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生根活佛:信佛和学佛的区别

生根活佛:信佛和学佛的区别


现在大部分佛学教徒不了解信佛和学佛的区别,所以对佛法产生诸多顾虑和迷惑,修行也一直停滞不前。不但自己无法生起修行的信心,而且听到别人成就也不相信,导致越想越糊涂,学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丝毫改变与相应,更不要奢望领悟和证悟,甚至还有人最后对佛法产生邪见和诽谤。今天我根据自己修学体会和经验与各位读者做一下分解,希望对大家信佛和学佛有所帮助。

  现在很多人都是“信佛”人而非“学佛”人。大家要知道只有“学佛”才能成佛,“信佛”则永远无法成佛。信佛就好比相信自己能发财但不去争取,坐享其成;而学佛的人就好比相信自己能发财,然后借鉴别人发财点经验,自己再努力去实践,最后终于发家致富一样。

  现在出家僧人大部分都是“学佛”,而不是“修佛”。修佛才能即身今世成佛,而学佛的人则很难今世成就。学佛如同跟别人学习发财的同时自己也努力去做,但是不会借用别人的力量,任凭自己单打独斗;而修佛就像一个聪明的人,不单学习别人发财的方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别人的支持、借用别人的力量,让自己与他人的力量相结合。如,密宗的大师们,努力学习佛知识,把自己的身口意修炼成本尊佛的身口意,所以即身今世成就。

  现在有些人会“修佛”而不是“认识佛”。“认识佛”才能今世成就法身佛或虹化身,“修佛”的人不一定今世成就。修佛的人虽然明白借用别人的力量,但没有任何经验,不认识真金和黄铜,即便遇到无价之宝他仍然心有所疑,举棋不定;而认识佛的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鉴宝专家,无论是什么古董他一眼便能认出。如,夏扎哇大师在山洞修行时,突然明心见性,然后虹化而成就佛。

  现在“认识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而“成就佛”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认识佛的人就像古董鉴定者,虽然认识但未必拥有。比如十地菩萨,虽然认识了自己的佛性也见到了佛,但尚未达到佛的境界;而成就佛的人就像一位古董商人,他不但认识古董而且还拥有无价之宝。如,幸饶弥沃、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等佛祖。

  因此,成佛不可缺少信佛、学佛、修佛和认识佛这四个基本过程。信佛是成就佛的基础与根基,如果一个信佛的人没有虔诚心,就是信一辈子也不会成佛,因为缺少虔诚心无法得到加持。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和专家,他们一辈子研究佛学、探讨佛法,最后对佛法产生邪见;有些专家还将佛法编成故事和工艺美术,为什么他们成不了佛?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坚定的信仰与虔诚心。

  在汉地烧香、拜佛的人都属于信佛人;在藏地转山、拜神山、从家乡五体投地地朝拜到拉萨布拉达的人,也属于信佛的范畴,他们还称不上是学佛,因为他们不了解佛法,也分不清信佛和学佛的区别,更不懂修佛是什么。

  现在很多僧人和居士,他们非常虔诚、很相信佛陀教言、对佛法的认识也高深莫测,那真是博大精深;他们讲起佛法如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轮回到涅槃之间的修行、讲述得头头是道,一针见血。从表面上看很像一位得道的大修行者,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们这些高深的阐述都来自书面知识,并不是自己修行的体验和证悟。他们私下里排斥及诽谤即身今世成佛的法门,也不相信今世能够成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接触到即身今世成就佛的法门。唐代高慧可禅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他没有遇到达摩祖师,即便佛法讲得再好,也无法成为背后人们追崇的禅宗二祖,因为他讲的道理只是白纸上的黑字而已。

  藏地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喜欢修密宗,他们认为只有密宗是即身今世成就佛的唯一法门,他们非常虔诚的学佛、修佛,甚至把自己关进山洞闭关修炼,一关就是二三十年,但可惜的是他们多数人不认识佛。大部分闭关修炼的人,修道佛并不是自己心中的佛,他们把自身观想本尊、诵念本,的心咒、意念本尊的功德、盼望自己成变成本尊,这种修法是,心外求佛,很难即身今世成佛。他们一般会在中阴成佛,而且成就并不是法身佛,而是报身佛或者化身佛。

