就是见分见相分。内有身心,身心,身是相分,心是见分。外而万物啊,通通都包括尽了。所以讲种种发明。
但是诸位在这个地方还要晓得一桩事情,我们常常讲心,真心跟妄心,这个讲法是很笼统的说法。诸位要晓得,真心只有一个,没错。妄心也只有一个,第二月啊,不会再有第三月啊。可是八识里面跟我们讲八个心啊。
八个心,诸位要晓得,只有一个是属第二月,就是阿赖耶识。前面七转识妄中之妄,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妄中之妄。妄中之妄,说实在话,这个心跟那个物,跟那个相分很难划清界线。我们通常可以讲心之相啊。心之体是阿赖耶,叫妄心之体,就是阿赖耶。前面七转识都是阿赖耶的现相,阿赖耶的作用。尤其讲到心所更是如此。那么这是向微细地方看的。
所以你要是细细地去观察呢,七转识还是属于尘。这就是所谓是这个阿赖耶的相、用。如果我们不能够通达,凡是依他起皆无自性,凡夫确确实实不能通达个道理。学佛的人,尤其学大乘佛法的人,在中国机缘确实比较多,我们现在讲机会比较多,容易读到大乘经,容易听到大乘法。可是听了看了之后,好象是这么回事,悟了,晓得依他起无自性,晓得了。可是境界放到眼前的时候又迷惑了。为什么呢?那个境界里头还起贪心。还想嗔恚心,还放不下。
我们要问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呀,就是因为你没有看穿,那个相是依他起性。所谓依他起性,因缘生法啦。因缘生法当体皆空,你要是取相,你要是著相,你不是自找苦吃吗?那是迷惑啊。
佛在金刚经说得好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虚妄。我们对这个道理是真懂了,还是假懂了?真懂了,在万相当中,跟诸位说,受用自在,心地里面决定不沾染。华严经里面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宗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都是说这个境界。这才真正明了这个道理,看破了。
那么现在我们的看法怎么样呢?就象经里面讲的啦,我们的看法,见是见,观见是见,观尘是尘。无论你怎么样发明,种种发明,你在那里研究,你在那里解说,你在那里分析,总是妄想啊。所以这个世间的宗教,世间的学术,我们跟他这样讲法,他当然不服气。哦,只有你是真的,我们都是妄想,他当然不服气啦。
可是这个真相真正的几个人能见到啊?太少太少了。能见到这个真相的人,能够相信佛所讲的这个道理的人,没有疑惑,那真象金刚经里所讲的,这个人绝不是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千万无量佛所,种的善根啊。实在是善根深厚之人。听听佛讲的这个话,想想有道理,能够接受不会反对。
这个道理,诸位果然要是悟了,你平时用功就不一样了。你的修学用功,跟诸位说,直接的。不了解这个道理,你用功是间接的。直接的来得快,当中没有障碍,没有隔层。
不明真相,这个用功夫是走迂回的路了,当中是弯弯曲曲,那要吃尽了许多冤枉苦头。要走多少岔路,麻烦就很大啦。悟了这个道理之后啊,你晓得此地是种种发明名为妄想,我们先不谈世间。
为什么呢?世间一切宗教一切学术,我们学佛的人,感觉得这个佛法已经太多,这一生已经是看不完念不完了,哪有时间去看外道的东西呢?就是从佛经本身来说,你要把这个经论种种发明,跟诸位说,也名为妄想。这个是说到切身的问题啦。
所以说佛经,你们要是在那里苦苦去研究,去翻注解,钻故纸,那你就要好好地记住这两句话:
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那换言之,真正用功怎么用功法儿呢?诸位看看古人。古人真正用功是怎样呢?读经呢。一天读一部楞严,一天读一部法华。不去研究,也不去看注解。你一天一部,你读上三年,三年就一千多部啦。一年三百六十部啊。你会开悟啊。你的路子走对了。你悟了以后,你再来讲法华经,讲楞严经,活的,不是死的。你再看人注子,眼睛都放光了。
为什么呢?一看到古人注子,哪个地方他有悟处?哪个地方他悟得还不透彻,立刻就明了。自己不悟的人,眼睛是瞎的。跟在人家后面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啊。人家那个注解的,注解你还是看不懂。不要以为自己懂了,这一句我也懂了,那一句我也懂了。我也晓得怎么讲了,结果你所讲的,全都是妄想。
我教给诸位都是真话啦,我希望大家快一点成佛嘛。大家成佛了,众生才有救。我在这里讲经也是给诸位一点安慰,诸位在用功的时候,给诸位一个调济,不感觉得这个用功枯燥无味。
所以我一再说了,你们听经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不要去分别,不要打妄想。懂了就懂了;不懂,不懂也不要去理会,不懂也不要存疑,这个我慢慢再研究,用不着。不必理会啊。调过头来还是用功,用功就是背诵经典。
除了什么呢?在没有开悟之前,人家要来请我们讲个开示啊,讲部经,平时也得应酬应酬,这个时候找几本参考书来研究研究,应敷一下,自利利他嘛。除此以外,功力都要用在背诵上。所以我们看看古人那些模范,自己要觉悟啊。
不但是佛法,世间法也不例外。修行最重要的纲领,世法里面讲诚意正心。这个就是学问啊。将来讲到论语的时候,跟诸位细说这个问题。大乘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啊。不晓得讲过多少遍了。展开华严看看,十住菩萨修直心,十行菩萨修深心,十回向菩萨修大悲心。三心圆满了这登地,称之为摩诃萨。
