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四十二页倒数第六行,将经文念一念对对地方: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这一段是接着前面一科来的,在前一段世尊给阿难尊者辨别见性是不属于物象。这个问题在学修上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见精,我们在此地讲是见性,在眼曰见——见性!见性是属于现量的境界。
前五识与第八识都是缘现量境界。这个现量境界里面,实实在在是离言语相,离名字相,只有了别而没有分别。但是前五识起作用,很快地就与六、七识起了联合作。六、七识就有计度分别;有随念分别,所以就落在比量、非量上。
在这部经里面,从世尊指示给我们的境界上来观察,见性是周遍法界的,它的作用就象一面明镜一样,常明而没有染污;象虚空一样如如不动。我们正在见相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谁在见相?禅宗里面有参念佛是谁?一声佛号,参究参究那念佛是谁?这就是叫回光返照啊。
六尘是无相的,它的性质是钝。六根的性质是利。钝,所以无有明相。利在一切万象当中,建立许多名字,但是要知道,这些名字都是勉强建立的,并不是万相自有名字,这一点在上次也给诸位介绍过。
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够觉了,一切境界原本是清净寂灭相,到见不自生,这才入平等法界。平等法界在华严经里面称作一真法界。这才是究竟见性。上一次给诸位说过,佛就是性,性就是佛,所以叫见性成佛。
今天这一段经文从反面说,说:
若见是物,
这是假设,假如见性要是一个物象的话,那物象当然会被见到的。所以,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见性既然是物象的,那我们这个见性见物象啊,那你见物象,一定也能看到我的见性。
譬如我们两个人,底下讲了若同见者。我们先说前面一个意思。我们两个人同见一个佛像,佛像是属于物啊,物相啊,如果见性也象物象一样,这样清清楚楚的,我的见性见到这个佛像上,你也见到这个佛象了,当然了,你见到我的佛像,同时也就见到我的见性了。这是第一句的意思: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你也能够见吾之见。可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情。谁能够见到谁的见呢?
第二一句是假设,说阿难你一定要是固执的话,我见这个佛像,你说你见佛像,同时在佛像里头看到我的见性了,见到我的见性。这个实在是强辞夺理啊。
佛就说了,吾不见时,好,我现在不见这个佛像了,那我这个见性一定收回来呀。说: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呢?
我现在不见佛像了,那你应该很清楚地在佛像里面看到,我这个见性收到哪里去了,你应当见到啊。这样才能够成立。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一点。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见到我收回见性,这就是不见之处啊,自然不是彼所不见的物象,也证明见性不是物象啊。
在这一段里面,也是预防阿难有执著,执著说我已经见到你不见之处了。下面是世尊也可以说是解释的意思。
因为正当不见之时,佛的见性离开了物象,而阿难又能够见到佛不见物象的那个自体。由此可知,这个见性与物象并没有混杂在一起。而被阿难看到了。看到了,那个见性又是什么样呢?
因为那不见之相,本无相貌,也无处所。说实在的话,根本就不能见呢。所以古人到这个境界,只可以自知,没有法子与人道出,说不出来的。
纵然是把妄想,强辞夺理地说,就象这一句讲的,能见到佛不见之处,纵然见到了,也不是物象。这是说见性与物象完全不相同。这是说你见到了,假设的。那要见不到呢?见不到是实在的,确实见不到。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由此可知,无论你见到与见不到,见性皆不是物象。既然不是有相之物,在楞严经一开端,经题里面用的大佛顶,大佛顶是表法的,表什么法呢?非有非无啊。
见性有没有呢?确实是有,虽有又没有相。大佛顶相就是表这个意思。大佛顶相在此地就是表见性啊。如果你要是悟得了,正是自己的无见顶相。
这个意思正是显示见性能见物,见性不能见见;见能见物象,不能见见性。因为,物相有处所,有形态,可以见。见性没有相状,没有处所,所以见不到。虽见不到,它确实存在,时时都在起作用。
所以古人说,纵令彼色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啊。这两句话的意思,也是说的见性。众生不能够穷尽这个道理,误会以为有,那么就有一个能、所。既有能所必定就把真相给迷失了。
于是乎随着众生的错误的知见,见解了,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佛讲究的是正智,真正的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照见我们前途光明的道路。但是正智决定不堕在见解里面。
今天一般人讲看法,你的看法怎么样?你的见解如何?这就不是正知啊。正知见应该是什么?没有见解,也没有看法,心地清净光明,一切万法,就象明镜见物一样,无不了然。这是正智慧。
今天世界大乱,动乱的根源,就是知见太复杂了。一个人一个看法。一个人一个看法还算不错的,一个人有许许多多的看法。一会儿这个看法,一会儿想想还那个看法。这是惑乱的根源呢。
世出世间的圣教,都是教我们修清净心,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学问的根本呢。佛法里面所修的,至诚心、深心、大悲心,是菩萨道的大根大本。舍本逐末毕竟没有成就。大家都迷失了方向,我们自己也跟着迷失吗?
既然是学佛了,一定要走一个正路。这一生一定要有个成就。这样才不辜负自己这一次得到人身。得人身不容易。佛在一切经里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呢。我们得到人身就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生,有一个大成就。
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这个,要想成就一定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重要条件,缺少一个都有障碍。
善根是过去世累积的,是智慧。我们看一桩事情,听人家说话,一看一听,心里就明了,这是善根。换言之,看佛经能看得懂,听佛经能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听得懂是善根。
你肯相信,肯照这样做,这是福德。我听懂了,听懂了不肯照这样做,你有善根,没有福德。
或者是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道理不懂,这是有福德,没有善根。
善根要属于慧解,福德属于实行。既有善根又有福德,又能懂又肯照做,你要是没有缘,这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个好老师来指你的路,那所走的路子,那是说食数宝,盲修瞎练,这一生也没有成就。所以三个条件都要具足啊,不能缺少啊。
修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还说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少了怎么行呢?
那么我们放眼来看看今天佛教界,这三桩都具足的有多少人?三桩都具足的可以断定,他这一生是最后身,他来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一生是最后身。可以断定,决定没有问题。去不了的,这三桩里面总缺少个一桩两桩。虽然学佛;虽然好心;精进,他有障碍。
再给诸位说,障碍不在境界上,障碍在自己。也许诸位要问了,善根可以说是自己,福德也可以说得上是自己,那因缘总与外界有关系了吧。实在讲因缘还在自己。有殊胜的因缘,你把它放弃掉了,那还是怪自己呀。不能怪外面境界呀。
人生苦短呢,这几十年的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太快太快了。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来,不知不觉三十多年了。想想三十年前的事情就同昨天一样,这三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再有三十年呢,比现在过得更快。这个是要觉悟的呀。还有什么事情,比了生死这个事情还要大呢?有什么事情,比求生西方这个事情,有价值呢?
做好事,做善事,后天星期二诸位到这里来,咱们一同研究研究《大智度论》,底下有一段,佛给我们讲,少布施,少戒,少忍,少精进,少禅定,少般若,都能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为什么说少,修一点点,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呢?大智度论里面讲得清清楚楚,这个少是因缘少。
譬如说我修布施,我没有钱,我布施得当然少,虽然布施得少,但是尽心尽力,你的功德是圆满的,无量无边。佛那一段的经文讲的,就是教我们不要攀缘。不要跟人家比赛,尽心尽力,功德是圆满的。
尤其是修行人,菩萨为什么修少布施呢?不能破坏自己清净心,不能给自己惹烦恼。我要尽量想赚钱,尽量想办法找钱来修布施,结果怎么样呢?把自己道心失掉了。你的布施是来生的福报。你是想成佛,想成菩萨,想明心见性,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给耽误掉了。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
所谓菩萨是修少布施尤其是出家人。他没有财物,没有力量布施,他也不攀缘,他也不找布施。所以一切叫你随缘随份。随缘随份是自己心清净,心平等,你修的功德就无量无边,等虚空,等法界。你要是稍微动一点心,你修的功德就完全失掉了。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晓得,过去我常常讲。常常讲,诸位听了,我看是似信非信。
好,后天大智度论里有一段,那是佛说的,是龙树菩萨说的,不是我讲的,再要不相信,那就无可奈何了。所以《华严经》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称性的。
那么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因缘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属于知见,属于见解,是正知正见。邪知见所谓是随见生解,在境界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这是堕生死根本。
正见的人那就不一样了。终日见闻可以说未尝见闻。为什么呢?他明理。不堕在分别执著知见中。见色闻声,心是平等清净的,所谓是能所俱绝啊,这就叫见性。
我们一般也叫作三轮体空。唯有三轮体空才叫作见性。性遍一切处,不能说以性见性,我们是实在不得以,无可奈何方便说,用见性见法性。换言之,见性是能见;法性是所见。是不是真见性呢?没有。因为这个境界,说实在的话,还是缘色缘色尘。
真正见性,能所不二。性相一如。几时我们见色闻声,能所两边都超越了,这是诸位真正见性了,明心见性。
几时念佛念到能所一如了,你的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了。念到能念之我,所念之佛是一不是二。这是理一心不乱。还有能念之我,有所念之佛,纵然念到一心,跟诸位说,叫事一心。也不错了,念到事一心,往生也是决定靠得住的。
可是我奉劝诸位,既然念佛了,就要求理一心。理一心,上品上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的是阿弥陀佛报身佛。就跟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趣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是同样的境界。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如果说是我们做不到,那也倒罢了。
跟诸位说,人人做得到,就是问你自己肯不肯做了。你不肯做,你能怪谁呢?肯做的人,是把这一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来看待。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把念佛这桩事情看成次要又次要。天天是在干,不错,没看重。不专呢,不净呢。所以纵然念了多少年,没有成绩可言。我们的过失、毛病就在此地。
再跟诸位说得清楚一点,世出世法都要随缘,千万不可以攀缘。唯有随缘才真正是自利又能利他。这一落在攀缘里面呢,首先是害了自己,对于别人好处不大。
我跟诸位说过,我们图书馆是随缘而成就的,我学佛的时候,从来是没有想过,我们将来要建立一个道场,我们在这里弘法利生,有这一念就是个攀缘心,对自己就大大地伤害了。
那么大家建立这样一个道场,我在此地是非有非无啊。你说没有道场,有个图书馆放在此地;你说有道场,我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俗话常说,大家也懂得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呀;空手而来,还是空手而去呀。你有个什么啊?正是古德所谓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啊。何必造业呢?世间法造的业还不够,还到佛法来造业。这是愚痴到了极处。
学佛学个什么?明理呀。通达事理;清净自在。佛法的目的,无论哪一宗、哪一派,连念佛法门也不例外,目的就是明心见性。法华经里面讲,入佛知见,明心见性就是佛知佛见,是一不是二啊。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就是这个理论。同时也教给我们见性的方法。
我们学了,是不是照这样做呢?楞严经听懂了是善根。懂了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这么做?如果是这么做,你是有福德。我们这个星期六晚上这个法会,就是给诸位做因缘的。那么你是三缘具足啊。三缘具足,没有不成就的。
上面经文,世尊从正面从反面,极力地辨称:见性不是物象。不是物象,说:
云何非汝呢?