  还有一大部分人,非常酷爱宣称自己在某某圣地见到观音、梦见阿弥陀佛,在某某活佛的胸前见到坛城,某某方丈头顶见到佛头;还有些人喜欢说自己开悟了、顶门打通了、见到本性了、见到本尊了等一大堆妄语来欺骗自己。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会宣传自己见到的秘密,更不会自我夸奖和赞美。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他的德相和包容的大智慧,自然会感动一切众生,也自然会得到众生的敬佩与赞扬。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信佛、学佛、修佛、认识佛、成就佛的区别有以下几点:当遇见zai 难时相信三宝、烧香拜佛、盼望三宝来解救zai 难,这种心态和行为就是信佛;当遇到zai 难时对佛法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执着随缘的思想都是学佛;遇见zai 难时彻底认识诸法是虚幻,没有恒常实有,都是无我,都是空性,他们不恐惧不忧虑,心情自然安静放松,这就属于修佛;遇见zai 难时彻底明白一切诸法是心的现象、心的变动,他们对痛苦和快乐、zai 难和平安、善和恶、天堂和地狱没有分别,了知都是心的动念、心的现象,认识心就是认识佛,一切念头自然安住法界性空,在原始智慧本性中自然放松,自悟智慧妙用一切诸法,诸法归回心中,心归回心性,这就是认识佛。

  一般学佛修佛的人,也会讲一些诸法是心的现象、心的感受、不要无分别,可是有几个人能认识心呢?认识了诸法无我,了知不应分别痛苦和快乐,可一旦遇到痛苦和快乐,分别和执着比凡夫还要强大,对心是什么、心性什么,佛性是什么,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当看到这篇文章时一定有人会想:生根活佛在胡说什么?别说修行的人就连普通人也早就认识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佛、阿弥陀佛就是佛、药师佛就是佛,等等。大家也知道这些佛并不是自己认识的,是你听到的或在书本上、庙宇中看到的而已。当见到自己内心的佛性时,才是真正见到了佛、认识了佛,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修炼,最后一定会获得圆满殊胜的三身佛!

 原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先生,在其书中解释老子《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理解为:诽谤乱编,说出一万条理由也是远离真谛,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那些经常纠结在与其它宗派争辩、诽谤、说三道四之人,皆是被俗事困扰图添烦恼,非修行人所为。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言不美”之意,诚实的言语,未必悦耳动听,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此言对我感触甚深;“美言不信”之意,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好听的话未必是诚实的言语。我还在佛学院学习之时,看过许多早期本教大师们写的书籍,措辞朴实,文笔简单不雕琢,更无华丽词语,甚至赞美的言语,然而句句切中要害,一语道破,久久回荡让人反思难忘,帮我改变掉坏习气。再看现代的一些堪布、专家、法师等学者,讲法之时滔滔不绝,花言巧语,能言善辩,听者当时是觉得句句在理,但内心深处毫无感动,结果就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善者不辩”的意思,世间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我们在社会里经常遇到讲信用,遵守承诺,厚道忠诚,孝顺父母,帮助贫穷的善良人,从来不说甜言蜜语、巧言令色的话,然而句句属实;“辩者不善”的意思,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言下之意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有种人,常常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孝顺、厚道、忠诚,还有助人的善举,那些人所言未必是实话。

  “知者不博”的意思,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因为,聪明的人容易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因此学不到真正的大道理及自然大道。世界上不缺聪明人,但缺少博大学问的人。比如,在本教来说,历代出现过无数的聪明人,但真正学佛修行而成就虹化的大师只有几万人。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聪明的人很多,但博大学问的人并不多;“博者不知”的意思,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我曾经收有两个弟子,一位是天才的聪明人,一位是厚道而略显笨拙的人,俩人的差距很大,厚道弟子学一年的功课,聪明弟子只用一个月便学会。他们俩人跟我学佛五年,厚道弟子成为本教佛学院的老师,聪明弟子还是没有学问的僧人。人生的学问重在于勤奋,而不在于聪明。

  这段《道德经》总体而言,“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雍仲本教”就是以人为“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一切真理与正道,唯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方能真正领悟。真正的修行者或有道德者,定会自觉远离高谈阔论的是非之地,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修行应该先苦修,在逆境里历练自己的心态,从看不惯、看不顺眼中修忍辱、修禅定、修精进。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消尽了就没有苦了,苦尽甜来。福不能享尽,享完了就没有福了,要积福才会有福。所以苦修才有功德。

