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圆通疏

○(二别显)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三结示二初正结虚妄)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二引向重示)如汝所言宝连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解】温陵曰土枭附块即邪著余习也。魃鬼昔为妖孽故余习复为咎征。咎征者凶事前验。如鼯鼠呼人啇羊舞水类也。为魅凭畜故余习为狐。蛇虺蝮蝎皆名毒类。蛔者昔为疠鬼袭人今为蛲蛔附人。昔于鬼中饥虚今为充馈之畜曰食类也。服者昔著幽魇人今亦绵著于人即蚕虫牛马类也。


应者以合精余习能应节序即社燕寒鸿蟋蟀类也。明而不幽故为休征即嘉凤祥麟类也。昔依人故循服于人即猫犬鸡豚类也。凡诸异物性妙乎神灵迈于人。若龟善考祥马能知道乃至寒雁蟋蟀之类不假历数冥知节序皆余习也。各言多者约业习多分言之未必尽然也。

  【疏】天右曰众生自无始造业蕴于八识藏海中。若有状貌其积聚也不啻山高海深。此用烦恼火以厝业薪之下。苟非地狱猛火之所烧然则此业薪何由而尽。故此猛火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烦恼火以烧业薪从后受称故谓之业火。


若悟菩提则转烦恼火而为智慧火以烧业薪。乃以悟空而为烧。故曰则此妄缘本无所有。是则迷之则以无相之业火烧无相之业薪。悟之则以无相之智火烧无相之业薪。等一无相为用不同而升沉苦乐若天渊之相隔。清修之士以悟为本。宁容以瞬息间乎。

  ○(四人趣三初总标分行初反征其剩)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疏】温陵曰为畜正酬。酬过其分则为人反征过分。谓非理苦役食啖无度悉皆反征。然则凡所食取宜无过分也。孤山曰如彼有力谓修定学慧之力。不舍人身则为彼奴婢或遭其劫杀等。

  ○(二偿报难息)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解】温陵曰偿足自停则无交仇。偿足不停则交仇不已。自非正修正力莫之遏绝。吴兴曰奢摩他及佛出世此约修定破惑见佛得道方免相害。纵有宿业所作不亡。至果偿之若幻化之非实也。

  【疏】天台曰负钱偿足自停则业识所记两皆释然。似默默有主宰不期然而然也。若不期然而不然。或杀命则尘劫相诛。或食肉则长时相食。尔高我下若汲井轮之为然。苟非修奢摩他悟道之力贾勇出于尘界。又非得值佛世仗神通之力提拔离于畏途。则生死何由可息业报何由可停哉。

  ○(二别显)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三结示)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解】天如补注曰枭以附块相食故余习顽嚚不义。咎征本于妖淫故余习复为妖异。狐以宿因贪惑乃遇畜成魅。魅尽为狐故今为人则庸鄙无识。毒伦为狠亦其习之余也。蛔以衰气附物故衰微不齿。食伦出于饿啖故柔怯不勇。服伦出于绵著故劳役不息。应伦出于精明故文物不陋。休征出于灵知故聪明不昏。循伦宿涉世事故晓达不昧。是等皆非正报乃余习所偶故云参合。后三皆便巧杂伎世智辩聪者。非贤达文明之事也。

  【疏】天台曰夫人道者夙昔以五戒十善为因此世以三纲五常为道。进之可以升济神明出超生死。苟独持此而弗失则生生居于中国世世不失人身。此得彝伦之正者也。


若今文之明十类不过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要知皆非正报。惟后之三种碔砆美玉似是而非。第观其于是而三纲正五常全是真再来人。不然则如温陵师所谓皆便巧杂伎世智辩聪非贤达文明之事。以此而为鹤睫以验举世间人乎非人乎而无遗策矣。

  ○(五仙趣三初总标)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解】温陵曰仙迁也。人之形神能迁而不死者也。故曰存想固形。然终归败坏。比天为劣比人为优故别开也。孤山曰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二别显)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解】温陵曰以药饵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者地行仙也。行去声功行也。餐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者飞行仙也。炼金石还丹之类化骨易形撮土点石以游戏人间者游行仙也。乘阴阳运止以调气固精遗形涉空者空行仙也。鼓天池咽津液冰雪婥约不交世欲与天无异者天行仙也。吞吸精色服虹饮雾粹气潜通者通行仙也。能以术法述道自然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应者照行仙也。或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炼丹皆思忆圆成也。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外即采阴助阳摄卫精气者精行仙也。存想化理心随邪悟能大变化其行绝世者绝行仙也。

  【疏】真际云地行者以服饵丹砂存形久固。道虽成就身不能飞。飞行者[(歹*又)/食]松啖柏闲澹冲和。其体轻清故能飞举。游行者精穷变化察物性元。点石为金恤贫哀苦游于人世。空行者运用神气想化为功。其德圆成履空自在。天行者咽津固质摄卫持精。欲境不交如天无异。沇疏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张骞至昆仑山上得见天是也。通行者吸乎日气润益姿容。吞彼霞光将延世表。其道玄著故曰通行。道行者习诸咒术禁彼异缘。术力既成流功益物。照行者用其思念审度境心。忆想功成能知彼境即世间他心宿命通耳。

  ○(三结示)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解】长水曰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身总报之上加于前来十种修炼转成仙也。吴兴曰前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风仙。盖约命终随业受生而说。下文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而云仙趣无别总报者此义不然。况复今云深山海岛绝于人境岂非别乎。


应知人中炼心者非止服饵养生而已。必兼戒善方曰炼心。别得生理者正由人中之业别感仙趣之报也。以其业种之性经生不失故曰生理。纵于人间现得长生久视之理其数几何。若生仙趣则千万岁信有之矣。如山海经云昆仑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塞暑人皆数千岁。此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炼心便希千岁。是犹见卵而求时夜不太早计乎。

  【疏】天台曰六趣之文业有定论。故见如来金口宣[改-己+易]莫不信受奉行。惟仙趣一门与道教近。而道之为教旧与二氏抗衡。而神仙既附之为宗不独同之且欲胜之。故今释此凡立二科以辨其旨趣别其是否。庶令入佛道者有所适从不为仙宗所惑。云辨其旨趣者。文中备明因果各有抑扬。初明因中人中炼心扬也。论前明种类中云坚固服饵坚固草木等是皆炼形。而言炼心者。以坚固于服饵等则志趣不移而心无异念虽炼形而实炼心。况有坚固思念等者在。即举多分为言亦无不可。然不云修而特云炼者。此正神仙家所谓修炼也。不修正觉者抑也。人心虽妄而有正觉佛菩提者在。修之可以作佛。彼则舍正觉而不修。徒安其臭身悦其痴心以性命双修为自负。

故抑之曰不修正觉。次明果中别得生理下扬也。生理者即世间生生之理儒门所称理气是也。如云天以五行阴阳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是也。论佛教虽不云天生即气以成形。岂能异之。是以人之有生寿数修短必随理气之盛衰。如劫初人心淳朴并修十善。气运也盛故有八万四千岁之寿。自后日就浇漓渐沦于不善。释迦化世时当减劫之将末而八十归真。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人之生理止是而已。今于人中炼心获现果报寿千万岁非别得生理乎。故训诂者曰仙者迁也。或迁短寿为长龄。或迁地行为飞行。或迁人界为琼居。此理之固然事之不妄故曰寿千万岁休止山林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下抑也。所以轮回者由逐妄想之所流转不修正觉三昧故也。前文所谓别修妄想存想固形。不过内存忠孝和顺仁信为之本外以妄想固形为之末惩私欲历清苦以感报。心非常住宁能不尽。行非寂灭岂获无生。