这四个字是总结。结前面,假如你实在是不见佛不见之地,那么这个见性自然不是物象。既不是物象,不是你自己的自性又是什么呢?自性才是你自己本人啊。自性与宇宙万物融合在一起。只要见了性了,一切功德圆圆满满,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看下面经文: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一段是世尊从反面说明物象不是见性。前面四句的意思是说,你现在见到物象的时候,你以为是一物,以为这个见性是一物。见性如果是一物,见性能见,它,你见在物象上,见性现在在物象上,它见到物象,那么见性这个物——它也能见你啊,所以说:
物亦见汝嘛。
要果然是如此啊,诸位晓得,物象是无情之物啊,能见,见性是有情之物啊。那有情跟无情就混杂分不开啦,什么叫有情?什么叫无情?这就混乱不能够辨别了,所以叫:
体性纷杂。
体是物体,性是讲见性,物体跟见性分不清了。
后面这个三句,是说要果然是这个情形,那麻烦大了。
你阿难见佛的时候,佛见阿难的时候,阿难的见性在佛身上,佛的见性在阿难身上,到底哪是阿难哪是佛呢?
人我不分啦。人我不分了,说:
并诸世间,不成安立啦。
世间相就破坏了。这是举假设的例子来讲,有情无情不能分辨。这是阿难尊者把见性误会认作物象,这是迷而不觉啊。所以佛举这个假设破除阿难的疑惑,叫他开悟。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前面两句说,现前你见到物象,见到万物,你见到我,这个时候,一定是你自己见性之见呢,并不是我的见性帮助你见呢。那么这样看来,你跟我清清楚楚啊,你是你,我是我嘛。这是世间安立呀。
有情众生与无情的万物,哪是自己?哪是物象?在佛法里面讲,哪是正报?哪是依报?物象,自体,清清楚楚,并不混乱。那么由此可知,见性跟物象,决定没有混杂的迹象。
象前面所讲的一样,纵然我们见到四天王宫,以至草芥人物,无不是自己见性周遍。总不属于物体,也不属于释迦牟尼佛。那这不是自己见性是什么呢?所以佛在此地这也是这一段最后的结论: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末后这一句话带着有责备的口吻: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这一大段是讲见性不杂。前面两句是说阿难自己怀疑真性,这就是迷呀。本来是清净自性,他怀疑与一切万物混杂,末二句是说真性是你本来具足的,性本在你呢,你不以为这是真,还要找我来给你做证明。
前面阿难问了,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呢?阿难有这么一句问话在前,怎么晓得这个见性就是我自己的真性呢?还找释迦牟尼佛来给他做证明。这正是说明,不了真性,不应当离自性到外面去求啊。
阿难这是求佛啊,佛有没有给他?所以诸位要用功夫在哪里用呢?要在内用啊。
向外求,到结果是一场空,一无所得。向外求,跟诸位说,我们查遍了经论,只能求人天有漏的福报。向外求,求人天有漏福报,而且这个人天有漏福报是有限的。
要求无漏的功德,要求圆满的大福报,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定要向内求,外面没有。
虽然佛法里面常说广结善缘,你无心地与众生结善缘是称性的,有意与众生结善缘的是有漏福报。看到别人法缘很盛,他结的缘多,我要赶快地结缘,将来我的法缘比他还要盛,这个心就错了。
攀缘心,嫉妒心,好胜心,你看看哪一样是真心?所以就错了。广结法缘要随份呢,不是有心有意去做的呀。所以换言之,一定要以清净心修,不可以用分别心;不可以用执著心。要用嫉妒心、好胜心那更错了。
诸位必须要记住,嫉妒心、好胜心修福到,哪里去享呢?阿修罗道去享。阿修罗道有福报,但是那个嫉妒、嗔恨的脾气改不了。阿修罗的福报享尽了,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要堕恶道。
为什么呢?到了阿修罗道只享福,不再修福,而所造的呢?是罪业。福享尽了,罪业现起来了,他往哪里去?
所以修福要用清净心,再殊胜的好事,都要用清净心,随缘随份去做,而不是用勉强心去做的。如果要讲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在自己边上。
楞严经讲的太清楚了。千言万语,归根起来一句话,舍识用根。你就法法具足了。从早到晚二六时中,用六根的根性接触外面的境界,这部楞严经你就真正的得受用了。那你是信受奉行。
诸位这样的修行,你是修什么呢?你是修楞严大定。眼见一切色相修楞严大定;耳闻一切音声修楞严大定;身接触外面一切境界修楞严大定。你看楞严大定多活泼,多自在。见色闻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这是楞严大定呀。
见色在色相里面,起心动念了,落在第六识、第七识里面去了。那就不是用见性见了。见性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是见性见。眼见色相如此,其余的四根对境界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呀,应该要学习的。
真正学佛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训练,这叫真修。过去我不晓得这个道理,眼见色会在色相上起分别,现在我晓得这个道理了,来练习。练习眼见色不分别,不分别是平等,分别就不平等了。跟诸位说,这叫用功夫,这叫修楞严大定。这种功夫用在念佛上叫修理一心不乱。
这种功夫是要自己去修的,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大菩萨们,他要能帮得上忙,他早就帮我们成就了。帮不上嘛。什么时候把自己这个心修平了,在一切万法当中,心修平了。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成佛了。平等心是真心,不平等的心是妄心;妄心起伏不定。平等心是永远不变的,不变的是真心;会变的叫妄心。
在本经一开端,阿难尊者所提出的问题,指出修学的目标在无上道。佛这才教给他,你要想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纯真无妄。那要修无上菩提要在哪里修起呀?从发心修起,就是因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
无上菩提是不生不灭,那咱们只有这个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要以生灭心求无上菩提,决定办不到的。这个话说得清清楚楚。那么我们要趣无上菩提,必须用自己的不生不灭的真心。
真心在哪里呢?经文一直讲到此地,这个十番显见就是说明,见性就是真心。见性不生不灭。真心用事,就是用见性用事。知道见性是真心了,这六根的根性都是真心,都是不生不灭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嗅性、尝性、觉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同一个性。
古德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诸位要是能够记住这两句话,唤醒自己,你的功夫就会有进步了。见色的时候心动了,适合自己意思起了欢喜心了,不适合自己意思心里不高兴了。
这叫什么呢?这叫念起。念起不怕,为什么呢?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可能不起念嘛。你不起念,那你就成佛了嘛。念起了怎么样呢?立刻觉:“我又错了,又落在六、七识去了“。你一觉啊,这个念头马上就没有了。又恢复到平静了。初学的人是念念起伏,就是念念觉悟,把你这个心要平静下来。
最初开始修,跟诸位说,要先把得失心把它压平下来。为什么呢?这是最粗最重的现象。得到就欢喜,失去了都伤心啊。什么时候把得失看平了,无得亦无失,你这个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这个念头,就平息了一大半了,粗相就平息了。这个跟诸位说是真用功啊。真正的功夫啊。
那个持斋念佛,修了种种事相,跟诸位说,那都是释迦牟尼佛哄哄小朋友的,叫他别哭。为什么呢?给他讲真用功夫,他不会、他也不懂、他不上道,所以黄叶止啼啊。
楞严会上,这是根机成熟了,懂得事理了,才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法。不是斤斤两两执著那个事相,为什么呢?执著全是错了,起心动念了,落在这个第六意识里头了。
所以律仪的戒律是小乘,小乘用第六意识,不在大乘;大乘的戒律在清净心,不在事相上。为什么?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
所以黄叶止啼是对小乘人讲的。小乘以下,童子无知,利用这个方法来教他。大乘佛法里,一乘里决定没有这现象。
在一乘佛法里,一再告诉诸位,他修的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含摄在其中。五分法身难道还在清净心之外吗?说老实话,小乘的五分法身,并不清净呢。为什么?他有执著啊。他执著有戒,有定,有慧,有解脱,有解脱知见。他心里真有。有就不清净。
大乘佛法里正象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啊,不但五分法身这些名相没有,诸佛菩萨名相也没有。这个真正是生佛平等,万法一如,这是究竟法。小乘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为什么呢?就是他的固执不能打破。
择善固执,诸位要记住,人天教啊,小乘教啊。不能用在大乘、一乘法里面呢。为什么呢?善与恶是相对的,择善固执还住在相对的境界里。相对非真实,所以是人天小教。
这一些道理要是不懂,要是有疑,就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念佛的功夫。所以这些事理都要明达;要明了、要通达,我们菩提道上才没有障碍。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做到事事无碍,法喜充满呢。有忧虑、有烦恼,是有疑啊。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那人怎么不自在呢?怎么不欢喜呢?
