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三种功能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三种功能


达照法师

  一、十八界与阿赖耶识

  昨天给大家简单地提到过一下,唯识所讲的这个阿赖耶识的真心,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真心的境界。平常解脱道的这个小乘佛法,它只讲明白了涅槃,证悟涅槃要透过第七识,也就是要消灭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才能契入到涅槃的境界。

  在十八界当中,就没有阿赖耶识这个说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而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讲的是,色法十一心法八。

  色法有十一个,就是外在的六尘和内在的五根,加起来是十一个,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加上内在的眼、耳、鼻、舌、身,这叫色法十一;心法八个叫八识心王,它前面的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加上六根当中的意根,也就是第七识,这就是十八界了,就是六根、六尘、六识。

  所以阿赖耶识在十八界里面没有,而色法十一、心法八,这十一个加上八个,共有十九个,在十八界之外,特别强调了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事实上呢,如果想明白我们的真心,就必须要透过第七识的我执,看到第八识本具的这种功能。

  二、阿赖耶识的第一层:主观能动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备的功能,第一种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这个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的错误就是把真心具足能生万法的这个能,当成是我,外道叫神我,或者认为总有一个永恒的主宰。把这个永恒的主宰,跟外在所谓被主宰的这些万物,对立起来,不是圆融一体,而是完全对立了,那么这一对立呢,就产生迷悟、是非、凡圣种种差别,妄想分别,甚至是心和物、名和色全部对立起来。本来是依元之法,归元无二,把它分成二了,不二法门因此就成为对立的法门。

  我们内心主观能动的这一部分,就是自己能看、能听、能说的部分,这部分原本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看元音老人经常给我们讲:“明明白白,一把抓来,这个就是。”这个明明白白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就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明明白白,就是我们的意根。

  意根有缘法尘的功能,就是因为我们明明白白,我们才可以想问题,才会思考问题;如果你不明白了,你就无法思考问题。所以思考问题的前提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这个明明白白。

  为什么说这个明明白白是第七识呢?因为我们大家明明白白的时候,很自然地感觉自己现在很清楚,是不是这样啊?如果你感觉是自己很清楚,而不是感觉宇宙法界全体都是清楚,你看外面所表现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得不得了,不只是你自己里面清楚,而是外面的那些人事纷纭,你也非常清楚。

  所以第七识的这个明明白白,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我们是能感觉到这种自我的存在的,如果你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那么实质上第七识就是第八识的见分。

  这里面很多人会容易搞混掉:“为什么一会说它第七识,一会说它第八识,怎么回事呢?”因为第八识就是真心,真心就有能动性,就有明明白白的这个功能,这个性能,那我们把它对立起来,能所对立,把能当成自己:“我的能力,我能看,我能听。”把它对立起来以后,这就变成了我们凡夫了,凡夫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地方。

  第七识本来是没有的,我执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平等无二,就是明白的这个本身它是平等的:是我明白还是你明白,我明白的是天还是地,我看到是佛像还是看到垃圾桶,无论你看到什么,这个首先是平等的。

  但是由于我们认为有我,有了“我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会:“我喜欢佛像,我不喜欢垃圾桶,这个是我想要的,那个是我讨厌的。”这样子就分开了人我是非,一切烦恼,贪嗔痴慢无不从此生起来,所以这个第八识本身,具足的就是真心的第一个层面,是明明白白的。

  真心的第一个层面就是阿耶那识,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本身是清净无为。阿耶那就是清净的意思,也叫白净,就是我们大家看到:“我知道什么东西,我知道这个有罪过吗?”没有罪过,如果你没有分别心,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有什么罪过呢,你本来就有这个功能嘛。所以明白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是没有错误的,错误是在有了第七识我执以后的分别,那么这是真心的第一个功能,被我们误会了,我们把它孤立起来了。

  三、阿赖耶识第二层:承担果报

  第二个呢,就是真心还有被动承担的这个内容,叫做异熟识,这是阿赖耶识的第二个名称。异熟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性而熟的意思。

  异时而熟是指前面主观能动性造下去的因和它自然产生的结果,在时间上是有差别的。比如说我现在打你一耳光,可能你反应过来以后才打我一耳光,这就是我的报应。这个报应在时间上是错开的,我打你的时间在前,我被打的时间在后,不是同时的。