故长生者对短寿为言。如张弓射空力尽则坠。报尽还来随先所造诸业而散入诸趣矣。二别其是否者。若克论主教于人间世者厥品有三。曰生生之教长生之教无生之教。生生之教中天竺国四轮十善是也。与此方儒教同。以生生不绝为之本故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又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养生为之主故曰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又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长生之教十仙是也。与此方道教同。以长生为之本故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以摄生为之主故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瓜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耶。无生之教即吾佛道是也。以无生为之本故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又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以融生为之主故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故养生者必厚其生。摄生者必薄其生。融生者必轻其生。

故三教之设施于人间世不能无养惟厚薄之不同尔。然则生生者命也。有生者性也。犹形声之于影响不能相远也。夫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观夫世之为教者徒于浊响以求夫声。曲影以求夫形。其于性命之学亦以远矣。今之谈仙宗者务为高远不甘列名于十仙之数。谓楞严之十仙非吾道之天仙。至欲凭陵释教而上之。谓释氏修性不修命。吾教则性命双修称为形神俱妙。呜呼形神俱妙惟佛能之。除佛已还孰无变易生死。况学仙者欲于父母所生之身不净分段种子。

纵使获一二还丹点化轻举延年别有生理信固是之。不过暂为守尸之鬼终落空亡之果。欲过大道不亦谬乎。因晓之曰有真性真命焉妄性妄命焉。真性真命之阶一。妄性妄命之阶五。真性真命之阶一者佛也。佛有三身。一法身。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无非佛法。穷三际时。亘十方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得其后。此生佛均有之妙性也。克论真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此即所谓真性也。

惟论证悟不假修为。谓之素法身佛未有庄严。以常寂光净土为依报。二报身如来。从无量劫广行六度备修万行。行真实因称实感报。此身与法身称。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光明。一一相好无量无边。此即所谓真命也。然虽论修乃称性而修修即无修。以实报无障碍净土而为依报。色心不相妨身土不相碍。亦谓之命者随俗而立名也。此以报智为识以有去来运止为息以和畅为暖。所谓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是也。三应身。应同众生而有身也。此随国土净秽所应身相大小不同寿命延促有异。

如弥陀之应极乐净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光明。所有寿命无央数劫。是故称为无量寿佛。以彼国土众生生者寿命无量皆具三十二相故也。又如释迦之应此娑婆秽土但丈六紫金之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已。及其寿命亦但八十一岁即示归真际。以此秽土人身粗劣寿命短促故也。有二义故应灭一者机薪既尽应火当亡。二者秉遗体于父母返四大于本原是故应亡。


夫法报者本也。应同者迹也。达者知本而略迹昧者执迹以疑本。谓释迦虽成正觉亦同灰断。以此讪佛性妙而形不妙何其惑哉。妄性妄命之阶有五者。一菩萨道二二乘道三天道四仙道五人道而三途恶道弗与焉。一菩萨道者论圆别登住地者亦证三身。今判为妄者以其还源未臻于妙觉断惑未尽乎无明虽无分段粗重生死犹有变易微细生灭。若除此少妄余者皆真亦可称为真性真命也。二二乘道者即声闻缘觉小乘之人。此有二种。若未出三界者性虽证乎空寂身同分段凡夫毕竟归于灰断。虽未证乎真空与而言之亦可称为性妙。身灰断故形则非妙。

若已出三界生法性土受法性身。虽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以未臻极果故亦判为妄性妄命。虽有变易生死非如分段实有生灭。但于法性身变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故其寿命无有边量。三天道有三种。


一无色界四天二色界四天三欲界六天。各有寿量增减不同如下天趣中明之。四仙道即今经十仙。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

如山海经云昆仑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寒暑人皆千岁。又如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婥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云云)。又如道书所载人间有三十六洞天皆神仙所居寿千万岁有之。


此类既无别总报即于人身总报之上而受用有别。而经云别有生理良有以也。五人道有四洲不同。一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即今所居是也。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身长七八尺减五六尺。饮食衣服随富贵贫贱不同。生老病死等八苦皆所不免。二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人寿二百岁食自死鱼肉不杀生身量同南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邪尼。

人寿三百岁同南洲食肉杀生。三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越。其地比余三洲最为胜乐。诸寰浴池华果丰茂众鸟和鸣。无有沟坑荆棘蚊虻毒虫。自然粳米众味具足。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自然釜鍑下饭熟光灭。有树名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彼诸男女止宿其下。有诸树果熟之时自然裂出身衣或器或食。河中宝船乘载娱乐。入中浴时脱衣岸上。乘船渡水遇衣便著不求本衣。


次至香树手取乐器并以妙声和弦而行。其人无有众病颜貌同等。发绀青色齐眉而止。人起欲时熟视女人彼女随诣园林。若是父亲母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亲者树则曲荫随意娱乐一日至七日尔乃舍去。彼人怀妊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置于四衢。

有诸行人出指含[口*敕]。指出甘乳允遍儿身。过七日已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以人寿定千岁故不吊死。庄严死尸置四衢道。有鸟名忧尉禅伽接置他方。其地柔软随足隐起。大小便时地为开坼利已还合。其人前世修十善行来生此洲。寿命千岁不增不减命终之后生天善处。人定千岁故死不哭吊。

佛不出生故不闻佛法此所以为八难之一也。南洲有佛法可学。故大乘根器多生其中。以寿命短促众苦逼迫故怖畏发心勤修道行。此其所以为四洲之胜也。如上所引上至于佛下至于色界四禅天。虽真妄有殊皆务修性而不修命。虽不修命而诸报命寿量长久身相殊好。盖性犹形声。命犹影响。性之形声既端且和。而命之影响目直而顺。若欲界诸大但修上品十善。其所感报亦超胜诸仙。

岂假修命之所得耶。至于北郁单越本为人道。论品位在诸仙之下。而报命胜乐反乃过之。因修十善之所感亦修命之所致乎。故知欲冀形神俱妙者莫贵乎佛之真性真命。欲证真性真命者莫先乎明心见性。其次莫大乎称性而修。又其次莫要乎功德资成。此之三法修佛道者缺一而不可。谓之务修性而不修命。虽不修命而真命自然果报不忒。犹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有智之者惟务乎形端声和而已。

何必区区以炼精气神而谓之性命双修形神俱妙哉。或问曰精气命也。神性也。释氏虽修性不修命而神之为性亦修之。何总排斥三者俱非乎。况曰成佛形神俱妙。苟不炼神何以臻乎。对曰所言成佛性命兼美形神俱妙者乃就神仙之言以为超胜之说。其实佛果不可以性命名形神召。