所以向上一著这桩事情,只在自己不在别人,要求自己,不能在境界上求。十番显见到此地,我们讲完第六段。
下面一段(第七番)显见无碍。这一段还是阿难听了前面一段,又起了疑问了。疑在什么地方呢?怀疑在前一段佛在开示的见性周遍,这是真的,但是他这一问问得好。
既然见性周遍了,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见性好象是有障碍。
为什么呢?你看我们在讲堂里面,隔了墙啊,那一边,我们就见不到了。你要说周遍,那不行啊,那墙外头没有看到啊。我们在五楼上,下面的三楼、四楼,我们没有看到啊。那么底下这一大段就是要讨论讨论怎么个无碍法。
佛给我们说明,给诸位说,见性确实是无碍,这一点都不错。成了佛了,佛的见无碍。我们现前的见还是无碍。因为我们自己迷惑,似乎有障碍,实际上并没有障碍。
那么当然这里面牵涉的问题很多。我们现在的碍,碍在哪里呢?碍在情识。碍在分别执著。去了分别执著,我们的本能就现前。这个本能在佛法里面说之为神通。
我们在大智论里面,好象前一次也读到神通、与这个禅定。禅定里面无障碍。禅定是初得到。功夫再加深呢,就变成神通了;再要增进呢,就叫作陀罗尼了,所谓是总持法门。这是功夫的增进。我们的本能渐渐地恢复。恢复的都是本能,都不是外来的。
今天我们经经文就说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十三页倒数第七行,十番显见的第七段:显见无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那么到这里呢,这是阿难提出的疑问,因为这一段疑问还是从前面来的。前面尊者闻佛开示见性周遍这一个说法,见性既然是周遍了,那么在我们平常感官当中似乎有问题。
那么尊者提出这个问题,说得很妙。他这个问题,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也有这个问题。但是在粗心的人他忽略了,要是细心的人他真的会有这个问题。我们见性周遍的,那现在隔了一个墙,我们就看不见了。如果周遍的,那应当墙外面,我们也应当看得见啊,才是周遍的啊。
我们看看尊者把他提的这个问题有几句话,我们要略微地解释解释:
说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这是前面我们曾经读过的,四天王的宝殿之所以称之为胜藏宝殿,这个藏就是宝藏,胜是殊胜。那么有这一句话来看呢,四天王的宝藏就相当的可观。那是我们世间所比不上的。
日月宫,今天我们谈到日月宫啊,是又有了问题了。这在从前没有问题,现在有了问题。譬如说:这美国人已经登陆月球了,月球上没有发现宫殿。那个太阳虽然现在没有人敢去,但是晓得太阳是一团火球。温度高极了,我们想象当中那里头还有宫殿吗?还有人住在那里吗?
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确实绝对不能用我们的常识,用我们的见解来观察。譬如说人鬼杂居,这桩事现在相信的人不少。那么有一些外国人甚至于给鬼录音,给鬼照相,确确实实是证明人鬼是杂居的。人鬼杂居,你看我们人见不鬼;鬼也见不到人,确确实实住在一起,彼此不相见啊。这是我们讲六道,人道跟鬼道就不一样啊。那个天道跟人道也不相同啊。不能说我们人道地球人去,没有看到宫殿,没有看到人,月球里面另外有一种人,它也有宫殿,它也有许多人,住在那个地方,我们到那里去见不到啊。
诸位看古人笔记小说,你看聊斋,这是很普遍的,诸位看到的,聊斋里面那许多事,我跟诸位说,我很相信。我觉得那里面写的都是事实,不是虚构的,确实有这些事情。
那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这样的事情记载的更多,不但有事呀,而且有理论作依据。
诸位这是佛门里面这一般老同修都晓得,你们拜忏有个《慈悲三昧水忏》,此地三昧水忏的因缘是讲悟达国师,害了一个人面疮,膝盖上害了一个疮,苦不堪言,他是皇帝的老师,天下名医都来给他看病都看不好。以后忽然想到以前遇到一个怪人,告诉他,你将来有了大难,你到四川某一个地方,那个山上有两棵树,你到那个地方来找我。他就想到过去有这么一桩事情,遇到一个怪人,他就去了。去了到那里一找的时候,看到那个地方宫殿,梵宇庄严呢,一打听是阿罗汉,迦诺迦尊者的道场,他到那里去了。迦诺迦尊才把他那个疮治好了。治好之好送他下山。下山之后,离开山不远回头再一看的时候,是一片荒山什么都没有了。他那个人面疮在那里治好了。
阿罗汉的道场有缘就见到了,没有缘见不到。我们凡夫看了一片荒山,他到里面见到大道场,在里头把他病治好了。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来源。拜水忏的人都应当晓得。
那么阿罗汉的道场也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看是一片荒山,也找不到。所以佛法里面所带的月光菩萨、日光菩萨,那个太空人登陆月球了,就有人来问我,以后我们月光菩萨还要不要拜了?月亮里面没有众生,太阳里面没有众生。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确实有天人、有这个佛菩萨在那个地方做道场,教化那一类的众生。那么这个是讲到月宫,四天王的宫殿。
说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这是讲看这个太阳、看月亮、看四天王的宫殿,这个娑婆国就指阎浮提洲。一般讲就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世界,阿难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见性好象很大啦。
在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学哲学的人一定要去坐坐飞机,原因是什么呢?当你飞到高空再往底下一看呢,见性就好象很大啦,确确实实。尤其是飞国际航线,这个飞机都是相当的高度。你飞到那个高度啊,你再一看,台湾在下面就象一条船一样。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国内航线还飞不了这么高。还看不到整个台湾。所以国际航线就飞得很高了,就可以看到整个台湾了。
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阿难尊者在四天王胜藏宝殿向下观察,看底下清清楚楚,那么就显得见性大。
后面这个四句呀,说
退归精舍,这个精舍就是祗树给孤独园,我再回来,回到精舍里面来。
只见伽蓝。伽蓝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园。我们讲的花园,园林。在佛教里面把它翻作僧园。客家人居住所在都叫作伽蓝。所以现在这个寺庙也都叫伽蓝。
回来之后,好象我们这个见性小了,只见伽蓝,只见到这个寺庙小范围,看到的是:
清心户堂,这就是出家人居住的所在。
户堂称之为清心,这个地方大家都住在一起修行。修行的宗旨就是修清净心,修什么?修清净心而已呀。所以叫作清心户堂。这个寺院天天讲经,讲经的目的就是在清心,经教是一付清凉剂呀。我们这个心里面有烦恼,不清净,听了佛法之后,烦恼没有了,烦恼离开了,心地清净自在了。这是称之为清心户堂。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见性好象又小了。在四天王宫殿里面好象那么大,现在怎么忽然小了呢?阿难的疑问就是在此地。在这个讲堂里面往四面看看,那个门窗外面只看到屋檐:
但瞻檐庑。
那么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就晓得,阿难尊者在前一科听到佛开示见性周遍,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第七番了,这个见性是真心呢,已经可以体认了。但是我们看远看近,忽然感觉得见性很大,又忽然感觉得见性很小,不勉在这里生起疑惑。所以这一段可以说是见性大小之疑。
说到这一段,我们又要追述到唯识学,在唯识学里面跟我们讲,识精圆明之体它有四分,有自证分,有证自证分,有见分,有相分。虽然讲的是四分,实际讲可以说只有见、相两分而已呀。这个见、相两分是一不是二,这一点诸位要特别记住,就是相分跟见分是一不是二。
相分在我们现在来讲是物质,见分是精神。相分是所见,见分是能见。能所是一,见相不二啊。这是真理。所以古人把它比喻,见、相两分象那个蜗牛,蜗牛两个角,抻出来是两个,缩进去是一个,就没有了。这个比喻,比喻得很有趣味,也很恰当。这就说明它并不是真正有两个角,它缩进去是一个。那么见、相两分性质就跟这个是一样的。
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那么如果要晓得这个道理呀,可以说阿难所有的疑问都没有了,实在是不明了这个道理呀。世尊就见性周遍处,来发明真性是圆满的,而阿难误以为见是相,不晓得见是真心。相才有大才小啊,那个性哪有大小呢?这是阿难误会的所在。
下面文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了。他说世尊,叫着世尊说,此见如是,就是象前面所讲的。其体本来周遍一界。这个一界是指娑婆界,就象他在这个四天王宫殿里面,在日月宫往下来看,那我这个见性是周遍娑婆界啊。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现在回到讲堂,那么只看到这一个讲堂而已呀,讲堂外面就见不到了。这个意思是说,见性如果是真常的,那就应当永远是真常,不应该会缩得这么小。如果见性是大小不定,那就不是真常了。真常应该永远不变,会变怎么是常呢?这点理论,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刚才我说了,粗心的人没想到,细心的人这觉得是个问题呀。
下面这是阿难的疑情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还是我们的见性有时候放大,有时候会缩小呢?或都是见性周遍,忽然之间被这个墙宇夹断了?因这一道墙看不到外面了。是不是被夹断了呢?那么这是阿难尊者,没有证得见性的妙用,所以不能体会世尊所说的道理。