  异类而熟是指因和果在空间上也是有区别的。我今天在这里布施、持戒、忍辱、修禅定,我来生感受到的是另外一个地方的福报。所有果报的生起,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有差异的。

  异性而熟是指在性质上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我现在打别人一下打得很痛快,结果到时候被别人打,人家打得很痛快,这个就是在性质上不一样了。我现在布施把钱拿出去了,到时候我得到了回报,这个在性质上你看,正好是相反,但是你如果很慈悲、很高兴地去赞叹佛菩萨,从正面的角度去看,你得到的又是正面的这个果报,但它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

  真心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自然会去接受你所创造的一切业。这一切业的果报,是你的这个真心自动地把它接受过来的。那么我们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烦恼啊,是我们的真心干的好事情,造出去的因本来就会感召到这种结果,真心自然就把它收成这种结果了。

  假如你认识到你的真心是没有自我的,那么你会看到:“原来我现在遭受的所有结果,只是真心的呈现。生老病死也是因为有生老病死的因,现在呈现了这个结果。”

  这个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循环的规律在这里,它是完全按规律办事。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要担心做恶事会提前报到,或者是很惭愧、心里很难受:“我做了这么恶的事情,是不是很对不起别人?”就是你很难过很痛苦的时候,又造下新的痛苦的这个因。你不用担心果报不到,你做了坏事总有一天它会报到的,这个你完全可以放心,没有什么便宜让你占的。你也不要担心做了好事就白做了,就是你做了好事的那个果报,这个心它自然也会把它收回来,这个就叫异熟识。

  我们叫它是客观的被动,就像我们吃饭,很愿意吃是吧,洗碗都很不愿意洗;这个穿衣服很愿意穿,洗衣服也不太愿意洗;就是你打别人很愿意打,被别人打都是很不愿意;说别人就很容易说别人,那被别人说你两句,你心里就不爽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本身它具有客观的被动性。

  你造的那个结果,它自己会把它收回来,不是别人让你收回来,就是我们心本来具备这种功能。所以你烦恼的时候,如果明白真心了,你今天烦起来了,你就从这个烦上一看,噢,原来是自己种下这个种子,你自己种下这个种子,生长这个结果,你怨谁呢,你还烦什么呢!就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就不可能再怨天尤人,也不可能再埋怨自己,因为你以前已经种下这个因,现在已经感受这个果了,埋怨又是另外一种因了,所以负面的情绪和念头,又是另一种烦恼的开始。

  四、阿赖耶识第三层:含藏万法

  心的第三个层面更加圆融,阿赖耶识的这个名称叫做含藏识,它包括了能藏、所藏、执藏。

  能藏就是主观能动性。

  所藏就是外在一切客观结果。你生命中出现的任何遭遇、任何结果都是所藏的内容,还不一定是遭遇,就是你看到了那一个人,虽然没有反应,但是他被你碰到了,被你看到了,这就是我们阿赖耶识当中客观的、会收藏一切结果的异熟果。

  那么第三个执藏执什么?它能够执持我们的根身器界和我们的心。从内在的心,主观能动性的这个心,到身体和外在的器界,全部都被它收藏起来了。

  这样一来,这个心的样子是什么?要说它是圆的就有点死板了,实际上就是傅大士说的妙用纵横,也是达摩祖师说的:“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就你说它小的时候呢,它连针都没有,连一点点灰尘都没有,那就是小的部分,就是我们现在内心当中明明白白的这一点。我们内在的这个明了的心,大家都非常地习惯,今天吃什么了,打坐了多少时间,你看现在在这里讲话,大家都很清楚的,就是你清楚的这个东西没有形象、非常微小,小到在你内心当中找不到。

  藏传佛教说是在我们心脏当中的明点,实际上那只是针对人的本期生命。

 我们每个人有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意想等感知器官,佛教称之为六根。人们透过六根感知色、声、香、味、触、法等事物,所以一切的认知是包括六尘在内的感知活动。六尘对应于六根而起作用的,把六根与六尘联结起来而产生认知作用的,中间有六识作为媒介。若一个人缺少了六识,就无法感知事物的存在,尤如在黑暗中,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任何东西。