盖凡可言形神性命者以有精气神故也。佛之法报二身不从父母胞胎生故不可言精。从胞胎精气之所生则秉形于气。既不秉此故不可以言气。夫秉精气者以有识神故也。佛久转人识以成四智故不可以言神。神仙家之言性命者不过以识神为性以精气为命。佛无此三寄世俗以谈性命亦寄世俗以言形神。岂世间精气神之所形容哉。或又问曰仙家谈性命。命固精气神也。其所修性亦与释氏同何总排为神识耶。对曰据彼所谈情性极妙者而曰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巳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谓东三木也我之性也。西四金也我之情也。南二火也我之神也。北一水也我之精也。性乃心之主心乃神之主(云云)。是皆不出五行非识神而何。又问曰据南岳思大禅师发愿文欲学五通仙人延寿以弘末法。夫思大乃台宗一大祖师。现生证入圆家十信与佛地位相去非遥尚欲学仙。则知仙道位同于佛。何乃反云仙不及之。对曰南岳大师深入圆位不可测量。以迹求之具两种心。

一丈夫心一老婆心。志公和尚寄声于南岳云。老和尚终日间灰头土面何不向红尘中度众生去。南岳答云十方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有何众生可度。此丈夫心也。若发愿文愿学五通神仙者乃南岳老婆心切。冀延寿命在于末劫佛法将灭之时流通般若。使佛法慧命不绝度诸刚强浊恶众生。盖此婆心有所感激而发。因当时诸恶论师见大师道德隆盛孜孜流通般若横生嫉妒。以种种毒药数来害命。以道力故绝而复苏。故发心造金字般若毕而发弘誓愿。有正意别意。正意愿留经及身以待弥勒。别意欲求五通延寿。然虽有其心而无其事。是以报满亦取圆寂。黄金锁子骨尚留南岳山三生塔下。盖可验也。

今之学者带异事佛。每援此以为口实。因诫之曰有南岳两种心则可。一丈夫心上求佛道心也。尚不见一众生可度即佛道在南岳有所不取况仙道乎。一老婆心下化众生心也。尚欲垂形九界虽三途有所不避矧仙道乎。若此两心或阙一种皆名半边汉。若择其宜所从事宁可具于前心不可有于后意。盖今末法道心难得其正。一涉此念便为贪生怕死汉堕落见爱邪魔之网。如是师僧吾见之矣。一萌此念则无所而不至。仙道既无所成。佛道又所不收。竟堕魔罗之网泥犁劫寿何辞。

学佛道者其诫之哉其慎之哉。或又问曰仙宗云精有真精非交遘之精。气有真气非血气之气。神有真神非神识之神。故三家相见结婴儿者盖化精气神三者以为大丹。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乃以天地为[日/析]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取后天坎男离女互相交遘复还先天乾坤父母。

谓之干宫交点落黄庭岂可以精气神为言乎。对曰据尔所言任谈玄妙。灼然未离乾坤阴阳造化五行。不过煅炼识神坚固妄想。以生灭妄想为因焉能契合真常性命哉。又曰释氏修性不修命但炼阴神。如捕风捉影无有真实。神仙家性命双修是炼阳神形神兼妙。如青天白日无所不丽。昔者一僧一仙同约出神。去赏琼华各各袖华而归以为之验。僧则袖取无华仙则华在非虚。以此为证则仙胜于释多矣何乃斥之以为虚妄乎。对曰入定出神佛门呵为播弄精魂鬼家活计。

小乘教中尚所不取况大乘乎。若果有此僧乃释门外道。高尚之人以涕唾视之不足挂人齿牙。不则乃道流妄为此说以诬僧尔。或又问曰近见道书合三教以为一家。谓神仙之金丹同释氏之圆觉。则何彼何此而苦斥之。对曰彼果能会金丹为圆觉以圆觉为所宗舍神仙而为金仙。此余菩萨愿之本心也又何拒之。但恐此说有言无旨。不过援圆觉以为己助。虽曰同之实欲胜之。还以形器上下为辞形神俱妙为说。不徒以劣均胜且将以胜为劣。所谓无上醍醐遇此等人翻成砒霜鸩毒者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天趣二初别示诸天三初欲界二初正标六初四天王天)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解】温陵曰未能离欲且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能初天托生也。六天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约欲微增胜者。爱欲为轮回根本。前明沦坠亦始于此。此明超腾亦始于此。意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且疾断根本则轮回可出也。

  【疏】天台曰经明诸天位次有旁正二意。正则备明天趣以为圆修行人竖出三界失错之戒备。盖生天受福虽非本意惑之伏断厚薄而报有精粗。苟未出三界而清升焉免。一不知此则随禅生著中途因依未证谓证成增上慢失。且三禅之乐其乐无央。认为涅槃住而不前。小乘之极果尚无大乘之实报何在。是不可不知故备明之也。旁则寄勖圆修行人要须三学毕备。如清升元首已云心不邪淫。忉利天人加以正淫微薄。以至六天乃云了然超越。非以四重之初分轻重以阶粗妙乎。至于空居四天必修未到之定。矧四禅四空从定得名。而无欲无染乃出欲界。

圆修行者其可以无戒定破惑能出三界乎。此二则意在言外者也。若其明勖则曰诸世间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合而言之岂非三学缺一而不可乎。今之言大乘者则一以慧学为高尚。而曰定不必修戒不必急。请以经意试著思之。经文凡为两科。初别示诸天二总结虚妄。别示为三。初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

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单修上品十善乃欲界二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兼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

今初欲界一天为清升之元首。居须弥山半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东方黄金埵城名上贤持国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城名善见增长天王所居。西方白银埵城名周罗广目天王所居。北方水晶埵城名天敬多闻天王所居。身长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昼夜。今经则惟以十善中持邪淫戒心不流逸澄莹生明为因。以居邻日月为果。夫日月人间世之光明至圆满者也。苟无戒明焉能与邻。庆喜以邪淫致堕而启教盖有由也。

  ○(二忉利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人类名忉利天。

  【解】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统焉。温陵曰此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后递然也。净居谓清净自居之时。未全清净之味为有微爱故也。日月居须弥腰忉利居顶。以澄莹增明故能超之。

  【疏】天台曰前名地居初天此名地居二天。盖三十三天居须弥之极顶去地高八万四千由旬。善见大城周万由旬。极世间之庄严。身长一里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正淫微薄为因以超日月明为果。前适与邻今则超之。可见淫欲之情为沉坠之本。净戒之想为升济之因也。

  ○(三须焰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解】温陵曰欲心不作故动少静多也。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名时分。

  【疏】天台曰此天为空居之首。身长一里半衣重三铢寿二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逢欲暂交去无思忆动少静多为因。身有光明不假日月为果。谓欲情又薄于前也。此天加修未到定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去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

犹如虚空冏冏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以此而言则前之二天已有欲界之定。故初天云澄莹生明。次天云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岂非约一分俗人好修禅者渐渐窒欲而然乎。今天则云动少静多岂非欲界定已成兼坐未到定将成之相乎。第四天云一切时静则兼下二天已成未到定而根本之禅亦兼修之也。

  ○(四兜率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解】温陵曰虽静心愈多亦未免应触。此能少欲未能无心也。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言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之事也。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二天。身长二里衣重一铢半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今经则以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为因。以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为果。有内院外院宜是约求生内院者言之也。若然则凡求生内院者不可单约事善。应修禅定至未到定然后可生。故求生内院欲见弥勒菩萨者当修三法。一上品十善二大乘禅定三发往生深愿。如此三法缺一不可。苟以片善而欲往生是犹见弹而求鹗炙也。或问何必禅定及以发愿。答曰若无未到或恐不及。不及则或生下天及以外院若无深愿或恐过之生于上天。