他自己也很聪明,自己说出了: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就是这个大小,或者是放大缩小,或者是被墙夹断了,这是究竟的道理在什么地方啊?这个所在就是指这些究竟的道理。那么他不能决定,不晓得这个道理在哪里。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这几句话故然是常情,是众生计度分别,可是一个在迷而未能开悟的人,还不容易觉察到这个问题。阿难尊者代我们问出来,代我们辨别这一番道理,我们在尊者与世尊这一问一答之间,一定有所领悟。这是我们应该特别留意的。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前面两句总明舒缩,或者是见性大见性小,是在相不在见。见性与物象,我们一定要把它分清楚。
诸所事业这一句就是指的方圆上下等类。
各属前尘,前尘就是前面阿难所讲,天宫精舍,眼前种种的境界相。
后面这两句意思是说明,见性之体决不因为物象而有所障碍。阿难所怀疑的有舒有断,好象有大有小,有内有外,这一些全是前尘的物相,不是见性啊。万不可以把物相误认为见性。这是见相不分啦。见相不二是对的,但是见相不能够不分。
既然断舒、大小、内外都是属于前尘,那么与见性当然没有干涉。由此可知,见性之体决不是物象所能障碍得了的。可是一切众生,是以妄见迷失了真心,毛病就发生在这里。所以才有见大见小,随物所转啊。
你在一个大房间里面你就见得大,在小房间里面你就见得小。这是什么呢?为物所转。什么时候你若能转物,这楞严经这一段讲,则成如来呀。
你要是为物所转,那你还是凡夫。凡是为境界所转,就是在境界里面妄起执著。佛在此地这两句话带着有责备的意思。责备阿难不应该说见性有舒有缩。
可是话虽然如此,阿难的疑惑必竟是存在的。疑要是不打破,心不能够安定下来,对于这个修行就有障碍。下面经文就破疑,教给他解脱的方法。佛用的这个比喻非常的巧妙。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那么这举比喻说,我们将见性呀比喻作虚空,这是把见性比作虚空,把外面的境界相比作器皿。境界相是有大有小有内有外,就好象我们用的这个器具一样,有大有小,有器具的内,有器具的外。可是见性没有舒缩或者是断舒,没有这种现象,正好比,器皿有方有圆,那个虚空没有定相啊。我们拿着这个是圆的,诸位看是圆的,这里面虚空是为圆相啊。我要拿个方盒子,这个里面虚空是个方相。那么到底是虚空是方圆还是器是方圆呢?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眼睛能见的见性,就好象虚空一样,所见的这个物象有大小有内外啊,并不是见性有大小有内外。那么这个比喻要是懂得了,大意就能够了解一半以上了。
下面经文世尊就教给他。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这个方的器皿里面,你看到里面是空,也是方方的一块空,这个空是一定是这个样子,还是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呢?这实实在在是说明,虚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在一块土地上,我们建立一个方形的房子,你到里面去看这是方的,象我们讲堂一样是四四方方的。我们把它折掉了,再盖一个圆形的房子,你到里面一看,这个里面是一个圆的。方也它,圆也是它。如果它一定是个方的,你要盖一个圆的房子就不合适了,这就有障碍啦。可见得方圆是在建筑不在虚空啊。虚空哪有方圆呢?这就比喻什么呢?境界有方圆,见性没有方圆。说明这个道理。如果说见性有方圆,有大有小,这是戏论呢,开玩笑的话,没有道理呀。
下面佛的话就很有道理了。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那才对呀。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可见这个空不能说定方,也不能说不定方。换言之,你怎么说也不对。说定不定都是戏论。都有过失。这个比喻容易懂。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这两句就是答复阿难尊者。见性本来不能说什么大小,见性跟虚空一样,随着境界现大小。虚空没有方圆,也是没有定在。但是随外面境界方圆之器,它又能现方圆之象。这正是显示出,见性是无在而无所不在的道理。阿难的毛病在哪里呢?就是执著,在无在无不在里面呢,一定是呆呆板板地要想找出一个道理出来,这就坏了。这叫什么呢?这叫头上按头。这叫知见立知。
这几句话说得好象很简单,意味深长啊。凡夫之迷,迷在什么地方呢?就迷在境界里想找一个道理,坏了。实在说啊,不找一个道理,我们迷惑颠倒,懵懵懂懂;找一个道理又是戏论。这就是佛法的难处。难在什么呢?你去研究它,错了;不研究它,也错了。
真正一个学佛的人,诸位想想怎么个学法呢?佛法里面提倡的博学多闻,样样要追究,样样要研究。可是还有一句话要记住,不可以著相啊。又要博学多闻,又要离相。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还又要去分别又要去执著。要做到执著就是不执著,分别就是不分别。这样才能开悟。我们现在想想,我们执著就是执著,执著不是不执著;我们分别就是分别,分别不是不分别。人家能入不二法门,我们就是天天在二里头打转转。
所以诸位想想,哪一句经文不是讲不二的道理呢?我们如果看不出这点意思,那这个经文句句都是死句子。诸位能看出这点意思呀,每一句都是活句子,经文的味道才能够体会到啊。
我们在讲席里也给诸位贡献过,孔老夫子教我们择善固执,这个话有两方面的意思。浅而言之呢,这是相对之善。这是对什么人讲的?这是对凡夫讲的,对中下根性人讲的。就是善恶之善,我们要修善,要断恶,择善固执。
对那个极聪明极智慧的人也能这样说,解释就不是如此了。也是择善固执,那个善是什么?至善,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呢?是超越了善恶之善。善恶两边都不执著。你要选择这样的善呢。那么这个执著呢,就是不执著。如果还落在执著里面,那智慧怎么能开呢?夫子的话也是活活泼泼的。
同样一句话,择善固执,给小学生讲,他也懂;给佛菩萨讲,他也点头。但是诸位要晓得,那境界可不一样。那小学生,这是好的呀。你看看小学生看戏,哪是好人,哪是坏人,首先要辨别这个,其他他不管的。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可见得,很小他就有择善固执之心了。到佛菩萨,执著即是不执著,这个叫执著,这叫固执。性相一如,善恶不二啊,这叫真善。这哪里是我们的境界呢?同样一句话,浅深的本义,无量无边呢。怎么能作一定的解释呢?一定的解释,那不就解释死了吗?
所以诸位要读书,真正想成就学问,古德教给我们,不看注解。读什么呢?读原文。世间《四书》《五经》就是念原文,不看注解。佛经也是如此,读经文,不要看注解。
注解是什么呢?他的注解,那是他的解释,他的看法。我看也有我的看法啦。所以同样一部经有几十样注解,各人看法不相同嘛。有没有道理呢?都有道理。可见得这个经文是无量义呀。熟读经文之后,自然能开悟。悟了之后,那你有你的见解,你有你的看法,然后再看看其他各家的解释,哎,个个都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这些注解还能流传到今天吗?都有道理呀,那么这就是说真理,无在无所不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在楞严经后二十五圆通章,无不圆通啊,一切圆满通达。这是讲见了性之后,圆融通达。圆通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你从这一段意思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我们学佛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学?应该以什么心理去学?这是很要紧很要紧的事情,真正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
学佛的人二六时中,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定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又要博学多闻,又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是功夫上道了,会学了。我们听讲经,道理听明白了,心里一尘不染。什么叫不染呢?心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不染,不落印象。这个开的叫智慧呀,开智慧呀。
一有分别有执著,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记在心里头,心里落着有印象,这叫什么呢?孔老夫子说记问之学。记得很多,说的一点没错,智慧不开。智慧为什么不开呢?就是被这些东西障碍了,这些东西把你智慧堵塞了。这一桩事情,我们套禅宗一句话,诸位好好地去参吧。
所谓参,不用心意识就叫参。用心意识不叫参,我们世间叫研究,用心意识叫研究。不用心意识叫参究。一个是生智慧,一个是障碍智慧。所以会的人天天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智慧。
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他老人家用一不悟,那一不悟就是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八万四千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博学多闻呢。见处闻处皆生智慧呀。我们怎么样呢?我们是见处闻处尽生烦恼。一样见一样听,为什么人家开智慧,我们生烦恼?