  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从苦修当中证悟的,没有一位祖师是在享受中开悟的,找遍整个《大藏经》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先例。释伽牟尼佛当年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么要过那样简单、朴素、清苦的生活?为了还债!自己生生世世累积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给六道一切众生,回向给过去的一切冤亲债主。冤亲债主看到他这样苦行,受了感动,不但不再找麻烦,还非常敬佩他、帮助他、保护他,最终都成为他的善神护法。

  佛陀的这种生活虽然苦些,但心地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负担,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种生活最幸福、最圆满、最快乐、最高明、最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大富翁,世间的富翁怎能同他相比?世人贪名利、贪享受,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他们失去的是什么?是清净、禅定和智慧。心不清净念一辈子经都不能开悟,只有心清净才容易开悟,十分清净开十分智慧。所以要断烦恼、断欲念, 少欲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心里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现代人生活条件好,欲望高,结果烦恼多、压力大。为什么呢?就是物欲太高。住平房的时候想住楼房;住楼房还想住别墅;住别墅还想要宝马。有欲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绝望。所以心里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痛苦是自找的,没有人让你痛苦,快乐也是自己修的,你知足就快乐了。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心里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这叫知足常乐。若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我们现在就是放不下,已经得到的怕失去,尚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心里总是这样患得患失。其实你真正放下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会失去,你尚未得到的也一定会得到。

  只有了知这个世界的苦,才没有留恋。物质生活苦一点,物欲的念头越淡薄,烦恼越少,才能有出离心,;如果贪图物质生活享受,难断烦恼,出离心和菩提心生不起来,生活过的太舒适、太富裕,对这个世界有留恋,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心定不下来,就会生贪、嗔、痴、慢造恶业,舍不得离开就不能够解脱、不能成就道业。

  所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真修行人一切随缘,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忍受,顺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对境,都是自己的助缘,都有利于自己的修行。

  日常日子中,要以苦为师,过清苦生活,不生恶念、不造恶业,不受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不受假象干扰。这样天地鬼神才会肃严起敬,会得到一切勇士、空行的敬重,得到十方诸佛菩萨地赞叹,得到龙天护法地护持。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很多佛弟子学佛很久了,但是渐渐地他的心就退转了,懈怠了。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方法,他不知道。他以为诵诵经、拜拜佛,这个才是修行,我平时的生活就不是修行。这是错误的,这样子就产生对立了。

  如果要“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就要实践一个方法,就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在生活之中修行,将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转变为修行,将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善巧方便地待人接物,也就在这个中间修行,转变为佛法。所以佛陀开示我们说,“如果你认为在生活之外还有佛法,就是‘头上安头’——你提着头去找自己的头。”

  如果不在生活之中提升品质,让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你对佛法的修持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没有了解到真正的佛法,只是学会了在形式上、仪轨上、表面上去做功夫。而且这个形式和表面功夫就把你捆住,就让你生烦恼了,所以就有对立,就有冲突,就容易退转。

  所以一定要明白,我们拜佛、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这些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我们透过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心性更柔软,心量更广大,开发我们内在本具的慈悲与智慧。然后用这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心,更好、更欢喜自在地生活在人间,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这个就是修行。

  内心能够保持觉醒、灵明、纯净、心无挂碍,那么我们所遇到的任何顺境和逆境,所遇到的一切境缘(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都能更深刻地激发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个就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修持。

  佛经上面说过一个故事。

  一位大德对徒弟说:“你去外面找一找,找一些药草过来。”这个弟子很有智慧,回来的时候他两手空空。师父问他:“为什么你没拿回来?”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不是药草的植物,都是药草。”

  同样的,我们能够善用其心,生活之中的一切都是佛法,没有不是佛法的事情。

  我们认为那个不是佛法,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我们就产生障碍了。所以一定要以修持指导生活,以生活体现修持;以智慧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体现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样子就能融为一体了,这样子就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了。

  我们的修持如果独立于生活之外,修持与生活就会产生对立,就被人为地打成两截,就会充满矛盾。并且也可能成为一种折磨,最后使我们修法失去活力,使我们生活失去法喜,就容易退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