  ○(五乐变化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解】温陵曰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嚼蜡言味甚薄也。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三天。身长二里半衣重一铢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此经以欲情味如嚼蜡为因以乐境自变化受用为果。盖欲情更薄定力转胜故因果皆越于下天也。横陈字乃译经者用宋玉讽赋而润色之。彼云[惏-木]惕之心兮徂之床横自陈兮君之傍。

  ○(六他化自在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解】温陵曰了然超越言全无味也。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也。吴兴曰准天台说六欲天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护法心是四天王业。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业。若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是焰摩天业。若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是兜率天业。欲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定是他化天业。今经止约欲事轻重而分六天者。应有二义一是阿难发起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四天。身长三里衣重半铢寿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此经以欲情于行事交了然超越为因谓超越其蜡味也。以遍能超化无化境为果。前三天皆坐未到定或深或浅俱未成就。至于此天方乃成之。此中应有二天。一正一邪。正则未到定成更加修根本能生色界初禅。邪则魔罗波旬寿三万二千岁耽著欲境住而不前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或问诸天寿命长短定耶不定耶报尽定散入诸趣耶。答曰经论多约一分住果报不更进修者而言。若进修者随禅上生寿应无定。若不上生散入诸趣何疑。

  ○(二结示)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解】吴兴曰形虽出动此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心迹尚交谓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焰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视。须知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只就人中辨欲事轻重用显六天感报不同也。

  【疏】吴兴又曰应作四句料简。一形交心不交即此经第六亦通第五也。二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后二也。三心形俱交即经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交如初禅以上也。道欢法师引楼炭经云欲界诸天具有十法。一飞来无限数。二飞去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五天身无有皮肤筋脉血肉。六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身无疲极。八天女不产。九天目不睡。十身心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余色皆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色界二初别明四初明初禅分二初正释三初梵众天)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解】温陵曰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真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疏】天台曰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者。此拣但有事戒不能生大乘定慧也。意显世间戒同小乘但执身无犯。非同大乘身心俱断。如斯大戒能生大定。大定能生大慧。破烦恼出三界罔不由斯。然此犹作次第而说。若圆顿教人发轸即修大定。依此定而修戒修施修忍修进广大智慧一以妙定而为之指南。

温陵师释此初天凡有三义以受三名。一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已离欲染故通名梵世。已离散动故通号四禅。言六行者俱舍论颂曰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粗苦障行及净妙离三。论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此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净妙离。谓无间道缘自次下诸有漏法作粗苦障三行相中随一行相。非寂静故粗非美妙故苦非出离故障。净妙离三翻此应知。谓若精进作此六行断结之道伏却下地烦恼命终即受上二界生。又六行欣厌各三。

若所欣厌体则随何地各各不同。如欲恶不善为初禅所厌。寻伺为二禅所厌。乃至无所有寂然而住为有顶所厌。如次欣上亦例可知。又初禅为下未至地心所欣为净妙离。为他二禅近分地心所厌为粗苦障。则欲界法惟是所厌非欣。有顶地法惟是所欣非厌。中间地法通可厌可欣。天台曰欣厌者出尘之初门学道之捷迳。苟微此法则烦恼生死何由可离。

菩提涅槃何因可证。亦求其所厌之苦粗障所欣之净妙离何如耳。若约其至极者言之。则等觉菩萨犹有一分微细烦恼变易生死苦粗障者之可厌。妙觉如来菩提涅槃净妙离者之可欣。惟圆人以乎等无欣厌者为欣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即以元明为净妙离是可欣。识精能生诸缘为苦粗障是可厌。则六行观非首楞严王之助道乎。

  ○(二梵辅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解】温陵曰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疏】天台曰温陵师谓此天又得定共戒者。夫戒以防非止恶为义。初天但能执身伏欲犹有勉然防止之事。今则欲习既除离欲心现。心现则初禅成就心无邪动。非不防而自息恶不止而自无。此之净戒与定俱发谓之定共戒。故得于诸律仪心爱乐而体随顺也。

  ○(三大梵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解】温陵曰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孤山曰上三天不显言修禅惟言持戒者。盖此经扶律以励未来故也。资中曰大梵天劫末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故执为常也。

  【疏】天台曰身心妙圆威仪不缺结上义也。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正释此天也。定共禁戒故曰清净。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解】温陵曰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孤山曰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今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简非第四。清净心中正指初禅也。

  【疏】吴兴曰初禅修五法离五盖成五支具八触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进定慧一心。五盖者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八触者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掉猗冷热浮沉坚软。

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约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次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今大梵天王寿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禅悦为食与前二天感报略同。

  ○(二明二禅二初正释三初少光天)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解】温陵曰此蹑大梵之行升进。资中曰二禅已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疏】天台曰其次二字为少光天之发辞。梵天下逆指初禅之尊者统摄梵人之梵行既圆则澄心不动而寂湛生光。澄心不动犹是梵天之行。至于寂湛生光方是二禅功德。盖此天以光之多少而分等级。其光尚少故名少光天。圆满梵行有二。一正行即初根本禅。二加行即四无量心。交光谓寂湛生光如水澄成映而静极发照用也。

又设问曰此与菩萨寂照何殊。答曰人法二执毫发未动。但以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此其别也。不知文中但云寂湛生光何曾云生照。即使生照又何必以菩萨为妨。即使为妨又何必以二执动未动为解。要知寂照功夫邪正凡圣小大偏圆皆有之。亦但问其理之何如解之进不尔。至如圆人初修大定。人法俱未伏断不得言寂照乎。鹦鹉强学人语。隔帘幙以诳吓无知。三尺家僮亦知其谬。

  ○(二无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解】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等言之。非遍十方世界也。

  【疏】长水曰从前少光更发多光。光相转增名光光相然。

  ○(三光音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解】温陵曰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疏】真际曰教体即言诠也。以光为音表了无尽故云发化清净等。长水曰以二禅界地无有五识。小乘及凡夫若在定时俱不能起前五了境。但用光明以为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孤山云旧解云揽慧光之应用为表诠之教体以代言诠故名光音发化清净者十四变化心也智欲圆光也。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解】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故今说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悬或作愁字之误也。

  【疏】吴兴又设问曰初禅五支已具于喜。何以二禅方名喜俱。答初禅有觉有观犹带忧悬。今觉观俱尽故别受斯称。又熏闻记曰此有四支谓内净喜乐一心。此禅发时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俱发为异。天台曰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二由旬。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明三禅二初正释二初少净天)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解】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也。

  【疏】云间补遗曰如是二句牒前也。披音露妙下正明三禅也。披去光音之教迹露出妙性之正定。良以二禅有内喜之染。今则去之所以名净耳。进修二禅故发成精行。证得少净故通寂灭乐。发成精行者纯净之定也。通寂灭乐者一心支也。

  ○(二无量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解】温陵曰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也。吴兴曰望上未遍望下则多故名无量。

  【疏】天台曰准吴兴疏具足应云既得少净空相现前复以定力引发少相令无边际。望上未遍望下则多故名无量。

  ○(三遍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解】温陵曰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吴兴曰上身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于外。