我们再说明白一点,这楞严经上讲,人家用见性去见,所以开智慧。我们用眼识去见,用第六意识去见,那怎么不生烦恼呢?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我们用第六识的见分,第七识的见分,眼识的见分,我们用这个去见。我们不知道用见性去见呢。
见性见得清清楚楚,就是没有分别,没用第六识;没有执著,没用第七识。所以就生智慧。见性跟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是起联合作用的。那么要紧的呢,就是见性在八识五十一心所各个见分里头,它做得了主宰,它不受那些影响。这就是佛知佛见。就开智慧。凡夫是可怜惜在哪里呢?做不了主宰。见性跟着这些联合起见的时候,它说这样,它说那样,别人做主了,它自己做不了主宰,它是事事要听别人的,自己不能做主,这就叫颠倒啊,这个就叫生烦恼。烦恼心所起作用了,清净的见性不能起作用。
所以这一段文字看起来很浅显,含义非常之深。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这些话都很要紧。前面四句说,若复欲令入无方圆,只要除器皿之方圆,空体本来没有方圆之相啊。方圆之相是器呀,不是虚空啊。
后面这个三句呀,可以在见性上说也是这个道理。见性本来没有大小,就象虚空本来没有方圆是一个道理。虚空与见性,虽然不变,但是它可以随缘,虽然随缘,从来不变啊。既然知道是不变了,见性之体哪里有舒缩呢?或者是被墙给隔断了呢?哪有这种道理呢?
我再从唯识上面来看,唯识要试验呢,从哪里试验呢?就从我们自己身上试验。我们自己这个身心呢,就是唯识的试验的场所。我们见性随阿赖耶的缘,随末那缘,随前六识缘,还随相应五十一心所之缘。心、心所各有四分呢。那个四分里头有三分是与见性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这个三分都有能见,有能见就是依见性为本体呀。离开见性,它们什么都没有啦。它随这些缘,它自己变不变呢?它不变。它是清净的,它是不生不灭的,它不染污的。生灭是什么呢?八识有生有灭,五十一心所有生有灭。见性不生不灭。
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见性好象电一样,这是假设的比喻啊,电实在说还是有生有灭的。那么我们现看,电好象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灯是有生有灭的。我们一开它就亮了,好比生了。那一关上的时候,好比它就灭了。那灯之明暗是不是电有生灭呢?不是的。光的生灭,是灯的生灭,不是电的生灭。我们可以这样讲法。
这就说明了,见性随一切缘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啊。这是真的。凡是随缘随着变,那就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在唯识里面讲,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生灭的,这个里面有心王,有心所,有色法,有不相应行法,全是生灭的呀。生灭就是虚妄,就不是真实。不生不灭就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可是今天有几个人认识自己呢?禅家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啊。那是你真正的自己呀,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灭呀。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现前身心之中啊。所以我们这个身心是两个部分,有一部生灭,是假的;有一部分不生不灭,是真的,是真的自己。世间人说灵魂是自己,还错了,灵魂还有生有灭。佛法里面见性,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见什么呢?就是认识我这个不生不灭是自己,这是见性。
见性之后的人啊,他就会用他的见性了。用他的真的,不再用妄了。所以他身心自在呀,圆融无碍。只要证入这个境界,那他就是不生不灭。证得不生不灭了,跟诸位说,也叫作入般涅槃。
那个入般涅槃,不是说人死了才入般涅槃呢,没有这个道理呀。入般涅槃是活着入的呀。不是死的——死了之后才入啊。入就是证入。涅槃就是翻作不生不灭。那么这是佛法里面最高的境界,也是学佛终极的目标。晓得自己没有生灭,没有生死啊,没有轮回啊。这个才叫大宇宙里面得大自在啊。
那么诸位要问了,用什么方法才能入这个境界呢?楞严经就是教这个方法,给我们说这个道理,教我们这个方法,达到这个境界。自古以来依照楞严经修行成了功的,就是明心见性的,跟诸位说,太多太多了。
这部经的好处,就是文字不长啊。说理透僻,理论与方法,可以说比哪一部经都说得详细。而文字也不多,只有六万字。六万字在今天,这个出版物里面,小册子一本呢。
所以我想真正在大乘佛法里面有一点成就,楞严不能不读啊,不能不熟读啊。不熟不能起作用。为什么呢?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观照的功夫。古德常说的,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那文字要不熟,你依什么呢?你就没依靠了嘛。
文字熟,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想到经里面这句话,马上用上了。你要不熟,不熟用不上啊。熟透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实实用得上,处处用得上。这个用上了,跟诸位说,这就叫修行。天天这样用,时时这样用,用上个三年、五年,养成习惯了,不必去用心呢,就自自而然就会了,自然而然就证入了。功夫熟,熟透了就是证入了。
先开始用,是做意的用啊,还是有意的呀,有分别有执著地用啊,这是初学,必须经过个过程。到后来自然熟了,不执著不分别也用了,这是功夫成熟了。熟了才能证入,才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啊。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
这一部经讲一遍实在是不容易,细讲一遍更不容易。大家有福报,我们今天在乱世里面,有这么一个安定的环境,也有这样一个清心讲堂,这是大家的福报啊。殊胜的因缘决不能让它空过了。阿难尊者在祗园精舍证道了,我们也要在这个清心讲堂里面有所证悟。这样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不辜负阿难尊者啊。
在学习,古德给我们提出一句要领,所谓是但离妄缘,即如如性。这是讲我们怎样用见性去见色?怎样用闻性去闻声?古德提出这样一个纲领教我们做功夫,就是教我们修习。所谓但离妄缘,妄是什么呢?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妄缘,离了妄缘就是性起作用嘛。我们一天晚起作用,就是见性和妄缘,混合起来起作用的嘛。混合起来起作用的时候,把那个妄缘去除了,那不就纯真了吗?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用眼见色,在一念分别都没有所见的这个境界相,是见性见呢。心一动,你是张三,你是李四,这叫妄缘。为什么呢?见性里面没有张三、李四,阿赖耶识里头有,末那识里头有,第六识里头有。不但见性里头没有张三、李四;见性里头也没有佛,也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要分别这是菩萨,那是释迦牟尼佛,这是妄缘。
见性见,就象明镜照见外面境界一样,它没有分别呀,照得比谁都清楚,里面就是没分别,这个叫见性见。跟诸位说,这个叫自受用,自己这个受用,都清净。
这个分别是什么呢?他受用。人家一问这是什么呀?你说这是阿弥陀佛的像。这不就有分别了吗?这不是我分别,是他分别。我随他分别,我不分别。这叫他受用,这叫不坏世间相。你们认定这个叫作阿弥陀佛嘛,我就跟你们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你们分别,是你们执著,不是我分别,不是我执著。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切言说,一切境界相都随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离世间觉。
觉是什么呢?自己没有。自受用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啊,何处惹尘埃,自受用。对他受用呢?那是随众生分别。你说这是红色,好,这是红色。你说这个绿色,好,这个绿色。你分别啊。你说这个是红色,我说这个不是,那不要打架了吗?那就都错了。为什么?清净心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当然可以随顺嘛。你说什么就是什么,都对的,决定没有错。
如果自性里头真的有一个执著的时候,那随顺还是绝对的呀,还是假的呀,还不是真心的呀。它真心里面没有。所以随顺众生,都是真的,都是诚实的,决不是虚妄的,决不是欺骗人的。正如同这里面所举的比喻,圆相里面现的圆空,这个圆空是实在的,是真实的,没有欺骗你,为什么呢?空可以随缘嘛。你说个方的,好,它就现个方空,那个方空也是真的,也不是欺骗你的。真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呢。
真性永远不欺骗人啊。我们人人都有个真性呢,从来没有过欺骗任何人呢。欺骗人的是谁?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它们玩的把戏呀,欺骗人啊。真性不欺人,阿赖耶与前五识也不欺骗人,现量境界,不欺骗人。欺骗人,造罪业的都是第六识,第七识。
我给诸位所解释的,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但离妄缘,你要晓得什么叫妄缘?妄缘不是外面境界,你要离开外面境界的时候,你到什么地方去修心去呀?是小乘人笨,笨在哪里呢?离境界。吃的苦头太大了,成就一点点。
大乘人聪明,不离境界,他晓得妄缘不在境界。就象此地讲的,虚空没有方圆嘛,你要离开它干什么?性与相都没有过错,一切境界相它有什么过错呢?生佛不二嘛,众生与佛没有两样嘛,有什么过错呢?佛有什么可爱处呢?众生有什么可以讨厌处呢?没有嘛。
要离的是心中的妄缘呢!不是相里头的妄缘啊。相里头没有妄啊。相是依他起啊。
在这个唯识三性里面是依他起性啊。它这个妄缘就是遍计所执性,这个是妄缘。
首先要离的是离遍计所执著性。我们心就解脱了。心解脱了,身就解脱了,身就自在了。身心解脱了,境界就解脱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嘿,你都活得自在,你都活得很快乐。这正是经里面讲的转物,你的心能转境界了。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啊。
同如来,就是如来了,你自己就成佛了嘛。成佛是成什么?成就大觉,一切境界里面再也不迷惑了,一切法里面都能得其真,决不堕在妄见里面。这一种的享受,实在说,如那个境界才能体会到。我这样说,怎么说,总是不只隔一层,要隔好多层啊。可是佛菩萨们都希望我们自己亲证这个境界。
你就从经里面学这些方法。你懂得这个理论了,理论上你能想得通,当然可以证得。那么方法一明了,你懂是这个证得的技巧,而且跟诸位说,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证得,但是要真干。真干就是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念是什么?念是迷。迷不怕,怕的是什么呢?不能回头。这一迷到底这个麻烦大了。迷的时候,忽然觉了,就好。觉就是回头。觉什么呢?我现在又用心意识了,这就是觉了。
所以要晓得,自己是在用性,还是在用识。一天到晚你就注意这个问题。你用六根根性,对的,正觉。你用六识,这是妄缘,没有离开妄缘。一天到晚心象镜子一样,这是觉。那个心象个照相机一样,是迷。照相机怎么了?底片上落印象了嘛,这就是迷啦。要照得又清楚,又不落印象。正在照的时候,就是干干净净,就是一尘不染。
禅宗达磨祖师刚刚到中国来,所做的功夫就是观心,就是用的这个功夫。到后来,这个功夫用不上了,因为众生的烦恼太重了,提不起觉,这才改变一个方法来参话头。实在讲参话头到现在也不行了。现在不是参话头啊,现在是念那个话尾巴啦,哪里晓得什么是话头啊?话头是什么?一句话还没说出,那前面是什么?也不是容易事情呀。一句话说出来了,已经变成话尾巴啦,哪里是话头呢?