  试以下列的例子作比喻:诸位在座的同学也晓得,死去的人也有六根,但死去的人不能感知六尘,所以一个死去的人耳朵听不到东西,为甚么呢?耳朵不能听,是小了一个“识”。“识”的本义是“了然、分别”之义。当我们的死去的时候,六尘就失去了作用,为甚么会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当人死去之后,躯体虽然存在,但“识”已离开了肉身,因为没有“识”的缘故,所以六尘无法对六根产生作用。依据唯识学派的解说,一个人除了六识之外,还有“第七、第八识”存在,即“末那、阿赖耶”两个识田。第七识的功能,是作为传播的媒介;将外在的事物境界,传送到我们心里头。

  第七识把六根所接触的外境,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这种情况,犹如录像机将影像拍下来后,传送到底片里头,不论好的事物或不好的事物,悉数为底片所摄受。我们的八识田具备以下的特点:把好的影像拍下来,同时也会把不好的影像拍下来,永久保留,分毫不差。

  死亡临到一般人的时候,肉身虽然死去,但八识依然存在;八识是不会随著肉身的逝去而消失的,死亡只是跟前七识扯上关系,我们的第八识是不会消逝的。这种永远生存的心识,时时刻刻从外境收摄影像,不论收摄到好或坏的影像,统统存到阿赖耶识中。娑婆世间的众生,由于在世的时候,收摄到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们会因为第八识田收摄到的善恶种子,收受不同的业报果实。譬如有些人在一期生命中,不断累积善业的种子,这些种子就产生向善的力量,带引著这个人投生到极乐世界。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如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就会将这些恶业带到下一生。

  当行恶业的种子萌发,便不免要下堕三途恶道,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转生。这三途恶道充满痛苦,一旦投生其中,就难以再转生出来。如猫狗之类的畜生,它们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行善积德,故死后再转到其他的三途接受轮回之苦,没有机会进入人间道中修行。业报受尽才得机缘投生人道,可见畜生道的时间是十分漫长的,也十分艰难困苦。

  其次,说到饿鬼道,这个饿鬼道所受的苦,比畜生道更甚。沦为饿鬼,永世水浆不进,意思是说永远吃不到东西。因为一方面饿鬼的咽喉细如针孔,难以咽下食物;更甚者在进食的时候,口中烈焰上涌,将所吃的东西化为灰烬。我个人也曾尝过捱饿的滋味,那时感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可见投生饿鬼道是何其不幸啊!

  最后说到地狱道:地狱道比畜生、饿鬼道更苦。人间八万四千岁才是地狱道中的一昼夜,地狱道中的众生,在人间一昼夜中,要经历万次的死与生。地狱众生的每一期生死,皆要受到种种痛苦的折磨,如上刀山、下油锅、研磨成灰烬等,这种痛苦是无法想像的。

  有人说我们看不见地狱,如何使人相信它的存在呢?现在我以比喻的方式说明,就能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啊!这就好像我们若违犯法律,就要受到刑法的惩处,投到政府的监狱中去坐牢一样。在监狱中,不单失去了自由,伙食是不好的东西,坐也不好坐,睡也不好睡。

  所以我们要拜佛念佛,都要在八识田中种下善因,引发我们下一生转生到优越的环境中去。我们从日常的例子中就能看出这点:有些人生在富贵之家,一生下来就锦衣玉食,有佣人照顾生活起居,成人后事业有成;有些人生在贫贱之家,一生下来便很穷困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从小便缺乏适当的照顾,长大后又找不到工作,难以在社会立足。

  以上的事例,全是因果业报的展现,让我们明白到拜忏、念佛的重要性。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水的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普茶会上,曾借吃茶一事向众人开示参禅之道:“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这些话大家可能没办法立刻理解。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平时在广济寺,每有居士来访,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2007年正月初二,在洗心禅寺丈室,有一个长沙居士来问:“念佛有妄想怎么办?”我就反问他:“妄想从哪里来?”居士回答:“念头中来。”我又问:“念头从哪里来?”居士答:“从心里来。”我继续问:“心在哪里?”居士顿时不知所措。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

  “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我说的“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

  本文内容摘自一诚法师著作《平常心:简约是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