  【疏】天台曰世界指前净空为言。即圆光成音身通寂灭乐之少净。此言其外也。身心指前身心轻安成寂灭之无量净。此言其内也。今则合是内外二法而融通之则世界身心一切圆净。此之净德既已成就。而吾之胜托者现前则三禅寂灭之乐有所归矣。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解】温陵曰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而云欢喜毕具者名同体异。不以文害意。

  【疏】天台曰此天具有五支功德谓舍念慧乐一心。前有舍念慧。而后一心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世称乐之至者为如受三禅天之乐以此。少净天寿十六大劫身十六由旬。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四明四禅二初四根本二初正明四初福生天)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解】吴兴曰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过。苦乐下正示福生也。三禅无下界苦因虽名为乐。乐久必坏坏亦成苦。今既舍乐苦则不生。地持名此为舍俱禅其义同矣。温陵曰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

  【疏】吴兴熏闻记又曰净福性生性谓体性亦约内说。此禅与微妙舍受俱发故名舍俱禅。具有四支。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清净支四一心支。福生余经或名无云天。第二福爱名福生天。无云者。下虽空居依云而住。此无云首特号无云。业疏云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

  ○(三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解】温陵曰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吴兴曰得妙随顺即随顺下文二岐路也。由此净福体性无遮爱乐修习胜妙之法。是则福资二路非止当天故云穷未来际。

  【疏】云间曰前福生天以舍乐为福。今舍心转胜爱乐此福故名福爱。与前福生深浅之别。

  ○(三广果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解】温陵曰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资中曰此广果天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广福所感名广果天。

  ○(四无想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解】温陵曰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趣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资中曰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此生灭永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第六识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

  【疏】吴兴熏闻记曰百法论名为无想报属不相应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无想报。亦云无想异熟。此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果。二异时而熟过去造因今现得果。三异类而熟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携李曰然此四禅总报别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秪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后五不还亦是圣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业令五品殊胜生彼受乐。与凡夫不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结示)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解】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疏】天台曰四禅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念清净支四一心支。福生天寿百二十五大劫身百二十五由旬。福爱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无想天广果天寿皆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二五不还三初总示)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解】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资中曰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疏】集注曰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名不来。俱舍论色界有五种那含。

  ○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杂修能至色究竟。言五种者一中般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谓生色界已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谓生色界已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无行般谓生色界已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而般涅槃。此有二种由因与果异故。因异者有杂修无杂修也。果异者至色究竟及有顶也。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行不同故。今五不还天即乐慧者所生也。初二三禅皆有九品修惑俱名为染。

  ○颂曰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云云)。道欢曰五净居者正理论云离欲诸圣以圣道永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五品者谓以有漏无漏杂资广果故业。令其殊胜转生五净居天故有五品。然何故须杂耶。谓五净居无别引业。一切有情法尔第四禅中秪有三品总报引业生彼三天。圣人既无烦恼故须杂下三天故业生五属也。然所资故业是一。由能资因行相有五故感五天五品之义下文五天更当引释。

  ○(二明别五初无烦天)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二无热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解】温陵曰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斗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斗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也。

  【疏】天台曰初无烦天即下品心资也。谓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满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夹熏禅。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

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没便生无烦天也。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即是障也。障即苦乐两斗也。次无热天即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三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无漏有漏无漏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能超无烦生于无热天。盖前斗心虽不交于苦乐犹有苦乐之境在。虽曰无烦不能无热。今则机括独行研交者无地则其热亦无。

  ○(三善见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四善现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解】资中曰尘象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炼自在故云陶铸无碍。

  【疏】天台曰三善见即杂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故业故。从广果没生善见天。无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见圆澄名善见天。盖前天虽无热然而犹有机括独行者在。不得称为善见。今则独行机括亦无。十方世界惟一妙见故名善见天也。四善现即上胜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超三生四。盖前虽善见现前未能转变自在。今既无尘象沉垢。若陶家师著少泥于轮上一拨便转大小器具随行施设无适而不可。能起十四变化自在故名善现天。

  ○(五色究竟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解】吴兴曰究竟研穷之义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是也。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变其文耳。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粗细不同故曰性性。入无边际即色界与无色界二边之交际也。俱舍云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

  【疏】天台曰五色究竟天。即上极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能超四天生色究竟。无烦天寿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见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化乐他化二天所著衣服随心大小轻重。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异。头虽无髻如著天冠。无男女相形惟一种。已上寿量身量出起世因本经。

  ○(三结示)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解】温陵曰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见。

  ○(二总结)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解】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三无色界二初正明二初明感报二初简回心不入)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解】温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其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修惑即出三界。其钝根者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应知慧光圆通且约尽无生智圆满而言。入菩萨乘正约出三界后胜进而说。斯亦今经破定性之明文也。名为回心者圆师指同涅槃五人发心之义。今谓不尔。彼是界外发心即入初住。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安得五人为同年邪。

  【疏】天台曰有顶色边际中即色界第四禅天为三种人之所住处。一修凡夫禅即广果。二修外道禅即无想。三修出世间禅即五那含。今云二种岐路一往不以圣凡为分但以厌色不厌色为异。不厌色者即若于舍心发明智慧等乃回心大阿罗汉。厌色有三种一钝根那含二凡夫三外道。观今现文似但指圣人利钝以分岐路。其实厌色不厌色约义应有四人。

今且明圣人根分利钝有二义。一觉身碍不碍二立心回不回。若觉身不碍即色究竟天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此不碍之利根也。子缚既断则自利已竟便于此世回心向大入菩萨乘从空入假导利群生此回心之利根也。

若觉身为碍销色入空等。待子果俱尽方出尘界此色碍之钝根也。既出尘界如焦芽败种不复堪用此不回之钝根也。须知回心有二义。一先小后大二始终皆大。先小后大复有二义。一宿种成熟故二教令发心故。始终皆大亦有二义。一先求自利回己向他故。二假理现前欣赴夙心故。经之明意亦有二义。一为大乘竖出三界者寄此以明道不躐等故。一为小乘竖出三界者寄之策发令发大心故。

  ○(二明生者类殊二初别明四天四初空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解】温陵曰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今此初天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疏】天台曰长水师言无漏道即圣种观。观五阴如病如癕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有漏道即六行观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

  ○(二识处天)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解】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疏】天台曰三界惟心一切惟识。二十五有罔匪八识之所变造。所造之三界尽则能造之八识现。故知六道众生虽终日用八识而未尝见八识。然其所用八识特为其主而已。若其用者则七识为之使。故第七谓之传送识。

此识内缘第八即缘心而为分别者。外缘第六即缘尘而为分别者。虽曰能缘要由所缘之境在。境在则能缘之识存。境亡则能缘之识灭。然缘境本由乎六识。要由七识之所使。虽分能所皆一体而异名异用而同体也。

今者色空既尽则六识无用而七无所使故去末那半分粗浮者。而阿赖耶识既全在故全于半分微细也。云惟留者正以三界之识三其所去者半而留者亦半。非曰此天已见第八也。然此天有三人。约那含言之则前半此已断尽。约凡夫与外道言之但可言伏而不得言断也。

  ○(三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解】温陵曰前位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四非非想处天)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解】温陵曰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研穷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