那么实在这些功夫,同修们都要细心,不细心就失照了,观照失掉了,叫失照。那怎么办呢?这实在不得以,则用念佛。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唤醒。阿弥陀佛也是迷呀,也不是觉啊。就迷在这一念上,不要迷得乱七八糟,不要迷得太多。就迷在这一句上。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训练到一切都不迷了,就迷在这上面。哪一天把这一念打掉了,这不就大彻大悟了吗?功夫就到了家了。用这个办法。
实在讲是这一生当中,这一句阿弥陀佛还不能打掉,不要紧。带着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再把它去掉。总而言之是非去掉不可,不去掉不能成佛。这是带业往生的道理。这是我给诸位解释,古人所讲的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讲显见无碍。这些障碍都是众生无始劫来虚妄习气造成的。对于大乘佛法修学的人来讲,这种障碍是十分的严重。而破除障碍,当然也不是很容易的。虽不容易,并不是说障碍不能够破除。问题是一要通达理论,其次要晓得用功的方法。我们在讲席一再提示诸位同修,一生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人家能成就,我们也不例外啊,我们也能成就啊。
那么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实在讲,亏吃在不明教理,这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不明教理,纵然是勤苦修学,还是盲修瞎练。
楞严是大乘经典,楞严经修学的目标,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不是菩萨的定,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这个定也叫作性定,换言之,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性本来具足的,不要向外求。所以这叫性定。大乘学者,一乘学者,都是以这个为目的呀。我们修定,修什么定呢?修楞严大定,决不是修普通的小定。
楞严大定怎么个修法呢?依照这部经所讲的方法就行了。楞严大定怎么个修法呢?依照这部经所讲的方法就行了。
所以楞严经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几乎没有不读楞严经的。因为佛讲这个修行的道理跟方法,一般大乘经典都讲,讲得很多。楞严的好处,可以说,把佛在许许多多所讲的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呀,在这一会上集中起来讲。换言之,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来开智慧。怎样才能成就楞严大定。
因此这一部经,乃当年印度看作国宝啊。这我们在讲经因缘的时候跟诸位讲过啊。玄装大师到印度十七年,印度人保密,把楞严经藏起来,玄装大师没看到。十七年都没有看到。印度今天亡国,天灾人祸有原因的呀。这是什么?吝法。
般剌密帝法师很了不起啊,知道这部经流到中国才有用处。放在印度那里,放在仓库,锁在保险柜里不起作用,不能利益众生。这把它偷出来,偷渡到中国送给中国人。这个教起因缘的特殊,这部经跟我们中国人因缘之深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希望诸位对于这部经要特别的尊重。从这个里面得到理论与方法,然后再去研究一切大乘经论,修学种种法门,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为什么呢?智慧开了啊。那么要破除障碍,必须要把境界离开。
星期二晚上,大智度论正好讲到了空了,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里面讲十八空,这是般若经里面讲十八种空。这一卷文字特别长,我翻了一下有五十几页。在过去我们讲的都没有这么长的这么一卷经。空跟般若是一个意思。如何能把一切境界空掉?《大论》这个十八种空,道理修法明白了,涅槃经里面二十种空啊,那就不必讲你就知道了,大同小异。
可是修行这个初下手,这个最初方便呢,是在观想。无论大乘小乘,都是从四念处修起。小乘人多半在事相上修,大乘人是从性理上去观察。唯有把事实真相都看清楚了,才能够不生执著。到了修观纯熟的时候,心地豁然贯通啊。这是我们常讲的开悟。我们说得浅一点,到这个时候,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起放下了。才到无碍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事事无碍啊。
这一段经里面,阿难尊者的疑惑,也就是看到见性似乎是有碍。与世尊在此地反复辨论。
上一次讲到,阿难尊者误以为见性,在四天王宫往下看,好象这个见性见量很大,好象没有障碍。回到精舍里面来,我们能见的见量很小。于是在这里起了怀疑。是不是我们的见性被这个墙壁折断了?还是在房间里面的时候,这个见性缩小了?在房子外面它就放大了。是不是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或者是被这个障碍物所夹断了?
前面世尊已经教给他一个方法,这是一种误会。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见性清净本然呢,哪有大小舒缩呢?大小舒缩之相,是物象不是见性。所以佛告诉我们,但除虚空方向所在,见性无碍的真相就大明了。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
今天的经文,是佛就阿难见解来给他解释这个道理。
若如汝问,若是假设的意思,假设象你所问的。
入室之时,缩见令小,这个见性缩小了,你入到房间里面,你这见性缩小了。
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你到这个户外,抬头看看太阳,那么你这个见性立刻就见到太阳了嘛。见到太阳了,是不是要把你的见性拉长了,从你这个眼睛里面一直拉,拉,拉,拉到太阳那边呢?你才能见到太阳呢?如果见性达不到太阳,你怎么会见到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隔一道墙就把你的见性夹断了,把墙上挖个洞,那外面见性与里面见性有接头啦?这接头的时候有没有个痕迹呢?它在哪里接的呢?如果真象阿难所说的,必定是有这个现象呢。
所以佛在这里说是义不然,哪有这种道理呢。
我们看太阳的时候,我们的见并没有拉长,那么到房间里,它当然就不会缩短呢。墙壁掏个洞,我们看到外面去了,这当中并没有内外见的这个痕迹所在啊,没有啊。是义必然,这一句话讲得很轻松啊。可是这个地方道理确实很深。
那么象这种道理,我们都是粗心大意,谁去想这个道理?好象这当然是这个样子了,这还有什么道理好讲嘛?有事必有理呀。理是什么呢?般若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
既然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诸位想想,它有什么障碍呢?如果这个相是实在的,就有障碍了。相是虚妄的呀。这个理很深,实实在在讲,我们一天到晚,懵懵懂懂,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空性性是空的呀,相也是空的呀。所以它不碍。如果说性是空的,相是有的,有跟空一定妨碍。
(手里举一个杯子)那我们这里的这个茶杯,这是个相啊,它在此地当然是占了空间,占了这一块虚空。那我们把这个杯子从这里拿到这儿来,试问问,这个地方虚空怎么办呢?这虚空到哪里去了呢?要说给拿走了,这里面空出一块才对呀,你们有没有看到虚空,这个地方空了一块呢?刚才这里是个圆的,我再拿个方盒子到此地来,那个圆的虚空跟那个方的盒子又适应不适应呢?这都是问题呀。如果说这个物相是实在的话,那就会产生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没有这个现象呢?这个物相当体皆空。这个道理有几个人能参透呢?
