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学常见辞汇

  【杜顺】 陈隋间终南山人,为华严宗的始祖。

  【作犯】 作杀生偷盗等恶事而毁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作观】 闭起眼睛,默想一种相。

  【作业】 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作法忏】 三种忏悔之一。见三种忏悔条。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

  【作愿门】 五念门之一。见五念门条。

  【初心】 初发心学佛。

  【初地】 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见十地条。

  【初住】 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见十住条。

  【初位】 最初的阶位。

  【初果】 指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一预流果。见四果条。

  【初果向】 即预流向。见四向条。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初禅天】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禅定】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初禅梵天】 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得清净,故名梵天。梵即清净的意思。

  【初发心】 初发求取菩提的心。

  【初时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见三时教条。

  【初能变】 唯识宗说万法唯识所变,其能变识有三种,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初刹那识】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刹那,只有第八识。

  【初顿华严】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初欢喜地】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TOP

  【判教】 判别教相。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发心研究佛教者,较易探讨了解,名为判教。

  【判释】 1.判断经论的旨趣和解释它的义理。2.判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深浅,叫做教相判释。

  【别报】 各别不同的果报。

  【别圆】 指天台四教中的别教与圆教。

  【别业】 各别不同的业因。

  【别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别请】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别愿】 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别境】 各别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别境心所。别境心所有五种,即欲、胜解、念、定、慧,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次念相应。

  【别教】 指与二乘别异的一乘教法。

  【别教一乘】 如华严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一乘者是。

  【别相】 六相之一。见六相条。

  【别相三观】 别教所说的三观,即把空假中分开来作观。

  【别相三宝】 佛法僧三宝分开来各别现相。

  【别相念处】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处观时,将其各别分开来作观。

  【别众食】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别解脱】 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故名。

  【别解脱戒】 又名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因合于律仪,故又名别解脱律仪。

  【别解脱律仪】 与别解脱戒同。

  【别时念佛】 特别规定一个时间来念佛。

TOP

  【劫】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劫火】 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

  【劫水】 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涌出,大雨如车轴,二禅天以下,尽为大水所淹没。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灾】 指坏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风三灾,此三灾荡尽整个世界。

  【劫海】 (喻)劫数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劫烧】 指坏劫时的大火灾。

  【劫浊】 五浊之一。人寿本为八万四千岁,后因德薄,而寿命亦每百年递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可知人寿自二万岁至十岁之间,再由十岁至二万岁之间,都是劫浊时代。

  【劫簸】 见劫条。

  【利他】 利益他人,为二利之一。

  【利生】 利益众生。

  【利物】 利益众生。物即指一切众生。

  【利使】 性质很锐利的烦恼。见五利使条。

  【利根】 很锐利的根器。

  【利养】 以利益保养身体。

  【利乐】 利益和安乐。

  【利乐有情】 使众生获得利益和安乐。

  【利行摄】 四摄法之一。见四摄条。

  【卵生】 四生之一。见四生条。

  【忘忍】 对别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丝毫不在意。

  【吠舍】 印度四姓之一,即商人的族姓。

  【吠卢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旧作毗卢舍那,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来。

  【含生】 含有生命的动物。

  【含类】 含识的众类,即一切众生。

  【含灵】 含有灵性的动物。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叫唤】 又名啼哭号叫,为八热地狱之第四,因在那里受苦的众生,不能忍受其处种种激烈的痛苦,于是发为号泣叫唤,故名。

  【叫唤地狱】 见叫唤条。

  【坐】 四威仪之一,即端身正坐的仪相。

  【坐具】 坐卧的器具。

  【坐夏】 安居的别名,即在夏季里静坐以修行佛法。

  【坐禅】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坐禅十种行】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TOP

  【妙】 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的意思。

  【妙土】 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妙心】 美妙的心体,即如来的真心。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与报土都有不可思议的美妙色相。

  【妙有】 表面像是有,实际却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妙戒】 指菩萨所受的大戒,对于小乘的粗戒而言。

  【妙理】 微妙的道理。

  【妙果】 微妙的果实,即菩提涅槃。

  【妙典】 说妙法的经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妙门】 微妙的法门。

  【妙祥】 文殊师利菩萨的译名。

  【妙慧】 微妙的智慧。

  【妙德】 文殊师利菩萨的译名。

  【妙乐】 美妙的欢乐。

  【妙观】 天台宗谓圆教圆融的三观为妙观。

  【妙观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妙法】 微妙之法。

  【妙法宫】 如来以妙法为宫殿,时常住在其中。

  【妙法lun】 谓佛所转的法lun,殊胜而不可思议。

  【妙法藏】 贮放妙法的库藏。

  【妙法莲华】 经名,简称法华经,以莲华的明净来形容DA法的微妙。

  【妙幢】 菩萨名。

  【妙幢相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觉的人,被称为佛。

  【妙觉地】 证得妙觉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乐天的简称。

  【妙音乐天】 辩才天的别名。

  【妙音大士】 妙音菩萨。

  【妙音菩萨】 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所说的菩萨名。

  【妙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

  【妙高山】 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莲华】 (喻)佛的真知灼见,在染亦不污,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世界】 维摩居士的国土。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译名。