直心是什么呢?就是至诚心。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所以楞严经上,佛跟阿难说啊,你要想研究无上菩提,必须心直言直,中间永无委曲相,才能办到。
这个就说得很清楚,无上菩提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心直言就直了。言直就是没有妄语。这是入道的最初方便啊。
我们要不能从这个地方觉悟,还是天天从妄想里面打圈圈,如何能钻得出妄想的范围呢?成天干假的不干真的,自己怎么会有心得?再跟诸位说,有心得就是有受用处,法喜充满呢。没有心得,这个心没有主宰,渺渺茫茫。
我们一般人讲空洞,心里面空洞。读得再多,记得再多,心还是空洞,为什么呢?全是别人的。好象我这个房子里面是装了不少东西呀,全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啊,东西虽然很多,不是自己的,心还是不踏实,还是没有依靠。
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真正有心得。心得是从老实当中去修学。真实里头去修学,首先要修的是至诚心呢,直心就是至诚心,我平常把它讲做平等心。至诚就是平等,不平等没有至诚,诚到了极处是平等的。
诸位说要是能够把这个重心抓到了,你修得什么?我修的平等心,我修的至诚心,就对了。你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完全是一个路子,一个方向。八万四千法门,那是方法,目标方向是一个。那些是方法。方法随变你去用。只要方向目标不错,决定可以达到。迷失了这个方向,那就统统在妄想里打转转。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种种发明统统叫妄想。这几句经文,我们看看,你看要紧不要紧呢?
你能把妄想放下,不执著了,不分别了,坛经里面讲的前念不生,前念不生就是放下,于一切法中没有分别。没有知见,这就是不生呢。有不生,才有不灭。不灭是什么呢?运用自在。见色闻声,象六祖所说的,生八万四千智慧呀。六根接触六尘都生智慧,这叫不灭。那个经摆在面前,它怎么会不圆呢?怎么不透彻呢?还用得着去问吗?还用得着去翻那个参考书吗?
你们诸位今天跟我,如果真正能懂得这个意思,你们的成就一定比我快,成就比我高。为什么呢?我当时学习不是从这个路子学的。是从经论注疏里头学的。是从妄想里头学的,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从这个里头学的。我不过是很幸运,在这个妄想里头钻出来了。钻出来以后才晓得,过去也走了一段冤枉路,但是什么呢?还不算太多。虽然有一点迂回,这个迂回的幅度还不太大。我今天劝你的是一点迂回的路都不要走,这就是更直截了当了,更快了。
而我那个时候,老师没有这样教我啊。老师要是这样教我,我今天就不是这个样子啦。那么我从这里钻出来之后,一看懂,我过去那个路子虽然可以走,不是最好的路。我今天提供诸位是最好的路,是成就最快的路。与这个一乘的教学,一乘的精神,完全相应的一条道路。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今日之下,这些年轻学佛的,佛门里面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的,是不是象此地所讲的:
观见是见,观尘是尘,种种发明,
他不知道他是妄想啊。可是有个事实: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这个是事实呀。他在那个故纸,在注疏里头脱不出来。这个是事实啊。所以诸位要好好地想想啊。是非,在此地,我们也不要把它看作一个是一个非,把它看作什么呢?把它看成相对的这个两关。我们凡夫都活在相对论之中啊,相对的世界啊,没有办法超越啊。超越这个相对的,跟诸位说,就是佛法讲的一真法界。
西方的科学家讲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他讲到五百度空间,还是属于相对的,还是不能超越。为什么呢?那就是:
种种发明,无非妄想。见不到一真呢。
你要想见到一真,六祖两句说得好,坛经它的好处就是言简意赅,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就入一真法界了。所以叫你读经,不要去想它这个字怎么讲法儿?那一段怎么讲法?
也不要想到我什么时候会讲经,我什么时候经讲得好。一有这个念头就糟了,通通是妄想。妄想断了,你就是佛知佛见嘛,你表演得跟十方诸佛一样好,圆极了,妙极了。你要天天在那里打妄想,又想到佛的境界,那怎么行啊,那是办不到的。
那么这样说起来,我再教诸位日常用功夫,真正的修行,怎么个修法呢?读经是一种。要把读经这个方法,扩大到一切日常生活上去。
我们还是以经文的意思来说,从今以后,我们观见与尘,见就是现在所讲的——见分,精神、思想。尘是外面的物质世界。我们怎么个看法?我们要看祂——元是何物?看这个东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