诸位果然明白一切万象当体皆空,你还有什么执著呢?你还生什么烦恼呢?自然心开意解啊。清净心、平等心,当下就可以证得。
佛虽然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我们听了以后点头,可头点了之后就忘掉了,还是把一切相当作真实的,在里面还是起分别,起执著,还是起妄想。造业受报。造业,给诸位说也是假的。受报也是假的,真叫冤枉啊。假的,你不了解真相,就好象真有那个感受。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
一个通达诸法实相的人晓得,通通是虚妄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所以见性的人看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相呢?经上常讲叫清净寂灭相。跟我们看的不一样啊。清净寂灭相是真相啊。我们今天看的这个世界天下大乱之相,妄相啊,幻相啊,不是真相啊。幻碍不碍真呢?不碍真。幻不碍真,幻也不碍幻。
所以诸位果然证得诸法实相,你就得大自在。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三千大千世界没有,觉后空空无大千呢。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没有了。这个没有,诸位要记住,不是现前的相忽然都没有了,不是的,还在面前。在面前怎么说没有了呢?人家见到真相啊。金刚经所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个如来是讲性。性相不二啊。这就是入不二法门。不二也叫真空;也叫妙有。我们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在此地这个是义不然,看起来好象很轻松,这个是义是有相当的深度啊。那么下面经文佛给我们说出,这一切众生所以误以为障碍的因由。我们看看经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这就是今天,我们在现象界里,为什么会看到有障碍?前面这个四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呀。不但六道凡夫不认识自己,连二乘圣者,权教菩萨都还没有找到自己。
我们以为是现前我这个身体是我自己,身体之外是别人。这就是迷惑颠倒啊。更要紧的,是不晓得自己的真心,这个问题严重了。
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啊,生命活动的依靠。什么是自己的真心呢?不晓得。而误认为我们能够思维,能够想象的,能够分别,能够执著的,起心动念的,认为这个是心。这是大错特错。
更不能够了解真心的作用。心到底有些什么用处。能够思维,能够想象,能够出主意,这是你心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大海之一滴呀,九牛之一毛啊。太渺小太渺小了。
真心的作用,你看华严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造天造地,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心造的。唯识里面讲,唯识所变,这才能够看到真心,妙用广大无穷,都是自己一心变现的,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是自己呀。所以真正见了性,明心见性的人,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到了,见到了,明白了。一见到之后,作用就不同了。人生观、宇宙观立刻就改变了。没有见到的时候,迷。对一切法无不迷信。见到之后,才是真信。一切法里头再也不迷了。法法平等,佛跟众生平等。为什么呢?佛是我自心变现的,众生也是我自心变现的。所变的样子不一样;能变的理体是一不是二。能变的体性是一样;所变的现象也没有两样。
正是古大德所说,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一尊佛像。再用黄金做一个小猫小狗。那是一样,不是两样啊。相是不一样啊,一个佛像,一个是小狗像,称称重量,价值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这些事理在今天来讲比过去人尤其容易懂。
所以生佛实在就是迷悟啊。除了迷悟之外,你到什么地方去找个差别相?找不到啊。诸佛菩萨实在不得以,将迷叫作凡,将悟叫作圣,建立这个假名为了好说话起见。
建立种种假名,是叫我们从假名当中,惚然大悟过来,眼明心见性,象它一样啊。目的是如此啊。决不是建立这些名相叫你们大家来崇拜,来供养。那就错了,完全错了。学佛一定要成佛。所谓成佛就是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恢复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见性就叫作成佛。明心见性就叫作成佛,成佛就叫作明心见性。
那么我们现在把自己迷作一个物,这就是识啊。失掉了什么呢?物我一体,本有的真心。所以现在变成了一个相,随着境界转。境界动,你的心也动。境界不动,你的心也不动。实际上真心是如如不动的。真心哪里动过啊?从来没有动过啊。
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啊。真心就象太虚空一样,你们什么时候看了虚空动了一动。什么时候你看到虚空动了?你也是看到台风的时候,这个虚空也许是动了,那是空气在动啊,不是虚空啊,空气不是虚空啊。你要再飞得高一点,讲大气,大气也不是虚空啊。气流在动,虚空没动啊。千万不要以为气流在动,唉呀,虚空动了。那就错了,那又认错了。
我们的心就象虚空一样,心包太虚,实在说,虚空在我们心里头,就象那个气流一样,还有的时候会动。心是不动。可是虚空在心里面动啊,我们看不出来。没有法子觉察到。为什么呢?我们迷在虚空里面。
虚空是无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法。
百法里面真正无为法只有一个,真如无为。所以虚空从哪里来的?我们前面读过,晦昧为空啊。这是讲虚空的来源。所以禅家叫粉碎虚空。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呢?真的。什么时候粉碎虚空呢?成佛,虚空就没有了。可见得虚空还是真心里面一念妄情啊。也是真心中物啊。也是真心变现出来的。
那么诸位想一想,真心什么时候动过呢?悟了它不动,迷的时候还是不动。动的是什么?是妄心呢。妄心动,妄心被境界所转,真心不动,从来也不为外境所转。
前面的比喻,也要是细心的话,实在是可以觉悟。前面佛曾经以客尘烦恼来作比喻,客动啊,主人不动。尘动,空不动。不动的是主;不动的是自己。那么我们的这个心会被外境所转,天天在那里动,你就晓得这是虚妄的,不是真心。
诸位果然能觉悟到这一步,那是很大很大的进步。为什么呢?既然觉悟到是妄心,再进一步你就可以不用这妄心了。你要会不用妄心,那你所用的就是真心,你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啦。虽没有成佛成菩萨,也到佛菩萨边缘做邻居了。靠得很近啦。这样修行,功夫才能得力。
这些道理方法,几个人听懂了?好象我一到台北来讲经啊,就讲楞严经,讲了这么多年啦。几个人听懂了呢?几个人会了呢?懂了会了的人,刚才说,虽不成佛也跟佛做邻居了。稍稍努一点力就成就了。这个努一点力呀,是再放下一点,就成功了。
正因为我们迷惑颠倒,心随境转,前面境界大,我们这个概念上就有大的概念。眼前境界小,哦,我们就觉得拘束,小的这个念头。这就是观大观小,随念流转。不明了,大也是唯心所造,小也是唯心所造。
仔细去推求,真心的广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呢,大而无外,没有大相。唯心之小,小而无内,没有小相。小也是法界,大也是法界,没有大小之相。
所以佛在经上常说,获一微尘,出大千境界啊,小大不二啊。诸佛如来,住一毛端转大fa 轮,没有大小之相啊。这些话,都是真实的。可是我们听了啊,莫明其妙啊,不可思议啊。
几时我们通达唯心,这个道理才明了,这个事实才亲自见到。所以十法界,无论是依报也好,正报也好,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自己妙明真心所现之物。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去体会。体会不能去想,愈想那就差距愈大,想是什么?是分别。不能用想。
会不到这个意思,念经。我教同修们念经。经念熟透了,这个意思忽然现前。忽然开悟啦。你要说,这个道理不懂,我去研究,查遍了大藏经,写出几百万字的文章来解释,都叫邪知邪见。今天佛法衰微,这是事实,大家都看到。有多少好心人在这里要培养后起,要复兴佛法。所走的路子,就是刚才讲的,要把大藏经去整理,要如何是钻研,如何在里面发现出新的东西,大著其文章,大圆其说,这样能兴佛教?不能性佛教啊,真正要想把佛教兴起来,是要清净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佛要离文字相,要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换言之,你不离言说,不离文字,又不能够离开攀缘心,大乘佛法不得其门而入。
学小乘可以,能有一点成就。学大乘不行。小乘是著相的,大乘是离相的。小乘人心里面有一物,有佛菩萨。大乘人心里面没有佛菩萨。他怎么会一样呢?
禅宗大德所说的,尽大地是个自己呀。这是自己什么相?身相啊。身不是指自己这一身呢。整个宇宙就是自己身在活动,就是自己真心在起作用。咱们这个心啊,为什么会起这么复杂的作用呢?那是无始劫以来,我们心里面,这是讲唯识说阿赖耶含藏的种子,佛说过,如果这个种子要有相,哪怕那个相再微小,象现在原子、电子,比这个还要小。如果说我们这个妄念习气,每一个习气,每一个妄念都要有一个象的话,是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是真的,一点不假。
那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万象什么呢?就是我们无量劫来,我们心里面藏的这些种子,遇缘起现行而已。遇缘起现行,我们迷了。不知道是自己阿赖耶种子起现行。在这个里面妄分内外,妄分自他。不晓得全是自己。这才成了障碍了,这是不明了一切法的真实相啊。
汝今迷失自己真心,以为是外物,这样才失掉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事实啊。物既然不属于自己自心,那么物就不会随心所转。而反过来,起了一个虚妄的作用,转自己的妄心。所以在一切境界里面,见大见小,动不动就为物境障碍了。这是境界生心呢。境界生心是生的妄心。
在唯识里面讲,通常我们讲第八识是根本,前面七转识都是从境界生的心,这个心是生灭心。诸位要是稍稍读一点唯识论就晓得。玄装大师《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说:先来后去做主公。这是讲什么?阿赖耶识。它投胎,它先来,人死了之后,它最后去。
你们想想这个话味道。阿赖耶识既然是先来,当然这个七转识是后生的嘛。不是一起来的嘛,后生的。先有阿赖耶识,这个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长大,越长越大了,然后他再才有了感受了,生前面的七识。第七、第六、前五后生的。
你要不相信,那个小孩在不懂事的时候,几个月的时候,你喂他糖,他吃得很有味,津津有味,你喂他大便,他吃得也津津有味。
为什么呢?第六识没生,第七识没生。生了第六意识就有分别,这个糖甜的,那个臭的。生了第七识就执著,这个我要,那个我不要。这就证明了啊。第七跟第六后生的呀。
他没有第七识、第六识,他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他看都是一样。那我们要常常要保持象小孩一样,我们都成佛啦。
你看死了之后;人昏迷了,第八识在,怎么样?他也不分别了,见了人也不认识了,什么执著他也没有了。这就是什么呢?灭的时候,前面六识先灭掉,最后阿赖耶识离开。
由此可知,那个七转识以及与它相应的那些心所,全是生灭法,而且那个生灭的相非常粗显;阿赖耶微细。这个七转识很粗、很明显的。这是随着境界生的物生心啊。障碍是这么来的。这就是心为境界转了。无量无边的障碍都来了。
下面两句这是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这两句话很重要。心随境转,我们在《十四表》里头,讲十二因缘,这是生灭门呢。生死轮回。若能转物啊,这叫作还灭门,还原。我们不为境界所转,这叫学佛,这叫作功夫。
怎么叫作不为境界所转呢?我们说一个最粗最浅显的话,佛门里常说,八风吹不动,这就是不为物所转。你骂我,不生气,你赞叹我,不欢喜。苦乐毁誉不动心呢。境界里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动是大定。这个是大乘菩萨修定、修慧呀。
别人赞叹你几句,供养一点点,欢喜得不得了,他对我好啊。你看心为物所转了;别人骂你几句,心好几天还消不了。这还行吗?这不行啊。这样的人要修行,到哪里修行啊?找一个深山,找一个石头洞去修行去。与外头什么人都不往来;什么东西也不要看见。这是修小乘;不能修大乘法。这是小乘根性。
大乘根性要接触大众,天天要跟境界两个去斗一斗,去较理较量。要在境界里头学个什么?学个如如不动。学一个清净自在。要学转物,不能为物所转。为物所转,你是生死凡夫。你要能转物,那你就是菩萨、如来。这个大小乘修行,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啊,这个道理深极了。
所以首先要明了,物无是心!物是心变的,所以心能转物。我们这个身是物,是心变的。所以心能做主宰,就能够主宰这个身体。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会转物,那就是俗话常说的,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他为什么呢?他能转物嘛。他可以叫这个身体不衰不老嘛。心被物转,好了,没有几岁呀,心老了,心一老啊,这个身没有几天就老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要晓得,心是主宰啊,物实在是心变的,物就是心,物是心之相,物是心之用啊。心、物、体相用啊。体虽然是空寂的,是不动的,但是真体能随缘现相。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你认清楚了,相即无相。相跟那个空性是一不是二。
所以不迷就无碍。迷已为物,那就碍于心了。所以迷与碍是自迷自碍。悟也是自悟,也是自觉。自迷自碍的人,这就是为物所转。大经里面所谓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看这不是自己造的吗?不是外面来的。
佛在这里教给我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个要拿唯识学来讲呢,更容易了解。
相分是从哪里来的?相是指一切万象,拿今天来讲的物质呀。物从哪里来的?物的本体是自性。但是自性不是物。自性要变成物,自性是物的亲因缘。就是因,物好比是个果,果有相,当中还有个缘。如果没有缘,性不会变成物。这个缘是什么呢?是阿赖耶的见分。
有本性的理体,有见性跟他做增上缘。这因缘一聚合,变成了相分。相是这么来的呀。
所以见分是心,就是心的作用。我们现在讲精神。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都是出自于真性呢。是一不是二啊。
所以我要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明达这个道理,决定没有怀疑。一切物就能随心所转,心就能转物了。我们现在还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没有能真信,还是怀疑。
虽然是接受了,不是百分百的接受啊,是百分之一二的接受,还差得远啦。所以起不了作用。我们能够相信得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嗨,那个作用就不得了,那就大了。果然能有三分之一的信心,我们要想一个青春常驻,就做得到了。
我自己的心有作用了。你二十岁学佛,你在学一百年,还是二十岁的样子。道理就在此地,确确实实是如此。信心不坚固就是道理不通达。理论上通达决定没有疑惑,他信心怎么不坚定呢?有信有愿,什么事办不成呢?