  ○(二总辨二类)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解】吴兴曰此等穷空通指凡圣欣厌未尽故云不尽空理。纵是圣人修八圣种观亦有四阴细惑未亡。以未得灭受想定故。从不还天下明圣人有生此处者是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从无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处者。谓穷空不归也。外道穷空凡有二种。一穷至四禅以无想为极。二穷至无色以非想为极。

今既入无想则迷于有漏无闻四空。故五百劫满自当轮转。有解此文作外道从无想天来者非也。请观不归二字。归犹来也。岂非无想穷空不来乎。高丽麻谷普幻师曰。其那含天除其利根回心罗汉。其余钝根贪寂定者修空增胜入四空处。其凡夫禅次第修者成四禅后次从广果入四空处。然则根本天中第三广果能摄无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顶色边际者通指广果圣凡杂地也。天如补注曰观长水前解舍心有二及吴兴所解穷空不归等。与麻谷之说略同。今参而言之钝根那含广果凡夫皆能趣入四空。而外道亦有入者惟除无想之外道耳。

  【疏】天台曰此等穷空谓既以空而灭色复以识而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以非想非非想以灭无所有。则于无色界之空可谓穷矣。此扬德也。不尽空理抑过也。空理有二但空不但空。不但空此空即有。能尽此理者即前回心大阿罗汉从空以出假矣。但空者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是等既以空灭色乃至非想非非想。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岂能尽其空理哉。前义可破圣人穷者。后义可破外道穷者。穷空不归者。归复也。

众生始从涅槃之空以出有。圣人则从生死之有以还空。今之凡夫与外道虽能穷空而不能归空故曰穷空不归。前云厌色不厌色应有四人。不厌色一人。于色边际已出尘界回心向大。厌色三人。一穷空归者即钝根那含。一穷空不归即若从无想诸外道天来者。一修凡夫四禅八定为世间禅。不知修出世间灭受想定。心因则以非想非非想为极则。报果则亦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经虽不言约义须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辨王民)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解】温陵曰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未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华严谓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竖论已终故通结指。

  【疏】天台曰温陵师引华严经初地作人间王等者以其皆法身大士故也。论圆教初住已证法身。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应以何身说法即皆应之。则初住多作阎浮提王矣。今云初地岂华严兼别之言乎。


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为天主。九次第定名善入师子奋迅名善出超越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号首楞严。

  ○(二结示)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二总结虚妄)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解】温陵曰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孤山曰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诸趣受生也。天如补注曰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由胜定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也。数取趣者能取当来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

  【疏】天台曰成论明极善极恶皆不经中阴如[矛*贊]矛离手故也。今七趣中三途则属极恶天仙则属极善。善恶相杂惟人与修罗耳。今既总结虚妄其可以中阴以释数取趣乎。应是取其义相明众生七趣往来数数舍此生彼通名补特伽罗也。

  ○(七修罗趣)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解】温陵曰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嗔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吴兴曰俱舍四生颂但云鬼通胎化二。今卵生修罗鬼趣所摄。则世亲之言似未详矣。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今四种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今谓彼四只可摄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


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问此四修罗既为四趣所摄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报谓之人天。若论受苦实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经惟以鬼畜二种收之良由于此。

  【疏】孤山曰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之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天台曰六道摄属各有定处惟修罗摄属四趣者。经意不特显果报四种属乎四趣。将是每一种中亦杂具四因。惟观其何因为多以堕其趣。如中品十恶为鬼道因。下品十恶为畜道因。下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因。若善恶之业纯则随之以受四生之报。其或倏焉而为善矣倏焉而又为恶。倏焉而上矣倚焉而又为其下。或善恶交战于一生或上下交攻于一念。况心怀猜忌事欲胜他。故垂终受报强者先牵。或为鬼道而卵生以至或为畜道而湿生。


如虽为鬼道矣而又能乘通入空。虽为畜道矣而又能旦游虚空。非兼人天之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所摄者虽居邻日月力洞无畏日夜苦具三时自来。非兼鬼畜之罪乎。故诸天与修罗战时每以人间善恶多少为胜负卜。

善多则天胜不善多则修罗胜。一日方相战而天帝乍胜乍负者再。正缘世有一人欲为善而忽为恶念间之。欲为恶而又为善念间之。持疑未决间故令天帝如此。每见今之为行者是非美恶杂糅神襟。猜忌之念不无。好胜之心常在亦当以是而为戒焉。

  ○(二结示劝断二初结示迷妄二初迷真有相)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二随妄轮回)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二举悟劝断二初明真修无著)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解】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即天趣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无二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迹双泯矣。


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孤山曰有无二无无生死之俗也。无二亦灭灭涅槃之真也。尚无于善况随于恶。亦应云尚无无二云何随二。中道无著其旨惟明。天如补注曰有无相倾者鬼趣业尽或修善而升。天趣报衰或转恶而坠。此名相倾起轮回性也。

  【疏】荆公曰有对则有代有执则有释。执有以为乐则与苦对其释也苦代之故人乐终于坏。执无以为净则与染对其释也染代之故天净终于堕堕则所无更有坏则所有更无。

  ○(二举三业劝断三初明妄因)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

  ○(二牒答前总问)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解】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业即杀盗淫也。

  【疏】天台曰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者明别业也。因各各私众私同分者业虽各别不妨别业而同报。虽然同报而各有元由。故曰非无定处。

  ○(三劝修行断除)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如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解】温陵曰杀盛淫为惑业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诸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断三业劝除三惑乃戒备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防邪误也。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寇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

  ○(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二初正明发相三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修二初经家叙事)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二如来正告)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二生后发相二初述意许宣二初述意二初总明)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二别示)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二许宣)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二时众伫诲)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解】温陵曰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深慈也。四禅无闻者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生四禅便谓已证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疏】天台曰洗心有二义。一凡修禅定先须洗涤先心从前所有邪恶知见悉从忏断净尽无余。如前净器除去毒蜜复以灰香荡涤习气后贮甘露。一有不尽便为致魔入魔之端。二者所修三止皆是洗惑之慧水。如体真洗见思方便洗尘沙禅那洗无明。一不合法便为洗心非正是故即落魔道。魔境现前者摩诃止观广明十境。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惟初阴入是初心常所观境。


余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又初心所观先须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亦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销殒。此与今经前文广约三科七大以开解。次约二十五门以明行。佛命文殊拣择惟取耳门为所观境同。

今明五十重境虽总名阴境。若观现文与下别开惟少病患与菩萨两境。盖病境易知故略不言。偏教菩萨亦可合于二乘境中。余之六境若寻文配合。如想阴中为魔所附发贪嗔痴是烦恼境。慢过慢及增上慢是上慢境。总为魔事境。总示中云得少为足四禅无闻是禅定境。行阴所发俱是邪见境。又复示以当处禅那岂非待发方观止观工夫乎。

  ○(二总别开示二初总述意三初明魔动因由二初生佛理同)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二明迷悟事别二初迷真起妄)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二悟理动魔二初明归元妄灭)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解】温陵曰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妄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芒易以销殒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虚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此并下文皆叙魔所起。盖有漏空界为魔所依今若殒裂则魔不安矣。或曰有漏空界乃众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销殒。矧古今发真者众而空界依然。安在其销殒耶。曰同业所感不离晦昧。发真返明故可销殒。然众生不可尽世界不可尽。


