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众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要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尔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闭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间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书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鉁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因地一声消息。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又
既高声默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于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其举业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举业无妨。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但常观无常。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古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苏州远心远居士广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惟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广侒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则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道理。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元极微一假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土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檀林广元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说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于读文。而不可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