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8-7-18 07:34 只看该作者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了然法师
切莫说食数宝,当依文钞为师;
若能冥心研读,胜如耳提面命。
(原文)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纲 宗
戊子(1948)仲春释了然原辑 弟子魏振声恭录
末世钝根,欲出生死,唯一明灯,文钞为师。
绝圣弃智,老实念佛,临深履薄,急贮净粮。
(原文)
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
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
文虽浅显,畅尽如来本怀;
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

(原文)
说 明
一、《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乃了然法师于印光大师圆寂七年后,即一九四八年二月(戊子仲春)所辑。笔者今有幸得其弟子魏振声居士当年笔录之影印本,经文字整理后于此书中一并刊出。至此,《了然法师全集》一书可谓名副其实。法缘殊胜至极,不可思议!《纲宗》共分五个方面七十七条,内容基本皆出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二、为便于读者依《纲宗》导引而深入研习《文钞》,整理时尽量以脚注形式标注《纲宗》所录《文钞》出处。然《文钞》流通有几个版本,故只标其所出卷文,未标其页码。
三、整理发现,了然法师所辑《纲宗》,既有《印光法师文钞》原文选段(如小标题下标有“印光大师”字样),亦有《文钞》摘要(一文或多文摘其要点合记),兼有了公以自己语言做的《文钞》学习笔记,其中亦有了公发挥之处。
四、《纲宗》文中着重号(黑圆点)及括号内文字皆为原本有之,非整理者所加;整理时发现原手抄有笔误十余处,经确认后已予以改正。
整理者
丙申年十一月初四印祖圆寂纪念日
(一) 文钞续编发刊序①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着。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中略)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
又初编虽印上十万部,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因果报应,敦伦尽分,家庭教育,直是劝世白话文,绝无拨云见月,开门见山,豁人心目,畅佛本怀之语句,故若将浼焉。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视作妙宝,由兹返迷归悟,返邪归正,生敦伦常,没生极乐者,大有其人焉。续编于初编所说外,益产妇念观音,毒乳杀儿女,此皆古今高僧医人所未说者,光则屡屡说之。
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期济世活人。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彼既以讹传讹,光不妨将错就错,教人生有恃怙,死有归宿,产无厄难,子不横死,以尽我心。虽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无害于世,因随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叙其缘起。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常惭愧僧释印光敬撰,时年七十九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一 净土要义及方法
(二)净土五经序① 印光大师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较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原标题为《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
(三)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① 印光大师
(蕅益大师一生奉事赞扬,自称“地藏之孤臣”)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住寂光,不证佛果。以大慈悲,遍周尘刹,随类现身,度脱有情。而复常居幽冥,救拔地狱极苦众生。以菩萨往昔曾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良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
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愍,急欲度脱也。
(愿生净土者,菩萨亦必导送西方)
注:①本文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民十八年。魏振声笔录影印本原标题为《地藏菩萨本愿经序》疑是笔误。
(四)往生论注跋① 印光大师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魏振声笔录影印本标题为《往生论序》。
(五)普贤十大愿王,回向西方① 印光大师
念佛法门……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附注:十大愿王者,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 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要诀妙法
(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妙法,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阿弥陀佛),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楚,即摄舌根。耳须听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即专注于佛号,则眼亦绝不乱视,鼻也不乱嗅,身也便恭敬而不摇动,则眼鼻身三根亦摄矣。六根摄而不散,心无妄念,方为净念。能常净念相继而念佛,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详见《楞严经·拣选圆通章》)
(七)彻悟十六字,千稳万妥
(彻悟大师为净土宗十一祖)
阁下宿根深厚,故能于彻悟老人语中,生大警省,所谓时节因缘,适逢其会,殆非偶然!……光此言并非虚语,阁下但能将彻悟十六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抱定,则千稳万当矣。①(与魏梅荪书)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二)
(八)弥陀要解,一字一珠
(清代一六四七年蕅益大师〈智旭〉著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能否往生,全由信愿有无。品位高下,全凭功夫深浅。)
故《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与魏梅荪书)①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复濮大凡居士书)②
(但有信愿,未能一心,也得往生。但到净土,下品下生,终能成佛。)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五)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九)依事修持,不必理持
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修净土者,名曰“理持”。“事持”者,坚信西方有阿弥陀佛,而未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论,但以坚决信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或忘,终能往生。
(因此业重凡夫,只须依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子忆母”的念佛法,依事修持的“事持”法,永不退转,即得带业往生。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即可,不必更在“理持”下功夫。即印光大师老实念佛之本意也。)
(十)事持念佛,自他之力相感
正念如同午朗日,虚空含养日安居。圆光统摄无边际,历历分明独自知。
六字洪名相续念,声声价值胜摩尼。及时临暮佛来引,径往西方七宝池。
我等多生,常在阿弥陀佛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至今未离。故“事持”念佛得四种力:因果相契力,定慧圆明力,自他(佛)感染力,生佛相见力。①
须知往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能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以未得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为虑。
注:①前偈及本段出了然法师着《入香光室》。
(十一)念佛心与佛合,直登上品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此指念佛之心既与佛合,也即是“是心作佛”之实践矣),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且要功夫(实际还是提倡“事持”,不必理持之旨)。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七宝池中已萌莲苞),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此可做念佛法门之总结)。①
注:①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事持念佛之总结”。
(十二)持戒为基,菩提心为主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①(续嘉言录)
注: 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民国二十年。
(十三)宜即事明理,勿执理废事
净土法门,依观(观无量寿佛经中之十六妙观)修行者,名为“理持”。依持名念佛修行者,名为“事持”。
而修者切不可执理(是心是佛)以废事(口诵),倘固执之则事理两丧矣。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口眼鼻舌身),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故惟即事以明理,由理而融(兼及)事者,方可无过。①
倘念佛偏执唯心(即理持或自性弥陀)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行(口诵)不真切,则虚延岁月而无实效,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②
注: 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真明理之人,不废持名念佛。”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净土决疑论》:“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十四)真信切愿,不求相应(见佛)①
念佛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见佛)亦不定能往生。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得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求相应,故有怪相现!
汝只一心念佛,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对所有境界(是佛是魔)都不理会。不问他好死坏死,一心念佛,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得决定往生之益。
汝完全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复慧空大师书》。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但求见佛,也是妄想!”
(十五)欲求神通,终必着魔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者,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业障未尽,妄想是心是佛之类),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切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十六)念佛勿用“观心”之法①
汝不知净土宗旨。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真能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故当用“都摄六根”之摄心念佛法,较彼修别种观法,稳当省力,最为契理契机也(续嘉言录)。
注:①本段乃摘要,详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十七)念佛业消智朗,本性自显①
持名念佛,以佛号令其心口称念(法似简单,实与念自佛之“理持”相应),如染香人,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呈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冯不疚居士书(答问三)》。原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念佛仗佛力,亦可‘明心见性’。”
(十八)念佛功深,即达实相
持名念佛(事持)如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不退,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即妙真如性,全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理持”之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矣。摄机最普而得益最深,实最合钝根之修持。故前各祖,皆注重于持名念佛。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