故虽一人发真而众复感结所以依然。使同业之人同能发真则山河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而为净妙佛土矣。天如补注曰迷则转觉体为虚空。悟则全虚空是觉体。故一人发真归元则一人所见虚空悉皆销殒而为觉体矣。即所谓心精通淴当处湛然。彼之未见消殒者是其未能发真归元也。吴兴曰前微尘国土且约同居而说。究论归元振裂之义须通三土。若发偏真归小涅槃之元则同居振裂。若发圆真归大涅槃之元则方便实报振裂。今已开小显大则真元之理无非寂光。但有相似分极之异耳。

  【疏】天台曰此下明为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大地振坼为致魔之由。欲明发真归元是以先明从真起妄。是故以生佛体同而为理本。次明迷悟事别以为魔因。初迷真起妄喻中。太清者犹虚空也。前以海喻觉心之大以沤喻虚空之小。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今则以太清喻本觉之不动以片云喻顽空之易销。故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于虚空若浮云之末其易销殒从可知也。次悟理动魔中言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正犹慧风一扇而殊云自消惟一真空迥无所有。或曰国土有相而云销殒可也。虚空无作不闻烂坏其销殒何在哉。对曰迷时则化觉为空悟时则复空为觉。复空为觉则惟觉无空。虚空销殒理固然矣。矧虚空犹捏目之狂华世界为狂华之非相。易可销殒又可知也。

  ○(二明将归动魔二初明圣凡通淴以释伏难)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淴当处湛然。

  ○(二明凡魔不同以显魔觉二初示魔天见动)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拆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二明余趣不觉)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二明魔恼本意二初因悟动魔二初正明)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

  ○(二反显)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二正为留难)是故神鬼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解】温陵曰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吴兴曰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摩地。以修饰故彼菩萨罗汉所证心性通同淴合。此动魔之由。由三摩地将出其境故魔等宫殿自然崩裂。斯亦归元之前相也。


问大地无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慑。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为之踊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为责邪。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明指益劝诫二初示悟者唯益二初引喻广明)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二结劝降伏)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二示不悟致损二初不悟同魔)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二校量劝悟二初明彼唯毁汝一戒)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二明此则隳汝全身)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解】温陵曰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恶趣。孤山曰以**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举劣况胜勖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故云心清净等。籍没汉书云除其属籍是也。

  【疏】天台曰次示悟者惟益中有三喻。初如风吹光乃以不动而胜动。次如刀断水乃以柔而胜刚。共喻妙觉照而常寂之体。方魔境现前果能寂然不动其奈我何哉。故曰了不相触。第三喻汝如沸汤彼如坚冰乃以阳而胜阴。喻妙定寂而常照之力。

下文云彼等群魔咸受幽气。明能破暗故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当处禅那二义。一任彼魔来现怪我心寂尔如空。然魔有强软。强来以寂软来以照。若慈云之赞智者华顶降魔云强软消磨寂照功是也。又如首楞三昧经云观魔界如佛界如。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不取不舍所谓当处禅那也。

  汉书云除其属籍。应邵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

  ○(二别显相五初色阴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行)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二生后发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尽相)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解】天如补注曰离念精明心未发光等色阴未破之相也。孤山谓在名字位中。则似抑之太低。温陵谓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似升之太高。当依吴兴指属观行。此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势暂息之时也。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幽暗。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

  【疏】天台曰销者销镕。销而后落故云销落。今经妙定于染不滞于净不著。一切结惑拟之即销。即为无为亡情绝解如大火焰不可凑泊故喻之如销。亦妙玄云譬如冶铁意在成器。器虽未成而粗垢先落。今修禅定志在成佛。将破色阴而销落诸念。喻实似之。其念若尽即圆伏五住也。离念精明即观行现前也。观行现前之人居静固无所移。涉动亦无所失。忘之而观智明明。忆之而寂体了了。

故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此正寂灭道场之先容真阿练若之前阵。当住此处入三摩地。繇斯而往则直道无雍。第为色阴区局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五受阴皆云区宇者。区者寰区宇者宇宙。人居屋舍皆取象于人身。人身又取象于寰宇。故人心妙明一自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来。为识为行为想为受为色。其区局者而有是五重。各以一妄想而为其本。色阴坚固妄想而为五妄想之末。其区局之相最为粗重。居生死长夜之方沉。故取喻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也。

  ○(二尽相)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二显妄源)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解】温陵曰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迷碍而已。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色阴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妄本经末自释。天如补注曰前解五浊云劫浊依于色阴。故今色尽则能超之余四例此。

  【疏】天台曰为色阴区局真性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色阴若尽故若目明朗十方洞开。劫浊以无记为性。根尘相对之间未生分别不起缘尘进非见性退非六识。观其所由父母己三妄伦交结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是以欲破此妄要以不落缘尘不堕无记见见闻闻冥乎止观之道乃能破之。破此妄想则色阴之本亡。色阴尽则此浊超。此浊超则无记之区宇揭。如狱出重辟幽囚虽未解脱逍遥其明爽轻清亦可乐也。

  ○(二正明发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身能出碍二初指相摇源)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精穷妙明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证。孤山曰凡诸境发虽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恶相若不取著邪亦成正。以境随心转故。

  【疏】天台曰当在此中者。离念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寂照现前五住初伏之中也。更加止观精研此之寂照妙明之体于色阴将破未破之间而坚固妄想欲解其体。故能使四大不织。盖人之托胎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如组织为锦而坚不可解。今也精研妙明则坚固妄想寂而色阴之经纬离。故能使四大不织。

此之四大非独正报而已凡为根尘皆其事也。惟其不织故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出碍者言墙壁由之直度也。已上明其定中境界也。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者出其功能也。言特不过性之妙明者为止观精研之力使其流溢前境而身能出碍也。斯但下指其功过。言此之境界有功用有圣证。圣证如前所明色阴已尽之相。若今之出碍但功用而已。圣证则一证永阶不退。功用不过暂得如是。此境现前如将入海预见初平之相则色阴破在不久故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则狂愚由之以生群邪因之以受矣。

  ○(二拾出蛔蛲二初指相推源)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则外无所隔。流溢形体则内无所障。故能身内拾出蛲蛔此亦暂尔。

  【疏】天台曰前则其身外彻乎色阴故身能出碍。今则其身内彻于色阴故拾出蛲蛔。然考其所由莫不因精研妙明使精而明者流溢于内外使之然也。始则身能出碍而无所隔。次则拾出蛲蛔而无所伤。有以见色阴虚妄犹如空华相虽似有而其体本虚也。

  ○(三空中闻法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吴兴曰除执受身余皆涉入谓除其色身而内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为宾主者余五入魂则魂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余为宾也。递相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等。温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故。其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相涉。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所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者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

  【疏】天台曰始则精研乎外。次则精研乎内。今则内外而俱研。正以今经止观以阴入而为所观境。达境惟心触事而观初无定谓。以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矧耳根为境圆洞十虚。眼见为观普穷三际。恒遍而局恒局而遍也。意志者言其体也。精神者言其气也。魂魄者言其用也。共是六处识心之异名五种妄想之光影。互为宾主递相离合者。