  【妙有真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TOP

  【希法】 十二部经之一,梵名阿浮达磨,即说希奇不思议事的经典,亦名未曾有。

  【形色】 有形的物质。色即物质的意思。

  【忌日】 又名讳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怀其人,而忌作逸乐之事,故名忌日。

  【忌月】 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见三长斋月条。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忍土】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又名堪忍世界。

  【忍行】 忍辱之行。

  【忍地】 觉悟无生法忍的地位。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总称证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摇的意思。

  【忍法】 1.七贤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界】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或堪忍。

  【忍智】 慧心安住于法,叫做忍,于境决断,叫做智。

  【忍调】 以忍辱调伏嗔恚。

  【忍辱】 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辱衣】 袈裟的总称。

  【忍辱波罗蜜】 六波罗蜜之一。见波罗蜜条。

  【成佛】 成就佛道。菩萨修六度万行究竟圆满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实宗】 印度小乘中最后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诃梨跋摩所造的成实论为依据,故名成实宗。

  【成住坏空】 见四劫条。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

  【我见】 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我所】 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实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爱】 爱著自己所妄执的我。

  【我论】 法我见和人我见的二种邪论。

  【我痴】 痴是愚痴,愚痴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痴。

  【我人】 我与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蕴法中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为执著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人为人;三、众生相,与我对待的众生不止一个,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别相,是为众生相;四、寿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执著寿命的长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都有一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没有实在常一的我体,叫做我空。

  【我空真如】 无我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意思。

  【我执】 又名人执,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

  【我执习气】 随著我执而熏成的种子。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悭执定,即取著禅定中所现的种种异境以为特殊微妙。

  【我语取】 执著种种我见的言语。

TOP

  【戒】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戒力】 1.戒律的力量。2.持戒的力量。

  【戒刀】 比丘所佩的小刀,此刀乃割切三衣之用。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名】 在受沙弥戒时,师父所赐给的法名。

  【戒法】 佛所制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庄严,以德为香。

  【戒品】 戒的品类。

  【戒相】 戒的相状差别,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师】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师父。

  【戒珠】 (喻)戒律洁白,可以庄严人身,好像晶莹可爱的宝珠。

  【戒场】 授受戒律的道场。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间,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单】 受持比丘戒的证明书。

  【戒经】 说戒律的经典,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是。

  【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证明书。

  【戒学】 戒律的修学。三学之一。

  【戒坛】 修戒法的坛场。

  【戒腊】 受戒的年数。

  【戒蜡】 与戒腊同。

  【戒擖】 与戒腊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体】 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谓之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

  【戒取】 与戒禁取见同。

  【戒取见】 与戒禁取见同。

  【戒定】 持戒与禅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恶,定者使心不乱,慧者破妄证真,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为修因,后二为结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说明戒律的经典,为三藏之一。

  【戒禁取见】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戒波罗蜜】 六波罗蜜之一。

  【扶习润生】 天台宗说通教的菩萨,以誓愿力,扶余残的习气,受生于三界以利益众生。

  【扶惑润生】 由烦恼的扶助而受生。菩萨为济度众生而不断烦恼,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阐提的行为。

  【折伏摄受】 折伏恶人,摄受善人,此二门乃是佛道大纲,折伏是配智慧门,摄受是配慈悲门。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圆寂的人,即沙弥。

  【求化精进】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决定信】 决定的信心。

  【决定住】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决定业】 简称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

  【沉冥】 沈于生死和冥于无明。

  【沉檀】 沉香与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数的劫数。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沙界】 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是形容数目很多。

  【沙弥】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沙弥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见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

  【见思】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见惑】 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

  【见行】 见爱二行之一。见二行条。

  【见流】 谓见惑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离,为四流之一。

  【见结】 邪见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见爱】 见是见惑,爱是思惑。见二惑条。

  【见网】 谓种种的邪见缠缚身心,好像网儿罗身不得出离。

  【见论】 二种戏论之一,即我见边见等之戏论。戏论是无意义与无利益的言论。

  【见障】 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见谛】 见到真理。声闻乘要在预流果以上才能见谛,菩萨则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见谛。

  【见缚】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见浊】 五浊之一,即末世的时候,众生的邪见纷纭,因而浊乱世间。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见道位】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见性】 见到自己的真性。

  【见性成佛】 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见取见】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见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见所断】 三所断之一,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见犍度】 八犍度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