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修行?要有一种使命感!
净界法师
第二个再约教理,从缘起的教理,用理论来推敲。我们看元晓大师怎么说。
(二)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 元晓大师 —
「此心」,这个菩提心呢,我们发了一种想成佛的心以后,这是个因地,它的正式果报是无上菩提。当然,这个因能够成就果报的快慢,就看我们精进,它的正式果报在无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华报,华报在净土,所以我们说: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是我们的究竟目标。但是我们思惟这个三界的生死,多诸过患,很容易使令我们退转菩提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所提供的正报、依报,能够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换句话说,我们那一念心,在极乐世界得果报以后,决定能够圆证三不退,决定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我们的华报在净土。
为什这样讲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攀缘的法界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来说,是尽未来际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时空无尽。不像阿罗汉,阿罗汉也多少会度众生,但是他一旦入涅盘以后,他跟众生就没办法接触了,你忆念他的名号,他也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阿罗汉在度众生,他一期生灭而已,他不是长远无限,时间上是有限量。我们因地所发的是一种时空无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报「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空间是广大无边,它的寿命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这个因果是相符合的。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 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当然是不可能跟它相应。譬如说,我们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种的心情,会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有三种心情:
第一个是求增上生。就是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辈子能够更好,下辈子能够做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这种殊胜的欲乐,这是一种人,是增上生。
第二种人是出离心。他能够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涅盘。在涅盘当中,生死不可得,烦恼不可得,业力不可得,惑业苦完全停,但是没有佛土的庄严。
第三种人是菩提心。他所追求的是一个诸佛圆满的依正庄严,正报的法身的庄严,依报的国土庄严。所以极乐世界,它正是一个大乘不共于二乘的一个佛国庄严,因为它不是一个三界有漏的国土,它也不是二乘偏真涅盘,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世亲菩萨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它有依正庄严,所以它的果报是一个大乘的果报,你的因地没有菩提心,「无能当此」,没有办法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依止圣教量,跟从缘起教理的推断,来抉择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到讲义,「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个第二段。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它是二个:第一个上求佛道。其次呢,我们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在苦恼当中,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我们也有责任来救拔他们,这是有下化众生的心。有上求佛道,也有下化众生的心。这个心一发动起来的时候,这个菩提心一发动,你真正经过智慧抉择,发起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实践,那就不可思议。
我们看它的功德,「如器受电,如药加硫」。电器要没有电力的时候,这个电器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电器有电力的时候,这个修行就不同。或是这个火药加上硫黄,这个力量更大,功德力增大,修行也迅速。它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种使命感, 「我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圆满佛果,我要赶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广泛的度化一切苦恼众生。」你有这个菩提心在摄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够比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个力量,所能够比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