如能转物既同如来,这就是转见、相两分,色心之物啊,这是深达万物唯心的道理,决不再象从前一般随世间分别,不再有这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了。
那么这个也就是交光大师教给我们的舍识有根的方法。从此以后,不再用第六识了,不再用第七识了,这就转物了。
如果用六、七识,为物所转。为什么?六、七识是物生的,它能生它,它就转它;而真如本性不是物生的,是生物。它能生物,所以它能转物。就这么个道理。
你们要是去看济公传,那个济公传小说里面是胡造谣言,那里头讲的都不可靠,但是还是带着点真实性。譬如说我们高僧传里有济公传,那是真的,那一点都不假。
里面说他人家在世的时候每一天吃酒,吃狗肉,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这个老和尚不守戒律,不守清规,还不只他一个。这个历代高僧里头多得很。他自己那么做,他的徒弟可不行。要依照这个戒律规规矩矩做,不能犯一点错。徒弟们不服哇,你叫我们吃斋,叫我们不要造罪业,你天天吃狗肉,天天喝酒,有的时候喝得醉熏熏的,也有的时候胡说八道,这样教人,人怎么能服气呢?学生不服气,提出抗议了。老和尚就说,好,我明天就请你们去吃。等明天的时候,大家带着锄头,带着簸荠,跟我一道走。走到一个山野墓地里头,挖一些死人,挖出来之后,来,你们都吃,大家一看都不敢吃了。他一个人在那里大嚼大吃,津津有味。然后告诉说,我说:“你们不能学我嘛。”
象这些事情,不只一个,高僧传多啊。还有就是吃这个大便,粪坑里挖出的大便,你能不能吃?你不能吃。我吃给你看,他就跟吃肉一样,一样的吃法。
人家用什么?人家用妙观察智,净秽不二啊。我们用的是什么?用的分别心、执著心,一分别、一执著就不行啦。我们心随境界转呢。这个好,好吃;那个不好,吃不得,他没有这个心。就跟小孩一样,童子一样。刚才所跟你说的,他没有心,那怎么能跟他学呢?
他无心,跟诸位说,就没有造做;有心才有罪福啊。才有做善,做恶啊。他无心,他所作所为的没有善恶,不结业啊。人家修的,那才叫修得净业啊。我们现在修的什么净业?念几声阿弥陀佛就净业了?心里一点都不干净,还净业呢。
在楞严里教给我们舍识用根,就是净业。所以你看这个禅家,不说别人,你看永嘉大师,《禅宗集》里就有,那个《顿悟要门论》里头也有。这是功夫到了家了。别人问他,您老人家平时怎么用功?怎么修行?人家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是他的修行。我们听了之后会说,哪一个人肚子饿了不吃饭呢?困倦了不睡觉呢?
诸位要晓得,人家吃饭是修行,是功夫。我们吃饭是分别、执著、打妄想。造业啊。我们吃饭的时候是用舌识啊,五俱起意识对味尘。为境界所转。你看这个菜了,好,多吃一点,为它所转了。不好,少吃一点,你看自己做不了主宰。境界所主宰。那个功夫到了家的人,自己做主宰,境界不做主宰。不一样啊。
在这里诸位还必须要晓得,那舍识用根了,吃东西晓得不晓得酸甜苦辣咸呢?如果不晓得,那不是白痴吗?麻木不仁吗?晓得又怎么能不分别呢?功夫就在此地。
不是不晓得,一切照了,清清楚楚,比用第六意识分别还要微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的执著,只是个粗相啊。微细相,六、七识达不到啊。唯有平等性、妙观察,彻法底源,真正地了解。了解就不生分别心,又没有执著心。不是白痴呀。
所以人家吃饭是做功夫,是在修的三学三慧呀。真是六祖所讲的,念念心中自生智慧啊。不象我们呢,我们凡夫念念心中,是烦恼无边呢。起心动念都是烦恼,人家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智慧。
那么我们看到,心里非常羡慕。想不想跟人家学呢?很想。我能不能学得成功呢?我跟诸位说,能。一定能学得成。可是第一要明理;第二要懂方法。如理如法而修。要不了几年功夫就成就了。这个里面最难的是明理。理懂了,方法就会了。至于修,跟诸位说,很快。
这个玩艺好像什么呢?就跟开保险柜一样。你要会开,懂得号码,一对、一拉就开了。你要是不会呀,搞得满头大汗,开上个七天七夜都打不开。苦死啦。不懂那个妙诀啊。懂了,这就叫一文不值。随手拈来就是。不懂得,那是苦难重重。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不教你修行,就是修行太简单了。弥陀经里面讲:成就七天。佛还教你干什么啊?七天到什么功夫啊?是我们薄地凡夫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的初住菩萨,禅宗的明心见性要多少时间?七天呢。
七天还是什么呢?还是业障深重,最笨最笨的人。聪明利根一天。所以佛要教什么?不要教啊。用不着教啊。难的就是难在,一个不明理,迷惑;一个不懂得方法。难在这个地方啊。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把这个方法讲清楚,希望我们人人都懂这个道理,人人都明了这个方法。至于成佛——说是断烦恼开智慧,反掌之易呀。难在哪里呢?
我们道场陈老居士,在后面坐着,他最近从加拿大、美国回来。看到我们图书馆开讲的这几部经,跟诸位说,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这是稀有难逢之法。心里非常羡慕,今天全世界你去找找看,有几个地方象我们这个地方,同时在讲华严、讲楞严、讲法华、讲弥陀经疏钞、大智度论。你找去,找遍这一个世界呀,跟诸位说啊,只有这一家啦,再没有第二家啦。那么全世界只有这一家,你们能够在坐,不容易呀。你们要不是无量劫来,善根福德深厚,这个世界四十亿的人口,为什么怎么偏偏就选到你到这里来听呀?哪有那么容易啊。只要诸位能留意,能把这个里面的道理参透了,依教修行,如理如法,成就决定在这一生。要说等到来生以后再成就,那就错了,决定要在这一生成就。
那么听经的方法要记住,只是听而已。不能分别,不能执著,听懂多少就多少,不懂的不要去想它。也不必去理会,平常是多多读诵经典。一切人事上,那多放下些,少执著。在一切境界里学什么?学清净心,学八风吹不动。这叫真用功,这真修行。经典一遍听不懂,有第二遍。这一部没有听懂,那一部经可能就开悟了。这些经典的道理是一样的,触类旁通,好处很多,希望诸位不能轻意放过这个机会呀。这个世界只有这么一家啦。如果说是处所多的话,那是无所谓呀。只有这一家,没有第二家啊。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