谓我为主则彼五为宾各离本位而合于我。我为宾则五为主我离本位而合于彼。如列国将亡未亡之间或合从以为一或离从以为诸。与首楞严王争为胜负之时成之败之职由乎人。成之则为善种败之即受群邪故也。言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者。乃色阴中耳根与声尘所现之相。即无情说法之先兆。亦耳根三昧之昧之遗勋也。

  ○(四见佛踞台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净秽之境常随心感。故澄彻之极则心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资中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现前与修多罗合者名为正相。若修余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心境不相应故。况观真如不取诸相而有所著岂非魔邪。

  【疏】天台曰澄露皎彻者谓以止而澄之以观而露之使此心皎洁清彻。以是之故而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者依报净也。一切种类化为如来者正报净也。于时忽见报佛踞台出现者见华藏世界也。或问此为己力所至乎佛力所至乎魔力所至乎。对曰己力所至也。

盖此娑婆原居华藏。则一土一石莫非浮幢。一种一类莫非觉体。良为色阴之所弊余阴之所封故盲无所见。今也澄露皎彻内光发明为心魂灵悟之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使之发现如此。比前功用似为更胜。若不受不著则色阴尽在不久也。熏闻记曰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斯是法身。若见踞天光台是合卢舍那报身之相以唐时译经法报不分故也。

  ○(五空成宝色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吴兴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应对四分烦恼。或如下文排四大性。此名等从略而结也。温陵曰精研妙明抑伏杂想。制心胜托力用过越。故妙明逼极焕散而现也。

  【疏】天台曰抑按制止者止也。降伏超越者观也。谓精研妙明时以止观法门观察不停功力过分故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等。此亦于一显色将化顽空为宝觉真空故现如斯。只不作圣心即善境界也。

  ○(六暗室见物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

  【疏】天台曰夫精真妙明光逾日月岂假白昼而能显遇黑月而能弊乎。惟人者一为色阴所局精真者隐而晦昧者得其所。非假之光明则冥然长夜。今也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彼妙明者将启其窦而有未然之兆故居夜不昏旧物不除也。

  ○(七烧斫无碍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疏】天台曰色阴以五妄想为体四大为相。见闻觉知雍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此阴若破则各各返元。如人之垂终必先四大分离。人之成道亦四大复本。今圆入虚融能并排四大使之一向入纯。非惟各归其根抑且以无化有。以无化有则其体虚融先得其兆故烧之斫之曾无所觉也。

  ○(八遍观诸界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厌粗浊之质碍欣妙净之虚融名成就清净。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观得无障碍也。

  【疏】天台曰论此经圆修以中道而为观体深达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又何净之可欣垢之可厌。然而以之融心可也。以之慕道而初学将有以理为情之失。则三界之家何由而出涅槃之家何路而归乎。第虽欣厌又非舍秽以求净乃即惑以成智。是以凝想日深想久化成。故曰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此即秽而净以彰乎不垢不净又可见也。

  ○(九夜见远方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见闻远方事也。上皆未离色阴。徒因定力而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六通纵任无为山壁由之直度固无疑矣。

  【疏】天台曰多隔能见性体遍也。多隔不见妄体局也。性体之见果位方彰。今未登圣而遽然能多隔见。乃由真修迫之飞出是故然也。或问曰心无去来何为迫出。对曰无去来者体也。有去来者用也。如下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非用有去来乎。然是即体之用虽去来而无去来。如全海为沤沤还匝海。如此会得斯可言道。

  ○(十知识迁变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资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种子。合外魔境相因而来。此则非善境界纯是魔娆。不同前九皆称善境起心作证方乃成魔者。温陵曰所见知识乃魔变现也。前九但明定力。独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动魔。研究精极乃渐发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疏】天台曰夫邪道与正道常相反真心与妄心常互违。前之九境虽非亲证其现也正。以境而验其心必真。后之一境变幻无端其现也邪。以境而验其心必妄。祖师云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知成之败之职由乎人。

  ○(二结过劝示)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解】吴兴曰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辩。孤山曰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此约名字位中修禅定者及五品观行位中不能安忍俱有堕义。以俱未得位不退故。然五阴尽相不同。在色阴未尽之中即名字位也。色阴尽者犹居观行。受阴尽则在相似初二两信。想阴尽则在三四两信。行阴尽则在五六两信。识阴尽则诸根互用。此在相似七信已去。正是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位也。而其五阴各为十魔种子所依共五十重。皆在观行初心所发故有退堕。若入相似堕义不成。故佛次第细辩相状令初心识其所发气分。

譬如色阴未破之中或现天魔此即想阴气分之所发也。问受阴尽时既入相似何故想等中复发十种魔境邪。答若论阴破岂应发魔。但文中说相似已前观行心中所发耳。令知所依故历五阴次第说之。又只作相似位中发境亦应可耳。何者。魔尚能恼深位岂不能恼相似浅位邪。但相似位人发之终不将为圣解。又如阿罗汉人回心入大按位虽当相似进入即破无明故不为所动也。若名字观行位人观智强者则寂尔如空亦不将为圣解。观力弱者则为所惑堕落魔道更受轮回。若相似位或生法爱则名顶堕菩萨。

  【疏】天台曰孤山师明五阴尽相并为五十魔种所依。其所发明可谓详矣。然有横竖二义。约五阴尽相其义则竖。故曰在色阴未尽之中即名字位。色阴尽者犹居观行。乃至识阴尽此在七信已去。约魔种所发成堕其义则横。故曰皆在观行初心所发故有退堕。又曰如来次第细辩相状令初心识其所发气分(云云)。

盖言五十重阴境皆在观行中发。验是何等相状。何为色阴气分。何为受阴气分。乃至何为识阴气分。一一了知分明无谬。犹如将发其药先知其病。知病识药应病与药然后服行。或问病已知矣药将云何。对曰境虽五十大约为言不出强软。强则寂尔如空软则照之叵得。慧风既扇定水又澄。千魔将褫魄于无何有之乡。百病将潜踪于不萌枝之地矣。又问五阴尽相既深该乎十信。五阴发相独浅在于观行。

横竖之相其义云何。对曰圆修行人三止于一心中修三谛于一境中照则三惑于一念中伏。虽一念中伏。而当情者又有乎次第。则见思粗惑适居其首。而见惑九十八使并欲界前六品思惑正为魔种所依。破此二惑则魔罗不得其便。而五种妄想为见思之异称者正在观行中互相对垒。故五十种气分为正为奇为显为伏。出没无恒胜负不定。取决于一时克功于当念也。

  ○(二受阴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行)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二生后发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尽相)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解】温陵曰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已破色阴内外虚融故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如镜现像谓清净虚凝了非形碍也。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疏】天台曰夫受以领纳为义。但受不自受由色故而为受。然色亦不自色由受故而为色。二相为偶其来久矣。前色阴既破则受已丧其偶。然而不能无机栝独行者以有受阴在也。故色阴尽相取譬明镜显现其像。谓如古镜重磨已去一番粗垢。

见诸佛心如显现其像矣。惟其犹有受阴在似有所得而未能用。盖为受阴区宇之所掩弊。故又取喻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手足宛然见闻不惑此以喻释喻。即如明镜中显现其像也。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即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也。然此二喻似各喻一阴。以明镜现像喻色尽。以魇人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喻受在。若通喻者皆可取像于色去受存之相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